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四做号杀条件怎么观察只有才是必要条件最正确的?

大家都在搜:
扫描二维码安装房天下APP
手机浏览器访问房天下
> > 问题详情
英雄联盟连杀几次才超神?最好把从大杀特杀到超神需要满足的条件都说说,谢谢
浏览次数:0
first blood 第一滴血you have slain an enemy 你杀死了一个敌人 double kill 双杀triple kill 三杀ultra kill 四杀penta kill 五杀 killing spree 大杀特杀 (3个)dominating 主宰比赛 (4个)rampage 暴走 (5个)unstoppable 无人能挡 (6个)god like 接近神了 (7个...
first blood 第一滴血you have slain an enemy 你杀死了一个敌人 double kill 双杀triple kill 三杀ultra kill 四杀penta kill 五杀 killing spree 大杀特杀 (3个)dominating 主宰比赛 (4个)rampage 暴走 (5个)unstoppable 无人能挡 (6个)god like 接近神了 (7个)legendary 超越神啦 (8个)中途不能被英雄击杀,被英雄杀了就重新计算
房天下知识为您分享了一条干货
8人 期间不能被英雄杀 被野怪、小兵、塔杀死的不打断连杀数 First Blood 一血Double Kill 双杀Trible Kill 三杀Ultra Kill 四 Panta Kill 五杀unstoppable 无人能挡dominating! 主宰比赛godlike 接近神 legendary 超神
没有什么特别要求 想超神就连续击杀9人。中间不能死。一死重新开始。
手机动态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邮箱/手机号码!
请输入密码!
没有房天下通行证,
下载房天下APP
提问获取更多回答
ask:2,asku:1,askr:56,askz:18,askd:33,RedisW:64askR:87,askD:64 mz:hit,askU:0,askT:0askA:152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英雄联盟连杀几次才超神?最好把从大杀特杀到超神需要满足的条件都说说,谢谢_百度知道
英雄联盟连杀几次才超神?最好把从大杀特杀到超神需要满足的条件都说说,谢谢
有人说7人,有人说8人,还有人说9人……到底是连杀几人超神哇?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期间不能被英雄杀 被野怪、小兵、塔杀死的不打断连杀数 First Blood 一血Double Kill
双杀Trible Kill 三杀Ultra
Kill 四 Panta Kill 五杀unstoppable 无人能挡dominating! 主宰比赛godlike 接近神 legendary 超神
采纳率:54%
first blood
第一滴血you have slain an enemy
你杀死了一个敌人 double kill
双杀triple kill
三杀ultra kill
四杀penta kill
五杀 killing spree
(3个)dominating
主宰比赛 (4个)rampage
暴走 (5个)unstoppable
无人能挡 (6个)god like
接近神了 (7个)legendary
超越神啦 (8个)中途不能被英雄击杀,被英雄杀了就重新计算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期间不能被英雄杀 被野怪、小兵、塔杀死的不打断连杀数 First Blood 一血Double Kill
双杀Trible Kill 三杀Ultra
Kill 四 Panta Kill 五杀unstoppable 无人能挡dominating! 主宰比赛godlike 接近神 legendary 超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杀8个人不死就可以超神。看着挺霸气哈。
杀9个人,并且中途没被敌方英雄终结过就可以超神了!
连杀6人是的悬赏就是600
但是要超神要连杀7人中间不能被终结
7次及以上,只要没被敌方中断。杀三个试大杀特杀。四个无人能挡,五个主宰比赛,六个接近神,七个超神。唯一的条件是不能被中断!
连杀8个人,大杀特杀是3个人头,没什么要求,不死就行
其他7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英雄联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彩票计算方法仅供参考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彩票计算方法仅供参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做才是得到
我的图书馆
做才是得到
&没人能一手把你拽到天堂,也没人能一脚把你踹到地狱,命运是苦是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所以,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苦才是人生2》(践行版)做才是得到:索达吉堪布给你点滴加持索达吉堪布/著人生皆苦,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方能勇猛精进,心想事成,离苦得乐。《做才是得到》内容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办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另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  继《苦才是人生》出版后,无数读者依此点亮了自己的心灯,在生活、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不同的利益。同时,他们也希望滋润到更多的佛法甘露。因缘具足,上师索达吉堪布又为大家奉上了这本《做才是得到》。  如果说《苦才是人生》让大家正视了活也苦、死也苦,世间一切皆无常的事实,那《做才是得到》这本书,则在此基础上更近一步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脱离逆境,不怕苦、不怕死。  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作者序愿大家以此得到点滴的利益今年因为偶然的机会,写了一本《苦才是人生》,得到不少人的认可和支持,说看后多了一分坦然面对痛苦的力量,对生活、对工作、对人生挺有帮助,这让我非常欣慰!  不过,也有人问我:“这些道理虽好,我也都懂,但平常遇事还是用不上,该怎么办呢?”其实,这就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差距。  在唐朝,白居易曾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禅师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十分失望:大名鼎鼎的鸟窠禅师,竟然会如此平常,毫无玄妙高超之处。于是不悦地说:“这个道理,三岁小孩也知道。”  禅师答言:“三岁小孩虽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的确,道理再高妙,如果只停留在字面上,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却从来没有在现实中用过一次。那么,道理就是道理,你就是你,你与道理之间的距离可以跑一匹马。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从佛法中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你最好的方法,可你从来不去做的话,到头来也于事无补。就像医生给你治病,你若拿着药方却不吃药,这药再可以起死回生,你的病也好不了。  陆游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来的,始终很表面,要想知道它对自己究竟有没有用,只有亲自做一做才会明白。  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才是得到》。里面的很多殊胜窍诀,只有当你真正去做了、尝试了,依靠佛法无形的加持,你的身体上、心灵上,才会或多或少得到不同的利益。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不可能一口就吃成胖子;路要一步一步走,不可能一步就跨过千里。同样,调心也要一点一点来,不可能修了几天就想超凡入圣。只要你今天比昨天有一点进步,这就值得欢喜了。如此日积月累,滴水才可以穿石。  当然,书中的有些内容,也许超出了有些人的认知范畴,一下子似乎很难接受。但不要因为跟自己的教育相反,就一概排斥、否认,“我觉得这在忽悠人”、“我觉得这不可能”……  要知道,我们的分别念并不可靠,佛陀也曾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尤其对于比较陌生的领域,最好是以理性智慧来抉择、观察,而不能单凭“我觉得”来下定论。毕竟,我们已被自己的分别念欺骗很多次了。  如今在西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并认同佛教的理念,并将之应用于临床治疗、临终关怀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果。以前对佛教抱有成见的人,也不得不以全新的视角,对深奥的佛教理论重新探讨。所以,佛教到底是迷信,还是智信?相信时间会慢慢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其实,你信不信佛教,这个并不强求。然而,人生在世,你我都难免生老病死,而佛教中,正好有面对这一切的殊胜窍诀。假如你用了别的方法都于事无补,那么,试一试佛教又有何妨呢?索达吉于中秋月夜有感而发日目 录作者序:愿大家以此得到点滴的利益第一章 做,就是得到  学佛,不仅对来世一定有帮助,今生也会令自己有一种快乐之感。即使你没有发财、事业上不成功,也不会像没学佛的人那样一蹶不振,而始终都会有一种满足感。1.学佛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2.多做利他的事就不苦3.想除苦,修“自他相换”就行4.有些病,请交给佛来医5.改变一种观念,就可能新生6.怕老是没用的7.有归宿感的人,晚年不会苦8.人老了,投靠阿弥陀佛可能最有意义9.念一声佛号,功德无法估量10.死是大苦,请佛来帮您解脱11.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12.爱护物命,从点滴做起13.孤独无援时,不妨试一试佛法第二章 笑谈人间几多苦  我们的痛苦,实际上不是来自于外境本身,而是自己内心的执著。古罗马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也说过:“真正困扰我们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想法。”1.苦才是人生2.快乐并不可靠3.祸不单行很正常4.有钱有地位,苦就会少吗5.“人有财发疯,牛有草发疯”6.不过分追求金钱,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7.你是那个总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吗8.布施不是非钱不可9.天高不算高,心贪第一高10.获取财富,不要盲目跟风11.“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12.其实,你并不穷13.苦与乐的真谛第三章 把无常变成人生的正能量  佛教常说的“苦”,不是指痛苦,而是指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这是非常细微的,以至于人们常忽略它的存在,直到哪一天疼痛了、没钱了、失恋了,才开始叫苦连天,但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1.