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强大的人今天是什么日子样的(综合能力,对人生,世界的看法,处理事情的能力,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本类文章总排行版
本类文章本月排行
本类文章本周排行毕业以后在成都工作,做房地产媒体,做广告销售也做文字记者,做了两年应该说积累很多房地产或者媒体方面的人脉,也有过蛮多同业媒体来挖我(做销售),但是自己内心想做互联网,因为喜欢折腾,觉的要做就要做这个时代站在最前沿的行业,经过半年的考虑最后选择一个人来深圳发展,因为之前的从业经验,顺利跑到一家创业公司,做app的,就职新媒体运营,两个月应该说工作效果不错,做的稿子有很大的传播,具体数目不说了,但是内心总是呆不住,觉的办公室很无趣,周边的同事也很无趣,想念以前跑销售的时候,认识各种朋友,边喝酒边吹牛逼,有几次表现出要离职,领导也留过我,想让我在这行好好做下去,但是这种想法总是会冒出来,出现了十多次次之后我实在忍不住又换了一家公司,但是这种困惑还在,我年轻,性格冲,有点浮躁这我知道,但我现在不确定的是,我该如何选择,是去做重新去做销售呢?还是继续呆在办公室做文案?是坐个一两年办公室让自己沉下来,还是趁年轻好好去干销售这个行业?这是我最纠结的地方,希望有好心的朋友可以提些意见,谢谢。
不用再邀请了,最后一次答职场问题,其实在“在行”上也接待了数位关于职场的咨询,但这不是我本行,实在不适合总来回答,有误人子弟之嫌。我不想再回顾弯路的事情,只是回首自己“晚入”职场的经历,却也有些话想说:晚工作,会不会以后再也追不上来?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答案,而且几乎都因人而异,晚进入职场的确也让我失去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工资少、Title低,其实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我同时也想反问的是“那又怎么样?” 从完全错误的人生观中走出来,我更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优势在哪里、该投入什么领域,或者说,再也没有过任何困惑。 如果我们把人生倒过来看,假设我们这一代平均来说就是要工作到65岁好了,那反推回来我们的一生中至少得工作35年(30岁就业)或是40年(25岁就业),请问等我们七老八十回头看,工作35年还是40年有差吗? 我觉得根本没差。 赚得钱会比较少吗? 我也不这么认为,因为刚入职场的薪资所得一定是比较低的,拉出差距的恐怕是人生后面的20年。 更何况,很多事情在不同时间点做效益是差很多的,早入还是晚入职场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也可以高中毕业即就业,如果我已经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那又有何不可?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会建议,除非你已经很确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工作/ 产业,不然尽量别关注太多工作成长以外的事情,原因无他,就是别让自己未来的路越走越窄;先从自己不排斥、有点兴趣的工作开始试,而不是不知道做什么就先找薪水高的做做看,等到不喜欢之后因为沉没成本太高,想走也走不了。人生要看得远,而不是看一时的高低。 十年前,谁会知道有种工作叫社区运营?谁又会知道当初考分最高的计算机系反而成了最没有特色的专业?我们现在热衷的事物、玩得废寝忘食的游戏、办得如火如荼的活动,谁又说得准未来会不会变成一种产业? 从中累积的能力也可能成为新兴的职业。 很多人在咨询我的时候都会问到两个问题:万一选择的工作没兴趣怎么办?万一选择的工作不擅长怎么办?其潜台词是如果选错了,似乎万劫不复。选择当然很重要,比如说我,做一件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隐居)真的很可怕,对我的性格和生活也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所以我一点都不认为这正确。 但我并不是来说选择,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下其中的得失。因为工作晚的缘故,我的起点非常的低。本来是个恃才傲物的人,基本不和低学历的人打交道,也看不起说话没品位的人,但是在一个现实世界里,我可恃的才不见了。我再也没有高傲的本钱,我必须放低身段,忍受奚落,有时甚至求上司再给我一个机会。在看似悲惨的职场里,我却学到一些原本不可能学到的东西。 我学会放下自己的主观意见,就事论事跟别人沟通。 本来是因为我没有能力服众,但是久而久之却发现沟通时很多冲突都源自于误解,而客观沟通是完成工作,尤其是跨部门工作时的一大加分。 有效的沟通除了客观,还需要聆听,只有用心聆听才能找到对方坚持不合理的要求,或者用我们讨厌的方式工作是什么原因,并且找到解决方法。 如果换成以前那个永远认为自己最有道理的我,绝对做不到。 甚至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学会怎样与主管互动,尊敬他们的专业经验而又不卑不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学到建立信任的重要。 如果做擅长的事情,很快就抓到重点,偶尔摸鱼也不会被发现,犯点小错也可以轻易盖住。但是面对不擅长的事,只能用最笨的方法慢慢磨,如果不小心犯错也马上会被抓到。 也因为这样,我学着面对自己的错误,宁愿挨骂也不扯谎或推托。 于是,发现原来在职场上,虽然主管很讨厌员工犯错,但更危险的是无法控管风险的同事。 只要犯了错能改,就能够继续共事,主管知道一个下属的风险在哪里,就能管理风险,才能争取下一个表现的机会。 还记得那时候自己最早的工作感到厌烦与苦闷,一点都不想做这种用劳力换取金钱、没什么挑战性的工作。但后来回过头来,倒还留下些不错的印象,可能是想念当时生活的单纯,可能想念一起工作与玩乐的伙伴,可能是想念当时一个人从一无所有开始,为了某些目标、某些人而坚强的自己。 不管是什么工作,都有它不完美的地方。那些乐在工作的人,是抓住了一个能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目标。 是这个非常个人化的目标,让他们尽管工作上有许多琐碎与烦闷、有许多挑战与无助、有许多压力与焦虑,都愿意咬紧牙关撑下去。 未经世事的我,总以为要找到自己的热爱,要走自己的路。但当自己走入社会,走入现实,才发现什么是所谓的“不容易”。 在一个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你夸下海口说想征服丛林以前,其实能做的,只是先把狩猎技巧练好。不要在什么都不会的时候,设想去征服哪座丛林。 我之所以逃避了几年,可能只是我潜意识里头其实是害怕做出跟多数人相同的选择,所以才总是逃避,使得我不想接触社会,不想工作。提升自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补足,通过学习,将自己不会的技能慢慢补起来,大多数人常常选择这条路,这也是我选择的路线。另一种是放大,忽略那些不足的部分,不断强化并放大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需要喜欢冒险、承担风险的人格特质。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具备后者条件的人,是断然不会犹豫不前,反复挣扎的。所以,如果你非常犹豫你要做的选择,那么并非选择哪个更重要,而是尽快做出选择并且在选择中获得成长和对自我的认知,并做出更准确的选择。