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不要翻译成日语翻译招聘 变成中国字

(天道酬勤)
(思无邪?s)
第三方登录:日本名字中的汉字要不要翻译成中文?_bilibili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日本名字中的汉字要不要翻译成中文?收藏
比如最近你名中的丝守町,一堆人就日语的糸是读mì还是sī而撕起来,甚至还有人读成系然后让我想起了以前DAL的四丝乃、舰C的滨风,一堆人对这日语字糸、浜的中文读音撕来撕去。然而这些都是日语字啊,讨论它们的中文读音有什么意义啊。把这些日语字翻译成中文规范汉字的话就完全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但好像看了这么多日本动漫小说,对于名字的翻译都好像是保留日语原字,不管跟中文是不是同一个字,所以才会引来这么多撕点。所以问题就跟题目所说一样,该不该把日语名字的汉字翻译成中文。
新字体,旧字体,繁体字,简体字,这四个概念弄清楚就能解决不少问题至于匂这种自创和制汉字撞车~只能靠官方草案强行规定
国语配音就是系守镇
系你雷某啊,
还有撕咲这个字的
裁决刃-国肠
我系李嘉诚
我能说国语版就是读成系吗?
酒匂,浜风
四系奈(中枪的路过)
不翻译成中文的话难道每个人都要去念假名么
应该翻译成丝吧总不能把日本的丝瓜叫糸瓜吧
他自造的还是翻译一下比较好
汉化组各翻各的以谁为主到最后还不是随便叫
日本少见的汉字都会用假名注音,这些汉字字幕组也可以用拼音注音呀我们没文化就是这样啊
信长你们读成zhang还是chang?朝仓是zhao还是chao?
朝仓 朝比奈 长门
弄清楚出处不就行了
肯定要翻译,本来把日语汉字转成中文汉字就是大流,糸、浜强行不变只能说译者还要提高知识水平
系(输入法不出来,见谅)这个字不同日语音对应不同汉字音
初二的时候在语文课上在黑板写了咲 然后老师呆了 现在想起来好羞耻
要翻译的,你既然是翻出来给中国人看的,就得用现在的中文。主要是这样,真要翻译的话得查相关的翻译规则,但字幕组也不会有这个闲心。比起人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根本不翻译外来词,比如一定要说子供向不说儿童向,这个就是有点翻译态度不端正了。
国语好像就是系守村?
旁边打个注释不就行了
国人能看懂就好了。翻译成各种(various)研究人员读着多蛋疼,改成很多就好多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转】 别再说日文中有很多汉字,是我们都在说日语。。。_日本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91,795贴子:
【转】 别再说日文中有很多汉字,是我们都在说日语。。。收藏
别再说日文中有很多汉字,是我们都在说日语。。。 来源: 刘博的日志
说起“日货”,通常是指日产的汽车、家电等。而当代汉语中也存在着“日货”,占到了当代中国汉语的70%以上(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我们看娱乐新闻,有一条说,小沈阳参加春晚之后,人气大涨;还有一条说,田亮拍了南非性感狂野写真。“人气”和“写真”这两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两个词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词,是源自日本汉语的两个词。   还有一些常用词,都来源于日本汉语,比如:健康、卫生、衬衣、宠儿、乘客、储蓄、反感、化妆品、接吻、紧张、批评、企业、气氛、人格、**、升华、生产、体育、通货膨胀、通货收缩、同情、统计、文化、文明、文学、时间、劳动、服务、白血病、鼻翼、剥离、大气污染、关节炎、抗体、牵引、弱视、色盲、糖尿病、听力、血压……除了词汇之外,还有一些用法,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表达,比如“准”:准新娘、准新郎、准妈妈、准爸爸……   这些深入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外来词,或是日本独创的词,或是改造了中国原有的旧词,独创了新的含义。比如,“博士”,今天大学培养出来的博士,就是来自于日本汉语,是日本独创的新义,而并不是传统中文的博士之意。我们今天用的也是日本意义的“博士”。   日本汉语影响现代中国,有4个主要特点:   1.范围大,程度深。70%多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生活用词,都是源于日本汉语。如果我们不用这些外来词,我们几乎张不开口,说不成整句,甚至可以说,会影响我们的语义表达。   2.进入了人文学科的话语体系。在人文学科之中,大量的日本汉语词汇进入了学科的话语体系,比如,历史学科的“历史学”名称,就是日本汉语词汇。涉及到法律、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大量的概念话语,都是日本汉语构造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文化”这个词。   3.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在文化层面上,日本汉语的贡献居功至伟。中国知识分子借用日本汉语现成的词汇,能够方便、快捷地展开研究,有力地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思想启蒙,这对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晚清民初,中国本土的知识分子也大量翻译了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名词。可是,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本土的翻译词汇和日本汉语的词汇一PK,相同的翻译词汇,大都是本土词汇完败。   4.外来词在中国已渐渐形成“传统”。从国别上来讲,日本汉语影响中国,当然是日本的汉文化“倒流”中国,近百年来,我们中国人长期使用,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脱口而出的词汇是外来词——“时间”这个词,又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这是外来词呢?它渐渐地成了当代汉语的“新传统”。   很久以来,对日本汉语影响当代中国的文化事实,有的人比较忌讳,还有的人甚至称之为“文化入侵”,更有甚者,称之为“汉语的zai难”。