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素显示246免费资料大全“模式”→“打印机灰度模式”命令

查看: 1214|回复: 3
OV7670如何设置为灰度模式?即如何实现输出一字节就表示一个像素的灰度
主题帖子精华
新手上路,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在论坛看到大神们都是写的RGB565,也就是每两个字节得到一个像素的信息,然后再通过转换得到灰度值,这样子,太浪费资源,无法提高速度。有没有什么方法直接让OV7670输出的每一个字节都表示为一个像素的灰度?急求!!谢谢大神们指导。
主题帖子精华
中级会员, 积分 277,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3 积分
在线时间3 小时
这个sensors应该没有黑白模式吧?其他一些sensor有。
大海啊,全是水;
骏马啊,四条腿。
主题帖子精华
新手上路,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在线时间0 小时
回复【2楼】ArchiChain:
---------------------------------
你好!可以通过寄存器的调节设置其显示模式。但是,每次他都是输出两字节来描述一个像素点的值,然后才可以将两字节转化为灰度值。这样做,不仅使得摄像头输出冗余度增加,还使得CPU花时间去转化为灰度值,浪费CPU。我的意思是,能不能通过寄存器的设置,直接使它输出一字节就是一个像素点的灰度值,这样子可以吗??要怎样修改??谢谢了
主题帖子精华
金钱131656
在线时间1211 小时
参考此贴:
我是开源电子网www.openedv.com站长,有关站务问题请与我联系。
正点原子STM32开发板购买店铺:
必看:"原子哥”力荐 /1
千讲STM32视频,文档覆盖STM32F1~STM32H7,数百个原创实例,让你一次嗨个够!
Powered by) 只有在灰平衡的调整下才能正确地实施色彩组合,灰平衡是颜色存在的基础。
(QGTO注:Adobe解释灰平衡的来历时指出,“灰平衡是由印刷四色油墨的色偏引出的”,但这不等于下从事专业印刷行业工作的人在校正图像时有理由忽略这个慨念性的问题。因为四色
印刷中的C、M、Y三色油墨无法叠印成纯正的黑色,也就无法准确再现中性灰,所以才再加一
个K版来补偿使之更加忠实于在RGB中再现了灰平衡的原稿的真实色彩。因此,称中性灰只在
印刷中有用的观点是错误的。专业的色彩校正人员在校正图像的偏色时一定是同时观察RGB值
与CMYK的色彩值的,因为任何人在使用“色彩平衡”命令时,实际上也同时是在操纵RGB
与CMY的互补关系,任何专业色彩校正都摆脱不了CMYK)。
(一) 彩色平衡的校正
色彩平衡是指能够在色彩空间进行的调整,这些调整可以通过曲线和色阶调等方法来完成。色彩平衡是对单独的色彩进行改变,但是改变的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到图象中其它的颜色。色彩校正是针对色彩平衡而言的,它只改变图像中的一种颜色而不影到其它的颜色。
图像的调整可以对所有的颜色进行,也可以对单个通道进行。使用所有的颜色调整往往效果不好,因为图象色偏并不是所有的颜色都色偏,大多数是偏一种到两种颜色。而采用单个通道,可以根据具体的隋况来调整色彩和席位层次,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不要对固定区域内的颜色进行调节。如果图像在某一区域或范围出现了色偏,说明图像整体都色偏,而并不是视觉所看到的那一块区域。对图像整体的校正不仅能够消除明显色偏,而且还能对不被注意的细节进行调节。
色偏是指图像的颜色跟原有的色调不同。当看到图片倾向于某一种颜色时,不要盲目地去除这种颜色,应先要考虑图像的用途图像的特点。例如,风景图片总是偏于青色或黄色。色偏时可以突出或传递某种信息,在去除色偏之前应先搞清色偏的位置,一般的色偏可以通过视觉来辨别它的位置,色偏主要是集中在图像的主色调及反射高光上。
(二)在校正色偏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色偏不会只局限于图像中某一种颜色。
(2)当一幅图象像有潜在的色偏出现时,应先检查亮调部分,因为人眼对较亮部分的色偏最敏感。
(3)校正色偏时要先选择中性灰色,因为中性灰色是弥补色偏的重要手段。在彩色部分校正灰色时,不要相信人眼所呈现的颜色,固为图像中其它颜色会改变人眼对灰色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色的影响,遇到这种隋况应使用吸管工具进行检查。
(4)校正色偏时要尽量调整该颜色的补色。
(5)根据图像的具体要求,可以使用HLS模式进行调整。
(6)许多图像的色偏在某些色调范围内是相当严重的。如果只单纯地调整这部分色调,会使调整以外的色调变化剧烈,所以一定要协调好整的色调范围。
(三)几种典型的色偏
(1)阴天下雨的原稿看上去像是被一层淡蓝色所笼罩,由于阴天没有阳光,所以缺少红色。
(2)由荧光灯作为光源所拍摄的正片,有时会产生偏绿的现象,这是固为荧光灯所发出的光看起来是自色的,但实际上白色中含有强烈的颜色,如果用彩色底片直接拍摄必定合造成色偏。
(3)底片本身所造成的色偏是由于厂家口生产日期的不同,所以底片具有色彩的倾向也不同。这种色偏是一种少量的色偏,不会像前两种那样整体造成色偏。(4)大部分原稿都有记忆中的颜色,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天空、各种树木以及花草等,如果这些颜色发生了变化,人眼将很容易发现。
(5)细小的色偏是一种不被人眼所注意的色偏,对于这些色偏的解决办法是寻找图像中的中性灰色或记忆中的颜色作为一个标准。
(QGTDZ注:所谓“记忆中的颜色”,只有图像的拍摄者知道,而不是其他人的感觉记忆,不能混淆。因此,专业色彩校正人员应严格遵守中性灰标准作为参照,并且作为一条色彩校正时的铁律去认真执行。
传统彩色冲印设备与电脑矫正色彩的相关知识
实际上photoshop的自动色阶矫正及手动调整滑竿的原理 都是以彩色照片冲印的色彩矫正原理而设计的,只是滑竿
的调整综合了彩色照片冲印设备中的加色法与减色法,使 之操作更为方便了。三句话不离本行----三基色原理!
不同的是电脑软件处理在复杂的偏色矫正方面比仅靠三色滤镜来的更深而已,所谓更深是指软件对色彩信息的算法要比光学滤镜复杂的多,软件能够对色彩的相位失真做精确的矫正!
举例说明:彩色照片冲印技术中保证色彩还原真实的因素非常
复杂,例如胶片的正确暴光、底片冲洗的药水配方及温度、冲
洗时间以及药液的失效问题.....
而彩色照片的冲印又以底片的正确与否决定其色彩,彩色照片冲印同样存在象纸的类型、冲洗药水的配方、药液的温度及冲洗时间,加上药液的失效问题.....极为复杂!
上面只是化学方面,最后是光学方面的问题,这些复杂的工 艺给照片的颜色带来相位失真,设备是无法矫正的。
冲印设备一般有两种模式:
1、彩色加色法矫正。即三个常亮卤素光源为RGB的白光,电脑 或手动控制三基色滤色片中RGB的某个颜色光的暴光时间从而合
成需要的颜色,例如欲想要黄色,那么三基色滤镜中的R(红) 和G(绿)色片对象纸的暴光时间一样;欲想要橙色(橘黄色)
,三基色滤镜中R(红)色与G(绿)的暴光时间上R(红)相应 长一些即可.....何谓加法法呢?在矫正过程中如果对偏C(青)
加以矫正,那么就意味着照片色彩中R(红)的成分少了,以此 加长红光的照射时间即补偿了青色,照片中的偏青就得以矫正,
其它偏色矫正原理均与三基色这个原理一样。加色法彩色冲印设备的矫色按键实际是控制红、绿、蓝三色光对象纸的暴光时间的长短,正因为这样加色法的矫色控制按键同时也对象纸的暴光时间产生控制。加色法冲印设备的矫色控制系统非常精密复杂!色光的照射时间定时器极为精密,RGB各滤镜能在各自的光源通道中快速瞬间切换,设备的造价很昂贵。
2、彩色减色法矫正,随暴光按钮的开与关控制的卤素灯单光源,CMY(青、品红、黄)三基
色的补色滤镜叠加产生出三基色分量来矫正色彩,例如C(青)与Y(黄)叠加通过白光后就是G(绿)....根据三基色原理以此类推。该模式矫正偏色的原理是假如照片偏红,就适当增加红色的补色C(青)色滤镜,以减去红色分量;如果照片偏色为G绿,适当增加绿色的补色M(品红)滤镜以减去G绿色分量....
减色法与加色法不同的是,通过CMY滤镜的色光不是以时间为单位的,而是滤镜色光的光通量在起作用,暴光时间只对象纸感光药膜上的溴化银起作用。减色法冲印设备上的矫色按键实际是控制CMY滤镜的光通亮,而暴光时间由另外一个按键来
选择控制光源定时器的。减色法冲印设备制造简单造价低廉。目前
绝大多数彩色照片冲印和照片放大机均采用减色法模式。它的最大缺点是:因为光源不是常亮着,在控制暴光开关开启时灯泡钨丝不能立即进入最高亮度,而是从冷丝逐渐加热到最高温度(亮度);而在控制暴光开关关闭后,灯泡钨丝的热惰性从最高逐渐降至冷丝状态,这样就等于在矫正偏色过程中无形地加入了黄色,致使最终矫正的照片始终带点偏黄,有经验的矫色人员会采用镜头遮挡方式对象纸暴光,可以避免这种弊病。
除了上述关系外,还有冲洗药液的学问,非常复杂!C-41工艺 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冲洗药液,它是一种在高温中快速对感光
材料产生化学与物理作用的配方,其主要由一种叫CD4的特殊化学药剂组成,这种药剂的价格很贵。总之配方很复杂这里不再讲述了。另,彩色照片冲印色彩的正确与冲印工艺的漂定工序关系很大,如果前期的色彩矫正与显影没问题,而后期的漂白定影不过关色彩也会出问题;例如漂定药液失效,药液中三氯化铁的质量等将导致照片颜色表现为旧照片的那种灰暗感;鉴别的方法是看象纸白色边框白不白,行家什么也不看,仅看白色就一眼定夺!
综上所述,电脑软件的自动色阶是综合了彩色照片冲印工艺中诸多的化学因素造成色彩偏移而独立形成自己的彩色信息的算法,因此软件处理彩色图片要比传统照片处理设备来得直接、快速、所见即所得。
深入了解ICC
什么是 ICC ?
因输出输入设备的不同,虽不至改变数字影像内的数据,却因不同的色彩显示方式而得到不同的表现结果。这使得影像色彩的再制成为一大难题。如何才能使扫瞄结果和原稿一致?如何让同一个影像档案以不同种类的打印器材而印刷出同样的结果?如何使屏幕显示的色彩和打印机打印出来的达到一样?以及如何在不同部门(编辑部尤以为最)或是不同厂牌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同等的颜色?
这些问题都可以将因 ICC(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工业标准的出现而获得妥善的解决。『国际色彩联盟,以下简称 ICC」是由以下的知名厂商:Adobe
Incopration、Agfa-Gevaert N.V.、Apple Computer、Eastman Kodak
Company、Microsoft Corporation、Silicon Graphics Inc. 、Sun
Microsystems, Inc.
