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独以文传,灿烂而又孤独的神贴吧以其巧传什么意思

>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归氏二贤传归有光  归氏二孝子,予既列之家乘①矣,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独其宗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归氏二贤传归有光归氏二孝子,予既列之家乘①矣,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孝子讳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諓諓②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孝子少饥饿,面黄而体瘠小,族人呼为“菜大人”。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绣字华伯,孝子之族子,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华伯妻朱氏,每制衣必三袭,令兄弟均平,曰:“二叔无室,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叔某亡,妻有遗子,抚受之如己出。然华伯,人见之以为市人也。赞曰: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③,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嚚④,考其终,皆有以自达。由是言之,士之独行而忧寡和者,视此可愧也!注释:①乘(shèng):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乘”,后用“乘”称史书。②諓諓(jiàn):巧言善辩。③罹(lí):遭遇。屯(zhūn):艰难。④嚚(yín):愚蠢而顽固。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即諓諓罪过孝子&&&&&&&&&&&&&罪过:即过错B.孝子由是失爱&&&&&&&&&&&&&&&失爱:失去父爱C.一经吏卒过门辄耗&&&&&&&&&&&过门:经过门前D.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完洁:同“完结”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于&&是思以广其传焉&&&&&&&&&&&&B.辄索大杖与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C.已又坐市舍中卖麻&&纬以事坐系&&&&&&&&&&&&D.孝子之族子&&&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两人共同特点的一组是(&&&&)①其行之卓而身微贱&&&&&&&&&&&&&&&&&②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③以德报怨&&&&&&&&&&&&&&&&&&&&&&&&&④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⑤面黄体小,终无愠容&&&&&&&&&&&&&&&⑥贤妻相助,孝母爱弟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用两件日常生活小事,表现归氏二孝子的高尚情操,以小见大感人至深。B.本文着重讲述了两位孝子的身世和他们对世人的极大影响。C.篇末的“赞”是史传的传统写法,一般以作者议论为主,兼有抒情。D.归有光的散文简洁畅达,感情真挚,《项脊轩志》如此,本文亦如此5.给下面的文段加标点。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6.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写作技巧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享三项特权
享三项特权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廉耻顾炎武①   ⑴《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诚然,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⑵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②”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⑶吾观三代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⑷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②行己有耻:士者能知耻而有所不为。③三代:指夏、商、周。④顷:最近。《颜氏家训》: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名作。 1.选文主要论述了廉耻与___________的关系。2.第⑴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3.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将无羞耻心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 B.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没有什么事会让他感到羞耻。 C.齐朝某士夫的教子之法只为求得卿相高位,人格卑鄙。 D.颜之推等阉然媚世者于众昏之日独自清醒,故能无愧。 4.《劝学》在说理方法上与本文第⑶段画线处有明显相似处,请对此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认为四维之中“耻尤为要”,你的看法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跟谁学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廉耻顾炎武①   ⑴《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诚然,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⑵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②”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⑶吾观三代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⑷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②行己有耻:士者能知耻而有所不为。③三代:指夏、商、周。④顷:最近。《颜氏家训》: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名作。 1.选文主要论述了廉耻与___________的关系。2.第⑴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3.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将无羞耻心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 B.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没有什么事会让他感到羞耻。 C.齐朝某士夫的教子之法只为求得卿相高位,人格卑鄙。 D.