这些都是站在狭隘的文化立场上。   汉语,是汉文化圈所共享的历史文明。中世纪时期,中国汉语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到了近代,日本汉语大举登陆,“倒流”华夏,反过来又从思想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这就是文化融合的典型个案。   有的朋友说,能不能全部抛弃这些日本汉语,重新弄一套中国汉语的词汇?我认为这并不现实,而且毫无必要。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使用大量的外来词语,只会为我们自己的现代化所用。   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这些外来词汇只是现代化的框架,并不是现代化的内容,只是西学的骨架,并不是西学的灵魂。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走上了“西学”的道路,可在人文学科建设上并不尽如人意。有多少人拿着“文化”这个词,去做伪文化的事情,用着“文明”这个词,在演绎着伪文明!   属于外来语的日本汉语,对中国当代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用老祖宗造的字,组成日本独创的词,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说明一个事实:“汉语”已经成为汉文化圈共享的历史文明。   有了现代化的骨架,却还没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血肉,骨骼够大,但是营养不良,当代文化的窘境大概就在于此。解决窘境之路,不在于更换“骨架”,而在于锲而不舍地为当下的文化重建,补充现代人文的“营养”。   (摘自香港《凤凰周刊》)源地址: 转这文章没那种特别意思。只是觉得有意思。
12月31日-1月20日2017年全年航次冬季特惠,限时立减,高达4000元/舱
文章太短…没耐心看了…
的确近代很多语言都是直接从日语引进的~
只是有些国人不想承认而已,中国70%说的都是日语外来语“日制的汉语词汇”,却骂着日本。
大陆人自卑感泛滥,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面前,自己做好了就算你是非洲人,也会收到别人的尊敬
内容是不错 但是配合签名档一看就。。。。
中国对日本的消息这么闭塞 我想问楼主这些词汇是怎么传到中国的然后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开的 在你说的这些日本词汇传到中国之前它们所代表的意思中国是用什么词汇来表达 在这些词汇传到中国之前中国人是不是都不说话
大家都和谐一点
我想问下 同样一篇文章 分别用中文日文来写 哪种文字写出来字数更少 文章更短  谁知道回答我下 
但上面的词许多在日本已经是假名代替了。
《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 》关于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的话题,原来我并不关注。2007年在网易新闻论坛中日关系版面上,就不断有人提出这个话题,我并没有理睬。中日两国作为一衣 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两国就有着十分频繁的文化交流,中日之间的词汇交换,本是件十分平常的事情。可是,有些人却将这原本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政治化了,不 顾中国自汉唐以来和西域(或西方)接触,特别是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和西方人士合作,曾经创制了大量的新词汇,为我们今天所使用,并传入日本,成为今天日本 现代日语词汇绝大多数部分的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夸大其词,挖空心思地收集整理所谓的“日本外来词”,广为张贴传播,大造声势。妄言之下,似乎中国人 离开了日本就无法生活了。不少中国人也妄言妄听,包括一些学者,不负责任的到处传言,甚至执意挑衅,万般诋毁5000年的中华文明,以证明他们的所谓“只 有西方才能救中国”论点的正确。是可忍,孰不可忍!迫使我不得不撰文予以驳斥。原打算将这帖子的题目拟订为“谈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问题”,现在索性将 帖子的题目改成“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直截了当,一目了然。
现在在网络上常看到这样一段话:
考一考你:下面的中文词语里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 美学、美术、抽象、逻辑、证券、总理、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 劳动、目的、卫生、综合、克服、马铃薯。
答案:统统都是,全部来自日语。没想到吧,其实,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虽然日语的文字源于中文,但上面这些词语可都是日本人的创作。
扯淡!我根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冯天瑜撰写的《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确认的472个属于日本人利用汉字自行创造的新词排查,只有下面几个词了:
服务、政策、方针、哲学、原则、科学、商业、干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美学、美术、抽象、证券、刺激、法人、概念、会谈、细胞、系统、目的、综合、克服、
去掉了一半多。另外,最近暨南大学的曾昭聪教授等发表的《〈新名词训纂〉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一文中认为,“服务”、“方针”这两个词是中国古汉语中词义的引申或有关,不应属于外来词。
是不是日本人的创作汉字新词“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呢?错!这只不过是部分中国人极端媚日的变态心理在作怪。根据《汉语外来语词典》(刘正谈、高名 凯、麦永乾、史有为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统计,现代汉语中日源外来词共772个〔1〕,而决不是什么“数不胜数”。而且,其中的 7个写的是日语假名,如:キニーネ(奎宁)、カタル(粘膜炎)、カナリア(金丝雀)、おばさん(伯母、姨妈)、コーヒー(咖啡)、コカ(古柯)、コカィン (可卡因),应该予以剔除,还有一个“銭”字,意思为日本货币单位,也应该是固有汉字。因此,《汉语外来语词典》中的日源外来词应该为764个。