无论自己身上发生什么,都不必觉得很倒霉2.懂得无常,才不为感情所伤3.珍惜感情,绝不贪执4.痴情不是奇迹5.感情执著,必来自于前世怨仇6.珍惜现在,比妄想未来更重要7.把一天的生活当一生来观修8.多修无常,得佛安慰9.如果想专修一法,无常最为重要10.警惕无常11.无常绝不会按常理出牌12.请为来世找寻方向第四章 懂因果的人有福  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先把这个给别人。比如,想发财,就要先把钱财给别人,这是布施;想长寿,就要先把生命给别人,这是放生;想开智慧,就要先把智慧给别人,这是法施……总之,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这些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这就是因果规律。1.嫉妒别人,只能害了自己2.“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3.骂人的果报相当可怕4.做人要厚道5.“害心是地狱的使者”6.不要随便发恶愿7.随喜恶人,恶报更大8.一念之差,福报顿消9.善心能带来最大的福报10.心善的话,做什么都会积功累德11.任何苦乐都不会无因无缘12.有就享受,没有就坦然接受第五章 佛的加持不可思议  什么时候,当你倾力做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热爱它、喜欢它,并想用它来造福更多的人。那么,财富自然会滚滚而来,幸福更会与你如影随形。1.学佛后,有些感应非常奇妙2.一丝善念,胜过万千灵丹妙药3.若想孝敬老人,教他用转经轮4.转经轮可以让你心想事成5.供佛就有大福报6.右绕佛塔,功德无量7.转绕佛塔时要有想法8.有信心,狗牙也是佛牙9.“我的妈妈叫绿度母”10.当你的生活出现障碍时,祈祷莲师十分重要11.观修莲师,别的佛会不会生气12.想除去负罪感,就念金刚萨埵心咒13.积福是不是一种执著第六章 孝顺父母的智慧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从世俗角度而言,比父母更重要的事情是没有的。1.父母之恩,深似大海、高如须弥2.尊敬长辈,连动物也懂3.不要指使父母为自己做事4.不恭敬父母,佛也曾遭报应5.父母需要你时,你在哪里6.绝对不敢轻视老年人7.听老人言没错8.最大的孝顺是让父母不再怕死第七章 佛是这样关怀临终者的  当今时代,人们对临终者的关怀远远不够。如果谁家生了个宝宝,全家人有一套娴熟的“育儿经”;可是家里有位老人濒临死亡,许多人只有哀伤、无助,想帮他却不知从何做起。1.再放不下就晚了2.念“阿弥陀佛”,老少咸宜3.极乐世界要经常想4.睡觉时要吉祥卧5.“生前拥有再多的财产,都比不上死后的一句观音心咒”6.亡者已逝,请别再给他添苦7.愿人人都掌握“刹那往生法”8.别把“文武百尊”当泥菩萨9.临终一念至关重要10.人死后并非一了百了第八章 看法决定活法  如今人心有点浮躁,好多人都喜欢向外索求,自以为所追求的一切,肯定是快乐的源泉。其实,你若静下来内观自心,有时候就会发现:你现在追求的东西,未必是真正需要的东西。1.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2.要想获得快乐,必须要有产生快乐的因3.永远牢记自轻他重4.纵有十分福气,也只享受三分5.忘恩负义,天人也会嫌弃6.挑剔别人前,请先挑剔自己7.挑拨离间,来世变成哑巴鬼8.谗言最容易让人轻信9.善于倾听就是智者10.“货物要过秤,方知其轻重”11.有信仰,就能活出奇迹附录  愿人人都能成就所愿:索达吉堪布精彩开示录后记 & &请用你的感悟帮助别人第一章做,就是得到  没人能一手把你拽到天堂,也没人能一脚把你踹到地狱,命运是苦是乐,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所以,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1.学佛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  学佛,不仅对来世一定有帮助,今生也会令自己有一种快乐之感。即使你没有发财、事业上不成功,也不会像没学佛的人那样一蹶不振,而始终都会有一种满足感。  我经常想:学佛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就是对生老病死有所准备,一旦出现疾病、死亡,不会觉得特别不幸,反而有勇气从容面对。  不学佛的人不是这样,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或者遇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就会抱怨命运不公,自己实在太倒霉了。  对他们而言,平时几乎很少考虑:“我病了怎么办?死了怎么办?”即使偶尔考虑一下,也只是给自己买一份保险。其实这些并不保险,医疗保险不能保证你不生病,养老保险不能保证你不衰老,保险公司再怎么厉害,也解决不了你的生死大事。  一个人只有学了佛,面对这些才会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快乐时突然出现痛苦了,这没什么,苦乐本就是无常的;健康时突然出现疾病了,这也很正常,轮回的本性就是生老病死;亲朋好友忽然离去了,这就是聚际必散的规律。可见,佛教对于人生种种,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认识。  曾经有一次,我遇到一个不信佛的知识分子,作了短暂的交流后,他说:“你们佛教还是可以啊,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人生。”为什么这么说呢?皆因从生到死这一段历程,世间人按照寻常的方式理解,结果一直在痛苦中打转;而学佛的人会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结果走出了不同的人生。  有些人学佛后被人嘲笑,开始闷闷不乐。其实这没什么可忧恼的。古人曾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对于真正的大道,上等者听了,会脚踏实地去做;中等者听了,想起来就做,想不起就不做;下等者听了,不但不接受,反而大声嘲笑。学佛后,你会发现一种莫名的欢喜在心里冉冉升起,真的不可思议。所以,遭人讥笑时,没必要以此为耻,而应当引以为荣。2.多做利他的事就不苦&  佛陀告诉我们:人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益他人中产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只为自己而引起的。你若能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去慢慢改变,其实得到幸福很快,并且很长久。  当今这个时代,生活上跟以往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内心的痛苦、压力、烦躁,却比过去增加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真可谓“得”不偿“失”。  过去,不少人以为有钱就会带来快乐,但后来有了钱才发现,快乐并没有如期而至,痛苦却是层出不穷。  美国盖洛普调查证明:按100分为满分的话,中国消费者在1994年,幸福指数是69分;1997年最高,达到71分;十年后的2004年,却降到了67分。  这说明了什么?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刚开始觉得很幸福,但没多久,幸福指数就日渐下挫。不说全世界,仅仅是中国,据统计,每年就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  实际上,人生本来就充满了痛苦,不管你有钱有势,还是家境贫寒,都注定要经历各种苦。但凡夫人以为生活本该充满快乐,并对此寄予了厚望,一旦遇到违缘,就会难以面对、接受、甚至可能万念俱灰,选择一条“不归路”。  美国史学教授达林,曾写过一本书叫《幸福的历史》。主题就是:人类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幸福?  答案是什么呢?“如同神话里盛过基督宝血的神杯一样,极致幸福也可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  换句话说,真正的幸福是得不到的。这种观点,可以说与佛教中讲的“三界无安”不谋而合。  或许有人驳斥:“人生中并非全是痛苦,还是有一些快乐的。”话虽不错,但实际上,这些快乐都是暂时的、无常的,随时可能会变成痛苦。所以,我们的快乐,就像一块蓝布上的小白点,只是偶尔的点缀,却不是人生的底色。  还有人以为,快乐存在于感受官之上,比如身体的接触、悦耳的声音、漂亮的东西……确实,这些都可以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特别肤浅,有时候通过药物也可以获得。  其实,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人要想离苦得乐,就必须从内心下手。  怎么下手呢?  关键要知道:痛苦的根源是对自我的执著。因此,一旦你试着不再执著自我,将生活的重心转为利他,你会发现,原来压得你喘不过气来的东西,譬如对名利的殚精竭虑、对感情的患得患失,不知不觉中就不在了。  有个教授和一个学生在田间小道上散步,突然看到地上有双鞋,估计是附近一个农夫的。学生对教授说:“我们把鞋藏起来,躲到树丛后面,看看他找不到鞋子的感受怎么样?”  教授摇摇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你可以通过帮助他给自己带来更多快乐。你在每只鞋里放上一枚硬币,然后躲起来观察他的反应。”学生照做了,随后他们躲进了旁边的树丛。  没多久,一个农夫来到这里,把鞋往脚上套去。突然,他脱下鞋弯下腰,从里面摸出了一枚硬币,脸上一下充满了惊讶和欣喜。他又继续去摸另一只鞋,又发现了一枚硬币。这时,教授和学生看见他激动地仰望着蓝天,大声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话语中谈到了生病无助的妻子,没有东西吃的孩子……  学生被这个场景深深地感动了,他的眼中充满了泪花。这时教授问:“你是不是觉得这比恶作剧更有趣呢?”  学生说:“我感觉到了以前从不曾懂得的一句话——给予比接受更快乐!”佛陀告诉我们:一切快乐,都是从利益他人中产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只为自己而引起的。你若能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去慢慢改变,其实得到幸福很快,并且很长久。3.想除苦,修“自他相换”就行&  寂天菩萨说:“若想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就,让自他从苦海中解脱,最为秘密的窍诀,就是修自他相换。”  常有人对我说:“堪布,请您给我传一个窍诀吧!”  其实,真正的窍诀就是修“自他相换”,把自己的快乐施给他人,他人的痛苦由自己代受,这也是换位思考的一种更深层的修行。  那么,自他相换该如何修呢?要依靠呼气、吸气进行修持。  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快乐、善根、健康、福报等变成白气,从鼻孔呼出,融入众生的体内,令他们获得圆满的安乐;  吸气时,观想众生所有的痛苦、烦恼、魔障等变成黑气,从鼻孔吸进来,融入自己的身体,由自己来代受这世间的一切不安与痛苦。  这不仅是殊胜的大乘修法,也是消除痛苦最快速、最实用的窍诀。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不可能一生中完全一帆风顺,没有任何违缘。有时会不幸患上肺炎、肝炎、癌症等疾病;有时会遭遇到人或非人的魔障侵害;有时心情沮丧,觉得每个人都看不起自己、岐视自己;有时候心中的烦恼特别猖狂……  曾有个老人给我打电话:“堪布,我现在非常痛苦,又生病,别人又欺负我,您能不能给我找一个解决的办法呀?”  