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包含湖南大众传媒学院,那么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相对应的是什...

现代大众传媒的角色和责任  一个社会的转型必然伴随着社会价值、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的普遍混乱和失衡。而处在社会大环境下的大众传媒在这个剧烈的变动场景里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呢?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急剧变动的国度,大众传媒的在报道和宣传方面存在的偏差也确实不时出没于我们的视野,这种现状不利于我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有效价值,建立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自觉履行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从而实现集体行动的协调与合作,而是在社会不同集团的冲撞和对立中艰难寻找出路。  比如在消除歧视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中国的部分媒体更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而是出于经营目标的需要热衷于媚俗和炒作,这客观上造成了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对立和歧视。  大众传播传达的信息特性具有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它不同于人们的私下议论,可以登堂入室,在社会上合法流通,而信源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媒介或者机构,因而比流言和小道消息更能得到人们的信赖。甚至它还可以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突出凸现某类消息,使其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这种其他传播方式无法比拟的力量使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大量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因此,传媒必须审慎处理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和考虑所带来的传播后果。目前中国大陆传媒的从业人员更多考量的是市场开拓能力和专业文字处理能力,而业界的基本理论素养的欠缺正造成部分媒体善于炒作,却少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角色,甚至在某些方面充当了不光彩的急先锋。  美国学者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保持经验性接触,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有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传播媒介往往在其内部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而受众很少意识到这一点,而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比如在本人的调查中,很多人并没有亲自接触某个地区的人们,而是依靠传媒和人际传播的渠道进行信息的输入和处理。这样,一些地区本身脆弱的地域形象变得更具有可炒作性,这样反而更招来部分媒体的炒作热情,当然还有更多歧视和非理性攻击。  日本学者藤竹晓研究发现,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等最初并见得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但是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会很快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这种“拟态环境”往往和现实环境有很大的距离,但是人们常常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这就要求现代传媒有意识地加强对“拟态环境”的优化和引导,而不是滥用控制权,误导公众的判断方向。比如这样的标题“河北农民胆子大,京城屡骗女富婆”,“又抓了一伙贵州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上述标题中“拟态环境”制造无疑是偏颇的。  在新闻标题中当事人的身份是群体和阶层的指称,经过传播后的放大效应,再加上媒体的主观性评价,消极的因子必然会投射到和当事人相关联的人的身上。在传播媒介发达的美国,长期的集团博弈带来媒介自觉回避,以避免由概念引起的“类偏见”。任何与阶层和身份关联的指代符号在成熟的传媒眼里都是显而易见的陷阱。因为传播的说服性效果会让受众忘记具体的人物形象,而把消极因素跟当事人所在的群体联系在一起。我们很难摆脱当下的炒作惯性的单向思维,但是我们必须警惕任何可能带来的不公正。  在原子化社会中,每个人的活动由此带来的后果只能代表他自己,和他属于某个群体的其他人肯定是无关的。