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一些暴君征服战选项,比如在征粮食的时候为什么要征收很多岂不知如果征收的少如此下来,以后肯定越来越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钱久元博士姓氏历史著作《中国人的杨姓》(纯文本粘贴)
已有 4568 次阅读 02:26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分享到微信
中国人的杨姓作者:钱久元&作者简介安徽省长丰县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已出版学术专著《海派京剧的奥秘——钱久元博士论文及剧作选》、《乐——中国古典戏剧的民族性根源》、《形象戏剧学》并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目录第一章 &杨姓的起源 1第一节 &杨姓的由来 1第二节 &中华之大姓 3第三节 &河长源自多 5一、起源于周宣王之子尚父 5二、起源于周武王之孙姬杼 6三、起源于周景王之后裔 7四、起源于晋君之子伯侨 8五、起源于晋贵族杨食我 9六、其它姓氏改姓 111、少数民族改姓 112、汉族其它姓氏改姓 11第四节 &多源归于一 11第五节 &天下第一杨 17第六节 &周人的先祖 18第七节 &黄帝的子孙 20第八节 &相关之姓氏 21一、羊舌 21二、羊 21三、扬食 21四、扬孙 21五、扬 22六、铜鞮 22七、杨陈周 22八、叔向 22第二章 &沿革与分布 23第一节 &小杨初长时 23第二节 &步入鼎盛期 25第三节 &漫漫南迁路 30第四节 &海外手足情 36第三章 &杨氏八杰 39第一节 &德才兼备杨太傅 39一、政在家门 39二、三奸同罪 39三、礼让为先 40四、贺人清贫 41五、好事多磨 42第二节 &关西夫子杨太尉 46一、衔环以报 46二、三鱣之象 46三、清白流芳 47四、刚正不阿 47五、慷慨而死 48六、四世三公 49第三节 &一统天子隋文帝 51第四节 &绝代佳人杨贵妃 56一、美女之最 56二、家世身世 56三、皇命难违 57四、皇恩浩荡 58五、艺术之神 59六、一门显贵 59七、魂断马嵬 60第五节 &理财专家杨宰相 62一、才貌双全 62二、重孝轻官 63三、临危受命 64四、革新税法 64第六节 &“无敌将军”杨继业 65一、英雄之父 65二、初保北汉 65三、军事奇才 66四、壮烈殉国 67五、后继有人 68第七节 &博学诗人杨戍仙 70一、杨氏一门多才子 70二、神童状元小伯乐 71三、仕途坎坷滇路长 72四、明朝博学数第一 73五、滇人心中的“杨夫子” 74第八节 &科学巨人杨振宁 75第四章 &天下杨氏广角镜 78第一节 &杨姓至尊知多少 78一、隋朝 781、杨广(公元569~618年) 782、杨浩(公元?~618年) 793、杨侑(公元605~619年) 804、杨侗(公元?~619年) 80二、南吴国 801、杨行密(公元852—905年) 802、杨渥(公元886~908年) 813、杨隆演(公元897~920年) 814、杨溥(公元900~937年) 81三、大义宁国 811、云南杨氏 812、杨干贞 82四、仇池杨氏五国 821、氐族杨氏 822、前仇池国 823、后仇池国 834、武都国 835、武兴国 836、阴平国 83五、起义领袖 851、杨么(公元?—1135年) 852、杨安儿(公元?—1214年) 853、杨镇龙(公元?—1289年) 85第二节 &治国安邦宰相事 86一、杨敞 86二、杨绾 87三、杨洞潜(公元?~936年) 88四、杨惟中 88五、杨荣 89六、杨士奇 90七、杨溥 90八、其他 91第三节 &杨家将军大视野 96一、杨大眼 96二、杨素 96三、杨玄感 97四、杨再兴 97五、杨遇春 97六、国民党军将领 981、二级上将 98(1)杨虎城 98(2)杨爱源 992、上将 99(1)杨杰 99(2)杨森 100(3)杨树庄 1003、中将 101(1)杨宣诚 101七、解放军将领 1011、上将 102(1)杨勇 102(2)杨至成 103(3)杨成武 103(4)杨得志 1042、中将 1053、少将 105第四节 &杨家诗文浑天成 107一、杨修 107二、杨炯 108三、杨亿 108四、杨万里 109五、杨维桢 109第五节 &丹青好手绘名图 111一、杨妹子 111二、杨微 112三、杨文骢 112四、杨涵 113五、杨晋 113第六节 &草行隶篆挥笔书 115一、杨凝式 115二、杨循吉 116三、杨宾 116四、杨沂孙 117五、杨守敬 117第七节 &天下我姓才子多 119第八节 &舞台银屏耀明星 124一、杨小楼 124二、杨宝森 125三、杨耐梅 125四、杨盼盼 126五、杨凡 126巾帼不让须眉男 127一、杨艳 127二、杨香 129三、杨妙真 130四、杨金英 130五、杨爱 131六、杨令茀 132科技领域逞英才 134一、杨伟 134二、杨衒之 134三、杨介 134四、杨惟德 134五、杨辉 134六、杨仙逸 135第五章 &名胜古迹 139第一节 &晋祠流水如碧玉 139第二节 &古杨侯国今与昔 142第三节 &华山之阴古今谈 144第四节 &贵妃马嵬何所去 146第五节 &山西太原忠武祠 148第六节 &播州杨氏七百载 149第七节 &杉林环抱杨时墓 152第八节 &雨花台下忠心在 153第九节 &浑江河畔华夏魂 155第十节 &衣锦还乡住宅美 156第六章 &郡望o堂号o对联o歇后语 157第一节 &郡望 157一、弘农郡 157二、天水郡 158三、河内郡 159四、扶风郡 159五、冯翊郡 159六、河中府 159第二节 &堂号 160第三节 &对联 161一、四知可畏;三喜同时。 161二、鳣堂集庆;雀馆开祥。 161三、四和清操惭贪吏;千古文坛重草玄。 161四、富贵非吾愿岂惟一代文豪;清白足传家固应四世太尉。 161五、英龄妙悟早通黄绢幼妇之辞;俭美性成独标立懦廉顽之节。 161六、清白传家谁谓四知惟伯起;经纶盖代须知三相首文贞。 161七、爱君爱国之心争光日月;五缪五奸之谏照耀古今。 161八、名震世星辰摘百尺之高;清誉袭人声乐减五分之半。 162九、文体擅西昆之美;图书生东壁之光。 162十、传伊洛之遗文吾道南行于中立;剖成都之秘典法言上继于子云。 162十一、神童列四杰;进士第一名。 162十二、河洛传真,程门立雪;章坛华胄,清白传家。 162十三、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 162十四、鲁冠千军称无敌;声威万代佩长城。 162十五、载福勋名垂宇宙;云中旭日吊英贤。 162十六、木兰花馥三春瑞;易俗移风万户新。 163十七、震畏四知;秉去三惑。 163第四节 &歇后语 164一、杨令公的儿子——一个赛一个。 164二、杨令婆跳舞——老天真。 164三、杨继业数儿子——越数越少。 164四、杨业的儿子——七狼八虎。 164五、杨二郎的外甥——不爱旧(舅)。 164六、杨二郎的兵器——两面三刀。 164七、杨二郎的狗——神犬。 165八、杨二郎的哮天犬——恶狗一只。 165九、杨二郎读书——神聊。 165十、杨二郎缝皮袄——神聊(缭)。 165十一、杨二郎骂街——黄门大卷。 165十二、杨二郎出征——牛鬼蛇神全齐了。 165十三、杨二郎的三只眼——天下无双。 165十四、杨四郎落泪——有家难奔,有过难投。 165十五、杨四郎坐宫院——自思自叹。 165十六、杨延辉坐宫——自叹自。 165十七、杨四郎落泪——回不去。 165十八、杨五郎削发——半路出家。 165十九、杨六郎的马——见过大阵势。 166二十、杨六郎的牤牛——训(驯)出来的。 166二十一、杨六郎杀孩子——绝不徇私枉法。 166二十二、杨七郎搬兵——一去不回。 166二十三、杨家将——个个是忠良。 166二十四、杨家将上阵——全来了。 166二十五、杨宗保成亲——不打不招。 166二十六、杨文广挂帅——乳臭未干,不顶事。 166二十七、杨修被曹操杀——聪明反被聪明误。 166二十八、杨玉环嫁王约——合肥 166二十九、杨志卖刀——无人识货。 166三十、杨班侯的枪——冒牌的多。 167三十一、杨乃武坐牢——屈打成招。 167附录:家谱举要 168&第一章 &杨姓的起源第一节 &杨姓的由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已经生存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他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智慧和双手培育了后世文明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极端底下,原始人类必须结合成一个个的群体,依靠集体的力量以维持生存。这种群体一般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所以叫做氏族公社。氏族公社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两个阶段,母系氏族公社以女性(母亲或者老祖母)为核心组织社会结构,父系氏族公社以男性(父亲或者老祖父)为核心组织社会结构。到父系氏族公社的后期,人类的历史逐渐演进到了阶级社会。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当时的人们只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这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孩子是由母亲抚育的,父亲不担负抚养孩子的责任,一般地,孩子长大后只知道自己有母亲,而父亲是谁则搞不清楚。所以,这一时期的氏族公社是以一个共同的母亲或者始祖母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在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在同一个氏族内部实行近亲婚姻,则子孙不兴旺,不利于提高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他们反对在同一个氏族部落内部通婚,同一氏族内部的成员必须到其他氏族寻找婚姻伴侣。随着氏族内部的人口越来越多,即使是本氏族内部的人们也不见得就一定互相认识,为了防止由于错把自己本氏族内部的“亲戚”当成了没有血缘关系或者说是血缘关系很远的外族人而误会地进行婚配,人们就需要对不同的氏族进行区别,于是,我们聪明睿智的祖先就想出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即给每一个氏族一个称号,于是,“姓”就这样产生了。应当可以说,这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了不起的优生学和人口管理学上的发明。例如,假如有一对男女偶然相遇,互相产生了好感,准备结婚,但是,当他们得知对方姓同一个姓譬如都姓“姬”的时候,他们就只能或者“兄妹”或者“亲戚”地相称了,因为那个同样的姓就标志着他们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不能结夫妻,他们只能与姓其他姓的人通婚。而如果他们由于某种原因非得结婚的话,那就很可能给下一代带来不利的后果,所以,他们的氏族长老是要反对的。母系氏族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到了父系社会后期,尤其是到了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社会地位的严重分化,少数的奴隶主贵族为了显示他们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又在原来的姓之外给自己加了一个副姓,这就是“氏”。例如,我国古代的大诗人屈原,他实际上并不姓“屈”,“屈”只是他的“氏”而不是他的“姓”。屈原是楚国贵族集团的一个重要成员,他与楚国的国王是同宗同祖的亲戚,都姓“芈”(mǐ),他的先祖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曾经被分封到一个叫做“屈”的地方,于是,他就把这个封地名作为自己这一王室家族分支的“氏”,如此一代一代地沿用下来,到了屈原这一代时,人们就习惯于叫他“屈原”,而不叫他“芈原”了。秦汉时期,姓与氏合而为一,两者逐渐变成一回事情了。