等在公元1993年创立的组织。其针对目前所使用的所有数字影像格式进行整合,并在此标准定义下之设备描述档(Device
Profile)以支持各种不同平台的色彩特性描述(Device
Characterization)建立。这个标准将各种输入设备如扫描仪,数字相机、显示设备如:屏幕,打印设备如:打印机或印刷机等,经过一定的标准校正程序后,产生色彩特性描述档,也就是ICC
Profile。使不同设备以色彩描述档为基础进行不同的色彩空间转换模式以完成使用者期望的色彩管理。更进一步 ICC
的详细数据,网友们可在以下的网址查询:http://www.color.org/
使用ICC的优势!
在以往还没有ICC之前,要使用色彩管理系统进行对色程序,往往需要按照各厂家单一规定来建立各种输入输出装置的特性文件。这种方式的直接转换虽有较好的色彩效果,但却会随输入、输出设备的不同,而有无穷尽的色彩修正、色彩对色方式。但改采X、Y、Z色彩坐标作为参考标准,虽然可以达到DIG(Device
Independent Color)的目的,不过由于无统一的格式,就无法套用在各家的色彩设备上。 ICC
建立一个特性档案的连接空间(Profile Connection
Space),同时要求各输出、输入装置按统一的设备特性档格式,达到色彩校正和对色的统一(参考流程图)。在ICC格式下。影像可以互传于不同厂牌设备,不同媒体下而且都能有好的色彩再生表现。由于其效果优越,目前国际标准组织ISO
已将 ICC 纳入色彩标准规范之中。
部分生产色彩配备的厂商如:惠普 HP 等,除了搭配 ICC
格式外,也自行开发较为简单sRGB系统,以作为一般客户使用。但此系统尚未被大多数的设备商所接纳采用。
ICC的档案内容
ICC的标准格式,可以实现将各种媒体设备色彩统一的特性,你可利用Color Sync(MAC)或 ICM (WINDOWS
98SE)等色彩管理软件来校正你的色彩设备。 ICC 的档案数据主要是应用色彩空间转换(Conversion) -
根据各媒体设备的「色彩特性描述文件」的数值数据,将影像的色彩数据由「设备从属色彩空间」(Device-Dependent color
space)转译至「设备独立色彩空间」(Device-Independent color space)。 ICC
使用『定义标签』将各色彩设备的坐标系统以数学模式的方式,建立两者之间的转换模式。藉此任何色彩都可以用量化的数据来代表,并进一步推导各设备间的数学转换关系式。
简单的说 ICC 就是建立色域对应机制 (Gamut
Mapping)─将色域相异的两个媒体设备,经合理的校正,把影像色彩以转译成适合目标色域。其对应原则,则必需根据影像色彩中的明度、色相、彩度等三项因子来做不同程度的线性、非线性或等色度压缩模式的运算处理。
尽管ICC在色彩校正有相当的贡献,但真正掌握校正关键的却是白点校正!因为白点校正是所有色彩比较判断、修正的依据,人眼视觉所感受到的白色会随照明光线不同而自动进行调整,CIE将其定义以完全扩散反射(穿透)体作为参考白(reference
white)。根据这个定义,人眼视觉在不同光源下,都将以这种参考白来作判断依据。但对一个电视或CRT监视器而言,它的参考白则是设定来字三原色电子枪最大输出,对打印机、相片或印刷品来说,其参考白则是是原纸底色。不同的参考白设定将直接影响校正的准确性。
另一项影响量测参考白的重要关键就是『光源』的选择。由于目前人工光源尚无法完全模拟自然白光(日光)的紫外线波段(UV)部分,各种光源条件的设定就因应而生如:A、C、D50、D65、荧光等,再加上以观测者的视觉角度也会影响校正时的判断。基于以上,全世界通用的量测标准目前订为0/45、45/0、o/d-d/o方式来量测。尽管以目前的技术对色度值的量测和人眼实际看到的色彩还是存在着差异。新一代的技术如CIECAM97色彩模式正在被开发,我们将在未来的讲座中介绍最新的色彩标准。
色频与空间
电脑上所显示的图像说穿了不过是一些彩色色点的组合。但是在电脑二进位式的语言中,其实红色或是紫色的差?对于电脑是不具任何意义的。那么电脑又是如何识别不同的色彩呢?答案就在于每个与视觉相关联的软硬件都使用了某种特定的色彩空间——一种以数量来表现色彩的方式。
我们最常见的色彩空间表示法莫过于RGB了,因为我们的显示器也是采用这种色彩表示法。我们的显示器在屏幕上投射出不同强度的红、绿、蓝光--因此
RGB 可展现完整的色调与明暗。RGB将各种色彩以 3 个数目来表示,我们称之为色频。 这些色频定义了从 0 (黑色)到 255
(最饱和) 不同程度的红蓝绿三色。
你可以结合这些不同的色频制造出新的色彩--就像在调和颜料一样。混合红色光和绿色光会出现黄色光;混合绿色光和蓝色光会变成青色光而混合蓝色光和红色光则会出现紫色光。如果你将两种不等量的色频混合在一起就会创造出第三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色彩。(例如,将255
的红色混合一点少量绿色就会出现橘色了)。
以上所显示的色彩混合的方式可以创造出纯粹而明亮的色调。在 RGB 这 3 个色频中任意混合 3 个数值相同的色彩会演变出从黑色到
(3个色频都为 0 时)白色(3个色频都为255 时)不同色阶的无色彩。因此当 RGB 3 个数值越相近时越接近无色彩:同时增加相同的
RGB 数值,会越接近白色,使图像看起来比较灰白。而任意将图像中较突出的 RGB
值减少,会使色彩变得比较黑,图像变得比较阴暗。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将所有的RGB值设定在 0 以上 255
以下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色彩会接近灰色,图像的色调会变得比较柔和。
如果你已经非常习惯用 RGB 了,那么当你需要使用某些色彩时,只要凭直觉就可以立刻找到了。
其它的色彩空间:
大多数的绘图工具中都包括 HSB 的调整项目
(色调-饱和度-亮度),借此可以让你更容易地了解色彩混合的原理。色调指的是在一个360度的色轮上红色坐标为0,绿色坐标为120,蓝色坐标为240的位置。饱和度和亮度则是以百分比来表示——百分之百的饱和度和亮度所呈现出的是纯粹的色调,而分别加入了黑色与白色之后,两者都会降低为
相比较于RGB,CMYK是将印刷于纸张上的色彩以不等量的青、洋红、蓝和 黑色CMYK
四色在色彩的表现上准确度会高于许多显示器所能达到的程度,因此它非常适用于高品质的印刷作品。
色彩深度(Color Depth)
RGB将每个色频分成 0 到 255 个不同的色阶,因为这是8位所能获得的极限,而 8 个位元就可以构成 1
个组。用来表示色彩的资料量成为色彩深度。
当我们在处理网页上所使用到的图片时,色彩深度对以下这两个项目来说尤其重要:其一是显示器的色彩深度,另一个是
储存图像时文件的色彩深度。显示器的色彩深度依照硬件显示设备所支持的能力以及软件驱动程序的结构而有所差异。操作系统通常会在控制面板的显示器设置项目中让使用者设置需要的色彩深度。文件的色彩深度则根据图像储存时文件格式的不同而有差异。
虽然一般典型的 RGB 使用的是 3 个 8 位的色频,但是你也可以将它改成 24
位的色彩深度。这个时候我们将24位元的6,777,216
色,但是它通常是以“百万色”来表示。同样,全彩的图像可以忠实的将所有的色彩纪录下来。
全彩所包含的色调远多于人的肉眼所能分辨的数量,因此大多数的操作系统都提供 16 位元高彩的选项
(在麦金塔操作系统中是以“数千色”表示)。实际上在高彩中,显示器只能呈现出 32 种不同程度的红色、32 种蓝色和 64
种绿色。而这些不同程度的红、蓝、绿色在视觉上几乎无法分辨出来,但是如果我们将色彩深度降到 16
位一个像素时,就可以看出色彩的差异了。而且当电脑的显示系统设定位高彩时并不会影响到图像的质量:大多数的绘图程序,例如Photoshop或是浏览器仍然使用24位的数值。这些色彩资料只有在显示器上浏览时才被砍掉。这也是为何高彩的图像一直无法普遍的原因。
RGB色彩模式:
颜色属性:
简单的说就是自然界万物的颜色(你就先这么理解吧)。
RGB色彩模式是工业界的一种颜色标准,是通过对红(R)、绿(G)、蓝(B)三个颜色通道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叠加来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的,RGB即是代表红、绿、蓝三个通道的颜色,这个标准几乎包括了人类视力所能感知的所有颜色,是目前运用最广的颜色系统之一.而与我们电脑相关的地方,就是目前的显示器大都是采用了RGB颜色标准,这就是为什么它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了。
在显示器上,是通过电子枪打在屏幕的红、绿、蓝三色发光极上来产生色彩的,目前的电脑一般都能显示32位颜色,约有一百万种以上的颜色。如果说它所显示的颜色还不能完全吻合自然界中的某种色彩的话,那已经几乎是我们肉眼所不能分辩出来的了。
电脑设计运用范围:
显示器显示、RGB色打印、RGB色喷画等。
独特之处:
色彩丰富饱满,但不能进行普通的分色印刷。
混色设定(加法混合):RGB是从颜色发光的原理来设计定的,通俗点说它的颜色混合方式就好象有红、绿、蓝三盏灯,当它们的光相互叠合的时候,色彩相混,而亮度却等于两者亮度之总和(两盏灯的亮度嘛!),越混合亮度越高,即加法混合。有色光可被无色光冲淡并变亮。如蓝色光与白光相遇,结果是产生更加明亮的浅蓝色光。知道它的混合原理后,在软件中设定颜色就容易理解了。红、绿、蓝三盏灯的叠加情况,中心三色最亮的叠加区为白色,加法混合的特点:越叠加越明亮。红、绿、蓝三个颜色通道每种色各分为255阶亮度,在0时“灯”最弱——是关掉的,而在255时“灯”最亮。当三色数值相同时为无色彩的灰度色,而三色都为255时为最亮的白色,都为0时为黑色。
CMYK色彩模式
颜色属性:
简单说就是专门用来印刷的颜色。
它是另一种专门针对印刷业设定的颜色标准,是通过对青(C)、洋红(M)、黄(Y)、黑(K)四个颜色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叠加来得到各种颜色的,CMYK即是代表青、洋红、黄、黑四种印刷专用的油墨颜色,也是Photoshop软件中四个通道的颜色。
具体到印刷上,是通过控制青、洋红、黄、黑四色油墨在纸张上的相叠印刷来产生色彩的,它的颜色种数少于RGB色。
电脑设计运用范围:
四色印刷、四色打印等。
独特之处:
色彩不如RGB色丰富饱满,在PHOTOSHOP中运行速度会比RGB色慢,而且部分功能将无法使用,由于颜色种数没有RGB色多,当图像由RGB色转为CMYK色后颜色会有部分损失(从CMYK转到RGB则没有损失),但它也是唯一一种能用来进行四色分色印刷的颜色标准。
混色设定(减法混合):
CMYK是以对光线的反射原理来设计定的,所以它的混合方式刚好与RGB相反,是'减法混合'
当它们的色彩相互叠合的时候,色彩相混,而亮度却会减低。为什么会这样呢?来看看光线是怎样通过印刷品而进入眼睛的,就会清楚了.
