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镇的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是谁的支流

长江支流_百度百科
长江支流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9条,主要有、、、,、、、、、和
长江支流主要支流
总长100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汉江、嘉陵江、雅砻江、沅江和乌江;
流域面积5万平方公里的支流为嘉陵江、汉江、岷江、雅砻江、湘江、沅江、乌江和赣江;
年平均径流量超过500亿立方米的有岷江、湘江、嘉陵江、沅江、赣江、雅砻江、汉江和乌江。[1]
长江支流最长支流
长江支流示意图
汉江是长江的最长支流,长度1577千米。
另,因雅砻江的上源确定标准不一,故结果有所不同,若按照过往结论,雅砻江的长度应短于汉江,而按照最新一些理论标准提出雅砻江1670千米的计算方法,则长江第一长支流则是雅砻江。
长江支流——湘江
长江支流最大支流
确定河流的最大支流有多种评定方式,最常用的三种方式是按照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来计算:
按径流量计算,长江最大支流为岷江,年均径流量为900多亿立方米。
按长度计算,长江最大支流为汉江,总长度1577千米。
长江支流——湘江
按流域面积计算,长江最大支流为嘉陵江,流域面积为约16万平方公里。
长江支流八大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江、湘江、赣江八条支流,就是人们常讲的长江八大支流。
岷江,发源于四川省西部的岷山山脉,所谓“岷山导江”,在明代以前被视为长江正源,明代徐霞客确定金沙江为长江正源,遂岷江以后变为长江支流,同时也是整个长江流域径流量最大的支流。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段为中游,流经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岷江在四川盆地南部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此后的江段正式称为长江。
是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古称阆水、渝水。因流经陕西省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上源为白龙江和西汉水。前者发源于四川省的;后者发源于秦岭西南,因在汉江之西,故称西汉水。在古代,仅四川盆地内江段称为“嘉陵江”,而在陕西省境内称为“古道河”,现代所称的嘉陵江,是泛指从凤县东河桥以下的所有河段,嘉陵江与白龙江相汇于四川省广元县昭化。全长为1119公里。昭化以上为上游,行经高山地区,多暴雨,有“一雨成灾”之说;昭化至合川为中游,有航运之利;合川以下为下游段。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超过汉江,居长江支流之首,其中主要部分在四川盆地。河口流量2120立方米/秒。嘉陵江切穿延 3支脉后。形成风光奇丽的沥鼻、温塘、观音3峡谷,于重庆汇入长江。四川省境内水力理论蕴藏量1522万千瓦,可开发水力资源551万千瓦,上游白龙江建有碧口大型水电站。水运年货运量占四川内河航运年货运量的1/4,是四川重要航道之一。江中鱼类多达163种,居四川省各河之首。广布于嘉陵江流域的紫红色砂泥岩,质地松脆,植被覆被率仅13.7%,水土流失严重。
长江以上最大支流,也是长江最长支流之一(雅砻江因上源的确定标准不一,所以其与汉江的长江第一长支流之争有存在争议)。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为一东西宽约100~200km、南北长约900km的狭长地带,夹于——大渡河之间。雅砻江源于青海南麓,自西北流向东南,其中在河口河道转向北东再折回南流,绕锦屏山形成著名的雅砻江大河湾,于攀枝花汇入长江,是典型峡谷河流。干流全长1670km ,总落差4420m,流域面积128444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914m'3/s,年径流量604×10'8m'3。主要支流自上而下有鲜水河、力、理塘河、九龙河、安宁河等。
雅砻江流域地跨四川、青海、云南3省的29个县市,是以藏、汉、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流域中上游地区地广人稀,是四川畜牧业基地之一。下游地区人口集中,工农业生产较发达,雅砻江河口的是钢铁、钒、钛冶金工业基地,西昌卫星城所在安宁河流域,是雅砻江流域乃至地区粮食和蔗糖生产的重要基地。有以攀枝花和西昌为中心的公路网联结各县和邻近省市,并有通过。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以森林、矿产、水力三大资源著名,还有人量的土地资源和繁多的。流域内的森林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材蓄积量约4×10'8m'3。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下游,以铁矿为主,著名的攀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
又称湘水,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公里,全长856公里,历年平均径流量722亿立方米。
资江又称资水,湖南四水之一,长江的主要支流。
资江分南源与西源,主源为南源即夫夷水,源于的,流经资源、湖南、等县市。西源为赫水,源于青界山黄马界,流经、等县市。两水在邵阳县双江口汇合后称为“资江”。流经邵阳、、、、和桃江等县,至甘溪港注入。干流长度653公里,流域面积28214平方公里,其中在湖南267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17亿立方米。