我们今天常说的“姓氏”、“氏”,所指的实际上就是“姓”,它们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说法。一言以蔽之:“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到了现代社会,姓氏的功能发生了巨变。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一个人姓什么完全与他的社会地位没有关系,我们今天的人绝对不会像过去那样仅仅因为某个人姓李姓张而觉得他高人一头或者低人一等。而且,由于同姓男女之间,其血缘关系事实上已经相当遥远,从婚姻这个角度来讲,血缘浓度已经稀薄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所以,“同姓不婚”的观念也早已没有多少约束力了。实际上的情况是,不仅同样的一个姓氏不能表示两个人具有很亲的血缘关系,而且,往往不同姓氏的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反而很近,例如,你的亲表姐妹或者亲表兄弟一般就不会是与你同姓的,但你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却非常近。所以,虽然现代人同样需要遵循近亲不婚的优生学准则,但已经不再依靠姓氏来禁止近亲结婚,而是通过法律手段来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上就明文规定了男女双方为“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的禁止结婚 ,这显然比过去的“同姓不婚”的做法更为科学。虽然姓氏在处理婚姻关系方面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了,但是,它依然具有人口分类管理方面的功能。而且,我们还必须看到,子承父姓这一古老传统一直都没有改变。这说明,姓氏依然可以用来标识人们的某种亲属关系。李某一般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姓杨,杨某当然也不大可能让自己的子孙姓李。一个姓氏会象传接力棒似地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历经千百年而不改变。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恐怕也还会是这样。可见,姓氏始终是人们血缘关系的一个指示符号。姓氏传承的这种封闭性,它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对姓氏源流的查考,一直追寻到我们祖先的年代。常言说得好:“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这里的“五百年”只是一个概数,一个与你同姓的人很有可能两千年前甚至于四五千年以前就和你是一家人了!&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沧海桑田多少次?聚合离散多少回?姓氏这根血色红线,可以为我们拨开历史的云翳,可以为我们荡去记忆的尘埃。翻开一页页发黄的家谱,我们仿佛可以依稀地听到先人们血液流淌的声音,仿佛可以隐约地窥见祖宗们开荒辟土的矫健身影。&&第二节 &中华之大姓大家都知道,“杨”是一群人的姓氏,但也许您还不知道,在我国的周朝时代,“杨”还是一个诸侯国的称号呢!(参见图1—2—1 )古代“杨国”之地,乃是姜戎族中的一支以杨树为图腾的古杨人的居住地。杨国灭亡之后,杨国的国君即杨侯的子孙之中就有以“杨”为氏的,于是才有了杨姓,这是关于杨姓来历的一种说法。那么,为什么在遥远的古代会有人选择杨树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标帜呢?这显然不会是非常随意的决定,也不会是某种偶然性的选择,这一定与杨树的某些内在、外在的特征有着某种关联。“杨”,这个字用来表示植物,指的是一种极富生命力,分布也极其广泛的树木(参见图1—2—2)。许慎《说文解字》之“杨”字条说:“木也。从木,易声。与章切。” 《辞海》“杨”字条对“杨”字的解释的第一个义项是这样的:1、杨柳科,杨属(Populus)植物的泛称。落叶乔木。叶常宽阔。花雌雄异株,柔荑花序,苞片边缘常有剪碎状裂片,无花被,有杯状花盘,雄蕊常多数,种子具毛。有多种,常见的如响叶杨、银白杨、毛白杨等。&杨树的种类很多,有白杨、胡杨等一百多种。它们对生存环境没有苛刻的要求,田埂,路边,大路旁,只要有最起码的水分和阳光条件,杨树就能够生长。我国现代大文豪茅盾曾经挥笔写就了一篇名为《白杨礼赞》的美文,赞美其平凡而又伟大的性格。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 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确实,杨树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树种,白杨树已经是如此,胡杨树更是有着“活着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的美誉。看来,古代姜戎族中的一支之所以选择“杨”作为其氏族的标记,这一定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他们一定是希望自己的氏族也能像杨树那样富有顽强的生命力。纵观几千年来的历史,杨姓人也确实体现出了杨树的某些特点,他们确实很有生命力,确实是“极普通”而又“决不是平凡的”!斗转星移,历经了千百年的演变,“杨”现在已成了我国最重要的姓氏之一了。目前,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十个姓氏依次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杨姓位列其中,为我国第六大姓。现在,在我国十几亿的总人口中 ,杨姓人口约占3.1%,达3700多万人,这也就是说,大约每1000位中国人中就有31位姓杨的。“我的祖先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时常萦绕在每一位杨姓人心头的一朵不小的疑云吧?!&第三节 &河长源自多现在我们就来具体地谈一谈杨姓的起源情况。河流长,自然就源头多。像我国其它一些大姓一样,杨姓人因其历史悠久,人口济济,其源出也就有可能不只一处,以下是有关杨姓起源的几种主要的说法。一、起源于周宣王之子尚父&周厉王统治的时候,我国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平民大起义,此即史书上记载的著名的“国人暴动”。在这场暴动之中,周厉王的儿子姬静躲进了召公的家里。召公为了救姬静的性命,就用自己的儿子来冒充他,这才使得姬静免于被杀。公元前828年,姬静即了天子大位,他就是周宣王。周宣王是西周时期的一位颇有作为的天子,他在位期间,重整军政,废弃过时的公田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周宣王还于公元前823年讨伐过俨狁,于公元前822年讨伐过西戎,于公元前789年讨伐过申戎。周宣王采取的这些内政外交政策使得国力增强,四方平定,使得周朝渐渐从“国人暴动”的阴影中恢复了元气,史书上称周宣王在位的这段时期为“宣王中兴”。公元前782年,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宫湦继位,这就是周幽王,就是在和平时期点燃烽火台上的烈火戏弄诸侯以图博得美人一笑的那一位。周宣王的小儿子叫做尚父,他在周幽王当政期间被封为杨侯,从而建立了杨国。但为时不久,杨国就被他的同姓国晋国给兼并了。有人认为,在杨国被晋国兼并之后,杨侯尚父的子孙中就有以“杨”为氏的,于是,天下从此就有了杨姓。所以,按照这种说法,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是杨姓人的开源始祖(参见图1—3—1 )。&二、起源于周武王之孙姬杼不少湖南、广东以及一些散布海外的杨姓人认为,他们得姓于周代王族姬杼。根据某些族谱的记载,姬杼是周武王的孙子,他在周康王六年被封为杨侯,子孙从此姓杨。姬诵和姬虞都是周武王的儿子,姬诵后来继承了王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成王。姬虞排行老三,故又称叔虞,他被周成王分封于唐,即今日山西闻喜县东北,史称唐叔虞。姬杼就是唐叔虞的次子。后来,周成王的儿子姬钊(周康王)即位,他分封姬杼于杨,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杨侯姬杼的子孙从此开始以“杨”为姓。三、起源于周景王之后裔周景王姬贵是周朝第28代天子,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520年在位,他在历史上也颇有一些名气。周景王以大气为美,他曾经不顾臣下的反对而下令铸造“大钱”,这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的一次造币记载。周景王是一位十分喜爱音乐的天子,根据《国语》的记载,他不仅要铸造所谓的“大钱”,他还曾经计划铸造一种叫作“无射”的大型名贵乐器。在正式铸造这种乐器之前,他向当时的乐官伶州鸠询问过有关音乐方面的问题。有关文字如下:王将铸无射,问律于伶州鸠。……王曰:“七律者何?”对日:“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姪,伯陵之后,逢公之所凭神也。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大祖后稷之所经纬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自鹑及驷,七列也,南北之揆,七同也,凡人神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神和,然后可同也。故以七同其数,而以律和其声,于是乎有七律。……&周景王与伶州鸠的这次对话,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史学家来说,他们常常依据伶州鸠所说的“武王伐纣”时的天文变化来推断周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伶州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对于音乐界来说,周景王与他的这段对话算得上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情,例如,它已经比较鲜明地体现出我国古代崇尚“和”的音乐美学追求。而对于姓氏学来说,这段对话同样地十分重要,因为我们从伶州鸠回答周景王的答语中可以知道,伶州鸠与周景王都是姬姓,而“后稷”则是他们的“太祖”。我们今天经常使用的“数典忘祖”这条成语也是出自周景王。有一次,晋国大夫籍谈朝见周天子。当时,很可能王室里比较拮据,需要各个诸侯国提供各种物品以维持门面。各个诸侯国都向周王室进贡了财宝,唯独晋国一毛不拔,周景王于是质问籍谈这是为什么。籍谈回答得很干脆,他说,晋国从未得到过周王室的什么好处,所以,它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贡献的了。周景王一听这话,生气得不得了,他一条一条地列述了晋国自从其开国始祖唐叔虞起所受到的周王室赐予的各种恩惠,并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在责备籍谈,责备他身为晋国掌管历史典制、历史事迹之大臣的后人,但却对晋国历史一无所知。这一历史事迹在《左传o昭公十五年》中有记载,我们现在常用“数典忘祖”这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来比喻忘本,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据有关史料记载,周景王的子孙中有以“杨”为姓的,所以,虽然比周宣王晚了几百年,周景王这里也应当是杨姓人的一个源头。四、起源于晋君之子伯侨根据正史资料的记载,周朝的时候,晋武公之子伯侨也曾经受封为杨侯,但其国不久即被兼并。杨侯伯侨,其人其事不详。