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短短跑和长跑运动员身材的身高

谢震业vs苏炳添,身高对男子短跑的成绩影响有多大?
昨天,观察者网转载的新华社的一则报道,绝对是个大新闻:9秒97!谢震业刷新黄种人百米纪录,这个也一举洗刷了近日笔者看世界杯的疲劳感。
去年9月份,观网有一篇《日本男子短跑何以能长期保持世界级水平?》,文章较为悲观地认为,在苏炳添之后,中国男子短跑项目恐怕难以摆脱被日本队压一头的命运。
其实业内人士对中国男子长跑也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担忧感,一方面,因为后备人才梯队的不完善,另一方面,远眺东瀛,日本一直把男子短跑当做国家战略来抓。
早在2014年10月,谢震业便以10秒36 的成绩夺得国内田径锦标赛的百米冠军,被誉为一颗绝对的希望之星。生于1993年的他和日本的桐生祥秀是同一年,可谓一时瑜亮,小谢能缓解中国男子长跑的焦虑感吗?
无论如何,中日男子短跑大比拼,在未来很长一段的时间内还将持续下去。
这里笔者只是想稍微探讨一下,读者在评论谢震业破纪录的过程的一个小热点:身高和速度的关系问题。
苏炳添为什么被视为黄种人短跑界的奇才,其一大原因就是他以不到175cm的身高,成为首个突破10秒大关的东亚人,换句话说,之前不太有行家认为以他的身体条件能在短跑界取得如此好的成绩。
谢震业身高183cm,则被广泛认为是短跑的标准身材。
他的恩师,浙江省著名田径教练陶剑荣在采访时这么说,身高低一些的靠步频,高的看步幅,但他在选材时,会有限选择身材相对较高的。
而且在国际田径界还有一个说法,180cm-185cm之间的短跑运动员,最最容易出成绩的。
我们来看看中国队短跑名将们的身高情况:
苏炳添& 172cm
张培萌& 186cm
谢震业& 183cm
莫有雪& 176cm
其中身材最高的张培萌现在已经退役。陶剑荣还透露,在选拔短跑苗子的时候,省队的田径队还要和篮球的省队争夺人才,可见身材高大型短跑运动员会越来越吃香。
这里再插一句,对于110米跨栏来说,身高相对来说比单纯的短跑还要重要,所以我们看到110米栏的运动员整体身高要高出100米飞人不少,因为前者不但要跑,还要跨,而且110跑多少步都是固定有数的,刘翔、史冬鹏和谢文骏身高都在190cm左右。
有关跑步,一个最基本的知识是跑步速度=步频x步幅。步频是你在跑步或走路时,双腿转换支撑点的频率。无疑,身高是影响步频和步幅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步幅。下面,我们来看看很多著名的男子短跑运动员的成绩、身高、步频、步幅的相关数据,如下:
这些数据的采集是选用的运动员取得最好成绩的数值。或许读者会对某些数据产生疑问,比如计算方式。
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当时博尔特以9秒79获得冠军,苏炳添虽然半决赛跑了9.99进了决赛,但最终体力不支排名决赛第八。当时,博尔特跑完100米一共用了42步,而苏炳添用了48步。很显然,身高不如博尔特的苏炳添在步幅上落后于对手,只能在步频上增加——苏炳添每跑一步平均都会比对方少0.25米。
另一位短跑名将,身高186cm的张培萌当时被认为完全有可能跑进10秒大关,但很遗憾他没能做到。但他的百米一般用44步,如果他的步幅能从平均2.27增加到2.38的话(这也是他巅峰时期努力突破的方向),甚至可以争夺奥运奖牌了。
而相对于后天步幅的训练来说,步频往往带有很强烈的先天性。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不得不提人种差别。
黑人,跟骨相对黄种人大,而且足弓也高得多,脚底厚实多肉,整个脚形就跟一张弓一样,所以,落地时震荡小,缓冲性能更佳,这是他们的先天优势——目前,世界男子短跑纪录的百分之99%都来自黑人。
再加上肌肉密度和血红蛋白的因素,黑人有更厚的关节软骨,步频在后天提升的回报率不如步幅。
