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底层人民依旧心灵高尚的名家名篇摘抄,例如...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江西 赣州市
还没有加入任何圈子灵台二期初中语文一班班级简报第四期
(&甘肃平凉灵台二期初中语文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灵台二期初中语文一班
班级简报第四期
向构成国家根基的人们致敬
《中国青年报》
&&&&& 近日,有媒体同行提出问题:60周年庆典时刻,你选择向谁致敬?此问令人动容,无法回避,尤其是在眼下,当功勋和荣耀被反复提及,当国家正翻检得失,谋略将来,我们尝试回答这个提问,并以此文向那些重要而默默无闻的可敬者表达衷肠。  我们向平凡的人们致敬,向那些构成我们国家伟大根基的人致敬。尽管作为个体,他们多半平凡无华,很少被无关者提起和记起,也几乎从未披戴过什么耀眼光环。  在我们的土地上,在中国,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有的在东三省的秋风里收拾田地,有的在山西的地下敲打煤床,有的在城市里挥动铁锤、操纵机器,或者夹着皮包来回奔走。以及更多的人,就在这篇文字发表的时候,正在为大大小小的事情,忙碌,流汗,耗费心神,甚至也许根本没有时间来接受别人的致敬。  但在这总结和回顾的时刻,我们必须记住,在过去,正是这样的人,既为这个国家的所有成就提供基础,也在灾难来临时,沉默坚韧地承受最大恶果,为复兴提供护佑。  是的,我们承认,相比伟人和精英,他们无比普通,也可以说渺小卑微。他们很难被贴上“伟大”的标签,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呼喊豪言壮语。相反,他们通常为一些看似微末的目标奋斗,为了一亩庄稼的丰歉和一月工资的增减而耿耿于怀。  但无可否认,正是这些属于个人的微小追求,长久以来构成这个国家得以前行的最大动力。我们的进步,正是基于个体对幸福、尊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多数时候,只有当这些个体的意愿汇成洪流,历史才被簇拥,向着某一个方向前进。  这是我们向他们致敬的理由。我们当然承认重要历史人物影响着社会进程,但我们也愿意向那些平凡的大多数,向他们的坚韧和勇敢,向他们的容忍和宽厚,致以敬意。并且,我们相信这是更重要的。  在历史进程中,有人脱颖而出,留下名字和功绩,更多人则沉入普通生活的底层。他们或许也有过宏大的梦想,有过澎湃激情,但最终屈服于生活,甘于接受寻常的命运。  我们无法在致敬的时候,忘记这样的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人是我们的父辈、兄弟和姐妹;这样的人赋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也养育这个国家。作为个体,他们也许不够成功,既没有获得荣耀的人生,也没有给社会留下独特的印记。但是对他们,我们心存感激,也心存敬意。因为我们相信,只要足够努力,没有人可以被称作失败者。我们还相信,相比而言,面对平凡人生而依旧坚持需要更大勇气。  还有些人,尤其应该提及,他们在苦难来临的时候,有的首当其冲凭勇气对抗,有的选择做沉默的拒绝者。他们中,有的人坚持下来,也有的人没有。他们有可敬的信仰,也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热爱。我们无法忘记他们,因为,一个国家通常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得以进步,而那些与错误对抗,甚至为此遭难和牺牲的人,在灾难和更多平凡者之间实现了缓冲,并为错误得以改正提供了契机和推动力。在我们品尝美好生活的时候,我们感谢他们,并且向他们致敬。  的的确确,我们想致以敬意的那些人,是并不出众,却构成这个社会底色的人;是虽然沉默,却在事实上坚守美德、对抗污秽的人;是在艰苦中不肯放弃希望的人。我们在此时,在这个回顾的时刻,特意重申对他们的敬意,基于我们一贯的信念,基于我们对寻常人生的关怀和敬佩。  以此作为本刊同人对“你选择向谁致敬”这个问题的回答。
喜闻三期简报发稿
作者: (&)
二度梅开人心暖,春潮涌动乍还寒。忽如一夜惊雷起,平台案头捷报传!
