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宇宙的琴弦弦来健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宇宙琴弦上的智慧之音――读《宇宙的琴弦》、《超越爱因斯坦》
宇宙琴弦上的智慧之音――读《宇宙的琴弦》、《超越爱因斯坦》
&&&&“超弦”科普的两本佳作
&&&&科普作品不乏传世佳作。但平心而论,真正令人满意者不多。大多作品如非拘泥于科学性,类同科学论文,则流于肤浅,甚至每每有失真之叹。一般来讲,前者多属科学工作者(其中大有世间“硕学鸿儒”)勉强敷衍成文,他们忘记了先哲教导: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字枯燥干涩,结构跳跃松散,读者味同嚼蜡,不知所云,普及云乎哉?后者则多“外行”或“准外行”,缺乏科学素养,尤其是专业知识。“己之昏昏”,无论巧言利口,怎能“使人昭昭”,领略科学世界的奇光异彩?
&&&&但在林林总总的科普著作中,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格林(Brain Green)所著《宇宙的琴弦》和卡库教授(Michio Kaku)与作家汤普逊(Jennifer Thormpson)所著《超越爱因斯坦》却独具特色,异彩纷呈,使人爱不释手,可谓“人中佼佼,铁中铮铮”的精品了。格林、卡库两氏具属当今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尤其是格林氏在所谓“第二次超弦革命”中贡献甚大。因此这两本书虽然选材重点有所不同,叙事风格各有千秋,但却都能高瞻远瞩,立论恢宏,围绕理论物理的热点“超弦(Superstring)论”,追踪它的发展历程脉络,发掘它的深邃而精妙的思想,描述它的玄奥莫测的复杂数学结构,展示它的使人难以抗拒的魅力,介绍它的众多不可思议的理论预言,准确、深刻地勾画出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最动人心魄的智慧结晶“超弦论”的风骨。尤其是格林氏的《宇宙的琴弦》的第4部分“弦结构与时空结构”,对于超弦的数学基础“量子几何”的概念、方法、特点的剖析,真是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不仅一般读者能在其中领略到“超弦数学”的蔚蔚大观,而且对于从事有关专业的科学工作者亦有诸多启发。其中有关作者及其同仁研究宇宙的卡-丘空间的翻转转换(flop transition)的细节,尤其是1995年以来,在物理大师、数学奇才惠藤(Edward Witten)带领下一批精英如何发现所谓“对偶性”(duolity)并利用它证明原来人们认为的5种不同超弦理论只不过是同一基本理论的不同表达方式罢了,等等描述,真是大手笔,诚可谓字字珠玑。非亲临其境的科学大师,决不会有如此精彩的描述,须知这些是世界上最深刻、最前沿,同时也是最抽象,最难懂的“顶尖”热门内容呵!
&&&&难能可贵的是,这两本书的作者,不仅是科学家,而且还都是科普工作的热心人。科学家的科普,并非一定都是好作品,大概不须证明了。科普作品必须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格林氏在20余个国家举办过科普讲座,其对科普的热诚可见一斑。至于米切奥?卡库看来也是科普工作的“老战士”,除《超越爱因斯坦》一书外,他与作家詹妮弗?汤姆逊还合作过一本科普著作《核能的两面》,自己还独撰过6部科普作品。无怪乎这两本书文字都相当流利、酣达(当然,其中译者也有很大功劳)。两本书中围绕主题穿插不少奇闻逸事,谐趣横生,增加了可读性。作者在“可接受性”上下了很深的功夫。《超越爱因斯坦》一书为初次涉猎超弦领域的读者介绍了更多的背景知识,但在介绍超弦本身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远逊于《宇宙的琴弦》。后者涉及更多超弦的核心问题,但是著者在“通俗化”方面看来着力良多。一来书中大量采用比喻、故事化的叙写,以减少“难度”,二来书中绘制、采用多幅精美、生动的插画,为著作生色不少。坊间科普作品罕有其匹。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先读《超越爱因斯坦》再读《宇宙的琴弦》,或许收获更多。
&&&&读者会在这两本书中“发现许多引人入胜的绝妙风光,会找到许多智慧思想的灵泉活水,会领略到发人遐思的顿悟通识”,但是要提醒读者的是,正如我在一本小册子后记(《极微世界探极微》,张端明著,2001年3月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所说的,“如山水之旅,不免劳顿一样,阅读本书也可能有费力之处。有的名词,或许乍见显得生僻,敬请读者耐心地与它们打交道,俟以时日,便会陶醉在这些绝妙的概念、思想所散布的淡淡幽香中,亦如异国佳人,会使你断魂失魄呢!”我以为,不仅对于这两本佳作应作如是观,而且对于所有有深度、有思想的科普佳作,读者在阅读时都应具备这样的阅读观。以为阅读科普著作,无需花费气力,不必开动脑筋,是完全错误的。相反的,优秀的科普著作,应该引起人们的思索,应该有余味,所谓“回味无穷”是也!
