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把事情想偏了想要“深入挖掘事情的真相”其本质是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一直想要知道从历史客观的角度来看,历史究其本质是什么,最好是个人观点,
独角戏34擴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来帮您回答一下吧---是原创的,但并不是直接回答您这个问题有关于历史本质的问题和方法论的关系,自己曾经写过多篇论文,可以私下和您讨论不过,最近我在知道上回答了一个人的问题“史书是人写的,难免主观,所以根本就没有真相.况且几经篡改,我们该信仰什么?”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许在较为浅的程度上能回答您的问题,当然具体的最好私下聊下面是我当时的回答全文我来帮您回答吧本人对哲学历史都比较有深入的思考,以下完全手打,您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首先很欣慰现在有人能够做这样的思考,您真的很了不起我只能在这里尝试性的讲讲---您也知道,说的太直接影响不好历史的资料都是人来记录的----都是主观的----所以根本就没有真相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问一个基础,却又十分复杂的问题----什么叫真相?这个问题可以写上100万字都不在话下,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做过深入的探讨大多数哲学家得出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认为 真相 是一种 可证明的,符合逻辑思维的,真实的信念,知识或者想法但问题在于 历史学的记录很难符合这种表达方式首先---历史的“真相”很难以被直接的证明---我们无法回到过去而历史的“真相”也很难被模型化,来设计一个实验来判断---原因在于历史难以被数字化更重要的在于历史书籍是人写的------而个人的主观思想会在文字上体现出来的同一句话完全可以以不同的语气和语序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样,历史学本身就很难被称作是 能够发现 所谓 真相 的科学于是,一些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试图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统一----认为历史的记录与研究仅仅是在预估范围上误差更大而已---而且不具备重复实验的可能---而方法论上和自然科学一致他们这样试图证明 历史的记录 通过历史学家的逻辑分析 可以得出一些 模糊的 真相----相对自然科学来说误差更大一点而已但是,问题在于----自然科学真的就存在 所谓的 真相?您如果想到这个问题---就会发现问题远不是那么简单(这个问题本人写过专业论文)首先,自然科学的基础在于数学,模型方法(建模)和测量这三样东西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和模型是自然科学的表达方式----这意味着计算与公式的构建而测量则是获得实际数据的方法-----问题在于数据---和史书一样----是人测量出来的哪怕是再精密的仪器----人为的因素仍然会产生不确定性那么,如果不依靠人的测量----比如用光来丈量长度或者速度,会得到准确的真相吗?海德堡测不准定律告诉我们----光也做不到,如果用光来获得更为精确的空间位置数据---则速度的数据的精确度会下降如果用光来获得更为精确的度的数据---则空间位置数据的精确度会下降所以,就连光都是存在某种意义上的 “主观描述”的可见,宇宙中并不存在 永恒的真理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时刻在运动的世界这好比,经济预测只能依仗原来的数据,总是存在资料滞后的问题我们观测遥远的星系的时候----光线都需要时间来传播回来---我们不可能在一个event 发生的同时---第一时刻就能获得关于其的一切您需要信仰的是什么呢?也许是逻辑思维但是,不光数据的测量,历史的记录可以有主观思维方式,模型的构建---也是主观的(这个论证起来很复杂,我写过一篇1万字的论文,有机会具体聊)模型的构建不是纯粹的推理----而是一种跳跃式的,或者更直白的讲---就是一直巧合或者一个画家的绘画过程----很难有什么重复性,有着 太多的偶然因素例如原子模型,弦理论模型---很多并不是所谓 科学的逻辑的产物而科学家们却试图在这些模型被偶然的创作出来后告诉大家----这些模型是通过一种合乎逻辑的方法来制作出来的他们试图逆向推演模型的构建过程仅仅是为了证明---我们和风水先生是不同的实际上,模型完全是主观的产物科学家和艺术家没有什么不同而他们却在试图把 科学变成一种新的神我上面扯了这么多该回答您最后的问题了-----我们究竟该信仰什么呢我告诉您我的答案吧----您应该信仰 “偶然”偶然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频繁的东西可以说一切都可以是 偶然的偶然性 贯彻了这个宇宙,无外乎 所处的时空和位移不同而导致的偶然性的大小不同也正是一个 偶然,能够让我有机会给您答题.