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不知道道德经写的是什么么

  回顾一次次大灭绝,我们不禁会想到生命的意义。

  有谁愿意死掉吗?但人总是要死的。每当蓦然想到这件事,我们心头总是有一阵莫名的悸动。不论如何回避这个念头,这毕竟是真实的!

  低下头,看看自己的手,红润润的肌肤,油亮亮毛孔,青隐隐的血管。想让拇指动一下,拇指动了,想让食指动一下,食指也动了… … 。把手伸开,又握住,凝视着它。无法想像,也不愿意想像,它终将有一天会化为腐肉和灰烬。

  映入眼帘的红花绿草,拂过面庞的阵阵微风,传进耳膜的天籁妙韵,沁满鼻孔的馥郁芬芳,凝留舌尖的苦辣酸甜,还有那心胸中涌动的欢喜悲哀,头脑里闪烁的万千思绪… …还有我的亲人,朋友!这一切一切,全都会永远的离开我吗?

  我来自何方?难道只是祖先机缘的遇合?我去向那里?难道真的走向永恒的沉寂?是我选择生命,还是生命选择了我?既然不知道自己一定要来,又何苦知道自己必然要去呢?风中起舞的杨柳,是不是也有我这些烦恼?匆匆觅食的蚂蚁,会不会也有我这些忧愁?同样是生命,是否会叹息的只有人?同样是人类,是否在感思的只有我?

  存在的我们,究竟有着什么意义?虽说留下了财富、精神、思想、信念,可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都有毁灭的一天,我们人类还能逃到哪里去?我们的一切一切,将来会有谁来怀念?会有谁知道曾经在茫茫太空中,一个小小星球上,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有一个小小的我?

  望长空风云列阵,问苍穹灿烂星河,我们的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

原标题:道德经与领导力,终于有人讲透了!(深度好文)

作者:罗大伦,CCTV《百家讲坛》中医专家,国学研究者

首先讲《道德经》到底是怎么来的。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不要神化老子,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神化一个人,这个人出了名,有了成就以后,我们就开始神化了。比如他出生的头一天晚上,什么金光照耀他们家的房子,他妈妈梦到了一个云彩怎么来到他们家等等,这种故事太多了,历代文献翻开多如牛毛。老子的传说也很多,说老子的妈妈怀孕很久好多年都不生,一生下来是个老头,不是婴儿,长着白胡子,所以生下来管他叫老子。这就不能这么说了,老子的“子”只是对尊敬的人的称谓,我们管老聃叫老子。各种说法都有,但是我们不能神化这个人。

实际老子并不是完全的《道德经》的写作者,我认为只能说他是编纂者、编辑者。《道德经》的源头应该是上古时代,国家君主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总结出的领导者法则。当时这些领导者,比如上古时代尧舜禹、夏商周时代,这些领导者总结出一些法则来了,这些法则总结出来以后,要教育孩子,将来孩子要管理国家的,未来接班人要管理国家,怎么办呢?他们就把这些整理出来,刻在太庙里面金人背后,这个内容叫《金人铭》。

当时在好多器具上都有这些铭文,比如宝剑上有剑铭,鼎上有鼎铭,有一些记录什么事的,有一些是格言。这个《金人铭》据说是在太庙里面那个金人背后,金属的人背后刻的铭文。这个内容据说孔子也见过。《金人铭》里边的内容今天我们能看到一点儿,不多,看到的内容跟《道德经》一比较好多地方非常相似,甚至有些话也一样。

比如说,《金人铭》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那么老子《道德经》里面怎么讲呢?老子就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人们这么教育孩子、教育后代,教育管理者的,我也这么教育,怎么说呢?“强梁者不得其死”,大家看,“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跟《金人铭》里是一致的。

再比如,《金人铭》里说:“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什么意思?江河为什么能统帅百谷呢?因为江河它低下。那么老子怎么讲呢?“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大家看这两个句子实际是很一致的,说明什么呢?说明老子当年他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见到了这些国家重要的文献,他因为看到当时时代乱了,领导者没有这些美好的品德,互相争夺利益,发起各种战争,所以老子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了,希望后世的领导者学习,所以《道德经》里讲的都是上古时代的领导者法则,这些内容,我觉得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公司的领导一定要学,这是最基本的品德修养,最基本的一些领导者的规律、法则,学了以后对管理大有好处。

