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喻微信是什么么?

观念的水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观念的水位
上传于||文档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范文十篇】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范文一:《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时代变,观念转,公民意识步步高,民主水位不断涨
断断续续地读完《观念的水位》,更像是一种启蒙,一种思想上的开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飞跃,也不是狂风暴雨的冲击,它只是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思考去不断重复和提醒自己,如同在千里长堤上开一个小口,假以时日,水到渠成。
社会变革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观念是水,社会生活是船。社会长远的进步,不能只靠暴力,用观念战胜观念。简单地说,打破固有的思维,促使每个人用更多元的角度,更理智的态度去看待社会和观察问题。英国著名自由主义者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说:“今天这个时代,自主思考、独立行动就是造福你的种族。”
我们总称我们深受教育体制之害,学的是哑巴英语,习惯了所有的问题都要有标准答案,没有发散性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实际上,我们明明知道大学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却仍然在选课的时候对老师不点名不考试期末给高分的科目趋之若鹜,哪怕那完全不是我们兴趣;我们明知道大学论文抄袭成分是有违诚信原则和学术原则,却放纵自己去抄,也许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文字改写了,加进了很多深奥得自己也看不懂的理论,但是其中又有多少是自己的思考,多少是自己的观点?
我们总是很容易沾沾自喜地以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我们总是很容易地把自己定位成“最正确”的角色,殊不知我们的行为也起了教育制度下推波助澜和默许的反作用。链条足够长的时候,每一个人所起的作用都看似不重要,都有理由觉得自己无法改变无法撼动,甚至是无辜的受害者,然而“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我们口口声声说日后有一天当上了教育部长一定要彻底改变这个教育制度,就好像选民以为最高领导人换个面孔,把奥巴马推上台就可以在家里心安理得地等待全新生活的到来。但事实上真的有可能吗?维持或改变这个教育制度,不仅仅有教育部长,还有老师,有家长,有学生,有我们每一个最平凡的普通人。套上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看自己,看看别人,看
看这个链条上的每一环所起的作用,正如刘瑜所说,“从隐身的集体中抽身而出,恢复成一个为自己独立负责的人,看看雨滴是如何汇集成河”。在和政府博弈、和不合理制度对抗中,我们没有想象中那么弱,我们也应该变得更强。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公民意识在不断提高,我们开始对曾经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随着问责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批判性公民”出现,赶着我们并不信任的政府一点点的脱胎换骨,走向公开,透明和民主。
《让政治变得家常》中提到剑桥市政府网站作为一个互动性的服务网站,其内容是关于生活鸡毛蒜皮的便民信息。而我们的政府网站的主要内容呢?抱歉,我很少关注。我每天看报纸,却不怎么关心政治,大概就是刘瑜所说的“理性的无知”:当“无知”合乎人们的“理性”时,人们可能会努力保持这种无知,可以逃避可能会干扰这种无知的信息。很多学生跟我一样,不喜欢谈政治,甚至对带有政治性色彩的事务有一种自然的排斥感。我们带着“被强制思想灌输”的感觉,反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觉得这些标签式的方法论就跟喊口号似的虚空一片,但可笑的是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去认真了解过它们。
我们逃避政治,一方面出于对“思想不自由”的抵触和逆反,另一方面出于对虚无政治的无感。民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的自由,因为自由哺育观念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不能包治百病,曾经疯狂推崇马克思主义也跌过跟头撞过墙,我们要追求的“水位”,不仅仅只是一种知识的普及,更应该是科学而全面的探索吸收。另外,政治不是都是形而上的,政治可以更家常,可以是能不能翻墙去外国的网站,体育公园建多少篮球场放多少乒乓球台,停车场如何规划收费等等民生小事。政治不是政客的游戏,政治是常识。这样“揭开神秘面纱不再高高在上”的政治,我想大家的参与度和积极度会更高。而转变了这样的观念后,也许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迟早政府要提交报告,要作出决策,要订立法律法规,我们将发出更理智的探讨,更“技术”的分析,有理有据,不再是空洞而毫无意义的煽情和谩骂,也不再是追风捕影的盲目。期待更公开、透明和民主的政府,期待更“学术性”的全民政策探讨,也许近期的茂名PX事件可以有更完美的结局。
最后,这不一定是最美好的时代,但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时代。
范文二:转变观念获得新生
——读《观念的水位》有感
《观念的水位》这本书刚听起来很像一本给人洗脑的销售书,因为没有读过刘瑜的书。读过了以后才知道自己对它是有多大的误会。虽然我不是个懂政治的人,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她的许多观点。她说,“我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变革应当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植根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这里面水有多深,谁也说不清楚,但是,人们的观念在变,变革的水位在提升,就能托起政治改革这条船行驶,这船要怎么走,一部分来自于船夫,一部分来自于水。水位高了,水涨船高;水速快了,船就行进得快;水静默着,船就停滞不前。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从前对城管避之不及不敢提,现在可以微博上骂城管声讨他们的暴力执法;从前谁管政府怎么花钱,那可是咱头上的太岁爷,怎么能质问?现在研究政府预算的学者越来越多,纳税人开始想要知道自己交上去的钱都到哪儿去了。这就是刘瑜所说的“问责意识或权利意识渗透进生活之机理的体现”。
