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健身背部训练练

4月是本周是本周是
与背肌相关的文献报道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百科词条: (最后修订于 23:05:39)[共429字]摘要:背肌是分布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分浅、深两层。浅层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深层以竖脊肌为主。1.斜方肌(trapeziusmuscle)位于项部及背上部皮下,为三角形阔肌,左右两侧相合成为斜方形。作用:整块肌收缩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则可使肩胛骨下降。2.背阔肌(latissimusdorsl)位于背下部及胸廓后外侧,为全身最大的扁阔肌,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固定于上举位时,可上提躯干(如引体向上)。3.肩胛提肌(levatorscapulae)位于项部两侧和斜方肌深面。作用:上提肩胛骨。4.菱形肌(rhomboidmuscle)位于背上部斜方肌深面,为菱形扁肌。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注靠拢并稍上提。5.竖脊肌(骶棘肌)(erectorspinaemuscle)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脊柱两侧的沟内,在上述各肌的深面。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为强有力的伸肌,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献:背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是发生于肩背部肌肉、筋膜等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属于纤维质炎的一种。多因感受风寒湿邪或长期劳损所致,临床表现为患侧肩背部酸痛僵硬不适,沉重如山,或伴有患部皮肤麻木感,或触及条索状物,局部压痛明显,无放射性痛,揉压病人感到舒适和症状减轻,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多无肌力和肌腱反射的改变,化验检查可有血象增高,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临床上一般采取口服背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因感受风寒湿邪或长期劳损所致,临床表现为患侧肩背部酸痛不适,或伴有患部皮肤麻木感,局部压痛明显,无放射性痛,肩背、手臂活动受限,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笔者近几年来采用针刺配合拔罐治疗背肌筋膜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6例患者中男30例,女46例,年龄为20~53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5年。按中医分型,属风寒湿型36例,属血瘀气滞型40例。随机背肌筋膜炎是针灸科常见病之一,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刮痧与拔罐方法治疗背部肌筋膜炎180例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8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26例,女54例,年龄60~65岁,病程长短不一,短为2~3天,长为2年以上。临床表现:均可有外伤或较长时间伏案劳累或外感风寒等病史。多以背部酸胀不适,沉重钝痛,上体前屈后仰侧弯不利。查体: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广泛,背部肌肉【关键词】肩胛背肌筋膜炎推拿疗法拔罐疗法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最大53岁,最小34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2年。1.2治疗方法①以轻柔的按揉、滚法、一指禅推法在肩胛背部治疗5min左右,使局部紧张的肌肉逐渐放松。②以较重的按压、拿法在肩胛背部治疗5min左右,再找出痛疼点或条索结节,在其上作连续性滑动按压,再用大拇指弹拨3~5遍,弹拨后再以轻柔的手法按支与软组织瘢疤粘连均可引起下腰痛。腰背肌训练中,病人取俯卧位下肢后伸上抬腰背肌作等张收缩,下肢后伸位维持使腰背肌作等长收缩状态,均能增加肌纤维的伸缩程度,肌纤维增粗,粘连分离,肌肉内血流加快,以达到背伸肌力增强,起保护、稳定脊柱的作用,从而减弱外伤及劳损造成对脊柱组织的损伤。中频治疗仪兼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能达到深层组织,有较明显促进局部血流循环的作用,加快对渗出、水肿的吸收;100Hz或90~腰背肌劳损临床多见于青壮年,属功能性病变,以劳累后及起床前腰背部困痛为主要症状,腰部X片及CT扫描无特殊改变,多年来我科曾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理疗等法治疗腰背肌劳损,虽有疗效,但不尽人意。