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路牌上的地名为什么要用汉语拼音标注英标注...

城市路牌上的地名为什么要用汉语拼音标注,可否改成英文_百度作业帮
城市路牌上的地名为什么要用汉语拼音标注,可否改成英文
地名标志是领土主权的象征,用汉语拼音标注地名,事关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在中国是被禁止的.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民政局官员称城市道路英译名应用Lu不是Rd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民政局官员称城市道路英译名应用Lu不是Rd
.cn 日07:5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讯 (记者张艳) 全国每年新增地名约2万余个,上海就占了1500多个。但是新增和旧有的路名牌是否应该与国际接轨,采用英文字符“Rd”,还是保留国粹,用汉语拼音“Lu”?在昨天召开的“第九届九城市地名工作交流会”上,国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明确表态:地名译名采用“Rd”,既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合国际通则。
  戴均良在会议上介绍,在保护老地名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新生地名的锤炼打造。地名
的命名和更名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科学执行。此外,中国路名的英译名也该有一定的规范。上海的路牌上,路名英译名一贯称为“Rd”,但是这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合国际通则,联合国标准化委员会明确通过的一项决议中表示,中国地名要按汉语拼音标注。
  戴均良说,维也纳是联合国所在地,其国际化程度可以说不比上海低,但其路名都用德语拼写,并不采用英文,法国巴黎也是国际化大都市,但其路名都用法语拼注,也不采用英文,那么,中国路名为什么一定要采用英文,为什么不能让外国人也来认认咱们的“Lu”呢?
  上海市地名办的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上海在地名标注方面必须找到一个既符合国家法规,又适应自身特点的办法,是否继续施行“Rd”,要根据上海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求,如果确实有必要采用“Rd”,则必须在与国家有关部委协商后,进行标准例外和法规例外的探索。
相关网页共约篇
&【】【】【
【】【】【】【】
更多关于&&的新闻
“道路 英语”的相关新闻
<font color=#06-03-22)
<font color=#04-05-27)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无事开车瞎转,对路边的各式路牌特别感兴趣,倒不是说它们做工精美或有何特别之处,只因中文路名下边的英文译名译法不一,千奇百怪。在此一一列举:  国兴大道海南广场门口一块交通牌上中文名为:海南广场,英文名为HIZANG GUANGCANG,四个字就对了一个,而且还是拼音,假设省经济合作厅在此地办公,不知前来办事的外国人能否看懂;  往滨海大道的龙昆路上某路牌上写着:滨海大道,下面英文为Binhai Street。如果全海口最宽阔的滨海大道只能称为“滨海街”的话,恐怕海秀路都要改成“海秀巷”了。即使不能译成“Avenue”(如美国纽约第五大道The fifth Avenue),那叫“Road”也行呀。  海府路上往石山火山口的路牌英文译名为:Shishan Vocanic Vent,而龙昆南路上相同的译名为:Shishan Huoshankou,等于没译。  