有时候也和同事们讨论过,现在大家都在渐渐觉醒,百姓可能感受到,电视上播放的国外内阁出问题、内乱引发流血冲突、政治首脑又换来换去等新闻已经离他们太远,至少一个市井百姓再怎么也管不了庙堂的事,更何况是远在千里之外对自己无关痛痒的事,想管也八竿子打不着啊,而每天亲身感受的生态环境变化、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在嘴里看在眼里的小事,才是关乎自己及家人的,让自己过得好让自己所爱的人过得好,才是最重要的。这不能说是自私,如果每个个体都过得不错,那这个社会也就少了很多冲突少了很多牺牲。这当
然只是种理想状态,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是却不能承担自由的代价。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积蓄,不仅提升观念意识,更要提升观念水平和观念素质。意识到位了,水位还不一定能够一直保持高位,要让水位一直保持高位,除了更多的人的观念有所改变,也还需要人们的持之以恒。水位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尚需要一段时间,但是要使动能更大,只有势能大才行,所以,与其在这里唉声叹气,不如提起精神来蓄足势能,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推动改革。
说了这么多好像感觉自己越来越接近这个社会,也越来越喜欢关注社会现象,也就是让自己越来越热爱生活。
济南市育贤第二幼儿园
范文三: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作为一个刚刚成年不久的年轻人,对于政治我通常持保留意见,努力多睁眼看世界。但是每一件事情发生,总有一些反应,有时候骄傲,有时候悲愤。但是看完了《观念的水位》之后,每一篇文章都不多不少的说到了我的体会。就像有一个懂我的大姐姐,我的困扰和烦恼她全能体会,我想说又表达不出来的感觉,她全能帮我说出来。在她面前,我相信你也会想一吐为快的。
与其他人谈政治不同,《观念的水位》没有那么愤青,也没有“假大空”,有的是把我们身边的故事娓娓道来,加上一些自己的观点,把政治讲的像身边的一碟小菜,香鲜辛辣,各有其味。其实“政治”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你会发现你家的垃圾该怎么处理,你上厕所排不排队,你上网能不能进外国网站,,,,都事关政治。当我们认识到政治不是精英们的游戏而应该是常识时,对它的排斥感也许就不会那么深了。当有一个人用讲故事的方法给你讲政治,大概你也是愿意跟她谈谈政治的。《观念的水位》正是这样一本书。
《观念的水位》说明各种各样的观点,观念。比如说《恶之平庸》一文,先是用阿道夫·艾克曼(曾经作为纳粹高官参与屠杀犹太人)引出思考,明明是普普通通的正常人,为什么却在特殊时代,无动于衷地杀害成千上万人。这种事情并不是单例,在生活上历史上,曾经有各种令人痛心的惨剧,而归根结底,却是来自于我们自己习惯性的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科学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告诉我们:短短一星期,哪怕是一个实验的环境,角色感就可以改造人性。这事想想真叫人不寒而栗,现实中,有多少人经年累月地藏身于各种制度化的角色中,而其人性又在角色不断内化的过程中消失不见。我们应当不断反省自己,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醒与明智,不应该成为“梦游者”被制度催眠。
这个观点的使用范围其实更广。就比如说一直僵化的城管与小贩的关系。无论是城管还是小贩,脱下身上那一身衣服,都是我们生活中平平常常的邻居。邻居相处易而为什么城管与小贩相处难呢?不想把问题单纯的归结于哪一方。但是城管帮我们管理城市面貌固然好,不应该角色化,在执法期间暴力执法,恶语相向、全家相加、掀夺摊位,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小贩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给我们提供方便固然好,但是有时对部分市民的滋扰,以及大多数情况下的不合法,这些也是不能忽略的。虽然这个矛盾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但是我们在大多数的时候都要理性化。城管在执法的时候温柔一点,想想小贩的艰辛;小贩在自己创业的时候要合法一点,不要影响秩序;而像我们这样的评论者要客观一点,不能一味的“弱者就有理”或者“执法就有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弱小的无足轻重的就能推卸自己身上的责任,就可以从恶如崩。
观念的水位引发的是更深层次的对自由、平等的思考。
什么叫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都有作为社会成员而带来的责任,都有作为家庭成员带来的责任,每一个角色都带给我们一定的限制。但是我们应该在追逐更好的政治制度的道途中不应该受到自由的限制。在最近发生的政治事件中有斯诺登事件。美国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监听范围不仅仅是在美国范围,更是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官方的说法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恐怖事件的发生。但是无论如何解释,都不能掩盖这极大侵犯了世界公民的权力。“你什么错都没有,但你却可能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也许只是因为一次拨错了的电话。”政府的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政府应该在保护人权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活动。人权就是一种自由,可能我们的在与同事与亲人的对话中并没有需要保密的东西,我们要保密的是这种人权,这种自由。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更多的政治自由也是一个国家更加民主的象征。
在《观念的水位》中有民意与伪民意一文,有一个很抽象的例子。现在,假设我们是一场选美大赛中的裁判。主持人指着台上光芒四射的美女宣布:“你们有三个选择:你可以选择A,或者A,或者A。”就像面前有一幅漫画,捧腹大笑的时候觉得有点真相被揭露的感觉。鉴定民意的真伪,标准不在于民众选择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诚,而在于他们在形成意见时讨论是否自由、观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有一个词,指派,就是一种伪民意问题。在公司谁晋升是上级指派的,在学校里谁当班长是老师指派的,竞争谁中标是幕后指派的。对于参与者,这是不公平的,同样的劳动却连比较的权力都没有;对于投票者,这是带有欺骗性的,自己的意见没有被聆听,结果却已经出来了。更多的自由平等,必须是在更民主的基础上建立的。
