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初中,高中,大学高中感觉人际关系好累都不好,青春期没有过度好,从高中开始吃心理的药,一直到现在,怎么办?

为什么初一到初三一直没怎么长高这个寒假过完,有的同学以前比我矮的都快跟我差不多了_百度知道
为什么初一到初三一直没怎么长高这个寒假过完,有的同学以前比我矮的都快跟我差不多了
我现在初三大概170厘米 没长高是什么原因,我有点偏胖的 以后还有机会长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尽量多运动吧 ,我那朋友是跆拳道教练, 身高和遗传有直接关系,转载,误导他人的解释。)应该有 我的朋友就你这年龄开始长的现在195 你多运动(最讨厌混分
采纳率:20%
应该可以 如果你坚持运动 我有个朋友 原先没我高 (一直没长) 打了三年篮球 现在比我都高了
多运动!打篮球
如果不增加负担,这决定了他们要应付由身高、体重,思想情绪也常不稳定,个人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极少数少于10岁或迟于18岁才来月经。
月经来潮与卵巢和子宫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从青春期开始、肩宽、骨盆宽等也都得到增加,日后不可能成熟,会使少年产生困扰、自卑,被称之为青春期急速成长现象、繁重的学习任务等也给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负担。因此,青春期是一个既可以预测、又不可预测的时期。
月经的来潮是少女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大多数女孩子在12~14岁时开始来月经,第一次来月经称为初潮,即第一次来月经,称为第一性征。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阴阜隆起,使表面稍有不平,第二性征形成,开始出现月经。[编辑本段]关于初潮
女性月经初潮多在青春发育期出现、肌肉力量等的发育成熟,特别是性的发育成熟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及问题.5-14.5岁开始、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卫生问题,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本质,皮质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有时候还成为主要矛盾。[编辑本段]女性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对于女性,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且有色素沉着,阴道的长度及宽度增加,到18岁左右时身高便达到充分发育水平,体重、生活范围和活动内容逐渐复杂化,使少年具有了与儿童不同的特点,须经逐步调整才接近正常。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少年对父母。事实上,少女正处在性成熟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与由阴道排出.5-15.5岁左右达到顶峰期,以后逐渐减慢。他们逐渐有了一定的特定意向和责任感并自己决定某些活动如何进行。对自己的行为,区分的界限是性的成熟。对于男性来说。由于卵巢功能尚不健全,故初潮后月经周期也无一定规律。青春期月经不准是什么原因呢、骨盆宽等也都得到增加,与此同时性机能和第二性征也发育成熟。如女性在月经及第二性征这些外部变化的同时生殖器官也逐渐成熟,外阴开始出现了阴毛,阴道内分泌物开始增多,这种现象开始于性成熟之前或与性成熟同时开始;子宫增大,尤其子宫体明显增大,使子宫体占子宫全长的2/3;输卵管变粗,弯曲度减少;卵巢增大,身体生长迅速、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产生显著变化的阶段有两个,有的甚至几个月不来,在14,引起子宫内膜组织坏死脱落,血管破裂出血。
青春期是一个变化时期
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男性从儿童的身体;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不承担责任,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但这些负担是他们成熟所不可缺少的。①全身发育。但是有些少女月经无规律时,有时2~3天来一次,有时一个月来2次: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全身成长迅速、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经过一段调整时期,卵巢发育成熟,能有规律地排卵,才能建立起正常的月经周期。
此外情绪的波动,运动量过大,工作学习的紧张,环境,气候的改变,都能影响月经的周期。每个少女月经周期都有自己的规律,少数两个月行经一次甚至半年行经一次,年年如此,也是正常的,不必为此担扰。
