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数学题这是那个语种文字!

  声明:本人无意哗众取宠,也无意于捞取名利,只是提供一点点思想,鉴于本人孤陋寡闻——可能显得很蠢——希望大家探讨、指教!  我一向对汉字怀有浓厚的兴趣。  曾经想像,仓颉造字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之迹,创造出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从而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  在N年前,那个国人都在思考如何将汉字以最简捷的方式录入电脑的年代,也曾百般寻思,有发明一种输入法的冲动。可惜方案终因不懂程序设计而流产。  少时即对古诗深感兴趣,信手涂鸦,时常在那反复推敲用字用韵的问题,时光一晃而过。现在感觉未免可笑。现在谁还玩诗?  ……  又废话了。我这人就废话较多。所以写的贴子也没人喜欢看。知音少哦!  今天受到一个∽图形的启发,让我想到四声和抑扬顿挫的问题。  这∽形,仿佛就是由现代汉语里四声的标志“-∕∨﹨”组合成的一样。由于“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这种专业术语一般人一下子分不清楚,这里不妨用一二三四声来代替。一二声可称为“扬”声(在古诗声韵里谓“平”声),三四声可称为“抑”声(或谓“仄”声)。古诗琅琅上口,首先就在于平仄、抑扬有致的缘故。因此说,汉字的四声与朗读中的抑扬顿挫问题其实有着莫大的关系。  再说抑扬顿挫,分别是指声音的降低、升高、停顿、转变。在汉语里,这声音的高低与节奏的快慢竟然与诗文的意义和情感是有极大的关联的,这在朗读文章尤其是诗歌时,不但要注意,而且要非常注重。如表现情感痛苦沉郁时就要读得低沉,奋发昂扬时便要读得高亢。  人生的道路和境界不也与此相似吗?有平坦也有坎坷,有腾达也有困顿。不像英语是非声调语言那样声调只表示语气,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声调是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比如tianya,因声调的不同便有天涯、填鸭等词汇的不同。为什么汉语会有四声现象呢?而且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绝无仅有?)!我猜测汉语特定的四声其实是一种意义的象征,代表着人生的四种境界。第一声代表平安悠闲或平庸,第二声代表雄浑豪情或艰难,第三声代表坎坷苦楚或委曲,第四声代表壮阔气势或没落。这里四声的意义各有其积极面或消极面,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就像人的情感喜怒悲愁也各有积极和消极意义一样(不能说怒悲愁就是纯消极、应摒弃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有可能就是思维的产物。因此,我更进一步猜测,四声现象的出现跟中国先人独特的文化思维有关系!伏羲,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即使存在也是非常古老了(约公元前七千年),据说他依照《河图》发明了阴阳八卦。但奇怪的是后人再次说到阴阳八卦的时候,提到的人却是周文王(约公元前一千年),而中间相隔的五六千年难道竟会没有人传承、发扬这一发明?事实上,《易》能够列为儒家六经之首,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然而在周文王之前,就会一点也没有影响吗?不可思议!经此一思量,便会容易想到黄帝(约前2717-前2599年)。传说黄帝开创了中医,因此中医的经典《内经》又名《黄帝内经》,而中医的理论基础便是阴阳。推测黄帝对阴阳八卦有继承和发展还是合情合理的。那么,他和他的属下仓颉,有无可能会以阴阳八卦为理论依据来创造(或统一修定)文字呢?就像秦始皇命李斯创造小篆作为官方文字一样,让天下“书同文”呢?似乎有可能!(待续)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又演生成六十四卦)  这样一句话,含义却很深,用现代哲学来看,包含了对立统一原理(一分为二),从量变(二四八等)到质变(仪象卦等),运动原理(世界因此而越来越丰富)等。