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那个电影片名出现前的片段叫什么段啊?

很喜欢李安的《喜宴》。《喜宴》里的经典镜头——安检整个故事用一条明线和暗线的交织来完成叙述,暗线暗得惊人,不认真琢磨一下还真感知不到,但这个不算是特别了不起的部分了,包括父亲在结尾时举起双手过安检,很有投降之意的名场面也常被解读,基本上一翻豆瓣影评都会看到。这部电影主题涉及到GAY,对焦到的是父亲。结局完满,过程热闹,恍惚以为是个喜剧,但看了几遍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悲伤的真相。李安这导演贼坏,他用最寻常和平静不过的镜头在描述人世间的无奈和悲哀。先来撸一遍电影。故事的主要人物高伟同、他的父母、他的男友赛蒙、他的租客及假结婚对象葳葳。开头讲清楚了故事的前提和情境:伟同是一个在美国混得还不错的中国青年,有一个外国同居男友,父母在台湾,催婚催得很紧。在电影开始后的22分钟左右出现第一个情节点——伟同无奈之下和葳葳假结婚,骗父母,意料之外的是父母要来美国,故事推进到第二幕对抗阶段。在父母面前,高伟同、赛蒙和葳葳这两组“不正常”的关系假装过正常的生活,第二幕结尾处的情节点——葳葳怀孕,赛蒙和伟同感情不和。第一幕结尾处与第二幕结尾处的情节点将故事推进到最后一部分——结局,解答前面留下来的问题,父母最终有没有知道赛蒙和伟同的真实关系,葳葳怀孕了怎么办。结局用8组画面讲完,葳葳不打掉孩子、伟同跟母亲出柜、赛蒙愿意接受葳葳的孩子、交代伟同的父亲知道他们是同性恋这件事、父母回国。最后伟同的父亲在安检时高举双手,挑明这部电影里的暗线,也就是伟同父母,和那个从电影一开始就被提及,但迟迟没有出现过的人物老张之间的真实关系。咦?老张是谁?我最后再说。先说高伟同的故事。高伟同是整部电影出现的第一个人物,很帅!也是最主要的人物。电影开始先进声音再有画面。然后主镜头指向一个正在健身的男人,也就是高伟同,他戴着耳机在一个健身房健身,听他母亲的录音,于是我们密集地得到了关于伟同的现状及其家庭的大量信息:伟同单身,在美国,父母在台湾,父母催婚,逼他相亲等等。
第2个画面是赛蒙给人看病,交代赛蒙是医生这一职业,接到伟同电话,两人在讨论旅行。第3个画面是伟同碰到一个同学,简单的对话中就交代了伟同住在曼哈顿这个信息点,虽然看起来是最没有用的一个镜头,不过那个同学后来在伟同结婚喜宴上的戏份还蛮多,这个人物也不算鸡肋。到第4个画面,我们看到赛蒙和伟同共进烛光晚餐,讨论白天电话里讨论的旅行话题,说要把去巴黎当作生日礼物。以及下一个镜头赛蒙和朋友在家门口碰到后,邻居对他们的奇怪眼神,都是在暗示他们是LGBT人群。(但我觉得,这绝对不是关照小众群体的影片,只不过用这个与传统对立更明显的一种生命方式来作故事……妈呀!男主太帅!第7个画面在书房,赛蒙和伟同的打电话亲热戏,两个人是男同性恋的关系直接揭开,不必多言。这些基本把高伟同的职业工作、婚姻状况、社会关系以及私生活都勾勒出来了,这个人物的外在特质已经塑造好了。电影中设计的几处对话除了交代基本的信息背景外,还帮忙揭示了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个性。比如,葳葳出场的第一个画面,镜头转到了一个正在擦澡喝酒一看就热得不行的女生背面,伟同去收房租,女租客(葳葳)拿出一幅画抵房租,说:“赛蒙说这画以后值几十万。”葳葳的整个人物画像就出来了,画家、没钱,非法居留在美国,对待生活率性,是个活在当下的文艺女青年,也知道赛蒙的存在,并且他们之间都彼此了解状况。还有,第8个画面是伟同和相亲女孩两人吃饭聊天,聊天中交代伟同的父亲身体不好,想抱孙子,让故事后面父母的行为有一个合理的情感逻辑。场面里设计了一个小冲突,就是葳葳误会伟同,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交代葳葳为什么会愿意跟伟同假结婚。相亲女生说自己其实也有一个白人男朋友,但是不敢跟父母说,当时亚洲女生交白人男朋友也是会被诟病的,这里又是一个很具有时代性的标记。虽然这个情节删掉也完全不影响整部电影的推进,但这部分其实在表达导演的态度,别说同性恋的苦恼,任何人都一样啊。之后的镜头就是给葳葳装空调用于交代误解解除,期间对话交代葳葳因为拿不到绿卡不得不要回国的苦恼,这又是一个葳葳会答应假结婚的理由,李安一直在层层铺垫这个情绪点。这让后面赛蒙会想到假结婚这个想法,以及毫不费力地让葳葳答应有了一个非常合理的故事推动力。伟同和赛蒙这对同性情侣的关系,葳葳愿意配合假结婚并且最后愿意生下孩子的情感逻辑,父母要来美国看伟同结婚的强烈意愿,让后面的故事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也是为什么后来父母明知道他们是假结婚,还是要让葳葳把孩子生下来的原因。这就是我开始为什么说,李安其实在用最寻常不过和平静不过的镜头在描述人世间的无奈和悲哀:葳葳为了能拿到绿卡在美国留下来,跟一个自己有点喜欢,但对方根本不会喜欢自己的GAY假结婚,并生下孩子;GAY为了隐瞒父母自己的真实性取向去扮演一个世俗认可的“正常人”;父母知道真相后,母亲表现出希望葳葳能保住自己孙子的急切感;父亲知道真相后不说,因为这样他才能有孙子,而为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的孙子,他也不懂……这些镜头的表现都很客观,李安没有去预设情感,仿佛就是我们对身边人的偶然一瞥,一切都合乎情理正常,但细细一想,却发现每个人在生活的不堪下都隐忍地活着,最后就是他父亲在机场安检时举起双手的投降姿态,何不是在这个故事中每一个人对生活的认输呢?