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读后感,怎么描写生命生命读后感红脸儿的九子

我的位置:
最珍贵的儿童节礼物,送给每一个在成长的你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王一
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精选四本有关成长的书籍,不仅仅是为了孩子和家长,这也是为每个人准备的礼物,愿大家都有一颗爱阅读的心。
“成长”永远是文学作品中生机勃勃的主题。
六一儿童节将至,特此聚焦“成长”,精选四本有关成长的书籍———献给孩子和父母。
读什么样的书才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标准有很多,但有一条普遍的准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能给人以不同的启示、回应或追念。
所以,不仅仅是孩子和家长,这也是为每个人准备的礼物,愿大家都有一颗爱阅读的心。
转瞬即逝间,就长大了
带入了童真烂漫的世界
肖复兴的儿童长篇小说《红脸儿》出版了。我由衷地祝贺他,因为这是他近五十年创作生涯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肖复兴是一位在青少年读者中影响很大的作家。三十多年前,他的长篇小说《早恋》曾经轰动一时,成为那个时代少男少女的知音。很多已经进入中年的读者,现在还会谈到当年读《早恋》时的感受。
两年前,复兴读我的长篇新作《童年河》,写文章鼓励我,说我写出了童年时代真实的记忆和情感。我当时就建议他也写一写童年的记忆,为孩子们写一部儿童长篇小说。我读过复兴不少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那些发生在北京的胡同和大院里的故事,吸引了很多读者。如果他能写一部小说,重现他童年记忆中那个远去的时代,一定非常有意思。复兴答应我,说会试试看。两年过去,他果然为读者献出了新作《红脸儿》。
我一口气读完了《红脸儿》。复兴的小说把我带入了遥远的年代,带入了老北京那些曲折幽深的老宅,带入了一个童真烂漫的世界。那些用浓郁京味的文字讲述的故事、描绘的情景,不时使我心生共鸣,时而喜,时而忧,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怅然叹息。透明单纯的童心,面对复杂的人世,面对生活中猝然发生的悲欢生死,会发生多少难以预料的故事,就像清澈的溪水流入蜿蜒跌宕的河谷,在一块又一块突然出现的怪岩奇石前,撞击出漫天飞扬的浪花,溅湿了读者的身心。
在人情变故中成长着
《红脸儿》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发生在大半个世纪之前的故事。小说以细腻的笔法塑造了几个性格不同的孩子:“我”,一个聪明、善良、敏感的男孩,既是故事的叙说者,也是小说中所有事件的目击者和参与者;大华,小说的主人公,因脸上有红色胎记而称为“红脸儿”,小说中主要的情节,都围绕着他展开,他的神秘身世,在宅院中一次又一次引起轩然大波;九子,一个调皮顽劣的捣蛋鬼,他是小说中唯一让人生厌甚至生恨的人物,他对大华和“我”的种种恶作剧,超出了一个孩子可以被容忍的程度;玉萍,因腿长而被称为“刀螂腿”,一个擅长奔跑的美丽女孩,在养父母和生父之间痛苦徘徊。
孩子之间的情谊和纠葛,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家中的变故,不断地引发矛盾和冲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华曾在冰河中救过“我”,是“我”的救命恩人,两人也因此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因为听说大华没有父亲,是“私生子”、“野孩子”,大华受到歧视,也失去了孩子们的友谊,“大华就像是一条鱼,从水里被甩到沙滩上,一下子被孤立起来”。孩子们认为:“私生子、野孩子,就是他的罪恶,就是我们眼睛里那一颗容不得的沙子。”而曾经被迫参与孤立大华的“我”,在经历丧母之痛后,竟然因为父亲续弦,也成了孩子们嘲讽打击的对象。因为,家有后娘,在孩子们看来是一种耻辱。这样的情节,现在的孩子也许会觉得不可理解,但那就是当时的风俗和习气。而《红脸儿》中的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人情变故中成长着。
《红脸儿》讲述的故事,并不那么单纯,小说中有很多谜团,有一些神秘的气息,这些谜团,都是成人世界中的恩怨纠葛,以少年的眼光探索揭示这些谜团,成为小说故事发展推进的幕后动力。我想,这部小说所展现的世界,也许不是那么一目了然,要读者追随小说中的人物一起去寻找、去等待、去思索。
绝不仅仅是怀旧
读《红脸儿》的同时,我正在读马尔克斯的回忆录《活着为了叙述》,这是两本完全不同的书,但我却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相似的共鸣。为何共鸣?是因为作家对童年生活细腻生动的描述和回忆。这种回忆,绝不是空泛干瘪的交代,而是从心泉中汩汩不断地流泻出来,从记忆深处自然而然地喷涌出来,让人目不暇接、怦然心动。
