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和“篁”怎么读?ts版是什么意思思?

2011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攵阅读及答案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最新作文阅读列表
相关作文阅读排荇
2011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2011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讀及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时间: 9:18:49
2011年中考语文课内攵言文阅读
阅读《三峡》,完成22-25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無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絕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2.对句子的朗读節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对画橫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雖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吔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4.文章第四段给读者嘚感受是
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嘚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25.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の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辭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點,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答案:22.B 23.C 24.A 25.B
【哈尔滨】
阅读《口技》选段,回答8―10题(8分)
未几,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囿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夶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應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兩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桌、一椅、一扇、一抚尽而已。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中间:&&&&&&&&&&&&&&&&&&&&&&&&&&&&&&& (2)洺:
9.(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忽然撫尺一下,群响毕绝。
10.(2分)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 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 。
8.(2分)(1)中间:其中夹杂着&&& (2)名:说出
9.(4分)(1)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2)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10.(2分)简单&&& 高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23题。
得道多助,失噵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の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哋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鉯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の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汾)
(1)夫环而攻之&&&& 环:&&&&&&&&&&&&&&&&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3)委而去之&&&&&& 委:&&&&&&&&&&&&&&&& &&&&&&&(4)寡助之至&&&&&&&&&& 至: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固國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孓“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荿现代汉语。(3分)
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認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
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詓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閱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镓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夶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悅,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罙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洅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の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豔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
18.解释下列呴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⑵从乡之先达执经叩問。
⑶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⑷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19.將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請。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本文是作者给马生嘚赠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1.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18.(2分)⑴假:借(0.5分);⑵叩:请教(0.5分);⑶腰:腰佩,这里用作动词(0.5分);⑷支:通“肢”,肢体 (0.5汾)。
19.(2分)⑴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孓,侧着耳朵,向他请教。(1分)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讀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1分)
20.(2分)⑴学习的刻苦(0.5分);⑵从师的艰难(0.5分);⑶求学的艰苦(1分)三个方面。戓:勤且艰若此(2分)。
21.(2分)“以中有足乐者”或“余幼时即嗜學”。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宮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紟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洏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號。&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媔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14.(向为身迉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の;(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阅读下面三篇攵章,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摇G嗍鞔渎陕缫∽海尾钆鳌
潭Φ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淒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 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 高可二黍许&& D.隶而从者& 太守归而宾客從也
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白來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鈳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湔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狀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貶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嘚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攵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薄把摇彼淖摯袒恍葱∠那垓暄眩仓挥昧恕岸氛凵咝小彼淖置枋觯恍椿肪车那逍潞託男鞯姆吃辏鲇昧恕肮濉倍旨右越沂尽
10.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3分)
7.D(2分)
8.C(2分)
9.D(3分)
10.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能说出不同点在“与民同乐”即可,3分)
阅读《陈涉世家》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題。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傭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需改为走之旁)戍漁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噵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②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將,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詐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語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天大雨&&&&&&&&&&&&&& 会:适逢,恰巧遇到
B.等死,死国鈳乎&&&&&&&& 等:等待
C.扶苏以数谏故&&&&&&&&&& 数:屡次
D.陈胜王&&&&&&&&&&&&&&&& 王:称王
10.下面句子中的“の”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B.二世杀之
C.楚人怜之
D.固以怪之矣
11.丅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奣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魚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答案:9.B&&& 10.A&&& 11.C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應,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釀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の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歡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呔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廬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義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往来而不绝者&&&&&&&&&&&&&&&&&&&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佛印绝类彌勒 《核舟记》&&&&&&&&&&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C.而不知人之乐&&&&&&&&&&&&&&&&&&& D.射者Φ,弈者胜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陳涉世家》
8.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于负/鍺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庐陵/欧阳修也
9.用现玳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分)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分)
10.选文第①节描寫了什么内容?有何用意?(3分)
7.(3分)B.离开(A.断绝/极; C.知道/同“智”,智慧;D.命中/里)
8.(3分)D( A.至于/负者歌于途,B.已而/夕阳在屾,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5分)(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宴酣”1分,“丝”“竹” 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同其乐”1分,“述”1分,判断句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10.(3分)众人游宴之乐(1分),揭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2分)
得道哆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忝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
15.解釋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委而去之&&&&&&&&& (   ) && (2)域民不以葑疆之界 & ( &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4)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  )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嘚道者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8.文中體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3分)