但是媒体的凸现手法却让普通公众产生了信息处理的联想和臆测效果,甚至会对无辜的个体产生歧视和仇恨。当然,在时下的媒体的拟态环境设置中,农民和农民外溢群体往往是主角,甚至在外出务工现象比较集中的地区出现了大量有意或无意丑化部分人群的现象。  现代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事物,重要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体一致或者接近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和判断、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在传统社会,提供“共识”的任务由教育和宗教来承担的,在当代则由大众传媒来承担。它们提供的信息用以社会成员认识、判断、行动的基础。所以它们不但是讲述者,还是缓和社会各异质部分矛盾与冲突的熔炉。而现在部分传媒对社会弱者的描述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是我反对的,因为这出离了一个理性和负责任的媒体的角色,而是以扮演相反角色为荣,嘲弄、戏谑、调侃社会弱势变成了部分媒体提高发行量、吸引眼球的不二法门。  从传播学的角度和造成的社会后果来看,一些媒体是不合格的。  媒体在关注社会事件的同时,必须能够公正、理性的思考,这样才能以公众意见的面貌出现,也正因为这样,传媒才具有了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二战后媒体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导致不少学者的激烈批评。传播学奠基人拉扎斯菲尔德的批评尤其显得中肯。他说这种把广大受众淹没于表层信息的洪水里,会使他们丧失对重要的公共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这是一种“心理暴力”。  1967年,美国学者巴隆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而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要求赋予公众的“反论权”,即在社会成员和群体在受到传媒的攻击或者歪曲性报道的时候,有权要求传媒刊登或播出反驳声明。对此,美国联邦法院已经有支持反论权的判例。在中国大陆,很多组织在遭遇不实报道后采取了“危机公关”的处理预案及时澄清了事实,挽回了影响。当然象“三株、汾酒”等事件中由于反应不及时,更主要的是缺乏公关理念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其实,依据“反论权”和建立危机处理的机制对任何组织都是有用的。在公关发源地美国,由于NGO的发达,即使是一些群体在遭遇“歪曲性“报道的时候,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可是在中国,很多群体没有自己的组织,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需要依赖政府机构来维护权益,可是一旦出现政府机构的官僚主义或不作为现象,那松散的群体即使被某些不负责任的传媒侵权,类似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还是会上演的。目前国内的传媒界和司法界尚未有这方面的深刻认识,以至于不实报道有产生的土壤和操作空间。  一个成熟媒体在自身的传播活动中必须形成一套规范体系,当然这也是创造传媒品牌所必须的。比如以下国外媒体规范是可以参考的:(1)媒介的报道必须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指标(2)媒介必须在现有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的歧视思潮(3)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这些规范一是为了防止由传媒的行业特性而导致的社会分裂和矛盾激化;其次是为了防止由于传媒的浅薄化、煽情化而导致社会道德的堕落。当然,这依靠于媒介的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毕竟在法律的操作层面问题多多。  所谓的媒体社会责任问题的本质还是如何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问题,传播媒介的自律和社会公众对媒介活动的监督和民主参与的问题。  在今天,媒介技术和工具的发达并没有必然导致民主和自由,也没有必然地促进“人性与道德”的发展。这正是媒介的单向性和强制性造就的不良后果之一。媒介本身是中性的,他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关键还是人如何使用它,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所致。  作为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记者往往是某个传播媒介的成员的身份进行活动,他们写的稿件可能包含个人的观点和判断,但是必须经过组织各个把关环节的修改和认可,所以在发表之后就代表了该组织的立场和观点。大众传媒作为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者其他一般社会群体。一旦使用不当,就变成了所谓的“媒介霸权”或“话语霸权”。  大众传媒在宣传内容中传达着一种思想、灌输意识形态、提倡某种观念。