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一个3301千克等于多少斤的水池搬到十米外

一个水池长二十米,宽十米,深五米,求占地面积,在水池四周安栅栏求栅栏长,贴瓷砖求贴瓷砖的面积(列式_百度知道
一个水池长二十米,宽十米,深五米,求占地面积,在水池四周安栅栏求栅栏长,贴瓷砖求贴瓷砖的面积(列式
一个水池长二十米,宽十赋和挫纪诮慌殆苇刀俩米,深五米,求占地面积,在水池四周安栅栏求栅栏长,贴瓷砖求贴瓷砖的面积(列式子)
提问者采纳
1问:20x10=200平方米2问:(20+10)x2=60晃哂愤褂莅杆缝顺俯警米3问:60x5=300平方米看得明白不?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20x10=200m²(20勘痕魂价峄挥击位即练x10x+10x5+20x5)x2=700m²请尊重答题者
第几个,一共有三个问题。。
括号多写了!可以不要
第二问要括号…第三问不要括号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1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引发网友关注
时间:       文章来源: 网络科普联盟      
针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3月29日,中国科协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11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邀请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文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核学会顾问叶奇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王作元研究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教授等4位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针对科技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深入探讨其成因与机理,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和方法,并就现场听众、新闻媒体和网民关心的部分问题作了解释和回答。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主持报告会。
冯长根书记主持
专家现场解答问题
专题链接:
   
  
    近日来,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核污染等巨灾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巨大自然灾害的影响、核能利用与安全等问题的普遍关注,同时央视3o15晚会曝光的“瘦肉精”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和关切。
针对这些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3月29日,中国科协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11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邀请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文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核学会顾问叶奇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王作元研究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教授等4位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针对科技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深入探讨其成因与机理,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和方法,并就现场听众、新闻媒体和网民关心的部分问题作了解释和回答。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核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协办,中国气象学会承办。中国网、中国科协网、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网对报告会进行了全程图文直播。报告会期间,网民通过直播页面或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向专家提问。
以下是报告会详细内容:
各位来宾,朋友们,上午好。2011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现在开始。近段时间以来,地震灾害、核能利用与核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和媒体的普遍关注,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相关问题的认识,代表科技界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发出声音,表明态度,是科技界的重要职责,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为此,中国科协举办2011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特别邀请四位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对有关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深入探讨成因与机理,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切实肩负起科技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09:04:34]
出席今天报告会的有有关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部分高校师生、全国学会和相关社团负责同志,以及有关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科协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09:04:49]
为扩大报告会的影响,使大家和社会公众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本次报告会除邀请了50余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以外,还特别邀请中国科协网进行现场直播,每个报告以后,安排了提问环节,现场的听众可随时对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投影屏幕上的手机号发送短信进行提问。此外,广大网友还可通过网络进行提问。 [09:06:14]
下面进行大会报告,每位专家作报告的时间为25分钟。首先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文科教授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科学解读》,大家欢迎。 [09:06:51]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领导、专家和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这儿作一个报告,我报告的题目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科学解读》。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我想首先介绍一下日本大地震的基本情况,然后讲一下大地震的成因以及日本地震的特点,接着讲一下这次大地震预报失败的原因,然后是这次大地震产生的灾害和物理场的变化,接下来讲一下社会上经常议论的“日本东移”和“地球旋转变化”等问题的理解,最后讲几点启示。 [09:07:56]
大家知道,这次大地震是发生在3月11日下午当地时间14点46分,地点是38.03N、143.15E,震源深度当时日本定的是10公里,有的定的是20公里,还有32公里等等,现在基本上定的是20公里—25公里左右,震级是9级。震源距仙台镇129公里、距东京373公里。震源机制是低角的俯冲形地震,或者叫逆断层,当初定为9度,后来修正为14度。 [09:09:36]
这次大地震发生以后,在社会上影响非常大。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震级非常大,9级地震在历史上进入了前五位。还有一个是震动的时间比较长,当时日本定的是150秒,现在有的地方修正为300秒,可能后面还会做进一步修正。另外这次地震最大的特点是产生了高达10米的海啸,还有核泄露等问题,这不在我讨论的范围之内。 [09:10:04]
这次地震发生以后,我和日本的几位朋友,我给他们发过去短信,特别是仙台的东北大学地震火山预报中心的几位朋友,当初都回信了,因为网络已经断了,电也停了。其中有一位是用的Gmail,后来他给我很快回了一个邮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他亲身的感受。他讲,“地震发生的时候,我相信建筑的坚固性,所以没有逃出去,躲在了房间里。”但是他说,“我不确信这样做正确与否,但是我肯定一点是,这与我以往的经历是不同的。以往的经历,地震发生的时候,开始有震动,接下来持续很长时间,通常是十几秒、半分钟左右的强烈的晃动,然后逐渐消失、平静。我在工作学习当中也经历了很多很多次,都是这种感觉,地震来了以后,你会感觉到强烈的晃动,觉得东西要掉下来,一种危险的感觉,但是一会儿就消失了。” [09:12:09]
但是他讲,这次的感觉是,一次过了之后又来了一次,总共有四、五次左右,换算成时间大约是两三分钟的震动,这与以往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他猜想,这次地震可能产生在很多地方,这个地方破裂带动另一个地方破裂,连续破裂造成的。他这种感觉是有道理的。看这张地图,这是日本的地图,这是日本地震东京研究所震后反映的结果,这是当初地震震源分布,主地震在这个位置,右面给出了这一片断层分布图,滑动的分布图,大家看到一块一块的,从这里开始发震,大约每秒两公里的速度向四周扩散。这里比较大的错动之后,然后下面错动,这样给人的感觉是一次次连续的破坏行为。 [09:17:38]
