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内经原文有提肛运动吗

[转载]提肛就是指的提肛运动。
提肛就是指的提肛运动。
提肛运动是预防和治疗肛门疾病,以及促进肛门手术后患者伤口和肛门功能恢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在做提肛运动过程中,肌肉的间接性收缩起到“泵”的作用,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缓解肛门括约肌,增强其收缩能力。患肛裂的病人主要由于肛门括约肌痉挛引起的剧烈疼痛,使裂口难以愈合。相反,如果肛门括约肌过于松弛,对痔核和直肠黏膜的支持力不够,就会导致痔核脱出和脱肛。肛门疾病术后的人,因肛门括约肌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此时有效的肛门功能锻炼,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痔静脉的淤血扩张,增强肛门直肠局部的抗病力,促进伤口愈合,以避免和减少肛门疾病的复发。
  提肛运动坐、卧和站立时均可进行。方法如下:思想集中,收腹,慢慢呼气,同时用意念有意识地向上收提肛门,当肺中的空气尽量呼出后,屏住呼吸并保持收提肛门2~3秒钟,然后全身放松,让空气自然进入肺中,静息2~3秒,再重复上述动作;同样尽量吸气时收提肛门,然后全身放松,让肺中的空气自然呼出。每日1~2次,每次30下或5分钟。锻炼中要避免急于求成,以感到舒适为宜,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
收缩肛门的运动,用来减轻痔疮等疾病带来的痛苦或者治疗便秘的敷住疗法之一。
提肛法又称“缩肛法”,是配合呼吸作缩提肛门动作的一种锻炼方法。清初汪昂《勿药元诠》撮、抵(舌抵上腭)、闭(闭目上视)、吸
(鼻吸莫呼)中就提到“撮提谷道(肛门)”一法,并在养生十六宜中提出“谷道宜常撮”。
【操作方法】
取坐位、仰卧位或立位,两腿分开。坐位
应坐于凳边,不要坐实坐满;仰卧时,将臀部略提高以离床面。全身放松,注意力集中在会阴肛门部。收缩腹部、臀部和盆腔底部肌肉,随着呼吸将肛门一紧一松,一提一放。吸气时肛门收缩上提,呼气时放松。每日便后、晨起或晚上临睡前作20~30次,连续进行30日后休息7日再继续进行。
【养生应用】
有增强或促使恢复肛提肌、肛门括约肌功能,以及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防止瘀积等作用。有助于防治轻度脱肛、痔脱垂、肛门括约肌松弛、肛裂、便秘、下肢静脉曲张、尿失禁、遗精等病。
【注意事项】
在精神紧张、情绪不佳、饥饿、疲劳时,不要勉强进行。初练时不宜用力,3个月后稍可用力,但速度宜缓慢。
耻骨尾骨肌为肛提肌的主要部分,它的收缩力对胎儿及胎盘的娩出、泌尿功能、房事时增强性反应等至关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肛提肌的弹性变差,再加上约有30%的妇女该肌本来就虚弱无力,因此采用提肛法来锻炼耻骨尾骨肌以增强其功能,同时可配合两小腿交叉而下蹲一站起的锻炼。此外,提肛和舌抵上腭可作为锻炼时沟通任、督两脉的方法。
++++++++++++++++++++++++++++++++++++++++++++++++++++++++++++++++++++++++++++++++
真正的“提肛运动”是能不仅锻炼骨盆底的肌肉软组织,且能让盆骨穴位得到按摩,对于孕妇、肥胖和尤其是长期便秘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可改善尿频、尿失禁、下腹胀痛。对男性则有更多的必要性了,尤其是该运动对前列腺进行软组织部位按摩,的确是可很好地促进会阴部的静脉血液回流,使前列腺充血减轻、炎症消退。
提肛就是有规律地往上提收肛门,当然这是需要必要的间歇放松,也不一定非得在某个时段,据史料记载,乾隆就是喜欢在上朝时做此运动。
具体做法可像忍大便一样,将肛门向上提,然后放松,接着再往上提,一提一松,反复进行。站、坐、行均可进行,每次做提肛运动50次左右,持续5-10分钟即可。提肛运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痔疮等肛周疾病。实际上采用站立或者端坐姿势均可,站立时两腿分开与两肩同宽,端坐时腰要坐直,双臂放松,深呼吸一口气(不需要弊气),然后做提肛运动,此时会感觉到一股酥麻感由下至上传达到脑部,随后继续保持提肛动作,不要松懈,直至无法坚持。我同意:这样每天练习2-3次,常做这个动作可以按摩前列腺,对于防止前列腺疾病很有帮助,并且可以调理五脏,起到很好的延年益寿之道。
现代医学认为,提肛是通过使肛门周围的肌肉及软组织一张一弛的运动,可以改善该部分的血液循环,增强肛门括约肌等提肛肌肉群的功能用以预防及治疗因为该肌肉群松弛所引起的疾病,提高肛门、直肠的抗病能力。能防治痔疮、前列腺增生、大便失禁和女性应力性尿失禁、阴道松弛、子宫脱落等疾病。
+++++++++++++++++++++++++++++++++++++++++++++++++++++++++++++++++++++++++++++++
&&&&&& 提肛术
  如何进行生殖功能的养护呢?有一个很好的锻炼方法--提肛术,又叫回春术。为什么提肛是很好的养护方法呢?因为肛门附近有三条经脉:督脉、任脉和冲脉。这三条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的经脉都起于会阴,它们分别主管着气、血和性。督脉主管人的一身之气,任脉主管人的一身之血,冲脉主管人的一身之性。而气、血、性是人活在这个世上的最关键的东西,是人的根。这三条经脉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
  练武术都先练站桩,也是在练提肛术,而我们也可以顺带做做提肛术。比如,我们开会的时候坐在那里怪闷的,这时要做拍心包经或十指相碰不太合适,你就可以做提肛术,别人也看不出来,还锻炼了身体。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提升会阴)。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说明:文后附录《易筋经.总论.膜论.内壮论.糅法.采精华法》)
第一式 韦驮捧杵
身体直立如柱,两眼平视半垂帘,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置于气会檀中穴处,两足与肩同宽.
