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ABCD的边长为5,宽为1,请将这个矩形拆分开,再拼成一个正方形abcd边长为2(要草图)

当前位置:
>>>如图,有一张长为5宽为3的矩形纸片ABCD,要通过适当的剪拼,得到..
如图,有一张长为5宽为3的矩形纸片ABCD,要通过适当的剪拼,得到一个与之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Ⅰ)该正方形的边长为(&&& );(结果保留根号)(Ⅱ)现要求只能用两条裁剪线,请你设计一种裁剪的方法,在图中画出裁剪线,并简要说明剪拼的过程:(&&& )。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天津中考真题
(Ⅰ);(Ⅱ)如图,①作出BN=,(BM=4,MN=1,∠MNB=90°); ②画出两条裁剪线AK,BE(AK=BE=,BE⊥AK); ③平移△ABE和△ADK。此时,得到的四边形BEF′G即为所求。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有一张长为5宽为3的矩形纸片ABCD,要通过适当的剪拼,得到..”主要考查你对&&轴对称&&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轴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轴对称的性质:(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3)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轴对称的判定: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样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轴对称作用: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扩展到轴对称的应用以及函数图像的意义。
轴对称的应用:关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Y对称意义如果在坐标系中,点A与点B关于直线X对称,那么点A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为相反数。 相反的,如果有两点关于直线Y对称,那么点A的横坐标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
关于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公式(也叫做轴对称公式 )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 y=ax2+bx+c 则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直线 x=-b/2a,顶点横坐标为 -b/2a,顶点纵坐标为 (4ac-b2)/4a
在几何证题、解题时,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则经常要添设对称轴以便充分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譬如,等腰三角形经常添设顶角平分线;矩形和等腰梯形问题经常添设对边中点连线和两底中点连线;正方形,菱形问题经常添设对角线等等。另外,如果遇到的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则常选择某直线为对称轴,补添为轴对称图形,或将轴一侧的图形通过翻折反射到另一侧,以实现条件的相对集中。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有一张长为5宽为3的矩形纸片ABCD,要通过适当的剪拼,得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603791482847187232284784159847022684发现相似题现将小矩形CEFD绕点C顺时针旋转至CE′F′D′,旋转角为.
(1)当点D′恰好落在EF边上时,直接写出旋转角的值;
(2)如图2,G为BC中点,且0°<<90°,求证:GD′=E′D;
(3)小矩形CEFD绕点C顺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DCD′与△CBD′能否全等?若能,直接写出旋转角的值;21·世纪*教育网
若不能说明理由.

下载完整版《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信义学校2014届九年级中考三模考试数学试题》Word试卷
相关资源搜索
最新同类资源
| 技术支持:QQ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号当前位置:
>>>矩形纸片ABCD中,AB=5,AD=4.(1)如图1,四边形MNEF是在矩形纸片A..
