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神看看这个题是不是出错了,是不是超定方程组组I后面那个特解应该是1,-3,1,-1吧?

& 若关于x,y的方程组5x+3ay=16-bx+4y=15(其
若关于x,y的方程组(其中a,b是常数)的解为,则方程组&的解为(  )
A、B、C、D、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析与答案
(揭秘难题真相,上)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看答案
若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也是方程x+y=1的解,求k的值.
若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都是正整数,那么整数a的值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若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有x+y>0,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m>4B、m<4C、m>-4D、m<-4
若关于x,y的方程组(其中a,b是常数)的解为,则方程组&的解为(  )
A、B、C、D、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若关于x、y的方程组与(1)中的方程组有相同的解,求a+b的值.
知识点讲解
经过分析,习题“若关于x,y的方程组5x+3ay=16-bx+4y=15(其”主要考察你对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1.定义: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唯一的.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础与出发点,当遇到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问题时,要回到定义中去,通常采用代入法,即将解代入原方程组,这种方法主要用在求方程中的字母系数.
关注刘老师公众号 - 参与专项练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
作业互助QQ群:(小学)、(初中)、(高中)《Matlab解线性方程组》 www.wenku1.com
Matlab解线性方程组日期:
MatLab解线性方程组一文通!-------------------作者:liguoy()写在阅读本文前的引子。一:读者对线性代数与Matlab 要有基本的了解;二:文中的通用exp.m文件,你须把具体的A和b代进去。 一:基本概念1. N级行列式A:|A|等于所有取自不同行不同列的n个元素的积的代数和。2. 矩阵B:矩阵的概念是很直观的,可以说是一张表。an)不线性相关,即没有不全为零的数k1,k2,……kn3. 线性无关:一向量组(a1,a2,….使得:k1* a1+k2* a2+…..+kn*an=04. 秩:向量组的极在线性无关组所含向量的个数称为这个向量组的秩。 5.矩阵B的秩:行秩,指矩阵的行向量组的秩;列秩类似。记:R(B)?a11*x1?a12*x2.......?a1n*xn?b1?a*x?a*x?......?a*x?b?.一般线性方程组是指形式:?……(1) ....................................................???as1*x1?as2*x2?.......?asn*xn?bs其中x1,x2,…….xn为n个未知数,s为方程个数。记:A*X=b?a11,a12....a1n,b1?????a21,a22,.....a2n,b2?7. 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A=? ............................????a,a,......a,b?sns??s1s28. A*X=0 …. (2) 二:基本理论三种基本变换:1,用一非零的数乘某一方程;2,把一个方程的倍数加到另一个方程;3互换两个方程的位置。以上称初等变换。 消元法(理论上分析解的情况,一切矩阵计算的基础)首先用初等变换化线性方程组为阶梯形方程组,把最后的一些恒等式”0=0”(如果出现的话)去掉,1:如果剩下的方程当中最后的一个等式是零等于一非零数,那么方程组无解;否则有解,在有解的情况下,2:如果阶梯形方程组中方程的个数r等于未知量的个数,那么方程组有唯一的解,3:如果阶梯形方程组中方程的个数r小于是未知量的个数,那么方程组就有无穷个解。用初等变换化线性方程组为阶梯形方程组,相当于用初等行变换化增广矩阵成阶梯形矩阵。化成阶梯形矩阵就可以判别方程组有解还是无解,在有解的情形下,回到阶梯形方程组去解。定理1: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为:R(A)=R(A) ?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1:对齐次线性方程组,a: 两个解的和还是方程组的解;b: 一个解的倍数还是方程组的解。定义:齐次线性方程组的一组解u1,u2,….ui 称为齐次线性方程组的一个基础解系,如果:齐次线性方程组的任一解都能表成u1,u2,….ui的线性组合,且u1,u2,….ui线性无关。2:对非齐次线性方程组(I) 方程组(1) 的两个解的差是(2)的解。(II) 方程组(1) 的一个解与(2)的一个解之和还是(1)的解。定理2 如果r0是方程组(1)的一个特解,那么方程组(1)的任一个解r都可以表成: r=ro+v…….(3)其中v是(2)的一个解,因此,对方程(1)的任一特解ro,当v取遍它的全部解时,(3) 就给出了(1)的全部解。 三:基本思路线性方程的求解分为两类:一类是方程组求唯一解或求特解;一类是方程组求无穷解即通解。I) 判断方程组解的情况。1:当R(A)=R(A)时 有解(R(A)=R(A)>=n唯一解,〈n,有无穷解〉;2:当R(A)+1=R(A)时无解。 R(A)=R(A)II) 求特解;III) 求通解(无穷解), 线性方程组的无穷解 = 对应齐次方程组的通解+非齐次方程组的一个特解;注:以上针对非齐次线性方程组,对齐次线性方程组,主要是用到I)、III)步! 四:基本方法基本思路将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体现。1.(求线性方程组的唯一解或特解),这类问题的求法分为两类:一类主要用于解低阶稠密矩阵 —— 直接法;一类是解大型稀疏矩阵 —— 迭代法。1.1利用矩阵除法求线性方程组的特解(或一个解)方程:AX=b,解法:X=A\b,(注意此处’\’不是’/’) ?????5x1?6x2?x1?5x2?6x3?例1-1 求方程组?x2?5x3?6x4?x3?5x4?6x5?x4?5x5??1?0?0的解。 ?0?1?5,6,0,0,0??5,6,0,0,0,1??1,5,6,0,0??1,5,6,0,0,0??????解: A =?0,1,5,6,0?;A=?0,1,5,6,0,0?;b=(1,0,0,0,1)’ ????0,0,1,5,60,0,1,5,6,0???????0,0,0,1,5???0,0,0,1,5,1??由于>>rank(A)=5,rank(A)=5 %求秩,此为R(A)=R(A)>=n的情形,??有唯一解。 >>X= A\b %求解 X =(2.2662, -1.7218,1.0, 0.3188)’ 或用函数rref求解,>>sv=rref(A:b);所得sv的最后一列即为所要求的解。 1.2 利用矩阵的LU、QR和cholesky分解求方程组的解 ,这三种分解,在求解大型方程组时很有用。其优点是运算速度快、可以节省磁盘空间、节省内存。I) LU分解又称Gauss消去分解,可把任意方阵分解为下三角矩阵的基本变换形式(行交换)和上三角矩阵的乘积。即A=LU,L为下三角阵,U为上三角阵。则:A*X=b 变成L*U*X=b所以X=U\(L\b)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运算速度。命令 [L,U]=lu (A)在matlab中可以编如下通用m 文件: 在Matlab中建立M文件如下% exp1.mA;b;[L,U]=lu (A);X=U\(L\b) II)Cholesky分解若A为对称正定矩阵,则Cholesky分解可将矩阵A分解成上三角矩阵和其转置的乘积,即:A?R??R 其中R为上三角阵。方程 A*X=b 变成 R??R*X?b所以 X?R\(R?\b)在Matlab中建立M文件如下% exp2.mA;b;[R’,R]=chol(A);X=R\(R’\b) III)QR分解对于任何长方矩阵A,都可以进行QR分解,其中Q为正交矩阵,R为上三角矩阵的初等变换形式,即:A=QR方程 A*X=b 变形成 QRX=b所以 X=R\(Q\b)上例中 [Q, R]=qr(A)X=R\(Q\B) 在Matlab中建立M文件如下% exp3.mA;b;[Q,R]=qr(A);X=R\(Q\b)2.求线性齐次方程组的通解(A*X=0)在Matlab中,函数null用来求解零空间,即满足A·X=0的解空间,实际上是求出解空间的一组基(基础解系)。 在Matlab中建立M文件如下% exp4.mformat rat %指定有理式格式输出A;b=0;r=rank(A);bs=null(A,‘r’); %一组基含(n-r)个列向量% k1,k2,……,k(n?r)% X= k1*bs(:,1)+ k2*bs(:,2)+……+ k(n?r)*bs(:,n-r) 方程组的通解 pretty(X) %让通解表达式更加精美3 求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A*X=b)非齐次线性方程组需要先判断方程组是否有解,若有解,再去求通解。因此,步骤为:第一步:判断AX=b是否有解,(利用基本思路的第一条)若有解则进行第二步第二步:求AX=b的一个特解第三步:求AX=0的通解第四步:AX=b的通解为: AX=0的通解加上AX=b的一个特解。 在Matlab中建立M文件如下% exp4.mclear allA;b; %输入矩阵A,b[m,n]=size(A);R=rank(A);B=[A b];Rr=rank(B);format ratif R==Rr&R==n % n为未知数的个数,判断是否有唯一解x=A\b;elseif R==Rr&Rx=A\b %求特解C=null(A,'r') %求AX=0的基础解系,所得C为n-R列矩阵,这n-R列即为对%应的基础解系% 这种情形方程组通解xx=k(p)*C(:,P)(p=1…n-R) else X='No solution!' % 判断是否无解end 参考文献:1.>,北京大学数学系编,19782.〈〈Matlab6.0数学手册〉〉, 蒲俊、吉家锋、伊良忠编著,2002本文由(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线性代数,第六题,不是应该i=1 j=2吗,求大神_百度知道
线性代数,第六题,不是应该i=1 j=2吗,求大神
我有更好的答案
对的。行标排列为标准排列,故列标排列必须是奇排列。现列标排列是i35j4故i=1,j=2或i=2,j=1当i=1,j=2时,排列,13524其逆序数为0+0+0+2+1=3故此时列标排列是奇排列。所以,i=1,j=2。
采纳率:8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线性代数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考研真题详解--北大卷[1]
博士家园考研丛书 (2010 版)全国重点名校数学专业考研真题及解答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 考研真题详解北京大学数学专卷博士家园 编著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 博士家园数学专业考研丛书》 编委会这是一本很多数学考研人期待已久的参考书, 对于任何一个想通过考取重点院校的研究 生来进一步深造的同学来说, 历年的各个院校的真题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帮助广大 同学节约时间进行复习,为了使辅导教师手头有更加详尽的辅导材料,我们从 2004 年开始 大量收集数学专业的考研真题, 其中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两门专业基础课最为重要。 有些试 题还很难收集或者购买,我们通过全新的写作模式,通过博士家园(www.math.org.cn), 这个互联网平台,征集到了最新最全面的专业试题,更为令人兴奋和鼓舞的是,有很多的高 校教师,硕博研究生报名参与本丛书的编写工作,他们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挤时间,编写审 稿严肃认真,不辞辛苦,这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数学的推广和科研的进步,离不开这些默默无 闻的广大数学工作者,我们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提出: “要把中国建成 21 世纪的数学大国。 ”每年有上万名数 学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的深造而努力考研, 但是过程是艰难的。 我们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更 多更新的信息与资源建立了专业网站――博士家园网站。 本站力图成为综合性全国数学信息 交换的门户网站, 旨在为科研人员和数学教师服务, 提供与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有关的一切 有价值的信息和国内外优秀数学资源检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的数学科学信息交流中心之一。 由于一般的院校可能提供一些往年试题, 但是往往陈旧或者 没有编配解答, 很多同学感到复习时没有参照标准, 所以本丛书挑选了重点名校数学专业的 试题,由众多编委共同编辑整理成书。在此感谢每一位提供试题的老师,同时感谢各个院校 的教师参与解答。以后我们会继续更新丛书,编入更新的试题及解答,希望您继续关注我们 的丛书系列。也欢迎您到博士家园数学专业网站参加学术讨论,了解考研考博,下载最新试 题: 博士家园主页网址:http://www.math.org.cn 博士数学论坛网址:http://bbs.math.org.cn 数学资源库: http://down.math.org.cn 欢迎投稿,发布试题,对于本书疏漏之处欢迎来信交流,以促改正:www.