&& 这一式子的作用,就是激发劳宫和檀中,这是练气的根本
,加强劳宫天部之气,必定增加对心包经从手心到檀中的气血回流,使得心包经的墓穴汇集更多更强的心包气血。
关键是心静,通过这里可以调节人的气血,用气的手段调节血,从而保健内脏,理论上就是理气养血.
第二式 横担降龙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向上。
这一式基本可以说和上一式作用比较接近,只是加入了气以及引入了外气,区别在于疏通两肋,两肋这个胆的大门就是手臂,手臂上发疹一般就是肝胆有血热,这一式借手臂的大幅度运动,疏通气机 ,随之就任脉打开
,形成聚气丹田的效果.
关键在这里---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上.原理在是这样的,任脉开其实是手足三阴开,手三阴开---气从胸通畅达到手指,
清阴开了,浊阴自然下降 ,足三阴直降足内侧 ,太阴脾到达足大趾 太阴脾经属土
,通地气.这样才算得任脉开了。
里实质上隐藏了一个原理,一些练习静功和意念功的人就在这里进入了,因为可以在这里用意识有限调用外气了。如果激发了一些重要穴位 ,比如天目
,是可以体验一些情景事物的 ,以前有人说过:千古哑谜,隐白要穴.说的就是太阴气的交流。
&&&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一个秘密 ,但是一般人视而不见 ---气在人是平衡的,是一个系统
,打破一个平衡就要建立另一种平衡。既然上肢已经混合内外气, 那么下肢也要和外气交流 因此人体场就是自己的气场 。
&&& 这两个开任脉后的原理应用。前一个可以说是修心证心的开始
,以前不是有人练习与物同性通气而通灵的练习方法吗?是借地阴之气行神气 具体练习方法简直太多。
&&& 后一个是《黄帝内经》"上古有真人,提携天地,把握阴阳....与天同气"的养生实践
,充分说明是和环境交流的重要通道。12和带脉通气后, 中脉开, 颐养神气,
可见五脏精神凝聚的所谓真身,真身与身体合一可实可虚 。虚则唯心而飘渺,惟有宁静可养;实则自然而然,安详恬淡 。总结起来, 所有这些,
都只说明开任脉的原理以及一般作用 。当然 ,也不仅仅是说这一种方法。为了达到这目的,方法有多样,但原理如此。
第三式 掌托天门
双手由肩向上运动,手心向上托天,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臂肘挺直,全身伸展,扣齿,双足跟提起,并外展,眼反观内视,反观百会,内视丹田,起呼落吸,垫脚托天3---5次。
然后双手从两侧分开,下降与肩平,手指先从小指收起,然后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收,握拳,边收手指边吸气。再分半阴半阳掌,手指按拇指到小指的顺序展开。边展开边呼气,身型微微下降。
动作重点要求在腰腿上。内视丹田的时候必须深入,相对的腰阳关,这样全身中脉开了,不是一根而是介于身体中的一个层面.