马尔克斯回忆自己的童年,回忆那个发生在幽魂游荡的老宅中的故事,无数人物、无数奇特的细节,以及那些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叙述,使他的文字有着奇异的魅力。而肖复兴对童年生活的叙说,也是绵密而细致,他不放过孩子们遭遇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独特的细节。打雪仗、打红枣、爬房顶、“憋老头儿”、茅坑涂鸦、编蝈蝈和龙睛鱼、垛口上“茬架”、枣树下招魂……童年的记忆,是一个藏着无数珍宝的魔盒,一个优秀的作家,一旦打开这个魔盒,就会让读者看到里面的珍宝,看到眼花缭乱。而这炫目的光彩和声色,正是童年的颜色和声音。
复兴是一个爱乐者,写过不少欣赏音乐的散文。《红脸儿》有一段少年合唱队的描述,小说中的“我”,是童声合唱队的一员,孩子们在老师的指挥下合唱《我是一个黑孩子》。作者还对歌声有这样的描述:“低音像是水底下的游鱼;高音像是天空中的飞鸟;男声像是山顶上奔跑着的带犄角的小鹿,身边带着轻轻的风声;女声像是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和蜜蜂,身边飘过来芬芳的花香草香……”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的眼睛湿润了。也许其他读者难以想象,但在那个时代,我也曾是童声合唱队的一员,我也唱过《我是一个黑孩子》,那优美伤感的歌声,至今仍会在梦中萦回。《红脸儿》写的是北京的生活,却把我也拽回到遥远的童年时代,那么真实、那么亲切。
当然,《红脸儿》的意义,绝不是仅仅让人怀旧。小说中对童心的追怀,对童趣的描述,对儿童视野中世间万物的观察和探索,其实是表现了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童年,作为人生旅程的开初,是那么珍贵,值得我们永远珍惜。从童年走过来,更广阔的人生在等待着每一个人,小说的结尾,就展现了这样的趋势。“就在这样转瞬即逝的时间里,我们长大了,大到可以自作主张,一下子像长硬了翅膀的鸟儿一样,可以远走高飞。”一代代儿童的成长,大致都是如此。从蒙昧的幼童,到饱经沧桑的老人,读这样的小说,都可以被拨动心弦。这就是文学的魔力。
(作者为作家、散文家)
《红脸儿》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童真是最值得回味的源头
我最初看黄永玉的作品是《沈从文与我》。在书里,黄永玉说,沈从文是他的表叔,沈先生见证了他父母的爱情。那本书有几页插图,便可以窥见黄永玉的美术功底,也是从那本书上,我知道了黄永玉并非美术科班出身,却在一直不断努力。
黄永玉被称作“画坛鬼才”,也是少有的“多面手”,国画、油画、版画、漫画、木刻、雕塑皆精通。他是湖南凤凰的土家族人,14岁开始发表作品,曾当过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还做过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这一系列的标签都是他努力的足迹,如今92岁高龄的他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院院士。
这本《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是继《给孩子的诗》《给孩子的散文》《给孩子的古诗词》之后,“给孩子”系列的第四部儿童读物,也是黄永玉先生艺术生涯里的精华。他潜心为孩子们编绘了138则动物寓言,这里的每一篇都写满了哲理,一言一语都透露着生活的趣味,童真是这本书里最值得回味的源头,而一画一语一寓言,是黄先生自创的独特形式,这里的感悟,无不是给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
在他的自序中,他以“人真不是个好东西”为题,“鸡鸭临死前被卡住脖子的时候,不信人和它有这种生死关系”。在看这些时,我想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有的时候,虽然站在生物链顶端,但也不见得高贵几分,比起物欲谎言,我更喜欢这些动物的真诚,它们来得更为纯粹。
说到袋鼠,他说“根据我的经验,子女要有出息,不能养在口袋里”就是意指孩子不能作为温室里的花朵,而一幅图,配上精妙的短语,让人感觉很逗趣的同时,又会被文中潜藏的深意所折服。
讲述鳄鱼的时候,他解析了希罗多德的《历史》,谈及鳄鱼和牙签鸟的瓜葛。讲述狼的时候,他提及了《中山狼传》,与文化相结合、与历史相呼应,是对人生的另一番解读。
黄永玉的画,笔触很活,寥寥几笔,就让他眼里的动物,活在了纸张上。黄永玉从小就喜欢观察身边细微的昆虫、动物,这些无不是生活的素材,让人贴近了生活,也贴近了孩子的心灵,在看这一篇篇文字中,既能被文学的延伸所熏陶,也能引导孩子的艺术感官。
我喜欢从黄永玉的角度看动物。我喜欢为了告别演出,筹备了一生的知了;喜欢提灯的遗老,在野地搜寻失落记忆的萤火虫;喜欢注定饱吸人血,或是在巴掌下粉身碎骨的蚊子。这些细微的存在,是对自然近距离观察的结果,作者以一颗返璞归真的童心连接着孩子的好奇感,这里的幽默在荡漾,快乐在穿行。
此外,老鼠嫁女的憨态,猴闹的滑稽与可悲,都是智慧的浓缩。
这些精髓的短语,或讽刺现实,或警醒此刻,或嬉笑怒骂,一系列的幽默篇章对开发孩子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样,这本书照亮了成年的我,我想也会照亮此刻的你。
《给孩子的动物寓言》