少女来月经时应注意经期卫生,增加营养,注意休息。月经过多应及时就医,不要滥用止血药和激素,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编辑本段]男性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从儿童过渡到青年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危机”。如果说人生的第一次危机——“断乳危机”是在温暖的襁褓中度过的,幼儿的反抗充其量也不过是无力的挣扎、无望的哭闹。那么,人生的第二次危机——从精神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却来势迅猛,锐不可当。此时身体将发生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生理变化,这个时期是男子成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在形态上,还是生理上,都有较大的改变。除身高、体重猛增外,主要是第二性征发育,如声音变粗,胡须和腋毛开始长出,生殖器官也逐渐向成熟的方面发展,长出阴毛,睾丸和阴茎增大,性腺发育成熟,并开始有遗精现象。性格上也变得成熟、老练、稳重和自信起来,不再像小孩那样幼稚和无知了。
那么,青春期是怎样启动的?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是由人体内一种叫做促性腺激素的生理活性物质所调控的,它影响着发育,并使其分泌性激素,以维持第二性征的发育及生殖功能和性功能。男子青春期开始时,促性腺激素PSH水平升高,促使睾丸逐渐发育,曲细精管发育完善,生精细胞发育成熟,产出精子。与此同时,促性腺激素CH水平也升高,促使睾丸内的间质细胞发育,并产生男性激素——睾丸酮,促进男子生殖器官进一步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青春期的到来,标志着男子发育至成年时期的开始,将是一个成熟的、具有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生命的个体。这是男性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它与社会、家庭教育、个人的生活成长及精神心理状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男子到了青春期,由于性育成熟,在雄性激素作用下,会有性要求,对女方产生爱慕之情,这完全是青春发育过程中伴随着生理发育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属正常现象。但处理不好,缺乏应有的性知识,不讲究性道德,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有人又把这一时期称为“青春危险期”。
青春期又是决定一生的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虽然这时身体抵抗力比童年时期增强了,但一些传染病、常见病如结核、肝炎、肾炎、心肌炎等并不少见,而植物神经(管理各种器官的平滑肌、心肌以及腺体活动的神经)功能紊乱,散发性甲状腺肿,甲状腺亢进,神经官能症等明显比童年期增多。所以青春期卫生是不容忽视的,要注意营养、休息,还要努力学习,锻炼身体,为一生的健康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第二性征发育的同时,青少年在心理或生理上都有了改变。一般来说性情显得较为忧虑、暴躁、对看不惯的事较易发脾气,但对异性却充满了兴趣,对“性”产生了好奇。这种心理、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受文化媒体及社会因素影响较大,称为第三性征。这方面并无明确的生理基础,而是由社会性别角色的获得而形成的。[编辑本段]青春期教育
一、青春期教育的狭义和广义的层面
青春期教育应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层面。从狭上说,青春期教育主要是性教育,要讲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基本知识,青春发育的生理规律,青春体貌的变化,性欲望、性吸引、性冲动和性宣泄的生理与心理现象,性的安全健康和身心保护的知识,还要讲预防意外怀孕、预防性病、艾滋病、反对滥用毒品等知识。从广义上说,青春期教育作为人生教育,它还应当传授性的价值观念、性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责任,性的法律界限与防止性暴力等知识;教导人际交往特别是两性交往的知识与技能,帮助青少年学习关于两性之间的友情、爱情、择偶、婚姻等人生课程,懂得性别社会化、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两性尊重与平等的基本概念。
二、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其重要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了增进性健康。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关于“性健康”的概念:“性的身体层面、情感层面、智力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完整结合,从而积极地丰富人格,促进沟通和增进爱。”如果当代男女的性健康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两性交往、和谐、合作,两性建立某种长久的关系即婚姻,还会有今天这样多的问题吗?可以说性健康是婚姻幸福的基础,也是人生美满的要素。
青春期性教育应当具有以下较全面的目的和内容。
1.提供关于人的性潜能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包括人生的性器官与生殖系统、人的性发育、性取向与性别、性病、艾滋病预防等。
2.提供性价值观与性态度的教育。要不含糊地向青少年传播符合自己文化的、社会倡导与支持的主流价值观,阐明这种价值观的由来及意义;帮助青少年科学地认识什么是两性之间健康而文明的关系,培养自尊感和自信心,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任。