他的父亲晋武公姓姬名称,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公元前745年,姬称的祖父成师被晋昭公封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他好德尚义,民心归附。曲沃在当时比晋国的都城还大。到了“曲沃成师”的儿子“曲沃庄伯”在位的时候,曲沃的势力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公元前716年〈晋哀侯二年〉,“曲沃庄伯”之子姬称继位,称号是“曲沃武公”。在残酷的内战中,姬称连杀晋哀候、晋小子候、晋缗侯三位晋国国君,于公元前678年控制了全晋的局势,并最终得到了周釐王的承认,受封为晋国国君。姬称就是周朝著名的国君“晋武公”。这一段晋国贵族内部的权力争斗是极其残酷的,虽然史书上的记载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但透过《史记》中那寥寥数语的叙述,我们依然可以嗅出两千多年前的那场血族内部搏杀的血腥味,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得出那种惊心动魄的场景。据说,杨国被兼并之后,杨侯伯侨的子孙中有以国为氏的,所以,杨侯伯侨这里也应当是杨姓的一个源头。&五、起源于晋贵族杨食我晋国兼并杨国以后,将原来属于杨国的领土分封给大夫做食邑。《新唐书》说:“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参见图1—3—1 ),可见,“突”是杨侯伯侨的孙子。公元前660年,晋国太子申生攻打东山皋落氏(今山西省昔阳之赤狄)的时候,“突”担任军尉一职。“突”的食邑在羊舌,而羊舌这个地方,就是原杨国的领地。羊舌辖有铜鞮(“鞮”音滴)、杨氏、平阳三处(参见图1—3—2 )。突以自己的食邑为氏,叫羊舌突。突又生了叫做“职”个儿子,职则有4个儿子,其中的第二个儿子叫杨肸(“肸”音希),因其食邑在杨氏而得名。杨肸,又称叔向,是周代著名的政治家,连孔老夫子都对他十分地崇敬,后面我们还会具体谈论他的事迹。杨肸的儿子叫做伯石,字食我,他以邑为氏,叫杨食我。伯侨这一血脉系统传到杨食我的时候遭遇了灭门大灾。公元前514年,晋国大夫祁盈的家臣祁胜与邬臧互相交换妻子以恣纵淫乱,他们因为做出了如此荒淫无道之事而被祁盈囚押了起来。祁胜一着急,就去向大夫荀跞行贿,荀跞于是就在晋顷公面前进谗,说祁盈私自乱抓人,结果,祁盈反倒被昏聩的晋顷公给逮捕了。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他认为晋顷公处事不够公道,一气之下,就把祁胜、邬臧这两个家伙给杀了。结果,晋顷公对此十分恼怒,他不仅杀了祁盈和杨食我,还灭了祁氏、羊舌氏两族(参见图1—3—3 )。值此大灾大难之中,杨食我有子孙逃到华山仙谷,在华阴(今属陕西省)一带定居了下来,他们以杨为氏,于是天下就有了华阴杨氏。可见,即使我们认为杨姓的源头是杨肸或者杨食我,这个源头与晋国国君的儿子杨侯伯侨也是密切相关的。&六、其它姓氏改姓1、少数民族改姓我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杨姓。西晋氐族人杨茂搜,本姓令狐,因为做了杨姓人的养子而姓杨。氐族杨姓人曾建立过好几个地方割据政权。魏晋以后,西北氐族人在今甘肃一带建立杨姓仇池国,这一点以后我们还要谈到。北魏时期,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莫胡卢氏改姓杨。隋朝鲜卑人尉迟崇的儿子,因为被隋文帝杨坚收为义子,赐姓杨,即杨义臣。五代时,后晋突厥沙陀部人有杨姓,杨光远即是其中的一位著名人物。满族易木查氏、尼玛查氏、杨佳氏、扬那氏等后来都改为杨姓。布依族人中有杨姓。咸丰四年(1854)春,出生于独山上司播让村一布依族农民家庭的杨元保率众起义,从者数千人,“势成燎原,上下惊惶,咸无固志”。起义波及整个贵州南部地区。杨姓是白族人中的大姓。苗族稿鸟氏汉姓为杨。彝族姐觉氏汉姓为杨。藏族阿加氏等姓氏汉姓为杨。台湾土著、瑶族、普米族、拉祜族、哈尼族、达斡尔族、朝鲜族、蒙古族、壮族、侗族、回族、鄂伦春族、布朗族、傣族、土家族、羌族、黎族人中都有杨姓。2、汉族其它姓氏改姓唐朝人杨思勖,罗州石城(今云南曲靖)人。本来姓苏,后来改为杨姓。唐朝人杨复光,福建人,是内侍杨玄玠的养子,原来姓乔。唐朝人杨复恭,本来姓林,被枢密使杨玄翼收为养子,所以改姓杨。他本人后来把持朝政,收了600多个干儿子做养子,分监各军。例如,他的干儿子杨守贞、杨守忠、杨守立等人或为将军,或为刺使,或为节度使。唐末五代初,董恩安附养于杨家,后来改姓杨。宋高宗时期,余航(今杭州)人董世兴在今福建一带做官,与泉州人杨梦龄关系好,他的儿子寄养在杨家,后来改姓杨。第四节 &多源归于一上述有关杨姓起源的各种说法中,前五种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与周代王室血统有关。不论是尚父、姬杼、周景王之后,还是伯侨、杨食我,他们都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后人(参见“中国杨姓多源归一表”)。所以,这里就有必要说说周武王的事迹。周文王逝世后,其子周武王即位。周武王拜姜子牙为军师,负责军事。周武王又让弟弟周公旦处理政务,并把都城从“丰”迁到“镐”(今陕西省西安),积极准备对商王朝的战争。为了显示和检阅自己的军事实力,周武王曾经率领800家诸侯在孟津(今河南省孟津)举行了盛大的军事检阅。这应当是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大规模的阅兵式了,史称“孟津观兵”。“孟津观兵”之时,看到如此规模如此威武的阅兵式,追随周武王的各路诸侯们都认为可以讨伐商纣王了,但是,谨慎的周武王认为时机仍然没有成熟,所以,他并没有乘“孟津观兵”之势而灭商。不过,此次行动大大地鼓舞了周人的士气,灭了商王朝的威风,增强了各同盟小国对周武王的信心。所以,这也可以算是我国军事史上一次成功的心理战战例了。大约在公元前1066年初,周武王终于发动了改朝换代的正义战争,他亲自率领佩甲军士4.5万人,敢死队员3千人,会同他的各路盟军东渡孟津,一路势如破竹。同年2月5日,周武王率领的各诸侯国联军就打到了商王朝所统治的中心地带,在商朝都城朝歌郊外的一个叫做“牧野”的地方与商军展开了大决战。商纣王昏庸暴虐,早已丧失了民心,他的大军不仅不愿意在阵地前为他卖命,反而在阵地前就地举行起义,归附了周武王,并且掉转刀锋攻击商军。纣王被迫自杀,商朝灭亡,周武王成了周王朝的首任天子。周武王不仅是一位以战功平定天下的杰出帝王,他还是一位大艺术家。在消灭商朝的战争中,他经常在部队里举行歌舞表演,为将士们打气。战争胜利后,他又创作了“象”、“大武”等大型群众歌舞以示庆祝,歌颂周王朝的丰功伟绩。周武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英雄事迹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地列举了。中国杨姓四祖归一表周武王姬发(公元前年) 第一世周成王姬诵(公元前年) 唐叔虞受封于唐。 第二世周康王姬钊(公元前年) 晋侯姬燮改唐为晋。 姬杼周康王六年戊辰受封位杨侯。 第三世周昭王姬瑕(公元前966~948年) 晋武侯姬宁族
第四世周穆王姬满(公元前947~928年) 晋成侯姬服人
第五世周共王姬繄扈(公元前927~908年) 晋厉侯姬福
第六世周懿王姬囏(公元前907~898年)
晋靖侯姬宜臼靖侯17年周朝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往彘
第七世周夷王姬燮(公元前887~858年) 晋釐侯姬司徒
第八世周厉王姬胡(公元前857~842年)
晋献侯姬籍
第九世周宣王姬静(公元前827~782年) 晋穆侯姬弗生(或称姬费王)
第十世周幽王姬宫湦(公元前781~771年) 尚父 晋文侯姬仇 曲沃桓叔姬成师(公元前745~732年)公元前745年,即晋昭侯元年,晋昭侯封成师于曲沃,史称曲沃桓叔。公元前731年,曲沃桓叔死,其子立,史称曲沃庄伯。
第十一世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720年)
晋昭侯姬伯(公元前745~740年) 曲沃庄伯姬代 (公元前731~717年)曲沃庄伯杀晋孝侯,晋人立晋孝侯的儿子姬郄,姬郄即晋鄂侯。晋鄂侯元年,曲沃强于晋。晋鄂侯死,曲沃庄伯攻打晋国,立晋鄂侯之子姬光,姬光即晋哀侯。
第十二世洩父
晋孝侯姬平(公元前739~724年) 晋武公姬称&(公元前716~677年)公元前716年即位,又称曲沃武公。曲沃武公杀晋小子侯,立晋哀侯之弟湣为晋侯。曲沃武公后又灭晋侯湣,以宝物进献周王,周王于是封曲沃武公为晋君。
第十三世周桓王姬林(公元前719~697年)
晋鄂侯姬郄(公元前723~718年) 晋献公姬诡诸(公元前676~651年) 伯侨受封为杨侯。
第十四世周庄王姬佗(公元前696~682年)
晋哀侯姬光(公元前717~710年)
第十五世周釐王姬胡齐(公元前681~677年)
晋小子侯姬小子(公元前709~707年)晋君世系下略。
羊舌突(食邑羊舌)
第十六世周惠王姬阆(公元前676~652年)
第十七世周襄王姬郑(公元前651~619年)
赤 杨肸 鲋 虎 季夙
第十八世周顷王姬壬臣(公元前618~613年)
第十九世周匡王姬班(公元前612~607年) 周定王姬瑜(公元前606~586年)
第二十世 周简王姬夷(公元前585~572年)
第二十一世 周灵王姬泄心(公元前571~545年)
第二十二世 周景王姬贵(公元前544~520年)周王世系下略。
第二十三世注释:本表制作所依据的主要资料如下:①〖汉〗司马迁《史记o周本纪第四》第一册P111~171,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②钦定《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之《新唐书o宰相世系表》卷七十一下,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光盘号码:SK204;&③《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1978年11月第1版;④钦定《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之《史记o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卷十四,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光盘号码:SK201;⑤钦定《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之《史记o晋世家第九》卷三十九,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光盘号码:SK201;⑥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有关杨氏族谱。&第五节 &天下第一杨关于杨姓的起源问题,历史上确实有些众说纷纭,杨氏族谱中的记载也不很一致。虽然部分家谱中主张“杨侯姬杼”为其始祖,但该说法并不十分流行。“周景王之后”这一说法太笼统,周景王虽然是杨姓人的一个祖先,与杨姓人有血缘关系,但是,周景王本人并不姓杨。到底周景王后人中的哪一位开始姓杨姓的呢?这个问题也许永远也无从考证了。“周宣王之子尚父”、“晋武公之子伯侨”这两种说法虽然具体了一些,但史书旧籍中目前也还没有见到过所谓“杨尚父”、“杨伯侨”的这种提法。即使是说姬杼、尚父与伯侨都曾经被封为杨侯,但是,有了“杨侯”这个称号却似乎并不就意味着他们就已经姓杨了,否则的话,楚国的国君就应当姓楚,齐国国君就应当姓齐了。国名并不一定就是国君的姓,周朝的天子姓姬而不姓周。晋国贵族杨食我虽然已经明确地是姓杨了,但他也不能算是杨姓的第一人,这是因为,他的父亲有好几个称谓,“杨肸”则是其中比较常用的一个,正史中记载得十分清楚(参见图1—5—1 )。其实,综合各种情况来看,如果把杨肸作为杨姓的得姓第一代始祖似乎更为合理一些,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有正史可考的第一位姓“杨”的人,而且,他同时又是伯侨的后人,并且还是杨食我的父亲。所以,本文在许多场合是以杨肸为杨姓始祖的,杨肸乃有正史可以查考的中华第一杨。&&第六节 &周人的先祖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杨姓人的血脉源头可以归纳为三条,一是周代王室系统,二是少数民族改姓,三是汉族其它姓氏改姓。