澧水(拼音为lǐ shǔi)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为主,北源源于湖南省杉木界,中源源于桑植县东麓,南源源于湖南龙家寨,三源于桑植县汇合后东流。沿途接?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湖南155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31.2亿立方米。
沅江又称沅水,是中南省份湖南的第二大河流,分南北两源,南源龙头江,源自贵州省的,北源,源于贵州省平月间的大山,两源汇合后称,至銮山入湖南省,东流至黔城与舞水汇合处称沅江,流经会同、、中方、、、、、和常德等县市,至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1033公里(湖南568公里),流域面积89163平方公里,其中位于湖南省5106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93.3亿立方米。
洞庭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面积3968平方千米。
洞庭湖主要由、万子湖、目平湖、大通湖、横岭湖、漉湖等湖泊组成。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湖南四大河流都流入洞庭湖。万子湖和横岭湖一起也合称南洞庭湖,目平湖也称西洞庭湖。
历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由于现代的,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由最大时的约6000平方千米骤减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鄱阳湖超过而成为第三大淡水湖。。总共3968平方千米。
(Hanshui) 又名汉江。它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冢山。向东南穿越,流经陕南和丹江水库,出水库后继续向东南流,过襄阳,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河、白石河、堵河等。汉水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两岸高山耸立,峡谷多,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流经低山丘岗,接纳南河和唐白河后,水量和含沙量大增,多沙洲、石滩,河道不稳定;钟祥以下为下游,迂回在,河床坡降小,水流缓慢,曲流发育,河汊纵横,且愈近河口,河道愈窄,呈倒置喇叭形,泄洪能力差,容易溃口成灾。在长江支流中汉江是洪水灾害最严重的一条。诗人李白曾为它发出了“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的惊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征服汉水,1956年在下游兴建了杜家台分洪区,1958年又兴建了丹江口和滩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杜家台分洪区和丹江口水库相配合,使汉水下游基本上解除了洪灾威胁。汉水是陕西省南部和湖北省的主要水运干线,流域工、农业发达,联系产煤基地的焦枝、襄渝、汉丹等铁路与之相交。为了增加煤炭、工业品等运输能力,“七五”期间被列为我国最大的一次整治工程。
赣江是长江的支流,南北流贯江西省的最大河流,年流量比黄河大,但是由于年水量分布不均匀,河床浅平,航运并不方便。东源贡水为正源,出黄竹岭,由绵水和湘水汇合而成。西源章水出大庾岭。章、贡两水在赣州市汇合后始称赣江。曲折北流,经、、丰城市到,分四条支流注入鄱阳湖。全长991千米,其中干流长751千米,流域面积8.35万平方千米
沱江又名外江、,因《史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上游有绵远河、石亭江、湔江三个源头,均发源于九顶山。沱江进入成都平原后,由岷江水系分出的柏条河、青白江汇入沱江,所以沱江与岷江被称为“双生”河流。沱江流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盆地丘陵地区,是古蜀文化最集中地域之一,主要有广汉三星堆遗迹,成都附近的三国蜀汉遗迹、资中古城、、遗迹等。
鄱(pó)阳湖是中国第一大,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有70%的水域在省市境内,其余20%的水域在江西省市境内,10%的水域在江西省市境内。介于北纬28度22分~29度45分,东经115度47分~116度45分,跨南昌、、、、、、、、、和等市县。
.人民网[引用日期]沁河(黄河一级支流)_百度百科
?黄河一级支流
(黄河一级支流)
沁河,一级支流。[1]
发源于山西省黑城村(一说山西省西北太岳山东麓的二郎神沟[2]
),自北而南,向南经、、、郊区,切穿,自山西省晋城市郊区的进入济源市紫柏滩[3]
流入河南省,经济源、沁阳、博爱、,[4]
于武陟南流入黄河[2]
春秋名少水,西汉始名沁水,也称,近代称沁河。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5]
山西省境内长360公里,流域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沁河也是山西晋城市境内第一大河。[2]
沁河干流概况
沁河河流走向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黑城村,自北向南流经山西高原的、等地。于晋城市、润城镇进入太行山区,经郊区后,出山西省境,东南流入河南省境,至市五龙口出山后,流入平原,东流经、、,在城南方陵村注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全长485公里。[6-7]
一说沁河发源于沁源县霍山东麓的二郎神沟,源头分水岭高程为2200米左右。据《沁河志》载:“活风村东北沟中石崖下一穴,出水湍急”,为沁河源头。河流在太岳山崇山峻岭间蜿蜒南下,穿越临汾市安泽县,在晋城市沁水县官亭圪堆附近进入晋城市,经阳城县至泽州县拴驴泉附近入河南省,由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出太行山至武陟县南贾村汇入黄河。[8]