断层的长度,当初这边是450公里,后来修正到500多公里,有的给出700公里,这些数据不准确并不奇怪,大地震发生之后,科学家往往给出一个初步的结果,这时候观测的数据有限,定位或者断层的分布并不很严谨,但是事后可能会搜集全世界更全的资料,然后进行精确的对断层的反演或者研究。这个宽度给出的是150公里-200公里,破坏时间也是最早定的150秒,后来变得更大。断层当中滑动的最大的滑动量是18米。 [09:18:46]
这张图是美国USGS给出的断层模型,跟刚才有点不一样,取的数据是全球的数据,所以有不同是不奇怪的,后面会给出更精确的结果。 [09:19:23]
这张图给出的是整个日本本岛烈度分布图,下面给出了日本烈度的指标,这里我就不详细介绍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整个东北,包括从东京千叶县,震动都是非常明显的。 [09:19:43]
这张图是截止到3月21日为止的一共发生了657次余震的分布图,这个地方是日本海沟,整个日本东部到海沟都在不断破裂,也不断发震。这次地震海啸、核泄露,到昨天为止已经确认超过一万人死亡,一万六千多人失踪。 [09:20:48]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地震?我想就它的成因与背景先跟大家简单做一下介绍。日本是位于世界三大地震带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属于低角俯冲带型地震,属于板块间的地震,它的成因和背景是什么呢? [09:21:38]
大家可能都知道,半个世纪以前,科学家已经提出来地球是板块构造,并且板块之间相互运动。通过GPS等现代观测技术都证明了这一点。板块之间运动的速率场表明了这样一个结果,基本上,地球上可以分为六大板块,可以有一些小的板块,六大板块之间的运动速度是非常大的,有的达到八厘米、五厘米、三厘米,都有。在这样一个板块构造背景下,就会产生很多的能量积累,能量释放也是地震成因。为什么有板块划分,就证明了更早提出来的海底扩张或者板块漂移学说。 [09:23:39]
看这张图,板块的年龄,红色最集中的地方是洋脊,是大洋里中心的地方,这里产生了新的板块向两边移动,这就是所谓的板块漂移。移动到陆地边缘,就向下面俯冲,就产生了现在的最大的人们知道的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另外一个是洋脊地震带,还有一个是欧亚地震带,中国基本上属于这个地震带上。大家能看到,这个俯冲带型的地震比较集中,比较窄,欧亚地震带分布得比较广,在研究上、预报上,难度更大一些,更复杂一些。 [09:25:53]
具体来讲,比如说太平洋板块,这是洋脊,产生板块以后,向两边移动,然后冲入大陆的下面。在冲撞的过程当中,就是地震产生的地方,我们叫做俯冲带型地震带。 [09:26:27]
下面这张图,日本右边就是太平洋板块,下面是菲律宾板块,基本上日本整个岛屿都是在板块俯冲带的上面,所以这一块区域就是环太平洋地震带。 [09:27:23]
这个板块运动的速率大家也看到了,朝这个方向以每年8.5厘米左右的速度,向这边运动,基本上都俯冲到日本的岛屿下面,这就是一个大的构造背景,也是它的能量或者动力的来源。 [09:28:48]
这张图表示的是地震的活动线,在日本列岛上震源的分布。下面给出的数据是震源深度0-150公里,靠右面俯冲的地方,红色的深度二三十公里,往下绿色、黄色,从立体空间可以看到,按照板块俯冲的方向,沿着边界上发生了大量的地震。 [09:29:32]
具体来讲,这就是太平洋板块往下俯冲,俯冲的过程,上面是陆地的板块,这两个板块之间,这个地方发生地震是最多的,也是大地震发生的地方,这次地震就发生在这样的位置上。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日本列岛上的地震,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个是所谓内陆型地震,这也是受板块俯冲作用发生的,一个最主要的类型就是板间的地震,还有一个是板内地震。有这样三个类型,内陆地震和板内地震能量一般都不太大,六、七级有可能,最大的是发生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大的地震。 [09:33:04]
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我们知道,板块向下移动的时候,如果它慢慢滑动,或者连续触动的话,这样会产生一个所谓的慢滑动,两个板块之间随着板块推移的速度,也在逐渐滑动,这个时候,能量通过热或者其他形式已经释放出来了,不发生地震。这是日本海沟的地方,向下这部分是没有地震的,因为有海水的作用,之间是慢慢滑动的,在一定深度的地方也没有地震,这个地方因为地下比较热、比较软,通常也可以自由地滑动。但是中间有一部分,平时是耦合不动的,英文可以叫Asperity,汉语可以叫做凹凸体或者是障碍体,因为板块不断向下俯冲,每年八厘米的速度,可以产生很大很大的能量,到一定时候破裂,就是地震,这次地震就是这样发生的。 [09:34:09]
右面这个图给出日本东北部海边每次地震和年代,每次地震的范围,也就是百公里左右直径的范围,这次地震是仙台这个地方,往下这一片发生了地震。 [09:35:03]
板块向下俯冲的时候,有的地方是滑动的,下面也是比较容易滑动的,就是固定一个地方,是产生大地震的地方。 [09:35:32]
滑动与不滑动,慢滑动的地方,比如这张图这里就是慢滑动的,可以通过GPS的观测或者是现在的大量手段可以测出来,可以反演出来这个地方滑动,如果有的地方耦合不动,就是危险区。这里发震之后,破裂的范围或者大小和慢滑动是互补的,这是可以理解的。 [09:36:04]
日本正是位于俯冲带,这个海沟深十多公里,比喜马拉雅山的高度还要高。 [09:37:20]
下面这些耦合的地方,不动的地方,什么原因呢?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是慢滑动,有的地方是耦合不动的,但是有一种可能,就是海洋下面的所谓海山,海底跟陆地上一样,也有山和丘陵的,这些山随着俯冲,最后进入到陆地板块下面,和陆地板块有一个很强的摩擦力,不太容易滑动,这就是地震容易发生的地方。比如这张图,下面是耦合的,地震不断地发生,有一个明确的规律,比如右面的图,按照时间,年等等,二十年的周期,到40年发生比较集中,60年又发震,接下来是80年,有一个规律,日本研究地震的时候,可以说他们找到了预报或者地震长期预报的基本规律,就是刚才讲的Asperity的位置,因为哪里慢滑动发生,哪个地方不滑动,可以通过现在的测量测出来,没有滑动的地方,就是地震的危险区。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的时间,或者根据滑动的速率,根据不滑动区域的大小,基本上可以定出来震级的大小,所以地震的预报或者趋势性预报,相对来讲要容易得多。 [09:39:48]
海山作为耦合体或者两个板块之间耦合不变的地方,他们认为在日本四国岛这个地方的海域处找到了证据,这个位置他们找到了海山在下面存在的证据。所以,海山的前后这一段,就是危险区,就是地震发生的地方。 [09:40:19]
总结来讲,日本地震有哪些特点?日本基本上是以俯冲带型地震为主,中国是以内陆型地震为主。日本地震多伴随海啸,但不是所有的地震都发生海啸。中国的地震,基本上无海啸,除了在台湾地区,有时候会有。还有,日本地震多数发生在海域,但是陆地上也有,相对来讲震级不是那么大。中国的地震大都发生在陆域。日本地震次生灾害比较大,所谓次生灾害就是除了地震直接震塌或者倒塌的灾害以外,经常会产生火灾、海啸,这些造成的灾害往往比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要多。但是中国地震直接灾害比较多。日本地震死伤人数,这次地震比较大,但是相对来讲比中国地震产生的伤亡要小一些,中国是地震受害最多的。仅在上世纪,或者过去一百年中,超过二十万死亡的三次大地震都发生在中国,中国是因地震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俯冲型地震的规律,研究起来比较有规律,刚才讲了这个背景。内陆型地震相对来讲就困难一些。 [09:42:50]
地震预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也知道,其实到目前为止,地震的孕育或者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类对它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日本地区超过8级的地震不多,虽然历史上有8.6级、8.3级,但是9级的地震确实出乎所有人意料。另外历史地震统计表明,下一个八级地震可能发生在东海地区。 [09:43:16]
这是一张日本预测的30年内发生强地震运动或者是裂度可能的分布图,红色表示概率最大的地方,未来三十年可能的分布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在日本所谓东海地方或者南海地方,地震发生是最大可能的,北海道这个地方也比较大,但是人少,并不太在意,所以日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这里。这次仙台地震的区域是在这个地方,相对来讲,认为是小一些。日本根据刚才研究的成果,做了预测,即使到去年为止,或者这次地震之前为止他们还认为,今后三十年在东海地区发生8级大地震的可能性达到87%,以前是75%,随着时间逐渐的推移现在概率逐渐在提高。 [09:44:25]
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刚才几个图我讲了,地震是一个小块一个小块的发生,这个地方也是频繁发生的地方,为什么这次连续的这么大范围的一起发生?产生的能量这么大,不奇怪,因为有这么大的断层,但是为什么一起发生?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我相信这是今后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09:44:51]
下面说一下物理场的改变或者变化。大家从网上都能看到,这是东京附近一个地方,进了水,同时也发生了火灾。NHK放送的海啸进入陆地的画面,海啸作为地震的伴随现象不奇怪,是自然现象,海啸预警比地震预警花的时间长,需要时间计算,然后发出预警。还有一点,东海岸普遍下沉了很多,最大的地方达到一米多,即使没有海啸,如果海岸线下沉一米多也会进水,也助长了海啸灾害的扩大。 [09:46:13]
这是日本用GPS观测网测的水平位移的结果,这是最初的结果4.2米多,后来报是5.2米,普遍是下降,最大确定是1.2米。 [09:46:32]
我们实验室用理论根据断层计算的结果也表明,日本沿海处都是在下沉的,产生了位移场,对中国的最东部会产生两个厘米的变化,东北地区普遍产生大约5毫米的位移。 [09:47:04]
还有重力场的变化。重力变化之后,从卫星上也可以看到。还有一点,大家经常讲,日本向东海移动了五点几米,这是不是意味着日本一定向东移呢?不一定。右边的图用GPS测的,通常是反方向移动的,因为太平洋板块的负重,这种移动是不发生地震的,一旦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生地震,向右边移动,这两个大体上是平衡的。比如说类似中国在印度洋板块挤压下,这个地方也是每年3.8个厘米向内移动。但是这部分没有办法用地震来调整,因为在那边释放的。 [09:47:47]
