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在意别人的一句话一句话没写对或格式不好看是不是完美主义?

2020是个坑,2030或可期
(0人已关注)
浏览数:加载中...
文|江小花从2018年1月份开始,整个汽车行业就弥散着一种悲观的空气。年初,我和如今最如日中天的车企吉利汽车总裁安聪慧交流的时候,他就对今年的市场态势作出了悲观的预判。当然,安聪慧是个唯产品论者,他表达这个意思的根本,在于强调只要吉利把产品持续做好,那么不管是牛市还是熊市,都不可怕,做熊市里的牛股,更能凸显吉利的优势。随后很多业内人士纷纷跟进表达了今年开年异常吃力的看法。一些比较淡定的业内专家则认为,开年不能根本性说明问题,通常来看,3月才是定调全年的风向标。而随着3、4月的持续低迷,到五月份,开始有了另一种苦中作乐的论调,就是已经坏到家了,到下半年应该可以物极必反了。行业长者吴迎秋老师就这样给与他会谈问道的车企表达了相似的意思。时至八月,乘联会公布了当月的产销数据,同比去年,产销双跌,环比六月更是跌幅达到两位数。7月的跌幅非常有意思,很多企业爆出了将近腰斩的销售数字。这个数字看上去惊悚,但实在不必意外。这些数字事实上反应的是今年整个上半年的状况。&&我们都知道,大汽车圈是要面子的圈子,数字不好的时候,第一反应通常都是先把它做好看再说,万一过两个月好日子就来了呢,这时候爆出我一家下滑,面子、里子都不合适。按照一年的水平,只要一年之内,咱能把这数字抹平了,能通过压库、腾挪来保全红字增长,那绝对不能给自己戴绿帽子。但是,一年刚刚过半,多数车企就认识到,今年的数字劫恐怕是撑不过去了。上半年通过压库等做法欠下的数字债,如果不立即展开核销,那么别说到年底账面绝难拉平,实体层面上也完全没办法继续支撑。2018年市场的萎靡,注定不是2004年或2008年那样勒勒裤腰带就能挺过去的艰难岁月。和宏观经济关联甚密的汽车行业,在今年最清晰的体会到了宏观经济的力量。很多人还在试图用微观行业经济的看法来解释如今的很多汽车行业走势,比如SUV在长牛数年之后终于走到了临界点。在我看来,SUV的走弱,并不是这种车型利好出尽这么简单,用7月的人为痕迹过重的数字来得出这个结论,也欠妥当。从2010年开始,整个车市一直在为2009年初减免小排量购置税带来的提前消费还债,大家似乎已经忘了市场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比如SUV市场好,他的概念其实是,如果一个市场,只要是一款还看得过去的SUV,哪怕核心技术差一点儿,一上市就能卖得不错,这才叫市场好。事实上,SUV这一轮的大发展,不仅仅是这种汽车品类本身的优势,很大程度上,2015年前后的自主品牌狂飙,将SUV的火热行情延长了一到两年。而这一轮自主品牌的回春,根本上得益于宏观经济的城镇化战略带来的基础汽车消费的升级。请注意,基础消费的升级,以及高档品牌(如ABB)的平价化,造成了行业对整个汽车消费升级趋势的判断,而到今天,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反思,这一判断是否过于乐观了,或许汽车的消费升级,只是工业品价格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背景下不升反降(请原谅我出于安全考量把这句简单的话说的这么复杂)形成的一个美丽的泡泡。而这个泡泡,或许让过度拥抱他的车企,在2020年前遭遇更大的困境。回过来说七月的销量,这份数据,或许会在未来的行业分析中多次被提及,他或许意味着汽车企业开始从财务,到市场体系性的反思,以及重构更健康轻快的汽车企业体系的开始。对于很多车企而言,单月的销量做低,甚至都不足以还清之前做出来的漂亮数据,在未来至少3到4个月时间里,我们会习惯性的看到,同比大幅度负增长的报道。再往后,恐怕要看市场真实发展状况了。至少在我看来这并不乐观。或许这种不乐观,会延续到2020年。目前,就我了解,车企对下一波行情最大的期待,可能是基于2015年到2017年这三年中的大批首购车用户,到了换车的节点。但是这种期待或许并不会马上兑现,对宏观经济和财产保值的担忧,可能会延缓甚至打消很大一批人的换购或者增购计划。同时,我们从数据来看,增购和换购的人群,在品牌选择上有日益集中化的趋势。很多品牌,特别是美韩法系车企,甚至在2015年就开始期待这一波换购浪潮的到来。他们有的布局品牌上行,让自己更符合换购人群的胃口;有的则一边降价求生,一边试图推出一些20万上下的换购产品。这种守株待兔的做法,是基于前三年自主品牌暴涨的态势,很多合资品牌认定,自主品牌无法在10万加的基础上再做出一轮能满足换购的升级,所以自主品牌卖得越多,就等于给合资品牌做了越大的未来发展基盘。至少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信息是,德系、自主品牌和日系三大派系分别在换购和增购份额中占据了近80%和74%的份额,而韩系在换购和增购份额中的占比都不足7%,主要来自于首购车为韩系车本身的车主,法系两个数据也只有可怜的1.5%左右。