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基督教大学教育比较:中国何时有从容的大学

杨振宁:中美教育优劣比较
杨振宁:中美教育优劣比较
NEWS.SOHU.COM  日09:24  中国青年报
页面功能&&【】【】【】【字体:&&】【】&【】
  作为一名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做好两件事情,一要打好良好的学识基础,二要随时掌握研究学科领域最及时的消息。在选择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时,要选择一项前景广阔的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9月13日在沈阳师范大学这样告诫挤得水泄不通的师生们。    他说,他的幸运在于自己到美国念书时是世界新的物理学(粒子物理)开始发展的时期,能够置身于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领域是人生最幸运的事情。对于科学研究者,如果选择一个强弩之末的学科领域一头钻下去,要有前途是非常困难的。如果选择一项前景广阔的领域,让自己与这个科学领域一同成长,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谈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杨振宁说:“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很不容易。什么叫做世界一流的大学?某个系能够在全世界各个学校的同一个系里,进入前20名,我们就把这个系定为世界一流系。假如一个大学有50个系,能有5个系进入到世界一流行列中,那么它就可以被称为世界一流学校。所以用这个标准来看,中国学校和世界一流学校之间还是存有差距的。”    中美两国在教育理念上有什么不同?“中国的教育态度与美国的教育态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中国与美国式的教育,不能讲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换一种说法,对天资高的人,美国教育会好一些,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讲,中国的教育哲学是比较好的。”他说。“我的结论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没有完全改变的必要。对于体制存在的缺点有修正的方法,对于上了大学的学生,尤其是那些特别聪明的学生要允许他、鼓励他跳跃式地发展。我想,让这两个方向同时进行也许是最合适的选择。”杨振宁说。  (作者 从玉华)转自搜狐
页面功能&&【】【】【】【字体:&&】【】&【】
&■ 相关连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2个]&(半角逗号分隔;0.2元/条)
短信内容:杨振宁:中美教育优劣比较
署&&&&名&&
手&&&&机&&
密&&&&码&&
三天内退订不收费!!!
,跟踪萨达姆被捕全程
-- 给编辑写信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秦春华:中国何时有从容的大学
一月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塔里木大学
总访问量:中国何时有从容的大学
我的图书馆
中国何时有从容的大学
与美国相比,“涸泽而渔”的短视行为抑制了我们的创新机能
中国何时有从容的大学
&&□如果不打破应试教育魔咒,创新将无从谈起;但一旦打破看得见的“分数”标准,又无力确保社会公平
&&□教育不但被考试所绑架,同时也被学历所绑架。教育过程被异化为一级一级获取学历证书的过程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已陷入各种“数字化泥沼”而难以自拔,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
&&在美国访学期间,我根据大量观察、访谈和体会,写了一些关于中美教育比较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中的观点,赞同者有之,批评之声亦不少。最严厉的批评是,我的比较不全面不客观,只看到了美国教育的好和中国教育的不好,却没有看到美国教育的不好和中国教育的好,总之是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有崇洋媚外思想之嫌,等等。
&&我承认我的比较是不全面的,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打算要对中美教育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但我的分析是客观的,所有案例皆来自第一手的资料,分析过程也尽可能不掺杂个人立场和主观评价。我写这些文章的用意,并不在于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从理论层面分析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异同——这样的工作教育学家已经做得相当精深了。
&&稍稍学过一点辩证法的人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无缺和一无是处两种极端状态。如果把完美无缺视为1而一无是处视为0的话,那么绝大多数状态处于二者之间,区别只在于是靠近1多一点还是靠近0多一点。
&&&&简单比较中美教育优劣无助于推动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
&&美国教育当然有非常不好的地方。例如,许多公立学校的教育就是一塌糊涂,不但比中国教育差得多,也比不上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再比如,贫富悬殊仍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痼疾。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来自美国最富学校的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可以名列前茅,但来自美国最穷学校的学生阅读能力则排在第33位,仅比排在最后的墨西哥学生稍强。然而,恐怕我们不能因为美国最差学生的情况就否认美国最好学生在全球人才竞争中所显示出的巨大优势。