在河南省焦作市境内,过境长90余公里。在济源市境内,岩溶发育,有泉水出露。沁河径流资源丰富,河口站多年平均流量49.5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165.1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32.5%,含沙量低,稳定可靠。[7]
沁河山西省安泽县冀氏镇段
从小董乡的沁阳村流入境。流经小董、西陶、大虹桥、三阳、阳城、城关、木城镇、二铺营、北郭9个乡(镇),到北郭乡的方陵村注入黄河,过境长34.9公里,河床宽330~1200米。沁河在1948年前后,还是常流河,6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建闸挖渠引水灌溉农田,到本县境内经常断流,成为“季节河”。最大洪水1982年为4280秒/立方米。[10]
沁河河道特征
干流河道分为四段:河源至安泽飞岭,长131公里,平均比降8‰,河床多砂砾石,河谷宽400~1000米,两岸山高50~100米;飞岭至护泽河口,长179公里,平均比降2.4‰,上段谷深流曲,下段穿行润城盆地,河谷一般宽200~500米,两岸山高50~150米,已建灌溉兼发电的水轮泵站多处;护泽河口至,长85公里,平均比降3.6‰,河道斩切太行山,穿行于宽约200~300米的峡谷之间,两岸崖壁陡立,水流湍急,河段内石灰岩地区溶洞水发育,最大的马山泉,流量达4立方米每秒;五龙口至沁河口,长90公里,平均比降0.5‰,河道流经冲积平原,通称沁河下游河段,在北金村附近接纳最大支流。沁
沁河河南沁阳市河段
河下游河道两岸筑有大堤,全长150多公里,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木栾店附近临背河悬差7~10米,与黄河干流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5]
沁河主要支流
沁河山西省境
山西省境内,沁河的主要支流有、、、等。[2]
白狐窑河,白狐窑河是沁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沁源、沁县交界处的洪湘寺,向西偏北方向流过沁源交口乡马泉、白狐窑村,过白狐窑后逐渐转向西南,流经新毅、安乐、铺上、石壑、枣林庄、交口等村,在交口村南汇入沁河。该河流水系属于山泉性河流。河道蜿蜒曲折,全长16千米,流域面积118.7平方千米,平均比降18.36‰,河床糙率为0.024,河型为顺直型,河床主要为基岩、砂岩,河床稳定。年平均径流量1 300万立方米,其中清水流量0.03立方米/秒。河流平均宽度为10~30米,有石堤5 000米,水利工程31处,其中有谷坊坝、“人字闸”等工程。地表水利用量为30万立方米,地下水利用量50万立方米。
狼尾河,是沁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沁源县西北部李元镇的姚家庄,该河向东南方向流经李元镇的李城、上庄、下庄、李元、贤友、马森、新章,沁河镇的朴则、长乐、麻苍、河西,在北园村东、沁源县城北1千米处从沁河右岸注入沁河。狼尾河为山区泉溪性河流,流域面积为153平方千米,河长为22.5千米,河道纵坡为16.32‰,河床糙率为0.026,河流宽度在20~60米之间,河型为顺直型,河床多为砾石和砂,较为稳定。河流年平均径流量1900万立方米,多为洪水径流。河道清水流量0.1立方米/秒左右。已开发0.05亿立方米。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数为2235吨(km?2·a),河流年输沙量为33.5万吨,水土流失以沟蚀和面蚀为主,尤其是层状面蚀、鳞片面蚀、细沟状面蚀最为严重。
虹霓河,旧名虹梯河。源出平顺县东寺头乡,流经虹梯关乡,于虹梯关乡和平东擉峡谷出境入河南林州南谷洞水库。河道全长43公里。荿兰岩境内为常年性流河,上游主要为季节性河流。有主要支沟14条。流域面积575平方公里。平均坡降6.2%;自羊老岩龙曲水村始有泉水出露,清水流量0.16立方米/秒。平均流量0.25~0.3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 500立方米/秒。年平均输沙量1 1571吨。
青龙河,又称法中河,是沁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沁源县法中乡北部青龙山下郭家庄,向南流经法中乡的老庄科、支角、集义、马西等村,而后向西南经马家窑、董家、黄家洞村,过黄家洞村不远流向正西,经上湾,沁河镇闫寨村,在闫寨村南从沁河左岸归入沁河。该河流水系属于山泉性河流。流域面积为195平方千米,主河道长度为27.5千米,河道纵坡为18.51‰,河床糙率为0.023,河型为顺直型,河床主要为基岩、砂岩,河床稳定。青龙河主要支流有桑凹河、柳湾河,分别在马西村、黄家洞附近注入法中河。这两条支流均在法中河左岸。青龙河年平均径流量2100万立方米,年平均产沙量为42万吨。青龙河河床平均宽度为10~20米,有石堤5 000米,沿河两岸通道绿化6 000米。该流域共有水利工程28处,其中小型水库1座,7座人字闸,20座谷坊。支角水库位于青龙河上沁源县法中乡支角村北,1974年竣工,属小(2)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5平方千米,总库容55万立方米。水库大坝为心墙坝,坝高15.5米,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30年一遇。