博士家园 二零一零年二月2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考研真题详解 北京大学考研数学专卷 目录北京大学考研数学专卷 ...................................................................................................................2 2001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等代数》试题 ..................................................................2 2001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等代数》试题解答 ..........................................................4 2002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等代数》部分试题及解答 ..............................................8 2005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试《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试题及解答 ........................................12 2005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试《数学分析》试题及解答 ............................................................18 2006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代解几》试题及解答 2006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分析》试题 2007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分析》试题及解答 2007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代解几》试题及解答 2008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试《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试题及解答 2008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试《数学分析》试题及解答 2008 年北大复试概率统计试题与解答 2009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等代数》试题 2009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分析》试题及解答 2010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试《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试题 2010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分析》试题及解答北京大学考研数学专卷2001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等代数》试题1. (15 分)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 A, B, C 的坐标依次为:( ?2,1, 4 ) , ( ?2, ?3, ?4 ) , ( ?1,3,3)⑴求四面体 OABC 的体积; ⑵求三角形 ABC 的面积. 2. (15 分)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l1 :与x?a y z = = 1 ?2 32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l2 :是一对相交直线. ⑴求 a ; ⑵求 l2 绕 l1 旋转出的曲面的方程.x y ?1 z = = ?2 2 13. (12 分)设 ω 是复数域 C 上的本原 n 次单位根(即, ω n = 1 ,而当 0 & l & n 时, , s, b 都是正整数,而且 s & n .令 ωl ≠ 1 )?1 ? ?1 A=? ? ?1 ?ωb ω b +1ω 2b ω 2(b +1)ω ( n ?1)b ?? ? ( n ?1)( b + s ?1) ? ω ?ω ( n ?1)(b +1) ??ω b + s ?1 ω 2(b + s ?1)n任取 β ∈ C ,判断线性方程组 AX = β 有无解? 有多少解? 写出理由. 4. (18 分) ⑴设?0 1 0? ? ? A=? 0 0 1 ? ? ? ? ?2 3 ?1?a .若把 A 看成有理数域上的矩阵,判断 A 是否可对角化,写出理由. b .若把 A 看成复数域上的矩阵,判断 A 是否可对角化,写出理由. ⑵设 A 是有理数域上的 n 阶对称矩阵, 并且在有理数域上 A 合同与单位矩阵 I . 用δ 表 示元素全为 1 的列向量, b 是有理数.证明:在有理数域上? A ? T ? bδbδ ? ? I 0 ? . ? ? 2 T ?1 ? b ? ?0 b ?b δ A δ ?n5. (14 分) 在实数域上的 n 维列向量空间 R 中, 定义内积为 (α , β ) = α 为欧几里的空间. ⑴.设实数域上的矩阵Tn β, 从而 R 成? 1 ?3 5 ?2 ? ? ? A = ? ?2 1 ?3 1 ? ? ? ? ?1 ?7 9 ?4 ?求齐次线性方程组 AX = 0 的解空间的一个正交基. ⑵设 A 是实数域 R 上的 s × n 矩阵,用 W 表示齐次线性方程组 AX = 0 的解空间,用 U 表示 A 的列空间(即, A 的列向量组成的子空间) .证明: U = W ⊥ .T T6. ( 12 分)设 A 是数域 K 上 n 维线性空间 V 上的一个线性变换.在 K [ x ] 中,3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f ( x ) = f1 ( x ) f 2 ( x ) ,且 f1 ( x ) , f 2 ( x ) 互素.用 KerA 表示线性变换 A 的核.证明: Kerf ( A) = Kerf1 ( A )
Kerf 2 ( A) .7. (14 分)设 A 是数域 K 上 n 维线性空间 V 上的一个线性变换, I 是恒等变换.证明:A2 = A 的充要条件是 r ( A) + r ( A ? I ) = n .2001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等代数》试题解答 ?1. 解 ⑴.由初等几何知,四面体 OABC 的体积 V 等于以 OA, , OB , OC 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 体积的六分之一,因此,V=1 OA, OB, OC ; 6()但 OA = ( ?2,1, 4 ) , OB = ( ?2, ?3, ?4 ) , OC = ( ?1,3,3) ,?2 1 4 所以 OA, OB, OC = ?2 ?3 ?4 = ?32 , ?1 3 3()从而 V =1 16 . OA, OB, OC = 6 3 ⑵.三角形 ABC 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 ABCD 面积的一半,()AB = ( 0, ?4, ?8 ) , AC = (1, 2, ?1) i j k 所以, AB × AC = 0 ?4 ?8 = 20i ? 8 j + 4k , 1 2 ?1从而, AB × AC =202 + 82 + 42 = 4 30 ,所以,三角形 ABC 的面积为 2 30 .■ 2.解 ⑴由直线相交的充要条件为?a 1 0 Δ = 1 ?2 3 = 0,X 1 : Y1 : Z1 ≠ X 2 : Y2 : Z 2 , 2 1 ?24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解得 a = 8 . ⑵显然,点 ( 0,1, 0 ) 在 l1 上. 设 M ( x1 , y1 , z2 ) 是母线上的任意点,过 M 的纬圆方程是? ?2 ( x ? x1 ) + ( y ? y1 ) ? 2 ( z ? z1 ) = 0 , ? 2 2 2 2 2 2 ? ?( x ? x0 ) + ( y ? y0 ) + ( z ? z0 ) = ( x1 ? x0 ) + ( y1 ? y0 ) + ( z1 ? z0 )又 M ( x1 , y1 , z2 ) 在母线上,所以,x1 y1 ? 1 z1 . = = 2 1 ?2由以上三式,消去 x1 , x2 , x3 ,得旋转曲面为x 2 + ( y ? 1) + z 2 =24 ( 2 x + y ? 2 z ? 1) ( 2 x + y ? 2 z ? 1) 4 ( 2 x + y ? 2 z ? 1) + + , 81 81 812 2 22 2化简得9 x 2 + 9 ( y ? 1) + 9 z 2 = ( 2 x + y ? 2 z ? 1) .■2. 解 显然当 i ≠ j ,且 0 ≤ i , j ≤ n 时, ω i ≠ ω j . 考虑前 s 列构成的 s 阶子式,1 Ds = 1 1ωb ω b +1 ω b + s ?1ω ( s ?1)b ω ( s ?1)(b +1) ω ( s ?1)(b + s ?1) β ) 的秩也为 s ,又 s & n ,所以 AX = β, kn ? s ∈ C ) ,=0≤ j &i ≤ s∏ (ωb +i?ωb+ j)=ωs ( s ?1) 20≤ j & i ≤ s∏ (ωi?ω j ) ≠ 0从而 s × n 矩阵 A 的秩为 s ,故增广矩阵 A = ( A 有无穷多解,任一解可表为X = X 0 + k1 X 1 +其中, X 0 为任一特解, X 1 , 4.解 ⑴.+ kn ? s X n ? s ( k1 ,, X n ? s 为到出组 AX = 0 的一个基础解系.■λ E ? A = λ 3 + λ 2 ? 3λ + 2 .a .把 A 看作有理数域上的矩阵.先证 f( λ ) = λ 3 + λ 2 ? 3λ + 2 在有理数域上是不可约的.若不然,则它至少有一个一次因式,也即有有理根.但它的有理根只能为 ±1, ±2 ,而可以验算这些全不是它的根,因5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而f( λ ) 在有理数域上不可约.另一方面,最小多项式 m ( λ ) | f( λ ) ,则 m ( λ ) = f ( λ ) ,从而它在有理数域上不能分解成互素的一次因式的乘积,故把 A 看作有理数域上的矩阵, A 是不可对角化.b .把 A 看作复数域上的矩阵.这时, f( λ ) 是 A 的特征多项式,且有 ( f ( λ ) , f ′ ( λ ) ) = 1 ,即它在复数域上无重根,故 m ( A) 在复数域上无重根.从而,把 A 看成复数域上的矩阵, A 是可对角化的. ⑵由在有理数域上 A 合同与单位矩阵 I ,知,存在有理数域上的可逆矩阵 P ,使得PT AP = I .从而? PT ? ? 0另一方面, ?0?? A ?? T 1 ? ? bδbδ ?? P 0 ? ? I bPT δ ? ?. ?? ?=? b ?? 0 1 ? ? bδ T P b ??0? ? 是有理数域上的可逆矩阵,且有 ? ?bδ P 1 ? IT0?? I 0 bPT δ ?? I ?bPT δ ? ? I ? ? I , ?? ?=? ? ?? T T T ? 2 T b ?? 0 1 ? ? 0 b ? b δ PP δ ? ? ?bδ P 1 ? ? bδ P从而有? A ? T ? bδ5.解 ⑴对 A 进行行初等变换bδ ? ? I 0 ? .■ ? ? 2 T ?1 ? b ? ?0 b ?b δ A δ ?? 1 ?3 5 ?2 ? ? 1 ?3 ? ? ? A = ? ?2 1 ?3 1 ? → ? 0 ?5 ? ?1 ?7 9 ?4 ? ? 0 ?10 ? ? ? 4 ? ?1 0 5 ? 1 ?3 5 ?2 ? ? 7 ? ? → ? 0 ?5 7 ?3 ? → ? 0 1 ? ? 5 ?0 0 0 0 ? ? ? ? 0 0 0 ? ? ?可求得基础解系5 ?2 ? ? 7 ?3 ? 14 ?6 ? ? 1? ? ? , 5 ? 3 ? 5 ? ? 0 ? ? ?6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 ?4 ? ?1? ? ? ? ? 7? ?3 ? α1 = ,α 2 = ? ? . ?5? ?0? ? ? ? ? ?0? ?5?正交化,? ?2 ? ? ? (α , β ) 1 ?19 ? β1 = α1 , β 2 = α 2 ? 2 1 β1 = ? . 18 ? 25 ? ( β1 , β1 ) ? ? ? 90 ?⑵不妨设 A = (α1 ,Tα s ) ,则 U = L (α1 , , α s ) .对 ?β ∈ W ,有? α1T ? ? α1T β ? ? ? ? ? Aβ = ? ? β = ? ? = 0, ? α sT ? ? α sT β ? ? ? ? ?从而α1T β =即 α iT ∈ W ⊥ , i = 1, 2, 另一方面,= α sT β = 0 ., s ,从而 U ? W ⊥ .dim (U ) = r ( AT ) = r ( A ) = n ? ( n ? r ( A ) ) = n ? dim (W ) = dim (W ⊥ ) ,故, U = W ⊥ .■ 6.证 由 f1 ( x ) , f 2 ( x ) 互素知,存在 u ( x ) , v ( x ) ∈ K [ x ] ,满足u ( x ) f1 ( x ) + v ( x ) f 2 ( x ) = 1 ,即 u ( A) f1 ( A) + v ( A) f 2 ( A) = E , 从而对 ?α ∈ Kerf ( A) ,由α = Eα = u ( A) f1 ( A) α + v ( A) f 2 ( A) α = α1 + α 2 ,其中, α1 = u ( A ) f1 ( A) α , α 2 = v ( A) f 2 ( A ) α . 于是,7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f1 ( A ) α 2 = v ( A ) f1 ( A ) f 2 ( A ) α = v ( A ) f ( A ) α = 0 f 2 ( A ) α1 = u ( A ) f 2 ( A ) f1 ( A ) α = u ( A ) f ( A ) α = 0即 α1 ∈ Kerf 2 ( A) , α 2 ∈ Kerf1 ( A) . 另一方面,对 ?α ∈ Kerf1 ( A) ∩ Kerf 2 ( A) , 有,f1 ( A) α = 0, f 2 ( A) α = 0α = u ( A) f1 ( A) α + v ( x ) f 2 ( A) α = 0 ,从而, Kerf1 ( A) ∩ Kerf 2 ( A) = {0} ,故 Kerf ( A ) = Kerf1 ( A )