&&中国教育当然有非常好的方面。且不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单就和美国教育相比,2000年至2008年,中国拥有114万名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而美国仅为49.6万人。目前,中国每年约有400万年轻人入学接受2~4年的与工程有关的教育项目,这一数字是美国的10倍。根据美国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至2030年,中国将有2亿名高等教育毕业生,这一数字比美国全国劳动力的总和还要多。
&&然而,如果因此就得出中国教育超越美国的结论,恐怕也难以令人信服。毕竟在现实中我们还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在吸引留学生方面,我们的确还无法和美国相抗衡。
&&事实上,“辩证”地去分析中美教育的好和不好,除了得出一些中美教育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之类的不需要证明的结论之外,既不能增加我们对于教育问题的知识和智慧,也无助于推动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
&&我写这些文章的真正用意,恰恰在于,通过这些有意识的不全面的比较,以美国教育中优秀的方面为一面镜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审视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对美国教育中有哪些不好的方面并不感兴趣,因为中国教育不需要去学习那些不好的方面,除非是引以为戒;但我对美国教育中究竟有哪些好的方面却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些优秀之处,也许恰恰是目前中国教育所缺乏因而亟须加以改进的方面。因为不够完美,所以要更加努力。比较是为了实现自身更好的进步。至于我们自己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但已经引起美国人的高度重视,甚至还引发了他们的深深忧虑,自然毋需我们再去强调。
&&&&当代中国教育似乎在满足社会创新要求上力不从心
&&当前,中国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也许是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未来劳动力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教育对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正在减弱。今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令人担忧的下滑趋势,固然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有关,但根本原因则来自于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够导致的投资动力不足。教育规模越来越大,教育技术越来越发达,但大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并没有表现出企业所预期的创新能力,市场对他(她)们的评价——工资——甚至低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农民工,这反过来又影响到人们对教育的信心和信任。
&&更加令人忧虑的是,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结构上的深刻变化。将来有一天——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中国的人口供养比例终会发生逆转,这不仅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的消失,同时也意味着资源占有和资源使用的失衡矛盾将更加突出。如果不能通过持续有效的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结构上的根本性调整,中国目前所拥有的全球竞争力将会迅速被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所取代。这几乎是一条清晰可见的轨迹。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只要教育能够长期保持对社会劳动力之创新能力的支持,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会被大量涌现的创新人才及其创新成果所抵消,社会总福利就依然处于盈余状态。反之,如果教育无法有效提供对社会劳动力之创新能力的支持,新增的创新人才及其创新成果所带来的正效应就无力弥补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负效应,社会总福利就会持续处于亏损状态,而且很难实现逆转。令人忧虑的是,当代中国教育似乎已经无力满足社会的创新要求,承担这样的创新使命。
&&&&大学变成为完成各种生产指标而成立的车间
&&首先,大一统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正在迫使中国所有的基础教育机构和家庭不得不将学生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如何通过大规模重复性训练和技巧在考试中尽可能地获得更高分数上,这个“低水平陷阱”正在慢慢侵蚀和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这一过程中,熟练、细心、中规中矩等素质对于成绩提高的贡献率要远远大于创新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创新性思维也许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尽管不少人认为高考竞争也有磨砺考生意志的作用,但几乎没有人否认其对学生创造力所造成的严重损害。也许是意识到这一潜在的风险,政府正在试图推行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为主要特征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然而在现实中,出于对公平性的忧虑以及不时出现的招生腐败——更做实了前者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极大地削弱了社会公众对于改革的信心:设计再完美的改革方案都因信任问题而遭致怀疑,人们不相信它们在现实中能够“不走样”地被执行。