把四种不同的油墨相叠地印在白纸上后,由于油墨是有透明度的,大部分光线第一次会透过油墨射向纸张,而白纸的反光率是较高的,大部分光线经白纸反射后会第二次穿过油墨,然后射向眼睛,此时光线对油墨的透射就产生了色彩效果。
实际上这时我们就好象在看着多个重叠的有色玻璃一般,光线多穿过一层,亮度就降低一些,而颜色也会相互混合一次.
青、洋红、黄三色印墨的叠加情况,中心三色的叠加区为黑色,减法混合的特点:越叠加越暗。
在软件中,青、洋红、黄、黑四个通道颜色每种各按百分率记算,100%时为最深,0%时最浅,而黑色和颜色混合几乎没有太大关系,它的存在大多是为了方便地调节颜色的明暗亮度(而且在印刷中,单黑的使用机会是很多的)。
与加法混合一样,三色数值相同时为无色彩的灰度色.
数字图象的几种色彩模式
在图象和图形处理软件中,通常都使用了HSB、RGB、Lab及CMYK几种色彩模型,并且具有多种色彩模式,用来反映不同的色彩范围,其中许多模式能用对应的命令相互转换。
一、 色彩设计及处理软件中的色彩模型
(一) HSB模型
基于人类对色彩的感觉,HSB 模型描述颜色的三个基本特征:
1、色相H,在 0 到 360
度的标准色轮上,色相是按位置度量的。在通常的使用中,色相是由颜色名称标识的,比如红、橙或绿色。
2、饱和度S,是指颜色的强度或纯度。饱和度表示色相中彩色成分所占的比例,用从 0%(灰色)到
100%(完全饱和)的百分比来度量。在标准色轮上,从中心向边缘饱和度是递增的。
3、亮度B,是颜色的相对明暗程度,通常用从 0%(黑)到 100%(白)的百分比来度量。
(二) RGB模型
绝大部分的可见光谱可以用红、绿和蓝 (RGB) 三色光按不同比例和强度的混合来表示。在颜色重叠的位置,产生青色、品红和黄色。因为
颜色合成产生白色,所以RGB模型为加色模型,用于光照、视频和显示器。例如,显示器通过红、绿和蓝荧光粉发射光线产生彩色。
(三) Lab模型
Lab 色彩模型是在 1931 年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制定的颜色度量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的。1976
年,这种模型被重新修订并命名为 CIE Lab。
Lab颜色设计为与设备无关;不管使用什么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计算机或扫描仪)创建或输出图象,这种颜色模型产生的颜色都保持一致。
Lab颜色由心理明度分量 (L) 和两个色度分量组成;这两个分量即 a 分量(从绿到红)和 b 分量(从蓝到黄)。
(四) CMYK模型
CMYK 模型以打印在纸张上油墨的光线吸收特性为基础,当白光照射到半透明油墨上时,部分光谱被吸收,部分被反射回眼睛。
理论上,纯青色 (C)、品红 (M) 和黄色 (Y)
色素能够合成吸收所有颜色并产生黑色。由于这个原因,CMYK模型叫作减色模型。因为所有打印油墨都会包含一些杂质,这三种油墨实际上产生一种土灰色,必须与黑色
(K) 油墨混合才能产生真正的黑色(使用 K 或Bk而不是 B 是为了避免与蓝色混淆)。
在色彩软件中,当一种模型的参数改变时,其它模型的参数也随之改变。
在Photoshop图象处理软件中,有位图、灰度、双色调、索引、RGB、Lab、CMYK、多通道等8种色彩模式,它们之间具有某些特定的联系,有时为了输出一个印刷文件或需要对一个图象进行特殊处理时,需要从一个模式转换到另一个模式。
(一) RGB模式
Photoshop 的 RGB 模式使用 RGB 模型,给彩色图象中每个象素的 RGB 分量分配一个从 0(黑色)到
255(白色)范围的强度值。例如,一种明亮的红色可能 R 值为 246,G 值为 20,B 值为
50。当三种分量的值相等时,结果是灰色。当所有分量的值都是 255 时,结果是纯白色;而当所有值都是 0
时,结果是纯黑色。
RGB 图象只使用三种颜色,在屏幕上重现多达 1,670 万种颜色。RGB 图象为三通道图象,因此每个象素包含 24 位 (8 ×
3)。新建 Photoshop 图象的默认模式为 RGB,计算机显示器总是使用 RGB 模型显示颜色。这意味着在非 RGB
颜色模式(如 CMYK)下工作时,Photoshop 会临时将数据转换成 RGB 数据再在屏幕上显示出现。
RGB模式所选用的RGB 模型不一定必须是CIE RGB模型,它可以在以下的RGB模型选择一项。
1、 'sRGB'用于标准 RGB
色彩空间。这种色彩空间被大量的软硬件制造商所采用,并成为许多扫描仪、低档打印机和软件的默认色彩空间。
2、'Apple RGB'用于由以前版本的 Adobe Photoshop 和大量其它桌面出版应用程序使用的 RGB
色彩空间。Apple RGB 是在 Mac OS 系统上显示网上图象的较好选择。
3、'CIE RGB'用于由CIE定义的 RGB 色彩空间。这种选项提供了相当宽的色域,但它不能很好地处理青色。
4、'ColorMatch RGB'用于由 Radius 公司定义的色彩空间,与该公司的 Pressview
显示器的本机色彩空间相符合。
5、'NTSC (1953)'用于由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 (NTSC) 定义的视频色彩空间。这是最早的彩色电视标准,现在已大多由最新的
SMPTE-C 标准所代替。
6、'PAL/SECAM'用于欧洲及其它国家当前的彩色电视标准,那里使用PAL 或 SECAM制式电视。
7、'SMPTE-240M'用于高清晰度电视产品(与广播相对)的 RGB 色彩空间。它比基于 HDTV
荧光粉的色彩空间有更宽的色域。如果需要比许多其它色彩空间(特别是
sRGB)更宽的色域,这种选项是较好的选择,它不必走向极端地使用宽色域 RGB。
8、'SMPTE-C'用于美国及其它国家当前的彩色电视标准,那里使用 NTSC 制式电视。
9、'宽色域 RGB'用于使用纯谱色原色定义的很宽色域的 RGB
空间。这种空间的色域包括几乎所有的可见色,比典型的显示器能准确显示的色域还要宽。但是,在这种色域中指定的许多色彩不能在
RGB显示器或印刷上准确重现。
10、'自定'可创建自定的 RGB 概貌。如果已了解扫描仪 RGB 空间的描述,并且想要把 Photoshop 的 RGB
色彩空间设置为相同,这种选项会很有用。
存储和载入不同 RGB 色彩模型的设置是在'RGB 设置'对话框中选取'存储'或'载入',存储设置也就是将它存储为 ICC
在 RGB 模式中工作具有以下优点:
1、节省内存,提高性能。
2、具有更大的设备独立性,因为 RGB
色彩空间并不依赖于显示器或油墨。不管使用的是显示器、计算机还是输出设备,对图象进行的校正都被保留。
(二) Lab模式
Lab 模式使用 Lab色彩模型。在 Photoshop 的 Lab 模式(名称中去掉了星号)中,心理明度分量 (L) 范围可以从 0
到 100,a 分量(绿-红轴)和 b 分量(蓝-黄轴)范围可以从 -120 到 +120。Lab 图象是包含 24 (8×3)
位/象素的三通道图象。
可以使用 Lab 模式处理 Photo CD(照片光盘)图象、单独编辑图象中的亮度和颜色值、在不同系统间转移图象以及打印到
PostScript(R) Level 2 和 Level 3 打印机。要将 Lab 图象打印到其它彩色 PostScript
设备,应先将其转换为 CMYK。
Lab 颜色是 Photoshop 在不同颜色模式之间转换时使用的内部颜色模式。
(三) CMYK模式
CMYK模式使用CMYK色彩模型。在 Photoshop 的 CMYK
模式中,每个象素的每种印刷油墨会被分配一个百分比值。最亮(高光)颜色分配较低的印刷油墨颜色百分比值,较暗(暗调)颜色分配较高的百分比值。例如,明亮的红色可能会包含
2% 青色、93% 品红、90% 黄色和 0% 黑色。在 CMYK 图象中,当所有四种分量的值都是 0%
时,就会产生纯白色。
要打印制作的图象时,使用 CMYK 模式,将 RGB、索引颜色或 Lab 图象转换为 CMYK 图象。也可以使用 CMYK
模式直接处理从高档系统扫描或输入的 CMYK 图象。CMYK 图象由用于打印分色的四种颜色组成。它们是四通道图象,包含 32
(8×4) 位/象素。
●、将图象转换为 CMYK模式时注意以下内容:
● 一定要存储 RGB 或索引颜色图象的备份,以防要重新转换图象。
● 从一种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模式时,Photoshop 使用 Lab 颜色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在所有模式中定义颜色值的一个系统。使用
Lab 会确保在转换过程中颜色不会明显地改变。
例如,将 RGB 图象转换为 CMYK 时,Photoshop 使用'RGB 设置'对话框中的信息将 RGB 颜色值首先转换为 Lab
模式。图象为 CMYK 模式后,Photoshop 将 CMYK 值转换回 RGB,在 RGB 显示器上显示图象。
● CMYK 转换为 RGB 在屏幕上显示不影响文件中的实际数据。转换是在数据的备份上进行的。
● 尽管可以在 RGB 和 CMYK
两种模式中进行所有的色调和色彩校正,但还是应该仔细选取。尽可能的情况下,应避免在不同模式间多次进行转换。因为每次转换,颜色值都要求重新计算,都会被取舍而丢失。如果
RGB 图象要在屏幕上使用,则不要将它转换为 CMYK 模式。反之,如果 CMYK 扫描要分色和打印,则也不要在 RGB
模式中进行校正。但是,如果必须要将图象从一个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模式,则应在 RGB 模式中执行大多数色调和色彩校正,并使用
CMYK模式进行微调。
● 在 RGB 模式中,可以使用'CMYK 预览'命令模拟更改后的效果,而不用真的更改图象数据。
● 对于某些类型的分色,还是必须在 RGB 模式中工作。例如,如果在'CMYK
设置'对话框中使用'黑版产生'的'最大值'选项对一个图象分色,即便可行,然而要求大量增加 C、M 或 Y
分量的任何校正也将非常困难。要进行这些更改,必须将图象重新转换为
RGB,再校正色彩,然后重新对图象分色──否则必须使用较少的'黑版产生'选项对图象重新分色。
色域是一个彩色系统能够显示或打印的颜色范围。人眼看到的色谱比任何颜色模型中的色域都宽。在 Photoshop 使用的颜色模型中,Lab
具有最宽的色域,它包括 RGB 和 CMYK 色域中的所有颜色。通常,RGB
色域包含能在计算机显示器或电视屏幕(它们发出红、绿和蓝光)上所有能显示的颜色,如图5-57所示。因而,一些诸如纯青或纯黄等颜色不能在显示器上精确显示。
CMYK 色域较窄,仅包含使用印刷(打印)油墨能够打印的颜色。当不能被打印的颜色在屏幕上显示时,它们称为溢色──即超出 CMYK