但是,就这个764个词中,有一些是现代汉语中不使用的词(可能过去曾经使用过),比如:亜铅(锌)、味之素(味精)、意匠(构思)、运転手(司机)、覚 书(备忘录)、可决(通过)、看护妇(护士)、教科书(教材)、训育(道德教育)、论理学(逻辑学)、粁(公里)、公営(国营)、広报(报道)、虎列刺 (霍乱)、窒扶斯(伤寒)、水素(氢)、曹达(纯碱)、炭酸瓦斯(二氧化碳)、窒素(氮)、能率(功率)、物语(故事)、劳働组合(工会)、时计(钟表) 等等,共48个。这样,《汉语外来语词典》中的日源外来词应该为716个。
还有一些词,是日本固有的名词,中国自己是不使用的,如浮世絵、弓道、仮名、歌舞伎、株式会社、茶道、大正琴、たたみ(搨搨米)、能楽、俳句、仮名、平仮 名、美浓纸、和服、和文、浪人、柔道、军部这18个词是日本的专用名称,就像日本的地名、人名一样,只针对日本使用的。如果一定要算在通用的常用词汇当 中,未免有些牵强。
那么,《汉语外来语词典》中的这716个词是不是全都是日本人创制的外来新词呢?不!有许多是由中国人和西方人士共同创制的新词,后来传到日本并为日本人 所采用的。比如“基督”,首见于卫三畏1844年在中国出版的《英华韵府历阶》;再比如“天主”一词,早在1599年由著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明代 学士共同译著的西方伦理箴言集《二十五言》已经采用了〔2〕;还有,“物理”一词始见于明末学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3〕,1872年出版的由美国传教 士卢公明主持编纂的汉英字典《华英萃林韵府》已经将“物理”与英语的“physics”对译〔4〕(日本是1875年出版的小学教材《物理阶梯》首先使用 “物理”一词的)等等。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明摆在那里,怎么能算是日本人创制的日本外来新词呢?据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教授朱伟京统计,《汉语外来语词 典》中74个词是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及中国学者著译书籍中出现过的,有11个词是晚清来华传教士罗存德编《英华字典》中已有的,还有93个词的古今词义基 本没有变化的,不应视为日本借词(外来词)〔5〕。
事实上,网络上流传的所谓“中国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绝大部分源自于《汉语外来语词典》,而《汉语外来语词典》中存在的疏误和缪诈是显然已见的。其实, 早在1958年邵荣芬在《中国语文》1958年第7号上就发表了《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文章,对高名凯、刘正谈先生所著的《现代汉语外来语研 究》(下称《研究》)一书提出质疑,指出《研究》中所称的“日语外来词”,“事实上有好多都是汉语本来就有的”,并列举了服从、希望、记录、命名等,而 《研究》中认为“先由日本人以汉字的配合去意译欧美语言的词,再由汉族人民搬进现代汉语里面来,加改造而成的现代汉语外来词”,很多意义基本没有改变,如 破产、解放、假设、交易、作用、算术、绝对、试验、宿舍、新闻、材料等〔6〕。《现代汉语外来语研究》和《汉语外来语词典》只注视了清末民国初期中国从日 本返回的词汇,而忽略了中国自汉唐以来,特别是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和西方人士合作,创制了大量的新词汇,并流入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这个事实,其中的疏误, 显然是不可避免的了。正如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指出的:“迄今为止好多被认为是从日本进来的词实际上早就存在于英华字典中或西学新书里了。这一事实在中 国国内的汉语研究领域内恐怕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高名凯等所编《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中收录的800余条来自日语的词中,实际 上有很多出现在我们上述英华字典词例中,如果再对西学新书进行全面调查,就会发现有更多的新词实际上已在中文的语料中使用,以此足以修订许多来源于日语词 的看法。”〔7〕
其实只要稍微有点正常思维的人想一想,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那些吹嘘所谓“日本外来语”的帖子,都是只谈清末民国初期中国人从日本引入西方思想,翻译西方 著作的例子,只谈留日派和留欧派在音译和意译上的争论,大肆渲染留日派意译的胜利。却刻意回避了中国自古以来学习外来文化,特别是明末清初和西方的交流, 徐光启、李之藻等饱学之士和西方利玛窦、邓玉函〔8〕等西方俊杰合作,翻译大量的东西方学术著作,传播东西方文化,创制汉字学术新词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 实。他们完全是在故意回避,是在刻意掩盖!在他们戏法毯子的遮掩下,似乎中国离开了日本,就不知道西方究竟是在何处了!事实上,日本是在中国的带领下才认 识了西方,才看到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是中国人创制的新词汇,为日本译著西方文献奠定了基础和指明了方向〔9〕,这样的事实是不容回避也无法否 定的!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并不比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早,只不过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则失败了。 这里的种种原因并不是那些连脑子都没有、闭着眼睛胡诌一气的能够看清楚的。因此,在掩人耳目下的那些所谓“震撼”或“启迪”,只能是梦呓痴语下的自欺欺 人;信口雌黄下的那些所谓“醒悟”或“反思”,只能是竹篮打水、空中楼阁般的梦幻。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汉语外来语发展的过程,还历史的本来。
