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vtnc中文思密达是什么意思思

isomer的中文释义
沪江词库精选isomer是什么意思、英语单词推荐、用法及解释、中英文句子翻译、英语短语、英音发音音标、美音发音音标。
isomer的发音: 英音 [ 'ais?m? ] ; 美音 [ 'ais?m? ] isomer的中文翻译:名词 异构体
词形变化:形容词:;副词:。
The trigonal prism yields three isomers also, but there are only two octahedral arrangements for this formulation.
三棱柱也有三个异构体,而对于这个分子式,仅有两种八面体排布。
Allene is an isomer of methyl acetylene
丙二烯是甲基乙炔的一种异构体。
Allene is an isomer of methyl acetylene.
丙二烯是甲基乙炔的一种异构体。
Any of various mixtures of xylidine isomers.
一种二甲基苯胺同分异构体的混合物
Draw perspective formulas for the isomers of isoleucine.
画出异亮氨酸异构体的透视式。
A structural isomer of citral that is obtained from the oxidation of geraniol.
香叶醛由香叶醇氧化得到的柠檬酸的结构上的同质异构体
The complex of chemical and physical phenomena characteristic of or attributable to isomers.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特征的或可归因于同分异构体的化学和物理现象的集合体
Different nuclear isomers always have different energies.
不同的同质异能素总是具有不同的能量。
Any of various liquid isomers,C10H22,of the methane series.
癸烷甲烷系的任何一种液体异构体,
Compounds that have the same molecular formula but different chemical structures are called isomers.
具有相同分子式却又不同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称为同分异构体。
a compound that exists in forms having different arrangements of atoms but the same molecular weight
英语单词推荐
2015isomer是什么意思由沪江网提供。北京大学中文系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北京大学中文系
系(简称中文系)的前身是文科的中国文学门。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初,在师范馆已有“中文”、“文学”等科目,1903年又设置“中国文学门”一类课程,但尚未形成独立的系科。日,成立,“中国文学门”正式作为文科的一个教学建制。这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现代的独立的学科。创办时间1898年
中文系是许多文科生的最高梦想,其历史悠久,大师云集,博雅而大气的校园氛围吸引了百年来中国社会最优秀的一批生源。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1919年北大废门改系,中国文学门改为国文系,实行选科制。1925年又实施分类专修制,分“语言文字”、“文学”与“整理国故”等三大类科目,即后来三个纯文科类专业的滥觞。此后,教学体制虽时有变动,系名也几度更迭(国文学系、国文系、中国文学系、系),但总体框架基本不变。
1937年爆发,南迁,与、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与。
北大与清华原有的国文系合并为联大国文系。1946年结束,北大国文系随北大复员北返。
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清华大学国文系、国文系和新闻系与北大国文系合并为,分设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编辑两个专业。1954年,语言学系并入,设立专业。1964年又设立古典文献学专业。自始,形成文学、汉语、古文献三个专业鼎立的格局(新闻专业已于1958年合并到)。1953年组建北大文学,中文系部分教师调任或兼任研究所工作,此为的前身。1983年,所属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大,其机构挂靠中文系。1984年和1985年先后成立北大古典文献研究所与比较文学研究所,1998年两个所正式归入中文系建制。 2002年,北大中文系开设应用语言学专业,打破高考招生的文理界限,在国内最具传统的中文系首开从高中理科招生的先河。
从1910年建系以来,北大中文系师生常肩负先锋的使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民族解放与革命建设事业中,都作过卓越的贡献。作为一个教学科研单位,北大中文系的教学与研究始终往现代化的方向转换发展,不断突破旧有的格局,形成新的学术规范,并逐步协调西方学术方法与中国传统固有学术方法的关系,在中文学科的教学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全国相关系科有过辐射性的良好的影响。 [1]
北大中文系在其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吸纳和涌现过一批著名的学者,有的是属于大师级的人物。如林纾、陈独秀、、刘师培、、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孙楷第、、、、王力、、俞平伯、唐兰、、废名、沈从文、、吴组缃、杨伯峻、、、王瑶、,等等,都曾在北大中文系任教,产生过大批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论著,对学科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从建系以来到1999年,北大中文系培养出约6000名本科生,2000多名外国与进修生,1000多名和300多名。科研成果仅新时期以来22年间,发表出版专著约600部,学术论文4500篇,其科研项目量和获奖成果的质与量,均居全国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近20多年来,北大中文系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先后应邀派出近百名教员到十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任教,与十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平均有五、六十名国外的学者来访或进修。北大中文系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北大中文系是全国中文学科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一个系。拥有4个专业(中国文学、汉语、古典文献、应用语言学)、2个研究所(古文献与比较文学)、2个研究中心(汉语语言学与20世纪中国文化)、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重点基地(中文基础学科基地与古典文献科研基地)、5个全国重点学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古典文献学)和7个博士点(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史、现代汉语、古文献、比较文学)、11个硕士点、1个。
