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篮适合用于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吗

有些运动 孩子太小不宜参加
前两天,有一段视频在朋友圈流传很广,一个外国朋友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一起单板滑雪。拐弯角度大的地方,这个外国朋友直接将孩子举起来,在空中“飞翔”。
一开始,不少人给视频点赞,羡慕这对父子很是潇洒。但很快,也有人评论,这么小的孩子参加这样的运动真的合适吗?速度这么快,万一摔伤怎么办?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让孩子学习各种体育项目。但他们并不知道,像跆拳道、滑雪、街舞、拔河这些运动,孩子太小并不适合参与。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听听他们的专业说法。
四岁孩子进跆拳道馆吓哭了
黄女士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专业人士练习跆拳道的画面。“那些人穿着专业的道服,腰部扎着不同颜色的带子,看上去很是潇洒,很有阳刚之气。”黄女士说。
黄女士小的时候,由于家里条件所限,她没有机会学习各种才艺。现在他们小两口的生活条件好了,儿子刚四岁时,黄女士就领着他进了朝阳区的一家跆拳道馆,想给孩子报个班学一学。“这样孩子将来填写各种资料表格时,特长那一栏,就不用像我一样,只能填‘看书’来充数了。”黄女士说。
跆拳道馆的教练听说黄女士想给孩子报班,倒是满口答应,连说没问题。但训练刚开始,跆拳道馆里的大学员们“呀呀”地大声叫喊起来,黄女士的儿子吓得大哭起来,谁都哄不了。
最终,黄女士带着孩子离开了那家跆拳道馆。她担心孩子因此产生心理阴影,以后不喜欢跆拳道了。
在北京开有一家跆拳道馆的李旻福教练说,平时的确有家长将三四岁的孩子送来,有的孩子左右还分不清,这种情况下,孩子学习时很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李旻福教练建议,五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学习跆拳道的基本动作。七八岁的孩子,身体的柔韧性以及头脑的接受能力都不错,是学习跆拳道比较好的时候。
不建议两三岁孩子滑雪
就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杨先生,曾经是一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大学时是学校三级跳远纪录保持者。他的儿子今年4岁,但他不太希望儿子过早地接触体育运动。
“现在也就是跑跑步、跳跳远,做些比较简单的运动。”杨先生说,等儿子再大一点,他会让儿子报个篮球之类的兴趣班。“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促进长个儿,其他的就不敢奢求了。”
杨先生认为,走专业路线是要看天赋的,而有天赋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杨先生最引以为豪的,是他2005年参加大运会时创造了学校的三级跳远纪录。但在那次大运会上,杨先生仅获得了第八名,比第一名差了将近一米,这就是业余和专业的距离。
杨先生建议,太小的孩子运动时,一定要注意别受伤。“我身边有一位朋友,爱好滑雪,孩子才两三岁,也被带到雪场上,其实他的做法我并不赞成,万一摔一下很容易受伤的。”
北京南山滑雪学校校长曲忠说,身边确实有很小的孩子就开始滑雪,滑得还不错,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这么早滑雪。
曲忠认为,三四岁孩子可以在家长陪同下进行滑雪体验,主要是让孩子感受到在冰雪上玩耍的快乐。等到五岁,孩子可以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慢慢开始学习滑雪的基本动作。
学轮滑也不是越小越好
