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能够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来回移动的气压带是

读图完成12-14每年的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方向是(  )A. 都向南移B. 北半球的向南移,南半球的向北移C. 都向北移D. 南半球的向南移,北半球的向北移
A.在每年的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所以全球的气压带风带都向北移动,故不符合题意;B.可以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看成整体,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与其方向和周期相一致.在每年的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所以全球的气压带风带都向北移动,故不符合题意;C.在每年的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所以全球的气压带风带都向北移动,故正确;D.可以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看成整体,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与其方向和周期相一致.在每年的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所以全球的气压带风带都向北移动,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此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与其方向和周期相一致,即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可以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看成整体,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与其方向和周期相一致.在每年的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所以全球的气压带风带都向北移动.
本题考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考点点评:
此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熟记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结合图中的信息解题,难度不大.
扫描下载二维码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 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线上 =0&。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3.时间计算:⑴ 找特殊时刻点: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地理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与季风环流的移动习题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
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第1课时
课题: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布●目标导航课标要求目标解析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知道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作用2.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3.理解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知识回顾为什么说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说明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有哪些?  学习知识1. 思考:中学化学课中学过大气的组成,其主要成分有哪些?2. 阅读教材P36-37第一、二自然段和表2-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完成:   ①地球表面包围着的大气,称为
。   ②低层大气有哪几部分组成?   ③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④填充下表:组成成分在地理环境中作用空气氮O3   ⑤讨论思考:大气降水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小结: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空气上升到凝结高度,固体尘埃作为凝结核,使周围水汽凝结,才能成云致雨。3.思考:城市上空的雾为什么比郊区多?如果某地有大面积的水域或者森林,其水汽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某地大气污染很严重,或发生火山爆发等突发灾害,其固体杂质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4. 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成分也会有影响,有些影响甚至造成大气污染。讨论分析::  ①举周围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  ②现在有些冰柜在做广告时,为什么说是"无氟绿色冰箱"?  小结:由于人类活动的排放,大气中的
含量增多;氟氯烃化合物等含量的增多,使
含量减少。这些活动造成了大气组成成分比例的变化,甚至导致大气污染。  ③思考:我们应怎样对待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这一问题?运用知识1. 干洁空气中占其容积99%的是( )A.氧和氮
B.氮和二氧化碳C.氧和臭氧 D.臭氧和二氧化碳2. 下列哪两种物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汽 D.固体杂质自主探究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学习知识1. 讨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员着装很厚,说明什么?是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会不断降低下去?当气温垂直分布出现不同变化时,大气的运动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大气的密度也会随之改变→由此说明大气垂直分布的依据。2.阅读教材P37-38第一目内容和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完成:          (1) 填写坐标轴的名称,在方框中填写大气层的名称。(2) 填写适当的数字,表示大气层分界高度。(3) 读图分析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垂直变化情况。(4) 完善下面的表格。大气分层划分范围主要特征温度变化大气运动  与人类关系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5) 思考:对流层厚度是如何随纬度变化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对流层的厚度会发生季节变化吗?对流层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影响着其厚度。一般情况下,地面温度越高,空气对流运动越显著,对流层上界越高,否则越低。因此,对流层厚度由高纬到低纬的变化是;夏季要比冬季
。(6) 讨论分析: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因为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可以说是"人类之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
(云、雨、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7) 思考: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活环境的天然屏障?   因为平流层中的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所以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8)高层大气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太阳活动为什么会影响地面的无线电通信?   在80-500千米的高空,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又叫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
,我们能听到很远地方电台的广播,就是电离层的作用。运用知识1. 大气中随高度的增加而气温递减的层次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以上都不对   2.有关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存在于平流层
B.主要存在于暖层    C.能反射无线电波
D.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我的收获:1.知识联网:2.自测自评:一、选择题:  1.对流层中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
