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面的△一年级分一分ppt,使每个圆里都有3个△。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3.doc9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在对比观察中发现简单规律,能够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验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独立探索、大胆尝试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过程,并掌握正确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定位。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感受图中所提供的情境。
2、提问:“一共有600只鸡,平均每层有多少只?”该怎样列式?
二、活动尝试。
1、600÷3 ?你是怎样想的呢?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
2、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1)3个200是600,600除以3得200;
(2)6个百除以3得2个百,2个百是200;
(3)因为6÷3 2,所以600÷3 200。
学生交流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口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口算。
(2)反馈交流,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三、师生探究。
1、出示“这些鸡2天共产鸡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让学生尝试列式。
(得出算式:986÷2)
2、你能估计一下得数大约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想的?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列出竖式后尝试演算。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4、集体评议。
(1)“4”为什么写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刘瑜 - 数学二上第四单元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用除法计算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和探索用口诀求商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的乘法口诀求商。结合用口诀求商的教学,教材还安排了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除法实际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认识,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概念的内涵比较丰富。学生在结合生活实例理解除法含义时,不但要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还要学会“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在学习用口诀求商时,不但要理解“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还要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因此,理解除法的含义和用口诀求商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一些特点:
1.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括。所以,认识并学会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为此:教材在揭示除法的概念之前,先安排四道例题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平均分。例1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把6个桃分成两堆,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作平均分;例2引导学生按每几个分成一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得到可以分成几份;例3引导学生按平均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得到每份是多少;例4直接提出“把12支铅笔平均分,你可以怎样分”,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操作和思考中进行两种分法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升”的特点,使学生头脑中的“平均分”的概念既有具体的表象支撑,又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概括,从而为认识除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联系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对平均分的已有认识,逐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认识平均分后,教材通过例5、例6提出两个实际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尝试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联系操作和思考过程,揭示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安排,使学生对除法概念的产生及形成过程有着较为深刻的感悟,除法概念的引入变得顺理成章。在“想想做做”中,教材还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初步体会相应除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用口诀求商的方法。为了使学生体会除法计算的现实意义和作用,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例如,教学用口诀求商时,教材创设了“8个小朋友打乒乓球,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的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列出“8÷2"的算式后,教材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求出商,而是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究结果。根据除法的含义,学生可能想到用“8-2-2-2-2=0”找到答案,也可能想到通过平均分的操作找到答案。而这些方法都不够简便易行,都不具备算法化的特征。这时,学生就会自然产生探索新算法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生自然乐于参与,乐于接受。这样使新算法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融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又直接为解决问题服务,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又有利于他们体会计算对于解决问题的作用。
4.注意通过比较与交流,沟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教材在练习的编排上,特别重视以题组的形式组织学生的观察、比较与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建立除法的概念,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例如,学习平均分时,教材让学生根据同一幅场景图,完成相应的两组填空,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时,既可以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把一些物体按照指定的份数去平均分,从而获得对平均分概念的更为透彻的理解。认识除法后,教材让学生根据同一幅情境图写出相关的两道除法算式,或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既有利于学牛自主建构认知体系,又能为接下来学习用口诀求商作些准备。学习用口诀求商时,教材通过题组让学生自主发现可以用同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式题,使原有的认识得以完善和提升。
合肥市和平小学东校电子教案
备课时间: &&&&&&&主备人:&&&&&&&&&授课教师:&&&&&&&&&年级学科:&&&&&&&&&&
《平均分(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学生操作)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按学生交流,在黑板上摆出3种分法)
观察: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或提问哪种分法每份同样多,并在学生回答后说明平均分的含义)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把黑板上的分法按两类分开摆)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回答后集体说一说)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对号。
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
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学习分法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很聪明。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出示例题,摆出8个桃)
小朋友,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友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在图里分一分,看看能分成几个小朋友,在(&&&)里填一填,再和大家交流。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教师在黑板上每2个圈一份,圈成4份)
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说一遍。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请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指名几位学生说一说,明确是按每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4份)
指出:刚才平均分的分法是这样的: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4份。(让学生说一说;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4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12根小棒,每2跟一份地分,每次拿出几根小棒,能看出怎样的结果?每3根、每4根一份地分呢?