我们后世把《道德经》每一个流派或者各个领域的人,把《道德经》引用以后会为我所用,比如说道家用来修炼,有练气功的,有人说这个《道德经》讲的全是运气的事,各种人有各种人的讲法,但是实际上我们要知道,老子《道德经》最早写的时候并不是给大家修炼用的,而是告诉一个国家领导者,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应该有什么样的品性,如何修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好的领导,它讲的是领导者法则。

《道德经》里的两个“道”

《道德经》里面有两个“道”,大家问了,《道德经》里面不就一个“道”吗?不对的,《道德经》讲了两个“道”,这两个“道”如果您搞混了,坏了,您就搞不懂什么是“道”了,为什么呢?

比如,很多人一说“道”玄妙啊,虚无缥缈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好像说的“道”非常神秘,其实老子并没有把“道”讲的那么神秘,为什么呢?把两个“道”混在一起,就会进入这种状况,搞不清老子讲的“道”到底是什么。这是很多学者在讲《道德经》的时候犯的一个错误,把这两个“道”有意无意地给搞混了。

实际上老子是讲了两个“道”,哪两个“道”呢?一个是“天之道”,一个是“圣人之道”,这两个“道”有联系,但是不一样,要分开讲。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会隔一段讲一次“天之道”,隔一段讲一次“天之道”,他这种分布、布局是有道理的,提示我们要不断想到“天之道”,那么,效仿“天之道”去做“圣人之道”是《道德经》要做的事,所以“天之道”非常关键。

那么“天之道”是什么呢?

老子认为在我们人世间之上有一个力量,这个力量我们看不到它,但是不能否认它存在,这个力量甚至先于我们这个世界存在,按照这个力量的意志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大家想,老子讲的这个,其实我们科学界正在研究,什么是我们宇宙之先的东西?

老子就思考了,这个力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没法清楚地描述它,所以我勉强给它命名为“道”,“天之道”,那么这个“道”老子怎么形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说有的东西,成就以后,先天地生的,然后这个东西它为我们世界的整个运行做好了铺垫,然后慢慢行走的世界,所以他说“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字之曰道”,我给它起名叫“道”,“吾强为之名曰大”,我勉强的形容这个东西说它大。

老子说的是在我们的人世间之上,有一个巨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它支配了我们整个世界的形成,这个力量会支配我们万物的生成,老子说我看不清楚它,但是我知道它存在,所以我勉强管它叫“道”。

科学家认为我们整个宇宙是大爆炸,原来一个点,一下爆发出这么大一个世界来,这个世界无比巨大,现在我们还在爆炸过程中呢。因为我们天文观测,观测到所有的星系都在迅速的远离我们,这个很恐怖,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人类太渺小了,我们认为是永恒的星星在这么转的,其实,我们还在爆炸的膨胀过程中呢,我们这个宇宙已经生成了137亿年了,那么这个爆炸之前宇宙是什么呢?

不知道,对不起,科学家也不知道,科学家也在猜,科学家们甚至认为这是偶然形成的,突然形成了我们的世界了,然后一下就形成了我们整个现在看到的宇宙,那之前是谁给设定的?不知道,您说以前有没有什么力量呢?谁都在猜,老子给我们的答案是什么呢?老子认为之前是有力量的,老子认为不是神造的人,他认为是有一个力量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典籍论述“圣人之道”,比如说儒家四书五经,里面的五经,有一部叫《尚书》,《尚书》里边讲的就是上古时代国家君主治理国家的言论集,这些内容其实严格的讲,跟《道德经》里边的内容是一致的,老子他所参照的,也是上古时代,国家君主治理国家的言论集,两者内容基本相同,所以我看儒家、道家,形式上有点差别,核心其实都是一样的,一个是讲领导者的,一个是讲国家运行结构的,两者稍微有点不同,但是内容是一样的。

老子《道德经》里,甚至有的话,在《尚书》里边也有,那么,老子《道德经》的这个“圣人之道”到底是什么呢?我现在讲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领导者要尽量放下自己的欲望,尽量尽全力为你管理的老百姓去做事,去谋福利,这就是领导者法则。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也是这么讲的,就是领导者,公司管理者,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尽量为你的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去努力,这就是领导者法则。大家看,这个法则到今天为止,还是同行的。《道德经》里边,通篇讲的全是这个内容,来回的重复这个内容,老子一直在讲,领导者如何放弃欲望,如何为老百姓去做事。

