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各个方面看一件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例子的例子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作文:一个和爱有关的故事提示:可以写各种各样的爱:如:朋友之爱,师生之爱,父母之爱等等要求:1.写出真实情感.2.可以写亲身经历的,也可以写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
晓峰专用199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充满了爱,有亲情的爱,有朋友间的爱,有陌生人简单爱,有师生之间的爱……  爱无处不在,它遍布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从小到大在我印象里最难忘的就是朋友之间的爱了.虽然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不是很长,只是短短的在学校的那一段时间,但是朋友对我的爱却让我最难忘了.  在家里,家里人只会嘟囔着不停,有时还会打我,骂我,每次都把人打骂的哭哭啼啼的,在学校没心情上课有时还在学校趴在桌子上哭,可是家长会知道我们在学校那么的难过么,只会用打来教育我们.但是在学校朋友见我们不高兴就会跑来我们身边来安慰我们,让我们别那么伤心,说家长那么说我们也是为了我们好,实际他们也是由不得已的苦衷的,我们要理解自己的家长,不要和家长们怄气,这样对双方都不好,我们要体谅理解他们.父母也是非常辛苦的,实际上他们缺少的是我们的鼓励,我们给他们说的加油的话.听到这,我的眼泪又落了下来.  懂了、伤了.我知道错了,以后不会惹你们生气了,原谅我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我的白马王子
有一首歌可以代替这个故事!回忆像个说书的人用充满乡音的口吻跳过水坑绕过小村等相遇的缘分你用泥巴捏一座城说将来要娶我进门转多少身过几次门虚掷青春小小的誓言还不稳小小的泪水还在撑稚嫩的唇在说离分我的心里从此住了一个人曾经模样小小的我们那年你搬小小的板凳为...
从前从前……嗯,这应该算是一个爱情故事吧。从前从前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各自带着对爱情的憧憬跟纯洁相遇,然后就像所有相爱的人那样,认为彼此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就像他们都很喜欢『小王子』。后来每当那个男生又想起她,他会想是不是因为那个女孩太善良、太爱他,所以也一并爱上他最喜欢的『小王子』。他们在相爱前认识很久很久,他喜欢她,对她有好感,可是他到底...
扫描下载二维码本题难度:0.40&&题型:解答题
(2016o克拉玛依校级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那年,女孩刚上大学,她住在有六个人的宿舍。另外五个女孩家里的条件都非常好,而女孩家里很穷。她的穿着非常朴素,人长得瘦小而且有点儿黑,除了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女孩跟打扮漂亮的舍友比起来,就像是天鹅群里的丑小鸭。&&& ③正因为这样,女孩很自卑,脸上总是挂着忧郁的神情。她尽管努力,但成绩平平。&&& ④女孩的舍友陆续地过生日,她们在高档的卡拉&OK厅或充满浪漫情调的酒吧开生日Party.女孩参加Party的时候,总是坐在角落,默默地看着鲜花、礼物和祝福一齐拥向幸福的寿星。&&& ⑤而女孩的生日总是被人忘记,因为她自己也常常遗忘了它。女孩偶尔也会有想起的时候,她不奢望开一个生日Party,但她希望有一天,有一个人忽然记起了她的生日,送给她一张贺卡,对她说“生日快乐”,女孩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从没有一个人为她这样做。有一次,她的生日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她的舍友忽然想起,问她:“你的生日是不是已经过了?”女孩愣了一会儿才想起自己的生日的确早已过了。于是大家淡淡地笑笑,不了了之。&&& ⑥在大三上学期的一天,女孩坐在图书馆一个靠窗的位置,认真地看书。那天,外面的阳光灿烂而明媚,透过玻璃照在了她的身上。女孩因这阳光而心情明朗起来,她转头望着窗外,只见阴密的小树林,有叶子飘飘柔柔地落下,铺满了草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碎成点点金地,随秋风跳跃。南国的晚秋总是这样的华丽而又富有生气。女孩突然想起,今天就是自己的生日,二十年前的今天,有一个小生命哭泣着降临,而二十年的生命历程,更是一首美好的乐章。可是自己却从来没有发觉这种美丽。女孩刹那间醒悟,当自己一个人跋涉时,如果没有人为你祝福,那就自己祝福自己。生命的旅途常常会有挫折,会有苦难,这时候需要一种勇气,一种鼓励。&&& ⑦女孩到蛋糕店,为自己订了一个蛋糕。剩下来的时间里,她到地摊上,买了一套衣服,很便宜,但她穿上它后,整个人焕然一新。然后她开始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学习计划。那一天,女孩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⑧晚上,女孩提着蛋糕和一袋零食回到宿舍。当她把蛋糕摆在桌上时,舍友惊呼:“今天是你的生日?”女孩微笑着点点头,于是大家都围拢过来,祝福她生日快乐。因为没有一个人记起她的生日,因此没有一个人准备礼物,但女孩心中早已溢满了幸福。女孩在摇曳的烛光中许愿,祝福自己勇敢、快乐并坚韧不拔。&&& ⑨从那以后,大家发现女孩似乎变了一个人,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人也变得越来越美丽。女孩开始参加学校的各种大赛,获得了许多的奖项,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后来,爱好文学的她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再后来,女孩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在梦想慢慢实现,即将踏上人生的另一个旅途时,女孩终于牢记二十岁生日那天对自己说的话:如果没有人为你祝福,那就自己祝福自己。&&& ⑩而这个女孩就是我,如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写下这段文字,感谢生活,感谢生命,更感谢自己,因为自己给了自己勇气和希望。(1)阅读全文,概括女孩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她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的?(2)请你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并按要求完成以下两题。①“于是大家淡淡地笑笑,不了了之”句中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②“但女孩心中早已溢满了幸福”句中加点的词语“溢满”能否改为“充满”,为什么?(3)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如果没有人为你祝福,那就自己祝福自己”这句话?(4)女孩参加同学生日Party的时候。“总是坐在角落,默默地看着鲜花、礼物和祝福一齐拥向幸福的寿星”,女孩此时在想什么?请你发挥想象,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5)读完全文,女孩的故事会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类似实例,从他们身上你读懂了什么?结合你所知道的文章之外的例子谈谈自己的想法。
来源:2016o克拉玛依校级一模 | 【考点】记叙文阅读综合;句段分析.
(2015o金山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埃博拉病毒&&& ①近年来,“埃博拉病毒”一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人们的恐慌,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②有关“埃博拉病毒”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扎伊尔有一条河叫埃博拉,在河边上有一个小村庄叫亚姆布库.1976年8月底,当地学校校长认为自己得了疟疾,在当地医院注射了治疗疟疾的药物.短短几天后,校长再次出现发高烧等类似疟疾症状,且病情越来越严重直至不治身亡.在校长病情发作的一周内,医院里员工、病人也纷纷得了类似的疾病.后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帮助下,疫情才逐渐被控制住.最终,有318人发病,280人死亡,死亡率几乎达到90%.病原体很快被分离了出来.最终,它被确认为一种新的病毒,命名为埃博拉病毒,它导致的疾病,称为埃博拉出血热.&&& ③幸运的是,埃博拉病毒&&& &凶狠,&&& 不像流感病毒那样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要与患者有比较密切的接触才会被传染上.即使被埃博拉病毒传染上了,也不一定会发病.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病原体,将它消灭.有些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却没有出现任何症状,只是抽血检查时发现他们体内有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说明他们曾经感染过埃博拉病毒,但是免疫系统迅速把病毒消灭了.&&& ④其实埃博拉病毒的构造很简单,中间是一条单链核糖核酸(RNA),只包括7个基因,被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包裹着,壳上分布着许多突起.这些突起是一种含有寡糖的蛋白质,叫糖蛋白.人体细胞含有一种叫NPC1的蛋白质,它的功能是转运胆固醇,但是埃博拉病毒的糖蛋白能跟NPC1结合,病毒借被转运进了细胞内.一旦进入细胞,埃博拉病毒就利用细胞内的合成系统复制病毒,复制完成后,新的病毒冲破细胞释放出去,细胞也就破裂、死亡.与此同时,埃博拉病毒会合成很多小一号的糖蛋白.这些小号糖蛋白被大量地释放出去,去包围嗜中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它一旦被激活,不仅能吞噬病原体,而且能释放出信号来调节其他免疫反应.但是小号糖蛋白与嗜中性粒细胞结合后,抑制住了它的活性,这样人体免疫系统就失灵了,听任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埃博拉病毒的主要目标是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死亡导致血管壁破裂,就出现了出血.埃博拉病毒也能入侵别的细胞,例如肝脏细胞,导致全身各处局部坏死.&&& ⑤目前还没有能有效地抑制埃博拉病毒繁殖的药物,只是对患者采取支持性治疗.&&&& 但是在知道了埃博拉病毒的入侵机制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研发出药物.例如,已发现有的小分子药物能够阻碍NPC1与糖蛋白的结合,埃博拉病毒就没法入侵细胞,据此有可能研发出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埃博拉病的患者因为免疫系统失灵,没法自己产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但是可以在动物身上甚至在转基因植物中生产针对性的特异抗体(叫单克隆抗体),然后注射到患者体内,帮助患者消灭埃博拉病毒.这还只是实验性的药物,即便证明了的确有疗效,也非常昂贵,难以在贫困地区大规模使用.更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注射疫苗预防被感染,但埃博拉病毒疫苗还处于研制阶段,还没有开始临床试验.因此我们人类与埃博拉病毒的抗争历程,才刚刚开始.(1)按照文意,填入第③段空格处的词语是&&&&.A.尽管&&就&&而是&&&&&&&&&&&&&&&&&&&&B.&虽然&&就&&还是C.虽然&&却&&而是&&&&&&&&&&&&&&&&&&&&D.&即使&&但是&&只(2)第④段画线句中“此”指代的内容是&&&&.(3)联系第②段文字内容,概括写出埃博拉病毒引发人们恐慌的原因.&&(4)下列对文章理解的一项是&&&&.A.埃博拉病毒的命名是源于它最早的起源地.B.埃博拉病毒的目标是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C.传染上埃博拉病毒,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病.D.未来可能会研发出抑制埃博拉病毒的药物.(5)本文围绕“埃博拉病毒”这一对象,依次向我们介绍了①&&&&;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方式;②&&&&;③&&&&.
