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空气存在会通过眼睛粘膜传播吗

狂犬病毒会通过眼睛感觉吗_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狂犬病毒会通过眼睛感觉吗
男25岁|科室:传染科综合
高阳县西演镇中心卫生院
你好,狂犬病病毒其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经过血液传播感染的,上述途径其是不会感染的。
拇指医生提醒您: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前天晚上买菜的时候有一条狼狗一直在叫当时没有异常情况回家之后感觉眼睛有点不舒服这样有危险吗
拇指医生提醒您: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这情况更不会传染狂犬病的
拇指医生提醒您: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眼睛对狂犬病毒的抵抗力强吗
拇指医生提醒您: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这种途径病毒不会进入体内感染的
拇指医生提醒您: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一般来说狂犬病不会通过眼睛传播,你所说的这种问题感染的几率极小。
一般不会,一般通过破损皮肤粘膜传染
没有报道这样传播狂犬病的案例。你想的太多了。
按道理来说是有这种可能的,所以今后一定要注意,应该做好防范措施,打预防针
病情分析:你的情况是不会感染到这些疾病的,因为这些疾病不会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传染...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狂犬病毒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毒(Rabies virus, RV)属于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内含有单链RNA。是引起狂犬病的。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抗原,能与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抗原,可使体内产生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1884年病毒发现之前,法国科学家就发现了。
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几乎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一旦发病,致死率接近100%。等到发生暴露后再来求助、寻找办法就显得有些迟了,所以要把狂犬病的科普做在前头,功在平时。
狂犬病毒特征
狂犬病毒粒子
毒(Rabies virus, RV)属于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是引起狂犬病的。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内含有单链RNA。病毒颗粒外有囊膜,内有壳。囊膜的最外层有由构成的许多纤突,排列比较整齐,此突起具有,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病毒含有5种主要蛋白(L、N、G、M1和M2)和2种微小蛋白(P40和P43)。L蛋白呈现转录作用;N蛋白是组成的主要核蛋白,是诱导狂犬病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常用于的诊断、分类和流行病学研究;G蛋白是构成病毒表面纤突的糖蛋白,具有凝集的特性,是狂犬病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结构,在狂犬病病毒致病与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M1蛋白为特异性抗原,并与M2构成。..
狂犬病毒病原学
为核糖核酸型,一端圆凸;一端平
