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思敬uefi启动是什么意思思

|||||||||||
光明日报:落其实者思其树
日08:42&&&&来源:
原标题:落其实者思其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徵调曲》中的名句,意指吃到树上的果实就想到了结果实的树,喝到河中的水就想到了河水的来源,成语“饮水思源”就来源于此。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其“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梁太子萧纲的宫廷,先仕梁,四十岁时出使西魏,其时梁亡,庾信被迫出仕西魏,后又仕北周,始终不得放还。庾信在北朝虽备受恩宠,但他念念不忘故国,诗文中多乡关之思,上引两句即是表现返本、感恩之情的名句。
  庾信的这两句骈文之所以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不仅因为它表达了人们的一般性情感,更在于它与中国主流文化传统的价值建构方式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返本与感恩是中国文化的两个关键词。所谓返本,就是追思自身的来源,并以此来践行价值建构。孝敬父母、追念祖先就是返本,《论语》将其上升到了人类社会建立和发展的根本性高度:“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念祭祀久远的祖先,百姓的道德就会归于淳厚了。
  对祖先的尊重和祭祀是返本的重要形式。朱熹《论语集注》云:“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丧礼与祭祀不是外在的硬性规定,而是符合人的心理情感的必然选择,它培养和凝聚人性心理,是人类觉醒和自我确认的一种形式。如果说“丧思哀”是内在建构,“祭思敬”则是外在约束。所有面对死的“慎终追远”,都是为了生的“民德归厚”,而前者是价值建立的根本依据。
  还应该看到,“追远”是指祭祀年代久远的祖先,而久远的祖先很难与自己有情感上的联系,对其只能进行理性的追思。因此,与祭祀父母、祖父母等有情感联系的人相比,祭祀祖先更多的是从情感中升华出的理性。而这种理性,对于建构社会规则和价值准则往往更有意义。从这一意义上讲,“慎终”侧重的是对有情感联系的先人的态度,“追远”侧重的是对无情感联系的先人的态度,二者构成了一个以情为基础、以理为主导的相互制约和促生的价值生成的完整机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何谓“人穷”?生活困窘固然是“穷”,但真正的“穷”是价值的困境。屈原正是在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和价值时才写出了《天问》和《离骚》,庾信也因不能回归故国才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的痛切感受。因此,在价值困境中,人们易作返本之思。返本是追思探寻的开始,也是价值建构的开端。
  中国人的感恩并非宗教性的,而是来自现实的经验。中国人感的恩不仅有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有皇天后土的覆载之恩。庾信的“落实思树”“饮流怀源”即是此意,而传统儒家“天同覆,地同载”的仁爱之情,以及“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也源于此。人施恩可以不图报,但人为何要知恩图报?因为只有知恩、感恩、报恩,才能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庾信的“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以生动贴切的文学语言表达了至为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又以审美的方式将这些思想文化积淀入人们的心灵,塑造着人们的人格境界,让我们在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时候,时刻不忘本来、感恩本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编:黄策舆、谢磊)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全面从严治党层层推进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两个月前召开的六中全会,对加强党的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提出了全面要求,并作出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全会公报和审议通过的两部党内法规,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从严治党主张,呈现出我们党管党治党新境界。
48小时新闻排行
12345678910
大家都在看
手机阅读更精彩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古四书〗【论语】之(白话解)
发布时间: 21:37:58 | 作者:admin | 点击:428
一、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8.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9.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
10.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二、&为政第二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子曰:「君子不器。」
10.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子曰:「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1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三、八佾第三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四、里仁第四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5.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7.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8.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孔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4.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五、&公冶长第五
1.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2.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3.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6.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8.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9.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0.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六、&雍也第六
&&&&&1.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七、&述而第七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6.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易)可以无大过矣。」
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1.子不语:怪、力、乱、神。
1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1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5.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八、泰伯第八
1.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九、&子罕第九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5.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1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2.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忧;勇者见义勇为,直道而行,故不惧。
十、&乡党第十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g,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2.食不言,寝不语。
3.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4.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5.入太庙,每事问。
十一、&先进第十一
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之死?」
十二、&颜渊第十二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解:孔子说:「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8.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9.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10.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孔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1.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十三、子路第十三
1.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十四、宪问第十四
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3.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4.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6.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8.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十五、&卫灵公第十五