谈了这么多,我想说,虽然在政治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在走。但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很好,真心祝愿未来可以更好。《观念的水位》这本书把我带进了政治的世界,让我体会到了政治的千百味。学好政治,参与政治,更应该是我们有责任心的青年应该做的。
范文四:《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第一次阅读刘瑜的书,感觉甚好,她的文笔不是很华丽,有时甚至有一些女人的娇羞情绪,但是阅读起来感觉很好。归根结底,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是一本老少咸宜,通俗易懂的政治类书籍。当然,这本书也开阔了我的眼界,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拉丁美洲和东欧国家政治体制和民主化进程变化的历史和原因的分析。
刘瑜在序言里说的:“我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告诉他人他们所不知道的观念,事实是他只能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这话倒是和她们家小濂的那句著名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其实说白了就是“重申常识”。“相信时间,就意味着相信除了千千万万人日积月累的努力,历史没有进步的捷径。对于渴望一夜之间得到解放的人们,这可真令人扫兴。在总结苏东转型之艰难时,一个解释是:制度也许可以一夜之间改写,但是企业家精神、商业头脑、市场意识,只有通过漫长的学习才能形成。对于急于宣布转型本身是个错误的人,显然又忘记了“时间”这个因素。20年后的今天,苏东诸多国家经济都逐渐步入了良性增长,再次证明时间的力量。历史也许会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前进,某代人可能会在那倒退的一步中度过,但我相信,在所有的专制者中,时间是最专制的那一个。很多时候,人类一不小心误会了自己,把自己想象得太过聪明,或者不够聪明,而时间总是不徐不疾地将误会澄清。”时间总是善待每一个人,是伤痛的最好良药,是改革的基础条件,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行为及结论一次次被证明,再一次次被推翻,在浩瀚的时间宇宙中,我们所经历的“痛苦”都显得那么短暂,那么渺小。面对每一次的变革,我们都应保持乐观,就像刘瑜所说的“审慎乐观”,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一切都是时间的问题。
她的文字不止给我以激励的启示,其中更重要的是她用质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不知道的政治知识,甚至一些态度有误的时事问题。7.23动车追尾事件,我也没有例外,跟着伟大的网民开始谩骂,骂政府、骂国家,其实也不是真的很痛恨政府,只是在那样的大环境中,我也就肆无忌惮了,把我内心的很渺小很渺小的东西放大了无限多倍。“理性的无知”,一个很理性的词,后面蕴藏着巨大的意义,在刘瑜的解释下,我恍然大悟,“有一些事实,那么多事实,我们知道,但他们
不知道我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这样两个疾驰的世界互相追尾时,该是怎样的场景?”也许我们在网络的世界呆的久了,总认为那就是全世界,网络上的都是真实的,我们从未也从不敢离开它奔向更广阔的更有魅力的未知世界。
在这个充满浮躁的大社会中,我们呼吸着无知的氧气,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无知了起来。远离这样无营养的社会后,我们的观念可以改变吗?
相比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告诉我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我们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范文五:《观念的水位》读书笔记
出乎我意料的是,《观念的水位》不是一部《辞海》那样关于民主政治的百科全书式的大部头,而是作者在各处报刊杂志所设专栏的一个小小集合。作者身为一个近年来显得仿佛很有些掉价的公知,却很不以为耻,反以为傲,有时在文章里还不忘贬损一下高级知识份子,读来很有点张爱玲那样尖酸刻薄小女人的味道,诚实坦白可爱的紧。
单就本书而言,私以为很适合像我这样全然不关心政治民生的人当作入门书来读。那些大部头即便称不上晦涩难懂,读来也是费力的,时常让人有种我究竟懂不懂汉语的错觉。而此书内容多浅显得紧,哪怕日后你博览群书,在民主政治领域踏上鹤立鸡群的境界,再回首来看它,或许嫌弃其浅易,或许觉得作者的言论简直大错特错可笑至极,也会不得不承认这是本启智开明的好作品。它实质上的内容知识或许有限,但也许就是这种浅显而有限,让它成了很容易被大众接受吸纳的知识。
作者的政论总以一些与政治相关或不相关,有的没的小事情开端,引申出一些似乎是很容易被想到的,背后的道理。读来常常令人有种“啊啊啊,这个啊,我也知道啊。”的感想。但这种“我知道”,却是“我不知道我知道”的知识。这些东西也许早已在我们心中或多或少的有了雏形,但或许是由于缺乏专业素养,或许是由于缺乏那份总结归纳一下的想法和恒心,总没有在心中成为系统的知识。而作者就是用自己的笔,把这种“我不知道我知道”的东西,从我们那个废品回收站一样,荒芜而又在些犄角旮旯里藏着珍宝的内心世界里,发掘了出来。即使我们日后没有更进一步地去思考,但至少这些知识已经存在于我们心中了。
看到和书名同样的题目的那一片“观念的水位”的时候,我特意格外用心地把它读了一读,在我心里一篇文章的标题或者书名总是代表了主旨的。作者既然把这篇的名字选作了书名,一定是觉得这篇能代表她最核心的观点。看罢我还有点小得意,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模模糊糊所总结出来的那个“核心”竟然还真是对的——作者深信社会变革是水涨船高的过程,水是民众意识,船是社会政治的变革。刘瑜同样批评这官僚、政府和当权者,但她更看重的是民众意志。如果民众意志得以提升,官僚总有变得不官僚的一天。
但这依然是任重道远的一件事情。作为公知,作者并没有振臂一呼则千万人往矣的本事,何况现在的平民百姓过惯了信息“发达”的日子,也不似以往那样“愚昧无知”,会热血澎湃地被人几句话挑唆起来掀起一场革命。现在的中国人在肥美丰富的信息资源中,被养的“肥头大耳”起来,若说官僚的缺点,在普通民众的身上同样屡见不鲜。我们也是一群志得意满,视野狭隘的货色。况且中国人千百年来都是懒的,只是这样得过且过地过些太平消停的日子并没有什么不好,征伐决断之事,何苦来哉?