美兰机场草坪上一铁牌上写:请勿践踏草坪,下面是:QWJTCP,我想了很久才发现这是拼音简写。  海府一横路原英文译名为:Haifu 1Henglu,现改为The first street of Haifu Road。  更为恶心的是南大桥旁一巨型标牌上写着:交通法规是您生命之友,请大家自觉遵守,下为:TRAFIC REGULATIONS ARE YOUR FRIENDS IN LIFE, EVERYBODY MUST OBSERVE IT.且不谈其中的语法错误,这种英语让人看了直恶心。  文明东路译为Wenming Donglu,流水坡村为Liushuipo Cun...类似错误,比比皆是,总结起来有多方面原因。  1、有关领导特别是省地名办的领导外语水平有待提高,责任心不强,马虎处事;  2、没有请到专业的翻译机构来翻译;  3、“大道”、“路”“街”等地名概念不清;  4、没有形成统一规范,随意性太强,有些地名强调拼音,有些地名强调意译,如海秀东路应译为East Haixiu Road,还是Haixiu Road East,有待统一规范,所有带“东西南北”字样的方位词应译法统一,不要此叫East,彼叫Dong。
楼主发言:13次 发图:0张
  嗯,以前都没注意到哦!    大概这类翻译是给不懂英语的人看的。
  在广州坐地铁的时候,报站时也是,The next station is tiyuxilu.你知道是什么站吗?体育西路是也,可见全中国都喜欢这样。北京的地铁好象就是East Tiananmen ,天安门东站。
  在下很欣赏北京申奥口号的译法:New Beijing, Great Olympic,专家们并没有把它译成New Beijing, New Olympic,因为这可能会带来很多外国人的反感。只是一个字,足以显现出了北京申奥委的那种执着及专业的精神。
  今天经过南山(深圳)一处路牌特别多的地方,也是乱七八糟,比如机场就是Jichang,这就搞不懂要写给谁看,然后,深南大道有写Shennan Road 的,有写Shennan Bave.(应该是Big+Ave.)的,不知所谓,所以全国各地,相互辉映而已啦。
今天发现九中旁机场路路牌上英文名为 Air Port Lu,还不如叫Jichang Road呢。
  好笑,有趣,其实是有点悲哀!
  We went to Sanya and passed by a building which carries the Chinese name of & Sanya National-Tax Bureau&, but the English name is &SANYA MUNICIPAL OFFICE,SAT& which confused us quite much.
  各位,现在的领导是这样的水平了。满街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知这是不是一个讽刺?  
GOD BLESS YOU
    地名翻译,国家民政部规定有两套系统:一套是中文拼音,跟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套路一样;另一套是英语,以前主要在开发区适用,后来扩大了。  地名的变动,按正常情况,依据以下步骤进行:一是做备选方案,或从社会征集,或由专家提供;二是在媒体上公开,征求意见;三是最后定名。海口的做法属欠正常的做法。  除地名外,海口门牌号码的乱编稍加留意即可发现,编得很没道理,也不规范,使用不方便。  我在80年代末已涉足地名这一行当,行内称做是“老地名”。我有位同学原来即在海南管这摊子,很快人就走了。  海南许多事情,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开口“今天天气很好,哈哈哈”,行了:))  
  关于“尴尬”的尴尬    
最近论坛里地名热,我也跟着学了些地名知识。  
看过《海南省地名翻译的尴尬》一文后,非常佩服作者和很多跟帖者的有心和细致。但是又有点疑问,北京的地名好象都不是那么规范的“翻译”,是汉语拼音,比如“劲松路”就是Jinsong
Lu,“联想桥”就是Lianxiang Qiao,“建国门”就是Jianguo Men,难道这个国际大都市也犯这种低级错误?  