1.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子曰:「可以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以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8.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0.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5.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7.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9.子曰:「有教无类。」
2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21.子曰:「辞,达而已矣!」
十六、&季氏第十六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5.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6.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十七、阳货第十七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6.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7.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8.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十八、&微子第十八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十九、子张第十九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2.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4.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5.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7.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二十、尧曰第二十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白话解)&
《论语•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解:孔子说:「学习修养自己和福国利民的学问,又能够适时地实行,岂不是很令人欣喜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很快乐吗?当自己的道德学问有成就时,即使旁人不知道,心里也没有丝毫怨恨,这不正是一个君子的风范吗?&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白话解:一个关怀世道人心的君子,必定很专注、很用心于根本的事情,根本建立好了,人道自然因此产生。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应该是仁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解:孔子说:「刻意说出甜蜜中听的话,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那样的人很少有仁心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解:曾子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策划事情,有没有尽心?和朋友相交,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我所传授的学业,有没有不纯熟的地方?」&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解:孔子说:「做一个学生,在家应当孝顺父母,出外应当恭敬师长,做事应谨慎说话要诚信,对众人要平等友爱,特别应该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此修行还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功。」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白话解:子夏说:「一个人,能用尊敬贤能的人,来替代爱好美色的心,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事君主时贡献心智不余其力,和朋友交往,能做到诚信不欺,这样的人,纵使他谦虚地说没有读过书,我也必定肯定他很有学问。」『贤贤易色』另解:娶妻重德而轻色。(明夫妇之伦)&
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威严,不为人尊敬,肯向学就不至于顽固粗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如己的人为友!如发现自己有了过失,不要害怕去改。」
※(虽然无友不如己者;只是我心常见,人之胜己,故友之。)&
8.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白话解:曾子说:「对于亲人过世时的丧葬事宜,如果能够谨慎守礼,对于亡故很久的祖先,仍然不断地追思怀念,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啊!」&
9.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
白话解:子贡说:「老师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
10.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白话解: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传下来的道,以礼为最美好,不论小事大事都是由此而行。但也有行不通之处,这个时候如果只知道要『和』,一意孤行地用『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行的。」(为和而和,没有原则失去立场,和有何益?)&
11.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白话解:有子说:「与人有约应该守信,但所约定的事必须合乎义理,方能实践遵守。对人恭敬,必须合乎礼节。才能避免被人轻视侮辱。如果他所依靠的是一个值得亲近的人,那么这个人就值得尊敬和效法了。」&
1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饮食不强求温饱,居处不强求安逸,勤勉任事,出言谨慎,又能常向有道德学问的人请益,以修正自己的行为,能这样子可以算是好学了。」※(志在圣贤,不在安饱。)&
1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白话解:子贡说:「虽然贫穷也不谄媚,虽然富有也不骄傲,这样的人,老师以为如何呢?」孔子回答说:「可以算不错了,只是还不如,贫穷仍能乐道,富贵仍然好礼的人啊!」&
1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必忧虑别人不知道我,应该忧虑我不能了解别人。」
※(求他人的了解是求其在他,君子求其在我。不知人则无法祖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故知人是进德修业所必须。)
《论语&?&为政第二》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白话解:孔子说:「诗经三百首,可以用其中的一句诗来概括;即是:心里没有邪念。」
※&心为根本,心无邪念即心正,心正则身正,言语行为皆正矣。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白话解:孔子说:「用政治来教化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这样子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于刑罚,不会想到是不是可耻。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来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
※&孔子以为礼治优于法治,然礼治、法治不可偏废。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白话解: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能运用所学的道理,以立身行事;四十岁时能通达一切事理,没有疑惑,不为邪说所动摇;五十岁时能知道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所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心里不再有起伏不平;七十岁时能随顺心里所想的去做,一切自然,随缘自在,却不会逾越规矩法度。」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白话解:孟懿子向老师请教孝道,孔子说:「不要违逆。」一日樊迟为老师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回答:『不要违逆。』」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作儿女的应当依礼来奉侍,父母过世了,要依照礼节来埋葬,依礼来祭祀。」※(礼,贵在心诚,不在形式。)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白话解:孟武伯问孝道。孔子说:「让父母亲只担心你的疾病。」
※(孝子谨慎以持身,不妄为,唯疾病不能自主使必无。)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白话解: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人讲的孝顺,只是能养父母就算尽孝道了。但是狗和马,一样有人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的心,养父母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分别?」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解:子夏问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难在永远保持和颜悦色。有事时,由年轻的负责服务操劳,有了酒食,先为长者陈设,请长者先吃,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解:&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当中,领悟出新的道理来,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按钱穆先生注:教学合一,温故必求知新,能学然后能教。)