其实不要说是我,就算是诸佛菩萨,除了这个自他相换法以外,也没有别的了。于是我对他说:“你可以观想自他交换,代一切众生受苦。”  那个老人听后回答:“这个办法也对,但我想——嗯,应该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吧?不然的话,怎么还这么痛苦呢?”  我当时想,一方面可能是这个老人的业力现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来调伏心,总以为从什么地方吃点药、得个加持,依靠某种物质的力量就能消除身心的烦恼。其实,当我们身心感到痛苦时,《修心七要》中告诉我们:修自他相换,是上上下下最根本、最唯一的窍诀!4.有些病,请交给佛来医&  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人类已知的疾病,大概有三万种,其中约有一万种,也就是三分之一的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而其他大多数疾病,现代医学暂时束手无策。  长期被病魔缠身的人,每天睡觉时辗转反侧、夜不成眼,怎样躺卧也没有一个舒适的时候,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简直度日如年。他们往往暴躁易怒,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对别人的一切都看不顺眼,性格要比过去固执得多。此时就算有人肯照顾他,他也时常挑三拣四,甚至破口骂人。  世间人在生病以后,想到死亡可能突然来临,经常不寒而栗、坐立不安。由于魔障、恶缘的牵制,以致在梦中、甚至白天有许多迷乱现象,使得身心无法自主,真是迷乱中的迷乱,也有人因此而自寻短见。  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讲过:“病苦害人命,病为死王使,众生受斯苦,此苦不可说。”确实,我们的病痛难以忍受,没得病时感觉不到,一旦不幸得了病,到医院里一看,自他都是苦不堪言。  尤其是当今社会,许多怪病层出不穷,不管是身体上的四大不调,还是精神上的抑郁症、自闭症,许多人罹患了之后四处求医,却常常药石无效。  佛教中讲过,疾病的成因有两种:一是前世的业力,二是今生的外缘。后者治疗起来相对容易;但前者的话,单靠求医问药很难治愈,此时就需要向佛法求助了。  我认识一个人,曾经得了非常严重的慢性疾病,在一些大医院治疗,花了6万多,效果也不是很大。失望之余,她听说喇荣佛学院的坛城对调心治病很有帮助,于是就来这里转坛城塔、磕头,又去朝拜了德格虹身成就者的塔,依靠这些方法,再配合一些简单的调养,结果不到一年半,她的病就痊愈了。  生活里,有些病,药物是无能为力的,甚至还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这时,你可以试着去念咒、转绕、顶礼、忏悔、发愿,通过祈求诸佛菩萨加持等途径,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方面的事例,古往今来发生得实在太多了。  以前色拉寺也有一个14岁的小喇嘛,叫耶喜。一次他牙痛得厉害,下颚发炎肿得很高,不能吃东西和说话。当时,耶喜的伯父把他送到一位老僧人那里。只见老僧人念了几句含糊不清的咒语,转身过来,对着耶喜肿胀的下颚,吹了一口气,整整一个星期,老僧人都在这样做。  第八天,老僧人在发炎的地方,吹了三大口气。那肿胀的地方突然裂了,脓汁流了出来,疼痛立刻消失。最后,小耶喜的牙疼神奇地痊愈了。佛法是不可思议的,在现世里,当你的身心遇到解决不了的病苦时,不妨去求求佛的加持,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5.改变一种观念,就可能新生  世间上不少人自以为不怕死,自以为看透了死亡,平时讲得天花乱坠,但死亡真落到头上时,顿时惊惶失措、恐惧万分。而有些不识字的老太太、老爷爷,平时特别虔诚地一心念佛,在死亡来临时,他们对往生充满了信心。  信佛的人,死也快乐、活也快乐,怎样都能随缘而转。  1976年,有位美国妇女去纽约拜见敦珠法王。她原本对佛教并不热衷,只因自己病得很严重,绝望之余,就想看看西藏上师到底有什么办法来救她。  她走入房间,一见敦珠法王慈悲、亲切的模样,眼泪就掉了下来,冲口而出说:“我只能再活几个月了,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  这时,法王温和地笑了起来,平静地告诉她:“不仅是你,我们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过是迟早而已。”  听了这几句话,她的焦虑当下消失,明白了自己存有解脱的希望。随后,她皈依了佛门,在法王面前接受一些面对死亡的窍诀。最后,她因为全心全力地投入修行,奇迹般地获得了痊愈。  可见,有些绝症患者虽被医生判了“死刑”,但通过佛教的一些观修窍诀,会产生戏剧化的治疗效果。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这样治好,但就算好不了,懂得佛教的道理之后,当死亡真正来临时,内心也不会特别恐惧。  我们离开人间是正常现象,不管是谁,得了绝症或是临终的时候,用不着绝望,绝望也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好好地祈祷、发愿、念佛,才是最好的办法。我就认识一个大学生,她得了癌症。后来她放下一切,临死之前一心念佛,结果癌症奇迹般地消失了。  对世间人来说,一听到死亡的消息,就非常恐怖、非常伤心,觉得一定要活下去。而信佛的人,因为早就有所准备,死也快乐,活也快乐,怎样都能随缘而转。所以,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学佛和不学佛有很大差别。6.怕老是没用的  人的一生,包括少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其实是很好的修行教材。面对衰老的来临,修行人与世间人有天壤之别。  有人曾说,孩子初生时大哭,是在控诉轮回的痛苦。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的婴儿在不断成长,小学、中学、大学、成家立业……韶华之年,他表面上看来青春美满,但实际上生命却在一天天缩短,正在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时,不知不觉就会步入老年,感受衰老的痛苦。  世人虽喜爱青春韶华,却不想暮年这么快就到来,诚如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所言:青春时光刚刚谢落,衰老就会现于眼前,尽管人人都想青春常在、永远不老,但青春与衰老就像赛跑一样,刹那不停地就流逝了。  人老了以后,皮肤、头发、骨骼等都会加速退化,虽然渴望欲妙受用,怎耐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身体的风脉衰退,以至于承受力、忍耐力极其薄弱;行住坐卧、稍稍活动就会气喘吁吁,感到困难重重;做什么事都很费劲,常常感到苦恼、绝望。  有时我去一些养老院,看到那里的条件不错,但老人们心里很落寞。如果你不懂何为老苦,到了那里以后,看到老人们睡的地方、吃饭的状况,就会感悟到:“哦,总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这样。”  有些老年人常夸耀自己年轻时如何漂亮,但现在再怎么讲,脸上也找不到一丝漂亮的痕迹。而且,平日里说话吞吞吐吐,走路颠颠倒倒,跟年轻时相比,简直相差悬殊。  不过,面对衰老的来临,修行人与世间人有天壤之别。  法王如意宝圆寂前两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老人家讲《大圆满前行》《宝性论》时,引用佛经、印藏大德的教证滔滔不绝。不信佛的领导听到后,特别惊讶:“啊,七十多岁的老人,还能背出这么多教证?真是太精彩了!”  明朗大师造《三戒论注疏》时也是年过七十了,他在此论的结尾中说:“尽管我年纪大了,但智慧却有增无减,越来越炽盛。”  在藏地,荣索班智达活了119岁,汉地的虚云老和尚圆寂时是120岁。  我家乡还有一位老人,从年少起就坚持每天磕100个头,至今也从不间断。现在他虽有96岁了,但仍身体硬朗、精神瞿铄,上楼梯也不需要人扶。  怕老是根本没有用的。人的一生,包括少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其实是很好的修行教材。我们若能对此认真思维,认识到无常是世间不变的规律,并对此产生坚定的信解,那在老年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该抓紧时间做些什么。7.有归宿感的人,晚年不会苦  一个人,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得到不怕病、不怕老、不怕死的境界。  老年人不念佛,真的很可怜。  他们到了晚年,天天指望子女来看望自己。但现在这个社会,子女因为太忙碌,很少有空去看父母,于是他们非常失落:“我老了,所有人都不管我……”  其实,他们若能像藏地老人那样念佛,心里有一种归宿感,内心自然不会有这样的波澜。  在我的记忆中,凡是见过的藏族老人,没有一个不念佛的。很多藏地老人不喜欢子女常来看自己,怕打扰自己念佛。比如自己每天要念两万遍佛号,如果子女来了,就不得不陪他们聊天,佛号就不一定念得完。所以,很多老人要求子女没事千万别来,只要定期送点食物就行,甚至送完食物也要赶紧离开。  我小时认识一个人,叫桑当嘎洛,我对他印象比较深,平常有空的时候,脑海里经常浮现他的笑容和慈祥的目光。我们之间的交往,可能有十几年。每次看到他,他总是坐在屋子里念佛,用一个大大的手动转经轮。他每天只吃一顿午饭,一般跟家人不接触,要求他们送进来。家人也是非常孝顺,中午好好地供养他,除此之外,他一天中不见任何人。因为我们两个人在行持善法方面,有共同的见解,小时候我经常去他那里,听他讲一些佛经的公案。  我认识的这位老人,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在家人,他十几年如一日,每天都是轮经轮、念佛,行为与现在的很多老人完全不同。现在的老人是什么样呢?要么终日茫然地等待着,要么在家里吵吵闹闹、说是道非,管孙子、管儿子,经常参与没有意义的事,如何度过晚年从来没有一点点预计。  如果他们能念佛,就不会浪费剩下的宝贵时日了。每天在清净的念佛声中度过,心里会非常清凉,临终时也会十分安详。  在明代,湖南衡阳有一姓黄的铁匠,一家四口都靠打铁维生,生活特别艰辛。他常常感叹:“人生实在痛,不知何时才能获得快乐?”  一天,有位行脚僧路过,他问僧人:“有没有既不花钱,也不妨碍打铁,还能离苦得乐的方法?”  僧人告诉他:“如果你不停地念阿弥陀佛,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就没有痛苦了。”  他听了之后很有信心,从此一边打铁一边念佛。推风箱时,推一次风箱念一句佛;打铁时,也是打一锤念一句佛。  他妻子说:“站在炉边已经够热了,打铁也够累了,你还要念佛号,会把人累坏的!”  他笑笑回答:“平时在炉边很热,念佛后反而清凉;平时打铁腰酸背痛,念佛后反而轻松,晚上睡觉也很好。”  后来有一天,铁匠对妻子说:“我要回家了。”  妻子不解:“这不是你的家吗?”  他说:“回极乐世界去。”随即口说一偈:“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说完便站着往生了。生活中,很多人自以为看透了生死,可真正看到医生的“病危通知书”时,依然手忙脚乱,感觉天崩地裂,非常渴望多活一段时间,哪怕是一个小时,一刻钟也愿意。可是念佛的人不会这样,在面对衰老、死亡等问题上,他们往往有不同于世人的一分从容与自在。不过,遗憾的是,如今又有几个人会向念佛的老人,投去关注、效仿的目光呢?8.人老了,投靠阿弥陀佛可能最有意义  想要往生的话,除了要有阿弥陀佛的加持,更需要自己的深信发愿。倘若自己都不愿意往生,纵然阿弥陀佛的加持不可思议,也不可能拽着头发把你拉到极乐世界去。  人老了,应该为自己寻找生命的归宿了。而在所有的归宿中,投靠阿弥陀佛最有意义。在藏地,老人都能做到三不离:口不离佛号或心咒,左手不离念珠,右手不离转经轮。但汉地很多老人不是这样,他们离不开的是什么?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或许有人认为,念佛只能在家里念,到外面就不能念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在行住坐卧中,都要做到念念不离佛号。  