这种精神产品的生产对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因此,各种利益集团必然把大众传媒当作自身利益表达的通道。而在一个发展不均衡的社会,利益表达通道更应该向弱势群体进行倾斜,起码不能以丑化或歧视作为信息发布的出发点。这样的话,媒介作为利益集团博弈工具的功能不但不会实现,反而会加剧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在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育初期,有些黄色小报以营利为目的,不惜采用煽情或炒作的方式招徕读者,甚至背弃了新闻媒介真实第一的原则,以传播虚假或有害信息提高竞争能力,结果引发大众和有良知的媒介推动的反思和清算。这也是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下的中国,我们期待着类似“扒粪运动”的深刻反思,从而使媒介更理性、更公正地成为大众利益表达的通道,而不是为强势集团代言时奋不顾身,面对弱势集团时又盛气凌人。  必须指出的是传媒的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是建立在它们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基础上的。换而言之,只有在传媒作为社会成员和公民实现自己的传播权和知晓权的工具和手段而发挥作用时候,它们才享有这些特权。如果传媒仅仅是为了谋取私利,拒绝承担这些义务和责任,它们的自由权利也就失去了任何法理上的依据。    后记:鉴于我“关于晨报事件”的文章导致的争论,我写了这篇文章。可以当作“诉诸感性”后理性回归吧。我无意诋毁任何人或任何媒体,因为在生活中(足球场上除外)我是一个平和的人,在网络上珍爱我的ID,虽然它朴实无名。写那篇文章前我已经预料到可能会对我的ID造成负面影响,但是我并不后悔写那篇愤激有余,理性不足的东西。  有人因为那篇文章把我冠以“丐帮公关部长”的头衔,我是很乐意接受的,这是我自小学当班长以来最大的头衔,虽然是虚拟的。这次有这个东东,主要是响应周星星同志“有点专业精神”的伟大号召。厚着脸皮写了上述东西。不是回应,而是抱着交流的心态和葬身“砖”海的气魄有备而来。  关于乞丐问题,偶写的《新闻中的乞丐和乞丐中的新闻》已蒙四川某杂志编辑老师垂爱,即将闪亮登场、火爆热卖。数量有限,有意抨击或收藏的朋友们不妨迅速抢购,为“造砖”找好素材吧。  作为一个“文革后一代”,我承认自己才疏学浅,所以以潜水为主,实在憋不住了才斗胆来此弄斧。希望多多帮助,同时泥,也请大家多点耐心先骂而后教,让偶的成长也多点阳光和水滴不是!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其实你写的很好。
  我想说的很简单,  一,媒体也有一定被动性,因为媒体的内容也反映了社会思潮。  二,媒体可以有低俗的内容,  
1,可以吸引一部分受众,因为没受众的媒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低俗信息可以消耗大量的社会注意力,缓解社会压力,这一点在任何转型社会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媒体需要钱,媒体不能成为国家的负担,所以必要的商业化是可以容忍的。  三,你的文章可以上升到这次人大提出的“党的执政”的高度上。你可以从媒体的角度上阐述对社会的控制。这样你可以有机会捞一票。
  前一段时间,在电视上看见新华社还是什么地方的负责人,义正词严道:我们媒介的责任是...我坐在这个位置上就要却引导正确的观念...。话虽不错,不过俺却要问,你凭什么来引导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或者观众?是你智商高还是因为你觉悟高。你凭什么把你认为高尚的东西,消化一遍后来告诉我,是因为你分辨的能力比我强?  十分的可笑,大力凛然的背后,忘了你自己的资格,你的资格来自你的职位?来自党的信任?太有意思。所以媒介的责任是把真相展现出来,由读者去判断,你的责任在于客观而不在于引导。  你今天认为正确的东西,比如以前的森林管理,砍掉杂树,统一种松树,当年看无限正确,现在大家明白那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如果你不明白,当你认为媒介的责任定位在引导的时候,那就是你智商有问题,不明白生态的原理,你压根就没资格坐在那位置上。
  传媒是社会的良心,不知记者怎么想。
  记者就想什么能搞大,能多赚钱,记者也是人嘛!
  就是一句话、俩字:“解禁”。——否则全是扯淡。毫无根基。毫无自信。
  赚得完吗?钱!
  垄断传媒是为了制造政治饲料的需要,这是新闻和思想界从业员的第一要务,若有一点余地时,是可以按照你的意思玩玩的,但意义不大,制度不改变,新闻工作者可以有多少作为?除非为改革制度而斗争.....
  作者:岭南 回复日期: 23:24:47 
    垄断传媒是为了制造政治饲料的需要,这是新闻和思想界从业员的第一要务  ----------------------  有时也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如:默多克的传媒帝国、英超赛事有线转播等等。  我觉得,应该是:“垄断新闻”是为了制造.....更准确一些。
  作者:二十七个人 回复日期: 19:03:04 
    其实你写的很好。  --=====谢了先,我更愿意看到指导和批评,当然您的建议我已经记住了.  三,你的文章可以上升到这次人大提出的“党的执政”的高度上。你可以从媒体的角度上阐述对社会的控制。这样你可以有机会捞一票。  ======关于这个,我一直也决定一生做一个批评者,所谓的$#%%%^%高度,除了我自己,没有谁能迫使我的.呵呵.偶很倔强的.