&&这使得中国教育改革处于极为艰难的进退维谷的境地:如果不打破“应试教育”的魔咒,创新将无从谈起;但一旦打破看的见的“分数”标准,又无力确保社会公平。这正是近年来教育改革措施越来越多,但公众的满意度越来越低的原因所在:当你试图通过某一措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时,反而会引发另一方面的更多问题——按下葫芦起了瓢。在这方面,美国大学招生考试中一系列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制度安排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其次,由于缺乏有效的甄别和评估优秀人才的办法和途径,以及迫于越来越大的公平性压力,国有机构在招募新员工时也渐渐采用考试——特别是笔试——方式,导致整个社会不得不走上单一性的高学历教育路径。教育不但被考试所绑架,同时也被学历所绑架。教育过程被异化为一级一级获取学历证书的过程。形式变成了内容,手段变成了目的。一方面,过长的在校读书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压缩了人们在社会上工作从而奉献于社会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本来不适合于接受长期书本教育的学生成为少数人的“陪读”,由此形成的社会评价机制进一步压制了这部分人的创造力和本来价值。中国教育体系正在呈现出危险的单向的固化趋势。在这方面,美国教育中的多样化、富于弹性和适应性的特征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第三,与中国社会目前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崇拜”相适应,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业已陷入各种各样的“数字化泥沼”而难以自拔,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出于对资源竞争的需要,大学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实现一个个“数字化成就”:生源质量以高考分数为评价指标,科研水平以科研成果获奖数量为评价指标;教师水平以发表论文数量(近期加入了质量)为评价指标;校友成就以官员级别、富豪数量和科学家人数为评价指标,等等。
&&大学变成了一个个为完成各种各样的生产指标而成立的车间。这种“涸泽而渔”的短视行为严重抑制了大学自身的创新机能,也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由于无法通过数字化指标进行评估,大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本科教学——渐渐处于边缘化状态,不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而且削弱了企业开展自主研发的能力。在这方面,美国顶尖大学从容不迫的心态、自由宽松的氛围以及对本科教学扎实有效的重视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知耻而后勇。承认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问题,积极努力地加以改进,这并非“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一切民族、国家、机构乃至个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自以为做得已经不错了的心态,除了闹出“夜郎自大”的笑话之外,还往往延误了实现发展和进步的有利时机。和中国相比,美国教育中差的地方是真差,比我们差太多了;但好的地方是真好,又比我们好太多了。事实上,倒是美国人自己,反而成天对教育问题忧心忡忡,经常反思美国教育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这种忧患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在向美国教育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加以创造性转化,这一点自不待言。(作者秦春华为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26日10 版)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中美教育比较,这下真的有答案了!
想让孩子实现社会阶级跃迁?
下面的事情你都了解清楚了吗?
o 教育体制
o 美国教育各阶层分析
o 中国各阶层的三种教育目的
答案都在,今晚(7月22日)朴新家庭教育课堂,高亮老师的《中美教育比较(上)》,点击下图查看直播分享内容梗概。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原图)
听完直播后,有第一时间参与到群内互动,拿到互动的精品福利吗?
还未找到答案、错过今晚火爆直播的家长,后台回复“视频2”,马上获取昨晚视频分享回顾链接,高亮老师带你探寻答案。
《中美教育比较(下)》,下期7月29日,朴新美通家庭教育课堂第3期,我们继续探讨!
下期·课程预告
时间:7月29日PM20:00
主讲人:高 亮
课程主题:《中美教育比较谈(下)》
朴新美通家庭教育课堂课程体系
在这个大众出国的时代,
留学仅仅是一个起点,
孩子要成长为国际化精英人才,
离不开先进的、有国际视野的家庭教育。
孩子要努力,家长更要进步,
现在!报班就送家长研修班课程。
集齐 7 位国际留学和家庭教育的知名专家,
为您带来 8 节丰富生动的家庭教育课。
留学家庭关注的教育问题——
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树立榜样;
如何做职业启蒙、如何走向国际?
价值11800元的家庭教育课,
只要您报名朴新旗下各机构正价课程,即可获得!
家有留学孩儿的你,
请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学习机会。
8节课·目录
5位优等家长
与任意7位教育界大咖之一
面对面交流2小时机会
5位优秀家长
与任意7位教育界大咖之一
线上交流2小时机会
10位幸运家长
赠书:《最好18岁前就做过这些事》
课程日期:7月15日 | 7月22日 | 7月29日 | 8月5日 | 8月12日 | 8月19日 | 8月26日 | 9月2日
上课形式:视频直播 + PPT + 在线答疑 + 作业反馈 +社群交流
上课时间:每周六晚20:00
上课时长:60分钟
听课平台:朴新直播间
原价11800元课程,限时免费!