在《净土圣贤录》中,就讲过一则精彩的公案:  清朝年间,杭州有一位出家人,平素喜欢吃冬瓜,被人们称为“冬瓜和尚”。  冬瓜和尚平日少言寡语,每天吃完饭后,就到街上边走边念佛,晚上回来后也念佛不辍。如此寒暑不断十余年。  他有一个朋友,叫慧照法师,看他一天到晚在街上走来走去,总觉得他修行不太用功,但也不好说什么,因为他的习惯就是如此。  一天,冬瓜和尚对慧照法师说:“明年正月初六,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能不能来送我?”慧照法师根本不信,认为他是在开玩笑,但也勉强答应了。  到了正月初六那天,慧照法师去他的寮房,结果冬瓜和尚不在,出去吃饭了。慧照法师心想:“竟连一点准备都没有,还说要往生,哪有这回事!”  冬瓜和尚吃完饭回来,见到慧照法师,就问:“你来找我干什么?”  慧照法师回答:“你不是说正月初六要往生,还叫我来送吗?难道给忘了?”  冬瓜和尚一拍脑袋:“哎呀,多亏提醒,我还真差点忘了。”随即就沐浴更衣、焚香礼佛,并对慧照法师说了一偈:“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说完,便安然示寂了。  这位冬瓜和尚,表面上经常逛街,但心里从来没有离开过念佛,佛号已融入了他的一切。一个人若能像他那样,时时处处不忘念佛,对阿弥陀佛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即使很愚笨,也能获得成就。正如《二观察续》所言:“愚者具坚信,彼可获悉地。”  即使你不懂现代的尖端科技,也不懂佛教的诸多道理,但只要有一颗虔诚的信心,听到极乐世界的功德,百分之百诚信:“西方肯定有极乐世界,我一定要往生!”单凭这样的信心,也一定能得到大利益。  毕竟,想要往生的话,除了要有阿弥陀佛的加持,更需要自己的深信发愿。倘若自己都不愿意往生,纵然阿弥陀佛的加持不可思议,也不可能拽着头发把你拉到极乐世界去。9.念一声佛号,功德无法估量&  不同的佛号有不同的功德,就像这个世间上,不同的药可以治疗不同的病一样。其实,念佛号的话,不管老年人也好、年轻人也好,有地位也好、有钱财也好,黄种人也好、白种人也好,什么样的人都能得到利益。  对有些根基的人来说,念一个“阿弥陀佛”足以让自己成就,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一概否认其他佛号的功德。  毕竟众生的根基、喜好千差万别,有些人念一个“阿弥陀佛”即可得以度化,别的人则要依靠其它佛号度化,甚至还有一些人需要念很多佛号……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所以,凡事不能千篇一律,否则,昔日佛陀也不会针对不同的众生,广开八万四千法门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也讲过:“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这段话就说明了,念佛不是只能念“一名佛号”,而是可以念“多名”。  比如,有些人害怕出现地震、雪灾、海啸、瘟疫等灾难,可以大量念“南无龙自在王如来”。  有些人特别怕魔、怕鬼,晚上不敢一个人上厕所,此时就念“南无日月灯如来”。  还有人特别爱漂亮,渴望相貌端严,那可以长期念“南无步莲如来”。  总之,不同的佛号有不同的功德,就像这个世间上,不同的药可以治疗不同的病一样。  但不管念哪一尊佛的名号,功德都无法估量。在《涅槃经》中,佛陀曾告诉大国王:“你打开国库,一个月中把金银财宝布施给所有的人,这个功德虽然不可思议,但远不如有人称念一声佛号的功德大。”  甚至,即使你不说“佛”,只说“南无”两字,也有极大的利益。《阿含经》中记载:提婆达多曾与佛陀作对,造过三个无间罪,命终堕地狱时特别害怕。当时有人劝他念“南无佛”,但他对佛陀的嫉妒心非常强,一直不肯说“佛”,只说“南无”。以此功德,佛陀授记他将来成为南无辟支佛。  其实,念佛号的话,不管老年人也好、年轻人也好,有地位也好、有钱财也好,黄种人也好、白种人也好,什么样的人都能得到利益。哪怕是动物,正在挣扎着死去时,你在它耳边念一声“南无宝髻如来”,它也能得到巨大的助益。  我曾翻译过麦彭仁波切的《诸佛菩萨名号集》,里面就收录了诸佛菩萨的名号,并详述了各自的相应功德,大家有时间可以经常念。假如有些老人年纪大了,实在念不了那么多,那么念其中的一个佛号也行,两个佛号也行,三个佛号也行……自己可以尽力而为。今生能遇到这些佛号,不管是用眼睛看、用嘴巴念,还是别人念时自己在听,都是十分有福报的。&人生在世,谁都要面对压力、情绪、烦恼、生病、死亡……在遇到这些时,我们应当有独自解决一切的勇气,不要总想着依赖别人。别人的力量再强大,也不可能时时与你寸步不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赎。10.死是大苦,请佛来帮你解脱&  假如你学了佛法,拥有修行的境界,一旦死亡降临,便会忆念起佛法的临终窍诀,依此把握住机会,则很容易获得解脱。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是一名在校研究生写的。  他说自己本是个乐观主义者,后来突然想到死亡问题,觉得自己死后就会永远消失,现在所拥有的快乐也会烟消云散,因而感到极为恐怖,整日萎靡不振。同时,他一想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觉得他们迟早都会死,谁也无法超越这个规律。想到这些就很难过,但又无法停止这种念头,于是他到处询问:“在这个世界上,谁能帮我消除这种忧虑?”  我倒是很想告诉他:“如果你学了佛法,就会明白人死后心识是不灭的,它依然会跟随你的善恶业报,不断流转于轮回中。”当然,他也算是不错了,至少有勇气正视死亡,不像许多人一样讳疾忌医,提起“死”马上就转移话题。但遗憾的是,由于他没有接触过佛法,一旦真正面对死亡,仍然无力摆脱这种怖畏。  人到了临终之时,躺在病床上不能起身,见到美食无动于衷,面对美色视若无睹,甚至听别人开玩笑也毫无反应,即使亲友团团围绕,也不能延缓自己的死期,此时的痛苦,唯有自己一人感受。这时候不要说一般人,就算是拥有几千弟子的上师,或几亿子民的国家元首,在离开世间时,也是独自感受死亡之苦,他人根本不可能代受。诚如《无量寿经》所言:“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不要说生死,就算是生病,别人想帮,也帮不上忙。以前我在医院看到一些领导,他们条件很不错,住院时有许多豪华的轿车来送,可是一旦入了医院,只剩一些亲属帮他拿行李、拎包、背电脑,除此这外,谁也没办法代他受苦。生病尚且如此,死的时候更是这样了。纵然你拥有无法估量的财产、眷属,也不能带走一分一文、一人一仆,虽然对此难以割舍,但这些不可能随身而行。  尤其是罪孽深重的人,在弥留之际,忆起以前所造的罪业,此时一定害怕堕落恶趣。回想自己自由自在时,没有修持对临终有利的正法,真是追悔莫及,禁不住手抓胸口,在留下深深的指印后完结了一生。  曾经我在藏地就见过这样的人,他生前特别喜欢打猎,杀过的野兽不计其数。他在临死时恐惧异常,还没有咽气前,就看见很多鹿子、獐子来追他,口里不断地喊着“我杀过多少多少动物,它们正在向我索命……”我们在旁边听到这些,都觉得胆战心惊。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大苦。《正法念处经》中也说:“人为死所执,从此至他世,是死为大苦。”假如你学了佛法,拥有修行的境界,一旦死亡降临,便会忆念起佛法的临终窍诀,依此把握住机会,则很容易获得解脱。  就如同一个人乘火车去外地,由于从未做过火车,父母告诉他:“等会儿到了火车站,怎么样买票,怎么样上车,怎么样找座位……”提前都讲清楚后,等这些情景逐一出现时,他就会想起父母的嘱咐。同样,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若能铭记善知识讲授的临终窍诀,一旦死亡的各种景象出现,就可以一一认识,并行持相应的修法。  佛教中的大成就者,面对生死是非常自在的。  后唐有位保福禅师,一天他对众弟子说:“近来我感觉气力不继,想来大概时限已至。”  弟子们听后,顿时躁动起来。有的说:“师父身体仍然很健康,请您不必多虑!”有的说:“为了教导我们,请您长久住世!”有的说:“您要加倍保重身体,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  一时之间,寺中充满了喧哗之声。  正在众说不一时,突然一位弟子说:“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由他去便好。”禅师听后哈哈大笑,满意地说:“我心里要讲的话,什么时候被你偷听去了!”说完便安详圆寂了。可见,成就者不受生死的束缚,死亡何时降临,都是无所畏惧的。  要知道,每个人在临死时,世间的一切都帮不上忙,唯有自己所造的善业,才可以救护。寂天论师也说过:“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这一点,好多世间人真的不懂,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整日忙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耽搁了一生至关重要的大事。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失眠的人,觉得长夜漫漫,十分难熬;疲惫不堪的旅人,觉得路途漫漫,没有边际;而愚痴的众生,觉得轮回漫漫,遥遥无期,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不了知解脱的正法。11.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  弥勒菩萨偈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太守身患重病。正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发下誓愿:“从今之后,饶益一切有情,忏悔自己的业障,舍弃一切世间俗事!”  当晚,观音菩萨在梦中对他说:“你昔日杀业重,今得短命报,幸好此时能发坚固誓愿,当下唯有放生能延寿,且可增福禄。”他醒后大有所悟,于是全家戒杀、常常放生,病体终于痊愈了。  藏地炉霍县也有一位牧民,多年患疾,十分痛苦,去过很多医院,皆无明显疗效。有一位僧人打卦说她前世杀生极多,若不放生,则多病短命。此后,她发心放生,结果疾病不药而愈。如今,她特别相信因果,每年都捐款放生。  佛经中讲过“人天七德”——种姓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极好、财势富足、智慧广大,这是世人都非常向往的福报。其中,长寿、无病的根本因即是放生,放生也是其余五德之助缘。世亲论师说:“释放遭杀众,如是赐生命,断除害有情,获得长寿命。”  特别是有的人患了一些怪病后,连医生也束手无策,此时若立即放生,往往有不可思议的疗效。往昔,杭州有一个爱打鸟的人,一天背上突然长疮,大夫无能为力。他猜想是自己今生杀生的果报,于是发誓不再杀生,并作放生,此后诊治便有了效力,而且逐渐痊愈了。  在藏地,也有许多被医生诊断为必定死亡的病人,家人去放生、念经后,就不可思议地慢慢康复了。  四川遂宁市有一位医生,医术高明,在海内外影响极大,家里挂满了省、市、中央及国外病患所敬献的锦旗。我曾向那些被她治愈的人打听她是如何治病的?他们都说:“医疗无效时,这位医生就劝我们放生、念经等。遵照嘱咐,我们广行放生等善行后,身体就痊愈了。”可见,放生是十分见效的治病方法。  此外,通过放生,转短命为长寿者,自古以来也不胜枚举。  从前,苏州有一个人叫王大林,具有大慈大悲心,常常放生。每当看见村中小孩捕捉玩弄鱼鸟时,就竭力劝止,并给钱以放生。  他平时劝人:“少年时,必须培养爱惜仁慈物命的美德,不可养成残忍好杀的坏习气。”  他如是于一生中劝人行善断恶,后来得重病将死时,佛菩萨显现告诉他:“你平生放生,有极大功德,将可增福延寿36年。”当下他觉得身体轻安。之后,他活到97岁才无疾而逝。  古今善恶报应,昭昭分明;感应事迹,历历在目。望你明白这些道理后,今后能尊重每一个生命,行为上懂得该如何取舍。12.爱护物命,从点滴做起  “圣雄”甘地说:“从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以判断这个民族是否伟大,道德是否高尚。”  