这其中的后两条显然是属于支流系统,它们出现的年代要晚得多,虽然其绝对人口的数量也很可观,但相对于周王室血统的杨姓人口而言应当就少多了。周王室系统的杨姓构成了今日中国杨姓人口的主体。那么,占主流地位的周王室系统的杨姓之先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饮水思源,我们觉得应当在这里溯源一下周人的祖先。周人在灭商以前,是我国古代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的一个部族,这个部族的始祖叫做“弃”。弃,又叫后稷,姬姓,他是帝喾的儿子。相传帝喾有四位妃子,她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姜嫄生弃(参见图1—6—1 ),简狄生契,庆都生尧,常仪生挚。契后来成了商人的始祖,弃则成了周人的始祖。弃是传说中开始种稷和麦的人,被后世尊奉为农业之神。据《史记》记载,帝尧听说弃很有本事,曾经“举弃为农师”(参见图1—6—1 )。弃在尧执政的时候被任命为后稷,这是当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官职,约相当于今日的农业部长,主要负责发展农业生产,后人因此就以“后稷”这一官职名作为弃的别称。由于弃在管理、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很有成就,他被分封到一个叫做“邰”的地方,邰地总称为周,于是,弃就成了周人公认的先祖(参见“周先王世系表”)。周先王世系表序号 名号 代序1 弃(后稷) 第一世2 不窋 第二世3 鞠 第三世4 公刘 第四世5 庆节 第五世6 皇仆 第六世7 差弗 第七世8 毁渝 第八世9 公非 第九世10 高圉 第十世11 亚圉 第十一世12 公祖类 第十二世13 亶父 第十三世14 季历(公季) 第十四世15 周文王(姬昌) 第十五世16 周武王(姬发) 第十六世注释:本表依据司马迁《史记o三代世表第一》卷十三制作而成 。&第七节 &黄帝的子孙既然是寻根问祖,那就应当打破沙锅问到底。据《史记》记载,黄帝生玄嚣和昌意,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高辛生后稷 ,高辛就是帝喾。所以,后稷是黄帝的后人,黄帝是周代王室子孙的远祖。黄帝是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靠近姬水,所以,黄帝就以“姬”为姓,这也就是历代周天子都姓姬的原因。黄帝自幼就十分聪明,智商很高。他那个时代,私有制已经出现,原始的公有制面临解体的命运,各个氏族之间为掠夺财产而征战不断,人民群众生活很贫苦。于是,黄帝就顺应民心而起兵,讨伐那些扰乱社会的人,各个部落纷纷归附于他。后来,黄帝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打败了蚩尤,又经过“阪泉之野战役”控制了炎帝部落,从而在黄河流域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初具形态的国家。黄帝,又叫公孙轩辕。他在涿鹿山北面的高丘上修建了一座方形土丘,名叫“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这是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第一座都城。涿鹿山在今河北省涿鹿县。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他统一各部落,被尊为天子,派人占卜日月星辰,制订干支历法,命令仓颉创造文字,让乐官夔制订音律。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顺应天时地利播种百谷草木。黄帝与他的正妃嫘祖生有两个儿子,后稷的祖先玄器即是其中之一。嫘祖教导人民养蚕,被后人尊为“先蚕”,即蚕神。黄帝与嫘祖是包括杨姓人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为自己拥有如此伟大的祖先而倍感自豪。&第八节 &相关之姓氏上文中我们已经弄清楚了杨姓与姬姓之间的关系,此外,杨姓还与其它一些姓氏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一、羊舌此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杨侯伯侨的孙子突为羊舌大夫,他的食邑就在羊舌这个地方,所以,他又叫做羊舌突。羊舌突的子孙中有一支以食邑为氏,把羊舌一姓传了下来。可见,杨与羊舌两姓关系极为密切。不过,传到今天,羊舌一姓的人口很少,辽宁省沈阳地区有所分布。其二,据《通志o氏族志》所言,羊舌一姓始于一个叫做李果的人。有盗贼偷杀了一只羊,然后,这个盗贼要把羊头送给李果,在贼人的胁迫之下,李果不敢不接受,但是,他并没有享用这一不义之财,而是把羊头给埋了。后来,盗贼偷杀羊一案告破,此案子也牵连到了李果。李果于是挖地取出羊头以显示自己的清白,虽然羊头已经不见了,但羊的舌头还在,李氏因而得以洗掉了自己的罪名。《通志o氏族志》也说“此不根之论也” ,即认为这一种说法站不住脚。二、羊此姓的来源也有两说。一说为周官羊人之后,以官为氏。一说为羊舌氏演化而来。羊舌氏的子孙中有一支在春秋末年开始改复姓“羊舌”为单字姓“羊”,后来又为逃避秦代战乱而迁居泰山。“羊”姓虽然总人口不多,但历代名人也出了一些,战国时有羊干,汉代有陇西功曹羊嘉,宋朝时有潍州人羊奭。三、扬食又写作杨食,历史上的复姓。杨食我又叫杨石。古时候扬、杨两字通用,杨食我即扬食我,杨石即扬石,他的子孙中有以“扬食”为姓的。四、扬孙历史上的复姓,意即祖先食采于扬(杨)者之孙。五、扬扬姓即杨姓,因两字通用之故。汉代文学家扬雄,乃晋国国君之子伯侨的后人。因为他喜好标新立异,故意讹杨为扬,结果自成一姓。不少家谱认为,华阴杨姓与扬姓各为一半,就是因扬雄讹传所造成的。六、铜鞮杨肸的哥哥羊舌赤,字伯华,晋悼公时继承了其父亲羊舌职中军尉之佐的职位。他的食邑在铜鞮,号称铜鞮大夫,其子孙有以“铜鞮”为氏的。七、杨陈周此姓是由杨、陈、周三个单姓合成的三字姓,与杨姓有较大的亲缘关系。现在湖南省城步一带有分布。八、叔向&杨肸字叔向,他的子孙中有一支以杨肸的字为氏,从而有了叔向一姓。&第二章 &沿革与分布第一节 &小杨初长时如果我们从主要生活于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杨肸算起的话,到秦朝时已经过去了大约三百年,这段大约三百年的时间应当是杨姓人历史发展的初期。这一段时期的杨姓人已经开始以华山一带为中心,向渭水、汾水流域等周边地区迁徙繁衍。有关历史资料也明确地显示出,秦代以前有名可考的杨姓历史人物,其生存和活动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周天子的政治中心地带和秦、晋两大诸侯国。春秋末年因晋国的分裂而形成的韩、赵、魏三国也是杨姓名人活动的中心地带。例如,杨姓人的始祖杨肸,他本来就是晋国人;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杨回是魏国人,他后来做过赵简子的相;杨朱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他也是一位哲学家,也是魏国人;杨?是秦朝的大臣,他国曾经跟随秦始皇出巡;杨端和是秦代与王翦齐名的一员大将,他转战各地,为秦始皇并吞六国一统中华立下了赫赫战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周王室的大臣杨章,杨章有三个儿子,即杨苞、杨朗、杨款。杨苞是韩襄王的将军,驻守修武,他的子孙们因此居住在河内,即今天的河南武陟(“陟”音“质”)、沁阳、济源一带。杨朗是秦国将领,他的后人居住在冯翊(今陕西宝鸡一带)。杨款是秦的上卿,他的儿子杨硕是汉朝的太史公。当然,杨硕已经不属于我们这里所谈的“初期”杨姓人之列了,我们以后还会谈到他。晋国以及因晋国的分裂而形成的韩、赵、魏三国,加上秦国以及秦国统一全国以后的政治中心地带,再加上周天子政治中心区域,这一片土地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主体部分,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杨姓人从这片土地上诞生,又首先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发展,这应当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初期杨姓人传代一览表(以晋太傅杨肸为第一代)姓名 官爵 生子(有正史及家谱可考者) 代序杨肸 晋太傅 杨食我 第一代杨食我 晋上卿 生二子即杨道、杨通 第二代杨道 周定王司马 杨忠 第三代杨忠 周景王太傅 生二子即杨业、杨晏 第四代杨业 周太傅 杨鐟 第五代杨鐟(又写作杨讚) 大夫 杨祺 第六代杨祺 周哀王司马 杨羡 第七代杨羡 周考王左将军 杨惠 第八代杨惠 周威烈王大夫,食邑铜关 杨元 第九代杨元 周安王左庶长 杨温 第十代杨温 温州牧,或称雍州牧 杨志 第十一代杨志 周显王左将军 杨章 第十二代杨章 周慎靓王右将军,始封华阴
生三子即杨苞、杨朗、杨款 第十三代杨款 秦上卿 杨硕 第十四代注:本表参考《?陵杨氏宗谱》(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杨氏宗谱》(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以及《无锡洛社o杨氏宗谱》(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等制作。&第二节 &步入鼎盛期杨姓从产生到今天已经有大约二三千年的历史了,应当算是比较悠久的了。不过,我国古代早期的姓氏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相比之下,杨姓的历史比最早出现的姓氏要晚了至少两千年。我们据此可以推断,杨姓在秦代以前肯定只能算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姓。应当可以说,杨姓人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小姓发展成为今日中华第六大姓,拥有数千万的人口,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在汉代的发展契机。杨姓人确实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举例而言,我们前文提到的杨款的儿子杨硕,据说残暴的秦始皇想召他做官,他没有答应,后来则追随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征战各地,被任命为大汉朝的太史。杨硕生了八个儿子,其中的老六叫做杨喜,他在刘邦与项羽之间展开的楚、汉之争中率领军队追击项羽。楚霸王项羽在乌江兵败自刎后,杨喜分得项羽遗体之一块,他因此被封为赤泉严侯。再往后来,杨喜的曾孙杨敞官至丞相,封安平侯,他还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而到了杨震这一代时,杨氏一门的权位更加煊赫,杨姓人的声望由此而大增。汉朝太尉杨震根系表(以周慎靓王右将军杨章为第一代)姓名 官爵 生子(有正史及家谱可考者) 代序杨章 右将军 生三子即杨苞、杨朗、杨款 第一代杨款 秦上卿 杨硕 第二代杨硕 汉太史公 生八子即杨鴳、杨奋、杨?、杨倏、杨熊、杨喜、杨鸇、杨? 第三代杨喜 汉赤泉严侯 杨敷 第四代杨敷 汉赤泉定侯 杨胤 第五代杨胤
杨敞 第六代杨敞 汉丞相、安平敬侯 生二子即杨忠、杨恽 第七代杨忠 汉安平顷侯 杨谭 第八代杨谭 安平侯 生二子即杨宝、杨並 第九代杨宝