Kerf 2 ( A) .■ 7.证 记 f ( x ) = x ? x,f1 ( x ) = x, f 2 ( x ) = x ? 1 ,2则由上题知, Kerf ( A ) = Kerf1 ( A )
Kerf 2 ( A) , 从而 dim Kerf (V ) = dim Kerf1 (V ) + dim Kerf 2 (V ) , 而,()()()A2 = A ? f ( A ) = 0 ? Kerf ( A ) = V ? dim V = dim ( Kerf1 (V ) ) + dim ( Kerf 2 (V ) ) ? n = n ? r ( f1 ( A ) ) + n ? r ( f 2 ( A ) ) ? n = r ( A) + r ( A ? I )从而问题得证.■ ,北京大学2002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等代数》部分试题及解答3. 用正交变换化下面二次型为标准形2 2 f ( x1 , x2 , x3 ) = x12 + x2 + x3 ? 4 x1 x2 ? 4 x1 x3 ? 4 x2 x3 ;(要求写出正交变换的矩阵和相应的标准形) 。 解:二次型矩阵:8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 1 ?2 ?2 ? ? ? A = ? ?2 1 ?2 ? ; ? ?2 ?2 1 ? ? ?找其正交矩阵:? 1 ?? 2 ? ? T =? 0 ? ? 1 ? ? 2 ??1? ?6 4 6 4 6 2?2 2? ? 3 ? 2 ? ?; ? 6 ? 2 ? ? 6 ? ?使得 T AT = diag{3,3, ?3}; 于是做正交替换化为标准型:f ( x, y, z ) = 3x* + 3 y* ? 3z *2224. 对任意的非负整数 n,令 f n ( x ) = x n + 2 ? ( x + 1) 2 n +1 ,证明:( x 2 + x + 1, f n ( x )) = 1.分析:用带余除法及待定系数法不易证明,考虑采用因式定理来证明,且最大公因式不因数 域的扩大而改变。 证 明 : 已 知 f ( x) = x + x + 1 = 0 的 根 是 w1 =2?1 + 3i ?1 ? 3i , w2 = , 所 以 2 2x 2 + x + 1 = ( x ? w1 )( x ? w2 ).又由 wi3 = 1 ,知:将 w1 , w2 代入 f n ( x ) 中得:f n ( wi ) = win + 2 ? ( wi + 1) 2 n +1 = win + 2 ? (? wi2 ) 2 n +1 = win + 2 (1 + wi3 n ) = win + 2 ≠ 0 ,所以 ( x ? w1 )( x ? w2 ) | f n ( x) ,即 ( x 2 + x + 1, f n ( x )) = 1. 5. 设正整数 n ≥ 2,用 M n (k ) 表示数域 k 上全体 n × n,矩阵关于矩阵加法和数乘所构成的 k 上的线性空间。在 M n (k ) 中定义变换 σ 如下:' σ ((aij )n×n ) = (aij )n×n , ?(aij )n×n ∈ M n (k ),其中: aij = ?'?aij , i ≠ ?i ? tr ( A), i = j.9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1)证明:σ 是 M n (k ) 上的线性变换;(2)求出: ker(σ ) 的维数与一组基; (3)求出: 证明:σ 的全部特征子空间.(bij ) n×n ∈ M(k),k ∈ K,则 (1)?(aij ) n×n, nσ ((aij ) n×n + (bij ) n×n )=σ(((aij + bij )′n×n )=σ((aij ) n×n )+ σ ((bij ) n×n ); σ (k (aij ) n×n )=σ ((kaij ) n×n )=(kaij )′n×n = k (aij )′n×n = kσ((aij ) n×n );∴σ 线性变换。 ?aij = 0, i ≠ ' ; (2)σ ((aij ) n×n )=0 ? (aij )′ n× n = 0 ? aij = ? ?i ? tr ( A) = 0, i = j. ? tr ( A) = 0; ∴ ker(σ )的维数是n ? r维,基为:α1 =diag(1,-1,0, , 0),α 2 =diag(1,0,-1,0, , 0), ,α n ?1 =diag(1,0, , 0,-1). (3) 取M(k)中的标准基(e n 11 ,e12 , ,enn), 在这组基下的变换矩阵的特征值λ1 =1,λ2 = 2,λ3 = 对应的特征子空间的维数分别为:n 2 ? n, n ? 1,1. 对应的特征子空间的分别为: & eij &i≠j , & e11 ? e22 , e11 ? e33 , , e11 ? enn &, & e11 + 2e22 +证毕。 6. 用 R 表示实数域,定义 R 的映射 f 如下:nn(n + 1) , 2+ nenn & .f ( X ) = x1 ++ xr ? xr +1 ?? xr + s , ?X = ( x1 , x2 ,, xn )T ∈ R n ,其中: r ≥ s ≥ 0. 证明: (1) 存在的一个 n-r 维子空间 W,使得 f ( X ) = 0, ?X ∈ W ; (2) 若 W1 , W2 是 R 的 两 个 n-r 维 子 空 间 , 且 满 足 f ( X ) = 0, ?X ∈ W1 ∪ W2 , 则 一 定 有ndim(W1 ∩ W2 ) ≥ n ? ( r + s ).证明: (1)只需构造 n-r 个线性无关的向量满足方程。10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不妨设R n = R r + s
R n ?( r + s ) , 在R r + s中存在一组由s个线性无关的向量α1,α 2, ,αs构成的子空间s满足方程,其中α1 = (1, 0,r, 0,1, 0,s, 0, 0,, 0),αs = (0, 0,0,1, 0,r, 0, 0, 0,s,1, 0,, 0),n-(r+s)n-(r+s)在Rn?( r + s )中存在一组由n-(r+s)个线性无关的向量β1,β 2, ,β n-(r+s)构成的子空间 , 0,1, 0,r+s满足方程,其中β1 = (0,, 0),β n-(r+s) = (0,r+s, 0, 0, 0,,1),n ?( r + s )n ?( r + s )∴?n ? r维的子空间W =& α1,α 2, ,α s &
& β1,β 2, ,β n-(r+s) & =& α1,α 2, ,α s , β1,β 2, ,β n-(r+s) & 。 (2)依题意:W1 , W2满足方程f ( X ) = 0, 显然W1 ∩ W2是R n的一个子空间也满足方程f ( X ) = 0, 所以只需证明满足方程f ( X ) = 0的最小子空间的维数为n-(r+s)。7. 设 V 是数域 K 上的 n 维线性空间, V1 , (1)存在 α ∈ V , 使得α ? V1 ∪ V2 ∪ (2)存在 V 中的一组基 ε 1 ,, Vs 是 V 的 S 个真子空间,证明:∪ VS ., ε n , 使得:{ε1 ,, ε n } ∩ (V1 ∪ V2 ∪∪ Vs ) = φ .证明:可以用数学归纳法。 (1)i )当s = 2时,?α,β ∈ V , 且α ? V1 , α ∈ V2 , β ? V2 , β ∈ V1 , 否则命题成立; 若α + β ∈ V1 ,由于β ∈ V1 ? α ∈ V1 , 矛盾; ∴α + β ? V1;同理可得:α + β ? V2;∴ 命题成立; ii )设s=k成立,对s=k+1时,至少?α ? V1 ∪ V2 ∪ 如果α ? Vk +1 , 则命题成立; 如果α ∈ Vk +1 , 取β ? Vk +1 , 则α + β,2α + β, ,(k+1)α + β, 共k+1项,必有一个向量不属于Vi , 否则有两个向量属于同一个Vi , 这两向量差为mα ∈ Vi , 矛盾; 不妨设γ =lα +β ? V1 ∪ V2 ∪ 所以命题成立。(2)11Vk ,Vs ,则γ ? Vk+1 , 否则β ∈ Vk +1 , 矛盾;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由(1)知,?ε1 ∈ V , 且ε1 ? V1 ∪ V2 ∪∪ Vs,设Vs +1 = L(ε1 ), ∪ Vs ∪ Vs +1 ,再由(1)得:?ε 2 ∈ V , 且ε 2 ? V1 ∪ V2 ∪ 则ε1 , ε 2线性无关,设Vs + 2 = L(ε1 , ε 2 ), 同理,一直这样取值下去, ?n个线性无关的ε i ? V1 ∪ V2 ∪ {ε 1,ε 2, , ε n } ∩ (V1 ∪ V2 ∪ 证毕。 ∪ Vs ,即 ?V 中的一组基ε 1,ε 2, , ε n , 使得 ∪ Vs)=φ2005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试《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试题及解答1. 在直角坐标系中,求直线 l : ? 迹的方程。 其中 B 是常数 解: 可以验证点 ? , 0,?2 x + y ? z = 0 到平面 π : 3 x + By + z = 0 的正交投影轨 ? x + y + 2z = 1?1 ?52? ?1 2? ? ∈ l , ? , 0, ? ? π ,从而 l ? π 5? ?5 5?? x = ?1 + 3k ? 把 l 写成参数方程: ? y = 2 ? 5k ,任取其上一点 P : ( ?1 + 3k , 2 ? 5k , k ) ,设该点 ?z = k ?到 π 上的投影为点 P ' : ( x, y , z )PP ' ⊥ π ?x + 1 ? 3k z ? k = ? x ? 3z + 1 = 0 3 1P ∈ π ? 3 x + By + z = 0整理即知, l 到 π 上的正交投影轨迹满足方程 ? 由于? x ? 3z + 1 = 0 ?3x + By + z = 01 1 ≠ ,上述方程表示一条直线,而 2*3 + B ? 1 = 0 和 3 + B + 2 = 0 不同时成 3 1 立,因此 l 到 π 上的正交投影轨迹是一条直线12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从而 l 到 π 上的正交投影轨迹的方程就是 ? 2. 在 直 角 坐 标 系 中 对 于 参 数? x ? 3z + 1 = 0 ?3x + By + z = 0λ 的不同取值,判断下面平面二次曲线的形状:x 2 + y 2 + 2λxy + λ = 0 .对于中心型曲线,写出对称中心的坐标; 对于线心型曲线,写出对称直线的方程。 解:? ? 记T = ? ? ? ?正交变换1 1 ? , ? x* ? ?x? 2 2 ? ' ? ,容易验证 TT = E ,因此直角坐标变换 ? ? = T ? ? 是一个 * 1 1 ? ?y ? ? ? y? ? ,? ? 2 2?*2在这个变换下,曲线方程变为 (1 + λ ) x 1)+ (1 ? λ ) y* = ?λ2λ & ?1时,1 + λ & 0,1 ? λ & 0, ?λ & 0 ,曲线为双曲线,是中心型曲线,对称点为 (0, 0)2)λ = ?1 时,曲线方程为 y* = ,是一对平行直线,是线心型曲线,对称直21 2线为 y = 0 ,即 y = x*3)?1 & λ & 0 时,1 + λ & 0,1 ? λ & 0, ?λ & 0 ,曲线为椭圆,是中心型曲线,对称点为 (0, 0)4) 5)* * λ = 0 时, 曲线方程为 x + y = 0 , 是一个点, 是中心型曲线, 对称点为 (0, 0)2 20 & λ & 1 时,1 + λ & 0,1 ? λ & 0, ?λ & 0 ,曲线为虚椭圆,是中心型曲线,对称点为 (0, 0)6)λ = ?1 时,曲线方程为 x* = ? ,是一对虚平行直线,是线心型曲线,对称21 2直线为 x* = 0 ,即 y = ? x 7)λ & 1 时, 1 + λ & 0,1 ? λ & 0, ?λ & 0 ,曲线为双曲线,是中心型曲线,对称点为 (0, 0)13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3. 设数域 K 上的 n 级矩阵 A 的 (i , j ) 元为 a i ? b j (1).求 A ; (2).当 n ≥ 2 时, a 1 ≠ a 2 , b1 ≠ b 2 .求齐次线性方程组 AX = 0 的解空间的维数和一 个基。 解: (1) 若 n = 1 , | A |= a1 ? b1 若 n = 2 , | A |=a1 ? b1 a1 ? b2 a2 ? b1 a2 ? b2a1 ? b1 a2 ? b1= (a2 ? a1 )(b2 ? b1 )a1 ? b3 a2 ? b3 … an ? b3 a1 ? b3 a2 ? b3 … an ? an ?1 a1 ? bn a2 ? bn an ?1 ? bn an ? bn a1 ? bn a2 ? bn =0 an ?1 ? an ? 2 an ? an ?1a1 ? b2 a2 ? b2 an ?1 ? b2 an ? b2 a1 ? b2 a2 ? b2 an ?1 ? an ? 2 an ? an ?1若 n & 2 , | A |=an ?1 ? b1 an ? b1 a1 ? b1 a2 ? b1 an ?1 ? an ?2 an ? an ?1(2) 若 n = 2 ,则 | A |= 解,其解空间维数为 0Rn ? Rn?1 Rn?1 ? Rn?2=a1 ? b1 a1 ? b2 a2 ? b1 a2 ? b2= (a2 ? a1 )(b2 ? b1 ) ≠ 0 ,方程组 AX = 0 只有零若 n &= 3 ,则由(1)知道 A 的任意一个 3 级子式的行列式为 0,而 A 的一个 2 级子 式?? a1 ? b1 a1 ? b2 ? ? 的行列式为 (a2 ? a1 )(b2 ? b1 ) ≠ 0 ,从而 rankA = 2 ? a2 ? b1 a2 ? b2 ?