(2014o松江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张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倾利就,以故名高一时.【注释】张溥:明代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宏丰,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①日沃数次&&&&&&&&&&&&②以名高一时&&&&(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抄完再诵读过一遍后,就把书烧掉.B.抄完再诵读过一遍后,就把手抄稿烧掉.C.诵读过一遍后再抄,抄完就把书烧掉.D.诵读过一遍后再抄,抄完就把手抄稿烧掉.(3)文中能印证张溥“名高一时”的内容是“&&&&”.(4)选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感激&&&&&&&&&&&&&&&&&&&&&&&&&&&&&&&&&&&&&刘自力&&& ①心理学家认为,人际交往存在着一种“互酬互动效应”.就是说,你以何种心态和行为去对待他人,别人即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以回报.&&& ②据说,在庆祝三峡大坝竣工时,有位记者问指挥长:你的第一杯酒敬谁?指挥长回答:首先要敬曾经反对过修建三峡大坝的人.因为有他们的反对,我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不断征求意见,以科学的态度听取不同意见,并不断修改、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大坝修建成功,他们功不可没,所以应敬酒以表示感谢.&&& ③学会感谢他人,就是要用宽容来调剂人生.与领导、同事或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相处,应当永远记住对方的长处;对反对过自己、包括反对错了的人,也要不计前嫌,与之和谐共事.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会觉得身边人人都是朋友,处处见友谊,获得一种幸福、美丽、充实、愉快的心情.&&& ④与此相反,倘若个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得失,总不忘怀他人对自己曾有过的某种“不是”,甚至凡事猜疑、揣度人家是否“居心不良”,必然在心间滋生莫名的记恨心理,将他人看成是“敌对者”,从而使自己生活在一种充满困惑、忧郁、阴暗的自我环境中.&&& ⑤&&&&&&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章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请为第③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请为本文补写两句结尾的话,使之与开头相照应.
(2016o崇明县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孙泰&&&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①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②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取其女弟③.”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众皆服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注释】①姨妹:姨母的女儿&②二子:两个女儿&&③女弟:妹妹(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①师皇甫颖&&&&少&&&&&&②泰亟往之&&&&还&&&&(2)、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那人身体有残疾,不嫁我孙泰就能出嫁了.B.那人身体有残疾,不嫁我孙泰就不能嫁了.C.其中一人身体有残疾,不嫁我孙泰就不能嫁了.D.其中一人身体有残疾,不嫁我孙泰就能出嫁了.(3)孙泰“操守颇有古贤之风”的具体表现:①&&&&;②&&&&.(4)、文中与“古贤之风”相照应的一个词是&&&&.
(2013o泉州)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县城小书店&&&&&&&&&&&&&&&&&&&&&&&&&&&&&&&&&&& 韩浩月& ①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 ②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③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⑤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 ⑦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⑧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 ⑨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 ⑩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11)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书店在我心里,已经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 (选自《作文通讯o锦瑟》2013年第2期,有删改)(1)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去买书→少年的时候,&&&&→离开县城的前一天,&&&&→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2012年秋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2)按要求回答问题.①第②段划线句子中,作者“犹豫”的原因是什么?②二十年的时光,人们对待文学阅读的态度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人们二十年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二十年前:&&&&二十年后:&&&&(3)请结合的相关知识,品析第⑦段“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把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4)二十年,书报亭变成了书店.“我”对现在的书店和曾经的书报亭怀有怎样的情感,请简析.(5)“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我”的两个特点.
解析与答案
(揭秘难题真相,上)
习题“(2016o克拉玛依校级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那年,女孩刚上大学,她住在有六个人的宿舍。另外五个女孩家里的条件都非常好,而女孩家里很穷。她的穿着非常朴素,人长得瘦小而且有点儿黑,除了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女孩跟打扮漂亮的舍友比起来,就像是天鹅群里的丑小鸭。 ③正因为这样,女孩很自卑,脸上总是挂着忧郁的神情。她尽管努力,但成绩”的学库宝(/)教师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分析】本文通过记叙我人长得瘦小而且有点儿黑尽管努力但成绩平平我因此而自卑在二十岁生日时通过自我祝福自我鼓励给了自己勇气和希望我因此变得自信快乐并坚韧不拔获得了许多的奖项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再后来我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告诉我们人在身处困境的时候应该树立信心学会自强自立坚韧不拔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解答】(1)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从文章第八段“但女孩心中早已溢满了幸福.女孩在摇曳的烛光中许愿祝福自己勇敢、快乐并坚韧不拔”可以明确:女孩在二十岁生日时通过自我祝福自我鼓励实现了转变.(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①“淡淡地”用得好写出舍友们对女孩的生日漠不关心. ②“溢满”的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表现小女孩的无比幸福.(3)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等.(1)象征手法&nbsp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在困难无助的时候应该学会自我鼓励.(4)本题是考查补写人物语言.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通过下文“她不奢望开一个生日Party但她希望有一天有一个人忽然记起了她的生日送给她一张贺卡对她说“生日快乐”女孩就心满意足了”来补写女孩心理注意用第一人称.示例:什么时候有人也会记起我的生日?也会有人对我说一句生日快乐?(5)本题是开放性问题感悟类问题要抓住文中的议论性的能够使人对道理有所领悟的句子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人在身处困境的时候应该树立信心学会自强自立坚韧不拔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答案(1)女孩在二十岁生日时通过自我祝福自我鼓励实现了转变.(2)①“淡淡地”用得好写出舍友们对女孩的生日漠不关心. ②“溢满”的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表现小女孩的无比幸福.(3)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在困难无助的时候应该学会自我鼓励.(4)示例:什么时候有人也会记起我的生日?也会有人对我说一句生日快乐?(5)人在身处困境的时候应该树立信心学会自强自立坚韧不拔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考点】记叙文阅读综合;句段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看答案
知识点讲解
经过分析,习题“(2016o克拉玛依校级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这”主要考察你对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知识点试题推荐
1&&&&2&&&&3&&&&4&&&&5&&&&6&&&&7&&&&8&&&&9&&&&10&&&&11&&&&12&&&&13&&&&14&&&&15&&&&
作业互助QQ群:(小学)、(初中)、(高中)社会学的最佳入门读物:社会学的意蕴最新章节列表(天蚕土豆),社会学的最佳入门读物:社会学的意蕴全文阅读 - 笔下文学
┊┊┊┊┊┊┊┊┊┊┊
社会学的最佳入门读物:社会学的意蕴
&&&&我们很难明白“社会学的意蕴”这个问题。就像其他事情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变动不居的。一个简单的定义并不能涵盖这门学科细微的方面,也不能反映其中所存在的歧见与异议。社会学自19世纪以来就被公认为一门学术性极强的学科,经过20世纪的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人们对其进行了重新解读,增添了一些新的议题与思想,使这门学科的形象发生了改变。
&&&&21世纪已然来临。如果生活在20世纪这一经历教会了我们什么的话,那必定是所有的事情都处在变动之中。21世纪依然延续着这种变动。我出生于1939年,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也许所有的历史时期都会被打上变迁的烙印,但是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下半叶却像是坐上了变迁加速器一般,这一变迁是如此的复杂与富有戏剧性以至于我很难理解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是保持不变的,未来很难预测,除了有一件事情是不变的,那就是未来是身处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的。
&&&&接受变迁是很困难的。每个人都相信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不会改变的,一旦我们不得不面对变迁并且发现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与此前不一样了的时候,我们会变得“不习惯”、“抓狂”和“恐惧”。
&&&&20世纪最后20年,整个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全球化进程。苏联解体,西欧越来越走向一体化了,东欧也越来越变成整个大欧洲共同体的一部分,来自北非和中东的移民对欧洲影响巨大,他们不仅带来了社会变迁,同时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在美国,一直深藏在人们身后的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比如财富的过度积聚、暴力的升级、相对于众多人口而言有限的就业机会和受教育机会越来越不平等、社区归属感的丧失等。与全球化、恐怖主义、环境保护等相关的议题使我们隔阂重重,从而使得妥协变得异常困难。我们甚至怀疑我们所施行的制度是不是已经过时了。21世纪头十年的社会议题使得我们的分歧更加明显了。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依旧萦绕在我们脑海之中:“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虽然许多美国人都在欢欣鼓舞资本主义的凯歌前行,但是在人们工资增加之余似乎看不到有什么福祉上的增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人口正在趋向老龄化,美国社会越来越官僚化、世俗化,而美国在世界中的角色也越来越不明朗。这个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变动着,许多人以一种极其模糊甚至是消极的方式在向我们(这里特指美国社会)学习,以此形成他们关于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以及什么样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判断。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者们不断惊呼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这意味着一种新的可能与新的挑战,令人眼花缭乱的机遇与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存于这个社会。
&&&&社会学是我们理解上述这些问题——社会的本质、社会变迁以及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学试图让人们重新相信社会的神圣性,并且仔细、客观地对它进行研究。社会学提醒我们反省自身的生活,理解我们所处情境的过去与当下:我们被安置的位置、这种安排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而这种认识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学不只是事实的堆积和一系列定义。它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这就是本书的写作目的:介绍社会学的视角及其理解世界的方式。这也是本书有一种内在的逻辑与组织架构的原因。
&&&&第一部分,社会学的本质。这一部分将社会学描述成一门纯学术的学科,它采取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理解人类社会。这门学科强调为什么我们是社会性的,社会模式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以及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是如何被社会化的。
&&&&第二部分,社会组织的本质。这一部分始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认识社会性的存在物。我们都是社会行动者,彼此间进行着社会性的互动,由此形成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由三个模式组成的:社会结构、文化与制度,我们应当以这种模式来理解人类,因为在每一个组织里面我们都被种种模式所塑造与控制。
&&&&第三部分,社会组织中的秩序与权力。这一部分关注一个人们在思考现代社会时经常会发问的一个问题:秩序是如何建立在社会组织之上的?社会权力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思考秩序与权力的时候我们讨论了越轨的问题。为什么社会中会存在越轨?我们认为谁会对既存的社会秩序构成威胁呢?