我想,这种东西一定有个标准,于是也像某公务员拿着鼠标找大脚印一样,找地名标准,我很幸运,只花了半个小时。  
日,国务院发布了《地名管理条例》,日,国家民政部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条例》和《实施细则》对我国的地名管理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与《尴尬》一文有关的如下:  
《地名管理条例》规定:  
第八条 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拼写细则,由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  
第十九条 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     (一)《汉语拼音方案》是使用罗马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统一规范。它不仅适用于汉语和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语,同时也适用于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罗马字母书写各种语文。     (二)汉语地名按《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地名“翻译”的问题了。准确地说,那不叫“英文翻译”,叫“罗马化”或者“罗马字母拼写”,而且罗马化是以汉语拼音为标准的。那么我们在判断一个地名是否拼写正确就不应该以英文为标准了,也就是说,石山火山口写成Shishan Huoshankou是正确的,而写成Shishan Vocanic Vent却是错误的。  
文中及回帖中的其他例子,如文明东路:Wenming Donglu;流水坡村:Liushuipo Cun;海府一横路:Haifu 1Henglu;体育西路:Tiyu Xilu,被我们误认为错误的写法,原来都是正确的。其他的按英文方式拼写的地名,除了拼写本身有问题外,它的存在都是违规的。  
也许大家都不理解,在对外开放那么多年后,还用汉语拼音作为罗马化的标准,说实话,我也不理解,但规定就是规定,标准就是标准。  
还查到一条消息,2000年3月,国家民政部、交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曾联合发出通知,规定不允许用英文或其他外文拼写中国地名。并将在所有城市设置统一的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统一规范地名标志是为了符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中国地名罗马化的国际标准是汉语拼音拼写方案,是在一九七七年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的,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标准。在这次标准地名标志设置中,凡是不符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将一律给予纠正。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小候时学英语,“黄河”叫:Yellow River,长大之后却发现变成了Huang he。      
  如果当时民政部或有关部门制定《标准》时是征求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在下无话可说,但我更加怀疑有关标准的制定者的外语水平。在下一直认为如果全都照汉语拼音来翻译,那等于没翻。  
再者,我相信中国人并不是一个很讲标准的民族,单从“路”字的译法便可看出,如果都照96年的《标准》,似乎都应译成Lu,但为什么全国大部分地方都会译成Road?再如海口把机场路译成Air Port Lu(路牌上不是Airport连在一起)那不光是搅乱了标准,而且是水平问题了。
  早在1967年,联合国就作出决议:“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国际交往中,都使用罗马(拉丁)字母拼写,做到每个地名只有一种罗马字母拼写形式,即单一罗马化。”尽管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都使用罗马字母,但用这几种语言拼写我国地名,并不是国际社会承认的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标准。我国地名罗马化的国际标准就是汉语拼音拼写方案,这是在1977年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的。  
  致浪语网友:你的细心更是让在下敬佩。但看了你摘抄下来的有关规定,我觉得《标准》规定的也不是面面俱到,如“规定不允许用英文或其他外文拼写中国地名”,但在通用词方面,如“路”或“街”等,还是应以英文为标准,我想在《标准》里并没有规定不允许。  
在下认为,地名的翻译应遵循混合的原则,既要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也要让外国人看懂(因为这本来是给外国人看的),如果全用拼音,那等于是我们自己看。既然加入了WTO,地名翻译也要WTO。1977年通过了作为国际标准,也不是意味着一成不变。  