于女士特别注重孩子的教育和身体发育,儿子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她就给孩子报名参加了一些早教班。这些早教班也是让孩子做一些简单运动。
等到孩子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公园玩,很多小朋友在学轮滑。于女士也鼓励儿子参与,没想到儿子很快就学会了轮滑。“只要孩子高兴,他愿意学的运动,我都支持他参与。”于女士说。
但也有人告诉于女士,太早学习轮滑,可能会对孩子正在发育中的骨骼产生影响。这是真的吗?于女士至今感到很困惑。
一家三甲医院的骨科专家说,轮滑是一项需要腿部和脚踝力量的运动。一般来讲,低于三周岁的幼儿腿部、脚部的力量太弱,无法借助轮滑鞋控制好身体的平衡。而且轮滑鞋有一定的重量,穿着轮滑鞋会大大增加幼儿的腿部负担,从而影响身体的发育。
这位专家说,由于孩子的身体情况不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四岁以下小孩学习轮滑。将来孩子四岁以上了,肌肉力量符合练习轮滑的条件了,家长最好为孩子找一个专业的教练。一个合格的教练会让孩子在练习前做足充分的热身准备,练习完成后也会做相应的放松训练,这样可以将运动损伤的概率大大降低。
为了避免长时间运动给幼儿身体带来伤害,建议初练者滑5至10分钟就休息一会儿,熟练的孩子总滑行时间控制在30至40分钟左右。
另外因为轮滑难免摔倒,不论是初学者还是轮滑高手,摔倒时膝盖着地几率最高,因此护具中以护膝最为重要。还有头盔也很重要,万一摔倒,头部是最需要保护的部位。
孩子练习的是灵敏性和协调性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邹志勇博士说,一般的孩子参与各种运动,主要还是为了锻炼灵敏性、协调性和柔韧性。
邹志勇博士建议,3至5岁的孩子,平衡和协调性训练,推荐游泳、跳绳等运动项目。拍球走训练也可以。锻炼孩子的灵敏性,推荐花样跑、投篮等。
另外,根据孩子的发育特点,最好为孩子选择一些锻炼柔韧性的体育项目,像简单的舞蹈、折返跑、全家参与的慢跑等。注意这三个方面,就可以全面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这些运动孩子不宜过早参与
1.不宜拔河
拔河时,孩子身体或后仰,或前倾,或侧身,四肢用力维持在固定的位置上,特别是两队处于势均力敌时,往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而孩子的骨骼和关节很娇嫩,容易受伤变形,在拔河这种强度大的运动下,孩子全身肌肉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不利于肌肉的正常发育。另外,拔河时常要持续性憋气,影响有节律的呼吸。因此,拔河并不是一项适合孩子的经常性运动。
2.不宜掰手腕
由掰手腕比手劲而引起软组织扭伤及肱骨骨折的事例屡见不鲜。孩子掰手腕前一般很少做准备运动,全身的肌肉从原来的松弛状态一下子变成紧张的收缩状态,因此,很容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扭伤。
本报记者许前程 王琪鹏 李环宇
[责任编辑:职业球员平时练习时投篮命中率能有多高,百发百中吗?
42回复/3亮 3673浏览
RT我的意思是职业球员的平均水准(没人防守时),不要提,帕金斯这些。再有各位自信的JR也曝一曝自己平时练习投篮时能有多高的命中率?
这些回帖亮了
引用7楼 @ 发表的:
为什么火花训练罚球这么好,实战没人防守站着投也不中,是心态问题吗
一方面是心态,另一方面是实战剧烈身体对抗后肌肉紧张,会导致动作变形
有一项统计,雷霆的对手罚球命中率全联盟倒数,因为雷霆球员犯规都犯的特别狠
引用11楼 @ 发表的:
这也能黑到我雷,看来那些关键罚球不进都能丢锅了。
你雷鸭蛋这种犯规我都不想多说了
我每天的锻炼就是去篮球场投篮。顺便拣球发自手机虎扑
我每天的锻炼就是去篮球场投篮。顺便拣球发自手机虎扑
参照科比的三分训练视频
-------past is past man ,hold on,stand up and let it go now!