小朋友能分吗?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且记录下来:每(&&&)根一份,分成(&&&)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演示分的过程,明确每份分了几根,结果是分成了几份,并板书。
引导: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每(2)根一份,结果分成——(6份);第二次每(3)根一份,结果分成——(4份);第三次每(4)根一份,结果分成——(3份)。你觉得这里平均分是怎样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
交流分法和结果,逐题说说每几个一份,结果分成了几份,有错的订正。
提问:这里的平均分都是怎样分的?
强调: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
2、操作平均分。&&
让学生摆出6个圆片。
要求按每2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要求按每3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
说明:刚才大家的分法,就是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结果知道分成了几份。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
提问:请看图上,每人分3个,图里是怎样拿气球的?(每次拿出3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
填空:小朋友想一想,像这样每3个一份地分,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把结果填在(&&&)里;如果有困难,可以再图里圈一圈,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再填一填。
交流结果。
追问:这里把15个气球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四、回顾内容,课堂小结
引导: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通过学习有哪些体会?
小结:今天学习了平均分。通过小朋友摆学具,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还通过分桃、分学具,知道了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可以看分成了几份。同时,小朋友体会到,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是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好方法。
平均分(一)
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合肥市和平小学东校电子教案
备课时间: &&&&&&&主备人:&&&&&&&&&授课教师:&&&&&&&&&年级学科:&&&&&&&&&&
《平均分(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45页例3、“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动手做”。
1、使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掌握“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内涵。
2、使学生练习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表达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操作回顾,揭示课题
1、操作回顾
我们已经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现在就来用平均分的方法分一分。
(1)请拿出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一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
交流:8根小棒怎样分的,分成了几份?
结合交流演示按每2根一份地分,并画圈表示分法和结果。
(2)追问:这是平均分吗?这里的平均分是按什么来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
指出:这里的平均分是按每2根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板书: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几份)
2、谈话揭题
像上面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里的平均分是知道每2根一份,要每次拿2根摆成一份,结果分成4份,这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那平均分还可以怎样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板书课题)小朋友要注意两种分法不同的地方。
二、动手实践,习得方法
(1)学生操作、交流
出示例题,让学生了解题意。
引导:这里把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问每个小朋友分几个。现在请大家先拿出8个圆片代替8个桃,再拿出2根小棒(代表2个小朋友)横着摆。
追问:摆2根小棒表示什么意思?
现在大家动手分一分8个桃,按照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来分,把桃分完,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几个,在书上(&&&)里填一填。(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把8个桃按几个小朋友平均分的?(教师说明并在黑板上画椭圆:要按2个小朋友平均分,先画2个椭圆,代表2个小朋友。)
接下来你是怎样分的?(根据学生交流,演示学生各自的分法,每次有多余的时候问学生接着怎样分)
提问: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说一遍)
(2)明晰分法。
提问:刚才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几份?先摆2根小棒表示要按什么平均分?(按2份平均分)
说明: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就是要平均分成2份,所以先摆小棒或画圈确定分2份,再按2份平均分。
小朋友按2份平均分的分法有一些不同,有的每份先分1个,有的每份先分2个等等,再把剩下的这样分完:也有的每份依次分4个,刚好分完。过程不同,但都是按2份分,把每份分得同样多。
引导:想一想,每次摆的时候为什么都要把每份个数分得一样多呢?(为了把2份分得同样多)
演示、操作,统一方法:刚才小朋友的分法,都是按2份分,做到了每份同样多。现在请小朋友再跟老师一起分一分:8个桃要按2份平均分,先确定分的份数是2份;(指2个椭圆,并问:你们摆好2份了吗?)为了保证每份分得同样多,可以这样分:每份先分1个,接着每份再分1个等等,现在正好分完。
提问:8个桃按2份平均分,结果知道了什么?
(3)回顾小结。
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分法,把8个桃按几份平均分的?我们是怎样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
说明:今天把8个桃平均分是这一分:按指定的2份平均分,分完后看到每份分得4个。
启发: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分法,和前面学的“按每几个一份地分”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说明:今天学习的平均分,先确定好平均分成几份,结果是每份分得几个;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是先确定好每几个一份,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教学过程:
一、动手实践,习得方法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要确定好几份来分,能看出怎样的结果?平均分成3份、4份呢?