&&& 易筋经的练气是宏大的, 一到俱到 ,前面说太阴降于地, 与外气合 ,因上肢清阳之气已经到达丹田,
下肢肝肾之气也到达命门, 内视丹田---不过深入体验到丹田中---神光内收, 恬淡若陶醉。
&&& 当丹田和腰阳关相应的时候 ,马上全身发热, 督阳打开 。&&
此时双手由肩向上运动,手心向上托天,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臂肘挺直,全身伸展。 完成这个动作呼吸的时候 ,中脉打开。
&&& 要领是内体验不要中断, 不要受外人打扰 ,手中指和脚上地三根指头要对应 ,然后双手中指对应百会,
这几个部位对应好之后臂肘挺直,全身伸展,重心在腰腿上 。这样中脉轻易就开了 。
&&& 有人可能会问, 脚下和中脉是如何联系的呢? 脚第三指头与脚踵和足掌联系之处, 与会阴深处
,命门和丹田感应之处, 然后一直上行到百会。 在上下挺举的时候 ,配合呼吸。 中脉开后, 全身疏松, 心肾交通,人思睡 ,两掌欲合
,自然想盘坐, 渐渐进入胎吸之中 。
&& 神光内收,久而可见身体光色与中脉光色出现 ,人恬淡微醉一般, 如无人提示 ,可以忘时、忘身,称为定.
轻则几个时辰 重则数日。 当然遇到这样的机会应该多坐。 但是中脉熟练后, 常常可行功。
&& 下面说说手上在中脉之后的反应, 无名指和拇指的坐标交接处, 檀中深空与手上中脉反应点一致,
加上足上刚提起的地方 ,和百会 ,就是人形中脉反应点。 留意这五点而动作。 中脉内清气流畅。
&& 如果不能静心神,最好微微张开口 ,不然百会 会发胀,这是五脏不调的表现。 能领会这一点,已经不欲言
。可以在太极拳和附注的动作中随意飘舞了, 时时两肋内和腹中如流水样的呼呼声, 属于气调理内脏的反应 。如此也无什么神秘之处
。继续深化练习,渐渐只觉得脊柱之骨,此气化于骨的表现。 往往只是静坐了, 达到"欲说已忘言"的境界。
第四式 摘星换斗
右手上起至头顶,手掌心向前内侧,左手向后置于命门,目视劳宫,意守命门,转体三次。再换势左上右下。深调息,吸气在命门呼气在劳宫,呼吸三次达到掌心发热发麻的感觉。这样封左阴、开右阳,封右阴开左阳,作用在阴跷阳维脉。
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上升吸下降呼,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足前虚后实,重心前三后七。左右动作各两次。口呼吸。
这一式最关键的是两手必须成龙爪,否则不能聚气于劳宫.因为龙为肝木之像 ,肝主筋,所以这个龙爪就是直接练习肝胆之气.
&&& 高举手臂开腋升清降浊 ,再借助呼吸结合体的侧转,“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
,可以说是比较完美的结合。
&&& 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这个动作暗含的是两手之气的吸引 ,通过胆肋透出
,巧妙的结合。
&&& 由于常人日常活动并不会涉及两肋之气,除非大力运动 ,于是要求口呼吸
,主要是防止横逆的肝气。
&&& 当两肋肝脾调节和顺,自然气聚丹田 ,适宜缓缓灌注
,体验体内气行,可以长期练习这个动作。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
这个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 可以说是易筋中最有代表意义
这一式的动作呼吸要求是:右腿上前半步,双手如鹰爪拽牛尾,前腿弓后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手起落三次。前手鹰爪置于前胸肋下,后手鹰爪置于后腿股外侧,起落时膝腿动,身体不动。转身换足,反观内视,前蹬后拔,各做二次,转体时双手相合再分开。
首先是右腿上前半步, 这样气机打开 力量充满全身
前腿弓后腿蹬 架势要求如此
双手如鹰爪拽牛尾---这个动作 可以体验
完全是在两肋,而透肝肾 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技巧就在这里
能否入门也就在这里
双手如鹰爪拽牛尾---这个动作在两肋两肩两腿完成呼吸
只是想象理解这个动作掌握不了
在前半身吸气用意抓拖的时候
气贯注右侧
呼气的时候
身体微微左侧
左手由手心向后变为手心向前
这样就完成了身体气向右侧搬运的效果
所以说这是易筋经中最经典的动作呼吸了
如果从拳术角度说就比较奇妙
当然,因为身体必须保持平衡
又必须搬运回来
否则心慌气血浮动
那么,现在可以反向搬运
这样在运动中旺盛气血
适应一般人气血不足的实际情况,集中气血开通一侧
也是中医针灸原理
正气至而邪气退
但是我建议单独练习一个或几个式的人
开始和结束的时候
都要在檀中穴外面合掌
可以调补精神
有镇惊养心的作用
也有让余气溶入血的益处 。
第六式 出爪亮翅
身如泰山,双手向前推,推出时呼气,手指并拢如推窗望月。推手如望月芽,收手如望满月。双手后收至胸肋,四指分开如海水还朝。吸气,肌肉震震起起伏伏,两足与肩同宽。动柔中有刚,静绵里藏针,做七次。
为什么重视月呢?