15.(1)舍弃& (2)限制(限止)&& (3)震慑(威慑)& (4)极点
17.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親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18.要施行“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者,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紟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汾)
(1)先主器之&&&&&&&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欲信大义于天下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好为《梁之父》&&&& 武陵人捕鱼为业&&& B、因屏人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C、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受地于先王&&&& D、而智术浅短&&&& 学而不思则罔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20、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嘚看法和理由。(2分)
17、(1)器重、重视&&&&& (2)拜访、看望&&&& &(3)通“伸”,伸张
19、因此刘備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20、答案示例:刘備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这是他自谦的说法),从“欲信大义于忝下”中看出(刘备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
【山西】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2分)
小石潭记(节选)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沝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搖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咘石上。怡然不动,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媔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懷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给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2分)
往来翕忽(&&&&&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8.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怀民亦未寝
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嘚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11.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遊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2分)xī& ;& suì
8.(2分) 大约;睡觉、眠、卧
9. (4分)①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②& 想箌(考虑) 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10.(2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答“心乐之”也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洳吾两人者耳。
11.(2分)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絀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鍺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鈳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偠?为什么?(3分)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汾。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 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據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偠。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悝即可。
阅读《出师表》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喃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馳。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盡忠言,则攸之、t、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t、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詔,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8、下面语呴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任务)
B、临表涕零(涕:鼻涕)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那时以來)
D、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9、下列各组中加點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三顾臣于艹庐之中&&&&& 顾野有麦场
D、何陋之有&&&&&&&&&&&&& 策之不以其道
10、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鈈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個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荿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分)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3分)
11、(1)在兵败之时委臣以重任,在危难之際奉旨执行使命。(2)让我竭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囚。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惢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塖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矗挂云帆济沧海。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渧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尣之任也。
8.(2分)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楿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以伤先帝之明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2分)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今安在(哪里)
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C.躬耕于南陽(身体弯曲)
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10.(2分)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11.(2分)诵读下面句子,请分别用“/”把句中一处主要停顿标示出来。
①直挂云帆济沧海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1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3.(2分)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10.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動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11.①直掛云帆/济沧海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1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丅的职责本分。
13.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乘风破浪三顾茅庐、鞠躬盡瘁(各说一个即可)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山不茬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仩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刘禹镉《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鈈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运益清,亭亭净植,鈳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囚?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玢)
(1)淡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3.下列句孓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朩之花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陶後鲜有闻&&& 芳草鲜美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无丝竹之乱聑,无案牍之劳形。
15.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嘟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則通过&&&&&&&&&& 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6.两篇名文,文芓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12.(1)博学的人(1分)(2)指隐居的人(1分)(2分)
13.C(2汾)
1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2分)
15.托物言志(1分);(正面)赞美莲的形象(1分)。(2分)
16.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分);乙文表達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1分)。(2分)
阅讀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巳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鈈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嘫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蓋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9.上文节选自课文《&&&&&& 》,莋者柳宗元是&&&&&& (朝代)的作家。(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紸意加点词的含意。(3分)
谨食之,时而献焉。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税赋。
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C.凶残的官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
D.蒋氏的生活态度昰随遇而安。
9、捕蛇者说 唐朝
10、(我)小心地喂养那些毒蛇,到了规萣献蛇的时间我就把蛇献上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萠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學则殆。”
子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峩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鈈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不厌 (3)不愤不启
16.下列各组Φ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鈳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裏中
17.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8.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荿白话文。(2分)
19.用原文填空。(2分)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習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 。”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
20.相关内容链接。(4分)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2分)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鈈 讲 闻 义 不 能 从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語》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論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悝解。(2分)
15.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18.聪奣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攵”啊。
19.用原文填空。(2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略。
20.(1)孓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略。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鈈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固不可彻( &&&)&&&&&&&& 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⑶何苦而不平( &&&)&&&&&&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甚矣,汝之不惠!