远在东汉、南北朝至唐代,中国人就和西域僧人合作,翻译了许多佛典,创制了大量的新词,丰富了汉语词库。之后许多汉译佛语,融入了大众俗语,至今仍被使 用。比如“眼光”、“缘起”、“手续”、“刹那”、“现在”、“翻译”、“翻案”、“方便”、“天堂”、“地狱”、“宿命”、“平等”、“悲观”、“觉 悟”、“境界”、“唯心”、“实体”、“实际”、“真实”、“真理”、“真谛”、“信仰”、“因果”、“相对”、“绝对”、“信手拈来”等等〔10〕。汉 唐时代的汉译佛典不仅创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也树立了汉语借词(外来词)基本范式。这些词汇都东渡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直至今日。以上的词汇,有些竟然 也被收录在所谓的“日语外来语”中了。
当历史将进入17世纪之际,中国再次与西方接触,以利玛窦、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西方图书文献和仪器物品,仅 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就携带7000余册西书至澳门。同时,也向西方传递了中国文化及《四书》、《五经》、《孙子》、《老子》等典籍。其间,中西人士合作,修 编历法,译著了许多东西方文献,创制了大量的汉语科学新词汇。如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制了 诸如“点”、“线”、“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 “外似”等等新词汇,引入了西方科学的新概念;1613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也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方”、“乘方”、“通 分”、“约分”等等新词。这样的事迹我相信大家一定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吧。事实上,那些所谓“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的 说法,都是骗人的鬼话!这样的谎言也只有某些毫无常识的文科之士才会胡乱编造得出来,也只能骗骗那些毫无脑髓的弱智们。可这些毫无常识的文科之士竟然还整 天在那里大言不惭的自称什么“有志气”,高谈阔论什么“科学”、“改革”、“反思”、“启迪”,仿佛只有他们才能“救国救世”,实在是令人笑掉大牙啰!
再则,利玛窦于1595年译辑的西方格言集《交友论》出现了“上帝”、“人类”等语,1599年编译的伦理箴言集《二十五言》出现了“上帝”、“天主”、 “生物”等语,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撰写的总论和各部分说明,厘定了“地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 洲”、“赤道”、“经线”、“纬线”等等一批地理术语,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中出现了“天体”、“赤道”、“子午规”、“地平规”、“天 地仪”、“地球仪”等天文地理术语。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译述的《天主圣教实录》,意译了“天主”、“宠爱”、“复活”等,音译了“耶稣”等词, 将angel译成“天神”,后改译为“天使”,将soul译成“魂灵”,后改译为“灵魂”,并自创了象形表意词“十字架”。1627年葡萄牙人傅讯际和李 之藻合译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名理探》就出现了“明确”、“解释”、“剖析”、“推论”等词,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1623年译著的《西学凡》和 《职方外纪》二书,已经创制了诸如“原罪”、“采取”、“处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学”、“地 球”、“大西洋”、“热带”等词汇,艾儒略在《欧逻巴总说》一文中具体介绍了欧洲的学制:“欧逻巴诸国,皆尚文学,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 一邑一乡有小学。……”已经向中国引入了“大学”、“中学”和“小学”的概念。还有众多例子,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罗列了。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学系教 授钱存训论及当时的情景曾说过:“至少有八十名不同国籍的耶稣会士参与翻译西书为中文的工作,先后译书四百多种,所涉及的范围,对中国人而言,都是新的知 识领域。”〔11〕据他统计,从利玛窦入华,至耶稣会解散(1773年)的一百九十年间,耶稣会士在华著译书437种,其中宗教书251种,占57%;人 文学书(地理地图、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等)55种,占13%;自然科学书131种,占30%。如此多的译著新书,对于中国又都是新的知识领域,所以,新 创造的汉语词汇、概念,必定是十分巨大的。
非但如此,中西人士还编纂中西词典供来华传教士研习汉语。1822年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共三部分六卷),已经将“使徒”、“铅 笔”、“消化”、“交换”、“审判”、“法律”、“水准”、“医学”、“自然的”、“必要”、“新闻”、“风琴”、“演习”、“半径线”、“精神”、“单 位”、“行为”等词汇与英语进行了对译。