以上是一点点浅见其实这不是一个历史问题---历史学家当然不会承认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枉然最后,我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回答历史学家研究了一辈子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古人的记载是正确的.您这样善于思考的人不多了,希望能和您结交----别忘了加我好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赵瑜:独立调查 揭示真相_中国作家网
赵瑜:独立调查 揭示真相
来源:中国作家网
  赵瑜是个脾气爽朗、颇具幽默感的人,这个山西汉子身材高大,体格硕壮,与人们印象中脸色苍白、身体瘦弱的文人形象正好相反。正是这个外表粗犷的汉子写出了《强国梦》《马家军调查》《寻找巴金的黛莉》等一系列响当当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报告文学史上标杆式的人物。粗中有细,侠骨丹心也许是对赵瑜最直接的勾勒。
  这次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独立调查启示录:著名作家赵瑜30年作品经典》,收录了赵瑜写作生涯中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的9部作品,分别是《马家军调查》、《寻找巴金的黛莉》、《革命百里洲》、《火车头震荡》《王家岭的诉说(含《第二国策》)》和《篮球的秘密(含《强国梦》和《兵败汉城》)》。这些作品有赵瑜对体制的批判与反思,也有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同情,还有对地方历史的深入挖掘,他以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史家的责任感、小说家的笔力,抵达了中国当代纪实写作的极限。这些作品甫一发表,或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或引起高层某种思考,或令某些当事人如坐针毡,或让读者掩卷沉吟,或让盗版商暗自狂喜……
  这部作品集是对赵瑜写作生涯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中国现当代历史的一次回望。金牌体育、土地改革、铁路修造内幕、煤矿安全、女性命运与文学的关联……这些社会生活领域不一定是作家关注的热点,对赵瑜来说,却是绝好的题材。他关注的写作对象,为什么常常与众不同,原因在两方面:一方面跟经历和体验有关,另一方面,跟他对百姓命运的关注有关。他曾经说过,写纪实,素材都在作者自己身边,看似不起眼的人和事,如果盯住不放认真探索,可能背后就有打动人心甚至令人震撼的故事。这正是“独立调查”的起点,而能够成就一部好作品,犀利的眼睛、勤快的双腿、亲和的嘴,善于独立思考的头脑都必不可少,这就是能够寻到本质的基础条件。
  具备了条件才能行动。如何行动?对一位纪实文学作家来说产生的考验包括很多方面,任何一方面的短板或者退缩都可能让创作中止。譬如,对题材熟悉和把握的能力,对写作对象采访挖掘的控制能力,与事件或者人物近距离接触需要临时应变,在对抗性与张力的压迫下自我适应,迅速找到办法,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是很难的。此外,还包括作品面世中与面世后需要承担的政治、舆论、人情等多方面的压力。创作纪实文学具备了新闻记者的行动力之后,还要求具备架构长篇的艺术性和思考深度。所以说,纪实作品的魅力巨大,但真正出来的好作品少就不难理解了。
  赵瑜出生于山西长治,坐落在晋东南太行、太岳山区之间。三省交界,地势高耸,丘陵盆地交错,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因为历史上是北方游牧民族与黄河以南农耕民族长期拉锯争夺的边界,多民族、多元文明融汇成为常态。他的很多作品植根于故乡的土地,赵瑜说,就现当代中国而言,山西是一块历史宝地,这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悲喜剧,可以说就是中国政治经济舞台的典型地区。民国以降,无论是阎锡山在山西生存发展的历史,还是共产党军队和政权在山西的发展历史,还是各种思想在这块土地上的生发试验,都给我们当代山西作家提供了书写不尽、挖掘不完的宝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山西的很多侧面,农耕的历史,晋商的历史,煤炭的历史,抗战的历史,辛亥的历史,甚至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学大寨的历史,都远远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这里边就有一个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问题。我们说,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立思考的品种。如果我们涉猎一些纪实的话,可能更接近这个使命。