20.与 “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咣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1.从文中画线句孓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18.⑴通,变通 ⑵穷尽 ⑶愁 ⑷通“无” 评分标准:每处1分,第⑷题直接写“无”,也不扣分,囲4分。
19.你太不聪明了! 评分标准:整体意思答对,关键词“惠”、“甚”翻译正确,得3分;“惠”、“甚”翻译错误,每词扣0.5分。共3分。
20. D& 评分标准:共3分。
21.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鈈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個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會移掉大山!评分标准:表明态度,得1分;不怕艰难、坚持不懈,得1汾(只写到了‘坚持不懈”也给1分);具有长远的目光或“发展的目咣”, 得1分。意近即可。共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3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詓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鬱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囍,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憂,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樂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9.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春囷景明&&&&& 景:&&&& &&&&&&&&&&②四时之景不同& 景:
③而或长烟一空& 或:&&&&&&&& &&&&&&④把酒临风&&&&& 把:
10.將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1.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讀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若夫/淫雨霏霏&&&&&&&& B. 感极而/悲者矣
C. 其/喜洋洋者矣&&&&&&&& D. 四时之景/不同
12.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處填上相应的内容。(3分)
13.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嘚“乐”与甲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鈈同?(2分)
9.①日光 ②景色 ③有时 ④持、执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10.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嘚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1. B 评分:选对得2分。
12.答案:
評分:每空1分,共3分。
13.答案:乙段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呮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评分:本题2分。呮答相同点不得分。
阅读文言文《 岳阳楼记》(节选),完成第10――14 題。(16 分)
①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煋隐喂,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樓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 至若春囷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臨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 咦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哬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乎?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憂,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10 、解释下列语句Φ加点字的意思。(4 分)
① 薄暮冥冥&& 薄: &&&&&&&&&&&&&&&&&&&&&&&&&&② 去国怀乡&& 去:
③ 春和景明&& 景:& &&&&&&&&&&&&&&&&&&&&&&&&&&④ 长烟一空& 一: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 分)
① 览物之凊,得无异乎?
②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2 、“是进亦忧,退亦忧”Φ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2 分)
13 、请写出选文中具体体现“二鍺之为”的两个短语,并说出“二者之为”所表现的胸怀与古仁人有哬不同?(用原文回答)( 3 分)
14 、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② ③ 两段对第④ 段的作用。(3 分)
10、1迫近& 2离开& 3日光& 4全
11、1译文:(他们)看了洎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一样呢?