)  A.0.6度
D.6度  2.一架飞机由北极向赤道飞行,保持万米高度,它穿过的大气层是(
)  A.始终在对流层
B.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C.始终在平流层
D.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3.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
D.电离层  4.下列大气成分所在的大气层及其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平流层中的臭氧,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B.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C.热层中的氧原子,全部吸收了大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5.大气圈由高到低的变化,正确的是:(
)A.气温逐渐升高
B.气温逐渐降低C.密度逐渐增大
D.密度逐渐减小  二、读图题:    读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  (1)图中A层是
层,  其气温变化特点
,  因为:
。  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  因为①
。  (2)B层是
,适合于高空飞行,因为
。  (3)C层是
,该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目标导航课标要求目标解析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 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2.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3. 学会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析一些现象* 知识回顾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方面各有哪些?简述大气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氮气、二氧化碳、水汽、尘埃。太阳对地球有何影响?*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你了解太阳辐射的光谱组成吗?  学习知识1.回忆完成:
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2.阅读图2-2-3"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了解太阳辐射的光谱组成。  太阳辐射光谱包括γ射线、x射线、
、可见光、
、电波,它们的波长依次
。其中可见光又可以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波长依次渐短。3.读下图"太阳辐射的能量分布",完成: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所以人们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其中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集中   在
区。运用知识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部分集中在(
)A.紫外线
D.可见光区自主探究二: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何影响?这种影响是如何进行的?学习知识 读教材P37第二目第一自然段内容,结合以下题目完成本部分知识学习: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思考: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哪部分?同时参看教材完成:平流层中的臭氧和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对流层大气中的
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可见,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
的。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讨论: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为什么阳光未直接进教室,教室却是明亮的?  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大气的
作用造成的。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思考:为什么阴天白天的气温比晴天的气温低?这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造成的。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愈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小结:综上所述,太阳辐射通过地球大气层时,大气通过
等方式对太阳辐射起到了削弱作用。运用知识1.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何种作用造成的:(
)A、折射作用
B、吸引作用
C、散射作用
D、反射作用2.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
)A. 白天多云散射作用最强
B. 夜间多云反射作用最强C. 秋季晴朗的白天散射作用最强
D. 秋季晴朗的夜间反射作用最强◆自主探究三:什么是大气的保温效应?其原理何在?学习知识  读课本P38第二自然段内容,结合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分析  1.相对来讲,太阳辐射为
辐射,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为
辐射。  2.通过探究一分析可知:大部分太阳辐射都可以到达地面,使地面受热,所以地面的直接热源来自于
。  3.分析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分析:对流层大气中的
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极少一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都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4.为什么说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分析: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小部分射向宇宙,大部分返回地面正好相反,称为
,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大气对地面起到了
作用。小结: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
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简图掌握:运用知识美国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实现之后,人类发现月球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00℃以上,夜晚则降至-183℃。昼夜温差达300摄氏度,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收获:1.知识联网:2.自测自评:1.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A.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B.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至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C.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D.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2.下列四幅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3. 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比晴天高,原因是:(
)A、白天多云,云层反射作用强,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B、白天多云,云层吸收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C、夜间多云,云层反射地面辐射强,所以夜间气温高D、白天多云,折射强,到达地面辐射少,所以气温高 4.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1)标出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的名称:①
。(2)对于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三种辐射来说,辐射波长由长到短的排列应是
。(3)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成分是平流层的
和对流层中的和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
光。(4)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
使大气增温,同时又以
的形式把热量归还给地面的缘故。(5)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最强的时候出现在