黄永玉 著、绘
中信出版社
从“孩子与战争”到“战争中的孩子”
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曾在《写作的零度》中说:“小说和历史,彼此具有紧密的关系。每个世界产生了自己的幅员和界限,并在其中安排了自己的时间、空间、人物及种种物件和神话。”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火印》,就是在历史中的小说,它描写的是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战争是人类欲望极度膨胀的爆发,在这种欲望的冲击下,美好的事物、平静的生活、良善的人性都会被裹挟其中,受到挑战,甚至被碾轧得粉碎,即使是一匹马、一头牲口也不能幸免。
作品的主角是一匹叫做雪儿的马,极通人性却从未被驯服。雪儿的主人是一个叫坡娃的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雪儿,并把它收养在家中。故事就此展开,就在雪儿与坡娃一家建立起亲密感情的时候,日寇来到了野狐峪,和谐的生态、生活、生存被突然搅乱。
日本军官河野看中了雪儿,想要训练它成为自己的坐骑。但雪儿不肯接受河野的奴役,它心中唯一的主人是坡娃。由于雪儿的不屈和对抗,它沦为拉炮的战马,不得不忍受母子分离,遭受种种凌辱,同时遭遇不幸的还有处在日军大炮攻击下的野狐峪村民……
历经战火和苦难之后,坡娃终于将雪儿带回了野狐峪,但雪儿身上的属于日军战马的火印,却成为了它终身的耻辱。就这样,一段人与马的传奇故事,一个灰暗岁月的特殊印记,有关尊严、人性、亲情、战争的故事,围绕一枚火印展开。
曹文轩的故事构架及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在《火印》中,没有一个类型化的人物或场景,所有的情节进展都突破了以往抗日题材小说的套路与模式。
曹文轩写马,把雪儿当做有血性、有气节的人来写;写日军小兵稻叶,着重展现了少年心中的爱与同情,对雪儿与小马驹无微不至的照料;写男孩坡娃,写的是异乎其他孩童的倔强、果敢与坚强。透过沉重的情节,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历史,还有历史中的个体与群体,人性与兽性,看到了每个人对于战争、对于家园、对于生存的态度与立场,我们更看到了战火中那难得的爱与悲悯,是重建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丝亮光。
曹文轩的笔触,优美而又细腻,对于细节刻画更是入木三分。无论是在挖掘心理方面,还是雕刻人性方面,都是大手笔大气魄。所以,这部战争小说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解读空间。
回头看看,我们的儿童战争小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时期的发展。第一个发展时期,主要是以红色经典为主。作品虽然以小说形式呈现,但更多的是故事的教育意义,小说的艺术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整体上局限性很大,很多主人公形象单调,故事比较简单,有公式化和模式化的现象。进入第二个时期以后,儿童战争小说开始触及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故事更丰满,人物形象更立体,表现手法也更多元化。
刘绪源先生曾经在《“战争中的孩子”与“孩子的战争”》一文中提到:描写战争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应热衷于写孩子如何参加战争,并成为战争英雄,而是应该将更多的笔墨放在孩子战时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从战争的激情中回归日常的问题上。曹文轩的《火印》无疑是一块新的探路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来写“孩子与战争”的模式,转为“战争中的孩子”,折射出的是作家对于战争、童年、人性的思考。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黑暗中寻找光的故事
生命的“化学反应”
作者说,这是她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作品,也是她所遇到的难度最大的创作。
小说描写的是一百多年前的生活,以上海旧城“土山湾”孤儿院为原型,这所孤儿院是西方传教士办的,有天主教会的复杂背景;但它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在上海的市民文化生成过程中,起到过巨大作用,徐悲鸿、张充仁等大艺术家就都是由土山湾而走向世界的。
写这样的作品,要把握好人与历史、过去与现在、高雅与世俗等诸多难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在以往中国儿童文学里从未表现过的故事,也是一个超越读者想象力、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幼安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出生时便失去母亲,父亲是哑巴,又遭到了继母的虐待。为了寻找爱他的外婆,无意中走失,误撞入教堂,被看门人送进了专门收容孤儿的圣母院———“野芒坡”孤儿院。在“野芒坡”,幼安遇到了若瑟、菊生、神父安仁斋等一批形色各异的修士。幼安很快发现,上帝的力量并不能拯救他,他身上潜藏的艺术天赋一再激发他对命运做出抗争……