9.子曰:「君子不器。」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一件器具,只限于一种用途。」
10.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白话解:子贡问老师:如何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然后照他所做的来说。」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待人忠信,但不徇私,小人徇私相结合,但不讲忠信。」
1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白话解:孔子说:「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考,还是不能明白究竟,仅是空想而不肯勤学,变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按钱穆先生注:学而不思,不深辨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无所得。思而不学,则事无验证,疑不能解,将危殆不安。故『学与思』当齐修并进,不可偏废,仅学不思,容易迷失自己。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
13.子曰:「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白话解: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知』的道理吧!你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诲女知之乎!女,汝也。
&, , SPAN style="FONT-WEIGHT: FONT-SIZE: 10.5 FONT-FAMILY: '宋体'; mso-spacerun: 'yes'"&14.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白话解:孔子说:「多听别人说,把你觉得有疑问的搁置在一旁,其余的部分也要谨慎地说,这样过错自然就减少了;多看别人做,把你认为有疑问、不安的地方,搁置在一旁,其余的部分也要谨慎地去实行,能这样做,就少有后悔的事情了。」
1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是他的祖先却去祭拜,这是谄媚。遇见道义上应当做的事,却不肯做,是懦弱没有勇气。」
《论语&?&八佾(yi)第三》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白话解: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有什么意义?有何用处?人如果没有仁心,制作音乐有什么意义?要怎么运用?」※&礼、乐不分家。&
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白话解:林放问礼的本意。孔子说:「你所问的意义十分重大,依礼而言,与其过于奢侈浪费,宁可节俭朴素。办理丧葬大事,与其过于注重形式与外表的繁文缛节,宁可内心哀戚些好。」&
3.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与人争,如果一定要说有,除非是在举行射箭比赛(古有射礼),比赛前,双方互相作揖敬礼,才升堂开始比赛,比赛完之后,又互相作揖才退下,胜负已定,胜者又向败者作揖敬礼,请他上堂饮酒受罚,像这样有风度的竞争,才可以称得上:君子之争。」&
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白话解:孔子说:「官雎那一章诗,有欢乐但不放荡,有悲哀但不过份伤痛。」&
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白话解:孔子说舜那个时候的韶乐:「十分的美,又十分的善。」讲到周武王那个时代的音乐说:「十分的美,但是没有达到十分的善。」※(舜王以大孝受尧帝之禅让,武王以兵力革命,故非尽善。)&
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白话解:孔子说:「在上位不能宽以待下。行礼时没有敬意,遭遇丧事时毫无哀戚的表情,这种人还有什么可看的?」&
《论语&?&里仁第四》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乡村、社区应该具有淳朴、忠厚、仁德的风气才算美好,如果选择住所,不去选择风气淳朴善良,有仁德的地方,哪里算得上有智能呢?」&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白话解: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人所希求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手段取得,也不愿意接受。贫穷与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来改善,也一定不会逃避的。」&
3.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白话解:孔子说:「凡人的过失,总会偏向跟他的性情一样的类型,只要观察他所犯的过失,便可知其人心中有没有仁了。」&
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白话解甲:孔子说:「如果能在早上听闻『人生大道』,就算是晚上死了,也了无遗憾!」
※(大道难闻,今生能闻、能行,可谓死而无憾矣!)&&&&&&白话解乙:孔子说:「如果有一天能听到『天下太平』的消息,就是马上死去也无遗憾!」☆毛子水先生注译&
5.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白话解:孔子说:「有志之士,既然存心在道,还以粗糙的衣服和简陋的饮食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议论『道』了。」&
6.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白话解:孔子说:「如果放任自己依据个人『利益』来行事,必将招致很多怨恨。」&
7.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要忧虑得不到职位,应该忧虑没有担任那个职位的才能。不要忧虑没有人知道我,应该注重自己有没有值得别人认识、了解的才德。」&
8.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孔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白话解:孔子说:「参啊!我平日所讲许许多多的道,实在可以用一种道理来融会贯通啊!」曾子回答说:「是的。」孔子出去以后,同学们问:「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所说的道理,不过是『忠恕』罢了。」※&按钱穆先生注:忠恕之道即仁道,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及人之心谓之恕。孔子亦自言:「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
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只晓得义,小人只晓得利。」※&存心不同故。&
1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白话解:孔子说:「遇见贤人,就想跟他学习向他看齐;遇见不贤的人,要能够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11.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白话解:孔子说:「服侍父母,如父母有过错时,应当委婉劝谏,父母不接受时,应当照常保持恭敬的心,不可以违逆不孝,等待机会再行劝谏,虽然如此忧心操劳,内心一点怨恨也没有。」&
1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白话解:孔子说:「古人不随便说话,因为恐怕说了不能做到,是一件可耻的事。」&
1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对自己想要说的话,相当慎重,显露出有点迟钝的样子,做起事来却十分勤快敏捷。」※&郑玄注:「言欲难,行欲疾。」&
14.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白话解: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不会孤立,必定有人来亲近他。」
《论语&?&公冶长第五》
1.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白话解:孔子对子贡说:「你与颜回哪一个比较强?」子贡回答说:「弟子哪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一个道理,能悟出十个道理来,弟子听一个道理,只能悟出两个道理。」孔子说:「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按钱穆先生注:闻一知十:指闻一部分能知全体。闻一知二:指闻此知彼。
2.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白话解: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材不可能再雕刻,肮脏的土墙不可能再粉刷,我对于宰予还有什么好责备啊!」,孔子又说:「以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人,听了他所说的话,还要看看他所做的事对不对,这都是由于宰予,我才有这样的改变!」
※&言行要一致才可贵。
3.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白话解:子贡说:「我不要别人把不合义理的行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要把不合义理的事加在他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按钱穆先生注:『不义』不加诸于人,操之于我;不欲人加之于我,操之在人,故说:非尔能力所及。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白话解:子贡问老师:「孔文子这个人何以能追『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请教,为羞耻的事,这就值得称为『文』了。」(或向才学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死后追封称为谥。
5.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白话解:孔子称赞郑国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立身谦恭、事君敬谨、教养人民有恩惠、派遣人民合乎时宜。※(使民以义:不影响人民工作,尤其是耕作的农时)
6.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白话解:孔子说:「晏婴(晏子)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相处虽久,仍然对人保持敬意。」
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白话解:季文子这个人,遇事总是要经过三次思考然后再做。孔子说:「思考两次也就够了。」