我的课改观点
作者: (&)
对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接受,而且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赋新课程予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看待古诗文教学中的“串讲”
作者: (&)
记得读初中时,每次上古诗文,老师都会详详细细的讲解,特别是古诗,什么平呀仄呀的,把我们都弄糊涂了,还有什么学习兴趣可言?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千万不能将串讲奉为法宝。当然也不能一概否定。
对于接触古诗文不多的七年级的学生,串讲的比例可适当多一点,主要通过串讲,让学生多积累,同时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慢慢地,随着他们积累的增加,串讲就可以减少。同时,串讲不能太多太细,不然会很烦琐。
串讲对老师的要求会更高,精彩的串讲也会赢得学生的青睐,象“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就拥有很多的粉丝。因此,我们老师就要加强自身修养,让自己的串讲更精彩。
在研究、探索、创新中开拓课改之路
——参加第二期网络研修感言&
作者: (&)
本期教研活动快结束,但对于教研组活动我却有了全新的感受,值得细细品味,回顾一年来的教研活动感受颇深,收获颇多。
在一年的教研活动学习中,我们组的全体教师共同研究、探索、创新,在语文教学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课改新路。只有走过了这段路,才会并知道哪里有陡坡,哪里要绕道,哪里该拐弯。做事如此,活动之后,及时回味,总结得失;细细回味,分析原因,寻求解决方法,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方式。“研”在续,“研”有叙。
现在常说的一句话: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在教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或因估计不足而产生的问题,反复思量,不断完善是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的途径;但我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因此我信奉“集体的力量大”的格言,我觉得“启发”是发现问题,深入挖掘,解决问题的一个绝好的方法,教研活动中的互相讨论、争辩能活跃思维,以“他山之石”推进思维的深度;活动进行中需要寻味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伴随着教研进程的逐渐深入,会引出许多旁系偏枝的问题,会模糊研讨者的视野,不知不觉发生偏离,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不断寻味是必需的。
在教研活动中,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教师的角色、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许多教师已把这种认识化作了自觉行动,阅读理论专著、教学杂志、研读《新课程标准》。大家带着问题读,结合教学实际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新理念、新方法转化为平时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出专业理论在课改中的导航、护航作用。不少教师还将自己在学习中得到的感悟、体验,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写成论文、随笔、案例分析,硕果累累。每一节课的教学,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地扎实,教学机智灵活得体。青年教师教学思路新颖,教学方法独特,语言组织严谨有序,板书设计新颖合理、美观大方。在教研活动中切实起到了领头作用。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制作新颖独特、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精美课件。整个教学过程紧凑、有序,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双赢,教学效果显著。在评课时,教师不再是以往夸夸其谈,只及皮毛,未及本质的评说,而是评之有据,评之有理,评之有效、评之有果。每位教师在每一次的评课中得以进步,在评课之后的讲课中得以提高。
我们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当体现在刻意引导上,没有思想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因为你不知道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活化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落实到课堂教学就是预设于生成的问题,落实到日常教学。在工作中,我们总说学生的积累少,也会常常听家长抱怨:“叫他读书,他读了,读了很多书,可就是记不住。”还有家长抱怨 :“叫他读书,他就是不读,懒得很。”这个问题经过大家讨论,我们发现学生积累少,不仅仅是学生的阅读量少,学生懒惰,缺乏兴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欠缺方法。推而广之,我们发现学生阅读欠缺阅读方法,积累词语欠缺积累方法,读书欠缺读书方法,我们也经常如此抱怨,可我们忽略了问题的真正所在。在本期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已经在尝试对学生授之以鱼,在课堂上能着重指导学生的阅读和积累,并带领学生亲临积累过程,让学生领悟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放开手脚,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教育科研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力,学科的繁荣借助于教育科研,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的教课研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教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让教师迅速成长,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教研组的活动能有效地激活学科的教学研究,营造互动式对话的氛围,引起教师个体之间的反思与共鸣,帮助教师实现理念的更新,观念的变革,行为的转变。
总之,成绩只属于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会扬长避短,虚心向全体教师学习,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对症下药,变换教学思路,在教研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到新教法的研讨实践中去,逐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科研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力,学科的繁荣借助于教育科研,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的教课研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教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让教师迅速成长,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教研组的活动能有效地激活学科的教学研究,营造互动式对话的氛围,引起教师个体之间的反思与共鸣,帮助教师实现理念的更新,观念的变革,行为的转变。
总之,成绩只属于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会扬长避短,虚心向全体教师学习,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对症下药,变换教学思路,在教研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到新教法的研讨实践中去,逐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打造语文课的第一道靓丽风景线