还有地震旋转板块,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量级非常非常小,具有理论意义,没有实际意义,对我们的生活,对人类的生存没有任何影响。科学家杂志上发表的地球旋转,或者是有关叫J2的参数改变,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地震产生的影响就是这条线,结果是产生的地球旋转变化乘上100倍,这是2006年苏门答腊地震产生的变化,乘上100之后,和这个比是非常非常小。所以地震产生的地球旋转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一点不用担心。 [09:50:18]
最后我想说,通过这次地震得到的几点认识。首先,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今后还会发生大地震,还会发生九级以上的地震,这是不可避免的,是地球动态变化的自然结果。地震预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加强地震科普教育也很重要。大家通过电视可以看到日本民众对地震的反应态度非常平静,非常淡定,平时的科普教育非常重要。加强地震科学基础研究也是很必要的。接下来就是要加强地震应急的研究,地震发生后,我们经常说,据美国什么什么报道,地球旋转加快了,据什么什么报道,地震产生了多少多少,但是中国在地震的震级预测上也是做得很好,还有一些基础研究我们要加强。最后是要加强抗震救灾,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现在中国富裕了,有些建筑的设防标准、抗震标准应该提高。我们的标准和世界上建筑强度的标准相比,目前还比较低。 [09:51:55]
以上就是我的报告,谢谢大家。 [09:51:59]
感谢孙文科教授作的精彩报告,下面请记者和听众提问。 [09:52:03]
新华网记者:
我有两个小问题。刚才您介绍地震类型当中有三种,我想从民众的角度来问您一下,民众如何区分这种类型?特别是我们面临求生和逃生问题的时候,如何来判断?您刚才提到日本的那种俯冲型的地震,连续性和间断性,民众逃生过程当中,感觉到已经逃出去了,又有连续性的晃动会对我们不利。第二个问题是,刚才从材料上和科普知识的小册子上看到,地震现在主要预报一个是前兆的现象,还有动物的行为也在其中,请问把动物行为作为地震前兆的预测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特别是准确性上我们如何判断? [09:53:08]
先回答后一个问题。确实观测到很多现象,动物有异常,但是这个机理或者科学依据现在没有。地震预报现象的依据,地震前发生哪些现象,确实地震有一些前兆,但是目前为止这些前兆都不是唯一的,地震前有这样的前兆,但是看到这样的前兆,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地震,这是现实,所以科学家正在努力,如果找到唯一的、肯定的线索的话,对我们会很有帮助。 [09:53:49]
作为民众来讲,很难区分地震是什么类型的,这由大的构造背景基本上决定了,中国内陆的地震基本上都是内陆型的,相对日本的俯冲型地震而言。日本也有几类,地震引发的灾害、破坏力都是一样的,至于逃生,如果来得及,争取几秒内逃出建筑物,这是基本原则。如果逃不出去,日本做了很多这样的科普教育,尽量找到死角处,建筑即使倒塌,也会留下一个死角,不会使你受到致命的击伤,这是一个原则,当然这种说法很多,比如说钻到桌子底下是否合适,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日本社会对中小学生做防震知识的教育或者演习还是很多的。 [09:54:5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记者:
这次日本地震,海啸对灾难产生的程度起了很大的作用,我的问题是,海啸发生的基本的原理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这次日本对海啸的预测比较滞后?因为日本人长期处于地震当中,就觉得跟以前一样,不要太在意,没有想到海啸不是几米的问题,是十米甚至二十米,而且来的时候一点防范都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09:55:59]
首先产生海啸的原因,基本上在海底突然会产生一个落差,地震断层会产生地表突然的位移,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下降,水就在一个地方产生了空区,根据重力的作用,中间一定要补偿,从高的地方向低流来补充,产生了一个压力的差,会推着水产生扩散的移动。并不是所有地震都产生海啸,比如说走滑型地震,不产生水的落差,这种类型的地震基本上不产生海啸。所谓的正断层,一面下降一面上升就是属于正断层,水体落下来,这边马上补充,就会产生水的流动,压力的差,还有俯冲型,一般都产生海啸,这些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基本上水体因为地底下的位移或者突然的错动所产生的水体的压力差,这么大的海啸,在海洋上,我们看到的大概也就是一米左右的浪,根本就感觉不到。它最后产生灾害是把浪冲到海岸上,在斜坡上能量开始扩大,水越涌越大,最后造成比较高的浪头。二十米不止,世界上纪录最高的是达到三十多米,这是历史上最大的海啸。 [10:00:33]
根据提到的预报,我刚才讲到了,海啸发生以后,要知道海底是怎么位移的,因为这是一个力源或者激发的机制,要通过地震断层破裂的过程,然后再模拟,解算一套方程,根据模拟计算,然后到海岸线,到海浪产生多大,进行模拟计算,这个过程要花时间,通常认为花几分钟时间,算出来之后向社会发布。所以这次海啸,据说后面发布了,每次都发布,这点是肯定的,我在日本经常也看到海啸,比如十公分、二十公分,这点影响不大,也比较准确,因为海浪传输的过程比较慢,但是地震有一个原因,这次地震之后太大了,很多人已经逃出房子外面了,当时就断电,通信断了,没有办法得到后面海啸的信息。所以紧张错乱的时候,只是在逃生之后,没有想到海啸来得这么凶猛,这可能是原因之一。还有,五六分钟时间,海浪过来之后,大概要花十几、二十分钟,根据坡度地形不一样的,这时候有的逃生来不及,这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10:01:54]
网友们对报告会也很关注,也提了一些问题,大家可以看到屏幕上有一些问题,请孙教授回答。 [10:02:30]
专家报告中提出下一场八级地震可能发生在东海,那么我们在东部沿海地区如今需要做哪些准备? [10:02:47]
从目前我所了解的知识,中国东部沿海地震,除了台湾地区经常发生地震之外,比如中国的渤海或者皖南等地方,基本上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小,中国的地震,大的来讲主要发生在西部,东部当然历史上发生了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至于沿海地方,好象没有太大地震的记录。 [10:04:24]
中国处在哪个地震带?还会发生像汶川那样的大地震吗? [10:04:30]
从长远来看,将来会的,一定会发生,这是自然现象,但是什么时候会发生,发生在哪个地方,现在是我们科学家要努力探索的。 [10:04:40]
后面还会牵涉到类似的问题,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孙教授。 [10:04:47]
下面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核学会顾问叶奇蓁院士作《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看我国核能利用与核安全》的报告。大家欢迎。 [10:05:05]
大家很关心福岛核电事故,我们从这里可以吸取点什么。我主要讲四个问题,我们核电站设计的安全准则,福岛的情况,以及针对福岛情况我们采取的相关安全措施,再一个是我国的核电安全保障体制。 [10:05:14]
核电是清洁能源,核裂变能量是可控的。一公斤的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能量。我们一座百万千瓦核电站每年只要补充30吨核燃料,同样功率火电厂每年要燃烧330万吨煤,这样一来,核电就大量减少了温室气体,大量减少了一些对环境有污染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气体,也减少了煤渣,也减少了运输,所以我们认为这还是很好的能源。 [10:07:25]
简单讲一下原理,我们国家建造的是压水堆核电站,这个图的红色部分,最中心的就是发生核反应的地方,蓝色部分发生核裂变,箭头指向就是能量输送的方向,带到蒸发器里面,在蒸发器里产生蒸汽,然后通到外面去发电。可以看到,这里面所有的跟发生核裂变的物质有接触的水,都是孤立在安全壳里面,跟汽轮机、发电机都是隔离的,这就是压水堆原理,跟日本发生事故的沸水堆是不同的。 [10:10:23]
我们在核电设计当中,经常讲有四道屏障,第一道屏障,就是最下面的,我们的二氧化铀的芯块一旦裂变以后产生的裂变产物保存在芯块里面,不会随便出来,有一些裂变的产物可能会出来。第二道屏障,包装在一个锆合金包壳管里,是完全密闭的,即使产生的气体也密闭在这里,这里面留有一定的空间,而且锆管的燃料棒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最大数量的密闭气体释放也不足以使它开裂。第三道屏障,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红色部分,压力边界内的水正常运行的时候是150个大气压力,我们在核电站投产时,实验的时候要219个大气压力,实际压力的1.33倍,保证不泄露。所有跟核燃料接触的水都包括在这里面。最后一个是安全壳,就是混凝土的结构。我们现在的安全壳大概37米直径,安全壳墙厚将近一米,而且用钢索扎紧了,在内部产生一定压力的时候,它不至于把安全壳破坏。我们的安全壳在投产之时要做压力实验,做压力密封实验,我们的安全壳可以承担五个多公斤的大气压力,而且全密封,里面的气体不能泄露出去。正常运行的时候,我们里面保持负压,即使有泄露,是向里面泄露。这样我们核电站的设计,有这样四道屏障,把放射性物质包在里面。 [10:14:41]
核电站采取纵深防御策略,正常运行的时候有一套控制系统,一旦出现事故,我们不能控制了,把堆停下来,然后有其他的一些安全系统来保护它。比如说,压力容器没有水了,用安全注入系统补充进去,安全壳里压力高了,产生大量蒸汽了,有安全喷淋系统,喷进去冷水把压力降下来。蒸发器里没有水了,烧干了,用辅助给水系统补充,使得即使产生某些故障的时候,我们有其他的系统保障它的安全,这个实际概念就是纵深防御的概念。第一道防线假如失利了还有第二道、第三道防线保护它的安全。 [10:15:42]
还有,核电站设计的时候,对环境安全有三项基本要求,第一条,反应堆一旦出现故障的时候,反应堆要停下来。第二,反应堆余热要导出,核电站唯一跟锅炉不一样的地方是锅炉停止燃烧就没有能量了,最多红颜色烫手而已,核电站还继续发出一些余热,大概是原功率的6.6%左右,还要把这些能量导出来,继续冷却。第三,把放射性包容在安全壳内。如果遵守了这三条原则,即使发生任何事故,也不会对环境发生影响。目前福岛是第一条做到了,后面两条没有做到,这就是它产生的问题。 [10:18:34]