  一切事情不管表面呈现怎样的形式,它的背后总有真相。赵瑜认为,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必须有探求事件真相与本质的精神,要有质疑精神,也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也许这个本质并不容易寻找,但这个寻找本质、接近真相的过程也就是一名报告文学作家存在的意义。1984年,当举国为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队的好成绩欢呼时,赵瑜不禁质疑:体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在运动会上拿那几块金牌吗?他说,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民间的体育运动是非常发达的,尤其是篮球和游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项目似乎离个人越来越远了,逐渐变得封闭起来。民间的体育运动在逐渐衰落,人们的眼光似乎只盯到了奖牌上。难道多拿几块奖牌就是体育强国了吗?比起全国每年人均就医的频率之高花费之大,体育的功能被颠倒了,对大众来说还有多少积极意义?金牌的背后是什么?靠一支没有多少文化的队伍,怎么去实现体育强国之梦?赵瑜在20几年里一直没有停止对体育制度的思考和反问,从《强国梦》到《马家军调查》他不仅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在寻找解决方案,《篮球的秘密》就是一个他看到了希望的文本。
  独立的作家一定是孤独的。他说,去采访调查时是孤独的,在写作时是孤独的,在思想上也是孤独的。但是这种孤独丝毫不能阻挡他去质疑、去探求事件真相的脚步。20世纪90年代,马俊仁带领他的弟子们为中国体育第一次从田径项目上全面突破,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神话。奇迹的创造者马家军,被看作新时期的英雄。就在国人激昂亢奋的时候,1994年12月马家军“兵变”大连,队伍溃散,他们怎么了?带着众多疑问,作者于1995年春节从太原出发,赴辽宁对辽宁省女子中长跑运动队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以自己对马家军新老队员的亲身调查为基础,从当事人的出身、成长经历入手,通过大量谈话记录、当事人的日记书信、照片以及文件资料,不仅还原了真实情况,也深入了马俊仁、王军霞、曲云霞们的内心世界,不惜笔墨地剖析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一个运动队的兴衰故事,更是中国人在急迫等待世界承认、急迫渴望成功的时候所暴露出的种种躁动与不适。
  1998年,时隔三年后,《马家军调查》在《中国作家》终于首度发表,人们争相阅读,一时间媒体竟以炒作此书为首选新闻热点。赵瑜在书中抽丝剥茧为大家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马家军,事件的真相浮出了水面,然而多方压力向赵瑜席卷而来,上级专案组调查、马俊仁指责,以及名律师的咄咄逼人……但是赵瑜认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成熟的思想和坚定的理念,他挺过来了!北师大教授赵勇评论说,《马家军调查》问世之后之所以能够出现洛阳纸贵,争相评说的局面,既与“马家军”造就的体育神话和引发的种种公共事件有关,更重要的是赵瑜调动了多种文学手法,把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推向了一个高度。
  然而,外界一直猜测,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什么是导致兵变的最后稻草?被暂时删掉的那一章究竟写了什么?时隔19年的今天,此次再版,许多在初版时遗留的问题得到了解答。《马家军调查》这次出版的完整文本,首次发表了人们猜测多年的篇章,增加了大量原始图片资料,终于为大家补上了遗憾。《中国作家》杂志社资深编辑萧立军认为,它是当代报告文学的扛鼎之作,不仅是现实体育的谏言,也是对国民性、人性回归的一部深刻反思之作。读懂了《马家军调查》,不仅看穿了中国体育的困局,更看懂了面对变革中国人的灵魂困境。《马家军调查》是对体育的“调查”,更是对中国社会深层结构的“调查”。