从一个公司来讲,这个公司的领导者要放下自己的名利,尽量为你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去努力,这样做,您就符合了“圣人之道”,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大家都愿意来投奔您,都愿意来成就您,您的事业就会越做越大。

老子说的这叫什么?这叫“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正因为你没考虑自己的私利,结果为大家做事,大家都来帮助您,成就您,最终您的利益是非常大的,这个是《道德经》里边的一个法则,也就是说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反而大家来支持您,让您越做越好。

这个法则,有人会问了,您说这是领导者听的,老百姓学它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了,“道”是无处不在的,在生活中是可以奉行的,我们奉行一定会有改变,因为天下大道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的,都在运行的。

我举个例子,比如新东方集团的俞敏洪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这故事从反面可以印证我们这个道理,俞敏洪曾经说过,他大学的时候,一个宿舍有7个人,这7个人里边有一个同学家就是北京的,这个同学每周回一次家,回家来拿7个苹果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拿这7个苹果来,一个同学会分一个。可是没想到这同学,人家自己藏起来了,每天自己吃一个苹果,每天吃一个正好一周,回去再拿7个,没同学什么事,您说他这么做有错吗?也没错,但是明显这个同学把自己的利益看太重,不懂分享。

后来,俞敏洪开了新东方,把这些同学都拉来入股,都成为了合作伙伴,就这个同学,俞敏洪心里想,请不请他来呢?心里犹豫,于是就把其他同学找来我们开一个董事会,这个人请不请来?所有人一致反对,说这人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从这个小事上能看出来,这人太考虑自己的私利了,如果他进公司合作的话,他会把自己的利益看的非常重,会和其他人起冲突,在他和公司利益放到一起的时候,他一定会捞取自己的利益,损害公司利益,所以大家认为这个品性不适合合作。

您看,就这么的品性,开公司大家都不拉您入股了,如果这个同学自己创业的话,会怎么样呢?见点利益自己先捞了,员工的利益不考虑,给员工克扣奖金等等事都能做出来,那么,大家愿意给您干吗?慢慢的,大家都会离你而去,那么,您的事业能成就起来吗?不可能的。

所以,老子讲的是什么?是人世间的一个法则,这个法则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适用,如果我们能懂这个道理的话,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去做,我们慢慢成就会大起来,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者去做的话,您的公司会越做越好,这就是“圣人之道”。

老子同样又拿万物里边的其他事物来做比喻,比如说,水,老子曾经拿水来比喻这种品性,老子曾经说“上善若水”,那种悟道的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水怎么样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怎么样?滋养众生,但是不为自己争夺利益,把自己位置放得很低,不为自己争利益。居众人之所恶,什么意思呢?人往高处走,人喜欢地位高,他往高处走,讨厌那种低的地方。但是水呢?滋养众生,为万物做事,但是却把自己位置放的非常低,放到人们最讨厌的低处,老子说这种品性就跟“道”特别接近,故几于道。

您看老子口中的道清楚吧?非常清楚,也就是说,老子从观摩万物,观摩大自然,观摩天道出发,总结出来了一些品性,这些品性,老子放到人里边,在人群中也一样可以适用,而且放到人群中他会做事做得更好,所以老子总结出来,这叫“圣人之道”。这个是我们需要领悟的,我们如果领悟了这个道理去做的话,您的人生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圆满、越来越丰盛,这个是我们要学的。

去观摩“天之道”是解开“圣人之道”的一个钥匙,我们要时时刻刻去想“天之道”,你不明白了看“天之道”怎么做的,然后你学习,那么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圣人之道”是什么样了。

效仿“天之道”,观察它的特点,来制定“圣人之道”是老子《道德经》的一个秘密,是解开《道德经》的钥匙,明白这个以后,我们才能领悟什么是领导者法则,这是《道德经》的一个大秘密。历朝历代很多学者他们把两者分开了,结果一个讲的神秘,一个讲的跟它没关系了,就开始讲自己的内容,讲成修炼,我觉得这都是偏离了《道德经》的本意。

第一个内涵: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期间生灭变化永无停息,我们都只是变化中的短短的片断,不要执着于任何事。