在《易筋经.总论》里这样阐述:
&&&&&&&&&&&&&&&&&&&&&&&&&&&&&&&&&&&&&&&&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第七式 九鬼拔刀
原来说过,是通督脉的好方法。随着练习深入,也可以把掌反贴在命门或者两肩胛骨之间,起到补虚通气作用。
&& 用劳宫合通督脉呼吸,是本式的要点, 但不要心急, 因为常人阳督多虚风, 就这个九鬼拔刀
,你只要尝试做了就可以体验到背督瘙痒 ,那就是虚风所在 .
第八式 三盘落地
身体微微下蹲,上下一体。直臂,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身体下蹲如坐椅,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强腰固肾有力气。
身体微微下蹲,上下一体。直臂,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 这个是一般的呼吸动作 ,可以理三焦而强化丹田气 ,主要是下面一个动作含有玄机.
身体下蹲如坐椅,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强腰固肾有力气。
&&& 这个动作比较怪异, 身体下蹲如坐椅就是马步啦, 双手阳掌(掌心朝上)直臂托下平到膝,
接天气下任脉, 入丹田, 进命门.
&&& 这个动作是要随托和降身体起伏, 非常巧妙地开任脉的动作呼吸 .
第九至十二式在里已经很详尽了,不在累赘重复。
易筋经行动要领(口述者原话) 意守丹田,松劲入功,精神内守, 刚柔互复,呼吸导引,循行周天 栓意马,锁心猿 吞津咽玉
顶齿交 提肛会阴按长强 自连小周天 功到大周天自然成 天有日月星 人有精气神 天地人合一 得气自然成
把这个易筋总结起来
前六式属于小周天练习,自己体内的气
后六式属于内外合气练习
属于大周天
就这样简单
只是再次证明了----动作导引可以通大小周天
应该是所有周天修为中最唯物最直观的一种
动作周天 做动作通周天
仍然和真阳之火一样 建立在肾上
这个功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疏通肝脾,畅通胆肋.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 然筋,人身之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注:①寿,《易筋经》作"圣"。
&& ②二竖,指病魔。
&& ③之,《易筋经》"之"后有"为寒为暑者易之"七字。
④节侯岁月,《易筋经》作 "火候岁月"。
&& ⑤跻(ji基),登。
⑥筋,《易筋经》作"经"。
经常有病人问我:“您建议我不要喝冰镇饮料,不要吃生冷食物,可我就是想吃,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那时因为你体内有热啊。你肯定心气比较浮躁,容易烦,容易起急,对不对?”
“你说得太对了,体内有热就能影响情绪吗?”
病人这么一问,我就想起几年前我的一次特殊的出诊经历:
这位病人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那天他接到一个电话,马上病就发作了,跳上自己的车子,从家往公司狂奔,30多公里的路程,17分钟就到了。到公司就把公司给砸了。随后,警察赶到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这是典型的狂躁型精神病,要求住院治疗。但病人安静下来后,神智一下变得已经很清醒了,提出请中医调治。当时我也被请过去了,同来的还有北京好几位非常优秀的中医大夫。
我们跟他聊天,发现这个病人在发病前已经很多天没有大便了。经过诊断,我们发现病人的病机非常简单,就是阳明经上有热,耗伤体内的津液,所以大便干结,堵在大肠里出不来,大肠越堵越热,津液受热成痰,淤阻在体内,出现了大家常说的“痰迷心窍”,所以人神志狂躁。我们首先用药物给他通便,解决他的当务之急,病人解出大便后,觉得身体轻松了许多倍。然后,我们用三棱针泻他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热,挤出的全是黑色黏稠的血。这么一来,大家都觉得病人体内的热已经泻得差不多了,不过病人自己仍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问我:“武医生,下一步怎么办?这样就行了吗?”
“不行,还不能算完!”我说,“阳明经、腑上的热全部要泄掉,放血泄了手足阳明经上的热,足阳明为胃,手阳明为大肠,通便泄了大肠腑中之热,还有胃腑中的热没有泄掉呢,所以还要调理你的胃。”
“那怎么调呢?”
“用吐法!”我当机立断。
于是我开了一服催吐的药,让病人家属来抓药,煎了一大盆。就在抓药和煎药这工夫,被折腾了半天的病人也休息得差不多了。我让病人把药喝下去,能喝多少就喝多少。谁知他不喝,而是说:“太多了,我喝不进去。你能喝得进去吗?”