北京大学中文系共设4个本科专业: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此外中文系还设有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全系现共有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古典文献、民间文学;12个硕士点24个专业方向,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文系是最早入选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  中文系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教师99人。教师中教授54人,副教授37人,研究员1人,讲师7人;教授中有北京大学资深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和讲座教授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国家文史馆馆长和国务院参事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13人。[2]  中文系教学与科研并重,共设9个教研室、1个研究所(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个实验室(语言学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和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以及北大国学研究院、中国诗歌研究院、跨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联合大学系统“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文教育研究所等15个虚体研究机构。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秘书处挂靠本系。[2]  在首次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定中(1986年-1988年),中文系5个二级学科入选,分别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在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定中(2001年-2002年),中文系6个二级学科入选,分别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2007年,北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全国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国家一级学科评估北大中文系再次名列全国第一。在《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和《泰晤士报增刊》(英国)2011年至2013年发布的世界大学分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的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学科排名前列,始终居于16名至22名区间。[2]《语言学论丛》
语言学论丛》是国家教育部所属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定期性系列学术集刊(以书代刊),刊登海内外有关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汉语史、和文字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上述领域的严肃的学术评论。集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
办刊宗旨:提倡汉语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汉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标准语研究与方言研究相结合,以此来推进二十一世纪汉语语言学的发展,使汉语语言学在国际学术界具有更大的影响和更高的地位。
历史沿革:《语言学论丛》的前身是创办于1957年、由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主编的《语言学论丛》,属不定期同仁刊物,已出版25期。从2001年的总第26期起改为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面向国内外征稿的学术集刊。
细节描述:自26辑期改为小16开本,每辑30万字,半年一辑,由(北京)在每年的6月和12月出版,至2008年底已出版到第38辑。
组织机构:新刊《语言学论丛》实行编辑委员会指导下的主编责任制,编委会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主编先后由本中心资深教授林焘、担任。编委会下设编辑部处理日常事务,编辑部由本中心中青年教员组成,并从本中心的硕士或长期聘用编辑助理一人。
工作流程:《语言学论丛》恪守的原则,鼓励学术争鸣;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 获匿名审稿通过的稿件,再经过编委会和编辑部在京成员集体会议,决定每辑入选稿件和篇目排列次序。
学术地位:2003年,《语言学论丛》入选科学基金标准委员会(Standing Committee for the Humanities,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颁布的刊物索引目录。该索引是为评价欧盟所有国家人文学科科研提供统一标准而设立的,相当于欧盟的A & HCI。该委员会历时三年对全世界以不同语言出版的语言学刊物进行文献学分析,引用率较高的85种刊物入选名录。其中以中文出版的语言学刊物入选的只有三种,《语言学论丛》是其中之一。
2005年CSSCI设立集刊类索引目录以来,《语言学论丛》每年入选并每年名列按引用率排名的第一名。[3]古代文学教研室、现代文学教研室、当代文学教研室、民间文学教研室、文艺理论教研室、文献教研室、古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教研室、语言学教研室、比较文学研究所、古委会秘书处、语音学实验室、图书馆分馆、语言学中心、、学生工作、离退休人员。
文艺理论教研室简介
文艺理论教研室自1954年建立,是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学术阵地,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基础理论和文艺美学,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史、、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文学基本理论、小说创作理论、文艺理论等方面取得了较为较为显著的成绩。历任教研室主任有杨晦、吕德申、张少康、、黄书雄、等,现任主任为王岳川。■中国高校人文社会优秀成果奖(34项)
1. 第一届中国高校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年/8项)
王 力(一等奖):工具书《同源字典》;
(一等奖):著作《历史语言学》;
林 庚(一等奖):著作《天问论笺》;
(一等奖):著作《中国古文献学史》;
(二等奖):著作《杜甫评传》;
(二等奖):著作《古汉语词汇纲要》;
(二等奖):著作《比较文学原理》;
(二等奖):著作《》。
2. 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二等奖):著作《》;
(集体,二等奖):著作《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
(二等奖):论文《释殷墟卜辞中的“▲”等字》;
(二等奖):著作《批评史》;
、(二等奖):著作《中国诗学通论》;
(三等奖):著作《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沈 阳(三等奖):著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三等奖):著作《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集体,三等奖):著作《世界诗学大辞典》。