也就是说,技术风格和品牌印象更明确的德系和日系,会成为换购风潮的最大赢家,而自主品牌在换购中不仅赢得了相当份额的自主品牌首购用户的留守,而且还能从美、韩、法等品牌身上抢到一些。只不过,略微可惜的是,能抢到这些份额的自主品牌,仍然集中在少数强势自主品牌,如吉利、奇瑞、长城等,大多数自主品牌的日子,回到了暴富两年之后,慢慢的、焦急的吃老本的状态。如果,这一波换购风潮没有如期到来,那么2020年之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主题便只能是惨淡了,希望不会是萧条。&&前几天在吉利的一个活动上,跟dear auto的汪云清老师聊了会儿,他提出一个问题,就是2019年会不会有一些汽车企业开始退出。这是一个略带忧桑的话题,随后他又尖锐的指出,不算那些2013年以后才攒出来的品牌,就说那些十年以上的自主品牌,以及合资品牌。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因为在国内,一家规模以上企业的退、关、停,都不是简单的经济账的问题,事实上不用到2019年,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年度亏损额在十亿加级别的项目,天天被一些媒体唱衰,可就是死不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到2019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品牌或企业的退出窗口确乎已经打开,存量竞争时代,中国市场不需要那么多品牌。几乎每家企业都已经不同程度的公布了自己的2020战略,低调一点的是2020计划,然而或许并不是每个公布了战略、计划的品牌都能撑到或者撑过2020。对于中国车市而言,2020,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从所未遇的坑,这个坑有多深,似乎只能看运气和奇迹。电动车的临界点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快到来,对政策的重度依赖,以及一拥而上的做法,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已经一再被证明了不会得到上层的有力支持,倒常常伴随着矫枉过正的哀伤。这或许不仅意味着只能从纯电动切入的新生造车企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没有哪家能融到足以多支撑两三年的钱,而且意味着已经事实上停止传统内燃机技术改良的企业会陷入困境。让新造车势力不被看好的不止于此,作为高举互联网大旗的新企业们,或许没有注意到,即便在互联网企业中,高调入局的那些,也从没有哪一个得以善终,他们的生命周期通常就三五年时间。非要举例子的话,我们可以参考聚美优品,甚至摩拜单车。能存活下来的企业,通常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找到传统行业的改良余地,以及自己的盈利模式。我们没有在新造车企业中,看到腾讯这样的企业,他们从一开始做的就是对传统产品的优化,以及不遗余力的寻找各种可能成立的赢利点。阿里、华为何尝不是如此。新造车势力们,为何都愿意学乐视呢?为何开个发布会都乐意用各自不同的调门来讲述未来十年产能达到500万台的神话呢?一个真正有思考的,好的新型企业,对外宣传自身的极限,通常是找到一个自己有优势的突破点,将其做成自己难以替代的优势。而通畅讲全面颠覆、讲大概念的初创企业,往往是连这个点都没有的资本裸奔型企业。&&我们看到,传统汽车行业不是没有改良、优化的余地,未来在互联网支撑下,全新的产业模式也不是没有不期而至的可能性。比如,未来或许一款车出来,全国人民都是目标人群的时代必然瓦解,为5万人、5千人,甚至5百人造一款车的需求会遍地都是,你们的大数据、数控生产、定制化是否应该往这个方向去呢?2020,传统车企会在企业管理、财务模型,以及赢利点等环节做出一些调整,但是目测他们并不会根本上改变生产、销售和市场推广的模式。做出改变是因为竞争格局的根本性改变,毕竟如果一场存量竞争的大战,如果连大企业的财报完美主义的玻璃心都改变不了,那场面也太过mini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的产业格局和汽车企业模型会在短期内被催生,甚至看不出哪家车企会在未来三年内建立“+互联网”的式样,各家目前差到难以言表的车机就是极好的证明。整个汽车圈做个车机,也没赢过一家才干了三年的阿里斑马。所以,无论在宏观环境、市场、技术或者盈利模式方面,2020年暂时都看不到可预期的突破,而存量竞争的大棒不会停下来等待任何人,车企那些要么天方夜谭般的PPT,要么跟2005年了无二致的传统型战略,都不是填补2020这个坑的良药。