※&按钱穆先生就左传所载,季文子为人行事,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多思转为多私,不足称道。
8.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白话解: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人不惦记着以往的恶事,所以心里很少有怨恨不满。」
※&论语又云两人:「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9.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白话解:颜渊、子路侍立在老师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裘(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就是用坏了,也不会怨恨、遗憾。」颜渊说:「我希望自己有善事也不张扬,有功劳也不夸张。」子路说:「我们也想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能诚信相待,少年人都能得到照顾。」
10.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过,当发现自己有过失的时候,能够在内心里责备、检讨自己的人。」※&修行不过是『知错改过』而已。&
《论语&?&雍也第六》
&1.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白话解: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们,哪一个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个颜回是最好学的,他偶然生气发怒,但绝不牵连别人,并且不会重犯同样的过错。」&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白话解:孔子说:「真有贤德啊!颜回。只吃一箪饭(盛饭的圆形竹器),只喝一瓢水(以瓠剖成两半用来盛水),住在粗陋的小屋之中,别人是忧愁得难忍其苦,回呀!仍然不改自得其乐,真有贤德啊!颜回。」&
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白话解: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道,实在是能力不足啊!」孔子说:「能力不足的人,顶多在中途休息一些时候再前进,至于你现在则是划地自限。」&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白话解:孔子说:「知道它如何,不如喜好它,喜好他不如参与他,乐在其中。」&
※&譬如食;知之不如食之,食之不如饱之。&
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白话解: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高深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难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只能谈浅近的道理。」※&中人以下,需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
6.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白话解: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常动,仁者常静。智者常乐,仁者长寿。」
※&按钱穆先生注:水性活泼流通无滞碍,智者相似故乐之。山性安稳厚重,万物生于其中,仁者性与之合,故乐之。&
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存心善良胸襟广阔,常思推己及人,只要自己想自立,就会想到帮助别人自立,只要自己想通达,就会想到要帮助别人也通达。能就近取自身做比喻,将心比心,可以说是行仁的路径与方法了。」
※&能如此,不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做到: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所谓兼善天下是也。&
《论语&?&述而第七》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白话解:孔子说:「只传述前人的文章典籍,不创作新说,相信古人,喜好古书,私底下,可以把我比做商朝的老彭吧!」※&老彭乃商朝贤大夫,好述古事。&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白话解:孔子说:「不多说,只默记在心,勤学不厌烦,教人不疲倦,这三件事对我有何困难呢?」
※&孔子乐在其中,何难之有?&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白话解:孔子说:「品德不用心修养,学问不勤敏学习,义所当为时,不能努力以赴,知错不能勇于改过,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子曰:「过则勿惮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本章重在启发,勉励学者自动自发。&
5.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白话解:孔子告诉颜渊说:「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兼善天下),不能任用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独善其身)只有我与你能做到这样啊!」
子路说:「如果老师率领三军用兵时,是谁与老师您一起呢?」
孔子说:「空手与虎搏斗,不顾危险;不借用工具,徒身渡河,到死都不知道悔悟的人,只是凭着血气之勇,我是不会同他在一起的。要在一起的必须是,遇到事情能小心谨慎,善于计谋的人。」&
6.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白话解: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来,就是执鞭的低贱工作,我也愿意做,如果不可求,还是顺从我自己的喜好。」※郑玄注:富贵不可求而得之也,当修德以得之。此言有命亦有道。
按:了凡四训谈改造命运,皆指出:富贵功名都是修来的。&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白话解:孔子说:「吃着粗米饭,喝白开水,弯曲手臂当枕头睡,乐趣就在这当中啊!不合义理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般。」
※原来快乐俯拾即是,可以这么简单就做到,这么容易就得到!&
8.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易)可以无大过矣。」
白话解:孔子说:「再给我几年,让我学到五十岁,也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
※&按钱穆先生注:古文论语作易指周易,鲁论作亦。&
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白话解:楚国大夫叶公问子路:「你们的老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啊?」子路一时答不上来,回来后向老师报告。孔子说:「你何不回答:『这个人啊!一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学习有心得的时候,心里感到快乐,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已经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你何不这样说呢?』」&
1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只是喜欢研读古书,又很勤敏用功,努力求来的。」&
11.子不语:怪、力、乱、神。
白话解:孔子平日不说:怪异、好勇斗狠、违法乱纪、鬼神迷信等四件事。&
※&因为这些事会使人产生迷惑,误入歧途。&
1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解:孔子说:「三人同行,必定有我可以学习效法的地方!选择其中好的,来跟他学习,对于不好的,如果我也有就改正之。」&
13.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奢侈浮华,就会让人觉得缺乏谦虚忍让,如果过份节省,就会显得简陋草率,两相比较,与其不能谦虚忍让而凌人,宁可简陋一些。」&
※&按钱穆先生注:固陋病在自己,不逊则凌人。孔子重仁道,故谓不逊之过失更大。&
1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光明正大,因此坦然自在;小人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所以常怀忧惧。」&
15.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白话解:孔子待人,态度温和不失严肃,容貌有威仪但性情平易并不凶猛,对人恭敬合礼,心里从容安详。&
《论语&?&泰伯第八》
1.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白话解:《诗经?小雅篇》说:「要小心呀!要谨慎!好象站在深渊旁边,好象踏在薄冰之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诸葛武侯一生唯『谨』,因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白话解:曾子说:「读书人心胸不可以不宽大,志气不可以不坚强,因为他要担负重责大任,而且要走很远的路。他以行『仁道』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是不是很重大,至死方休,这段路程是不是很远呢?」
3.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白话解:孔子说:「人民知见正确,可以由他们去做为,人民不懂道理时就要教育而使其具有智慧。」
※&按:本章常遭误解,被解释为人民只要叫他去做,不必告诉他为什么?以为夫子有愚民政策,有愚民思想!&※&此句是说国家要重视国民的教育。&
4.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
白话解:孔子说:「如果有人,拥有像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只要他骄傲又吝啬,其余的,也不值得一看了。」&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应该好学不倦,诚信紧守仁道,对于善道要能坚守至死。危国不可入,乱国不可居。天下有道,政治上轨道之时,应该为国家服务,有所表现;天下无道,政治大乱,不能表现时,就退出隐居。国家政治清明时,仍然贫穷卑贱不能有所作为,是可耻的;国家政治混乱时,不肯退隐,仍然居高位又富有,更是可耻的。」&&&&&
※&按:本章常遭误解,以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是逃避、不负责任的行为。经查春秋史实,孔子所言:危国、乱国均指他国,他国已乱不可居住,他国已危,情势难以挽救,故曰:不可进入。读书求学最怕一知半解,望文生义,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误人误己不可不慎!