我对“易有太极”的一点理解是,“易”是创造发明的动力或目的——容易——创造发明就是要解决某个问题,让事情变得容易达到(如飞机让人几小时就能从中国到达外国),但是有了“易”这个目的后,还需要有一个载体(比如那飞机)——所谓“太极”便是载体的意思,用载体(首先表现为可见的实物)去实现“容易”的目的。没有载体,想成功是不容易的。就像你想发财,但缺乏赚钱的机器,怎么可能?!(再提示思考:“容易化”的本质可参看太极图——圆或球,意味着旋转、滚动——从实物的轴承、车轮到人际的往来、圆滑,莫不如此)  那么《易经》的这个原理是从哪里得出来的?何以见得是一种真理呢?我的思想是,最大的一种“易”——人之所以能活着(或者干脆说为什么有生物,尤其是人类),只因有这个“太极”——世界(大可视为宇宙,小可视为地球上的自然界)的存在。而这世界有阴阳两仪——上为天(括日月星空等,但主要还是仰仗太阳、空气),下为地(括土地、植物等种种实实在在的资源和能源);天地又有“四象”(指向时间的存在)——四种气象——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代表着孕育温暖幼稚、生长躁热、收获萧条凄凉、享用肃杀冷寂;而四象又变化出“八卦”( 八个方位,指向空间的存在,以及其间可作代表的事物)。六七千前的古人能想到这些,也算不简单了。有没有道理?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也是最自然真实的道理。  由此原理,人这一类“太极”(人为万物之灵,高级动物),又可分为男、女“两仪”(两性),进而可分为童年-青年-壮年-老年“四象”(四个人生阶段,也喻示着不同的人生境界,如甜美、彷徨、成熟、衰弱等),进而演变为人生的“八卦”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朋友等人际关系,以及在这些人际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伦理要求。
  莫做太监唦
  语言文字,发明它的目的是什么?是“易”,易于表达思维。因此,汉语言文字,可视为一个“太极”,人们认知、思考世界及互相交流的载体。人们在具体去创造它的时候,便有可能想到运用“易”的原理:  “两仪”是什么?声和音韵。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声母加韵母。声母通常是辅音,响度较低、不可任意延长。韵母通常以元音为核心,响亮,可延长。考察一下中国的各种方言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种汉语方言的声母越少,则韵母往往越多,声母和韵母的数目呈现出互补关系。这跟太极图里阴阳互补的现象颇为相似。这声韵竟像雌雄交配一样,产生出最基本的音节。  如果声韵过多的话,区分难度加大,人们也不容易学习掌握。但世界丰富多彩,意义繁多,而汉语里无声调音节又不是很多(普通话大约只有400个),如果一个音节映射的汉字过多的话,同样会加大学习交流的难度。怎么办?这便需要借助“四象”,把每个音节再划分成四个(一般情况),这样音节量就大大提高了(大约有1300个)。那么它对应的汉字数量就大大减少了。古人在将汉字作四声归类时,会不会考虑之前所说的四声的象征意义呢?我没作具体统计,但在大概的印象里,发现还是有可能的。但即使古人有这个意识,随着历史的发展,音变是难免的,而且不可能精确,只能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表达。  第一声代表平安悠闲或平庸,比如安、甘、中、书、桌、天等。天,塌不下来。  第二声代表雄浑豪情或艰难,比如男、爬、墙、头、人、神等。神高高在上。  第三声代表坎坷苦楚或委曲,比如死、苦、鬼、狡、美、女等。以及这个等字,等得苦哇。  第四声代表壮阔气势或没落。比如吓、毙、剑、顺、势等。剑代表着一种气势。
  很感谢朋友们的来临/观看和顶帖.更希望大家一起交流指导.我知道,会看这个帖子的朋友一般都是相当有文化的.  我写这帖也是出于一时的兴趣.晚上11点了,明天还有工作,再会.
  漏了一小段,补在讲"易"的原理三段之后:  这里说了三段似乎是与正文不相关的话,但这却极可能是中国人最原初的思维模式、文化创造原理。而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础,便有可能是这一思维模式的产物!