  三十年,艰苦的奋斗、孤独的写作,现实如此险恶,但强大的内心爆发惊人能量,让他多次做成了别人做不成的事。《寻找巴金的黛莉》一书的创作更像一个私家侦探暗访迷案的过程。1936年,太原女师的学生赵黛莉被巴金的小说打动,提笔给巴金写信,谈文学、谈理想,要去奉献和牺牲……30岁的巴金也认真地回复:“你只是一只羽毛未丰的鸟,你还不能够在自由的天空里飞翔,因为在那里有无数的老鹰在等着啄你。……所以你得听我的劝告,等候着将来。你不要老是想到牺牲,你也得有些享受。一个十七岁的女子,也应该过些快乐的日子。”巴金给黛莉回复的7封信,笔端满满的温暖、真诚。2004年,作家赵瑜曲折得到7封原信后,出于作家天性的好奇,作者想知道,一位频频与巴金通信、向往着革命斗争生活的新女性,她后来的人生是怎样的?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日、血雨腥风的国共战争、血肉模糊的土改,一个弱女子能否活下来?于是,赵瑜开始了历时两年多的艰难寻找。这个过程一波三折,古董商的难以对付和离奇死亡、见证人的记忆模糊、老年人耐人寻味的身世……也许是运气,也许是凭那股子高悬的文气,赵瑜最终如愿找到了黛莉,也就有了写作这本书的理由。他多次表示,如果赵黛莉最终没有被他见到并确认身份,那就没有创作的理由。
  本书中由7封信入手,展现了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一个大家族、一名小女子的悲欢离合。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个家族、一个人又何其渺小!书中没有煽情的叙述,也没有悲天悯人的长吁短叹,只有平淡、质朴、精简的文字,勾勒出历史上一个个事件的轮廓,道尽了一个个人物的命运浮沉。作家李建军评论本书说这部作品也可以当成优秀小说来欣赏,已然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的“跨文体”文本。2013年底,赵瑜收到一封信,对本书给予盛赞,并建议改编影视剧集,这位署名“读者”的来信竟是一位现任的省委书记。
  如今的赵瑜,还在马不停蹄的写作着。和大部分作家不同的是,他依然坚持着手写。手中有笔,笔下有纸,纸上自有沟壑万千。他是名孤独的笔者,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寻求真相,用手中的纸笔记录下本质,他耐住了一次次寂寞,也等到了一次次机会,也一次次绚烂的绽放。
  欲无后悔先修己,各有前因莫羡人。赵瑜的一部部优秀作品的出版,也是缘由他认真生活、用心写作的态度,敢于怀疑和批判,敢于发出真实的声音,通过艰苦卓绝的实地考察,赵瑜坚持独立调查、独立思考、独立创作,揭示现实真相,剖析历史成因,写下一个个有震撼、耐琢磨、有回味的鲜活故事。
  关于赵瑜:
  赵瑜,当代中国最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家,运动员的身板,小说家的文笔。
  坚持独立调查、纪实写作数十年,出版《中国的要害》《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革命百里洲》《寻找巴金的黛莉》《王家岭的诉说》《火车头震荡》等33& 余部作品,多次引起全国轰动。
  蝉联三届赵树理文学奖、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三届中国作家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曾编导拍摄多部纪录片并获奖。
  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赵瑜以运动家的体魄、史家的责任感、小说家的笔墨,抵达了中国当代纪实写作的极限。三十年,艰苦的奋斗、孤独的写作,现实如此险恶,但强大的内心爆发惊人能量,让他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  
  本套装经全面修订、深度完善、适度增补,是作家对数十年写作的总盘点,细心研读这套书,能读懂整个中国当代史,能学会独立调查纪实写作,更能观察作家赵瑜的精神成长史,体会一个身心强健的个体如何找到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技巧,有效突破现实限制,实现人生追求。
  作品集收录作品简介:《革命百里洲》
  以长江的一个孤岛为历史切入点,从晚清到民国,写官匪之争、国共之战,一场灾难场景中的人间活剧,书的一开始就写把贪官杀了,写得惊心动魄。真人真事写得如同小说般跌宕起伏,写的人一气呵成,读的人酣畅痛快,文字一流,绝对的阅读快感。书中写土匪抗日的故事,用大快人心、荡气回肠来形容都不为过。
  作品集收录作品简介:《火车头震荡》
  宜万铁路,被称为“隧道和桥梁的博物馆”,晚清政府没有打通,民国政府没有打通,毛泽东没有打通,邓小平没有打通,宜万铁路难建,难在自然?还是难在人?
  作品透过大量细节、大量事件,向我们发问: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什么做成一件事就这么难?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是文化、观念,还是人本身?还比如“灾难”以及灾难如何成为灾难,人间灾难与社会经济腐败有什么联系?在书中,一切自有答案。
  作家李朝全是这样评价这部作品的“火车头震荡》放眼近代中国百年史,注视中国铁路建设的每一个历史节点及其发生的一桩桩有标志意义的事件,写下了一部中国铁路简史。”
