职业素质是什么教育目标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可怜的孩子(十三)
1997年,国家提出“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规定”,于是全国开展了“素质教育”,11年之后,看了启东中学的教学经验,方知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会考试的机器或听话的工具。
年初,本地中学传达启东中学的教学经验,得知那里的教师非常辛苦;想到本地教师,于是写了博文《谁来可怜教师》。近日看了本地《日报》的一篇《启东中学见闻与思考》文章之后,始知这所学校是“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的学校”;又从网上获悉:由于这所学校的学生在国内外的考试成绩非常突出,所以被誉为“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可是,我觉得这里的孩子太可怜:他们“周一至周日早6点30到晚9点40分在校学习”;而且,课间“教室内的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手拿教材大声朗读……,直到上课”;更重要的是“每节课都有作业,对时间特别精打细算,在学校没有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所以是素质教育的“旗帜”;可是,我不觉得这是“旗帜”,反倒像“集中营”(不知那里是否有寒署假)。
文章的作者是“随市赴启东中学学习考察小组专程到江苏启东中学考察学习半个月”后写出的,是可信的。不过,让我们想一想:孩子每天要在学校度过15个小时,而且课间“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他们有时间到室外去呼吸新鲜空气吗?大脑长期却氧,他们能聪明吗?没错,“他们不分季节,午休都是两个半小时”,这固然好,可是,课间都不出教室的学生又能干什么呢?他们有时间锻炼身体吗?有时间娱乐吗?能得到充足的睡眠吗?孩子的睡眠不足,所消耗的能量能得到补充吗?这样的孩子能聪明健康吗?
还有,学生整天坐在教室里学习,而且“学校没有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那么他们还有时间思考吗?卢瑟福教授曾批评他的学生:“你正天在实验室做实验,那么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没有思考能力和习惯的人,又怎么能有自己思想和主张呢?到头来只会是考试的机器或听话的工具,最多是一个“传声筒”或“模仿专家”。
我认为,素质:是构成个人能力诸因素的质量;概括为思想品德修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能力的客观反映。所以,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不是单单的满足于听话和会考试。
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是这样,那么“重点高中”又会是怎样的教育呢?教育是经济的基础,如果我们的孩子都接受这种教育,那么可怜的不仅是孩子,而是一个民族。
幸好,本地没有这类“旗帜”,我也不会送孙女去这种这种“牢狱式”的学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来源: 作者:段似兰
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实施汉质抖育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什么是素质教育?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从学科科学的角度提出囊质是“个人在遗传素质的压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并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索结构及其质量”。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贝育”。国务院刚总理李岚清指出:“丁质教音体现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瘪、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燥、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的馏、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可概括为“两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一化”(个性化).其中全面发展是紊质教育的核心。也就是说教育所要培养的人要有合理允质(包括思想品馏、知识技能、身体、心理迢方面)结钩.即要求受教育者簿、智、体等全面发展。1984年国内外专家对二十一......(本文共计3页)
       
         &
相关文章推荐
《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7年02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科技信息》2001年06期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S1期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主办:贵州教育期刊发展有限公司
出版:贵州教育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贵州省贵阳市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有哪些
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有哪些
08-12-12 &匿名提问 发布
“创新教育”是一个新词。“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的,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但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引用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其含义,它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比尔?盖茨是公认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人物,但是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都是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他拿过来加以变化、重新组合,进行开发,最终使他成为全球首富。由此可见,“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发明含义宽。创造发明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则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这样理解就比较容易与本世纪初经济领域里的创新理论相吻合了。   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对中小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这个是复制来的 呵呵~~将创新与发明创造区别开来,被认为是熊彼特的另一大贡献。熊彼特认为: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技术发明,在发明未能转化为商品之前,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在它们没有转化为新装置、新产品、新的工艺系统之前,不能创造任何经济价值。他还认为:“作为企业家职能而要付诸实际的创新,也根本不一定必然是任何一种发明。”因此,可以说发明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对于源于科技发明的技术创新来说,发明仅仅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换句话说,创新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种,其本质就是创造。创造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习惯叫法,如科学领域的创造习惯称为“发明”或“发现”;体育竞赛中的创造习惯称为“破纪录”;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习惯称为“创作”;技术领域中的创造习惯称为“革新”;等等。创新和创造发明虽有一定的联系,但仍有本质的区别。首先,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必须有收益。如果根据新的思想,生产出新的产品,虽然很新颖,若不能应用,没有收益,这可以说是发明创造,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第二,发明创造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创新则是相对的概念。例如,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时,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第一个作的,若别人已经做过,你就不可能再申请专利了。它在“首创”或“第一”问题上是绝对的。创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必像申请专利那样要查清是不是“第一”或“首创”,是不是人家已经第一个做过了。创新有一个相对的范围,不必先考虑在部门、系统内过去有没有人做过,只应了解做的程度如何,我们做了以后有哪些进步,同时这个进步可以有收益,这就是创新。第三,发明创造既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发明创造,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发明创造”;而创新必须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创造。如计算机的发展是积极创造,而电脑算命、计算机病毒则是消极创造;核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积极创造,而核武器的发展则是消极创造;生物和化学科学的发展是积极创造,而生化武器、毒品提炼技术则是消极创造。但是,创新则不同,没有人会将伪科学或假冒伪劣称为技术创新。