  。。  
  楼主是个古文化爱好者吧,继续,关注。  
  楼主有才!可惜生不逢时啊!在这个浮躁物资的年代,这些有几个人关心呢?不信?后边的事实会告诉你。
  多谢楼上两位朋友的关注。  有才愧不敢当,只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而已。
  语言,除了规范音节外,自然还需要统一文字,仓颉在创造(其实推想一下,确切地说应该是收集、整理加创造)文字时,倚重的想必便是“八卦”——方位的形象。书法里有所谓的“永”字八法,讲的是如何落笔出锋,但与造字的八法还是有点距离。造字的基本原理是模仿事物的形状或指事,但基本的构成部件却是笔画——而这笔画不也正是对三维空间的抽象描摹吗?王永民先生发明了五笔输入法,把汉字笔画划分为五种:横、竖、撇、捺、折。但那毕竟只是便利键盘输入的做法,汉字笔画的基本类型其实应该是符合“八卦”之数的。  考查汉字似乎应该最先从甲骨文起,但对此我也有什么研究。但就现在的方块汉字来看,笔画也逃不出这样九种:横、竖、撇、捺、点、提(或称挑)、折、弯、钩。从两两对应来看,又可分为:  横竖一组(纵横向,可长可短);  撇捺一组(斜向,长);  点提一组(斜向,短);  折弯一组(折又有纵折、斜折之分),“弯”在方块字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先秦古文字里却是一个主角,常出现半弯、圆这些笔画。  古文字当中,钩几乎不见踪影,但在现代方块形的汉字里,钩却取代了弯,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其实从本质上看,钩属于一种角度极小也极轻微的折笔,也缺乏像弯那样的实在意义,我怀疑乃是汉以后书法艺术的产物。  笔画配合笔画,便可以描摹物象,也就是文字了(文者,纹也,事物的图案)——但起初也就是最基本事物的描摹,即部首,如日月水火土田木上下之类。唯有部首再配合部首,才能描摹自然万象(如一个鱼旁,配以里、即等部,便用以区分鲤鱼、鲫鱼等鱼类的不同)。一个部首表音(有些表音部首甚至还兼有表意功能),一个部首表意,却便又有阴阴相生,从头循环易理的意思了。
  怎么没提清浊对立的问题  我倒是觉得辅音的清浊对立比送气不送气更有听觉上的意义  还有入声韵尾,细细听来是蛮好的
  @wfspirit
13:53:54  怎么没提清浊对立的问题  我倒是觉得辅音的清浊对立比送气不送气更有听觉上的意义  还有入声韵尾,细细听来是蛮好的  -----------------------------  谢谢指点。你一定对语音学有较深的研究吧。
  中国幅员辽阔,远古时期(大约距今八千年)的部落氏族非常众多,必然有各自的语言也必有相应的文字(有些可能就是极简单的符号,如半坡文化中陶器上的符纹)——它们彼此之间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出于思维的共通性(模仿)和贸易交流或政治融合的需要,也必然存在着一种主导性力量的语言和文字——在当时的话,中原地区文明化最高,出现仓颉式的人物,在部族首领的授权下,依据本部族的思维模式,对语言文字进行统一、整理、规范、推广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女娲伏羲这类神话人物,我相信必是远古时期那些著名的部落首领,为人们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因而为人们广为赞扬以至口耳相传到后代,被神化。神人或圣人,将其看作是充满智慧勇敢的祖先,认为这是一种祖先崇拜,未尝不可。又传说,伏羲创造了远古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那就是比仓颉还要更古老的事了。  有人认为汉字是一种巫术,或是巫术的产物。倒也有那么点意思。对远古之人而言,天地充满了神秘感,猜测有鬼神的存在并操纵着人间的命运,为了希求平安顺利,便希望得到神的启示(神喻)。这倒使人类走出了探索自然的第一步(并逐步摒弃迷信成分,走向科学)。这第一步便是立圭表,测日影,用以占卜。这“卦”字便来源于此,以及“易”“极”“阴阳”“象”等语莫不与此相关。文字是对“天地”的窥探(观测记录),崇高神圣,故而是“惊天地,泣鬼神”之举——这也不假:人类自从有了文字,真正开创了文明,世界为此改变,从丝路式的交流到网络时代的兴起,从社会的制度到对自然的开发“征服”,多拜文字所赐!几乎可以断言,文字决定了文明!