天气,最弱的时候出现在
天气。(6)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根本热源是
课题:大气运动* 目标导航课标要求目标解析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 知识回顾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有何不同?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于哪里,根本热源呢?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热力环流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习知识1. 阅读P39第一自然段,完成:  大气的运动分
。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
。2.讨论:烧一锅开水,注意观察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的水与锅边的水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思路:中间的水向上冒,锅边的水往下沉。因为中间的水加热后密度变小,水汽上升而锅边 水温较低,密度较大水便往下沉。这样形成一个热力循环,最后水便烧开了。  3.实验:在室外安全的地方点燃一小堆纸,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是怎样的?为什么有这种现象?思路: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进入火堆。因为火堆中间空气受热密度减小气流上升,纸片就会上升。而在上空温度稍低,空气密度较大于是气流下沉,这样也形成了一个热力循环。   4.根据以上思考:如果地面大气冷热不均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地面受热空气将
,地面冷却空气将
。5.阅读教材内容及"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思考分析:空气上升与下沉后,高空与地面空气密度与气压将发生什么变化?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变
气压,高空空气密度变
气压。空气下沉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变
气压,高空空气密度变
气压。6.分析: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
气压。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水平运动,最简单的大气环流--热力环流形成了。小结:运用知识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由于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B、近地面大气受热,其上空形成低压。C、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引起大气水平运动。D、地面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2.完成P39活动题。* 自主探究二:探讨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如何?学习知识1.看书思考:什么叫气压梯度与气压梯度力?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得气压差叫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叫
。2.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3.看图2-2-8"水平气压梯度力"分析:若没有外力的影响,风向应该怎样?    风向应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
于等压线。4. 看图2-2-9分析高空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原因: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
。5. 看图2-2-10分析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原因: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
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
。6. 归纳促使风形成三种力的具体影响: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该力愈大,空气向低气压区运动速度愈快,风力越大。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近地面风的流动还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与风的方向
,可以减小风速,同时影响风向。运用知识1. 有关风向、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地面由于摩擦力比较大,风与等压线平行B.高空由于摩擦力可忽略不计,风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C.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则风力越大D.两幅图上,甲图的等压线密集而乙图的等压线稀疏,则甲图中各点的风力大于乙图2. 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A、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B、摩擦力只改变风向。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均影响风向。D、地偏力和摩擦力均影响风速。* 我的收获:  1. 知识联网:2. 自测自评:1.南半球的人背风而立,高气压在他的(
)A.左前方 B.右前方
D.右后方2.有关风向、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地面由于摩擦力比较大,风与等压线平行B.高空由于摩擦力可忽略不计,风与等压线有一夹角C.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则风力越大D.两幅图上,甲图的等压线密集而乙图的等压线稀疏,则甲图中各点的风力大于乙图3.读下图,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4点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太阳辐射
B.地区间的冷热不均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
D.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5.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等压线图中A点处,绘出近地面的形成风向和受力情况(北半球)。(2)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个范围内的风向
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
。(3)越往高空,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
。(4)风速随高度增加而
课题: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目标导航课标要求目标解析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理解"单圈环流""三圈环流"的成因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成因3.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原因及其移动规律* 知识回顾绘出热力环流图与风的形成图。* 自主探究[创设情景]: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自主探究一:什么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知识1.看书明确大气环流的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
的大气运动。2.大气环流的形成:第一步  (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
带,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阅读教材P41内容,结合图2-2-11思考:①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②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③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难点分析:结合下图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这是理解单圈环流演变为三圈环流的关键。小结:副热带
气压带和副极地
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合作探究] 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又有何不同?      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高压控制下由于气流下沉,降水较少;低压控制下由于气流上升,降水往往较多。[独立探究]:理解气压带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前面所学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独立分析近地面6个风带的形成过程。填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小结:①地表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道