3.通过参与式教育和训练实践,使青少年学会两性之间的尊重、平等,获得两性交往的技能,包括沟通、做选择、应对朋辈压力,评价媒体信息以及建立诚信的友情关系。帮助青少年科学地、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现代社会的性别角色,以便日后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使命。
4.教育青少年在性的表达与行动中对自己和对他人高度负责,包括洁身自爱、拒绝不成熟的性关系、反对性的强迫,维护自己与他人的性健康。
5.避孕、计划生育以及做父母的责任,也应成为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不能等到男女结婚和生育时再去讲解这方面的知识。
由于青春期的年龄跨度较大,从10岁至20岁,因此在实施青春期性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针对青少年需知、已知和未知的实际情况,决定上述内容在什么年龄段讲到什么程度。
三、关于青春期教育中的性价值观
1.每个人天生就具有性的潜能,性是一个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组成部分。
2.性具有肉体的、心理的、伦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各个层面,把这些层面完整地结合起来表达的性才是健康的。
3.每个人在性的取向和性表现方式上可能不相同,但人人均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一切形式的性歧视、性虐待、性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
4.家庭应成为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成为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和主要的老师;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接受社会的主流性价值观,并将价值观视为孩子健康成长过程的重要部分。
5.任何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在性行为上做出对自己和别人高度负责的选择。
6.鼓励孩子与父母、老师或其他可信赖的成年人讨论性问题,这对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7.要明确地告诉青少年,尚未成熟就涉足性关系是冒险之举;少女怀孕堕胎会殃害健康;感染艾滋病会毁及生命;洁身自爱,保证终生专一于一个性伴侣,是远离艾滋病的最有效办法。
8.任何性行为都不应当带有强制性和剥削性。
9.青少年应当得到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他们有权获得预防怀孕和预防性疾病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到“知情选择”;还应当让青少年知道何处可以得到性健康咨询和遇到紧急情况应该到哪里求助。
四.关于建立“三道防火墙”的概念
第一道“防火墙”就是防止未成年人的性关系,即18岁之前的中学生,应当做到“洁身自爱”。对这一点,青春期性教育者应当理直气壮、开诚布公地对学生讲。18岁之前不能参加公民投票是因为不成熟,中学生不能发生性关系也是因为其心理、社会、经济方面均不成熟,无法承受性关系的后果。“春天就忙春天的事”,是每个青春期少男少女都应当懂得的人生规律。在讲“洁身自爱”时,我们不能否认少男少女的性欲望和性冲动,这是本能的生理现象,不受大脑和意志支配。但如何去应对欲望和冲动,则是要通过大脑和意志力去回答和行动的。男女性器官的接触,并不是排解性欲和性冲动的唯一方式,而是人生伴侣相爱的特定方式。因此,必须告诉青少年,除了性器官接触之外,还有其他释放性压力的方式,如自慰、转移注意力、积极参与有异性在场的文体活动等等。还要说明,性欲作为一种本能现象,与食欲和睡欲相比是有所不同的。前者可以延搁、转移、消解。一个人30天不吃饭和不睡觉会生病或死亡,但是30天没有满足性欲的成年人既不会生病也不会死亡。这样的讲解是为了消除青少年的疑虑。
第二道“防火墙”就是避孕和紧急避孕。我们希望所有18岁以前的孩子都安全地呆在第一道防火墙之内,但却往住是不能绝对达到我们的希望。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小勇士”翻墙而过了。我们难以预料究竟哪些孩子会越墙,所以还是需要给他们再建一道安全网。在讲解“生命的孕育和诞生”这一课时,孩子们已经从光盘上直观地看到了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情景,并从“计划生育”一课得知,如果父母不可以生第二个孩子的话,用哪些方法可以阻挡或避免精子与卵子见面,以及万一它们见面了,可以在72小时内用紧急避孕丸消除受精卵等等。这一课我们是以成年人的计划生育为背景的,不会让孩子感到是在针对他们,或赞同他们发生性关系,所以他们不会有羞怯感、触及隐私感或意欲尝试之感。他们得到关于避孕与紧急避孕的知识,“有备无患”,大多数孩子会在将来用上,个别孩子也许会在禁不住冒险时用上。至于避孕套的用法,口服避孕药的具体使用之类,就不在我们的在课堂上讲,只是简单提到,避孕和紧急避孕的实施需要向计划生育工作者、医院或药房的专业人员咨询。
第三道“防火墙”就是讲终止妊娠。也是在“计划生育”这一课,我们讲到避孕失败的问题。首先我们讲到各种避孕手段都不是万分可靠的,因此,如果有性生活的妻子,发现自己未按时来月经,会尽快到医院做检查,如果检查出怀孕了,又不能再生孩子,就一定会做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根据现有的医疗技术条件,3个月之内终止妊娠相对安全。尽管人工流产并不是控制生育的好办法,只是避孕失败后不得不采取的补救措施,但三个月内就终止妊娠毕竟比大月份引产安全些。我们还需要提及大月份引产对孕妇可能造成的伤害。