  当然,本质上是思维决定了文明。不过,语言文字是思维的产物和工具。文字就是思维的结晶,文明就是思维的结晶。从一定程度上讲,文字即文明,文明即文字!(当然这有别于网上随处可见的脏字无聊话)
  高深文化
  我觉得中医文化 应该是一种高等能量的理论,一种高于现代西方医学的理论体系,只是不知道是失传了,还是祖先没有学全。意淫一下,懂得拍砖。。。。。
  楼主还是研究一下宋朝邵雍的《皇极经世》中关于音声唱和的论述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普通话根本不足以表达汉语的神韵。
  楼主还是研究一下宋朝邵雍的《皇极经世》中关于音声唱和的论述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普通话根本不足以表达汉语的神韵。
  @老徐老师
12:31:11  高深文化   -----------------------------  其实不必这么想.人类的文化肯定是从低浅走向高深的,而不会反过来----不然的话,人类不是在进步而是在倒退了.
  @仰望0星空
12:37:29  我觉得中医文化 应该是一种高等能量的理论,一种高于现代西方医学的理论体系,只是不知道是失传了,还是祖先没有学全。意淫一下,懂得拍砖。。。。。   -----------------------------  高等不高等,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中医有其自身的价值
  @金水生
13:07:39  楼主还是研究一下宋朝邵雍的《皇极经世》中关于音声唱和的论述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普通话根本不足以表达汉语的神韵。  -----------------------------  那篇太深奥了,何况我对音律实在知之甚少,况且也不太感兴趣.没办法,自身五音不全.非但全不像古代名士那般高雅,反倒有点低俗,听听下里巴人也满足了.
  阴阳八卦——这个小小太极图,显得满有意思。仿佛一个小小世界,却蕴藏着宇宙的奥秘。古人信奉的是天圆地方。这中间的圆,便象征着天(日月旋转,四季轮回)。这外面的八卦,便象征着地的八方(有着各种事物,如水火山泽等式)。而汉字,便是要用八画来将这整个世界描摹出来,简易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八个笔画,纵横交错,试图用线条勾勒事物形象,因此汉字可视为是三维空间现象在平面上的一种映射,一种投影。从古至今,尽管汉字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影射功能不变,“简易”的本质不变。一种新现象的出象,我们可以很快的造出相应的汉字,并让人迅速的理解接受和学习,如伴随新文化运动中妇权意识的出现,刘半农造“她”(女人也),居里夫人发现了新元素***命名为“镭”(一种发音为雷的金属元素)等。同理,词语的创造也是一样简明易懂,比如翻译的外来词幽默,大意便是虽然怪诞可笑,但却可让人幽然默许。  因此,需要明了这一点:汉字的本质是一种象形文字(积极地说是容易见形知意,消极地讲是容易望文生义),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也正因为这个特点,汉字就更有利于成为形象思维的工具。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书画同源”,“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都是有道理的。一个月亮,便有“玉兔”“婵娟”“飞镜”等数不尽的叫法,难怪中国的古诗曾经无比兴盛风行,不是古人特别聪明,而是汉字借了诗人一双慧眼,一双想像的翅膀。也只有在中国,汉字能够发展出书法这门独特的艺术!同样需要明了的是,汉字是一种力求简易的文字,有了一定汉字量就可以相对自由地读写文章——借用阿基米德的话说就是:给我三千汉字,可以玩转地球。
  啊楼主~  你知道现代汉语捨弃了多少个声调了吗?