福岛第一核电站六台机组,四台在一起,另外两台在另外一头,建设的年限,第一个电站1970年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整整四十年,其他的也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设的,目前差不多到了它的寿命。沸水堆里面,差不多也是三道屏障,中间放的是燃料,然后有个钢压力容器,把燃料放在中间。外面一个像葫芦一样的东西,叫钢制安全壳,放在一个厂房里,不同的是它没有蒸发器,沸水堆里水就在反应堆烧成蒸汽,通到汽轮机里面就发电了,不像压水堆,水跟外面发电的蒸汽是隔离的,通过这个蒸汽来传递能量,两个回路系统是隔开了。沸水堆只有一个回路系统,当然这个系统比较简单,投资比较少,这也是它的优势。沸水堆也是个成功的堆型,现在全世界压水堆占65%,沸水堆占21%,也是第二多的。 [10:22:05]
沸水堆有一个葫芦形的安全壳,比我们的大37米的混凝土安全壳要小得多,仅仅是包容了它的压力容器,发生核裂变的地方。下面那个管,叫抑压水池,有的时候压力升高了,我们有喷淋的系统,抑压水池里灌满了水,假如出现蒸汽,通过这个水进行冷却,把蒸汽凝结,整体上来讲是这样一个系统,比较简单,但是冷却的容量不是很大。 [10:25:41]
这个图中间蓝颜色的是压力容器,压力容器上是安全壳,下面有个抑压池。图上还有一个乏燃料水池,烧完了的燃料卸出来放在燃料水池里,由于操作上要求方便,把上面的顶盖开了之后,把里面的料就可以拉出来,所以它的位置比较高。因此,乏燃料水池也是个敏感的问题。 [10:27:24]
辐射达到多少对人体有伤害,怎样预防核辐射,谢谢! [10:27:54]
139****070 叶院士,预计福岛核电站是否还能使用?日本核电站建设总量是否超出实际需求?我国核电站安全水平与日本的比较?我国核电是否需要重新设计,加强安全系数?谢谢。  [10:28:14]
日本福岛核事故泄露多少种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碘的预防已经清楚,其它的放射性物质如何预防? [10:28:30]
福岛强烈地震引发了海啸,这是一系列事故的过程,大家从报纸都已经看到了。事故初期,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是按照0.18g(g指地面重力加速度)设计的,我们现在核电站设计有专门一套规范,设计时是按地面加速度的力度来衡量的,跟常规的七级、八级、九级说法不一样,按地面加速度我们就可以比较严格地按照力学计算,来计算我们的建筑物,计算我们的设备,计算我们的管路,是不是能够承受这样一个地震力度。3号到6号机组按0.45g或者0.46g,这次9级地震相当于0.52g,超出了设计标准。地震后,安全系统正常运作。安全停堆,安注系统和应急堆芯冷却系统立即启动,在厂外电源丧失的情况下,应急柴油机正常启动。但是在一小时以后,应急柴油机失效,准确讲可能是55分钟。也就是说,海啸之前,核电站的运行是正常的。第一是停堆,第二冷却系统启动起来,把余热导出去。但是第一核电站防海啸、防洪水的海堤设计高程是5.7米,地震这次引发海啸在这个地方一般是10米,在福岛核电站地区是14米,使得应急柴油机一小时后停止运行,水就泡进去了,由蓄电池对仪控系统供电,设计容量可以维持8小时。13小时以后,移动发电机到达,但是因为配电装置在底层,被水淹了,无法接通,直到3月12日15时还无法接通,改由新电源线给水泵供电,这个时间已经晚了。超设计的海啸高程导致全厂断电,没有外电源,也没有内部的应急电源,长时间全厂断电导致堆芯冷却手段长期不可用。第二条要求,也就是余热导出,在一小时后就失去了。 [10:36:04]
事故的发展,由于余热导出冷却失效,造成反应堆温度、压力升高,冷却剂不断丧失,燃料露出来了。原来是水和蒸汽包容的。露出来的燃料温度就很高了,平时我们水的温度、蒸汽的温度大概200多度,没有冷却以后,到了上千度以上。一千到两千度的情况下,下面还有一部分水,水跟锆起了化学作用,我们叫锆水作用,产生了氢气,一部分产生了二氧化锆,氢气就出来了。氢气就跑到了厂房顶部集中,安全壳外面有个厂房。氢气浓度达到10%的时候,(一般控制在4%以下)一旦遇到空气中的氧气,就爆炸,产生了氢爆。12日,1号机组氢爆,14日,3号机组氢爆,15日,2号机组氢爆,这样把厂房就炸开了,使厂房露裸。 [10:40:01]
1、2、3号机组早期事故进程差不多,首先是全厂断电,汽轮机驱动冷却系统投入,但是时间不是很长,因为蒸汽很快就没有了。抑压水池失效,安全壳超压、堆芯冷却系统也失效。堆芯冷却系统长时间失效,堆芯裸露和损伤,锆水反应产生大量氢气,通过安全壳排气释放到反应堆厂房,导致氢气爆炸。后期用海水注入,使得事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17日开始,铺上外部电源,用电缆连接上,恢复外面的电源,同时用海水想办法往里面灌,使得事故到现在为止,趋于缓解,但是事故的内部还很复杂,还要处理相当长的时间。 [10:42:06]
然后是乏燃料水池的问题,特别是4号机组,大家说已经停堆了,怎么还会出问题呢?因为刚停堆,把堆里的乏燃料卸到水池里,还有余热,刚卸出来有百分之几的余热。水是同样1小时以后没有冷却,这个水是敞开的,在一个大气压下,一百多度的水,就造成了蒸发,水位就很快下降。几天以后,那个堆大概是几十万千瓦,第一座反应堆40万千瓦,后面还有70万千瓦的,反应堆里的热量乘3,大概是每个堆100万到200万,如果1%的话,还有1万千瓦的热量。一万千瓦的热量如果没有冷却的话,一天可以烧开三百吨水,因此这里面也可能燃料破坏,也可能产生锆水反应,所以他们紧接着用直升机向燃料厂房洒水冷却,效果很小,所以燃料厂房也是同样的原理,因为长时间失去冷却道路的,五六号机组停的时间比较久了,它的情况比较好,但是当时也发生燃料厂房燃料池温度上升到60-70度,后来回到30多度。 [10:45:57]
这是锆水反应的图,锆水反应产生的是放热反应,一旦放热反应越来越严重,产生的热量,使得锆包壳温度再上升,再发生锆水反应,是发散型的反应。 [10:47:43]
19日以后,几个机组的燃料组件都破坏了。安全壳,那时候还认为是完好的,2号机组可能有破坏,压力容器情况不知道,压力容器可能会有损伤。这是大体上的情况。 [10:48:52]
恢复的工作,现在基本上是处于恢复阶段,最近淡水供给上了,2号机组厂房里废水超标十万倍。我国现在的压水堆常规的厂房,是没有放射性的。福岛核电站的水带有放射性,超过指标,目前正在处理这个事。 [10:51:32]
我国核电设计中的相关安全措施。我们有大量的安全措施,今天半个小时之内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讲完,我就讲几条原则,针对福岛的情况讲一下。第一,抗地震设计。我们考虑到,凡是安全系统,厂房、建筑物、设备和系统,牵涉到核电站安全的,都要按安全停堆地震来设计,这个话的含义是,即使是地震的情况下,我的系统还要保持功能,能把堆停下来。我们还有一个标准,叫运行基准设计,这个比较小,比安全停堆设计的要小一半,这涉及到不是跟安全相关的系统。而且,所有这些抗安全停堆地震的能力,在地震的情况下,都能把堆停下来。而且它的超越概率,地震是个概率,刚才孙教授讲了,我们不能把数字说得绝对化,超越概率要小于0.01%,也就是小于万分之一,有人讲,叫万年一遇的概念。当然,在定这个数据的时候,我们有国家地震局根据历史的记载,根据这个地方的地形、断裂层的情况,还做一些爆炸实验,来测试地震响应的情况,最后经济分析确定的,带有一定的安全系数来制定的,我们也不可能把日本的地震搬到我们这里来设计。所以,所有的厂址必须远离断层,特别是地表产生裂缝或者错动的活动断层,绝对不能在那上面搞核电站。中国的地方比较大,我们的核电站厂址都选择在地震烈度比较低,或者发生频度比较低的地方。厂房的地基应放在完整的基岩上,核电站在靠水靠山的地方,当然泥石流这个东西都要考虑的,基岩是很稳定的。 [10:54:17]
第二,防洪的要求。我们要考虑到台风、海啸、海平面上升、暴雨、上游溃堤,以及波浪影响等等,超越概率千分之一来确定。我们地标高是将近11米,最大的风暴潮都到不了9米的样子。我们厂坪标高一般要高于基准洪水位。 [10:54:45]
第三,应急电源,主网有500kv,我们专门有一个备用电源是22万伏,而且从不同的方向,一般设计要考虑N+1,或者N+2,每台机组有两台应急柴油机,一台就能保证应急电源,同时还考虑设置一条专用的备用外电源,我们厂是两个机组4台柴油机,我们平时也叫第5台柴油机,一旦哪个起不来的话可以替代。 [10:55:42]
第四,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防氢爆措施,厂房里有移动式的点火的氢燃料,有完整的测量系统,一旦氢浓度高了,就消氢,现在新设计还装了非能动的氢复合装置,同时我们还采取其他的方式,比如安全壳过滤排放系统,排放出来放射性气体怎么办?我们通过过滤器,把放射性洗掉,削减三个量级,还是安全的,保障第三道屏障的完整。同时我们快速卸压,卸下来的压力,蒸汽排放到安全壳里,因为我们是压水堆。如果二回路压力高了,我们再二次排放蒸汽,这时候蒸汽是没有放射性的,也可以冷却主回路,主回路的排放是排放在安全壳里。 [10:56:40]
排出来经过稀释以后,按照卫生部规定,生活用水取水口的β放射性小于1Bq/L。核电站要求排放下游一公里就要达到1Bq/L,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10:57:49]
以秦山为例,废气排放,比国家标准低二个数量级,100倍,废水,含氚废水低于1个量级,其他的是低两个量级。 [10:58:10]
我们秦山周围边界老百姓的放射,国家限值0.25毫西弗,秦山规定是0.05毫西弗,实际测量是0.005毫西弗。我们秦山周围有监测站。抽一支烟相当于0.001毫西弗,2005年测得0.0047个毫西弗,相当于抽了5支烟。 [10:59:07]
最后讲讲国家的安全保障体系。我们有完善的核安全法律和法规,必须要遵守。我们有完善的安全监督系统,有独立的核安全监督机构,国家核安全局,包括跟核电站有关的环保监督。我们有完善的监督体系,有审评制度,在宣传的时候,要进行安全和环境评估,得到批准以后,才能开始前期工作。我们有初步安全分析报告和环境评价报告,得到批准以后才可以开工。我们有最终环境安全报告,批准以后才可以继续运行。 [11:00:13]
许可证制度,不仅对于核电站来讲,而且对于从事核行业工作的人、工作的单位,都要有许可证,包括核电设备的制造要有许可证,以及核电站的操作人员,包括高操、值班主任,都要有操作许可证。还有从事焊接和无损探伤的人员应有相应级别的工作许可证。 [11:00:37]
我们有常备不懈的应急管理体制,国家设有国家核事故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国家核事故应急工作政策,协调有关部门的核事故应急工作。各省市有地方核事故应急管理机构,执行国家核事故应急工作法规和政策,组织制定场外应急响应计划,统一指挥场外应急响应行动。各核电厂设有核电站运行单位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厂内,核电站规章制的应急行动,同时坚持向我们安全监管机构、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报告情况。谢谢。 [11:01:22]
非常感谢叶院士作的精彩报告,下面请记者和听众提问。 [11:01:26]
科技日报记者:
请教一下叶院士,刚才您也讲了,我们国家核电站选址的一些原则,我们看到,刚才发的核科普知识的小册子上,我们国家在建的和已经使用的十几个核电站,都在东南沿海地区,除了东南沿海地区对能源需求量大的因素以外,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东南沿海地区是我们国家最适合建核电站的地方吗?在西部和内陆地区是不是就不适合建核电站?从现在福岛的情况来看,未来它的命运会怎么样?谢谢。 [11:01:53]
我们首先在东南沿海发展核电,一是由于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需要,东南沿海发展得比较快。第二,东南沿海电网比较大,因为我们核电机组都是百万级的,电网比较大,一旦核电机组跳开的话,电网不受影响。东南沿海的厂址基本上是严格满足国家法规的要求。 [11:02:18]