3.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3年/2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陈保亚(三等奖):著作《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4.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6年/6项)
袁行霈(一等奖):著作《陶渊明集笺注》;
沈 阳(二等奖):著作《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
(二等奖):著作《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
李 杨(三等奖):著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孟二冬(三等奖):著作《登科记考补正》;
(三等奖):著作《》。
5.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09年/9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
(一等奖):著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三卷)》;
袁行霈(集体,二等奖):著作《中华文明史(四卷)》;
汪 锋(二等奖):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孔江平(二等奖):著作《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三等奖):著作《》;
(三等奖):著作《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
陆俭明、(普及奖):著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李 零(普及奖):著作《兵以诈立——我读〈孙子〉》。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7项)
1. 第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7年/8项)
王 瑶(荣誉奖):论文《鲁迅〈故事新编〉散论》;
朱德熙(一等奖):论文《自指和转指》、《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
裘锡圭(一等奖):论文《战国货币考》;
陈贻焮(一等奖):著作《杜甫评传(上卷)》;
(二等奖):著作《求实集——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徐通锵(二等奖):论文《宁波方言的‘鸭’[e]类词和儿化的残迹》;
(二等奖):著作《〈野草〉研究》;
(二等奖):论文《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2.第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1年/7项)
裘锡圭(特等奖):著作《文字学概要》;
袁行霈(一等奖):《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二等奖):教材《》;
葛晓音(二等奖):著作《八代诗史》;
张少康(二等奖):著作《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吕德申(二等奖):著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
陆俭明(二等奖):论文《“V来了”试析》、《“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
3.第三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4年/6项)
徐通锵(一等奖):著作《历史语言学》;
孙钦善、(集体,一等奖):古籍整理《全宋诗》;
(一等奖):著作《屈原辞研究》;
(一等奖):著作《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方锡德(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
张双棣(二等奖):工具书《》;
4.第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6年/5项)
何九盈(一等奖):著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一等奖):著作《叶圣陶传论》;
沈 阳(一等奖):著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蒋绍愚(二等奖):著作《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夏晓虹(二等奖):著作《晚清文人妇女观》。
5.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张双棣(一等奖):著作《淮南子校释》;
钱志熙(一等奖):著作《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孟 华(罗芃等,集体,一等奖):著作《法国文化史》;
张联荣(二等奖):著作《》;
徐通锵(二等奖):著作《语言论》;
(二等奖):著作《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
马 真(二等奖):著作《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
沈 阳(二等奖):论文《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
郭 锐(二等奖):论文《过程和非过程》。
6.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0年/7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著作《中国文学史》;
(一等奖):著作《汉语非线性音系学》;
张 健(二等奖):著作《清代诗学研究》;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
张少康(二等奖):著作《》;
孙玉石(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褚斌杰(二等奖):著作《诗经全注》。
7.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年/7项)
张少康(一等奖):著作《文心雕龙研究史》;
沈 阳(一等奖):著作《生成语法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
(一等奖):著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
(张燕瑾等,集体,一等奖):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
张 健(二等奖):著作《元代诗法校考》;
傅 刚(二等奖):著作《文选版本研究》;
(二等奖):著作《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
8.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7项)
袁行霈(一等奖):著作《陶渊明集笺注》;
郭 锐(一等奖):著作《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孟二冬(一等奖):著作《登科记考补正》;
董秀芳(二等奖):著作《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胡敕瑞(二等奖):著作《〈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
李 杨(二等奖):著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二等奖):著作《欧阳修学术研究》。
