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陈氏太极拳定理

中国数学家名字命名的定理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1页
1.华氏定理
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整三角河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2.陈氏定理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1973年发表了关于歌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提出的问题,被誉为“陈氏定理”,是“筛选法的光辉顶点”。
3.柯氏定理
数学家柯召关于卡兰特问题的不定方程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柯氏定理”。
4.王氏定理
数学家王戌堂在点集拓扑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越,他的有关定理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王氏定理”
数学家苏步青在防射微分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越,被国际数学界称为“苏氏锥面”。
6.吴氏方法
数学家吴文俊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方法,实现了欧氏几何证明的机械化,举世公认为“吴氏方法”,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吴氏公式”。
7.侯氏方法
数学家侯振挺于1974年发表的概率论中关于马尔科夫过程的研究成果震惊国际数学界,被称为“侯氏定理”,他自己也荣获了国际概率论研究卓越成就奖“戴维逊奖”。
8.袁氏定理
数学家袁亚湘在非线性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袁氏引理”
9. 周氏猜测
数学家周海中关于梅森素数分布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周氏猜测”
10.周氏坐标
数学家周炜良在代数几何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周氏坐标”,另外还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周氏定理”
和“周氏环”。
11.陈氏性类
数学家陈省身关于示性类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性类”
12.王氏悖论
数学家王浩关于数学逻辑的一个命题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王氏悖论”。
13.胡定理
数学家胡国定关于数学信息论的研究成果被第四届国际概率统计会议誉为“胡定理”。
14 夏道行函数
数学家夏道行研究的一类解析函数成果,被称为“夏道行函数”,另外,他在泛涵积分,和拟不变测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夏氏定理”或“夏不等式”。
15.江泽涵定理
中国拓扑学泰斗江泽涵在拓扑学中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江泽涵定理”。
第1页/共1页
寻找更多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徒弟,国际上赫赫有名的陈景润发明了(1+2)陈氏定理.那么1+2=?
陈氏定理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发表,1973年公布详细证明方法.这个定理证明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陈氏定理说的是什么?
纯杰宗の2715
陈氏定理陈氏定理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发表,1973年公布详细证明方法.这个定理证明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2”.1742年德国人哥德巴赫给当时住在俄国彼得堡的大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是否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奇质数之和?如6=3+3,14=3+11等.第二,是否每个大于7的奇数都能表示3个奇质数之和?如9=3+3+3,15=3+5+7等.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实际上第一个问题的正确解法可以推出第二个问题的正确解法,因为每个大于 7的奇数显然可以表示为一个大于4的偶数与3的和.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利用他独创的“三角和”方法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奇数可以表示为3个奇质数之和,基本上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但是第一个问题至今仍未解决.由于问题实在太困难了,数学家们开始研究较弱的命题:每个充分大的偶数可以表示为质因数个数分别为m、n的两个自然数之和,简记为“m+n”.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龙证明了“9+9”;以后的20几年里,数学家们又陆续证明了“7+7”,“6+6”,“5+5”,“4+4”,“1+c”,其中c是常数.1956年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3+4”,随后又证明了“3+3”,“2+3”.60年代前半期,中外数学家将命题推进到“1+3”.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这一结果被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仍是最好的结果.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二十一):解读与破解黎曼猜想(科普版)(1)前言
探索自由天空博客(二十一):解读与破解黎曼猜想(科普版)(16450)
&&&&&&&&&&&&&&
解读与破解黎曼—-数学中最大的未解之谜
1859年德国数学家伯恩哈德·黎曼(Bernhard&
)【1】p360提出“黎曼函数”及“黎曼猜想”(黎曼假设),开创了数论分析先例。《数论》这一研究素数的特征的学科随之逐渐形成。数论分析目的在于寻找新的或拓展传统数学方法。原始的黎曼函数是描述“自然数倒数之和”。公式:
1-S+2-S+3-S+4-S+r-S+…+N-S&&
(N:自然数;S:变量;ξ;读音zeta)
这是32岁的黎曼向柏林科学院递交的一篇论文,证明了该函数的所有零点(ξ(s) = 0)都处于复平面上直线x = 0和 x =
1之间的临界带中。提出了著名的假设【1】p84:
(1)、黎曼zeta函数ξ(S)的所有零点都处在直线 x = (1/2) 上,即临界带的中心线上。
(2)、已知一个数值N之前的素数个数是多少?