7月15日19:00前,微信后台回复关键词“报名”,即可免费报名。
(仅限前100名家长,先到先得)
学生报名朴新旗下各机构正价课程,家长即可免费获赠此次课程。
幽默而博学的英美文学教授
7月15日:《美国名校录取背后判断标准》
张洪伟老师
朴新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
朴新旗下美通教育创始人
北航外语学院副教授
北师大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北大国际MBA
资深TOEFL、SAT、ACT、GMAT教师及留学咨询专家
24年出国留学考试培训领域的教学及管理经验,成就了张洪伟老师严谨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对考试规律的精准把握。多年来培养优秀学员十余万,其中多名学员被哈佛、耶鲁、MIT、哥伦比亚等世界名校录取。
主编及合编过《高中毕业就上世界名校》、《最好18岁前就做过这些事》、《留学路上,每个人都可以是学霸 — 世界顶尖名校申请解码》、《立志要趁早》等书籍30余本。
7月22日:《中美教育比较谈(上)》
7月29日:《中美教育比较谈(下)》
朴新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
朴新教育科技集团研发中心主任
朴新大连同芳学校校长
北京市海淀区优秀教师,中高考研究与辅导专家。曾在安徽合肥、山西太原等地任培训机构校长多年,对中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有长时间的关注与思考。
主持编写《历年高考英语真题详解详析》、《高考英语阅读与完形》等书。
8月5日:《职业启蒙教育该怎么做》
朴新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
朴新旗下上海上新留学总经理
资深国际教育专家
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教育学专业,曾任美国演讲与辩论联盟中华区运营总监,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友面试官,擅长从招生官视角解析名校申请。
从业8年来,罗溪老师指导的学生多数获得美国前三十乃至常春藤大学的录取。
8月12日:《博雅教育的本质》
李虹桥老师
朴新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
朴新旗下贵格教育创始人
国内顶级美国留学教育专家
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和跨文化交流双硕士,曾任Upenn PCCW Pre-college项目学术负责人,专业研究美国大学体系,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有非常系统及深入的理解。
美国大学能学到什么?李虹桥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文理并包、跨学科的知识框架和独立思考能力。本科留学申请的思维误区有哪些?许多学生对美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盲目崇拜,经常会迷失自我。儒雅的气质大叔李虹桥老师擅长用精炼的语句深入浅出地剖析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和学生抓住美国教育本质。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成功申请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杜克大学、韦尔斯利学院等世界顶级名校。
8月19日:《如何借助榜样的力量培养孩子》
朴新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
朴新旗下上海新课标教育中心校长
朴新旗下上海YESSAT教育中心校长
朴新旗下上海上新留学创始人
庄重老师坚信:优秀的人生是拼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22岁获得中山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EMBA,曾荣获2002年CCTV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
庄重老师《榜样的力量》家庭教育系列讲座曾风靡全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0多个城市巡回演讲800多场,30万人从中受益。
不是生而为赢,而是生而为成长
8月26日:《留学生家长该怎样自我准备》
赵晓麟老师
朴新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
朴新旗下云南朴徳教育创始人
资深家庭教育专家
毕业于南开大学,26岁就成为昆明新东方学校校长,也是新东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校长。“把教育中正确的东西传递给社会各个角落、各个人”是赵晓麟老师的教育梦想。
赵晓麟老师多次出席家庭教育类大型公益讲座,深受家长的欢迎与喜爱。他认为:教育不是教,而是习得,学习者要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
只要功夫下的深,铁杵磨成针。
9月2日:《拼爹时代,留学生家长拼什么》