&&&&第四部分,人类社会生活的动态本质。这一部分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变迁。个体为什么会有变化,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变迁?这一部分安排了四讲来介绍相关的内容。第十一讲更加深入地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并且研究在社会强力面前人类是如何做出自由选择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并进而影响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第十二讲介绍为什么会有社会变迁以及社会是如何变迁的。个体对于社会变迁的作用差异很大,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我们也必须加以考虑。第十三讲主要介绍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家庭的主体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这一讲关注促成这种变化的力量是什么,家庭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变动中的家庭在社会各个层面发挥着什么样的功能。
&&&&第十四讲是第8版新增的内容,标题是“宗教、社会与个体”。宗教在我们的思考中、在现实的政治中,在我们关于过去、当下与未来的观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章的主题也是变迁。我们与宗教相关的冲突、理论和研究,哪些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了?现代生活是不是与传统宗教相对立的?未来的主要趋势又会是什么样的?
&&&&第五部分是全书的总结。这一部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即要解决很多读者可能会提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
&&&&在本书第8版中,我们试图延续此前的研究主题,即“社会学的意蕴”。我邀请维吉伦特教授——一个非常有天赋且极其勤勉的社会学家——与我合作,他是本书的第二作者。第8版与此前各个版本之间的不同之处都是他作的修改。许多关于全球化的讨论也是他完成的。关于宗教的那一讲是我们共同完成的。
&&&&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Prentice?Hall的编辑兰斯·罗伯茨,在这本书的编辑中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她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很多启发与引导。感谢希尼·拉吉斯,是她帮忙引介这本书的;感谢大卫·奥尔黛教授,他在家庭那一讲的论述中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当然,我也要感谢李·维吉伦特教授,他通读并修改润色了第8版的手稿。
&&&&我想把这本书献给苏珊——我的妻子、我最好的朋友、与我一同走过40年的伴侣。
&&&&我常常思索与人类有关的事情。当我十来岁的时候,哲学使我着迷。进入大学以后,历史学对于我也是如此。我以历史学为主业完全是因为我被这样的问题所吸引: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人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在我教书生涯开始的时候,我又迷上了心理学,因为当时我觉得心理学曾经期许过要解开许多人类的谜团。
&&&&我也喜欢音乐,但是当我走进音乐会现场的时候,我关注现场的人更甚于音乐——什么样的人在指挥?他与整个乐队的关系如何?中间是不是存在一些张力?他们真的很享受这种活动吗?他们相互之间是视对方为竞争对手还是一个团队中的合作者?他们是在享受音乐还是仅仅将音乐作为一种谋生手段?
&&&&我接触到社会学是在职业生涯的后半期。我在大学里上的第一堂社会学课程并不是那么令人感兴趣,因为我当时只是非常简单地准备了一下并且认为我以后肯定不会搞这个学科。我当时对社会学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种模模糊糊的形象上(好像它只是关注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犯罪、酗酒、离婚之类的),我并没有很认真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当时我所知道的社会学就如同之前的心理学一样,只是略微吸引我而已。我认为心理学研究个体,社会学研究群体。但是还不知道如果我们研究个体的话必须通过研究群体才可以。
&&&&上了一堂关于社会组织的课以后,随着上课听讲以及课后深入地阅读材料,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我面前。我开始意识到社会学是一种看待人类生活的视角,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老师说,我们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不是有时候才是这样的,而是永远都是如此。这是我们的核心本质,所有的事实都与此相关联。我记得当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关于自由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他说:“如果我们深深地嵌入于一个社会组织之中,那我们又如何能够做出自由选择呢?”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老师给出的答案(虽然这个答案是我所不愿意听到的):社会学所持的视角是高度决定论式的,这种视角认为我们的行为大多由社会组织所决定。老师的回答就意味着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我们比自己所想象的要不自由得多。
&&&&之后我对社会学越来越感兴趣以至于最终陷入其中。这门学科给我带来了激情,它为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所提供的解释是我此前闻所未闻的。社会学从未提供最终的答案,而是指出涉及社会情境的方方面面,这是我们思考问题必须关注的。
&&&&我发现自己早期的社会学经历是独特的。很多人不能理解社会学是什么。新闻评论员、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大学老师、行政人员——他们中间有很多人都曾经学过社会学——大多不知道社会学是什么。可能是因为有很多种类型的社会学家,导致人们不知道这门学科到底是什么。人们眼中的社会学家形象有很多种:社会改革者、喜欢统计的科学家、社会工作者,或者人类社会的冰冷观察家、思想的实验者等。大多数人会认为社会学家是心理学家的另一种翻版。社会学系的学生学过社会学这门课程,但是他们却不懂得用“社会学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所遭遇的情境,这一点使得我感到非常尴尬。
&&&&本书的目的是介绍构成社会学视角的核心观念。我希望读者可以理解这种视角并且感受到它的用处。如果这本书有什么值得我夸上两句的话,那就是它的语言会比较独特,你也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理解它。社会学有很多专业化的分支学科,但是本书的目的并非铺陈这些领域,而是介绍一些核心理念。
&&&&社会学是纯学术的
&&&&大学的课堂一般不会教给我们一些确定不移的东西。如果它所提供的都是我们知道的不变的东西,那么我们将会丧失求知的欲望并且会显得自大无比,以为我们已经知道一切事情了。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了解什么,就必须小心谨慎并且避免自己滑入纯理论的深坑。
&&&&大学里有许多纯学术的学科。之所以这些学科是“纯学术的”,是因为它们只存在于大学之内,并且研究者和辩论者聚集在此探讨问题。之所以还是“学科”,是因为它们大多已经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并积累了很多知识传统,因此都有系统而且严谨(因而是“学院派的”)的研究视角。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物理学、数学、艺术通常都被认为是纯学术的学科。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关注的焦点,其中所使用的视角都极为不同,每一种视角都研究现实的不同侧面。因此每一种视角都会强调一部分东西而忽略另一部分。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发展,化学将现实看做化学物质的混合物,生物学将世界理解为基因和环境。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视角可以面面俱到地把握现实的各个侧面,但是每一门学科都提供了有用的视角。
&&&&社会学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是一门存在于大学中的学科。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有人认为更早)。它已经积累了很多知识,并发展出一整套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系统方法。对很多人来讲,社会学是一种很有用的视角;对有些人来讲,社会学提供一种激情,因为它总是能够促使人们把它应用到现实生活与自己的经历之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
&&&&社会学关注社会现实
&&&&社会学试图理解人类这种存在物,它关注我们所经历的社会生活。社会学并不是将个体的个性视作其行为的缘由,而认为社会互动、社会模式(比如角色、阶级、文化、权力与冲突)以及持续的社会化是个体行为的动因。比如,社会学家会观察人们在互动中演化出来的各种规则与预期以及他们所共享的价值观。社会学家注重个体作为“学习者的角色”,即他们在当代美国社会是如何变成“中产阶级”,成为一个标准的男性或女性,这一演变过程在历史上又是怎样的。我们注意到,当行动者处于不同的群体或组织中时,他们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变化,他们受到这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化过程(组织中的人们塑造他们的企图)的影响。社会学始于这样的一种理念,即人们在其生活的社会情境之中被理解,他们都是会受到互动、社会模式与社会化影响的社会性动物。
&&&&大多数人习惯于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他们会认为行动应当是从个体特征而不是互动或社会模式的角度加以理解。从这种视角出发,人们会将某一宗教教派的大规模自杀活动的原因归结为宗教狂热主义或者有吸引力的领导与非理性的病态追随者导致的。虽然这确实解释了一部分原因,但是社会学家相信任何一个宗教群体必须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类型、一种有着共享文化的有组织的群体,在其中个体之间通过社会互动相互影响;或者被理解为一种结构,人们在其中占据各种位置并根据自己所应扮演的角色采取行动,以符合他人的期待,由此受到一种权力结构的影响,就像其他社会群体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例子中看出这种差别。社会学家一般不关注那些进监狱的人身上具有什么特点,而是对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更感兴趣:穷人的“社会位置”如何影响犯罪行为;社会中的权力在判定犯罪行为时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社会学家会研究犯罪率,社会中法律和罪犯的角色,社会中惩罚与矫正的历史与理念,犯罪惩罚体系的运作及其在维持秩序和(或)保护社会的财富与权力中的作用。