第四,创造强调是第一次的首创,也可以是全盘否定后的全新创造;创新则更强调是永无止境的更新,它一般并不是对原有事物的全盘否定,而通常是在辨证的否定中螺旋上升。综上所述,创新与发明创造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说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在“创新”(innovation)和“创造”(creation)字义解释和内涵的把握上又难以有严格的界定,学术界对此问题众说纷纭,难以取得一致的看法。我们认为:无论是创新,还是发明创造所遇到的问题,对其加以解决的思维方法都是相同相通的。“创新与发明创造”的能力既源于天赋,更来自于后天的教育培养,来自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启发和引导,包括从创新与发明创造思维方法、认知障碍及其克服,到创新的非认知调控和创造性人格特征分析等。总之,用一种新的方式、比较高的效率培养创新与发明创造型人才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 发明创造的概念发明创造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在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难以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公认的基本特征应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发明创造必须是首创的、独创的、新颖的,不能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模仿;其次,发明创造必须对社会发展有意义或者是有用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概括地说,发明创造是指提供新颖的、有意义的成果的活动。发明创造还有狭义创造和广义创造之分。狭义创造产生的成果所具备的新颖及有意义是指对全世界、全人类的范围来说的“首创 ”或“前所未有”;而广义创造产生的成果所具备的新颖及有意义是指对某一地区、部门、系统的范围来说的。例如,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属于狭义发明创造,属于首创、前所未有的震惊世界的成果,对全世界和全人类都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研制成功的原子弹、载人航天卫星等成果属于广义发明创造,虽不是世界首创,但却是完全靠我国自己的力量研制出来的,对中国、中国人民的范围来说仍是“首创”或“前所未有”,仍不失为震惊世界的伟大创举。界定发明创造中的“新颖、有意义”,其相对范围可大可小,一般来说,发明创造总是从相对部门或地域的广义发明创造开始,逐步做出前所未有的、对更大范围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的狭义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广义创造,就没有狭义创造,广义创造是狭义创造的基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多个分布相对稳定的系统要素组合而成的网络系统,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而这种框架结构又决定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功能和特征。因此,从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来看,国家创新体系具有促进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扩散、知识应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等作用;同时它还承担着创新活动的组织、创新资源的配置以及创新环境与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任务。根据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和1997年OECD发表的研究报告《国家创新体系》以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国家创新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子系统,即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制度创新系统。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重视知识、技术创新,更要重视包括观念、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在整个体系中我们认为: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与组织构成的子系统,核心机构是国立科研部门与高等院校,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技术创新系统主要是由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或组织构成的子系统,核心机构是企业,主要功能是组织科技攻关力量创新技术;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职业培训部门等组成的子系统,主要功能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新知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主要是由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机构组成的子系统,主要功能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决策能力,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新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制度创新系统是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大学等组成的子系统,以政府为核心机构,主要是通过政府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创新,为其它子系统的良好运行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国家创新体系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知识创新系统是技术创新系统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通过知识传播系统为系统培养高素质人才,知识应用系统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国家通过制度创新系统进行制度安排,调控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由此可见,以上五个子系统各有侧重、相互交叉、互相支持,形成一个运行有序、统一开放的有机体。在欧美,国家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国际互动五大部分组成。其中,创新执行者指企业、大学、国立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国家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图书馆、大型科研设施等基本条件;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源和资金;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国际互动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包括国际科技交流与作用及国际贸易等。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从组织、政策和体制等方面将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和中介机构“融为一体”,顺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科教兴国”战略,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郭立昌 论著选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中国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创新教育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创造的过程。但是,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又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注重实效”,在运用教学模式上也同样应当遵循这个原则。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我们有必要以创新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利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系,为广大师生在创新教育的教学中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一个“模式网络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本文从探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的基本原则出发,重点阐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的构建,并探讨在运用中几个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一、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结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一般来说,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结构如下图:为什么要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呢?