颜之推等阉然媚世者于众昏之日独自清醒,故能无愧。 4.《劝学》在说理方法上与本文第⑶段画线处有明显相似处,请对此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认为四维之中“耻尤为要”,你的看法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廉耻顾炎武①   ⑴《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诚然,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⑵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②”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⑶吾观三代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⑷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②行己有耻:士者能知耻而有所不为。③三代:指夏、商、周。④顷:最近。《颜氏家训》: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名作。 1.选文主要论述了廉耻与___________的关系。2.第⑴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3.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将无羞耻心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 B.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没有什么事会让他感到羞耻。 C.齐朝某士夫的教子之法只为求得卿相高位,人格卑鄙。 D.颜之推等阉然媚世者于众昏之日独自清醒,故能无愧。 4.《劝学》在说理方法上与本文第⑶段画线处有明显相似处,请对此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认为四维之中“耻尤为要”,你的看法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难易度:最佳答案1.国运兴衰2.内容上指出“四维”的重要性;结构上引出议论话题(引出下文对“廉”“耻”关系和有羞耻心的重要性的论述)。3.D4.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也使语言精练有味。或:二者都用比喻论证来说理(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也使语言精练有味。 5.可以赞同或反对或补充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中国古代蒙学著作_传统文化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7,071贴子:
中国古代蒙学著作
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另外蒙学也指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今天,有这么一群人,传播的时候,恨不得把《弟子规》奉为圣贤言教,将之上升到媲美四书五经的高度,乃至于有人把《弟子规》说成是儒家的根!听到这样的言论,实在是哭笑不得,同时也觉得悲哀。可谓:山中无老虎,称大王。,是一本蒙学著作,既然是蒙学著作,那么它也肯定不能超出蒙学教材所应该具有的功能。那就是上面所讲的那些,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能力及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也即幼儿园认字课本+。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级别的一本书可以被认为是儒家的根了?而实际上,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十分发达,蒙学教材十分丰富。仅仅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而已,其内容远远不能涵盖儒学的全部思想,更无法代表整个传统文化!大众需要警惕这些传播的人,《弟子规》作为清朝时代的儒学产物,那么众所周知,所痛斥的吃人的礼教,事实上就是以朱程理学为源头,发展而来的腐儒思想,这种思想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到了巅峰,从而导致了清朝中后期落后西方的恶果。在这个时代中所产生的著作,我们都要辩证看待,岂能如此偏激的去奉为圭臬呢?这是对传统文化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自以为在传承传统文化,实则早已偏离了圣人的教诲!如果大家想要学习传统文化,对儒学有兴趣的,应当以四书五经为核心,以各类丛书为拓展学习。如果你想教育自己的孩子,而由于四书五经文言文难以理解。那么其实还有许多蒙学著作可以挑选,他们基本上都是文义浅显,很好理解。
家教! 学大教师1对1家教辅导,9对1服务,3A5A8A家教老师,马上抢占!专业上海家教,全市33所学习中心,随到随学,免费陪读!马上咨询
中国古代蒙学著作:南北朝《千字文》《千字文》为南北朝梁周兴嗣编。它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1000个,编为四言韵语,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依次叙述有关天文、 博物、、 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已是以识字教育为主,兼有封建思想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本。自隋开始流行,直至清末,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在《吕氏千字文序》中说:《千字文》“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它在内容上,把常用单字组织成通顺的、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句子;在语言上,押韵自然、结构简单,易于朗读背诵,对后来蒙学课本的编写有深刻的影响。唐宋《开蒙要训》、《百家姓》、、《对相识字》、《文字蒙求》。还有诸如《小儿语》等等,其中也不少有明清时期的作品,但是我们并没有将他们冠以圣贤的名义来肆意传播,扭曲其本来的意义。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传统蒙学,Traditional enlightenment,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 ->
-> 传统蒙学
1)&&Traditional enlightenment
2)&&the traditional initiation education textbook
传统蒙学读物
3)&&traditional Mongolian
To implement traditional Mongolian operating system is more difficult and more costly.
蒙文操作系统实现较为复杂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①传统蒙文采用自顶向下竖写、每列从左向右排列的书写方式;②蒙文字符在不同文本上下文中采用变化相当复杂的显现字形。
4)&&Enlightment convention
5)&&the tradition of Mongoli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蒙古比较文学传统
6)&&classic Mongolian