龙头河,又称柏子河、中峪河,是沁河的一级支流,位于沁源县西南部,流域东西长12.6千米,南北长46.2千米,总面积268平方千米。河流起源于灵空山镇北部黑峪村黑峪沟,流经灵空山镇北山村、西务村、杆子坪村、柏子村、水泉坪村、王庄村、畅村、好村、中峪乡峪村、渣滩村、中峪村、百家滩村、东王勇村,在龙头村东从沁河右岸归入沁河。属山区泉溪性水流,呈树枝状河系。龙头河全长43千米,河道纵坡为18.51‰,河床糙率为0.029。河相系数上游为14、中游为6、下游为10。龙头河年平均径流量2 900万立方米,主要为洪水径流。在好村以上河道无基流。河道清水流量约0.17立方米/秒。河流年输沙量59万吨。风洞沟水库位于龙头河上沁源县灵空山镇西务村西北风洞沟,1959年竣工,属小(2)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1平方千米,总库容60立方米,水库大坝为浆砌石溢流坝,坝高17米,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30年一遇。中峪集中供水工程,利用流域梨花林泉解决了16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农田灌溉引用地表水,灌溉农田1000亩,年引水30万立方米。流域内建有3处“人字闸”工程。[8]
丹河,是沁河的最大支流,古称丹水,后称丹河。因发源
支流丹河晋城段
于山西省丹朱岭(玻璃山石堂沟村),故名。[1]
自北向南流入河南省,至北金村入沁河。河长120公里,流域面积3152平方公里,其中在河南省河长52公里。[6]
,沁河支流。发源于阳城县南指住山麓,流经桑林乡拐庄东南入河南省境,注入沁河。山西省境内长19公里,河床宽约5~10米。发源于大溶洞,相传洞中曾有巨蟒,故名。[12]
巴公河,丹河支流。发源于高平市东周乡境内,南流入晋城市郊区境内的太阳、巴公、高都3镇,于高都村注入丹河。全长22公里,河床宽约5米,流域面积为188.8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河流。[13]
永禄河,丹河支流。发源于高平市永禄乡堡头村,由北而南,流经永禄乡全境,在铺上村汇入丹河。全长11.85公里,河床均宽2.55米。流域面积30.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05万立方米。上游建有堡头水库。[14]
,沁河支流。上游为境内柿庄河和云首河,两河在固县乡境内汇合后称端氏河。河经端氏镇东山,注入至溪河,在端氏村西入沁河。含上游河,流经东峪、柿庄、十里、固县、樊庄、胡底、端氏7个乡镇,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788平方公里。一般流量2.5立方米/秒。流域有水浇地8000余亩。[15]
涧河,沁河支流。古称桑林水。发源于沁水县历山北麓。流经交口、南阳等处,入阳城县境。流经西交、桑林、台头、东治等乡镇,注入沁河。全长62.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856.2平方公里,河床宽15~30米。1982年8月出现最大洪峰,流量达700立方米/秒。[16]
山泽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沁水县佛庙岭东麓,流经山泽、必底、秦庄等地,在林村西入沁河。长约25公里。建有山泽水库。[17]
东河,沁河支流。俗称山交河。发源于浮山县横岭,自西向东,于东垛出浮山境,入沁水县,注入龙渠河。全长约30公里。流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18]
县河,沁河支流。沁水县境内最大的河流。由上游梅河、杏河两大支流汇合而成。两河在县城东南汇流后,经城关、郑庄乡等4个乡镇,在河头村注入沁河。总长60.7公里,流域面积168.3平方公里。河水落差大,坡陡流急,流域内植被条件差,冲刷严重,含沙量大。多年平均来水量0.497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67秒立方米。建有多处水利设施,水浇地面积4000余备。[19]
龙渠河,沁河支流。浮山县山交河和沁水县卫村河两河在沁水县谭村汇合后,流经龙渠等地于王必村西放沁河。长约50公里,流域面积477平方公里。一般流量1.8立方米/秒。在流经龙渠村西时,两山夹峙,从数十丈高岩上倾泻而下,水力资源丰富。建有龙渠水电站。[20]
龙门河,沁河支流。发源于阳城县城东南三盘山东麓,南流经三窑乡神仙洞,在河南省境内的木公山入沁河。全长26公里,河床宽约5~8米,属季节性河流。河道弯曲狭窄如门,两岸直立,每当洪水暴发,从下游观其势,如巨龙从门中跃出,故名龙门河。[21]
芦苇河,沁河支流。古称阳泉水。发源于沁水县芦坡,流经阳城县羊泉、芹池、町店等乡,至润城镇下河村汇入沁河。长41公里,流域面积291.3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50~100米。1982年8月出现最大洪峰,流量达1500立方米/秒。[22]
隔山河,沁河支流。发源于阳城县西南析城山东南麓,流经杨柏乡入河南省境。山西省境内长13公里,河床宽约5~8米。位于石圈河西,两河间有漏明山相隔,故名。[23]
南门河,沁河支流。发源于阳城县城西南的析城山南麓,流经横河乡的三缠腰入河南省境,注入沁河。山西省境内长约8公里,河床宽约10~20米。支流紫院河发源于析城山西门,流至横河乡境内注入南门河。长4公里,河床宽3~5米。[24]
盘亭河,沁河支流。发源于阳城县城西南的小尖麓,流经横河乡的前坪庄入河南省,注入沁河。在山西省境内长16公里,河床宽约5~25米。[25]
石圈河,沁河支流。发源于阳城县城南风山岭麓,流经桑林乡境内入河南省,注入沁河。山西省境内长12公里,河床宽约5~10米。[26]
南大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沁水县土沃乡白华岭。流经白桑乡坪头庄入沁河。全长75公里,河床宽100~300米。属季节性河流。主要支流有获泽河、西小河等。获泽河发源于阳城县城西18公里之老鹤岭下,注入南大河。全长15公里,河床宽约5~20米。沙坡水库上游属常河,下游属季节河。因该河流经固隆的泽城村,西汉时为获泽县治所,故名;西小河发源于阳城县西北的壑山麓,流经西沟乡,至县城西南入南大河。全长约14公里,宽约15~50米。[27]
白水河,沁河支流。发源于郊区下村乡武神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下村、大东沟、川底、周村、李寨5个乡镇后注入沁河。全长54.7公里。落差867米。上游建有水库8座,下游河道筑有河坝。水库以上为常流河。[28]