在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事”的这一种误解下,派生出的是一种略带畸形的社会风潮与批判机制。我们热衷于“愤怒”和“贴标签”。因为“愤怒”不需要花钱,就连时间精力也未必需要付出太多,一条附议的微博只需要几到几十秒,如果是一个社会公德心特别重的人,也许会花上几小时好好的写篇帖子或者长微博。至于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捐助或者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静坐示威嘛,那太累太花钱也太花时间了。自然会丢进那个永远也不会被打开的“如果有一天”的抽
屉里。而贴标签就更省事了,它便于我们给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分门别类,你是政府忠犬五毛党,你是崇洋媚外资本主义走狗,无需负责也无需给出论证,简单好用,童叟无欺,就是你养的宠物猪也能轻松掌握的辩论技巧。中国的公民议论,富于激情的发声,而缺乏理智地探讨,这导致我们空有为自己挣一个光辉未来的心,却缺乏有质量的行动,当然,这颗心也并不十分纯粹,浑浊不堪,还长得很小。又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或者说没有人有能力,替我们将这一点小小的愿心凑起来成就一颗大的,自然让人不禁觉得前路渺茫,其修远兮。
作者的大观点里有一点小观点也很值得一提,我称之为“小齿轮”理论。 不晓得由哪个伟大哲人开始,我们喜欢把社会比作一个大机器,每个人都是一个小齿轮,说是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共创美好明天。但在“恶之平庸”里,我们可以很简单的看到,如果每个人都只把自己看作一个小齿轮,不假思索地执行命令而已,当然可能创造惊人伟业,也可能是惊人的犯罪。在这场惊人的犯罪里,我们每个人所扮演的只是一根稻草的角色,但双拳难敌四手,聚沙总能成塔,我们每个人都是压垮骆驼的稻草,先后本无所谓。而这种时候,也许我们要记住的是,“他也会是我”。记住死于纳粹的不只是犹太人,有一天也可能是日耳曼人;记住革地主的命,革知识分子的命,最后就是革农民的命,革天下的命。
中国社会走向真正的民主自由,繁荣富强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许应该是重拾思考和我们有点麻木的良知。当我们真正为他人的痛苦而感受到切肤之痛,将全天下的中国人都当作自己的骨肉手足的时候,新的时代就会来临。说不定也许那最终会是一个一心同体,发达却缺乏个性的时代,但在那个时代显现出衰败悲哀的样貌之前,我仍旧渴盼着能够走近一点,再近一点。
范文六:每次看刘瑜的书我都有发言的冲动,你的困扰和烦恼她全能体会,你想说又表达不出来的感觉,她全能帮你说出来,在她面前,你是不是会特别有倾诉欲呢?
我这个几乎把不谈政治写在脸上的人却能把《观念的水位》看完,之后还意犹未尽,连我自己都觉得神奇。不过,仔细一想,又合情合理,因为她所做的只是重申常识。
我们不愿意谈政治,是不愿意谈形而上的政治,是不愿意听开口“XX主义”闭口“XX制度”的政治,而当政治走出书斋,走下圣坛,你会发现“政治”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你会发现你家的垃圾该怎么处理,你上厕所排不排队,你上网能不能进外国网站……都事关政治。当我们认识到政治不是精英们的游戏而应该是常识时,对它的排斥感也许就不会那么深了。当有一个人用讲故事的方法给你讲政治,大概你也是愿意跟她谈谈政治的。《观念的水位》正是这样一本书。
她写《没有来的请举手》,把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拎出来,担心底层人民被这个呼啸向前的时代列车所抛弃,更是让内心麻木的我们惭愧不已。
我很认同她的一个观点——在所有的专制者中,时间是最专注的那个。任何斩钉截铁、不加思索的判断、控诉甚或只是结论在时间的洪流中几乎都会被证明是“妄下定论”,也许几年、几十年还好,可当时间跨度拉长到几百年、几千年的时候,很多人不得不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承认自己错了。所以刘瑜在不止一篇文章中表示时间自会证
明一切的观点,“政治转型不是一个直线进程,有的国家走着走着会倒退,有的走着走着会跳跃,历史之奇妙也正在于此。” 这样的论调听着也许会觉得没劲儿,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你既然起了这个话题,怎么能不表态呢?可是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中的刘瑜变得更小心了,也许是年纪渐长的原因,她的话越来越有所保留。我觉得这正是一种健康的转变,政治不是喊口号,贴标签,不是愤青们在网上骂几句就能起作用的。它需要的是沉潜下去用心思考,而当你对一件事想得越深入时,你就会发现你越不敢对它下结论。就连最精确的数学也有分类讨论的情况,而在社会科学中,几乎任何事都要分类讨论,这种有所保留的写法正是深入思考的表现。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中时不时会流露出一个女人的大惊小怪和一些自以为讨巧的小聪明,在后面的读后感和观后感部分尤为明显。但毕竟这只是一本政治观察札记,不是学术文章,说到底是一家之言,这些小问题反倒可以理解为个性。就像你不喜欢吃葱,可是你不能说小葱拌豆腐就不是菜,这太伤感情了。
刘瑜在序言里说的:“我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告诉他人他们所不知道的观念,事实是他只能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这话倒是和她们家小濂的那句著名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其实说白了就是“重申常识”。
有很多人不屑于做这件事,但,总得有个人重申常识不是?