楼主的“不要提奥尼尔,帕金斯这些”
火花训练时罚球也有八成左右
引用3楼 @ 发表的:
楼主的“不要提奥尼尔,帕金斯这些”
他俩比赛中投篮差点也就算了,平常训练不会差到哪里去的。至少也有百分之80的命中率。
为什么火花训练罚球这么好,实战没人防守站着投也不中,是心态问题吗
引用1楼 @ 发表的:
我每天的锻炼就是去篮球场投篮。顺便拣球
大学我是去篮球场练捡球,顺便投几个蓝
躲在人群里面凝望,你给的希望;躲在云端之上的永远,还有多远。
引用7楼 @ 发表的:
为什么火花训练罚球这么好,实战没人防守站着投也不中,是心态问题吗
一方面是心态,另一方面是实战剧烈身体对抗后肌肉紧张,会导致动作变形
有一项统计,雷霆的对手罚球命中率全联盟倒数,因为雷霆球员犯规都犯的特别狠
引用9楼 @ 发表的:
一方面是心态,另一方面是实战剧烈身体对抗后肌肉紧张,会导致动作变形
有一项统计,雷霆的对手罚球命中率全联盟倒数,因为雷霆球员犯规都犯的特别狠
真是漂亮~~~~
祥瑞御免 家宅平安
引用9楼 @ 发表的:
一方面是心态,另一方面是实战剧烈身体对抗后肌肉紧张,会导致动作变形
有一项统计,雷霆的对手罚球命中率全联盟倒数,因为雷霆球员犯规都犯的特别狠这也能黑到我雷,看来那些关键罚球不进都能丢锅了。
当年看《体坛周报》上一篇报道,记者参观中国女篮备战奥运会的训练,记者在场边计数,苗立杰等几个女篮队员练习投三分合计22投19中
引用11楼 @ 发表的:
这也能黑到我雷,看来那些关键罚球不进都能丢锅了。
你雷鸭蛋这种犯规我都不想多说了
没那么高,记得方面易建联训练时,教练说易可以在训练中投进七成以上的球,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了发自手机虎扑
国家队人员在训练时投篮命中率高的吓人,但实战却很低
引用13楼 @ 发表的:
你雷鸭蛋这种犯规我都不想多说了
那贝弗利这种防守岂不是罚篮的机会都不给了
你要说犯规脏的多了去了 很多明星球员都很大动作
学校里体育老师我见过最多连续进15个三分。和小伙伴比罚10个球,一般情况下可以10中8,好点10中9,全中也有但是不多。
犹记得那年记者采访正在训练的火箭球员诺瓦克,问他投进了几个三分,它的回答是:投了俩小时投丢了三个
引用9楼 @ 发表的:
一方面是心态,另一方面是实战剧烈身体对抗后肌肉紧张,会导致动作变形
有一项统计,雷霆的对手罚球命中率全联盟倒数,因为雷霆球员犯规都犯的特别狠
你是听杨毅听多了吧。你先查查雷霆的罚球命中率,去年排第几我不清楚,前年应该是第一。联盟罚球平均命中率去掉一个最高分(总不能跟自己打吧),那对手的命中率当然下降了。犯规犯的狠那种理由都能拿出来-_-#
科比投三分。五个角九成命中率。发自手机虎扑
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35人参加识货团购418.00元101人参加识货团购88.00元349人参加识货团购759.00元175人参加识货团购449.00元124人参加识货团购49.00元14人参加识货团购79.00元87人参加识货团购188.00元207人参加识货团购899.00元70人参加识货团购469.00元93人参加识货团购239.00元79人参加识货团购118.00元82人参加识货团购249.00元当前位置: >>
做什么样的运动能保护肺部
  喝酒是很多男人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习惯,想要戒酒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实在戒不掉,做做运动来保护肺部就是明智的选择了,那么,究竟做什么样的运动能保护我们的肺部呢?下面,我们的专家就来详细介绍下。
  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人人都懂,而吸烟对身体健康损害最多的部位就是肺部了,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朋友来说,做运动来保护肺部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做什么样的运动能帮助保护肺部。
  肺功能轻损不易被发现
  由于长期吸烟、室内外的空气污染、职业接触、过敏等危险因素,如今越来越多的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这些疾病都在损害着人们的肺功能,如慢阻肺、哮喘等疾病患者很容易出现肺功能受损,这些患者往往在活动后出现气喘、胸闷、憋气等情况,而且往往是夜里喘憋的情况更严重。
  另外,肺间质病、肺纤维化患者,也会在活动后气喘,这也是肺功能受损的表现。不过专家也指出,有些轻度的肺功能损伤,有的早期是没有症状的,因而也容易被忽略。
