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小衔接课程有哪些内容?希望有经验的家...

幼小衔接--系统工程--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文章类型:原创
&幼小衔接---系统工程---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 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 那么,在幼儿教育阶段,园所家庭就这一系统工程应当着手哪些方面呢?
&&&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与其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关系很大。因此,幼儿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
&&&&&& 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 1.培养主动性
&&& 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研究证明,富于主动性的幼儿思维活跃,做事有信心,能主动与人交往,他们入学后比较快地适应小学新环境,学习成绩也较好。
&&& 2.培养独立性
&&& 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 在幼儿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并自觉去做,培养幼儿自理、自觉的能力,逐渐减少成人的直接照顾。
&&&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幼儿胆小,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与同伴不能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等,结果没有新朋友。他们感到孤独,心情沮丧,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同时,这一能力与主动性的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幼儿园里必须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 小学环境中,有大量的新规则出现,如进老师办公室要报告、上课前书要摆在书桌右上角、上课不能喝水、手要放好不能搞小动作,等等,幼儿难以记住和遵守,这成为不少新生在学校受批评的主要原因。
&&&&& 同时,入学后学习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幼儿却一时难以确立这样的任务意识。有的新生在老师询问作业时,还很轻松地说,&我不喜欢做&,&昨天,爸爸带我去姥姥家了,所以我没写。&针对这些问题,除小学的改革之外,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和任务意识,特别在大班阶段。
&&&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 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幼儿园和家庭大致需要共同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
&& &许多人认为这些是小事,&树大自然直&嘛。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习惯不好,以后很难纠正,对学习的危害是很大的。教师和家长应当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严格、一致、一贯地要求,使之养成习惯。
&&&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 所谓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学习不仅仅是有聪明的脑袋就行,离开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幼儿智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 因此,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他们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幼儿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培养幼儿渴望学习的品质。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感觉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 3.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 不少家长,想让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就在入学前教孩子拼音、认字、做算术,甚至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来&系统&地教。
&&&& 这一现象,在一些幼儿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幼儿园应当怎样做呢?
&&&&& 一般说来,在大班下学期,除了通常的幼儿园的活动和游戏,教师可以给幼儿安排一些类似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集体授课学习某些预备性知识,诸如认识拼音字母的形状和读音,认识数字和学写数字,学写自己的名字,认读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汉字等。
&&&&& 集体授课的时间,可在25~30分钟。但这样的做法更多是形式上的预备,要真正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就要从小班开始,循序渐进地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因为,在小学学习的许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书本知识,幼儿如果缺乏相应的感知经验,理解就会有困难,比如说幼儿可以说出3个苹果加2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但是对于3+2=?却感到有困难,这说明幼儿的思维,是和他们的具体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幼儿的感知经验越丰富,理解抽象知识的能力就越强。
&&& 调查表明,一些幼儿园,在幼儿数学学习准备上,偏重知识传授,思维能力的准备明显不足。如幼儿在寻找排序的规律、看图编应用题等智力型题目上的得分,大大低于一般数学知识的题目。