于 是 方 程 组 AX = 0 解 空 间 的 维 数 是 n ? 2 , 取 向 量 组β1 , β 2 ,..., β n ?2 , 其 中14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 b2 ? bn ?i ? ci1 ? ? b ?b , j =1 ?c ? ? 1 2 ? i2 ? ?b ? b βi = ? ? , cij = ? 1 n ?i , j = 2 , i = 1, 2,..., n ? 2 ? ? ? b2 ? b1 ? ? ?1, j = n ? i ? ? c ? ? in ? ?0, 其他可 知 [ β1 , β 2 ,..., β n ? 2 ] = ??C ? ? , 其 中 En ? 2 是 n ? 2 阶 单 位 矩 阵 , C 是 一 个 ? En ?2 ?2 * (n ? 2) 的矩阵,从而 rank ( β1 , β 2 ,..., β n ? 2 ) = n ? 2并 且 对 任 意 的i = 1, 2,..., n ? 2,有∑ ( a ? b )ck =1 i knik= ai (b2 ? bn ?i b1 ? bn?i b ?b b ?b + + 1) ? (b1 2 n?i + b2 1 n ?i + bn ?i ) = 0 b1 ? b2 b2 ? b1 b1 ? b2 b2 ? b1从而是方程组 AX = 0 解空间的 因此 β1 , β 2 ,..., β n ? 2 都属于方程组 AX = 0 解空间, 一组基4. (1)设数域 K 上 n 级矩阵,对任意正整数 m ,求 C m [C 是什么?] (2)用 M n ( K ) 表示数域 K 上所有 n 级矩阵组成的集合,它对于矩阵的加法和数量乘法成为 K 上的线性空间。数域 K 上 n 级矩阵 A =a1 an a2a2 a1 a3a3 a2 a4an a n ?1 a1称为循环矩阵。用 U 表示 K 上所有 n 级循环矩阵组成的集合。 证明: U 是 M n ( K ) 的一个子空间,并求 U 的一个基和维数。 证:对任意的A=a1 an a2a2 a1 a3a3 a2 a4an an ?1 a1∈U,以及k ∈K,有ai ∈ K ? kai ∈ K , (i = 1, 2,..., n)15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因此 kA = ka1 an a2 a1 an a2a2 a1 a3 a2 a1 a3a3 a2 a4 a3 a2 a4an an ?1 a1=ka1 kan ka2ka2 ka1 ka3ka3 ka2 ka4 b1 bn b2 b2 b1 b3kan kan ?1 ka1 b3 b2 b4∈U对任意的 A =an an ?1 a1∈ U ,和 B =bn bn ?1 b1∈ U ,有ai ∈ K , bi ∈ K ? ai + bi ∈ K ,因 此A+ B =a1 an a2a2 a1 a3a3 a2 a4an an ?1 a1+b1 bn b2b2 b1 b3b3 b2 b4bn bn ?1 b1=a1 + b1 an + bn a2 + b2a2 + b2 a1 + b1 a3 + b3a3 + b3 a2 + b2 a4 + b4an + bn an ?1 + bn ?1 a1 + b1∈U可知 U 是 M n ( K ) 的一个子空间。记 Ci =ci1 cin ci 2ci 2 ci1 ci 3 a1 an a2ci 3 ci 2 ci 4 a2 a1 a3 a3 a2 a4cin ci ( n ?1) ci1 an an ?1 a1n,其中 cij = ??0, j ≠ i , i = 1, 2,..., n , ?1, j = i对任意的 A =∈ U ,有 A = ∑ ak Ck ,即 U 所有向量都能用向k =1量组 (C1 , C2 ,..., Cn ) 线性表出设一组数 ki ∈ K , i = 1, 2,..., n ,满足∑k Ci =1 ini= On ,亦即k1 kn k2k2 k1 k3k3 k2 k4kn kn ?1 k1= On可得 ki = 0, i = 1, 2,..., n ,向量组 (C1 , C2 ,..., Cn ) 线性无关 综上向量组 (C1 , C2 ,..., Cn ) 是 U 的一组基16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5. (1)设实数域 R 上 n 级矩阵 H 的 (i , j ) 元为1 ( n & 1) 。在实数域上 n 维线性空 i + j ?1n间 R 中,对于 α , β ∈ R ,令 f (α , β ) = α ′Hβ 。试问: f 是不是 R 上的一个内积,写n n出理由。 (2)设 A 是 n 级正定矩阵( n & 1 )α ∈ R n ,且 α 是非零列向量。令 B = Aαα ′ ,求 B 的最大特征值以及 B 的属于这个特征值的特征子空间的维数和一个基 解: (1) f 是 R 上的一个内积,证明如下: 容易验证 f 是 R 上的一个双线性函数n n? a1 ? ?a ? ? 2? n n ai a j n 对 R 中任意的非零向量 α = ? ? , f (α , α ) = α ′H α = ∑∑ ? ? i =1 j =1 i + j ? 1 ? ? ? ? an ? ?令 g ( x) =1∑ ai xi?1 ,是 R 上的一个多项式函数,有 0 ≤ g 2 ( x) = ∑∑ ai a j xi + j ?2i =1nnni =1 j =1可得 0 ≤ g ( x)dx =2 0 1∫∑∑ ai a j ∫ xi+ j ?2 dx = ∑∑i =1 j =1 0 i =1 j =12nn1nnai a j i + j ?12= f (α , α )若 g ( x)dx = 0 ,由于 g ( x) 在 [0, 1] 上连续,则必有 g ( x) ≡ 0 , g ( x ) ≡ 02 0 1∫则 ai = 0, i = 1, 2,..., n , 即α = 0 , 与 α 是 R 中非零向量矛盾。 所以 g ( x)dx & 0 ,n∫02f (α , α ) & 0所以 f 是 R 上的一个内积 (2) 由于 A 正定, α ≠ 0 ,可得 λ = α ' Aα & 0 , Aα ≠ 0 , rankB = rankα 'α = 1 , 由 rankB = 1 知方程组 BX = 0 解空间 W0 的维数为 n ? 1 , W0 同时也是 B 的属于 0 特征值的特征子空间 由 λ & 0 , Aα ≠ 0 和 BAα = Aαα Aα = (α Aα ) Aα = λ Aα , 知 λ 是 B 的特征值,' ' nAα 是 B 的属于特征值 λ 的特征向量17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设 B 的属于这个特征值的特征子空间为 Wλ ,由 λ ≠ 0 , Wλ ∩ W0 = 0 ,所以dim Wλ + dim W0 = dim(Wλ + W0 ) ≤ n即 dim Wλ ≤ 1 ,而 Aα ≠ 0, Aα ∈ Wλ , dim Wλ = 1 , Wλ 的一组基为 Aαdim Wλ = 1 ? dim Wλ + dim W0 = n ,因此 B 没有其他特征值,λ & 0 是 B 的唯一非零特征值,也是 B 最大的特征向量 6.设 A 是数域 R 上 n 维线性空间 V 上的一个线性变换,用 I 表示 V 上的恒等变换,证明:A 3 = I ? rank (I ? A) + rank (I + A + A 2 ) = n证明: 记 f ( x ) = 1 ? x , g ( x ) = 1 ? x, h ( x ) = 1 + x + x3 2其中 ( g ( x ), h( x )) = 1 , f ( x ) = g ( x ) h( x ) 因此 Kerf ( A ) = Kerg ( A )
Kerh( A ) , Kerg ( A ) ∩ Kerh( A ) = 0 于是A3 = I ? f ( A) = 0 ? Kerf ( A) = V ? V = Kerg ( A)
Kerh( A) ? dim V = dim Kerg ( A) + dim Kerh( A) ? n = n ? rankg ( A) + n ? rankh( A) ? n = rank (I ? A) + rank (I + A + A 2 )2005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分析》试题及解答x 2 sin x ? 1 x 2 ? sin x1. 设 f ( x) = 解sin x ,试求 lim sup f ( x) 和 lim inf f ( x ) .x → +∞ x → +∞:x 2 sin x ? 1 首先我们注意到.f ( x) = 2 sin x在 sin x ∈ (0,1]的时候是单调增的. x ? sin x18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并且在x充分大的时候.显然有x →+∞x 2 sin x ? 1 x 2 sin x x2 x , sin x ≤ sin ≤ x 2 ? sin x x2 ?1 x2 ?1所以易知在x → +∞时, lim sup f ( x) = 1.当然此上极限可以 令 x = 2kπ +π2, k → +∞这么一个子列得到 .对于f ( x)的下极限.我们注意到 limsin x = 0, x →+∞ x ? sin x2x 2 sin 2 x 而 lim inf 2 = 0, 所以有 lim inf f ( x) = 0. x →+∞ x →+∞ x ? sin x此下极限当然可以 令 x = (2k + 1)π , k → +∞这么个子列得到. 2. (1)设 f ( x ) 在开区间 ( a, b) 可微,且 f ′( x ) 在 ( a, b) 有界。证明 f ( x ) 在 ( a, b) 一致连续. 证明: 设 f ′( x) 在x ∈ (a, b)时上界为M .因为f ( x)在开区间(a, b)上可微.对于?x1 , x2 ∈ (a, b),由Lagrange中值定理,存在ξ ∈ ( x1 , x2 ), 使得 f ( x1 ) ? f ( x2 ) = f ′(ξ ) x1 ? x2 ≤ M x1 ? x2 .这 显 然 就 是Lipschitz条件, 所以由x1 , x2 任意性.易证明f ( x)在( a, b)上一致收敛.(2) 设 f ( x ) 在开区间 ( a, b) ( ?∞ & a & b & +∞ ) 可微且一致连续,试问 f ′( x ) 在 ( a, b) 是否一定有界。 (若肯定回答,请证明;若否定回答,举例说明) 证明:否定回答. f ′( x)在(a, b)上是无界的.设f ( x) = (1 ? x) 2 , 显然此f ( x)在[0,1]上是连续的根据 . Cantor定理, 闭 区 间 上连续函数一致连续.所以 f ( x)在(0,1)上一致连续. 显 然 此1f ( x) = (1 ? x) 2 在(0,1)上是可微的. f ′( x) =1?1 2(1 ? x) 21.而f ′( x) =?1 2(1 ? x) 22 21在(0,1)上是无界的.3.设 f ( x) = sin ( x + 1) . (1)求 f ( x ) 的麦克劳林展开式。19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2)求 f(n)(0) 。 (n = 1,2,3 )解: 这道题目要是直接展开是很麻烦的.先对原式做一下变形.有f ( x) =1 1 ? cos[2( x 2 + 1)].再由 cos x的Maclaurin展开式.有 2 2α≠β.又由于f ( x)是偶函数,所以其展开式形式应该为: f ( x ) = k0 + k1 x 2 + k 2 x 4 +比 较 系 数 有 :+ kn x 2 n +k0 = 0,接下来,若p为奇数,则由f ( x) =2k 2 2k 1 ∞ 2p k +1 2 ( x + 1) ( ? 1) 中 x 项系数为: ∑ 2 i =1 (2k )!k2 p? ? ? ? 1 ? +∞ C2pk i22 k i(?1) k +1 ? 1 ? +∞ 22 k i(?1) k +1 ? = = ∑ ? 2? ∑ ? 2 ? k = p +1 (2k )! p +1 (2k ? p ) ! p ! k= ? ? ? ? ? 2 ? ? 2 ?p ?1 . 2,此时令2k ? p = 2t ? 1, ? k = t +有 k2 p2 p i(?1) = 2 p!p ?1 2 +∞22t ?1 i(?1)t +1 2 p i(?1) 2 isin 2 。 = ∑ (2t ? 1)! 2 p! t =1 2 p i(?1) 2 icos 2 。综合得: = 2 p!p +1p ?1同理可得: p为偶数时 , k 2 pp ?1 ? ? 2 p ?1 i(2 p)! 2 ( 1) sin 2 → p为奇数 ? ? ? p! ? f 2 p (0) = k i(2 p)! = ? ? 2p p p ?1 ? +1 2 i(2 p)! ? 2 ? cos 2 → p为偶数 (-1) ? p! ? ? ? f ( n ) (0) = ? f 2 p ?1 (0) = 0 ? 其中p = 1, 2,3 ? ? ? ? ? ?4.试作出定义在 R 中的一个函数 f ( x, y ) ,使得它在原点处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f ( x, y ) 的两个偏导数都存在; (2)任何方向极限都存在; (3)原点不连续2? xy → x2 + y 2 & 0 ? 2 2 解: f ( x, y ) = ? x + y ? 0→ x= y=0 ?。显然这个函数在 xy ≠ 0 的时候,有偏导20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数存在? ? f y ( x, y ) = ? ? ? f ( x, y ) = x ? ?点也成立。x( x 2 ? y 2 ) ( x2 + y 2 )2 y( y ? x ) ( x 2 + y 2 )22 2,而对于 xy = 0 的时候,有 ?? f y ( x, y ) = 0 ,此式在原 ? f x ( x, y ) = 0ρ 2 icos α sin α = cos α sin α 。 对于任意方向极限,有 lim f ( ρ cos α , ρ sin α ) = lim ρ →0 ρ →0 ρ2显然沿任意方向趋于原点。 此函数的方向极限都存在。最后,因为沿不同方向 α ≠ β 趋向原点。不妨设π α, β ∈ (0, ),显然 有不同的极限4cos α sin α 与 cos β sin β 。且其都不为 0。所以该函数在原点不连续。5.计算 x ds .其中 L 是球面 x + y + z = 1 与平面 x + y + z = 0 的交线。22 2 2∫L解:首先,曲线 L 是球面 x + y + z = 1 与平面 x + y + z = 0 的交线。