------------------------------就像一样,把过去关于职场的回答汇总于此,做一了结。《应届毕业生初入职场会经历哪些困惑?》没来知乎之前,我以为工作这种事不就是听天由命、尽力而为的事情么,哪有什么困惑?但事实上,发现原来我不光是既穷且丑,还是SB啊,居然一直“没有困惑”地就走过来了,这是何等的放纵。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落得轻松自在,不是很好吗? 说来容易,却总是悔不当初。 世事有牵绊,有些事就是莫名其妙,自讨苦吃。 困惑,不是困难,不是如何解决一个问题或者达成一个目标。我在去年熬鸡汤的过程中,发现其实所谓的困惑,无非是一种“虚拟时态”——“如果我…那么…?”;这是与现在事实相反的表述,也是超越现实的期望。语言,是疯子和骗子的武器,然而语言也是表述意向和意志的工具。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不关注外界,那么他恐怕也没有什么困惑。初入职场的困惑其实是想得到好的结果,但不知道如何得到,也就是不知道公司想什么,老板想什么。但其实这些人只有想着自己,还不知道问题在那里。有的人会不停地问为什么没有人带我?为什么别人工资比我高?为什么要排挤我?为什么有潜规则?为什么……但这些和你能不能有好结果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比如说你有一个喜欢发飙的上司,天天催你进度,各种不满,你开始困惑到底是上司有问题还是你的工作方法不对,抑或是自己能力不足?但这并不是关键。不管在哪里工作,难道不应该是自己不断汇报工作,让上司知道你不是混日子的,不管怎么都会把事情做好吗?如果上司嫌你烦,你可以调整节奏;如果最终被认为能力不足,那有如何,下份工作难道不应该继续这样?不逃避,正面解决一切问题,永远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再比如,工作小段时间之后,过去的同事变成下属或者上级,难免会有点尴尬的地方。升主管的会想要做好人,谁都不想得罪,成下属的,心里发酸,想图表现,结果往往都做不下去。这时候的重点是透明,比如升了主管的人,要把自己的规则和管理模式很明白的表示出来,让一同工作的人,有规则可寻。试着讨好每个人,反而是糟糕的方法。然而,透明这种方式,难道不应该是在任何环境下都坚持的吗?因为一个公司内暗流涌动,你就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无论你是不是可塑之才,世界上都存在偏见。偏见是自私的,也是许多错误的起源。 历史上,最有名的案例,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儿童时代,老师给他的评语是:“Aus Albert Einstein kann nie etwas Richtiges werden”(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难成大器)。老师的评语是很残忍的,也是很绝对的,一点善意的期望都不愿意给小时候的爱因斯坦,更惨不忍睹的是,爱因斯坦的亲戚也认同这项评语。后来的爱因斯坦如何不用赘言,但他小时候在学校的成绩也确实是差劲的。只能说老师比较不幸,还未能预见学生日后会创立伟大的相对论。但老师也并没有错,后人不能以不同的时空背景来责怪老师的见识有限。时空不同,见识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如果当前的环境中你的行事方式被同事、上司、老板甚至父母亲戚认为是可笑、荒谬的,你真的不应该怪他们。同样,关于要不要创业的困惑,好像周围的人创业都成功了,我要不要去创业呢?我到底适不适合创业?机会大还是风险大?这同样是虚假的“困惑”。不管是哪种选择,重点就在于你的个人所能产生的价值。假如你很有能力,做出的东西很有价值,那么不管是受聘于公司,或是自行创业,都会很有前景。但假如你的能力颇为普通,市场上有太多可以取代你的人才,那么不论你在那边,恐怕都吃不开。所以,重点不是当员工或是当老板的分别,而是个人工作价值的提升。在公司之内,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创业。而追求稳定,才可能是最危险的策略。世界不断在进步,技术在提升,商业模式在更新,知识在爆炸,理念在革命……我们要求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却希望自己的工作领域可以年复一年,长久不变,这是太一个太明显的矛盾,却也是许多人浑然不觉的矛盾。假如自步入职场以来,你就只会做一件事,毫无任何成长,那么恐怕你是自甘成为时代进步时排首位的被淘汰者。抛开政治正确与否,当你抱怨老板的时候,已然是弱势的一方。你需要资方,但资方不需要你。这就是症结所在。几乎所有职场书籍和人物传记,说的都是以上这些内容。为什么总还是有层出不穷的疑问?因为你要说——这些都是TMD鸡汤啊,我努力了,难道就会成功?对,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事实上,你想得越多,越不容易成功。如果你很努力而没有精神疾病,但你的主要对手如果和你一样努力,却有控制良好的精神病或情绪障碍,你是百分百要输的。你可以打败无数钻牛角尖的人,但永远打不败那个钻破的人。但输了,又如何?究竟这世界上有没有成功与失败这两回事?可能只是客观感受。富裕的人,被羡慕功成名就;但也有些富裕的人,自认失败极了,家庭不和、健康不良、人际欠佳、子孙不肖、身心具疲。 我们的古代和近代,有着威权专制的统治者,让人民只吃饭不思考,就以为天下太平了。 至今,社会上仍有不少人缅怀那种强人专政的岁月。 似乎,往日是成功的,今日是失败的。夏虫不可以语冰,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感受也有着天壤之别,实在是活在不同的世界。朝鲜的人民,自豪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民,这种希望感,你也不能说是假的。 以前偶遇一场校园内的报告,演讲者是一位创业成功的CEO,座驾是加长凯迪拉克,穿着讲究无不以光鲜亮丽示人。来上课时,老师从座车下来,司机已先开门。学生经过看到了,好生羡慕:读商学院,以后当如是!有些女同学恐怕也在想:男人若非如是,不嫁。 演讲后有同学请演讲者自述成功之道,所听到的恐怕让人气结:“各位同学,我还没有成功!我还在追求成功!我也不知道成功是什么?……”课堂上,一面是认为演讲者谦虚而投来的点头,一面是失望者传来的哗然。“以如来之相见我,即不见如来。”成功有两面:做出来的和看起来的,至于成功是什么?佛曰不可说。 刚毕业的我,非常彷徨,彷徨到每天都很忧郁,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在屋里不是泡BBS就是打游戏。作为一个没有耐性的人,总想着修改游戏数值,让过关进程顺利一点。所以我经常玩了没多久就修改内存或者存档。逐渐的,游戏对我的意义便是修改,能够修改的游戏就是好玩,不能修改的游戏便打入冷宫。很多游戏还记得怎么修改,却忘了那游戏在玩些什么、有怎样的故事。后来玩网游的时候也同样喜欢寻找外挂,直到开始玩掌机、主机,沉迷其中,朋友借我金手指来修改,玩了两天,我却将金手指还他了,因为我发现真正好玩之处,在于对游戏的操控,拿马里奥赛车来说,了解自己车子的优缺点,于每一次的对战中,因应不同赛道与对手做策略上的选择。真正的乐趣,是看着自己以前的轨迹,设法在每一个弯道更逼近弯心、在每一次通过障碍时维持更快的速度。面对有限资源所做的思考与适应,以及在既定规则中的自我突破,才是游戏过程中最有趣的。金手指的修改能够换来名次与成绩,却带不来快乐。陪伴我数十年的游戏告诉我:“人生很多成就不过是数字而已,而过程才能带给你快乐。”游戏如是,人生亦如是。不管你在工作中取得何种成绩,想到的不是颁奖那一刻的掌声,而是突破自我的过程。所记得的可能是一次下班后的技术讨论,也可能是夜阑人静时在电脑前的灵光一闪,却不是日后将逐渐风化的奖杯、稍纵即逝的掌声和恐怕数目都快不记得的奖金。