凹,形如子弹,直径65-80nm,长约130~240nm。病毒易为日光、紫外线、甲醛、升汞季胺类化合物(如新洁尔灭)、脂溶剂、50%-70%酒精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灭活。病毒于-70℃或冻干后置0-4℃中可保持活力数年。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于50%甘油内送验。 毒含5种蛋白,即(G)、(N)、双聚酶(L)、磷蛋白(NS)及基质(M)等。后二者为小分子蛋白。G可导致体内形成,可对抗病毒攻击。N导致的抗体但不具中和力,可用检测浆内包涵体。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Viru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1884年病毒发现之前,法国科学家就发现了。
狂犬病毒感染
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抗
原,能与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及,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抗原,可使体内产生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 患者和患病动物体内所分离到的病毒,称为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固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以制做。 毒不耐热,在56℃时15~30分钟或100℃时2分钟即可灭活;对酸、碱、新洁尔灭、福尔马林等消毒药物敏感;日光、紫外线、超声波、70%酒精、0.01%碘液和1%-2%的肥皂水等亦能使病毒灭活,但在冷冻或冻干状态下可长期保存。 狂犬病毒进入人体,沿周围传入神经而到达,因此头、颈部、上肢等处咬伤和创口面积大而深者发病机会多。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脑、、小脑和中。唾液腺和唾液中也常含有大量病毒,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或经粘膜感染均可引起狂犬病,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在狂躁型患者中,可出现恐水和/或怕风症状,故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
狂犬病毒发病机理
多数动物实验证明,在和发病期间并不出现,的发病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一)局部组织内繁殖期 病毒自咬伤部位侵入后,于伤口的横纹肌感受器神经纤维处聚集繁殖,以后再侵入附近的。从局部伤口至侵
入周围神经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日以内,也有认为病毒在入侵处可停留2周之久,甚或更长(占的大部分时间)。
(二)侵入中枢神经期 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浆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每小时3mm。到达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繁殖,然后侵入和整个,主要侵犯脑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
(三)向各器官扩散期 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其中尤以唾液、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临床上可出现恐水、呼吸困难、等症状。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乃交感神经受刺激所致,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受损时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突然死亡。
狂犬病毒传播方式
1、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感染:
(1)咬伤或抓伤。绝大多数均为犬、猫咬伤或抓伤所致。
(2)在犬、猫等动物的宰杀及剥皮的过程中感染。
(3)犬、猫等动物舔伤口或者肛门时感染。
(4)犬、猫等动物排出带有病毒的污染物刺伤皮肤感染。
(5)护理病人,被其唾液污染手经伤口感染。
(6)亲吻犬、猫等动物,通过口腔粘膜感染。
3、经消化道感染
4、先天性感染
狂犬病毒病理改变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尤以与咬伤部位相当的背根节及脊髓段、大脑的以及延髓、、小脑等处为重,脑膜通常无病变。脑实质呈充