色域之外。
在Photoshop信息调板中,如果将指针移到溢色上面,CMYK
值旁边会出现一个惊叹号。当选择了一种溢色时,在'拾色器'和颜色调板中都会出现一个警告三角形,并显示最接近的 CMYK
(四)Photoshop提供的特别颜色模式
1、位图模式
使用两种颜色值(黑白)表示图象中象素的模式。位图模式的图象也叫作黑白图象,或一位图象,因为其位深度为 1。
2、灰度模式
灰度图象的每个象素有一个 0(黑色)到 255(白色)之间的亮度值,共256个灰度级。灰度值也可以用黑色油墨覆盖的百分比来表示(0%
等于白色,100%
等于黑色)。使用黑白或灰度扫描仪产生的图象常以'灰度'模式显示。可以将位图模式和彩色图象转换为灰度模式。
要将彩色图象转换成高品质的黑白图象,Photoshop 会扔掉原图象中所有的颜色信息。被转换象素的灰度级表示原象素的亮度。
可以使用'通道混合器'命令混合颜色通道的信息来创建自定的灰度通道。
当从灰度转换为 RGB 时,象素的颜色值会基于以前的灰度值。灰度图象也可以转换为 CMYK
图象(用于创建印刷色四色调,而不必转换为'双色调'模式)或 Lab 彩色图象。
3、双色调模式
使用二到四种彩色油墨创建双色调(两种颜色)、三色调(三种颜色)和四色调(四种颜色)灰度图象。Photoshop
允许创建单色调、双色调、三色调和四色调图象。单色调是用一种单一的、非黑色油墨打印的灰度图象。双色调、三色调和四色调是用两种、三种和四种油墨打印的灰度图象。在这些类型的图象中,彩色油墨用于重现淡色的灰度而不是重现不同的颜色。
本节中术语'双色调'指双色调、单色调、三色调和四色调。
4、索引颜色模式
使用最多为 256 种颜色。当转换为索引颜色时,Photoshop 会构建一个颜色查照表
(CLUT),它存放并索引图象中的颜色。如果原图象中的一种颜色没有出现在查照表中,程序会选取已有颜色中最相近的颜色或使用已有颜色模拟该种颜色。
通过限制调色板,索引颜色可以减小文件大小,同时保持视觉上的品质不变。例如,用于多媒体动画或网页。在这种模式中只提供有限的编辑。如果要进一步编辑,应临时转换为
RGB 模式。
5、多通道模式
在每个通道中使用 256 个灰度级。多通道图象对特殊的打印非常有用。例如,转换双色调用于以 Scitex CT 格式打印。
以下准则适用于将图象转换为'多通道'模式:
&8226; 可以将一个以上通道合成的任何图象转换为多通道图象,原来的通道被转换为专色通道。
&8226; 将彩色图象转换为多通道时,新的灰度信息基于每个通道中象素的颜色值。
&8226; 将 CMYK 图象转换为多通道可创建青、品红、黄和黑专色通道。
&8226; 将 RGB 图象转换为多通道可创建青、品红和黄专色通道。
&8226; 从 RGB、CMYK 或 Lab 图象中删除一个通道会自动将图象转换为多通道模式。
往往不能打印'多通道'模式中的彩色复合图象,而且,大多数输出文件格式不支持多通道模式图象,但能以 Photoshop DCS 2.0
格式输出这种文件。
校色:RGB与CMYK的区别
彩色管理、数字式照相和彩色扫描方面的进步促使新老扫描机操作人员仔细考虑在什么时候进行校色和在什么时候进行分色。滚筒式扫描机操作人员使用传统方法产生由黄、品、青和黑色构成的扫描图像,但今天的新型工具则导致新的工作流程的广泛采用——即在分色成CMYK之前就进行扫描和校色。本文阐述了这种方法的优点以及一些有关扫描、校色及分色方面的相应的背景知识。
扫描和数字式照相两者都捕捉关于图像的红、绿和蓝色信息,但各种图像捕捉的方法视其位深而产生了不同的信息量。
虽然大多数扫描机在各色通道中都使用1字节(8位)的信息,但目前扫描机和数字照相机使用超过8位的字节来描述各个基本色已变得日益常见了。这些附加位用来捕捉各个像素的大量的暗色调,产生了多色和各通道最大颜色之间的细微描述(多为灰色调)。每个通道所使用的位数就是我们所称的数字图像的位深度。
例如,在具有每个通道8位位深的RGB模式中,扫描或数字照片使用总量为24位来描述各个像素的颜色,称之为24位颜色,因为按各个通道8位计,3个通道(红、绿、蓝)即每个像素位置总量为24位。捕捉RGB数据的其他常用配置包括:
每个通道10位(又称30位颜色,因为按10位计共3个通道);
每个通道12位(36位颜色);
每个通道16位(48位颜色)。
在扫描或捕捉之后图像被放大时数据的这些附加位是十分有用的,因为附加位深度适于更好地插值。
所谓分色是指RGB图像数据被转换为最接近等量的青、品、黄及黑色(CMYK)数值的工艺。这对于一般印刷复制工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多数印刷设备使用青、品、黄减色法三原色和黑色(它不是基本色)。要用黑色来补偿印刷油墨(即色剂)之不太理想的吸收特性。使用黑色会扩展印刷的色调范围,从而产生更深、更丰富的暗色调。
分色取决于精确计算需要多少CMYK才能接近RGB扫描。按传统,这是通过预置附设于滚筒式扫描机上的机载计算机完成的。几十年来,这些“高端”扫描机在扫描过程中捕捉RGB数据,并在“运行状态下”(同时扫描图像)将它转换为CMYK数据。在今天的印刷领域中,这种分色方法正快速地被一种捕捉RGB数据并把它作为RGB存储于磁盘上的工作流程所取代。分色以及转换为CMYK是在以后的时间用软件或任何一个能连接数字照相机的软件程序完成的。
然而,两种分色方法都严重限制了把同样分色的数据输出给各种不同设备的灵活性,因为分色是专为特定印刷复制系统进行的。一份为平版印刷机进行复制而分色的文件在输出到彩色复印机时,即使两者都是CMYK输出设备,看起来也不会是一样的。
CMYK分色对某种单一设备而言是特定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各设备具有其独特的灰平衡和色调复制(包括网点增大)特性。此外,设定分色控制的操作人员从RGB转换为CMYK过程中可以改变黑色的量。
如前所述,为产生近似的色调范围需要的黑色的量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印刷油墨之光吸收特性。用户对承印物的选择亦是这种因素的一部分。然而,熟练的印刷机操作人员也可改变他们所选择的墨层厚度。墨层越厚密度越高,一般会使印刷图像具有更为饱和的外观。增大墨层厚度会很难保持理想的水墨平衡。一些印刷厂因此更喜欢较薄墨层印刷品的分色,从而保证在整个印刷过程中保持一致的印刷质量。
所有这一切对分色的影响是为厚墨层印刷而准备的图像将要求在暗调区域减少黑色,因为暗色调的暗度可通过印刷高百分比的青、品、黄色油墨来产生。确定分色当中黑版信息量的分色过程包括UCR(底色去除)和GCR(灰成分替代)。
色调值增加
在考虑色调值增加(网点增大)时,为各种印刷复制系统而准备的CMYK图像之间的差别被增大了。扫描机和印刷机操作人员都明白印在承印物上的油墨网点产生比原稿数字式数据暗得多的图像——一种称之为“网点增大”的效应。
除了像纸张表面和油墨粘性这样的因素以外,各印刷机在确定印刷图像的网点增大量时也起到一定作用。在分色过程中补偿网点增大,意味着可抵消印刷时所发生的变暗现象,使图像转换为CMYK时变得更明亮。
把图像从一种印刷状态移至另一种印刷状态而不补偿色调值增加的变化则会使图像太暗或太亮,将导致颜色偏移,因为高光、中间调和暗调的灰平衡对网点增大起着不同的作用。
使用RGB和CMYK图像数据
很少现代印前部门意识到RGB图像数据的重要性。这些成像专业机构认识到扫描和数字照相在整个校色和修版过程中应按RGB模式保存,而在所有的调节完成之后,向CMYK转换。正因为有了这些经过校色和修正的RGB数据,专业印前部门才能够长期编档存储。这就使得从档案库存储器中检索的图像可用在不同于原输出设备的印刷机(或其他复制系统)上。这种对于RGB图像数据的强调在很多出版工作流程中产生了良好影响,无论分色方法是采用系统级彩色管理法还是采用预定Actions的Photoshop中的图像成批转换法。
最为重要的就是各种印刷机、数字打样设备或计算机监控器复制同一图像的效果应严格相同。在为各设备进行单独分色时这是可能的。因为各复制系统要求青、品、黄和黑色之稍微不同的混合以产生相似的外观,所以单独分色便使图像在不同的设备上看起来相同。
观察(并测量)这些设备所复制的颜色差别的方法是测量产生中性灰所需要的青、品红和黄的量——一种我们称之为复制系统的灰平衡。
如果图像在转换为CMYK之后已经校色或修正,那么重新使用不同输出设备上的最后图像就要求调节CMYK图像之高光、中间调和暗调网点并改变总的灰平衡和色彩饱和度。图像中黑色的量很难不损害图像质量而加以改变,但若不修正黑色数据而印刷图像就会产生不良的结果。
例如,原来为高质量联机干燥的单张纸印刷机分色的CMYK图像如果在冷固型卷筒纸印刷机上印刷会造成蹭脏。折衷方案是修正网页或CD-ROM电子出版物中使用的任一CMYK图像。RGB图像可利用较大的RGB色调范围来再现更为明亮、更为饱和的颜色。然而,在图像被分色为CMYK后,图像中的所有像素均处于CMYK色调范围之内。
整个印刷工业编档保存RGB图像的发展趋势碰到了某些来自有经验的扫描机操作人员和分色专门人员的阻力。这些老专业人员在使用一排排旋钮装饰的扫描机和RGB图像数据的长度只能驱动输出滚筒的激光束时就学习了分色的技巧。但他们直到客户开始在其廉价的台式CCD扫描机上进行扫描时才听说RGB图像文件用于印前。对于拥有高端彩色设备的部门而言,RGB图像开始象征着桌面扫描机成为一种威胁。结果,一些印前技术人员把RGB校色和低质量的图像捕捉联系在一起。
差不多十年以前,Linotype?Hell公司(现为HeidelbergPrepress)发表了它的第一份LinoColor。该软件程序在图像数据转换为CMYK之前支持图像数据的校色。
CIE LAB模式
Lino Color亦把大多数印前工作者介绍给CIE LAB色空间——既不是RGB也不是CMYK。由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edel’Eclairage开发的Lino Color工作流程是捕捉RGB图像数据,按CIE
LAB模式进行校色和修正,然后再按CMYK模式分解该数据。
Computer’sColorSync软件得以推广的ICC应允的彩色管理工作流程把其根源归因于LinoColor’sRGB-CIELAB-CMYK工作流程。Apple用于彩色变换(theColorSync彩色管理模型)的软件工具是得到批准的LinoColor改编本。CIELAB色空间之显著优点是图像可被转换为CIELAB模式,然后再转回为RGB,而图像质量无明显改变——尽管输入或输出CIELAB变换图像精确到什么程度仍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CIELAB包含了所有肉眼可见的颜色,因此色调、饱和度和亮度是可以调节的,以便使图像适应任何色调范围或复制系统。