传统蒙古文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written languages are used by Mongols today, such as classic Mongolian、todo Mongolian and Cyrillic Mongolian.
蒙古族现在所使用的文字有传统蒙古文、托忒蒙古文和新蒙文三种文字。
补充资料:蒙学课本
&&&&  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中国古代专为学童编写或选编的,在小学、书馆、私塾、村学等蒙学中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它不包括蒙学中学习的儒家经书,如《论语》、《孝经》等。    中国古代的蒙学课本是从字书发轫的。早在周代就有了供学童识字、习字用的字书。《汉书·艺文志》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课本。    秦代为统一文字,曾由李斯、赵高、胡母敬分别用小篆编写了字书《苍颉》七章、《爰历》六章、《博学》七章,"文字多取 《史籀篇》"。汉兴, 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为一本,统称《苍颉篇》。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中,有《苍颉篇》541 个字,这是《苍颉篇》亡佚近千年后最大的一次发现。残简 《苍颉篇》用隶书,为四言韵语, 常将同义、近义或反义词编排一起,如"黚黶黯黮、?黝黭?、?黤赫赧、儵赤白黄"。这种"以类相从"的编法,对后代蒙学字书的编纂很有启发。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也编过不少蒙学字书,《汉书·艺文志》"小学"类著录的即有 10家 35篇,内有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李长《元尚篇》,扬雄《训纂篇》。《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还有贾鲂《滂喜篇》,张揖 《埤苍》,蔡邕 《劝学》、《圣皇篇》、《黄初篇》、《女史篇》,班固《太甲篇》、《在昔篇》,崔瑗《飞龙篇》,朱育《幼学》,樊恭《广苍》,陆机《吴章》,周兴嗣《千字文》,束皙《发蒙记》,顾恺之《启蒙记》,以及《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其中 《滂喜》与 《苍颉》、《训纂》合称"三苍"。但这些蒙书多已亡佚,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急就篇》和《千字文》。    《急就篇》,一名《急就章》,西汉史游编撰。今本《急就篇》共2144字,据前人考证最后 128字为东汉人所加。《急就篇》篇首云:"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分别部居"、"泛施日用"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它把当时的常用字,按姓氏、衣着、农艺、饮食、 器用、音乐、生理、兵器、 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分类,编纂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既便记诵,又切合实用,是汉魏至唐蒙学通用的字书。    《千字文》为南北朝梁周兴嗣编。它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1000个,编为四言韵语,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依次叙述有关天文、 博物、历史、 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已是以识字教育为主,兼有封建思想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本。自隋开始流行,直至清末,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顾炎武在《吕氏千字文序》中说:《千字文》"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它在内容上,把常用单字组织成通顺的、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句子;在语言上,押韵自然、结构简单,易于朗读背诵,对后来蒙学课本的编写有深刻的影响。    唐宋以后,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出现了分门别类的蒙学专书,逐渐形成包括识字教育、封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体裁上,不仅有韵语读本,还有看图识字、散文故事和诗歌集。以其教育作用,大致可分为五类。    以识字教育为主的综合性识字课本
这类课本主要有《开蒙要训》、《百家姓》、《三字经》、《对相识字》、《文字蒙求》和"杂字"书。    《开蒙要训》流传于唐至五代,成书年代和作者不可考。保留下来的是敦煌石室的唐写本,全书1400多字,用四言韵语按次介绍自然名物、 社会名物、 寝处衣饰、身体疾病、器物工具等内容,多用俗语俗字,注重实用,对后世杂字书的编写颇有影响。    《百家姓》是集汉族姓氏为四言韵语的蒙学课本,北宋时编,作者佚名。从"赵、钱、孙、李"始,为"尊国姓",以"赵"姓居首。全篇虽是 400多个前后并无联系的字的堆积,由于编排得巧,亦极便诵读。后有不少改编本,较著名的有明吴沉、刘仲质编,以"朱"姓居首的《皇明千家姓》,清康熙时编的以"孔"姓居首的《御制百家姓》,但都没能够取旧本而代之。    《三字经》相传为宋王应麟所编(一说宋末区适子所撰),经明、 清陆续补充,至清初的本子为 1140字。全书从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开首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然后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史朝代史事,最后以历史上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事例作结,把识字、历史知识和封建伦理训诫冶为一炉。《三字经》"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全用三言,开三言韵语蒙书的先例,且句法灵活,语言通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课本。元、明以后陆续出现过各种增改新编的《三字经》,但都未能较久、较广地流传。《百家姓》、《三字经》与《千字文》曾合称"三、百、千",成为相辅相成的整套启蒙识字教材,一直流传到清末。"三、百、千"后来又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编成蒙汉、满汉对照本,如《蒙汉三字经》、《满汉三字经》、《蒙汉对照百家姓》、《女真字母百家姓》 和 《满汉千字文》、《蒙汉千字文》,供满族、蒙族儿童学习汉文之用。《千字文》还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初学者学习汉文的课本。    《文字蒙求》是清朝王筠从许慎《说文解字》中选辑常用的2000多个字编成。文中楷书、篆文并列,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卷,是一本以汉字造字规律带动识字的教材。    "杂字"书在历代史书上很少著录,但其内容切合日用,又分类编纂,既可作识字课本,又能起字典作用,适合一般手工业者、农人、商人略识文字的需要,在蒙学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如《益幼杂字》、《群珠杂字》、《六言杂字》等,都曾在一时一地流传过。    大约在南宋末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图、文对照的识字课本。《对相识字》就是其中较早的一种。后经元、明、清的增删修改,又产生了一系列同类识字书,如《新编对相四言》等。    以封建道德教育为主的蒙学伦理课本