&&&& 因此,教师应改变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使幼儿可以利用具体的实物和情景来进行学习,从而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发展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幼儿在小学的学习做好准备,并能在今后保持发展的后劲。
2014年11月 日一二三四五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关于幼小衔接的内容 - 陶美丽的个人空间 - 好育园博客
您的位置:& & 关于幼小衔接的内容
& 19:14:23
/ 个人分类:
一、首先是孩子入学前的准备:&&&& 在孩子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衔接时期。从园进入小学便是其中之一,而且这一衔接过程一直以来都令家长们关注,所以大班下学期就成为家长们和老师帮助孩子做好进入小学准备的最佳时期。为孩子在入小学前所做的准备是让孩子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包括自主学习、良好的控制力,对事情有探索思考的精神。我们应帮助孩子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 心理 :&&&&&&&& 在园里,由于时刻关心着孩子在园的全天,对孩子的照顾比较周全,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大。而在里,老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孩子的生活、的关心会相对较小,因此最初会使孩子不易用适应,进而出现抗拒心理。因此,家长可以让孩子接触身边的小学生,了解小学生上课、作业、考试等情况,从而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其次,家长要注重儿童自信心和任务意识的培养。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事。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基础。同时要培养孩子承担任务的意识,形成接受、完成命令的指示的习惯。平时家长要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并鼓励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如:扫地、整理衣柜、收拾碗筷、购买简单的物品,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渐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二、学习能力:&&&&&&&&&& 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的准备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准备,也包括前阅读、前书写和初步计算能力的准备。入学前,家长要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有意注意、记忆及观察能力的培养。成人可以给孩子提一些观察、记忆的要求。比如,请孩子把今天下了一半的棋在明天再摆出来;让孩子观察房间里物品的摆放,并用语言加以表述,等等。还可以与孩子做一些训练性的游戏,如让孩子闭目听自然界的声音或成人有意发出的声音;听成人指令做事,成人提示孩子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孩子一次听完记住,再按顺序逐步完成。&&&& 阅读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发现,孩子入学后发生适应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阅读跟不上。所以入学前让孩子作好阅读准备也是相当重要的。这里所说的阅读准备主要是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训练时成人应从让孩子喜欢看书开始,然后会一页一页、一个内容一个内容地看书。还可以让孩子接编故事,仿照讲述,看图讲述等。这样对孩子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是有力的促进。千万不要在孩子间横向比较,给自己的孩子乱贴标签。看到别的孩子能背20首唐诗而自己的孩子只会背5首就说孩子笨,这样的标签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听的习惯与能力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许多作文优异的小学生,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听的习惯,倾听是一促和很自然的接受方式。孩子对听故事、听儿歌总有极大的兴趣。经常听听录音、听听广播;听得多,势必积累得多,在表达时就有了丰富的素材与较强的组织能力。大人在与孩子说话时,不要罗嗦反复地说,一句话说得多了,则成了可听可不听的话。这样的罗嗦重复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相当不利,孩子很难直接辩别出哪些是要听的,哪些是可以不听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孩子没兴趣听,对什么都不认真听,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这样就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大人要对孩子听的习惯负责。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过多重复自己的话。
交际依靠表达。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学校不原表达自己的孩子,很难主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别人很可能会觉得他笨,认为他懂的少。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到学校去。因此在入学前,家长要给孩子机会表达,帮助他组织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自理能力 :&&&&&& 进入小学后,孩子不仅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要求,还要能独立解决原来由园老师帮助解决的许多日常生活问题。因此在入小学前关注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前提。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除了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外,还要学会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管理好自己的物品,有事大胆地说,懂得讲卫生和注意保护自己,等等,特别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拉。