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欲望;创新情感是指探索的兴趣、创造的动机、冒险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严谨的态度等情感因素。中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相互影响,共同保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它们在创新教育中既起着动力的作用,又发挥着教育目标的功能。中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核心。从思维种类上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的综合作用,辩证发展才能产生创新思维,结构如下图所示。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品质是多种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基础。思维的深刻性反映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思维的发散性,体现着思维的流畅、变通和独特,它们从思维的“横”和“纵”两角度反映思维的水平。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改变思维过程,寻找新的途径。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求新颖、求独特、求发展,标新立异的思维品质。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品质。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它们全是由思维的深刻性和发展性引申出来的,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综合地体现了创新性思维品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根据科学认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知识形成的能力、知识发展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它们的体现过程和主要内容可列表如下:能力 体现过程 体现内容 知识形成的能力 由实践到理论 观察、实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归纳、猜想、证明 知识发展的能力 理论形成 论证推理、系统化,建立网络,形成良好认知结构 知识应用的能力 由理论到实践 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策略比较,数学建模,解答反馈 可以看到,中学数学的创新能力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三个过程中都有体现,并具有各自的内容和特征,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不应当顾此失彼,而应当注意它们全面、综合的发展。在创新的能力形成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观念起着桥梁或导向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综上所述,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驱动、相互激发、辩证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只有把它们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创新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二、实施创新教育教学的几项原则要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首先要从创新教育的内容出发,探讨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情感性、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应用性)、技术性是需要贯彻的原则,结构如下:(一)情感性 由于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为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情感在创新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创新、敢于创新。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楷模作用,用自已的创新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并充分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使评价具有公正性、及时性、求实性和发展性,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创新过程,并体验创新的乐趣。(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要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取,创新教育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创新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必须由“教”转变为“学”。(三)活动性 活动性是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教育依赖学生对再创造过程的深层次参与。因此,教学要提供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活动性主要体现为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几种形式。1.开放性 开放性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的活动环境,成为师生思维活动双向暴露过程,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受到尊重,引发他们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另一方面是指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得到更充分的发展。2.探究性 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创新的情感,学会创新的策略和方法。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既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3.综合性 创新能力是学生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它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各方面都带有很大的综合性,要把认知能力和人格培养综合考虑,要打破知识的章节、学科界线,教学模式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从整体上考虑发挥综合的效益。4.应用性 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数学学习与现代的社会生活更密切地结合起来,应当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四)技术性 它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计算器、计算机、网络教育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是沟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重要纽带,为创新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逐渐发展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形式。并利用它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间交流的活动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三、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可以从创新教育的原则出发,按下列系统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什么是创新教育的基本思路呢?我们认为把中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成让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相对独立地去进行发现与创新,应当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当然,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知识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它不妨碍把教学过程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正体现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实现上述的基本思路,“问题解决”应当成为创新教育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的内容,设计成“问题解决”的模式,其程序如图所示:其中,在“提出问题”阶段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在“分析问题”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教师注重从观念和策略的高度给以启发。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理性归纳”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并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进行创新方法的指导。