CIELAB可为任何一种基于三种标志(L、A和B)肉眼可见的颜色提供数值位置。数值L表示从亮到暗的颜色亮度。标志A和B只不过是沿着纬轴(A)和经轴(B)的位置,通过一圆形色空间所画,在圆形色空间的中心无饱和度。当规定点远离圆心移动时色饱和(又称色品)增加。围绕圆周移动可确定所描述的色调。
然而,为了利用色调、饱和度和亮度(HSL)的校色方法,不必将图像转换为CIELAB。专业图像编辑程序(包括AdobePhotoshop和LinoColor)使RGB模式图像可通过调整HSL值,包括根据整体或特定基本色或间色之中的HSL值进行校色。使用的CMYK的固定Photoshop用户可通过Info调色板和View鼠标找到对策:在将图像进行分色之前实时显示图像的CMYK模式值。可调整调色板以显示由RGB数据分色得到的实际值。同样,由View鼠标选择CMYKPreview可以对用于驱动监控器的图像信息分色。使用这两种工具,甚至连高端扫描机操作人员都会认为以RGB模式进行校色是可行的,并且可同时观察CMYK值显示的结果。
偏色的校正
从概念上说理由十分简单:如果在一幅RGB图像上能够发现偏色,那么所要求的调整就十分简单并且以平衡的方式改变图像的整个色调范围。然而,如果等到对图像进行分色并进行同样的校色之时,那么偏色的影响会分布于四个颜色之中。在很多情况下,仅涉及加色法三原色中的两种颜色的偏色(如由于过大量的绿和蓝色产生的偏青色),现在分布于CMYK图像的所有四个颜色中。使用Photoshop’sColor
Balance控制以去除RGB图像中的偏青色是很容易的。为改变高光、中间调和暗调值而输入适当值的情况下,整个灰色梯尺就变成中性的了。如果在CMYK转换后试图在图像上进行同样的偏青色校正,偏青色的残余部分将留在灰色梯尺中。
控制高光和暗调的网点大小
RGB校色的另一个重要优点是用户可以控制高光和暗调网点的大小。当图像校色时,要进行所需要的色调调整,以去除扩展到图像最亮和最暗部分的色调。调整时要特别注意,否则校色会去掉图像的高光,或把不需要的偏色掺入到暗调部分。一些色调校正方法广为应用,原因在于它们适合大量控制高光和暗调网点(如Photoshop’sCurves功能)。
无论采用什么校色方法,选择正确的高光或暗调网点均取决于所使用的复制系统——它要求这些网点大小必须正确调整才能反映输出时所用的印刷机、打样设备或计算机监控器的特性。
今天的系统级彩色管理使得下列两点变得容易:一是在图像上获得适宜的最小和最大的网点;二是产生灰平衡特别适合于输出设备的CMYK图像。ColorSync用户工作流程十分简单:为每一输出设备制作专门的剖面图文件,并提供作为输入的彩色平衡的RGB图像。各RGB图像应具有始终如一的最小和最大密度(即RGB值)。然后,ColorSync软件对图像进行分色同时进行适当的彩色调整,包括安排合适的高光和暗调网点、设备特有的灰平衡和所需要的黑版类型。
把刚叙述过的情况的灵活性和在校色过程中确定CMYK图像最小和最大网点的工作流程相比较,再由此生成设备专有的图像。如果图像肯定在冷固型卷筒纸印刷机上印刷并采用这一工艺,那么如果重新打算使用联机干燥的单张纸印刷机时,则图像不能达到其最高的质量。调整图像的高光和暗调网点以涵盖增加的色调范围仍不会增加图像本身捕获的灰级数。当然,CMYK图像用于电子传递(Web页、CD-ROMs、FDF文件)时,这个问题就言过其实了,因为从RGB监控器获得的颜色范围大大地超过三原色的色调范围。
色调范围的调整
同样的论点亦适用于补偿网点增大(在印刷复制过程中使图像变暗之机械和光学影响的结合)。复制在非涂料纸或白报纸上的图像亮度要加大,而使用涂料纸就要求图像变暗以便达到同样的效果。很遗憾,使图像变亮会压缩色调范围。把加权值加入到扫描或数字图像(使图像变暗),不但可回复原中间调网点值而且可造成细微层次的丢失。
以何种模式处理彩色图片最好
在报纸的排版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对彩色图片的处理,当打开某一个彩色图片时,它可能是RGB模式的,也可能是CMYK模式的。那么在使用Photoshop时,是使用RGB模式,还是使用CMYK模式进行彩色图片处理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在使用Photoshop处理图片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一点,对于所打开的一个图片,无论是CMYK模式的图片,还是RGB模式的图片,都不要在这两种模式之间进行相互转,更不要将两种模式转来转去。因为,在点阵图片编辑软件中,每进行一次图片色彩空间的转换,都将损失一部分原图片的细节信息。如果将一个图片一会儿转成RGB模式,一会儿转成CMYK模式,则图片的信息丢失将是很大的。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彩色报纸出版过程中用于制版印刷的图片模式必须是CMYK模式的图片,否则将无法进行印刷。但是并不是说在进行图片处理时以CMYK模式处理图片的印刷效果就一定很好,还是要根据情况来定。其实用Photoshop处理图片选择RGB模式的效果要强于使用CMYK模式的效果,只要以RGB模式处理好图片后,再将其转化为CMYK模式的图片后输出胶片就可以制版印刷了。
在进行图片处理时,如果所打开进行处理的图片本身就是RGB模式的图片或者原图片在使用扫描仪输入过程允许选择RGB模式进行扫描,这种情况对于彩报的排版来说是再好不过了。使用Photoshop扫描原图片时只要在文件菜单栏中选择色彩设置选项中的RGB设置选项中,通过扫描仪输入的彩色图片即为RGB模式的图片。总之,在不需要首先就转化图片模式的情况下,能够获取到RGB模式的图片,就用这种模式对图片进行处理,特别是从因特网上下载的图片,为确保图片的印刷效果,就必须使用RGB模式进行处理。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就说明这一观点。
1.RGB模式是所有基于光学原理的设备所采用的色彩方式。例如显示器,是以RGB模式工作的。而RGB模式的色彩范围要大于CMYK模式,所以,RGB模式能够表现许多颜色,尤其是鲜艳而明亮的色彩(当然,显示器的色彩必须是经过校正的,才不会出现图片色彩的失真)。这种色彩在印刷时很难印得出来。这也是把图片色彩模式从RGB转化到CMYK时画面会变暗的主要原因。在Photoshop中编辑RGB模式的图片时,首先必须选择View菜单中的CMYK
Preview命令(如果使用的Photo
shop为中文版,则选中视图菜单栏中的预览选项,选择其中的CMYK选项即可),也就是说,用RGB模式编辑处理图片,而以CMYK模式显示图片,使操作员所见的显示屏上的图片色彩,实际上就是印刷时所需要的色彩,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应用于印刷时这算是一种很好的图片处理方法。Photoshop在CMYK模式下工作时,色彩通道比RGB多出一个,另外,它还要用RGB的显示方式来模拟出CMYK的显示器效果,并且CMYK的运算方式与基于光学的RGB原理完全不同,因此,用CMYK模式处理图片的效率要低一些,处理图片的质量也要差一些。
2.使用Photoshop处理图片时,有些Photoshop中的某些过滤器不支持CMYK模式。另外,图片的编辑处理往往要经过许多细微的过程,比如可能要将几个图片中的内容组合到一起,由于各组成部分的原色调不可能相同,需要对它们进行调整,也可能要使各部分以某种方式合成,并进行过滤器处理等等。不论图片的处理要达到什么效果,操作员都希望尽可能产生并保留各种细微的效果,尽可能使画面具有真实而丰富的细节,由于RGB模式的色彩范围比CMYK模式要大得多了,因此,以RGB模式处理图片时,在整个编辑处理过程中,将会得到更宽的色彩空间和更细微多变的编辑效果,而这些效果,如果用得好,大部分能保留下来。虽然最终仍不得不转成CMYK模式并且肯定会有色彩损失,但这比一开始就让图片色彩丢失还是要好得多。
3.在将RGB模式图片转换成CMYK模式图片时,分色参数将对图片转换时的效果好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分色参数的调整,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图片的转换,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具备对分色参数的控制能力。也就是说,当需要将以RGB模式处理好的图片转化为CMYK模式进行输出时,在转换过程中通过分色参数的调整可以减轻在图片进行模式转换时的色彩丢失。
4.目前对于报纸出版而言,所使用的图片需要长期保留,以RGB模式保留图片数据是比较理想的。经过校色和修正的RGB模式图片数据信息可以成为长期存储的有效文档,这样将来从档案库中检索的RGB模式图片可用在不同输出设备上。对于RGB模式图片数据信息在今后很多工作流程中需重新使用时,无论分色方法是采用系统级色彩管理法还是采用Photoshop中的图像转换法都非常方便。
5.在使用各种印刷机、数字打样设备或计算机监控器进行图片的印刷、打样、输出时,观察(并测量)以上印刷输出设备所复制的图片颜色差别的主要方法是测量产生中性灰所需要的青、品红和黄的量,印刷上称之为复制系统的灰平衡。如果图片转换为CMYK模式,那么重新使用不同的输出设备时,图片就要求调节CMYK图片的高光、中间调和暗调网点,并改变总的灰平衡和色彩饱和度。为了不影响图片印刷质量,对图片中黑色的量要加以改变,但若不修正黑色数据而印刷图片,则会产生不良的印刷结果。例如,原来为高质量单张纸印刷机分色的CMYK模式图片,如果在卷筒纸印刷机上印刷就会造成蹭脏现象,图片中黑色的量大了点,其处理方法只能是修正CMYK模式图片。而RGB模式图片可利用较大的RGB色调范围来再现更为明亮、更为饱和的颜色。然而,在图片被分色为CMYK后,图片中的所有像素均处于CMYK色调范围之内。
通过以上论述可看出,使用Photoshop处理彩色图片应该尽量使用RGB模式进行。但在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使用RGB模式处理的图片一定要确保在用CMYK模式输出时图片色彩的真实性;使用RGB模式处理图片时要确信图片已完全处理好后再转化为CMYK模式图片,最好是留一个RGB模式的图片备用。