四、交往能力:&&&&&&& 孩子从园到小学,面临着新的伙伴群,要使孩子顺利过渡,处理好与新伙伴的关系很重要。因此在园阶段就要积极地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在阶段孩子的社会程度不高,他们在群体中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而很少想到帮助别人,有了纠纷常常求助于老师,缺乏经验自行解决矛盾的能力。因此家长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让孩子主动与不认识的小朋友打招呼,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时能谦让,还可以教孩子一些解决纠纷的方法,如轮流、猜拳等,学会夸奖别人,会对人说“对不起”,与此同时要让孩子学会与家长沟通,会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告诉家长,同时也愿意配合家长做事。
入学前的准备对成人对孩子都不是小事,但也不要操之过急,要采取科学稳妥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培养,作好准备。
大班幼儿主要面临的问题:即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11页免费14页免费4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 6页1下载券1页免费5页免费36页7下载券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0页免费26页1下载券11页免费25页1下载券14页2下载券
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2.9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您现在的位置: &gt早期教育&3-6岁宝宝早教&gt
  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家长该做些什么准备?这是很多家长都会想到的问题,因为这是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家长们会有太多的担心,怕孩子进入小学后不适应,怕学习跟不上&&因此,小编为各位家长搜集了全面的一年级新生入学准备资料,包括:入学前的理念准备、择校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等等,希望能够解除各位家长的担忧,为孩子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理念准备  (一)客观了解孩子将要面临的6大变化  孩子从幼儿园到上学,是一个很大的转折,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儿童,通常在临6个方面重大变化。  1、师生关系的变化  2、同学关系的变化  3、行为规范的变化  4、学习性质的变化  5、学习方式的变化  6、期望水平的变化
  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帮助孩子适应以上6个方面的变化,幼儿园,学校和家庭三者要形成合力,携手共同努力,让孩子走好漫漫求学路的第一步。
  幼儿园园老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承担着入学前的准备教育。幼儿园大班的下学期,教师就要设计相应的系列教学活动方案,例如激发孩子对做小学生的向往与渴望,组织孩子们参观小学,让孩子谈谈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请小学生到班级说说自己的生活,让小朋友尝试做一点家庭作业,培养孩子至少在半小时的集体活动中不上厕所,有问题可以先举手后发言&&这些集体环境中的相互学习和真实演练是幼小衔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家长既承担入学前的准备教育,也承担着入学后的适应教育。家长首先要关注幼儿园老师的反映。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是否具有对上学的向往和自信,平时的生活自理水平怎么样,会不会与小朋友和睦相处,是否具有初步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暑假期间,家长要带着孩子一起挑选书包和文具,让他参与上学的物质准备过程,这有利于培养他的学生意识。入学后,家长要与老师加强联系,了解孩子上课能否专心听讲,会不会记录老师布置的作业,晚上睡觉前耐心指导孩子带全学习用品,开学后请个别新同学来自己家里玩,帮助孩子融入新班级中。在学习要求 ,家长不能一味地让孩子争先考第一,孩子遇到挫折,家长要注意不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住和兴趣等等。如果家长主动与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加强联系,主动建立三方携手教育孩子的桥梁,将会大大提高幼小衔接教育的效果。
  (二)家长是影响孩子个性最重要的人。  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深刻的老师,家长的作用超出了一般意义的老师。爱迪生的成长故事是个性化家庭教育的成功典范。
  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既有&扬长&教育方案,还有&补短&教育方案。大多数家长都很重视通过&扬长&方案培养孩子的特长,使他好上加好,却忽略了&补短&方案。实际上,基础教育的基本意义是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不要让孩子的缺点和短处限制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像管理学上的&木桶原理&。家庭教育可以发挥家族资源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有哥哥姐姐的角色,家长要指导孩子为弟弟妹妹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建立自己在家庭同辈中的威信;家长要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和相处的时间,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律意识、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有弟弟妹妹的角色,家长要指导孩子谦虚地学习哥哥姐姐的长处,有问题学会主动地反映和妥善地协商,培养和锻炼孩子的配合意识、合作能力和积极沟通能力。