为什么这么说?有详实的的数据显示,世界一流的男子短跑运动员,在出道并成绩稳定之后,到成绩的爆发期这个职业生涯的关键阶段,步频基本保持了稳定,步幅成了他们突破瓶颈期的助攻方向。
“变态”的博尔特19岁的时候,就把步频稳定在了每分钟221步左右(5年后前后相差不到半步),而对步幅做了更大幅度的优化。
同样年龄段的加特林每分钟稳定在了231步;无独有偶,女子世界冠军雪梨19岁之后步频基本稳定在了286步。
聪明的读者在这里会发问了,这不是扯吗?总长度100米不变的情况下,步频不变而步幅变了,怎么可能?这就涉及到百米大战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起跑。
但是起跑问题已经超出本文的论述范围了,限于篇幅就不多讲了。
步幅=后蹬距离+腾空距离+缓冲距离三个衔接紧密的距离组成。在后天技术的形成中,苏炳添和谢震业的头部和摆臂姿势比较容易掌握。
那么身高会不会影响后蹬的角度和大小腿伸展的屈角呢?总体来讲,影响我国男子短跑的后蹬技术的,主要是髋关节的快速收缩和铰剪幅度,从而隐性地影响了步幅和速度。
目前统计数据显示,后蹬角 61.5°(180cm以下)&56.6°(180cm以上),而大小腿在高速跑动时候的折叠角为33°(180cm以上)&29°(180cm以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身高对后蹬角和折叠角的后天训练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连带着因为后蹬技术的,是腾空技术。腾空的距离受到腾起角度腾起的初速度和摆动腿的屈膝角三个因素的制约。
这一点,我们可以拿跳远跳高运动员(最能体现腾空技术)作为类比。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前7名的运动员有6名运动员的身高超过了185cm。
而跳高运动员需要更加优质的腾空,里约奥运会前七名,没有一个身高低于190cm的,可见跳高也许是一个比篮球足球更需要身高的项目。
以跳高跳远作为参照,我们发现,腾空时候过大的屈膝角,在步幅技术着地缓冲的环节中,会产生很大的反作用力,影响下一次的步幅,一个合适的屈膝角和着地前摆动腿的积极下压的优化(减少缓冲时候的着地角度)非常关键。
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谢震业近年来努力克服的,他成绩的提升与对短板的弥补关系很大。
步幅的提高受生理条件为基础,没有良好的生理基础支撑,要达到理想化的技术并在实战中应有是不可能的。步幅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后蹬的力量和角度,和髋为轴的摆动腿频率。苏炳添以172cm的身高,以黄种人的身份杀进10秒大关,而且常年保持很高的竞技状态,冠以“天才”的称号并不过分——他靠的绝佳的启动速度(起跑环节完全可以单独讨论),以及对步频的最优解。笔者判断,如果他的身高再高5cm的话,以目前他对步频和起跑环节的努力钻研,完全可以向奥运奖牌发起挑战。
谢震业成绩的提升,得益于步频vs步幅的双向提升中,后者的后天训练回报收益比更大,可见,身高对短跑有相当重大的影响。
最后再说一点,作为一个阿森纳球迷,笔者对队中的几个短跑名将了解很多,比如172cm的沃尔科特号称英超的闪电小侠,当年他欧冠比赛时,带球一路杀向利物浦的禁区,助攻阿德巴约时的进球震惊了欧陆足坛。
目前队中的右后卫贝莱林(身高174cm)跑起来一阵风一样,曾经向博尔特叫板,说50米大比拼的话,灭博尔特不成问题。很遗憾的是,目前谁也无法证明沃尔科特和贝莱林到底百米或60日的速度到底如何。而且事实上,很多号称速度极快的足球运动员,他们的百米成绩基本都处于“薛定谔”状态。
笔者认为,保留这层足球运动员vs田径运动员斗法的“美好”的谜团,比揭开这层面纱要好。
Sina.cn(京ICP0000007) &身高在多少才适合练短跑_百度知道
身高在多少才适合练短跑
听说身高太高或者体重太重就短跑练不好的...