当然,改变没有那么快发生,并不意味着改变的愿望不够充分。事实上,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觉得,传统车企在改变这件事情上的迫切愿望,甚至看上去高于新创汽车企业。比如上汽大通在蒙眼狂奔打造的C2B——基于大数据的全系定制化生产体系。在一个中型规模的汽车企业,这样的尝试或许会带来真正改变汽车生产流程、改良产业链体系的模式;再比如吉利的GKUI,一个开放的、朋友圈式的车用互联系统的开发模式,如果说斑马在做的是类似于IOS的独立封闭车机系统,那么GKUI的思路类似于安卓。这些是我最乐见的改变,既具有体系的颠覆性,又没有脱离产品的基础。而另一些改变则让人喜忧参半。比如基于盈利模式的改变。很多企业开始思考,在所谓的共享汽车时代,整体车辆需求锐减的情况下,汽车企业如何生存的问题。很多公司开始宣称自己成为出行公司,通过软件和硬件来体现对人们出行需求的满足与服务。这个做法中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原理是基于企业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跟每个用户深度接触,实时满足其需求成为可能。核心的服务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基于车用电脑实现的软件服务,或部分自动化服务;另一个则是在自动驾驶实现之前必要的线下人工服务。从逻辑上看,人工服务会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改良而日益减少,最终这种出行服务的核心是软件服务。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软件服务收费,是一件不符合中国互联网发展逻辑的命题。从1998年中国互联网元年以来,软件服务明摆着收费的,没有发展成为大公司的先例。而基于大用户数据实现盈利,不是汽车消费这种顶端消费的理想场景,汽车用户的出行行为,作为数据而言,或许不够高频,也不够大,不具备在智能手机及其应用能收集的数据之外,独立成为有价值商业数据的条件。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企业开始在还没有太大必要的情况下,就把企业的赢利点放到了后端,也就是说他们强调的服务,并不是基于新技术衍生出来的新鲜产品,而是放弃了卖车的盈利,想在维修保养方面扩大盈利。如果去看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你就会明白,这是个何其荒唐的策略,尤其对于一些进口或者合资品牌而言。在所有消费行业里,几乎所有外资企业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外资的市场份额,跟其能形成的技术壁垒基本成正比。在更注重服务、成本更敏感、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的维保领域,如果你早十年二十年就没怎么挣到钱,那怎么可能把后续的盈利重心放到上面?&&当然,写了这么多,完全不是在唱衰我大汽车圈,世界上很少有比做汽车新媒体的更希望汽车业仙福永享,寿与天齐的了。我只是想,作为一家汽车媒体,能在宏观经济承受较大压力、行业存量竞争时代到来、产品互联网化升级,以及环保政策刚性化,这四大命题重叠到来的时代,尽量客观的描绘一下这时代值得纪录的东西。事实上,即便宏观经济或外贸风云向着更加不确定的方向发展,汽车这个在中国以内需为主的产业,暂时也不会有崩塌的风险,整个中国的基础建设,都是按照有车社会来构建的。即便是很多业内人士惊呼的危险,对于一个迅猛发展了十几年的产业,暂时也还只是由奢入俭难的娇气,还远不是老子先前也阔过的惫懒。不过,我们确实已经站在改变的前夜,这不会因为我们看不清改变到底是怎样的而暂歇,改变或许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猝然,但也绝不会留下太长的时间,大家都在以一颗迎接改变的心,和少量创造改变的动作,在等待一个看似突如其来的实锤。或许这个实锤,2020年不会到来。但2020的坑会让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创造车企业重新思考自己的战略,退者缘份止,进者尤可期。或许因之,2030可期吧。改变不会因循资本的愿望进行,也不会因为既得利益者的顽固而退却。正因为如此,我们尤其需要在这个时候,鼓励那些更加关注产品、产业突破的企业,很多制造行业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不管今天统治行业的是黄光裕,还是马云,用安聪慧的一句话来做结尾:产品才是制造企业的根本!