&&&&“超弦”能成为“终极理论”吗?
&&&&鲁迅先生说,苟有取舍,即非全人。超弦论固然被一部人高捧入云,以为它就是M-理论(即可解决所有问题的终极理论)的雏形。但是无庸讳言,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对它持否定态度。就在本文写作的时候,台湾《中央日报》(2002年,1月31日)发表署名高涌泉的文章《玄之又玄》,批评“超弦论”“不够美”、“不是正道”。甚至点名批评格林氏的《优美的宇宙》(即《宇宙的琴弦》,目前书名系译者所改),“居然成为畅销书,也获选科普好书”,即其一例。这到底应该怎样看呢?
&&&&大致说来,20世纪物理学有两个基石,即量子论(适用于微观世界)和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适用于高速与宇观世界)。但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能将两者协调起来的物理理论一直未能建立起来。同时,以所谓非阿贝尔规范场(或称“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量子场论,成功地建立起描述强相互作用理论――量子色动力学(SU(3)c);成功地将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统一起来,建立起弱电统一理论(SUew(2)U(1)ew)。一个包括两者的量子论(SU(3)c(SUew(2)U(1)ew)叫做标准化模型。直到目前,所有微观世界的高能现象,都能在标准模型中得到满意的描写。
&&&&人们曾经建立一个十分优美简洁的所谓大统一模型(SU(5)),但是被实验残酷地否定了。超弦论则是人们建立起能统一起自然界所有相互作用(引力、强、弱和电磁作用)的理论模型,在数学上十分复杂,几乎涉及所有近代数学分支:流形、群论、拓扑、超代数、超群、微分几何等等。它的一个主要令人振奋的成果,就是自然地成功地将量子论与广义相对论协调起来,而且还避免了量子论常有的令人头疼的毛病――出现发散(物理上无意义的无穷大)。经过二次革命的超弦论在理论上逻辑严谨,形式优美,逻辑自洽,无怪乎获得许多人,包括大名鼎鼎的霍金、诺贝尔奖得主盖尔曼、温伯格的好评如潮,以至于欢呼“终极理论”马上就要问世!