听说身高太高或者体重太重就短跑练不好的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行家
游戏类行家
采纳数:130
获赞数:17778
洛阳理工学院在校本科生
  练短跑和身高没有关系,只和爆发力有关系  一、发展爆发力练习 爆发力由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确定,即速度与力量。因此,可采用以下练习方法:1、跳深;、2、纵跳;3、负重纵跳;4、负重蹲跳起;5、负重深蹲;6、负重弓箭步交换跳。  二、柔韧的练习 柔韧素质是指人的各个关节活动的幅度,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它在短跑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增大运动员的步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训练中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体前屈练习;2、把杆拉腿;3、纵、横臂叉;4、肋木体前后快速屈伸;5、踢腿(正、侧面以及外摆内合四个方面),盘腿坐膝等;6、快速的蹲立练习。  三、动作速度的训练 这个环节是短跑训练的关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辅助练习法、重复法、比赛法和游戏法。其中比赛法是进行速度训练经常使用的方法,由于速度练习时间短,经常使用比赛法,能使运动员情绪高涨,表现出最大速度。和比赛法作用一样,可以激发运动员高涨的情绪,同时,由于游戏过程中能引起各种动作变化,还可以防止因经常安排表现最大速度的练习而引起的“速度障碍”的形式。
采纳数:1229
获赞数:13773
是的!一米七五的最合适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采纳数:794
获赞数:7659
《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提出以下身高标准:男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75±5厘米,男子400米运动员为180±5厘米;女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65±5厘米,女子400米运动员为170±5厘米,并对各阶段选材应达到的身高提出了相应要求。对有特殊才能的矮个子运动员也不可忽视。短跑运动员的选材短跑是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极限强度运动。决定短跑竞技水平的速度能力、反应时、最高动作频率及无氧耐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后天较难培养与改变,训练仅使这些天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短跑运动员选材更重视先天因素。(一)身体形态短跑运动员的形态外观一般是中等或以上身材,肌肉发达且成束形,皮下脂肪较少;下肢较长,大腿比小腿稍短;踝围细,跟踺长且扁平、清晰;脚趾齐且较短,趾关节较坚固。根据短跑技术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提出以下指标。1.身高 对短跑成绩没有实质性影响,不同身高的运动员在短跑中均能取得好成绩。但从总体看,高水平的运动员大多是身材较高者。根据国内外资料,《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提出以下身高标准:男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75±5厘米,男子400米运动员为180±5厘米;女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65±5厘米,女子400米运动员为170±5厘米,并对各阶段选材应达到的身高提出了相应要求。对有特殊才能的矮个子运动员也不可忽视。2.比大小腿长[大腿长/(小腿长十足高)×100] 大腿相对较短,能使跑时支撑阶段重心前移速度较快,大小腿折叠前摆快而省力。小腿较长者,在角速度相同情况下,“扒地”速度较快,有利于完成支撑缓冲动作及缩短支撑时间。因此大小腿长的比值应力求小些,要求≤100%,最好≤95%。3.比踝围(踝围/跟腱长×100)与比跟腱长[跟腱长/(小腿+足高)×100] 踝围较细、跟腱较长者,小腿肌力较大,速度力量好。因此,比踝围应力求小些(≤100%,最好≤95%);比跟腱长应力求大些(≥50%,最好≥55%)。(二)生理机能短跑项目运动时间短、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多,要求运动员身体健康而强壮,并有较强的心肺功能和无氧代谢能力。血色素男子12.0~14.0克以上,女子10.5~12.5克以上,比肺活量≥75,台阶指数105~115。(三)成绩动态及运动素质1.