如果要纠正,那清华大学(Tsing Hua University)或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的译法也要更正,不能因为历史原因搅乱了我们的国际标准。  
今天听中央四台还把长江说成Yangze River呢,连中央台都不遵守“国际标准”。
  我觉得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地名的“罗马化”和“翻译”的问题,地名标志牌不是要求用英文翻译,而是用罗马字母拼写。如果标准是要求英文翻译,那我们就应该用英文的标准来判别对错,关键是,现在不是用英文,所以就不应该这样判断,根本不是翻译的问题,也与英文水平无关。  
贴主说的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把“路”拼成Road,只能说明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弄错了,这不希奇。不过,我在北京看到的都是Lu。  
至于你举的机场路的例子,我赞成你的说法,不光是搅乱了标准,而且是水平问题。不过,前面说了,英文水平问题与我们讨论的地名标志的拼写问题没关系。  
1999年,国家颁布了《地名标志牌城乡标准》,在国家标准中,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我国地名,被视为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条款。至于那些没把“路”拼成Lu的地方,很简单,违反标准。       
  我现在明白了你说的意思,即是“罗马化”,与英文无关。让我长了很多见识。  
不过我还想做进一步讨论。制定标准很重要,但如果标准不合理,我想也应做出修改,当然我并不是指望说通过发几个贴子会影响到标准的修改。  
但有一点很重要,英文是全世界最通用的语言,全世界几乎无一例上在地名上均以本国语言及英语标注。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要制定一个只有自己才能看懂的“国际标准”。比如你说的Lianxiang Qiao,如翻译成Lianxiang Bridge,岂不是更直观,让看得懂英文的人知道这是座桥。单是Lianxiang Qiao这几个拼音,我敢说没有几个外国人能读得出来。  
我想,在对外开放越来越深入的今天,陈年或不合理的“标准”理应也修改,以符合国际惯例。
  (题外话)在下有一朋友姓钱,因工作关系,须印英文名片,开始是写Qian,后来发现没人能读准,均读成Queen了,后改成Chian,发现每个都读得挺准。
  一直以为地名翻译应是以英文为准,但看了浪语的贴子方知不是那么回事  
  我读“钱”的时候就读得很准,那是“钱”啊!(玩笑了)。  
其实我跟你一样,对这标准有些疑惑,前面谈的是标准的运用问题,照本宣科而已。至于说,标准本身是否合理,那是另一回事。北京就有老百姓向有关部门咨询过这个问题,都WTO了,应该与国际接轨,我相信有关部门会考虑。不过,标准修改之前,总还是要按标准来,有了标准,才不会出现Air Port Lu的笑话。
  可能我回帖的时候,你也在做同样的事,所以上面有个贴现在才看到。  
说到通用词的问题,这是我最不解的。比如“联想桥”这个地方,它的地名到底是“联想”还是“联想桥”?我认为是后者,也就是说,通用词在这里已经成了地名的一部分,“联想桥”是一个完整的地名。同理,“建国门”的地名不是“建国”而是“建国门”,“玉沙路”的地名不是“玉沙”,当一个通用词成了地名的一部分时,它就应该按照地名的原则来拼写。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某人叫王士兵,那么正常情况下拼写应该是Wang shibing,而不是Wang soldier。  
不知这种解释和理解是否正确,请老鱼指点。
  外国人发不出Qian的音,通常他们会把Q读成Kw的音。
  回richardwu:很高兴跟你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现在很晚了,明天还得上班,我先下了,晚安!明天见!
  上海的路好象都是Road,而且中路,东路,西路,分别用括号加M,E,W来区分,我觉得挺好。  比如,淮海中路,为Huaihai Road(M),外国人看了就明白了,这样就是好东西,至于是什么什么标准,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如果一个标准成了摆设,就是一文不值的东西了。
    上海的地名管理很出色,是许多地方不能比的。几乎出台的每一条规则,都经过一番认真讨论。至少其中有两三年的情况我是清楚的。我的一位师母就在上海管这摊子。我曾经帮人审过新编的《上海市地名志》,在审读稿中提起过:上海的管理水平之所以很好,跟开埠以来的市民化社会有关。(“市民社会”与小市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地名分专、通名。通名等于人名中的姓,专名即人名中的名字。地名的通名可以加方位词缀合成一个新的通名。  一个世纪的语言文字改革,从“白话文运动”以来,经过几次波折。好象黎锦熙原来曾经一语中的:语言文字改革,跟中国文化改革、中国文化未来的定位有关。偏偏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一直音调未定,所以,所谓语言文字的改革也就时常要唱些滑稽戏了。  这是总的背景,我们不管它也罢。