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题求解

高中数学题目在线解答
高中数学题目在线解答
1.解不等式&&&& (x的平方-9)(x的平方-3x-4)>0
2.m取何范围时,关于X的方程 x的平方-2(m+2)x+m的平方-1=0& ①有两个正跟 ②有一个正跟。一个负根
3 已知f(x)=mx的平方-n且-4<=-1,-1>=f(2)<=5,求(3)的取值范围
4.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a的三次方=6,As=16,求S10的值
紧急&& 大家帮帮我解答&
补充:3& 4& 看不清楚&& 我拍下来&&& 希望大家帮帮我解决
第一题:X的平方-3X-4化成(X-4)*(X+1),x 的平方-9化成(X+3)*(X-3)这样不等式就会变成4个因式的乘积形式。然后在数轴上依次标出-3,-1,3,4(这个是令不等式为零得到的根),然后,画图。就是类似于正余弦函数的图像,在数轴上画,比如,如果X的取值在-3左边,那么这个等式就为正,就在数轴-3左边的上方画一道线,一共只要讨论-3左边,-3和-1之间,1和3之间,3和4之间,4右边的正负情况就可以了。你可以在这几段内任意取一个值带入,得到的结果其正负就是这个式子在这段区域上的正负情况。
这种方法叫做序轴标根法。当然只要你讨论了这几段,也可以不画图的。答案就是(负无穷,-3)并(-1,3)并(4,正无穷)。
呃,我对第一题的解答不对吗?
我不理解这些题目
我也不知道你对不
我高三今年刚毕业哎,答了半天你也不采纳,心都灰了……555……
你就只答了一个
下面2个答出来
的感言:谢谢你了
其他回答 (6)
题目写的不是很清楚啊
很清楚了&& 原题&& 试卷上抄的&&
先把两个括号内分解因式,在用零点分段法讨论。会做不
1,因为大于0,即x2-9大于0,或小于0,同理,,解得,分两种,(1)x大于3或x小于-3,(2),x大于-3小于3
2,m大于1或m小于-1,m大于-1小于1。
第3题,我实在看不懂你在说什么。
第4题,我上初中,没学数列。
错了,把第一题中的我写的(1)中的3,-3改为4,-4。
第三第四题实在没有看懂,抱歉啊!
能帮我解下
下面那2道?
第一题x^2-3x-4&0.整理得:(x-4)*(x+1)&0.把&或&变成=,解得:x=4或-1(当二次方前的系数为正数时,按照小中间,大两边,的原则,)解得x&-1或x&4第二题:x^2-2(m+2)x+m^2-1=0是一元二次方程,图像开口向上,当有两个正根时,根据韦达定理,两根的和大于零,积大于零,2(m+2)&0.m^2-1&0.解得:-2&m&-1.或m&1.第三题
我回答的是纸上的1道。
1、&& 已知是等差数列,a5-a3=2d=16-6=10& ∴d=5 &&a1=-4
Sn = a1+(n-1)d=-4+(n-1)5=5n-9
&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数学领域专家小学数学问题在线解答 答案解法【名师在线解答】-互动答疑
欢迎来到互动答疑!
&&&&小学数学问题在线解答
小学数学问题在线解答
& 悬赏积分:10
|&问题学科:数学&|&提问时间:&|&状态:已解答
小学数学问题在线解答:姐妹两人共养兔100只,姐姐养的1/3比妹妹养的1/10多16只求姐妹俩人各养兔多少只。
以下是数学老师的解答
&&认证信息:&|&答疑科目:数学&|&回复时间:
&提问者评价:
小学答疑管理
同学你好,小学数学问题在线解答
解:设姐姐养了x只,妹妹则养了100-x只,则根据题意有(1/3)x-(1/10)(100-x)=16,解出x的值就可以了。
&&页次:1 / 1 页 记录:1 条&
|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远程教育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号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当前位置:>>>>>>>>
【摘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通过对解决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阐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及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明确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 对解决问题的理解
解决问题从广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从狭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工具性和应用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 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
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
1.教学内容安排
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采用独立式,教学目标中把应用题独立提出来。由于繁杂的应用题分类体系将各种题型编排成一个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学生的解题过程就成为简单化的解题过程。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则采用分散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
2.问题呈现方式
应用题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吸引不大,特别是低段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而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信息内容以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让学生主动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
3.学生培养目标
应用题教学时多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帮助学生分析,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明显优势。
1.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是最能体现人的本性和人的力量的心智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必须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的探究过程。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时,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才能够体现出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供现实、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内容,促进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主动发展。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三&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①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②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2.小组协作 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