前新东方北美项目高级经理
前环球教育中西部总校长
20年出国留学考试培训经验
ETS全球研究院访问学者,资深GRE、TOEFL、SAT、ACT、GMAT教学及留学咨询专家
黄颀老师认为:只要你铁了心去做,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很多时候,打败你的不是困难,而是你自己。所以,当你没做成功一件事时,别怨它难,先从你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参与编著红宝书《GRE词汇精选》,与俞敏洪合著《GRE词汇逆序记忆小字典》,培养学生近20万。
留学小助手 liuxue4158888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中美教育制度比较——中国大学PK美国大学
来源:网络
  中国的大学是考试制,高考的分数决定了学生会去哪所大学读书,12年的求学生涯决定和体现在2天的考试中,千军万马都挤一根独木桥,没有万一没有发挥不好没有借口。中国的高考是一锥子买卖,成败在此一举。美国的大学是申请制,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按照学校的要求提供资料,由学校招生委员会审核,有的学生还要经过面试等等。美国的大学考核的是学生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可能成为学校录取你的关键。
  留美热一如既往在升温。许多国内大学生希望有机会来美国感受西方文化及其名扬全球的高质量教育。但因对美式教育的了解渠道有限,大部分国内大学生对美国教育体系了解的并不多。而中美高校教育制度之差,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这篇文章就从换专业制度、选修双学位制度、选退课制度、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导师制、学术研究特点和考试制及学业压力等七大方面,寄希望向在国内申请美国大学的童鞋们全方面介绍美国大学教育优势:
  选换专业制度
  选换专业自由度高,是美国高校教育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之一。在美国,本科生和授课型硕士生可以自由换专业,而对于非授课型硕士及博士生,则只需得到目标专业的导师的接纳,便可成功转专业,因为导师对硕博生的录取具有决定权,学院则不予干涉。邓同学,便是享受自由换专业的例子。邓同学2009年8月被录取为爱州大的航天航空专业博士候选生,2010年8年因个人兴趣与专业方向冲突,决定换到机械专业。在和机械专业的一位教授谈话之后,邓同学被该教授接受,成功转入机械专业。更重要的是,美国本科生不仅换专业自由,而且美国高校每年会定期举办职业咨询会,本科生和研究生可前去咨询各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其他疑问,以此更充分地挖掘个人专业兴趣,从而更好地决定专业选换问题。
  在中国高校,换专业则不似美国大学生这样常见和自由。大部分国内大学生都只能定情于入学时的专业,也就是高考志愿填报的专业,而唯一换专业的可能性也只有极少数同学能争取到:大一学年结束后,系里GPA名列前茅的学生享有一次转专业的权利,而如果这些学生不幸遇上了目标专业名额饱满的情况,则会与目标专业失之交臂。而这种名额限制的换专业制度,更不利于那些对最初选择的专业不感兴趣GPA不拔尖的同学的发展。同时,据被采访的同学陈述,转专业的例子在国内高校的硕士阶段更为少见。
  学生自由选换专业,一定程度上则要求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更灵活,而美国高校不惜资源和人力力求保证学生选换专业的自由度,必有其价值所在。当问及怎样看待中美高校选换专业制度之差异时,被采访的同学都称赞换专业的自由能让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更有兴趣和信心,更容易获得快乐和成功,而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灵活退换专业的机会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认知自己的兴趣,从而更准确地锁定人生的方向。这样会有效减少部分大学生在自己的兴趣盲区里盘旋挣扎的现象。
  选修双学位制度
  中美高校选修双学位制度的差异和选换专业的情况有些类似。在美国高校,有兴趣修双学位的任何学生只需把两个专业的课都修满即可,而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学生选修双学位的权利会受到GPA排名的影响:只有本专业GPA排名前列的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学院批准选修双学位,理由是GPA排名靠后的学生被认为不具有同时修好两个专业的能力。在国内,比起本科生阶段,硕博生阶段修双学位现象更为少见,部分被采访的同学认为此现象除了与高校教育制度有关,也与国内就业市场有关。但不论导致国内高校选修双学位不及美国高校普遍的原因为何,有一点可以推断的是美国高校修双学位的制度较国内相对应的制度灵活很多。
  选退课制度