矩形纸片ABCD中,AB=5,AD=4.(1)如图1,四边形MNEF是在矩形纸片ABCD中裁剪出一个正方形.你能否在该矩形中裁剪出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最大面积是多少?说明理由;(2)请用矩形纸片ABCD剪拼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要求:在图2的矩形ABCD中画出裁剪线,并在网格中画出用裁剪出的纸片拼成的正方形示意图(使正方形的顶点都在网格的格点上).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可以在该矩形中裁剪出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最大面积是16;(2)图形见解析.试题分析:(1)设AM=x(0≤x≤4)则MD=4﹣x,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Rt△ANM≌Rt△DMF.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表示出解析式,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就可以求出其最值;(2)先将矩形纸片分割成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矩形如图,根据赵爽弦图的构图方法就可以拼成正方形.试题解析:(1)正方形的最大面积是16.设AM=x(0≤x≤4),则MD=4﹣x.∵四边形MNEF是正方形,∴MN=MF,∠AMN+∠FMD=90°.∵∠AMN+∠ANM=90°,∴∠ANM=∠FMD.∵在△ANM和△DMF中,∴△ANM≌△DMF(AAS).∴DM=AN.∴S正方形MNEF=MN2=AM2+AN2,=x2+(4﹣x)2,=2(x﹣2)2+8∵函数 S正方形MNEF=2(x﹣2)2+8的开口向上,对称轴是x=2,在对称轴的左侧S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S随x的增大而增大,∵0≤x≤4,∴当x=0或x=4时,正方形MNEF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16.(2)先将矩形纸片ABCD分割成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矩形如图1,然后拼成如图2的正方形..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矩形纸片ABCD中,AB=5,AD=4.(1)如图1,四边形MNEF是在矩形纸片A..”主要考查你对&&二次函数的定义,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二次函数的应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二次函数的定义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二次函数的应用
定义:一般地,如果(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 的二次函数。 ①所谓二次函数就是说自变量最高次数是2;②二次函数(a≠0)中x、y是变量,a,b,c是常数,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b和c可以是任意实数,a是不等于0的实数,因为a=0时,变为y=bx+c若b≠0,则y=bx+c是一次函数,若b=0,则y=c是一个常数函数。③二次函数(a≠0)与一元二次方程(a≠0)有密切联系,如果将变量y换成一个常数,那么这个二次函数就是一个一元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 (1)一般式:(a,b,c是常数,a≠0); (2)顶点式: (a,h,k是常数,a≠0) (3)当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有实根x1和x2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二次函数可转化为两根式。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的结构特征:①函数的关系式是整式;②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③二次项系数不等于零。二次函数的判定: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中等号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的二次三项式;当b=0,c=0时,y=ax2是特殊的二次函数;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二次函数,在关系式是整式的前提下,如果把关系式化简整理(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后,能写成(a≠0)的形式,那么这个函数就是二次函数,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关于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抛物线。 抛物线的主要特征:①有开口方向,a表示开口方向: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②有对称轴;③有顶点;④c 表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0,c)。 二次函数图像性质:轴对称:二次函数图像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对称轴与二次函数图像唯一的交点为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P。特别地,当b=0时,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a,b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b=0,对称轴是y轴a,b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顶点:二次函数图像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 ( h,k )当h=0时,P在y轴上;当k=0时,P在x轴上。即可表示为顶点式y=a(x-h)^2+k。h=-b/2a, k=(4ac-b^2)/4a。开口:二次项系数a决定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和大小。当a&0时,二次函数图像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a|越大,则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越小。决定对称轴位置的因素: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当a&0,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因为对称轴在左边则对称轴小于0,也就是- b/2a&0,所以 b/2a要大于0,所以a、b要同号当a&0,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因为对称轴在右边则对称轴要大于0,也就是- b/2a&0, 所以b/2a要小于0,所以a、b要异号可简单记忆为左同右异,即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当a与b异号时(即ab&0 ),对称轴在y轴右。