  作品集收录作品简介:《篮球的秘密》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篮球的秘密》,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体育30年不间断的热情与思考,将体制改革、体育文化和提高素质联系起来,揭示了追求体育竞技应以全民健康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唯金牌与成绩论的种种弊端。三部曲可谓中国体育体制改革进程的文学写照,揭示出体育回归的历史任务仍任重道远。
  作品集收录作品简介:《马家军调查》
  20世纪90年代,马俊仁带领他的弟子们为中国体育第一次从田径项目上全面突破,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神话。奇迹的创造者马家军,被看作新时期的英雄。就在国人激昂亢奋的时候,1994年12月马家军“兵变”大连,队伍溃散,他们怎么了?带着众多疑问,作者于1995年春节从太原出发,赴辽宁对辽宁省女子中长跑运动队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以自己对马家军新老队员的亲身调查为基础,从当事人的出身、成长经历入手,通过大量谈话记录、当事人的日记书信、照片以及文件资料,不仅还原了真实情况,也深入了马俊仁、王军霞、曲云霞们的内心世界,不惜笔墨地剖析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一个运动队的兴衰故事,更是中国人在急迫等待世界承认、急迫渴望成功的时候所暴露出的种种躁动与不适。
  从乡村走出来的马俊仁,质朴、执著、坚韧、野心勃勃,同时精明、功利、世故、狭隘……他选择王军霞、曲云霞等这些出身贫寒、单纯而见识闭塞的小队员,采用极端专制的方式进行训练:不准读书、不准听音乐、不准与外界通信、不准擅自与外界领导或记者接触、不准与男性接触,更不准谈恋爱;另外,还采用一种针对农家女孩的“精神控制术”――梅花鹿大仙崇拜,作为运动员精神构建的主体。随着队员的逐渐成长、理性观念的慢慢成熟,无论是粗暴的训练方式,还是图腾威慑的效力都迅速减弱,直至他们最终自觉反抗。
  然而,外界一直猜测,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什么是导致兵变的最后稻草?被删节的有关章节究竟写了什么?无论是此书的初版,还是后来媒体的跟踪,都欲语还休。时隔19年后,此次全版,作者终于给出了答案。
  本次出版恢复初版删除内容,并补充了大量图片,有图有真相,是对现实体育的谏言,也是对国民性、人性回归的一部深刻反思之作。读懂了《马家军调查》,也就读懂了中国体育、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马家军调查,是对体育的“调查”,更是对中国社会深层结构的“调查”。
  作品集收录作品简介:《王家岭的诉说》
  本书收录了《王家岭的诉说》和《第二国策》。
  《王家岭的诉说》讲述的是2010年年初发生于山西王家岭煤矿的特大透水事故,事故造成100多名矿工被困井下,生死未卜,一时间,王家岭成为举国关注的地方。赵瑜、顺民、骏虎、黄风、玄武组成写作小组奔赴王家岭,通过当事人自述和写作者的所见所闻,还原了王家岭矿难发生、逃生、求生的全过程。本书没有停留在救援的表层描述和报道,而是深挖矿难历史和矿难发生的原因,以沉潜不露声色的悲愤,呼唤切实重视安全、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以“宁可不要此类奇迹,沉重悼念遇难同胞”释题。
  《第二国策》中作者以前瞻视野关注了20多年前山西经济发展中不断暴露出的环境问题,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资料,对环境污染产生的缘由以及治理作了深入的思考,警示性地提出环保工作是仅次于计划生育的“第二国策”。荣获首届中国环境文学奖。
  时至今日,当环保已经成为第一国策的时候,这部作品书写的故事和人生具有了时代档案的价值和意义。
  作品集收录作品简介:《寻找巴金的黛莉》
  太原女师的学生赵黛莉被巴金的小说打动,提笔给巴金写信,谈文学、谈理想,要去奉献和牺牲……30岁的巴金也认真地回复:“你只是一只羽毛未丰的鸟,你还不能够在自由的天空里飞翔,因为在那里有无数的老鹰在等着啄你。……所以你得听我的劝告,等候着将来。你不要老是想到牺牲,你也得有些享受。一个十七岁的女子,也应该过些快乐的日子。” 巴金给黛莉回复的7封信,笔端满满的温暖、真诚。
  2004年,作家赵瑜曲折得到7封原信后,出于作家天性的好奇,作者想知道,一位频频与巴金通信、向往着革命斗争生活的新女性,她后来的人生是怎样的?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日、血雨腥风的国共战争、血肉模糊的土改,一个弱女子能否活下来?于是,作者开始了历时两年多的艰难寻找……
  这是一段30岁青年作家巴金与17岁民国少女赵黛莉的纸上情,有关信仰、革命、自由,有关“娜拉出走以后”,七封信件维系的,是一种暧昧、脆弱却极深刻的联系,或许是赵黛莉一生中最好的部分。
  面对血腥战争、激情革命、情人背叛、残酷考验,当黛莉在颠沛流离中从少女变成老妪,见证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沧海桑田,在这位曾经的富家千金心中,巴金给予的文学理想究竟意味着什么?