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策划计议那个职位所管的事。」&
《论语&?&子罕第九》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白话解:孔子平日甚少谈论『利』。只赞同『命与仁』。※&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特别强调『论语言仁最多,言命亦不少,并皆郑重言之。』故本章之意,并非孔子甚少论及利、命、仁三者。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白话解:孔子平日绝无四种心:一不臆测未来;二不期望一定要怎样;三无固执之心;四无自私自利、我私我慢之心。
3.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白话解:孔子说:「我是无所不知吗?我实在无知啊!如果有一个粗人来问我,虽然他一无所知,却很诚恳的求教,我也只是就他所提的问题,从正反两方来问他,一步一步的诱导到源头之处就是了。」&※鄙夫虚心向学,孔子善教、如叩钟使自鸣。
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白话解:颜渊长叹说:「夫子之道,我越仰慕它,越觉得它崇高,越钻研它,越觉得它坚实,一下子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像在后面,老师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诱导,真是善于教导啊!」
5.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白话解:孔子想要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九夷那么落后,文化又闭塞,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怎么会落后、闭塞呢?」※按钱穆先生注:君子乐居其地,即可证其地并非闭塞。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白话解:孔子在河川上说:「过去的就像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地流,一去不复返。」
※&长江后浪推前浪,岁月不待人,及时当努力。
7.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爱好德行能像爱好美色一般的人。」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白话解:孔子说:「譬如堆土去造山,只差一箩筐土就可以完成,却停止不做了,这是我自己停止不前的啊!又譬如平地吧!虽然才倾倒一箩筐的土,如果我能持续向前,日积月累中有成功之一日,这样不停的前进,也是我自己决定的啊!」
※&为学与行道,其停止或前进,皆在己不由人。若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学者当自强不息。
9.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白话解:孔子说:「年少的人,是最值得敬畏的,哪里知道后来的这一辈,不如现在这些人呢?但级是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是默默无闻,没有作为,那就不值得敬畏了。」
※&『因为他来日方长,前途无限,只要他肯努力上进,必有成就』
1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白话解:孔子说:「三军虽众,其统帅仍有被劫夺的可能,匹夫一人虽小,若能立志,谁也夺不成。」
※&主帅靠人保护,坚守其志则在己,其志坚定不能动摇,故谓志不可夺。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白话解:孔子说:「要到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知道松树与柏树,依然保持青翠不雕谢。」
※&所谓『乱世知人心,板荡识忠臣。』
12.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白话解:孔子说:「有智能的人,心无疑惑;有仁德的人,心无忧愁;有勇气的人,心无恐惧。」
※&智者明理,因为通达一切事理,处事清楚明白故不惑;仁者悲天悯人,无私无我,没有敌人,故不忧;勇者见义勇为,直道而行,故不惧。
《论语&?&乡党第十》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g,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白话解:(厌者餍也,不厌:不饱食之意也。)饭不因为精致而饱食,肉类菜肴不因为烹调的细致味美就吃得很多。凡是饭因久放,味道变了,鱼烂了,肉腐败了,都不要吃。颜色变坏了不吃,味道变臭了不吃。煮的不熟太生,或过熟太烂了都不要吃。不是吃饭的正餐时间不吃,不照正规方法割肉不吃。放的调味品不适合不吃。肉不要吃太多,不要比吃青菜米饭还要多。只有饮酒没有限制,以不喝醉、不捣乱、不闹事为原则。
※&一、依据欧美先进国家医学报导,食用高脂肪与偏爱肉食是致癌的主要原因;预防胜于治疗,应从饮食习惯的改善下手。
二、饮食健康之道在简单、自然,合乎季节生产的食品最健康,五谷饭、青菜、水果不能少,吃出健康精神好。
三、各种精致食品与过度加工的食物,均含有化学添加物,容易致病,甚至致癌,要少吃,最好不吃。
四、肉类生产过程,常使用荷尔蒙增长剂与抗生素,对健康有害!