之后,1844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编纂的《英华韵府历阶》将“文法”、“新闻纸”(到现在日本的报纸还称为“新闻 纸”)、“金刚石”、“内阁”、“领事”、“码”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4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编纂的《英汉字典》将“直径”、“本质”、“知识”、 “机器”、“干事”、“物质”、“平面”、“白金”、“偶然”、“教养”、“交际”、“天主”、“默示”、“同情”、“小说”等等词汇的汉英对 译,1869年间出版的由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将“园艺”、“侵犯”、“蛋白质”、“阳极”、“映像”、“副官”、“银行”、“麦酒”、 “公报”、“想象”、“碳酸”、“阴极”、“克服”、“保险”、“白旗”、“自由”、“文学”、“元帅”、“原罪”、“受难”、“原理”、“特权”、“宣 传”、“右翼”、“法则”、“记号”、“随员”、“寒带”、“热带”、“吨”、“恋爱”、“读者”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72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编纂 《华英萃林韵府》将“电报”、“电池”、“光线”、“分子”、“民主之国”、“地质论”、“物理”、“光学”、“理论”、“动力”、“国会”、“会议”、 “纳税”、“函数”、“微分学”、“代数曲线”、“沿海”、“罗盘”、“闪电”、“午线”、“抛物线”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7〕。这些辞典都东传日本, 被日本各种英和、和英辞典的编纂所借鉴,为日本学习西方的思想、科技,创造新词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自己开办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海军衙门、税务总司、京师大学堂编译馆、上海的南洋公学、湖北官书 局、北洋官书局等。据统计,仅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从1855年(咸丰三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近60年间,共有468部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 版。其中总论及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译之书内容广泛,包括算学测量、汽机、化学、地质地 理、天文、航海、博物、医、工艺、造船及水陆兵法等共180种。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学名词,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最初定下来的。有读者曾留言说:“我们现 在的普遍看法是,很多科技专有名词都是日本从西文中翻译,然后传入。其实最早日本从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买了很大一批科学书籍回去,存于现在极有名的东洋文 库,之后这些名词又‘出口转内销’回来了。”〔18〕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也证实:“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 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 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19〕事实完全可以证明,许多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是“出口转内销”的“中国产品”。即使没有日 语外来词,中国人照样可以翻译西方科学文献,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正常交流,照样可以做实验报告博士论文。
从上述可知,其实在近代,日本从中国输入并被采用的新词汇,是中国从日本引进新词汇的数十倍之多!所谓“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或 与西方人士合作创制的!为什么某些中国人,包括某些学者,闭口不谈这一情况呢?造成好像只有中国向日本输入新词汇的假象呢?是何目的?!!是何居心?!!
现在有些人认为,像“革命”、“经济”、“共和”等日本用中国古代已有词汇与西方概念对译,产生新词义的词,都属于日语外来词。这样的说法看似有理,实则 谬误,关键忽略了汉语的词汇是可以多义的(注意:是“一词多义”)这一点,引起了定义上的混乱。从“一词多义”的定义来看,如果某词的意思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属于“旧词新义”的范畴,而并非创造了个新词。事实上,一些被认为是日本利用汉字自创的词汇,输入到中国后,词义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词 义,但却被认为还是日语外来词,这在道理上也就很难说通了。
我随手翻到《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简单”条目,有三个意思:1.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2.平凡;3.草率。显然这三个词义都是没有任 何关联的,你能说它是三个词吗?而且,“简单”这词也归在日语外来词中了。日语“简单”(かんたん)在《日汉辞典》中只有:“简单的工作”、“简而言 之”、“简单扼要的”三个例句(日语我就不打了),都属于中文第一个词义。难道说“简单”这个词是中国从日本引进了一个,又自创了二个吗?那么到底算是外 来词还是自创词呢?!!如果你认为既是外来词又是自创词,那你怎么能够把中国自创的词(而且是两个,比引进的还多)也归在日语外来词中呢?
从上述来看,汉语中许多中日共有的汉字词汇,包括中国引进日本人用汉字自创的词,也有着和日语完全不同的词义,如果按照有些人的观点,都属于日本词汇,也就说不通了,是无法成立的。更没有必要夸张成中国有百分之多少的词是从日本输入的,没有这些词中国人就没法说话写字了。
我在AC(Anti-CNN四月青年社区)曾经作过这样一个通俗的比喻:中国人发明了一把刀是用来切菜的,可日本人拿这把刀去杀人了,扩展了它的用途,你 能说这把刀是日本人发明的吗?不能!有网友反驳我:“你例子不对啊,事实是中国传给日本的是把菜刀,而日本拿回来的却是把武士刀,样式、锻造工艺已经完全 不同了。”当然,如果我们从日本拿回来的确实是把武士刀,样式、制造工艺是完全不同的,那我就无话可说了,那确实是日本人发明的了。但是,事实上日本人利 用中国古代已有词汇对译西方概念,词的形状、笔画、组合、发音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拿回来的并不是“武士刀”,还是那把“菜刀”,样式、制造工艺并没有 丝毫的变化呀!变化的只是用途,你能说这把“菜刀”是日本人发明的吗?