圈环流②地表均匀的,太阳直射赤道
圈环流。 ③近地面出现
个风带。受哪些风带的影响易产生降水?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共同点是从较高纬吹向较低纬的,这样会使气流的温度升高,不易产生降水;相反受西风带控制的地区,易产生降水。运用知识1、 在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升起的旗子向
(方向)飘扬?2、 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民航班机,飞行时间需要3.5个小时,但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到北京,只要3小时,原因是什么?。自主探究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后就静止的分布在相应的位置吗?  学习知识1.假设地表均匀,一年内最热的地方是否都在赤道?2.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
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3.读图2-2-12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并以赤道低压带为例,说明其移动情况。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
移;4.讨论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    某地常年受一种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如某地受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 如运用知识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不论南半球或北半球夏季都是( ):A.向北移
B.向南移C.从高纬向低纬移动
D.从低纬向高纬移动2.一年中,能够在南北半球来回移动的气压带是(  )    A.副极地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极地高压带   D.赤道低压带* 我的收获:1. 知识联网:2. 自测自评:一.选择题  1、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高低纬度间受热均匀  C.地转偏向力  
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B.盛行西风和信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C.赤道地区上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3.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个高气压带和四个低气压带B. 南半球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C. 北半球1月气压带和风带北移D. 大气环流分为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
)4. 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中,有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应出现在  A. 赤道附近
B. 南北纬30°附近  C. 极地附近
D. 南北纬60°附近  5. 有关地球上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压带均盛行下降气流  B. 高气压带均易成云致雨  C. 高气压带均是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而形成  D. 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6.有关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布于南北纬30°附近 
B.其两侧风带的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  C.是动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 D.热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二.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气压带A 的名称是__________;图中气压带A、B之间的风带是__________带,并在图中画出风向。  (2暑假,气压带A位置大致在__________半球。  (3A、B、C三个气压带中降水较多的有__________(填字母)   (4)上各气压带属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
课题: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目标导航课标要求目标解析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2.理解季风的成因* 知识回顾绘图说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简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海陆热力性质有何差异?  学习知识▲实验:用两个100W的白炽灯同时照射一杯水与一杯沙子(杯子体积、型号相同),感受它们受热与放热的速度有何不同。▲结论:通过实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应该能认识到:同等条件下,
放热快。这是由于它们的热力性质不同造成的。▲ 推导: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不考虑其他条件下,相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在同一季节(以北半球为例):  夏季,
温度低。  冬季,
温度高。运用知识只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B. 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C. 1月份北半球同纬度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高D. 7月份北半球同纬度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高* 自主探究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习知识回忆明确:上节课所学的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前提是:地表性质
。▲读图2 -2-13"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分析(以北半球为例):1.该图所示为
月份,北半球为
季,陆地温度
海洋温度。2. 据前面所学完成如下分析:比较同一纬度陆地与海洋气温与气压差异,并完成热力环流分析。   3.思考:7月份,气压带和风带要怎么移动,那在北纬20-300之间是什么气压带?读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
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
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
上。4.读图观察南半球此季节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影响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南半球陆地面积较
,海洋面积较
,地表相对均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相对完整,呈
状分布;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高低压相间呈
状分布。▲ 依照上述分析,自己结合教材,读图2 -2-14"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分析(以北半球为例)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
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
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它也仅保留在海洋上。 运用知识1.7月份,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是:(
)A:亚洲高压   B:亚洲低压  C:副热带高压  D:副极地低压   2.关于南北半球气压分布不同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基本呈带状
B:南半球已断裂成块状    C: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    D: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 ◆自主探究三:季风环流是如何形成的?1. 分析: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探究二"热力环流分析"思考)读图2-2-15,完成下表。地区华北地区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向1月7月2.归纳:什么叫季风?