石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郊区衙道乡,向南流向,在河南省境内注入沁河。在山西省境内长23.5公里。流域面积为74.2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河流。[29]
长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下村乡武神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晋城郊区下村、大东沟、川底、周村、李寨5个乡镇注入沁河。全长54.7公里,落差大,流量为0.96立方米/秒,河床约40米。流域面积421平方公里。上游建有8座水库,下游河道筑河坝,水库以上为常流河。[30]
冶底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李寨乡西北部的环秀村,向西南流经冶底等村注入沁河。长约24公里,流域面积75.7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河流。[31]
犁川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犁川北,向南流经犁川、南岭、土河3乡镇注入沁河。长30多公里。河床宽约7米,流域面积为50多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河流。[32]
范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土河乡东土河村,向西南流经南河、范河等村注入沁河。长12.7公里,流域面积18.3平方公里,河流落差大,河床宽约6~11米。为季节性河流。[33]
槽沟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衙道乡东部,向南流入河南省境内注入沁河。长7.6公里,流域面积14.7平方公里。在山西境内为季节性河流。[34]
白涧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衙道村附近,向南流经陈庄、道宝河出省境,在河南省济源县的白涧寺注入沁河。在山西省境内长22.6公里,河床宽约7~11米,流域面积26.7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河流。[35]
仙神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追山乡东凰头村附近,向南流经白河、罗河等村,在河南省沁阳县仙神庙注入沁河。在山西省境内长18.7公里,属季节性河流,流域面积48.5平方公里。[36]
龙湾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土河乡东谷坨村附近,至拴驴泉南入沁河。长15.7公里,河床宽约6~10米。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河流。[37]
马山泉,又名延河泉。在阳城县东冶乡马山村东。出水量为晋城诸泉之最。平均流量为4.5立方米/秒,最多时可达7立方米/秒。泉水东入沁河。[38]
沁河河南省境
河南省境内,
济河,发源于济源市西北2公里处,有二源,一出济源济渎庙,一出龙潭。二水在济源程村合流,东流至沁阳柏香后分为二支,一支东南流为猪龙河,是济河主流,流经温县于坨村入黄河;另一支流入沁阳县城,流至龙涧村入沁河。济河常年流量在1.5立方米/秒左右。[7]
沁河流域概况
沁河地貌地形
沁河流域经过沁潞高原,穿,自济源五龙口进入冲积平原。流域边缘山
沁河河南沁阳市马铺村畸形河势
岭海拔高程多在1500米以上,中部山地海拔高程约1000米。流域内石山林区占流域面积的53%;土石丘陵区占流域面积的35%;河谷盆地占流域面积的10%,冲积平原区占流域面积的2%,分布于济源五龙口以下,有灌溉之利,亦有洪灾威胁。[5]
沁河经济文化
在山西省境内,沁河到达以后,地势逐渐平缓,形成了大片的河谷台地。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水源充裕,促成了农耕经济的相对发达,为古代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这里聚集了比较多的人口,形成了充裕的农耕经济。发达的农耕经济,造就了一方的繁荣,生活富裕,人口密集。以润城为例,清光绪年间,润城人口一度达8000余口,超过了1998年的一倍。
沁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冶炼业和煤碳采掘业丰富着当地人的经济生活。在沁河流域的境内,沿河两岸遍存明清时期所遗留的“铁山”(炼铁后的矿渣)。在,现存的明清建筑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墙体是用炼铁后遗弃的钳锅砌筑的。
《泽州府志·卷四十九·记事·阳城县》记载了“明正德七年霸州贼刘六、刘七等,至阳城县东白巷等村,民以铁锅排列衢巷,登屋用瓦击之,贼不能入”的故事也充分证明了,当地冶铁铸造业的发展。
采煤业是沁河流域的古老产业。沁河流域的无烟煤,以质地坚硬、无尘而被誉为“白煤”。明清两代,广为高官喜爱,并成为英国王室壁炉所必备的燃料,有着“兰花炭”的美称。煤炭是当地人们做饭取暖用的燃料,并可直接用于炼铁,煤炭支持了冶铁业,冶铁促进了采煤业。
产品的销售,人群的消费,都离不开集市与商贩,于是沁河流域便出现了几个大的集镇。比较著名的有润城镇、郭壁镇、窦庄镇、端氏镇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润城镇。丰腴的土地,众多的手工业,繁荣的商业造就了一大批手握重金的财主、商贾,如郭峪的王重新、下庄的李思孝等,都是商行千里,富甲一方的乡绅。
在沁、阳接壤的沁河流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有王国光、刘东星、张五典、张铨、张慎言、张云鹏、张春、等。他们个个高官厚禄,建造了深宅大院,书房花园,收罗了天下众多的财富,成了显赫一方的名门贵族。他们有着相当的号召力,影响着一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沁水和阳城衔接的沁河流域,历史上就是一块丰腴的土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建城筑堡由来之久。三家分晋始有端氏,战国争雄屡有战事,于是便有了白起屯兵的屯城、武安城、马邑城、王离城等。以后各代虽也有一些堡寨建筑,但痕迹甚少。明末陕西大旱,天灾人祸引发了农民起义。秦晋相邻,于是山西南部的沁河流域便成了那次起义的最早战场,义军曾五次进入这片土地,在沁河流域保留下了的许多堡寨建筑,成为沁河流域特殊的文化现象。