这个原则告诉我们世间一直在变化,我们千万不要想永远的怎么样,但凡您想永远的怎么样,痛苦就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永远的事,这是“道”的第一个内涵。比如说,一个孩子摘了一朵鲜花,他希望这个鲜花永远开放,永远这么鲜艳,我们成人看来觉得是不可能的,哎呀,小朋友太好笑了,这鲜花怎么可能呢?几个小时能够鲜艳,可是您摘下来,很快它就会枯萎的。

大人明白的道理,但是当我们大人碰到同样事的时候往往就不明白。我们总想永远的怎么样,比如女孩子走在街上,碰到一个帅哥,哎呀,长得像吴彦祖一样,太帅了,我一定要永远的拥有他,您这么一想,痛苦来了,为什么呢?您晚上睡不着觉了,朝思暮想,那么,真的能拥有他吗?怎么可能永远拥有他呢?您自己都不够永远,您人生不过百年,您怎么能够永远拥有另外一个人呢,而且即使您真的嫁给他了,再过40年,再过50年,他就是一个老头,您说他永远是一个男神吗?而且你怎么能拥有他?真的就拥有他了吗?一生气两人吵架离婚了,那算拥有了吗?没什么是拥有的,所有世间事都是共同度过,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事都是这样。

比如手机,十年前它是手机吗?一定不是,那时候苹果还没出4呢,所以,十年前,它是各种物质,是石油啊,没被提炼成塑料呢,金属还没从山里开发出来呢。那么,现在我们把它提出来变成手机了,那这手机永远是手机吗?再过一亿年这个手机还在吗?不在了,干嘛了?又被砸碎了,又被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去了,重新构成新的物质等等,所以这个手机暂时被我们各种物质被我们聚合在一起形成手机,我们用它是手机,说它是手机,管它名字叫手机,但是它又不是手机,因为什么?之前之后都不是,我们拆分开来,我们知道它完全不是的。

所以别想永远怎么样,我们这世间所有的事都像流星一样度过,您能怎么样?您顺应自然之道就可以了,所以道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什么?顺应自然之道,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这就是我们要理解的,否则您执着了,您就会痛苦,会犯错误。

举个例子,有一位患重症肌无力的一位女士跟我说:为什么我们病房里这些女士都是女强人呢?为什么重症肌无力的病房里的女强人居多?为什么?较劲啊,执着啊,我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她的心灵受冲撞的机会比别人要多好多,我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家长这个性格了,让孩子一定给我考第一,必须给我考第一。小孩在这种压力下就会生病,我见过多少孩子,这种孩子被家长这种情绪给搞的,最后生病了,别太执着。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才行,你非逼他一定要考第一,一定要怎么怎么样。这是我们家长现在的心态啊,我们一定要考第一,一定赚最多的钱,买最大的房子,凭什么一定呢?

不要太执着了,我们放下从容一些,你找到这个事情的根本的意义所在,有可能会做的更好,成绩会更大,但是你一定要执着的想把住什么东西,往往会失去它。所以执着是我们错误,手里拿一捧沙子,我一定要永远拥有它,使劲握着它,沙子流下的更多,出的更多,你轻轻的捧一把在手里可能会捧的更多呢。所以执着是人生一大毛病,“道”的第一个原则告诉我们,放下,放下是人生重要的一课,我们学会放下以后人生会从容很多,这是“道”的第一个内涵。

第二个内涵:我们跟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发出什么,世界回馈给您什么,而且倍数可能更多。

我们与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这叫“天人合一”,我们与这个世界联系的非常紧密,我们从心里或者以行为向外发出的信息,会影响这个世界的进程,而且因为你们是一个整体,这个世界又会把它回馈给您,以各种倍数、以各种形式、以各个时间段来回馈给您,谁都逃不掉,您所发出的一切都会在外面酝酿,这世界最后会回馈给您,这个就是“道”的第二个原则。

我曾经在一个圆桌吃饭,在吃饭的时候我就跟大家讲,我用这个圆桌做例子来说明这个原则,这一个圆桌坐了10个人,我不向我左边人主动跟他说话,我怎么能让他主动地还微笑着向我说话呢?各位想想怎么办?