作者: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进取的、主动的、热烈的。反之,学习将成学生沉重为的负担,课堂学习也就会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任何一种形式的学习都需要兴趣作为内在动力。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自主学习、深入钻研的积极性就越高,不断创新的动力就越大,创造性思维的门扉一旦被打开,就越能产生创造的灵感,出现创造的奇迹,而促进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的追求目标吗?&&&&新课导入,历来被语文教师当作教学的“突破口”,它起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定调、指向作用。独特新颖的导入可以创设一种的良好的氛围,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风格,可采取不同导入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一年来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就教于方家。见解虽然很浅薄,但还是希望与诸位同仁共勉。&&&&1、通过“音乐美”的熏陶激趣:音乐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在上课前,先放一首与课文基调意境相对应的乐曲,渲染气氛,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如在上高尔基的《海燕》中,可放钢琴曲《命运》,那缓急高低变化的节奏,使学生仿佛看到了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的变化,以及海燕面对挑战、勇敢地搏击的景象。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课文情境,从而能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涵。在教《诗两首》等课时,我挑选了一些会唱而且唱得好的学生,让他们为全班同学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千纸鹤》等歌曲。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感,使他们的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2、通过“直观美”的欣赏激趣: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力求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多媒体教学,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对象,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如教学《狼》一文,可以出示“晚归”、“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灯片。教学《孔乙己》时,可以放映教学片《孔乙己》,利用形象直观的展示拉近课文时代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入耳入目入心。在教《观舞记》时,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郁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这样的导入,增强了语文直观教学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3、通过“新奇美”的感受激趣: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摒弃了沿袭以久的导入模式“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6课&《皇帝的新装》”&。而是以一种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根钓鱼杆,同学们钓过鱼吗?(生:钓过。)能告诉老师钓鱼有哪些技巧吗?(生:钓鱼要有耐心;钓鱼要把握好时机;钓鱼要选择合适的鱼饵。)&老师没大家这么有经验,但老师知道一句话“钓钩上悬挂的必然是鱼吃的饵”。今天我们将一同跟随丹麦童话大师去钓一条很大很大的鱼。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是谁在钓鱼?他想钓哪条鱼?他用的鱼饵又是什么?最后又是谁把丝线剪断了?请大家扛着这根钓鱼杆,默读课文,寻找答案。&&&&&4、通过“诗谜美”的探寻激趣:在教《春》一课时,出示残缺的“四季”诗:___游芳草地,____赏绿荷池,____饮黄花酒,_____吟白雪诗。让学生补充完整,借此进入《春》的学习。如在上《回忆我的母亲》时可引用孟郊的《游子吟》,让师生一起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进而进入课文的学习。&&&&&5、通过“对联美”的品味激趣:“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难辨;反反正正,正正反反,反正一样”这对联写出了社会的黑暗;“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对联是举人有感于他中举前后冷暖的人情,炎凉的世态而写的,由此来导入《范进中举》的学习。对联中最能开发智力的要算谜联,其不仅要做到对仗工整,而且还要顾及谜语的设计。如“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打一人,其谜底是蒲松龄。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对《狼》一文讽刺性的探讨学习。&&&&6、通过“想象美”的创造激趣:看到文题《皇帝的新装》,在同学的想象中,文章故事情节会如何展开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带着与作者试比高下的心理阅读课文。在教《山中访友》时设计:如果你没有读过课文,请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回是怎样的?借此来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7、通过“故事美”的演绎激趣: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引介白居易考进士时被顾况赏识的戏说:当顾况看到递来的诗稿《赋得古原草送别》署名“白居易”3字时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马上赞叹:“有这样的诗才,实在难得,就是走遍天下‘白居’也‘易’啊!”这样引介作家作品,既加深了对白居易的印象及对他的诗才的敬仰,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又如教《复习标点符号》时,可用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说明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古时候,有个人很吝啬,于是他朋友来他家做客,有意教训他,一连住了好几天,主人很心疼,一天,适逢下雨,主人写下一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客人灵机一动,修改了标点符号:‘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完全相反。客人以此为由,继续留在他家做客。”学生们因此产生把标点符号学好的想法,学习有了动力。&&&&8、通过“情境美”的体验激趣:在教学课文前,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可让学生根据眼前所看到的云的形态,预测今天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去。还可利用多媒体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直观的播放。如在教学《故乡》时,可以播放一曲《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课堂虽小,钻研进去,便会发现,这里面有着广阔的天地,当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借助导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当然不只上述几种,还有更广阔、更迷人、更深奥的天地……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兴趣带领他们在语文课堂中自主地、探究地、创新地学习,让每个孩子生命的活力都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展现!