事实上,b有其自身的几何意义:二次函数图像与y轴的交点处的该二次函数图像切线的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的斜率k的值。可通过对二次函数求导得到。决定与y轴交点的因素:常数项c决定二次函数图像与y轴交点。二次函数图像与y轴交于(0,C)注意:顶点坐标为(h,k), 与y轴交于(0,C)。与x轴交点个数:a&0;k&0或a&0;k&0时,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2个交点。k=0时,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只有1个交点。a&0;k&0或a&0,k&0时,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无交点。当a&0时,函数在x=h处取得最小值ymin=k,在x&h范围内是减函数,在x&h范围内是增函数(即y随x的变大而变小),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y&k当a&0时,函数在x=h处取得最大值ymax=k,在x&h范围内是增函数,在x&h范围内是减函数(即y随x的变大而变大),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向下,函数的值域是y&k当h=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偶函数。二次函数的最值:1.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则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有最低点,那么函数在处取得最小值y最小值=;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有最高点,即当时,函数取得最大值,y最大值=。 也即是: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那么函数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即当时,。2.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那么,首先要看是否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若在此范围内,则当x=时,;若不在此范围内,则需要考虑函数在范围内的增减性,如果在此范围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当x=x2 时,,当x=x1 时;如果在此范围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当x=x1时,,当x=x2时&。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最常用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已知抛物线上三点的坐标,一般选用一般式; (2)已知抛物线顶点或对称轴或最大(小)值,一般选用顶点式; (3)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一般选用两点式; (4)已知抛物线上纵坐标相同的两点,常选用顶点式。 二次函数的应用:(1)应用二次函数才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 理解题意;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题目提出的问题。 (2)应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 即解二次函数最值应用题,设法把关于最值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然后按求二次函数最值的方法求解。求最值时,要注意求得答案要符合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形式:①一般式:y=ax2+bx+c(a≠0,a、b、c为常数),顶点坐标为 [,]把三个点代入函数解析式得出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就能解出a、b、c的值。
②顶点式:y=a(x-h)2+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对称轴为直线x=h,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2的图像相同,当x=h时,y最值=k。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例:已知二次函数y的顶点(1,2)和另一任意点(3,10),求y的解析式。解:设y=a(x-1)2+2,把(3,10)代入上式,解得y=2(x-1)2+2。注意:与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不同,二次函数平移后的顶点式中,h&0时,h越大,图像的对称轴离y轴越远,且在x轴正方向上,不能因h前是负号就简单地认为是向左平移。具体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③交点式:y=a(x-x1)(x-x2) (a≠0) [仅限于与x轴即y=0有交点时的抛物线,即b2-4ac≥0] .已知抛物线与x轴即y=0有交点A(x1,0)和 B(x2,0),我们可设y=a(x-x1)(x-x2),然后把第三点代入x、y中便可求出a。由一般式变为交点式的步骤:二次函数∵x1+x2=-b/a, x1?x2=c/a(由韦达定理得),∴y=ax2+bx+c=a(x2+b/ax+c/a)=a[x2-(x1+x2)x+x1?x2]=a(x-x1)(x-x2).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a的绝对值可以决定开口大小。a的绝对值越大开口就越小,a的绝对值越小开口就越大。能灵活运用这三种方式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能熟练地运用二次函数在几何领域中的应用;能熟练地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二次函数的其他表达形式:①牛顿插值公式:f(x)=f[x0]+f[x0,x1](x-x0)+f[x0,x1,x2](x-x0)(x-x1)+...f[x0,...xn](x-x0)...(x-xn-1)+Rn(x)由此可引导出交点式的系数a=y/(x·x)(y为截距)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双根式y=a(x-x1)*(x-x2)若ax2+bx+c=0有两个实根x1,x2,则y=a(x-x1)(x-x2)此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x1+x2)/2。③三点式已知二次函数上三个点,(x1,f(x1))(x2,f(x2))(x3,f(x3))则f(x)=f(x3)(x-x1)(x-x2)/(x3-x1)(x3-x2)+f(x2)(x-x1)*(x-x3)/(x2-x1)(x2-x3)+f(x1)(x-x2)(x-x3)/(x1-x2)(x1-x3)与X轴交点的情况当△=b2-4ac&0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x1,0), (x2,0);当△=b2-4ac=0时,函数图像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b/2a,0)。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2-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二次函数解释式的求法:就一般式y=ax2+bx+c(其中a,b,c为常数,且a≠0)而言,其中含有三个待定的系数a ,b ,c.求二次函数的一般式时,必须要有三个独立的定量条件,来建立关于a ,b ,c 的方程,联立求解,再把求出的a ,b ,c 的值反代回原函数解析式,即可得到所求的二次函数解析式。