9.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4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二等奖):论文《所谓无词的言语》;
陆俭明、沈阳(二等奖):著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二等奖):著作《近代汉语副词研究》。
10.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年/4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著作《中华文明史》;
严绍璗(一等奖):著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
温儒敏(二等奖):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汪 锋(二等奖):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 in Contact》。
11.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3项)
陈平原(二等奖):著作《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
(二等奖):著作《》;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 全国优秀及指导教师(5项)
孙玉文(导师):博士论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1999年);
詹卫东 (导师陆俭明):博士论文《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2000年);
张 赪(导师蒋绍愚):博士论文《汉语处所介词词组和工具介词词组词序变化》(2001年);
陈 剑(导师裘锡圭):博士论文《殷墟卜辞的分期分类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2002年);
姜 涛(导师温儒敏):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2003年)。
2.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项)
陆俭明:第一届国家教学名师(2003年);
蒋绍愚: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2006年);
温儒敏: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2008年)。
3.国家级精品课程(7项)
陆俭明等:《现代汉语》(2003年);
蒋绍愚等:《古代汉语》(2005年);
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2005年);
等:《中国当代文学》(2006年);
袁行霈等:《》(2006年);
商金林等:《中国现代名著导读》(网络课程/2008年);
陈保亚等:《理论语言学》(2009年)。
4.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陆俭明等(一等奖):“现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1996年);
王福堂等(二等奖):“汉语方言学系列课程”(2004年);
蒋绍愚等(一等奖):“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2005年);
温儒敏等(二等奖):“建立严格的博士生教育管理制度”(2005年)。
5.(1项)
沈 阳等:“现代汉语”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简介中国俗文学学会成立于日,由赵景深任名誉会长,姜彬为会长,学会挂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91年7月,学会转而挂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由吴组缃任会长。 1994年,学会又改选吴小如为会长。日,学会改选陈平原任会长。 日,学会最新一次改选。陈平原连任会长,新任副会长有:程郁缀、刘晔原、刘祯、谭帆、黄仕忠、陈文新、吕微。2000年开始与 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共同建设。2008年加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统。
中文系分馆收藏以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等专业为主,涉及相关学科的图书、期刊,以及学位论文等专业性文献,主要为本系教学提供资料情报服务。截至2007年5月统计,分馆收藏中外文图书近2万余种,4万2千余册;中外文期刊270余种,合订本近2万余册;其中,22种语言研究类外文期刊为我馆独有;并备有届硕士与博士学位论文1255种/册,均为开架阅览。
中文系分馆建有王力文库、游国恩文库,收藏二位先生家属捐赠的藏书;已经收到王瑶先生、朱德熙先生家属捐赠的藏书,即将建设王瑶文库和朱德熙文库;以中文系教师著作为主的学者文库也在建设中。文库图书闭架管理,只能阅览,不能外借。
中文系分馆现位于旧化学楼西配楼三层。面积300多平方米,内设图书借阅室、期刊阅览室和王力文库、游国恩文库。阅览座位四十多个,并配有目录检索与电脑检索系统。环境优雅、明亮,是读书、查阅资料的上佳场所。现有工作人员二人,为读者提供专业、热心的服务。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香港中文大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为港中大(CUHK),是一所坐落于香港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也是亚洲以至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学校面临,依山傍海,树木鸟类繁多,人文气息浓郁,被誉为亚洲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1]港中大正式成立于日,是香港唯一采用书院联邦制的高校,与同为当地仅有的两所综合型大学。[2]该校一直以中、英双语并重为教学原则,重视。校内大部分教师曾在世界各地大学攻读或任教,多兼通中、英两种语文。主修科多以英文授课。[3]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的监测中心和[4],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讯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为五大重点研究领域[5],是亚太地区的、、、及教研重镇。该校曾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长获得,1名教授获得,衔盖、及得主,为唯一拥有以上国际奖项得主专任任教的香港高校。[6]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打破了近五百年来只允许一所高等学府存在的铁律,既是英国殖民史的分水岭,也是20世纪亚洲地区“”的表征之一。[7]中大的出现掀起了香港七十年代的“”,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地位的局面,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高校微博相关内容索引英文名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中大(CUHK)创办时间1963年()类&&&&别港府资助学校类型综合研究型所属地区中国香港知名校友,,,校&&&&训主要院系文学院、社会科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程学院等学校地址新界沙田主要奖项,,
香港中文大学最初是由现存的三所历史最悠久的书院(新亚、崇基、联合)合并而成,这三所书院拥有各自的历史源流。