因 为平 面2 2 2x + y + z = 0 过原点,球面 x 2 + y 2 + z 2 = 1 中心为原点。所以它们的交线是该球面上的极大圆。再由坐标的对称性。易知有∫Lx 2 ds = ∫ y 2 ds = ∫ z 2 ds 。L L因此有∫Lx 2 ds =1 1 2π 。 ( x 2 + y 2 + z 2 )ds = ∫ ds = ∫ L L 3 3 36 .设函数列 { f n ( x)} 满足下列条件: ( 1 ) ?n , f n ( x) 在 [ a , b] 连续且有 f n ( x) ≤ f n +1 ( x) ( x ∈ [ a, b] ) (2) { f n ( x)} 点点收敛于 [ a , b] 上的连续函数 s ( x ) 证明: { f n ( x)} 在 [ a , b] 上一致收敛于 s ( x ) 证法 1:首先,因为对任意 x0 ∈ [ a, b ] , 有f n ( x0 ) → S ( x0 ) 。且有 f n ( x0 ) ≤ f n +1 ( x0 ) ,所以?nk ,对于任意 n & nk ,有 0 ≤ S ( x0 ) ? f n ( x0 ) &ε3。又 因 为 f n ( x)与S ( x) 在 x0 点 连 续 。 所 以 可 以 找 到 δ x0 & 0 , 当x ? x0 & δ x0 , 且x ∈ [ a, b ] 时。有 f nk ( x) ? f nk ( x0 ) &21ε3,以及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S ( x ) ? S ( x0 ) &有ε3同时成立。因此,当 n & nk , x ? x0 & δ x0 , 且x ∈ [ a, b ] 时,S ( x ) ? f n ( x ) ≤ S ( x ) ? f nk ( x ) ≤ S ( x ) ? S ( x0 ) + S ( x0 ) ? f nk ( x0 ) + f nk ( x) ? f nk ( x0 ) & ε 。如此,令 Δ x0 = {x : x ? x0 & δ x0 } ,所以有开区间族 {Δ x0 : x0 ∈ [ a, b ]} 覆盖了[ a, b] 区间。而 S ( x ) 在 闭 区 间 [ a, b] 上 连 续 。 由 Heine-Borel 定 理 , 从 开 区 间 族{Δ x0 : x0 ∈ [ a, b ]} 中可以选出有限个 Δ x1 , Δ x2 , Δ x3 ,使Δ xk ,[ a, b ] ? ∪ Δ xi =1ki。由 Δ xi 的选法。可由相应 δ xi 与 nki ,当 x ∈ Δ xi ∩ [ a, b ] ,且n & nki 时,有 S ( x) ? f n ( x) & ε 。取 N = max{nki :1 ≤ i ≤ k } , 当 n & N 时, 且 x ∈ [ a, b ] , 有 S ( x) ? f n ( x) & ε 成 立。所以 { f n ( x)} 在 [ a, b] 上一致收敛于 S ( x ) 。 证毕。 证法 2: 反证法.设存在某 ε 0 & 0 , 对于任意 n , 有一 xn , 使得 f n ( xn ) ? S ( xn ) ≥ ε 0 . 又 {xn } 有界,由 Bolzano-Weierstrass 定理,所以其必存在 收 敛 子 列 { xnk } 收 敛 于[ a, b ]中 某 值 x0 . 因 为 对 任 意x0 ∈ [ a, b] , 有f n ( x0 ) → S ( x0 ) 。且 有f n ( x0 ) ≤ f n +1 ( x0 ) , 所 以 ?nk p, 当nk & nk p时 , 有S ( x0 ) ? f nk ( x0 ) ≤ S ( x0 ) ? f nk ( x0 ) &pε03.设 某 nk p1 & nk p , 由 S ( x ) 与 f nk ( x ) 连 续 性 . 存 在 一p1δ0 , 当x ? x0 & δ 0 , 且x ∈ [ a, b] 时有 S ( x ) ? S ( x0 ) &ε03以及 f nk ( x) ? f nk ( x0 ) &p1 p1ε03同时成立.显然,又因为{xnk } → x0 .所以存在 K 值, K & k p1 .22 博士家园系列内部资料当 nk & nK 时, xnk ? x0 & δ 0 成立.最后,当 nk & nK 时,有S ( xnk ) ? f nk ( xnk ) ≤ S ( xnk ) ? f nk ( xnk ) ≤ S ( xnk ) ? S ( x0 ) + S ( x0 ) ? f nk ( x0 ) + f nk ( x0 ) ? f nk ( xnk )p1 p1 p1 p1< ε 0 .这与假设矛盾. 所以在 [ a, b] 上, { f n ( x)} 是一致收敛于 s ( x ) .证毕.23 本试题解答由 SCIbird 提供2006 年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试题解答说明: 本试题解答由 SCIbird 提供, 继续在博士家园论坛首发. 若有转载, 请注明转载自博 士家园论坛. 未经本人许可, 禁止用于商业用途! 如果对本解答某些内容不是很清楚, 可参考一下蓝以中编著的《高等代数简明教程》和丘维 声编著的 《高等代数》 . 这套证明写法上风格同 08 年北大高代解几试题解答, 我尽量写的详 细一些, 在方法选择上起点比较低, 尽量采用比较容易理解的证明方法. 不用或少用那些看 起来不是很显然的结论, 引用结论尽可能做到有理有据. 希望这套试题对促进大家的学习有 所帮助. 还是那句话, 一定要先做题,然后再看答案.否则这套题至少失去了一半的价值. 高等代数部分(100 分) 1.(16 分) (1) 设 A, B 分别是数域 K 上 s × n, s × m 矩阵,叙述矩阵方程 AX = B 有解的充要条件, 并且给予证明。 解: 方程 AX = B 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r (A) = r (A, B ) . 令 B = (β1, &, βm ) , 其中 βk 为列向量. 则矩阵方程 AX = B 有解 ? 方程组 Ayk = βk , k = 1, 2, &, m 有解. ? A 的列向量组构成的向量组与 (A, B ) 的列向 量组构成的向量组等价. ? r (A) = r (A, B ) . 注: 方程有解的一个等价含义是可由列向量线性表示, 从而转化为等价向量组上来. (2) 设 A 是数域 K 上 s × n 列满秩矩阵,试问:方程 XA = En 是否有解?有解,写出它的 解集;无解,说明理由。 解:方程 XA = En 有解. 理由: 因为 A 列满秩, 所以 r (A) = r (A ) = n . 又 r (A , En ) = n , 因此 r (A ) = r (A , En ) ,从而 A Y = En 有解,两边取转置可知方程T T T TTXA = En 有解.我个人觉得本题似乎考察的是 : 广义逆矩阵方面的知识 , 如果大家对这部分知识不熟悉 , 建议大家去看看丘维声老先生编著的&&高等代数&&. 矩阵方程 AXA = A 的解 X = A 一般称为 A 的广义逆矩阵. 广义逆是存在的, 对于本?? 题因为 A 是列满秩的, 故由相抵标准型知,存在可逆矩阵 P,Q 满足 PAQ = ? , 则可 ? ? ? O ? ? ? ?以取 A = Q(En ,O )P . 此时 X 的所有解为: X = A + Z (En ? AA ), ?Z ∈ K? ? ? n×s?E ? ? n?. 本试题解答由 SCIbird 提供因为 A A = Q(En ,O )PP??1?E ? ? n? ?Q ?1 = E , 所以 A? 是矩阵方程 A?A = E 的特解. ? ? ? n n ? O ? ? ? ?? n×s下面证明 XA = O 的全部通解为: X = Z (En ? AA ), ?Z ∈ K? ?.首先, 由 Z (En ? AA )A = Z (A ? A) = O ,知 Z (En ? AA ) 是方程的解. 其次, 任取 XA = O 的一个解 X 0 , 则由X 0 (En ? AA? ) = X 0 ? X 0AA? = X 0 , 取 Z = X 0 即可.由矩阵方程解的结构定理可知, X = Z (En ? AA ), ?Z ∈ K? n×s(3) 设 A 是数域 K 上 s × n 列满秩矩阵,试问:对于数域 K 上任意 s × m 矩阵 B ,矩阵方程 AX = B 是否一定有解?当有解时,它有多少个解?求出它的解集。要求说明理由。 解: 不一定有解. 因为方程不一定满足条件 r (A) = r (A, B ) . 当方程有解时, 同(2)取 A = Q(En ,O )P , 则方程组的全部解为?{X | X = A?B + (En ? A?A)Z , ?Z ∈ K n×m }仿照(2)的证明过程可知, A B 为 AX = B 的一个特解. 而 (En ? A A)Z 为 AX = O 的全部通解. 注: 关于(2)(3)问我想多说几句, 在解诸如齐次方程 AX = O 时, 如果我们事先知道其通 解形式, 则可以直接写出通解. 但我们不知道通解形式, 而要证明Y 是 AX = O 的全部 通解, 那么我们需要做两件事情: 1). 证明Y 确实是 AX = O 的解; 2). AX = O 的任意解都能用Y 表示. 前者为了说明Y 是方程的解, 这是前提; 后者说明我们不会漏掉部分解, 即解是完备的.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可那会漏掉 2), 而使得解答不完整.? ?2.(16 分) (1) 设 A, B 分别是数域 K 上的 s × n, n × s 矩阵,证明:rank ( A ? ABA) = rank ( A) + rank ( En ? BA) ? n .证: 对分块矩阵做初等变换,得?A ? ?A ? ? A A? ?A ? ABA O ? O 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 E BA BA E BA BA E BA E ? ? ? ? ? ? ? ? ? ? ? ? ? ? n n n? n?因为矩阵的初等变换不改变矩阵的秩, 所以 r (A) + r (En ? BA) = r (A ? ABA) + n . 本试题解答由 SCIbird 提供移项得, rank ( A ? ABA) = rank ( A) + rank ( En ? BA) ? n . 注 : 在处理有关矩阵秩的不等式或等式的问题中, 分块矩阵和初等变换是常用的有效方 法, 平时要多加练习. 另外本题顺便又带出一个结论: 矩阵方程 AXA = A 的解 X = A 一般称为 A 的广义逆矩阵. 则矩阵 B 是 A 的广义逆矩阵 ? r (A) + r (En ? BA) = n .?(2) 设 A, B 分别是实数域上 n 阶矩阵。证明:矩阵 A 与矩阵 B 的相似关系不随数域扩大 而改变。 证: 显然实方阵 A, B 在实数域上相似, 则 A, B 在扩大数域上也相似. 下面证明反之也成 立. 因为任何数域为 F 都包含在复数域 ^ 中, 以及复数域 ^ 与实数域 \ 之间无中间数 域. 所以我们只需要证明实方阵 A, B 复相似, 则实方阵 A, B 也一定实相似. 设实方阵 A, B 复相似, 即存在复矩阵T , 使得T AT = B . 记T = P + iQ , 其中 P,Q 均为实矩阵. 则有 A(P + iQ ) = (P + iQ )B . 对比等式两边的实部与虚部, 可知 AP = PB, AQ = QB -----(1) 因为非零多项式 f (t ) =| P + tQ | 在复数域上只有有限个根, 所以必存在实数 t0 使得?1| P + t0Q |≠ 0 . 令 S = P + t0Q , 则 S 为可逆实矩阵.由(1)式可得,AS = A(P + t0Q ) = AP + t0AQ = PB + t0QB = (P + t0Q )B = SB所以 S AS = B , A, B 实相似. 注: 所谓相似或者标准型之类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在什么意义下的. 一般取决于你是在什 么数域上考虑问题, 也就是说与数域有关, 这一点大家学习时要多加注意. 这其中的关键多 与其特征多项式根的分布有关, 有多少根在给定数域中, 根的分布变化也会影响标准型的.?13. (16 分) (1) 设 A 是数域 K 上的 n 阶矩阵,证明:如果矩阵 A 的各阶顺序主子式都不为 0,那么 A 可以分惟一的分解成 A=BC, 其中 B 是主对角元都为 1 的下三角矩阵,C 是上三角阵。 本题实际上是数值计算中常见的 LU 分解定理, 证明过程要利用线性方程组中的 Gauss 消 元法来实现矩阵的三角分解. 如果 Gauss 消元法能进行到底, 可设想最终化成的行简化阶 梯矩阵就应该是一个上三角矩阵, 很可能就是C . 证:分解的存在性: 通过分析 Gauss 消元法,可以发现每做一次消元相当于左乘一个主对角 本试题解答由 SCIbird 提供元都为 1 的下三角矩阵 Lk ,如果 Gauss 消元法能进行到底, 相当于 A 左乘一系列主对角元 都为 1 的下三角矩阵 L1, L2 , &, Ls , 把这些下三角矩阵乘起来, 令 B = Ls & L2L1 仍是一 个主对角元都为 1 的下三角矩阵. 记剩下的上三角矩阵记为C , 则我们实现了 LU 分解A = BC .下面我们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如果矩阵 A 的各阶顺序主子式都不为 0, 则 Gauss 消元法可 进行到底. 当 k = 1 时,命题成立. 假设进行了 k ? 1 次 Gauss 消元,得到?U Q ? ?U Q ? ? ? ? ? ? ? ? = 或者 & A→? A L L L ? ? ? ? k ? 1 2 1 ? ? ? ? ? ? ?O T ? ?O T ?这里 U 为 k ? 1 阶上三角矩阵, T 为 n ? (k ? 1) 阶矩阵. Gauss 消元法能否继续下去在 于T 的首元素 t11 是否为 0. 如果 t11 ≠ 0 ,则可进行第 k 次 Gauss 消元.?的 因为 Gauss 消元法不交换行, 及 | Lm |= 1 . 所以 A 的第 k 个顺序主子式等于 ? ?O T ? ? ? ? ? ?第 k 个顺序主子式, 即 Dk =| U | t11 . 由题中条件 Dk ≠ 0,| U |≠ 0 , 所以 t11 ≠ 0 . 故可进行第 k 次 Gauss 消元. 由数学归纳法原理可知 Gauss 消元法能进行到底.从而可实 现题中要求的 A = BC 分解. 分解的唯一性: 假设有 A = BC = B1C 1 , 由 A 可逆知, B B1 = CC 1 -----(*) (*)左边为主对角线上都是 1 的下三角矩阵, 右边为上三角矩阵. 两者相等则有?1 ?1?U Q ? ? ?B ?1B1 = CC 1?1 = En , 从而 B = B1,C = C 1 , 唯一性得证.注: 本题证明应该分为存在性和唯一性两部分. LU 分解是数值计算方法中一种常见方 法, 里面有一些高等代数里没有的东西,若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这方面的书,吸收一些新 的数学思想.(2) 设 A 是数域 K 上的 n 阶可逆矩阵,试问:A 是否可以分解成 A=BC, 其中 B 是主对角 元都为 1 的下三角矩阵,C 是上三角阵?说明理由。 解: 不一定能实现. 反例如下: 设 A 是数域 K 上的 n 阶可逆矩阵且满足 a11 = 0 , 则 A 不能实现题目中要求的三角分解. 否则,设 A = BC 满足题目要求. 因为 A 是可逆的, B 和C 均为上三角矩阵 所以 0 ≠| A |=| B || C |=| C |=∏ci =1nii, 知 c11 ≠ 0 .但是, 由矩阵乘法得到 a11 = c11 = 0 , 矛盾! 本试题解答由 SCIbird 提供注: 当然你也可以构造一个具体例子, 来否定这个命题.4.(10 分) (1) 设 A 是实数域 R 上的 n 阶对称矩阵, 它的特征多项式 f (λ ) 的所有不同的复根为实数λ1 , λ2 , ? ? ?, λs . 把 A 的最小多项式 m(λ ) 分解成 R 上不可约多项式的乘积。说明理由。解: m(λ) = (λ ? λ1 )(λ ? λ2 )&(λ ? λs ) . 因为 A 是实数域 \ 上的 n 阶实对称矩阵, 所以 A 一定能相似对角化, 故 A 的最小多项式 无重根. 又特征多项式 f (λ ) 的所有不同的复根为实数 λ1 , λ2 , ? ? ?, λs , 因而 A 的最小多项式为m(λ) = (λ ? λ1 )(λ ? λ2 )&(λ ? λs ) , 其满足题目要求.(2) 设 A 是 n 阶实对称矩阵,令 Α (α ) = Aα , ?α ∈ Rn n根据第(1)问中 m(λ ) 的因式分解,把 R 分解成线性变换 A 的不变子空间的直和。说明理 由。 解: \ = V1