但不管怎么说,如果地名被胡乱更改,改得没有意义,那就说不过去了。因为它跟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谁愿意把自己的生活拱手让人摆布?  其实早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即有两种声音共存:一种声音强调“国粹”,另一种声音强调与世界接轨。第一种声音如果再追问下去的话,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何为“国粹”?罗马拼音方案跟国粹又有什么相干?这套拼音方案本身就是向西方靠近的一种努力,为什么不干脆把这条路子继续走下去?却变成如今这样半拉子的状态,让大家用得很不舒服。  事实已经很明摆着:今天的语境,应该从WTO背景去看。从这个背景看问题,就无需再执着于过去的那种纠葛,也不必要再重拾旧唾。(其实要说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认真讨论,应属民国年间。许多一流的人物都参加了。他们的那些经验应当借鉴。)  这次就地名问题进行讨论,我想大家所能想到的不仅仅是地名本身吧。我对此很感佩。过去的海南,一直是上层呆滞,下层活跃的情况。而现在,在WTO背景下,下层新市民的精神日益高扬,大家懂得为了自己的生活的权力而充分表达。然而,上层依然呆滞,依然本着胡适之原来说过的那种“差不多主义”,每件事都差不多,效果就是差得多!以至于越来越和世界脱轨。  上面我主要想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说明一下,虽然我这个人很厌恶形而上的东西。希望对本次讨论有所帮助。  
  多谢各位热情参与。在下与各位网友一样,真心希望海南有一天会富强起来,也希望上层决策者们不要整天躲在屋里谈WTO,而不知WTO为何物。如果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便是在下的最大心愿了。
  看了楼上各位的精彩的发言,让我长了不少见识。浪语兄一番的引证使地名拼音注释有了衡量的尺度。在中学时就已注意到海口的路名用拼音来注释,一直纳闷:这拼音注释路名是为了方便国人识路d的吗?想想不对,不是有汉字了还用多此一举?那是给外国朋友看的?更不对,拼音字母与英文字母岂能混为一拼!是不是汉字含义太深了无法翻译成外文才出此下策。后来去过长沙、西安、广州等地发现无论是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还是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都这么注释着,看来这并不是海口自己的问题,也不是海口的特色,而是“国粹”问题。  
诚然在中国加入WTO后,会不断的和国际接轨,会流入许多国际文化和国际惯例,只是我们在考虑接受和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保持自身的特色和本土文化,就如联想桥翻译成LIANXIANG BRIDGE时是不是觉得有点洋不洋土不土的感觉,倒不如LIANXIANG QIAO来的纯正些。  
  我是新人,初到贵府,觉得这里不错且与贴主有同样感受,就留下点感想。
  其实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了,很多非英语系的国家在把地名翻译成英语时,就是简单地把音翻过来,除了一些约定成俗的地名。一个地方名字不必要要求外国人一看就懂的,就像newyork之类,我们中国人一看就能懂吗?时间长了自然会知道。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他只要记住那个地方的音就足够了。我在国外的时候就有类似的感觉,你把那个名字写出来或者读出来,自然可以问清楚路。反而使那些翻译得很有“韵味”的地名让你糊涂。另外,中国话就是中国话,没有必要因为wto去出现类似TSINGHUA之类的翻译,那是历史,清华只是尊重历史,如果放在现在,还是QINGHUA。日本和韩国的专有名字和人名翻译就是国家标准必须按照本国名字直译。洋人入乡随俗也是应该的。没有必要搞出一个地方有两个名字。wto带来的国际文化应该是多国文化的融合,不应该只是英语文化。
  今天重读了老鱼的回帖,觉得他说得很在理。  一边我们在强调“国粹”,而另一边又在强调与世界接轨。我想,地名的翻译,为何不把“国粹”与“接轨”两都结合起来呢?也就是说,地名的翻译应采取一种灵活的方法。地名委员会不应只是一个摆设或是一个养人的地方,不要求他们兼掌握中英文,但起码需有一两人对英文有些了解,或请翻译公司来当顾问。  
  这是个很好的帖子。  翻译路名的目的是什么?是让给不懂中文的老外看的。“海府横路”下面写着“Haifu Henglu”几个英语字母,英国人看了以为是法文,法国人看了以为是英文。  我想海南有不少干部是懂外文的。记得有次看海南电视台一个关于博螯的访谈节目,琼海的陆志远市长突然叽里咕噜说起外语来,仔细一听好象是英语,惨不忍睹的英语哦。  省委省政府那班人每天都出没那&Haifu henglu&,开车一定不看路,是凭着感觉走啊。
地名的罗马化是给谁看的?是给所有外国人看的。让所有到中国的外国人在不懂汉语的情况下,都能找到他的目标,他只需要拼出来haifu henglu,就可以从不懂外语的中国人那儿问到方向,这是最科学的办法。与国际接轨不仅仅是只与英语国家接轨,地名的罗马拼写也是为了方便所有老外,而不是英语老外。
  楼上的,你这个观点的前提是老外首先要懂得汉语“海府横路”,要不然他怎么知道“haifu henglu&是路的招牌?