近年来根据临床体会,笔者试行利用反应点及特殊穴位混合液皮下注射治疗该病,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通过3年反复修整、规范治疗方案及临床观察,笔者对腰背肌劳损的治疗形成协定方案。现将协定方案后记录完整的360例腰背肌劳4周,提倡长期坚持),本实验以4周为一疗程,观察与总结腰背肌功能锻炼与常规治疗的疗效差别。锻炼方法:第一式:腰背肌功能锻炼法中简单易行的五点式或三点式腰背肌功能锻炼;第二式:俯卧位以双上肢支持使腰部背伸,并适当靠双上肢使腰部做背伸运动。如为年老体弱者可用被子等软物适当分担双上肢的力量,使腰部背伸;第三式:仰卧位,双下肢直腿并举,尽量抬高,以使腰背部尽力伸展。1.3疗效标准痊愈:疼痛消失,恢复正常2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诊断:(1)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2)多发于中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3)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4)局部有固定压痛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改变,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检查图片相关说明:小腿前外侧面及足背肌肉作者:)。  2典型病例  患者,女,66岁,工人。日就诊。主诉:右肩背部疼痛10余天,有受凉史,自敷膏药、热敷效不显而来我科治疗。时诊:右背部酸痛,有沉重感,右臂上举时后项、肩背部有牵拉性疼痛,查体:右肩胛内侧缘压痛较为广泛,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可触到条索状增粗纤维,舌淡苔白,脉细缓。诊为右项背肌筋膜炎(风寒湿型),采用上法刺络拔罐后,TDP照射20min,每日1次。5次后痊愈而归。  腰背肌膜有保护肌肉,加强腰部的支持作用。包括腰背肌膜前层、腰背肌膜中层、腰背肌膜后层。前层最弱,覆盖于腰方肌的前面,即腰方肌筋膜,起自腰椎横梁的前面和腰椎椎体的基底部。中层附于腰椎横突尖,向上附于末肋,在下附于髂嵴。后层最厚,向上与胸部的深筋膜相连续,在骶棘肌后面形成一坚韧的被膜,附于棘突和棘上韧带。作者:不明棘突偏歪6例。26例X线片检查,其中颈椎骨质增生改变7例,胸椎骨质增生性改变5例,无变化14例。32例均符合颈、胸椎小关节错缝合并颈肩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颈部困重,酸胀痛,肩背酸痛沉重,肌肉僵硬,可有双上肢麻木无力,牵掣胸痛,咽部异物感,吞咽或说话时症状更明显,转颈、屈背、抬肩活动时疼痛加重。检查可发现颈、胸椎棘突偏歪,局部压痛,颈肩背部广泛触压痛,有时可触到痉挛筋束或筋结,X项背肌筋膜炎是由于肌肉、筋膜无菌性炎症引起颈、背、肩等劳损,致多处发生疼痛、麻木为症状的疾病。本病主要表现为颈项、背部广泛性酸胀痛,有敏感性压痛点及条索状或结节状物。笔者采用电针疗法,疗效满意。现将04年3月门诊收治的48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8例中,男17例,女31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1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4月;病左侧15例,病右侧27例,两侧发病6例痛,但仍能找出一个最痛点(即末梢神经卡压症),按压该点时疼痛可向邻近部位放散。该症对止痛药、理疗等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我们采用利多卡因、灯盏细辛和氟美松混合液痛点注射可以有效地阻断疼痛刺激的传导;解除肌肉紧张和血管收缩,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代谢物堆积和致痛物质(p物质)的产生;减轻局部组织水肿,提高抗炎作用;中药制剂灯盏细辛,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而中医推拿疗法也可达到理顺筋骨、舒筋活络、尽快缓解气道阻塞,纠正低氧血症,恢复肺功能,预防进一步恶化,临床采用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及小剂量茶碱药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科于2002年对住院的哮喘病人进行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药与背肌针联合应用,经过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科50例病人均为我科住院并确诊为哮喘的患者,男38例,女12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52岁。  1.2肩背肌筋膜炎是发生于肩背部肌肉、筋膜等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属于纤维质炎的一种。因有肩背和颈部症状,易与颈椎病相混。  