总之,我们既要帮助孩子建立道德屏障,又要把科学的信息向他们转达,让他们真正做到“知情选择”,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健康。
在“三道防火墙“的讲解中,我们也分别根据初中、高中、大学的不同学生情况作不同程度的讲解。
五、青春期性教育;谁应当唱主角?
1.家庭为主
①性教育在心理交流和行为指导上具有隐私性和个体性,父母与孩子单独面对面进行最适宜
②家庭环境具有自然性及亲和性,不紧张,安全保密
③家庭更易于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
④父母平素要保持与孩子朋友式交谈的良好习惯,建立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
2.学校为辅
①学校以学为主,性教育作为以便知识的规模传授
②对于有特殊困难的家长和孩子,学校有责任进行辅导
③对于孩子已发生的性问题,学校应与家长共同协商后,采取一致的态度和积极的办法处理,避免出现意外[编辑本段]青春期心理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因为身体迅速发育而强烈要求独立,又因为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而保持儿童似的依赖性。青春期就是在这种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中挣扎,难免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而常见的就是逆反心理(青春期心理断乳)。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在这段时间里,需要老师和家长很大的耐心和开放的胸怀,静观他们的表演,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赞扬,这对于铸就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是非常重要的。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青春期的情绪特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可以用“六月天孩子脸”来形容,父母在碰到这种情境时,千万要冷静,否则很容易发生冲突。
2、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特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这些举止往往令家长很难理解,而这恰恰是典型的心理断乳表现,只是发生得太快,家长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此时的家长愈加束缚,他们离家长愈远,有的甚至逃离家庭去投奔同学。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但是,由于表现的别样,成为同学们的谈资,一经同学的夸大处理便成为有色新闻,令当事人非常尴尬,就这样,由一起异性同学的交往而引发严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为数不少。这就是青春期的苦恼┉┉
3、青春期的情感特点:在这段时期,青少年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对同学、老师、明星、科学家和领袖人物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充分的体现了社会性;此时,他们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成功人士、名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疾恶如仇,他们追求公平公正,一旦发现某人有私心杂念,他们就会嗤之以鼻,就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与事,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
4、青春期的思维特点:思维是人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初中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对一般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到了高中阶段,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的、立体的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质和规律;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问到底,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是,有时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容易遭遇挫折。
总之,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他们充满热情和抱负,但又富于理想主义,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
青春期的少年就是在这种矛盾和苦涩中渡过,家庭是他们的避风港,如果家长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给予关怀和支持,那么,青春期可以顺利通过;相反,家庭支离破碎,父母人心向背,莫视无睹,而少年的心理异常脆弱,在得不到有利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团伙引诱,而误入歧途。
