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码是什么是什么

信息化战争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大量的运用具有,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的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在进行的,目的规模均较有限的战争。外文名IT-based warfare重要性计算机中一盎司硅比一吨铀还厉害
进入21世纪,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方式的演变,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创新和编制体制的变革,由此引发新的革命。信息化战争最终将取代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为基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战争工具的战争。信息化战争不会改变战争的本质,但战争指导者必须考虑到战争的结局和后果,在战略指导上首先追求如何实现“”的全胜战略,那种以大规模物理性破坏为代价的传统战争必将受到极大的和限制。
信息化战争中的信息是指一切与敌我双方军队、武器和作战有关的、过程、状态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被特定系统所接收和理解的内容。就对信息(数量和质量)的依赖程度而言,过去的任何战争都不及信息化战争。在传统战争中,双方更注重在物质力量基础上的综合较量。如机械化战争,主要表现为钢铁的较量,是整个国家机器大工业生产能力的全面竞赛。信息化战争并不排斥物质力量的较量,但更主要的是知识的较量,是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的竞赛。知识将成为战争毁灭力的主要来源,“计算机中一盎司产生的效应也许比一吨铀还大”。
火力、机动、信息,是构成现代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内容,而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作战能力高低的首要标志。信息能力,表现在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利用和对抗等方面,通过信息优势的争夺和控制加以体现。信息优势,就是在了解敌方的同时阻止敌方了解己方情况,是一种动态对抗过程。它已成为争夺制空权、制海权、陆地控制权的前提,直接影响着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当然,人永远是信息化战争的主宰者。战争的筹划和组织指挥已从完全以人为主发展到日益依赖技术手段的人机结合,对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从信息的争夺到最终转化为决策优势,更多的是知识和智慧的竞争。这个很容易理解,我们经常听到有什么数字化炮兵之类的名词.什么是?就是作战单元(武器平台),装备系统,单兵装备和指挥系统高度网络整合的部队.但这还不是信息化部队.其中还有一个知识化.就是作战和保障人员具有新的科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和操作各种信息装备和系统.
这样一支知识化人员武装起来的数字化部队就是初步的信息化部队.武器系统的信息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这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包括硬杀伤,和三方面:
I.硬杀伤--直接杀伤,破坏直至确保摧毁的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与遥感武器(不是传统武器).代表武器:等精确制导炸弹(),军用无人机,新一代巡航导弹.
II.软杀伤--对敌方信息化系统渗透,干扰,压制的手段.旨在破坏敌方的信源.信宿.信道.间隔敌方的通讯和指挥系统.对对方的精确制导武器致盲.代表武器:黑客武器和计算机病毒.
III.新概念武器--以新的毁伤机理为目的以高新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为依托设计的不同于传统武器的全新作战单元.代表武器:定向高能粒子武器.动能微机电纳米武器和机器人.拥有完善的甚至更高级别的系统.可以实时远程侦察和预警,及时快速更新情报,指挥网络化即时化,一体控制.作战命令可直达单兵作战单元.通讯达到近乎无阻碍的标准,可全方位武器平台单兵单元战场定位.以前那种宝塔式的逐级指挥体制将不附存在..涵盖海陆空天电的战术数据链连接直至单兵,及时刷新单兵或基层指挥员作战电脑上的战场资讯,方便明确的更新战场时态.确保直接指挥权在特殊情况下的传递.传统的作战地域概念和习惯已经不管用了.信息作战是无缝连接,高立体,大纵深,全维度.什么,太空战,机动战,乃至虚拟世界的网络战,一开始就全方位的面临,没什么充裕的准备时间.而且要打,就贯穿整个战争的始终.非接触作战和接触作战同等重要.
所以一场这样的信息化战争是极度考验一个国家的战争意志的.信息作战不代表伤亡和战损小.而恰恰比传统战争残酷.
大面积的毁灭性武器被高技术手段改造,作战意图明显.针对性强.
这就是说在战争初期就使用这种武器的可能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增加了.如三代中的中子弹,三相弹,中子弹当量都很小,但效果是致命的再如电磁脉冲弹,很可能在战争一开始就被使用.四代的弹和再弹更小效果更凶狠也更方便战术使用.所以我们对战争不断升级之后才会使用或核武器的认识一定要改,虽然谁都不愿意改.