血、水肿及微小出血,镜下可见非特异性变性和炎症改变、如神经细胞空泡形成、透明变性和染色质分解、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等。 以上病变均属非特异性,而在80%患者的神经细胞胞质中,则可发现一种特异而具诊断价值的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Negribody)。内基氏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10nm,边缘整齐,内有1-2个状似细胞核的小点,最常见于海马及组织的神经细胞中;亦可在的锥细胞层、细胞、后角神经节、视网膜神经细胞层、交感神经节等处检出。内基氏小体实为病毒的集落,下可见小体内含有颗粒。
唾液腺肿胀,质柔软,腺泡细胞明显变性,腺组织周围有浸润。胰腺腺泡和上皮、胃粘膜壁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等均可呈急性变性。
狂犬病毒临床表现
长短不一,多数在3个月以内,国内报告平均66.9天。4-10%病人的潜伏期超过半年,1%超过1年,文献中最长的一例为6年。潜伏期的长短与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咬伤的发病较早,平均39天,下肢咬伤潜伏期平均90天)、伤口深浅(深者潜伏期短)、入侵病毒的数量及毒力(毒力强者潜伏期短)等因素有关,其他如扩创不彻底、外伤、受寒、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使疾病提前发生。
典型病例的临床过程可分以下3期。
(一)前驱期或侵袭期 在兴奋状态出现前,大多数病人有低热、食欲不振、、头痛(多在枕部)、倦怠、周身不适等,酷似“”;继而出现恐惧
不安,对声、光、风、痛等较敏感,并有喉头紧缩感。较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伤口及其附近感觉异常,有麻、痒、痛及蚁走感等,此乃病毒繁殖刺激神经元所致,见于80%的病例。本期持续2-4天。(二)兴奋期 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及多汗流涎等。
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乃所致,但不一定每例均有,也不一定在早期出现。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后也无法下咽。常伴声嘶及脱水。
怕风也是常见症状之一,虽微风也能引起咽肌痉挛。其他刺激如光、声、触动等,均可导致同样发作,严重发作时,尚可出现全身疼痛性抽搐。由于常有呼吸肌痉挛,故可导致呼吸困难及发绀。
常见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为增多、大汗淋漓、心率增快、血压及体温升高等。因括约肌功能障碍而出现排尿排便困难者也相当多见。
患者的神志大多清楚,虽极度恐惧和烦躁不安,但绝少有侵人行为。随着兴奋状态的增长,部分病人可出现、、幻视幻听、冲撞嚎叫等。病程进展很快,很多患者在发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本期持续1-3日。
毒--麻痹期
(三)麻痹期 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但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最为多见。、颜面部肌肉及也可受累,表现为、眼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
患者的呼吸渐趋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可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态。本
期持续6-18小时。的整个病程一般不超过6日,偶见超过10日者。除上述典型病例外,尚有以瘫痪为主要表现的“麻痹型”或“静型”,也称“哑狂犬病”(dumbrabies),约占20%。该型患者无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等症状。其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病程可长达10天,最终因呼吸肌麻痹与而死亡。吸血蝙蝠啮咬所致的狂犬病常属此型。
狂犬病毒并发症
可出现不适当分泌,可并发肺炎、、、心律不剂、心衰、动静脉栓塞、上腔静脉阻塞、上消化道出血、急性等。