在工作的几十年里,会看见有人喜欢脚踏实地、自我突破,做最好的自己,积累扎实的经验与思维;有的人聪颖勤学,在专业与技术上成为达人,也发展出对人生的豁达想法;有的人则喜欢攀附权贵、趋炎附势、舌灿莲花、欺世盗名。如果用关系与口才就能换来金钱、头衔与权力,何必脚踏实地的维持专业竞争力。不过,就如同游戏一般,在人生中使用金手指的人,却往往忘了自己的人生是什么。这也正是为什么大学中要学各种各样的课程,而不把未来工作中有用的东西迅速教给我们,让我们早日进到社会的原因。求学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传递,当然需要一些略为不合理的压力。因为合不合理,往往是由结果定义的,而不是在压力下的“你”能定义的。你的学习过程如此漫长而且看似没有效率,过程中又遭遇许多不合理的严苛考验,因为你将面对的漫长人生,其本质就是如此。佛教的思路是——面对、处理、接受、放下。但我更喜欢一句拉丁文谚语:“In vino veritas”(酒后吐真言)。这句谚语强调的是,人生中必然有许多很麻烦的问题,但是,要效法希腊神话故事中的酒神Dionysus,勇敢地、有活力地,以愉悦去面对真实,超越自己的困境。这篇答案是有人问我才说出来的,十几年前的我,并没有这样的概念。甩掉困惑的唯一办法是不要太计较结果,不要和他人比较,努力地学习、犯错、总结、积累,不要因为别人不喜欢就放弃你的原则。你未来的路将在欢笑中交织挫折、失望甚至泪水,但这是为了让你在父母不再能照顾你的几十年中,仍能在这个混杂着公平与不合理、混乱与规矩的人类社会中,坚强地活下去。《知心大叔的回复》作为从来没有做过职场规划的大叔,总能收到很多关于职场询问的私信,譬如下面这一条:---------------------……---------------------这类问题其实我在文章中已经提了一次又一次,归结起来就是——只要方向对,绕点远没什么;如果没下海,永远不会游。但多数人还是摆脱不了“恐惧”。那我就装作知心大叔的样子,再统一回复关于职场选择的问题,下次如果再问的话我就变身牛夫人了。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想当然,选对好的公司就能平步青云,选错了万劫不复,这是新人最常见的执念。但回忆一下,小时候,父母是不是对你说,只要考了100分,你就是最聪明最优秀的人了?于是……你蛮拼的了。或者你在大学里,看见每天早睡早起的学霸是否也隐约觉得早睡早起的人都是精英?然而TED Talks的演讲者,神经科学家Russell Foster的话总可以相信吧?“早睡早起让人健康、富有、有智慧?嗯,这错得可离谱了 。没有证据显示早睡早起可以让你更富有,在社会地位上也没有差别。依我的经验,早起和晚起人的差别只是那些早起的人会沾沾自喜。”就像私信所说,“这些人脉关系是否有助于进入名企?”,要我说,当然有助于。但进入名企的意义为何?脸上有光或是追求待遇?长远发展还是短期跳板?没有目的的选择不啻于没有做过选择。不过对于我来说,我认同马云说的,“这世界最不可靠的东西,就是关系。”我能够理解刚上班的人总是会害怕“ 这个工作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还没有真正接触之前,永远不知道那件事情或工作是不是自己喜爱的。就像喜欢一个女生,但没交往之前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所以既然有机会利用自己所学的东西跟一家公司“交往”,Why not give it a try?选择公司和“你怎么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对象?”一样,遇到才会知道。当你遇到了,你会知道你“想要”做这件事情。如果你“想要”的程度够强烈,任何事情你都有办法去做,但不代表你一定会成功。这跟谈恋爱一样,在交往之前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但如果对于一个女孩或是一件事情你连幻想都不会去做的话,那又哪来的动力说服自己要去追她或是追梦呢?当你喜欢一个女孩子,你随时随地都想要跟他在一起。此刻,我想大部分人应该不会在意周围有多么羡慕你或是批评。如果在意,那代表你不是喜欢他这一个人,而是喜欢她所带来的价值(身材,脸孔,名声,利益等)。而这个也是大部份的人向往名企,高薪资,可以有车有房等等“成功”的工作。也许你确实一时冲动进入一家公司,而一两年后想法跟现在一定会有差别,这又有什么关系?所以就先全心全意投入,之后等时机到了,你所在的环境和拥有的经验自然就会告诉你自己想要什么了。这世界是存在地心引力的,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一架飞机,只想维持在空中平稳不动,也得持续努力来对抗地心引力,否则就会逐渐下坠。“选对就有了一切”的心态只会让你收起了油门,引擎熄火,在抵达目的地之前跌个踉跄。中国人的教育都强调“不要输在起跑点”,却很少强调“追寻长远的目标”。中学开始学英文,于是家长就急忙送小学生去英文补习班,这不但短视,还有点投机的味道。这种策略隐含一个假设,人生就是百米短跑赛,你比别人先偷跑个几秒,当然会先达到目标!但问题是,人生其实经历数十寒暑,更像长跑而非短跑……此处省去一万字,不想写下去变成网络段子。我认为如果有机会,任何人都应该体验与日本或德国人共事的机会。我们常说这两个民族很机械无趣,但更精准的说法,其实是他们设定的终点与我们不同。我们很多开发者的目标就是准时完工并且赚钱,所以一开始大家就抢快开工,想尽办法让人员设备越早到位越好,逻辑很简单,越早开始,越早完成。但日本团队不同,开工数周,多数的工程师仍在办公室里进行规划、计算、模拟。他们当然也希望如期如预算完工,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过程中若是出现人为疏忽再来弥补,这是难以忍受的不专业行为。所以他们宁可多花时间在准备阶段,把每个步骤确认清楚,就像导演等演员把剧本都背熟了,再喊开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做游戏的团队只有在前一两个月进度超前,后面就因为不断改正、重工,导致进度落后。刚学开车的人,眼睛总是紧盯着马路上的标线,车子却总是开不直。教练一定会提醒你,开车时要望向远方的固定目标,若只盯着车头前方的标线,是一定开不直的!就像优秀的学生不会只看考试分数,而会思考未来的学习方向;优秀的专业人士也不会只看薪资福利,而会思考自己的市场价值。为什么“我应不应该选择XX”这种问题亘古不绝,因为我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压力甚至于恐慌。这一点也不足为奇,年轻人对于未来的不安而烦恼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三四十岁的人也同样会有这样的压力,只是在意的点不同罢了。“确定性”无时无刻影响我们的工作以及生活,因为它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我们知道天不会塌,2014什么也没有发生,世界上没有巨人,即便有,也跑不进城墙,所以我们可以专注在工作、学业以及生活。人人都想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好的。想确定自己买的股票会涨,在新工作上有一番作为,选择的对象是灵魂伴侣。最好是可以看见未来,知道何时何处何事会发生,人生就可以无忧无虑。但如果所有事物都确定,那人活着也没什么乐趣了。赌博会上瘾不是因为赢钱,而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兴奋。如果你知道每场必赢,那赌博对你而言只是跟呼吸一样,既不会兴奋,也不会快乐。谈恋爱或做爱也是一样。似乎就在眼前,却捉摸不定,似乎看得到,但若隐若现的那种不确定性也是使得令人兴奋的原因。因为不确定,所以会想尽办法去追。