该网友还用古代“枪”和现代“枪”一词的不同词义反驳我:“拥有同样名称但核心意义完全不同的东西能是同一个东西吗?古人说的‘枪’和我们现在说的‘枪’ 字是一样的,但是是一回事吗?”其实这个例子恰恰反驳了他自己的观点。古代“枪”是指冷兵器,和现代火器的“枪”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是完全两样的东 西,没有丝毫的联系。但是,人们还是普遍认为,尽管“枪”这个词的词义扩展了,火器“枪”的词义是新创造的,但“枪”这个词并不是新创造的,决不会认为 “枪”这个词又重新创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新词。
当然,我还有例子证明。比如“劳动者”一词,公认是日本创造的新词。可在日语中“劳动者”(ろぅどぅしゃ)的意思为“工人”〔20〕,而汉语的意思为: “参加劳动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有时专指参加体力劳动的人。”〔21〕显然,汉语中的“劳动者”和日语中的并不是同一个意思,词义 同样也变化了,那么,按照有些人的观点,怎么还认为汉语中的“劳动者”是从日本引进的“外来词”呢?
有学者也持我同样的观点。如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的曾昭聪教授等认为:诸如“选举”、“交通”等词,“是从古汉语中的用法引申而来的,最多只能算 是‘外来词义’。”“所谓‘其词义与古代汉语原有词义不尽相同’的那些词义,实际上就是从古代汉语用法引申而来的词义。引申是词在已有词义的基础上,以人 类的联想为线索而产生新的词义的一种运动方式。日语从汉语中借用古代汉语已经存在的词而在此基础上引申产生新的词义,也完全符合汉语词义的运动规律。所以 这一类词的新词义,对于古汉语中已有的词义来说,只能算是引申义,也可称为‘外来词义’。”〔22〕
有观点认为,词尾以“主义”、“论”、“化”、“式”、“力”,或词头为“泛”等等构成的新词,如:~主义、~论、~化、~式、~力、泛~等等,全应该属 于日语外来词。我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因为这样的观点有着自身无法解释的矛盾。比如,持这样观点的公认“哲学”一词是日本人利用汉字创作的新词典范,属日 本外来词。但是,该词显然是用有“睿智”之义的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词,而“学”这个词尾在中国古代就常常用来与其它的词组合构成学科名称,如 “玄学”、“理学”等等。在明末清初及晚清,中国学者和西方人士合作,也创作了诸如“数学”、“化学”、“植物学”等现代学科名称,并为日本人所采用。如 果按照上述观点,那么日本人用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学科名称——“哲学”,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而不是中国引进的日语词汇。非但如此, 凡是日本人以词尾“学”构成的新的学科名称,如美学、经济学等等,也都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可持上述观点的却把“哲学”等又归结为日本外来词,这 就产生了无法解释的矛盾。而且,这样的构词法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因此,所谓“词尾以‘主义’、‘论’、‘化’、‘式’、‘力’,或词头为‘泛’等等构成的 新词,均属于日本外来词”的观点,也是根本无法成立的。
还有人认为,诸如“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的”等等,是日本词汇融入到汉语词汇中的用法,也应该属于“日本外来词”。我也不能同意这种 说法,其实中国早就有这样的用法了,比如,作于元末明初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章回小说《水浒传》中就有:“开赌坊的闲柳大郎”、“志诚老实的人”、 “他却是个帮闲破落户,没信的人”等等(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又如成书于隆庆年间(1567年)的《封神演义》中就有:“娘娘猛头,看见粉壁上诗句,大怒骂曰:‘……若不与他个报应,不见我的灵 感。’”(第一回 纣王女娲宫进香)、“把左哨疾病衰老懦弱不堪的,点三千与他。”(第八回 方弼方相反朝歌)等等,像《西游记》等中肯定还有,我就不再举例了。这里的“志诚老实的”、“没信(用)的”、“疾病(的)衰老(的)懦弱不堪的”和“积 极的”、“消极的”、“具体的”是同种用法。这可能是中国清末民国初期时文言文还是作为书面文体,正规文献还是采用“之乎者也”这样的虚词,可白话文在元 末明初时就已经有“××的”用法,怎么能说“××的”是从日本学来的呢?更不能说“××的”词都是引进日本的外来词。而且,中国的“白话文”可以追溯到唐 代,说不定日本“××の”等的用法,还是从中国学去的呢!