路的招牌是怎样标准化,国家也有规定,只要按规范操作,我想还不至于把路牌认成是餐馆。  
再说,你既要WTO,你也不能只让懂英语的人看懂路牌啊,是不是还要翻译成别的如法语、意大利语、世界语?
  呵呵,那你用罗马WTO去吧。  不玩了,没得玩,不跟浪语玩。  呵呵。
  为了让大家了解地名翻译的标准,浪语专门查阅了很多资料,这种认真细致的精神令我无比钦佩!我也明白浪语的意思,即关于地名的翻译有国家标准的,中文地名的翻译应照顾到全世界讲不同语言的人。  问题是:英语已成为一门世界语,我们每个人没有理由不承认。举个例子,一个法国人,他可以不懂意大利语,但他几乎不可能不懂英语,再退一步讲,即使他不懂英语,但认几个英文单词或吃喝行走的英语还是非常有可能。再者,英文里的“Road”、“Avenue”或“East、 west 、south、 north”几乎已成通用字眼,有哪几个来到中国的外国人认不出这几个字呢?  法国世界杯时,赛场里的都用法语播音,能有多少人听懂呢?他们还以为这是拿破仑时代呢。加拿大以法语为母语的魁北克省想独立,为何全民公决还是失败了?归根结底是法语斗不过英语。如换成它是在墨西哥,早都独立了。---这里是题外话。  以前,语言学家创造出“世界语”,这个世界语就如我们现在制定的“地名国家翻译标准”,可是,到现在全世界还有几个人会世界语呢?而全世界又有哪些国家不以英语为第一外语呢?  浪语的回帖“路的招牌是怎样标准化,国家也有规定,只要按规范操作,我想还不至于把路牌认成是餐馆。再说,你既要WTO,你也不能只让懂英语的人看懂路牌啊,是不是还要翻译成别的如法语、意大利语、世界语?”--照着浪语的逻辑,即然要WTO,在语言的使用上就要兼顾英语及法语、意大语及世界语等人士,那好,大家都知道外国人进入中国第一关就是入境检查了,为了WTO,我们的入境表格上是否分别印上中英法德日意韩等文字,而不是现在的中英双语?  以上,欢迎各位积极参与讨论。  
楼上的,那不是我的逻辑,是根据上面来的,正因为不需要印上各国语言,所以才用汉语拼音。  
至于入境表格,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与地名无关。  
  请勿践踏草坪 竟译成QWJTCP,真TMD
WBD,如此不负责任,这样的人不下岗留着何用?让他吃屎吧!
  翻译应该本着通俗易懂的原则,对象主要是外国人,因为中国人会看中文,我认为还是要用英语,一般的外国人都懂,只要固定的词统一一个标准,如大道、街、路、巷、里、小区、天桥等,其他的可用拼音来译。
  可以参考香港的地名翻译呀。香港的街道用中英文标示,中文既符合使用中文的人的习惯,英文也符合使用英文的人的习惯,我认为香港的街道标示很好。  关于中国地名的英文翻译问题,我认为一些国际上的习惯还是有保留的必要,如西藏翻译成Xizang,外国人就看不懂。
Tsinghua是清华,TsingTao Beer是青岛啤酒,我觉得这样的翻译也不错啊。以前北京翻译是PeKing,也很不错,因为英语读起来更接近些。
  sursa 的观点是所有的观点中最最最正确的,其他人就此闭嘴。
  万艾可是什么人物呀?没听说过这个人。
  万艾可?或许有一天,你会对他说”虽然我不认识你,可是我还要谢谢你“
   你们好:  
我是新来的。新手新手~~你们不 good呀。   吵吵闹是很好的,但是你们是否听过“领导叫我干啥我干啥”这句话呢?不是地名委员会的错啦。休量一下人家嘛~难道说你们老板叫你们做一件事情你们还要说这不对那不行呀~~怪怪~~打死我都不想信!!