1.巧取交点式法:知识归纳:二次函数交点式:y=a(x-x1)(x-x2) (a≠0)x1,x2分别是抛物线与x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已知抛物线与x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时,用交点式比较简便。①典型例题一:告诉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和第三个点,可求出函数的交点式。例: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2和1 ,且通过点(2,8),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点拨:解设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x-1),∵过点(2,8),∴8=a(2+2)(2-1)。解得a=2,∴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2(x+2)(x-1),即y=2x2+2x-4。②典型例题二:告诉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和对称轴,可利用抛物线的对称性求解。例: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为(3,-2),并且图象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点拨:在已知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的距离和顶点坐标的情况下,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由顶点坐标为(3,-2)的条件,易知其对称轴为x=3,再利用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图象与x轴两交点的坐标分别为(1,0)和(5,0)。此时,可使用二次函数的交点式,得出函数解析式。
2.巧用顶点式:顶点式y=a(x-h)2+k(a≠0),其中(h,k)是抛物线的顶点。当已知抛物线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或能够先求出抛物线顶点时,设顶点式解题十分简洁,因为其中只有一个未知数a。在此类问题中,常和对称轴,最大值或最小值结合起来命题。在应用题中,涉及到桥拱、隧道、弹道曲线、投篮等问题时,一般用顶点式方便.①典型例题一:告诉顶点坐标和另一个点的坐标,直接可以解出函数顶点式。例: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1,-2),且通过点(1,10),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点拨:解∵顶点坐标为(-1,-2),故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1)2-2 (a≠0)。把点(1,10)代入上式,得10=a·(1+1)2-2。∴a=3。∴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3(x+1)2-2,即y=3x2+6x+1。②典型例题二:如果a&0,那么当 时,y有最小值且y最小=;如果a&0,那么,当时,y有最大值,且y最大=。告诉最大值或最小值,实际上也是告诉了顶点坐标,同样也可以求出顶点式。例:已知二次函数当x=4时有最小值-3,且它的图象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6,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点拨:析解∵二次函数当x=4时有最小值-3,∴顶点坐标为(4,-3),对称轴为直线x=4,抛物线开口向上。由于图象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6,根据图象的对称性就可以得到图象与x轴两交点的坐标是(1,0)和(7,0)。∴抛物线的顶点为(4,-3)且过点(1,0)。故可设函数解析式为y=a(x-4)2-3。将(1,0)代入得0=a(1-4)2-3, 解得a=13.∴y=13(x-4)2-3,即y=13x2-83x+73。③典型例题三:告诉对称轴,相当于告诉了顶点的横坐标,综合其他条件,也可解出。例如:(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3,-2)和B(1,0),且对称轴是直线x=3.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1,图象交y轴于点(0,2),且过点(-1,0),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2,且通过点(1,4)和点(5,0),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4)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x=-4,且过原点,它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为4,求此函数的解析式.④典型例题四:利用函数的顶点式,解图像的平移等问题非常方便。例:把抛物线y=ax2+bx+c的图像向右平移3 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2 个单位, 所得图像的解析式是y=x2-3x+5, 则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点拨:解先将y=x2-3x+5化为y=(x-32)2+5-94, 即y=(x-32)2+114。∵它是由抛物线的图像向右平移3 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2 个单位得到的,∴原抛物线的解析式是y=(x-32+3)2+114+2=(x+32)2+194=x2+3x+7。
发现相似题
与“矩形纸片ABCD中,AB=5,AD=4.(1)如图1,四边形MNEF是在矩形纸片A..”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554708692843671806448189677776924918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2758657试题类型:解答题 知识点:正方形,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的判定&&更新日期:
将正方形ABCD(如图1)分割成四块,再拼成的矩形BDFH(如图2).(1)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显然不等,请你计算矩形BDFH与正方形ABCD的面积的差;(2)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不等呢?通过观察发现,所拼成的矩形BDFH中,沿对角线方向有一条细小的缝隙.请你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释这条缝隙产生的原因.
难易度:中等
必须在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解析!