因为不确定,所以会发挥想像力去妄想。我们需要“确定”维持稳定的心态来过生活;但也需要“不确定”来让人生更加充实精彩。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生活在杜绝“不确定”的生活,但也因为如此,才有改变世界的人。或许“这个职业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这样的疑问,并不是什么可以改变世界般的伟大问题,但如果它是一个“疑问”,为何不花点时间去找到答案呢?只要全心全意投入,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答案,让自己可以走下一步或是更上一层楼。《知心大叔又被约了》先来个歌谣吧——大公司五年,当个好主管,小公司五年,成为好老板。主管当五年,公司借你车,老板干五年,自己买房子。毕业生在选择公司时,通常都会先选择大公司或知名公司,一来是因为对产业还不够了解(除了有学长姐或师长指导与自己勤作功课的),二来是重面子的关系,刚毕业的学子对职场还有很多美好的想像,因此都会想说去大公司感受一下,更多是被拜光环所赐,所以最后大多都会先挑听说过的公司为优先选择。所以不论是幸运还是真有实力,一毕业就进到大公司的新人,在心态上就会开始以大公司的角色自居,因为只要说出公司名称,大家都听过,不买单也会给点面子,接触厂商也都客客气气,做任何事也都有前辈主管罩着,而不能做的事也不会因为你加入就可以做,大公司制度完整组织明确,分工细而深,人员多如蚁,因此每年会做的事就是那些,即使有新的事情加入,新人也只是照指令做事而已,在这里就是安稳与遵从的代表。而会选择小公司的新人,除了少数目标明确的人之外,大多是因为想先有份工作累积经验再说,或是因为大公司录取不上,只好找些愿意雇用的小公司来先磨一下的。在小公司之中,很多人都会抱怨自己身兼多职,不仅钱少事多还名声小,同学朋友家人一问起找到什么工作时,通常不会讲出公司名,而是会说自己公司是在做什么业务的,自己是做什么的,反正公司名也没人听过。而最困难的是许多事都没人做过,遇到问题没人可以问,最好的老师就是知乎,最棒的前辈就是网友,流程什么的也都没有,把交待的事做到就对了,资源什么的当然也不会有,要自己出去找资源找合作。有什么甚至没交待要做什么事,只说了个模糊不清的“评估看看”等目标,然后你就要翻遍整个网络,然后电话一个一个的打去问,还可能遇到对方觉得你这小公司根本没听过,会不会是同业来打探的而不理你,当你欲哭无泪的做完了评估后,老板说,原来这么贵、困难、麻烦、效益低等等,于是就不继续做了,那你前一段的功夫可以说都是白费了,只剩下你学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小公司没什么远大目标,今年赚钱明年继续成长就是最大的目标,于是每件事都需要去尝试看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帮公司赚钱又不需要老板操心的话,老板乐着放着你去干,任何你想尝试的事,在许可的资源内(最好是不用钱),老板都会很愿意让你去做,反正小公司就是要打出重围,你的奇思异想都很可能帮公司创造出不一样的可能性。小公司没有需要复杂的提案,层层上报、跨多部门的沟通与告知、写不完的文档与跑不完的流程,说做就做,早上跟老板说,下午就可以冲去试试,灵活度极高。相反,大公司学的事情,大多是制度与公司内部的沟通,在专业上也都是公司深耕许久的产业经验,而在成长上也是依公司的安排进行,学习公司过往的成就与经验,然后持续深耕。小公司学到的事情,大多是外界的资源与人脉,与厂商、客户的对应,还有一些莫名其妙找到的资讯与工具,在专业上则都是靠自己学习,或是老板有带领,再不然就是自己跟厂商偷学,成长上十分依赖自己的主动。于是会发现,在小公司待了一两年的你,已经把这个产业摸过一轮了,厂商也都找过一遍了,相关资料也都翻过不知道几圈了,然后与合作方感情很好(因为要常常拜托恳求对方),然后缺资源会知道去那边找,有不会的事情知道要问什么人,想到要做什么事知道该怎么开始,或许做的还不错,老板也替自己加了点薪水,但看着自己走过的路与做过的事,也觉得自己挺厉害的。而在大公司待了一两年的你,学会的是外卖该订那一家比较好吃,团购哪个电器比较划算,公司自助餐要选不油的,饮料要挑无糖的,然后某部门的OO跟XX好像在一起,某主管喜欢妹子实习生,某高层脾气很差等等,唯一说的上嘴的,是公司的新技术开创了业界先河,新产品大卖多少,以及自己胖了多少,至于学到什么,那根本不是该关心的事,只想着做完公司的目标,或许明年有机会加薪升职。小公司缺乏资源,需要一心向外找资源,大公司则拥有许多资源,需要费心整合与运用。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新人一开始进大公司,习惯了大公司的规模与制度,养成了其态度与方法,那只要换了一个环境,自己就像是被温水煮过的青蛙一样,已经死透而跳不动了。而如果一开始能在小公司学习独力自主,时时忧患危机的意识,不断努力的去寻找资源与自我成长,那不论之后去到其他环境与公司,都能够迅速的适应环境,或是有机会进到了大公司,你就会成为大公司那个炙手可热的人才与新星。因为你会的事很多,因为你在冲撞体制,因为你有许多实战经验可以挑战腐旧的权威,也有许多厂商资源可以运用,这一些实力在挂上了大公司的招牌之后,是如虎添翼般的强大,当一个拥有实力的人,拥有了众多资源之后,他都将会知道如何运用这些资源来一展长才。而大公司的人,因着大公司的招牌,改天换环境换到一间较小的公司时,就会时常抱怨没有资源,没有管理,没有制度,没有办法做事,然后一心只想复制大公司的做事方法,却发觉厂商早已不买单了,等于一只飞天肥猫被拔除了翅膀,跑不快也飞不起来了。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说,“我就在大公司,非常辛苦也不断在进步,哪有那么爽每天刷淘宝?”,同时也会有无数小公司的员工说“我待了一年什么都没有学到,每天还是打杂为主,哪有你说的这些优势?”平心而论,把公司用大、小二分法来区分并不科学。前面说的大公司,更多是指“公司内部已经非常有组织、大家各司其职、各自对自己的KPI负责、部门间不会相互涉”的状况,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一进去你所有的任务都被交办妥当,无论每天要缴交什么报表、或是每个月有哪几次会议、甚至每一季有固定的活动都已经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某种意义而言,政府机关就可以算是最大的公司,每个人都是必要的螺丝钉,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很重要,否则也会连带影响部门的绩效。相对而言,“小公司”可以泛指所有小企业、新公司甚至是“大集团内部的新团队”,意味着团队没有传统的羁绊,许多制度都还在浑沌状态,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职权还没有完整的定义,所以这个时候团队内所有成员都要具备“高度弹性”的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因为无法预测未来的发展,每个人自学的能力会是小公司是否能不断成长很重要的一个指标。然而,现实中多数新的“小公司”往往很难成功,因为你很难找到这么多“会自学”的人加入,而就算有,聪明人也很有可能为了比较高的薪水与福利直接跳入大企业工作,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不同的志向,说到底,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在舒适、稳定、安全的环境下多赚钱。待在大组织的好处是,花几个月把例行公事熟练之后,刚开始会比较辛苦,但时间久了也就自然上手,后面往往也不太会有过多恼人的问题需要处理,就算有,几乎前辈们也都有过去经验可以照着进行。