其实,像“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连学术界也争论不清,更何况普通百姓呢?有必要把这样不清楚的事情毫无根据的到处渲染,故意夸大吗?!!况 且,很多问题根本就是无法自圆其说。这样毫无根据的的到处渲染,而且越说越玄乎,只能是某些人的病态,是某些中国人极端媚日的心理变态!甚至是出于某种政 治目的,居心不良。
有人批评我这样的说法是“扣帽子”,是民族主义情绪。那我倒要反问一句:不是这样的极端心理变态,有必要把自己无法自圆其说、根本没弄不清楚的事情,去故 意渲染、无限夸大吗?!!况且,民族主义的情绪各国都有,你就保证日本没有?欧洲没有?美国没有?为什么独责中国呢?我看实藤惠秀先生《中国人留学日本 史》中的民族主义情绪比我的要浓得多!尽管从书中看出他对中国还是很友好的。而且,我并不认为这种情绪就一定是错的。
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彬彬教授在《上海文学》1998年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的文章,轻率的断言:“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 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 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23〕我不清楚王彬彬教授所说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是怎么个范围,这个“70%”又 是如何统计出来的。而且,文章中王彬彬教授也承认自己“所能接触的资料十分有限,只能勉强说出一个大概”,并认为“对这类译语进行全面的列举是一件难 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乱下定论,显然王彬彬教授的学术作风确实不够严谨;如此草率的结论,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可该文章后来被广泛的转载引用,意思也 被无限放大了。王彬彬教授原文中的“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被夸大到了“据现代语言学家研究统计,现 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中,有70%来自日本。”〔24〕从王彬彬教授所说的“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扩大到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整个科学领域。还有人夸张到 了“现代汉语70%词汇是从日本输入的,现在中国人说话、写字,用得基本都是日本外来语。”(见网络流传帖子,我无法考证它的真实来源,就不给出注释了) 又扩大到了整个语言领域!这样的胡言乱语,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将王彬彬教授在文章中已经明确说明,连日本人自己也承认是“属日本近代学人对中国已有 译法的袭用”的可怜的那么几个词汇,如“理论”、“银行”、“保险”、“批评”等,也归在“中国从日本引进的汉字词汇”之中,并耸人听闻的扬言:“惠及其 语言文字‘宗主国’中国,其重要性以至到了抽去这些词汇中国现代语言工具将立即崩溃的地步”,那就未免是居心叵测了。
其实,即使按照《汉语外来语词典》收集的词汇,共15000条左右的外来语词目,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词目仅占6%不到,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更没有必要惊恐万状的大呼小叫:“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这只能是杯弓蛇影、杞人忧天罢了。
可能有人会这样反驳我,认为:“那些来自日语的外来语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使用最频繁的词汇,所以离开了它们,我们就无法说话了。”是这样吗?我们不说 《辞海》、《汉语大词典》这样大型的工具书,就说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仅1978年版的就收集了汉语常用的词汇条目共56000余条,而且还有一词多 义。区区数百条的日语外来语词,仅旧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收集的常用词汇总数的1%多一点,就令你们语无伦次?呵呵!那你们的词汇量也未免太贫乏了,词汇 使用面也未免太狭窄了点了吧!况且,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新词语大词典》统计,1978年~2002年间中国就产生了汉语新词语两万 余条,仅区区数百个日语外来语词,不足中国一年产生的新词语,就令你们捉襟见肘、瞠目结舌,你们未免也太无能点了吧!
作为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王彬彬先生完全应该知道,2000多年前荀子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 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25〕作为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王彬彬先生也完全应该明白,有着5000年灿烂传统文化的中国,曾经创造出无 数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诗句、词汇,即使没有那数百条的日语外来语词,难道中国人就不能创造出其它的词汇取代?中国人就无法说话了吗?本来就是“名无 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嘛,这个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的道理,难道今天的大学中文系 教授还不懂吗?!!如此草率的得出“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这样的结论,也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吧!我觉得,王彬彬教授大可不必这么 一惊一咋的,头皮发麻,毛骨悚然,既吓唬了自己,又去吓唬别人。
反观日本,一本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汉辞典》,后面汉字索引就共达317页,有汉字词汇约50000多个。就算除去日本人自行创制的词汇,日本 还有数万个从中国输入的汉字词汇。为什么日本有那么多个中国的汉字词汇,他们并不会觉得离开了汉字就无法说话写字?而中国人面对这区区数百个日语外来词 汇,反而倒无法说话写字了呢?!!令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些人却在口口声声主张学习日本。日本人采用了那么多的中国汉语词汇,从来就是无动于衷,并没有感觉 到过毛骨悚然;可我们的这些中国人,既然主张学习日本,又何必为了这区区数百个日语外来词汇,不寒而栗呢?如果某些人仍然坚持左一声“冷汗”右一声“冷 汗”,咱也只能出于对同胞的关心和爱护,由衷地提醒一声:“当心感冒”!!!
我总弄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某些中国人就是不能挺起胸膛,站直腰板,堂堂正正的做人呢?!!整天的弯腰屈膝,累不累呀?!!