&&&&因此,社会学是一种视角,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在社会情境之中研究人类。
&&&&社会学提出三个问题
&&&&理解社会学的一种方式是找出将这门学科统合在一起的那些因素。在我看来,将这门学科统合在一起的,是人们经常尝试着对人类及其行为提出三个问题:人是什么?社会(或者所有的社会组织)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从社会学诞生那一天起,社会学家就一直试图理解人类的本质——人是什么?法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人类是在社会中被社会化的。社会构成了我们的本质。我们遵循社会的准则、道德观念、真理教导与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变成了社会。查尔斯·库利和乔治·赫伯特·米德这两位知名的美国社会科学家强调,人类自生来就处在未完成的境况之中:人类的本质是习得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获得的。互动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当遇见不同的人、遵循不同的规则和理念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变化。通观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学家一直专注于人类本质这一问题,最终形成的答案是:人类是社会的、社会化的、伴随着社会互动而不断在变化的。
&&&&是什么东西将社会统合在一起的呢?秩序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可以合作?这是社会学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很多人将这个问题称作“秩序问题”。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开始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但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展开,我们开始学习社会中的生存之道。社会的运作方式变成了我们自身的生存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们理解社会秩序的起点,但是事实比这更加复杂。秩序通过我们所建立的社会模式,我们所创造的规则、真理与结构得以形成。秩序通过家庭、传媒、学校、政治领袖、宗教得以维持。仪式、规则、惩罚以及持续不断的互动支撑着秩序。卡尔·马克思,另一个早期重要的社会学家指出了强力与操控对秩序形成的重要性。马克斯·韦伯关注合法性权力的角色,这最终意味着秩序在社会中得以形成,是因为人们愿意服从那些他们认为是代表着社会的人和事物。大多数社会学家关注社会秩序的本质问题。
&&&&第三个问题也是将社会学统合在一起的问题:为什么社会中会存在不平等?其结果会是怎样?社会不平等是否内在于社会组织之中?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得以维持的?社会不平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它是如何影响个体及其行为的?马克思认为不平等存在于所有的阶级社会之中;韦伯认为不平等持久地存在于任何组织之中。有些社会学家认为不平等是达成秩序的必要条件,所有的社会学家都认为不平等是导致变迁的重要原因。社会学家常常关注不平等得以维持的条件与方式及其对个体的作用。许多社会学家认为不平等是社会不公正的来源,几乎所有的社会学家都认为不平等存在于所有社会组织之中。
&&&&当然,将这门学科统合在一起的还有另外的一些问题,但是这三个是最为基本的。认真地探究这些问题会使你从一个比较好的起点理解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内容。
&&&&社会学是一种视角,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关注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类。社会学认为人类的本质之中最为核心的是其社会性的一面。社会作为一种秩序不断地发展演变,不平等对于理解社会与社会问题是一个关键点。
&&&&社会学关注五个话题
&&&&社会学家虽然在理解社会这一问题上存在共识,即他们都会同意社会秩序和社会不平等是理解社会的核心,但是在研究的话题上,他们的意见仍然有很大差别。社会学家一般倾向于选择五个领域的话题作为研究对象:
&&&&1?&&一些社会学家关注社会。社会学就其字面来看是“研究社会的科学”。社会是人类生存其中的非常大而抽象的实体。那些关注社会的研究者常常被称为“宏观社会学家”。
&&&&2?&&第二个话题或焦点领域是社会组织。社会学研究所有的社会组织,从最大的组织——社会,到最小的组织——互动的两个个体(二人互动)。人们生活在组织之中,研究组织的本质是一个可取的目标。
&&&&3&&?美国的社会学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社会学家越来越倾向于研究制度与制度体系。有些社会学家研究家庭,另一些研究学校或政府组织。因此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比如法律社会学、犯罪与司法社会学、健康社会学、宗教社会学与军事社会学等。专业化带来的结果是,各个领域的研究者成为社会中特定部分的专家。
&&&&4?&&许多社会学家对于面对面的微观互动世界感兴趣,他们研究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人的互动。这些学者关注这样一些问题:社会互动中的个体是如何塑造社会组织的,他们是如何分享共有的世界观,如何相互影响,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展开其社会化过程的。
&&&&5?&&最后,有些社会学家会关注社会问题,比如他们关心贫困、家庭失和、虐童、性别歧视、种族主义、忽视环保等。
&&&&这五个话题与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一样,它们既将社会学统合在一起,又是使得这门学科分化的依据。一方面,社会学家在他们所需回应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在他们所关注的五个焦点领域上也各持己见;另一方面,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同意,社会学是所有这些基本要素的组合,正是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这门学科。社会学可能因此被定义为:(1)是一种视角;(2)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3)将人类视为一种社会存在物;(4)认为人类是社会互动、社会化以及社会模式的产物;(5)关注人类的本质、社会秩序的意义与基础、社会不平等的缘由与结果;(6)关注社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互动以及社会问题。
&&&&社会学是一门科学
&&&&纯学术的学科有一些是科学,另一些则不是科学。自从社会学诞生的那天开始,社会学家都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然而,作为一门“科学”,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在此,我们试图通过揭示五个方面的原则来描述何为科学。
&&&&第一,科学的目标是通过审慎的、规范的方式理解世界。虽然科学通常被用来改变世界以及解决问题,但是其首要目的仍然是理解世界。科学之所以得到发展,是因为很久以前人们就认为对于世界的偶然性观察通常是被误导的、不正确的。科学试图控制个人的偏见,并且超越这种偶然性观察。认为社会学是科学也就是意味着宣称社会学试图以一种审慎的、规范的方式理解人类。
&&&&第二,证明是科学接受某一理念的必要条件,并且这种证明必须是经验的。人们在生活中通常经历一些非科学的事情,比如一些智者会告诉你什么是不好的,你的经验会提醒你哪些观点是不好的,你的直觉认为某些事情是不好的。社会学这门学科所积累的一些观点,也就是本书中的大部分观点,是通过长久以来累积的证据慢慢发展而来的。这些证据必须是经验的证据。这就意味着证据必须是通过人类的感官能够收集到的。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些证据必须是可观察的。科学不同于宗教,后者是基于信仰、权威的理念,有时会是不合逻辑的。科学也不同于一些非科学的学科,比如哲学、数学,这些学科是建基于一种很好的逻辑之上的。逻辑当然是科学视角的一部分,但是科学家试图追求更多的东西:经验观察是证明的基础。社会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发展出一系列检验工具,比如实验、调查、访谈、个案研究、数据分析。因此,其研究结果必须是可观察的、可与他人共享的。
&&&&第三,科学应当被认为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者们相互检视、批判对方的工作,不断辩论,以此建构知识主体。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学者们聚在一起互相讨论彼此之间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并出版著作以便更多人加入讨论。
&&&&第四,科学尝试一般化。科学家们努力超越具体的情境,以此将他们的研究结论与其他情境建立关联。科学家们将疾病、重力、动物、植物、星辰以及人类一般化。社会学则将角色、少数群体、革命、社会变迁、阶级、社会权力、家庭以及宗教等一般化。人类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虽然所有的事物本质上都是独特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可以仰仗我们的智慧做一些一般化的努力。社会学尝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一般化努力。
&&&&第五,科学尝试对事件进行解释。真正的科学会告诉我们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某类特定事件的影响因素本质上是什么。比如,韦伯观察到基督新教是如何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涂尔干观察到低度社会整合是高自杀率的重要原因。社会学家试图解释犯罪、教育成就、社会变迁及冲突等现象的原因。他们同样也揭示了种族主义、男权主义、贫困、社会化、社会角色等对其他现象的影响。科学试图发展出解释因果关系的理念。
&&&&社会学从一开始就宣称自己是一门科学,因此受到上述这五个原则的引导。社会学家“干”科学的方式与其他学科存在极大的差异。比如,社会学家中很少有人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的(就像是天文学一样)。相反,社会学常常依赖于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进行的“试验”(比如平权行动、用校车接送外区儿童上学、隔离教育、启蒙教育等),依赖于调查、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各种组织机构认真收集的资料数据等。社会学试图从历史文献中得出一般化结论。社会学是一门存在歧义的、有创造力的科学,它试图与那些只是简单地接受从其他科学借来传统技术的做法区别开来。