不管对什么样的众生,包括动物在内,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慈悲心。  在生命的平等线上,动物和人类共同拥有生存的权利。我们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证明自己有资格掠夺它们的生命,吃其血肉,穿其毛皮。  有人认为,杀动物跟杀人是不同的,因为它们不会说话,也没有人类这么高的心智。  关于这一点,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边沁驳斥道:“问题不在动物是否有心智,或是有没有说话的能力,而在于它们是否有感受苦乐的能力。”  这句话讲得非常到位!人与动物在避苦求乐方面,没有任何区别,完全一模一样。一个人若能关爱动物,救护它们的生命,这种恩德也特别大,有时候甚至能今生感果。  民国九年,曾发生过一则传奇故事:  有一山居人家,在办完喜事的第六天,全家正在祭祀祖先之际,忽然跑来一只受惊的山鹿,因为被猎人追赶,躲到了祖先的供桌下。新娘非常善良,赶紧把山鹿藏起来。  不一会儿,猎人追到,说鹿是他的,必须交出来。新娘不忍心,就准备买下这只鹿。猎人趁机敲诈,非要二十个银元不可。双方讨价还价半天,最后降到了十五个银元。  价钱谈定后,新娘的公公婆婆面现难色,因为这次取媳妇就用去十五个银元,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新娘说愿把自己的陪嫁十五个银元全部拿出来买鹿。家人只好同意,但觉得此举十分愚蠢。  猎人得银后离去,新娘便从桌下招出山鹿,安抚一番。鹿轻跳几下,跑回山林中去了。  几年以后,新娘生了一个儿子,刚满周岁那天,家人正值忙碌之际,便将婴儿放在院中椅子上。这时,山鹿又再次出现,用鹿角挟起椅子及婴儿向外跑去。  家人见山鹿偷了孩子,便急忙追赶出来。追到山外之后,忽听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只见屋后的高山倒塌,整个村子瞬间夷为平地。  这时,山鹿轻轻放下婴儿,跑回山中不见了。  家人这才醒悟到,原来是山鹿为了报答新娘救命之恩,借着“偷孩子”引他们一家逃出。  无独有偶,在唐山大地震中,也发生过一个类似的故事:  有个人在偶然的情况下,放过一只狐狸。唐山地震前,日凌晨3时左右,那只狐狸突然来抓他的门。他起床来看,狐狸一下死死咬住他的鞋帮往外拖。他当时不解,但随狐狸来到院外平地时,突然天崩地裂,大地震发生了……  震后多年,这个人一提到那只狐狸仍感恩不尽,他常说:“地球是个大家庭,大多数的动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动物们尽管不会言语,却也有着同样的思维、灵性和良心。”  我们并不希求动物报恩,但是,善待动物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所以,如果有条件,我们每年都应该放一些生。  其实,有时候放生也不需要钱。比如下雨了,路上有几条蚯蚓,或者天气燥热时,有些小虫马上要被晒死了,你把它们放到清凉、安全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放生。  对有些人来讲,一个动物的生命,似乎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对动物自身而言,自己的生命比什么都珍贵。13.孤独无援时,不妨试一试佛法  每个人都难免生老病死,而佛教中,正好有面对这些问题的最好秘诀。你如果用了其它方法都无济于事,那么试一试佛法,又有什么损失呢?  现在不少人常说:“极乐世界和地狱肯定不存在,因为我没有看到。”  这是一种很荒谬的推理。如果因为自己没有看到,所以就不存在,那世间有许多你见不到的东西,难道它们都不存在吗?  其实,要想否定一件事,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否则便是谬论。  “文革”期间,有一位老和尚挨批斗,一位领导边打他边说:“你们佛教徒口口声声说极乐世界和地狱,如果有的话,你给我指出来!”  老和尚说:“有是肯定有,但不一定要指出来。”  领导说:“你必须给我指出来!”  老和尚回答:“你们天天骂美帝国主义,那美国存不存在?如果存在,也请给我指出来。”  那个领导气得无话可说,只有用拳头狠狠地打他。  老和尚笑着说:“你现在应该知道了吧,没有看见并不等于不存在,没有看见而存在的东西多着呢!”  “因为没有看见,所以不存在”是一种荒谬的推理。因为凡夫人肉眼的功能本来就有限,故肉眼见不到并不代表没有。  比如空气、电波和细菌,你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能不能以此否认它的存在呢?不要说清净刹土和阿弥陀佛,甚至在一个小小的山沟中,也有许多你未曾见过的东西,在一群人中也有你未曾见过的人,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以没有见到,就否认其它事物的存在呢?  当然,一个人信不信佛教,这个一点也不勉强。佛陀曾说过:“对于不信佛的人,如果非要给他讲法,这大可不必。”然而,每个人都难免生老病死,而佛教中,正好有面对这些问题的最好秘诀。你如果用了其他方法都无济于事,那么试一试佛法,又有什么损失呢?第二章笑谈人间几多苦  我们的痛苦,实际上不是来自于外境本身,而是自己内心的执著。古罗马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也说过:“真正困扰我们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想法。”  1.苦才是人生  纵观整个世间,身与心的痛苦无处不在,一个人不论高贵、低贱,随时都被这两种苦所损恼,就像同一苦海中的浅水鱼、深水鱼,无时无刻不在为苦水浸泡着。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希求安乐,但往往求之不得。只要转生为人,就要感受最初降生、中间患病衰老、最终死亡的痛苦。来到人间,谁又能躲得掉生老病死呢?  有些人喜欢追求财富,却不知道有腰缠万贯的富人有谋财、守财、失财的痛苦,身无分文的穷人有无财、求财的痛苦。换句话说,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痛苦,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痛苦。  这正像《中观四百论》所说的:“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具足世间圆满之人,比如现在的有些领导和老板,在财富、地位、吃穿上已经样样不缺,可内心却充满了极大的压力。比如,为稳固自身的权势而惶惶不安,害怕自己下台,害怕被别人超越;为他人财富的增长而嫉妒万分;为控制下属与财产而殚精竭虑……  世间上的小人物,虽没有这些内心的痛苦,却有超强度的劳动,缺衣少食,住房、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由此而引起身体的疲劳、损伤、饥寒、疾病等各种痛苦。  根登群佩大师曾说:“高官心里有大苦,小民身上有小苦。”确实,作为凡夫俗子,不被痛苦折磨的一个也没有。  生活中,我们身上还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想见的亲友见不到,怨恨的敌人却总是狭路想逢;想听的喜讯听不到,不愿意听的噩耗却时时传来;非常希望身体健健康康的,可往往是病魔缠身,没有自由快乐之时……总之,做什么、想什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纵观整个世间,身与心的痛苦无处不在,一个人不论高贵、低贱,恒时都被这两种苦所损恼,就像同一苦海中的浅水鱼、深水鱼,无时无刻不在为苦水浸泡着。2.快乐并不可靠&  世间上处处都是苦,一个人正当快快乐乐时,也许忽然就财富尽失、病魔缠身,痛苦纷至沓来,想都想不到。  想一想你现在拥有的快乐吧!是不是觉得它变化多端,总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满足和长久,甚至转眼就会变成痛苦?  比如,正当你吃饱喝足、心情愉快之时,没想到一下食物中毒,腹泻不止、痛苦不堪。本来身体好好的,突然就查出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恶性肿瘤。  世间上的快乐并不可靠,瞬间就会变成痛苦,这即是“变苦”也称为“坏苦”。  《金色童子因缘经》中讲过一个故事:  妙耳商主财富盖世、举世无双,但他儿子降生后,家中出现诸多不吉祥,并且房子突然起火,一切财物焚尽无余。本来这一家无忧无虑,快乐如天人,但一瞬间的变化,就让他们沦为乞丐,过着极其凄惨的生活……  变苦的例子,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妇女,本来她家里衣食无忧,不料几年前房子起火,所有财物付之一炬,不久丈夫也被关进了监狱。她一贫如洗,多年来只有带着孩子四处流浪。现在孩子没办法读书,问我能不能让他进智悲学校,后来我就答应了。  还有一些富人、官员,曾经风光无限,一手遮天,最后却因种种原因什么都失去了,甚至以非常悲惨的方式离开了人间。  前几年,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东西方许多富人纷纷陷入绝境。例如,德国第五大富豪默克勒,曾以92亿多美元的身家,在2008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94位,但由于这场金融风暴,导致他的商业帝国一落千丈。最后,默克勒扑向一辆疾驶而来的火车,卧轨自杀。还有,一度拥有5亿欧元身家的爱尔兰地产大亨罗卡,也因无法接受投资失败,致使爱尔兰第三大银行倒闭,而于豪宅内开枪自杀身亡。这样的现象不可胜数。  生命中的快乐极其短暂,即便是暂时拥有财富、地位、名誉,也没有一丝一毫恒常、稳固。就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幽赞》中所说:“世间的一切快乐,最终必归于坏尽。”也如有些道歌中所言:“安乐如毛发般细微、脆弱,什么时候断掉,谁也无法确定。”  当然,如果你没有学过佛,一遇到变故,就会觉得天昏地暗、万念俱灰,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成天活在抱怨之中。而稍有佛法修行境界的人,则绝不会如此,对于任何挫折、变化,都能理解并坦然接受。3.祸不单行很正常  一个人在众多业力的激发下,种种痛苦层出不穷,从苦中又产生苦,或者苦上加苦,这就是“苦苦”,也是世人常说的:“祸不单行”。  有些人在别人看来很倒霉,前面的痛苦还未烟消云散,后面的打击又接踵而来,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贤愚经》中的微妙比丘尼,在家时痛苦就屡屡发生在她身上,各种经历更是不可思议:  一次,她因有孕在身,要和丈夫、儿子回娘家生产。途中在一大树下过夜,半夜时突然临盆,结果引来毒蛇,咬死了她的丈夫。第二天她发现后悲痛欲绝,无奈之下,只好肩上担着大儿子,怀里抱着小儿子涕泣着上路。不料大儿子被河水冲走,小儿子又被狼吃掉,最后遇到一婆罗门还告诉她:“你父母的房子近日起火,一家人全被烧死了!”……  对我们而言,虽不一定像她那样有如此多的悲惨遭遇,但平时还是能感受到不少。比如,有人刚刚失业,又生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孩子不幸去世,没两年妻子又查出癌症晚期;今天工作不顺,别人又说自己的坏话,同时还丢了最宝贵的东西……  一个人在众多业力的激发下,种种痛苦层出不穷,从苦中又产生苦,或者苦上加苦,这就是“苦苦”,也是世人常说的:“祸不单行”。对此,隋朝慧远大师在《维摩义记》中形象地解释为:“从苦生苦,故名苦苦。”  不过,佛陀认为,世间之苦本就如此。无论我们生于什么地方,都会一个痛苦接着一个痛苦,这个痛苦还没消失,那个痛苦又出现了,连一刹那安安稳稳、快快乐乐的机会也没有。  了知这一点,我们就会心里有数,面对起来也比较容易。 4.有钱有地位,苦就会少吗&  行苦是很难体会到的,就像人生了疮没有去碰它一样,虽然暂时没什么感觉,但只要这个东西在,肿痛、溃烂的危险就在,痛苦就可能随之而来。  有些当下过得较安乐的人,表面上好象没有受什么苦,但实际上,仍没有摆脱痛苦的本性,这即是“行苦”。  按佛教的观点,“行苦”是指变化,也就是说,只要是变动迁流的事物,即是一种痛苦。  