是的,这部戏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父亲,不然怎么会被称之为李安“父亲三部曲”之一呢。父母出场之后便要创造伟同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人物形象,在来之前,我们通过录音带、电话、相亲女的口述已经对伟同父母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老了,身体不好,急着抱孙子。父母打扮得体,伟同问父母累不累,父亲说在飞机上睡了一觉,没有时差,表现出这个父亲心态还蛮好的性格特征;而母亲没睡,说自己没这个福气,母亲就是肉眼可见的爱操心,无法跟自己和解的人物性格。两个人对葳葳的态度,可以感受到这对父母还是比较有涵养的,但不管怎么样都无处不在地透露出一个特征“传统”,包括在车上问葳葳的家庭背景,说本来应该带四色彩礼来……这也是为什么后面会有葳葳和伟同不打算办婚礼之后的生气,和办喜宴时的高兴。这前后情感的反差,就在于一个传统。传统是整部电影都在探讨的一个命题,因为违背这个传统,父母不高兴到发怒、哭泣,因为遵循这个传统,他们开心得不得了;因为违背这个传统,他们非常不安害怕抱不到孙子,因为遵循这个传统,他们心安,即使自己也不懂为什么一定要牺牲一些关于自我的东西去遵循传统。当然还有喜宴中的传统婚闹习俗,李安自己还客串了一下,说是”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父亲进医院后,伟同跟母亲坦白自己的真实性取向,他和赛蒙的真实关系,对白中透露导演想要跟大家讲的理念,能遇到合得来的,相处的好的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普遍现状——人总是在跟传统妥协,而不是去寻找让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赛蒙和父亲的海边对话,发现伟同父亲其实是会英文的,那说明赛蒙和伟同当着他们的面吵架的时候,他父亲已经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之所以用证实,是因为父亲刚到赛蒙和伟同的公寓后,导演特意安排了一个以伟同父亲为主视角的镜头,院子里的两把椅子。然后就跟伟同讲自己年轻时候逃婚的原因,那个时候他其实有一些自己的猜想了。影片中有好几个场面,能看出父亲能感受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伟同和赛蒙以为家里没人,就开始从楼下脱衣服一路走上去,结果发现他父亲在上边量血压,那么父亲听到刚才的动静了吗,听到了,因为伟同在上面说话的时候,他母亲跟葳葳进门的开门声,伟同就听到并且说“啊,他们回来了。”这个也是在说明父亲完全知道了,只是没有点破。知道那次在晚餐期间,赛蒙和伟同的英文吵架,能听懂英文的父亲是完全知道了,他很生气,虽然完全没有他母亲那么外显,但有点中风了,看来还是非常难以接受这个现实的。最后的结局就是伟同父母知道真相,回国,不得不接受事实,跟生活投降,你真的拿他没有办法。故事里的一条暗线——老张终于要说到老张了。电影一开始在母亲录的磁带里交代背景时首次提到了老张,在影片发展的不同节点中父母都轮流提到过老张,大概有四五次之多。第一次母亲的录音带里提到家里的厨子老张,第二次父亲说伟同是老张带大的,第三次葳葳在餐桌上说没有老张的手艺好,指了赛蒙,(如果这个是导演的用意的话,这部分有点小尬,)第四次给嫁妆的时候有老张的一份,一副金镯子。但老张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处于在线隐身的状态。有一个契诃夫之枪的原理说舞台上它放着一把枪,你就一定要把它打响。其实很多人都怀疑父亲也是同性恋,跟老张是一对,我也赞成,因为这么传统的父亲,在伟同不打算结婚的时候板起一张脸极不开心,但是知道伟同和赛蒙的真实关系后还洗碗什么的,一来是心态好,但不符合这个传统老顽固的行为逻辑,那么其背后一定有故事,说父亲和老张是一对并没有过度解读的嫌疑。表面上的故事线和暗含的故事线相互交织,伟同的故事其实就是伟同父亲的故事,伟同的父亲就是伟同的未来,前后时间放在一个空间里,这样的呈现方式简洁又迷人,而生活的无奈谁也没有戳穿,都放在平常得再平常不过的庸常日子里。结局是皆大欢喜吗?看起来是,但其实是每个人为生活妥协一步后的其乐融融的假样子。赛蒙和伟同要妥协父母的期许,接纳一个女人和孩子,父母妥协儿子的真实性取向,葳葳为了绿卡妥协,没有人的选择是错的,最后的结果也没错的样子,但这其实还是生活的悲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片名出现前的片段叫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