&&&&对于很多人来讲,马克斯·韦伯的工作是社会学科学取向的最好例证。韦伯作为一个德国的社会学家面临着个人的两难困境,他试图突破这种困境:他能否同时既是科学家又是政党政治活动的参与者?政治参与会不会牺牲科学的客观性?致力于客观性会不会成为他回避当时重要的社会议题的借口?最后,一个人如何在成为一个社会学家的同时又可以为建立一个美好社会而工作?韦伯是这样解决这一冲突的:他强调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是价值无涉的,这意味着每一个社会学家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必须悬置他的价值立场。我们应当努力探究事物本身是什么,而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是什么。韦伯清醒地知道,价值取向不可能完全被控制住,但是这仍然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韦伯教导我们说,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社会学家应当秉持一定的政治立场。比如,我们应当为正义、平等、自由与其他值得追求的目标工作,但是这种努力应当尽可能与我们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努力分离开来。因为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们必须致力于描述与解释人类社会。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纵然好听,但如果我们不能努力控制来自自身的偏见,我们又怎么确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同样,韦伯认为科学是一种探求本质的组织化和系统化的方法。虽然科学宣称试图寻找真理,但是从根本上说,科学从未达致其所要追求的真理。科学是一种出色的理解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从来就不是完美的。虽然作为科学家,我们必须努力控制自己的偏见,但是我们所做的任何一项科学调查——我们所提的问题、所使用的概念、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都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发现。因此,我们所谓自己发现的真理从来就不可能是纯粹的最终答案。这一事实适用于所有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韦伯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倡导一种开放的科学,其中可以运用许多方法、可以采用很多视角、可以使用许多概念。韦伯认为,科学所存在的歧见是克服我们的偏见的一种有效途径。他指出,科学家终其一生必须有这样一种思想准备,即他们的观点很可能被别人的所替代,因为新的证据不断被发现,从而修正、改变或替代我们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得出的结论。对于韦伯而言,科学并不是真理;它是一种不完美的方法,但是在探究事物的时候往往是最好的。对于试图寻求确定性的我们而言,这一事实是令人沮丧的!
&&&&科学因此是一个调查过程,它试图去理解现实的本质。科学尝试做到“客观”:从其本身捕捉和理解“客观事实”,而不是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其上。显然,与其他理解世界的方式一样,科学是不完美的。与许多其他视角不一样的是,对于科学这种视角来讲,客观性非常重要,科学家们常常试图反思其研究中的预设及其不完美的地方。举个例子,科学关注促使事情发生的自然原因(它假定所有自然发生的事件都是由其他自然缘由引发的),并且科学在其研究进程中只愿意接受经验证据(因为它假定诸如直觉与主观形式不足以达成理解)。这种视角在理解世界并揭示其中的规律方面,有时候是非常有用的。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科学只能够解释一部分现实,而不是全部。
&&&&科学研究对于理解世界而言是一种开放性的视角,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可以被争论的。最终胜出的科学观点往往是被经验证据反复论证并被科学家共同体仔细审查过的。然而即使是这样,科学也有它自身的问题。比如,科学家经常关注那些非常琐碎的事情,这些事情从常识的角度来看很容易被理解;他们常常没有关注那些更为复杂且重要的事情。再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研究老鼠比研究人要容易得多,为什么不能通过研究老鼠来理解人呢?有时候一个有创意的观点往往会被忽视,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专家们所发现的。另外,科学家共同体是由少数有权威的学者把持着的,他们常常控制着研究的问题域。同时,在研究中也会存在伦理问题,比如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权或动物权利,有时候也会有政府或者其他利益群体假借研究之名歪曲事实或者否定某些政策。
&&&&虽然科学存在上述问题,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其在理解现实中的重要作用的口实。社会学家使用的独特的、有创意的科学研究方式也不能让我们忽视这样的现实,即社会学是一种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科学方法。
&&&&社会学的意蕴:一个小结
&&&&让我们在这里停下来总结一下社会学是什么。这一部分介绍了社会学是一门纯学术的学科,也是一种研究视角。社会学关注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世界,它强调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因此受到社会互动、社会模式以及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社会学家关注三个核心问题,即人类的本质问题、社会秩序问题以及社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与造成的结果。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互动以及社会问题。最后,社会学是一门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社会学采取特定的方法观察研究这个世界,这种方法强调客观性、证据、观察、一般化、解释以及一群自我批判的竞争性学者共同体。
&&&&人们并不总是像社会学家一样提问题,也不会像社会学家一样收集数据资料。对于学术界而言,社会学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大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早期,最早的奠基性工作归功于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他第一次使用“社会学”这个名词,并且将社会学定义为“科学地研究社会”的学科。
&&&&就像其他所有科学研究视角一样,社会学的诞生是与一定的社会情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所谓的视角指的是定义“周遭世界”的方式,毕竟,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都会鼓励其成员对社会进行客观的、仔细的研究。然而,19世纪的欧洲对于这种“自我指涉的分析”视角相对来讲是比较成熟的。许多社会条件恰好在这个时候拼合在一起,从而为社会学的这种问题意识和学科气质的成长与繁荣提供了土壤。让我们简要地对这些条件进行一下分析。
&&&&作为灵感的科学
&&&&社会学被孔德定义为研究社会的科学,的确,科学的发展为早期社会学家提供了许多灵感来源。社会学肇始于一群知识分子试图运用科学技术来研究社会。在社会学诞生之前,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宗教思想家也曾经对社会进行过不同向度的思考。这些思想家研究的大多是政治世界,他们的大部分努力混杂于对两个问题的研究——人类社会是怎样的以及应该是怎样的。对于这些思想家而言,客观地进行调查并非其首要目的。
&&&&与之前的思想家们不同的是,社会学家采取18世纪启蒙哲人的立场:我们可以通过应用科学工具理解人类社会的规律。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向自然科学借用研究工具,这些研究工具是被用来研究行星、地球以及人类身体的。宇宙是由一系列自然规律组成的,所以社会也是由同类的规律组成的,社会学家试图通过运用科学研究的程序揭示这些规律。社会学家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被表述为:为了揭示社会是什么以及社会是如何运行的,而不是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社会学诞生于启蒙理性高歌猛进的时代,这一时代对于发现世界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充满信心。孔德对于科学研究社会的前途是如此自信以至于他天真地预测社会学(他认为社会学是“科学的皇后”)将会是新宗教的聚焦之处,而社会学家作为知识的担当者将会是“新秩序的牧师”、道德领袖以及人性病根的医治者。
&&&&工业化问题
&&&&社会学并非诞生于科学的时代,而是诞生于工业化与城市化急速改变着社会之根基的时代。早期一些社会学家看待工业化与科学的态度是一样的,他们认为困扰着人类社会的那些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将会被彻底消除。贫困、疾病、瘟疫甚至战争将会终结。其他社会学家如卡尔·马克思则认为贫富极度分化与不平等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还有一些学者如涂尔干和韦伯则看到了传统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如传统宗教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式微,以及官僚组织不断地成长。
&&&&事实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学是一群极具思想活力的学者理解与辨明这一系列变迁的一种尝试。
&&&&需要理解革命
&&&&法国大革命对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始于1789年终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的大革命是一段极为动荡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法国进而整个欧洲以及北美。
&&&&知识分子群体不断对大革命进行反思,包括其宣扬的理念、带来的成就以及造成的问题。19世纪欧洲的大辩论今日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这场辩论深深地影响了社会学这门学科,那就是为什么革命会发生?革命是如何结束的?社会秩序如何得到维持?社会问题如何加以解决?一个社会如何处理由权力和特权带来的不平等?