后人称之“黎曼猜想”或“RH”问题。
素数分析是处理从自然数筛出素数的一种方法。原出于2200多年前埃拉托色尼《筛法》【1】p98。19世纪中叶欧拉提出了自然数的“倒数连和”可以等价地转化为素数的“倒数连乘”,称“欧拉积公式”。有人称它为圢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有: &&ξ(S)=
&1+ 2-S + 3-S+
4-S+ 5-S +…+r-S +…+
&&&&&&&&&&&&&
&= &(1-2-S) ·
(1-3-S) ·…·(1-p-S) ·… ·
写成: ξ(S)=& ∑ r-S&
=& &(1-P-S)-1
式中:ξ(S)黎曼函数;r:自然数; p:素数;S:变量;
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提出“陈氏定理”把“筛法”提高到最高点,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足够大的一个素数与二个素数乘积之和为偶数”,称(1+2)问题。
随着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从宏观到微观,从生命科学到信息传送,几乎所有学科都有黎曼函数的踪迹。黎曼函数以它特有的内涵,一百多年来成为一代又一代数学家们探索的中心。
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大会上,大会主席希尔伯特宣布了“20世纪23个难题”,
黎曼猜想列为“第8个问题”。一个世纪后,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又把它列为“21世纪7大难题”之一。
2002年6月著名数学家美国数学史家约翰·德比希尔(John&
Derbyshire)写了一本《素数之恋—黎曼和数学中最大的未解之谜》,书中系统地、翔实地介绍了各国数学家们探索黎曼猜想的经历、成果。为后人们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帮助。也正是这本书的引导,得以破解了这个黎曼猜想。显见,德比希尔先生在破解黎曼猜想中,为世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里向德比希尔先生表示特别地感谢。
现在国内外有许多学者都在致力于破解黎曼猜想。作者在这里谈一点体会,供大家借鉴,少走弯路。纵观破解黎曼猜想的历程,深刻感到这不仅是个具备“综合证明”的能力,还必须具“创新过程”。黎曼函数是一个“不确定型多项式”,破解过程不仅要依靠现有的数学工具,如众所周知的数“对数、微积分、集合论”,但它们又“不夠用”。发现了:
(1)、微积分的极限概念“不完备性”。
(2)、传统对数的“不自冾性”。
(3)、集合论公理化的“不完整性”。
上述三个实在性的缺陷,集中地反映了当今数学理论基础的不牢固性,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瓶颈。可以大胆地说:若没有新的数学工具出现,任何人绝对破解不了“黎曼猜想”这个被称为人类未解之迷。
危机与机遇同时存在。中国人正好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应运而生地创建了“圆网络-圆对数”一种新的数学工具。笔者在《论不确定型多项式的圆对数同构映射零点》中,严谨地一併破解了互有关联的“P-NP”与“黎曼猜想”二个数学难题,整个证明过程是严谨、创新的。详见原论文。本文不再赘述,等待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为方便于广大读者、网友、有关数学爱好者了解“黎曼函数及黎曼猜想”的科学意义和科学内涵,作者特在此撰写科普版本,题目:《解读与破解黎曼猜想—数学中最大的未解之谜》,尽量用通俗语言,简单数学公式描述、示意的博客。期望进一步对黎曼函数的诠释、了解、关注、推广、应用。不当之处,欢迎广大读者、网友、专家批评教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氏太极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