在这个基本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角度来构建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系统。从教学内容方面,应当主要加强发现模式、应用模式和建构模式的研究。(一)发现模式体系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他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材料,主动地探究发现,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例题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体现了学生参与发现过程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发现知识策略和方法的培养训练,程序如下:对于每个环节,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又可以赋予不同的内涵,可有下列形式:而对每一种类型,又要结合教学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实验”,可以有度量、运算、作图、计算机操作等多种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加强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整体结构上突出了“猜想”和“证明”两大环节,而这正是教学发现中的基本策略和途径。在这两个环节中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的两重性。发现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创新教育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二)应用模式体系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认真审题,去粗取精,弄懂题意,联想有关的数学知识,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通过对这个数学问题的求解,然后再回到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建模的意识、思路和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和能力,应当成为一种应用模式体系,程序如下:对于每个教学环节,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按照创新教育的原则,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如下图所示:(三)建构模式体系数学具有系统性的特性,数学的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公式具有它们的逻辑系统和结构。建构模式体系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建立、发展过程,具备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会建构理论的方法,也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特征,随着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不断丰富和提高,适当地运用建构教学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它的程序如下:每个教学环节同样包含不同内涵,形成多种变式,比如:对于第一种形式,主要体现把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教学,进行“整-分-整”地讲授,学生在知识结构中分析、探究,再经过组合连结,完成对知识系统、结构的认识。第二种形式,适用于两部分知识内容、研究思路、方法类似的单元或章节,组织学生进行类比迁移的探究,自主完成后部分内容的学习。第三种形式,主要用于分析知识结构,找到新的知识生长点或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完成知识结构的发展过程。第四种形式主要用于章节内容的小结。这种数学模式一般是把一个单元或章节的教学作为整体考虑,而对于每一节教学,又可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需要主要研究讨论模式体系、辅助教学模式体系和课内外结合模式体系。(一)讨论模式体系讨论模式是一种合作模式,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共同的教学材料或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程序如下:其讨论形式可以同座二人,前后四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多种方法,在分组中还可以按学习水平层次,同层分组或搭配分组,采用何种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成长,以适应将来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合作精神和能力的要求。(二)辅助模式体系随着投影仪、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引入,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开展数学实验,提高课堂效益开拓了新的途径。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分为演示模式和实验模式,演示模式主要是指以教师演示为主,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猜想、推证、系统化等教学环节。演示内容和多少要因材施教,所以它可在各个环节中实施程序如下:实验模式是让学生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地去参与实验与发现的过程。根据教学条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使用计算机可以一人一机,两人一机,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分合结合地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形象、测量、证明的功能,让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实践数学发现的过程,它为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它的程序与发现模式一致,只是利用现代技术辅助,并由学生自主完成。(三)结合教学模式体系所谓结合教学模式是指把课内外教学结合起来的模式,它比只局限在课堂上的教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查研究、查询资料、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撰写论文、师生小结等教学环节有的可安排课上进行,有的在课下完成,形式手段多样化,把课上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有下述教学模式:四、运用创新教育模式体系应注意的问题(一)继承传统模式,注重打好基础本文阐述了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我们对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也要充分重视,启发式讲授同样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并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继承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创新教育模式体系,共同发挥创新教育的作用。另外,创新教育离不开学生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对于落实基础的环节不能削弱,比如,要重视必要的模仿性、巩固性练习,要把打好基础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二)综合应用模式,整体优化过程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所以不能用一种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面对所有教学内容。用系统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和挖掘创新教育模式体系中诸因素的优势,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从整体上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实施创新教育。上述创新教育模式体系在运用中具有下述交叉关系:比如在运用发现模式教学中,可以结合使用讨论模式、辅助模式和结合模式。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而且使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教学形式中,创造性得到更全面发展。怎样立足于整体优化进行组合,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三)注重教学落实,不要追求形式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要追求形式。教学模式不是框框,在运用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再创造。无论对哪个教学环节,都要注重落实,切实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使观察、实验、猜想、发现、讨论、交流和论证等环节,真正地落实下来,而不要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使学生的参与活动走过场。(四)发展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但是从教学改革的眼光看,需要我们不断发展教学模式,突破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无模式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发挥自我的优势,形成和树立带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推动教育理论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创新教育”是一个新词。