&&&&社会学诞生时就关注大革命带来的不平等和秩序的相互纠结。早期社会学家有一部分担心变迁,另一部分则欢迎变迁;一些社会学家担心传统影响消退带来的消极后果,另一些社会学家则对旧秩序的终结感到欢欣鼓舞;有些社会学家惧怕失序,另一些社会学家憎恶不平等。然而所有这些社会学家都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与其他民族和社会的比较
&&&&对社会的兴趣同样来自于另外一股力量——“帝国的扩张”,即地理大发现以来对于非西方世界的殖民与扩张。当人们认识到有不同于他们的社会形态存在的时候,他们会有不同的态度:或者为自己的生活与他们不一样而感恩,或者意识到他们从未想过的生活形态的存在,或者他们看到了拯救这些“不幸者”的机会,或者他们认为那些落后于他们的民族难以与他们一样享用文明化进程的果实。
&&&&不论怎样,那些有思想的人们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反思他们自己的社会,开始从更为一般化的层次进行比较并且寻求关于社会本质的答案。当其他地区被发现后,欧洲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这种思考,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将这些地方当作实验室,一个有待开发而不是征服的地方。伴随着这一发展进程,社会学诞生了。出于对社会的兴趣,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现实——“事情并不一定会是这样的;我们应该看看其他人是如何生活的。”
&&&&新思维得以形成的环境
&&&&伴随着法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科学与其他新领域的发现一起促进了社会学的发展。欧洲社会为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越来越开放的环境。这一趋势一直向后延伸着,正是19世纪为社会学的诞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也为更为批判地、客观地研究社会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并非所有的社会都鼓励学者对社会议题进行客观性调查。很多时候人们更加偏好于为社会唱赞歌而不是对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加以苛责。18世纪末到整个19世纪的革命带来了一种自由的环境,这种环境促使所有社会科学得以发展。此时,社会学的时代已然来临。
&&&&孟德斯鸠、圣西门、孔德以及其他一些思想家是社会学真正的“先驱”。然而,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有四位欧洲思想家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极为重要,他们可以被合称为“经典社会学家”。这四个人分别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埃米尔·涂尔干以及格奥尔格·齐美尔。他们对社会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范式,激发了我们的思维与研究,他们对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是我们研究的起点。到了20世纪20年代,这四位思想家都已过世,但是他们为欧洲的大学留下了极为丰厚的社会学传统。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这门学科传入了美国。很快,社会学开始穿戴有美国特色的“着装”,兴起了一股改革的激情,这与当时的社会工作区别并不是很大。这种改革的气质对于许多美国社会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促使他们去研究一些东西,围绕一些主题进行辩论。美国社会学受到实用主义的强烈影响(他们的箴言是,“如果某事是值得做的,那么请告诉我如何做”),从一开始它就面临着如何客观公正地理解社会这个问题,同时又想着如何改变这个社会。虽然美国社会学一开始就带有一种实践性和改革性,但是作为欧洲社会学的一种变种,它还是延续了早期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观察与解释传统。
&&&&年期间,社会学家开始越来越将改革的诉求束之高阁,以获取其在大学与科学共同体中的名望地位。他们努力促使社会学在美国各主要高校成为一门合法的社会科学,特别是在美国中西部与东部地区。
&&&&1920年以后美国社会学开始进入一个科学理论与科学研究并进的时期。社会学家开始尝试建立一门专业化学科,积累各种科学研究素材,为那些理念寻找确切的经验证据支持。在这一时期,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或者称为视角)——功能主义——在美国得以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功能主义在美国一直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但是后来其影响力开始慢慢衰减。功能主义学派的学者关注的问题与当年涂尔干所关注的一致——社会秩序问题。功能主义者试图弄明白社会是如何运作的、秩序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社会的各个部分,家庭、教育、宗教、法律等,在社会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因此,他们在研究中强调的是社会制度、社会模式与社会组织。这就是所谓的宏观社会学。功能主义曾对美国社会组织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社会学改变其原来的路线而向不同的方向发展。首先,在美国,科学研究共同体的成员越来越专业化,以为此前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提供坚实的经验基础。新的理念与经验研究将这门学科划分为截然不同的几个领域:家庭社会学、性别角色、宗教、健康、科层、越轨、军事、政府、社会流动等。这种发展趋势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是可预见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趋势将会继续。
&&&&其次,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冲突社会学得以不断发展。社会学家越来越关注一些社会议题而不是科学研究。这些社会议题与不平等高度关联:阶级、贫困、男权主义、种族主义、法团权力、白领犯罪和社会冲突。卡尔·马克思以及怀特·米尔斯(20世纪中期的美国社会学家)在这一学派的发展中影响最大。起初,这一学派被称为激进社会学,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演变为社会学的主流视角,其研究范围大大扩展了,并且与一些并不激进的主题相关联起来。
&&&&对社会阶级的研究很早以前就是冲突视角中的一部分,但是性别和种族越来越成为冲突视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功能论者一样,冲突论者一般都是宏观社会学家。冲突社会学有时也被称为批判社会学:它从对社会议题提出较为尖锐的问题而著称——比如我们对科学的忠诚,对客观性的宣称,以及拒绝研究变迁等。冲突社会学带来了一系列令人兴奋的理念与研究议题,对科学专业化支持者与功能论者而言,其重要性无可替代。
&&&&冲突社会学倾向于成为宏观社会学,它关注社会的本质。科学专业化的支持者将关注点放在社会制度之上——经常是宏观层次上的社会制度,有时也关注微观层次上的社会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我们看到了第三股力量的兴起: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微&观社会学——面对面的互动、社会化、沟通、小群体中社会模式的创造与维持、在一些场景中的自我呈现、语言、认同、角色等。许多学者开始采纳微观社会学的视角。从历史上看,微观社会学最重要的视角是“符号互动论”,但是其他视角的重要性也开始显现出来,如“常人方法学”、“社会拟剧论”、“社会建构论”以及“现象社会学”。综而观之,这些视角可以统称为互动论。
&&&&对于美国社会学界而言,专业化、冲突、互动以及对全球化的关注是近年来的重要趋势。社会学的其他发展方向也同时有了一些进展,比如更强调理解性别不平等、更关注现代性的未来以及“后现代”的生活样式,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通过定性而非定量的方法来理解人们的生活,这种定性的方法包括访谈、生活情境的观察、各种社会的分析比较。通观社会学发展史,总有一部分学者在一些学科基本问题与学科的发展方向上与另外一些学者存在尖锐的对立。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一门好的科学的本质以及社会意义还未达成一致;我们对于社会学应当关注什么以及对于研究社会而言什么概念最有用也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我们还对很多问题无法取得共同意见,比如关于社会不平等的意义和范围、社会变迁的缘由、人类在社会中的自由程度有多大、哪些社会问题最为严重等。有些学者认为卡尔·马克思是最重要的社会学家,而其他人认为这一桂冠应当给予马克斯·韦伯。有人认为埃米尔·涂尔干、乔治·赫伯特·米德、欧文·戈夫曼对于今日之社会学最有用,另外一些人更倾向于当前的欧洲思想家,如安东尼·吉登斯、米歇尔·福柯以及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也有很多社会学家对这些“宏大理念”并不感兴趣,而是完全专注于在经验研究中检验具体的观点。
&&&&社会学之所以让人心驰神往,正是因为它充满着各种冲突与自我批判。理念与研究并不是人们想当然的那种状态,因为有很多理念和研究是有待于进一步批判和认识的。与所有的学科一样,社会学中存在的不一致与批判性论点对于知识的积累是极为必要的。
&&&&第一讲是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概述,这一讲将介绍社会学家是如何思考“人”这种存在物的。社会学家们将社会学理解为一种“视角”,一种认识全局(具体讲就是社会)的方法,一种透视人类生活实质的“窗口”。
&&&&社会学家是如何思考的呢?他们提了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是如何揭开人类生活神秘面纱的?对于社会学家而言,人类生活的哪些特征是比较重要的?本讲将介绍社会学家普遍采取的思考方式,一共包括四个主题:
&&&&1?人的社会本质。社会学试图通过关注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从持续的日常互动到社会的力量——来理解人类。社会学家持有这样的一种观念,即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从其出生以来就一直如此),并试图以此检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2?社会模式的意义与重要性。社会学并不是将社会视为一群个体的集合体。社会始于社会性互动,这些互动发展出社会模式和规则,从而引导和控制人们进行进一步互动。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模式之下,有一些社会模式是在互动的时候产生的,但更多的社会模式是在进入互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有一些甚至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几千年了。
&&&&3?社会化的意义与重要性。人们依赖于社会化过程。个体必须得学习社会的模式,这些模式成为每个个体的一部分,社会依赖于那些已经社会化了的个体,也就是那些成功内化了社会模式的个体,这才使得个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成为可能。
&&&&4?社会学思考方式的一个范本:埃米尔·涂尔干。涂尔干的著作研究了三方面的主题:完全社会性的人、嵌入在社会模式中的人以及社会化的人。这几个方面显而易见地体现在他的著作《自杀论》之中。