  是历史本身更精彩,还是这段解谜般的执著寻找更曲折?作家为什么揪着唯一的线索非要追寻她的一生?他所找到的,是答案吗?生活像悬疑大片一般上演,现实写就的报告文学比任何推理小说都更精彩,让编辑欲罢不能、顾不上吃饭一口气读完,并拍案叫绝、且回味悠长。
  这部作品正在由西安电影制版厂改编为电影。
电话:010-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37981被浏览1874475分享邀请回答11K91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4K2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对调查性报道的若干思考
16:17 & 南方传媒研究&
转型中国,新闻层出不穷,真相穷之不尽。与之伴随而来的,还有种种难以抵达实情的无数障碍,或暴力,或权力,或金钱美女,或宝马香车,或进思维盲区,或撞铁板南墙。作为记者,天然的使命就是无限地接近事实真相。这需要智慧,勇气,骨气,也需要一些方法。本辑焦点话题“调查报道”,邀请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时报、凤凰周刊、财经、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各家报刊的调查记者,为读者奉上一桌如何做好调查采访的盛宴。
以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为目的,以揭发政治权力与市场权力违法犯罪等种种黑幕为己任,由媒体独立调查完成的调查性报道目前越来越为中国新闻界,也包括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可与肯定。
在更多的中国媒体、更多的中国青年记者致力于调查性报道的今天,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基本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梳理,很有必要。为此,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调查性报道的老记者,在此谈谈个人的见解与想法。
一、调查性报道概念
调查性报道,是职业新闻记者通过独立、深入、细致、全面的侦察式、访问式调查,所完成的一种揭露被某些人或某些组织故意掩盖,损害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行为内幕的深度报道,又称之为揭黑报道、揭发报道、揭丑报道、扒粪报道。
以法律和公理为准绳,对有违法律、公理的事件和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全面、平衡的调查、取证、梳理,最后将事实真相公之于众;以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为目的,以媒体独立调查为基本形态的报道,都可归为此类。
基于这样的宗旨,调查性报道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政治、经济、社会、法治、文化、环保等领域均有适合调查性报道的选题。但是监督对象应该是特定的,即权力集团与资本集团,而不是对于普通公民不适当行为的揭发。
调查性报道核心特征有三: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揭露黑幕,记者独立调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不能称之为调查性报道。
根据所报道问题的类型不同,调查性报道可分三类:突发事件类调查报道、专题问题类调查报道、历史真相类调查报道。
(一)突发事件类调查报道
媒体针对新近发生的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突发事件进行的深度挖掘与真相调查。它是一种对动态问题的调查报道,是目前调查性报道的主体。例如2003年《南方都市报》关于《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以及2005年《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河北“定州村民被袭事件”调查》属于此类报道。
(二)专题问题类调查报道
是媒体针对某一专题问题(包括社会热点、难点、疑点、焦点问题)进行的深度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静态问题的调查报道,这类报道能够最充分地实现公众知情权,为公众提供解疑释惑的服务。例如2002年我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以及2010年发表的《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属于此类报道。
(三)历史真相类调查报道
是媒体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真相的再调查,揭出历史事件真实原貌,也是一种静态问题的调查报道。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以及中国记者杨继绳的《墓碑》,包括日本新闻界1974在《文艺春秋》发表的《田中角荣研究——他的金脉和人脉》,均属此类。
另外,调查性报道应该是深刻而全面的报道。理由如下:
一般而言,调查性报道是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的一种。既然属于深度报道,必须有深度报道的基本特性。所谓深度报道的特性,核心在两个关键词:深刻、全面。不对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度挖掘,并回答为什么背后的为什么者,不能称其为深刻;不对事件或问题进行全面立体的展现,尤其是问题产生的诸多关联因素进行立体分析与解构者,不能称其为全面。此即深度报道。而当下许多青年记者所做“深度报道”,在我看来不过是长篇报道,仅仅是将浮在表面的有意思的故事展示给读者,不能说不好看。但读后,许多读者不知道作者讲了什么,根本没有回答为什么发展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事件的背景与关联因素有哪些,也没有交待。因此,不能称之为深度报道。