还好还有刘瑜,还有一批像刘瑜、闾丘露薇、李海鹏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以笔为刀,将我们习惯思维的盒子割开一条缝,让光线透进来,当光线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一条缝会渐渐变成一扇门”。
范文七:基于《观念的水位》的一些感想与启发
很有幸可以接触到刘瑜老师的《观念的水位》一书,其中对于东欧、拉美各国民主进程与现状的描述,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对民主理性的阐述以及一些个人学习的感悟都可以深入浅出的做出很好的描述。通过这本书,就我目前的知识水平而言,我对民主的认识与思考深度有了很大的加强也进一步提升了对民主问题的兴趣。下面就我在读到《观念的水位》(以下简称《水位》)后自己的一些启发与感想。
一、 社会发展与历史跃变的双重动力
社会的进化,通常体现在社会制度、社会构架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进化。人类社会与历史的进步总归是需要推动力的,而通过对历史的总结,个人觉得这种推动力往往不是单方面的,他应该包含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产生的制度。
生产力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西方国家典型的如美国。由于其准确的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这一基础使得其与苏联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国之一,最终作为世界上仅剩的超级大国成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驱与领军人物。一一系列生产力的飞跃时期在两百年时间内登上了中国维持了两千年的世界巅峰地位。
而制度对社会的推动同样不可忽视。中国的第一次生产力飞跃在周代就因铁器被大量投入生产活动而出现,但是中国的社会形态知道中央集权的出现从而在政治上保证了土地私有才在阶级转化的大潮
下进入封建时代。
正是这两大因素不断积累达到量变才会催生社会的大变革。而这两个动力之中,生产力的变革更具根本性。二者之间,生产力发展引发成产关系的变动,催生新的阶级与需求,最终推动制度改变从而与生产力发展形成合力来推进历史。
人类就是在这种变动之下,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不断思考,这应该就是种种思潮的来源。
二、 近、现代史中种种主义所经受的考验及其结果
人类历史在近、现代阶段,不同地域的民族与国家不断接纳在这一时期涌现的思想新成果并将其投入国家运作而演变为不同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这些主义与方法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大浪淘沙一般不断接受洗礼。其中有不少就是因为在实践中检验出其错误与失败的地方而最终导致失败并被淘汰。
对于这一事实下面用近、现代东西方几个典型国家的实例加以说明:
近代西方,英、法、德、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自有资本主义逐渐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这些国家开始以帝国主义国家的姿态出现。
而此时的俄国,依旧是沙皇统治下的农奴制度,国内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却发展缓慢。面对其他欧陆强国的发展其在国内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土地制度改革,这一举措在最后虽然改善了沙俄的财政状况,但是广大底层人民的生存环境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陷
入贫穷,沙俄国内矛盾进一步积累加深。
近代东方,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在这一刻终于将财富与辉煌积累到顶峰,但也将其对人性、自由和思想的的雅致与毒害积累到了最大。1840年,华夏文明古老厚重的大门在鸦片战争中轰然倒塌。
而此时的日本也存在于天皇的封建统治之下,虽然其此时的社会发展无法同中国相比,但在固步自封这一点上与当时的中国别无二致。1853年的黑船事件,日本关闭了很久很久的国门被美国人叩开。
最终,西方众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就像一群分赃不均的疯狂海盗一般产生了巨大裂痕。最终在1914年协约国与同盟国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欧洲大陆拉开了一战的血腥大幕。最终战败的同盟国集团遭受了主权、领土、海外殖民地的大量损失并且受到经济压榨。这使得战败国国内出现了民族主义滋生的土壤与法西斯思想被推行的条件。为日后更大的留学埋下伏笔。而沙俄没有等到成为战胜国的那一天,战争点燃了长久以来民怨的火药桶,沙皇统治在革命风暴中很快烟消云散。
此时在封闭了许久的东方“被迫开放”后,接触到了先进生产力与制度的中国与日本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但不同之处在于,日本进行的是有天皇(即国家最高权力)主导的技术与政治两个层面的彻底改革。中国则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巩固摇摇欲坠的清廷统治的洋务
中日之间的差异造成了最终两国命运的截然不同,日本用甲午战争为自己的发展与扩张攒下了新的资本,中国则事实上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两个渊源已久的亚洲国家从一正一反验证了生产力与制度对历史的双重推动作用。
历史看似偶然但往往具有必然性,上述国家在进入现代纷纷出现了重大转折,而这些与其在近代的种种积累不无关系。
德国参加一战失败后在经济、工业生产、国防发展等重要领域被迫接受了一剂“镇静剂”,开始在欧陆屈居二线,工业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国内矛盾异常突出。而二战前蔓延在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不断加深这种矛盾,终于当美国在罗斯福主持下通过国家干预来度过难关时德国在希特勒极其纳粹党徒的蛊惑下用对外扩张转嫁矛盾的方式走上了独裁统治与侵略扩张的不归路。
如前面所讲,俄国提前退出一战。原因在于“二月革命”的风暴吹垮了沙皇统治。但是并不成熟的俄国资产阶级极其领导的临时政府无力领导俄国走出发展不起来的泥潭,而此时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同时也是革命中重要力量的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迅速崛起,他们的号召与政策吸引了广大劳苦大众,最终,布尔什维克们用“十月革命”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在资本政治的丛林中踏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亚洲方面。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不复存在,中华民族终于见到了新制度的曙光,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资产阶
级政党——国名党产生并进行改组,“十月革命”的冲击波也在中华大地上振荡,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开始了以共产主义救国救亡的尝试。但是由于长期的生产力滞后,政治改革缺乏坚实的基础,中国仍处在列强的欺压之下。
日本则走上了与德国相似的道路。日本缺乏牢固的国内资本,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勉强首创尤重,社会动荡愈发强烈。同时通过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一系列国运的豪赌中取得胜利,其侵略扩张的需求与野心也越发不可收拾,军人在国内地位不断抬升乃至大量的军人占据政府机构的重要职位。“二二六”军事政变之后,日本的军国主义法西斯的独裁统治也正式形成,包括日本自身在内的整个亚洲、太平洋广大地区开始向一个恐怖的深渊不断滑落。
最终,纳粹独裁的德国与军国独裁的日本被盟国击败,而社会主义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开可怕的集权统治与国家恐怖主义的统治下不断走向解体。民主的意义从这些发展历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和不能坚持正确民主的国家,面对种种发展趋势,往往会误入歧途。
三、 由中国的实践证明为什么民主的才是正确的。