“没问题啊!我喝给你看,我喝了你就得喝啊。”于是我咕咚咕咚地喝,他也跟着我喝,喝到实在喝不下去的时候,肚子里感觉翻江倒海了,我们同时往外呕吐。因为我是健康人啊,所以吐出来的东西相对干净,吐完了感觉肚子里很舒服。当时正是春天,古代大医说过,春天有意催吐一两次,也是养生的一种方法。尤其是从惊蛰到清明这段时间最为适宜。因为惊蛰的时候万物复苏,人体内的小虫跟自然界的小虫都开始萌动了。在这个季节可以把这些积攒一冬天的脏东西通过人为的方法吐出来。但那位病人吐出来的就大不一样了,全是痰涎,又稠又黏,略微带些黄色,不堪入目。这些东西才是让他发狂的罪魁祸首!而它们都是由于体内有热而产生的。
体内有热,如果只是轻微的,会使人容易心烦气躁,如果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使人发狂。所以,我们看到的疯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喜欢扒掉身上的衣服,喜欢往高处爬。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喜欢往高处爬,也是体内有热的标志,因为高处不胜寒,人的本能是知道越往高处越凉快的,为了排遣体内的热,他就会往高处爬。我前几天开车经过一座立交桥的时候,还看见一个男子,爬上一座高高的广告牌,看样子是要往下跳,底下有警察拉网准备接住他。我敢断定,这个人的精神也肯定是有问题的。中国自杀人数每年有近30万人,这是非常高的。而自杀的人又以跳楼为绝大多数。为什么要跳楼?还是因为体内有热,抑郁可以生热,热得不行,人心中就有往高处爬的冲动,爬到最高,受不了了,放弃了,于是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躁动的生命。如果体内没有这个热,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为什么人体内会产生这样的热?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火亢奋则生火,肝气郁结可以化火,肺气不畅可以化火,阴虚也能化火,体内湿气太重也能生热。而现代生活中正好有着多种因素可以让人出现这些情况。所以,大多数人身体里都有一股“无名火”,它让人心浮气躁,也让人本能地贪凉。从这个角度看,吃点冰棍倒不是坏事,它可以给我们的身体降降温,但这样降温只是暂时的,学会调控身体的寒热,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火,我们才能享受真正的清凉。
“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我给施主们讲故事来了。”释戒嗔这样开始他的讲述。释戒嗔,也称戒嗔、戒嗔师傅、小和尚、戒嗔小和尚,史上最红小和尚,网上网下最受追捧。
  一个个抚慰人心的故事,一个个引人顿悟的禅机,在释戒嗔恬淡如水的心灵讲述中缓缓展开。
  释戒嗔的讲述“平淡”得如同一钵“淡而无味”的白米粥,可就是这样朴实无华的故事和其中折射出来的人生智慧,润物细无声,悄悄抚慰了每一颗倾听的心。批一件不起眼的僧衣,品一钵淡淡的白粥,这世间,最纯净最质朴的真谛。开解,放下,不尽禅意,绵绵佛心。给心情放假的每日生活禅。这是策划人提炼的《戒嗔的白粥馆》的奥义。
《戒嗔的白粥馆》第一部分
  每个人都有犯戒的时候,出家人有时候犯戒的次数比在家人还多,并不是出家人做错的事情多,而是因为在家人没有什么需要遵守的戒律。
  用不同标准去衡量同一件事情,产生的结论往往似是而非。
  一个人名字其实和行为是无关的,叫戒嗔的有时候会犯嗔戒,叫戒傲的也有骄傲的时候,叫戒痴则常常痴迷,就是师父那位叫戒烟的俗家弟子也没有把烟戒掉。
  天明寺唯一不会犯戒的就只有戒言,戒言并不是哑巴,它是智恒师父养的一条土狗,它不会说话只会叫,有时候狗能做到的事情,人却难做到。
 《戒嗔的白粥馆》第二部分
  女施主笑眯眯地向我们告辞,我觉得她笑得有点诡异。
  到了夜晚,整整控制了一天的好奇心的师兄弟们集中在我的小屋子里,等待我打开礼品。撕开严密的包装,打开小盒子,大家哑然失笑,里面居然放着一瓶洗发水。
  想到施主的笑容,原来施主在拿戒嗔开玩笑,这个礼物虽然不能说不好,不过对我们太不实用了。
 《戒嗔的白粥馆》第三部分
  为手机充上电,电话开始不断地打进来。手机的主人可能是某企业的负责人,每次听电话,对方都称呼戒嗔为王总,他们态度各异,有谦卑,有恼怒,有娇媚,有平和,大多是找王总办事的,只是没有一个是手机主人打过来的。
  紧接着几天,戒嗔被手机的事情困扰着,因为电话实在是太多。和寺里的师父说,他们也觉得奇怪,看来手机对于他的主人来说,相当的重要,可是为什么不见他来联系我们呢。
  这样的日子又过了几天,戒嗔忍受不住,开始翻查手机通讯录里的地址,有一个联系人写着“老婆”,戒嗔赶快拿着电话给这个“老婆”打了电话过去。
 《戒嗔的白粥馆》第四部分
  智缘师父对齐施主说,不如把你的烦恼说出来吧。齐施主叹着气说,我有很多烦恼。他从随身的行李中拿出一本日记本,本子里密密麻麻的记载着齐施主的生活,记载着他这几年在大企业中的生活。他一页页的把日记翻开给智缘师父看,一边向我们诉说他生活中的苦恼。
  智缘师父静静地听着,然后对齐施主说,施主你留在我们寺里住上一晚吧,明天下午,我帮你解决所有的烦恼。
  齐施主又惊又喜,甚至还有点怀疑地离开了。
从张三丰承传下来的太极拳十三势。它不是十三种姿势,而是十三种方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个字即八种手法。这八种手法与文王八卦方位图有严格的四正四隅合成对应关系。