&&&&然而,另外一批人,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格拉肖、特?胡夫特等则持怀疑立场。他们批评集中到一点,“超弦论”的诸多预言,如影物质(shadow matter)、轴子等等没有一个被实验证实。更加糟糕的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没有可能找到支持这个理论的坚实的实验证据。换言之,在最近将来,我们无法判断其正确,也无法判断其错误。耐人寻味的是,“超弦论”目前取得的最大的收获是在数学上的。惠藤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在获得菲尔兹奖后,并未获得什么物理大奖。菲尔兹奖相当于数学的诺贝尔奖。判断一个物理理论的标准,到底是美学原则还是实践原则呢?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物理学归根到底是实验科学。固然迄今一切经过实验考验的物理理论都是优美的,但是古今有多少“形式优美”的物理理论被实验淘汰呢?!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前述标准模型是目前经过实验考验的最先进的可靠微观理论。(有关科学评论,请参见上引我的小册子P193―210)。
&&&&那么“超弦论”呢?它代表人类在标准模型外迈向更完善、更深刻的理论高峰的英勇、悲烈的冲刺,其中运用了几乎所有当代最玄奥的数学,集中了当前理论物理的先进思想,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即使今天我们无法判断其正确与否,难道其丰富的内容、优美的结构就不值人们品味吗?译者将《优美的宇宙》改名为《宇宙的琴弦》,颇有见地。的确,在这两本书中,我们听到探索真理之途的勇士们,在拨动宇宙的琴弦,阵阵优美的旋律,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如此清脆,如此动人。这是美的旋律,是探求真理的英雄们悲壮的颂歌……
&&&&(《宇宙的琴弦》,(美)B?格林著,李泳译,“第一推动丛书”第三辑之一,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26.00元;《超越爱因斯坦》,(美)米切奥?卡库、詹妮弗?汤普逊著,陈一新、陆志成译,“支点丛书”之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关于宇宙弦理论能告诉我们些什么? | 观星者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56753人加入此小组
Sten Odenwald 文 Shea 编译有着10个维度的宇宙构成了一个能描述天文学观测结果的宏大理论,但真正的问题是要去验证它。  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原子所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以多样的方式组合而成的。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们发现了物质更深一层的结构,质子和中子由古怪的粒子夸克所构成。现在已经知道了6种夸克,它们(成双或成三)的组合可以解释宇宙中所有质量较大的粒子——质子、中子以及会在实验中冒出来的许多其他另类的粒子(例如胶子和玻色子)。  这是我们对宇宙中物质的基本认识,但粒子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始于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们研究了描述宇宙中四种基本作用力——引力、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的细致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把它们每一种都看成是作用于空间中的场。更有意思的是,这四基本“力场”可以通过交换粒子来构建。光子传递了电磁力。正是8种不同的胶子传递了强核力才使得夸克被束缚在质子内部。3种中间矢量玻色子传递了弱核力,后者则控制着放射性过程。一些物理学家相信,引力子传递了引力,但它们迄今还未被发现。  在这一“标准模型”中,科学家们通过这些各式各样的详细数学理论将对物质和力的描述集为一体。当物理学家们试图预言在他们昂贵的“粒子对撞机”中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它构成了计算的支柱。不管是设计新的技术,还是开展新的实验,乃至研究黑洞的特性,他们都会从久经考验的标准模型的数学方程开始。  