“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的,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但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引用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其含义,它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比尔?盖茨是公认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人物,但是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都是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他拿过来加以变化、重新组合,进行开发,最终使他成为全球首富。由此可见,“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发明含义宽。创造发明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则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这样理解就比较容易与本世纪初经济领域里的创新理论相吻合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变革时期。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的定位、特征及其内涵,同时也剖析了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组成。意在从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需求出发,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结构,并提出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目标的保障措施。旨在为高职创新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意义与借鉴价值。一、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的定位高等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实质是以目标人才市场的选择为核心,对学校发展目标及竞争地位所进行的一系列决策,在客观分析学校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制约、自身发展的能力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一组定位特征、评价并合理选择,确立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大系统中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一般来说,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的定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设置定位    专业设置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所侧重发展的重点专业领域及相关的支撑体系。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高职专业的设置应该适应经济的发展,与市场接轨,以就业为导向,以“主动适应,因需而变”的原则为指导方针。专业设置既要有鲜明的特色,又要保持相互之间在纵向和横向的有机关联,这样才能形成独特而有力竞争优势。2.办学特色定位特色定位反映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同其他学校相比,在办学方面所预期构建的若干优势性差异和特长。它包含学术水平层次和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效益模式和规模水平定位,乃至办学特色定位。也要综合考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兄弟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学校办学资源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决断。3.学校组织文化与形象定位学校组织文化定位是高等学校对办学宗旨、教育思想、团体意识、行为准则等一系列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相关的治校方略、内部政策的预期和选择。先进的组织文化,是高等学校办学、治校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竞争过程中难以模仿、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高等职业院校的形象是指外界对学校的组织文化、综合实力、社会贡献、特色优势、辐射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的总体评价。学校形象定位则是学校对预期向外界传达的形象认知因素及其组合的选择。4.服务区域定位    服务区域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服务对象、地理区域或行业领域范围的选择。服务区域定位首先受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但服务区域定位也要求学校从自身能力、发展需要和为国家经济建设多做贡献等多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适当拓展服务区域。 二、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的内涵与特征1.创新教育的内涵一般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德、智、体、美等教育教学活动,陶冶、培养学生成为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教育,是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对基础教育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创新人格等。2.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的特征(1)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指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增减,而且是对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创新教育是带有全面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这既包含操作层面上的内容,需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的方式与习惯等。  (2)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弘扬人的主体精神。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确定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高素质人才。(3)完善人格健全人格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完善人格健全人格的教育。创新教育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特异性。因此,追求健全人格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点。(4)发展个性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拓展思维、发展个性的教育。传统教育的一个大弊端就是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是要营造一个可以让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开发人的创造力并激发创造欲望,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目标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因为在创新教育目标建构过程中要反映创新人才素质结构的整体,这就要求对与创新过程有关的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确定能代表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的组成,同时还要考虑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学生需要的外部条件以及相关主要因素。其次创新教育目标体系还应具有可操作性,要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方便顺利的实施。1.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对于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及结构,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教育培养的新世纪创新人才是树立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为四大支柱,具有以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及抗挫折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新型人才”。因此根据创新人才应具有的特点,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应包含以下四个主要部分:(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超越意识,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价值意识。