在故事里,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聚集在野芒坡,其间产生的有关生命、有关人性的“化学反应”,奇特、奇妙,激荡人心。
“光”成为了灵魂
如果换一种说法,《野芒坡》讲述的是少年幼安在黑暗中寻找光的故事,“光”也就成为了整部小说的灵魂。“光”充满了象征意义,不仅是现实中的光,是经历长夜后的熹微曙光,更是生命之光、希望之光,是茫茫人生中指引方向的光。它或许微弱,却足以点燃起绝望中的希望。
成长和自我探索,是作者着力探讨的一个主题。幼安是在失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失爱,意味着缺乏安全感,对成长、人生和未来都充满迷茫。幼安被命运抛掷在圣母院里,他对自己的境遇是悲观的,对未来是迷惘的。
正如作者在《后记》里引用的黑塞的话:“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跃出深渊。我们可以彼此理解,然而能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作者广泛收集了当时的饮食、交通、服饰、街市等诸多方面的细节,以直面人生的态度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加深了作品的历史深度。同时,作者并没有摒弃对内在的挖掘,支撑着人物种种经历的那股力量依然来自于人物的内心。
我们看到,幼安仿佛在暗夜中找到光亮的那种对艺术的渴求,看到他为实现这一渴求甘于种种忍辱而又做出挣扎时,创作的灵感才被点燃。
幼安最终的成长,有着更多因素:有幼安记忆里外婆给予的爱的美好,有若瑟、卓米豆、菊生等人友谊的滋润,更有神父安仁斋高尚的人格力量的感召,还有幼安生命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与遭际。其实,成就一个人完整成长的,是各种悲欢离合、坎坷颠仆、失去得到……所有这些,让少年幼安成长和成熟,最终成为一个有血有肉、心中有“光”的人。
兼容中国与西方
《野芒坡》又是一部兼容中国与西方的小说。书中的故事受到了黑塞的《德米安》的启发,也的确有不少外国人物穿梭于其间。然而,该书的立足点无疑是中国的,恰恰是中国的历史和苦难为这个故事提供了养料。
通过幼安的自我追寻,作者不单单描绘了一个孩子的心路历程,更发起了对于整个人类灵魂的追问。由此观之,这个故事已经超越了中国与西方的简单划分,探讨的是普遍的人性问题,为加深中国儿童文学的思想深度做出了新的贡献。
儿童作家曹文轩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作者的文学眼光是世界性的。但她并不仰仗、更不臣服于西方儿童文学,从不将西方儿童文学视为天经地义的唯一文学模式。她用她富有灵性和诗意的文字,向我们传达一个基本见解———这个见解值得中国儿童文学同仁思索:幅员广大、历史悠久,且又多灾多难的中国,为它的文学儿女提供了极其独特而又价值连城的写作资源。《野芒坡》又一次向我们传达了这一见解。
与作者之前的作品相比,《野芒坡》出现了新的走向———她从对心理的剖析而转向对灵魂的叩问。“灵魂”这个大词,是以往的中国儿童文学几乎未触及过的大词。
《野芒坡》
天天出版社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输入您的评论
在@后输入空格完成输入
登录并发表
&&评论内容
登录并发表
没有会员号请
上海辟谣平台
第二届微电影大赛
创意设计产业信息
文创领军人物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肖复兴长篇小说《红脸儿》首发&书写老北京人纯真童年
日08:52&&来源:
人民网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黄维)“我所书写的童年和今天孩子的童年年代背景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各自童年中所包裹的心是一样的。这个心,就是童心。无论生活如何春秋演义,时代如何风云变幻,孩子的童心是不会变化的。这是儿童文学能够存活至今的鲜活的核心。”著名作家肖复兴谈及长篇儿童小说《红脸儿》创作动因时说。
《红脸儿》近日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小说以散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回顾了“我”与三个小伙伴之间的童年往事:“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大院里突然搬进来一个名叫大华的男孩,一场由孩子担当主角、以家庭为背景的成长故事剧就此在大院内悄然上演……