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网无关
荣威RX8立体多面,层次分明,澎湃又温柔
宝马X2以它时尚的外观和不错的动力成功“篡位”宝马X1
今年车市不景气的态势可能会延续到2020年,2030年有望翻身
福特锐界此次举办“守初心 鉴未来 遇见未来高端生活方式”主题沙龙,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大师,分享他们的“精英视野”。
充满设计感的凯迪拉克新XTS内饰,极具功能性和欣赏性,也会是很多小孩子喜欢的点
请输入正确的帐号和密码
用户已经被禁止
活动推荐广告
收藏成功!&&
您举报的类型是?
感谢您的举报
我们会尽快审核处理
已经举报过啦他说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不允许自己犯一点点错误。有时候说错一句话很自责半天都想这句话 这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他说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不允许自己犯一点点错误。有时候说错一句话很自责半天都想这句话 这是什么意思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我想买小米1s
我想买小米1s
采纳数:25
获赞数:11
擅长:暂未定制
意思你活着很累,跟你在一块没有那么开心吧。你对自己都很严厉,让别人误以为你对他人也很严厉吧。
常跟植物对话
来自心理分析类芝麻团
常跟植物对话
采纳数:503
获赞数:1152
参与团队:
学会原谅自己,处世需要圆不能太多棱角
袁来是你呢
袁来是你呢
采纳数:248
获赞数:701
说你太挑剔了,要求太高了
人哪有十全十美的
对自己太苛刻了
性格有缺陷
采纳数:11
获赞数:57
擅长:暂未定制
其他4条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把一句话反复重复很多遍算强迫症吗_百度知道
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把一句话反复重复很多遍算强迫症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河山如画2015
河山如画2015
采纳数:3077
获赞数:7806
有一点强迫症。关于强迫症,我有几条文字,你可以仔细读一读,选择适合你的,用于实际生活:一,记得“一切都会过去”这个总规律。不管是你眼前的烦恼、不快、事件、遗憾,还是你眼前脑中的某种强迫观念、无聊逻辑、词句内容,它们都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消失的周期过程。过个一天半天,过个十天半月,最多过个一年半载,它们都会过去的。就算到时候,你的强迫症没有全好,也会有新的强迫观念,代替旧的强迫观念的。所以,既然你现在纠结的东西,早晚都会淡化、消失,或者被新的烦恼所取代,那么你便没有必要太在意这些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东西了。你要看轻它,心事别太重。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就是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而要用“发展”、“变化”、“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二,记得“对强迫症状的过度排斥,这本身也是一种强迫症”。每个人在某些时刻,都会出现一些强迫症状,但正常人不会特别计较、在意这些症状,过一会儿也就过去了。而有的人却希望自己脑中不准出现一丝强迫观念,或者希望自己没有一点儿重复语言或动作,这些过度完美主义的要求,本身也是一种强迫症状。(也就是所谓的“双重焦虑”,过于排斥、担心、忌惮强迫症,才引发、加重了强迫症。)这其实只会制造紧张气氛和不愉快,从而加重症状(或者说叠加症状)。而你过度在意、排斥那些无聊症状的同时,又是在提醒你自己出现症状。所以有时候,我们要做的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只管带着症状,搞好现实生活要紧。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每个人也都是不完美的,人脑思维活动也是,我们要看到这一点。凡事都要有一个“度”的把握,过犹不及,适度最好!三,面对现实,随机应变,做长期的准备。有的人总希望一下子将一切矛盾、烦恼全部解决,然后永远轻松、快乐地生活(这种人最容易得强迫症)。这是很不现实的、相当幼稚的想法。人生过程中,总会不断有新问题、新烦恼冒出来,打扰我们。包括对待强迫症状也是,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它彻底清除掉,永远一劳永逸。