  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了解社会的窗口。家庭资源对孩子的影响是复杂细致、无所不在的,它并不必然都是积极影响,也会存在消极影响。发挥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事在人为,其中父母的所作所为最重要。父母在复杂家庭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是非观念、宽容态度、互帮互助和协调能力,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作用非常大,孩子的很多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事态度与能力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特殊优势  学校教育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要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获得现实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就需要接受教育。家庭教育固然积极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学校代表着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意志,规定了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把握孩子社会化方向的&舵手&。这是不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家长的能力所不能及的,脱离学校教育会造成孩子的社会化不良、适应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学校教育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现在家长的学历水平普遍提高了,很多家长都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在学校经历过基本知识和内容的教育,很多家长都能辅导孩子的功课。但是家庭辅导不能代替规范、系统的学校教育。
  (四)老师和同学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宝贵财富
  党校教育建立了孩子一生中最纯洁、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老师和同学,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值得孩子一生珍惜和回味的宝贵财富。
  1、老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领路人。
  老师不但在知识和学习上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还会在做事和做人上给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老师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他们育人的责任感非常强,在处理孩子个人的问题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的时候,比家长更加理发、更加公正无私,他们会从集体的角度、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指导孩子做事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老师这种不偏袒和不迁就孩子的苦心,有时可能事隔多年才能得到孩子和家长的理解,但是专业、坚定的教育原则确保了孩子的人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2、同学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同路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的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依恋父母到崇拜老师,再到呼朋引伴。同学是与孩子具有同样心理特征的同龄人,是与孩子分享交流喜怒哀乐的同路人;同学不仅是孩子的玩伴、学习的榜样,还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与同学交往,不但锻炼了孩子的社交能力,而且为孩子带来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同伴关系困难或者离群索居的孩子,会出现学业不良、性格孤僻、情感障碍等诸多问题;同伴关系良好、善于交往的孩子,则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态、积极的性格、良好的情感。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同学是他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最温暖的心灵家园。
  3、家校合作使孩子的成长优势最大化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有特殊的优势,说明它们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但是它们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家庭与学校之间合作共育能够发挥各自特殊优势,使孩子的成长优势最大化。
  4、家校共育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孩子上学以后,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学业达标是学生的责任和义务。而家长了解孩子的功课,指导孩子的学习,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问题,并想办法共同帮助孩子,将极大地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学习水平和考试成绩。但是,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使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可见,不管在我国还是国际上,学习不但不是唯一的教育任务,而且不是排序第一的教育任务,学校引领着孩子全面发展的方向。所以,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有助于纠正过分注重学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倾向。
  二、择校准备&&选择最适合宝宝的小学
  (一)年龄大点入学好or小点入学好  我国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世界各国规定的入学年龄不同。英国儿童入学年龄最早,普遍在5岁左右;有些地区的儿童4岁就上学;法国和澳大利亚也可以5岁入学;德国、美国、日本、埃及等国家的儿童普遍6岁以后上学;芬兰、丹麦和瑞典儿童的入学年龄为7岁。