(一)血、尿常规及脑脊液 周围血白细胞总数自1/mm3不等,中性粒细胞一般占80%以上。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轻度蛋白尿,偶有透明管型。压力可稍增高
,细胞数稍增多,一般不超过200/mm3、主要为淋巴细胞,蛋白质增高,可达200mg/d以上,糖及氯化物正常。(二)免疫学试验 血清于病后6日测得,病后8日,50%血清为,15日时全部阳性。后,中和抗体大多&10IU,而临床病人可达640IU。
(三)病毒分离 有活检与尸检二个途径,前者从、脑活检、脑脊液及尿沉渣等均可分离出病毒,以脑组织阳性率最高。尸检时,咬伤局部、、、胰、肝等均可获阳性培养。
(四)动物接种和内基氏小体检查 均于死后进行,将10%脑组织悬液接种于2-3乳鼠脑内,阳性者小鼠于6-8日内出现震颤、竖毛、尾强直、麻痹等现象,10-15日内因衰竭而死亡。小鼠脑内可发现内基氏小体。
以死者脑组织或咬人动物脑组织作或压片,用Seller染色法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阳性率约70%。
狂犬病毒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等鉴别。破伤风的短,有牙关紧闭及角弓反张而无恐水症状。灰质炎无恐水症状,肌痛较著,时其他症状大多消退。病毒性脑膜脑炎有严重神志改变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发现,免疫学试验及病毒分离等均有助于鉴别。
类性癔病患者在被动物咬伤后不定时间内出现喉紧缩感,不能饮水和兴奋,但无怕风、、发热和瘫痪,
经暗示、说服、对症治疗后,常可迅速恢复。
接种后,可出现发热、关节酸痛、、、各种瘫痪等,与本病瘫痪型不易鉴别,但前者经停止接种,采用后大多恢复。死亡病例需经或脑组织内基氏小体检查方能确诊。
狂犬病毒治疗措施
(一)单室严格隔离,专人护理,安静卧床休息,防止一切音、光、风的刺激。大静脉插管行高营养疗法,茐人员须戴口罩、穿隔离衣及手套。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均须严格消毒。装好床栏,防止病人在痉挛发作中受伤。
(二)积极做好对症处理,防治各种并发症
1.神经系统有恐水现象者应禁食禁饮,尽量减少各种刺激。痉挛发作可予苯妥英、等。可予甘露醇及速尿等脱水剂,无效时可予侧脑室引流。
2. 抗利尿激素过多者应限制水分摄入,尿崩症者予静脉补液,用垂体后叶升压素(Pitressin)。
3.呼吸系统 吸气困难者予气管切开,发绀、、肺萎陷不张者给氧、人工呼吸,并发肺炎者予物理疗法及抗菌药物。气胸者,施行肺复张术。注意防止。
4.心血管系统心律紊乱多数为室上性,与有关者应给氧,与有关者按心肌炎处理。低血压者予血管收缩剂及扩容补液。心力衰竭者限制水分,应用狄高辛等强心剂。动脉或者,可交换静脉插管;如有上腔静脉阻塞现象,应拨除静脉插管。心动骤停者施行复苏术。
5.其他 贫血者输血,胃肠出血者输血、补液。高热者用冷褥,者予热毯,血容量过低或过高者,应及时予以调整。
狂犬病毒预防治疗
野生动物有可能长期隐匿该病毒,因此该病在全世界的野生动物中广泛流行,狐、獾、狼、猛、蝙蝠和其它野生食肉兽,则是自然界中传播本
病的储毒宿主和自然疫原;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城镇,本病则主要来源于带毒的犬、猫,成为人和家畜发生的主要传染来源。
由于狂犬病毒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应当做好防范工作。对犬、猫等宠物应严加管理,定期进行注射;人被狂犬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清洗后,尽快注射狂犬病毒。另外,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在研究一些可以用来治疗由狂犬病毒等寄生在人体神经系统的病毒引起的疾病。
鉴于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故应加强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蔓延。预防接种对防止发病有肯定价值,严格执行犬的管理,可使发病率明显降低。
狂犬病毒管理传染源
捕杀所有野犬,对必须饲养的、及实验用犬,应进行登记,并做好预防接种。发现病犬的病猫时立即击毙,以免伤人。咬过人的家犬、家猫应设法捕获,并隔离观察10天。仍存活的动物可确定为非患者可解除隔离。对死亡动物应取其脑组织进行检查,并将其焚毁或深埋,切不可剥皮或进食。
狂犬病毒伤口处理
早期的伤口处理极为重要。人被咬伤后应及时以20%肥皂水充分地清洗伤口,并不断擦拭。伤口较深者尚需用导管伸入,以肥皂水作持续灌注清洗。如有,作皮试阴性后,可注入伤口底部和四周,伤口不宜缝合或包扎。