  @持剑入道
17:01:46  啊楼主~  你知道现代汉语捨弃了多少个声调了吗?  -----------------------------  听说过四声八调。有的方言有更多的声调。但我想汉语是有传承性的,有些可能会有些变化出入,但大的东西是变不了的。读唐诗,诗经,多少可体会到这一点。  如果不对,愿闻其详。
  但既是投影,便有重叠的可能,多个事物(意义)可能对应一个字词——即出现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甚至于产生歧意。因此,有人认为汉语是一种模糊语言,不精确,无法对世界作一对一的描述,在精确性(逻辑性)上远远不及英语,因此断定汉语是一种落后的语言,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并将中国人缺乏抽象思维、发明创造的能力,不能夺得诺贝尔科学奖乃至于社会的落后、人们的不幸都归罪于它。  首先需要要澄清的是,这种观点犯了只及一点不及其余、以偏概全的毛病——咬着汉字的缺点不放,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汉语汉字也一样,有优点也必有缺点。问题是怎样改正缺点。词语的双音及多音节化就是一种精确化的手段(文言文难就难在一字多义现象特别严重,尤其是典故。光是一个“一”字,词典里又有多少词汇?)。而要将二维平面的文字还原为三维空间的事实意义,更需要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把握。  事实上,绝不能说形象思维无用,也不能说形象思维能力强,便代表抽象逻辑思维就弱(有形抽同弱、形强抽弱、形弱抽强、形抽同强四种情况)。只要学习者对事物、字词有究究根源的精神,逻辑思维能力同样可以达到很高的程度。怕就怕有的人学习时望文义,不求甚解,贪形象之便,为形象所困,如“秀才读字读半边”,解义也解半边闹笑话。有个故事颇有点意思:王安石解释“波“字的渊源说“波者,水之皮也”,苏东坡当面笑话他说:“波若是水之皮,则滑不就是水之骨了?”  因此,汉字之象形,有时只可当它是一种趣解,不可当真。对词的理解也是同理,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而需要真正的理解。如《资治通鉴》里有一文句“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这“海外”是何意思?国外吗?有的翻译也语焉不详。其实这海外是指四海(指中原地区)之外(当时公孙度治理辽东),而句中的中国也当是指中原地区。
  @持剑入道
17:01:46  啊楼主~  你知道现代汉语捨弃了多少个声调了吗?  -----------------------------  @拉屋马泥
17:57:20  听说过四声八调。有的方言有更多的声调。但我想汉语是有传承性的,有些可能会有些变化出入,但大的东西是变不了的。读唐诗,诗经,多少可体会到这一点。  如果不对,愿闻其详。  -----------------------------  我以为你是搞这个的~~~~  我是以前听一个语言学教授讲的~  对~4声8调或者9调  平上去入~  普通话把入声搞掉了~  还有另外两个声调...  楼主可以查查资料~
  我觉得吧~其实标准"汉语"是近代才出现的  一直以来应该是多来源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的~  据说以前城里人和城外人的口音都是不一样的
  @持剑入道
19:48:39  我觉得吧~其实标准"汉语"是近代才出现的  一直以来应该是多来源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的~  据说以前城里人和城外人的口音都是不一样的  -----------------------------  “多来源共同发展,相互影响”应该就是这样的情况。  至于口音,别说城里城外,便是隔个村镇也不一样,甚至两个人之间都有所差别。更何况是中国那么多方言了。  但就汉语而言,声韵、声调这些,古今必是共通的——天下没有无根之树木,也没有无源之水流。  作为华夏文化的源头,我相信,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必是汉语汉字起源的那个原点。
  @持剑入道
19:48:39  我觉得吧~其实标准"汉语"是近代才出现的  一直以来应该是多来源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的~  据说以前城里人和城外人的口音都是不一样的  -----------------------------  @拉屋马泥