我们要做的是: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适时地、有效地识别它,调节它,疏导它。有的人,一整天都在发强迫症,什么事也干不了。(比如强迫观念)他也许在想,我再想一次,以后再也不想了。这便是错误的想法,因为有时候人是越不让想,越要想。像这种情况,我们不妨直面问题,直面强迫症,做好长期共处的准备,而不要讳疾忌医,讳莫如深。然后,通过一次次与症状的接触和治疗,积极、认真地总结方法、经验、教训、规律,等到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之后,你自然会对强迫症(也包括那些引发你强迫症状的事、物),更加有把握的。四,主动出击,有计划地调节。有时候,如果你一直被强迫症状笼罩,越想摆脱越摆脱不了,终日苦恼的话,我建议你:“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方法是:主动给自己制定一个“调节计划”,每隔一段时间(一天、两天、一周都行),你有计划地释放、调节一下你的强迫症。比如定期思考、写日记、做笔记、与有知识的人对话等方法,对你都会有帮助。主动安排时间,把强迫观念、焦虑情绪、无聊内容等,都想明白、写下来、释放掉,你会感觉自己轻松许多。而在其它时间,你可以比较专心地做正事儿,如果又要发强迫症的时候,你也可以明确告诉自己,反正有安排的释放、调节时间,到时候再发不迟!这样的话,更有助于你掌握局面。人都是有逆反心理、好奇心理的,关于强迫症,有时候越不让你发,你越想发,计划留时间让你发的时候,你反而不想发了。当然了,“计划调节法”只是在“明显症状期”的权宜之计,而当你慢慢走出来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改良或不用这种方法。五,理性分析,深度剖析,了解强迫症,看破强迫症。把强迫症的原理、知识好好学习一下,可以买一本治疗强迫症的书籍读一读,把你个人的强迫症状的具体内容,总结、罗列一下,然后找亲友倾诉出来,或者以写日记、发博文、发帖子的方式写出来。你可以学会整理、分析自己的思维——可以在记事本上,将自己脑中片面的、夸大的、无聊的、迷信的、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内容、逻辑,积极、认真地加以检索、识别,并且列举下来,然后耐心、科学地加以修改、纠正,并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注意改正这些问题、这些毛病(也许一下子改不了,但慢慢来,总会好),养成好的、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上两条的道理一样,有时候,你越怕,越忌讳,越回避某种事物(包括强迫症本身),这种事物就越会频繁、严重地影响你的生活,而一旦当你正面面对它,解剖它的时候,它便不再神秘,不再可怕了。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从根本上瓦解强迫症。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深入学习一下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议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学会联系、全面地看问题,学会发展、变化地看问题,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人生涉猎要广泛一些,视野、心胸要开阔一些。你可以多读些好书。比如读一些国学经典、诸子百家,读一些伟人、名人的历史、传记、著作,从中获得一些精神的滋养与力量。你还可以多接触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特别向性格开朗、人格高尚的人,学习学习,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你可以向那些品行突出的人士,多取取经,吸收并释放出自己的正能量!七,关于仪式动作、毛病习惯。有的强迫症患者,有象征仪式、仪式动作、无聊的毛病习惯等。首先,要通过科学认知,认识到这些仪式、动作、毛病的荒谬性、无意义性,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消除掉这些仪式、动作、毛病。而在眼下,一下子消除不掉的话,你可以先考虑“替代法”:更换一下仪式动作、毛病习惯的具体内容。比如,用一个幅度较小、令你舒心、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动作、习惯,去替代掉原先那个幅度较大、令你厌恶、没有任何意义的动作、习惯。此外,动作、习惯的频率,也要有计划地加以限制,并逐步降低!八,学会常见的心理调节之法。状态不好的时候,可以用读书、练字、听歌、唱歌、购物、运动、散步、郊游、聊天、聚会等方法进行调节。