成立于1949年,为国学大师、当代代表人物等人创办,其教学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8]。多名当代大儒云集教学,包括、、、国学泰斗及现代哲学家、佛学大家、等[9]。书院以中文教学,并教授官立学校所缺乏的中国文化课程,被视为中国儒学的复兴基地及文化的延续。独立书院时期,有“培育小中国人”的雅号。
鉴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香港社会对中文高等教育之需要,于1951年由香港基督教教会代表所创办,并于1955年依照香港政府法例注册成立,其前身为十三所中国内地的基督教会大学[10]。学院依据中国基督教之传统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为主要之授课语言,并以融合基督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开拓博爱包容、自由开放之风气,培养学问通达、襟怀广阔、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的人才为宗旨[10]。独立书院时期,有“培育小美国人”的雅号。
于1956年由广侨、光夏、华侨、文化及平正会计专科学校五所私立书院合并组成 。这五所书院是从广州或邻近地区南移的私立大学,与香港有密切渊源。[11]独立书院时期,有“培育小英国人”的雅号。
1957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共同争取应得的政府资助及学术地位。三所书院于1959年成为政府资助专上学院[11]。1963年,三所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其时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博士为首任校长。当时,三所书院仍维持教学及行政独立,大学中央仅负责颁授学位等工作,行政架构与英国颇为相似。大学获政府拨出的山头建校。创校初期,中大各机构仍分散于香港各处。直至1973年,中大才全面迁入现有的校园。
1964年,中大首次颁授学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正门
1965年,教育学院、校外进修部成立;1966年,成立。
1971年,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成立,由三所书院的学生代表组成,但各书院仍拥有独立的学生会。
1974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香港政府及立法局批准中大设立医学院,医学院遂于1981年正式成立并录取首批医学生,成为香港第二所医学院。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改制方案,中大将采取单一制的行政结构,各书院只负责学生福利等工作,其余权力悉数移交大学中央。新亚书院的数名校董会成员,包括国学大师、等人以政府违反书院联邦制本意为由,集体辞职抗议。
1978年,教授接任中大校长。
1980年,首办博士课程。
1983年,中大校友获得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此为数学界的。
1984年,中大推行《暂取新生》制度,接受中五会考毕业生循该办法申请入学,吸引到很多成绩优秀的中五毕业生报读。
1986年,成立,成为中大第四所成员书院,其校舍则于四年后落成。
1987年,教授接任校长。
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公布《第三号报告书》,当中建议中大的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引起中大学生抗议。翌年,《第三号报告书》的建议获行政局通过,建议最终成为事实。 中大绝大部份学系于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学制。
1991年,工程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成立。1992年,药剂学院成立。1993年,会计学院成立。同年,中大校友评议会成立。1996年,教授接任校长。
1998年,中大驻联络处成立;中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成立。1999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其后成为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
2001年,中大于东铁附近兴建全港首间教学酒店。
2002年,中大与东华三院筹划成立香港中文大学—社区书院;教授接任大学校长;中大首次颁授荣誉院士。
日,因爆发,中大宣布休课。同年,中大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源头。
2004年,教授接任校长。
2005年,蜚声国际的的文教基金会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在中大成立研究中心。日,法律学院成立,中大成为继港大及城大之后,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本科及研究院课程的大学 。
2006年,为了应付中大于2012年恢复大学四年制后对学生宿位的需求,校方宣布成立及,校舍设于大学后的山坡;2007年,敬文书院、及成立。
2009年,前校长教授荣获,为第一位拥有香港身分的得主;建筑学系升格为建筑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
2010年7月,历史上第一位港大校友教授担任中文大学校长。
2010年,两所新书院善衡书院和晨兴书院开始招生;2011年,第七所书院和声书院开始招生;2012年,敬文书院和伍宜孙书院开始招生。
2013年,正式致函,同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合作办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面向全国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收经管学院本科生313人。从全国各省市区的招生情况来看,录取的学生绝大多数位列所在省份考生排名前1%。[12]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香港中文大学设有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8个学院。[13][2]
日,香港中文大学与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研议建立。校方属意在建校。[14]
学院学系文学院人类学系、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英文系、艺术系、历史系、日本研究学系、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音乐系、哲学系、翻译系
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金融学系、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管理学系、市场学系
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学系、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教育心理学系、体育运动科学系
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电子工程学系、信息工程学系、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
法律学院法律专业学系、法学系医学院麻醉及深切治疗学系、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生物医学学院、化学病理学系、中医学院、肿瘤学系、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微生物学系、那打素护理学院、妇产科学系、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儿科学系、药剂学院、精神科学系、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外科学系