  五类人须做肺功能检查
  为了及早发现疾病以得到治疗,五类人必须进行肺功能检查:
  一是长期吸烟者,如果吸烟时间长或者吸烟量大,不管年龄多大都应检测肺功能。因为吸烟可导致肺功能降低,而吸烟者却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往往在肺功能降低比较明显时才会感到气短和呼吸困难。
  二是反复咳嗽、咳痰者,说明存在气道或肺部疾病。
  三是活动后感觉胸闷、气短特别是逐渐加重者。
  四是工作环境中要接触污染气体、粉尘的人。
  五是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他们定期检查肺功能还能指导药物治疗。
  另外,40岁以上者都应该定期检测肺功能。
  慢阻肺患者宜上肢运动
  肺功能受损的人群该如何改善呢?根据肺功能受损的分级不同,治疗和康复的方法也不同。如慢阻肺患者,可以多做缩唇呼吸、腹式呼吸,适宜进行快步走、打太极等运动。此外,慢阻肺患者也比较适宜做上肢运动,如扩胸运动、投篮等。但总体来说,运动的时间不宜太长,每次运动的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到30分钟。活动量也不宜太大,可以分几个时段一天锻炼两三次。运动要以不产生呼吸困难为宜。有运动性哮喘的患者不宜剧烈运动,否则剧烈运动会引发病情的大发作,甚至有生命危险。有严重缺氧的患者也不宜剧烈运动,最好在运动时戴上氧气,避免低氧血症。
  专家还提醒,早期肺功能受损还没有症状的人群,可以适当运动来恢复受损的肺功能,散步、慢跑、、打太极都比较适宜,在没有不适的情况下,还可以打羽毛球、投篮。同时还要注意营养支持,有的肺功能受损患者体内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比正常人高数倍。因此,这类人群尤其是慢阻肺等患者,要少吃多餐,食物要尽量切成小块,煮的时间要略长些。可以适当地多摄入高蛋白食品,少吃产气的食物,多吃容易的蔬菜。
  看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到做什么样的运动能帮助保护肺部,想要身体健康,那就应该适当的做做运动,而散步、慢跑和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进行锻炼。
3673阅读3923阅读3686阅读4054阅读3364阅读4231阅读3223阅读
3099阅读3190阅读3472阅读3768阅读3362阅读4592阅读3556阅读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 炫耀式运动害人不浅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跑马拉松
24日合肥马拉松赛一男子猝死  今天上午,2015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发生悲剧,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在接近终点处突然倒地,被送至医院后经抢救无效身亡。如今马拉松赛尤其是全程马拉松赛选手出现意外不算新闻,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已有5名马拉松选手在参赛过程中身亡――“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参加马拉松运动”这一话题再次引发跑友讨论。  “在你运动之前,你要问问自己,你究竟是为什么运动?”原中国著名长跑运动员、退役后致力于推广马拉松运动的孙英杰今天向记者表示,“我们是为了健康,是为了享受运动的快乐才参与运动的,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这是普通人参与运动的最主要目的。”  在推广马拉松的过程中,孙英杰因为频繁接触普通跑友,最能感受到一些跑友的盲目自信和炫耀心理。这几年,业余选手在国内马拉松比赛中受伤、猝死的事件已经不是新闻,频频发生的悲剧后面,既有国内马拉松赛事组织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客观因素,但更需要反思的还是很多跑友自身的科学健身意识和安全意识不足。  大众健身和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走热演变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很多人可能还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运动和需要什么样的运动时,就在同事、朋友、同学等熟人的邀请、鼓动下,加入到了运动大军中。  