小朋友能分吗?请小朋友先想好每次分成几份,再动手分一分,分完后看每份几根,并且记录下来:平均分成(&&&)份,每份(&&&)根。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演示分的过程(教师画圈或横线表示份数),明确各是按几份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几根,并板书。
引导: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按2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6根);第二次按3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4根);第三次按4份平均分,结果每份是——(3根)。你觉得这里平均分都是按什么分,结果能知道什么?(板书: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几个)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几个。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平均分另一种方法。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今天是先看清要平均分成几份,然后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看每份几个。
二、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懂分的方法,说说要平均分成几份,为什么每份先分1个,接着怎样分;再连线分一分,分完为止,然后填一填。
交流连线结果,逐题说说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每份几个。
提问:这里平均分先看什么,都是按什么分的?
小结:这里的平均分,都是先看要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能知道每份几个。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分胡萝卜给几只小兔,要求按几份平均分?
提醒学生可以连一连,也可以用学具表示8根胡萝卜分一分,再把分得的结果说一说、填一填。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题意后,要求学生先看着图在脑子里分一分,想想每只松鼠分得几个,再连一连、分一分、填一填,看自己想的结果对不对。
提问:这是按几份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几个?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组织操作
15个圆能平均分成几份?先同桌讨论,(可以想几个几是15)想好了一起交流。
交流:能平均分成几份?(板书:平均分成3份、5份、15份)
你准备按几份平均分?先想一想,再选一个平均分的份数,用圆片分一分,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2)组织交流,深化分法。
根据学生交流分法,教师演示分法:先确定平均分几份,再分一分。分完后让学生说说15个圆平均分分成几份,每份几个。
说明:刚才小朋友用今天的分法平均分,分得真好!都是先看要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几个。
(3)观察拓展。
小朋友,如果换个方法看,用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想一想分成3份的,可以看成是按每几个一份分的,结果是平均分成3份?(教师用手势表示每5个一份地分,并指分成3份的结果,初步体验不同分法)
指出:小朋友,我们从同一个分的结果里,可以看出分法虽然不同,但也是有联系的。究竟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小朋友先想想,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就能更加清楚不同分法各是怎样分的。
三、完成“动手做”
1、用8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请小朋友拿出8个小正方形,你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同桌商量怎样拼,动手做一做,看看你有几种拼法。
交流拼法,教师演示两种拼法:拼成一排的,拼成两排的。(注意引导学生明白4×2的两种拼法位置不同,但却是完全一样的图形)
启发:请看拼成的图想一想,怎样很快想到能拼成2排,每排4个?(引导用二四得八或2×4=8想)
说明:用几个几是8,想乘法口诀或算式,再把8个平均分,就能想到怎样拼。比如,二四得八,或者2×4=8,就想到按2排平均分,一排可以摆4个;也可以想到按每4个摆一排,可以摆成2排。
2、用12个、18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用12个、18个能拼成长方形吗?你选一种个数,用你的方法想一想,拼一拼,再和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等会我们一起交流怎样拼的,各有几种拼法。
交流拼法,教师展示给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拼正方形。
提问:用这样的小正方形拼正方形的话,你最少用几个就能拼成正方形?
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形拼正方形。
四、回顾过程,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的“平均分”你学到了什么?能说说今天平均分的方法是按什么平均分,结果是什么吗?和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方法不同在哪里呢?
你是通过什么活动学会平均分的方法的?
小结:今天仍然学习平均分。小朋友还是通过动手操作分桃、分学具,学会了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看清要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得到每份几个。用学具摆一摆、想一想,是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小朋友要学会用学具学数学。
平均分(二)
按几份平均分
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合肥市和平小学东校电子教案
备课时间: &&&&&&&主备人:&&&&&&&&&授课教师:&&&&&&&&&年级学科:&&&&&&&&&&
《平均分(三)》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例4、“想想做做”第1~6题。
1、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进一步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和“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能区分平均分的不同分法,能根据平均分的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表达等活动,比较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加深认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和结果,感受不同分法的内在联系,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了解现实情境中具有数学现象和数学内容,体会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与区别;培养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认识平均分不同分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分法。
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圆片各若干。
一、复习感知,初步比较。
1、谈话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内容,我们主要学习和研究的是什么知识?