唯一的问题是,如果大公司的组织中流动率低,当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岗位能轻易让年轻人进去,尤其光环越漂亮的工作,竞争者势必也越多,僧多粥少,现实就是很多人想要进、却根本进不去。拿我个人经验来说,看过的公司都是典型的“小公司”代表。有的公司办公室加起来不到十人,因为公司小、没有厉害又知名的靠山、或是烧不完的股东资本,想在业界存活得要完全靠自己。于是,碰到客户各种要求,他们从来不会答应做不到的事情,但也从来不会习惯说不可能,在他们眼中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只是有没有找到正确、有效率的“手段”来做,其他人做不到、想不到的东西,不代表就没有办法做到,也很有可能是前人没有想到解决方法。于是有的年轻人,在短短一两年时间里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当这些年轻人具备强大的弹性、抗压性与自学思考能力的时候,在小公司可以尽情的发挥,一年下来有机会累积的历练很可能超乎想像。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处在一个矛盾点上,多数聪明的精英其实未必适合大公司,但为了生计、为了赚钱养家活口,既然能顺利进入大公司、有不错的薪水、稳定的待下去也就没有离开的理由。反而是其他更多普通人,明明很想去稳定的大公司,却因为分数不佳无法如愿以偿,最后也只能被迫“沦落”到小公司上班,这种人不只是无法通过自学来让自己不断进步、跟着公司一起往上成长,更可悲的是成天抱怨就已经饱了,对自己的前途当然也就是浑浑噩噩。回到开头那几句话,这几句都有个大前提,个人要够强、够努力,不然照样一辈子升不上主管、当不成老板。《如果活着就是为了给别人打工,那活着有什么意义?》不同思想阶段的人之间是很难对话的。有的回答者见山还是山,而询问者山都没有看过,如何对话?最关键的是,当一个人未见过山却认为自己看尽了群山的时候,对话是没有用的,只能断喝,或者等待其渐悟。如果说道理有用的话,人世间就不会有任何冲突了。为什么人年轻的时候要接触社会,要增加阅历,甚至走出久居的城市,体验不同的生活?因为年轻时,正是同辈群体价值认同中的阶段性选择,更是探寻人生真谛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走出自己狭隘的认知,有助于青年人在路途中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探寻幸福人生的本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回归后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进行人生抉择。如果把一个20岁的人和一个30岁的人摆在一起的话,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前者以为自己代表的是整个的世界,我未能找到的东西,世界上必然不会存在;后者明白自己只是世界的一个部分,我失去的东西,别人肯定还能够找得到。我想一代人的经历,不可能也没必要为另一代人所理解。成熟的标志是——从容的观看周围的这个世界,新鲜的、腐败的、丰富的、苍白的、温情的、冷漠的,我容忍它的丑陋,并不代表对罪恶已经麻木,享受它的繁华,但不代表忘记了所有饥渴的面孔。但理解一个人是多么的困难!在不了解题主的个人背景、成长过程、所处环境的情况下,我完全不可能给题主带来任何帮助。在文字当中,我唯一能让题主宽慰的只能是告诉你:在我精神贫乏的时候,我充满了无知的烦恼;后来,我看遍了哲学书籍,收获了虚假的充实,但依然茫然;最后,我选择做一个平凡而没有思想的凡人,多年之后,我终于理解了大多数的事情。作为证据,15年前,我还在读书,当时我写的文字是这样的——~~~~~~~~~~上网对于我过去是烦躁,现在则不同了,因为在网上有时心会异常平静。烦恼和痛苦是不应该告诉别人的,这是我现在的理解,因为有的事情说了也没用,但是却带给别人不快乐的心情,何苦呢?所以这是写给自己看的。 有时我突然这一切那么的虚假,换句话说,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我属于什么?我应该如何?我为了什么?得到了又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我无聊。 我不是无聊的人,我只是习惯以荒废时间来打发我的无聊。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想得这么多,每个人在大学都会有困惑,但我最深困惑于玩乐,即玩物丧志。有的人同样玩、同样乐,成绩依然是优秀,他们是某种意义上的牛人。有的人却因此成绩越来越差,不思悔过,就沉了下去。 高中时动力的源泉很简单,为了考上大学。考上了,该做什么呢?不知道。当时时没有痛苦的,因为什么也不想。考进北大,对于我(不仅仅是我),不是比别人勤奋,而是比别人聪明。但是现在,失去了努力,也就失去了成绩。 北大和清华不同,如果你上进的话,清华的压力是惊人的,如果你不能过没有自己的日子,那么你在清华可能会疯,这不是耸人听闻。那么北大呢?评论当然良莠皆之,但是它的人文精神之浓厚是不可比的,所以如果你不能静静的感受它,那么你对北大的失望将持续到永久。北大是自由的,但对于有的人是致命的。 虽然自律并不是完全有益的,举例说,假设你很势利。但你不知道很势利,可是你想弄清楚自己是不是。假设你发现自己果然很势利。这时这个发现就会造成困扰,造成冲突,这个冲突就会化解掉你的势利。可是如果你只是用戒律来规范你的心要自己不势利,你就会发展出另一种特质和势利形成对立。这样的处心积虑因为虚假,所以同样有害。 闲话似乎说得多了点,回到正题。北大数学系有一般都是保送进的,也就意味着是数学竞赛的佼佼者,在他们面前,自信会变得弱不可击。当你一道题想半天而想不出来得时候,别人一眨眼就开始演算,这就是差距。事实证明这是思维、智力上的胜利。有的人选择了奋斗,或是出于单纯,或是出于自负,总之,花费了超过常人的努力,证明大学里努力学习依然可以取得成绩。有的人选择了逃避,也就是混,学成怎样是怎样。还有的人,失去了目标,只有茫然,包括我。 有些事是想不清楚的,这样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了上研、出国?上研为了什么?学术?待遇?出国呢?金钱?声望?有钱如何?没钱又如何?有的事如果想不清,最好的办法是不想,否则越想越乱,越不明白,没有寄托,失去学习的乐趣,丧失专业的信心,那么时间呢?那就是“晃晃悠悠”(借用我正在看的小说名)。 拜中国教育制度所赐,我有幸属于书呆子行列。中学的时候成绩好,老师认为你很好,自己也觉得自己很强,什么都行,进了大学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进入北大这种名校,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失败,在大一的时候我没有品尝到任何成功的滋味,那么脆弱的人选择逃避,当然还是指我,逃避责任,逃避该做的事情,玩游戏、上网都能建立起一些虚无的主宰。现实中信心的不足,于是在虚幻中找寻超脱现实的感受。这是一个循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我,彻底的荒废了学业,总的来说,就是没找准自己的位置。 就把这几年作为生命种一段灰色的插曲吧。当我忙碌的时候就会忘记烦忧,然而我又往往担心失去了自我,没有目的的瞎忙。这,就是我有过很长时间的不快乐。 问自己:为什么要去想?有的事不得不去想。北大是一个思考的地方,我的思考与它无关。 我曾经认为生活的目的是快乐,其他的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现在我觉得这有些肤浅了。 我们家我可以说是第一个上大学的,我父母绝对是:爱怜我(小时侯就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尽管没有钱,也不知道钱能干什么),期望我(希望我能有成就,表面是面子,内在是欣慰)。