在河南省境内,沁河水在济源冲出了丰稔肥沃的冲积扇平原,距五龙口东南两公里,沁河南岸有一台地,人称“沁台”。有史以来,洪水泛滥均未殃及。据资料表明,这里有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地面灰层堆积3米左右,多有史前文物。因沁水公主园而得名的《》词牌,因毛泽东的运用,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标签。园遗址就在沁河北岸(五龙口景区内有“太子沟”、“娘娘洞”等景点)。沁园历经战火,毁于元初。
相传三国时,要从山西调运粮草兵士到京都洛阳。山西与洛阳之间有太行山阻隔,唯一可供选择的只有沁河河谷。沁河有水,却无法行船,只好在崖壁之上依崖凿孔,插梁架板,修筑了一条近百公里长的栈道。沁河古栈道在济源境内长达36公里,大致可分为马鞍山区、张庄对岸区、司马懿藏兵洞区、和滩区、1号石门区、紫柏滩区等6个文物保护区,栈道壁孔多达140余处。也许是为了纪念司马懿开凿沁河栈道之功,在马鞍山区古栈道石崖上,离沁河水面10米处刻有一尊司马懿石像。另外,这里还有司马懿藏兵洞、司马懿钓鱼台等遗迹。在沁水湾附近的两岸流域,还留存有化城寺遗址、枋岩书法遗存、裴休洞、裴休祖茔、荆浩墓、盘谷寺、袁公祠等历史文化遗存,有着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40]
沁河水文特征
沁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4.4℃,无霜期173~220天。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递减,上中游平均为617毫米,下游600~720毫米。小董站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7.8亿立方米,其中,82%来自五龙口以上,其余来自丹河。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很不均衡,小董站年实测年径流量为2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7~10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而春灌期3~6月径流量仅占17%。年平均输沙量为720万吨,80%集中在7~8月。
沁河流域是黄河至间洪水来源区之一。沁河洪水约有60%~70%来自五龙口以上,据调查考证,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阳城九女台曾发生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5]
河道曲折率(弯曲度)为1.95。沁河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含支流丹河在内),其中河南省境内仅1228平方公里,占沁河全流域的10.2%。沁河在五龙口以上,河谷深切50~60米,多急流瀑布,谷底砾石广布,仅局部地段,坡度较缓;出五龙口后,坡度猛降,接纳北来的丹河,流行于平原上,两岸有堤束水。在省境沁河干流长125公里。落差194米,平均比降1.55‰。
沁河水资源比较丰富,年,沁河控制性水文站小董站的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7.8亿立米,五龙口为14.3亿立米。丹河山路平站为322亿立米。沁河约90%以上的径流量来自山西省,河南省来水量很少。沁河多年平均汛期6~9月天然径流量占全年总水量的50~60%,最大年径流量为最小年径流量的四倍左右。
沁河洪水由暴雨形成,多发生在每年七、八月间。五龙口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4280立米/秒。小董站日洪峰流量为4130立米/秒,五龙口历史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日,为5940立米/秒。
沁河含沙量少,全流域平均的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为619吨(小董站年),属水清沙少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为798万吨(小董站),年际变化较大,历年最大在1954年,为3130万吨,历年最小为万吨,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8月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86%。沁河河水质好,受污染轻微。[6]
沁河水利建设
沁河沁阳、武陟一带灌溉工程相传始于秦代,名为秦渠。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河内郡野王县(今沁阳县)典农中郎将司马孚重整引沁灌溉。唐宝历元年(825年)河阳节度使崔弘礼“治河内秦渠,灌田千顷”,大和七年(833年)河阳节度使温造修坊口堰,引沁水灌“济源、河内、温县、武德、武陟五县田五千余顷”。此后,沁河灌渠有盛有衰,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沁河灌溉事业有更大的发展。共建水库5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博爱县北境丹河青天河水库),小型水库4座,总蓄水0.2263亿立方米。1987年沁河两岸(包括丹河)有引水涵闸54座,其中48座为50年代以后所建。涵闸总引水能力达150立方米/秒,主要灌区在沁河者有广利、界沟、白马沟和亢村,在丹河者有丹东与丹西。[41]
沁河广利灌区
广利灌区包括沁阳县南大部土地和济
广利灌区渠道