理学院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数学系、物理系、统计学系
社会科学院建筑学院、经济学系、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政治与行政学系、新闻与传播学院、心理学系、社会工作学系、社会学系
[13]4位得主(香港唯一有诺奖得主任教的大学):、、、
30位院士(人数为香港所有工程学院之冠)
4位外籍院士
15位优秀科研学者
6位优秀医学科研学者
(以上据2013年统计资料[15])
注:2009年得主为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创办人、讲座教授及中大前校长。中英兼重文化多元
香港中文大学校徽中大致力糅合中西文化,中英兼重及多元文化在中大有悠久的传统。中大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中西文化修养,精通。在学习、海外交流、课外活动等的大学生活中,均可体现这精神。
有学识的人必须是专门知识和人生智慧兼具的。中大及其成员书院开设课程,常邀请当今的才识之士主持讲座,与专业学术课程相辅相成。
充满热忱的教师
中大的教师不单具卓越学术成就,亦认同中大的教育理念,相信教师不单传授知识,更是学生的榜样。中大是香港唯一有得主任教的大学。此外,还有得主、得主,以及和的院士在学校任教,拥有海外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约百分之九十三。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采用的高等学府。大学原有三所成员书院,分别为(1949年创立)、(1951年创立)和(1956年创立)。1976年12月,政府订立大学新条例,修改中文大学及各成员书院的组织章程和权责范围。1986年7月,政府复立法通过中文大学成立第四所成员书院。逸夫书院于1988年开始录取学生。教师及全日制本科生均分别隶属四所成员书院。透过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书院有助同学的全面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为香港唯一的书院联邦制大学,分别为(1949年成立)、(1951年成立)、(1956年成立)、(1986年成立)、(2007年成立、2011年起正式招生)、及(2006年成立、2010年起正式招生) ,以及新成立的和敬文书院(2007年成立,2012年起正式招生)。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之初,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均保有相当的权力,如能够各自安排不同的学系及学科内容。但到1976年,香港政府修改大学条例,将不同书院的权力收归大学中央。现时的成员书院只专责非形式教育,如提供通识课程及学生宿舍等。 中大推行全民书院制,除了研究院师生职员外(研究院独立于中大书院制),所有教职员和学生都有所属书院。
为了容纳因本科课程在2012年恢复四年制而增加的3,000多名本科生,大学陆续宣布成立新书院。2006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合共2.7亿元的捐款,成立晨兴及善衡两间新书院,以应付恢复四年制的需要。新书院预计分别录取300人和600人。2007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由、慈善基金会及不记名捐款人分别捐出的1亿元、1.7亿元及1.5亿元的捐款,以成立另外三间新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三间书院计划分别录取300人至最多1200人。香港中文大学拥有17个香港最佳专业,位居香港各大学之首。占评选专业总数的35.4%。他们分别为:
各大学拥有香港最佳专业数
最佳/人文科学(BEST ANTHROPOLOGY/ HUMANITIES)
最佳(BEST BIOCHEMISTRY)
最佳学(BEST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最佳中国及(文学学士)(BEST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A))
最佳中文(BEST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最佳(BEST CHINESE MEDICINE)
最佳英国语文(BEST ENGLISH)
最佳食物(BEST FOOD AND NUTRITIONAL SCIENCE)
最佳(BEST GEOGRAPHY)
最佳与(BEST GOVERNMENT & PUBLIC ADMINISTRATION)
最佳(BEST HISTORY)
最佳讯息工程学(BEST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最佳/应用物理( BEST PHYSICS / ENG. PHYSICS)
最佳运动科学(BEST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SCIENCE)
最佳/(BEST PHILOSOPHY/ RELIGIOUS STUDIES)
最佳( BEST SOCIAL WORK)
最佳(BEST SOCIOLOGY)学分制度
除及课程外,所有本科课程均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度。学生须至少修毕123学分,始准毕业。其中包括主修课程规定必修学分、体育科目2学分、通识教育21学分、学院语文规定及副修或选修科目。四年制学士课程及学士课程另有规定者则除外。灵活学分制度并无“升级”概念。为方便行政上的管理,学生将按其在校修业年数分级,惟此“年级”并非表示学生的学业阶段;学生可按个别情况及兴趣订定其修业进度,修满毕业所需学分,并符合主修课程及大学其它毕业规定,便可获颁学士学位位。除课程另有说明外,学生至少须修业满四年,始准毕业。[16]
内地入读之本科生须按照学院及大学相关规定完成首年课程要求,一般须修毕至少123学分,始准毕业。
学士学位的等级如下:甲等荣誉、乙等一级荣誉、乙等二级荣誉、丙等荣誉及学位。学位等级得根据学生主修科的平均绩点(GPA),全部科目的总平均绩点(CGPA)及毕业论文/专题研究成绩评定。中医学学士学位并须根据学生临床学习课程的成绩评定。至于学位,则根据学生在各次专业考试的成绩评定。
为确保学生在主修学科中获得充分训练,全日制学生须修毕个别主修课程规定的最低必修学分,最高不多于72学分,经教务会特别核准的专业课程除外。如主修课程设有毕业论文/专题研究规定,学生必须于该等论文或专题研究获及格成绩,始可毕业。第二年入学学生须修毕主修课程之科目可达64学分(持副学士学位入学学生)或59学分(持高级文凭入学学生)。
世界级的大学教育除了着重专科训练外,还应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后者更是现代及未来世界公民的特质。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课程重要的一环,兼融中国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至全人教育。[13]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令他们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不同教学部门提供超过200个课程让学生选择,课程分为以下4个必修范围:
(一)中华文化传承
(二)自然、科学与技术
(三)社会与文化
(四)自我与人文[13]
由2012年开始,现行的课程将增加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所有一年级学士生必须修读此课程,让同学透过经典,反省人类恒久关注的问题。课程以阅读和讨论经典为主,分为两部分:探索科学与知识世界的「与自然对话」和反省理想社会与美好人生的「与人文对话」。[14]
由二零零四至二零零五年度起入学之学生,经有关学系核准可修读第二项主修课程。