分得怎样的结果才是平均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平均分。(板书课题)
2、操作激活。
出示8根小棒。
要求:把它们每2根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根?
学生用小棒按要求操作平均分,同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操作两种分法。
交流:刚才各是怎样分的?
请小朋友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的过程和结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3、小结归纳。
说明:一种是按每几根一份地分,看分成几份;另一种是按几份平均分,看每份几根。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比较分法
1、教学例4。
引导:老师这里有12支铅笔,你能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把12支铅笔平均分吗?
请小朋友用12根小棒代替铅笔,想想可以怎样平均分,再分一分。分的时候看明白你是怎样分的。(学生操作)
2、初次尝试。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结合学生黑板上出现的实际分法进行教学。
(1)交流:这是平均分吗?你能介绍自己是怎样分的吗?(学生介绍分法)
小朋友听明白他是怎样分的了吗?那来说说他怎样分的。(指名复述分法)
(2)提问:有没有分好后与他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却是不同分法的呢?
那你怎样分的?你来用不同分法说说怎样得出这个相同结果的。
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后一个小朋友又是怎样分的?
(3)比较:现在平均分摆出的结果一样,但他俩的分法不同在哪里呢?大家先同桌交流一下,再把不同的分法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明确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分的过程一种是把12支铅笔,每3支一份地分,结果分成了4份,另一种是把12支铅笔,按4份平均分,结果每份3支。
(4)小结:小朋友现在看到,虽然平均分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分的过程却不一样,一种是每3支一份地分,看出可以分成4份,一种是按4份平均分,看出每份3支,不管哪种分法,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支数相同,因此都是“平均分”。
3、再次尝试
引导:12支铅笔平均分,你还可以怎样分,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自己用小棒分一分,再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并互相说说你摆出的结果还可以用哪种分法得到。(学生操作,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指导)
交流:你分的结果是什么?能说出哪两种分法都能得出这个结果吗?
讨论: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结果,你能有序地说说一共发现了多少种平均分的结果吗?
启发: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也可以是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有几个,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每份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操作、填空。
交流每次怎样分的,根据交流演示分法和结果。
提问:这里两种分法摆的圆片结果一样吗?分法有什么区别?
说明:这里平均分摆出的相同结果,可以用两种分法得到:一种可以每2个一份地分,另一种可以按5份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2、3、4、5、6题。
四、反思过程,全课总结
引导:小朋友反思一下学习过程,今天学习了平均分的什么内容?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平均分(三)
平均分2种不同的方法:
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有几个。
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进一步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和“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能区分平均分的不同分法,能根据平均分的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表达等活动,比较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加深认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和结果,感受不同分法的内在联系,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比较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了解现实情境中具有数学现象和数学内容,体会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与区别;培养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合肥市和平小学东校电子教案
备课时间: &&&&&&&主备人:&&&&&&&&&授课教师:&&&&&&&&&年级学科:&&&&&&&&&&
《认识除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页例5和“试一试”,第49页例6和“试一试”,第50页。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会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平均分问题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具准备
一、教学例5
1.出示例题的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并说明图中的小朋友们打算坐缆车上山去游玩。提问: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2.出示图下的文字,指名读题。
3.启发思考:怎样才能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你打算怎么办?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答案,则按照以下过程组织学生活动:
(1)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坐3辆车的?
(2)启发:这样的想法对吗?有什么办法能说明它是对的?(用圆片代替缆车摆一摆)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出答案,则按照以下过程组织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圆片分一分或画图圈一圈。再选一种方法进行操作并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2)提问:一共6个小朋友,每2人坐一辆车,要坐几辆车呢?
4.讲解:通过分圆片、画图,我们发现几个2人是6人?因为6人里面有3个2人,所以要坐3辆车。像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揭示课题并板书:6÷2=3)“÷”是除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的运算符号。介绍除号的写法,并示范算式的读法。
指导学生练习写除号,读、写除法算式。
5.提问:6÷2=3表示把6个小朋友按每几个一组地分,分成了几份?