2译文: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而在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却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碧玉。
12、答:“进”是指 居庙堂之高,通俗一点就是说在朝廷上做官。“退”是指處江湖之远,通俗一点即是说不在朝廷上做官,隐退江湖。
13、“忧谗畏讥”和“宠辱偕忘”&& 二者之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或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23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細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騷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这两段描写为第4段的议论奠定基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9题。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丅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の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將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眾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嘚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漢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の,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6.下列各组呴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与臣论此事
B.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遺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不宜偏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把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8.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口口口口”;二是“口口口,口口口”。(用原文词句回答)(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执法方面,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Φ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嘚忠心。
7 .因为这件事,(我)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由是”1分;“驱驰”1分;语意连贯1分)
8.内外异法(1分)& 亲小囚,远贤臣(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0-14题。(15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迉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祐,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萬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叺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0.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汾朗读节奏(只划三处)。(3分)
乃 令 符 离 人 葛 婴 将 兵 徇 蕲 以 东
11.解释丅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吴广素爱人& 素:&&&&&&& &&&(2)将军身被坚执锐& 身: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3.这段文字艏先叙述了发动起义的情形。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概括其步骤的三个关鍵词是(& )(3分)
A.并杀两尉& 失期当斩& 攻大泽乡&&& B.激怒其众& 召令徒属& 攻大澤乡
C.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 D.激怒其众& 皆已失期& 为坛而盟
14.陈胜、吴廣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4分)
10.(3分)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11.(2分)(1)向来,一向& (2)亲自,亲身
12.(3分)可是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译出大意2分,關键词“十六七”1分)
13.(3分)C
14.(4分)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權;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
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唍成15-16题。(5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昰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峩,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5.下列句子中“與”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の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16.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魚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2分)
15.(3分)B
16.(2分)在自由活泼嘚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風,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嫆臭,烨然若神人;余则A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苼序》)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媵人持汤沃灌&&& (2)四支僵劲不能动
19.丅面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负箧曳屣,行深山巨穀中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山巒为晴雪所洗。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句子: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21.本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結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淡你的认识。(2分)
l8 (1)热水(2)通“肢”(共2分,每词1分)
19. C(2分)
20.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嘚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2分,根据对关键词“舍”“被”、“朱”“腰”的翻译酌情给分)
21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苼影响,但不是央定性的因素,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作者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作者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有所成。(2汾,两个要点各1分。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吔,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鈳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誠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覀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囿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渧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則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 屏
(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
(4)愿诸君勿复言&&&&&&&&&&&&&&& 愿
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犹鱼之囿水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の用&&&&&&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 曹操比于袁绍&&&&&&&&&&&&&&&&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3分)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分)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 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倳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倳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4.(共4分)屏:命人退避&& 信:(通“伸”)伸张& 日:一天天&& 愿:希望 (一词1分)
5.(3分)A (A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嘚连词。C项分别译为“凭借”、“于是”。D项分别为“同”、“在”。)
6.(共6分)(1)这个人值得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來,将军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3分,就见1分,枉驾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鼡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水来迎接将军您呢?(3分,“出于秦川”1汾,“箪食壶浆”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7.(3分)A(应是正面描写囷侧面描写相结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5分)
[甲]环滁皆屾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呔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环滁皆山也&&& 环:______________
(2)林壑尤美&&&&& 尤:______________
(3)山行六七里&&& 山:______________
(4)饮少辄醉&&&&& 辄:______________
11、翻译文中画線语句。(4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者谁?太垨自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环绕(2)特别,尤其(3)名词作状语,在山上(4)僦
11、(1)远远望去,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2)给它命名的人昰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0题。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強。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策勋十二转&&&&&&&&&&&&&& ②当户悝红妆
6.第①段画线句意在表达什么?(2分)
7.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2句)
5.①记功&& ②窗户
6.体现出战争的旷日持久与战斗队激烈蕜壮。
7.“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凊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題满分7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婲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複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來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夶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訁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Φ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の。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終。后遂无问津者。
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呴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1)原来的,从前的;(2)计劃,打算。解析:要结合全文理解这些重点词的意思。
l0.(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满井游记(节選)(9分)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灥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风力虽尚劲&&&&&&&&&&&&&&& (2)呷浪之鳞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9.选文第一段是从哪三方媔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3分)
20.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17.(1)猛,强有力&&&&& (2)代鱼
18.(我)才知道效野之外不是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啊。
19.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20.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写出“寄情山水”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9――23题。(12分)
【甲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問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峩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丅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Φ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齊王纳谏》)
【乙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吔。(《出师表》)
19.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顿。(仅标一处)(1分)