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作者: (&)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题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 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人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要求,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如在教学《台阶》时要学生说说对文中父亲的看法,教参上说:“他老实厚道,有志气,不甘落后,希望受人尊重。”我的一个学生却说:“我觉得这个父亲是个贪名图利,爱占小便宜的人。”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我问:“你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为了追求名利地位,他连三块粗糙的青石板的便宜也占……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如果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会大胆的说出来吗?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创造。
二、 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
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互相团结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中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上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三、 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位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如学习《我的信念》,学生提出:居里夫人因为发现“镭”而获得诺贝尔奖而闻名,但文中为什么一笔带过?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环境?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快乐?作者为什么用“逆来顺受”概括居里夫人对痛失丈夫的感受?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乱,跳跃比较大。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教学,必定会产生块状的感觉,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就大打折扣。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这样编排顺序的: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字里行间洋溢着快乐?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环境?作者为什么用“逆来顺受”概括居里夫人对痛失丈夫的感受?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居里夫人因为发现“镭”而获得诺贝尔奖而闻名,但文中为什么一笔带过?这样的编排,就把居里夫人的工作、生活态度、工作作风、科学精神紧紧联系起来。问题显得有联系,有梯度,有前因后果,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作铺垫,最后水到渠成,整条线索非常清楚。
四、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思考,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我以为教学内容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里,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静写春天。杜甫的“尺日江山丽,春风化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入画的江山。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摈,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春游踏青的乐趣。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以色写春天。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学习逻辑上有意义的材料(学校学习情境中的教学内容)时,经常是,而且只能是同某一特定学习者先前已经学过的有关概念和原理的背景、以及能使新的意义出现和提高这些意义的组织和保持量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的。”同时,他又指出:“如果认知结构是明晰的、稳定的和适当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就会产生正确的和毫不含糊的意义,并有助于保持这些意义的分离强度或可利用性。反之,如果认知结构是不稳定的、不清晰的、杂乱无章的或者混乱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它便易于阻碍有意义的学习和保持”。认知结构的理论告诉我们:迁移是指先前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的影响。先前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起帮助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的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我们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根据认知规律,使后学习对象与前学习对象体质信息的联系,保持结构的一致。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互相辉映、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让学生把习得的内容应用于类似的新的学习情景中去,即由课内到课外,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能力重组和扩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
平等、合作、流畅、丰富,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好,但是,如果我们不仅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还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身心陶醉于其中。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