成绩动态 分析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运动经历发现,他们大多在13~18岁开始专项训练,达到最佳成绩的年龄为男子25~26岁、女子23~25岁,达到最佳成绩需用8~9年的训练,而且起始成绩都较高。早期短跑成绩与进展速度反映了先天赋予的快跑能力和短跑潜力,是短跑运动员选材中直觉而客观的一个重要因素。2.运动素质 短跑成绩取决于速度、速度力量和专项耐力,这些素质与遗传关系密切,是选材的测试重点。原苏联科研人员通过多年观察研究,认为根据系统训练一年半后素质增长速度预测短跑潜力准确性较高。那些素质起点水平高、增长速度快的少年,将是天才的短跑选手。计算素质增长速度的公式为:(四)技术方面合理的途中跑技术是步幅开阔,蹬伸有力,摆动积极,步频较快,动作轻松,向前效果好,重心稳定,躯干保持适度前倾,摆臂积极有力,跑得直线性好。根据短跑技术特点,提出以下3项指标:1.支撑时间 优秀短跑选手快跑时蹬离支点特别快(约0.08~0.09秒),腾空阶段较长,这是一个具有预测性的生物力学特征。2.步频指数(100米跑平均每秒步数×身高) 研究表明,步频在生长发育期不因年龄增长而变化,步频指数随身高的增长而变大,优秀短跑选手这一指数较高(≥7.4~8.1)3.步幅指数(100米平均步幅÷身高) 生长发育期,步幅是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由于速度=步频×步幅,故随着年龄增长,速度提高主要是步幅增长的结果。研究表明,步幅增长一般与身高成等比关系,其指数往往是一个常量。优秀短跑选手这一指数较高(≥1.07~1.24)(五)心理特征反应速度快(尤其是听~动反应,属于有意识的意志行动,对提高技术和成绩有良好影响),速度感觉好(准确估计自己跑速、正确分配力量及灵活调节速度),感知敏感性强(提高动作频率与改进技术的心理前提)以及有“想跑得很快”的强烈愿望,是优秀短跑选手的重要心理特征。可通过简单反应时、起跑反应时、50米速度知觉、100米速度预先估计以及坐姿脚踏频率等指标来测定。起跑反应时(米s)为男210、女234,听觉反应时为男268、女225,动觉时间误差率为男13.99%、女14.69%。百米速度预先估计误差率男女均为1.14%,坐姿踏脚5秒次数为男55.45、女51.30,这些可作为短跑运动员心理选材与评价的参考。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行家
生物类行家
采纳数:81
获赞数:1794
太原师范学院在读学生 担任班长一职
这个是有一定道理的短跑肌肉类型主要是白肌.力量相对爆发力大所以快肌纤维最适于做短矩离、高强度的运动项目 长跑肌肉类型主要是红肌.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能力比白肌纤维强。因为红肌纤维有氧氧化酶系统活性高,毛细血管的数量、线粒体的大小和体积、肌红蛋白的含量等均大于白肌纤维,能使人维持长时间工作不易疲劳,所以红肌适合于强度小、工作时间长的耐力性运动项目。 如果练过短跑在去跑长跑不会象练长跑的人那样苗条.把脂肪消耗了回显得更线条. 人体的运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下通过肌肉的收缩产生的力而完成的。因此,有目的改善肌肉的形态、组织结构对发展力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白肌纤维在肌肉中比例 肌肉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比值。肌纤维类型通常分类白肌纤维(快肌纤维)、红肌纤维(慢肌纤维)、和中间肌纤维3种。人体肌肉中,无论男性或女性,无论老中青少皆含有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只是两者的比例不同而已。竞技体育中,从事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肌肉中含白肌纤维有较高倾向,而从事时间长、强度低的耐力性运动员肌肉中则含红肌纤维有高的倾向。原因是,白肌纤维的无氧代谢能力比红肌纤维大得多。虽然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均含有促使ATP--CP系统快速作用的酶,但白肌纤维中酶的活性比慢肌纤维大3倍;同样白肌、红肌纤维均含有促使糖酵解的酶,但白肌纤维中此种酶的活性比慢肌纤维高2倍以上。白肌纤维中支配其运动的神经元传导速度快,使白肌纤维达到最大张力的时间只需红肌纤维的1/3。所以快肌纤维最适于做短矩离、高强度的运动项目。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能力比白肌纤维强。因为红肌纤维有氧氧化酶系统活性高,毛细血管的数量、线粒体的大小和体积、肌红蛋白的含量等均大于白肌纤维,能使人维持长时间工作不易疲劳,所以红肌适合于强度小、工作时间长的耐力性运动项目。 人体肌肉中红、白肌纤维的比例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的人白肌纤维比例大,有的人红肌纤维比例大。同一个人的不同部位肌肉的红白肌纤维比例也不同。在不同负荷、不同动作速度进行运动的条件下,参加肌肉收缩的肌纤维类型也不同。