你关心的是内陆,现在我们也正在筹建核电站,并不是说内陆不能建核电站,世界上60%的核电站是在内陆。中国为什么内陆晚一点呢?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内陆的经济发展稍缓一点,目前中西部地区都发展起来了,因此中西部地区有的省也缺乏一次能源,所以也需要。我想,内陆有一些地方一次能源还比较多,可以缓一点。比如说现在正在大规模地准备着,比如说湖北的咸宁,湖南的桃花江,江西的彭泽,所以内陆的核电站也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不是说核电站不适合建在内陆,只要按照核安全法规所规定的要求选择厂址,都是安全的,没有问题的。 [11:02:53]
讲到福岛,现在因为情况还不是很明朗,但是看来,日本政府也在讲话里暗示了这个,看来1、2、3号机组需要退役了。2号机组常规岛的水坑里放射性如果按照后来的报道超过10万倍,可能压力容器有破坏。如果压力容器破坏的话,是绝对不能再运行了,这是很重要的屏障。我们讲一个核电站能不能延寿,就看压力容器有多大的寿命。所以看来1、2、3号机组可能要退役了。电视台问我是不是要封堆的问题,我认为还要看情况,如果全部堆芯熔化了,要像切尔诺贝利一样,要封起来,如果没有到这个程度,我们希望把燃料卸出来,核电站有退役的概念。最后一阶段退役,核电站要恢复原始地貌,也就是这个地方可以用做其他用途。如果建石棺的话就变成永久的坟墓了,不太好,所以我们还希望这个地方还能利用起来。燃料可能是破损了,很严重,我看1、2、3号机组可能是这样。5、6号机组已经准备发电了。4号机组,燃料水池出现了爆炸,要等修复了燃料水池以后再看,因为堆没坏,早就停下来了。 [11:04:47]
科学导报记者:
刚才听了您的报告,我们看到我国现在有许多安全屏障和核安全保障体制来保证核安全,我国的核安全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高和改进的? [11:04:59]
目前我们国家投产运行的核电站,通常大家说的是二代改进型的核电站,也就是全世界四百多座核电站里面的绝大多数,第一代的核电站就是少数几座,就是实验堆,四百多座都是二代的,我们是在四十多年大量的设计建造科研运行的经验基础上加以改进,所以加二代改进型,我们的水平相当于上世纪末或者本世纪初的水平,所有先进的包括第三代核电站一些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的措施,刚才说的氢爆等等,我们都想办法在新一批的设计当中引进去。现在运行和比较大量建造的核电站都属于本世纪初的水平。当然,我们现在还在引进跟建造第三代核电站,比如说从美国引进的AP1000在三门有两台,在海洋有两台。法国引进的EPR,在台山有两台。全世界还没有一台建造的,四台建造都在中国,所以我们的技术水平是赶在前面的。全世界EPR核电站共四台,第一台是在芬兰,拖了两三年的工期,现在看来还要一段时间,第二台在法国,现在它的供给也拖了一年多,后面两台在台山,我们的进度现在跟法国的差不多了。所以我们现在在核电上还是走在比较前面的。如果三代建成,经过考验成功的话,今后可能会建更多的三代的机组。 [11:07:04]
核工业研究生部学生:
您说了,中国现在正在引进一批现代技术,但是AP1000在全球范围还没有运行经验,到底风险如何没有定论。现在国家停止了核安全审批程度,像是内陆的核电站桃花江现在已经在停工状态。我想问,之前的规划,那些容量会不会有所改变,会不会因为日本这个事情又进入另一个“冬天”? [11:07:31]
第一,国务院发表的四条规则我们要坚决执行,首先要从福岛的核电站事故吸取经验教训,虽然可能跟我们不一样,但是任何经验教训都是宝贵的,我们核工业集团或者我们的总经理已经派团到现场检查去了,广核的也是这样。同时对在建的电站,也在进行检查,我想我们吸取了经验和教训,以防万一,要认真对待。国务院四条里,第四条讲的是暂停,没有说停止的意思。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间,把我们的工作做好,吸取更多的经验,把我们运行电站、建造电站以及三代的电站做得更好,使得我们的安全性更高一些,质量更高一些。我们的核电计划不会变化的。 [11:08:34]
为什么日本反应堆一直无法停下来,是否和希望能继续使用这个核电站有关? [11:08:49]
纠正一个概念,堆是停下来了,第一时间就停下来了,就是没有想办法把余热导出去。没有水了,余热导不出来,当初就有人建议,你可以想,电没有了,很可能这些电动机都转不起来了,原来的冷却系统就停止了。当时就有人建议,现在堆是要冷却的,赶紧打海水,在打海水的问题上可能有所迟疑。因为海水是有氯化钠在里面,所有核电站的设备都是不锈钢做的,而不锈钢最怕氯离子产生的应力,一旦清洗不干净的话产生应力,管道就会开裂,压力容器就会开裂。所以可能在这个问题的斟酌上,有这样一些问题。当然,在排放减压的问题上,也有一些迟疑,他一减压,蒸汽不排放,就是堆里面的水一起排出去了,堆里面肯定燃料烧坏了,我刚才讲了裂变气体,跟碘很可能就一起排出去了。最后不得已,排了。没有水补进去,排干了也不行,这有很大的矛盾。我估计,这个时间拖了这么久,应该24小时、48小时之内,1小时以后全部停止的,应该在24-48小时之内采取行动,不至于拖到真正注海水到了16、17日,时间拖长了。 [11:10:43]
非常感谢叶奇蓁院士,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问题就到此结束。我看有些问题跟下一个报告还是有些关系,感谢叶院士。现在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王作元研究员作《关于核辐射的影响和防护》的报告,大家欢迎。 [11:11:44]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一下核辐射的影响及防护问题。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核反应的原理,就是裂变反应,铀235和中子反应,形成裂变以后,放出能量来。昨天说在日本核电站周围发生了钚239,实际上是反应燃料里的U238打了一个中子以后渗出235,铀239经过β衰变,形成钠239,最后形成钚239,钚239也可以进行裂变反应,钚239在自然界里是没有的,土壤里发现了钚239,说明福岛核电站排放的放射性物质里有了钚239。钚239对人体的危害是比较大的,主要造成内污染。 [11:12:56]
聚变反应是氢弹的原理。天然铀里,铀235的含量只是0.73%,核电站燃料级U235的含量是3%,现在主要对反应堆的类型,主要是压水堆大概占61%,沸水堆占24%,重水堆占5%。总体来说,年有效剂量,压水堆是1微西弗,沸水堆是7微西弗,重水堆是10,比较起来的话,我们国家采用的压水堆对外部造成的剂量还是比较小的。 [11:13:42]
这张图是压水堆的一个工作原理,红的部分就是一回路水,这是一个反应堆,蓝色部分是二回路水,这是汽轮机,然后发电机发电。三回路水就直接排放到海里。 [11:14:05]
这是核事故的分级,0-7级,0级就叫偏差,1级叫异常,2级叫事件,3级叫重大事件,4级就是事故了。一开始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定的是4级,1973年英国温斯凯尔的装置是5级。还有6级,苏联发生的一个事故。然后7级事故就是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 [11:15:22]
按照设计,发生堆型熔化的概率,大概每个反应堆每年是10的负四次方到10的负5次方。安全壳破裂是10的负六次方到10的负7次方。计算的概率相当小,实际上从有核电站以后,大概几十年的时间,另外发生这样的事故,都有发生,而不是万年、十万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对核电站安全的问题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当然,这个计算可能有些因素充分考虑了,但是有一些因素也可能没有充分考虑,所以,通过这个计算和实践的情况,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说美国的三里岛事件,1979年发生,2/3堆芯熔化,50%气态裂变产物进入安全壳,对公众未造成健康影响,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临界事故,造成厂房完全破坏,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极其恶劣影响。我看的资料,设计上有缺陷,就是铬棒发生事故后下降的速度过慢,没有停下来。 [11:16:34]
核电站放射性物质进入大气以后,四处扩散,最后要沉积到地面。它的运行对地面的污染,取决于释放量,到底有多少放射性物质排放到大气中,还取决于释放方式,是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那样一下子爆炸,全部释放出来,还是逐渐地慢慢往外泄露,造成的后果是不一样的。另外取决于低空风场还是高空风场。在平流层和对流层中间,有一个交界面的地方,这个地方成年累月都刮着西风,一旦放射性物质进入平流层,必定进入西风截留区,往东给吹走,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在东海发现了放射性物质,最后横跨美洲大陆,越过大西洋,最后到了欧洲、荷兰,可能再绕一圈,从新疆那边进入到中国来,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已经是稀释得非常厉害了,不会对人类的健康有任何影响。 [11:18:50]
另外沉降还与下降和上升气流有关系,如果上升气流的话,当然就沉不下来了,到下降气流,就很快沉降到地面。与降水也有关系,加速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沉降到地面。还跟地形、地物和逆温现象有关系。从沉降来讲,局部沉降,比较大粒子沉降距离近。持续的时间,由气象条件和释放方式决定,如果老在排放,大气污染持续时间就比较长一些,假如是一次性排放的话,高峰的持续时间就是一天两天就过去了,下降以后,速度是非常快的。还有一个是再悬浮的问题,在地面上暴露的土地,放射性物质沉降到地面以后,一刮风又给刮起来了,这在沙漠地区有这种现象。但是如果沉降在海水里就没有这种现象,到了海水里,再悬浮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就有一个稀释问题,随着洋流有平面运动,还有上下的运动,这些放射性物质沉降到海水里,就稀释得很厉害了。 [11:20:04]
这张图片说明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现在的情况,远方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中间有个大湖。因为当时局部污染非常厉害,到现在还没有住人,所以看到这些楼都放弃了。大家看到底下沉了一层灰,其实这不是灰,而是下的雪。 [11:20:58]
这幅图说明苏联切尔诺贝利发生以后,对欧洲地区的影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后,局部地区污染得比较厉害。另外在瑞典,这里也污染得比较厉害,在匈牙利和奥地利这个地方,污染也比较厉害。为什么放射性物质沉降得那么不均匀呢?刚才我讲了,沉降的因素很多,特别是上升下降气流,或者降水,都会影响。如果这个地方正好碰到一个下降气流,空气的污染物就下来了。正好碰到这个地方下雨,把空气中的物质也都冲下来了,所以跟这些因素都有关系。 [11:21:52]