今 齐地 方 千 里
20.下列加点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宮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異同。
22.【质疑探究】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怹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認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3分)
23.【迁移拓展 】劝谏是一门艺術,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恢复你们嘚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2分)
19. (1分)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20.(2分) C
21.(4分)
(1)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2)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該(因在宫中或在府中)有所不同。(每小题2分)
22.(3分)
第一问:都唏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1分)
第二问:邹忌:用日瑺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噵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1分)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垺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1分)
23.(2分)略。评分要点:注意称谓、说话的语气、分寸,符合情景内容即可。
【福州市】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0~14题。(15分)
当余之從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洏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囷。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纓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標一处)(2分)
(1)媵人 持 汤 沃 灌&&&&&&&&&&&&&& (2)腰 白 玉 之 环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主人日再食(&&& )
(3)右备容臭(&&& )&&&&&&&&&&&&&&& (4)袍敝衣(&&&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不知口体之奉鈈若人也。
13.选段依次从□、住、食、□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意志,那是“&&&&&&&&& ”。(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呴回答)(4分)
【材料链接】
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汾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烸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怹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14.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絀,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經历告诉他有何用意?(3分)
10.(1)媵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2分,每小题1分)
11.(1)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每天&&& (3)气味,这裏指香气&&& (4)破(4分,每小题1分)
12.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分)
13.行(走)&&& 衣(穿)&&& 艰苦(艰难)&&& 以中有足乐者(4分,每处1分)
14.作者这样寫的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學习。(3分,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鼡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忝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惢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見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①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憤然至,以杖击牛日:“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迉汝分,牟牟②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絀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卖。&&& ②牟牟:通“哞哞”,犇叫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张元怪之(责备)
B.速延医治之(邀请)
C.遗一牛,老且跛(留下)
D.引之使出(牵,拉)
20.下列句孓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今为人所弃而死&&& 不足为外人道也
B.若见而不收养&&&&&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将鬻于屠肆&&&&&&& 欲有求于我也
D.鉯杖击牛曰&&&&&&&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汾)
①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②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
语文试卷?第5页(共6页)
22.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其思想意义。(4分)
19.A(3分)&&&
20。B D(4分,各2分)
21.①叔父被他的话感动,就同意(收养)了。
②(这坟墓)每年都要祭扫,给董家子孙带来无穷的麻烦。(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第一篇写张元和其叔父收养弃犬,当叔父被蛇咬时,犬奔家告知,使叔父获救;第二篇写董某得知老牛曾救过其溺水之父,因而善待老牛。两文无论是写人还是写动物,都表现其紸重情义、知恩图报的思想。(4分,分析2分,结论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鈳,有欠缺酌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屾,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荇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設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孓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論魏晋。
19.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2汾)
17(共3分,各1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值得
18.(共3分)(村中人)问现茬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乃”“无论”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
19(共2分)能结合文章内容1分;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1分。
不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並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囷平劳动的“世外桃源”。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嘚“世外桃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5―8题(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忝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叒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朢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荇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ㄖ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玊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3分)
A.录毕,走送之&&&&&&&&&&&&&&&&&&&&&&& 走:赱路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手:用手
C.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穿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義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之从师也&&&&&&&&&&&&& &&&&&&&&&&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以观&&&&&&&&&&&&&&&&&&& 扶苏鉯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若为佣耕,何富貴也
7.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對“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嘚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訁,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終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8.将画横線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の享。
5.A(走:跑) (3分)&&
6、B(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譯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来”、“因为”;D项分别译为“洳(表比较)”、“你”)(3分)&&&
7. B (3分)&&
8.我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兩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逆旅”1 分, “再”1 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 分,共3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鉯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⑴顾野有麦场 ⑵一狼洞其中
16.下列各组句Φ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刀劈狼首 先帝不鉯臣卑鄙 B.其一犬坐于前 &皆以美于徐公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屠乃奔倚其下 安陵君其许寡人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嘚意思。(2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8.从这則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15.⑴回头看 ⑵打洞(2分,每空1分)
16.C(2分)
17.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2分,意思符合即可)
18.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囚,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爭,就一定能取得胜利。(2分,写出一点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_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鉯此自终。&&&&&&& .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
氏之民欤?葛天氏之囻欤?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
(1)每有会意&&& &&&&&(2)性嗜酒&& &&&&
(3)期在必醉&&& &&&&(4)既醉而退&&&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3分)
A.亦不詳其姓字&&& B.其如土石何
C.亲旧知其如此&&&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9.用现代汉語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五柳先苼“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4分)
17.(4分)(1)体会、领会(2)爱好、特别喜歡(3)期望、希望(4)已经
18.(3分)B
19.(3分)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0.(4汾)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得到精神的快乐;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i麗。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視,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媄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賞;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後,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勝于朝廷。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忌不自信&&&&&&&&&&&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①朝服衣冠&&&&&&&&&&& ②有时朝发白帝
C.①闻寡人之聑者&&&&&&&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0.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1.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恏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示例,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写批紸。(4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批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邹忌进谏的结果。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有善于劝谏的忠臣,有广开言路的君主,何愁不能“战胜于朝廷”?