  提前入学还是推迟入学,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研究成果、思潮与导向。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国家出现推迟入学的倡议和导向。英国有人呼呈儿童的入学年龄应该提高到7岁,因为太早上学让孩子丧失了宝贵的童年时光。德国也流行孩子晚上学,以避免孩子因为幼稚而遭遇一些失败经历,例如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学业吃力跟不上等,学校教师尤其主张孩子晚点入学。
  (二)早入学之利与晚入学之弊  调查表明,早入学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因为早入学的孩子终日与大孩子生活在一起,有很多机会模仿和学习大孩子的生活技能,总是与大孩子一起思考问题,也有利于他们向思维和行为水平高的同学年齐。这样他们的智力水平有可能比同龄的低年级同学高。
  早入学的孩子还容易获得同学和老师、粗长的称赞和关爱。因为大家都喜欢年纪小的聪明孩子,老师也会鼓励学生照顾年纪小的同学,所以早入学的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容易受到认可,他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和关照,不足之处容易得到谅解和宽容。
  晚入学使孩子成为班级年龄较大的学生,家长、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要求也会提高,如果孩子在学习上不用功或者不遵守纪律,家长和老师对他的教育态度会更加严厉一些,希望他在同学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孩子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如果学习成绩下降了,孩子还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三)早入学之弊与晚入学之利
  对于30岁以后的成人来说,年龄相差一岁,彼此的能力差异一般不大;但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能力的差异对生理年龄的差异还是有很大依赖的,一岁之差就会造成孩子能力的不同。
  与同班同学相比,早入学孩子的体力、精力和耐力较弱,会影响他遵守纪律的能力,也会影响体育成绩;遵守纪律的体育成绩不好会影响班干部、三好学生的评选;而班干部和三好学生最容易被贴上&好孩子&的标签,令孩子们羡慕。另外,在身体活动、集体劳动、集体劳动、自我保护、生活自理、同学交往、同学威信、师生沟通等方面,早入学的孩子都可能与同班同学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差异,影响孩子应付各种学校生活问题的从容与自信,而这些素质与能力对于孩子的未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四)减少年龄因素对孩子入学的不良影响  1、身心成熟比聪明更重要。  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很聪明,能背诵很多诗歌、认识字、会写字、会做计算题、掌握了一些英语,完全能够适应小学一年级的简单内容,这种观念是十分片面的。学习不是上学的唯一内容,孩子还要学会做人、处事、交往等等,这需要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身体、心理、智商、情商都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才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2、谨防年龄具有暗示作用。  年龄虽然是生理指标,但在一定的环境中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暗示作用,有可能是积极暗示,也可能是消极暗示,家长需要对孩子做好心理维护。如果孩子是下半年出生的,因为早入学,他就会比别人将近小1岁,晚入学,他就会比别人将近大1岁;所以孩子学习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家长不要总是拿年龄说事儿,例如:&你在班里是最小的,不要跟别人比。&或者&你在班里是最大的,连这点小事儿都做不好?&家长这样的言行和评价人为地拉开了孩子与集体的距离,让孩子过分关注年龄指标造成的差异。实际上孩子越大,年龄因素所起的作用越小,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重要,家长要把孩子引向对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关注上。  3、晚入学的优势不是等待而来的。  孩子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养成勤勉的态度,有一个发展的关键期,那就是6-9岁。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没有充妥的学习经验,没有体会过严谨的学习态度、严肃的学习纪律,孩子就会过分贪玩、喧闹和放纵,不尊重知识,不喜欢学习,错过发展智力和奠定学习基础的最佳时期。因此,晚入学的优势不是说孩子到了年龄就会自然出现,需要家长积极、主动地培养,而不是被动等待。  4、早入学不是为了孩子插班有退路。  国家普遍施行义务教育以后,留级制度取消,有的家长让孩子早入学是为了孩子的&长远&利益着想。他们认为孩子多学一年总有好处,如果中考或高考失败了,孩子可以插班复读一年,来年再参加考试,这样孩子也不显得年龄大。实际上,这种退路不是一个好出路,除非孩子中考或高考现场失利、不幸&考砸&了,这或许是一个退路。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考试基本反映孩子的平时学习状况,而且是多年来积累的知识体系和学习习惯,这些不是插班一年所能弥补的。所以,家长还是要把思路放在关注孩子平时的学习状态上,通过早入学寻求退路不是一个好办法。  5、入学年龄对男生女生的不同影响。  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听话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好成绩。因为听话的孩子能较好的配合老师的讲解而认真听课,较好地配合家长的要求而完成作业,在遵守纪律、团结同学方面较少出差错。这些习惯有助于孩子在以抄写模仿、背诵记忆为主的科目中取得好成绩,而这些科目在小学阶段所占比例较大。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更听话,男生更加调皮一些,早入学的男生在自我控制能力上更弱一些,所以,早入学对男孩的不利影响要大于女孩。  (五)选择公立学校or私立学校  1、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各有利弊  随着社会办学力量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立学校,为满足广大家长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空间。于是,不少家长都会考虑是让孩子上公立学校还是上私立学校。  由于各种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我们很难从绝对好坏的角度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做一个简单的断定,只能从某个角度做一个相对比较,以供家长选择时做参考。  