除了用RGB模式处理图片外,Photoshop的Lab色彩模式也具备良好特性。RGB模式是基于光学原理的,而CMYK模式是颜料反射光线的色彩模式,Lab模式的好处在于它弥补了前面两种色彩模式的不足。RGB在蓝色与绿色之间的过渡色太多,绿色与红色之间的过渡色又太少,CMYK模式在编辑处理图片的过程中损失的色彩则更多,而Lab模式在这些方面都有所补偿。Lab模式由三个通道组成,L通道表示亮度,它控制图片的亮度和对比度,a通道包括的颜色从深绿(低亮度值)到灰色(中亮度值)到亮分红色(高亮度值),b通道包括的颜色从亮蓝色(低亮度值)到灰色到焦黄色(高亮度值)。Lab模式与RGB模式相似,色彩的混合将产生更亮的色彩。只有亮度通道的值才影响色彩的明暗变化。可以将Lab模式看作是两个通道的RGB模式加一个亮度通道的模式。Lab模式是与设备无关的,可以用这一模式编辑处理任何一个图片(包括灰图图片),并且与RGB模式同样快,比CMYK模式则快好几倍。Lab模式可以保证在进行色彩模式转换时CMYK范围内的色彩没有损失。如果将RGB模式图片转换成CMYK模式时,在操作步骤上应加上一个中间步骤,即先转换成Lab模式。在非彩色报纸的排版过程中,应用Lab模式将图片转换成灰度图是经常用到的。对于一些因特网上下载的RGB模式的图片,如果不用Lab模式过渡后再转换成灰度图,那么在用方正飞腾或维思排版软件排报版时,有时就无法对图片进行排版。
由此可见,在编辑处理图片时,尽可能先用Lab模式或RGB模式,在不得已时才转成CMYK模式。而一旦转成为CMYK模式图片,就不要再轻易再转回来了,如果确实需要的话,就转成Lab模式对图片进行处理。如果用于扫描输入的原图片是彩色图片,但该图片是用于灰度版面中的,用扫描仪输入图片时,不要将原图片直接输入为灰度模式,应该用RGB模式输入图片,用RGB模式处理好图片后,将其先转换为Lab模式的图片,再通过通道分离命令,选取L通道的图片作为印刷用灰度图片。
大多数操作员在实际处理图片的过程中,都比较直截了当,需要什么样的图片就直接用扫描仪扫成所需的图片模式,再稍加处理后即用于排版,在印刷时看上去也还是那么回事。其实,要想真正获得好的图片印刷效果还是不要怕麻烦,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
有了桌面出版系统就不使用涂料纸板和拼版了吗?不,不完全这样。同样,总有少数专业人员在进行校色之前把图像转换为CMYK,然后将结果编档保存。
越来越多的分色部门认识到RGB的主要优点——灵活性。通过彩色平衡并把RGB图像数据编档保存,用户可随意制作具有各自灰平衡特性、特殊黑版及规定的色调范围(包括适当的高光和暗色调以及网点增大补偿)的多幅CMYK图像。编档保存的RGB图像亦可用于新的媒体,包括基于监控器的内容传送
对色彩管理的一般谬误
谬误一:色彩管理系统便是软件
色彩管理系统(CMS)不单只是软件。色彩管理的广义包括支援色彩管理之操作系统(如苹果电脑OS之C和微软视窗98之ICM等)、色彩管理软件(或直释为色彩管理模组/Color
Management Module-CMM)、设备之*特性档案(device
profile)、应用软件(最好可以支援色彩管理,如Photoshop5、Freehand 8、QuarkXpress
4等),以及生产流程中涉及之所有硬件设备,如电脑、彩色屏幕、打印机、印刷机及量度色彩之仪器等等。一人有效的色彩管理系统除了工具外,还应该包括色彩管理流程计划。
谬误二:色彩管理系统只有大公司才会使用
色彩管理系统不一定须要巨大的投资。现在一套完整的色彩管理工具可由港币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以上(视乎公司的要求或工作流程之需要)。数十万元的工具与数万元的工具对色彩管理质素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差异。当然,进行色彩管理出不一定购买任何工具,例如可发找顾问公司提供服务。
谬误三:色彩管理不乎合传统印刷
色彩管理不单可在桌上出版运作,亦可结合传统印刷。虽然在桌上出版比较容易进行色彩管理,但只要将传统设备加以控制及标准化,也可经为传统设备制造特性档案,从而融入色彩管理中。
谬误四:色彩管理只有专家才可使用
市场有给专业使用者的色彩管理工具,亦有给一般使用者的工具。通常色彩管理工具都附有说明书,使用者跟着指引逐步学习及吸取经验,也可以成功地进行色彩管理。
谬误五:色彩管理只是理论,不切实际
虽然以开放式架构的色彩管理系统面世只有几年,但有关学问已发展了几十年,色彩管理软件可以配合实际工作情况,设计颇为周全,过去几年亦有一些杂志报导真实个案,证明色彩管理是现实的。
谬误六:所有色彩管理软件没有很大分别
虽然大部分色彩管理软件都支援ICC,但它们可以有很大的分别。第一,色彩管理软件可能有不同的精密度,例如制造特性档案时,有些软件只用数十色计算,有些则会用数千色计算。第二,色彩管理软件可用不同的方式作色彩转换(Gamut
mapping)。第三,软件之工作效率,有些软件包选择特殊位置才进行色彩转换,目的是增加工作效率。第四,有些软件包是给专家或研究员使用的,有较多及复杂的设定,有些则为一般使用者而设计,较为容易操作。
谬误七:特性档案是永恒的
特性档案是描述某一设备处理色彩之表现。经过一段时间,设备因变旧而性能改变,所以需要定期为该设备重新建立其特性档案。而旧的特性档案可以清除,以免造成混乱。
谬误八:色彩管理尤如魔术棒,能百分百复制色彩
色彩管理不是魔术,绝不能百分百复制原稿之色彩(假设原稿与复制品是不同媒体)。但透过彩色屏幕,色彩管理可给使用者预视色彩(Soft
proofing),另外对公司亦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色彩管理可确保每次制作有一致的效果。
谬误九:色彩管理能提升设备的性能
色彩管理只是校准设备及将所需之设备特征化(Characterization),从而给色彩管理模组(CMM)进行色彩转换。色彩管理只是令设备发挥正常及输出准确之色彩,并不能令设备输出超出其色彩范围。
识辨偏色的方法
识辨偏色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 利用第一眼印象
当你观察一张彩色照片时,利用第一眼的印象来识辨偏色程度,往往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一些偏色并不严重的照片来说,采用此法尤为必要。这是因为人的眼睛适应颜色的能力较强,对有轻微偏色的照片反复观察的结果,会逐渐减弱识辨的能力,所以必须抓住第一眼印象。
2. 观察景物影象的灰色部分
彩色照片上的灰色景物,是最难正确还原的部分,也是最能说明色彩平衡程度的部分,所以常以它作为识辨偏色的依据。如果把景物的灰色部分校正好,则其它颜色就能得到较真实的表现。反之,如果景物的灰色部分有偏色现象,则其它颜色就肯定不能得到真实的表现。在拍摄彩□□□□□□时,为什么每组镜头都要拍一些灰色板的画面呢?其原因就是为了校色的需要。
3. 平衡校正法
在前面阐述校色的缘由时,曾论及彩色感光材料三层乳剂特性曲线的不同表现,根据情况来观察照片的偏色,从景物的低密度到高密度所偏的颜色将是一样的。要把蒙罩在整个画面中各级密度景物上的某种公共颜色去掉,以还景物色彩的本来面目,其所用的校正方法就是平衡校正法。
4. 识辨偏色要以照片的中间密度部位为准
一张彩色照片,在低密度到高密度的一系列密度等级中,颜色表现最充分、最丰富的地方是中间密度部分,而且它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也最大,又常常是主体所在部位,因此识辨照片偏色以中间密度为主是很有代表性的。
在照片的低密度部位,虽然也能识辨出偏色,但由于层次浅淡,偏色的程度及其严重性不如中间密度部位暴露得那样充分和明显。照片的高密度部位则容易给识辨偏色导致错误的判断。比如兰天下的阴影出现青兰色乃是一种自然现象,就不能误判为偏色。又如底片过薄,照片的高密度会轻度偏绿,这是由于黑度不好而出现的特征,如果与中间密度的偏色一致,尚可校正,否则是无法校正的。以上情况说明,识辨照片的低密度部位和高密度部位的偏色现象,仅有参考价值,不能以此作为校正照片偏色的依据。
5. 观察人的皮肤颜色
凡是有人物的照片,特别是以人物为主的画面,识辨偏色可以人的皮肤颜色为依据,因为人的皮肤颜色是人人都熟悉的。通常在平衡色温条件下拍摄的片子,只要人的皮肤颜色能得到真实还原,则整个画面上的其它景物也会
取得较好的色彩效果。不过,校正和还原肤色还必须考虑因人而异的因素,人种、职业、性别和年龄的不同。其肤色都是有差别的。
6. 分清照片偏色的主次
有的照片可能偏两种颜色,但在程度上往往有主次之别。比如偏绿色,就是由偏黄色和偏青色组成,除了正绿色外,偏黄和偏青总是不等量的,因此先要分清它们谁主谁次,然后再相应地以不同密度值的滤色片组合进行校正。
7. 从景物颜色的相互联系识辨偏色
识辨照片的偏色,不能单从某一景物的颜色着眼,因为偏色存在于画面上每个景物的不同颜色之中。只有分析两种以上景物的颜色和它们的相互联系,才能找出照片所偏的颜色。例如,画面上的红色景物和绿色景物都有点偏黄,而且兰天又显得较灰暗,则就可以肯定照片的整个色调是偏黄色的。
识辨和校正偏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平衡色彩和真实还原景物的本来颜色。但是在有些环境条件下拍摄的片子,需要强调和渲染现场气氛,甚至用夸张的手法,以加强其艺术效果。例如:
① 日出朗霞、日落晚霞、炼钢、出铁、筹火等场景,色彩可以偏红些,宜用暖色调。
② 雪景、月夜可以稍蓝些。青山绿水、森林草原可以稍偏青绿色,宜用冷色调。
当然,对现场气氛的渲染和夸张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过分。
---选自《彩色摄影讲义》
关于色彩与色温
上一篇下一篇
大家在中学物理课中就知道,光线是电磁波,而电磁波的传播强度与其频率和波长有关,频率低波长长受物质衰减的幅度就小,反之就大;白光的电磁波频率波长由各种可视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其中红光的频率最低波长也长,而紫光的频率最高属短波长。波长越短的光被大气层及尘挨吸收衰减的就越强,反之就弱。由于地球的圆弧使得高纬度地区的大气层相对光线增加了厚度,高频短波光线被大量衰减,而低频长波光线畅通无阻(见上图低色温区)。这就是上午和傍晚日光是红黄色的原因。而上午10时至下午3时这个时段的日光基本上是白光,这段时间就被影视业界称为摄影拍片的黄金时段。
色光科学家测定夏至的陆地和海滨两区域正午时分的日光色温为5000K和5500K,离这段时间前后的色温在K之内对彩色影象记录设备产生色偏的影响最小,因此色温时段由此而来。
其中5000K被世界印刷业公认为标准色温,5500K为感光材料专业标准色温,并以此来观察产品的色彩。由于色温5000K的RGB值为R89
B61,所以它并不是理想的白光,而5500K被认为是理想的白光;但只有RGB=1:1:1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光,也就是说,如果要表现自然界里万物丰富色彩的真谛,光线就必须是中性的,即在三基色绝对平衡的光线下才能表现任何可见物体与景物色彩的真实性!