  选退课制度是中美高校教育差异的另外一个大方面。被采访的同学一致认为,比起国内高校,美国高校的选退课制度更加尊重学生的自由和兴趣,所需的程序也更简单。黄同学根据自己在国内重点大学的本科学习经历介绍,国内大学基本上没有选课机会,除了自大三下学期至大四期间,同专业的学生每学期有两门自选课之外,其他的课程要求所有同学必修。而美国高校里,每个人的课程选择都是独立的,同一个专业的同学选择的课程可能非常不同,很少见有两个课表一样的学生。而且美国高校的选课范围很大,跨专业选课非常常见,同样退课也常见并且容易,并有辅导老师指导选退课;同样的现象在国内高校则很少见,一方面是因为退课系统不够灵活,另一方面是所选的课程即是必修课,不允许中途退课。
  在爱荷华州大,每学期的开课第一个星期内,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自由选退课,而在接下来一个月,需要选退课的学生只需填写申请表并获得系导师或院小秘的签名即可,而在之后的学期段直到期中考试后一个星期,决定退课的学生,除了需要填表签名之外,还需要交一小笔费用。值得指出的是,期中考试之后,每位老师都会给班里同学作出期中评估,并邮件提醒成绩在C以下的同学应该更加努力,或者建议他们考虑退课,以避免该门课程的分数对学生的GPA、申请奖学金的机会等其他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在奖学金方面,国内采取奖励机制,院系排名靠前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奖励,但成绩差的学生并不会受到惩罚。,而美国高校更多采取淘汰制度,低于一定标准的学生将面临取消奖学金资格甚至是退学等惩罚。在这种淘汰机制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更好地被激发出来。
  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
  提及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王同学肯定地说:&涉及到与课程有关的话题,我一边倒地支持美国的制度。(我)觉得美国教育成功的原因,一半归功于课程设计:课程种类多、选退课自由、课程内容有用、业内牛人授课。国内授课,照着PPT念,教授不发表个人独特见解,学生参与少。美国这边(的教学),有用,不是听小说,不是听瞎吹,能学到知识,收获很大。有些(老师授课)妙趣横生,有些(老师授课)呆闷,但这些无所谓,关键是非常有用。国内的课程有些特别难,但是毕业之后却不到,有些特别简单。美国的课程设置全面,虽然不一定很难,以后对工作却很有用。&
  对此话题,多位被采访者的见解如出一辙,大家认为美国教学好,主要是老师的质量高,美国的课程设置得非常细,课程讲得非常透彻。美国教授要被选评为&distinguished professor(杰出教授)&,必须具备&leadership(领导才能)&、&research(研究能力)&、&teaching(授课水平)&或者 &Community Service(社区服务)&这几项中的至少两项才有参选资格。因此,美国老师的教学水平会一定程度影响这位老师的评选资格,这样就激励老师更加努力地执教。
  关于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黄同学评价道:&美国的课程设置实际有用,学生要做什么,就学什么,这样很少有学生愿意逃课,因为学生的心态是,逃一堂课就少学了一些有用的知识。在国内,研究生受限制必须要修一些课,选的课很有限,老师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上讲的话题是都是一些已经很成熟的旧东西。有些学生的心态是,平时逃课不学,考前复习一下一样能拿高分。&当被问及国内高校的教学风格时,他简短地这样形容:&老师和学生基本各尽其职,前者负责讲,后者负责听。&
  导师制
  对于国内高校的导师制,被采访的同学提到一个词:&名额&。意思就是,在国内高校,只有部分学生有自选导师的机会,获得这种机会的标准是考研的分数,保研生可自选导师,而刚过线的学生在此方面则处于被动。
  在美国高校,学生选择导师没有&名额&的概念,因为导师对学生有最终录取权,因此只要有足够的项目资金,导师可以录取自由数量的学生,而录取条件则重在学生简历。在国内,导师带的学生数量也有限制,黄同学说,在他的本科母校(列入国家首批9大重点高校),副教授至多可以带2名研究生,教授最多可带4名研究生,而讲师就没有带研究生的资格。
  谈到中美高校导师的职责时,黄同学说:&美国导师并不花很多时间做项目,而更注重写项目计划申请书,申请项目资金和指导学生。中国的导师要申请项目还要做项目,指导学生的时间很少,因此跟学生沟通很少。(导师的)办公室和上课的地方间隔很远,在学校里面难找到导师,有名气的导师不用坐班。而在美国高校里老师都是平等和相互独立的,每个老师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待在学校,不论地位。&
  学术研究特点
  笔者分别邀请被采访者比较中美高校的学术研究特点的区别,根据他们的回复总结出一下几方面差异:
  一、美国高校的项目研究处于领头羊的姿态,重于创新,而中国高校的学术研究更加在于模仿学习。相对于美国高校学术研究,国内研究项目内容简单,研究的技术可能本身已经很成熟,前沿性和理论深度有待加深。
  二、国内学术研究的方向趋向商业化,导师和学生分别扮演老板和员工的角色,老板决定做什么项目,学生负责打工;而在美国高校,学生有独立的学术研究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在国内,导师的薪水主要靠拉项目,学生拿到的工资很少,但在美国,教授即使拉不到项目也能拿到丰厚的薪水,可以专心辅导学生,一般高校的理工科也会提供很多RA(研究助理)和TA(教学助理)职位,学生靠自己的劳动可以拿工资,工资一般足以支配学费和生活费。