①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
②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31页“解决问题”。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当学生发现小汽车的价钱不知道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发现必须先求“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再根据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和第二个信息“想买5辆小汽车”就可以求应付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3.交流评价 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具体如下:
①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②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③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8页“解决问题”。主题图上是小朋友在跷跷板乐园游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以怎样算?”。当小组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时,就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先用乘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人数、有先用加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有的先直接数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让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交流,寻找最快捷的方法。教师要合理地指导学生选择快捷、有效的解题方法。
4.巩固方法 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下:
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②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55页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3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应该怎样解答。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看图题“左边小兔有18只,右边小狗有3只,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设计在多个信息中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教师注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师需要注意的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因此,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4.关注学生评价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由教师来阐明,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再进行有意义的非机械的练习。他认为恰当地运用非常规的问题才能改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基本的、常规的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解决开放题等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解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 2002月7月版
2.《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孔企平、胡松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教育心理学》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年
【上一篇】
【下一篇】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本文列出了一些目前在领域中的未解决的问题。详细内容和来源请阅读分别的介绍文章。
所设立的悬赏的七个待解问题中仍未得到解决六个题目是:
(:计算复杂度)
中的和的值
( 猜想、角谷猜想)
(2013年突破進展)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中的數列,);此问题的等价问题是,是否存在无穷多个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且其分布密度是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中的數列)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中的數列)
以10为基数时是否存在无穷多个(中的數列)
当时,是否每个(中的數列)都是?
78,557是否是最小的(中的數列)?
509,203是否是最小的(中的數列)?
是否存在无穷多个为素数
是否存在(中的數列)?
是否存在(quasi-perfect number)?
是否存在的(weird number)?
证明10是个(solitary number)(中的數列)
对任意给定的,的解法
的值,特别是
(中的数列)的数目
通过随机选择的两个元素产生的概率的公式
关于单位距离的图的色数的
为得到一种闭式表达式,特别是(二维方格模型)
、、、、、等是否
每个是否都是有限的?
归并的建模
(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和David Platt,2013年)
(Gabor Tardos和Adam Marcus,2004年)
(Grigori Perelman,2002年)
(卡塔蘭,2002)
(Auscher、Hofmann、Lacey和Tchamitchian,2001)
函数域的(Laurent Lafforgue,1999年)
(、Breuil、Conrad、Diamond和,2001年)
(托馬斯·黑爾斯,1998年)
(Vladimir Voevodsky,1996年)
(安德鲁·怀尔斯,1995年)
(Louis de Branges de Bourcia,1985年)
(和,1977年)
;(严格指7色,8色,9色,10色,11色,12色)德國數學家林格和美國數學家杨斯已经在1978年彻底证明,直到2010年给出圖形才算根本完成,因為理論証明,如果没有構造出圖形總是遗憾的。7色定理在1979年已經由數學家完成。
(2006年)
值得攻克的问题的价值是通过抵抗而成为久攻不克来证明的
Winkelmann, J?rg,“”日
Fan C Ron Graham. Erdos对图论的贡献:其未解问题的遗产. AK Peters. 1999. .
Hallard T. C Kenneth J. F Richard K. Guy. 几何学中的未解问题. Springer. 1994. .
Richard K. Guy. 数论中的未解问题. Springer. 2004. .
Victor K Stan Wagon. 平面几何和数论领域旧的和新的未解问题. 美国数学协会. 1996. .