  作者:年过163 回复日期: 21:53:07 
    前一段时间,在电视上看见新华社还是什么地方的负责人,义正词严道:我们媒介的责任是...我坐在这个位置上就要却引导正确的观念...。话虽不错,不过俺却要问,你凭什么来引导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或者观众?是你智商高还是因为你觉悟高。你凭什么把你认为高尚的东西,消化一遍后来告诉我,是因为你分辨的能力比我强?    十分的可笑,大力凛然的背后,忘了你自己的资格,你的资格来自你的职位?来自党的信任?太有意思。所以媒介的责任是把真相展现出来,由读者去判断,你的责任在于客观而不在于引导。    你今天认为正确的东西,比如以前的森林管理,砍掉杂树,统一种松树,当年看无限正确,现在大家明白那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如果你不明白,当你认为媒介的责任定位在引导的时候,那就是你智商有问题,不明白生态的原理,你压根就没资格坐在那位置上。  ======谢谢,其实你写的比偶深刻,直率,比那些尸位素餐的家伙我们有理由骄傲.呵呵!  昨天听了一个D棍教授的讲座(被迫的),我的胃和听觉受到极大的伤害,于是晚上一下班,就坚决请自己大吃了一顿.呵呵.
  作者:我怕不会哦 回复日期: 22:13:01 
    传媒是社会的良心,不知记者怎么想。  =====其实中国记者也有很多好啊!真的,他们也很难的,但是害群之马也不少.我们这去年有几个在家伙在矿难中收受黑金,今年他们单位照样是先进单位,我呸!
  作者:天涯知了 回复日期: 22:24:06 
    记者就想什么能搞大,能多赚钱,记者也是人嘛!  =====如果一心搞钱,那就是凭本能活着,就不是人了!1!!!
  作者:岭南 回复日期: 23:24:47 
    垄断传媒是为了制造政治饲料的需要,这是新闻和思想界从业员的第一要务,若有一点余地时,是可以按照你的意思玩玩的,但意义不大,制度不改变,新闻工作者可以有多少作为?除非为改革制度而斗争.....  =====呵呵,偶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必须写的委婉点吧.先让某些人端正一下态度,斗争讲究策略的啊,呵呵!!!!!!!
  作者:李丹 回复日期: 0:45:19 比较丑,眼睛一边大一边小,还有一个小酒窝,牙齿黄的!喜欢喝酒!
   =======你应该不是俺的朋友李丹,那可是个大美女啊!在北京呢.呵呵.回头咱哥们喝点吧,偶是小酒鬼的,中午就有局,赶的紧飞过来吧.  
  作者:还是胡扯 回复日期: 0:54:06 
    作者:岭南 回复日期: 23:24:47        垄断传媒是为了制造政治饲料的需要,这是新闻和思想界从业员的第一要务    ----------------------    有时也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如:默多克的传媒帝国、英超赛事有线转播等等。    我觉得,应该是:“垄断新闻”是为了制造.....更准确一些。  =====感情大家都知道啊,就剩下那么点人不知道了.呵呵.谢谢斑竹了.