为贯彻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大学定副修为自愿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志向申请修读最多两项副修课程。副修课程规定至少须达18学分,但不得多于30学分。[16]
如学生不欲报读辅修课程,可多修主修科目,以期于该学科植根更深更广,或选修其它学科科目,以培养广泛兴趣,增加各方面的学识。
持续及专业进修
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于1965年成立,在1994年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并于2006年起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学院秉承服务社会提供优质持续专业教育的使命,配合著香港发展步伐及不同行业人士的进修需求,课程日趋多元化,年开设的课程约二千项,学生人数逾四万人。香港中大反对刻意追求排名的认可,现任校长表示:“每一个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定位,然后发挥它的作用,而不是单去追求排名。”[17]
香港专业教育网调查结果(2013),香港第2位。[18]
民意研究计划调查结果(2013),香港第2位。[18]
中国香港状元最青睐大学排行榜(2013),香港第1位。[19]
中国大学星级排名(2014),(最高等级)。[20]
(2014):世界第151-200位之间,香港第1位。连续七年位居港校之首。[21]
(2014/15):世界第46位,亚洲第8位,香港第3位。[22]
(2014):亚洲第6位,香港第3位。[23]
世界大学排名(2013-14):世界第109位,亚洲第12位,香港第3位。[24]
世界声誉排名(2013):世界第71-80位,亚洲第17位,香港第3位。[25]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大一直强调,不同的大学排名均由不同的组织所制定,故没有划一标准,而且不同标准的比重在各个排名中亦有参差,各有利弊,故以上只为参考。香港中文大学是、高等学府协会、、国际教育欧洲协会,以及的活跃成员,同时亦为的会员机构。中文大学自1965年起至今,已与世界各地逾140所著名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包括美国的及,日本的及,的及,的及。2004年有逾400名外地交换学生,从世界各地到中文大学修读,而中文大学亦有400多名学生到、、、、、及等地交流。逸夫科学大楼
此外,中文大学又与内地及、、、、、、、、、、、、、、和等地学府订有交流协议。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日本政府曾派遣客座讲师莅校授课,每年又有近千名来自中国各省市的学者来访,而不少中文大学毕业生曾获颁奖学金前往该等或其它国家深造。中文大学又获多个国际基金会如雅礼协会、、亚洲区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富布赖特计划、日本基金会、伟伦基金会、中英基金及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会等资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成员书院、学院及学系亦各自建立了广泛的海外学术联系,与多个交流伙伴有密切的往来。为增强大学的研究和学术实力,发挥深远影响,造福社会,香港中文大学在2006年的策略计划中,选定五个学术领域,调配充足资源协助其开展研究,是为五大重点研究领域——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5]选定了十八个卓越学科领域,为本港大专院校提供专项拨款,进行有关这些领域的研究。大学教育资助委员甄选及资助的十八个项目中,由中大研究人员领导者共占七项,包括:细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网络编码研究所、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母体血浆胎儿核酸研究中心、中医中药研究与发展、植物及农业生物科技中心、资讯科技。[26]在核准下,香港中文大学分别设立了以下五所国家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
植物化学和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
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27]中大的学术部门积极参与广泛的研究领域。大学设有多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于优质的跨学科研究中各有专精。大学亦与多个内地及海外学术机构及院校合作,成立联合研究单位,以结合专才和资源,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文化研究所、人文学科研究所、亚太工商研究所、香港教育研究所、生物科技研究所、光科技研究所、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香港癌症研究所、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中医中药研究所、理工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以及等。[28]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更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及合作,香港中文大学解开了一个长期悬而未解的谜团——人脑如何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关键在于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素的蛋白质。研究结果刊于国际权威杂志《科学》。本研究主要为香港中文大学生理学博士毕业生彭文慧。
科技转移活动日趋活跃,由该校研究人员开发的多项科技,已成功转移到工商业的实际应用上。截至2004年5月,中文大学及其教员取得世界各地的专利权计有27项、1项、5项、6项及两项,范畴包括、、制药技术、及。
日,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界面科技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利群实验室)举行研讨会,宣布成立“大数据决策分析研究中心”,并公布十个获微软亚洲种子基金资助的前沿科研项目。利群实验室由中大和与2005年联合成立,并于2008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授予重点实验室地位。研讨会上,利群实验室宣布将开拓新的研究方向,集合中大的健康及基因组学、社交网络和金融工程等不同学科的优势,发展以人为本的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是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优化,选取有用的信息,并模拟人类做决策的行为,在商业、医疗和公共事业等领域的管理上有着重要作用。
研讨会同时也公布了十个获微软亚洲种子基金资助的前沿科研项目,包括利群重点实验室联席主任兼中大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教授蒙美玲教授等人合作研究的《回到未来:利用实时感应大数据的公共交通随机优化模型》等项目。
微软亚洲研究院语音组首席研究主任宋謌平教授向记者表示微软提供资助中大的10个研究项目,其关键理念都是大数据。他指出,大数据的研究目的一方面是学术性的考量,一方面是希望可以藉助大数据技术来探索社交网络中语音、图像和视频等信息中的互相关系。[29]香港中文大学创校校长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届颁授学位典礼上,曾解释大学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的缘由。他指出有一个普遍解释认为“中文”即是指,故此,中文大学是指传扬中国文化的大学。