这张图显示出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后,对我们国家牛奶中碘131含量监测的一个结果。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在这个地方,随着大气环流西风截留区往东吹,从新疆进入我国以后,最后由我们国家这里出海,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一两天就过去了。 [11:22:11]
关于放射性分类的问题,我简单地做一下分类。一般我们把辐射分成两类,第一类叫电离辐射,第二类是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就是电池辐射像手机、电视等家用电器,包括电磁辐射、微波、激光、红外线、紫外线、超声波(B超)等等。电离辐射就是我们常说的α、β、X射线等等。电离辐射有天然电离辐射和人工电离辐射,天然电离辐射包括宇宙线及宇生核素,碳12,钠22等等。次生级宇宙线、次级宇宙线、宇生放射性核素等等。地球辐射,铀系44.7亿年,钍系141亿年,锕系7.04亿年,镎系2.2百万年,从地球诞生到现在一共经过了64亿年,地球上没有镎系,锕系核素铀235,地球上锕系里的铀的含量比较少,占铀的0.73%,铀238半衰期是44.7亿年。 [11:22:38]
人工电离辐射有人工放射性核素,有2000余种,有的半衰期特别短,最短的是10个负十次毫秒,半衰期十年以上的核素有一百余种。我们平时每个人生活在地球上,都要接受一定的辐射剂量的照射,所以不应该感到害怕。平均每个人接受的天然辐射,包括宇宙线、大地的辐射,大概是4.4个毫稀核燃料循环每年接触的是1.0个毫稀,医学用途,包括透视、CT等等,是0.3个毫稀。工业用途,比如石油、探井等等是0.3,军事活动0.1,其他占0.1。 [11:24:55]
放射性对健康的影响,第一是确定性效应,第二是随机性效应。人接受一定量的辐射剂量以后,肯定会发生一些病。随即效应,人接受一定量以后,不是百分之百都得这个病,是随机的机率,赶上谁,谁就发生了,随机效应主要是癌症发病率的增加。 [11:25:09]
变化,对人体可能有害,也可能无害。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比如说人的染色体,辐射照射以后,微核要增加,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还不清楚,这个叫变化,一般用染色体急变率的增加来测定人接受多少剂量。损伤是指某种程度的有害变化,比如对细胞,可以杀死细胞,但是未必对人整体有害,损害是临床上可观察到的有害效应。危害,是一个叫复杂的概念,要考虑损害的概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容易用量来表达。 [11:25:27]
确定性效应,人体接受一定的辐射剂量以后发生确定性效应。这次福岛核电站事故,如果发生确定性效应,肯定是在核电站工作的这些人,而不是在外面受到放射性少量污染的这些人。比如确定性效应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特点呢?第一,存在一个剂量的预值,这个剂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效应才会发生,低于这个剂量阈值,确定效应不会发生。第二,损伤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有关,损伤放射病严重了,你接受的剂量肯定大。临床表现是乏力、呕吐、脱发、牙龈出血、白细胞降低、白内障、性欲降低、皮肤红斑、溃疡不同类型的放射病,直至死亡。 [11:26:18]
刚才说了,确定性效应要接受一定量之后才能发生效应,低于一定剂量不会发生这个效应。根据不同的剂量,全身剂量或者局部剂量,可能会发生什么症状呢?比如说全身剂量小于一个Gy,或者一个稀,无呕吐,无早期红斑。1-2个稀,局部剂量8-15个Gy,照后2-3小时出现呕吐,照后12-24小时出现早期红斑或感觉异常。2-4个稀,局部剂量15-25个稀,照后1-2小时出现呕吐,照后8-15小时出现早期红斑或感觉异常。大于4稀,照后1小时就出现呕吐或其他严重症状,比如低血压等等。照后3-6小时出现皮肤或黏膜出现红斑。 [11:27:08]
还有一种效应是随机性效应,比如说日本核电站假如污染很厉害,接受一定量照射以后,这些人从确定性效应来讲,没有什么反应,但是长期观察来讲,终生得癌症的危险度就增加了。每一个人接受一个稀的照射,假如一百人接受一个稀的照射,最后有5.7人患癌症,对工作人员来讲,是4.2个人,因为前面包括老人和小孩,这个概率是不多的。平时接受1稀的照射已经是比较大了。胎儿受照的话,妊娠1-3周,不致引起活产儿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效应。妊娠8-15周,会出现胎儿智商下降,每个稀照射会降低30个智商点。妊娠8-15周,正是胎儿在子宫里发育的时候,会引起智力迟钝,每个稀的概率是0.4这个样子。 [11:27:52]
日本原子弹受害者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日本原子弹受害者所有的病因,就是对放射性有影响的,全部恶性肿瘤、白血病、白血病除外的恶性肿瘤、良性及不明肿瘤。白血病最严重,多发骨髓瘤最严重。 [11:28:16]
防护体系,一个是实践的正当性,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我们任何接受剂量,都要有一定的正当理由。有了正当性之后,我的防护要做到最好。最后是个人剂量限值。工作人员,每年可以接受20个毫稀,对公众每人每年可以接受1个毫稀,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我在这儿就不讲了。 [11:28:47]
另外是食品中的放射性核素水平,一般水平,铯137、碘131等等,每公斤里可以有1000个贝克,这是α放射线、β放射线。对牛奶、婴儿食品和饮用水也有一个标准。但是不超过标准,就没有关系。 [11:28:54]
外照射的防护,一个是距离防护,一个是时间防护,一个是屏蔽防护,我就不多讲了。距离防护,就是离得越远越好,时间防护就是接触时间越短越好,屏蔽防护,放一些水泥墙等等。 [11:29:10]
内照射防护,无论如何不能让放射性物质进入我们体内,经呼吸道、食道和体表,都不要进入。 [11:29:16]
服用稳定性碘的时间与功效。如果前六小时稳定碘片的话,可以做到完全防护。同时服用,效率90%,摄入放射性碘后几小时服,效率是50%。稳定性碘的储存,必须是干燥、避光、5年。含碘的量也有关系,针对不同的人都有。副作用,过敏、肠胃功能紊乱、皮疹、短暂甲状腺减退。禁忌症,这些病就不要服碘,包括甲状腺疾病,碘过敏、疱疹、脉管炎等等。我就讲这些。 [11:29:30]
感谢王作元研究员为大会作的精彩报告,下面请记者和听众提问。 [11:29:36]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我有两个问题,都是很粗浅的问题了,一是回顾历史,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那时候对中国危害程度是多少,我很想知道。第二,就是现在的问题,这次日本的地震,特别是福岛地震之后,给全世界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在今后多长时间内,我们国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在吃日本海的海鲜或者日本食品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1:29:48]
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中国影响的问题,刚才一张幻灯片已经展示了,主要是对牛奶中碘131中的含量有所升高,但是不影响居民的食用。第二个问题,因为有些核素在大气中运行,我分析是绕行一周以后才返回中国的,就稀释得很少了,对中国不应该造成影响。还有一部分,比如说最近在黑龙江,在东南沿海一些地方发现了放射性核素,我估计这个不是由大气环流绕地球一周过来的,可能在对流层里面扩散进来的放射性核素,我估计都是碘131,碘131的半衰期是8.02天,过了8天以后,碘131就衰减到一半。到现在已经经过几个半衰期了,可能有的是新释放出来的,我估计碘131的污染不会持续时间很长,而且不会对中国的食品造成影响。 [11:30:07]
刚才几个报告的时候,网上的问题提得少,这次我们多问几个网上的问题。 [11:30:11]
王教授,传说穿高领衣服可以减少辐射对甲状腺的伤害,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11:30:16]
如果有防护作用的话,只是防护一个外照射的问题,更何况你的高领衣服的纤维对γ射线根本不起任何防护作用,要防止甲状腺主要是吸进去的空气和食物饮水里的东西,聚集在甲状腺里,我们穿高领衣服对防碘131的照射是没有用的。 [11:30:27]
日本福岛核事故泄露多少种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碘的预防已经清楚,其他的放射性物质如何预防? [11:30:33]
针对不同的放射性核素,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就看有多少放射性物质被摄入体内。因为有的放射性核素沉积在骨骼里,有的在肾脏里等等,根据不同的组织,要采取不同的药品,进行专门的排除。 [11:30:45]
针对日本核泄露事故和出现的新情况,应如何看待有关部门正在采取哪些措施,百姓近期要不要加强自我防护? [11:30:52]
总的来讲,我对日本核电站的泄露问题和日本核电站事故的问题,有些地方看得不是很明白,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虽然在黑龙江,在东南沿海有些地方,测到了碘131,但是含量非常低,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影响。根据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国家的居民没有必要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 [11:31:03]
目前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公众及时了解放射性物质的相关权威信息? [11:31:10]
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我们所里几乎24小时在值班,在不断地出一些普及型的碘的预防,还有往上报的资料,全国的监测数据往上报,再有把监测数据的审评、估计有什么影响,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另外还有环保系统、国家质检系统等等,都在全面启动,做这个工作,一直到昨天晚上还在做这个事。 [11:31:36]
非常感谢王教授的报告。广大的网友如果还关心这方面的信息可以上专业网站多了解一些专家的意见。现在要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教授作《中国食品安全的迷惑和思考》的报告,大家欢迎。 [11:32:03]