例如,光学科学家由此而研制的6500K(R86 G81
B72)的摄影闪光灯和三基色荧光灯管,以及三基色平衡值更高的氙气灯等,在这个领域里科学家用了漫长的时间才研制出B蓝色LED器件,使得我们从原先只有RGY发光二极管组成的LED彩色大屏幕那种怪异的颜色进入真正的RGB真彩广场大屏幕演播时代。
然而,这仅仅是人类在光学科学材料上迈进的一步而已,为了达到无大气干扰境界的RGB平衡,人们又在彩色显示器上使用电子电路技术使三基色荧光粉模拟出RGB=1:1:1的理想白场环境。而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RGB图象才能将偏色图象校正到理想颜色上来。不但如此,在观察色彩照片时还必须在相近于摄影现场的光源下看色,比如正规专业的观片环境要求是在RGB三基色灯管模拟日光的照明下进行。如果彩色照片冲印店在低色温的钨丝灯泡下观片矫色,相当于早上或旁晚红黄色光线下看景物,矫色时会造成减黄的错误,如将其照片拿到正常日光下看,它就会色偏趋向蓝色,而在普通高色温荧光灯下矫色时,又会造成减青的错误......。因此大凡只要是处理彩色照片的色偏工作,一定先确定光源的色温基准,使用RGB平衡光源观片,否则纠正色偏就会乱套。
色光知识:
阴天和雪天拍摄的彩色照片为什么偏青偏蓝?
这个问题还得从电磁波讲起,电磁波还有一个特性是,低频长波段穿透能力强但反射能力很弱,而高频短波段反射和折射能力强,但穿透能力却弱;我们知道,白光中从青色开始波长在250mm以上的色光属于高频光波,它的强度受尘挨、雾气的阻挡衰减较大,但在阴天、雨天和雪天阳光直接照射不到的环境里青色以上的电磁波的反射特别活跃,借助水气微粒的作用,短波长色光能不断反射和折射,将遥远云雾边缘的高频短波光线漫射到整个环境中来,而雪天的晴天环境里青色光的反射与折射可以达到阴天的几百倍,紫外光就更加活跃!实际上高频色光的这个特性随时都存在着的,例如晴天下的阴影环境里,只是在阴天、雪天更加强烈而已。
为什么我说阴天、雨天和雪地阴影的高色温蓝色更加强烈呢,其实高频短波光线平时也存在着,只是因为在平时阳光直射到的物体和景物上的可见光能量(照度)比人眼不可见的高频光强烈,而阴影、室内、雨天等环境里因为没有直射的阳光,因此经反射、折射的高频光在没有直射光线的干扰下更容易被机器记录到而已。即,凡是不能有效反射直照阳光的地方,其短波长光线的反射相对强烈,例如海洋、无云的天空、雪地阴影、晴天里的阴影、室内、雨天、阴天。
有意思的是,通过三棱镜解折分解出来的可见光中的“紫色”是三基色RGB的R与B的混合色M(品红),紫色与红色在色公式模型的色轮上紧挨着红色的地方就是人眼可见光中最长波长与最短波长的截止点,事实上它们在距离和频率波长数据上是背道而驰的,即最低频率的红光以下和最高频率的紫光以上的光是人眼不可见的光线。
讲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阴天环境下拍摄的照片色温反而会高了并且偏青偏蓝色的原因了;前面说过红光和橙黄色光属于穿透能力强的低频长波电磁波,因此在一定雾气尘挨环境里它们的可见度较高(正是这个原因,所有危险警告灯全用红光,而雾天行车用黄灯光;高频的反射能力还体现在声波上,科学家利用高频电磁波反射特性发明了雷达、利用高频声波的反射特性发明了超声波声纳探测器)。但长波的穿透能力是相对一定密度的雾气和尘挨而言的,不是什么都能穿透,阴天的云层厚达十几公里,红光的能量不可能将云层穿透照射到大地上,在晴天里一朵白云即可将红光完全遮挡住,但青蓝色和紫外光可以通过折射漫射到各处。
人眼看色的“错误”和机器色彩“艺术”:
其实人的眼睛看色是有“错误”的,比如在不同色温环境里看颜色时,眼睛会通过大脑不自觉地调整色差,按机器记录色彩来说,白色的东西在不同色温下都一定不是一样白的,但人眼辨别后认为还是白色。再比如,雪景的阴影,我们在实际现场看到的是暗白色(不同明度的灰色);根据光学透镜成像的科学验证,人眼看物是应该反向的,就因为大脑视觉神经可以调整反像为正像,所以我们才不至于倒着看物,因此人眼看色或成像的正反并不是什么错误,而是生命存在的必然规律!由于彩色感光材料和CCD记录色彩是机器而不是人,所以它们的表现是真实的数据化反映,加之人眼的生理特征对频率高的色光不很敏感(例如接近紫色的青、蓝色),而机器设备具有按数据记录颜色信息的特点,因此我们所拍摄的彩色影象中就出现了平时眼睛看不见的颜色。此时,为了将设备的机器色适应到人眼习惯上来,除了在感光材料中增加感色滤色层加以抑制衰减外,后期的矫色也是一项重要的补救措施。
模拟人眼所见“错误”的道理
有人在讨论彩色照片的偏色问题时,竟然拿阴影是蓝色的彩色照片来证明他看到自然现场阴影的颜色,这很可笑也很幼稚,事实上因为人眼的习惯调节作用在自然雪地现场看到的阴影并不是蓝色的,这个问题早在彩色摄影术刚发明后就有过争辩,因为科技能力有限加之设备记录色的无奈与人为的长期不断灌输,形成即定俗成的所谓的认同标准,以至于形成只要有人对颜色失真说不的时候总会有人跳出来为偏色辩护。
我想用一个事实来抨击在这个领域里的一些杂音,就拿眼睛来讲吧,人眼是双凸单透镜结构的影象摄取器官,景象通过原始简单的眼角膜双凸透镜结像于眼底视觉神经上,我们很难理解一个与普通放大镜一样的生物透镜怎么会那么完美地纠正了像差的畸变,人眼看到的景象为什么比任何精密的照相机的结像分析力高出万倍?其实人眼的结像是通过大脑完美修正过的,这个过程与人眼所见色彩的修正是一同完成的!可喜的是,人类在模仿眼睛摄取景物的机器研制中懂得了怎么去解决像差畸变的技术,比如使用无色的光学玻璃和各种几何形状的单凸、双凸以及凹形多组镜片相互补偿,来模拟人眼所见的完美结像。说到这里又引出色彩的问题来,为什么我们对影象记录设备的镜头结像要求那么严谨苛刻,容不得半点畸变,而却放任影象记录设备中莫须有的颜色来蹂躏人眼?说白了,偏色矫正的技术和制造精密镜头的技术相比,矫色的难度更高、更使一些人感到无奈而已!话说回来,如果有人说他看到的雪地阴影是蓝色,那我到想问问他:你眼睛看到的完美景象又怎么解释?既然你能看到不经过大脑修正的颜色信息,那么你也应该能看到象机器记录那样的景象弯曲和畸变,但无论怎样事实上你的肉眼并看不到这种像差畸变,除非你大脑出了问题。
深入下去.....
既然是学术讨论,那我就多给点例证来将问题说个透彻,上面我用像差畸变说明了大脑修正的存在,这里我再举例说明人眼和大脑配合纠正像差的示例。电视机发明以来显象管玻璃一直是球面且沿用了半个多世纪,人的大脑视觉神经逐渐习惯了球面体影象,但球面影象所造成的像差曲线人眼仍能明显看得见。当平面显象管出现后,人眼在摆脱长期球面影象的习惯中竟然“错误”地认为本该是平面影象凹了进去,这种大脑修正和适应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但很快就适应了。事实上人眼对正面像差畸变的修正上比色差适应修正来得优秀和完美,这是因为你知道本来是直线的东西它绝不会是弯曲的,当原先被畸变弯曲了的影象在显示器上得到纠正后,你会在很短的鉴别中认同它。但是人眼对机器产生的色差畸变的修正却很怠慢且显得麻木不仁,这是由于视觉的“先占性”决定的,即先影后色的天性——半盲人有光即可行,色彩对他无所谓!现实中视力不好的人都能通过眼镜镜片的视力矫正得到完美清晰的影象,但是色盲就很难得到矫正,而色盲人的视觉像差畸变修正却又和正常人一样的优秀!综上所述,用反向论证的结果是:平时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机器记录影象的像差畸变,但却很少人能看出色差偏色的畸变。问题的实质是,所有照片和显示器上的色彩与自然界里人们现场看到的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和差别巨大的,这不是一个非视觉器官的嘴巴所能够说成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且可以改变的铁定的事实!
在矫色前需要先学习掌握彩色照片的成像原理,否则将无从下手!当我们知道了设备记录色彩是怎么形成的后,再理解中性灰对再现丰富色彩的原理后就有的放矢了。在矫色的过程中,要作到绝对还原中性灰是很难的事,但不是做不到。大多情况的矫色过程中我们是反向利用人眼的错误来完成的,例如雪景阴影中的青色,由于人类发明色彩记录材料以来一直未能有效地解决设备按人眼“错误”记录的技术;长久以来,人看惯了机器偏色的照片,也就即定俗成地默认了这种所谓的“正确”色彩,一些人们在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时便将其称作彩色摄影的“艺术”,其实这种被机器无端“美化”了的色彩恰恰不符合人眼平时所见的色彩!悲哀的是,人们对机器色彩任意杜撰和蹂躏人眼已经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更有甚者竟然无知地将机器色彩视为是“标准”色彩,更与所谓的“艺术”挂上钩来直接反对成像理论科学,这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如果连人与机器的区别都分不清,何谈什么色彩呢?难道将机器强奸人眼的自私强加于人就是人性化?人毕竟是人,而不是机器更不是低级动物,机器是人发明的,人不是机器的奴隶!
既然人眼看色有“错误”,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错误”呢,于是在矫色中可以不要求绝对的平衡。前面QGTD版主的识别色偏主要看高光处,因为人眼对明亮部分的色偏比较敏感,因此我们只要将色偏的主趋向拉回到大致的灰上,你就看着顺眼了。前面我说过,在自然光线下不同色温的RGB灰色值不同,但人眼看白却仍是白色,利用这个错觉可以将图象应该是中性灰的部位调整到某个色温白场的灰阶上来,至此你能说我校正的灰不是灰吗?!