就象现在考研,这是父母发自心底的期望。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没有出息。 现在我对一切都明白了吗? 没有,因为我会写这些文字。 对于名誉、地位、金钱,我已经看的淡了,因为凡事没有善恶。只是关系到他人利益,才有了善恶之分。我也赞同过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我想到,当一个人面对危险的时候,生命有着本能的生欲望,它会千方百计的寻找生路。作为生命的主人,是不应该放弃生命的活力的。因为真实生活的背后,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命的出路、在挣扎、在斗争,无论他属于哪个阶层。 时间是公平的,收藏好生活每一部分,请问这是生活的意义吗? ~~~~~~~~~~“我深悔早年光阴虚掷,没多读点书”,这是杨绛先生的话。当她写到“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杨先生在光阴无多的时候,也坦然面对世间所走过的路,只是还遗憾为什么不能在年轻的时候多学点知识。所以,人生因思考而改变,但思考的同时要读书。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这似乎和题主的想法一致?否也。季羡老先生还说了——“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辩愈明。'我也曾长期虔诚地相信这一句话。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辩愈糊涂。”“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个人走的路有时候并不由自己来决定,假如我当年留在家里,走的路是一条贫农的路。生活可能很苦,但风险决不会大。我今天的路怎么样呢?我广开了眼界,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生,获得了虚名。我曾走过阳关大道,也曾走过独木小桥;坎坎坷坷,又颇顺顺当当,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如果当年让我自己选择道路的话,我究竟要选哪一条呢?概难言矣!”“我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一位“过客”那样,我的任务就是向前走,向前走。前方是什么地方呢?老翁看到的是坟墓,小女孩看到的是野百合花。我写《八十述怀》时,看到的是野百合花多于坟墓,今天则倒一个个儿,坟墓多而野百合花少了。不管怎样,反正我是非走上前去不行的,不管是坟墓还是野百合花,都不能阻挡我的步伐。”“人类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决定,祖国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创造。这就是你们青年人的责任。千万不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作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徒托空谈,无补实际。一切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这个责任感,都是空谈。”所以,正因为大多数人的人生没有意义和价值,才有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看看!如今的我,已经会给人灌鸡汤了!不过很可惜的是,我的人生阅历也远远不够,还提供不了更多帮助来快速提升一个人的思想。人永远无法想像自己曾经经历自己不曾拥有过的人生。就像张爱玲的小说,从想象的爱情到真实的人生,从懵懂的少女到经历过两次婚姻的妇人,体现在小说当中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认识也更深层次地递进。从婚姻、金钱到当下的生活,再到他爱我的那种感觉,甚至退到只要我还活着的感觉,才最终具备那真实的苍凉。而我,离那厚重的“真实”还太遥远。知乎上大量“心理求助”的问题,说到底,大部分都是题主陷入自我无法自拔的表现,都是“我”的经历、“我”的事情、“我”的感受。其实会发现,大凡流行的文艺作品,极少使用第一人称叙述,偶有使用,多半是因为主人公有某种特殊性格,或者奇特经历,比如《阿甘正传》用智力残疾人的视角看周围世界,本身就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不少商业文学刊物在征稿启事上往往直接标明,拒绝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因为文章叙述得结构松散,唠唠叨叨,而且夹杂着大量的个人感情发泄。人们在讲述一件事情时,既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相当于第一人称叙述,也可以从中立角度出发,相当于第三人称叙述。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相反,几乎所有题主用的都是第一人称。因为现实中的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事情的全貌,无法了解在眼睛和耳朵范围外的细节,我们只能讲述自己观察范围内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文艺作品总显得比生活精彩。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观众,可以为爱情剧落泪,但很少被身边人的感情过程感动落泪。这种精彩在某种程度就取决于“上帝视角”。作为观众,你可以看到这一切,从而被激发出相应的情绪。而在生活中,我们却只能局限在自己的位置上,凌乱地、片面地观看一个事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无法目睹一件事的始末,只能通过他人的转述,间接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靠对世界的想象、臆测来弥补观察的不足,在胡思乱想中把自己的“凡人视角”扩展为“上帝视角”,自以为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于是,惊奇、愤怒、郁闷,我们觉得生活并不精彩,事情乱作一团,但这仅仅是视角问题而已。既然我们没有办法像上帝那样通晓一切,就不需要太过于思考一些“本质”问题。就像世间无数从事卑微工作的人们,仅仅是为了一口饭,而这一口饭又为了什么?很简单,爱和尊严。世界上有无数的小人物,承受的不仅仅是工作的无聊和物质的贫乏,他们还背负着苦难、没有怨言、乐天着,然后用超乎想象的生命力顽强地、坚韧地活着。因为尊严,他们有着超强的承受力;因为尊严,他们不会让任何天降的、人为的各种灾难击垮;因为尊严,他们爱自己所爱的人,与他们携手并肩、相依相靠,这爱又使他们更加尊严地活着。事实上,正因为我们的卑微,我们比其他任何人更懂得最宝贵的爱和尊严。“不要哭,不要让别人听到我们在哭。”这是余华《兄弟》当中李兰痛失爱夫后对两个儿子说的话。相信只要你不是铁石心肠,一定能体会到文中人物在说这句话时的痛苦,也能想象出当时一个瘦弱女人在遭受丈夫惨死这种大劫难、犹如生命被碾碎、被掏空时说出这话时的表情,这是上天赋予我们这些力求尊严地活着的卑微人物的能力。作为小人物,我们来去不会有人注意,因为这个时代就是记住那些风云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后来都成了神话。而小人物的来或走都不会留下太多记忆。