谢谢各位。中国科协给我提出这样一个报告题目,我想可能最主要的还是想为公众建立一个科学的食品安全观念。这是一张调查情况图表,样本有1367个,公众认为对身体健康威胁最大的:环境占67.4%,62%说食品不安全。当问到有食品安全问题,你最相信哪种声音?64.2%说相信媒体,还有50%相信政府。 [11:32:18]
这两张片子想引出三件事情,在座的50岁以上或者45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能理解第一件事情,但是我想年轻人更应该理解。第一我们为什么会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比如说刚刚那位院士和教授谈到的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不知道公众有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过?但是科学家关注了。那是7级事故,目前这个只是6级或者5级。第二是什么是食品安全,第三是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怎么样从没吃饱饭,到吃饱饭,到吃好饭,这个过程可能就是二、三十年,有的地方还正在进行,还没有吃饱饭。最近媒体报道,西部最少有30%以上的孩子是营养不良的,这也是食品安全,而且是非常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11:33:40]
我1978年上大学,刚才第一位专家也是,如果从1993年往前走,大家都能够理解一件事,就是粮本,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粮本和粮票,我16岁上大学的时候,正在长身体,给我的定量是32斤,一个月半斤油,半斤肉,豆制品是一斤,我不知道这样的能量是不是够。可以肯定,当我从事这个专业的时候,我知道不够。1993年国家才取消粮票、布票、肉票、副食品票,在这之前,你们说食品安全吗?我最近也看到,我们有些人建议,要把农药化肥取消,或者要让农药化肥无限上涨价格,让农民买不起,于是农民就不会使用农药化肥。我想告诉大家,如果取消农药化肥的话,我们这13亿人可能会饿死一半,你们愿意吗?所以我想,一定要认识这样一个事情。 [11:35:15]
第二件事情,1988年到1999年,11年的时间,我国的七、八亿农民用了11年的时间,使国家的食物丰富了,鸡鸭鱼肉蛋奶、豆制品,保证了1992年大部分人每天达到2328大卡左右的能量供给,包含了脂肪要达到50克以上/天,蛋白质达到70克/天。所以拒绝油炸,珍爱生命这句话是错的,因为你每天应该有平均50克以上的脂肪摄入,没有它的话就会出问题。这样一路走来,一直说米袋子、菜篮子、餐桌子。快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国家制定了居民营养健康计划,因为算出来了这个能量,我们预计到了一部分人可能会营养过剩,一部分人还没吃饱,一部分人需要营养平衡,三部曲正是这样短短30年完成的,所以不要忘记历史。 [11:36:33]
工业化的问题,我们经常谈到有机食品,要返璞归真自己去包一个农场,自己养猪或者是养牛、养羊、自己种菜、自己种果、自己种水稻,不现实,这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专业化。1934年的英国家庭主妇,五口之家,一个晚餐准备的时间是两个半小时,但是到了1994年只需要15分钟,这叫什么?工业化的食品进去了,这是进步,使我们厨房革命,工业化的食品把我们从厨房当中解放出来,当我们想吃饺子的时候,有速冻饺子,当我们想吃包子的时候,有速冻包子,各种新鲜的蔬菜和罐头水果,一说罐头媒体问我是不是有防腐剂,是不是不安全,是不是有抗氧化剂?或者是食品添加剂,是不是不健康?如果感兴趣的话,到美国查一下,美国的幼儿园是不给孩子们吃新鲜水果的,因为新鲜水果很容易一不小心洗不干净,处理不当的话造成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污染,所以给孩子吃的都是水果罐头,因为水果罐头最安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所有海军将士们,我们在做项目,都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有的媒体和一些不太懂的专家告诉我们海军不要吃水果罐头,不要吃蔬菜罐头,因为里面有防腐剂。非常遗憾,没有,罐头加工在企业和军事工业中已经将近300年了。我们现在的将士们也同样是吃的这些东西。 [11:40:58]
时代的进步,对食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心理,要求它安全,要求要有品质,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不是每天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当说来碗红烧肉的时候,说不吃,不安全,来碗蔬菜的时候,不吃,不安全,到底吃什么,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更安全?我只能延续一下我的故事,如果上年岁的人,还记不记得,买一筐苹果放在阳台的地方,或者背阴的地方,烂的苹果拿出来吃,好的继续放,一冬天就没吃过几个好的苹果。今天我们问,苹果烂了能不能吃?削皮还是不削皮?五十年代的时候用的农药是666,现在都不用这些了,高效、低毒,一周之内完全分解掉的农药,有什么不安全呢?为什么要取消农药和化肥呢?这种误区是哪里来的呢?所以我想,到底怎么吃得更安全,这种事情一定要更加理解,也就不会去抢盐了。 [11:43:05]
为什么大家开始关心食品安全了,就是我们吃饱了,吃好了,我们更加富裕了,更加文明了。但我们的思想、科学意识、科学精神还有一个跟进的过程。所谓的专家说吃黑色的,于是一天吃三斤茄子,把自己的脸都吃茄子色。张悟本说了要吃绿豆,于是你每天吃三斤绿豆,后来知道他只是中学毕业,在针织厂工作的工人,才恍然大悟。我想,一次一次的教训难道不能吸取一下吗? [11:44:15]
到底中国的食品安全是什么?食品安全的道理很多,突发性、复杂性、科学性、不对称性、不确定性、艰巨性。食品安全往往跟国际政治是密切关联的。举一个例子,有一年我们的啤酒甲醛超标,完全是炒作,是媒体的扭曲,但是恰恰这样一个报道,我们的啤酒产量的40%是用于出口的,这个也要索赔,那个也要退货,国际贸易跟着来了。第二句话,说你这个政府连食品安全都管不住的话,比利时一个污染,执政了43年的政党,短短三个月就下台了,就演变成政治事件。所以一定要有这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意识,不要误导公众。一个产品不合格了,马上在全国围剿“毒水饺”、“毒奶粉”。毒是什么?也要理解,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审核再严密,防护再好,也是个概率,所以食品安全同样不会是零风险。 [11:46:03]
食物没有好和坏,多了就坏,少了也坏,不多不少,平衡了,就好。今天来的媒体比较多,2003年我开始跟中央电视台合作,跟很多媒体也合作了不少,我还有资格说这个话。媒体要把更通俗的科学道理告诉大家。第二,没有垃圾食品,如果哪位媒体愿意负责任地查一下,十大垃圾食品发源地在哪里,都说世界卫生组织,十大最健康食品,出自世界卫生组织,请你去中国的世界卫生组织驻京办事处了解一下,我可以告诉你们,从来都没有。所以我想,很多这样的信息,造成我们的消费者误导了。我在中央电视台有过这样一句话,当然很多人也骂我,我依然坚持,这是食品营养安全的最最基本的原理,如果是垃圾就不是食品,是食品的就不是垃圾。如果你把食品吃成垃圾了,因为你吃的方法错了,你天天吃红烧肉,一定会出事情。 [11:47:35]
大家经常讲食品添加剂不安全,有问题,变成了罪魁祸首,我一直在想,从小就看《白毛女》,杨白劳是怎么死的?喝卤水。喝卤水会死,那么点豆腐也是卤水啊。没有卤,就没有豆腐,吃豆腐有益健康,这是大家认同的,喝盐卤会死人,没有听说吃豆腐吃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和辐射的剂量一样的道理,量效关系是我们食品安全最基本的准则,科学道理之一,就是多大剂量,持续多长时间,才有可能有害,没有达到这个剂量,或者没有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基本上危害的风险很小。这就叫量效关系。所有的事情,当你去想量效关系的时候就不可怕了,当你想风险的时候,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时候,就不可怕了。 [11:50:00]
另外,中国的食品添加剂,世界的食品添加剂,比窦娥还冤。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从来就没有把它当过食品添加剂,是非法添加物,跟食品添加剂没有关系。苏丹红,是工业燃料,不是食品添加剂。瘦肉精,最近发生的问题,不是食品添加剂,是200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一号文件明令禁止的18种进入农副产品当中的一号里的第一条,“瘦肉精”2001年就禁止了。瘦肉精盐酸克仑特罗,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现的,并用于美国的农业,畜禽养殖业。八十年代在欧洲广泛使用,九十年代我们才学过来,世界逐渐认识到这有问题,2001年我们禁止。所以我想说的意思,这不是食品添加剂,是一些不法者,加入了一些非法添加物,跟食品添加剂无关。 [11:52:04]
还有说含有有害物的食品就等于食品有害。错了,不等于。如果说苏丹红在红心鸭蛋里的含量,你大约一顿要吃一千七百个这样的蛋,可能十万个人里,每天这么吃,吃十年,有一个人可能因为这样的吃法吃坏了。说不合格食品就等于有害食品,错了,雀巢奶粉碘超标,是对三岁以下的儿童,他自己产品是30-150毫克,现在检测发现有180毫克了,就说是产品不合格,但是跟有害没害没关系。所以合格不合格跟有害没害没有关系,请大家一定要意识到。 [11:53:29]
所以说,不要太计较油炸非油炸,正常成年人平均一天需要50克的脂肪摄入量,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11:55:04]
食物相克的问题,A食物和B食物相克,你们上网去查,很多在网上都有,黄瓜和西红柿不能在一起拌,黄瓜里边有一种酶会把西红柿里的维生素C给破坏了,所以他们相克。那黄瓜里的维生素C怎么活呢?这是一个最最基本的逻辑关系。你首先查一下表,黄瓜里面有没有维生素C,如果黄瓜里面的维生素C比西红柿里的高,而且还活得挺好,他们两个怎么就不能拌在一起呢?还有说春天来了,要吃芽菜,冬天吃白菜,请去看看,我们北海公园有一个冰窖,那是乾隆年代建的,他那时候就吃反季节的,活得挺好。还有一位,唐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怎么来的?就是反季节,是用储藏的技术运来的。所以我想,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去伪存真,吃什么补什么,炒了腰花就补腰子,吃了猪尾巴的话,是不是就补尾巴?快餐慢餐的问题,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比例,这是营养学会推荐的量,当我们吃素水饺的时候脂肪摄入量偏低,但是你吃日式快餐、西式快餐、中式快餐和方便面的话,脂肪稍微偏高,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够,加个鸡蛋不就够了吗?脂肪多的话,把上面那层油撇掉不就完了吗?上面那层油去掉,碳水化合物的蔬菜少了之后再吃一个水果、西红柿或者是黄瓜就行了。 [11:58:57]