从目前状况来看,公立学校还是承担我国基础教育的主力军。  一般情况下,公立学校师资比较稳定,在执行国家教育改革精神方面比较规范,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这是它的优势。但是也有少数公立学校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高,老师的教育态度严厉,拿一个尺度要求和衡量学生,过分注重攀比,以追求在同类学校的排名和影响。这样,有些孩子的个性特征就受到忽略,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跟不上,家长不得不带着孩子随大流,结果孩子学习得很辛苦。  相比而言,私立学校注重家长和孩子的个性化需求。一此品质较好的私立学校为孩子创造了优越的物质环境,注重孩子的体能和才艺特长,家长的特殊需要受到学校的重视。但是也有少数私立学校过分迎合家长的心理,片面培养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夯实基础方面不够重视,这种倾向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孩子小学阶段是为了接受全面的基础教育,教育机构不能一味地迁就家长或者孩子的自然喜好,使学生满足于偏科学习。还有一些私立学校收费比较高,入校的学生家庭都比较富裕,学生容易从私家车、手机、学服装等物质方面攀比品牌和消费,这对孩子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2、寄宿学校的利与弊  利:  上寄宿学校使孩子享受和体验更多的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团队、合作与协商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有利于孩子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自我服务意识、解决困难的意志与能力。有利于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使身体健康发展有所保障。  弊:  寄宿学校使孩子失去与家长充分交流的机会与及时的关爱,造成亲情体验不足,家长对孩子的发展细节也了解不足。  使孩子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性格内向的孩子压力更大,如果缺乏倾诉对象和心理调节能力,孩子可能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记忆。  使孩子所交往的人物和环境有限,主要是本班、本校的老师与同学,环境主要局限于学校,许多学校以外和家庭本身的教育资源就享受得较少。  容易使家长出现节假日更加妖惯孩子的现象,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不在身边的缺憾,对孩子加倍溺爱,行为也没有了规范约束,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不利。  3、走读学校的利与弊  利:  上走读学校的孩子在家活动时间多,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成长的喜悦与烦恼,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与感情。家长的花费较寄宿学校少,因为一般情况下,寄宿学校花费高。家长可以发挥家庭、社区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开阔孩子的视野。可以制订个性化教育方案,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孩子有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有利于培养兴趣与特长。  弊:  孩子上走读学校,家长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自己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会受到一定影响。
  选择各种学校都要关注的4个问题  不管选择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根据教育资源的配置规律,都需要关注以下4个问题:  班额问题  &&选择45人以下的小班编制学校,避免50人以上的大班编制学校班额会影响教师对孩子的个别关注程度,孩子越少,老师越有可能因材施教。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一旦变成了名校,就会吸引很多家长为孩子择校,结果人满为患,班额超限,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师资问题  &&选择至少连续任课一学年的稳定老师,避免频繁更换老师的学校稳定的教师是良好教学质量的保证。一般情况下,班级教师熟悉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需要至少三个月,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孩子因材施教,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较好地适应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所以,师生关系稳定、融洽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的基本保证。  家长工作问题  &&选择重视和善于做家长工作的班主任老师,避免忽略家长工作的老师教育孩子绝不只是学校的事,也不只是家长的事情,需要良好的家校合作,而班主任就是家校合作的桥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特点了解最清楚的两个人就是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共同观察孩子的表现和变化,共同商量和采取一致的措施针对孩子的个性进行教育,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将会更快。但是有的班主任老师不太重视家长工作,或者家长工作经验不足,将会阻碍家校合作共育的巨大力量。  校风问题  &&选择注重良好校风建设的学校,避免单一比拼学习成绩的学校孩子良好的精神面貌靠良好的校风来塑造,而良好的校风建设是孩子反校的一个重要问题,诸如锐意进取、改革和生机勃发的学校而不是办学封闭、守旧的学校。有一位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妈妈说:&我看中的不是一个学校会不会教书,关键是它注意不注意育人。有的学校挺会带领孩子考试,但是在培养孩子怎么做人方面不是太用心。我考察了这个小学作风严谨,是那种长期沉淀下来形成的良好风气和文化环境。这样,我的孩子在这里不但学会了读书,我更希望他能获得一种气质和修养&。这种观念反映了一些现代家长对优质小学的追求和期望。一个好的学校一定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和学生可以处处感觉到学校浓郁的文化气息,孩子从中不但学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还养成了健康、活泼、儒雅的精气神儿。