本病的主要表现可见到颈、肩和背部疼痛僵硬,沉重如山,颈部活动不灵和肩臂酸困及麻木等,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潮湿、风寒、劳累、扭伤等可使症状加重。患处肌肉发僵、压之酸痛或触及索状物,揉压病人感到舒适和症状减轻。多无肌力和肌腱反射的改变,化验检查可有血象增高,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经根,造成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的常见病[1]。本病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社会、家庭带来很大负担。卧床休息、牵引、推拿、中药外洗热敷腰部等保守疗法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和腰背肌功能锻炼,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我科自2002年2月~2004年2月采用保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7例,男40例,女27例;年龄15~63岁,平均36肢体麻木、酸痛。2?3?1?3手术对脊柱后柱的损伤、腰背肌肉的剥离容易导致医源性腰椎不稳,为防止腰椎不稳的出现,以往要求术后较长时间的卧床,但研究显示2周卧床静养肌蛋白合成就会减少50%,这无疑会对腰椎的一个重要的稳定因素——椎旁肌的恢复形成障碍。国外报道全板切除术后远期下腰痛发病率高达30%。2?3?1?4目前临床上针对神经组织术后粘连和腰背肌的废用性萎缩无论是通过手术中覆盖明胶海绵或游离脂肪片椎间后外侧植骨;24例行单椎间隙融合固定,4例考虑到相邻椎间欠稳定,行两个椎间隙融合固定。  1.2.2有序功能康复训练(1)术后第1周,绝对卧床,本组全部病例术后第1天开始均行“五点式”腰背肌过伸锻炼,以背部刚刚离开床面即可,每天3个训练段,分别在距三餐后60~120min进行,每训练段30min左右,连续缓慢进行,以不引起伤口部明显疼痛为度。可翻身、侧卧,但以仰卧为主。3天内拔出引流管。(2【摘要】目的观察温泉泥、温泉水等综合治疗腰棘间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棘间韧带损伤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温泉泥、温泉水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中频电疗法及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0.8%,对照组治愈率为46.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2%,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温泉泥、温泉水等综合治疗腰棘间韧带损伤疗效优于对照组,临的功能锻炼,以巩固疗效。功能锻炼原则是先少量运动,以后逐渐增加运动量,以锻炼后身体无明显不适为度,要循序渐进,量力而为,以免发生意外伤害。功能锻炼方法如下。①五点法腰背肌锻炼。病人仰卧,以枕部、双肘、双足为支点向上挺腹,尽量使腰和背部离开床面。应循序渐进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增强腰椎稳定性,每次次数不限,量力而为,每天2~3次。②平卧位双下肢直腿抬高收腹训练及双下肢交替直腿抬高训练。每个动作可循后床上生活的训练该类患者术后需卧床6~8周,要在床上进食和排泄,因此要在术前3天开始训练床上大小便,使其养成在床上排便的习惯,防止术后出现便秘和尿潴留。  2.2.4特别注重指导腰背肌锻炼术后一般14天拆线出院,而腰背肌的锻炼则要在术后1~2个月后方可进行。因此必须在患者入院就开始进行腰背肌锻炼的指导。(1)反复向患者讲解腰背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2)根据患者的年龄适中,并有一定后倾角的靠背,如有扶手则更佳。另外,还应注意坐具与办公桌的距离及高度是否协调。长时间开会作报告时最好不要坐沙发。  (2)加强自身保护和锻炼。对国家公务员来说坐的时间相对长而运动少,腰背肌较弱。因此加强自身保护和锻炼对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十分重要。平时应采取正确的办公坐势,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调整自己的体位,不宜让腰椎长期处于某一被迫体位。另外还应注意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即不时地离开办公桌图片相关说明:小腿前外侧面及足背肌肉作者:暑令疡疖肿疼,头晕口苦背肌红,较之痈疽发热异,不分日夜似火攻。【注】此证系暑令所生疡毒小疖。初发背心肌肤红晕,次生肿痛,发热无时,日夜不止,兼头目晕眩,口苦舌干,心烦背热,肢体倦怠。初宜荆防败毒散加霍香、黄连、石膏服之,外治按痈疽肿疡、溃疡门。\r暑令疡毒小疖图\p04-34a251.bmp\r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外科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方歌】暑令疡疖焮肿疼,头晕口苦背肌红,较之痈疽发热异,不分日夜似火攻。【注】此证系暑令所生疡毒小疖,初发背心肌肤红晕,次生肿痛,发热无时,日夜不止,兼头目晕眩,口苦舌干。