即便你是最富有浪漫气质也最不安现状最执着追求梦想的人,但也许命运坎坷,你青春的所有梦想最终都被无情的现实生活磨损、侵蚀殆尽。和平年代,平凡个体往往是被生活本身所打败。我们越来越容易迷失和沮丧,是因为现代生活中的我们,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床上,不是在座位上就是在网络上,离自然已很遥远。亲近真实的人、亲近真实的自然,都是让我们找到心灵家园的最好方式。窗台上放一盆植物,假期到海边或者动物园里转转,就像监狱里的犯人放风透一口气。事实上,一个真正坐牢的人,在牢房里发现一只蚂蚁或者一叶小草,都会非常喜悦欣慰。这种喜悦欣慰,就是因为获得了与世界的联系,从而有意无意得到些许精神上的安慰。心灵是活的东西,无法在一个点上停留。题主只要多交一些朋友,多培养一些爱好,相信很快就能走出困惑。《如何证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年轻人做选择的时候喜欢以“正确”为标准进行判断,而正确与不正确两个选择似乎无法概括我们内心的感受,似乎可以分为:正确、没有“正确”、没有“不正确”、不正确。与“正确”相对的是“没有正确”,而非不正确;与“不正确”相对的是“没有不正确”,而非正确。比如说你选择了做码农,加班多工资低,感觉选择“不正确”。工资高有福利,就感觉“没有不正确”,但不会因为这你就感觉“正确”。当获得了成就感、晋升、伴随公司成功、引领创新、自由发展、远大前程等等时,才会感觉“正确”。有只公猪,担心母猪被拉出去宰了,每晚为她放哨,日渐消瘦;某天,他听到主人在跟屠夫商量,要把肥胖的母猪杀了卖掉……于是,他每天抢着把东西吃完,倒头便睡,并命令母猪给他放哨……母猪觉得他不在乎她了,伤心失望,日渐消瘦,一个月后,主人带着屠夫来到猪圈,把公猪拖走了……对待选择的看法,身在其中者和旁观者的关系就如同公猪和母猪的关系,纠结错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我们总是过于看重结果。一个大官,存了大笔钱,移民海外,子女成才,颐养天年,于是人人羡慕;若是另一个大官犯了事,得了个死刑或无期,便说还是不要当官好。以此类推,升学、婚姻、创业……大家的看法皆是如此。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爱情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即爱上施虐者。这听上去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有深刻的进化根源。原始生物以生存为第一,面对孤寂和恐惧,一旦遇到异性就毫不选择地扑上去,绝无精挑细选一说。稍微进化之后,资源变得稀缺,生存竞争的压力产生择偶,以优化后代,也就是种群。人类内在差异巨大,外在差异却极小,很难判断优劣,择偶便越来越挑剔。不管是哪一种复杂的评价体系,最终陷入最优原则的魔咒。信息不对称和未来的多变,使得最优原完全是梦幻泡影。于是选择错误带来的无奈、遗憾、后悔、郁闷成为人生的必修课。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用“被虐的痛苦”,替代了“选择的痛苦”。虽然被虐待,但是不用再承担“选择的痛苦”。不用看有没有车、房、父母,心甘情愿被虐,这是对最优决策原则的躲避。选择是痛苦的,追求最优的选择,最痛苦,为减轻痛苦,人类智慧中出现了决策科学,要求我们只追求满意,不追求最优。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遵循该指示,更多的人,被最优原则压抑得异常扭曲。突然,你遇到了一种外力,把你从选择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忽然觉得无比轻松。这也是为什么邪教不告诉你为什么,只告诉怎么样,如此你就没有了选择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看上去很理智的人选来选去却选择那个最糟糕但是最简单粗暴的选择。经济学认为,幸福=效用/期望值,即人们常说的“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正确选择带来的结果,应该是知足而不满足,能明白这一点一切就豁然开朗。以上都是解释,没有实际的作用,下面说点有用的。事实上,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作为一个loser,回忆过去的二十年,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没有作对选择的原因不是出在选择那一刹那,而是因为完全没有重视选择本身。正确的选择是如此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人面临选择的时候竟是如此草率。就像我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甚至不如选择在玩一局星际争霸开始时选择种族所花的精力,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明明很多事情都依赖于工作。没有人会故意做出一个不利于自己的决定。很多人在这里问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他们的工作总是换来换去,希望能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但许多年过去了仍然很迷惑。这完全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认真”地去做每次选择。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没有选择对明确地方向以前,单纯的谈速度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甚至有时等待优于行动。没有明确选择的行动就是平时所说的瞎折腾,瞎折腾的结果就是无序导致无效。选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很难一下子就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能学会的只是选择正确的方向。生涯之初,个人选择余地非常的狭小,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决定,但是有志者事竟成,无论如何,总是会有一定的选择余地。慢慢地,总能最终把握有效的选择权,路才会越走越宽,选择余地也才会越来越大。人生价值观决定了生活态度,从而决定了价值取向并导致了做出各种的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了他的各种境遇从而也决定了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最后决定了人生幸福感。一个人之要想成功,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同时确实按照这个价值观过其人生。就像那些职业上有着良好发展的人士都是因为他秉持他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一些不太顺利的人士大多思想混乱,要么是秉持错误的价值观念,要么是根本没有,随着社会大众的舆论摇摆不定。内在连续性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你资源的不断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同的方向上。其实就这么简单。《没有理想,游戏策划怎么面对职业迷惘期?》为什么你们会感觉到如此多不如意?