Simon Singh. 费马最后定理. Fourth Estate. 2002. .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当前位置:>>>>>>
(洛阳师范大学,河南洛阳471022)
摘要:数学问题是以数学为内容,或者虽不以数学为内容,但必须运用数学概念、理论或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它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来源于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科技活动。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非常规的,或者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探究性问题,其设计要遵循可行性、渐进性、应用性等原则。问题解决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使用数学的意识、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关键词:数学问题;设计原则;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刘元宗(1947―),河南省巩义人,洛阳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教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问题解决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的一种潮流。由于它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关系到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教学质量问题,而且也与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教学模式等各项改革密切相关,是一个领域广阔的研究阵地,所以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及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对于什么是问题解决,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1988年发表的美国《21世纪的数学基础》认为,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而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最近20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英国1982年的Cockcroft 报告认为问题解决是那种把数学用之于各种情况的能力,并针对当时英国教育界的情况,呼吁教师要把“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看作教或学的类型,看作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应当将其看成课程附加的东西。不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的,也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作为国际数学教育的核心和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数学问题解决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数学问题
对于什么是数学问题,虽然目前尚无统一看法,但大体说来,它有以下特点:一是非常规性;二是重视情境应用,给出一种情境,一种实际需求,以克服一种现实困难为标志;三是探究性。[1]从历史角度来看,正是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推动了数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历史。
(一)数学问题的形成、来源及其在数学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正如恩格斯所说:“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所以是非常现实的材料。”当人们与客观世界产生接触,从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角度反映出认识与客观世界的矛盾时,就形成了问题。以数学为内容,或者虽不以数学为内容,但必须运用数学概念、理论或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称为数学问题。希尔伯特在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以“数学问题”为题发表演讲时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正如人类的每项事业都追求着确定的目标一样,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
由于数学问题包含着有关数学的疑问因素和未知方面,所以,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对已有的数学概念或结论产生疑问,或者对数学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时,都会提出一些不同问题。但是,教学中所要解决的并不是那些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而是前人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只有提出问题,让学生明了产生问题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有目的的思考。正是由于学生把特定的数学问题确定为自己努力攻克的方向,才能使思维活动以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不断冲击头脑中旧有的认知结构,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数学问题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来源于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科技活动。古代巴比伦人在观测天文、丈量土地和进行贸易中形成了位值观念和六十进制数系,并发现了大量数表、计算方法以及包括解一元二次方程在内的许多数学问题。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就已经形成后来被称为几何三大作图问题的倍立方问题、三等分任意角问题和化圆为方问题。成书于公元1世纪前后的《九章算术》,集古代数学问题之大成,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数学问题246个。《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传统数学中具有最深远影响的一部著作,它反映出我国古代数学是怎样从实际生活中分析出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又怎样从研究具体的数学问题入手,通过抽象与归纳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的。
纵观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数学问题在数学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既是数学发现的起点,又是数学发现的路标;它既有数学发展的探索和导向作用,又可以为数学理论的形成积累必要的资料;它既可以导致数学的发现和理论的创新,又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和进取精神。
(二)数学问题的类型及其数学教育价值
由数学问题的形成和来源可以看到,数学问题种类繁多,但用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它们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1.可以构建数学模型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数学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科学技术数学化的进程日益加速。任何科学技术要实现数学化,都必须首先把研究对象用数学语言和方法表述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数学体系,即建立有关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这是科学技术数学化的关键。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问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尝试建立数学模型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尝试运用数学思想以及归纳、类比的方法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将生活、生产等社会活动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抽取出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然后应用数学思想或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非常规的问题往往不是纯数学化的问题模式,而是一种情境,一种实际需求,只是为了克服实际碰到的困难。因此,要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就要进行数学建模的训练。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2](1)
2.探究性问题。通过一定的探索、研究去深入了解和认识数学对象的性质,发现数学规律和真理的问题叫做探究性问题。这里,对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数学公式、法则、命题、定理等的探索和发现,虽然只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重复和再发现,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的意义则被学习者重新建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2](65)数学命题的发现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去探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然后通过归纳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定理。通过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索精神,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建立自信心,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3.开放性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学段教材编写建议中写道:教材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2](93)开放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例如,在△ABC 中,三边a、b、c成等差数列,由此可得哪些结果?这是一个结论开放的问题,由三边成等差数列,联系三角形的有关定理、公式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射影定理、面积公式以及其他三角、几何定理公式,可得到许多结果,诸如sin A +sin C =2sin B ,成等差数列,等等。[1](197)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将多学科的许多不同思想方法都联系到了一起,而且充分表现了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数学问题的设计原则
如前所述,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非常规性的或者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探究性问题。“问题”常常给出联系实际的情境,主体必须要将它数学化,并且必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方法)。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基础。要使问题解决教学取得良好成效,必须预先将问题设计好。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性和魅力;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即开放性;能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3]数学问题除了应具备以上特点,在设计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可行性原则。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也就是说,要选择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适当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一定的努力或小组讨论、探究,最后归纳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结果。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以后,可以设计一道关于找圆心的问题。给学生一张上面画有一个圆的纸,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获得答案。其中用到的数学知识有“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的定理,“弦的垂直平分线通过圆心”的性质,等等。[2](185)在小学高年级,甚至在中学阶段,可以将“六角星”问题,即“如何把1、2、3、4、5、6、7、8、9、10、11、12这些数填在六角星中各条线段的交点上,使每条线上四个数字之和都等于26”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六角星”问题是一个寓教于乐、数形结合的典型的开放性问题,并可进行不同的条件变化,得到许许多多不同的解。[4]