而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中,最应该具有深刻、全面特征的报道样式。
二、调查性报道在中国
宽泛意义上所讲的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大约也有100年的历程,与美国调查性报道诞生的时间相吻合。最早的政治黑幕揭发者,有1903年被慈禧下旨活活杖毙的沈荩,还有终年不满31岁的黄远生,日在美国旧金山市都板街广州楼菜馆门口被枪杀,做记者仅4年。
但是按照专业主义的角度看,真正严格定义上的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大约也仅仅十多年的历程。我以为当从1998年《财经》杂志的创办算起。《财经》与这个时期同样致力于揭发黑幕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一起将调查性报道定位在“捍卫公众利益”、“揭发黑幕”、“记者独立调查”这样三个核心特征上,并以此为选题的要件,尤其是《新闻调查》当时的选题要求必须是揭发黑幕的,这是最为核心的要求。
经过十多年的跌宕起伏的发展,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轨迹呈现为“驼峰状”波浪式发展情景。
成长期:1998年《财经》杂志创办至2002年,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兴起;
第一个高峰期:2003年,《南方都市报》孙志刚事件报道以及中央电视台评选出中国八大风云记者为主要标志。八个风云记者除军事记者冀惠彦外,其他均是揭黑记者。
第一个低谷期:2004年,有关部门针对全国性的舆论监督情形,出台了不许可跨地区跨行业监督的“两跨文件”,2005年、2006年调查性报道滑坡。
第二个高峰期:2007年,《财经》杂志发表了《谁的鲁能》揭发了当下转型中国“黑箱私有化”背景下,个别人“合法”瓜分700多亿国有资产的黑幕。
第二个低谷期:2008年奥运,2009年建国60周年,调查性报道进入第二个低谷期。
第三个高峰期:2010年,上半年与下半年分别出现了《山西疫苗乱象调查》以及《南方都市报》的《安元鼎:北京截访“黑监狱”调查》,把中国调查性报道再度推向一个高峰。
总体观察,严格定义上的中国调查性报道这十多年来呈现以下态势:越来越多的记者投身揭黑报道;越来越多的媒体介入揭黑报道;越来越多的好报道、好栏目在中国出现;调查性报道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社会越来越重视与尊重调查报道记者。
如何进行调查性报道,从具体的操作看,我以为应该从选题、采访、写作、出版(出版他文另谈)四个方面着手。
三、调查性报道选题
(一)线索来源
要写出一篇好的调查性报道,首要条件便是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获取新闻线索的路径一般如下:1.线人报料;2.公开的报道;3.同行推荐;4.内参及政府的相关文件;5.相关会议;6.网络信息(著名的公众BBS、部分博客等);7.亲朋间信息交流;8.读者来信;等等。
(二)选题原则
对线索的判断,是做好选题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选题遴选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公众所关注与感兴趣的难点、疑点、重点、焦点问题,或者关注者范围广的热门话题等,往往都是调查性报道选择的题材。在选择调查性报道的题材时要紧紧抓住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剖析事理,切中时弊,直逼要害,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什么是难点?就是久悬不决的问题。难在哪里?根源在何处?深度报道必须把它挖掘出来。一次报道不行,再来一次;两次报道不行,再来第三次、第四次,直至把堡垒攻破。例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农民负担过重等,都曾是一个时期屡禁不止、屡纠不改的问题,调查性报道穷追不舍地揭露这些问题,在配合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什么是疑点?就是公众感到困惑的问题,心头存在疑虑的问题,调查性报道可以为老百姓解疑释惑。
热门话题就是公众注意力集中的问题,时效性很强,调查性报道必须关注它,并揭示出本质和规律。
关注者范围广的问题,即调查性报道所关注的对象,通常对社会具有广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们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唤醒人们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们的共同兴趣。
重要性的强弱取决于“新闻报道的主题将以某种方式对多少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对读者影响越多、直接影响越大、产生的影响越迅速,则新闻价值越大。
选题必须关注题材的曲折性、冲突性、显著性、异常性(荒诞性)、人情味。这是从受众阅读角度的一个重要考量。
最好独此一家的报道,如果大家都做过,那就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深度,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内幕。
时效性同样是考量调查性报道的一个要件。对历史题材而言,只要有深度无论是怎样的调查,对于大众传媒而言,都是新闻。
四、调查性报道采访
我以为“骂一个人是流氓不是本事,证明一个人是流氓才是本事。”情绪没有任何力量,真正有力量的是事实与证据。