非接触的作战行动样式
非接触作战时美军首先提出的一种作战思想并用于战争实践。非接触作战的出现,是一体化的远距离侦查信息系统和远程作战武器发展的必然结果。战争实践表明,非接触作战样式具有许多的优越性。一,能够充分发挥高技术武器的威力。二,战争的突然性增大。三,提高生存能力,减少伤亡。四,可实施全纵深同时攻击,增大作战效能。五,战争的政治风险小。(1)战争空间急剧拓展
信息化战争是高度立体化战争,即战争不仅在地面水面,水下进行,而且,向外层空间扩展。
(2)战争进程明显加快
以往战争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而信息化战争,节奏明显加快,进程大大缩短。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武器装备的能量释放的速度加快,杀伤力在增加;高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军队的机动能力,打击能力和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单位时间作战效能明显增强;此外高技术武器装备造价昂贵,迫使进程加快。
(3)作战力量多元一体
作战力量的大小,不再以数量的多少,作战能力信息化战争的强弱和人员,武器数量决定,高技术的武器装备只有同高素质的战斗人员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其次,也需要多兵种的有机结合。
(4)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信息化战争具有明显的精确化趋势。
(5)指挥控制智能化程度高
(6)战争耗资巨大
高新技术装备造价昂贵。高技术武器使用空前频繁。
(7)信息优势成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的战争形势。
(8)作战方法灵活多样
高技术兵器广泛应用于战场导致了作战方式更加多样化。
(9)非军事因素对战争的影响更加直接
战争受经济、政治、外交等非军事因素的影响更直接(1)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时代、技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在战争领域的客观反映。
(2)战争工具决定战争形态,有什么样的战争工具,就会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这是战争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信息时代战争工具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综合化,装备体系的形成,必然导致信息化战争的出现。
(3)信息化战争首选的并直接打击的目标是信息获取、信息控制和及其基础设施,剥夺敌方信息控制权、使用权和对己方信息系统的威胁,同时建立己方的,进而实现己方意志。
(4)信息化战争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和知识。因此,信息化战争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力量的战争。在信息化战争中,掌握信息和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什么是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简称信息战。简单地说,它是敌我双方在信息领域中争夺信息控制权的战争。其作战对象主要不是人,而是对方的各种以及与之有关的各项设施;其任务是获取、、使用和控制各种信息,同时防止对方获取和有效地使用各种信息。电子战是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敌对双方所进行的电磁斗争。它主要有三种方法: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所有这一切,都是以电磁波为“武器”,所打击的目标不是敌方的有生力量,而是敌方的通信、雷达以及等电子设备。其目的是使敌方的通信中断,雷达迷盲,兵器失控,指挥瘫痪。电子侦察是用装载精密电子设备的侦察卫星群、侦察飞机和进攻性武器中的侦察装置来探明敌方的情况,搜集军事情报。例如,当对方发射导弹时,侦察卫星中的便能迅速探测到导弹的行踪。这一信息立即被送到地面雷达网,指使雷达网对导弹进行跟踪,同时将有关信息送往指挥中心的计算机;计算机很快便分析出导弹的飞行方向,并指挥己方的导弹予以拦截。电子干扰就是通过电子手段来扰乱敌方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这里所说的电子手段是指有意识地发射或反射某种电磁波,使对方的电子设备产生“错觉”或无法正常工作。根据干扰对象的不同,电子干扰可分为通信干扰、雷达干扰、制导武器干扰和指挥系统干扰等。有干扰,必有反干扰。反干扰的目的是尽一切努力削弱以至消除敌方干扰给己方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干扰与反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互不相让。“摧毁”是一种硬杀伤手段。它是在电子侦察的配合下,通过电子摧毁或力摧毁手段,使敌方重要的电子设备或系统永久失效或彻底破坏。在这方面,除了使用爆炸性武器外,还大量使用电磁能武器(如高能激光器、)和电子计算机病毒等。“反摧毁”的手段也很多,例如,就通信而言,常常是同时运用多种通信手段,实现多径传输,使得一个系统受到破坏时,能有其他系统可以代替或迂回。
有人认为,在21世纪,类似1942年“”的突然袭击,很可能会以信息战的方式重演。它所袭击的对象不是飞机、大炮和核武器,而是敌方的;不只是军用系统,还包括更为广泛的民用系统。所采用的手段包括计算机病毒、隐码、数据破坏程序等。其目的是阻塞以至摧毁敌方的计算机网络,使其指挥失灵、交通混乱、电力中断、金融瘫痪。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的情报部门就曾暗中用装有固化病毒的芯片,置换了伊拉克从进口的防空系统的相关部件,然后用遥控的方法激活病毒, 其窜入电脑主机,最后造成伊方防空系统的瘫痪。《时代》周刊声称,美国不久将能使用、和病毒,不放一枪一炮地对敌方的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发动迅速、寂静、广泛和毁灭性的打击。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未来的战争没有前方与后方之分,凡网络系统所及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战场。
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保持通信机密至关重要。因此交战双方往往还要在通信保密措施上决雌雄、见高低。对语音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再改变发信顺序,是经常采用的一种加密措施。为了防止对方破译,不仅密码需要经常变换,在加密方法上也是越来越奥妙了。
信息化战争的形成条件
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是促使信息化战争形态到来的原动力。
二、军事斗争的需求是信息战争形成的直接动力。
三、信息化战争形态的出现是战争形态自身发展的必然。