通常而言,行苦是很能体会到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用过一个比喻:就像人生了疮没有去碰它一样,虽然暂时没什么感觉,但只要这个东西在,肿痛、溃烂的危险就在,痛苦就可能随之而来。  常听有人反驳:“谁说轮回痛苦啊?我现在就过得很快乐,你看,我有钱、有地位,一点痛苦都没有!”但这种快乐,你敢保证永远能如此吗?你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吗?  如今有些人一听“轮回皆苦”,就无法接受。尤其是一些成功人士,总觉得以前吃的苦太多了,现在的一切很风光、很快乐,不需要再去观修什么痛苦。却不知你现在的一切所为,都会成为未来痛苦之因,只不过眼前还没有感受到罢了。而一旦用微妙的智慧来观察,眼下的一切不离行苦的本性。5.“人有财发疯,牛有草发疯”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富而不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  藏地有这样的说法:“人有财发疯,牛有草发疯。”  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许多人在缺吃少穿的时候,好像也没有特别大的贪欲,可一旦有了钱后,贪欲反而被激发了出来,疯狂地追逐财富;牛也是如此,放过牛的人都有经验,在没有草的地方,这些牛还比较听话,而一到了草多的地方,它们就一边吃一边跑,根本不听主人招呼。这个比喻很符合现在某些人的状况。  如今有些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明明享有财富与盛名,却依然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内心没有满足之时。  就像一则寓言中所说:  有一只狗意外获得了一根骨头。在过河的时候,它发现水中也有一只狗叼着一根骨头,就扑了下去,想要得到另一根骨头。结果,它的下场可想而知——不但得不到水中的骨头,就连自己原本有的那一根,也在慌乱中弄丢了。  古人说:“贪则近贫。”如果贪心过大,定会招致贫穷。从字形上看,“贪”与“贫”也很接近。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尽量克制内心的欲望,不奢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  有了这种满足感,纵然住在小小的屋子里,内心也会欢喜无比。否则,就算住五星级宾馆,吃山珍海味,家有万贯黄金,内心还是会闷闷不乐。我个人而言,住的木屋只有十平方米,虽然扩建成三四层的高楼也没问题,但我觉得这样的小屋很舒服,除了厕所以外,办公室、卧室、书房、厨房都是它,这种感觉非常好。  孔子曾说:“吃粗淡的饭,喝白开水,以手臂作枕头,虽然生活简朴,但只要有道义,快乐就在其中。”我非常佩服这种精神。现在有不少人,经济条件不错,但精神上特别空虚,只求吃得好、穿得好,丧失道德人格也无所谓。而古人并非如此,吃饭不一定有档次,穿衣不一定是名牌,只要善良的品行不失毁,活在世间就有意义。《佛所行赞》中有一句话,就说得特别好:“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贪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腰缠万贯的人倘若不知足,天天贪得无厌,这即是在感受贫穷之苦;身无分文的穷人,如果有了满足感,那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富翁。6.不过分追求金钱,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钱财,真的是够用就好。如果想赚钱的欲望太大了,只会给自己带来层出不穷的烦恼。其实,只有当你不过分追求金钱时,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并且带来内心的自在与安乐。  什么样的人最快乐?是富可敌国者,倾国倾城者,权倾一时者,还是名震天下才呢?都不是。佛陀告诉我们,知足之人才是天底下最快乐的。  《法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婆罗门国王叫多味写,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他突发善心,想作大布施,于是将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宣布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取一撮。  佛陀观察度化国王的因缘成熟了,于是化为一个婆罗门来到他面前。  国王问:“你需要什么?”婆罗门说:“我想要房子。”国王给了他一撮珍宝。但婆罗门才走了七步,就返回来将珍宝放还。  国王问他为何不要,婆罗门答:“这些珍宝虽然可以盖房子,但还不够取妻,所以我干脆不要了。”国王说:“我再给你三撮。”婆罗门又拿了三撮珍宝,但走了七步后又返回来。  国王不解,他说:“光有房有妻还不够,我还想有田地、仆人、牛马,这些珍宝还是不够。”国王说:“再给你七撮。”  婆罗门走七步后又回来了,他说:“我以后还有子孙,养活他们的钱远远不够。”最后,国王把所有的珍宝都送给婆罗门,但他接受后又退还了。  国王很生气,问他又为何?婆罗门说:“人一辈子需要的东西太多了,有再多的钱也不够用,而生命非常短,我还不如放下一切,去追求无为之道。所以,我不要珍宝了。”  国王越想越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这时,佛陀现出本来的身相,对国王说了一偈:“虽得积珍宝,崇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见到佛的相好庄严,又听闻此偈颂,国王当下欢喜无比,便从佛处受了五戒。后来证得了圣果。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钱财,真的是够用就好。如果想赚钱的欲望太大了,只会给自己带来层出不穷的烦恼。其实,只有当你不过分追求金钱时,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并且带来内心的自在与安乐。7.你是那个总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吗  总是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一贫如洗;总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  现在有些人,拥有一点财产便死抓不放,舍不得用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上,从来都不愿意布施,还经常跟别人哭穷,说些可怜兮兮的话:“我实在没有钱,太穷了!”这样的人,很容易得到饿鬼的果报。  从前有一则寓言:  两个小鬼到人间投胎,阎罗王对他们说:“让你们去做人的话,一个要一生布施东西给别人,一个要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你们愿意做什么样的人?”  小鬼甲一听,赶紧跪下来说:“阎王老爷,我要做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的人。”小鬼乙则默默无言,静静听候阎罗王的安排。  阎罗王把抚尺一拍,判道:“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间做乞丐,可以处处向人乞讨东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  这则寓言,实际上反映了“舍”与“得”的微妙关系:总是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一贫如洗;总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  然而,不懂这个道理的人,由于从不舍得,纵然生前腰缠万贯、富可敌国,死后也会非常可怜。  《增一阿含经》里讲:一个大富翁叫婆提,他特别特别有钱,但因为没有子嗣继承,死后财产都被充公了。  为此,波斯匿王专门风尘仆仆地去拜见佛陀。佛陀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为何一大早就赶过来?国王说:“我去没收婆提家财产时,发现不说其他的,单是纯金就有八万斤。但他生前吃的是粗陋饮食,穿的是污垢衣服,乘的是瘦弱老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佛陀告诉他:“这是因为婆提在世时,心被吝啬所控制,不知布施的缘故。”  波斯匿王就问:“那他命终后会转生何处?”  佛陀回答:“他善根已断,现生于涕哭大地狱。”  波斯匿王又问:“难道他没有一点善根吗?”  佛陀说:“没有。他这一世用尽了往昔的所有善根,却又未造新的,所以现在无有丝毫,只有在地狱中受苦。”  如今也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暂时拥有一点钱财和快乐,但今生若没有继续积累福德,后世也会像婆提一样,善根用尽后只有堕落。就像我们手机里的电,今天用的是以前充的,一直用用用,到最后电全都没有了,再不充的话,明天就没办法打了。所以,为了安乐恒久远,我们务必抓紧积累福德,否则,违缘到来时,一点资粮都没有的话,佛陀也没办法救护你。&听到别人的恶意中伤,没必要对此念念不忘,转头放下便是。如果一直不停地去想,就像把别人吐出来的东西,自己又捡回来吃一样愚笨。8.布施不是非钱不可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不舍则不得。  或许有人认为:“如果说有‘舍’才有‘得’,那我前世可能没有积福,今生一点钱都没有,怎么去作布施呢?”  其实,只要你用身口意去善待别人,没有钱也照样可以布施。  《杂宝藏经》中讲了,有七种布施不花钱就能获得大果报:  一、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  二、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  三、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  四、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六、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七、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  可见,没钱并不影响布施,这些任何人都能做到。只要有心,就有机会。9.天高不算高,心贪第一高  贪心炽盛的人,就算拥有得再多,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对这种人来说,倘若不能调伏自心,想完全依赖物质来满足自己,简直难如登天。  一个人贪心不足时,不但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即便是已经拥有的,也很容易失去。  从前,有一个妇人叫王婆,她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他家喝酒,喝了上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没跟道士要。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一直也没给钱,就给你挖一口井作补偿吧。”说完,院子里就出现了一口井,井中打上来的都是美酒。从此,王婆不用酿酒,只要舀酒卖就行了。  过了一段时间,道士又来了,他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抱怨说:“酒是很好,可惜喂猪的酒糟却没了。”  道士听后大笑,在墙上题了一首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写完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可见,贪心炽盛的人,就算拥有得再多,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对这种人来说,倘若不能调伏自心,想完全依赖物质来满足自己,简直难如登天。  