Vs ,其中Vi = ker(A ? λi I ) = {ξ ∈ \ | (A ? λi I )ξ = 0} 因为 Aα = Aα , 所以线性变换 A 的特征值与矩阵 A 的特征值相同. 这里我们用到一个结论: 多项式 f , g, h 满足 f (λ) = g(λ)h(λ) , 且 (g(λ), h(λ)) = 1 . 则对于线性变换 A , 有 ker f (A) = ker g(A )
ker h(A) . 而对于线性变换 A 的最小多项式 m(λ) , 由(1)知 m(λ) 能分解成两两互素的不同一次因 式的乘积, 及 ker m(A ) = \ . 所以, \ = V1
Vs . 其中Vi = ker(A ? λi I ) = {ξ ∈ \ | (A ? λi I )ξ = 0} 为线性变换 A 的不变子空间.n n n n n5.(22 分) 设 X = {1, 2, ? ? ?, n} ,用 C 表示定义域为 X 的所有复值函数组成的集合,它对于函数的X加法和数量乘法成为复数域 C 上的一个线性空间. 对于 f ( x), g ( x) ∈ C ,规定 & f ( x ), g ( x ) &=X∑ f ( j) g ( j) ,j =1n这个二元函数是复线性空间 C 上的一个内积,从而 C 成为一个酉空间。XX 本试题解答由 SCIbird 提供设 p1 ( x), p2 ( x), ? ? ?, pn ( x) ∈ C ,且满足 pk ( j ) =X2π i 1 kj ω , ?j ∈ X . 其中, ω = e n . n(1) 求复线性空间 C 的维数; (2) 证明: p1 ( x), p2 ( x), ? ? ?, pn ( x) 是酉空间 C 的一个标准正交基;XX? ( x) , (3) 令 σ ( f ( x)) = f? ( x) 在 x = k 处的函数值 f ? (k ) 是 f ( x) ?f ( x) ∈ C X . 其中 fX在标准正交基 p1 ( x), p2 ( x), ? ? ?, pn ( x) 下的坐标的第 k 个分量. 证明: σ 是酉空间 C 上 的一个线性变换,并且求 σ 在标准正交基 p1 ( x), p2 ( x), ? ? ?, pn ( x) 下的矩阵; (4) 证明第(3)题中的 σ 是酉空间 C 上的一个酉变换。X证: (1). 从第(2)问就看出来了, dim CTX= n . 证明可构造线性映射T : C X → C n ,X即Tf = ( f (1), f (2), &, f (n )) , f ∈ C, T (λ f + μg ) = λTf + μTgX不难证明 T 既是单射又是满射, 从而是同构映射, 所以 dim Cn= dim C n = n .(2). 可以看出本题需要利用单位根的性质. 方程 ω = 1 的解称为单位根, 此方程无重根. 一些性质: | ω |= 1, ωω =| ω | = 1 . 对本小问,21 n kj mj (共轭符号可以提到指数里面) 考虑内积 (pk , pm ) = ∑ (ω) (ω) n j =1当 k = m 时, 因为 ωω =| ω | = 1 . 所以 (pk , pk ) =21 n 1 n 1 n kj kj ( ) ( , ) ( ) ωω p p = ωω = ∑ ∑ ∑1 = 1 k k n j =1 n j =1 n j =12 nd当 k ≠ m 时 , 不妨设 m & k , 记 d = k ? m , 利用 ωω =| ω | = 1 及 ω= (ωn )d = 11 n 1 n 1 n ωd (1 ? ω nd ) mj dj (m +d ) j (ω) = ∑ (ω) = ∑ = 0. 化简得到 (pk , pm ) = ∑ (ω) n j =1 n j =1 n j =1 1 ? ω由正交性可知其线性无关, 再由 dim CX= n 知 p1 ( x), p2 ( x), ? ? ?, pn ( x) 是酉空间 C X 的一个标准正交基. (3). 这个小问特别绕, 审题要仔细. 要注意类比数分中的 Fourier 级数知识, 正交性对于简化 问题很关键. 本试题解答由 SCIbird 提供由(2)可设 f (x ) =∑ x j p j (x ) ,两边用 pk (x ) 做内积并利用正交性,得 xk = (f (x ), pk (x )) .j =1n?(x ) , f ?(k ) = x 确实是线性变换. 按定义容易验证变换 σ( f (x )) = f k设 A = (aik ) 为所求矩阵, 我们设法确定其元素 aik 的表达式.?k (x ) = ∑ aik pi (x ) , 因为 σ(pk (x )) = pi =1n?k (m ) = x m = (pk (x ), pm (x )) = δkm 注意到依题意 p?k (x ), pi (x )) = 所以由正交性得到 aik = (p∑ δkj pi ( j ) =j =1n1 n∑ δkj ωij =j =1n1 nω ik .(4).有了(3)就比较简单了, 注意到 (σ( f ), σ(g )) = ( f , g ) ? (σ(pi ), σ(p j )) = δij . 直接计算得到, (σ(pi ), σ(p j )) =m =1∑ δim δjm = δij .n注: 本题不能说是特别难, 其中第(1)(2)问还是比较基础的. 对单位根的一些简单性质要熟 悉(当然这些性质也可以现看出来), 计算要仔细. 第(3)问给的变换比较绕, 要多花点时间 认真审审题, 解答第(3)问的关键是确定坐标 x k 的表达式. 这里我们的做法是效仿 Fourier 级数理论中确定 Fourier 系数的方法, 大致思路是两边用某个基底做内积,利用正交性确定 系数. 由于这里只有有限项, 所以作内积时不必担心收敛性问题. 希望通过第(3)问能加深 大家对正交性的理解, 深刻体会到”正交性”对于将来向无穷维 Hilber 空间进军是有好处的. 这里引入克罗内克符号 δij 有助于简化计算, 其优势也许在张量运算中体现的更好吧.6. (20 分) 设 V 是域 K 上的 n 维线性空间, A1, A2,…,As 线为 V 上的线性变换, 令 A=A1+A2+…+As 求证:A 为幂等变换且 rank(A)=rank(A1)+……+rank(As)的充要条件是:各 Ai 均为幂等 变换,且 AiAj=0, i≠j. 证明: 设 A1, A2 , &, As 为题目中所给线性变换在某组基下的矩阵, 下面我们只需对这些矩 阵讨论可即可. 考虑 sn 阶矩阵G :? A2 A A ? 1 1 2 ? ? ? AA A22 ? ? 2 1 G =? & & ? ? ? ? ? ?As A1 As A2& A1As ? ? ? ? & A2As ? ? ? ? ? & & ? ? ? 2 ? ? & As ? 本试题解答由 SCIbird 提供?A 0 ? 1 ? ? ? 0 A2 =? ? ?& & ? ? ? ? ? ?0 00 ?? En ? ? ? ? ? ? ? ? ? ? ? ? 0 ?? E n? ? ? ? ? ? ? ?# ? ?? ? En & &? ? ? ? ? ? ? ? ? & As ?? ?? ? ?En ? & &(En? A2 A A ? 1 1 2 ? ? ? A2A1 A22 ? & En ? ? & & ? ? ? ? ? ?As A1 As A2)& A1As ? ? ? ? & A2As ? ? T ? ? ? = DB BD & & ? ? ? ? ? & As2 ?= 0 (i ≠ j ) 则 A1, A2 , &, As 都是幂等矩阵且 AA i j ? G = D ? DBT BD = D ? BT B 是 D 的一个广义逆.由本卷第 2 题结论知, B B 是 D 的一个广义逆 ? r (D ) + r (Esn ? B BD ) = sn .T T= 0 ( i ≠ j ), 可知 A = 充分性: 由 A1, A2 , &, As 都是幂等矩阵且 AA i j阵, 且 r (A) + r (En ? A) = n . 因为 r (D ) =T s∑ A 也是幂等矩i =1 is∑ r (A ) , 我们只需要证明 r (D) = r (A) ,i =1 i即证明 r (Esn ? B BD ) = (s ? 1)n + r (En ? A) 即可. 由分块矩阵初等变换, 得s ? ? & ?As ? E ? ? ? ∑ Ai n ? ? ? ? i =1 ? & ?As ? ? ? ? 0 ?→? ? & & ? ? ? ? ? & ? ? ? ? & En ? As ? ? ? 0 ? ?? ?A2 ?En ? A1 ? ? En ? A2 ? ?A1 Esn ? BT BD = ? ? ? & ? & ? ? ? ?A2 ? ?A1 ?T? ? ? ?A2 & ?As ? ? ? ? En & 0 ? ? ? ? ? & & &? ? ? ? 0 & En ? ?i所以, r (Esn ? B BD ) = r (En ? A) + (s ? 1)n , 从而 r (A) =s∑ r (A ) .i =1s必要性: 因为 r (D ) =∑ r (A ) , 重复上面分块矩阵的证明可得i =1 ir (Esn ? BT BD ) = r (En ? A) + (s ? 1)n又A =∑ A 是幂等矩阵, 所以i =1 isr (Esn ? BT BD ) = r (En ? A) + (s ? 1)n = n ? r (A) + (s ? 1)n= n ? r (D ) + (s ? 1)n = sn ? r (D ) .因此, r (D ) + r (Esn ? B BD ) = sn .T 本试题解答由 SCIbird 提供故 A1, A2 , &, As 都是幂等矩阵且 AA = 0 ( i ≠ j ), 进而原命题得证. i j 注: 本题是在是太难了, 至少我的感觉是这样. 虽然从上面看下来问题不大, 但是本题的证 明方法不是太好想的.能独立把本题作出来的,的确的靠硬功夫!本题值得期待一个相对自然 的证明! ! 解析几何部分(50 分) 7.(15 分) 求一个过 x 轴的平面 π ,使得其与单叶双曲面x2 + y 2 ? z 2 = 1 的交线为一个圆。 4解: 因为单叶双曲面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所以交圆的圆心必为原点. 设交圆半径为 r , 则交 圆在球面 x + y + z = r 上, 故交圆也可以看作单叶双曲面与球面的交线. 将球面方程代入单叶双曲面方程,得2 2 2 21 1 1 1 ( ? 2 )x 2 + (1 ? 2 )y 2 ? (1 + 2 )z 2 = 0 4 r r r又交圆所在平面经过 x 轴, 所以 ( ?1 41 ) = 0 , r = 2 . 代回上式, 得 r2( 3y + 5z )( 3y ? 5z ) = 0 . 因此平面 π 为, 3y + 5z = 0或3y ? 5z = 0注: 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几何直观, 利用对称性简化问题. 将交圆看作单叶双曲面与球面交线 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技巧.8.(15 分) 证明四面体的每一个顶点到对面重心的线段共点,且这点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 面重心距离的 3 倍。 证: 取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 记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分别为 A, B,C , D 或 P1, P2 , P3, P4 . 其中顶点 Pi 对应的坐标为 Pi (x i , yi , z i ) . 记G1,G 2 分别为 ΔBCD 与 ΔABD 的重心. 则 G1(x 2 + x3 + x4 3, ?, ?) , G 2 (x1 + x 2 + x 4 3, ?, ?) .这里采取省略记法, 只写出第一个分量, 第二和第三分量形式上与第一分量相同, 只不过 将相应的 x i 用 yi , z i 代替. 下面均采用此简记方法. 所以向量 AG1 = (x 2 + x3 + x4 3? x1, ?, ?) , 设线段 AG1 上到 A 点的距离是到G1 点距离 3 本试题解答由 SCIbird 提供倍的点是G 点, 即 AG = 3GG1 .计算得G 点坐标 G (1 4 ∑ x , ?, ?) . 4 i =1 i又向量CG = (x1 + x 2 + x 4 1 4 1 4 , , ) ( GG = ? ∑ x i , ?, ?) x ? x ? ? , 向量 ∑ 3 2 4 i =1 i 3 4 i =1 x1 + x 2 + x 4 3 ? 1 4 1 4 xi ) = ∑ xi ? x 3 . ∑ 4 i =1 4 i =1直接计算即可验证向量CG = 3GG 2 . 比如 3(这就证明了C ,G,G 2 三点共线, 且G 点分线段CG 2 长度比为 3 : 1 . 对其他面同理可证. 于是我们证明了四面体的每一个顶点到对面重心的线段共点, 且这点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 面重心距离的 3 倍。