  其实你写的很好!  我想,关键还在于每个传媒工作者自己把握。  不过,我以为,自觉在“以人为本”的最高哲学命题下进行自我行为思考,应当首先成为传媒工作者的良知。  关于在“以人为本”的最高哲学命题下进行自我行为思考,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受过这一命题洗礼的人,就是不一样。
  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身陷困境:先想如何活下去  王克勤语录    ●语录一    对我来说,最大的痛苦不是个人生活的清贫,而是内心的折磨。  ●语录二  我应该一年三百六十天奔走在路上,在民众民生中奔走,写稿子发稿子。我应该永远在路上。    今年10月上旬,记者拨打了王克勤的手机,与往常不同,传来的却是电信台小姐标准的普通话——“您所拨打的电话余额不足,无法接通”。原来此时王克勤的手机已因欠费而被停机,这样的状况持续了整整八天,最后是他的小舅子替他交了1600余元的费用。而此前,王克勤曾被传媒界誉为当代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    王克勤,曾被誉为2003年度中国记者八大风云人物,2002年度中国传媒杰出人物。可是,又有谁能想到,这位吒咤风云的人物正处于尴尬的境地,不仅物质上清贫,内心更经受着痛苦的煎熬。    我最大的痛苦是内心的折磨    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无疑是一个风光响亮的名头,拥有这个名号的主人即使谈不上大富大贵,物质生活比一般的记者应该要好得多。可是,王克勤目前仅仅是刚解决温饱,连每月的手机费都交不起了。    2001年,揭开兰州证券黑幕的盖子后,经王克勤之手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达168人,现在已有二三十人“通过各种关系先后出来”。为了妻儿的安全,去年,王曾经执意要将妻儿接到北京,不然“他们就像人质一样被放在兰州”。可是,最终因为妻子工作问题、儿子入学问题不好解决,未能如愿。如今,王的儿子仍在兰州上学,妻子刚刚来到北京,仍未找到工作。    “没有北京户口,孩子在北京读书,要交3万至4万的借读费,我们交不起。而且报社的宿舍在昌平,儿子如果来上学,我们就要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这笔费用也不小。”王克勤无奈地说。    王的儿子在兰州上学,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他们夫妻俩省吃俭用给儿子在少年宫报了一个绘画培训班。从他家到少年宫,坐公共汽车,车费是一元,如果跑到前面一站坐车,车费是五角。为了节省五角钱,儿子每天跑一站路搭车上课。有一次实在太累,在车上睡着了,结果被拉到终点站,他没有钱再坐车,只好跑步去少年宫,进教室几分钟就下课了。谈起这些,王克勤声音哽咽,眼睛红了。对于家庭,王克勤十分内疚,“看到媳妇为了买一件很普通的衣服而犹豫不决,左思右想,我心里难受得要命”。    自从开始揭黑,生活上的清贫一直伴随着王克勤。    2002年,王克勤开始调查北京市出租车行业垄断问题,半年的时间没有发表其他稿件,这意味着有半年的时间,他每月只拿1200元的基本工资。为了早日完成工作,节省开支,王克勤顶着酷热走在北京东直门内大街的马路上时,差点晕倒过去。有一天中午,王克勤没有地方休息,困极了的他只好躺在长安街边的长椅上,这时一名清洁工人走过来说,“打工的,还不快起来,你要去找事做,挣钱去。”    王克勤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新作发表了。没有作品发表,就没有稿费,是报社最穷的记者。找他上访的群众又很多,每个月手机都要打掉1000多元,有时候上访的老太太打手机向他诉苦,一哭就是半个小时。    “对我来说,最大的痛苦不是个人生活的清贫,而是内心的折磨。一方面,这么多老百姓找我,需要我深入基层采访调查;另一方面,报社现在很难保障我的出差经费,这点让我非常痛苦。写稿子发稿子,我的内心会非常快乐,但我现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呆在编辑部里,这让我有一种耻辱感。”王克勤如是说。    我想的是如何才能活下去    2001年,王克勤因为《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一文影响甘肃某省委领导政绩,被突然开除公职。他从百姓眼中的“王青天”变成一名上访者,与各地来的上访者一样,徘徊在自己曾经工作过的政府门口,并被朋友告知赶紧离开甘肃,否则可能有牢狱之灾。同时,上半年因为揭兰州证券黑幕,曾有黑社会头目扬言五百万买他的人头。巨大的压力之下,王克勤几乎崩溃。那时,他看见家门口的作坊工人在弹棉花,昏暗的光线下棉絮飞扬,弹弓铮铮作响,只想携妻儿去南方以弹棉花为生。    12月底《中国经济时报》的一纸调令,给王克勤的上访之路划上了句号。2002年1月,王克勤任《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跳槽去那些高薪的市场化媒体时,“报社当年对我有救命之恩、知遇之恩,我是个念旧的人”。    前不久,有人打电话给王克勤的母亲,问他媳妇和儿子的情况,他妈妈没有告诉他地址。“接到母亲的这个电话,我当时感觉很悲凉。