  三、国内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毕业论文,而非学术研究,在美国高校,很多学生都在做无人尝试过的顶层研究项目,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可以发表独立的论文,并申请专利,然后选择卖向市场或者自己开公司,而这样的公司往往是很难被复制或超越的。
  那么,中美高校导师在学术研究中分别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两位被采访者都认为国内高校的导师并不会对学生的研究给予很多指导,原因在于导师忙着拉项目,然后分配给下一层的小老板来做,每个小老板则分别管理一批学生,这种金字塔结构的管理方式让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有限。因此,经常出现,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导师还不知道学生的名字。但是,小老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则非常频繁,也经常见到小老板和学生一起出去吃饭聊天。这种现象在美国就很少见,因为师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美国高校导师根据个人标准录取学生,给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监督或指导,年轻的导师一般会督促得更严格一些,要求学生定期汇报研究进度。年长的导师则偏向宏观指导学生的研究,而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王同学拿自己的导师为例,他说:&我的导师告诉我 &You are the driver. You can take me anywhere.& 比如说,他会告诉我要去罗马,但至于路线怎样走,都由我个人决定。&
  而评比起中美高校导师所扮演的角色,被采访的同学都分别表示学术研究应该在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力求产生新的研究想法和思路,而国内高校的金字塔结构是典型的不平等结构,不利于培养学术研究者的创新意识。
  考试制及学业压力
  在国内大部分学生的印象里,美国高校教育具有严格的学术要求,理工科的博士学位可能需要4至7年时间才能完成。这一观点得到了被采访同学的一致认同。&虽然美国硕士修课平均每个学期只有三门,数量并不多于国内硕士的课程量,但劳累程度一定比国内大多了,加班熬夜是非常常见的,&刘同学说,&科目成绩和平时的付出严重成正比,平时耍小聪明,期末成绩不可能好&。王同学也支持了这个观点,他说国内的考试分数渠道单一,比例最大的在于期末考试,所以认真抱佛脚照样可以拿好分数,而美国老师会很频繁地布置记分的课后作业,平常的表现会影响期末成绩,所以必须一直都认真对待。
  采访过程中,被采访学生还谈及中美高校体系的其他差异,例如美国高校非常强调学生尊重知识产权,很少有国内常见的作业抄袭风;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每位学生都需要对团队项目作出同等力量的贡献,相比之下中国同学则更重情面,会出现个别组员包揽整个项目任务的情况;美国高校里常见四五十岁的硕博生,他们本科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当觉得有需要拓宽或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时,会重返校园继续攻读学位,这与国内趁年轻一口气拿下学位的现象比起来,更体现出了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美国的大学对课外活动的要求很高, 在美国学习全A并不能保证上好大学。有一项专长或特长再加上好成绩单才会有基本的保证。除此之外,丰富的课余活动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我建议想来美国读书的学生,不妨玩精玩通一个特长,胜过死读书,读死书。
供稿人:澳际石家庄分公司美国咨询助理  王娇妞
特别声明:此文章为澳际公司原创文章 如有转载请注明澳际及作者姓名
获取更多最新留学动态,还可 ,或 ,或拨打热线400-601-0022 。
责任编辑:天琪宏伟
移动端找专家
姓名:王婷梅
所在分公司:大连
从业年限:1年
英国考文垂大学文化传媒学硕士毕业有留学海外背景
有一定的业务知识量和一定的工作经验
性格开朗,工作认真负责,细致入微
个人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喜欢运动
1.本网独家发布的稿件和图片,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
网站导航 >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 2000 - 2015 澳际教育, All Rights Reserved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灯市口大街33号 国中商业大厦2-3层
联系电话:400-601-0022
京公网安备号
京东工商留学广审[2003]年 第0008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美大学的差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