《太公家教》是现存的最早的这一类课本,撰者佚名,多用韵语杂述封建社会日常生活的道德要求和待人处世的格言。唐中叶至北宋初年颇流行。后 《三字经》、《百家姓》 出,中原地区渐少流传,而北方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则转多采用,曾先后译成女真文和满文。    宋代朱熹编的《小学》是最受理学家推崇的一本蒙学伦理书。全书辑录"古圣先贤"的嘉言善行,组成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门,外篇包括"嘉言"、"善行"两门。因说理深奥,多引古礼,不谐时俗而多难字,在实际的蒙学中流传不广。宋代程若庸的《性理字训》是以浅近的语言介绍朱熹理学的通俗读本。明代朱升曾把它与方逢辰的《名物蒙求》、陈栎的《历代蒙求》、黄继善的《史学提要》合刊,称"小四书"。    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分别编写的《小儿语》、《续小儿语》是明清时期广泛流行的蒙学伦理课本。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是以学规、学则形式进行封建伦理教育的课本,全书对《论语》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那句话,用三言韵语进行通俗解释,共1080字,好懂易诵,清代中叶以后在蒙学中曾广为流传。    其他如宋代吕祖谦的《少仪外传》、宋代吕本中的《童蒙训》,以及《昔时贤文》、《圣谕广训》等也属于这一类。 清代王相编的 《女四书》(包括汉班昭的《女诫》、唐宋若莘的 《女论语》、 明成祖后徐氏的《内训》和王相母刘氏的《女范捷录》)以及《女儿经》,则是供女童诵读,进行三从四德教育的伦理课本。    以社会、自然常识教育为主的知识性课本这类课本 滥觞于唐代的《兔园册》,创始于李翰的《蒙求》,最后发展为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幼学琼林》。    《兔园册》,亦作《兔园策》或《兔园册府》,书佚,现仅存半篇序文。据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为唐杜嗣先著,30卷。另据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为唐虞世南著,10卷。五代时乡村学塾颇多采用。    《蒙求》,亦称《李氏蒙求》。据《四库全书提要》为五代后晋李瀚所著。近人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认为当是唐代李翰所作。 书名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义。全书以历史典故为主要内容,每句四字,上下两句成对偶,各讲一个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的故事,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孙康映雪,车允聚萤"。宋以后广泛流传,"举世诵之",还曾远传到朝鲜、日本。后世陆续出现的各种《蒙求》和同类读物,如《十七史蒙求》、《广蒙求》、《叙古蒙求》、《春秋蒙求》、《历代蒙求》、《名物蒙求》等等,在体例上或内容上都师法李翰的《蒙求》。《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琼林》中许多内容也取材于李翰的《蒙求》。    《幼学琼林》是介绍成语典故的蒙书,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明末程登吉原编,清邹圣脉增补注释后,改名《幼学琼林》,简称《幼学》,共四卷,按内容分成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花木等30多类,编为两两相对的骈语,如"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奔北'";"'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坐井观天',见识不广"。此书清代曾风行全国。    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故事读本
宋代胡继宗编的《书言故事》是此类课本较早的一本,以介绍常用的典故、成语的出处为主。元代虞韶编,经后人多次修订的《日记故事》,则是以介绍历史人物故事为主的课本。 书中有不少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小故事, 如"称象"、"司马光破瓮救小儿"以及"灌水浮球"等,颇能启发儿童智慧。现存最早的明嘉靖刊本《日记故事》,上半截为插图,下半截为浅显的文字。这种配合故事附插图的编法,对近代蒙书的编写很有影响。    明代萧良友编的《蒙养故事》是用韵语编撰的故事书,经杨臣诤增订改名为《龙文鞭影》,分上、下两卷。"龙文,良马也,见鞭则疾驰,不俟驱策",喻此书能使儿童自觉学习,迅速掌握知识。清代李晖吉、徐?曾续编《龙文鞭影二集》。    明代陶赞廷编用白话解说的《蒙养图说》,清代丁有美编的《童蒙观鉴》,清代刊本《二十四孝图说》等,则是以封建伦常故事为主的蒙学故事读本。    用以陶冶儿童性情的诗歌读本
古代蒙学教育十分重视用咏歌古诗"以养其性情"。唐宋以后,诗歌成了蒙学教学中固定的教学内容。唐胡曾的《咏史诗》是较早为学童编写的诗歌集,包括一百余首以历史为题材的七言绝句,流传于五代至宋。后与《千字文》、《蒙求》合注刻印,称《释文三注》,并传至日本,复刊称《明本排字增广附音释文三注》。    宋以后在蒙学中流传较广的是《神童诗》、《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神童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属低劣, 开头一首就宣扬"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曾长期在蒙学中传诵。    《千家诗》有多种体裁和版本,最早的是南宋刘克庄编选的诗集,总名为《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克庄号"后村居士",故《千家诗》又称《后村千家诗》,共22卷。后来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比较广泛的有署名为王相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和署名为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前者为五绝和五律,后者是七绝和七律。后来又把两种《千家诗》合而为一,成为五七律绝的《千家诗》,流传不衰。《千家诗》共选诗 200余首,大部分语言流畅,词句浅近,易读易记,包括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杜牧的《清明》,苏轼的《饮湖上,初睛后雨》等名诗。由于《千家诗》成为蒙学中主要的诗歌教材,社会上又将它与"三、百、千"合称为"三、百、千、千"。后来,清代孙洙认为《千家诗》"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又择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编成《唐诗三百首》,署名蘅塘退士印行。此书一出,"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不只在蒙学,也是社会上十分流行的诗歌集。    参考书目   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独而又灿烂的神插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