  三、心理准备&&逐渐消解一年级新生入学的各种担心  (一)入学资格不等于入学能力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孩子都应当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上学是适龄儿童的权利,也是学校和家长必须履行的义务。这就是说,所有适龄孩子,不分性别、民族、中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入学资格都是平等的。但是入学资格平等不等于入学能力平等。  入学应该具备的6个基本能力  身体健康。  乐意与人交往。  初步的上学意识。  生活自理能力。  语言交流与表达。  初步的数学知觉
  (二)培养上学兴趣,而不是强迫孩子上学  上学是孩子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孩子必经的人生道路,其中既有新奇和快乐,也有挫折和困难,需要孩子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孩子上学往往首先是被一些表面现象吸引,可能只是喜欢小学生的书包,可能只是对校园里的设施好奇&&然而表面的兴趣不能持续很久,所以孩子对学校的感情需要一定时间的酝酿。孩子从中班升入大班,有一年的时间,幼儿园大班老师会经常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学生意识,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接受这种变化,即使遇到困难,他也有缓冲的空间,一边放松地享受幼儿园的快乐生活,一边体验和理解伴随成长必然出现的烦恼。
  (三)熏陶上学意识,而不是片面追求成绩  上学需要孩子具备一些基本的思想意识,例如:  时间意识。他需要掌握课间10分钟能做哪些事情,走多快能保证上课不迟到。  规则意识。他需要懂得在游戏中遵守规则才能玩得好,在交往中中尊重对方才能交上朋友。  任务意识。他需要学习完成老师和家长交代的简单任务,而不是有始无终等等。  这些都是孩子应该具备的上学意识,而这一切需要在大班的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中培养。学前班因为不再是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是小学化的教室、教学和课本,用学习成绩的高低代替上学意识的成熟,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说,将导致欲速则不达。  (四)注重学习习惯,而不是强行灌输知识  灌输知识能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学习习惯并不直接、立即提高孩子的成绩。不少学前班就是迎合家长的功利心,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让家长感觉孩子上了学不费力就能取得好成绩。
  观察也发现,在小学一年级,不少上过学前班的孩子比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孩子成绩好。但是这种优势是暂的,二年级之后的学习成绩不再取决于提前学习,而是学习习惯。有些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对学过的知识没有新鲜感,上课不认真听讲,养成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动脑筋等不良习惯,而不良习惯对孩子的危害是长远的。
  (五)发挥游戏功能,而不是反复单调训练  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游戏水平到达童年时期的高峰,他们在这一年里,通过各种综合游戏获得许多有益于一生发展的经验和能力。例如综合体育游戏极大地促进孩子体能的发展,既提高孩子全身运动的大肌肉活动能力,也提高他们抓握、手眼协调等小肌肉动作水平;合作交往游戏让孩子领悟了与不同人交往需要不同的方式;较多的画画时间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的讲故事和听故事活动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别人的能力等等,这一切的发展都在丰富多彩的幼儿园大班活动中自然获得。
  四、怎样利用暑假为孩子做入学准备
  根据入学的需要和孩子的特点,暑假期间的入学准备可以分为物质准备与心理准备,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列出一个准备清单,让孩子从小朋友到小学生的身份转变来得更加从容与快乐!
  (一)暑假期间的入学物质准备清单
  1、一个安静的、固定的学习地方,有利于孩子形成条件反射,进入这个地方就知道该读书、写作业了。
  2、一套适合孩子身高的桌椅,椅子的高度能保证孩子的双脚自然平放在地面,桌子的高度能保证孩子的双臂自然摆放在桌面,双臂和双肩都不感觉到高架或低垂。  3、一架亮度适宜的护眼台灯,灯光不要太亮也不要太暗。一般是15-25瓦的白炽灯,光线不直射孩子的眼睛,右利手的孩子左前方取光,左利手(左撇子)则相反。  4、一些方便整理学习物品的抽屉、塑料箱、书架或书立。一套简洁、实用和耐用的书包、笔袋、铅笔、橡皮、卷笔刀、尺子等,不要太花哨,以免孩子过多玩弄,分散学习时的注意力。  5、一套遮阳避雨的用具在孩子的书包里放进水壶、手帕、餐巾纸和创可贴,不要让孩子把剪刀、打火机等尖锐和易燃物品放进书包。
  (二)暑假期间的入学心理准备清单  1、锻炼身体。对于刚上学的孩子来说,上学既是脑力活儿,也是体力活儿,好的身体素质是孩子适应入学变化的&本钱&  2、上学生物钟。入学前一个月模仿学校的作息时间起床和睡觉,不要晚睡晚起,安排一个小时的午睡时间,午睡时间不要过长。提供一个小闹钟,敦促孩子养成闹钟一响就起床的时间概念与生活习惯。  3、饮食习惯。一天三顿按时吃饭,每顿吃饱,三餐中间不吃零食,不挑拣饭菜,喜欢喝白开水。  4、自理能力。提高孩子穿衣戴帽,上厕所的熟练程度和速度,自己利落地洗脸、洗脚、刷牙,会简单地铺床叠被,这些技能有利于孩子适应入学后较快的生活节奏。  5、独立学习的意识,每天给孩子布置一定时间的阅读、手工等学习活动,鼓励孩子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不依赖家长,也不让家长陪着。  6、劳动能力。为孩子提供扫地,擦桌,洗杯子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孩子入学后适应集体劳动和集体生活。  7、整理能力。书包,书本,文具,衣服,鞋子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能随便乱扔。指导孩子怎样合理安排书包和笔袋的空间,分类放置各种物品。  8、管理物品的能力。记住自己的物品,为自己的书包,文具等贴上自己喜欢的标签,做个标记或者写上名字,孩子上学后发了统一的课本与校服之后也要这样做。这样当孩子的物品与其他同学混肴,或者忘记丢在学校什么地方时,方便孩子分辨和查找。
一年级新生入学准备父母经验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小衔接课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