生二子即杨震、杨衡 第十代杨震 汉太尉 生子杨牧、杨里、杨秉、杨让、杨奉 第十一代杨牧 汉太尉 杨统、杨馥 第十二代注:本表参考《二十五史》之《新唐书o宰相世系表》有关杨姓的部分内容制作而成(参见图1—3—1)。在杨姓人的历史发展中,杨震确实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他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曾经官至太尉。他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后来也都官至太尉。汉代人把担任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个最重要官职的人物称为“三公”,从杨震到杨彪,杨家人连续四代“蝉联”太尉一职,号称“四世三公”,杨姓人的声望一时之间响彻华夷。汉朝的皇帝姓刘,刘姓是国姓,除此之外,只有袁姓可以与杨姓相提并论。我们知道,从东汉开始,我国逐渐开始形成了大姓大族垄断政治权力的氏族门阀制度,国家选用官吏,不是看其本人的能力、表现,而是看其名望资历,凭借其姓氏门第。杨震恰恰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把杨姓一下子抬高到了令人景仰的地步,这对于杨姓此后逐渐成为一个人口众多、名人辈出的大姓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汉朝末期一直到三国时期,杨姓的发展势头有所减弱。但是,到了西晋时期,杨姓又一度显赫起来。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290年在位)的皇后姓杨,叫杨艳,杨艳临终之时,担心太子的地位不保,所以,她向皇帝推荐了她自己叔叔的女儿杨芷为继任皇后,此举得到了皇帝的允许。杨艳的叔叔,也就是杨芷的父亲杨骏官居宰相之职位。杨骏与其弟弟杨珧、杨济三人共同把持了当时的朝政,号称“三杨”。不过,到了晋惠帝(公元290~306年在位)在位的时候,由于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痴呆儿,再加上晋惠帝的皇后贾氏善于阴谋弄权等方面的原因,皇太后杨芷被废黜,杨骏一门遭遇诛灭三族之灾。《晋书o列传第十o杨骏传》云:“诛骏亲党,皆夷三族,死者数千人”(参见图2—4—1 )。现在的有些书籍中说弘农杨氏在这一次打击下中绝了,但本著却不这么认为,虽然西晋时期的杨姓遭遇到了沉重的打击,但若认为弘农杨氏从此中绝了,那应当是言过其实。春秋时期杨食我遭遇灭门之灾,但杨姓人还是比较快地就昌盛了起来,可见,封建时代的所谓灭门,也并不见得真的就能够把一族人斩尽杀绝。西晋以后杨姓的发展也证明了杨骏遭遇灭族的事件并没有使得弘农杨氏中绝,例如,我们下面将要大书特书的隋文帝杨坚和大唐贵妃杨玉环等就都源自弘农杨氏。虽然连遭灾难,但主要源自于杨肸一脉的弘农杨氏始终是杨姓人最兴旺的一族,此诚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杨震之后,杨姓人在朝廷中做官的人很多,在地方上做官的也同样是络绎不绝。杨姓人所获得的这种优越的社会政治地位大大地有利于该姓在全国的传播,大大地有利于该姓子孙的繁荣昌盛。例如,杨震的长子杨牧是荆州刺史,封富波侯。杨牧有子孙叫杨孕,而杨孕的后人杨赞是隋朝的辅国将军,封河东公。杨赞的儿子杨初为左光禄大夫,封华山郡公。杨初的裔孙杨播,世居扶风(今属陕西)。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唐德宗的宰相杨炎就是杨播的儿子。可见,扶风一带的杨氏望族正是杨震的血脉。&杨孕子孙中的另一支向北方发展,其中有担任燕北平郡守和后魏武川镇司马的,隋朝皇帝就是出自于这一支。杨震的小儿子杨奉,曾经担任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杨奉之后的第八代(以杨奉为第一代)杨姓人杨结,担任慕容氏中山相。杨结之后的第五代(以杨结为第一代)杨姓人杨顺迁居河中永乐,杨结之后的第六代(以杨结为第一代)杨姓人杨岐则迁居原武。通过对自西汉至三国时代这段时间杨姓历史名人籍贯的考查统计,我们也可以看出,经过汉朝大约400年的发展,杨姓子孙已经相当广泛地分布于以今陕西、河南、山西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各地,向南方也已经跨过了长江,向西南则已经深入到了四川腹地(详情请参见“《二十五史》所载汉代杨姓历史名人籍贯一览表”)。汉代杨姓名人籍贯一览表&序号 姓名 朝代 籍贯 籍贯地今名 官爵 备注1 杨可 西汉 不详 不详 告缗长官 2 杨兴 西汉 不详 不详 长安令 3 杨敞 西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丞相 4 杨忠 西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安平侯 杨敞之子5 杨恽 西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中郎将 杨敞之子6 杨谭 西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典属国 杨敞之孙7 杨王孙 西汉 不详 不详
会黄老之术8 杨玉 西汉
青海 先零羌族首领 其族居今青海海晏、湟中、贵德一带9 杨何 西汉 菑川 治今山东昌乐西北 太中大夫 10 杨仆 西汉 宜阳 河南宜阳西 楼船将军 11 杨季主 西汉 轵 河南济源
其子为轵县掾12 杨中债 西汉 齐 山东一带 医师 13 杨赣 西汉 关中 陕、晋、豫一带
王温舒心腹14 杨得意 西汉 蜀郡成都 四川成都 汉武帝狗监 15 杨厚 东汉 广汉新都 今属四川 侍中 杨统之子16 杨统 东汉 广汉新都 今属四川 彭城令 17 杨琁 东汉 会稽乌伤 浙江义乌 零陵太守 18 杨终 东汉 蜀郡成都 四川成都 校书郎 19 杨震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司徒、太尉 20 杨牧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富波相 杨震长子21 杨秉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太尉 杨震三子22 杨赐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司徒、太尉 杨秉之子23 杨奇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汝南太守 杨牧之孙24 杨彪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太尉 杨赐之子25 杨亮 东汉 华阴 陕西华阴县 阳成亭侯 杨奇之子26 杨伦 东汉 陈留东昏 河南兰考 太中大夫 27 杨由 东汉 蜀郡成都 四川成都 郡文学掾 28 杨仁 东汉 巴郡阆中 今属四川 什邡令 29 杨修 三国 华阴 陕西华阴县 曹操主簿 杨彪之子30 杨沛 三国 冯翊(“翊”音“义”)万年 陕西富平 乐安太守 魏文帝时返乡31 杨政 三国 京兆 陕西西安一带 左中郎将 32 杨俊 三国 河内获嘉 河南新乡 平原太守 33 杨阜 三国 天水冀 甘肃甘谷 曹操封为关内侯 34 杨仪 三国 襄阳 湖北襄樊 蜀国中军师 35 杨洪 三国 犍为武阳 四川彭山 蜀郡太守 36 杨戏 三国 犍为武阳 四川彭山 建宁太守 37 杨阿若 三国 酒泉 甘肃 魏国驸马都尉 38 杨荣 汉 梁 中原一带 琅邪太守 39 杨匡 汉 陈留 河南开封一带 平原令 40 杨颙 汉 襄阳 湖北襄樊 巴郡太守 41 杨宣 汉 什邡 四川什邡县 太仓令 &第三节 &漫漫南迁路从上文中我们已经知道,经过了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发展,杨姓人已经遍布我们北方黄河流域各地,尤其以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甘肃等省最为集中。在此后的漫漫岁月里,黄河流域各省成了杨姓人向全国各地传播迁徙的中心。就象中华民族其它许多姓氏一样,杨姓的播迁方向也主要是指向南方。中国人向来是安土重迁的,象欧洲人那样为了寻觅黄金珠宝,憧憬更加美好的生活而远渡重洋式的主动性的迁徙在我国古代很少听说。包括杨姓人在内的华夏各民族向各地的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逃避天灾人祸、驻军、屯田、人口掠夺、官吏遭贬、任职等等,这些绝大多数都是被动性的迁徙。杨姓人向南方的大量迁徙,很可能从秦代就已经开始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他并吞六国之后,曾经发兵五十万进击南方的少数民族,并且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了闽中郡,在今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一带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等地方行政机构。这五十万大军以及随后而来的几大批人中的一部分在南方定居了下来,估计这部分定居者中应当会有若干数量的杨姓子孙。果真如此的话,这应当是杨姓人最早的一次上规模的远程迁徙了。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3)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羌、羯、氐等族人纷纷进入中原一带逃避战乱。此次战乱所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以至于长安城里只剩下了不到一百户的人家。已是人灾频频,天灾又接踵而来。北方的旱灾极其严重,黄河甚至于一度断流,人们可以涉水过河;当时的蝗灾也让人闻之变色,据说,那铺天盖地的蝗虫把牛马的毛都吃尽了。在这种如同生活在地狱里一般的生存压力下,不仅汉族中央政权被迫南逃建康(今南京),他们甚至于把北方的郡县设置也“侨迁”到长江一带来了。这里的“侨迁”一词似乎可以用我们今天的一个叫做“克隆”的新鲜名词来替代。例如,在今天的江西九江市附近曾经设置过侨置弘农郡,原来的弘农郡的杨姓子孙迁徙此地的一定不少。汉太尉杨震的后人杨亮、杨佺期、杨思平、杨尚保、杨孜敬等人都曾经在永嘉前后逃亡南方。根据《台湾省通志》所记载,西晋永嘉年间,有十三姓族人从中原一带迁徙入福建,其中就有杨姓,可见此次南迁的规模范围之大。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又有大批北方人南下。例如,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一带发生了动乱,河南固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令率领军队前往镇抚。后来,陈氏父子率领的这支队伍大都在福建一带定居了下来,他们的子孙又进一步地散布到广东、澎湖列岛、台湾等地的各处。杨永、杨珍、杨君胄等人便是随同陈氏父子迁居福建的杨姓军人。(参见图2—3—1 )“安史之乱”过后,汉太尉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人杨於陵曾经从河朔(今属河北)迁居江南,他有四个儿子,即杨景复、杨嗣复、杨绍复、杨师复,其中的杨嗣复后来官至宰相。濠州录事参军杨遗直本来是同州冯翊(今属陕西)人,安史之乱后迁居苏州,他也有四个儿子,即杨发、杨假、杨收、杨严,其中杨发也官至宰相。杨发后来因为得罪唐朝,被皇帝赐死,他的同宗亲戚杨公庆、杨全益因为受到牵连而被流配岭南。唐朝天佑年间,弘农人杨承休迁居杭州,后来他的儿子杨岩又再次迁徙,迁徙的目的地是钱塘。唐朝末年,杨於陵的曾孙杨煚为了逃避中原一带的战乱,率领全家人迁入湖南。宋朝是又一个汉族与北方各个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抗、对峙并且最终走向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从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建都浙江临安之后开始到蒙古人最终攻灭南宋为止,其间北方汉族人纷纷南迁不断。杨继业的后人,名将杨存中的儿子杨倓、杨偰、杨傿就是在这一段时期迁往浙江富阳的。皇亲杨浙,祖先是开封人,靖康之后迁居浙江上虞。福建是南宋以后杨姓人迁居的一个中心,现在的福建漳浦县杨姓人大多自称其祖先为南宋遗臣杨亮节。根据《杨氏族谱》记载,宋朝绍兴年间,有一位名叫杨元规的进士,他本来是广陵人,因为担任地方官职而迁入广东南关,杨元规因此成了广东一带杨姓人的始祖之一。可见,杨姓人进入广东也是比较早的。