  今天的世界语就是英语。地名若要国际化,就得加注符合英语本族语习惯的英文译名。要不,干脆就不要加什么乱七八糟的蝌蚪文。否则,搞什么罗马字的鬼名堂,实在是浪费油墨。本来就是很简单的问题(要想国际化,就得用英语),对这个问题的大讨论着实有点多余。
  谁叫海南人没文化泥
  最恶心的是 “世纪大桥”翻译为 “shi ji da bridge”
  作者:v60 回复日期: 13:43:22     最恶心的是 “世纪大桥”翻译为 “shi ji da bridge    哈哈---这个译法够标准
  呵呵。。。。。
  ( 错误:I Ten Minute Understand You!,正确应为:I’m see you!我十分了解你!)这是我门大学老师经常给我们说的典型的反面的教材,记忆深刻呀,不能再随便发黄腔(枪)(Open Yellow Gun!)了。
  前几天看见路上的路标,Shi Ji Da Bridge,把我笑坏了,我认为应该叫Shiji Da Qiao比较好,正如Haixiu Dong LU一样。
  抱歉,原来楼上早就说过了,怪我没仔细看。
  长期以往,国将不国!
  作者:浪语 回复日期: 19:39:33      也许大家都不理解,在对外开放那么多年后,还用汉语拼音作为罗马化的标准,说实话,我也不理解,但规定就是规定,标准就是标准。    其实很容易理解,本质是音译还是意译的问题。试想如果你是一个在中国的外国人,看见Wenming Donglu,然后读出来向一个不懂英语的中国人问路,那么那个中国人会知道是文明东路。正是因为有类似的方便,所以全世界的地名都用音译,并不是中国才这样。当然,某些著名的地名,因为历史的原因,仍然按原来的方法翻译。    现在来说这个有点晚了,希望“浪语”能够看到。
  滨海西路秀英港旁边的那条“悠悠海滩情。。。”我已经不记得全部了,只记得当时它的英语译法是:“Long Long the Beach...&,不忍不睹,所以当年经常经过,却总是看不全。请问哪位知道那条宣传语的。
  乱...............
  支持国家的拼音标准  也不要拿wto来做崇洋的借口吧?  克林顿、拿破仑、布什......咱们全世界人都按音译,我们的地方名字他们外人就不能音译???  还有就是想起了小时候读书时,刚开始学英语,都喜欢弄个英文名字的,当时很多人都按老外的办法,先名后姓。可是怎么都觉得别扭。后来看报纸,倒是有不少先名后姓的,可从老外口里出来的重要人物缺依然是先姓后名,例如JIANGZEMIN、LIPENG、ZHURONGJI......  往往都是我们的所谓的主动接轨倒觉得自己的浅薄。      请我们做好大国国民的自尊自信的准备,不要老是去替老外着想他们是否明白。多点心思为我们国家的国民利益着想是真的。海南有句俗话,叫“不要为北京人条寒”(注:海南读音)      
  太热闹了,怎么忘了叫上俺?  
吵了那么久,好象都没谈到要点。  
楼主观点的出发点都错了。(半年前我同楼主一样纳闷,现在不了)地名下面的拉丁文,不能以一般的译名视之一,应该叫做国际通用地名,即这个地方如果是个人的话,他的国际护照上的名字就是拉丁文的名字,受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英文译名或其他语言的译名没有这功效。不然其他非英语系国家岂不造反了?  
至于香港地名的双语现象,更简单,因为香港以前的GUAN方语言是英语,有汉语是尊重当地民情。
  大家现在的明白?  
  竟然没人上当。  失败。
  哈哈................................................  