心烦背热,肢体感倦。初宜荆防败毒散加藿香、黄连、石膏服之,外治按痈疽肿疡、溃疡门。方剂: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的是制动,也就是限制腰椎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尤其是协助腰背肌限制过度的前屈动作,使损伤的腰椎间盘可以得到充分休息,为患者病情恢复创造良好的环境。  (2)佩戴腰围可将腹腔内脏器与腰椎捆绑在一起,减少腰椎过度活动,减少肌肉的劳损与韧带的负担,而起到保护作用。  (3)佩戴腰围后,加强了腹肌的力量,减少腰椎的前凸,而使重心后移,减少了背肌的劳损。  (4)佩戴腰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腰背肌的力量,佳。根据病人及家属的文化层次相应地给予耐心地解释,交待手术的必要性、危险性、预后效果、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术后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之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心理。2.2指导腰背肌的锻炼及床上排便的训练术前指导腰背肌功能锻炼,使病人掌握锻炼的方法,有利于术后腰背肌锻炼的顺利开展和病人出院后功能锻炼的继续。练习床上排大小便,防止术后尿潴留,减轻术后疼痛。应向病人讲明其必要性,使之主动按要求进行练必要时可在术前数小时备皮。国外许多医院和我国部分医院已开始用脱毛剂脱毛,优点在于能避免皮肤损伤,患者无痛感,舒适易接受,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特别适用于难以备皮的部位和消瘦患者[4]。2.2.5腰背肌功能训练应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使患者能够掌握锻炼方法,有利于术后腰背肌功能训练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的继续。2.3术后护理2.3.1病情观察患者安返病房后,责任护士为其测量体温突位于腰椎两侧,无骨性组织保护,其中以第三腰椎横突最长。当腰、腹肌部肌肉强力收缩时,该处所承受的抗应力最大,容易发生牵拉损伤,引起局部组织的炎性肿胀、充血、液体渗出等病理变化,继而发生滑膜、纤维组织、纤维软骨等增生,邻近腰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受到刺激,日久神经纤维可发生变性,产生腰痛和臀部痛。长期慢性劳损和腰部风寒湿邪侵袭也可引起腰背肌紧张或痉挛,使腰三横突部受牵拉而损伤。祖国医学把本病证个分类为气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主张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4~6周,结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内外用药等,若失治或误治会遗留腰背部疼痛、畸形及椎体滑脱等后遗症。我科根据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特点,制订了一套护理方案,经年收治的387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运用,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心理护理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腰背部疼痛较重,需卧床休息配合治疗,严重影响各下降易于还纳;根据不同时期病情严重程度选用镇痛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维生素、血管扩张剂及免疫制剂等。内服中药调理气血,补肾养荣,舒筋活络,祛风活血。4腰背肌功能锻炼指导功能锻炼时,血液循环加速,促进局部消肿及神经肌肉活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增强腰背肌力。我们采取黑板报、发放宣教资料和进行具体示范等方式指导病人行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飞燕点水法锻炼腰背肌功能,每天3~4次,每次20~40节。5出院指业人群发病日渐增多。这是长时间坐姿不当引起的,再加上每天用于体力劳动和身体锻炼的时间微乎其微,腰背肌得不到充分锻炼,强度和反应能力减弱,使脊柱尤其是腰椎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明显降低,导致现代人腰杆子越来越软,稍有不慎就把腰“闪”了。那么,如何使腰杆子坚韧挺拔呢?首要的方法就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应注重腰背肌的锻炼,以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肌肉的强度和应激性,松解软组织粘连,提高脊柱尤活动不大,劳动强度也不大,但由于姿势不对,脊柱处于半弯状态,腰背肌肉一直紧绷着,日积月累,也就产生劳损,进一步发展形成无菌性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于是腰痛就发生了。  腰肌劳损的预防  腰肌劳损的腰痛是可以预防的。