南宋以后,北方汉族大举南迁的历史基本上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南迁之后的再次迁徙。我们在寻根问祖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些大的迁徙背景。例如,已经定居福建宁化石壁村的杨远绍,后来再次迁入广东梅县,成为梅县一带的望族。元明之际的安徽成为这一战乱时期的主要战场,战争使得这一带的人口减少达90%左右。战乱结束之后,只好从江西等地大量地补充人口。当时就有人声称:“如今的安徽人已经不是昔日的安徽人了”。皖南一带的杨姓族谱中也常常可以看到祖先来自江西的记载。湖南、湖北的情况与安徽相类似,这两地也曾经从受当时的战乱时局影响较小的江西等地迁入了大量的人口,当时的湖南、湖北合称湖广,历史上把这次人口大迁移叫做“江西填湖广”。四川的情况最为典型。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杨姓人在汉代就已经进入四川了,而且是名人辈出,以后历代都有迁入。然而,今天四川的杨姓人却大多不是那些早期迁入者的后裔了,这是因为在宋末元初发生了大战乱,当地老百姓因为遭遇此次灾祸只剩余了二三成。到了明末清初,大战乱又一次地发生了,四川人口又因此减少了一大半。这样轮番的几次大换血,使得四川原先的土著居民所剩无几。我国现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是四川人,他的回忆录文章《我的童年》对此有过十分生动的描述。郭沫若在回忆录中说,他在四川的家乡叫做“沙湾”,“沙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是外来户。郭沫若还在回忆录中说,他本人的祖先就是从著名的移民集散地福建宁化县迁移而来的,而且,他们还常常与当地的杨姓人闹别扭。郭沫若的这篇作品读起来很有乡土味,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姓氏家族观念很有帮助。现代的四川人绝大多数是清朝前期从邻近诸省迁移而来的,其中以湖南、湖北两地迁入者为最多,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次人口大迁徙叫做“湖广填四川”。开始的时候,移民是被迫的,据说,押运途中移民被绳索捆住了双手,大小便的时候需要请示押运他们的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叫做“解手”,后来,时间一久,“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了。不过,这些早期的被迫迁入者因祸得福,他们来到四川之后,发现四川原来是一个风调雨顺、物产丰饶的好地方,消息一传开,后来者就用不着官府拿着绳索去“请”了。现在,我们从四川省的一些地方志、家谱中常常可以发现杨姓人迁移自湖南、湖北的记载。而且,声称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自湖北麻城孝感乡的人很多。例如,《忠县姓氏志》中就有祖籍湖北麻城孝感乡人杨古英、杨觉寿、杨时和等人于明代洪武二年迁居忠县的记载。湖北麻城孝感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集散地之一。台湾杨氏宗亲会地址&序号 地址1 台北市景化街54号2 宜兰苏澳镇江夏路42号3 新竹市中央路136号4 云林北港镇博爱路71号5 花莲市北滨街65号6 基隆市精一路23号台湾是祖国美丽的宝岛,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人员交往很早就有记载。如连横的《台湾通史》所述,从唐末五代开始,到两宋时期,中原一带动乱不休,漳州、泉州的老百姓逐渐迁入台湾。漳州是福建省杨姓人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可以推测,两宋以前已经有不少杨姓人迁往台湾,但是具体到某个杨姓人,则暂时尚没有确切可靠的资料。又据《台湾省通志》所述,杨姓人入居台湾是从明代开始的,迁居者差不多都是福建人。我们知道,福建杨姓人主要是来自于河南,所以,发祥于弘农华阴的杨姓子孙迁居台湾,大致上经历了河南(以光州固始为主)和福建(以漳州和泉州为主)两次大的中转。目前已经知道的有姓名可以查考的杨姓入台始祖是明末永历十五年漳州人杨文科,他迁居台湾后与他人一道在槺榔西堡六脚佃庄务农。郑成功收复台湾,刘铭传率领军队进入台湾以及国民党败逃台湾之时,随之而入的杨姓人更是不计其数。(参见“迁居台湾的杨氏祖先一览表”)迁居台湾的杨氏祖先一览表&序号 姓名 原住地 迁入地 迁入时间 备注1 杨文科 福建漳州海肇县
永历十五年 2 杨文允 同上
永历二十八年 3 杨肇尽 同上
清雍正十二年 4 杨明教 同上
同上 5 杨肇珍 同上
乾隆初年 6 杨應阳 同上
同上 7 杨應言 同上
同上 8 杨應寻 同上
同上 9 杨肇晖 同上
同上 10 杨肇智 同上
同上 11 杨應焕 同上
乾隆中期 12 杨應诛 同上
同上 13 杨應勉 同上
同上 14 杨塗四 同上
同上 15 杨應谟 同上
同上 16 杨應贺 同上
同上 17 杨肇团 同上
同上 18 杨應鳯 同上
同上 19 杨應尊 同上
同上 20 杨應掌 同上
同上 21 杨應老 同上
同上 22 杨传受 同上
同上 23 杨明固 同上
同上 24 杨應蚕 同上 台南佳里 乾隆末年 25 杨肇豹 同上 同上 同上 26 杨经纶 同上 同上 同上 27 杨天庇 同上 同上 同上 28 杨巷摘 福建漳州龙溪县 台湾嘉义六脚 永历十八年 29 杨顺盈 同上 台南大内 雍正年间 30 杨榜 同上 同上 同上 31 杨长利 同上 同上 同上 32 杨寝 同上 台中市 同上 33 杨正公 同上 大内 乾隆年间 34 杨德惠 同上 苗栗后龙 同上 后代迁居宜兰35 杨庆 同上 台北市士林区 同上 36 杨苗 同上 大内 道光年间 37 杨宽 同上 同上 同上 38 杨如凰 福建漳州长泰县 台南归仁 康熙年间 39 杨舜 福建漳州平和县 台中乌日 雍正年间 40 杨国策 同上 士林 乾隆年间 41 杨君略 同上 同上 同上 42 杨鼎元 同上 乌日 乾隆末年 43 杨江氏 福建漳州诏安县 嘉义民雄 乾隆四十二年 携其子杨文、杨明、杨作一同迁居台湾44 杨炳 福建漳州漳浦县 屏东新园 乾隆末年 45 杨牛 福建漳州 宜兰市 嘉义七年 46 杨古 福建泉州晋江县 云林北港 康熙三十年 47 杨国扬 福建泉州同安县 彰化市 康熙中晚期 48 杨子爵 同上 台中清水 同上 49 杨咸曲 同上 清水 乾隆年间 50 杨咸仙 同上 同上 同上 51 杨炳耀 同上 同上 同上 52 杨富宗 同上 同上 同上 53 杨长成 同上 士林 同上 54 杨凤 福建泉州南安 清水 康熙末年 55 杨正发 同上 嘉义布袋 同上 56 杨士琬 同上 溪湖 乾隆末年 57 杨士琴 同上 同上 同上 58 杨士丕 同上 同上 同上 59 杨方意 同上 同上 同上 60 杨士代 同上 同上 同上 61 杨万片 同上 同上 嘉庆二十五年 62 杨万爪 同上 同上 同上 63 杨万接 同上 同上 同上 64 杨万夏 同上 同上 同上 65 杨志申 福建泉州 彰化县 康熙中期 66 杨于崇 广东嘉應州镇平县(今蕉岭) 嘉义 雍正年间 67 杨朝达 同上 屏东 乾隆初年 68 杨朝进 同上 同上 同上 69 杨恭成 同上 高雄美浓 乾隆中期 70 杨缵绅 广东嘉應州长乐县(今五华) 桃园八德 乾隆三年 71 杨鳯廷 广东嘉應州梅县 苗栗镇 嘉庆年间 72 杨尚连 广东惠州府陆丰县 桃园中坜 乾隆初年 那么,杨姓人在台湾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根据台湾省“民国67年6月30日”的统计,当时台湾总人口为人,杨姓人口为448367人,占总人口的2.6%,排在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之后,列第十位,为台湾十大姓氏之一。依照这个比例,我们应当也可以推测出现在台湾杨姓人的大致人数。又据台湾“民国49年9月”的统计,台北市杨姓为第八大姓,占该市总人口的2.9%;基隆市杨姓为第九大姓,占该市总人口数的2.9%;宜兰县杨姓为第八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2.6%;新竹县杨姓为第十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2.9%;台中县杨姓为第九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3.3%;彰化县杨姓为第七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3.4%;台南县杨姓为第七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4.0%;屏东县杨姓为第十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2.7%;台东县杨姓为第十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2.4%;花莲县杨姓为第十大姓,占该县总人口数的2.3%。根据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台湾省杨姓人口比例最高同时排行也最靠前的地方是台南县,占该县总人口数的4.0%,为第七大姓,彰化县和台中县也是杨姓人集中分布的地区。&第四节 &海外手足情有关杨姓人在海外的事迹,史料中很早就有记载。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时候,有一位随行的军官叫杨云川(公元1399年~?),他是浙江绍兴人。杨云川在北婆罗洲地区曾经救过当地杜逊族的一位公主的命,使她免于遭受水蛇的啮咬。两人后来产生了感情,并且于1425年结成了夫妻。杨云川住在杜逊族长屋,传授农耕技术。结婚两年后,杨云川回国,约定来年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月圆之时相会,可惜此后再无音信。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当时任大明广东镇守龙门等处(今广西钦州境内)总兵的杨彦迪等人,不愿服从满清政权的统治,率领三千名士兵,乘坐五十多艘战船投奔越南。他奉越南之主阮福濒(公元年在位)的命令,开赴美萩(今属越南前江省)等处,开垦湄公河三角洲一带。杨彦迪等人所带来的这批移民后来散居到越南南方各地。&海外华人大多来自于中国广东与福建两省,而侨居的地区则遍布全世界,尤其以东南亚为最集中。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这些在当时身处异国,举目无亲的海外赤子,他们十分看重血脉亲情,十分看重同宗同姓的同胞之谊。他们建立了许多以宗亲关系为基础的组织,以互相联络感情,互相帮助(参见图2—4—1 )。例如,原籍福建海澄县的杨姓子孙于1942年在马来西亚槟城成立了“霞阳植德堂杨公司”;而“菲律宾弘农宗亲会”是杨姓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成立的,该会最初叫做“四知堂”。被誉为“世界鳄鱼大王”的泰国华人杨海泉,他的泰国名字叫做乌泰o杨巴帕高,他曾经担任泰国杨氏宗亲会理事长,可见泰国杨姓的宗族组织也很发达。远徙海外的杨姓子孙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姓氏。例如,有一位移民日本的浙江人叫杨鸣梧(?~1682年),他是日本幕府1663年首次任命的六名唐船请人之一。杨鸣梧来到日本后没有丢掉自己的姓氏,他的次子叫做杨善右卫门(?~1696年),杨善右卫门后来继承了乃父的职务。杨鸣梧的长子叫做杨仁平次(?~1701年),杨仁平次的后人也多有担任唐通事一职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传统美德也跟随着杨姓好儿女“定居”到了世界各地。例如,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杨著恩(?-1883)于1874年率领一百多人参加刘永福的黑旗军,他在越南与当地人民一道抗击法国侵略者,被任命为右营管带。在1883年5月发生的第二次纸桥战役中,杨著恩的右营担任先锋,在关帝庙附近狙击法军。杨著恩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战斗,打死了十几个法国鬼子。