李卓敏认为,“凡是大学都不可能脱离本身的背景。因此,中国或海外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是沟通本国和外国文化的桥梁…那是理所当然的。”而香港中文大学特殊的地方在于中大是“专门为了一个特殊的使命而努力;这个使命就是把中国的资料吸收和融化到各个学科,予以发扬光大……简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学是把中国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学科的大学。”他并指出,大学校训“”中的第二个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学校名的第二个字)并不指狭义的,而是包括了一切学科,因此校训更强调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义。他续认为:“凡是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但我们的大学却是独一的,因为英文名称‘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写T起头,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达出来了。”[30]
中大创校使命(李卓敏校长手书)
因此,香港中文大学中的“中文”含义并不是“教授中文”、“专攻中文”。事实上,中大是一所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创校使命的研究型综合大学。[2]同时,以”中文“二字命名是要同有所区分,宣示中大无意成为香港另一所仿英式的殖民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校训为“”。“博文约礼”出自《》:“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它是孔子的主要教育规训。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因此,中大的教育方针是德智并重。
国学大师饶宗颐亲书中大校训“博文约礼”以中国神话中的“”为校徽亦能体现中大的特别之处,盖自汉代以来,凤就被看作是“南方之鸟”,成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的象征。以紫色与金色为底色,取意紫色的热诚与忠耿和金色的坚毅与果敢。中大这种人文气质背后的文理兼备,出将入相的刚柔相济在其招生、教学及校园文化中皆得到了充分体现。
香港中文大学校徽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高瞻远瞩,充满活力的国际高等学府。其成立的宗旨在于:
协力于知识的保存、传播、交流及增长;
人文学科、科学学科及其它学科的正规课程,水准当与地位最崇高的大学须有及应有的水准相同;
促进中国的民智与文化的发展,藉以协力提高其经济与社会福利。
在各个学科领域,全面综合地进行教学与研究,提供公共服务,致力于保存、创造、应用及传播知识,以满足香港、全中国,以至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并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努力成为香港、全国及国际公认的第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并使建立于双语及跨文化传统的学生教育、学术成果及社会贡献,均保持在卓越水平。香港中文大学坐落于以北的马料水,面临。的即紧接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占地共一百三十四公顷,包括超过一百三十座楼宇,是香港拥有校园面积最大的大学。此外,医学院除了基本医学大楼设于本部外,主要教学实习皆集中在香港两所之一的沙田。尽头、大学图书馆外的雕塑“仲门”,俗称“”。传说在其中穿过的学生,将会不能毕业。香港中文大学有七所图书馆:大学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校本部)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
新亚书院图书馆
联合书院多媒体图书馆
医学图书馆(在威尔士亲王医院)
图书馆(在楼六楼)
法律图书馆(在楼三楼及四楼)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下称崇基图书馆)于1951年成立,现时大楼是由亨利路思基金会,通过美国联合长老会捐款兴建,并于日由亨利路思的妹妹牟路思怡主持揭幕,故命名为牟路思怡图书馆。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
新亚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4年,最初位于九龙农圃道(即新亚书院原址)。1973年迁入香港中文大学,并以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命名。
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
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联合书院图书馆始创于1956年。因胡忠在1972年慨捐馆舍,座落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校园,故命名为胡忠图书馆。2001年,胡忠图书馆成为大学图书馆系统中一所主要涵盖各种学科的非印刷资料收藏馆,同年易名为联合书院胡忠图书馆。馆藏资料包括数码影像光碟、镭射影碟、视像光碟、镭射唱碟、录像带、录音带及交互式多媒体只读光碟等,并设有视听中央派送系统及独立视听座位。  
馆藏资料只限于馆内使用,惟资料亦可外借在校园内作教学用途。
李炳医学图书馆
李炳医学图书馆(下称医学图书馆)由李颀祥、李颢祥及其兄弟们捐赠,于1980年正式成立,并以李氏兄弟已故父亲李炳士命名。2002年医学图书馆获拨额外用地展开翻新及扩建工程,并于日完工。
其它图书相关设施
逸夫书院李和声自学资源中心 - 位于逸夫书院文澜堂四楼。提供中外藏书七千本。读着可于网上查阅,所有资料可供借用,借还书籍于文澜堂一楼询问处办理。网上查阅书籍及资料系统。
美国研究图书馆(American Studies Library),位于联合书院胡忠图书馆二楼。原属新闻处辖下之美国图书馆。1993年大部分藏书迁移到香港中文大学港美中心,后交大学图书馆。馆藏包括Professor James Meriwether所赠之威廉福纳特藏及美国研究特藏,为亚洲最完备之美国研究特藏。
参考图书室学生饭堂
香港中文大学有多个学生饭堂,包括:
范克廉楼学生饭堂崇基学院众志堂
范克廉楼咖啡阁(Coffee Corner)
范克廉楼快餐店(泳池旁玻璃房)
李卓敏基本医学大楼小食店
崇基学院众志堂学生饭堂
新亚书院学生饭堂(在乐群群馆梁雄姬楼)
逸夫书院学生饭堂(在国楙楼G层楼外)
联合书院学生饭堂(在张祝珊师生康乐大楼)
联合书院思源文娱中心(楼地库)
善衡书院学生饭堂
晨兴书院学生饭堂
和声书院学生饭堂
伍宜孙书院学生饭堂
敬文书院学生饭堂
香港中文大学也有职员饭堂,但非职员也可以光顾:
新亚书院云起轩(新亚学生餐厅烧烤场旁)
新亚书院教职员餐厅(新亚学生餐厅对门)
崇基学院紫荆阁职员饭堂
联合书院聚贤轩职员饭堂
逸夫书院涵碧轩职员饭堂
范克廉楼教职员餐厅鹿鸣厅
大学宾馆教职员餐厅
兰苑(位处崇基学院)
威尔士亲王医院职员餐厅
范克廉楼见龙阁(大学宴客专用)中文大学逾半学生可获安排宿位。9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逸夫书院、善衡书院、晨兴书院、和声书院、伍宜孙书院及敬文书院)合共超过二十幢,连同六幢研究生宿舍,提供了逾八千个宿位。学生事务处来港生组辖下的国际生舍堂于2005年启用,可容纳420名本地、非本地及交换生。[31]
其他生活所需的设施,包括对外交通、校内交通、泊车安排、医疗服务、书店、银行、纪念品销售处、超级市场及理发店,均一应俱全。第一任():教授,经济学家。
第二任():教授,生物化学家。
第三任():教授,光通讯工程学专家,“世界”。
第四任():教授,医学家。
第五任():教授,社会学家。
第六任():教授,经济学家。
第七任(2010至今):教授,医学家。
高校微博模块:在这里快速了解高校动态!◆◆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pec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