标准模型漂亮而简单,但它看上去似乎并不完整。科学家们可以把这些作用力中的两种——电磁力和弱核力——“统一”进一个数学理论,而且还可以在“大统一理论”下把强核力也纳入其中。然而,引力却倔强地游离在它们之外,因此物理学们需要两种迥异的方式来描述大自然中四种力的作用。如果只用一种方式来描述岂不是更好?这正是对“终极理论”的探求,“超弦理论”是其中最有希望的途径。那么,物理学们为什么必须要通过弦理论来修补标准模型呢?关于宇宙弦理论又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进入深处  在过去的70多年中,为了实现大统一科学家们已提出了许多技术方案,但这些理论中的大多数都存在严重的数学问题。例如,有时计算得到的概率会是负值或者超过100%。根据其中一个模型,计算发现会存在超光速运动的粒子,被称为快子。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一个有趣的方案受到了众多物理学家的追捧。  根据标准模型,粒子都是点状的。也就是说,无论科学们怎么想办法探测一个粒子的内部结构,他们得到的不过是一个更小的能量“点”,它呈现出了这个粒子的所有特性:质量、电荷和自旋。这会引发严重的数学问题。想象一下,把一个电子的质量和能量挤压进一个越来越小的球体内。最终,它会变成空间中一个无穷小的点,此时粒子的质量和能量密度则会变得无穷大。这个无穷大会使得任何涉及到质量和能量密度的计算都变得不可行。因此,大约在30年前,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用不会消失的其他构形来代替粒子的内部形状,例如闭合的能量环,被称为“弦”。  基本的想法是,每一个物质粒子(电子、夸克、中微子等等)以及每一个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光子、胶子、中间矢量玻色子和引力子)其实都是某种微小的1维环。它可以是开放的,有两个端点,也可以是闭合的,构成一个环。当这个1维弦环随时间运动时,它会扫过一个2维的表面。它还可以分裂成2个不同的弦环,构成两个闭合的表面。这些表面被称为“世界面”。1根弦分裂成2根则对应于1个粒子衰变成2个。把这个过程反过来,2根弦变成1根则对应于2个粒子的碰撞和并合。   这些环也能向琴弦那样振动,其振动的精确方式决定了它所代表的基本粒子的确切特性。对于大质量粒子而言,振动的频率较高,反之亦然。  那么这些弦看上去像什么呢?先问个问题,你最近一次碰到1维的东西是什么时候?其实我们从来就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东西,更不要提它们是什么样子了,比如颜色、质量、大小等等。我们所试图描述弦的每一个特性都植根于我们的3维经验。于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这样的一个物理实体所具有的特性是否超出了我们的经验?幸运地是,在数学上这根本不是问题。这也正是物理学家可以精确处理1维弦的原因。  此外,科学家们知道,类似电子这样的粒子并不仅仅是一个有着表面的微小球体。事实上,它们是有着特定属性的无穷小能量结点。对于人类的思想而言,一大挑战是去想象基本粒子的真正本质——无论是一个能量点还是一根弦。[图片说明]:关于宇宙弦理论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引力、暗能量、大统一,还是大爆炸和暗物质?探索不同的维度  把这些弦和普通粒子及其特性相连的数学描述只有在10维的宇宙中才奏效,这让事情变得更为诡异。我们所处的普通宇宙由3维空间和1维时间构成,因此弦理论的数学要求再增加6个额外的维度,同时它们自身还要完全闭合且具有十亿亿亿亿分之一厘米的有限大小。  拿一张2维的纸,将它紧紧地团起来。把它塞进一个乒乓球,然后把这个球压缩到直径只有十亿亿亿亿分之一厘米——一些科学家认为那6个维度就隐藏在这个物体中。在3维空间中的每一个点上重复这个过程,弦理论认为你每这样做一次就会得到一个不同类型的宇宙。这些紧致维度的确切几何特性决定了在这个宇宙中到底会拥有什么样的粒子以及它们的特有属性。  一个3维球具有特定的几何,使得粒子在其表面能以特定的方式运动。类似地,通过这些紧致维度的空间来控制弦的振动(及其所对应的粒子),形成了弦的张力和几何特性。在这个紧致的空间中,每一种粒子都具有特定的由6个数字构成的地址,这就好像巴黎在地球2维球形表面上有其唯一的经度和维度一样。  毫无疑问,要画出这样的一个6维实体是很困难的。就算可以,我们也会忙于穷尽其所有的可能。在弦理论中,这样的空间据估计有10500个,每一个都代表了一个有着不同粒子和场的数学宇宙。在这些空间中的一些里面不存在电子,而在其他的里面则可以有12种不同的夸克,但却没有光子。于是,在后者这样的空间里就不会有彩虹出现。