最后,他胸部中弹而壮烈牺牲。又如,1871年,印度尼西亚有五位华人拜把兄弟,其中有一位杨姓人叫做杨桂林。一天,因为错摘了一些比较嫩的烟叶,五兄弟竟然遭到荷兰工头的毒打。忍无可忍之下,他们用锄头把最凶狠的一个荷兰监工给杀了。在审讯的时候,无论殖民主义强盗怎样软硬兼施、滥用酷刑,五位兄弟全都异口同声地说是自己一个人杀的,与其它人无干。五位英雄最后全都牺牲了,他们的平均年龄才十七岁。后来,人们在棉兰市郊白蒂沙建起了“五祖庙”,以纪念这五位忠贞无畏的壮士,华人和当地的印度尼西亚人都常常前往瞻仰祭拜。海外杨姓名人还有很多,现列举若干以资说明。杨保(公元年),是南美洲苏里南华人领袖。他出生于该国亚明那地区,历任苏里南议院议员、副议长、商业总会主席等职务,曾获得荷兰皇家奖章、荷皇加冕奖章。杨锦成(公元1918~ & &),祖籍福建,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邦恰保市,1950年后定居新加坡,1966年代表人民行动党连任国会议员,1970年后连任国会议长。杨天全(公元1918~?)出生于江苏海州,1940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学习,后来在设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担任预算局局长。杨小燕(公元1930~ & &),原籍湖南,出生于北平。她1949年去美国学习医学,后来定居美国并且迷恋上了桥牌。在1978年第五届奥林匹克桥牌女子双人赛上,她与另一女子合作,一举夺魁。1984年,她作为美国奥林匹克桥牌队的主力,再登世界桥牌皇后的宝座。杨祖佑,美国国防部、海军部、国家航空和宇航局、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科学顾问。1991年,他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学院的院士,这是美国工程界的最高荣誉。杨朝春,原籍福建省漳浦佛潭。1955年4月,亚洲会议在万隆召开,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前往参加。当时,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对这次会议十分仇恨,阴谋暗害我代表团成员。印度尼西亚漳浦原籍的华侨以中华民族大义为重,努力保护我代表团成员的安全。当时担任万隆杨氏联谊会(成立于30年代)、中华总会、漳泉公会主席的佛潭人杨朝春,与漳泉公会秘书杨维廉等人精心组织保卫工作,为我代表团成员的人身安全和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他们还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对他们慰勉有加。不久,国务院又邀请他们回国观光,并参加了盛大的国庆大典。福建省原籍的海外侨胞很多,在福建省漳浦佛潭镇圩中有佛潭杨氏祠堂,该祠堂建造于明代,清朝嘉庆年间重修,占地740平方米。1984年,杨姓海外侨胞捐款维修。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紫琼,祖籍福建,1963年出生于马来。1983年,杨紫琼获得了“马来西亚小姐”竞赛冠军,然后进入电影界,主要扮演“打女”角色,被称为“女成龙”,成了继成龙之后的又一位扬威国际影坛的动作巨星。杨紫琼在出演冒险镜头的时候常常亲自上阵,不用替身。1996年在拍摄《阿金的故事》时,她从近十米高的楼上摔下,背部受了重伤,在医院躺了好几个月。后来,她在好来坞著名导演奥利佛o斯通导演的第十八集007影片《明日帝国》中扮演智勇双全、身手不凡的中国女特工,该影片播映后好评如潮,与《泰饿坦尼克》一起坐稳了票房收入的头两把交椅。杨紫琼本人也名列《时代》周刊“全球五十位红人榜”之列。杨致远,出生于台湾,雅虎公司主席。学生时代与同伴大卫o费罗打赌,准备开发网络搜寻器,结果大获成功,创立了名噪全球的雅虎网络公司。该公司股票上市后股价连创奇迹,曾卖到了每股百万美元的宇宙价。&第三章 &杨氏八杰第一节 &德才兼备杨太傅杨肸(“肸”音稀),字叔向,又叫羊舌肸,他是春秋时期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晋平公在位的时候,杨肸担任太傅一职。杨肸长期活跃在晋国的政坛上,活跃在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场合,是当时的一位颇负盛名的政治家。一、政在家门杨肸所处的时代,正是各诸侯国中的卿大夫势力越来越膨胀的时代,而与之相应地,国君的权力却日渐衰落。“公族”的地位逐渐让位于“私门”,此即所谓的“政在家门”。这本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蕴涵着深刻的社会革命要求,但是,在当时,这种新的社会现象只有极少数的有识之士才能够注意到,而“政在家门”这句话正是杨肸率先说出来的,这是对于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状况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政治判断。杨肸指出,晋国的百姓们已经疲劳不堪,但国君仍然迫使他们为自己修造华丽的宫殿;穷人们饿倒在路旁,而国君的女人却富得冒油,“政在家门”,国君已经没有什么威信了,“公室”将会很快地衰落下去,取而代之的将是私家卿大夫们的势力,即所谓的“私门”势力。历史的发展果然不出杨肸之所料,在杨肸死后大约100年的光景,晋国就被三位强有力的卿大夫给瓜分了。杨肸的政治眼光是敏锐的,远远地超越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后世杨姓人做官从政者很多,哲学家也不少,这或许有一些遗传因子的作用吧?二、三奸同罪杨肸为人十分正直公允。公元前528年(晋昭公四年),晋国的邢侯与雍子两个人为了争夺一块地皮,关系闹得很僵,以至于诉诸公堂,打起了官司。当时的晋国司马(大法官)士景伯出国去了,于是,杨肸的弟弟叔鱼担任了代理大法官,负责审理这宗案子。争地一案本来是雍子的不是,但是,雍子为了赢得这宗官司,他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叔鱼,用亲生骨肉做礼品来行贿。雍子的这位临阵磨枪得来的叔鱼果然胳膊肘朝内,在审案中包庇了雍子,结果判定邢侯有罪。邢侯怒不可遏,在朝堂上当众就把叔鱼和雍子给杀了。晋国的执政官韩宣子就这件事情来征询杨肸的意见,杨肸说:“雍子抢夺属于他人的土地,又用自己亲生的女儿来行贿;叔鱼身为执法官,竟然敢于出卖法律,徇私舞弊;邢侯本是没有什么过失,但后来却擅自杀人,三个人的罪过是一样的,全都该死。”于是,晋国人就杀了邢侯,并且把邢侯、叔鱼和雍子三人的尸首陈列示众。这就是在我国古代刑法史上很有影响的“三奸同罪”的故事。(参见图3—1—1 )比杨肸年代略晚一些的孔夫子,对杨肸的做法称赏不已。孔夫子说:“叔向继承了古代传统的正直作风,他不徇私枉法,多次指出亲弟弟叔鱼的错误,他的行为合乎道义,他是一位正人君子。”&三、礼让为先杨肸是一位著名的外交家,他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与他平日的为人一样,那就是诚实待人,以德服人。晋国和楚国都是当时的军事强国,以这两大国为中心形成了两个互相对抗的诸侯国军事同盟,双方征战不断。公元前546年(晋平公十二年),晋、楚两国带领各自的同盟小国,准备在宋国举行“弭兵”大会,意图结束这种长期对抗的状态。这应当可以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和平休战大会了吧?当时,晋国的军事实力事实上比楚国还要强那么一点点,因为,在此前的两国之间所进行过的四次大战役中,晋国以三胜一负的成绩略占了上风。不过,晋国比较重视这次大会,对停战比较有诚意。而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却盘算着不轨的图谋,他打算借和平的幌子来行霸权之实,准备乘机袭击晋国军队。楚国的令尹说:“如果消灭了晋国前来赴会的部队,并乘机杀死晋国的执政官赵武,那就可以削弱晋国的实力了。”所以,前来参加和平大会的楚国人,衣服里面却暗藏着武器和铠甲。赵武知道了楚国的图谋之后,心中很是担心,他前来请教杨肸说:“对此,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杨肸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忠诚和信义是出自我们的内心,这是不可以侵犯的。现在我国以忠诚和信义来会合诸侯,而楚国人也已经在公众场合下发表过他们的诚意声明。如果他们袭击我军,那就是背信弃义,背信弃义则必然要自取灭亡,他们怎么能够损害到我们呢?”他还大义凛然地对赵武说:“你为什么这样怕死呢?如果用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巩固晋国的盟主地位,那是很值得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晋国一点也不作防备,摆出了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果然,楚国人很敬畏晋国的信义战略,没有敢轻举妄动,“弭兵”大会因此得以正式召开。大会开始后,楚国又很蛮横地要求先歃血,争着要做盟主。正在相持不下之际,杨肸来向赵武说:“能不能够做霸主,这主要是要看有没有道德,而不在于谁先歃血。”结果,晋国再一次地对楚国作出了让步。有人认为,杨肸对国际事务的处理有些过于迂腐,书呆子气太重,或许还有人认为杨肸差一点就因为忠厚迂腐而误了国。但是,杨肸的这种以诚待人的态度,杨肸的这种在本国的国力实际上强于对手的情况下一再地作出善意地让步的做法却是难能可贵的,它使得停战大会得以顺利地进行,这实在是对于人类和平事业的一大贡献。“弭兵”大会之后,晋国与楚国之间保持了长约40年的和平,这确实是来之不易的。四、贺人清贫有一天,杨肸来见韩宣子,在闲聊之中杨肸得知,韩宣子正在为自己家庭经济上的拮据而忧愁伤感。但就在这个时候,杨肸却立即笑嘻嘻地向韩宣子贺喜,此举搞得韩宣子很是纳闷。韩宣子大惑不解地问:“我乃是晋国的执政官,但却有名无实,家里实在是太穷啦,没办法同大夫们来往,我正在为这件事情而发愁呢,你却跑过来向我道什么喜,这是为什么啊?”杨肸回答说:“象那个名字叫作郤昭子的人,他的家财几乎相当于全国财产的一半,全国军队中的将领有差不多一半的人都是他家的亲戚。如此大富大贵的人物,其结局是怎么样的呢?他的尸首被停放在朝廷上示众,他的宗族被消灭在绛那个地方。富比公室,权倾朝野,一旦遭到了灭顶之灾,却没有什么人为他悲哀,无人向他表示同情,这是他平时不注重修养道德的缘故。”杨肸的一席肺腑之言说得韩宣子大受感动,韩宣子说:“我就像是一个将死的人啊,幸亏得到了您的拯救,不仅仅是我本人感谢您,我的祖祖宗宗都将牢记您的大恩大德。”五、好事多磨说到杨肸,似乎就不能不谈一谈他的母亲,史书中把她绘声绘色地描绘成了一位杰出的女预言家(参见图3—1—2 )。&根据《左传》的记载,杨肸在年轻的时候很想娶申公巫臣的女儿,但是,杨肸的母亲则盼着儿子从她自己的亲族中挑选一位来做媳妇。杨肸说:“娶娘舅家的女儿不容易生孩子。”这实际上就是以近亲结婚对后代不利为理由拒绝了他母亲大人的建议。不过,对于杨肸与申公巫臣之女的婚事,杨肸的母亲仍然是持反对意见的。“夏、商、周的灭亡,公子申生遭遇被废弃的命运,这一切都是美色惹的祸啊”,这位母亲滔滔不绝地对儿子讲,“我听人家常说,长得非常漂亮的女人一定有着非常丑陋的地方……”她还以从前的一位有仍氏(古代诸侯)的女儿为例子来表达她的婚姻观点,说这位有仍氏的女儿长着一头“乌黑稠密的头发,头发发丝的光泽可以照亮人们的眼睛,那模样简直是美丽极了”,但是,这位有仍氏的美女所生的孩子却很不争气,被人们轻蔑地称作“大猪”(参见图3—1—3 )!杨肸听了母亲的这么一番高论,也觉得有些害怕了,在娶不娶申公巫臣之女的问题上有所退缩。后来,是在晋平公的强迫下,他才最终勉强地与申公巫臣的女儿成了婚。杨食我就是杨肸与申公巫臣之女所生的儿子。《左传》中还说,杨食我刚刚降临人世的时候,杨肸的嫂嫂慌忙跑过来向她的婆婆也就是杨肸的母亲道喜:“弟媳妇她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杨肸的母亲于是前来探视,但是,她刚刚走到门口,一听见孩子的哭声就掉头往回跑,嘴里边还唠叨个不停:“这哪里是婴儿的哭叫声啊?