四、战争目的和手段的矛盾运动,推动高效益战争样式应运而生,引起战争形态的质变。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时代特征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时代特征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时代特征的命题是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所谓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谓时代特征是指与特定时代相适应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状态以及由世界的基本矛盾所决定和反映的基本特征。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人们对时代以及时代特征的认识也有所区别。马克思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划分不同的时代,将当时的历史时代称为“现代资产阶级”时代。而列宁则将生产方式与世界革命形势结合起来划分历史时代,并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和帝国主义“两个时代的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因此,列宁时代观的基本内涵就是特定历史阶段世界政治经济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什么是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有什么特点?_百度知道
什么是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有什么特点?
网络代简单理解通网络各面信息通网络连接起崭新代前期PC端移端包括笔记本平板手机些设备连接网络代特征性特征比较性其二化工业代种系统知识体系给零碎化更性化总结互联网代特征:混搭、跨界、穿越我邦德希望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初进网络领域许认网络工业代直线延伸或者说工业经济部我位资深者曾经说我没必要随意创造新概念新理论类几百产业革命逐步完善起工业经济理论用于信息或者网络领域应该缝隔久越越始觉网络领域游戏规则与工业领域基本同两事并且发现工业社康庄道已经走尽要涉足网络崭新领域必须解领域规则既约定规则则其重要则 网络比机器重要 半世纪前列宁曾经指产、机器、铁路、电----切充能组织起工工作间缩短现四保证享受等于现四倍福利(列宁全集20卷147页)物资非短缺代令信服进入剩经济代拼命机器产能产四倍福利四倍祸害网络则使产者消费者变理智透明说网络才能缩短产消费间距离才充能使产者用原四材料能源社创造四倍使用价值
我是这么理解的:早起就通过互联网玩微博空间,买东西就去网购团购,查资料不是简单的114而百度一下,生活起居离不开网络了,就等同进入这个时代了
世界围绕着网络来运作的时代
网络时代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09-11-25 &匿名提问 发布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和统计使命      (一)  “知识经济”已不仅仅是人们议论的话题,而是继前三个经济时代后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跨入的一个新时代。一些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正在萌发的这种新的景象。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变化的由来。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有的虽然已正在显示出来,但有的还在萌芽状态,还有的正在孕育之中。我们对今后高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了解还不够,我们只能根据现阶段的认识估计和预测。那么,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究竟有什么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究竟有哪些特征呢?    1.知识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主导力量  首先是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在农业经济时代,是以大量的劳动力作为生产力主体;在工业经济时代,是以资金作为生产力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的知识作为生产力主体。从原来是物质主导型的社会生产力逐步转变为智力主导型的社会生产力。我们在考察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中,发现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的作用先后在减弱,而知识结晶形成的科技进步所提供的增长率却在不断地增加。在60~70年代,已达到60~70%。即使是新兴国家和地区也有明显地提高。新加坡为55.6%,韩国为56.4%,香港为46.5%,这就说明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主导力量。  其次是产业结构的变化。知识产业发展很快,它们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在逐步增加。同时物质生产的传统产业也不断进行改造,提高了知识含金量。如美国的知识密集型部门:宇航工业、复杂精密仪器生产、电气工业、通用机器制造业、 化学工业等部门的净产值, 在制造业中从1963年的33.4%提高到1981年的40.5%,近期已达到50%左右。最近,经合组织宣布,在它们主要成员国的GDP份额中,有近50 %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  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正在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这已成为一种发展大趋势。物质生产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在不断降低,而知识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却正在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加强R&D活动是知识生产力不断创新的重要源泉  R&D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它是知识生产力不断创新的源泉。当前世界有两种创新模式。即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日本模式着重强调技术创新。在日本,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一座炼钢炉可用30年,一条铁路可用100年。但到了90年代, 由于疏忽了知识创新,这使日本的技术进步已出现连续5年的负增长。 欧美模式则着重强调知识创新,这种模式使德国等欧洲国家保持了连续多年的经济增长,尤其是美国已保持了连续30年的平稳增长。这说明R&D 活动中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三者要同时并举,注重恰当地衔接,使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调地发展,才能不断地增强知识生产力的创新能力。根据有关专家估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可能从本世纪初的5 ~20%上升到90%。