我主动微笑地向我右边人说话,不断的用我的情绪去影响他。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个人仅仅通过两分钟,就能把情绪传递给另外一个人,结果两分钟以后我右边的人开心了,他开心了他只跟我说话吗?他转头跟他右边的人也说话,结果又过了两分钟,他右边的人也开心了,然后一个一个,仅仅过了二十分钟,我左边的人怎么样?开心了,开心以后怎么样呢?他只跟他左边的人说话吗?他跟他右边的人也说话,所以,他开始微笑着跟我说话,主动问我,告你一件好玩的事啊,这个事怎么怎么样。

您看,我向右发出的一份微笑,转了一圈从我左边回馈给我了,人世间的事就这样,您觉得您发出这一个善念,跟其他人没关系,您放心吧,传来传去跟其他人有关系了,传来传去又回到您身上来了,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

我向右边发出一份微笑,我收获的仅仅是我左边的一份微笑吗?这说话,不是左右说的,是跟对面的人都说话的,所以我收获了这桌10个人另外9个人的微笑,这桌每一个人收获了几份微笑呢?9份微笑。所以,这真是几何级数的增长,所以您发出一份微笑,整个一桌人都受益。这就是“道”的原则,不要小瞧它,我们人世间的事,就是这一圆桌人的事。

我举个例子,您在您任何一个人生阶段里边,您所拥有的最亲密的朋友数量不超过10个人,心理学研究显示是7个人,您再大的企业家,您打交道的人不过几千人,就这么大一个圈子,人生没有更多的圈子了,您在这圈子里发出什么信息,各位都在里边传递了,您以为消失了,其实都没消失,任何一个念头,你说的任何一句话等等都在传递,那么互相累积、抵消或者增加,最后,都没跑掉回到您身上来了。所以这个原则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的破坏圈子,我们人世间没有几个圈子好被破坏的,现在的朋友圈,就跟我们微信的朋友圈差不多,一个圈子套一个圈子,您把这个圈子毁了,您觉得能跳到另外一个圈子去吗?不大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一个人搭上界了,这个圈子全知道了。

所以我们很多人会发现,在我们生活中仔细观察,这种奸诈的算计的人,总是朋友很少,大家总是远离他,而最后能做得好的人,全是厚道的,守诚信的,守规矩的,乐于助人的人,结果你发现,这样的人做的非常好,这是人世间的大规律,这就是我们人世间“道”的第二个原则,这个原则对我们人生其实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很多人不了解这个,以为我随意发出的什么信息,没关系。您千万别认为没关系,您发出的善或者恶的信息都在累计,都在传递,最后您自己逃不过去,都会回到您身上来。

所以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道德经》里一直在讲这样的原则,就是你发出什么,然后世界回馈给你什么,你发出善念,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结果大家反而成就您,追随您,来成就您。所以这是一个“道”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人生的最重要的法则,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这个法则去做事,那你人生无往不利,会越来越丰盛的。

第三个内涵:无我,利他

如果我们不讲宗教的话,就讲这一辈子的事,您可以发出善或者恶的信息都可以,比如说,您坚持发出恶的信息,原则上讲也应该没有问题,最后也归零,我们不讲来世,也可能归零了,但是您天天骂人,骂人一辈子,那么别人不骂您吗?那别人也回馈您一辈子,所以您80岁可能天天挨骂,谁想这么度过一生呢?除非这个人是特别虚伪的人,一个大骗子,或者一个大恶人,他可能有这种想法,一般人不想这样度过一生。

我们该怎么幸福度过这一生呢?圣人想的是这样的,只有我们不计回报,不计功利的发出善的信息,您周围的世界才能越来越美好,您才能幸福度过此生。这里的核心是,“不计回报”的发出善的信息,为什么不计回报呢?因为“道”的第一个原则告诉我们,这些回报都不要在意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都是变化中的片断,没有什么是可以真的存在、你真的能够带走的,放下这种回报之念,您去坦然地为大家做好事,发出善的信息,世界向您回馈越来越多,您越来越幸福,您这样就能在从容、圆融中度过此生,这个是我们幸福的一个方法,这样您的人生会越来越丰盛。

所以这是“道”的第三个原则,第三个原则里边最核心的大家记住是不计回报,一旦计较回报了,您心里就纠结了,就有问题了,就不幸福了,不圆融无碍了,我们不计代价一直向外发出善的信息,你会发现周围人越来越美好,然后他们回馈给您的,我们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家回馈都是余香的话,那你就幸福了,所以说这种状态我们要去追求,可能很难达到,真的完全不计回报,但是越向这个方向努力,您生活越幸福,您越接近“道”,这就是“道”的第三个原则。