这是豺狼所发出的声音啊,豺狼似的男人一定有野心,毁家灭族的人一定就是这个孩子了!”&&根据《左传》等历史书籍的记载,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杨肸的母亲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曾经竭力地反对过杨肸与申公巫臣之女的婚事,但她何以能够预言他们所生的儿子将要毁家灭族呢?我们今天的人绝对不会再去相信这种迷信的说法的,杨肸之母的预言肯定是后人在杨食我之难发生以后,牵强附会地编造出来的。关于杨食我遭遇灭族一事,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祁胜与邬臧交换老婆放纵淫欲,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情,杨食我杀死他们,不应当算是滥杀无辜。即便是依照杨肸所确立的“三奸同罪”的标准,杨食我也不应当被满门抄斩。所以,我们实在不应当把杨食我视为杨氏一门(或羊舌氏一门)遭遇毁家灭族之灾的败家元凶。恰恰相反,杨食我在晋顷公处事明显不公的情况下,为了朋友之谊挺身而出,这应当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杨食我家族是晋国国君的宗亲,可谓血脉相连,晋顷公一怒之下,不仅杀了杨食我,还要灭其全族,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应当更多地看到并谴责专制国君的冷酷和残暴,而不应当执拗于那些穿凿附会之说的是否灵验。话又说回来,杨肸、杨食我的子孙现在已经是数以千万记的了,当年为儿子的婚事呕心沥血,为孙子的降生愁眉不展的杨肸之母,她一定没有料到自己的后人会是如此地兴旺,九泉之下若能有知,她老人家一定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吧?!&第二节 &关西夫子杨太尉杨震(公元54~124年)又叫杨伯起,弘农华阴人(见图3—2—1 )。他是一代名儒、万世师表,是杨姓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位承前启后关键性人物。一、衔环以报大概是出于对杨震的爱戴与景仰的缘故,后人们竟然把杨震及其子孙四代的出生给神化了。杨震的父亲杨宝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学者,他长年隐居在家,以教授学生为乐。根据传说,有一次,杨宝在山上发现了一只黄雀,这只黄雀被鸱枭追逐,受了伤,坠落在树下。杨宝看见了,顿时就有了恻隐之心。他把这只黄雀放在箱子里,用黄花喂了100多天。小鸟伤好了以后,杨宝又把它放归了大自然。人们还绘声绘色地说,在杨宝把小鸟放归大自然的当天夜里,有一位身穿黄颜色衣服的孩童前来拜谢杨宝,他说:“我乃是西王母的使者,感谢仁慈的您救了我一命。现在我这里奉送给您白玉环4只,以此来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这4只白玉环可以保佑您的子孙品行清白,就像洁白的玉石一样。”后来,杨震以下四代人果然品行高洁,大汉朝的太尉一职,在杨震的家里像传递接力棒似地一口气传了四代,杨家人连续四世“蝉联”太尉要职,号称“四世三公”。这个神奇而又美丽的传说,充分地表达了人们对于清官的渴望之情,表达了人们对于善良的人的美好祝愿。“衔环以报”这个成语典故就是出自有关杨震父亲的这么一段已经被神话了的传说。二、三鱣之象杨震年轻的时侯十分好学,他博览群书,轻视功名利禄。杨震后来多次地谢绝了朝廷的征召,以教学为乐长达数十年之久。现在的华山牛心谷就是他当年隐居教学的地方。杨震的高尚品行受到了人们的赞颂,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关西夫子”、“关西孔子”。他的学生有3000人之多,这似乎与孔老夫子也不相上下了。杨震父亲的生活已经被神话了,杨震本人的生活也有被神话的倾向。据传说,有一天,杨震正在专心致志地讲学,忽然,一只鹳雀飞落在他的讲堂之下,嘴里还衔着3条黑地黄纹的鱣 (zhān)鱼。学生们取出鹳雀嘴中的鱣鱼说:“这是卿大夫的服象,3条鱣则是意味着要应三台,做高官。”杨震在年届50的时候,确实是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开始了做官的生涯。但是,他做官的原因理应不是这个美丽的故事给予他的启示,他的学生“鱣是卿大夫之象”的解释荒唐可笑,完全是牵强附会。象杨震这样一生轻视功名利禄,教书育人大半生的人物,他之所以在年老的时候开始了官宦生涯,这一定是因为他在经过了长期的思索之后,觉得入朝为官可以为老百姓们多做一些好事!这里绝没有抬高古人的意思,纵观杨震的一生,他确实是做到了一心为国一心为民。鹳雀衔鱣的故事虽属传说,但它在杨姓人中的影响颇大。“三鱣”也因此成了后世杨姓子孙的一个重要的堂号。神话般的传说之所以能够演变出现实的力量,这应当主要是因为人们有着强烈的向善的倾向,他们借力于传说表达自己对于正直的清官的崇敬和期待,而杨姓人则借力于此种传说表达出了自己对于有着像杨震这样的清官祖先所产生的自豪感。三、清白流芳杨震是我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一位大清官。有一次,杨震在赶赴新任的途中路过一个叫昌邑的地方。昌邑县的县令王密曾经受到过杨震的举荐,对杨震一直深怀感激之情。听说恩人从自己的管辖之地路过,这位王县令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报谢知遇之恩的好机会,所以,他深夜里前来拜访,怀里还揣着10斤重的黄金。杨震见到了王密当然也很高兴,但是,当他发现自己一向十分赏识并曾经向朝廷大力举荐过的人送来的黄金时,心中顿时产生了难以言说的不快。杨震沉思片刻,喃喃地说:“我了解你,但是你似乎并不了解我啊!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呀?!”王密赶紧凑了上来,凑近杨震的耳朵悄悄地说:“现在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我们的这件事情!”杨震立即郑重着色地回答王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怎么能够说是没有人知道呢?!”一席话说得王密愧不能言,只好夹着他那沉甸甸的10斤黄物,灰溜溜地走掉了。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拒贿的故事,杨震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杨四知”、“四知先生”,从而备受人民的景仰。“四知”后来成了杨姓人的最重要的堂号之一。杨震在做?郡太守的时候,生活很是清贫,他的儿孙们经常是粗茶淡饭。有人劝说他,劝他应当早点为儿孙们做些打算,要杨震为自己的后人置办一些产业。杨震是如何回答这种劝告的呢?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我要给子孙们留下的是一个‘清白子孙’的称号,你看,这份遗产难道还不够厚重吗?!”四、刚正不阿杨震不仅十分清廉,他也是一位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大官。据《后汉书o列传第四四o杨震》记载,汉安帝(刘祜)的奶妈叫王圣,她依仗着曾经尽心尽力地保养过皇帝的功劳,行为十分地放纵。当时,有一个叫做刘瑰的人,只是因为他娶了王圣的女儿伯荣,竟然一步登天,封官又封侯。杨震对此事十分地不满。虽然他也明明知道王圣有皇帝做庇护,势力很大,但是,他仍然大胆地多次予以弹劾:“现在刘瑰没有什么功劳,仅仅是因为娶了王圣的女儿,一下子就当上了侍中,又封了侯,这样的做法不符合制度,不符合经义,老百姓现在对这件事情意见很大,大家正在议论纷纷。”可惜,糊涂得安帝对杨震的意见不予理睬。汉朝延光二年,杨震升任太尉一职,皇帝的舅舅耿宝来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兄弟,杨震没有答应。这位不知趣的国舅大人居然厚着脸皮,亲自找上了门来了,他对杨震说:“李常侍是国家的重臣,他想让你提拔提拔他的哥哥,而我此次来您这里也只不过是传达一下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回答说:“假如朝廷真想任用这么样的一个人物,那就应当由尚书们作出决定。”耿宝听完了这句话,大恨而去。后来,皇后的哥哥也来请求杨震提拔任用自己的亲信好友,杨震同样都毫不犹豫地回绝了。朝中的权贵们对他是越来越怨恨。杨震不买皇亲国戚们的帐,相反,他对敢于直言上书的小百姓却竭尽全力地予以保护。当时,有一个叫赵腾的河间人士向朝廷上书,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批评朝政的错误。结果,皇帝对此人很是感冒。杨震却说:“赵腾说话言语过激,冒犯了皇上,但这与杀人放火不是一回事,恳请您宽仁为怀,留他一条性命,因为只有这样做天下人才会敢于向您说话。”可惜,杨震生不逢时,昏庸的皇帝还是杀了赵腾。五、慷慨而死大汉延光三年(公元224年)的春天,皇帝出巡在外,奸臣樊丰等人乘机大修住宅。杨震查明了他们是伪造了诏书,准备予以弹劾,樊丰等人十分地恐慌。恶人先告状,他们对皇帝说:“赵腾死后,杨震心中很是不满”,以此来引起皇帝对杨震的不快,杨震因此被免去了太尉职务。但樊丰等人觉得仍然不过瘾,他们又请出了耿宝在皇帝面前说话,谎称杨震被免职之后不服罪,于是,糊里糊涂的皇帝又下诏把杨震遣返弘农老家。在回往家乡的路上,杨震慷慨地对他的儿子和门生们说:“生死是大丈夫的常事。我蒙受皇帝的恩典居于高位,虽然仇恨奸臣的狡诈,但不能杀了他们;虽然讨厌邪恶的女人扰乱朝纲,却又无法禁止她,我有什么脸面面对日月!我死之后,你们要用杂木做棺材,扯几块粗布简单地遮盖一下遗体就可以了,不要葬在祖坟里,也不准设祭祠。”说完,他饮鸩而亡,此时,他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了。不久,汉顺帝即位,樊丰等奸臣劣迹败露,被诛杀。杨震的冤屈也得到了昭雪。新皇帝称赞他的忠贞,下诏把他改葬于华阴潼亭。(参见图3—2—2 )&六、四世三公在我国汉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个极品官职,号称“三公”。其中的太尉一职主管全国的军事。杨震官至太尉,他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也都官至太尉。杨震祖孙四代都做了太尉,所以号称“四世三公”,一时之间,名贯华夷。杨秉是杨震的三儿子,他颇有杨震的清白忠正的遗风,每次朝政有所得失,他都能尽忠规谏,而且他的建议也经常被皇上采纳。他不喝酒,夫人死得早,他也不再另娶。他还曾经十分从容地对人说:“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畏四知,去三惑”这个典故就是杨震、杨秉父子两人用他们自己清白的品行创造出来的。杨彪与曹操是同时代的人。当时,袁术闹叛乱,曹操以杨彪与袁术有姻亲关系为理由,欲图陷害之。当时,有个叫孔融的人,是孔夫子的后人,得知了曹操打算加害杨彪的消息之后,他来不及穿好衣服就立即前来求见曹操。孔融对曹操说:“杨家四代人品行端正,天下景仰,《周书》都说父子兄弟犯罪不可混为一谈,怎么能把袁氏的罪过加到杨氏的头上呢?”曹操理屈词穷,只好放过了杨彪。“老牛舐(shì)犊”这个成语典故也与杨彪有关。杨彪的儿子杨修是当时很了不起的一位大文人,曾经担任曹操的主簿。杨修很有智谋,但是,他最终还是被曹操给杀掉了。曹操杀杨修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二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担心他日后会成为自己的祸患;三是杨修本人比较喜欢逞才,喜欢张扬自我,这样更容易招徕嫉妒。后来,曹操见到杨彪的时候问:“你怎么瘦得这样厉害啊?”杨彪回答道:“早知道儿子该死,像汉武帝时候的金日磾那样亲手把他杀掉也就算了,我真是惭愧得很啊!没有金日磾那样聪明,居然还怀着老牛给刚出生的小牛舐舔身体那样的感觉,思念着自己的儿子。”杀人如麻的曹操听了这么一席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历史上的暴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