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网络的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传播知识、交流信息、增加智力的有效工具。它不但能使人类知识总量迅速增加,而且使得人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相应大大地得到提高。众所周知,人类的知识总是在继承、积累达到相当丰富程度后才能突破创新的。人类的知识有不同的层级和不同类型。在同层级、同类型或相近的层级和类型的知识中进行交流和探讨,就容易发生思维共振,观点共鸣。即使在不同学科之间有助于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并萌发出新思维,新理论。  笔者认为R&D和网络传播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R&D是创新的重要源泉,网络传播为创新奠定了基础。R&D 与网络传播的协调发展,就会形成激励创新的机制,就会促使知识生产力不断创新。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知识生产力将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3.市场择优配置资源决定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目前,我国已从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市场择优配置资源正在促使“诸侯经济”的渐行消亡和“地域经济”、“流域经济”的悄然兴起。如长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等。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由原来各国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逐渐形成一个个地域经济,最典型的是欧盟的经合组织,1999年其已在该区域内采用欧元,使该区域的金融货币也统一起来。当然,不能否认,这种区域经济有一定的政治背景。虽然世界经济多极化状况需要经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渗透国界力度的增强,在国际市场范围内择优配置资源,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走向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基础。跨国公司从事国际化经营战略目标,着重在国际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它们在全球遍布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它们通过信息网络选择成本最低的市场,筹集资金。在最有条件的地区组织生产产品,以最有效的方法开发和转让技术,并在最有扩展的市场销售产品,以便达到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跨国公司为了始终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以确保其技术领先的地位。它们不断开发新技术又不断向外转移次新技术,从而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技术贸易。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额的30~40%。500家最大跨国公司集中和控制了发达国家90 %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50~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获得了空前大发展。目前,跨国公司已达到约4万家,拥有约20 万家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跨国公司借助信息网络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可见,跨国公司是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行军。    4.知识的收益递增率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物质产品的生产是受收益递减率决定的。而知识是唯一不遵守收益递减率的生产要素。这是由知识的特性所决定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它反映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知识在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再实践中是又一次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认识,这就是表现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高科技产业中显示最为突出。如当年美国登火星的“海盗号”花费高达10亿美元,现如今通过不断的创新,21年后“探索者号”的成本仅为1.5亿美元,而其收集信息量却为“海盗号”的5倍。从中可见一斑,知识生产是加速度的,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是收益递增的。由此可见,知识生产力是可以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    5.尊重科学崇尚技术营造了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在各个时代,人才观和用人标准是不同的。在农业经济时代,是以占有土地而掌握财富。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推行官本位,任人唯亲,用奴才,不用人才。在工业经济时代,是以控制机器设备、自然资源等获取财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奉行利本位,任人唯能,用能人,不用能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了知识、有了高科技,就可以创造财富,提倡以知识为本位,任人唯智,用英才,不用庸人。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的魅力和知识的力量,一种尊重科学、崇尚技术的气氛正在形成。这就营造了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6.产学研联盟促进了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  江泽民主席说:“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科技工业园区(SCIENCE INDUSTRY PARK )就是规范化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的产学研联盟是一种崭新的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联合体形式,它是高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方式。