作者: (&)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所要求学生完成的四种基本能力。其中所说的“写”,一般而言最为突出的就是指写作这一内容。写作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最为重要部分,在任一次考试中它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毫不夸张的说,作文水平的高低与否将很大程度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例如这几年来,我市的中考语文科考试中,作文的分值大大的上升,总分已经达到了60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除了文章写作之外还有许多与此相关的内容。比如文章阅读中的表达等。试想一个连作文也写不好的学生,他的表达能力会很好吗?表达能力不好,那么阅读中的表达会很出色吗?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因而,写这一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的重要。因此按人们的设想,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占有极为重要的空间,学生对此应该有极力的重视,更乐意花更多的一点的时间在写作上边。但事实上,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体现出了怕作文,怕写作文。一听到要上作文课就心里不乐意。常常会出现没东西可写,不懂怎样写,达不到要求的字数,内容不真实,文笔不流畅等等。学生们往往会把这些问题呈现到老师的面前。总之一句话:不想写作文,写不出作文,更别说是好作文了。这样的结果是教师的方法不当吗?我们不能否认这里边会有老师的一些因素存在。但究其原因,我认为最为主要、最为根本的原因在学生的身上。如:没有认真的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至于积累的素材少;基本的作文方法、技巧没认真的掌握;缺乏一定的训练或是训练的方法不当;以及最为主要的是学生在接触初所产生的恐惧感没有消除,以至于学生的信心不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因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转向激发或挖掘学生的写作兴趣上,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作文,才能从根本上把这一问题解决好。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就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我一直认为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只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就能使自己的头脑得以充实,心灵得以美化,就可以积累更多一点的生活中的材料,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以这样的心里去实践,应能得到许多美好的东西。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所学的课本并不少见。许多的名家都是观察生活的高手,他们能写出吸引众多读者的作品正是基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并对这些生活中的素材进一步的加工,最终成就这样的结果。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包身工》等作品。如果没有作者冒着危险走入这可怕的人间地狱,我想后辈的人谁也不可能读到这样的作品。又如当前一些反映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让读者看到后曾引起过极大的反响,这还不是有赖于作者深入的调查,对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积累而成的。还有一些些名家的游记之类,都可以说是建立在对生活素材的观察与积累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有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有针对性的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引入生活,让他们主动的观察生活,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随手写一些小东西。我特别的注重引导学生去写一些别人认为是记流水账之类的作品。从初一开始,先写周记,再慢慢的让他们去写日记。为了使他们能高兴所接受,我不强迫他们写什么内容,我认为只要学生们能高兴去写,就一定会有收获,比如说积累一些他自己所认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一定事物的表达习惯等,时间长了,我相信学生们在这些流水账中会训练了出自己的文笔,而且还会积累了大量的来自己生活的的第一手材料。为以后的写作作了一种准备。
二、加强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发挥作文的魅力,使学生一定程度上依赖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我想做任何的事情,结果都会大打折扣。为了培养学生可贵的兴趣。我想尽了办法。作为班主任,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事情发生,正是这些事情给了我启示。我决定让学生们写周记的同时,还让一些平时比较讨厌作文的学生,写些对某些事情的感悟之类的。比如说学生之间产生磨擦了,我让他们写一写当时的情景或说是当时的感觉,解决问题后的一些看法,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写说明书。甚至有时有的学生心情不好,我还让学生用作文的形式与我交流交流等等。而我呢,并不吝惜自己的墨水,常常对此加入了大段大段的评语之类的。一者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处事方法,同时还可以以此来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态度。同时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问题,我常常是借作文来说话。长此以往,班级中就是最差的学生也几经锻炼,作文水平没有长足的进步才怪。你说难道这不好吗?
三、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注意社会动态,注意媒体信息。以便适时而用。  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其表现的方式各种各样,我们只有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观察才能看到生活的真面目。平时,只要有空我就会让学生看一些报纸、电视之类。及时的保持与社会的距离,有利于接收最近最新的东西,运用于学习中。而且我还有目的的给学生推荐一些极为有益的杂志,以供学生参考如:《读者》、《杂文月刊》、《小小说选刊》、《钱江晚报》、《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文摘报》、《文萃》、《作文报》、《语文世界》等等。学生在学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模仿,一举两得。对于写学生要写好议论文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样还可以让学生作些读书笔记,积累一些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不仅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让学生自己亲自操刀写些读后感,评论文之类,让学生在学习别人的同时有一定的体验。结果因为学生的有心和细心,他们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 四、有目的的选择一些文章,让学生去参考、训练,做到有的放矢。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对历年来的中考作文进行审题。特别是对中考中被评为优秀作文的文章好生的感悟,仔细的分析。让学生较系统地熟知中考作文甚至高考作文的一些常见类型;让学生对这些作文的一些方法、技巧做到“了然于胸”。另一方面,我又以符合写作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有新鲜感为原则,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的作文训练。如分体裁习作,同一体裁又分不同的对象习作,特别是对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作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除了了解外,还能在实际的操作中形成自己的方法,取得自己应该得到的效果。特别是话题作文,我带着我的学生在这方面花了比较大的精力,让学生多读一些这方面优秀的文章,通过他们自己的比较,老师的引导分析,最后让学生们都比较的了解其基本的内在意味。从而使他们能够有目的的、更有效果的完成既定的目标,达到较好的效果。可以说在这里模仿起了重大的作用。 & 五、鼓励学生的模仿,提倡学以致用。   模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我极为欣赏学生们在文章写作上的某些模仿。