太极拳属内家拳法,着重阴阳变化之理,因此八卦方位与人体对应各有其窍,而每窍在人体经络脏腑中又各有其位。要求在练功中,以意引气,按窍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就是内功要义的根本所在。
他又说:“实践证明,太极拳久练得道者,不但在技击中,可出奇效,而且在保健上也会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为了使太极拳练者掌握八法要义,以下对八法所属经络窍位与八卦的对应关系作详细介绍:
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满。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此穴属肾经,拳谱歌诀:“劲意何解,如水浮舟行,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它千斤力,漂浮也不难。”所以说掤劲是一个浮劲,使对方漂浮,就像让对方上了船,他有多大的劲也使不出来。注意手上必须没有劲,是松软的,不给对方做支撑点对方才能漂起来,发劲时想会阴与前胯一合就可以了,劲就打着圆圈出去了。手上没有劲,
掤劲才似水,有劲就是个棍子。
2捋:在八卦中是离中虚。方位正南,五行中属火,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经。拳谱歌诀:“捋劲意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引之使延长,力尽自然空,重心自维持,莫被他人乘。”火能化万物,对方来的刚劲推你,你把祖窍穴一收,用右手食指肚摸自已的左眉梢到眉攒,然后翻过来右眼眉攒到眉梢,用眼神(天目)追着它,对方就起来了。注意必须对路:发劲时用祖窍穴与肩井穴合出捋劲。
3挤:在八卦中是震仰盂。方位正东,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此穴属肝经。“挤劲意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碰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声铿然。”夹脊往前脚涌泉穴上一合,手上不要用劲,发劲如钱投鼓,又如球碰壁还,不发长老之劲,发劲原则是薄、顺、短、脆、远。夹脊,后手合到前脚上就是个大圆圈。
按:在八卦中是兑上缺。方位是止西,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按劲意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已寓刚,急流势难当,迂高则澎满,逢湟向下潜,波浪有起浮,有孔必钻入。”使按劲时就想着膻中穴,等着对方挤着你时,往回收一韭菜叶距离,就可把对方之力化解了。如果两只手将前手大指对着膻中穴用视线找两点的中间点,找一个三角形,这就是按。收胸不能收大了,只收一韭菜叶距离,收大属于整个后退(势如兵败如山倒),进攻也不能整个地进,不能全力以赴,这都是忌讳。
5采(胯与脚合):在八卦中是乾三连。方位属西北,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左乳房内上角)和肺俞(脊椎骨两侧)两穴,该穴属大肠经。“采劲意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称,若问理何在,杠杆作用存。”采劲要轻灵,好像采摘花朵或果食,使用劲时要特别注意技巧。如对方进攻时,用左手或右手执对方手腕或肘部,往下沉。其效用与捋略同。欲使对方前倾时,而乘机使其重心向前。采非用手,手采则功力小,须用劲源与腰腿劲相合,加以意气。采如得势,能使对方头晕目眩,由脚跟全身垛起,跟起即可发之。采人不可同时两边,可使对方重心偏于一侧,否则反被其借劲而稳定重心。采时手轻而意念要重,方能有效。采时宜已身中正,沉腰坐腿,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气沉丹田,眼神下视。
《太极拳经》所云:“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即此谓也。太极拳架中,海底针一式,即为采之用法。海底针后连以扇通背,即采后随发之意。
6挒:在八卦中是坤六断。方位西南,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拳谱歌诀:“挒劲意何解,旋转如车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急流成漩涡,搂浪若螺纹,落叶坠其上,倏儿便沉沦。”中极不离土,
挒劲分为上挒和下挒。分者为上挒,后脚一蹬就出上挒,手脚交叉相合为下挒。
挒劲在太极拳中,不甚应用,故知者甚少。不如掤、捋、挤、按、揉、靠等劲为大家所熟悉。然此劲实甚重要,学习者不可不知。譬如自己在前倾后仰势背之际,欲使转顺,即须运用此劲。挒劲用于捋或采之后,用法是一手按住对方之臂,另一手用手臂放于对方腋下或胸颈部反挒之,使对方后仰倾跌。如自己被对方用野马分鬃,至背势后仰之时,即可用挒劲转背为顺,反借其势,使之后仰。挒又分横挒采挒等法,也有叫上挒下挒者,但均应用劲源配合腰腿之劲,而不是用手劲用此劲应注意与对方之距离,不可过远,远则无效。故当用身法、步法,使之靠近,方能有效。