在此,我要向冯天瑜教授表示感谢!为本文提供了详实的依据。有网友提出,冯天瑜教授的《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疏于考证。其实我 早就注意到了沈国威和冯天瑜两位的论辩,也特意查阅了《文汇报》的电子版。原来打算再查阅沈国威先生的《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可发现没有中文版,而且手 头也没有沈国威先生编著的《六合丛谈》。况且,如果说疏于考证,那么我看实藤惠秀先生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更疏于考证,没有考虑中国白话文的发展史和近 代中西人士对汉语新词创造的问题,不少观点都采用特例来说明,或将毫不相干的观点凑合在一起推断,沈国威先生等也以此作为引用依据,那我引用冯天瑜教授的 《新语探源》,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吧。陈希亮先生对冯天瑜教授的《新语探源》的评价是“实证研究中的白璧微瑕”,肯定了“极具学术价值”,现在许多学术论 文也以冯天瑜教授的《新语探源》为依据,何况我这样的帖子呢?而且,我并不完全采用冯天瑜教授的观点,也参考了日本实藤惠秀先生和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 的观点。今后还可以参考沈国威先生的观点进行修改。当然,我的帖子如有错误,欢迎据理驳斥。
顺便说一下,本文虽然基本采用了论文格式,但决非学术论文,只是为了帖子中的引证可以被网友们自行进一步查证,以消除某些流言的迷惑。帖子中的一些言词, 也并非论文所采用的,千万不要苛求。如果有人被俺踩痛了,或夹着了尾巴什么的,只能说声抱歉了。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是我所说的那样的,请不要多心,更没 有必要心虚。
最后,我也要提醒某些旧传统的卫道士们,鉴于清末民初以不符合中国文体习惯等,否认中国人自己创作新词,被误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情况,请千万不要无视和抛 弃今天我们汉族人所创造的文化和文明,比如中山装、旗袍等,也是我们汉族自己的服饰,也是我们汉族5000年文化和文明的延续。否则,也将被他人所霸占 了,就像某些国家的人妄图霸占我们过去所创造的的词汇、文化和文明一样。当代我们汉族人所创造的东西,更能适应我们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如同中国近代不断涌现的新词汇并为人们所广泛采用的那样,新事物的诞生,取代旧事物,是无法抗拒的必然规律,决不是某些人的意志能够阻挡得了的。
〔1〕这个数字是根据曹聪孙先生在日《今晚报》上《中日间外来词的双向交流》一文中的数据。我觉得这个数据更合理,而且现在网络上流传的“日语的外来词”都是采用这772个;〔2〕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10月;〔3〕同上;〔4〕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学术中国网·学者之苑,学苑2007年5月B,日,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5〕朱伟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的辨别和整理》,《日本学研究》,1994年第3期;〔6〕(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8月;〔7〕同〔4〕;〔8〕利玛窦(1552年—1610年),意大利传教士,曾为16世纪欧洲卓越的数学家克拉维乌斯的入室弟子,学识广博;邓玉函(1576年—1630 年),瑞士传教士,曾是科学巨匠伽利略的挚友,同为罗马灵采研究院院士,精于医学、博物学、哲学、数学,并通晓德、英、法、葡、拉丁、希腊、希伯来、迦勒 底等多种文字。〔9〕同〔4〕;〔10〕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3月;〔11〕钱存训:《近世译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香港《明报月刊》第九卷,第八期,1974年;〔12〕(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12月;〔13〕同上;〔14〕同〔2〕;〔15〕同〔2〕;〔16〕同〔4〕;〔17〕同〔2〕,也参考了〔4〕的内容;〔18〕凤凰网·凤凰文化,国学版面:《西学如何渐进?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钩沉》,日,来源:世界博览;〔19〕同〔4〕;〔2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6月;〔21〕陈涛主编:《日汉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59年1月;〔22〕曾昭聪、张敬稳、杨雨蒙、韩叶:《〈新名词训纂〉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兼谈〈汉语外来词词典〉的疏漏》,《语文建设通讯》第92期,2009年8月;〔23〕王彬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上海文学》1998年第8期;〔24〕中国侨网·华文教育,教学园地版面:《借鉴“和制汉语”的文化活态思维》,日,摘自:《日本新华侨报》;〔25〕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正名》,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2月;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10月;2. 朱伟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的辨别和整理》,《日本学研究》,1994年第3期;3. (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8月;4. 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学术中国网·学者之苑,学苑2007年5月B,日,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5.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3月;6. 刘正谈、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汉语外来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4年12月;7.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8.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6月;10.徐复等编纂:《古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第1版;11. 陈涛主编:《日汉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59年1月;兼听则明
原来我会说日语啊,太好了
太长了 只看评论
这个我之前也有所了解。。。不过,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谢谢分享!顶!
文化交流不是一件很令人开心的事情吗?非要纠结谁主谁从做什么呢?事实上,最需要担心的,反而是欧美的文化入侵:交流是双向的,而亚洲和欧美基本上是后者强制输入。日语的情况不用说,即使汉语,也被拉丁字母腐蚀得体无完肤;而欧美自己却拼命地保护自己。
举个例子:“刀”这个字大家都会读吧,汉语叫dāo,日语是かたな,不过基本上,英文都会将其明显保护主义地翻译为Sword
管他呢,我继续用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语翻译招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