怎样预防呢?首先要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特别是长年坐着的人,腰背肌肉比较薄弱,容易损伤。因此,应有目的地加强腰背肌肉的锻炼,如做一些的屈、后伸、左右腰部侧弯、回旋以及仰卧、起坐【关键词】胸椎腰椎骨折护理胸腰椎压缩骨折在脊柱骨折中最为常见,多为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即胸11、12和腰1、2,常合并有脊髓损伤及其他系统的并发症。治疗上主张绝对卧床休息,时间为4~6周,结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及时正确的护理计划、科学的护理措施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至关重要。因此我科根据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特点,制订了一套护理方案,在年收治的324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预防。(4)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宜多食含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忌食生冷油腻食物。(5)做好心理护理,介绍相关知识,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6)患者疼痛缓解后,即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保护功能。功能锻炼包括五点式和三点式。五点式的方法是: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腰背肌功能加强后可改用头部及足跟三点作为支撑点的三点式锻炼方法。锻炼应循序质,加速代谢产物排泄,促进局部肿胀吸收及神经肌肉活动功能恢复。其次,功能锻炼可增强腰背肌力,纠正不良姿势,改善腰背柔韧性和调整局部肌肉的肌张力,后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加强了脊柱关节的稳定性,特别是对脊柱内外平衡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有助于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改善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等病理现象,使腰背肌起着肌肉夹板作用,有利于腰背功能的恢复。事实上,腰背肌的继发性功能失调绝大多数是可逆,术后3天开始主动直腿抬高,每天3~5次,每次2~3min,互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目的是防止神经根粘连;腰背肌的锻炼方法是利用腰背肌的肌力及姿势使脊柱过伸,借椎体前方的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的纤维环张力预防肌肉萎缩,增加脊柱稳定性。  2.3.8出院指导  (1)继续进行腰背肌锻炼;(2)术后3周可下床活动,活动时佩戴腰围;(3)半年内避免弯腰及负重,取低处物品时,应膝关节下蹲,腰背胂直。(压缩骨折患者为恢复椎体高度,可采用双踝悬吊牵引、骨盆牵引、脊椎兜带悬吊牵引等。脊柱科采用的是脊椎兜带悬吊牵引,牵引时应注意兜带的宽度和舒适度,预防皮肤损伤。5康复护理康复锻炼主要为腰背肌及双侧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腰背肌的锻炼对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腰背肌锻炼(牵引椎体),使骨折部分复原,同时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避免远期椎体恢复的高度再度丢失,腰背肌的力量增加,增强了脊柱的稳定性,围做滚式翻身,并鼓励增强腰背肌力量。(4)常规术前1日对术野区按骨科备皮。(5)尽量保证充足睡眠,禁烟酒,食用低渣营养丰富饮食,增强抵抗力,严防感冒。术前禁食12h,禁饮4~6h。(6)女性经期将至者可通过肌注黄体酮延迟经期,以便完善检查后早日手术减少不必要的费用。  4术后护理  4.1卧床休息术后应平卧硬板床2~3h,之后左右轮流侧卧翻身且伤口处垫软枕,其目的是对背部伤口起压迫止血作用,以减手抱头,医者坐在病人背后,一手从病人腋下扶住颈后部,一手拇指放在病人患椎棘突旁,助手固定病人双大腿,嘱病人身体向患侧弯,同时向内后旋转,拨正棘突,使关节突复位。复位后嘱病人卧床1~3天,配合理疗及腰背肌锻炼。  1.5治疗结果  病人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正常活动为痊愈。本组病人全部治愈(其中290例1次成功,复发2次手法复位成功16例)。  2讨论  急慢性腰痛是骨科门诊常见病,引起急慢性腰痛原因中,物体重心离躯干轴线远,必然也会加重腰背肌肉、韧带的负担,造成腰骶部肌肉、韧带的损伤。  在弯腰搬提重物时,正确的姿势是先将身体向重物尽量靠拢,然后曲膝、曲髋,再用双手持物,伸膝伸髋,重物即可被搬起。这样,主要依靠臀大肌及股四头肌的收缩力量,避免腰背肌用力,腰部损伤的机会也减少了。另外,在搬移重物时,要注意使双膝处于半屈曲状态,使物体尽量接近身体,则可减少腰背肌的负担,减少了损伤的机会。