[图片说明]:弦理论中的额外维度会卷曲成类似如图所示的样子,其尺度只有十亿亿亿亿分之一厘米。且慢,不止这些  如果我们所有的只是一个有关粒子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新模型——在空间中振动的环而非点,那我们还没有简化或者统一标准模型。要解释我们已知的事物,还需要更为复杂的数学。但弦理论还具有第二个成分,被称为“超对称”。正如任何一个学习几何的学生所了解的,对称性往往会使得求解问题变得更为简单。  由于立方体本身的对称性,在3维空间中每转90度就能看到它新的一面,但是立方体的形状仍保持不变。科学家称其为“旋转对称性”。在20世纪7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发现标准模型中的粒子也能在超对称下彼此“转化”。这一镜像牵涉到了量子力学和粒子的一种内禀特性,被称为自旋。使得这个理论如此吸引人的是,作为已知粒子类型间超对称转换的结果,它可以自动地包含引力——终于,有一个理论可以自然地容纳所有四种相互作用力。  然而,大自然永远都不会无中生有,因此科学家们不得不添加新的成分来使得超对称的数学描述奏效。此时,标准模型中的每一种粒子都会拥有一个新的超伙伴粒子,由此来让粒子间的变换在数学上可行。通过以这种方式拓展标准模型,科学级们现在拥有了“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MSSM)。这个模型不仅可以解决标准模型所存在的许多问题,它还为占据宇宙物质总量85%的神秘物质——暗物质——提供了一种新的候选粒子。标准模型无法解释这些看不见的物质,但MSSM中质量最小的“中性微子”却具备了解释暗物质所需的合适特性。一起尝试  在20世纪8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把超对称用到了弦理论上,形成了超弦理论。他们提出了5种不同类型的超弦理论,每一种都能以各自的方式来解释这个物理世界。之后在1995年, 物理学家们意识到,这5个理论其实是一回事,被称为“M理论”。  这些理论彼此相连的方式可以用涉及到改变长度尺度的数学运算来精确描述,被称为“对偶变换”。一个与之类似且我们也更熟悉的例子是3维立方体的2维投影。一个3维立方体的真正形状可以从其不同的2维投影中重建出来。通过在3维空间中转动立方体,其每一个2维投影面都能被变换成其他的。你可以把11维M理论立方体的每一面想象成一个不同的10维超弦理论。11维M理论的详细数学描述告诉科学家们可以如何在10维超弦理论间进行变换。迄今的证据  一些物理学家把MSSM视为是在不添加大量假设的前提下超越标准模型的最简单途径,而且它还预言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可检测的新现象。例如,科学家们正在筛查数据搜寻已知粒子的超伙伴粒子的踪迹,其中一些最轻的质量为几万亿电子伏特,在LHC可及的范围之内。如果科学家什么也没找到,那么他们就需要用更复杂的模型来取代MSSM,它们中的超伙伴粒子会具有更高的能量。那么,目前这些搜寻进展到哪一步了呢?毕竟LHC已经工作超过2年了。[图片说明]:大型强子对撞机未来几年的结果也许会对超弦理论做出裁决。版权:Maximilien Brice/CERN。  好消息是,标准模型得到很好地验证。2012年7月,物理学家们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粒子,它看上去就像是已经被寻找了40多年、标准模型中最后一个之前尚未被发现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然而,2011年8月和2012年11月接连传来了坏消息,LHC的一队物理学家报告,他们对特殊粒子B介子衰变的研究并没有发现超对称的迹象。在超对称的帮助下,这些粒子衰变的速度应该快得多,但科学家们在被研究的几万亿次衰变事件中没有发现这一现象。  进一步的坏消息是,在7万亿电子伏特的能标之下,科学家们没有找到任何有超对称粒子存在的证据。这被认为是最简单的超对称模型(尤其是MSSM)的重大失败。超对称是科学家们用来统一四种基本作用力的最简单的数学模型,而大自然似乎也偏向于用更基本的理论来解释我们这个世界。如果MSSM被证否了,那大自然着实大大地戏耍了一把地球上的科学家们。  2013年初,LHC被关闭。,开始完全在设计要求的13万亿电子伏特的对撞能量下运转。物理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各种各样的理论来预言最轻的超对称粒子,计算发现有几十种新的粒子散布于LHC完全满负荷运转后可及的范围之内,因此一些乐观者对此感觉十拿九稳。  这一赌注其实极端的高昂:如果超对称被找到,那么发现之路就会为超越MSSM的超弦理论打开。