《水位》一书的精彩之处除了引导人宏观的看待和反思历史,还有其本身对民主的阐释。根据这本书,我自己对民主的实质与要素产生了以下理解。
民主是社会对每一位公民充分赋予其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行使法律权益并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私有的权利与保障。
要保障民主,社会必须具备一些必要条件:
(1)充分的社会自由空间。要允许人主动的参与公共事务,如果让人们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挤压那就无从谈起了。所谓兼听则明,要想做到兼听那就不能仅仅想赞成自己的人群提供话语、思维甚至生存空间。
(2)充分的信息。这一点得益于刘瑜在此书中关于“民意与伪民意”的论述。“鉴定民意的真伪,标准不在于民众选择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诚,而在于他们在形成意见时讨论是否自由、观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引用)同样,这也关乎一个国家是否能最大可能的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3)相互制衡的国际体制。即使是普选国家,选举完成后政治话语权还是会落入少数人手中,而如委内瑞拉的查韦斯一般可以在得到这种话语权后之所以可以渐渐地实现独裁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政治制衡体系。 强权对于民主来说是很危险的,原因就在于他可以决定什么时候民主,什么时候不需要,甚至可以对民主进行“自定义”。
(4)全民的理智民主意识。如果你和人分享你的好东西,成功得前提有两个:一个是你拿出来,而另一个是别人愿意来拿。当人民有了民主意识,就会自觉地为民主担当,就像作者描写的英国人那样。有了民主意识,人们会要求没有民主的政府将自己的权利还回来,就像上街呐喊的伊朗民众那样。
总结起来,民主的就是正确的。在人类不能保证自己在向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前提下(一如当初德国人都以为纳粹将为德国带来光明的未来),民主基于其多元化的思考与碰撞和良好的平衡可以尽量避免
不良后果的出现。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在民主上的实践很能说明问题。
1940年,世界华侨领袖陈嘉庚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陈嘉庚在延安时,感受到了一股全新的风气。这其中有良好的官民、军民关系,团结一致的氛围,有身体力行的践行……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当时全党上下的民主氛围。陈嘉庚不禁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当与毛泽东同志交谈时,他问道如果有一天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怎样跳出建国—腐败—灭亡的历史圈子。毛泽东同志满怀信心的作出了政府由人民选出,权力行使受人民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回答。
对于这一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从民主中来,践行民主为的是坚持发展民主。
可见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重要意义早有认识。
如果我们纵观新中国60年的历史,当民主被践踏时,大跃进的错误就无法及时纠正,“文革”的灾难就无法抑制的蔓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的法治与党内外民主配合上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发展,是中国在此迅速弥合与世界的差距。
现在,虽然官员因贪腐而落马中民众的力量成为其中因素,社会暴行在民众面前受到热议无处遁形等现象说明了“中国人眼中的民主就是多几个好官员”的观念已经开始转变,民主的民智在渐渐开启,这我们看到了我们逐渐克服垄断、民粹等不理智不正确的民主或非民主现象的希望。我想这也许是作者在开头表达对国家与民族在民主化
进程的信心的原因所在。
《水位》一书,除了在民主问题方面的广泛视角,真实而又详尽的阐述之外,也包含了作者对自己读过的一些经典书籍、电影的引用介绍,从侧面提升了我的知识面和阅读面。对自己学习方法、对人性的思考也是深入人心的。
读书,一遍又一遍的感悟,对于观点当然还是停留在一遍浅读的基础上,希望日后的再次阅读会有新的认识,也希望以后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这样的好书。
范文八: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许多有智慧的人交谈。刘瑜的《观念的水位》的好就在于她将自己对于一些公共的政治,法律和人性问题的独到见解“谈”出来。作为当代中国大陆有自己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的独立自由新女性,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刘瑜也因为这些闲聊为人所爱。
“中国人素质低”,刘瑜将这里的素质理解为缺乏合作精神的“一盘散沙”性,比北方将原因归结为政治的高度集中即中国社会散沙化不是强权的原因,而是其结果。
我个人也认为政治制度的压制是导致中国人素质低的根本原因。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有了明确的区分,但是从广义上来看,政治因素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政治是自由的、平等的、民主的,那么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也会是自由的、平等的、民主的。反之,如果是一种专制的政治,那么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也只能是专制的。
在一种健全的民主制度之中,我们就能够培育一种自由独立的人格,最起码来讲,这样的人格在整个社会中是占主流的。反之,在一种专制制度下,这样的自由独立的人格只能是非主流的,是被主流的价值观所排斥的,是被世俗的人所耻笑的。
在一个专制的社会中,特别是在一个极权的社会中,人们只能以一种奴隶的行为方式才能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奴性人格是这个社会中最值得推崇的人格,是能获得最大利益的人格。
因此,国民的素质低下,是由这一社会的专制制度所导致的,因
为专制制度在客观上会导致他们必须这样去做。比如说,国家强权以一种非正义的方式对待它的国民,国民也只能以一种非正义的方式来对待这样的强权,或者以一种绝对的奴隶姿态臣服于这样的强权;或者是在忍无可忍时,其反抗也很容易演变成一种非理性的方式。
当然,国民素质的低下并不是中国人天生基因所决定的,只要能够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框架,国民的素质自然就会慢慢地提高。在将来的这样的社会中,自由的独立的人格也会被我们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所倡导。
本书中我最不喜欢的是《向一滴水一样》,这好像是一个情绪化的个人追功,与全书的主旋律有些不符,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文章。
范文九:读书笔记
《观念的水位》这本书是我的高中老师推荐的,我买了一套,除了这本,还有《送你一颗子弹》和《民主的细节》两本。其他同学借去看完后都觉得《送你一颗子弹》是三本里最好看的一本,但我倒是觉得《观念的水位》更好。只是后来不知被谁借走,又不记得还给我。也许那个人和我有一样的看法吧。但我十分喜爱它,于是后来又去单独买了一本回来。
之所以喜爱它,是因为它总是能给我不同于其他人的对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那些新奇的看法引导着我去思考,我是个不太爱思考,又很沉迷于思考的感觉的人。
去年,我在空间里看到一个朋友发的说说,说是在南昌八一广场看到一群老爷爷老奶奶正在为“文化大革命”“平反”的游行。我的朋友只是拍了一张照片,便被那群“老当益壮”的爷爷奶奶们追了几条街,还差点被打死。
我说,我们这是21世纪了吧,居然还有这种声音存在!的确,现在还有那种“‘文化大革命’是顺应民意,有什么错”的说法。我听了只觉得啼笑皆非,如果真的是顺应民意,那坦坦荡荡的去做就是了,何必还害怕别人拍个照片呢。
我在想,什么是民意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义渠君。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只要是人民大众的意愿都是正确的呢?