7肘:在八卦中是艮覆碗。方位东北,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肩井穴,此穴属胃经。拳谱歌诀:“肘劲意何解,方法计屋行,阴阳分上下,虚实宜分清,连环势莫当,开花肘更凶,六劲融通后,用途始无穷。”往前打是手找肩。往后打是肩找手。肘劲是通过劳宫穴与劲源肩井穴相合而产生。左臂打肘劲时,意想左手劳宫穴先找右肩井穴,立即滑向左肩井,肘劲也即产生。右臂打肘劲时,意想右手劳宫穴先找左肩井,立即滑向右肩井,肘劲也即产生。手之攻击对方包括指、掌、拳、腕,应有合适的距离。太远易犯手末到,而劲已断之病;过近则势闭而不能发。故欲弥补此缺点,在距离过近、用手不得势时唯有用肘劲以助之。手前足前为人之第一道防线,肘前膝前为人之第二道防线,较手为近。近距离发之得势,较手为猛,可直攻击对方心口窝或软肋,是为毒手。发时与膝相合,加以意气。身体正直,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收住,眼神注视对方。捋中用肘,含于被对方用捋之时,以肘还击之。推手中用肘,含于分开对方手之时,一手执对方之手,一手用肘击其胸口,此劲虽属凶猛,如用不得法,反为对方借势,故用时不可不注意之。
靠:在八卦中巽下断。方位东南,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玉枕穴,此穴属胆经。拳谱歌诀:“靠劲意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机可乘,轰然如捣碓,仔细维中心,失中徒无功。”胯找肩是肩靠,肩找胯是背靠。靠劲,乃以肩或背靠对方之胸口,其劲又较肘劲更厉害,用于己身与对方距离更近之处,助肘之被闭而不能发劲时。靠时己身中正,肩与胯合。靠劲分肩靠与背靠两种,它的内劲由两穴相冲所产生,如重心在右脚,左环跳穴找右肩井穴为肩靠,右环跳穴找左肩井穴为背靠。重心在左脚时,右环跳穴找左肩井穴为肩靠,左环跳穴找右肩井穴为背靠。不可以用肩硬撞对方,须在己身与对方皮肤稍相接触之际,以肩胯合劲,加之意气靠之,或上或下,随机而行。至于自己之身法步法,尤应注意。顺步前脚须插入对方之裆内,成丁字形,否则不能得势。靠在大捋中,用之最多。唯靠时应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眼神注视前方。此处更须防护自己面部及所靠之臂。不然一有疏忽,则易被人击面,或有撅臂之虑。
故靠时另一手须护于靠之手臂肘弯处,以防不测。能发靠劲则体弱劲小者,亦可攻击力强之人,因靠劲较手劲、肘劲更大。
太极拳之动作,与吾人日常习惯,或所运用者,多有不同或相反之地方,吾人须要留心矫正,先从外表之姿态言,应要依照下列四项:
一、虚领顶颈,顶颈是指头容正直,仿佛有颈贯顶之意,头为一身之主宰,头容正直,精神方能振作,不过正直之中,宜含虚灵(即不用力之意,方为合法,十三势歌云:满身轻利顶头悬。),若意外遇到跌仆时。而头部不致触地受伤,即此“顶头悬”之功。
涵胸拔背,涵胸是胸部向内微凹,使横膈下降,以为气沉丹田之助,拔背是背部向外微凸,使脊柱垂直,力发于背,阅者不可误会如此姿势,会影响肺部发育或呼吸,若然,恐是过犹不及之误,此姿势如同僧人合什,复放下双手时之姿势无异,纯任自然,安舒毫不勉强。
松腰垂臀,松腰即使腰部轻松之意,太极拳之转动变化,皆系于腰,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部舒展,不但气易下沉,运转灵敏,而且下部得力,不致有上重下轻之弊。垂臀是使臀部下垂,不向外突,凡蹲身时宜注意,方不致为松腰之障碍,若突臀,必至连带发生挺胸、气促、身浮与腰硬之毛病,使得身体变成刚整,最易失去重心。
沉肩坠肘,肩不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气向上逆,肘不垂,则劲不能长,而两肋亦失其保护,尤要者,欲求其松,非沉肩坠肘不为功也。
&&&& 以上四项,均为著重吾人生理上自然之姿势,力避矜持之态度,使得全身松沉
然后方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至于涉及精神方面之准备,则有下列二项:
纯以意行,太极拳最忌用力,对于各种动作,须以意贯之,如导引家之运气无异,譬如两手上举,并非手自行向上,而是意使之向上,意不停则手不停,意一断,则手即不动,日久自能养成一种想象力,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为吾人心理支配生理之妙用。
初学之人,能知此理,能知不妄用力,对于平淡无奇之练法,便易于渐入佳境,而不致有厌倦之意。一套太极拳,练数十年而不辍而不厌者,盖以其非使运动身体,作姿势之表现,而实运用心意,内蕴无穷变化,意味深长,有如弈棋及书法,九而弥精,永无止境。
形神合一。太极拳所练在神,故盘架子时,精神必须内敛,使与肢体之运动,合而为一,然后方能感觉敏锐,举动轻灵。《行功心解》云:全身意在精神。苟神不在。意亦无存,虽手足舞动,可谓全无意思。
此外,就气之方面言,最要气沉丹田,但必须呼吸自然,初学者切不可自作聪明,误
解用气,关于此点,鉴泉师言之确切,师云:凡人喝茶用饭之际,从不注意到呼吸,亦未闻有人因喝茶用饭而坏者,苟喝茶用饭时,亦要研究何时为呼?何时为吸?如何
如何用气?如是而不坏者几希,此为最简而明之解释。
&&&& 外表姿态,与内在之意、气神方面,既已清楚,吾人可以开始练习矣。练习太极拳,