作者:不明,1周后恢复工作;另16患者腰部疼痛明显好转,活动轻微受限,行走及站立时有轻微胀痛感,对症处理,休息2周恢复工作。4讨论腰骶关节滑膜嵌顿多发生在35岁以上人群,主要原因是腰椎退行性变,关节囊松弛,腰背肌肌力弱,从解剖学角度看[2],腰骶关节是由骶1上关节突与腰5下关节突形成关节,腰5关节突大而成弧形。骶1关节突小,腰椎活动度大,骶椎活动度小,因此腰骶关节易劳损退变,关节囊松弛易造成小关节紊乱,滑膜活掌握。患者经大力牵引或长期卧床治疗后,应严格遵医嘱佩戴腰围下地,以巩固治疗效果。而当病情减轻,症状消失后,则不应对腰围产生依赖感,应及时取下腰围,加强自身腰背肌锻炼,以自身肌肉力量加强对腰椎的支撑和保护作用。否则,长期无原则佩戴腰围会使腰背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及关节强直,患者会出现离不开腰围,否则症状加重的现象,这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害无益。  2、选择腰围的规格应与患者体型相适应,一般上至突出症患者卧床或牵引后,医生总要求患者佩戴腰围,那么,腰围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佩戴腰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主要目的是制动,就是限制腰椎的屈曲等运动,特别是协助背肌限制一些不必要的前屈动作,以保证损伤的腰椎间盘可以局部充分休息。特别是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局部的急性炎性反应和刺激,可有不同程度的肌肉痉挛,佩戴腰围后,减少了腰的活动,可起到加强保护的作用。合2)术后6h可翻身,翻身时保持脊柱平衡,严防扭曲。一手扶着肩部,一手扶着臀部同时翻向一侧,将背部和臀部各垫一软枕,每2h翻身一次。(3)术后第一天练习直腿抬高训练,以防脊神经根粘连。方法:膝关节伸直,踝关节为功能位,下肢抬起坚持5~10s,两腿重复此动作,锻炼次数以患者能耐受为宜。(4)术后1个月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方法是采用飞燕点水法(即两头翘):患者取俯卧位,颈部后伸,稍用力后抬起胸部离开床面解病情及身体器官的功能状态,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以便术前术后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护理措施,将患者机体调整到最佳状态。3.1.4提供有关疾病康复的知识症状较轻者,指导患者行腰背肌肉的锻炼,以增加腰背肌的支撑力;指导患者无论站、坐、行走、卧床及持重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使患者认识到保持正确姿势的原理、重要性及对疾病的影响;训练患者在床上练习排尿排便方法,持2~3周,中药疗法同上。2.3腰背肌后伸功能锻炼配合中药疗法入院第3~4d开始在床上进行5点式腰背肌功能锻炼,每日4~5回,每回20~50次,2周后改用三点式腰背肌功能锻炼并视情况逐渐过渡到拱桥支撑法、飞燕点水法,锻炼过程循序渐进,其强度和次数以患者能忍受为原则,具体锻炼方法如下:(1)五(三)点支撑法:患者以头部、双足及(双肘)等五(三)点为支点,使肩、背、腰、臀部呈弓形撑起。先屈肘伸肩,再等方法。  2.5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骨折后患者需长期平卧硬板床,生活不能自理。护士应帮助指导患者定时进行轴线翻身,即肩部和髋部同时翻身,避免肢体扭曲,造成脊柱扭转。翻身时嘱患者挺直腰背部,绷紧背肌,形成天然内固定夹板,一般每2~3h1次。保持皮肤清洁,做好皮肤护理,背部及局部受压处定时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发生。  2.6功能锻炼  2.6.1意义骨折后通过功能锻炼,可发挥脊椎前纵韧带2天起行腰背部推拿,患者俯卧,沿患侧骶棘肌用深沉而缓和的扌衮法和按揉法,上、下往返治疗,并予以左右侧扳复位,同时配合腰部后伸被动活动。然后沿骶棘肌纤维方向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同时,嘱患者做弯腰屈背活动,7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2结果  优:临床症状与体征部分消失,104例(83.2%);良: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劳累后腰部有胀感,17例(13.6%);差: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例,黄韧带肥厚45例,厚度均6mm,11例间盘组织突出椎管内呈碎裂状,1例伴钙化现象,切除组织经送病理检查,突出间盘组织外观为成熟型。2.2治疗结果术后第3天即开始抬腿锻炼,1周后进行腰背肌锻炼,2周后开始俯卧位背伸式腰背肌锻炼,第3周末带腰围下床活动,平均住院天数25天。58例下肢痛及运动性疼痛加重症状均明显消失,2例大小便功能障碍明显改善。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半年~1年,均恢复正常生活。3讨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大最佳背部训练动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