这是创新的灵魂和动力,也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2)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以实践为依托的,是一种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创新精神就是力求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进取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百折不挠、实现目标的奋斗精神;它是一种活跃进取的精神状态。(3)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创新欲望和热情驱动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人的更高和更复杂的思维。具有发散和求异等特点,它主要是指发现新问题,寻求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并产生出有实际价值的新的思维成果和思想功能.(4)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保证创新活动顺利进行以实现创新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其主要构成有独立获取知识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和表现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 2.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结构的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根据这样的目标,我们把创新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分为五个组成部分,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管理创新、评价模式创新。(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按照市场需求与社会需要,改变以往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国家在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和推行的“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模式和“双证式”制度,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培养模式。按照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实施培养计划。充分发挥企业或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作用,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其中“双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毕业时不仅能拿到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同时应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如工程师、高级技师或技师、高级工等,从而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大增强。实行“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模式和“双证式”制度,把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把现实和理想连接起来。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更明确,训练的针对性更强,从而在对未来事业的向往和追求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教学内容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必须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旨来设置课程和精选教学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目前国外职业教育流行的“CBE”模式。因此需对原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给予较大的整改力度。普通基础课要删减理论性过强或与职业技术关系不大的不实用的内容;将岗位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划分为若干模块,并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在选择优质教材的同时,还要提倡和鼓励教师随时编写反映本行业最新技术的补充教材充实教学内容。职业技术课教学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为学生就业蓄积能量,更多地采用“项目化”教学。此外实践教学内容要加大比例,建立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又互为补充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要求。同时要尽量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教学模式创新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学习大多是在学校内部完成的,只是在毕业之前,才安排一次真正的工作现场的校外实习。短暂的实习时间无法保证培养职业技术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因此高职院校要完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根本之路。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有相当部分必须在实际工作场所才能获得,而不是仅靠学校教育就能获得的。因为一些操作经验和应变技巧,更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而且许多新技术一边应用,一边发展,不可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学生也只有在工作现场才能获得最新、最直接的技术应用信息。经过产学结合,使学生将学校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其次,产学结合必然促使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学校的理论技术和企业的经验技术相互渗透,必然带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学生也会参与到以创新为主线的企业实践工作,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创新能力与素质。(4)教学管理创新良好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完善教学督导制度、教案展评制度、青年教师培训制度等,以利于教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采取积极鼓励政策,对教师辅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计算工作量,给予经费支持;对有创新成果的学生,在评奖学金等方面给予加分。其次,改革和调整学校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可以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导师制、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和科技实践等;在科研管理体制方面,坚持实行院、系合一制,以学院和系为依托建立各种科研组织,促进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更紧密的结合。同时鼓励跨学科组织科研创新团队,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5)评价模式的创新评价模式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具有总结、检查、导向、激励作用,同时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反馈手段。在创新教育目标体系中,要注重形成性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平时成绩、学习效果进行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衡量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质量的高低,需要有客观的标准对不同事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学科理论是否必需、够用,而且要看其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强弱。此外学校还要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与相应的专业技能项目的达标考试结合起来,与社会考核接轨,如英语、计算机课程就要与相应的等级考试结合起来。专业技能课程也要与等级鉴定、职业资格考试、上岗认证考试相结合等等。这给学生取得多种证书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应试教学的模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历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资源库. ... 增强历史责任感的方法,如设计以下问题增强责任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 方法,主要有:(1)形成知识体系的方法——按 某课历史事物间的联系方式形成知识体系;(2)利用图表等直观 ... 与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当前初中历史的学法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hold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