此定点为G (1 4 1 4 1 4 x y , , ∑ ∑ ∑ z ) , 也称作四面体的重心. 4 i =1 i 4 i =1 i 4 i =1 i注: 也许有的朋友已经猜到那个交点就是四面体的重心, 我们通过计算证明了猜想. 本题 证明共线的方法是很典型的方法, 要记住.9.(10 分) 一条直线与坐标平面 yoz 面,xoz 面,xoy 面的交点分别是 A, B, C. 当直线变动时, 直线上的三个定点 A, B, C 也分别在坐标平面上变动。此外,直线上有第四点 P, 点 P 到 三点的距离分别是 a, b, c. 求该直线按照保持点 A, B, C 分别在坐标平面上的规则移动时, 点 P 的轨迹。 解: 因为由一点和一个方向向量可确定直线方程, 我们取此点即为 P 点,对应坐标P (x 0 , y 0 , z 0 ) , 相应的方向向量为 l(cos α, cos β, cos γ ) . 则直线的参数方程为:? ? x = x 0 + t cos α ? ? ?y = y + t cos β ? 0 ? ? z = z 0 + t cos γ ? ? ?由题意, 令 x = 0 , 并由参数 t 的几何意义可知此时 | t |= a , 故 x 0 ± a cos α = 0 . 同理,y 0 ± b cos β = 0, z 0 ± a cos γ = 0 .2 2 2 2 x0注意到 cos α + cos β + cos γ = 1 , 所以有a2+2 y0b2+2 z0c2= 1.故当直线变动时 P 点的轨迹为:x2 a2+y2 b2+z2 c2= 1.注 : 解答本题有两个关键: 一是选用 P 点作为直线的定点; 二是选用直线的单位方向向 量对应的参数方程, 并充分利用了参数 t 的几何意义, 使得问题得到大大的简化. 本试题解答由 SCIbird 提供10.(10 分) 在一个仿射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l1 的方程为 ?? ? ?x ? y + z + 7 = 0 ? 2x ? y ? 6 = 0 ? ?l2 经过点 M (?1,1, 2) , 平行于向量 u(1, 2, ?3) .判别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 直线 l1 与 l 2 异面. 记平面 π1 : x ? y + z + 7 = 0 , 平面 π2 : 2x ? y ? 6 = 0 . a.若 l1 平行于 l 2 , 则向量 u(1, 2, ?3) 必平行于平面 π1 . 但 1 × 1 + 2 × (?1) + (?3) × 1 ≠ 0 . 所以直线 l1 与 l 2 不平行. b. 若 l1 与 l 2 共面, 则经过直线 l1 与点 M ( ?1,1, 2) 的平面 π 与向量 u(1, 2, ?3) 平行. 设平面 π 方程为 λ(x ? y + z + 7) + μ(2x ? y ? 6) = 0 , 因为平面 π 经过点 M , 代入得到 7λ ? 9μ = 0 . 令 λ = 9 , 则 μ = 7 , 平面 π : 23x ? 16y + 9z + 21 = 0 . 因为 1 × 23 + 2 × (?16) + (?3) × 9 ≠ 0 , 所以 l1 与 l 2 不共面. 综上讨论, 直线 l1 与 l 2 异面. 注: 题目中给出的坐标系是仿射坐标系, 而不是直角坐标系. 所以我们解答时要注意哪些 结论在一般的仿射坐标系下成立, 哪些结论只在直角坐标系成立. 本题用到这样一个重要 结论: 在仿射坐标系中, 向量 r(l, m, n ) 平行于平面 Ax + By + Cz + D = 0 的充分必要 条件是 lA + mB + nC = 0 .后记:错别字和笔误总是很难避免的,但只要不是犯本质性的错误,相信大家肯定能沿着证明看出来. 说实在的,写这套证明有点失去动力了. 在花了 5 小时排出这样一份证明实在是有 些厌倦了, 恐怕若不是为了当初一句承诺, 也就没有这份解答了. 坦白说, 很少有人愿意写 真题解析, 大概怕浪费时间吧. 其实写解析好比给别人补课, 你不事先玩转了,结果会很严重 的. 自己写的真题解答恐怕算是论坛上最多的了,北大 08 数分,北大 06 和 08 高代,中科大 08 数分,南开 07 数分. 下一个也许是北大 06 数分吧,时间允许的话大概在 09 年 1 月份发上来吧. 也许将来某一天论坛将来出书能把我写的解答收录整理进去吧, 那样也许我会欣慰一点.感 觉自己实在是很不擅长高代. 比起来数分来, 自己做高代真是有累,又没感觉, 没思路. 虽然 感觉解析了两套题后, 自己的高代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却无法在其中找到乐趣. 看来自己 最近太累了! 下面的话写给想提高高代水平的朋友们: 本试题解答由 SCIbird 提供论坛上有很多朋友.本科生也好, 考研的也好. 很多人想提高高代水平,但不知如何下 手. 认真啃教材,做课后习题当然是基础了, 另外我个人建议像我这样认真解析几套高代试 题也是一个提高高代水平的重要途径. 如果你真的想提高高代水平,不要怕浪费时间. 我目 前只做过北大 08 和 06 的高代解几套题(散题就更少了), 但我敢说我相当于做了 10 套高代题. 说实在的, 写解答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不是说你选的试卷难, 然后你把它做出来就完事了. 你要写出一份别人能看懂的解答还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特别是对方水平不及你的时候. 不少 老师自身水平很高的, 但写出的书还真不那么通俗易懂. 所以要读者明白自己在说啥, 不是 一件简单的事. SCIbird 在论坛混了很久, 上论坛时也在认真看高代帖子(弱项嘛.得补上), 坦 白说, 有的高代解答看不懂, 仔细分析原因. 一是自身水平有限, 二是对方使用了高深的方 法(比如抽代的方法), 三是对方证明里直接引用了&很不显然&的结论, 默认 XXX. 我最头痛 的就是第三个了, 往往给我的感觉是似是而非,一头雾水, 经常很茫然! 一个人管他用什么方法做出这道题, 这是基础, 必要条件; 如果他还能轻松写出很通俗 的证明, 那就更难得了. 后者就是通常说 的把这题&玩转了&! 如果一个人说这题有 n 种方法, 难易通俗程度不同, 还能推广到 XXX. 那这个人就玩到家了, 高手! 如果一个人能写出一份让别人容易理解证明, 那么说明他对这套试题来说, 玩转了(还 怕水平没提高吗?)! 而且在整理知识点解答的过程中,还会有新的感悟的, 这很难说出来, 恐 怕没亲身经历的人无法体会到. 也许做过家教或给别人补过课的人也能体会到我说的话吧. 2008 年 12 月 7 日 SCIbird 2006c???a???)\?????K??8?ê???§F??F?? ?ò÷? 150 ?§z?K 15 ?§??m: 3 ?? 1. (.Q?n?'u?ê?#5????§????????ê?#5? §?n§?y???(.Q?nd5. 2. ?êf (x, y ) = x + 3xy ? y ? 6y + 2y + 1,?f (x, y )Q(?2, 2)??Peano{? Taylor?m.?f (x, y) QR ?k='u4?§y:§ù:???4?:§ `?nd. 3. F (x, y ) = x y + |x|y + y ? 5. (1) y??§F (x, y ) = 0Q(?∞, +∞)?(?????êy = f (x); (2) ?f (x)4?:. 4. O?1.???? x dydz + y dzdx + z dxdy ,????Σ???? + + = 1??.3 2 2 2 3 2 2 2 Σ x2 a2 y2 b2 z2 c25.y?2???+∞ 0sin x dx x??,?O?d??.0x→x0 y →y06.f (x, y)? ? QD = (a, b) × [c, d]?,x ? ? éy? Y.x ∈ (a, b) ? § é u ? ?y ∈ [c, d]§ 4 ? lim f (x, y) = g(y)? ?. y ? ? 4 ? lim f (x, y) = g(y )é ? ?y ∈ [c, d]¤á??U?^??§4? lim f (x, y) = g(y)Q[c, d]?????.x→x0 0 0 x→x07.λ(?)→0 i=1e?êf (x)Q?m[a, b]?k.§???y?f (x)Q[a, b]?Riemann?4? lim f (ξ )(x ? x )??CauchyOu.n i i i?1 n n n8.b lim fn (x)dx n→∞ a{f (x)}?(?∞, +∞)???Y?ê§÷vQ~êM , ?éu??f (x) ?x ∈ (?∞, +∞)?k|f (x)| M . b?é(?∞, +∞)????m[a, b]?k= 0. = 0.b lim fn (x)h(x)dx n→∞ ay??é???m[c, d] ? (?∞, +∞)±9[c, d]??é???êh(x), ?k1 9.Q??m[a, b]?ü?Fourier?êa0 + 2∞an cos nx + bn sin nx,n=1α0 + 2∞αn cos nx + βn sin nxn=1?Q[a, b]???§?????êQ[a, b]??Y??. ?éu??g,ên, a = α , b = β ??¤á?X¤á§?y?; X?¤á§\ ??o^??U?y¤á§`?nd.n n n n10.f (x)Q[0, +∞)?SRRiemann??,y??2??? U?^???éu?? ÷vx = 0, x → +∞üN4yS{x },?ê∞ 0 n n n=0+∞ f (x)dx 0?é????xn+1 xnf (x)dx?é??.2 c? ??ê??? ?K)? ?R ?K1 ^k?CX?ny????ê'H??n.2007y?:ùp?y????ê'&X?n. ?K:ef (x)3[a, b]???§?f (a)f (b) & 0,@oU,3?Xξ ∈ (a, b)÷vf (ξ) = 0. ?^?y{,eéu??Xx ∈ (a, b)k,f (x) = 0§@ow,éu??x ∈ [a, b]E, k,f (x) = 0§duf '??S??éu???Xx ∈ [a, b]§?±é??+?O (x),÷ vf (x)3O (x) [a, b]???.@o[a, b]?m&±?G?'O (x)m?m¤CX,dCX ?n?&3k?'m?mO (x ), O (x ), ? ? ? , O (x )5CXR?m[a, b],2dC X?n'\rG??&,3ε & 0,÷v¨y , y ∈ [a, b], |y ? y | & ε?,3 O (x ), O (x ), ? ? ? , O (x ) ?',?m8??CXy , y &@o???y?¨ |y ? y | & ε?,kf (y ), f (y )??,yêm, ÷v & ε,-z = a + ,i = 0, 1, ? ? ? , m,@o??k|z ? z | & ε, l
y?f (z )?f (z )??,f (z )?f (z )? ?,? ? ? ,f (z )?f (z ) ù$?kf (z )?f (z )??,=f (a)?f (b)??,ù?K8?' f (a)f (b) & 0g?,y?F. ?K2 f (x), g(x)3kF?mS????,y?:f (x)g(x)?3d?mS????.δx δx δx δx1 1 δx2 2 δxn n 1 2 1 2 δx1 1 1 δx2 2 δxn n 1 2 2 1 2 b?a m 0 i (b?a)i m i+1 i 1 1 2 m?1 m 0 my?:d?m?I ,?ky?f (x), g(x)?kF,??f (x)3Tk??mS????§ l
3δ & 0, ÷v¨dx , x ∈ I, |x ? x | & δ ?§k|f (x ) ? f (x )| & 1,l
é? ?x, y ∈ I, x & y, |f (x) ? f (y)| ≤ 1 + |x ? y|(ù???\?±?n = + 1,, ??Xx, x + , ? ? ? , x + ) ,????m'kFS?y?f (x)3T?mS kF,?ng(x)?kF. e?5y?)K,M & 0,÷v|f (x)| & M, |g(x)| & M, ?x ∈ I ,@odf (x), g(x)'? ???S& 3éu??ε & 0,δ & 0,÷v¨x, y ∈ I, |x ? y| & δ?k,|f (x) ? f (y)| & ε, |g (x) ? g (y )| & ε l
|f (x)g (x) ? f (y )g (y )| = |f (x)g (x) ? f (x)g (y ) + f (x)g (y ) ? f (y )g (y )| ≤ |f (x)g (x) ? f (x)g (y )| + |f (x)g (y ) ? f (y )g (y )| & 2M εdε'??S,??? & f (x)g(x)'????S. 5:K8? x v?x'ê??,9ukFS'y??U?kX???.1 1 2 1 2 1 1 2 1 δ1 y ?x δ1 y ?x n ( y ? x) n n?K3 ?f (x)3[a, b]?ko0ê,?kf (β) = 0, f (β) = 0, β ∈ (a, b).y ?:3x , x ∈ (a, b),?&f (x ) ? f (x ) = f (β)(x ? x ) y?:??f (β) = f (β) = 0(ù????K?±?g(x) = f (x) ? f (β) ? f (β )(x ? β ),
g (x)'no0??f (x)??) l
???y?3x , x ∈ (a, b),? &f (x ) ? f (x ) = 0.(4) (3) 1 2 1 2 1 2 1 2 1 21 e?? ü??G5y ??: (1)f ”(β ) = 0§ ¨f ”(β) & 0,d?Peano{?'Taylor?m??&f (x) = f (β ) + f ”(β ) (x ? β )2 + o((x ? β )2 ) 21 2 1:@o3βv?'+?Skf (x) & 0,y & β & y ,÷vf (y ) & 0, f (y ) & 0§?? f (y ) & f (y ), duf (β) = 0,@o3x ∈ [β, y ],÷vf (x ) = f (y ),l
x = y , x = x =÷vf (x ) ? f (x ) = 0&¨f ”(β ) & 0?n?&. (2)f ”(β ) = 0,@oduf (β ) = 0, f (β ) = 0§ ?±?$Taylor?m,2 1 2 2 2 2 1 1 1 2 2 1 2 (4) (3)?{?(1)???'&y?F& ?K4 ¨E???ê3R???g??,?f (0) = n, f (0) = 0, n = 0, 1, ? ? ? . ?`?÷v^?'?êk????& )?:¨E?ê?8?ê x §dlim = 0& d? ê??ê'?????+∞.l