由点到面的拓展而形成高科技产业化园区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美国硅谷的崛起开始,先后就有英国剑桥、日本“筑波”、韩国大德等大小900多个比较规范的科技工业园,从业人员达数百万,都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从这些科技工业园区的成功范例中,可以看出首先要有著名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作为依托。  我国科技工业园区建设虽然起步是晚了一些,但发展较快。有些园区已经初具规模。同时,产学研的联盟也有进展。去年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舰船研究院708所, 就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成立海洋与舰船工程联合技术创新中心。这样组织联合舰队,发挥三家综合实力,以实施科研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知识市场化的战略举措就是一次实践的尝试。  世界各国之所以重视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主要由于在科技工业园区中许多项目在高科技领域中都雄居战略制高点。因此一个国家的科技工业园区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发展高科技的重点和动向,标志着一个国家塑造知识经济的结构和水平。      (二)    1.知识经济时代是统计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统计科学产生和发展已有三百余年,已经历了两个大发展阶段。  17世纪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英国,出现了威廉·配弟(W·PETTY)为杰出代表的“政治算术派”,他在《政治算术》书中首先采用计量方法来阐述社会经济情况。这种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奠定了统计学的基础。马克思称他为“统计学的创始人”。  19世纪中叶,比利时人凯特勒(A.QUETELET)引进了大数定律,提出了误差理论后,统计学就成为既研究社会现象又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科学。当时各国先后成立了统计机构,进行国情调查;成立统计学会,进行交流和比较研究。后人称之为“凯特勒时代”或称“统计万能时代”,这是统计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学术繁荣高潮。  20世纪20年代以后,数理统计学的主流从描述统计转向推断统计。英国的R.费喧(R.A.FISHER)等将推断统计促使数理统计进入现代化范畴。这就是数理统计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数理统计方法广泛应用于其他科学领域,因此产生了许多独立的边缘科学。这是统计学术繁荣的第二次高潮。  当前,国际统计学界的数理统计学派与社会经济统计学派已不再作无谓的争论,而是从分立走向融合的道路。提倡吸收现代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来完善理论建设与开拓实践应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21世纪将是统计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将有第三次统计学术繁荣的高潮。    2.建立一套知识经济的指标体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报告中曾提到他们主要国家的知识经济成份已超过50%。目前知识经济正在兴起阶段,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还需时间。我们统计部门对知识经济指标体系的探讨和建立是责无旁贷的,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知识经济?必须从知识经济产生的背景和形成过程中来初步界定范围和基本内涵;  其次我们要看到知识经济的到来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整个世界,我们要从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和逐渐显露的特征中去探讨采用什么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表述。  我们已习惯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表述国民经济总量,这个指标却并不能反映环境改进的正面效应和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而环境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指标体系中应增加生态平衡、绿化等指标。今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除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外,特别是精神生活将更丰富多彩。业余时间大大增加,教育投资继续上升,文娱活动和社交旅游的进一步开展,人口增长率降低,人口期望寿命的提高等都应该有相应指标得到反映。    3.知识经济指标的度量是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首先是对知识的度量。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认识,我们熟悉的传统方法就难以直接度量。知识的价值应该是对人类社会有积极意义、具备了能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知识价值的实现只有在向社会展示、转移并使之发挥出知识的社会功能时才显示价值,才有可能进行度量。  其次对知识的投入和产出的度量。知识投入应该是包括知识已物化的有形资本和尚未物化的无形资本。而知识产出可以在知识实现而最终形成的使用价值后取得的经济回报来度量。  再次是对知识的生产和应用的度量。知识生产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很难正确度量,主要是形成的无形资产。知识应用,可从最终形成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来评估。  第四对知识的存量和流量的度量。知识的存量主要可以从知识创新中扣除相应发生的知识折旧和废弃部分后获得。知识流量可以从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转移和应用后进行度量。  统计只有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相结合才有生命力!才能不违背统计学的初衷!改革开放为我们广大统计工作者对探讨和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统计发展提供了契机,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方面,我们没有厚重的历史可以借鉴更没有传统的窠臼需要格守。因此,执着统计事业的统计人在走入21世纪、走入知识经济时代时必大有用武之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征码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