源、温县、孟县、武陟4县部分土地。灌区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为老灌区。旧有广济、利丰、永利、广惠、大小利河及甘霖等渠。民国期间,渠道失修,塌坡淤塞严重,仅灌济源县1万余亩。1949年人民政府领导修复。1950年合广济、利丰、永利等7渠为广利渠。渠首除广惠渠居沁河左岸外,余皆在右岸五龙口处。1957年灌溉面积发展到47万亩。1959年重建原利丰渠渠首闸,开总干渠,长64公里。李桥村西、沙河引沁渠入口以上,设计正常过水能力4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50立方米/秒。以下至十八里村东北,因接纳沙沟引沁水,设计正常过水能力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60立方米/秒。1958年和1959年,区内先后建平原水库17座。水库蓄水后,大面积改种水稻,又因输水渠渗漏加大,排水渠淤塞,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一度扩大到20余万亩。1962年,平原治水改以除涝治碱为中心,区内水库多被废除,此后渠系工程多经改建。1987年有总干渠1段,干渠4条,还有沁北广惠和沁南沙沟、新利诸引沁干渠。灌区范围缩至沁阳县沁南地区和济源县东部分地区,1983年实际灌溉面积14万亩。[41]
沁河界沟、白马沟及亢村引沁灌区
界沟灌区亦称孝敬灌区,在博爱县西南隅,南濒沁河,北接丹东灌区,西南临丹、沁二河,有耕地面积3.2万亩。1965年建闸引沁水灌田,渠首在蒋村南,闸名幸福,引水流量0.5~0.7立方米/秒。1981年和1982年,实灌面积均为1.2万亩。白马沟灌区又名张茹集灌区,在博爱县东南隅,西面和北面分别与界沟灌区和丹东灌区相接,南至沁河北堤,有耕地4万亩。1966年于秦庄西南之沁河北岸建白马沟闸,引沁水灌田,设计引水2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80年代初灌溉面积1.14万亩。亢村灌区即温县引沁灌区,在温县北部和东北部,北临沁河南堤,区内耕地面积5万亩。原为广利渠灌区一部分,1962年后,广利渠灌区范围缩小,始径引沁水单独成一灌区。1977年改建引沁闸,日常引水量1.7~3.2立方米/秒,1981年和1982年灌溉面积达3万亩。[41]
沁河丹东、丹西灌区
两灌区均是老灌区。丹东灌区在豫境丹河以东,焦枝铁路以南,博爱县境的西金城以北,阳家庙以东,并包括焦作市、修武县的部分土地,引丹河水为源,引水口在后陈庄南丹河左岸。区内有总干渠一条,干渠两条。丹西灌区在沁阳县的丹、沁夹角地带,有耕地5.5万亩,于丹河右岸取水,取水口有二,均在小孤山,和丹东渠首相对。丹东、丹西两灌区天然来水不多,年平均引水流量为6.4立方米/秒,1981年和1982年实灌面积分别为16.7万亩和15.3万亩。[41]
沁河张峰水库
张峰水库,位于晋城市沁水县张峰村,是黄河流域沁河干流上
沁河干流上的张峰水库
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4990km2,库容3.94亿m3,以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农村人畜饮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总投资17.48亿。2005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张峰水库工程由枢纽工程和输水工程两部分组成。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导流泄洪洞、溢洪道、供水发电洞及渠首电站、川坡电站等。输水工程包括总干、一干、二干和三干,分别向阳城、高平、泽州和晋城市城区四县、市供水,线路总长145km。设计流量6.45~2.44m3/s。
工程需动用土石方1000万m3,混凝土36万m3;需用水泥19.8万吨,钢材2.7万吨;淹没房窑面积21.6万m2,土地1.3万亩,移民搬迁3862人。工程建成后,年供水量2.07亿m3,年发电量770万kw·h,下游河道的防洪标准将由5~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日上午10时,张峰水库枢纽工程完工暨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现场会隆重召开。张峰水库枢纽工程自2005年6月开工建设以来,经过广大建设者的积极努力、艰苦奋战,水库枢纽工程提前8个月胜利完工。整个工程共评定单元工程4900个,全部合格,其中优良4169个,综合优良率达到了85.1%,居国内先进水平。[43]
沁河河流治理
沁河流域总人口217万,农业人口占92%,耕地537万亩。沁河下游灌区,相传始于秦代。建国后,全流域水利建设发展较快。据统计,1981年灌溉面积已达205万亩(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区)。已建米山、任庄、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51亿立方米。枯水季节水量已不能满足用水需要。[5]
济源五龙口镇是沁河出太行后冲出的第一块肥沃地带,自秦代起,沁河两岸人民在这里“隔山取水”,修筑了第一条水渠——枋口堰。千年以来,当地百姓比照枋口堰的原理,又在沁河上开凿出数十条大大小小的水渠,这些水渠有的是在废渠的基础上重修的,有的是修建的。到明朝时期,沁河下游已有小渠十几条、大渠五条。五条大渠犹如五条横亘在豫北大地的卧龙,五龙口地名也由此而来。[4]