狂犬病毒预防接种
接种对象为:①被狼、狐等野兽所咬者;②被发病随后死亡(包括观察期内)或下落不明的犬、猫所咬者;③为已被击毙和脑组织已腐败的动物所咬者;④皮肤伤口为狂犬唾液沾污者;⑤伤口在头、颈处,或伤口较大而深者,如咬人动物(指非流行区而言)5日后仍安危无恙,注射即可中止;⑥医务人员的皮肤破损处为病人沾污者等。近年来,国内已发现一些被咬伤发生狂犬病而死亡的病列,而犬却安然无恙,经证实该犬的唾液内带毒,故流行区被犬咬伤者均应接种。表11-8示狂犬病预防接种的适应证。目前世界
各地使用的见表11-9。中国广泛使用田鼠肾细胞疫苗,1979年起,由武汉生物制品所通过鉴定,投产。轻度咬伤者于第0、7、14天各肌注2ml,重度咬伤及头、面、颈部咬伤于第0、3、7、14及30天各肌注2ml。该的效果,各方报告不一致,有的认为其效果仅及人二倍体疫苗的1/6,因
此,需寻找新一代疫苗。免疫血清有抗狂犬病马血清与人体抗狂犬病球蛋白两种。中国目前生产的是前者,每支10ml,含1,000IU;成人剂量为20ml;儿童为40IU/kg。需皮试阴性后方可应用,以一半剂量作局部伤口处注射,另一半剂量肌注。人抗球蛋白的一次注射量为20IU/kg。免疫血清可干扰宿主的而影响抗体生成,因此必须在接种结束后10、20和90日再给予激发量疫苗,以触发回忆反应而产生较大量的相应抗体。
狂犬病毒狂犬疫苗接种要点
1、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是100%,狂犬疫苗接种是目前人类对抗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方法。
2、狂犬疫苗接种时机很重要,暴露后(咬伤、抓伤)应尽早接种,在第一时间防止病毒在人体内复制。
3、无论犬猫是否接种过疫苗,其自身都有可能带毒(需考虑动物免疫失败或潜伏期)。
4、未发病的犬猫,并不代表其不具备传染性(野犬中就有一部分携带狂犬病毒,成为天然的保毒宿主,却不发病)。媒体上有很多被看似“健康的”犬只咬伤,因存在侥幸心理,未接种疫苗而患狂犬病的案列。
狂犬病毒其他
按需要给予或,以及适宜的抗菌药物。预防接种后并发神经系统反应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对动物实验感染有保护作用,用于人的预防是否有效,有待进一步临床实践。
对人的危害很大,人一但被狂犬病病犬咬伤,应尽快注射,一但出现狂犬病症状,死亡率近乎100%)所以动物主人一定要按免疫程序定期给其他动物注射狂犬病疫苗,防止被犬咬伤。对于家养的大型犬一定要圈养、拴养,防止散养咬伤他人,人一但被不明的犬咬伤后应立即到防疫部门进行紧急免疫。
狂犬病毒急救介绍
是被感染了的动物咬伤引起的。得了这种病的人,常常表现高度兴奋和激动,恐水怕水,对声、光、风、痛等刺激呈敏感状态,稍受刺激便会发生咽喉部,病人由于唾液分泌量增多可流涎,大汗淋漓,最后可发生进行性的肢体瘫痪而死于呼吸和循环衰竭。
狂犬病毒急救措施
1.被疑似感染动物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关键是洗的方法。因为伤口像瓣膜一样多半是闭合着,所以必须掰开伤口进行冲洗。用自来水对着伤口冲洗虽然有点痛,但也要忍痛仔细地冲洗干净,这样才能防止感染。冲洗之后要用干净的纱布把伤口盖上,速去医院诊治。2.被疑似感染动物咬伤后,即使是再小的伤口,也有感染的可能,同时可感染,伤口易化脓。患者应向医生要求注射狂犬病和。
狂犬病毒注意事项
1.被疑似感染动物咬伤是很危险的,经常有外人被咬伤后或宠物主人被咬伤后,发生而死亡。
2.温血动物,包括人在内,牙齿上有各种细菌和病毒生存,狗咬伤的伤口深而且形状复杂,恰好适于细菌繁殖,这也是发生破伤风之类疾病的道理。
3.发现疑似感染动物要严格处理,特别是患的病狗应联系专业人员处理。
4.若对破伤风过敏,需分三次注射。
狂犬病毒指导原则
是人被狗、猫、狼等动物咬伤而感染狂犬病毒所至的急性传染病,狂犬病毒能在狗的唾液腺中繁殖,咬人后通过的伤口残留唾液使人感染。人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兴奋、恐水、咽肌痉挛、呼吸困难和进行性瘫痪直至死亡。为20-90天,一旦发病治疗上目前无特效药物,病死率极高几乎近100%。
典型常表现为两耳直立、双目直视、眼红、流涎、消瘦、狂叫乱跑、见人就咬、行走不稳;也有少数疯狗表现安静,离群独居、受惊扰、狂叫不已,吐舌流涎。直至全身麻痹而死。有的狗、猫虽无“狂犬病”表现,却带有狂犬病毒,它们咬人后照样可以使人感染狂犬病毒而得“狂犬病”。