如果我们能穿越到1957年到1967年间的任意一个时间节点去做一个民意测验,问问广大人民群众“该不该批斗走资派”或者是“该不该整治‘右派’”,结果恐怕人民中十个有九个人会神色激昂地回答“该,怎么不应该”,如果可以,他们还会选择不仅批斗,还要贴大字报,游街示众等等。还剩下的一个不回答的人呢?他早就被那九个愤怒的人民群众给绑起来当成“走资派”批斗了。看,“文化大革命”就是这样发展的,这不是很符合民意嘛。可这样的民意真的是理性的,正确的吗?
刘瑜在书中提到,“有一种民意叫伪民意。在一个多无啊咯意见,选择自由不可能的环境里,民意只能被认作是伪民意。即使它是真民意,你也无从知道它是不是真民意。在只能选择批斗,或者被批斗的情况下,人们当然会选择去批斗。就像是一个选择题,你是选A呢,还是选A呢?
这是其他选择的选择,这种民意自然只能算是伪民意了。这只是伪民意的表现之一,还有一种伪民意,表现的更加的不露痕迹。
号,美国最高法院在“联合公民对联邦选举委员会”的判例中,以5:4裁决联合公民组织所制作的“希拉里”政治片可以在选举前夜在电视上播放,这意味着从此,公司和工会可以任意资助政治广告,影响选举结果。也就是说,美国的总统大选,从此将由那些富人左右。其实这么说有些夸大其词,但是实际上美国很多选民真的很无知。有调查表明,大约有一半美国人不知道代表本区的众议员是谁,40%不知道本区的参议员是谁……选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那些政治广告去了解那些被选举人。这样一来,民意很容易被政治家们所引导,难道这不是伪民意的一种么?
今天,我们总是说做事要符合民意。这好像给了民众一个错觉,政府的做法让你不满意了,就是不符合民意。拆钉子户是不符合民意的,外交上的“以和为贵”被说成是“软弱无能”,这也是不符合民意的。可是,民众们真的弄清楚了什么是真正的民意了吗?
范文十:读《观念的水位》
姓名:曹敏
专业:英语翻译
《观念的水位》是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刘瑜的专栏和随笔集。它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12月出版。作者刘瑜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她精辟的政治评论与专栏颇受广大群众喜爱。而此书中的文章便来源于她在《新世纪》及《南方周刊》和《新周刊》中的时评专栏和个体化杂论。刘瑜试图通过此书来使人们更加了解国民关系、制度问题以及民主和自由,进而说明观念的重要性。
本书主要集中于各国的政治制度及民主观念的审视和评论,从而重点在“观念”、“政府”、“制度”、“民主”、“自由”五个方面加以思考。作者认为人们的问责意识和权力意识对一个国家的民主和自由至关重要,同时人们必须对政府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政府仅仅是人民的雇员。与此同时政府应专注政策衡量,于人民平等对话,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机构。此外,中国的制度障碍和集权体制制约了社会发展,中国的民主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来保障。最后说明了在权力形式主义下自由的奢侈性。
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观念会滋生一个更好的制度。而政治观念的变化体现在人们问责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当人们开始思考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开始思考国企被优待的问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城管与民工……都是公众怎人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的体现。当人们开始意识意识到政府仅仅是为了服务人民而存在时,我们才会对政府产生警觉和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民众的鞭策会换来了政府的战战兢兢和制度的健康,这便是观念的力量。但与之相反,如果民众对社会麻木漠然,也许造就的并不是贪污腐败那么简单而已。当纳粹分子阿道夫无动于衷地杀害成千上万人时,当日本军官举行杀人比赛酣畅
淋漓之际,当民众无数次路过黑窑却未想过要举报之时,“恶之平庸”也在他们观念里滋生渐长。麻木的人们不断地再用角色来开脱罪行,因为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例如美国许多公民认为一张选票能改变整个选举结果的可能性极小,于是他们选择了对政治的无知。但我们却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永远不要忽视观念的力量。民主的完善便依靠于观念的水位的水涨船高。
作者在年曾担任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系讲师,在此生活期间,被英国政府深深触动。例如政府网站问题,英国剑桥市政府像一个虔诚的服务生,见到你的第一句是“您好,请问我能为你做什么?”而不是像一尊金光闪闪的佛像,工人们瞻仰和膜拜。在网站中,它会告诉你垃圾怎么处理?没钱住房子怎么办?停车场在哪……它会为你提供42个市委会成员的名单及联系方式和分管领域。并且每个月都会更新市政府详细工作计划,让民众有事先知情权……只能说:英国政府站在了一个政府该站的位臵——提供服务。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必须担负起这个责任。记得央视曾采访过一群杀父女囚,发现其中很多人都是投诉无门,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警察、妇联都对其申诉臵之不理,走投无路才犯下杀夫罪行。我国政府是不是该反思了呢?此外一个政府除了落实为人民服务外,还应当做到对决策的具体公开。国家的良好运转必须依靠一个精确、公开、透明的决策。在这方面,英国又做了一个出色的榜样。例如它的“预算前报表”不仅会将问题和解决方案一一列出,同时会交代这将会如何影响不同阶层、行业的普通人。最后,一个政府更要懂得反思历史。一个国家怎样面对自己的过去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它走向怎样的未来,懂得反思,能够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是一个政府宝贵的财富。例如英国首相在2010年6月针对血色星期日中的爱尔兰受害者宣布详细的调查结果并向受害者家属致歉。英国政府愿意花费几年的