因此,调查性报道的基本宗旨:寻找证据的过程就是调查性报道采访的基本过程。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过程中,证据的取得是关键要素,我们所进行的调查采访与查找文字材料的工作其实都是为了取得证据。调查性报道的真谛就是追问、求证,通过不断地追问、求证,找到最能说明事实真相的证据。所以说,对于采访的要求,须以最严格的规则确保记者以职业化、专业化的素养对待每一篇稿件。
因此,调查性报道成败的关键在采访调查。一个好的调查性报道其工作量配置应该是:10%用于选题遴选;75%用于采访调查;10%用于思考梳理;5%用于新闻写作。
为了做好调查性报道,我以为应该做如下规定:
(一)必须坚持不断研究。所有成功的调查性报道工作过程,其实都是专题研究的过程,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是侦察、访问、核实,更多的是对于大量已知或未知情况的不断研究与分析工作。而做好调查前的背景资料的搜集研究,是完成整体调查采访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制订出周密的采访计划,并梳理出事情的主要问题之所在。
(二)必须坚持现场原则。这是刚性要求,即深入到新闻事件现场求证采访,没有在事件现场的求证过程,一般谈不上是真正的调查性报道。
(三)必须坚持多信源原则。即每篇调查报道中,准确信源不能少于6个,即事件中的正方、反方、中立方均应该采访到;其他相关各方应该采访到;事情关联的相关各级机关努力采访到。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是有偏见的,所以单一的信源就可能出现偏颇或不准确,即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要全面立体的呈现事实,只有进行众多的采访与核实,才能够尽可能的呈现出一个更加逼近真相的事实来。
(四)必须坚持平衡原则。给事件各方都提供表达的机会。
(五)必须坚持铁证原则。精确的报道才是客观的报道。对于各方面的说法与情况介绍都要寻找证据,以求证其真实性、准确性。揭发报道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反扑,为了确保记者自己的安全,也要确保证据齐全。有了铁的证据,才能够呈现事实的真相。在寻找证据过程中,我个认为,物证高于书证,书证高于人证。对于调查中所获得的证据,要妥为保管,必要时请专业机构做证据保全。相关证据至少保存两年,现行民事诉讼的时效是两年。
要求写出的每一个字都有证据支撑,要求提供证据的人按指印,而且要有录音、录像。记者要将所有的证据复制之后,把第一手证据全部交到编辑部,编辑部拿到所有证据之后,再考虑编发稿件。
总之,不能为了好读而牺牲与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六)坚持不断质疑原则。对于事件中任何一方的说法都要保持质疑,直到找到十分可靠的佐证。所谓新闻工作其实就是查证与核实的工作。
(七)坚持不断挖掘原则。对于事件本质与原因要坚持不断追问、不断挖掘,直到剥离出事件本质原因与深层根源。这样才能实现挖掘深度,达到深刻报道的目标。
(八)坚持海量采访原则。在调查中要大量的接触事件关联人,以追求全面、准确的还原事情真相。只有对资料的大量占有才能还原事实真相,因此,为了逼近事实真相,需要穷尽一切可能的资料与线索。
在采访调查中还要注意以下事项:1.正式或重要采访必须录音。
2.见到采访对象后首先请教对方姓名、职务,并逐字确认。
3.要做好采访笔记,保证时间、地点、受访人等重要信息准确无误。
4.提交稿件时,同时需要提交稿件中所有信源的联系方式。
五、调查性报道写作
“准确、逻辑、客观、超然、平实”是对调查性报道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
1.宁可丧失部分新闻时效,也要确保事实准确;
2.宁愿不登,也要准确;
3.不能确定的事实,一定要舍得放弃;
4.对于关键事实,一定要核实、核实再核实;
5.直接引语不能少于10处。要客观展示当事人的原话,做到原汁原味。就是说:要求无一字一句无出处。
(二)逻辑性
要有强大的逻辑链条,这是调查性报道写作成败的关键。
(三)客观、超然
⒈坚持用超然客观的姿态写作。即“机器人写作”—保持置身事件之外的陌生人心态写作。2.只限于陈述事实,不得有任何评论。
3.不能为了追求可读性而牺牲与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客观准确地展示事实乃是记者的本分,扎扎实实的采访永远是职业记者的立身之本。
(四)平实
1.新闻专业的基石是真实!平白朴实的语言是最能够实现真实准确表达的语言。
2.不可用形容词。
3.学会保守的、谨慎的写作。写新闻永远不能文学化、情绪化,更不能慷慨激昂、随意宣泄。
150年前,即1861年美联社记者戈贝赖特便说过:“我们的行当是传播事实。我的指导原则不允许我就我所传播的事实做任何评论,我只限于报道事实。“因为事实本身会隐含态度,无须记者站出来指手画脚。记者的天职就是报道事实与真相。
(五)严谨
1.写作新闻要求有律师的严谨作派。
2.写作时要学会留有余地,我们距离真相永远是有距离的。
(六)其他
1.每800字左右应该设置一个小标题,以便于读者阅读。
2.稿件每个自然段一般不得超过六句。
3.提交上来的稿件必须尽可能保证没有错别字,逻辑通达。
4.文内不得出现“今年”、“去年”……字样(引用被采访者原话除外)一律写明具体年份。
5.文内不得出现“某某单位某某说”、“某某单位某主任”……字样,一律规范为:某某单位某职务某某某,如:南方周末副主编张三。
6.文中的数字原则上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表述。
任何时候,记者要想到自己交出来的稿件就是最后的终稿、成品,是公开与读者见面的。不要有任何依赖思想,想像自己就是编辑。要知道被监督对象连你的标点符号都要研究,他们会挖地三尺,一定要挖出你的问题,没问题都要找出问题的。
为了保护自己,也要做得更加专业。严格来讲,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是逼出来的。
(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
馆藏&19537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做的事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