“道”的第三个原则总结起来四个字我们可以叫它“无我、利他”,“无我”什么意思呢?并不是真的没有自己了,而是尽量放下自己的欲念,放下自己的名利之心,《道德经》里用大量的篇幅来讲为什么做领导者一定要放下自己的欲望,一定要尽量放下,这是“无我”。

“利他”,就是尽量利益众生,为大家做好事,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者,尽量首先要利员工,对员工好,让你管理的员工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任何一个组织的领导都要照顾好你管理的百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进而利众生,在管理好自己员工的前提下,再去“利”众生,这就是“利他”,“无我、利他”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这个“境界”,你真的向它靠近,你就在向“道”靠近。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这么坚持做,最后人生改变了,比如说日本的稻盛和夫,他27岁的时候他说创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去努力,所以他对员工非常好。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时候,6个月下降了90%的订单,但是他要求所有用工可以正常上班,然后工资都照发,别的公司都辞退员工,他说所有员工正常上班没问题,然后工资照发,这么照顾员工,而员工也竭力回报他,拼命为公司做事,所以在这个危机中,稻盛和夫的公司的股价飙升成为全日本第一。

为什么呢?就是别的公司此时萎靡不振,但是稻盛和夫的企业却斗志昂扬,这个是稻盛和夫度过经济危机的秘密。他说众志成城,建立阳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非常关键,他为员工好,“无我、利他”,他说放下自己的私利,完全为员工去考虑,结果大家就更愿意加入他的企业来成就他,所以他的公司的股价飙升,成为全日本第一,超过索尼公司。

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一直给我们讲的原理,也就是说你放下自己的利益,为大家做事,尤其是公司领导者,放下自己的私利,如果能为大家去做事,努力为大家着想,这个时候大家会来成就您的,那么您的事业会越来越好,您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触或收获?

诚邀你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许能启发到更多的人!

HR私董会精彩文章选摘

Google、BAT、华为、海尔、滴滴、诺亚、陆交所

等知名企业HR齐聚于此

关注公号后,回复数字:1

}

    我们平常听惯了各种成功人士的智慧和大道理,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智慧就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道德经的核心讲了一个很简单却很反常识的道理,有的人可能一下就能明白,有的人一辈子也转不过弯来。接下来我以道德经的前两篇为例,简单地解释一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的体系是非常严谨细致的,他一开始就给你抛出了一对元概念:道和名。所谓“道”就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名”就是我们对宇宙中这些规律或者“道”的认识。但是老子又说了,咱刚才提出的这个“道”和“名”并不是宇宙中真正的道和名,那只是我们写出来的文字罢了。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比如苹果。我们都吃过苹果,又香又甜,但是这里写的“苹果”,它不是真正的苹果,它只是两个汉字,用来指向苹果而已。你写出来“苹果”两个字,但你闻不到它的气味,尝不了它的果肉。老子敏锐地指出一个规律:语言是有边界的,它和真实世界的事物是有偏差的。再比方,你和女朋友在微信上即使聊的再热火朝天,浓情蜜意,也不及两个人见面的拥抱(真实的感觉)。

所以,我们这里谈的什么“道”,什么“名”,老子说你要注意了,它不是真正的道,我们谈的道与真正的道是有偏差的。

接下来老子说,闪开,我要放大招了。所谓天地,宇宙万物本质上都是“无名”的,直至“有名”之后,世界才变为我们大脑中所认识的那个世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好人与坏人,没有胖子和瘦子,没有美女和丑八怪,没有好人与坏人,也没有黑与白。这些乱七八糟的概念,都是人类自己定义出来的“名”,世界的本质是“无名”。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把世界分为这么些个东西,实际上它根本不存在。

比如一个小孩子看完电视剧,通常会问,这里面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大人会无奈地说,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小孩子表示很不理解,没有好人与坏人怎么可能呢?这是因为小孩子必须用这些简单的对立概念才能理解世界,但是这些概念往往与真实的世界相差很远。大人比起小孩要成熟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去。虽然大人没有了严格的好坏概念,但是生出来更多的其他概念,这些概念束缚着他的行动、思想和意志。比如你只听摇滚音乐,并且认为电子音乐和民谣都是垃圾,那么这些认知会束缚着你,让你失去很多美妙的体验。