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特殊的长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做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平分且相等,并且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为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1、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条边都相等;相邻边互相垂直2、内角:四个角都是90°;3、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4、对称性: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5、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6、特殊性质: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对角线与边的夹角是45°;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7、在正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该圆的面积约是正方形面积的78.5%;正方形外接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157%。8、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正方形的判定: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2:有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4: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5: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6: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7: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8:一组邻边相等,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9:既是菱形又是矩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有关计算公式:若S为正方形的面积,C为正方形的周长,a为正方形的边长,则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 =a×a(即a的2次方或a的平方),或S=对角线×对角线÷2;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C=4a 。S正方形=。(正方形边长为a,对角线长为b)
相关试题推荐
1、 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x2-(3m-1)x + 2m-1=0的根的判别式的值为1,求m的值及该方程的根。
2、 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6x+9=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 ]A. KB. K≠0 C. KD. K>1
3、 先阅读,再填空解答:方程x2-3x-4=0的根是:x1= -1,x2= 4,则x1+x2=3,x1x2= -4。方程3x2+10x+8=0的根是:x1= -2,x2= -,则x1+x2= -,x1x2=(1)方程2x2+x-3=0的根是:x1= ,x2= ,则x1+x2= ,x1x2= ;(2)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且a、b、c为常数)的两个实数根,那么x1+x2,x1x2与系数a、b、c的关系是:x1+x2= ,x1x2= ;(3)如果x1,x2 是方程x2+x-3=0 的两个根,根据(2)所得结论,求x12+x22 的值。
4、 若方程2x2-kx+x+8=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k值为[ ]A. 9或7 B. -7 C. 9或-7 D. -9或-7
5、 关于x的方程ax2+2(a-3)x+(a-2)=0至少有一个整数解,且a是整数,求a的值。
6、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3x+m=0有实数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 )。
7、 不解方程,判断方程5x2-7x+5=0的根的情况是[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只有一个实数根 D.没有实数根
8、 一个凸多边形共有35条对角线,它是几边形?
9、 如图,某科技小组制作了一个机器人,它能根据指令要求进行行走和旋转。某一指令规定:机器人先向正前方行走3米,然后左转45°,若机器人反复执行这一指令,则从出发到第一次回到原处,机器人共走了( )米。
10、 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S△ADE = 3,则S△ABC = ( )。
11、 如图,AB是⊙O的直径,C是⊙O上一点,若AC:BC=4:3,AB=10cm,OD⊥BC于点D,则BD的长为( )。
12、 如图,点E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一点,且∠BAC=∠BDC=∠DAE 。(1)试说明BE·AD=CD·AE (2)根据图形特点,猜想可能等于哪两条线段的比?并证明你的猜想(只须写出有线段的一组即可)。
13、 如图1,△ABC中,AI、BI分别平分∠BAC、∠ABC。CE是△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交BI延长线于E,联结CI。(1)△ABC变化时,设∠BAC=2α 。若用α表示∠BIC和∠E,那么∠BIC=_______,∠E =_______;(2)若AB=1,且△ABC与△ICE相似,求相应AC长;(3)如图2,延长AI交EC延长线于F。当△ABC形状、大小变化时,图中有哪些三角形始终与△ABI相似?写出这些三角形,并选其中之一证明。
14、 已知△ABC∽△A'B'C ,顶点A 、B 、C分别与A' 、B' 、C'对应,△ABC的周长为48,△A'B'C 的周长为60,且AB=12 ,则A'B'=( )。
15、 如图,B、D分别是AC、CE上的点,BE交AD于点F,AB·AC=AF·AD,∠A=20°,∠C=50°,求∠E的度数。
16、 把两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和DEF 叠放在一起,使三角板DEF的锐角顶点D与三角板ABC的斜边中点O 重合,其中∠ABC=∠DEF=90。,∠C=∠F=45。,AB=DE=4把三角板ABC固定不动,让三角板DEF绕点O旋转,设射线DE与射线AB相交于点P,射线DF与线段BC相交于点Q。(1)如图1,当射线DF经过点B,即点Q与点B重合时,易证△APD∽△CDQ,此时AP﹒CQ的值为( )。将三角板DEF由图1所示的位置绕点O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设旋转角为α。 其中0。&α&90。 ,则 AP﹒CQ的值是否会改变?答:( )(填“会”或“不会”)此时AP﹒CQ的值为( )(不必说明理由) (2)在(1)的条件下,设CQ=x,两块三角板重叠面积为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图2、图3供解题用)(3)在(1)的条件下,PQ能否与AC平行?若能,求出y的值;若不能,试说明理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方形abcd边长为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