7月10日,《红脸儿》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蒋达德、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林彬、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陈效东等出席研讨会。束沛德、樊发稼、海飞、张之路、王泉根、刘海栖、刘绪源等二十几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参加研讨。
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对《红脸儿》一书展开了充分研讨,对该作品所富含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教育意义等给予高度评价。与会者普遍认为,这虽然是肖复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儿童小说,但作家有意识地将儿时记忆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从而成功地实现了“纯真”与“深刻”之间的艺术平衡,使小说的趣味性和思想性相得益彰。可以说,《红脸儿》既是作者的童年自传,也是一代人命运的真实写照。有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不仅很好地处理了“成人书写”与儿童认知的分寸感,同时也在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张弛有度、饶有新意。小说以散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五六十年代北京大院里几个孩子之间的友谊故事,这种带有回忆性质的创作,决不是空泛干瘪的交代,而是从心泉中汩汩不断地流泻出来,从记忆深处自然而然地喷涌出来,让人目不暇接,砰然心动。作品分别采用了两套叙事笔墨,为读者搭建了一组彼此观照的双层艺术空间――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前者欢快明丽、天真烂漫,后者则阴郁苍凉、神秘莫测。正是在这种晦明变换、忽暖忽寒的叙述中,同一时代中两代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记忆被同步激活。从蒙昧的幼童,到饱经沧桑的老人,读这样的小说,都可以被拨动心弦。
肖复兴谈到创作动因时说,这源于赵丽宏先生的《童年河》,写出了作家童年时代真实的记忆和情感。而赵丽宏曾鼓励他也动笔写写他的童年记忆,也为孩子们写一部儿童长篇小说。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构思和努力创作,《红脸儿》终于成功出版与小读者们见面。对于儿童文学的写作,肖复兴认为,从某种程度而言,比成人文学要难。原因在于儿童文学书写的内容一般应该是儿童,而读者对象更是儿童。这种制约使其写作带有较大的局限性。儿童文学难写,还在于作者大多已是成年人,与孩子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年龄差异和代际矛盾。因此,他不时提醒自己对此要格外警惕,面对童年经验,要提炼出什么样东西,要如何讲述,让今天的读者不感到陌生。他强调,在儿童文学的写作中,童心可以演绎童年生活的万千变化,让最不起眼的生活也可以焕发出光荣的神采,童心可以点石成金。童心比童年重要。
据介绍,《红脸儿》出版不久便入选中华读书报2016优秀童书榜,入选百道好书榜综合推荐榜中榜最值得阅读的图书,入选世界读书日好书推荐书单,入选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之文艺原创精品出版规划项目等,被认为是一部值得大力推荐给孩子们的好作品。
(责编:黄维、陈苑)
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作家肖复兴携小说《红脸儿》来郑州分享创作心得
记者游晓鹏本报讯5月29日,著名作家肖复兴携新作《红脸儿》在中原图书大厦分享自己的创作与读书心得。
肖复兴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等多种奖项。有过10年教师生涯的他对为孩子们创作可谓情有独钟,30多年前,他的长篇小说《早恋》曾轰动一时,成为很多少男少女的知音。如今,他又创作出了首部儿童长篇小说《红脸儿》,用散淡、诗意的语言把读者带入老北京曲折幽深的老宅,带入天真烂漫的童真世界。
谈及目前国内的儿童文学,肖复兴认为有两种不太好的倾向,一种是矮化,也就是成人生硬地模仿孩子,另一种是拔高,作者总是摆出过来人的姿态,情不自禁地教育孩子,“这两种倾向都不好,是儿童文学写作的大敌”。肖复兴说,童心甚至比童年更重要,童心对于成年人而言是需要唤起的,用童心的光彩来照亮过去的生活。儿童文学的本质就在于能不能把握这些,把最简单、最单纯的东西写出来。
说到读书,肖复兴认为读书也要趁早,学习好比种庄稼,错过好时候效果截然不同,而最佳读书年龄应该是小学四五年级或者初中一二年级。这是人记忆力最好、心灵最纯粹的时代,因此看什么书也非常重要,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良性的阅读指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脸儿读后感8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