有些人不仅生前十分贪执,甚至临死时都还放不下。  像《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临终时总断不了气,一直伸着两个手指。  大侄子问他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  二侄子问他是不是有两笔银子没吩咐明白,他仍是摇头。  最后他的小妾说:“老爷,你的心事我知道。灯里点了两根灯草,你怕费了油,我挑掉一根就是了。”说完去做了。  严监生这才点点头,垂下手,咽了气。  严监生就要死了,还放不下一点点灯油。如今,这样为了财富而死不瞑目的人,也非常多。临终的时候,有人放不下存款,有人放不下房子,有人放不下车子……  其实,财富虽然暂时能给你带来一些快乐,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有些人生活非常简朴,不管是穿的衣服、吃的食物,全都极其简单,这些给他带来的是什么?是超离物欲的一种自在、洒脱。所以,内心的满足、智慧,远远超过了外在的一切财富。  佛教为什么又叫“内明”学?就是因为他属于内在的智慧,而不是只研究外在的东西、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佛教可以解除所有烦恼,这样一来,内心有了证悟,世界才会变得格外精彩。10.获取财富,不要盲目跟风  许多人忙了一辈子,到头来却一事无成,甚至苦不堪言。原因就是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人生什么最重要?他们不明白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有价值?  人们追求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有时候是很盲目的。  就像“咕咚来了”的寓言中所说:  一天早晨,三只兔子在湖边欢快地扑蝴蝶。忽然从湖中传来“咕咚”的声音,它们吓了一跳。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又听到“咕咚”一声,兔子们吓坏了,转身就跑。  途中遇到了狐狸,听兔子们说“咕咚”来了,狐狸毛发耸然,也加入了兔子们的逃跑队伍。途中,它们依次惊动了熊、猴子、河马、老虎、大象,最后,差不多所有的动物都开始奔命。  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逃亡惊动了青蛙,它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咕咚来了,它太可怕了,有三个脑袋、八条腿……”  青蛙问:“谁看到咕咚了?”大象指河马,河马推猴子,最后一直推到兔子那里,结果谁也没有亲眼看到咕咚。  大家决定回去看个明白。它们悄悄回到湖边,又听到“咕咚”一声,睁大双眼一看:原来是树上的一个木瓜掉在湖里。  动物们不禁哑然失笑。  在非洲大草原上,也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当一只野兽在前面奔跑时,成百上千的野兽会毫无理由地跟着狂奔。如今,比较讽刺的是:许多人自诩为智商比动物高,但在看到别人贪执于财物时,自己也开始没头没脑地贪执。  其实,我们应当扪心想一想:“我一定要这样做吗?别人买一栋豪宅,是不是我也要买?别人买一辆好车,是不是我也想有?……”通过冷静的思考,有智慧的人会明白:如果自己的欲望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很可能会以造恶业或损害身体的方式来聚敛钱财,并在此过程中感召种种难言的痛苦,这样自讨苦吃有什么必要呢?  生活的轻松快乐,要从充实内心做起,而不是盲目地攀比、追求。否则,欲望是无有止境的,不管你是否达到了目标,内心都不会感到真正满足。11.“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一个贪财的世间人,即使拥有一时的风光,下场也不会尽如人意;一个贪财的修行人,整天心心念念想着怎么弄到钱,修行也必定一无所成。  当今时代,人们的欲望极度膨胀,物质上虽已相当富足,但为了心中那个天文数字,仍殚精竭虑地追求财富。他们有十万想二十万,有一百万想一千万……  有一次,我去了藏地一个地方,有人问我:“我们这里有些人年年修房子,什么时候才修得完啊?”  我说:“如果人的贪心没有止息,房子是永远修不完的。今年有条件会修二层楼,明年条件更好会修三层楼……贪心一年比一年大,房子也会一年比一年高。”  对贪心大的人来讲,纵然一人独占世上所有财富,也仍然不会感到满足。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现在到处是经济犯罪的新闻: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许多罪犯在供词中都说:“本来我也知道这是犯法,可是在金钱的巨大诱惑下,不得不铤而走险——”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秋收时节,有个人挑着一担豌豆行路,途中他将担子放在一棵树下,然后就去方便了。  这时,一只猴子从树上下来,偷偷抓了一把豌豆。在返回树上的时候,一颗豌豆落到了地上,猴子放下手中的一把豌豆,赶忙下来捡。  恰巧那人回来了,抛出一块大石头击中了猴子,猴子不幸当场丧命。  路人见此情景,不禁感慨:“舍弃一把豆,而寻一粒豆,历经百般苦,此猴真愚痴。”  所以,《大庄严论经》中说“知足第一富。”知足少欲才是最大的富翁,这种远离贪欲、自由自在的快乐,就连天王也很难享受到。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许多人往往不懂这一点!12.其实,你并不穷  我们不要整天抱怨得不到什么,而应当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当你身体健康,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时;当你衣食无忧,用不着忍饥挨饿时;当你早上睁开眼睛,可以看到太阳的灿烂笑容时……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幸福,已经超过这世上很多人了?  有一个年轻人,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一天,走过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问他:“年轻人,你为什么不快乐?”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年轻人不解:“这从何说起?”  老人反问道:“假如现在斩掉你一个手指头,给你1千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斩钉截铁地回答。  “假如砍掉你一只手,给你1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双眼都瞎掉,给你10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给你100万,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已经拥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为什么还衰怨自己贫穷呢?”老人笑吟吟地问。  青年愕然无言,突然什么都明白了。  我们不要整天抱怨得不到什么,而应当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当你身体健康,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时;当你衣食无忧,用不着忍饥挨饿时;当你早上睁开眼睛,可以看到太阳的灿烂笑容时……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幸福,已经超过这世上很多人了?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在自传中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让她亲眼看看这个世界,她就是最幸福的人。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反抗种族歧视入狱27年。他后来说,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便是自己最幸福的事了。  所以,仔细想一想,幸福也并非那么遥不可及,现在你就有好多这样的机会。可是,你珍惜过吗?13.苦与乐的真谛  “生火烧柴以后,不用特意去求,灰烬也会自然产生。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刻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也能无勤成办。”  要想除掉旷野中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遣除我们内心的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利他的美德去占据它。  大乘经论中再三告诫我们: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为自己;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为众生。  据说从前一个人去上帝那里,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那里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都饥饿而绝望,原来他们拿着一个比手臂还长的汤勺,没办法把汤送到嘴里。  上帝又对那个人说:“来吧,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那里的一切,和前面的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高兴地唱歌跳舞,特别开心。  那个人问:“我不懂,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痛苦?”  上帝回答:“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所以,只有为别人,才能真正为自己。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强调:“生火烧柴以后,不用特意去求,灰烬也会自然产生。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刻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也能无勤成办。”  试想,假如你认为幸福是建立在发财、升官、感情等基础上,那么这些一旦出现问题,你的人生就会象垮了地基的墙壁一样陷入崩溃。而你若时时抱着利他之心,那生活中无论出现任何得失荣辱,都会云淡风轻、一笑了之,最终无论做什么,也很容易心想事成。& & 所以,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务必要有个正确定位。第三章把无常变成人生的正能量  佛教常说的“苦”,不是指痛苦,而是指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这是非常细微的,以至于人们常忽略它的存在,直到哪一天疼痛了、没钱了、失恋了,才开始叫苦连天,但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1.无论自己身上发生什么,都不必觉得很倒霉  如今很多人不安于现状,拼命追求地位、名声。但就算你拥有了这一切,内心也仍然不会知足,这种无厌的追求终将毁了自己。正如有些教言中所说:“欲望毁希望。”  在这个世间上,有些人地位高不可及,像联合国秘书长、各国首脑,可谓万人之上、权倾一时,可是他们死时跟一般人没有两样。  