一般规律是:在一定负荷强度下用较慢的速度完成动作,红肌纤维起主导作用,如快速完成动作,则是白肌纤维起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力量素质的表现,主要由肌肉中白肌纤维数量多少决定。白肌纤维比例高,则肌肉收缩力大。同时肌纤维类型和在肌肉中的比例也是不同运动项目选材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肌肉的绝对肌力取决于该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也愈大,两者接近正比例关系。肌肉的生理横断面为该肌所有肌纤维横截面的总和。肌肉横断面增大,是由于肌纤维增粗造成的。肌纤维的增粗表明肌纤维中的能源物质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增加,肌结缔组织增厚,肌糖元含量增多,毛细血管开放密度加大,肌凝蛋白质含量增多,从而提高了肌纤维的质量,大大提高了每根肌纤维的负力,进而决定了最大力量的提高。有的学者通过科学研究论证肌肉横断面每增加1平方厘米,可提高力量6~12公斤。 (三)肌肉的初长度 人的肌力的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长或肌肉弹性拉长后,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因为肌肉拉长时,肌梭将感知肌纤维长度变化产生冲动,会提高肌纤维回缩力来对抗拉力,当长度拉到一定程度将引起牵张反射,可提高肌力的发挥效率。美国人达登研究证明:一个人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肌肉的体积。肌肉体积发展的潜力,又主要决定于每个人的肌肉长度(指肌肉两头肌腱之间的长度)。例如,有两个人,一个人的肱三头肌长20厘米,另一个人长30厘米,后者长是前者的1.5倍,则后者肌肉横断面的潜力等于前者的1.5或2.25倍,肌肉力量的发展潜力1.5或3.75倍。训练前,两人手臂肌肉体积差不多,经过训练,后者的肌肉体积和收缩时的肌力要比前者大得多。 在运动实践中,如挺举前的下沉动作,扣球前的体前肌群背弓,投掷前的超越器械的主动拉长,以及踏跳、推手、落地等动作的被动拉长均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缩力。肌肉的适宜拉长比其自然长度产生的收缩力要大。但这种肌肉弹性的拉长必须在其解剖学原理限度内进行,而且在不断适应生物刺激条件下逐渐地拉长。 (四)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 每块肌肉是由许多纤维构成的。肌肉收缩时并非所有的肌纤维都能被同时动员起来参加活动,动员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越多,则收缩时产生的力越大。根据运动生理学揭示:由于遗传的作用,每个人的肌肉中的肌纤维数目,红、白肌纤维比例,从出生5个月后就已确定,1年后形成。以后随年龄增加,通过训练或其他科学方法,无法改变肌肉中的肌纤维数量及红、白肌纤维的比例,只能改变纤维形态及红、白肌纤维功能和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运动场上的新手最多只能动员60%左右肌纤维参加活动,而优秀运动员参加活动时动员的肌纤维可达90%左右,这和训练后中枢神经发出的神经冲动强度和频率加大有关。 。 四、营养系统的供能能力 肌肉工作时营养的供应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的发挥。最大力量的增长、速度力量的提高、力量耐力的持久将取决于ATP--CP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即无氧非乳酸性供能,无氧乳酸性供能,有氧供能。 根据运动生物化学理论可知,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无论CP、糖的无氧、糖的有氧及脂肪的有氧供能都必须以ATP的形式供肌肉收缩。当人体激烈活动时,肌肉中的ATP首先能起发动作用,促使CP同步分解再合成ATP供能,与此同时磷酸立即参与糖的无氧快酵解产生ATP以补充肌肉中的ATP的浓度。当ATP--CP系统供能接近生理允许的极限消耗时间(5.66秒~5.932秒)时,开始启用无氧糖酵解提供的ATP与ATP--CP系统消耗的能力共同供能,直至糖的无氧酵解供能占优势,但此时运动强度下降。 极限运动8秒钟后,开始糖的有氧慢酵解生成丙酮酸进入三羧循环氧化生成ATP补充肌肉中ATP浓度。当运动30秒左右时,由于糖的无氧酵解被抑制,迫使运动强度降低(即每秒每公斤肌肉消耗的ATP数量减少),乳酸作为有氧供能的衔接能源供能。随运动时间的延长,糖的有氧及脂肪的有氧供能维持肌肉长时间的活动。 对发展力量素质来说,无氧非乳酸性供能最为重要。因为力量增长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完成技术动作效果最佳。进行力量练习时,还应注意动员白肌纤维参加工作,因为白肌纤维中CP含量较高。由于进行力量练习时肌肉活动的强度很大,工作时间很短,又常伴有憋气,特别是静力练习时肌肉持续紧张,血管被挤压,血液流动不畅通,往往造成缺氧。在这种情况下,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主要依靠能源物质的无氧分解,其表现特征是磷酸肌酸大量消耗,肌糖元生成乳酸,血液中乳酸也升高,因此,若发展力量素质,必须提高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