而大艺网不断强调中性灰的原因就是一种不断灌输基准的过程,只有让大家知道一尺有多长,一斤有多重,你才有可能在离开尺子和称的情况下用你脑子里的记忆去衡量自己要做的事是否准确,而这种用记忆色矫正偏色用数据来验证肯定会有误差的,但起码不至于象机器在照片中无中生有记录到的偏色那么离谱。将这个原理用在矫色中,利用人眼“错误”就能达到满意的人眼所见之色彩效果来。
最后的话:
很多美术工作者是将美术绘画的那种色彩渲染和任意的艺术色彩夸张挪在了彩色影象领域中。固然,彩色影象自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严重违背人眼看色的失真现象,而这种失真也被那些搞艺术的人认为是有必要的色彩渲染,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里面的科学道理,也无可非议。但是纠正彩色影象的色偏在视频与感光材料领域是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的!当我们深知道色偏是美术工作者需要的情况下,大艺从一开始就强调了这个区别,因此我们的矫色更具人性化且为正统的专业的技术,是深层次的工作,而这一点也正是别人感到最难做的事情。同是色彩,但它们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科,即——浮表的“艺术”范畴和高深的科学范畴之分别!因此搞艺术的人不懂科学你去搞你的艺术,去喜欢非人眼所见的机器色,没有必要前来指责矫色科学理论。如果大家对中性灰矫色还有什么质疑,我建议你将Photoshop的帮助文件从硬盘上删掉,如果你不知道删除路径,我告诉你:在C:/Program
Files/Adobe/Photoshop/Help。反正你从来也不看、更不相信Adobe这些对用户负责的科学帮助,这个文件对你来说毫无用处,还占着你宝贵的硬盘空间。
色彩管理原理
色彩是一种视觉神经刺激,它的产生是由于视觉神经对光的反应。没有光或视觉神经,就没有色彩(不要以为光就等于色彩)。
一九三一年,CIE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I'Eclairage)
发表了CIExyY色域图,代表人类可见的色彩范围(见图二)。其后CIE在一九□□□□年发表了新的色彩模型,就是CIE Lab及CIE
Luv,与CIE xyY之色彩范围相同,只是形状及表达方式不同。CIE Lab多为色彩管理系统使用。
传统的色彩管理
七、八十年代彩色电子印前系统(Colour Electronic Prepress Systems/ CEPS)
虽然具有编辑图文、排版和色彩控制等功能,但每个印前系统互相之间不能兼容,对色彩之
表达不同。如果一个档案在不同的印前系统输出,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图三所示,旧式管理方法比较繁复,如需6个独特的色彩转换程序。
印刷商主要根据纸张白度(White point)、油墨色彩及网点增大来控制色彩,如果
没有适当的管理方法,每次的生产便会不同。
(注:色彩管理系统主要是电脑软件,它使用某色彩模型及决定怎样翻译色彩。)
现代的色彩管理
--印前及印刷业--
八十年代中到现在,电脑及软件发展迅速,先后出现数码输出印版及数码印刷等技术。
除了机械性及合成电路,这等设备输出之色彩极受到其内在的色彩管理所影响。初期的色彩管理新产品是互不兼容的,正因为这些数码新产品渐渐普及,发展商及用家开始明白兼容性之重要。
一九九三年由八大电脑及电子影像发展商所组成的国际色彩联盟(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ICC),目的就是解决新产品间之色彩管理兼容问题,ICC决定了色彩管理建基于电脑作业系统之内,并利用“ICC
Profile”(色彩描述档案)作色彩转换,任何输入或输出设备支持这格式的话,它们之间便可作准确的色彩转换。如图四所示,以支持ICC的作业系统为色彩管理中心,每个设备只须一个ICC
Profile(色彩描述档案),系统便可简洁地管理色彩。现今ICC已超过五十个著名公司加入成为会员,而ICC
Profile亦有很多新产品支持,可以说它已成为一个工业标准。
380nm至720nm是人眼所能感应的光波范围,称为“可见光”,这范围以外就是“不可见光”;低于380nm就是紫外光、X-光、加玛射线、宇宙射线等;高于720nm就是红外线、微波射线、雷达射线、无线电射线等。太阳光包括可见光及不可见光,对于人眼的反应,光波范围由400nm至500nm是蓝光,500nm至600nm是绿光,而600nm至700nm便是红光。红、绿、蓝光称为加色系统中的三原色,混合它们可产生任何颜色。
红光加绿光会产生黄光、绿光加蓝光会产生青光、而蓝光加红光就会产生洋红光。当同等份量的三原色光结合,就会出现白光。青、洋红及黄光分别是红、绿、蓝光之相对色,任何一对相对色光混合,亦会产生白光。颜料(包括印刷油墨)中也有三原色,分别是青、洋红及黄色,属于减色系统,表现和加色系统中的三原色相反。两个色光相加,会产生较亮的色彩,而两个颜料相混合,会产生较暗的色彩,原因是颜料吸收部分可见光。理论上,颜料中的三原色CMY的混合可产生任何色彩,包括黑色;实际上,它们的混合只会产生部份色彩,而同等份量CMY的混合亦只会产生深啡色,不是黑色。原因是现今的颜料并不是完全理想,所以印刷油墨中须要黑色及专色填补这个缺点。
色彩模型是一个立体的色彩空间,例如CIE xyY或CIE
Lab,代表人眼能看见的所有色彩。我们使用之色彩模型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RGB色彩及CMYK色彩。电视或电脑显示器就是RGB色彩、彩色照片、喷墨打印图片或彩色印刷品就是CMY或CMYK色彩。色彩模型发展至今有数十多个,继CIE
xyY之后分别有CIE Luv,柯达公司的Photo
YCC,泰克公司的TekHVC等等。色彩模型之形态有球体、立方体、圆锥体、不规则立体等等。色彩模型有助学生了解色彩之理论;对于研究人员及发展商,亦有助他们研究及发展有关色彩之产品。
由于国际色彩联盟(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ICC)的推动,现今的电脑操作系统已内置色彩管理效能,如果其他应用软件及硬件支持ICC的话,准确的色彩转换便可获得。色彩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是以操作系统为中心,CIE
Lab成为参考色彩空间,ICC特征档案记录仪器输入或输出色彩之特征,应用软件及第三者色彩管理软件成为使用者的色彩控制介面。色彩特征档案如ICC及ColorSync
2.0储存于电脑硬盘中的一个特定档案夹,当需要作色彩转换时,操作系统便会从这个档案夹中搜寻需要的特征档案。
现时色彩管理的产品十分多,可分为数个层面,分别是电脑操作系统中的色彩管理(如视窗98之ICM、苹果系统之ColorSync等)、安装于操作系统之上的色彩管理软件(如柯达公司之KPCMS、爱克发之ColorTune、连诺海之LinoColor等)、量度色彩之仪器如爱色丽之Colortron、Gretag之Spectrolino等)及色彩管理硬件(如连诺海之MacCTU色彩转移介面卡)。
色彩管理步骤
进行色彩管理,基本须要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简称为“3C”,即“Calibration”、“Characterisation”及“Conversion”。见图一,第一步是calibration,意思是“校准仪器”;第二步是characterisation,即是“确立特性”;最后是conversion,代表“转换色彩空间”。无论你选择任何发展商的色彩管理系统,都必须顺序地经过此三个步骤。
色彩管理第一步--校准(Calibration)
校准指调校仪器达到标准。所有仪器必须校准后才可使用,确保仪器的表现正常;例如一个秤或电子秤,如果秤上没有东西而显示不是零,又或秤一磅的东西但显示不是一磅,这个仪器便不能提供正确的答案,它须要修理或调校。又例如一个反射密度仪,它可量度四色印刷品上各油墨之密度,显示CMYK各油墨之相对密度,通常每个反射密度仪都会有一张贴切身制造的CMYK密度校准卡,卡上之四色已印上其标准密度。如果反射密度仪读取卡上之四色而显示与卡上之数字不同,那么表示这个仪器须要校准,现今的密度仪都有一个功能按钮让用户校准答案。
色彩管理第二步--特性(characterisation)
特性指每个色彩输入(colour input device)或色彩输出仪器(colour output
device),甚至彩色物料(例如油墨、显示屏幕之染色化学磷等),都有一定的色彩范围(colour
gamut)或色彩表现能力。这步骤的目的是确立仪器或物料之色彩表现范围,并以数学方式记录其特性(character),以便进行色彩转换之用。图三以CIE
xyY方式表示某仪器及物料之色彩范围;图中比较下,人眼的色彩范围最广,而印刷品之色彩范围最小。
色彩管理第三步--转换(conversion)
转换指仪器与仪器或仪器与物料或物料与物料之间的色彩转换。每个仪器或物料的色彩范围都各有不同,例如彩色显示屏是RGB色彩,而彩色印刷是CMYK色彩(不计算六色印刷或专色);而且不同牌子(甚至相同牌子)的彩色显示屏的色彩范围未必一样,同样地不同制造商的四色油墨的色彩范围亦可能不相同。色彩管理中的色彩转换不是提供百分百相同之色彩,而是发挥仪器或物料
数码相机特性化解决方案来自爱色丽
ProfileMaker 5色彩管理软件的数码相机模块在灰平衡的处理上有很好的表现,平滑的色彩过度,以及最新的Color
Checker SG色卡也是它的亮点。SG色卡是与Munsell 色彩部门共同研发的,它将取代以前的 Color Checker
DC色卡。其它一些独特的功能和工具都是基于摄影师要求,可以帮助数码摄影师优化他们的创作流程。
配合Eyeone
Pro分光光度仪以及光源测量配件,可以测量摄影照明光源(闪光灯和环境光)的色温、亮度和光谱数据。此外还提供了一些调节功能,例如高光和暗调图像、饱和度和反差调节等。此外,新的专色功能可以确保关键色的忠实还原。
数码相机的描述文件可以认为是对相机在特定照明环境下的“颜色视觉”的诠释。这种诠释不一定会带来最好的图像表现,因此摄影师可能会通过Photo
task的功能,例如肖像、户外、商品摄影或黑白模式来调节或优化描述文件的视觉效果。平滑的数码相机描述文件既使在编辑的情况下也可以避免伪影或跳级的现象。
除了创建ICC描述文件的工作流程之外,你可以像胶片摄影中使用白炽灯光片或或日光片那样使用ICC描述文件。数码相机相对于胶片相机的一大优势是你不再需要严格的使用日光片或白炽灯光片,你可以根据你的工作要求创建很多特定照明环境的描述文件。描述文件一旦创建,只要是在与创建它相似的照明环境,配合相机的白平衡功能,就可以反复的使用。例如一个在标准闪光灯下制作的数码相机描述文件也可以在户外日光照明环境下使用。这样就节省了摄影师在每次新换环境创建新描述文件的时间。
A) 创建数码相机的色彩描述文件
1. 为什么要创建数码相机的描述文件
数码相机与平板扫描仪的工作原理类似,都需要在感光器件前放置颜色滤镜。由于受到着色剂的限制,感光器件的光谱感光特性,以及透过着色剂的光谱,综合的结果是不能与人眼的视觉特性严格匹配的。这意味着数码相机会因为感光器件和滤镜或多或少的引起一些色彩错误。这些色彩错误可以通过相机描述文件修正。由于相机的色彩空间通常不能用线性算法描述,简单矩阵描述文件不足以完整的描述相机的特性。典型的矩阵描述文件,例如sRGB或AdobeRGB色空间常常被用于数码相机的图像。当矩阵描述文件不足够的时间,必须使用LUT(查找表)描述文件来给出更精确的色彩空间。要创建这样的描述文件,应该使用接近于真空物体色彩的检测色板,例如新的ColorChecker
SG色卡。拍摄这个色卡并存储为RGB文件(Tiff
或JPEG).ProfileMaker通过分析图像的RGB数据和色卡的光谱数据来创建数码相机描述文件。
2. Raw 数据和着色的数据
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可以对一个来自数码相机的图像指定描述文件。理想的方式是给RAW数据,而不是着色后的12到16位图像文件指定描述文件。这就意味着从一个未着色的RAW图像文件创建描述文件。但问题是未着色的RAW文件实际是怎样的?它是否是线性数据,白平衡的,暗电流去除,杂光校正,以及马赛克去除的?RAW数据的不同状态或多或少会对最终的图像产生影响。然后RAW数据与解释这种数据的软件结合,并充许指定个性化的描述文件就可以得到最佳的图像质量。RAW数据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它的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pt灰度模式设置在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