※&为了一辈子的健康幸福着想,建议肉类应尽量少吃,最好不吃。
2.食不言,寝不语。
白话解:吃饭的时候要专心吃饭,不要讲话,以免口沫横飞不卫生,老人家吃饭讲话,容易呛到,也不健康;睡觉时不要聊天以免影响睡眠。
3.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白话解: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拜谢而受之。告诉使者说:「我不知道药性,所以不敢尝试。」
※&医生对症施药,是专业的行为,病情或有类似,各人体质大不相同,故亲朋好友之间,不论介绍或赠送药品均应审慎为之,不如推荐良医,方为上策。
4.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白话解:孔子家的马房遭受火灾,孔子退朝回来知道后,急着问:「有没有人受伤?」没有问马。
※&孔子重人甚于重马于此可见。
5.入太庙,每事问。
白话解:孔子进入太庙(鲁国祭祀周公之庙),对每件不明白的事,都要向人请教。
※&不耻下问,不懂就问,是虚心,也是好学的表现。何况在太庙之中,有关祭祀的大事,慎重是必要的。&
《论语&?&先进第十一》
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之死?」
白话解:子路问如何事奉鬼神。孔子回答说:「不能事奉人,那能事奉鬼神啊?」子路又问:「请问人死之后是怎样?」孔子回答说:「我们对于生的道理都不清楚明白,哪里谈得上死了以后的事?」
※&孔子以为,事人优于事鬼,知生重于知死。
《论语&?&颜渊第十二》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解:颜回问如何做到仁。孔子说:「约束自己的心行,实践『礼』的规范,那就是仁了。果真有一天能做到这样,天下的人都称他为仁人了。为仁与否完全在自己,不是靠别人啊!」
颜回说:「请问老师实行仁的条目有哪些?」孔子回答说:「凡是不合礼节的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不要听,不合礼节的话不要讲,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做。」
颜回听了说:「我虽然不够聪明,请老师放心,我愿意遵照老师这些话努力去奉行。」
2.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解:孔子说:「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白话解:凡是人的生死,皆是命中注定的,一生的富贵也有上天的安排。君子只要言行谨慎没有过失,与人相处谦恭有礼,那么四海之内,人人皆乐意和你亲近,都像兄弟一般了。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请看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
4.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白话解:子张问如何可以算是崇德与辨惑?孔子说:「言行以忠诚信实为主,闻义即能改过迁善,可以算是崇德了。喜爱一个人的时候,希望他活得很好,讨厌的时候,希望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白话解:齐景公问孔子为政治国的方法。孔子答说:「君王尽君王之义务,臣子负臣子的责任,父亲尽父亲的义务,儿子负责儿子的责任。」齐景公说:「这番话说得太好了,如果做君王的不尽君王的义务,做臣子的不负臣子的责任,做父亲的不尽父亲的义务,作儿子的不尽儿子的责任,纵然有米粮,我也吃不到啊!」※&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则天下大乱矣!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不成全他人的坏事;小人刚好相反。」
※&君子小人存心不同,所好亦异。君子量大,故成人之美;小人气量狭窄,嫉妒心作祟,见不得人好,故反是!
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白话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政是群众的事,应当以正道治理,不能偏邪。你若以正道来领导,在下面的部属人民,谁敢不正?」※&己身正,不令而从。
8.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白话解: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就好象风,老百姓好象草,风加在草上,草一定会随着风吹而倒。」
※&故君子有领导风气之责。
9.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白话解:孔子说:「忍不住一时的气愤,冲动行事,忘了自己的身命安危,乃至于连累父母家人,这岂不是迷惑胡涂的行为?」※&应从忍一时之气,以保百年之身。提升到学问深时意气平之境界。
10.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孔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白话解:樊迟问如何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如何是智?孔子说:「知人。」樊迟听了不明白。孔子为他说明:「举用正直的人,来指导教化那些枉曲的人,可以使不正直的人也变得正直了。」樊迟听了还是不明白,只好退下。
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向老师请教如何是智?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怎么说呢?」
子夏说:「这话含意太丰富了,从前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出贤能的皋陶,来治理国家,那些不仁的人都远离了。后来商汤有了天下,从众人之中选出贤能的伊尹,来治理国家,那些不仁的人也都远离了。」
※&选贤与能,知人善任乃治国平天下之大道。
11.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白话解: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应该诚心地给予忠告,善巧地将他导入正轨,如果不能听从就要停止,暂时不要再劝了,以免自取其辱。」※&规过劝善,乃朋友之义。&
《论语&?&子路第十三》
1.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白话解:孔子说:「名份不正当,就无法说得顺理(理不直则气不壮);说话不能顺理(顺口),做起来就不容易成功;做不成事,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盛;礼乐的教化不兴,单用刑罚,法律刑罚也不能用得恰当;法律刑罚用得不恰当,人民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了。」&
※&人民不知如何是好,天下将乱矣。&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白话解:孔子说:「领导者本身正直没有偏差,就是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倘若自己都作不好,就是有命令,人民也不肯听从。」※&这就是正人须先正己的道理。&
3.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白话解:叶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使近处的百姓人人欢喜快乐,远处的老百姓都愿意来归服。」&※&为政先得民心。&
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白话解:孔子说:「不要只求速成,不要只见小利。求速成,必定缺乏考虑草率从事,事必难成;只见小利没有远见,贪图小利将因小失大,成就不了大事。」&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能与大众和谐相处,但并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是曲从私党,同流合污,而不能与大众和谐相处。」&
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心地坦然光明正大,所以坦然自在而不骄傲,小人骄傲却无法坦然自在。」&
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白话解:孔子说:「刚正、果敢坚忍、性情朴实、说话迟钝,不会巧言令色,这四种德行都接近仁。」&
※&近仁并不等于仁。&
《论语&?&宪问第十四》
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白话解: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言辞,但是话讲得很好听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一个仁人志士必定很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必者一定也,不必者,不一定,未必是也。
2.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白话解:孔子说:「爱他,能不教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规劝教导他吗?」
※&爱护子女最怕溺爱;忠于长上最忌一味逢迎。
3.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白话解:孔子说:「贫穷困苦而不怨恨,是比较难的;富贵而不骄傲,比较容易。」
※&君子安贫乐道,故无怨。
4.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日日精进向上于进德修业,小人日日向下沉沦于私欲。」