这些方法,不仅对调节强迫症有益,对其它心理疾病也有帮助。一个强迫症患者,有时还有伴有其它心理症状,不妨一并做一下了解与调节。另外,还有一种临时的调适方法,值得推荐:比如你的脑中正有一个强迫症“兴奋灶”活跃的时候,你可以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好的、有积极意义的“兴奋灶”,以便转移注意,分散压力,释放情绪——可以是出去走走,换个环境;可以是打个电话,聊点别的……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手段。你开始也许不习惯这样做,但你这样多尝试几次,你会有所收获的。当然了,你的强迫症病因,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那还是建议积极解决问题,或者是求助他人一起解决问题,而不要选择回避。以上方法,有几条是治标的,有几条是治本的,希望你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综合调节!另外,在网上,你可以搜索一下“四步骤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治疗心理疾病(包括强迫症)的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情况,用于实践。最后,有机会的话,建议到正规医院、诊室,看一看心理医生,进行一下心理咨询,以及必要的测试、治疗!期待继续为你答疑解惑,祝你心情愉快!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1.3K10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细节不能决定成败,只能决定焦虑 |【经纬低调出品】细节不能决定成败,只能决定焦虑 |【经纬低调出品】金霖点金百家号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但是还有一句话叫“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成败意味着能不能活下去。活下去,才能腾出手来优化细节。在滴滴出行还叫滴滴打车的时候,第一版APP只有最简单的叫车功能。当时整个网约车行业都处在砸钱争夺用户、抢占市场,靠资本驱逐对手的紧要关头,根本没有多余的资源投入到界面设计、功能拓展这些细节中。等到在行业内确立了难以取代的地位,滴滴才开始优化细节、升级用户体验。因此,考究细节没什么问题,但当它不利于全局推进时,它就是需要被舍弃的冗余。在这样一个极速变化的时代,旧时代在塌陷,新世界露出獠牙,管理者必须站在更大的格局上思考问题。对于这样一头日益壮大的野兽,如果不能骑到它的背上,就会被它吞噬。那么,当成功学家们信誓旦旦地说“细节决定成败”时,他们在说什么?以下,Enjoy:细节封神史先从一个民谣说起吧——“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这个倒霉的国王是英国的查理三世,因为铁匠少用了一颗钉子,大战中战马的马掌掉了,国王被掀翻在地,王国也随之易主。于是,人们引用这个故事做出推理:一枚铁钉毁了一个王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的同义进阶版是“魔鬼隐藏在细节中”——这是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对他成功经验的概括,听起来神秘又意味深长,连带着“细节”二字也耐人寻味起来。但要是论起它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奉为成功学圣经的,就无法略过汪中求在2003年出版的《细节决定成败》。他基于个人的管理经历,以大量案例论述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据公开数据,此书加印89次,发行400万册,此后一系列“细节成功学”书籍和讲座纷纷涌现,“细节”的黄金时代来临。成功本身就是成功学的最佳论据放到现在来看,“细节决定成败”算得上百万+的爆款了。一句话,如何能迅速在成功格言界拔得头筹,这个现象比这句话本身还有趣。▌口号式的动员有学者在研究标语口号时发现,标语口号以群体为受众:通常使用简单的汉字,工整对仗,琅琅上口,易于识记,便于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动员效果。“细节决定成败”恰好完美契合,语句简短,落地铿锵——成功是人人趋之若鹜的东西,“决定”二字赋予“细节”巨大的力量——试试“细节影响成败”,这句话读起来霸气就少了那么一点点,是不是?成功本身就是成功学的最佳论据。向大众传播这一概念的人本身就是各自领域的成功者,幸存者偏差效应默默发生着化学作用。无论是伟大的建筑师,还是有经验的管理者,都是在“成功”这个话题上享有话语权的权威人士。如果对某一策略的分析,只来自于成功案例,终归失之片面。