过年的时候,以前一起混的朋友跟我探讨现在卖房合不合适,他对于移民还是把国内的几套房子卖掉犹豫不决,他不知道的是,我租的房子还不如他家客厅大;上个月,一个做投行老大的师弟问我知不知道有合适的合伙人可以介绍,他不知道的是,我不过是个投资经理;前天,十几年未见的大学同学联系到我,问我来过南加州没?没来的话去他那逛逛。他不知道的是,我根本没踏上过美洲一步。换成这里很多人,估计要跑来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还要不要留在北京?”、“怎么面对人生低谷”等等等等。大江健三郎写过一本书叫《读书人》,辑录的是他去书店给年轻朋友们谈自己读书的经历:怎么选择书、怎么读等等。但这本书说的也是“如何活过来”的读书故事。 其实,世间有许多“要死不活”的故事,包括爱情、婚姻、健康、事业,甚至可能恶化而进退不得,仿佛陷入“冬眠” 。但冬天往往会过去,只要认识到反正都死过一次了。我觉得很多朋友的问题其实都是读书太少,或者是不喜欢读书。大多数人可能都像我一样,生活两点一线,爱好少少,接触人也不广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书本,才能认识到世界的广阔和人世的丰富。当陷入对自己的失望、对世界的迷惑时,其实可以去好好深入认识一些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很多时候,我们亲昵一个人,无非是我们之间的“同质性”很高,除了个性契合,“同质性”也来自于我们的生长环境,可能是居住地、近似的求学过程,相类的职业等等。让大家得以使用一些双方熟稔的语言来进行对话与沟通,这固然是很舒适宜人的交流。但久而久之,所见风景渐趋一致,不免会陷入迷思——世界就是这样了吗?问题好像永远得不到解决了,怎么办?这时候,如果你找到一个与自己十分相异之人,甚至进行对话也是崎岖艰辛的。即使人与人之间有那么多的殊异,我们仍可循此和对方进行对话。不仅交换意见,也交换鞋子,不仅忍受紧绷或者宽松得几乎脱落的尺码时,也用力思考彼此每一个举动、言论的缘由。慢慢的,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不是问题,世界也不是你想象的世界。但是,不管你选择多读书还是多交朋友, “动机”,才是关键。就像你有一个目标,想学,也肯学,才会向目标前进;若不踏出第一步,怎么知道自己可以走多远? 也许读书是弱者的一种精神麻痹、一种懒惰逃避,但它至少让你自由。书海浩瀚,人生有限,“真理让你们自由”,至少给你想要挣脱渺小无力的意志。困知勉行,就是如此。 想要思想,才能得到思想;灵光乍现,智慧在身。康德以前,二千多年的哲学,都在为柏拉图的思想作注解;在东方,也是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更甚于此,大智大悲。在他们的时代,没有百度,没有知乎,没有公开课,有思想的人,依然让想学习的人追随行走。 话题先拉得这么大,无非是为了说明——职场的事情,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也许,你正为了工作的内容不开心,做的是无趣的,做的是讨厌的,做的是别人不想做的。可惜,现实的职场就是这样,大部分的人都没办法从事向往的行业,就算已经进入那个行业了,担任的未必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是喜欢的工作不一定适合自己,可能是被交办的任务总是讨厌的或麻烦的事情,每个人在职场里总是有着各式各样的无奈。理论上说,如果有一百种工作就会有一百种无奈。每个人都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可惜的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你喜欢的事情可以做,因为大家都在抢那些喜欢又轻松的事情做。说真的,如果不需要在你的工作任务中处理麻烦的、复杂的、讨厌的事情,老板也不需要付那么多薪水给员工了,他们就是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协助处理那些事情,你才会坐在那个位置上。所以,如果你已经找了很久,仍然找不到自己理想中喜欢的职业,不如先试着寻找自己拿手的或适合的,跟心目中理想职业比较接近的工作来试试。无论如何,我认为,只要有事做就能有累积,累积经验、成绩、人脉与资本。或许你运气不够好,没办法很快就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你花了一定的心力与时间去累积之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达成自己原来的理想。而且,先做自己拿手或做得来的工作,比较容易上手,学习可以更快速,压力相对较小,当然可以让你表现得更好也累积更快。正因为此,只需要记得一件事:如果身处的工作环境只会带给你负面批评,或是你一直无法融入团队之中,就建议你早点另寻出路。要么是你不适合这个工作,要么是这个环境不适合你。那样不是你肯不肯做或会不会做的问题,而是你得不到回馈与帮助,再努力换来的结果也只是让人更无力。最理想的工作是——早上起床时满脸笑容,晚上加班内心充实。如果仅有后者,你也已经胜过了太多人。作为题外话,说下创业的话题。因为媒体对创业的渲染,很多人因为对工作的不满意,就选择创业,认为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还能赚钱,何乐而不为。资本主义鼓励进取,喜欢加上一些财富的渲染,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如果要用金钱期望值衡量,创业比起去好的大公司上班,其实是一个较差的选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家新公司创业,但最后转亏为盈的不到一成,真正能走到上市的更是只有个位数。因此对创业整体来说,每个人平均有机会赚到的钱,其实是远远低于去一家好公司上班的。因而你不应该创业,如果你只是想赚大钱的话。当你解决了一个很难的问题,当你每天都发现自己又有了进步,当你给了伙伴们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当你把一个个陌生人慢慢变成用户,当你说服好的投资人加入你的股东行列……这些,都是在大公司拿到再多薪水也不能帮你买到人生经历。即便你的结局是失败告终,但你至少拥有过“起床时满脸笑容,晚上加班内心充实”的瞬间。因而你不应该创业,如果你连工作都厌烦的话。
谢邀!&br&&br&其实无论做什么工作,首先要开心,如果你今天开心了,那么剩下的事情,开心会帮助你解决,如果你不开心,那不开心的情绪会影响你一天的工作。&br&&br&年轻,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尽情的试错,但是最好要在一个行业和某一个岗位,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这个岗位或行业里不可或缺的人物。
谢邀!其实无论做什么工作,首先要开心,如果你今天开心了,那么剩下的事情,开心会帮助你解决,如果你不开心,那不开心的情绪会影响你一天的工作。年轻,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尽情的试错,但是最好要在一个行业和某一个岗位,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这个岗位或…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所有你想知道的都在个人说明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性质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