本来不想回的,因为觉得再多加点陋见也没多大意义(因为楼上的楼上的楼上.......的见解都很精辟且引经据典),不过我觉得楼上这位的高见倒有意思......
  这个问题说出了我的心声,早就想说这个问题了,记得在那时候和女友在天桥上看夜景的时候就说,到到这个天桥的名字是给中国人看的呢还是给外国人看的,全部是拼音组成,如果是给国人看的话不可能没有人不认识那几个字需要注音,说是给外国人看的话可能他死记住那个地名而不懂它是什么意思。
  地名需要懂意思吗?你知道哈萨克斯坦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尼泊尔是什么意思吗?    呵呵,只能说明你和你女朋友缺乏常识,地名最重要的就是记住发音,这样问路也好,写信也好,都能收到。
  在这里说的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地名,还有具体位置的意思,当然象你这种土生土长在海南的人当然知道每一个具体的位置,那如果我不知道哈萨克斯坦是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比如说我只知道有一个钟楼天桥是一个地名而不知道它是一坐天桥呢还是一个地州市的称呼,那我怎么办?就如知道你的名字而不知道你到底是一个人呢还是一条狗一样那有什么意思呢?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国家这是常识,尼泊尔是一个国家这也是常识,但是你华子GG是一头猪呢还是一个人这就无从得知了,你不要以为什么钟楼天桥也是一个常识,什么锦山里也是一个常识。知道一个地方并不是为了问路或者是寄信,是为了解这个地方,,、熟悉这个地方,知道它具体代表什么。
  我从来不介意没教养的人骂我,继续骂吧。    地名:哈萨克斯坦、尼泊尔、纽约、伦敦、乌鲁木齐、香榭丽舍、曼哈顿,有几个知道是什么意思呢?这些真的都是常识吗?常识又是怎么来的呢?你按英语翻译,会英语的人好办了,那么德国人、法国人怎么办呢?
  作者:v60 回复日期: 13:43:22     最恶心的是 “世纪大桥”翻译为 “shi ji da bridge”    有关部门从善如流,最近路过的时候,发现已经改为“SHI JI BRIDGE”了,不过,仍然不是标准的翻译方式“Shiji Bridge”,即一个词的汉语拼音应该连写在一起。
  同意crab和华子GG
  作者:volunteer 回复日期: 13:42:26     We went to Sanya and passed by a building which carries the Chinese name of & Sanya National-Tax Bureau&, but the English name is &SANYA MUNICIPAL OFFICE,SAT& which confused us quite much.       
本人对三亚市国家税务局的译法&SANYA MUNICIPAL OFFICE,SAT&也很困惑,迷茫啊!!到现在还没改呢。有关的这张相片(现还挂在三亚市国家税务局的大楼前)很醒目地印在海南国税十周年的纪念册上。  
  其实不论多少批评指正都不能改变中国目前地名翻译的混乱局面,问题的关键不在某人、某机构、某指导思想上,而是在于命名权的归属上。    1,学术权利属于专家还是属于执政党;  2,学术决策接不接受监督和反馈。    就是这个问题而已。
  支持有中国特色的英文。    daying bridge    谁能猜出是海口哪个地方?    -
  大英天桥吧,估计Daying Tianqiao更容易让老外找到地方。  
  我发现其实路牌等标识牌有好几个部门在做,一般来说,凡是地名办做的标牌,都很统一,很规范,严格按有关规定来。但其他部门做的,例如交通部门做的,就各式各样了。  
  海口路名改的中不中,西不西,不成长,让人讨厌死了.
  @老痛 42楼
03:10:29  Tsinghua是清华,TsingTao Beer是青岛啤酒,我觉得这样的翻译也不错啊。以前北京翻译是PeKing,也很不错,因为英语读起来更接近些。  -----------------------------  这是韦氏拼音  现在推广的是建国后的汉语拼音  所以你看现在都叫Beijing而不是Peking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拼音标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