【设计说明】上面的前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第3个环节,针对学生的实际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预案,可以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又十分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或操作,或思考,或讨论,体现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运用。后两个环节是引领学生把已经积累起来的对平均分的认识进一步抽象,并揭示除法的概念。
二、教学第48页“试一试”
1.让学生先观察情境图,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再想一想可以列怎样的算式计算,并在书上填一填。
2.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3.让学生读一读除法算式和得数。
提问:这里的12÷3=4表示把多少个苹果按每几个一份去分?分成了几份?也就是说,12里面有几个3?
4.小结:像这样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去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说明】“试一试”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以教师提问、点拨为辅,让学生及时整理思路,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巩固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和图下的文字,让学生看图、读题后,提问: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再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学生可能用小棒或圆片代表小朋友分一分,也可能借助已经积累的平均分的经验,想到把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每组2人。
2.指出:像这样“把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板书:6÷3=2)
提问:这道算式表示把多少个小朋友平均分?分成几组,每组有几人?
3.说明: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除法算式的得数叫作“商”。(在算式相应的数下面板书:被除数、除数、商)
让学生结合例5中的算式说一说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设计说明】由于学生在例5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到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因此,例6的教学进一步加大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结合具体的情境提出问题后,没有作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同时告诉学生:像这样“把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简洁、明快,又突出了除法含义的本质。
四、教学第49页“试一试”
1.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独立完成,再组织汇报。
2.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人分得4支铅笔的?这里的8÷2=4表示把多少支铅笔平均分?分成几份?每份有几支?能把这道算式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五、比较例5和例6
谈话:通过例5和例6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除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想到:例5和例6都是把6个小朋友平均分,例5是把6个小朋友每2个一组地分,求可以分成几组;例6是把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它们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无论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多少份,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例5和例6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例5和例6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不同,但都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沟通了平均分和除法的内在联系,突出了除法概念的本质内涵,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除法的概念。
六、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
(2)提问:你们是怎样想到“5次能搬完”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理解题意后,提问:这道题要求根据同一幅图回答几个问题?
(2)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填的。
(3)提问:第(1)题的算式15÷3=5表示什么意思?第(2)题的15÷5=3呢?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由于“想想做做”中的题型与“试一试”相仿,因此完成方式基本上是“先练后说”,说的重点主要关注由于平均分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算出的结果也不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七、教学“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再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八、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读作:&&被除数:&&除数:&&商:
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会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平均分问题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合肥市和平小学东校电子教案
备课时间: &&&&&&&主备人:&&&&&&&&&授课教师:&&&&&&&&&年级学科:&&&&&&&&&&
《练习八》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1~52页练习八。
1、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列算式的练习,能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情境表示的意思,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和问题正确列出除法算式,并能说明自己的想法,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熟练读、写除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看情景说明列式理由,体会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强化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加深理解除法含义,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发展形象思维和观察、分析、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初步感受模型思想。
3、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观察、思考等认知活动,感受实际生活里的除法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观察情境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具准备
师生各准备小棒若干。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除法,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列出除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练习除法的认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并了解乘法和除法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理解除法含义
1、做练习八第1题。
(1)学生读题。
要求:请同桌小朋友每人用10根小棒,互相合作按题里要求分一分。
同桌用左边小朋友的小棒按第(1)题分,注意分法和结果,填写括号和算式。
用右边小朋友的小棒按第(2)题分,两人检查对不对,再填写括号和算式。
交流:第(1)题怎样分的,结果是几份?除法算式怎样列的?为什么用除法算?
第(2)题怎样分的,结果是什么?
为什么也用除法算?
(2)比较:请小朋友观察分的小棒,用10根两次平均分摆成的小棒是一样的,不过分法不同。你能说说刚才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吗?
请根据分法说一说,这两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虽然看到摆成的小棒是一样的,但两次分小棒的过程、结果不同,一种是按5根一份平均分,结果是分成2份,除法算式是10÷5=2;另一种分法是按2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5根,除法算式是10÷2=5。所以,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或者是按几份平均分,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但算式表示的意思不同。
2、做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里有多少个棉桃,分成了几个几,明确有12个,分成了4个3。
要求同桌根据两种分法说说,可以看成怎样的分的,并交流不同说法。
让学生填空。
交流填空结果和算式,呈现学生的练习。
追问:为什么都能列出除法算式?