所以,人被狗或猫咬伤后,不管当时能否肯定是疯狗所为,都必须按下述方法及时进行口处理:若伤口流血,只要不是流血太多,就不要急着止血,因为流出的血液可将伤口残留的疯狗唾液冲走,自然可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对于流血不多的伤口,要从向伤口处挤压出血,以利排毒。同时,必须在伤后的两小时之内,尽早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洗,以减少的发病机会。用干净的刷子,可以是牙刷或纱布,和脓肥皂水反复刷洗伤口,尤其是伤口深部,并及时用清水冲洗,不能因疼痛而拒绝认真刷洗,刷洗时间至少要持续30分钟。冲洗后,再用70%的或50度-70度的白酒涂擦伤口数次,在无麻醉条件下,涂擦时疼痛较明显,伤员应有心理准备。涂擦完毕后,伤口不必包扎,可任其裸露。对于其他部位被狗抓伤、舔吮以及唾液污染的新旧伤口,均应按咬伤同等处理。经过上述伤口处理后,伤员应尽快送往附近医院或接受狂犬病的注射。简介/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在(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生物学性状/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结构形态结构病毒外形呈弹状(60~400nm×60~85nm),一端钝园,一端平凹,有囊膜,内含衣壳呈螺旋对称。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基因组长约12kb,从3′到5′端依次为编码N、M1、M2、G、L蛋白的5个基因,各个基因间还含非编码的。五种蛋白都具有抗原性。M1、M2蛋白分别构成衣壳和囊膜的基质。L蛋白为聚合酶。G蛋白在囊膜上构成病毒刺突,与病毒致病性有关,N蛋白为核蛋白有保护RNA功能。G蛋白和N蛋白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刺激机体可诱生相应抗体和细胞免疫。过去一直认为G蛋白是唯一诱生中和,并能提供狂犬病保护性免疫的抗原。而近年研究表明,除G蛋白外,该病毒的核糖核蛋白(RNP)在诱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上也起重要作用。宿主狂犬病病毒宿主范围广,可感染鼠、家兔、豚鼠、马、牛、羊、犬、猫等,侵犯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于细胞浆中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在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鸡胚、鸭胚细胞中增养增殖,借此可用于制备组织培养疫苗。抗原变异狂犬病病毒仅一种血清型,但其毒力可发生。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Wild strain)或街上毒株(Street strain),致病力强,自脑外接种易侵入脑组织及唾液腺。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50代后,家兔致病潜伏期逐渐缩短,2~4周缩短至4~6日,如再继续传代不再缩短,称(Fixed strain),株对人及动物致病力弱,脑外接种不侵入脑内增殖,不引起狂犬病,巴斯德首先创用固定制成减毒活疫苗,预防狂犬病。抵抗力狂犬病病毒对热、紫外线、日光、干燥的抵抗力弱,加温50℃1小时、60℃5分钟即死,也易被强酸、、甲醛、碘、、、肥皂水及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去污剂灭活。于4℃可保存一周,如置50%甘油中于室温下可保持活性1周。
致病性/狂犬病病毒
是人兽共患性,主要在野生动物及家畜中传播。人狂犬病主要被患病动物咬伤所致,或与畜密切接触有关。也可能通过不显性皮肤或粘膜而传播,如狗舔肛门,宰狗、切狗肉等引起感染。并有角膜移植引起感染的报告。在大量感染蝙蝠的密集区,其分泌液造成气雾,可引起呼吸道感染。人被咬伤后,病毒进入伤口,先在该部周围神经背根神经节内,沿着传入感觉神经纤维上行至脊髓后角,然后散布到脊髓和脑的各部位内增殖损害。在发病前数日,病毒从脑内和脊髓沿传出神经进入唾液腺内增殖,不断随唾液排出。潜伏期1~2个月,短者5~10天,长者1年至数年。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咬伤部位与头部距离远近、伤口的大小、深浅、有无衣服阻挡,以及侵入病毒的数量。有人认为病毒在犬群多次传播后毒力增强,可缩短。人发病时,先感不安,头痛,发热,侵入部位有刺痛或出现爬蚁走的异常感染。继而出现神经兴奋性增强,脉速、出汗、流涎、多泪、瞳孔放大,吞咽时咽喉肌肉发生痉挛,见水或其他轻微刺激可引起发作,故又名“恐水病”。最后转入麻痹、昏迷、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病程大约5~7日。