比如《朋友圈拼步数,她差点失去双脚》――10月22日,《扬子晚报》报道了一位45岁的南京市民杨女士,在身患糖尿病的情况下每日用计步器锻炼身体,为了不在“朋友圈”上让自己每日的步数排名靠后,杨女士每天高强度的行走,导致脚磨出血泡,而杨女士只是挑破了血泡继续行走,结果血泡迟迟不见好还出现溃烂,去医院一检查才发现自己的双脚已经发展为“糖尿病足”,如果再不及时治疗,溃烂的双脚将有截肢的危险。  为了在“朋友圈”上获得朋友的赞叹,杨女士险些失去双脚。如此一来,运动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健身还是残害身体呢?  杨女士的遭遇可能是一个极端案例,不过,近几年在跑步热、健走热、户外运动热等运动项目席卷全国的热潮中,像杨女士这样带着争强好胜和炫耀的心理参与运动的人不在少数。  不久前,网上还流传一个据说是某位大妈“发明”的“计步器制胜大法”,就是把计步器拴在自家的狗身上,可以每天轻松达到2万步。无论自己每天是真的走了2万步还是只走了2千步,她在朋友圈的排名都能够位居前列。  从体育的文化特征而言,它是需要仪式感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炫耀也是体育运动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是无可厚非的。”著名极限挑战运动员、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系主任张健今天向记者表示,当一个人通过努力实现了一个运动成绩,他向朋友们展示这个成就和荣誉,也是正常的举动,但前提是,他是在科学、安全地参与运动和对自己负责的原则下去进行运动的。  跑步、健步、户外等运动已经成为都市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人盲目开始对运动高峰进行挑战,科学、安全、责任等要素被抛之脑后;或者是完全走偏了运动道路,就像险些失去双脚的杨女士那样,朋友圈上的炫耀和排名成了她每天进行走路的第一要务。  “我们现在对普通大众科学健身的宣传还不够。”张健认为,“当一个人开始运动的时候,要有主动去学习、掌握科学运动知识的意识,但另一方面,从我们的体育部门、医疗健康部门来说,为大众提供的科学运动知识是不是也足够呢?”  就以南京的杨女士为例,她以为走的越多越健康,但显然不是这样,就一个普通人而言,在每日的行走超过一定负荷之后,膝关节、骨骼等都会受到损害,这种科学运动的知识,杨女士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指点吗?此外,除了走路,游泳、骑自行车也是有氧运动,杨女士不适合长距离走路,是不是还可以游泳和骑车,这是否又有人给她建议呢?  从目前中国舆论对大众体育运动的的宣传方式来说,张健认为,也是缺少安全提示的。比如一些极限运动员从事的极限挑战运动,从职业运动员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成绩是值得称道的,但从普通大众来说,极限运动员所完成的这些“冒险性”的挑战肯定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在媒体报道和宣传方式上,却很少提及“普通人切勿模仿”的警示。  朋友圈里的运动炫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与我们当下某些浮躁的语境吻合,人们更容易看到和欣赏的是一个人的成绩和成功,却不太容易关注到在一项成绩和成功背后的科学、安全和责任。  本报北京10月25日电本报记者 慈鑫
文章标题:炫耀式运动害人不浅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跑马拉松
本文标签:
本文地址:
(责编:BadCat)
/a-259853.html
相关搜索:跑马拉松死了多少人,全程马拉松一般人跑多久,马拉松跑死亡原因,马拉松10公里跑多久,46岁还能练跑马拉松吗,马拉松跑全程是多少,100岁老人跑完马拉松,业余选手跑全程马拉松,跑马拉松的技巧,跑马拉松前吃什么,马拉松一般人能跑完嘛,去日本跑马拉松
------分隔线----------------------------
体育赞助广告
体育随机热点
体育广告推荐
体育随机推荐
体育广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锻炼身体的好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