指出:把12个棉桃平均分成几个几的同一幅图,可以从不同分法来观察:可以看成每4个一份,分成3份:还可以看成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看成不同的分法,写出的除法算式不同。
3、做练习八第3题。
提问:从图里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读题填空、列式。
交流填空和算式,让学生说说列式时怎样想的。
指出:根据平均分写除法算式,要根据图意先想是怎样分的,结果是什么,再根据分法想算式怎样写,然后正确写出算式。
4、做练习八第4题。
引导:请小朋友仔细看图,想想一共几条金鱼,可以看成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列出算式,同时指名板演。
交流:为什么要列成除法算式?这两道除法算式是怎样想的?
指出: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列式时要联系分法想算式。
三、感悟乘、除法练习
1、&做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观察图意,说说有几个花坛,每个花坛几朵花,一共多少朵。
学生自己读题填空、填算式。
交流填空和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为什么可以写成乘法算式?说说你是怎样看图的。
你是图里是根据什么列出两道不同除法算式的?
现在看一看,这幅图可以列出几道算式?怎样的三道?
让学生集体读一读三道算式。
引导:大家讨论讨论,上面列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时,每次是怎样观察这幅图的?讨论好了把你们的观察方法怎样看的。
指出:像花坛这样几个几的图,可以看成“几个几,一共是多少”,列出乘法算式,也可以看成“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列出除法算式,还可以看成“按几份平均分”,列出另一道除法算式。所以,根据这样有几个几的图,可以列出一道——乘法算式、两道——除法算式,这三道算式是有联系的。
2、口答练习八第7题。
观察:请小朋友仔细看第7题里的图,柜台上有些什么蔬菜,每种蔬菜是怎样摆的。
交流:哪位小朋友告诉大家,柜台上摆了哪些蔬菜,怎样摆的?
提问:黄瓜是怎样摆的,能说出哪些算式?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两道算式各是怎样想的?
引导:你能根据图里蔬菜说出哪些算式,在小组里说一说。
交流算式,注意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说,教师板书。
追问:这里每种蔬菜都可以写成几个乘法算式和几个除法算式?
让学生集体读一读每组三道算式。
说明:这里根据每种蔬菜写出的三道算式是有联系的。生活里经常看到这样摆成几个几的物体,这时都可以写出有联系的三道算式。看成“几个几一共是多少”,就用乘法算,看成“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或者“按几份平均分,每份几个”,都用除法算。
3、尝试、拓展。
引导:我们看到上面每组里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是有联系的。你能试着根据下面的算式,说出有联系的除法算式吗?
4、口答练习八第8题。
四、练习总结,布置作业
1、练习总结。
引导:这节课练习了许多题目,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
总结:通过练习,小朋友进一步知道了,平均分的问题要用除法算。平均分的一幅图,可以看成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也可以看成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根据不同的分法能列出不同的除法算式,算式表示的意思就不同。还知道像这样的图,还可以看成几个几是多少,列成乘法算式。所以像今天这样的图,都可以列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这样的三道算式是有联系的。
2、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看思考题,明确有3个圆,要画8个三角形,每个圆里都有4个。
学生先自己画一画,再交流怎样画的,看看是不是符合题目的要求。
《练习八》
学生通过看情景说明列式理由,体会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强化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加深理解除法含义,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发展形象思维和观察、分析、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初步感受模型思想。
合肥市和平小学东校电子教案
备课时间: &&&&&&&主备人:&&&&&&&&&授课教师:&&&&&&&&&年级学科:&&&&&&&&&&
《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3页例7和“试一试”,第54页“想想做做”。
1.使学生经历探索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除法计算。
3.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探索算法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培养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初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感受用口诀求商的合理性;能联系除法含义解答一些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一、教学例7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
出示例题:8个小朋友打乒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3.提问:求分成了几组,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列式?(板书:8÷2=)
4.谈话:怎样算出8÷2的商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办法算一算,再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算出结果了吗?谁来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1)用8根小棒代替8个小朋友分一分,8根小棒,每2根一份地分,正好可以分成4份,所以8÷2=4。(2)&8-2-2-2-2=0,从8里面每次减去2,4次正好减完,所以8里面有4个2,8÷2=4。(3)根据已有的经验思考,因为4个2人是8人,所以8÷2=4。
5.谈话: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8÷2的商是4,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是想几个2是8。因此,计算除法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例如,计算8÷2时,可以先想2乘几得8&7因为“二四得八”,所以8÷2=4。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用口诀求8÷2的商的思考过程,然后指名交流。
6.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计算除法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揭示课题:用口诀求商)
二、教学“试一试”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提问:计算12÷3=□,要想哪句口诀?商是几?计算10÷5=□,要想哪句口诀?商是几?