2.渐进性原则。渐进性原则要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人类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到对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人们对于数学问题的认识,如同对数学对象的认识一样,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中就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得成功,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如当学生观察下面这些等式:1?2?3?4+1=?,2?3?4?5+1=?,3?4?5?6+1=?,4?5?6?7+1=?时可以发现,它们分别等于5,11,19,29的平方。这时可以提出问题:“从这些等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当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并提出一种归纳猜想时,可以进一步提出证明猜想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让学生观察类似的问题:1?3?5?7+16=?,3?5?7?9+16=?,5?7?9?11+16=?,7?9?11?13+16=?……能不能提出类似的猜想?进而,从等差数列的角度,能否再提出几个类似的问题?最后,能否把上面这些问题的共同规律找出来?这样,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次提出问题,逐步展开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步步引向深入,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应用性原则。随着数学的发展,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数学的应用,这是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的重要动向。各国都在数学课程中增加现代数学中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注重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知识背景中提出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增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中,要考虑能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模型用于探究所提出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的培养。“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2](5)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及平面上周角的有关知识后,可给出这样的问题:“有若干个城市,它们之间的距离彼此互不相等。如果从每个城市都起飞一架飞机到离该城市最近的城市降落。证明:每个城市降落的飞机都不超过五架。”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构造平面几何模型,应用简单的几何知识得到解决。[5]
三、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如前所述,由于数学问题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来源于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科技活动,一般来说,它是非常规的、由情境给出的一种实际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因此,数学问题的解决一般要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实现。
1.分析问题背景,寻找数学联系。通过对所给问题的分析,理解问题背景的意义,从中找出它们与哪些数学知识有联系,以便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使实际问题数学化,从而使非常规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攻克难关。分析问题的步骤非常重要,万事开头难,只要攻破了这一关,学生就会信心倍增,就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后面问题的探讨中去。在学生自主分析的同时,教师可在关键处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点拨,以控制教学的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建立数学模型。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符号化并确定其中的关系,进而写出由这些符号和关系所确定的数学联系,用具体的代数式、函数式、方程式、不等式或相关的图形、图表等把这些数学联系确定下来,就形成了数学模型。在建立数学模型的时候,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前面的分析过程,已经使问题明朗化,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数学建模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这一工作。
3.求解数学问题。根据数学模型的特征,可采用适当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这里主要强调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一般情况下,只要数学模型建立起来以后,学生自然会去联想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熟悉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推理和演算,达到问题的解决。
4.检验。将数学问题的求解结果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检验,看它是否与实际问题的情形相吻合,从而决定是否要修改模型或另辟途径。
5.交流和评价。在学生进行研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回观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也可以作为学生的伙伴和助手,参加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在多数学生完成任务以后,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对各种模型进行评价。学生通过交流、评价,进一步完善各自的模型,同时也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6.推广。如果问题得到了解决,看它是否可以进行推广。如果解决过的问题是一个具体问题,就可引导学生通过归纳、类比和猜测,得到普遍的结论,然后再证明这个结论。例如,在学生学习过二次函数求最大(小)值及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后,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一幢33层的大楼有一部电梯停在第1层,它一次最多能容纳32人,而且只能在第2层至第33层中的某一层停一次。对于每个人来说,他往下走一层楼梯不满意度是1,往上走一层楼梯不满意度是3。现在32人打算下到第1层且他们分别住在第2层至第33层的每一层。如果你是一名电梯管理员,请你确定将电梯停在哪一层可以使这32人的不满意度达到最小?最小值是多少?(有些人可以不乘电梯而直接从楼梯上楼。)
在解决此问题的基础上,可推到一般情形n层楼时。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它强调使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问题解决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而且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认真求知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进取的坚定信念。由于问题解决教学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6]所以,问题解决教学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进行学习,来建构知识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操作的训练,致使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学生机械地模拟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而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为克服上述问题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应当看到,在解决来自实际和数学内部的数学问题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是基本相同的。不仅如此,这种过程和方法与解决一般的、其他学科中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因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可以较快地教给学生一般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特别是在讲到探索、猜想、发现方面的问题时要侧重于“教”;有时候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则要较多地启发、诱导和点拨。因此,在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给学生比较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常用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戴再平.中学数学问题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于琛.数学问题的解决[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钱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佘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李冰)
Problem Solving and Teaching in Mathematics
LIU Yuan-zong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022,China)
Abstract:A mathematical problem is the problem concerned with mathematics, or the problem that can be solved using mathematical concepts, theories or methods. It originates with human's work, life, and thei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involved in understanding nature. The problems in problem-solving activities refer to the unusual and open-ended problems with inadequate prerequisites and indefinite answers. The problem-solving teaching can arouse students' thirst for knowledge by creating proper circumstances, and enable them to experience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personally, so it can cultivate students' mathematics consciousness, exploratory spirit and hands-on ability . Furthermore,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highly developing students' leading role and teachers' guiding role during teaching.
Key words:mathematical problem;designing tactics;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teaching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题在线解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