免疫性/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 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抗体除中和、补体介导和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外,特异性lgG抗体还能提高和对狂犬病病毒抗原反应,是接触狂犬病病毒后同时注射特异性抗体和疫苗的重要依据。细胞免疫也是抗狂犬病病毒主要免疫之一,如杀伤性T淋巴细胞针对靶抗原G,N蛋白可溶解病毒,单核细胞产生IFN和IL2对抑制病毒复制和抵抗病毒攻击起重要作用。
微生物学诊断/狂犬病病毒
将咬人的狗捕获,观察10~14天,不发病,则可认为未患狂犬病。若观察期间发病,将它杀死,取脑作病理切片检查包涵体,或用荧光标记抗狂犬病病毒血清染色,检查抗原,如为阴性,则用10%脑悬液注射脑内,发病后取脑组织同上检测包涵体和抗原,可提高阳率,但需时较长约28天。如于发病前用同位素标记的探针检测狂犬病病毒RNA,于1-2天就出结果。患者可采取唾液沉渣涂片,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细胞内病毒抗原。或发病后2-3天作睑、颊皮肤活检,用荧光抗体染色,于毛囊周围神经纤维中可找见病毒抗原。亦可将狂犬病病毒固定毒株感染细胞制成抗原片,加入不同稀释病人血清阻止荧光抗体染色以测定抗体,一般24小时可出结果。
传播方式/狂犬病病毒
通过皮肤粘膜感染(1)咬伤或抓伤。绝大多数狂犬病均为犬、猫咬伤或抓伤所致。(2)在犬、猫的宰杀及剥皮的过程中感染。(3)犬、猫舔伤口或者肛门时感染。(4)犬、猫排出带有病毒的污染物刺伤皮肤感染。(5)护理病人,被其唾液污染手经伤口感染。(6)亲吻犬、猫,通过口腔粘膜感染。
防治/狂犬病病毒
公共卫生措施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或口服兽用减毒活疫苗(与食物混合喂食)。预防家畜及野生动物的狂犬病是防止人狂犬病的重要根本措施,其任务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配合支持与理解。咬伤处理人被疑似狂犬咬伤时,立即用20%肥皂水冲洗和浸泡伤口,再涂碘酒或浓硝酸(只用于浓度咬伤),然后用碳酸氢钠冲洗。特异预防狂犬病病毒 用(20IU/kg)或抗狂犬病马(40IU/kg),以1/2时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其余作肌肉注射。同时立即肌内注射人二倍体纤维母细胞狂犬病疫苗1次,于第一次注射后3,7,14,28天再行注射,共5次,可防止发病。我国应用自制的地鼠肾细胞狂犬病苗,已取得良好效果。目前研制成功狂犬病病毒糖蛋白重组痘苗病毒疫苗,狂犬病病毒G、N亚平位疫苗等,正在试用中。特殊狂犬病狂犬病病毒SRV-9株是经克隆获得的中等蚀斑口服弱毒疫苗候选株,具有安全和免疫原性较好等优点。狂犬病病毒传播渠道狂犬病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感染了狂犬病的动物在咬伤人时,通过唾液使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狂犬病病毒还可以通过无损伤的正常粘膜进入人体,或带有狂犬病病毒的液体溅入眼睛,通过眼结膜进入人体,但以这种方式进入人体的例子要少得多,另外,通过吸入空气中带有狂犬病病毒飞沫而感染的例子也很少见,只有空气中狂犬病病毒的浓度达到极高程度时,才可能发生。人与人的一般接触不会传染狂犬病,理论上只有发了病的狂犬病人咬了健康人,才有使被他咬伤的人得狂犬病的可能,发了病的狂犬病人或发病前几天的人也有可能通过性途径把狂犬病病毒传染给对方,狂犬病人污染了用具,他人再通过被污染的用具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很小,狂犬病人的器官、组织、如角膜移植给健康人则有极高的危险性。
存活时间/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毒的体外生存能力很差,离体后很快就会失去活性,一般在体外数分钟就失去,所以狂犬病一般不会通过间接的途径传播,狂犬对酸,碱,新洁尔灭,福尔马林等消毒药物敏感;70%酒精,0.01%碘液和1%-2%的亦能使病毒灭活.通过粘膜感染一般也不发病.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生物工程学报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5次
参与编辑人数:12位
最近更新时间: 23:50:33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蝙蝠狂犬病病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