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白话解:孔子说:「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自己而学的,志在修养自己;现在的学者,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是为了博取名利。」
6.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以他所说的话,超过他的行为为耻。」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没有才能。」
8.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解:有人问:「以恩德报答仇恨,如何呢?」孔子说:「那将如何报答恩惠呢?不如以公正无私报答仇恨,以恩德报答恩德。」&※&以德报怨,语出老子63章。&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白话解:子张问怎样才能行得通。孔子说:「只要说话忠诚信实,做事忠厚、谨慎,虽然在蛮荒落后的国家也能行得通。反之,如果说话不忠诚、不信实、做事不忠厚、不谨慎,虽然是近在自己的乡里,你能行得通吗?」※&不忠厚:刻薄也。
2.子曰:「可以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以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白话解: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论,却不和他谈,就是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之谈论的人,却和他谈,就是说错话。&有智能的人,既不会错失人才,也不会说错话。」※&智者『知人亦知言』。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白话解:孔子说:「有志之士和有德行的人,不会为了生命而妨害仁道,只有牺牲生命以成全仁道。」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乎?
4.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白话解: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事,必定先磨利他的工具。」
5.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白话解:孔子说:「为人处事,如果没有往远处去考虑,必定会有近日的忧患。」
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白话解:孔子说:「能够自我反省,责备自己重,而责人轻者,怨恨自然远离了。」
※古有明训:「君子严以律己,宽以责人。」
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白话解:孔子说:「相处整天,言谈从未论及仁义,好使小聪明,专弄一些投机取巧的事,这种人实在难以教化啊!」
8.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君子,只恨他身后没有好名声传世,为人作模范。」
※&盖棺论定,不为虚名,为实名也。
10.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切皆求之于自己,小人一切皆求之于他人。」※&君子所求无非道德学问,道德学问要靠自己,小人所求无非富贵名利,富贵名利自己不能作主,所以求人。
1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庄敬自处而无所争,与人和睦相处而不营私结党。」
1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言论,就推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有过失,就连他的言论也不理。」※&按钱穆先生注:「有言不一定有德。无德亦可以有言。」妙哉!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解:&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这个字了,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按钱穆先生注:恕这一个字,当下可行,故可终生行之。
14.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白话解:孔子说:「花言巧语可以破坏人的品德,小处不能忍耐,就会破坏了大计谋。」
※&委屈所以求全亦合此意。
15.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白话解:孔子说:「人能弘扬大道,不是依靠道来弘扬人。」
※&朱熹先生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按钱穆先生注:道由人兴,亦由人行。
1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白话解:孔子说:「&有过失不肯悔改,可以说是真正的过失了」&
※&修行,简言之,知错改过耳!
17.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白话解: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眠,只是在思考,后来发觉这样空想,毫无益处,不如脚踏实地去学习好。」
1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白话解:孔子说:「若遇到行仁的事,应当勇于承当,率先向前,不必谦让给老师。」&
※&见义勇为既非出于争,义所当为又何让乎?※&按钱穆先生注:师者众人也。
19.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解:孔子说:「凡是人都应该受教育,不应该分类别。」
(教育不分贫贱富贵,聪明愚笨,没有种族、宗教、性别之分,接受教育的机会一律平等。)
2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白话解:孔子说:「各人志气行业不相同,就无法相互策划考量了。」
21.子曰:「辞,达而已矣!」
白话解: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能通顺地表达意思就够了。」
※&不必过分咬文嚼字,以免喧宾夺主。&
《论语&?&季氏第十六》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白话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和正直的人为友、和诚实守信的人为友、和见识广博的人为友,都会受益;结交惯于装饰外貌,内心并不真诚的人为友、结交善于逢迎,虚情假意讨人喜欢的人为友、结交巧言好辩,没有真实学问的人为友,就会受到害处了。」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白话解: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言谈举止喜欢以礼节和音乐的精神来节制、喜欢称赞别人的好处、喜欢结交贤能的朋友,这些都是有益的;喜欢纵情享受的快乐、喜欢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快乐、喜欢饮酒征逐的快乐,都是有害的。」
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应当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稳定,发育尚未完全,应当戒的是好色;壮年时,血气正刚强,应当戒的是好勇斗狠;等到老了,血气虽然衰颓,应当戒的是贪求务得。」
※&务得就是一定要得到。&
4.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一是敬畏天命,一是敬畏居高位者,因为居高位者负重责大任,关系民生安危。一是敬畏圣人之言,因为圣人之言意义深远,有益人生。
小人不知天命只求人事,因而不知敬畏。对居高位负重责大任者,因常见而忽视故不知敬畏;初则逢迎,终仍犯上。对圣人之言一无所知,又肆无忌惮随意戏弄侮辱。」
5.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白话解:孔子说:「天生就知道,不学而能者,是最上等的;学习之后才知道的,是次等的;经过困难艰苦才知道要学习的,又次一等了;如果经过困难艰苦之后,还不知道要学习,这种人是最下等了。」
6.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
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
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
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
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论语&?&阳货第十七》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白话解:孔子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学习的不同,相差越来越远了。」
※「习」也有说是习惯,然习惯也是透过学习以养成的。
2.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白话解:孔子说:「只有上等智能的人与下等的愚笨者,是不可以改变的。」&
※&唯有上智不必移,下愚不愿移、不能移。
※&中下等根性的人,皆可以改变,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矣!