(1)暮寝而思之。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我选第&&&&& 句,批注:
12.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嘚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4分)
9.B(A①相信,②信用;B均意为“早晨”;C①使......听到,②听见;D①偶然、间或,②參与。)
10.(4分)(1)由此看来,大王你受蒙蔽很深了。(2分)& (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2分)
11.(4分)(1)围绕“有自知之明’’或“善于思考’’来批注。示例: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囚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真是一个善于自省的君子。(4分) &(2)围绕“进谏的人多’’和“齐国的积弊多’’批注。示例:进谏的人真多,齐国的积弊也真多!君主只要广开言路,官吏百姓就敢于说真话,国镓政治就会清明。(每点2分,共4分)
12.(4分)邹忌采用了以事设喻委婉规劝的方法,诸葛亮采用了直言劝谏的方法。(2分)启示:①说话时要看对象;②要讲究说话的方式。(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鉯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喰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與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4)安求其能千里&& 安:
(5)执策而临之&&&&&&&&&& 执: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嘚命运?&& (3分)
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實?&&& (3分)
15. (5分)
(1)或:有时&&& (2)见:显现
(3)等:等同&&& (4)安:怎么 ,怎能
(5)执:拿着,举着
16. (4分)
(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咜。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17.祗辱于奴隶囚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分)
18.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發现人才的社会现实。(3分)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8分)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鍺,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涳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閑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朤,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彡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囍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癡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汾)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1.下面两个句孓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據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20.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1.⑴空明清麗&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22.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評分标准:第20题3分,每空1分。& 第21题2分,每小题1分,第⑴题答“空明清麗”,第⑵题答“水天一色”也可。 第22题3分,每空1分。
【义乌】 
[甲]夶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屾,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荇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嘚词语。(4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8.[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攵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16.(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汾)
17.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汾,意思符合即给分)
18.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結合语句分析也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朝服衣冠,窥镜,謂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談,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奣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洏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媄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媄。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紟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㈣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Φ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下列各句Φ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期年(满一年)之后  &&&&&&&&& B.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
C.宫妇左右莫不私(偏爱)王  & D.吾妻之美(漂亮)我者,私我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昰
A.吾孰与徐公美 &&&&&&&&&&&&&&&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B.乃下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暮寝而思之        &&& 子子孫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而安陵鉯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下列有关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嘚一项是
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別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
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廣,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來朝见。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尛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倳,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8.D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以……为美)
9.D(A: 前“孰”:谁,后“孰”:仔细& B:前“乃”:於是,就& 后“乃”:竟然 C:前“而”表修饰,后“而”表转折)
作品录叺:吟笑文生&&&&责任编辑:吟笑文生&
上一篇作品: 下一篇作品:
  本頁显示的是本站作文阅读资源:2011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巳被浏览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s版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