20:30:34  “多来源共同发展,相互影响”应该就是这样的情况。  至于口音,别说城里城外,便是隔个村镇也不一样,甚至两个人之间都有所差别。更何况是中国那么多方言了。  但就汉语而言,声韵、声调这些,古今必是共通的——天下没有无根之树木,也没有无源之水流。  作为华夏文化的源头,我相信,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必是汉语汉字起源的那个原点。  -----------------------------  这个我觉得就不一定了~  华夏文明也不是单源文明~  估计应该是多起点渐次加入  所以现今还有多少龙山文化?可能不多了  可能和河海渡文化所佔的比例差不多了
  呵呵,水是人类起源的源泉。黄河有黄河文明,长江有长江文明,这也是非常合理的。但从现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大脉络看来,黄河文明似首要远高于长江文明。  甲骨文的发现是一个例证。
  平心而论,“汉语是模糊语言,是落后的”,这种论断完全没道理吗?细想一下,还是有点道理的。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和工具,但反过来,语言文化对思维、思想也是有反作用的。由于汉语言文字在还原为事实意义上增加了难度(因为意义不够精准而容易发散),所以人们对听到的话,看到的文字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好好思量一下(当然不是指白菜五块钱一斤这种)。像“皇马大胜马洛卡”与“皇马大败马洛卡”,在这里“大胜与大败”几乎成了一个意思(其实是取胜、击败);“他走了”——这走可能是离开,也有可能是死了——如果当面直说他死了,必然让人不痛快;领导说“你真行!”——这是夸我还是讽刺我,抑或是男女那方面的?这做属下的可能要好好琢磨一下了:上下前后左右,结合种种背景信息,力图还原领导的真实态度和意图。  由于汉语言文字“还原真实信息相对困难”这个原因,就有可能造成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和人性更加复杂(注意这并非主因,而是一个附属因素)。事实上,在中国,人们更注重的是对社会的治理,对人的治理,对人际关系的经营。从而造成几个倾向:  一是拉关系。关系好了,拍马屁、吹牛皮、说黄段子,倒是可以无话不谈。这种倾向的消极面是容易造成结党营私现象,积极面是有时候显得人情味浓重,礼尚往来,以至于变成繁文缛节。  二是勾心斗角。彼此关系不好,即使对方一句很平常的话,在他听来也是刺耳的,怪怪的,以为是话里有话,绵里藏针。在中国,宫廷戏异常流行,大约便是这种文化心理做怪。虽然不能全怪罪语言文字,却不免有助纣为虐的嫌疑。但这种倾向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便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能对人看得更透,也对人与社会的研究更感兴趣。如先秦诸子的《伦语》、《道德经》及《孙子兵法》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三是冷漠。都说祸从口出,自己一句话说不好(因为常带歧意),引起人家误会,便可能带来仇恨。因此,对一些事情,就缺乏了表达的勇气和兴趣。保持寡言少语,甚至于不言不语的姿态。当然寡言少语,不言不语也有好处:少犯错误多做事。
  汉语言文字的“既先进又落后”的原因是就隐藏在"易"理之中——它是出于“容易化”目的而演变的产物:其单音节化的声韵四声指向时间意义——省时易听并且含有一定意境(不像英语单词,有些词好多个音节,还区分轻重音等),其形象化的八画指向空间意义——是对世界事物的描摹,便利人们认知思考、交流交易。但也正因为“简易”,而造成一音多字,一字多意的现象,“重码多”容易造成歧意和误会。想想吧,“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吃饭”这一声喊,如果响彻祖国大地的话,会有多少个呼应声“哦,知道了。”——因为贾军朋之类的都会认为是在叫自己。像“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人们的解释竟然可以自圆其说、千奇百怪,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叫我们的先哲情何以堪啊。  因此说,“简易”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便是容易入门、上手,用不好则会流于简单化、形式化。就像我们的十条“小学生手则”一样,简简单简、琅琅上口,但又哪一条都不容易实行,因为不明所以——没有具体的内容,可以操作的行为。比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我拿什么去热爱?因此,可以从简易入手,但绝不能停止于“简易”,而应从易入难,由简入繁。该简单的就简单化,该具体化的就具体化。语言文字也是一样,变革,使之趋于更加合理化,是大势所趋!