时间调查血色星期日的详细内容,因为它们想给世界一个重新认识它们的机会——一个诚恳的政府。所以说:直面历史,才能让一个国家实现真正的和解与稳定。
良好的政治也依靠于成熟的政治制度,好的制度能促进社会有条不紊地运行,激发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作者在剑桥区居住时发现许多公益组织,甚至到了“三步一小个五步一大个”的地步。但对比起来,中国的慈善事业不免逊色许多。中国的慈善事业极不发达,即使现有的公益组织百分之九十也是“地下”或商业结构。这归咎于两国的制度差异。在英国,注册一个慈善组织的门槛很低,若申请材料规范,一般批准注册只需十个工作日而已(但其后监管力度很严格)。
但在中国,,申请者不但要向民政部门注册,而且要找“挂靠单位”,启动资金也要求在200万-800万,同时规定同一领域不得重复设立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等制度障碍。所以现在那些说中国人没有合作精神的人想一想:当“散沙”们想聚在一起搞个组织却得先通过几十道手续,想组织个农会却太敏感……所以中国人就算没有合作精神,它更多的也是源于制度。
民主可谓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机体,除了公正选举外,还需要强大的公民社会、公正的司法机构、发达的政党体系、尊重规则的法治文化、有效的水平制衡和一定的经济基础。首先来说公正选举。历史上的许多颜色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格鲁里亚的玫瑰革命、伊朗的绿色革命……这种扫除选举舞弊的所谓“选举革命”却大都没有带来真正的民主。选举只是民主的一部分而已,妄图只通过选举来实现民主成效只能是微乎其微。除了公正选举,民主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公民机构。人民观念进步会极大地促进民主制度发展。但在泰国,为何代表广大农民的红衫军的民主结果却被少数代表中上级阶层的黄衫军一再赖掉呢?在泰国,黄衫军与军队、法院形成联盟,于是军队、法院被一再政治化,它们对程序正义的藐视和
司法机构的的藐视便是问题所在。军队和法院对程序的正义和司法结构的维护对实现民主至关重要。民主制度的完善的核心要素便包括公正的司法结构。所以民主离不开司法机构的完善。谈到政党体系,我们首先便会想到日本,日本议员中约有38%来自政治世家,1994年之后的首相桥本、小渊、小泉、安倍、福田都是政治世家出身,此外在欧美还有肯尼迪和丘吉尔家族。政治世家也许避免不了贪污腐败,但我们却无可否认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政治世家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权者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经济基础。当然,在民主的世界里最重要的还是政治制度本身——一个有法治、制衡和协商精神的制度,才是民主的要义。
作者在最后介绍了一些电影和书籍,针对其内容,于是我想起了自由。在权力体制下自由已变的奢侈,但人们却从未放弃对自由的追逐。《罗马帝国》中庞培在得知凯撒拒绝了自己的停战协定后,对着一个一无所有的奴隶,表达着对他自由的羡慕。许多人羡慕当权者,殊不知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很多当权者活得战战兢兢缺乏自由。例如最典型的光绪皇帝。他的政治不由他做主,皇后也不由他决定,而且他后来一直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孤苦伶仃,毫无自由可言。即使是当今社会也没有绝对的自由,各种伦理关系、道德理念、科学信仰……都已决定了每个人肩负的责任,我们无处可逃。还是那句话“试图享受自由的人,必须肩负自由的疲惫。”
作者刘瑜的写作文法和整体风格让我想到了大文豪鲁迅先生,正所谓“嬉笑怒骂,兼成文章”。作者刘瑜通过锐利的双眼敏锐地洞察着时政,并且用犀利的文笔一语中的。她的真实和深刻让我很是佩服。并且我也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不在于答案的标新立异和辞藻华丽,而在于坚持思考真问题,敢于挑战权威,重视问题的合理性。一个学者应该做到实证精神和经验主义相结合,
从而更准确地向大众传达信息。
这本书主要想让广大读者了解到:既要对国家之顽固,也要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只是分子之矜持说“不”。中国国民必须准确定位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是我们谋求幸福的工具,我们需要发挥公民的敏感和丰富实现我们应得权力,积极督促国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同时中国政府要想更好地服务人民,就应当学会对政策专注、对历史反思、对人民谦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