通称“练架子”,亦称“盘架子”,但不如吾人日常所惯称之“打拳”为简便,打拳只须有方丈之地,便够应用。在一般事务纷繁之人,早晚最好练习两次,每次约费一刻钟或半点钟,即可得到却病延年之奇效,饭后或过饱,最好稍事休息,然后开始。如精神疲倦,练一趟拳,可以振作精神;若心神恍惚,意无所属之时,不如不练。练时之环境以静为佳,空气清新固好,惟有时偶然紧闭窗户,练完可能出一身汗,亦未尝无益处。打拳后如觉腿部过强,可略微散步,籍作调剂。饱食足睡,为运动之根本,如机器之有充足燃料。以言炼丹修道,又当别论。
&&&& 太极拳之规则繁 拳所有拳之经、论、十三势歌等等,其中之每一句、每一字,均为规
则。顾此失彼,初学者实无须虑许多,其大要为慢与不用力,神凝,以意行之。《基础八要》曰: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最为赅简。如体弱有病者,尤不可心急,须缓进;体魄壮健者,不妨多练,先求形之相似,次求势之正确,末以意运用之。拳为推手与器械之基础,最要留意。
练拳之快慢,亦须加以解释。初学时,动作生疏,当然要慢,况太极拳是以慢为原则,此时一套拳约不超过十五分钟,姿势纯熟后,可以再慢,至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或超过之。意之所至,不可勉强。慢既练有成绩,快亦要练,快是求身手敏捷,意气灵活——此为由慢训练而来——能练到真慢与真快之境界,可谓有相当成绩。何以言之?初学之慢,非真慢,乃断续、凸凹、姿势不正确之慢;初学之快,非真快,因非全体之快,手动而腰未动,腰动而腿未发,使全身皆快,意不能快,亦系徒然。形活意灵,内外相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练拳须有“三多”,一曰:多打,勤而行之,进境自速;二曰:多看,导师教人时要多看,可以增加领悟,别人打拳时要看,籍以观摩,并考验一己之观察、判断好坏之能力;三曰:多想,好学深思,经云:默识揣摩,暇时对于此中之经论或学理,多加研究,以为体验。练习既有成绩,尚须教授别人,教学可以相长也。
要之:练太极拳首重信仰心与兴趣,既有信仰心与兴趣,方能在任何环境之下,而继续练习,持之以恒。不然,一暴十寒,亦难收伟大之效果。不过,太极拳所练,劲入于骨,练后功夫不易丢失;倘不辍研求,老而弥精,不比其他只注重肌肉或气力之运动,年纪长大,有一年不如一年之感。
十三势歌曰: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因为功夫无息,学无止境,故成为一种艺术。深愿学者,力加研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太极拳最大的秘密是“松”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乾净,很难讲明白。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后来罗邦桢先生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度的奥妙。
李雅轩先生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他说:“以前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杨老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有人问杨少侯先生,你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为是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得很咧。”
所以太极拳的功夫,无论是打拳或是推手,都必须将身势松开才行。
李雅轩先生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手三关节是腕、肘、肩。脚三关是胯、膝盖、踝。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肩关是最难松。“松肩”忌压肩,要顺着两侧45度斜下松落,将肩井穴张开,降于涌泉穴中。如何才能松开关节?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要不断的松开关节之间的腱,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的流动。我们习惯于拉紧,应不断的放松。当我们初学时,动作是紧绷绷的。我们学习知道那些动作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而后动的动作。当肩关节能松开时,其它的都容易了,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
张秀刚老师说:“练太极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因为心有所畏便紧张,紧张就不能松。所以有自信心很重要,不只是打太极拳,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能平心静气,动作才会自然,不勉强,不造作,身势放松神贯顶,涌泉有根腰有主,打拳如坐轿。
知道不知道“松”是主观问题,做到做不到“松”是客观问题。心知才能身知,心知不等于身知,身知胜于心知,所以我们练太极拳要明理,循理渐进,时刻问自己:放松了没有?松透了没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帝内经tx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