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白话解:孔子说:「在一个乡镇中同流合污,又能做到完全不得罪人,那种假好人,是道德的败类!」
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白话解:孔子说:「在道路上听到,就在路上传播的人,是背离道德,会被道德遗弃的。」
※&按钱穆先生注:道听,入于耳易;途说,出于口易,完全未经内心,德业终难有成,可见「道不在口耳之间」,故弃之。
5.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白话解: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古时的正色),厌恶荒淫的郑国音乐,扰乱了雅乐,厌恶花言巧语颠倒是非,使国家倾覆灭亡。」
※&恶假乱真,恶妖言惑众,恶似是而非,恶民俗风情人心被破坏!
6.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白话解:孔子说:「我不想再说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做学生的要如何传述?如何遵循呢?」孔子说:「天何曾说些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运行,飞鸟虫鱼,花草树木,百物自然生长,又何曾说了些什么?」
※&按钱穆先生注:孔子惧学生以言语求道,故以此警之。
※&或说:道非言说可以为功,不如默而存之,厚德以敦化。
※&道不在言语、文字中,言语文字只是引导的工具,勿以工具为目的!
※&善体天心者,可以无言,不然,无言无以施教也。
7.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白话解:孔子说:「一天到晚吃饱了没事,也不晓得用心,是很难有成就的。」
※&用心做什么?用心做事!
8.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白话解:孔子说:「只有家里的侍妾与仆人最难养,如果和他们亲近,他们就不知道谦虚礼让,&如果和他们疏远,他们就会埋怨你。」
※&坊间误传:孔子将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是一种性别歧视,真是冤枉圣人!
《论语&?&微子第十八》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白话解:柳下惠当鲁国的狱官,三次被罢黜。有人说:「你为什么不到他国去呢?」柳下惠回答说:「我以正直之道事人,到哪里不会被罢黜呢?我若以不正直的态度去事人,又何必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论语&?&子张第十九》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白话解:子张说:「一个有为之士,遇到国家危难时,能临危授命去挽救,见到有利可得时,立刻想到是不是合乎义理,该不该获得;祭祀时,就会想要如何才算恭敬;遇到丧事时,能想到如何尽其哀痛之心;能如此就好了。」&&
2.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白话解:子夏说:「每天能知道一些以前所不知道的事,每月检讨并没有忘记平日所能,这样可以算得上是好学了。」
※&按钱穆先生注:日知所无,乃精进不懈则学进;月无忘其所能则德行自立,如此则德学并进矣。
3.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白话解:子夏说:「小人有过失,一定想办法掩饰。」※&此所以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4.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白话解:子夏说:「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起来好象有三种变化,起初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之后,又觉得他义正辞严,一丝苟且也没有。」&
5.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白话解:子游说:「丧礼,只要尽到哀伤之情就可以了。」
※&按钱穆先生注:丧尽哀情,不尚文饰,然亦戒过度哀伤而害身。&
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白话解:子贡说:「君子有过失时,好象日蚀月蚀一般。他犯的过,人人皆得见之;当他改过时,人人又恢复仰望崇敬之心。」※&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7.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白话解:子贡说:「以房子的围墙做比喻:我的围墙只到人家肩膀的高度,从外面就可以看到室内陈设的美好;老师的围墙高达数丈以上,如果不从门户进去,就没有办法看到里面设施的富丽堂皇,内在的种种美轮美奂了。能找到门户进去的可能是很少的。」&※&七尺为一仞。
《论语&?&尧曰第二十》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了解命运,就没有办法做一个君子,不懂得礼节,就无法处事待人,不能自立了;不知道从言语当中分辨是非,就无从认识一个人的善恶邪正了。」&
版权所有:重庆沈氏网
&寻根地址:中国?重庆?万州   邮编:404000  欢迎各位亲宗为统谱编修献策  
联系站长:  
&请加入会员俱乐部后再留言 &备案号:苏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xd股票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