&&&&也许社会学的核心命题应该是人是社会的。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的生活彼此相互影响。我们对他人的依赖是生活最为核心的一种事实。成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并不是要求我们彼此之间都很相像(我们有一些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说如果没有互动和社会,人类就会是另外一种动物,而不是现在这种情况了。
&&&&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相互依赖以求生存。我们生理与情感上的需要只能依靠他人才能得到满足。他人为我们提供生存之必需要件,同时保护我们免遭危险。他人喜爱我们,给予我们价值感、热情以及爱——这些都是我们成长所必需的。这对于婴儿与小孩而言当然是真实的,对于人们一生之久都是如此。
&&&&2?我们从他人那里学得生存之道。在一出生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如何生存,本能并没有将我们带得很远。我们是不断学习如何与身边的环境融合的。我们的行为是习得的,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获得的,这里的他人包括父母、朋友、老师、电视中的英雄人物、陌生人以及书本中的人。我们学习如何争吵、如何工作、如何过得快活。我们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防止被别人粗暴对待,如何烹饪食物。生活就是学习如何解决我们在自身所处环境中所遇见的问题。这是终其一生的过程:我们必须学习退休以后如何生存下去,甚至学习如何死去。
&&&&3?我们一生都在经历社会组织生活。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我们几乎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生存,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社会之中。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组织的社区之中,我们在许多正式的组织与群体之中工作并扮演自己的角色。每一个群体与组织都有我们必须遵守的规则、都将我们社会化,大多数组织和群体是我们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之所在。我们的天性可能要求我们生活在社会组织之中,否则我们就会灭亡。即使我们的天性没有要求我们如此,我们也在很早的时候(作为人类物种)就学习这种生存方式。
&&&&4?许多人类特质依赖于我们的社会生活。许多宗教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上帝所预造的灵魂。政府通过法律来界定我们的人性,它们宣称个体是一个人——从在母体中孕育、三个月、出生或者其他时点开始。然而,如果我们认为人类的一些核心特质——诸如语言、自我、意识与心智——为所有的人类行动提供基础的话,那么这些特质是如何呈现出来的?不管这些特质在我们一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都会使之得以发展。显而易见,我们通过社会使得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在论述我们的社会本质这方面,没有什么论据比这个更有力了。
&&&&5?我们许多个体的特性依赖于互动。我们每个人不断发展理念、价值、目标、旨趣、道德、才能、情感、取向,以特定的模式行动。这些个体的特性受到互动的指引。我们的社会、社区、家庭和朋友支持鼓励我们朝某些方向前行,同时阻止我们向另外的方向行进。也许我们并不是别人对我们的期待的复制品,但是他人的期待与教导对我们生活中的选择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6?最后,人都是社会行动者。这就意味着我们总会根据周围的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动。确实,有时我们总是试图对身边的人施加影响,但是我们同时也试图与他人沟通、劝阻他人或者至少调整我们的行动使得我们自己不受他人搅扰。然而,我们生活在周围人身边,我们的行动在心智上受到他人的塑造。作为社会行动者,我们必须给自己的行动一个“说法”。我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行为部分地影响到身边的人。
&&&&人类社会本质的这种中心性是社会学研究的起始之处。
&&&&我们的社会本质并不总是受到重视,其重要性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加以关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哲学家们对前社会的人类状态进行辩论。社会学的初学者也想知道,如果人们从来没有出现在社会之中,那将会是怎么样的。有些人认为在那种状态中,我们可能是高贵的、美好的;也有些人认为我们可能会是野蛮的、罪恶的;有些人认为我们可能与现在一样;另外一些人认为我们很难被称为人类。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先于个人存在。所有人都在社会之中出生,社会相对于活动着的人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必备要件。甚至最早的人类也是依社会一定的法则出生的,他们必须被社会化并且相互依赖以求生存。我们不能想象人类脱离社会而存在、发展。社会先于我们所有的人。没有社会,我们将不会以人这种方式存在。甚至在动物界中离我们最近的物种也是依赖于社会的。
&&&&社会学视角的第二个特点是通过社会模式来理解人们。
&&&&我们生于特定的社会。对于个体的我们而言有生有死,但是社会在我们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在我们死之后仍然继续存在。我们如何正确理解“社会”的含义呢?
&&&&很久以前,涂尔干认为社会是由“社会事实”构成的。通过这一界定他想告诉我们,社会是外在于我们而“在那里”的。一种无形的但却真实的力量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我们所有的人施加影响。今天,我们称这些力量为“社会事实”或者“社会模式”。就如我们的生物遗传对我们的影响一样,这些真实的力量也是如此。就像物理学、心理学的“实在”,同样存在着一种“社会实在”,这是一种新的力量,源自于个体之间的互动。说有些东西是社会的,也就意味着承认它们真的发生于个体之间。
&&&&我们以事情发生的比率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阐述。涂尔干从社会中分离出自杀率。每一个社会都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自杀率。事实上,这些比率长期来看是倾向于稳定的,如果发生变化,那一定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你我都出生于一个社会,而任何社会都有一个自杀率、犯罪率、出生率以及死亡率。我们进入大学后有相应的辍学率,我们结婚后有相应的离婚率。这些比率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的存在作为一种力量对我们施加影响,对于我们生活中的选择而言更是如此。
&&&&社会阶级作为社会实在的另一个例子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们出生于一个阶级社会之中,我们在阶级体系之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也许能够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但是我们改变的机会依赖于流动率。如果我们出生在穷人家庭,我们向上流动的机会就比我们出生于中产阶级的家庭要小。阶级的含义是什么?它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是社会模式的一部分,社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思考与行动;它影响我们的权力观、生活方式、发展机会、交往对象以及我们所加入的组织。即使我们通过运气、技巧和(或者)努力的工作很快地改变了我们的阶级位置,我们仍然会受制于新的阶级位置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约束。
&&&&文化是另一种重要的社会模式(或者社会事实)。当我们说人类是一种文化动物时,我们的意思是说社会早已为个体提供了在其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的许多理念都源于特定文化,我们学习这些东西,它们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许多价值观与道德观都是从这种被称为文化的社会力量中发展出来的,而不是凭空产生。我们的观点受到了社会模式的影响,这些社会模式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经常是好几个世纪。
&&&&社会同时是由制度构成的,制度是影响我们行为的社会事实。美国是一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及两党制的政治体制,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的行为。制度是一个社会必备的要件,制度发展出模式来引导我们所有人的社会生活。
&&&&大多数人并不是很容易地就能辨识这些模式。毕竟,有很多人认为社会只是个体简单的结合,并没有超出这些构成它的个体。化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并不是经常为这些被人们建构出来的社会模式而费心,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个体有机体及其发展。与我们这种重视社会生活力量最接近的观点是承认“他人对我们的影响”,或者我们某种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但是在这里我们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模式、社会力量或者社会事实中生存,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深刻的理念。
&&&&为了理解社会学家研究人类生活的视角,有必要考察一下社会学家所谓“社会化”这一概念。
&&&&对于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而言,其成员必须都是经过充分社会化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社会、社区、正式组织或群体教导它们的成员按照自身的方式来行事。家庭和学校是小孩社会化的场所,行业协会对其新招募的成员进行社会化教育,足球队对其队员进行社会化。从一个更为一般的角度来讲,社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其成员社会化。一个经过社会化的人可以成功地扮演其所处的群体、正式组织、社区或者(以及)社会所要求其扮演的角色;他可以适时地进行自我控制,而这种控制来自于他对社会控制的学习。
&&&&社会化创造了锻造我们成为完全之人的种种品质。我们从一出生起就具有人类行为的潜质,但是仅当我们变得社会化的时候,我们才具有语言、自我、心智和道德良心。如果没有社会化,我们将会变成什么样呢?有一些人虽然已经成年了,但其社会化过程仍未完成,这表现为他们仍然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无法正常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在做事情的时候常常会冲动。我们很少看到有人在成长中完全远离其他所有人,而这样的人一旦被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将显得非常的怪异。我们几乎不可能想象会有人完全没有经历社会化过程。
&&&&野孩子阿维龙可能是人们发现的未经社会化的最为有名的例子了。他于1797年在法国劳恩河森林地带漫游时被人们发现,后来被政府收容,而后被一群学者和医生研究。阿维龙大约十一二岁,他完全没有“说话的能力”,只会“哭闹和发出口齿不清的声音”。他拒绝穿衣服,不能分清楚图画以及镜子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之间的区别,也不懂得哭泣。他没有情感纽带,没有性方面的表达,不会说话;他走路的步态非常独特,偶尔会手脚并用地奔跑。