不说死的时候,即使他下台之后,也跟普通人没什么差别。比如,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引退后,回老家经营农庄;里根卸任后,也当了农夫……这样的结局,令人感慨万千。他们在位时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最后也变成这样,实在是太无常了。  还有中国的秦始皇、成吉思汗,也曾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就拿秦始皇来说,他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真正做到了一统天下。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认为自己的功绩比三皇五帝都要大,还规定:接替他皇位的子孙,应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要传到千秋万世。结果才到了第二世,秦朝就灭亡了。  除了历史上演绎的无常以外,我们身边无常的现象,也可谓屡见不鲜。去年为他人判刑的法官、高官,今年就可能因贪污腐败,锒铛入狱而成为阶下囚:  如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2008年4月因受贿、滥用职权等罪,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成克杰、成都宣传部部长高勇等人,从刚开始的一手遮天、风光无限,到最后的东窗事发、一败涂地,他们身上都在诠释着无常。&& &以上这些事例足以说明:权势、名声、财富、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它犹如夏天的露珠、秋天的白云一样,很快就会消失。不懂无常的人,为了这些,先是不择手段去追求,得到之后,又绞尽脑汁地保护,可是不管怎么努力,这些终究会离开自己。  既然一切皆为无常,那么,无论自己身上发生什么,都不必觉得很倒霉、很痛苦。同时,在别人身上发生时,也应该能理解。2.懂得无常,才能不为感情所伤  现在你对感情的执著,相当于孩童时代对玩具的执著一样,小时候玩具一旦被别人抢了,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可是当你长大之后,回想当年的幼稚无知,就会觉得特别可笑。  如今二三十岁的人,学习一下无常观非常好。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很多人最执著的就是感情,假如感情上出现了变故,自己就会痛不欲生。但若明白了无常之理,即使没得到或者失去了最心爱的人,心里也会有所准备,知道一切皆为“无常”,可用这两个字来控制自己。&  在我们藏地,很多年轻人因为有信仰,懂得佛教的无常观,在面对失恋时,一般不觉得这种痛苦特别大。而汉地的人好象不是如此,他们一直陷于感情的迷网中,无力自拔,非常可怜。  其实,爱一个人,往往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础上。一旦他对你不好,或者他变心了,自己无法再拥有他了,这时候会特别痛苦。假如你对他的爱无条件,只要他好,你就幸福,那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怎么样,你也不可能受到剌激或创伤。所以,爱情到底是爱自己,还是爱对方?这个需要好好观察一下。  爱情虽说是年轻人很难过的关,但你再过10年、20年回顾人生,可能就会一笑置之。现在你对感情的执著,相当于孩童时代对玩具的执著一样,小时候玩具一旦被别人抢了,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可是当你长大之后,回想当年的幼稚无知,就会觉得特别可笑。  尤其是若能懂得无常,知道我们眼前的东西,实际上刹那刹那都在变化,那在你未来的生涯中,一旦感情出现不顺了,遇到突如其来的意外了,也用不着想跳楼自杀、吃安眠药。这时候你会明白:不仅仅是自己的爱人,所有人的心都是无常的,身体也是无常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变化也在情理之中。  我就曾遇到过一个人,她听说老公有外遇,专门从汉地飞到香港,躲在七十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准备抓她的老公。她心里特别特别痛苦,说老公以前很疼她,现在却变成了这样,问我应该怎么办。  我只能告诉她:“万法都是无常的,他过去对你好,现在对你不好,这就是无常。而你,以前可能贪执他,但过一段时间后彻底失望了,不但不再爱他,甚至还想杀了他,这也是一种无常。所以,有了无常的话,什么不可能的都会成为可能,你也用不着太执著!”  一个人若能了悟万法无常,对感情的执著就不会过火,不管出现任何变化,都不会受到深深的困扰。3.珍惜感情,绝不贪执  有些人对感情的贪执特别可怕,得不到梦寐以求的爱情、朝思暮想的恋人,就万分痛苦、生不如死。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观修过无常。  从前,有个国王叫嘎那日巴,他和王妃的感情特别好,多年来二人两情缱绻,难舍难分。  一日,国王突发奇想,想考验王妃对自己的感情有多深,就让仆人谎称国王被老虎吃掉了,自己躲在王宫的花园里,观察王妃的反应。王妃听到这个消息后,五脏俱焚、伤心过度,当下就气绝身亡了。  国王见此,肝肠寸断、悔不当初,把王妃的尸体背到尸陀林,终日守护在旁边,寸步不离,一边痛哭一边深情呼唤王妃的名字——瓦帮嘎那。  尸体慢慢腐烂成了白骨,白骨又渐渐地风化,但他始终没有离开。就这样,他在尸陀林里过了八年左右。  后来有位上师想救度他,就拿一个瓦罐去了尸陀林,到他附近故意两手一松,瓦罐掉在地上,摔成了一堆碎片。上师装作伤心欲绝的样子,一边哭喊,一边叫着“瓦罐”的名字。  国王见后忍无可忍,暂时停止了对王妃的思念和呼唤,过去劝他:“你这个人真的很笨!瓦罐破了,值得这么伤心吗?难道它会永远不碎?你再找一个瓦罐不就完了。”  上师反过来说:“你这个人比我更笨!我的瓦罐碎了,至少还有碎片,你的王妃现在连微尘也不见了,你还在这里痛苦不堪。”  国王如梦初醒,顿然明白一切都是无常的,进而对上师生起信心,请求他摄受自己。后在上师的调化下,他完全证悟了心的本性,成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你们以后若见有人离婚了、失恋了,也应拿个罐子在他面前摔碎,然后假装失声痛哭——这是一个窍诀啊,可能会起点作用。”  如今由于教育和媒体的引导,许多人对感情极为执著,因情而痛苦的比比皆是。其实,你若能了解一些佛教道理,比如万法皆为无常,缘合则聚、缘灭则散,就会明白“情”也不过如此。4.痴情不是奇迹  举世闻名的印度泰姬陵,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它的故事中也可以发现万法无常之理。  泰姬陵,是印度国王沙?贾汗为爱妃芭奴所建。  据说芭奴是一位绝世美女,她21岁时就嫁给了三王子库拉姆,即后来的沙?贾汗。婚后二人同甘共苦,形影相随,足迹遍布疆场。之后,库拉姆经过一场血战,继承了王位,他给自己取名为沙?贾汗,意为“世界之王”。  但是好景不长,芭奴在跟随沙.贾汗南征时,因难产而死,当时年仅39岁。在她临死前,沙?贾汗紧拥着奄奄一息的爱妃,问她还有什么心愿。芭奴告诉他,只希望能拥有一座举世无双的陵墓……  芭奴之死,令沙?贾汗悲痛欲绝。为了表达相思之情,他倾举国之力,耗费无数钱财,下令2万余名工匠参与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了这座洁白晶莹的泰姬陵。  此陵竣工之后,沙?贾汗残忍地下令砍掉所有工匠的拇指,因为他仍记得爱妃的遗愿——拥有一座“举世无双”的陵墓,他不希望看到另一座与泰姬陵媲美的建筑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沙?贾汗本想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座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谁知泰姬陵刚完工不久,他儿子就弑兄杀弟篡位,他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  此后整整8年时间里,他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河中的泰姬陵倒影。临终前,他视力恶化,仅借着一颗宝石的折射来痴心地凝望着泰姬陵。  即使最初再不可一世,到最后也会郁郁而终,可见,这世上没什么是常有的。5.感情执著,必来自于前世怨仇  今生今世,亲怨也是无常的。今天不共戴天的仇人,明天或许会变成志同道合的亲友,情投意合非比寻常,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  我们前世最有缘的人,今生可能特别讨厌;今生中依依不舍的,却往往是前世的仇敌来讨债。所以,依照佛理来观察,若对一个人感情上特别耽著,说明这个人可能曾是你的怨敌。  常有年轻人问我:“我跟谁谁的感情特别特别好,我不能没有他,天天都想着他。您说,我们前世是不是夫妻?”  我总回答:“你们前世应该是怨敌。”  这不是没有依据的。你今生中没他就活不下去,没他就要跳楼自杀,这种感情执著,必来自于前世怨仇的债。  汉地的《华严五祖纪》中记载:  唐代杜顺和尚,有一次到外面化缘,有个施主抱着儿子,求和尚给他消灾延寿。  和尚定睛对孩子看了许久,说:“这孩子本是你的冤家,现在应该给他忏悔。”  吃完饭以后,和尚叫施主把小孩抱到河边,将其抛入水中,这时,施主夫妇捶胸顿足,号啕大哭。  和尚说:“你们的儿子还在。”说完用手一指,结果小孩化为六尺丈夫身,立在水波之上,怒目斥责施主说:“你前生拿了我的金帛,还杀了我推入水中。若不是菩萨与我解怨,我决不饶你!”说完就消失了。  且不说前世,即便是今生今世,亲怨也是无常的。今天不共戴天的仇人,明天或许会变成志同道合的亲友,情投意合非比寻常,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  世间人的感情变化,其实并不需要多大的事情。他们建立感情也容易,给一点财富,说几句好话,或者露一丝微笑,两人就能成为无话不说的密友;感情破裂也容易,本来是难舍难分的亲友,只因中间出点误会,比如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没来看望,或者一个人说话时用词稍有不当,对方就非常生气,从此再也不理他了。  可见,无论亲友还是怨敌,都是无常变迁的。这是事实,很多人从自己身上也感受得到。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贪爱自方、憎恨他方,而应怀着慈悲的心肠,平等爱护所有的众生。6.珍惜现在,比妄想未来更重要  有亲人围绕、好友欢聚的日子,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温馨、美好的。但这一切也会示现无常,聚际必散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所以,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缘分,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它的宝贵。  前两天,我去小时候住的地方——一个牧民的冬场。  没读小学之前,我们家冬天都住在那里。后来读了小学、中学、师范以及出家,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去过。那天我跟弟弟几个人去了一下,到那里以后,三十多年前的景象渐渐浮现在眼前,变得愈发清晰。  小时候的这个地方,大的变化倒没有,但附近的一些邻居,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我看到几块刻着观音心咒的石头,是自己没读小学之前刻的,字迹依然很清晰,就顺便带了几块回来。  去了一趟三十多年前呆过的地方,确实又体会了一把无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才是战争 公众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