▌易于复制的成功学故事在很多关于“细节决定成败”的文章中,都能看到似曾相识的小故事:比如年轻人应聘大公司,过关斩将到了最后一轮面试,进门时看到门口有一团垃圾,年轻人立刻弯腰捡起扔进了垃圾桶,正是因为这个随手的细节被总裁看中,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职位。这位年轻人就是美国汽车工业之父——亨利·福特。再比如宜家。在宜家买雨伞,标价19.9元,旁边还写着“雨天9.9元”;每隔一段距离,宜家就会放置一个工具架,上面有可以测量家具尺寸的软尺、记录信息的购物清单纸和铅笔;家具安装说明书中的小零件图例尺寸和实际尺寸是完全一样的,顾客一比对就能找到正确零件。于是很多人就得出结论:正是对细节的重视,才使宜家成为全球家居业的龙头。这类故事可以归纳成一个公式:从前有个(看起来)普通的人/企业+注意到了别人(不一定)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成功。细节与成败的因果关系如此轻易地就被建立起来了,主人公的成功秘诀也在一个个细节中变得十分具体。越是容易被复制的东西,越是容易传播开来。仿佛学会随手捡起垃圾,就能找到好工作;能满足顾客的小需求,企业就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成功没有这么简单。宜家之所以成为宜家,最重要的制胜点不在细节,而在战略。甚至可以说,为了配合其战略,它舍弃了一部分细节。宜家的战略核心是“低价”和“有限服务”,这是它和其他家具商区别开来的主要因素。为此它创造了很多降低成本的方法,其中一个是放弃同行们配备的基本服务,与顾客合作:偌大一个商场,没有贴身介绍商品的售货员,没有提货的仓库人员,也不提供免费的运输和组装服务;顾客自己挑选家具,自己去自选仓库提货,回家后再自己组装。这样宜家可以省去服务和组装的成本,顾客也能享受到更低的价格。那么被舍弃的服务重要吗?宜家的目标用户是那些希望以低价获得较高质量产品的顾客,那么牺牲这部分人工服务,由成本更低但毫不逊色的购物提醒标签和产品组装说明书来代替,当然是更好的选择。在正确战略指导下的细节投入才是进展,当细节不符合你的愿景时,对细节的投入就是一种浪费。为什么说细节不能决定成败?这句关于细节的名言在传播过程中去语境化,模糊了前提和具体情境,被抽离成一句没有实际意义的口号。但实际上,能起到决定作用的不是细节,而是关键的细节。不是每个人都能分清细节和关键细节,这需要眼界和胸怀,还需要能力和智慧。过度在意细节,一方面是格局太小,被波谲诡异的表象遮住了眼睛,看不清远处的目标;另一方面是能力撑不起脑袋,难以判断任务的重要程度。当然,也有可能因为你是个“完美主义者”(此前我们曾写过一篇完美主义的文章,点击文字即可阅读)。更重要的是,细节只是表征,那些最显功力也最难模仿的地方,是冰山之下99%的部分。▌给任务排序,先解决关键问题很多年前,7-11是没有ATM机的,后来顾客反馈了这个需求,以“带给顾客便利”为第一要务的7-11很快就开起了银行。7-11的CEO铃木敏文请来日本银行的前任董事安齐隆担任银行领导人。尽管双方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实施细节上,两方出现分歧。当时ATM的市场均价普遍在800万日元以上,7-11认为要降低运营成本,在ATM的研发和制造上不能超过200万日元。但在安齐隆这样的银行业界人士眼中,即使付出较高花费,也要制造性能优良、业务全面的ATM。可便利店和银行的目标不一样。便利店主要是为了顾客结算便利,不需要覆盖所有业务,因此只要设计出满足必要功能的ATM就能实现低成本目标。铃木敏文后来在书中总结经验:“起步之初,并没有必要遵循完美主义。”开拓新事业时,认清核心问题,优先解决。这是对大局的把控。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物全无美,在小事上花费太多精力,全局就很难推进。管理就是一种排序,分清主次,把力气花在关键处。所谓关键,就是与目标相关。只有在方向正确的情况下,推进细节才是有效路径。尽管流程往往被诟病,但好的流程就是要使得公司愿景与需要完成的任务向同一个方向流动。一个商业组织的有效运转就是通过监管每天成百上千个分散事件、决策,以及交流互动统筹而成战略。在腾讯做过多年产品经理的王坚介绍过一个20-80法则:20%的优秀产品经理完成了80%的最有价值工作,他们开天辟地;剩下20%的打杂工作则由其余80%的产品助理完成,他们修剪草坪。理想状态下,战略性工作约占产品经理总工作时间的15%-25%,这一部分工作决定了产品的发展轨迹;阶段性工作约占20%-30%;日常性工作是基础,约占40%-55%的时间。如果日常中“救火”的工作太多,就容易干扰阶段性工作或忽略战略性工作,被用户牵制,进而失去方向。在这样一个时代,新旧更替频繁,管理者如果不能站在更大的格局上思考问题,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总是实力随手捡垃圾决不会是一个企业雇佣你的最大理由,哪怕这个细节体现了你的认真和教养。能给公司创造价值、带来利益的实力才是你的竞争力,细节是锦上添花。