讲解:第一题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就要想“三几十二”。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3=4。第二题被除数是10,除数是5,可以想“几五一十”。因为“二五一十”,所以10÷5=2。
3.小结:计算除法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求出商。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在乘法口诀中,除数可能是第一个乘数,也可能是第二个乘数。所以刚学用口诀求商时,一定要仔细地想。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填空时的思考过程。
(2)提问:计算第一组题时,你想的是哪句口诀?计算第二组题呢?每组两道题在想口诀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组题后,提问:计算这三道题都是用的哪句口诀?
让学生独立完成另外两组题,分别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都是用的哪句口诀。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组的三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组中都有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乘法算式中的积和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同,一个乘数和除法算式中的除数相同,另一个乘数和除法算式中的商相同。所以,用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求乘法算式的积,也可以求除法算式的商。)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题目。提问:你知道每个图表示什么意思吗?
(2)让学生在小组里算一算,互相说一说。反馈时,要求学生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每组算式的商。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选择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题目。提问:题目中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学生只说出“小猴2天吃完这些桃”的条件,则提问:要求平均每天吃多少个桃,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找出这个条件?
如果学生能找到两个已知条件,则让他们说说是怎样知道一共有12个桃的。
(2)让学生列式算出得数,并提醒他们要在最后的括号里写单位。
(3)反馈: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计算时用了哪句口诀?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独立完成解答,并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本领?怎样用乘法口诀求除法算式的商?你还有哪些收获?
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就要想“三几十二”。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3=4。
学生经历探索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除法计算。学生初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感受用口诀求商的合理性;能联系除法含义解答一些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探索算法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培养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合肥市和平小学东校电子教案
备课时间: &&&&&&&主备人:&&&&&&&&&授课教师:&&&&&&&&&年级学科:&&&&&&&&&&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5、56页练习九。
1、2、使学生能结合口算除法解释求商的办法,通过比较和列式体会乘、除法间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表内除法口算能力;能联系乘、除法含义说明解决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初步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练习,能独立思考、与人交流,获得熟练掌握新知、应用新知的成功体验,发展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熟悉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用6以内的乘法口诀正确地口算相应除法的商;能根据口诀或乘法算式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商,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正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朋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信心用口诀把除法算式都算对吗?
今天这节课就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大家要进一步熟悉用口诀求商的办法,能比较熟练地把除法算对,还要能根据乘法算式想到相应的除法算式,能正确解决乘、除法实际问题。
二、计算练习
1、做练习九第1题。
让学生独立读乘法口诀,一组一组写得数。
交流得数,要求学生一组一组齐读一遍。
提问: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算几道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说明: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这两道除法算式是有联系的。算除法想口诀,可以看算式里的除数,想它和几乘等于被除数,找到用哪句口诀,这样就能正确算出得数。
2、做练习九第2题。
让学生看题。
提问:看第一小题向日葵上3个数,你能想到哪句乘法口诀和哪两道除法算式?(指名回答后集体说一说口诀和两道算式)
后面每道题你能想到哪个除法算式,叶子上填什么数?自己思考,再叶子上填出合适的数。
交流得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要求:现在小朋友一起看4道题,先说乘法口诀,再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最后一道为什么只能说一道除法算式?