采纳数:159
获赞数:1243
擅长:暂未定制
按经典理论,100米最佳身高178,步长和步频的最佳契合点体重不是问题,多减少补,关键是天赋。如果练200或400,就需要更高些但博尔特说明了,身高不是问题。
我愿为释小龙死
我愿为释小龙死
采纳数:77
获赞数:734
看你是男女了,男的175,女的165
Silentforme
Silentforme
要看你的年龄决定
其他5条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身高体重与短跑
【英国《卫报》网站7月17日报道题:个儿越大,跑得越快---超人运动员的崛起〔记者卡伦&麦克维)
尤塞恩&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成为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著名短跑选手杰西&欧文斯要是跟他比赛百米,会被他落下整整5米。
博尔特傲人成就背后的生理学原因引发了无穷无尽的讨论,但新的研究称一切只是因为进化:它显示,最近l00年里杰出运动员变得更高、更壮,因此也就跑得更快。
博尔特身高6英尺5英寸(约合1.95米),他比1936年打破百米纪录的欧文斯足足高出7英寸(约17.8厘米),比1987年打破百米纪录的卡尔&刘易斯高3英寸。这位牙买加人也比前两位世界纪录创造者体重都大。
科学家在分析了自1900年以来速度最快的游泳和短跑运动员的身高体重之后认为,这并非巧合。
美国杜克大学机械工程学教授阿德里安&贝让说:“杰出运动员的体重和身高部在增长”,“身高的增长速度更快”。
贝让在发表于《实验生物学杂志》双月刊的一篇论文中指出,过去100年来,最优秀的游泳运动员身高平均增长了4.5英寸,是普通人身高平均增长值(2英寸)的两倍以上;而最优秀的短跑运动员身高增长了6.4英寸。1929年时的世界纪录创造者埃迪&托兰身高5英尺6英寸,博尔特甚至高出他11英寸。
作为一名工程师,贝让提出过一项指导在空气和水中移动的物质的设计物理学新定律。他利用这项定律来研究最优秀运动员的进化。
他将他所谓的“构造定律”与认为大的动物应该比小动物跑得快的动物运动力学理论结合在一起,预测出运动员将会变得更高、更重。
贝让预计,更高、更重的运动员主宰速度纪录的趋势将会持续,但他警告说,这种趋势可能是危险的,他呼吁奥委会在这些体育运动中引入体重级别,以确保比赛公平。
贝让认为体重越大的举重、拳击和摔跤运动员力量也越大,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跑步和游泳。他说:“这三项运动是在原地完成的,它们显然都涉及如下事实:更大块的肌肉有能力产生更大的力气来举重、拳击和摔跤而跑步和游沐仅仅是略微复杂一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图文】短跑运动员选材――体型1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短跑运动员选材――体型1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短跑运动员的身高体重不一样,受风速影响的成绩也会不一样吧?【博尔特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305贴子:
短跑运动员的身高体重不一样,受风速影响的成绩也会不一样吧?
我不相信身高1.96米体重100公斤+的博尔特和身高1.70米左右体重70多公斤的苏炳添受同样的风速成绩影响也一样??
所受的风力=迎风面积 X 迎风面积系数 X 风速阻力.风速阻力为系数K 与风速的乘积,系数K实际情况里面不是定值或者取时间微元dt,研究时间内风速的变化。 F=( ρ*v1*dt*s- ρ*v2*dt*s)/dt 其中v1,v2为初态和末态的速度, ρ为气体密度,s为受风面积。 如果受风面积很大或速度分布不均匀,则还应该对ds进行面积分现实中简化考虑,运动员受风力影响大致是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动作(这是主因,包括步幅步频摆臂步数腾空时间等)2,运动员本身质量3,接触风力表面积2和3很明显,一般质量大的运动员受风面积更大但是实际上根本不用考虑这么多,合法风速上限只有2m/s,而人吹气时的风速可以达到10m/s以上,只要考虑技术动作就行了
表面光滑的运动员和表面粗糙的运动员应该也不一样吧,还取决于运动员长得形状??
主要考虑跑动技术,腾空高,腾空时间久的,受风力影响越大,抬腿低,贴着地跑的受影响就小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跑运动员的小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