我现在考虑问题与其他人不一样,别人是想着如何生活得更好,而我想的是如何才能活下去,怎样能保证家人的安全。其次,才能想怎么做事情。”王克勤说。    去年暑假,王克勤曾经执意要把妻儿留在北京。暑假结束了,媳妇还是坚决把孩子带回了老家。临走时,她对王克勤说:“如果我们留下来,你的压力会很大,你会想尽一切办法赚钱,这几年你一直秉持的为民请命、为老百姓说话的信念就会动摇,你有可能会走不下去。所以,我们回去。”王克勤问,安全问题怎么办。她说:“只要你多为老百姓做事就不怕。你为老百姓做得多了,苍天也会保佑我们的。”    我应该永远在路上    生活上的清贫、危险、现实的尴尬与无奈,都没能阻止王克勤前行的步伐。虽然很久没有作品发表了,但他一直在为“中国中西部农村贫困问题调查”计划而奔忙着。他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组织作为该项目的挂靠机构,期望报社解决一部分调查经费,再从社会上募集一些资金,以研究员的身份做这个有可能要持续三年的调查。    “中西部农村贫困问题调查”计划的设想,他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和田间劳动必将愈来愈远离我们的生活,农村贫困人口真实的生存状态正在远离现代社会,而众多的农村贫困者缺乏说话的机会,使得他们成为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弃儿。    “我应该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奔走在路上,在民众民生中奔走,写稿子发稿子,一直这样。这样我的内心会非常快乐。我应该永远在路上。”王克勤期望自己能有如此的未来。      背景链接    记者的荣誉就在于深刻地关注和忠实地记录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不断地揭示历史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所在,深刻地反映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弊端,从而以新闻的力量推进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在历史上,真正成功的、对人类进步事业有贡献的媒体都是。    ——王克勤新闻观    -王克勤现任《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但现在穷到连手机费都交不起了。    -曾有黑社会扬言出价五百万买他的人头,因此王被传媒界誉为当代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    -缺乏调查经费,无法开展工作,这是王克勤当前最大的痛苦。    两极对话    记者:您从1991年开始做揭黑记者,到现在十多年了。还一直在做吗?从来没有动摇过吗?    王克勤:传媒界有人对我的评价是——王克勤是个清教徒,对新闻是宗教式的追求。    记者:是什么因素促使您一直走到今天?    王克勤:是一种本性的东西,是一种长期的熏陶。同时,是我妻子促成了我。我骨子里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情节很浓。   记者:我觉得您现在应该是被援助的人了。    王克勤:跟我的过去相比,现在的生活好多了。我家是普通农民,妻子也是农民。我在家(吃饭)有一碟菜、一碗面片就够了,我觉得非常好。    记者:您眼中的记者应该是什么样的?    王克勤:记者的内心应该像诗人,记者的写作应该像史学家,记者的作风应该像战士。  =======是真男人  
  作者:zj量子 回复日期: 8:45:11 
    其实你写的很好!    我想,关键还在于每个传媒工作者自己把握。    不过,我以为,自觉在“以人为本”的最高哲学命题下进行自我行为思考,应当首先成为传媒工作者的良知。    关于在“以人为本”的最高哲学命题下进行自我行为思考,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受过这一命题洗礼的人,就是不一样。  =====谢谢量子兄,欢迎指教.有了&在“以人为本”的最高哲学命题下进行自我行为思考,&我想这个社会还有什么难为我们的呢?可是.....
  楼主写的很好。很想让我台这些记者们看看。也许他们习惯了写“八股文”,麻木了!看了也是白搭。真可怜这些“小记”了
  呵呵,其实大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最大的善,比如不要推动对个别地域的歧视,对一些群体的歧视,委婉的批评一些,提醒一些人.我们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们能不去盲从什么,帮闲什么的.  是这样吧,楼上的兄弟.谢谢.欢迎交流!!!
  沉默的那棵树:  可是——  在写文章时,我们总想,这个世界将因我而得到改善,其实——
  也许我们能依偎取暖吧,或者相对无语不感到绝望\孤单而已.关天给了我温暖,还有兄弟们,看到你们的好文章,我2年来变化很大,我想别人也一样吧.尽力而为吧.  也许是时候不到,呵呵.我们有尽情狂饮的时刻的!!1我坚信!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