如果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在LHC中发现超对称的证据,那么最简单的MSSM必然会被否定,而超弦理论也断然不会被视为是终极理论的最佳候选。这将是一大憾事。  弦理论对粒子的描述为新的粒子和现象提供了富庶的框架,拓展了人类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然而,其缺点是这些粒子中绝大多数的质量都超出了LHC可探测的能标。这也是其最大的问题。  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在全世界的多个国家花费数十亿美元建造LHC旨在发现“新物理学”却什么也没发现之后,将很难筹集更多的钱来建造更强大的、能标超过13万亿电子伏特的对撞机。如果LHC没有发现新物理学或者新粒子的迹象,那么这一负面结果将迫使物理学家们做出一个极端困难的抉择:要么发明出一种全新且低廉的技术来把粒子加速到更高的能量,要么在没有可用来检验大量理论的数据的情况下苦思几十年。由此,加速器物理学未来几年的结果也许会对超弦理论做出裁决。
+ 加入我的果篮
现在物理学上最大的谜团,莫过于几乎无处不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琢磨的暗物质了……要是LHC的重启没能找出超出现有已验证模型的新东西,那只能说明现有技术无法探索更细微层次的奥秘,科学家们只能对现有的重大谜题表示望洋兴叹了。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每天中午健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_百度知道
每天中午健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有更好的答案
很多年轻上班族白天有工作,晚上有应酬,为了挤时间健身,中午成了他们运动的黄金时段。利用午休的两个小时,去公司附近的健身房跑跑步、跳跳操,有人说时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宇宙弦的性质特点_百度知道
宇宙弦的性质特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而是弯弯曲曲的,然后再把前一张照片按某种比率放大,两张照片将是非常相象的。宇宙真的是由这些极微细网状结构形成的吗,有什么证据吗,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吨,直径仅为10^-29厘米(相当于氢原子核半径的10倍).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f141e271a3c27d1ea156/9c16fdfaaf51f3de91f1e9b193eef01f3b2979a7.jpg" esrc="http://f.hiphotos。由于这种弦的密度极大,因此引力极强.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9c16fdfaaf51f3de91f1e9b193eef01f3b2979a7,其它的弦横越整个宇宙。无限长的宇宙弦并不是直的。这就是说,宇宙在发展过程中://f,也使得人们几乎不可能在实验室中将它模拟制造出来,还是可以通过其它的方法来发现是否真的存在宇宙弦这种神奇的结构。<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f.hiphotos?直接观察宇宙弦恐怕是极端困难的由上面的机制所形成的宇宙弦。但即便这样。如果在两个不同时候给宇宙弦照像,大约有20%的宇宙弦是圆圈形的。整个宇宙弦网是按照“自我复制”的方式演化的,只有环形弦才能吸引周围的物质形成各种天体结构,而无限长的弦却不吸引物质。虽然弦的质量很大,但是弯弯曲曲的弦却是极度绷紧的,其张力更大,使它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振动,并时而互相碰撞。在由环形弦和无限长弦构成的宇宙弦网中,存在于宇宙中的弦只有两种:一是横贯宇宙无限长的直弦。全部弦的集合构成了布满空间的网。一段具有两个端点的有限(短)弦,会发生一系列的“重联”(每条弦的两端相互连接起来,或是与其它弦的两端相联)而演变成大小不同的环状弦或横贯宇宙的长弦,可以说是一个极高密度的能量线,它非常细.baidu,长形的弦是否较多地存在于宇宙中还不得而知,况且这种极微细的结构又不发出可见光和任何电磁辐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宙的琴弦txt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