沁河沁河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进行3次复堤,完成土方1258万立方米。第一次从年,两岸大堤培修标准为:堤顶高出立方米/秒洪水位1米,顶宽5米,险工堤段6米。北岸丹河口以上因有天然滞洪区不加培修。南岸堤顶宽4米,临河边坡为1:2,背河边坡1:3。共完成土方382万立方米。1954年沁河小董站发生3050立方米/秒的超标准洪水,该堤经受了考验。此后,明确两岸堤防以防御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的洪水为标准,南岸堤顶超出洪水位1米,北岸1.5米,堤顶宽度北岸险工7米,平工5米;南岸险工6米,平工5米。新修堤段坡度南北岸临河为1:2,背河为1:3。新修堤戗顶宽均为2米,临河与设计水位平,背河应低于设计水位1米,坡度仍为临河1:2,背河1:3。1963年沁河堤防北岸超高又增至2米,平工堤段堤顶宽增至6米,险工堤段增至8米,南岸超高不变,沁阳马坡至沁阳东王召长约7公里堤段超高改为1.5米。1967年沁河绝大部分培堤堤段修够标准。年修堤土方共358万立方米。年,根据沁河历年淤积情况进行第三次复堤。防御洪水的任务仍为保证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不决口,对超标准洪水,仍采取丹河口以上保南不保北,丹河口以下保北不保南的原则。复堤长度1082公里,加高0.3~1.5米,计划土方577万立方米。截至1987年完成土方567万立方米,占计划数98.3%。
沁河河道,武陟县木栾店段,位于入黄河口以上8公里处,堤距宽仅330米,是一卡口,左堤临背悬差大,防洪标准不足,大河顶冲急湾,加之双曲拱桥,壅水严重,威胁堤防安全。为解决这一险点,年进行人工改道,从杨庄起将原3.5公里长河道内卡口河段于背河向右开辟一段新河道,展宽为800米,老左堤作为第二道防线。老河床高7米,宽200~900米,作为新左堤后戗平台,减少临背悬差7米左右,使设防标准水位降低1.8米左右,消除了壅水。该项工程新修左堤长3195米,右堤长2417米,工程全部按防御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设计,左岸堤防超高3.6米,顶宽15米,右岸堤防超高1.0米,顶宽10米,边坡1:3。计做土方3116万立方米(包括16座土坝基)。[44]
沁河河道整治
沁河下游河道丹河口以下46公里处为一卡口。该段长约750米,堤距宽仅330米,左岸为木栾店(今武陟县城),右岸为武陟老城,两岸堤防夹峙,河道至此急剧转弯,为沁河最险要的一处险工堤段。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沁河从此决口。1933年黄河涨大水,倒灌至木栾店。1968年在木栾店卡口处又修建一座双曲拱桥,阻水面积达11%。为解决木栾店卡口河段,保证沁堤安全,1980年决定于卡口上首右岸杨庄进行人工改道。
改道工程在杨庄至莲花池长约3.5公里地段内进行。在场庄处修新右堤,利用老右堤一段上下延长,将老河道封起来作为新左堤,使河道由原330米扩宽至800米,裁弯取顺。为了保持新河段主槽与原河道主槽能够上下衔接,防止河流发生新摆动,在新左堤上布设险工护岸工程,上迎朱原村险工来溜,送入老河槽;在改道区出口处的左岸滩沿上修一护滩工程,防止可能冲刷而出现的不利河势。并在新河道内另建新桥一座。
杨庄改道范围3平方公里(新河道15平方公里),搬迁人口4675人,房屋4899间,占、挖、踏土地3800亩(永久占地6787亩)。改道工程于1981年开工,1982年完成防洪主要工程,1984年汛前全部完成。其间,日,沁河小董站发生4130立方米秒的超标准洪水,这是1895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当地群众10万人上堤抢修子埝,保住了堤防安全,起到局部改道的应有作用。[45]
沁河沁河滞洪区
沁河洪水实测最大流量4130立方米/秒,历史调查最大
沁河滞洪区沁阳市境
洪水推算流量14000立方米/秒。1950年以后,沁河以防御4000立方米/秒为标准修建的堤防工程除北岸丹河口以上北金村、龙泉、杨华为泄山洪入沁缺修8656米外,已均按标准修固。为了防御超标准洪水,确保丹河口以上南堤和丹河口以下北堤的安全,设立南、北两滞洪区。
沁北自然滞洪区,位于丹河口以上沁、丹河交汇的夹角地区,东、南分别有丹河和沁河,西、北两面为太行山麓,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较陡。主要利用龙泉、杨华两缺口自然倒灌的作用削减下游洪峰。自然倒灌的影响范围包括沁阳县的北关、解庄、西尚3乡和紫陵乡的部分地区,此区有耕地8万亩,居民6万余人。
沁南滞洪区,位于黄河北岸武陟县境,京广铁桥上游14公里处,系黄、沁河汇流的夹角地带。该区南为黄河大堤,北、东为沁河堤防,地势低洼,1951年辟为滞洪区。当小董站流量超过4000立方米/秒时,在五车口预留分洪口,自然漫溢分洪,入沁南滞洪区,以保证沁河北岸大堤安全。该滞洪区在102米(黄海)水位以下,淹没面积142.6平方公里,相应库容5.18亿立方米。分洪时临时迁移安置居民,退水时从滞洪区末端方陵破堤泄入黄河。
1958年以前,沁南滞洪区有兼滞黄河部分洪水的任务。当黄河盛涨,郑州黄河铁路桥壅水严重,再遇伊、洛、沁河并涨,严重威胁黄河北堤安全时,于武陟解封破黄河堤分泄部分黄河洪水入沁南滞洪区,以策安全。1958年以后,沁南滞洪区未再安排分泄黄河洪水的任务。[47]
.地名志[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日[引用日期]
.水利部[引用日期]
.大河网-大河报.日[引用日期]
.黄河网[引用日期]
.河南省志 地貌山河志[引用日期]
焦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焦作市志86版 :红旗出版社 ,1993年5月 :119 .
.长治市地方志[引用日期]
.PhotoFans摄影[引用日期]
武陟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武陟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75
.水利部.[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 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晋城在线[引用日期]
.焦作黄河网.[引用日期]
沁水公主园.济源日报.日.
.河南黄河志[引用日期]
.焦作日报 [引用日期]
.山西防汛抗旱网[引用日期]
.河南黄河志[引用日期]
.河南黄河志[引用日期]
.水资讯网 [引用日期]
.河南黄河志[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夷山茶旅小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