但我又不赞成那种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比如在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往往是先拿名家的作品进行临摹。在自己有一定的书写的基础以后,慢慢的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的东西。我认为学生写作文大致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取得好的效果。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也可以让学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果说我们课文里边的内容太过于熟悉,那我们可以走到课外去。为此,我经常性的引导学生去学习课外的作品。比如课前一分钟,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写的作品。再者让学生学习前边所提到过的通过所拥有的媒体去学习。如我常常让学生依照《未来作家》中的一些自己所喜欢的文章,写一篇自己的作品。相互比较,慢慢的学生也会成就一种气候。名家作品学生看多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感觉,这样的感觉是最为宝贵的,也许对于我来说,我甚至可以称之为学生的灵感。把这种灵感运用于实践中,很有可能成一种气候。事实上也正如我所说的一样,多模仿一些名家的作品后,我的学生的水平也有一定的样子。甚至有一些学生的作品被我稍稍的修改之后,被一些刊物所采用。我相信最终的结果也会同学书法一样的。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六、通过各种方式,在目的的加强审题训练,多审多练。   写作中相当关键的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的质量高低与否,直接关系着作品的最终结局。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怎样全面、精确地理解题意,作好写之前的准备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比如通过对作文标题的分析,明确其所隐含的限制性;通过对所表达的要求明确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文体,或是适合什么样的文体;分析要求明确整体的写作要求;以及其他的因素,如布局,书写,表达,结构等等。或者说还应该适当的顾及应试中出现的评分标准等。总之通过这些工作以使自己能对应该有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为写作作更为充分的准备。语文科本身的特点,学生训练量还是有一定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量的限制,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不然学生刚有的一点兴趣又没了。所以多花一点时间有审题上,然后再进行更直接,更有效果的、有针对性的写作,这样结果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一点,我认为极为有效,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一方法。   七、尊重个性发展,突破常规思维。   个性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表现在作文中,我认为就应该是尊重学生的思维或是学生思想的结果。其实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思想方法,对周围的事物作出具有自己个性的判断。正是看到这一点,我认为在作文兴趣的培养中应该大力的呵护。在写作训练中,我一般不强求学生一定要怎么做,我认为只要学生大体上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我都会支持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不想刻意的去规定学生的一些做法,总是通过对他个性的尊重来慢慢的引导他走向写作的兴趣。比如写作文,在大体的规定后,我更鼓励富有个性的创见。这样的创见可能是形式上的,也可能是内容本身的。如个性化的题目,个性化的内容,个性化的表达,以及文中显现的个性化的思维等等。时间长了,学生们就会喜欢上这样的过程。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平常所乐于做的事情,省心、省力。对这样的东西,天生就有一定的亲近感。这样的作文也就随时间的流动变得一点都不可怕了。学生能突破常规思维,拓阔写作思路,写出了言之成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学生兴趣盎然。其效果可想而知了。  八、注重作文评改方法的改革,注重对学生的鼓励。   不论学生的平时能力如何,一篇作文的完成都代表着学生一份心血。这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劳动所得的结果。因而我认为对待学生的作品,不论质量,首先应该作到对作品的尊重,对作者本人的一种尊重。在这一点上,我大力的改进以往的评判方式。具体我有以下的一些感觉或是方法:
1、转换由老师评改变为师生共评。在老师的指导下,首先把作文评改的标准罗列出来。以此为鉴,让学生学着评(学生互评或自)。然后,老师再自己把关进行复评。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2、我认为对作文评品的同时,不应该在对其作品进行任意的处理。如在作品中随意的勾划等,这样容易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在实践中,我要求我的学生在评作文是,另外拿一张纸,不但写上对作文的评判语,还让学生把自己对作品的感觉、评判人的姓名等都一一罗列,其结果对所有的人都是一种促进。
3、不论怎样鼓励是最为重要的,在评判的任意一环节都不能忘记这一原则。如适当显扬佳作、佳句。对特定的学生给以不寻常的评语等。让学生们知道这不只是一次作文,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学生乐于此道。
4、及时的给更好的文章找到归宿,让学生中好的作品能得到及时的肯定。如把学生的作品推荐给一些刊物,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励学生。
其实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很多,这只是本人在实践中所摸索到的一点成果。但不论怎样,我认为要真正的让学生感兴趣,就应该更多的了解学生。工作的基础建立在学生喜欢,乐于从事之上,让学生感到自己愿意学,要学。那么,接下去的事情就非常顺利了,一切都迎刃而解。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设计
作者: (&)
教学内容分析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教读课文,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和背诵。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能力目标&&&&&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德育目标&&&&&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刘绍棠简历&&&&&刘绍棠()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投影;&&&擀(gǎn)&&&&&剜(wān)&&&&&&&腌赞(ā&zā)&&&到气(dáo)&&&&&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隐匿(nì)隐藏、躲起来。&&&&&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联系熟悉的占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五、课堂小结&&&&&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六、布置作业&&&&&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 板书设计&&&&蒲柳人家&&&刘绍棠&&“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口苦心甜&&溺爱孙儿&&&&&民族作风&&“何大学问”:&&&&&&&&&&民族气派&&&&&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家名篇摘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