讲到最后这个问题,请大家理解,我们学者脑子里的食品安全,广义的大概是主要是两件事情,一是营养安全,一个是卫生安全。包括了哪些呢?包括吃饱的问题,这是营养安全,不要营养缺乏,都像我小时候那样,蛋白质不够,脂肪没有。多少人呢?两亿以上。需要看到18.4亿亩耕地,还在减少,能不能真正养活我们未来还要增加两亿的生出来的人呢?3-4亿的人吃饱变得吃好,吃的更平衡的问题依然是营养安全的问题。假冒伪劣、有毒有害、污染等等都是全球关心的问题,包括致病性的微生物,包括辐射。别忘了我们糖尿病已经1个亿了,有些孩子已经到了肥胖症的地步,一百个孩子有8.1个孩子,5个人里就有1个人体重超标了,这叫营养过剩,依然是营养不安全。这也是食品安全,所以食品安全非常广泛。 [12:01:17]
每看到这个孩子就想到我小时候,放学的时候还要打猪草。我也看到现在这样,多少个手在这里狂吃,一桌子堆起来吃,这是调查2700多餐得到的数据,一年扔掉优质的脂肪是1.3亿人1年的脂肪,蛋白质扔掉了2.6亿人一年的蛋白质。还在还有人琢磨水果是早上吃还是中午吃还是晚上吃,居然在网上说早上吃水果是金,中午吃是银,晚里是铜,夜里吃是粪,这些并没有充足的科学根据。关心一下自己的体重,就能保证安全。中国人的BMI是18.5-2.4,把你的体重与你身高的平方除一下,如果重了就去运动。 [12:02:59]
狭义的食品安全保障,对于整个农业生产来说,就是三个环节,农牧生产环节、食品加工环节、流通消费环节。面对两种情况,一种是善意的,一种是恶意的。恶意大家都知道,非法添加。善意的就是瘦肉精。七十年代的时候,科学家发现瘦肉精很好,能把瘦肉率提高,推广到美国,推广到欧洲,推广到中国。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发现具有很多副作用,赶紧停掉,这就是善意的。科学也是双刃剑,我们越来越慎重。三种危害,一个是生物的,比如吃海鲜的时候,到南方海产品比较丰富的地方,吃完了上吐下泻,那是什么呢?副溶血性弧菌,如果是喝了牛奶出了问题,基本上可以判断上吐下泻,微生物污染。所以微生物有可能造成我们的上吐下泻乃至死亡,致病性微生物的危害是很大的。化学危害,我们已经熟悉了很多化学名词。最后一个,物理危害,前面两位科学家都讲到了,辐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福岛核电站的爆炸事故带来的辐射的问题。 [12:04:52]
我们的监管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的科学家也在遵循着整个对食品安全的判断,从特征危害的识别以及剂量的关系,我们摄入暴露的水平,以及最终我们可能承担的风险,都会及时发布。比如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两次关于油炸薯片的警示,中国卫生部发布一次,告诉公众降低摄入量,原因是2002年斯德哥尔摩科学家发现油炸薯片在油炸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致癌物,比例比较高。现在科学进步,从2003年到现在,许多科学家在做,现在已经把含量大幅度降低了,各种措施都上去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资金委都支持了这样的研究。 [12:06:32]
我们国家从风险评估、独立的科学家来判断,跟全球科学家进行沟通,政府制定更加科学的标准,国际社会和公众进行更广泛的信息交流,形成这样一个非常明晰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框架体系,现在都是这样做的。 [12:07:07]
关于苯甲酸,这是一种防腐剂,我们可以假设一下用最坏的可能判断,所有食物当中都使用了这种防腐剂,而且30%超标使用,依然没有达到允许使用的最高限量,没有问题。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学者在媒体上或者会议上慷慨激昂地说,你们是在食品工业中使用防腐剂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时候,这个食品防腐剂不超标,这个食品当中也不超标,但是消费者在食用食品时,所有的食品加起来可能出问题。但是实际的结果呢,所有食品都加起来还是没有超标,因为研究、设计和允许使用的时候,就是全部都计算进去了。 [12:09:52]
还有一个误区,很多人都说我不吃味精,这个确确实实在上上世纪发明于日本,在东方,特别是中国,大家都广泛使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增味剂,现在依然在使用,原因在哪里?我想告诉大家,FDA经过二十到三十年的科学研究,最后得出了结论,结束了对谷氨酸钠安全性的讨论,肯定了其安全性,并取消了对未满12周婴儿不宜使用的限制,这是1988年就定论了,现在还有人在炒作,鸡精里主要含的是味精,所以都没必要担心。 [12:11:19]
最后,在管理上非常简单,生产的过程,千家万户的牛场、猪场,正向全程可控,放大到奥运会,放大到上海世博会,全程可控,逆向可追踪。我想,这两个放大的事件,一个是2008年奥运会,一个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从一盘菜、一头猪、一盘鱼做起,油、米、面、主食去做起,我们想会越来越安全。一定要理解,人类在进步,科学在进步,工业化程度给我们的是越来越安全的东西。 [12:11:59]
很多人一定听到过说喝碱性水的问题,请一定要认认真真思考这个问题。我非常清楚食物是有酸碱性的,这是科学的,没有问题,酸性食物是什么,碱性食物是什么,我也知道。能够叫碱性食物的只有水果和蔬菜,其他的很少。鸡鸭鱼肉米面油蛋奶都是酸性的食品,于是有这样一个概念在网上炒作,我们现在鸡鸭鱼肉吃的太多了,我们都是酸性体质了,我们不安全了,请喝碱性水吧。请注意,我们胃酸分泌出来的胃酸是pH0.9-1.5,怎么中和那一点弱碱性。那么一点弱碱性根本就无法调节人体胃酸中的pH,全部被消化殆尽。 [12:13:50]
如何保证食品安全,除了监管,我刚才谈到的,我们进一步打击非法的,进一步加强生产的规范,把这个记住了,三个基本原则,饮食不叫好坏,叫合理,运动适量,心情愉快。请记住这个宝塔上面规定的,油不要吃太多,盐不要吃太多,谷物可以多来点,这叫平衡。每天六千步慢跑,不要少了。这样你就健康了,这是可以掌握在你手里的事情。 [12:14:55]
谢谢。 [12:14:58]
非常感谢胡小松主任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报告,下面请记者和听众提问。 [12:15:01]
请问您的日常生活中,想吃什么都是随心所欲的吃吗?不管什么牌子? [12:15:08]
第一,我在吃的时候从来不会考虑这样一个概念,它安全吗?我不会怀疑。所以首先没有这样一个心理障碍,不会去想它安全还是不安全。第二个,营养安全问题,我在选择的时候,它好吃,红烧肉我非常喜欢吃,从小就喜欢吃,因为小时候印象很深,一年只能吃一次。但是知道,今天运动量很小,这几天能量摄入都比较多,所以要控制,吃还是没有问题的。 [12:15:56]
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国际上的标准有没有差别? [12:16:00]
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有差别,不是高低,不是好坏,是需要。比如说,由于我们国家关于食品中铅含量标识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这是根据中国国情确定的,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再比如说油炸食品的问题,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两次警示,中国卫生部发布一次,因为我们相对吃得较少,西方人包括部分非洲人早中晚就吃炸薯条、炸薯片,在膳食中占有了较大的比例,他们制定这个标准就比我们严。所以我们是根据我们的食物情况和我们的公众情况,来制定我们的标准,这个是存在差别的。 [12:20:07]
刚才胡教授讲到,媒体对于一些问题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不必要的恐慌,我想是不是以后出现类似情况时,有关专家可以及时地站出来讲明这个情况? [12:20:17]
希望中国科协继续做这样的事情。 [12:20:19]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公众和媒体,开始报告会的时候我就说了,中国科协有责任宣传科学的知识,我们有责任在重要事件出现的时候,组织专家代表科技界发布声音。去年开始,我们就进行了这样一场报告,也是在这个地方,今年正好最近一系列的事件使我们想到,现在可能是做这个报告的最好时候。另外我想补充一下,其实许多网友既然关心这方面的问题,或者有时候我们会有困惑,重大事件出现的时候,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特别是媒体的记者朋友,有时候也是无意之中使用了不太合适的语言,报道了一个事件。新闻总是要及时,所以他没有考虑完善,但是这个语句出现以后,可能不是那么合适,最后一传十、十传百,就变成了好象不太科学的话,这其实也提醒我们,不一定在中国科协召开报告会的时候,还可以从很多科普的、科学的专门的网站上去核对一下,自己将要发布的信息会不会在科学道理上有一些问题。另外,很多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也都有类似的网站。当我们公众遇到困惑的时候,其实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专家们会怎么说,然后你再去排队,买东西,看病等等。所以,对这个问题,我要提醒大家,中国科协明年、后年还会有规律地召开这样的报告会,向公众传播专家的声音。 [12:21:50]
非常感谢大家对这次报告会的参与,感谢胡小松教授精彩的报告和精彩的回答,谢谢你。 [12:21:57]
这次报告会要感谢组织方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核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中国气象学会等全国学会,还有媒体,像人民网、中国科协网等部门都进行了大力支持,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四位专家和各方面对这次报告会的支持表示感谢。今天的报告会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2:22:11] 
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2004 京ICP备号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中国科技会堂1508房间 邮政编码:100038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吨等于多少千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