?±???ê: f (x) = x ,N?¨y d?ê÷v:f (0) = n, f (0) = 0, n = 0, 1, ? ? ? éu???S,??5?? êg(x) = e , x = 0; g(0) = 0,d???'@?:g(x)'??0Fê?0&l
f (x) + cg(x)?÷vK8^?,c???~ê& ?K5 D = [0, 1] × [0, 1],f (x, y)?D?'???ê,y?÷v f (x, y)dxdy = f (ξ, η )'(ξ, η )Xk????& y?:m = f (x , y ) = min{f (x, y)|(x, y) ∈ D, M = f (x , y ) = min{f (x, y)|(x, y) ∈ D @o??km ≤ f (x, y )dxdy ≤ M e??ü?????: (1)em = f (x, y )dxdy , f (x, y )dxdy ≤ M k??¤á?&¨m = f (x, y )dxdy § @o??k: f (x, y) ? mdxdy = 0§l
f (x, y) = m, (x, y) ∈ D,l
f (x, y)?~ê§ d?@?w,¤á.¨ f (x, y)dxdy ≤ M ?n. (2)m & f (x, y )dxdy & M ,???±????^?&(x , y )?(x , y )'???(? àX???)??(?3DS)§ dH??n?&3???^??3?X(ξ, η)÷v f (x, y)dxdy = f (ξ, η )&l
y?)?K& ?K6 ? sin xdydz + e dzdx + z dxdy§??Σ?x + y + z = 1, z & 0? ???. du)&??ES????'??,ù?K8?k?X.kD'Ble??± ??,?òa -??. X tv&?,@1?? ????u )5. ?K7 f (x, y)?R ????ê,????F??D,?f (x, y)3D?'P???? ?&(2n+1) (2n) +∞ n 2n+1 n=1 (2n+1)! n→+∞2n+1f (4) (β ) f (x) = f (β ) + (x ? β )4 + o((x ? β )4 ) 4!n (2n+1)!+∞ n 2n+1 n=1 (2n+1)!(2n+1)(2n)? 1 x2D1122DDDDDD1122DD4?|y |2222Σ22 )?:?ky & 0?&D = [0, 1] × [0, y ]÷v| f (x, y)dxdy| ≤ . 2?y & 0?&D = [1, 2] × [0, y ]÷v| f (x, y)dxdy| ≤ . ?g?y & 0?&D = [n ? 1, n] × [0, y ]÷v| f (x, y)dxdy| ≤ . D = ∪ D ,?±¨yf (x, y)3D?'P?????.Xt??????m'{,@o ?± ?D ' SX8. ?K8 f (x) = ln(1 + ),????'péf (x)3(1, +∞)??'??S. )?:w,3p ≤ 0?f (x)u?.e??ép & 0???,dulim = | 1,
dx|3p & 1'????,3p ≤ 1??u?,%¨?a¨p & 1?f (x)3(1, +∞)? ??é??. (5:P??? | |dx3p & 1?'??Sw,,3p ≤ 1'u?S?? ? | |dx ≥ | |dx ≥ | |dx = dx,
c?u???? ?). ±e5A?^???'?m?K:¨ & p ≤ 1?,duf (x) = ln(1 + ) = ? ,
dDirichlet§y{& O 3(1, +∞)??'????,
3(1, +∞)? ??é??(5?d?k2p & 1).l
y?¨ & p ≤ 1,f (x)3(1, +∞)??^???. e?y?30 & p ≤ ??kf (x)3(1, +∞)??u?,ù???3k,?&kp & 1,@o1 1 1 D1 1 2 2 2 2 D2 1 22 n n?1 n +∞ i=1 Dn 1 2n i sin x xp x→+∞ +∞ sin x xp 0x | ln(1+ sin )| xp x | sin | xp+∞ sin x xp 1+∞ sin x xp 1 +∞ sin x +∞ sin2 x x x 1 1+∞ 1?cos2x 2x 11 2sin x 2 xpsin x xpsin x xp sin x 2 xpsin x xp1 21 2f (x) = ln(1 +k sin x sin x sin2 x sin3 x k?1 sin x ) = ? + + ? ? ? + ( ? 1) +O xp xp 2x2p 3x3p kxkpsink+1 x x(k+1)p
k+1 x +∞ +∞ sin x dx, 1 sin dx xp 1 x(k+1)p??.?u?(5?ùp2p ≤ 1,?1?u??5p?'SN) l
??y? ? 30 & p ≤ ??kf (x)3(1, +∞)??u?. n?¤?,3 & p ≤ 1?,f (x)3(1, +∞)??'^???. 3p & 1?,f (x)3(1, +∞)??'?é??. ?K9 PF (x, y) = nye ,??3a & 0±9?êh(x)3(1?a, 1+a)? ?, ?h(1) = 0, F (x, h(x)) = 0 )?:?kdu?ê nye ??x + y & 0S?????',l
F (x, y)' ???k??'(3K8???'??S).2g???±¨y:F (1, 0) = 0(ù?w, '). ?yrF (x, y)w¤y'?ê,duéx, y??ê?'G?? ?n ye ? ne ? n ye ü??3x + y ≥ b(b????u0'~ê)S??? ??',l
F (x, y)?3(1, 0)',?+?'???±???,???ê???'. qkl
:+∞ sin2 x 2x2p 1 1 2 1 2 +∞ n=1 ?n(x+y ) +∞ n=1 ?n(x+y ) +∞ n=1 2 ?n(x+y ) +∞ n=1 ?n(x+y ) 2 ?n(x+y )k sin2 x sin3 x sin2 x k?1 sin x ? 2p + + ? ? ? + (?1) ? ? 2p 2x 3x3p kxkp 2x?F |(1,0) = ?y+∞+∞nen=1?n(x+y )? n ye 32?n(x+y )|(1,0) =n=1ne?n & 0 ????±??5,?ùp?s?) ùp????¨y??ê?n'n^^?: (1)F (x, y ) ∈ C (D),D?ffA??(1, 0)',?+?.(1(2)F (1, 0) = 0l
????ê?n?3ù$'h(x)÷vK8?'^?. ?K10 f (x), g(x)3[a, b]iù??,y?:f (x), g(x)'Fá??m?k??Xê '??^?? |f (x) ? g(x)|dx = 0 y?:3ùp??y?a = ?π, b = π'??(éu??'?????m'???. .) Pa , b ?f (x)'Fá?Xê,A , B ?g(x)'Fá?Xê. ky??S:e |f (x)? g (x)|dx = 0,@ow,|a ? A | ≤ |f (x) cos nx ? g (x) cos nx|dx ≤ |f (x) ? g (x)|dx = 0.l
a = A ,?nb = B . 2yU?S:ef (x), g(x)'Fá??m?k??Xê,l
f (x) ? g(x)'Fá???0. @o??f (x), g(x)3[a, b]iù??,l
f (x)?g(x)3[a, b]iù??. dParseval1?,? ?& : |f (x) ? g(x)| dx = 0,
qdCauchy-Schwarz?1?& :b a n n n n π ?π n n 1 π π ?π 1 π π ?π n n n n π ?π 2 π 2 π(3) ?F | =0 ?y (1,0)|f (x) ? g (x)|dx≤ 2π?π|f (x) ? g (x)|2 dx = 0l
?π π ?π|f (x) ? g (x)|dx = 0,ù?y ?U?S.4 北京大学 2007 年《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试题解答北京大学 2007 年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试题 解 答1、回答下列问题: (1)问是否存在 n 阶方阵 A, B ,满足 AB ? BA = E (单位矩阵)?又,是否存在 n 维 线性空间 V 上的线性变换 A ,B ,满足 AB ? BA = E (恒等变换)? 若是,举出例子;若否, 给出证明. 【解】否,下面给予证明.对于任意 n 阶方阵 A, B ,若 AB ? BA = E ,则两边取矩阵的 迹,并注意到 tr( AB ) = tr( BA) ,得 0 = n ,矛盾.所以不存在方阵 A, B ,使 AB ? BA = E .对于线性空间 V 的线性变换 A , B ,任取 V 的一个基,并设 A , B 在这个基下的矩阵 分别为 A, B ,若 AB ? BA = E ,则相应的有 AB ? BA = E ,矛盾.所以不存在 n 维线性空 间 V 上的线性变换 A , B ,满足 AB ? BA = E . 【注】若线性空间 V 是无穷维的,则存在 V 的线性变换 A , B ,满足 AB ? BA = E . 例如,设 V = P[ x] 是数域 P 上多项式全体所构成的线性空间,定义Af ( x ) = f ′( x ) , Bf ( x ) = xf ( x ) , ?f ( x) ∈ V ,容易验证: AB ? BA = E . (2) 设 n 阶矩阵 A 的各行元素之和为常数 c , 则 A 的各行元素之和是否为常数?若是,3是多少?说明理由. 【解】是 . 设 η = (1,1,,1) T 是 n 维列向量,则由 A 的各行元素之和为常数 c ,知Aη = cη ,从而 A3η = c 3η .所以 A3 的各行元素之和为常数 c 3 .(3)设 m × n 矩阵 A 的秩为 r ,任取 A 的 r 个线性无关的行向量,再取 A 的 r 个线性 无关的列向量,组成的 r 阶子式是否一定不为 0?若是,给出证明;若否,举出反例.― 1 ― 北京大学 2007 年《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试题解答【解】 是.不妨考虑 A 的后 r 个线性无关的行向量及后 r 个线性无关的列向量,所组成 的 r 阶子式记为 D .假设 D = 0 ,则仅对 A 的后 r 行施行初等行变换,可得?B C? A→? ?=H , ?α 0 ?其中 B 是 ( m ? 1) × ( n ? r ) 矩阵, C 是 ( m ? 1) × r 矩阵, α 是 n ? r 维行向量.根据初等行变 换不改变矩阵的秩且不改变列向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知 rank(C ) = r ,且 α ≠ 0 .于是有rank( A) = rank( H ) ≥ rank(C ) + rank(α ) = r + 1 ,矛盾. 所以 D ≠ 0 . (4)设 A, B 都是 m × n 矩阵,线性方程组 AX = 0 与 BX = 0 同解,则 A 与 B 的列向量组是否等价?行向量组是否等价?若是,给出证明;若否,举出反例. 【解】第 1 个结论不成立,反例如下:若 A = ?? 1 0? ?1 0 ? ?,B = ? ? ,则线性方程组 ? 0 0? ?1 0 ?AX = 0 与 BX = 0 同解,但 A 与 B 的列向量组显然不等价.第 2 个结论成立,兹证明如下:依题意,线性方程组 AX = 0 与 BX = 0 同解,所以rank( A) = rank( B ) .记 r = n ? rank( A) ,任取 AX = 0 的一个基础解系(当然也是 BX = 0的基础解系)构成 n × r 矩阵 C ,则 rank(C ) = r ,且 AC = O , BC = O . 考虑齐次线性方程组 C X = 0 ,其解空间 S 的维数 dim( S ) = n ? r = rank( A) .T因为 C A = O ,所以 A 的行向量都是 C X = 0 的解,因此 A 的行空间 WA 是 S 的一T T T个子空间,即 WA ? S .注意到 dim(WA ) = rank( A) = dim( S ) ,故 WA = S . 同理可证, B 的行空间 WB = S . 于是有 WA = WB ,这就表明 A 与 B 的行向量组等价. 【注】若 AX = 0 与 BX = 0 都仅有零解,则 rank( A) = rank( B ) = n ,仍是第 1 个结论 不成立 ( 反例从略 ) ,第 2 个结论成立 . 事实上,此时存在 m 阶可逆矩阵 P 1, P 2 ,使得? En ? ? En ? ?1 P 1 ,则 P 是可逆矩阵,且 PA = B .由此容易证明, ? , P2 B = ? ? ,令 P = P2 P 1A = ? ?O ? ?O ?― 2 ― 北京大学 2007 年《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试题解答A 与 B 的行向量组等价.(5)把实数域 R 看成有理数域 Q 上的线性空间,b = p q r ,这里的 p, q, r ∈ Q 是互3 2不相同的素数.判断向量组 1, n b , b , 【解】向量组 1, n b , b , 全为零的 k0 , k1 ,n 2n2, n b n ?1 是否线性相关?说明理由., n b n ?1 是线性无关的,可用反证法证之.若不然,则存在不, kn ?1 ∈ Q ,使得k01 + k1 n b + k2 n b 2 +这就是说, B =n+ kn ?1 n b n ?1 = 0 , + kn ?1 x n ?1 的根,即b 是非零的有理系数多项式 f ( x) = k0 + k1 x + f ( B) = k0 + k1 B +n+ kn ?1 B n ?1 = 0 .显然有 g ( B ) = 0 , 即 B 是多项式 g ( x) 的 另一方面, 对于整系数多项式 g ( x) = x ? b , 根.取素数 r ,利用 Eisenstein 判别法,易知 g ( x) 在有理数域 Q 上不可约,这就是说,不 存在非零的次数更低( ≤ n ? 1 )的有理系数多项式 h( x) ,使得 h( B ) = 0 ,矛盾. 因此,向量组 1, n b , b ,n2, n b n ?1 是线性无关的.2、设 n 阶矩阵 A, B 可交换,证明: rank( A + B) ≤ rank( A) + rank( B) ? rank( AB) .【解】利用分块初等变换,有? A O? ? A B? ? A + B B? ? ?→? ?→? ?. B? ?O B? ?O B? ? B因为 AB = BA ,所以O ?? A + B B? ? A + B B ? ?E ? ?? ?=? ?. ? AB ? B? ? O ? B ?A ? B?? B于是,有B ? ? A+ B B? ? 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神f1系统更新出错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