还能用这里每组3个数说出乘法算式吗?请小朋友看每组里的数集体一起说一说。
3、练习九第3题。
(1)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填写得数。
提问:每组题各是用的哪句乘法口诀?(指名说一说)
你觉得每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谁来试着说一说。
指出:每组三道题是用同一句乘法口诀算的,它是有联系的乘、除法算式,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下面的两道除法算式。
(2)你能自己想3个数,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吗?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说想到哪3个数,写成的哪几个算式。(教师板书)
4、口算除法。
用除法口算卡片让学生直接说得数,选择一些算式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注意看学生口算掌握程度。(先指名口算,再试着集体口答)
三、实际问题练习
1、做练习九第5题。
让学生用3个条件说出从每幅图里知道了什么。(如,有两棵树,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一共有6只小鸟)
要求学生看每幅图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交流算式,让学生结合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样的一幅图,可以看成“几个几”是多少,写出乘法算式;也可以看成“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和“按份数平均分”写出两道除法算式,这三道算式是有联系的。现在大家一起读一读每组三道算式。(学生齐读)
追问:怎样的实际问题用乘法算?怎样的实际问题用除法算?
2、做练习九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指名读两个问题,独立思考可以怎样算。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交流算式和想法,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都用除法算。
说明:第一小题求分给多少只兔,就是把20根胡萝卜每5根一份地分,看分成几份;第二小题求每只兔分得多少根,就是把20根胡萝卜按4份平均分,看每份多少根。所以,都要用除法算。
四、练习小结
今天小朋友开动自己的小脑筋,表现真棒!现在大家再看课本上练习九,想想练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收获,和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交流练习内容和收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数学课,我们要进一步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小朋友通过练习要比上节课有更大的进步,除法口算要更加熟练,还要和大家比一比谁算得对、算得快。
二、巩固方法
1、背口诀。
先指名背一背6以内的乘法口诀,再集体背一背。
2、练习口算方法。
(1)看乘法口诀,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出示:三四十二&&&&二五一十&&&&四六二十四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比较乘法口诀和算式,除法算式里的除数和商是口诀里的哪个数?被除数呢?
说明:在比较中可以看出,除数和商是口诀里的两个乘数,被除数是口诀里的积,所以算除法要看除数,想它和几相乘得被除数,想出对应的口诀算出商是几。
(2)看算式,说口诀和得数。
出示:12÷2=&&&&&15÷3=&&&&&8÷4=&&&&&9÷3=&&
学生口算,结合说说是怎样想乘法口诀的。
强调:口算除法,先看除数是几,想它和几乘得被除数,找出相应的口诀求商。
三、口算练习
(1)做练习九第9题。
出示第9题,让学生观察每组题除数是几。
指名依次口算每组算式的得数,选择几道说说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再让学生自己口算,把每题得数写在被除数旁边,并检查得数。
按每组题让学生集体依次读算式和得数。
(2)看卡片口算。
用除法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再集体口算。
2、做练习九第10题。
出示第10题,指导看表明确要求,让学生填写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
3、做练习九第11题。
出示算式,要求一组一组地算,并想想每组两道算式各用的哪句口诀。
学生填写得数,指名板演。
提问:每组算式例的数都相同,得数为什么不同?
指出:计算时要看清是乘法还是除法,不能看错运算符号,要不就会算错。
引导:每组两题用的乘法口诀都相同吗?哪几组用的口诀不同?请小朋友找一找,互相说说各用的哪句口诀。
交流:哪几组口诀不同?各用的哪句口诀?请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提问:算乘法只要看乘数直接想几几得多少,算除法要看除数,想它乘几得被除数,想出对应的口诀计算。
4、做练习九第12题。
让学生同时开始,用1分半到2分钟时间填写得数,看谁都能算对。
交流得数,了解学生口算掌握情况,针对实际采取恰当措施帮助学生掌握除法口算。
5、做练习九第13题。
让学生读题,明确有两个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
交流算式、得数,教师板书。
提问:先根据什么求的一共多少盆,再根据什么求的可以分给几个班?让学生连贯地说一说解决两个问题的思路。
提问: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用除法?
四、练习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能结合口算除法解释求商的办法,通过比较和列式体会乘、除法间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表内除法口算能力;能联系乘、除法含义说明解决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初步思维能力。
【请登录后评论该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练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