Scott McCloud在《理解漫画》中谈到,一切媒介中的一切作品都遵循以下6个步骤:概念——形式——风格——结构——工艺——外观。一款产品的概念是指它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外围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产品的核心概念展开的。尽管人们看到一款产品时,首先注意到的总是它的外观,是否能带来视觉愉悦?是否有超出期待的细节?但是最终决定留存率的,还是产品的核心功能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建最严密的系统,做最坏的打算很多时候,一个稳定有序的系统,可以避开细节疏漏带来的危机。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在今年1月份去世了,为了这终将来临的一天,英格瓦计划了45年。这位国王为他庞大又神秘的帝国留下了两套系统,继续实践他的愿景: 确保宜家长盛不衰,不受任何人、任何事的干扰和破坏。这两套系统,一个是“看得见的指挥棒”,调控所有宜家实体店的实际运营;另一套是“看不见的意识形态”,落实和发展宜家精神。前者是宜家集团;后者叫英特宜家系统公司。很少有人知道,英特宜家系统才是宜家品牌的真正拥有者,宜家集团每年要向英特宜家系统支付总营业额的3%,作为“宜家理念”的租借费。英特宜家系统负责门店授权,对宜家概念的使用制订了严格且具体的条款,如果商场想更改既定概念,就要由门店经理向它申请,获得批准。这两套系统分别由宜家的两个基金会控制,基金会的公益性质使得其中的资金只能用于企业再投资或者慈善募捐。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家族成员对财产的争夺,也能实现权力制衡。不仅如此,英特宜家还在全世界进行基金、债券、长期有价证券和房地产方面的投资,投资风格保守稳健,以便在任一地点的宜家出现危机时,它都能立刻提供支援。更为谨慎的是,作为一个经历过冷战的人,英格瓦在撰写基金会章程时特别设计了一套规则,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时代危机,提前找好逃生出口。虽然这套规则从未实行过。目前来看,英格瓦的双系统、多基金完全契合了英格瓦的愿景,它不用依赖任何一个帝国领袖,就足以把时代风险和外来攻击挡在帝国之外,还可以避免细节上的一时疏忽带来的恶劣后果,即使更大的危机来临,它也准备了逃生道路。或许更贴切的说法是:细节是面照妖镜,照出公司管理和运营中的漏洞。当细节变成一个阻碍你的山丘时,就把思维抽离出来,站远一点看,远到它变成一个小土坡,你就能看到更大的山在哪里。“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费迪南德·杜拉克出过一道选择题:管理者该如何处理最重要的事和第二重要的事?A)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做第二重要的事情。B)只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做第二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就是影响大局的事。事关大局时,细节才变得关键起来。杜拉克给出的答案是B。那么,你呢?Reference:《深度干货:高段位的人,都会战略性放弃》,作者/张良计,BY张良计(zhang_liangj)《决定成败的永远不是细节》,作者/蔡垒磊,BY请辩(luojiyingshang)韩承鹏. 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D].复旦大学,2007.王坚《结网:互联网产品经理改变世界》铃木敏文《零售的哲学》伯迪·托尔卡《宜家故事:IKEA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传》内文图片 / FelixMittermeier,photo-graphe,stevepbcocoparisienne,Fotocitizen,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内文图片均来自pixabay.com,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也许你还想看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金霖点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全民理财时代,科学理财,终身受用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欢你的人会在意你说的每一句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