&&&&人们偶尔会在新闻里看到另外一些例子,这些例子中的主人公也是在没有社会交往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图景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不会说话,对他人的行为感到恐惧并充满敌意,表现出一种对世事的冷漠。他们与他人的合作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们进行合作时需要在相处中自我控制,必须通过理解他人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乔治·赫伯特·米德称这一过程为“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
&&&&查尔斯·库利认为人类的本质并不是天生的。他写道:“人类除非通过与同伴进行互动,否则不可能拥有一种成为人类本质的东西,当人们相互疏离的时候,这种本质也开始衰退”。从一种现实意义上讲,我们都是经过社会化成为人类的。
&&&&涂尔干对于社会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捕捉是非常到位的。他写道,社会能够存在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深入人心,塑造我们的内心世界,锻造我们的意识、理念与价值观。社会的规则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规则,社会的运作方式也成为我们的行事方式。当人们的行为破坏社会规则时,我们会感到非常生气并且希望通过惩罚违规者以重新确立规则。正是有了社会化,当社会的符号——旗帜、领袖、宗教信仰等——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时,我们会感到自己有一种良好的归属感。正是由于有了社会化这一过程,我们的认同才会深深地嵌入并依赖于我们所处的社会。
&&&&马克思同样也对社会化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有自己的看法。一个社会只有少数人拥有生产资料并控制大部分财富,而无产阶级必须为这些特权阶层工作而勉强存活,这种现状为什么会存在?马克思的答案是无产阶级被教导接受他们的社会位置。无产阶级被教导:只要他们努力工作,也是有可能变得富有的;而有钱人富有是理所应当的。他们被要求相信这就是事物的本来状态,改变这种现状则是不可取的或不可能的。当然,马克思的言论至少包含以下意义:不管人们处于社会中的哪个位置,他们总是被社会化以接受社会安排的现实;如果社会化进行得好,警察的工作将会变得非常轻松。社会化使得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
&&&&社会学家试图正确理解社会化对于行动者本身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异同点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被社会学家所理解的。犯罪、成功、价值、道德、成就以及失败某种意义上都是可以从社会化的角度加以理解的。男女、阶级、族群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也源于社会化的不同。
&&&&当然,生物学因素在此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比如人们拥有不同的潜质、天赋以及“智商水平”等。即便是婴儿也会在性情、体重、外貌、性别上存在差异。在婴儿出生之后,他们与其他人进行互动,而这些人对他们的鼓励、挫伤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品质的发展。因此,社会学家想要了解:对于一个出生于贫困家庭或者上层社会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家庭出身对他们的成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性别这一因素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不同的群体、社会是如何造就人们迥异的性情、外表以及天赋的。
&&&&我们早先论及的社会模式是通过社会化习得的。我们通过社会化学习对自己所处的位置的认知以及角色期待。我们也是通过社会化学习文化的——组织的“所思所想”是真实的,同时也是正确的。我们通过社会化学习自我认同——我们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甚至是一些基本的能力,如自我意识——把自己当做客体的反思过程——也是通过向他人学习而获得的。按照库利的说法,他人就是我们自己的“镜子”,而我们自己就是一个“镜中自我”。
&&&&社会化使得社会的存在成为可能。我们不像蚂蚁或蜜蜂,这就是说,我们并不是生来就具有合作的本能。换言之,我们通过社会化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没有社会化我们各自将会变得非常不同,进而不可能进行合作,也就不可能达成社会秩序了。的确,没有社会化我们的行动只是出于冲动,而毫无自我控制的成分。自我控制就是社会控制,而社会控制源自社会化。
&&&&社会学家将社会化视作社会学的核心概念,这种做法是恰切的。社会化是我们社会本质的核心部分,也是我们介绍社会学这一视角很好的切入点。
&&&&我们经常听到诸如“群体”、“组织”、“社会”这样的词语。关于这些词的含义我们大多有自己的理解。本讲的目的是试图仔细地界定这些术语,并描述其在社会学这一视角中的用处。
&&&&当我们提到“组织”的时候总会联想起“常规”、“模式”、“持续性”。“让我们组织起来吧!”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即建立一个适用的模式,使得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在做什么。这就是组织的基本含义——人们不断发展出来的模式。社会学家研究这些模式,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是如何影响、引导与控制我们的。
&&&&几乎每个人都生于社会组织之中。我们在家庭、社区与社会之中发现的大多数社会模式已经持续了很久,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个人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并且服从这些模式,他们只是偶尔参与组织的构造。
&&&&社会模式从何而来呢?它们一开始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不断被确认、被改变、被抛弃的?最直白的答案是社会互动。一旦人与人开始了社会互动,它们就在发展社会模式——组织。当互动停止的时候,社会模式也就随之终结了。当互动被分隔的时候,不同的社会模式也就发展出不同的社会组织来。当互动被阻拦或者有很多人突然加入互动或者互动中出现新的问题时,社会模式也就随之改变。
&&&&社会互动对于理解社会模式与社会组织而言是一个关键点。而理解社会互动的关键在于理解社会行动,因此我们以社会行动作为本讲的起点。
&&&&我们所有的人都在行动——也就是说我们都在做事情,向周遭的环境展现我们的运动状态。如果我们无法行动就意味着我们已然死去。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一种特殊的行动——社会行动。当然,人不仅仅只是社会行动者,同时社会行动也控制着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节大多数领域。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人的本质。
&&&&对于韦伯而言,社会行动有特殊的含义。对一些人来讲,“社会的”(social)意味着聚会中的欢歌笑语,“社会化的”(socializing)也就是友好的、对他人存友善之心。另外有些人认为,社会的就是与群体和社会相关联的,也就是个体行动在某种意义上受到他人的影响。韦伯也同样认为人的行动是受到他人影响的,但是他的分析远超于此。
&&&&第三讲人嵌入于组织
&&&&在韦伯看来,社会行动就是行动者&“指向他人”并因此受到他人的影响的行动。行动者在行动中与他人的关系可以表现为好几种形式:考虑到其他人、为其他人而行动、面对他人、反对他人、不顾他人等。行动者的行动是为了与他人发生各种关联,比如影响他人、与他人沟通、恭维他人、批评他人、愚弄他人、嘲笑他人等。如果他人对我们的行动有影响或者我们在行动中考虑到其他人,这就是社会行动的例子了。
&&&&关于社会行动的例子随处可见。在某种意义上,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是假想有一个旁观者,即使我的屋子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当我遇到你并说“你好”的时候,我的言语是指向你的,因此这是一个社会行动。如果我说完这句话你没有回头并且继续向前走,你就忽略了我,而我与你的互动也只是停留在我的脑袋中。当我与你交谈、对你吹口哨、给你一个暗示、推你一把、拥抱你、握住你的手、对你唱歌、向你扔一个皮球的时候,我是在参与社会行动。当我早上起床开始打扮自己并且想象我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时(甚至这些人我并不认识),我的行动是社会行动。当我在一个宴会上躲在一个角落不想让人看到时,我的行动是社会行动,因为他人影响到我的行动。当我觉得自己好受一些并因此觉得自己在他人看来并不像是一个傻子的时候,我是社会行动者;当我告诉别人他们才是傻子的时候,我是社会行动者。当我独自一人在自己的房间里的时候,我也可能是一个社会行动者,比如给别人发电子邮件、查收别人给我发的邮件、在网上订购一本书、为期末考试制定计划等。
&&&&社会行动的关键在于行动的时候考虑到他人。所有有意向性的沟通都是社会行动,但是沟通不是社会行动的基本要素(如果我是一个小偷,我在行动的时候会想到警察,这样就可能不会被抓,此时我不需要进行任何沟通)。我们意念中的人可能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也可能是以前的人(甚至是已经死去的人),或者将来的人(下一代);这些人可能已经结婚了(本书的旁观者完全是作者想象的);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我们的朋友)甚至是一个社会(比如美国)。
&&&&并非所有行动都是社会行动。对于在雨中我撑一把雨伞这一行动而言,我很明显并没有考虑到其他人,因此不是社会行动。即使是我看到了别人撑了一把伞以后才撑了雨伞,这也不算是社会行动,这只是模仿。只有当我撑伞这一行动有别人参与才算是具有社会性的。如果雨下得很大,其他人都看到我有一把雨伞放在手里,此时我为了不让别人认为我是一个傻子而撑起雨伞的话,我的行动就是社会行动了。或者如果我邀请旁边的其他人到我伞下避雨,我的行动也是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是有意向性的行动。这里的意向性指的是行动者在行动时至少考虑到其他人。这就意味着那些纯粹出于情感的或习惯的行动并不是社会行动。当然,可能根本不存在纯粹出于情感而未经过思考的行动,因为即使是在最具情感的行动中,我们某种程度上也会考虑到其他人。如果我头撞门柱并对一个朋友大吼大叫,我的行动首先不是经过理智思考的,因此也不是社会性的,然而我的行动中也有一小部分因素是指向他人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行动也是具有社会性的。当我出于习惯而做某事却没有认真考虑所处环境中的其他人时,这样的行动就不是社会行动了。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因为大多数情形需要我们考虑到其他人。我们可能是受到习惯的驱使,但是我们的行动仍然是社会性的,因为在具体的情境中我们考虑到了其他人。所以,几乎我们所有的行动,包括情感性与习惯性的回应都有“考虑到他人”的要素存在。我们几乎总是社会行动者。
&&&&社会行动对于我们作为人的本质非常重要。我们生活在周围人的世界中,其他人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因为我们在行动时总是要考虑到他人。因此,我们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处情境以及他人的塑造。当我们周围的他人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也随之改变。我的行动之所以不同,那是因为与我互动的人不一样。我们的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例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