。3.结合图完成下表,具体分析各支季风的成因与特点。成因冬季风夏季风成因性质成因性质亚洲东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受亚洲高压控制,盛行偏
季风。干燥受夏威夷高压控制,盛行
季风。温暖湿润亚洲南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受亚洲高压控制,盛行来自高纬大陆的
季风干燥赤道低压带北移,南半球的
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
西南季风。温暖湿润 运用知识  1.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的地区是:(
)A.我国东部沿海 B.朝鲜半岛 C.我国西南地区  D.印度一带2.季风的形成原因有:(
)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C:不同纬度之间的热力差异  D:南北之间的地形差异* 我的收获:1.知识联网:冬季夏季东亚东南亚                    2. 自测自评:一、选择题  1.1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压带
B.赤道低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2.有关季风的正确叙述是(
)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   C.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   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3.下列地区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是:  A:欧洲西部地区       B:亚洲东部地区  C:北美东部地区       D:澳大利亚东部地区  4、有关东亚冬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偏北风,低温干燥     B:偏南风,低温干燥  C:偏北风,高温、湿润多雨  D:偏南风,高温、湿润多雨 5.7月,北半球陆地热低压的形成,破坏了什么气压带的连续分布?  A. 赤道低压带
B. 副热带高压带  C. 副极地低压带
D. 极地高压带二、读右图,回答: 1.此图表示的是    月的     季风,其形成原因是               。 2.C地气压中心名称是          。 3.此时,澳大利亚西北部吹     风,是怎样形成的?                 第6课时
课题:常见的天气系统* 目标导航课标要求目标解析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形成与分类。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知识回顾回忆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什么是锋面,锋面系统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对天气有何影响?  学习知识1. 学习课本P46注解,了解气团概念。2. 阅读教材P45第一自然段内容,结合图2-2-16,探讨:①冷气团、暖气团温度、湿度、气压、密度有何差异?②冷气团、暖气团相遇产生的交界面向哪一侧倾斜?  ③锋面附近可能会出现什么天气现象?  ④分析雨区的位置?降水为何发生在冷、暖空气相汇处,而不单纯发生在冷空气或暖空气控制的一侧?俗话说"山雨欲来风满楼",风是大气的运动,你能否从大气的运动这一角度来分析?归纳:由于锋面两侧气温、
、湿度相差很大,因而大气很不稳定,
气团沿着锋面上升,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因而锋面附近可能有云、雨、
天气。   3.阅读教材P45第二、三、四自然段内容,结合图2-2-17与图2-2-18,探讨: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运动状况,将锋面分为
。① 何谓冷锋?何谓暖锋?他们是如何形成的?② 辨认冷暖锋符号,指出各符号的移动方向及降水区域在什么方向?③ 它们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④ 若某一锋面在某地区停留的时间过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会产生什么后果?举例?⑤ 情景识别:"黄梅时节家家雨,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各是什么锋面造成的结果。归纳:运用知识A
(1)比较A地与B地、C地与D地的气温高低。             (2)比较A地与B地、C地与D地的降水。* 自主探究二:什么是气旋与反气旋系统,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对天气有何影响?学习知识阅读教材P46内容,结合图2-2-19,讨论完成下面问题。① 地面气压分布状况不同的原因是什么?② 气压分布状况不同的结果是什么?③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有哪些?
力等)④ 在这些因素影响下,高气压区和低气压区的气流运动状况如何?分别画出实际风向,分析南北半球的低压区和高压区气流状况。归纳:低气压的气流运动状况为
,高气压的气流运动状况为
。⑤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中空气的垂直运动特征如何?对天气产生怎样影响?比较总结: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空气垂直运动方式天气特征影响天气举例热带气旋(台风)⑥引申:天气系统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地面气旋常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
。它将引起各种更为复杂的天气变化。(见课本P48图2.24),学生分析后,对照教材内容理解。运用知识 1.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属于
D. 西南季风 2. 下图为气旋、反气旋示意图,其中属于北半球的是
)我的收获:1.知识联网:2.自测自评:一、选择题 1. 下列天气现象中与冷锋影响无关的是
)  A.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B. 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C. 我国秋冬季爆发的寒潮D. 近年来我国北方春季出现的沙尘暴天气 2、关于冷锋的正确叙述是:  A.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B.过境时阴雨连绵  C.过境后气温、气压都降低  D.由北向南运动 3、关于右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暖锋天气示意图  B.为冷锋天气示意图  C.锋面过境前,甲地气温较低、刮风下雨  D.此时甲地为狂风暴雨天气 4、南半球某一天气系统,其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则该系统是:  A.高气压  B.反气旋  C.多阴雨天气  D.多晴朗天气 5、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高气爽"的天气,是下列哪个因素影响的结果: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二、读下列锋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图中属于冷气团的是
,属于暖气团的是
。  (2)甲、乙两图中属于暖锋的是
,在我国该锋面的运动方向是
。  (3)影响我国冬季天气的主要锋面是
。  (4)甲锋经过E地时,天气的变化是
,乙锋经过F地时,天气的变化是
。(选择填空)A. 气温稳定
B. 大风、云雨、气温下降C. 阴雨连绵
D. 天气晴朗,高温干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