那么该如何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呢?老子说有两种方法:“有欲”和“无欲”。

所谓“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它牵引着人去追寻某些事物。人类时时刻刻面临着两种情景,一种是涉及自己利益,一种是置身事外,于己无关的。

前一种情况下,人必然会产生欲望去追逐利益,即“有欲”。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人会对世界增添很多了解与认识,体会很多道理。比如一个人想创业赚钱,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要与很多人打交道,如用户,员工,合伙人,投资人,这会大大增强他的沟通能力;他还要分析市场需求,管理员工,融资等等,这会让他对商业、管理有了很大的了解。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陷,比如会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况。由于涉及自身的利益,会蒙蔽人的视野和想法。所以也要跳出这种情景,在客观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也即“无欲”。如读历史,看自传,看别人的经历与体悟会让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去体悟世界万物。

一个人如果浑身充满了欲望,会变得盲目不清;如果没有了欲望,一切都是空,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体验。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游刃有余地行走世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的学说,讲的都是大道,很多思想都是站在领导者、统治者的位置上,用以管理民众。而孔子的学说是对民众阐述,用以教化百姓的。他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本质上是建造一种秩序,减少底层的混乱与冲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采用儒家学说来作为统治的一种手段。

老子本人对孔子这些圣人提出的“仁义礼智信”表示不爽,人人都喜欢“仁义礼智信”这些好东西,老子说你们凡人too young too simple,这些根本不是什么好东西,祸害很大。

上一篇中老子定义了“名”的概念,“名”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体现为一堆堆的概念。那么人为什么要创造出这么多概念?闲着没事扯淡吗?当然不是,定义了这些“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对猪这种生物有肥瘦的概念,当然是因为我们要吃猪肉,而猪的肥瘦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吃肉这件事,所以我们就产生了肥瘦这么个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吃猪肉。但是我们不会闲着扯淡,去把长尾巴的猪叫做“A猪”,短尾巴的猪叫做“B猪”,没人关心猪尾巴长短的问题,大家只关心这只猪肥还是瘦。

那么老子就说了,作为领导,不要闲着扯淡去创造出这些概念,这样会坏事的。张三、李四、王五3个人在一起快乐地玩耍,结果你跳出来,说:我们搞个选美大赛吧,看看谁更美。结果张三得了第一,成为了“美”的人,而李四和王五两个人平白无故地就贴上“丑”的标签。这两人心中就产生了不满,凭什么我们是丑的,张三是美的?我们要给张三点难看。

本来大家在一起快乐地玩耍,没有任何事,结果你搞了一堆“名”出来,反而生出了事。提倡了“美”自然产生了“丑”,提倡了“善”自然产生了“恶”。

有两个村子,一个是叫A村,一个是叫B村。A村的村长突发奇想,提出了一个“最美孝子”的比赛,选出了10个模范孝子,而B村啥也没干。领导来了视察,大家都说A村村长年轻有为,真能干,人家村子有10个孝子,B村村长真无能,屁都没有。实际上呢?A村选出了孝子,剩下的人一比,平时孝顺的都成了不孝了,根本比不过这些模范呐。因此大家都得装出孝顺来,人心惶惶,稍有不孝就要被批判。而B村的人不知道什么孝什么是不孝,大家和和睦睦,一团和气。

真正有为的人显得无为,而真正没有本事还搞了一堆事的人显得大大的有为。

很多中国人崇拜普京,觉得这位总统非常硬汉,敢开飞机,会射箭、骑马,肌肉发达,简直是极为“有为”的总统。实际上俄罗斯因为刚烈的外交政策,搞得西方对其进行各种经济制裁。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极为糟糕,这种情况下普京必须以强人的形象展示在公众的视野之下,维持民众对俄罗斯的信心。

因此,老子说圣人做的都是“无为”之事。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显得“无为”。前面说了,人们创造各种“名”是为了解决问题,无能的领导不仅不去解决问题,还创造了各种“名”,弄出来一堆问题。真正高明的领导,顺着“名”发现问题的根源,引导下属去解决问题,最终消除了“名”。事成之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把这份功劳不要自己占据着,主动让给别人。因此,在外人看来,他怎么这么“无为”,什么事也不做?实际上他已经做了很多事了,只是显得“无为”而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写的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