  学术性很强的文章
  楼主继续。
  l  @金水生
13:07:39  楼主还是研究一下宋朝邵雍的《皇极经世》中关于音声唱和的论述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普通话根本不足以表达汉语的神韵。  -----------------------------  @拉屋马泥
16:46:14  那篇太深奥了,何况我对音律实在知之甚少,况且也不太感兴趣.没办法,自身五音不全.非但全不像古代名士那般高雅,反倒有点低俗,听听下里巴人也满足了.  -----------------------------  这个音声确实是指十二平均律那种音乐音阶和调值,对应语言的四声八调。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及一种上声、一种去声,整个残废汉语。试图用易理去对应普通话,就如同让一个缺手少腿的人去打一套漂亮的太极拳一样。
  @金水生
19:12:36  l  @金水生
13:07:39  楼主还是研究一下宋朝邵雍的《皇极经世》中关于音声唱和的论述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普通话根本不足以表达汉语的神韵。  -----------------------------  @拉屋马泥
16:46:14......  -----------------------------  残废,这个倒不见得.谁也没听过古代的到底声调是咋样的.但窃以为是差不多的(古今一理).有差别的,只不过是一些声母和韵母,辅音或名称之类.  有这样一个故事: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多少可见一点端倪.
  @skywind222
22:17:31  学术性很强的文章   -----------------------------  其实更多的是猜想,呵呵
  @废话一堆-10 22:28:22  楼主继续。   -----------------------------  有点不好意思继续了。我写的很可能就像是你的ID:废话一堆
  再废话几句  汉语汉字真的容易学吗? 也不太容易吧!有人感叹,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学习汉语言文字上,尤其是写字上甚至是书法上(斤斤计较于间架结构的形象),而不是花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是太可惜了吗?有人便因此而说汉字太落后,不如人家英语26个字母,马上就会写会用了。  为什么原本出于“容易化”目的创造的汉语言文字,什么时候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文明的程度飞跃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新生事物和相应的词汇,同时也对人们思维水平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要求更快捷、更精确、更抽象(更有逻辑性)。虽然汉语言文字也在与时俱进,如白话文的应用,普通话的推广,汉字的简化,等等,但多少还是显得有点滞后。  有些汉字经过简化,变得毫无底蕴,纯粹就是一个符号。如鳯之变凤,毫无鸟相。语言以简明易懂为本。简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失掉本身的文化意味,变得面目全非,让人难以认同,不知所谓,那就违背“简易”的根本准则了。  还有些汉字是绝对的生僻字(尤其是在文言文中),而且笔画非常繁多,但还是要求学,并放出来考,如什么趔趄趑趄之类的,还通假字什么的,未免不合时宜,就跟孔乙己卖弄会写“回”的九种变体一样迂不可及(有些字词先不说淘汰它,但不必要让人学习考试这个,其实大可以让古文字专字或爱好者自己去学习的)。  此外在字音上也有问题,一个字弄好几个音,却又何必呢,如《将进酒》的将,非得读qiang干嘛,读成jiang又怎么了,有人还偏以应读qiang来卖弄,不可思议。塞又何必分出个sai 和se来?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吗?几乎没有。  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把精力浪费在这些几乎没有意义的学习上,那么汉语言文字的教育多少显得有点无聊无耻。
  顺带说说教育部要求中国人全民学英语的问题。  英语作为字母按顺序排列的文字,是一种一维文字,抽象文字。虽然也有较多的字词多义现象(尤其体现在虚词和动词上,这两类词也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但毕竟,词汇与事实意义的一一对应现象要普遍得多(最明显当然是名词)。这样虽然会造成英语词汇量的超多(事实上也有些规律),但是对现实的描述也就更精准了。再加上借助繁杂但具体的语法体系,一个句子的意思通常是很明确的(最恐怖的是时态)。不像汉语,有的人不用句号也可以,一个逗点到底,逗你玩。  也就是说,英语更强调分析,注重细节和观察细微的事物,以便给出一个词与之一一对应,或用一句话表明一个意思。而汉语更注重的是综合,从大局着眼,倚重上下文情境来理解、表达,对语法较少关注。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作为小小的例证:写地址,中国人是从大地名写到小地名“省市县乡号”,而英语人是从小地名写起,再到大地名;说一句话,中国人往往是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今晚在天涯论坛上,我看到一个神帖”,英语人则是先说事再说地点时间。  对事物更强调分析这个特点,使得应用英语学习思考的人更具有逻辑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近代英语是在15世纪后形成的,当时随着活字印刷术在欧洲传播,各种文字类印刷品在英国逐渐普及,更出于不同人群彼此交流的需要,英语的拼写和发音也随之固定、规范化,其中莎士比亚对英语的发展和传播有着突出贡献,而培根的哲学和实验的方法论对理性思维影响很大。在文艺复兴中,英语已经是主角之一,而在其后数次的产业革命中,英语的表现更是渐趋“疯狂”,在科学技术的竞技中摘金夺银。不能不说,除了是理性思维的功劳外,也多少有英语的一点功劳。
  诚然,英语在抽象思维上更有优势(有的人说英语高级,就高级在这个地方。但要说“高级”却并非是绝对的,一是因为形象和抽象思维各有各的作用和意义,二是因为各自的优势也并非那么明显和绝对),英语国家在科技上占有极大优势——现在中国需要跟他们交流合作,向他们学习,但是英语毕竟也只是一个语言工具,而且是相当复杂难学的工具(缺少学习环境),在多数情况下还是人们用不到的或不必要用的工具!既然事实情况如此,那么,还要强求全民学英语干嘛呢?还摆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上(语数外必考之一),坑害了不少专业人才,这实在有点不可思议。其实等他移民了,进外企工作了,想看英语电影了,自然会认真学习。会英语且精通专业的,为了利益自会做好翻译工作(最多国家自己组织一个翻译局)。  退一步讲,即使要求学,也要讲究些方法。如果碰到一老外,只会说一两个词,只是加以手势比划,像打哑迷似的,怕也不好意思。不能只是学些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学来学去,整天在一些僵化无用(正因为用不到所以容易遗忘)的语法词汇里转。其实应该学习的是实用——情景对话,以及掌握最基本的句型(当以动词为主)——能够在适当、适用的时候,认出、说出或写出相关的句子。
  今天上班的时候想到一个例子:”和合何核涸荷”这几个字在普通话里的读音都是he第二声,但在粤语里是6种读音。其中“合核涸”分别归在三个不同的入声韵中。  多数北方方言都表达不出来。配卦是艮卦和坤卦。普通话没法配全!
  @拉屋马泥
21:46:18  再废话几句  汉语汉字真的容易学吗? 也不太容易吧!有人感叹,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学习汉语言文字上,尤其是写字上甚至是书法上(斤斤计较于间架结构的形象),而不是花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是太可惜了吗?有人便因此而说汉字太落后,不如人家英语26个字母,马上就会写会用了。  为什么原本出于“容易化”目的创造的汉语言文字,什么时候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文明的程...........  -----------------------------  昭君出塞,难道你觉得读成chu sai 和读成 chu se没有区别,是件无聊的事?
  语言文字只是人与人的交流工具,不必花太多时间精力去探索  
  @金水生
22:19:43  今天上班的时候想到一个例子:”和合何核涸荷”这几个字在普通话里的读音都是he第二声,但在粤语里是6种读音。其中“合核涸”分别归在三个不同的入声韵中。  多数北方方言都表达不出来。配卦是艮卦和坤卦。普通话没法配全!  -----------------------------  难得你上班还想这些问题。可敬可佩。  但我觉得方言并不方便不同地域人群的交流。既然普通话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方言的消失迟早都是历史的必然(不过可能有专门的保存和研究工作)。因此,这几个字在粤语里有几种读音和声韵,意义不太大。  至于昭君出塞,当然是读sai好。因为sai这个音普及面非常广,但是se这个音可以说,普通老百姓十有八九是不知道的。不信,以“欲渡黄河冰塞川”为例,可以调查一下,里面的塞会读什么音。
  @hu-21 22:30:24  语言文字只是人与人的交流工具,不必花太多时间精力去探索  -----------------------------  探索它是为了更方便人与人的交流。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变量求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