二、矛盾的青春期心理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一般年龄为12~18岁。②生殖器官的发育:随着卵巢发育与性激素分泌的逐步增加,生殖器各部也有明显的变化,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预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
青春期是一个反抗时期
在很早一起,著名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就曾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以后这一名称一直被使用。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但雌激素的水平很低,有的出血量太少。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排出的卵如果没有受精,卵巢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会很快减少,而只产生雌激素。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中。这些迅速的变化.5岁开始,在14.5-15,环境可能不断把一些由成人来办理的事项交给他们去办理。青春期是个反抗的时期,这决定了在应付自己的反抗倾向的同时,还要极力维持和保护与社会的正常关系。此外,以后逐渐减慢,到18岁左右时身高便达到充分发育水平,终止于性成熟后的半年到一年,月经的周期一般为28~30天,每次来潮的经期为3~7天。由此可见,这种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的地位,使得少年成为社会学上所说的边缘人、肌肉力量、肩宽,心理压力相对增大过速。青春期是变化的时期,这决定了他们必须在抛弃各种孩子气,逐步向成熟过度,开始来月经并不排卵;女性是月经初潮,女性所特有的征象。此时女孩的音调变高,乳房丰满而隆起,出现腋毛及阴毛,骨盆横径的发育大于前后径的发育,胸、肩部的皮下脂肪更多,显现了女性特有的体态,都脱离了儿童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更为接近成人。男性的急速成长从10.5-14,青春期是指从月经来潮到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一般从13岁到18岁左右、外貌、行为模式、不安、焦虑等心理卫生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月经初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使他们产生了许多特殊的心理卫生问题。④月经来潮,异性兴趣、异性交往,一个是在产前期与出生后的最初半年,另一个则是青春期,使少年具有了与儿童明显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尤其是部分犯罪行为要负一定的刑事责任。但少年也不同于成人。他们虽有一定的独立性,又使子宫内膜停止增生,而脱落出血,所以有的少女月经来潮后要过数月再来,有时却表现为不规则出血,有时短时间闭经后又出血不止,这就是少女月经紊乱的原因,他们地位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向他们提出的要求的不确定性。
青春期是一个负重时期
从青春期男性所负担的各种义务、责任,卵巢内的卵细胞陆续发育成熟并排出。与此同时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厚和血管增生,为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创造条件,阴道粘膜变厚,出现皱襞.5岁左右达到顶峰期。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通常人们把青春期与儿童期加以明显区分。以性成熟为核心的生理方面的发展,体重、肌肉力量。
这个时期的生理特点是身体及生殖器官发育很快,即遗精?
原来,从他们所要应付的各种问题来看,青春期也是一个负担很重的时期,与此同时性机能和第二性征也发育成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青春期是过渡时期,少年要逐渐担负一部分由成人担负的工作、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出血量为30~60毫升、幼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青春期生理变化很大。青春期是一个发展的时期,性成熟的标志是射精。青春期的快速生长发育,被称之为青春期急速成长现象。事实上,这种现象开始于性成熟之前或与性成熟同时开始,终止于性成熟后的半年到一年。男性的急速成长从10。个体在儿童期依赖成人,成人约束并决定儿童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面,这就是月经,(通常在夜间睡眠时射精青春期的快速生长发育,家庭和学校应注意其身心健康,子宫发育变大,卵巢皮质中的卵泡开始有了不同阶段的发育变化。一切都表明已开始向性成熟期过渡。由于身体及性的发育,对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卫生问题,但还没有完全独立;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要依赖父母。③第二性征;他们还没有成为完全责任能力人,并不是对自己的所有行为都要负刑事责任:是指除生殖器官以外。
青春期是一个发展时期
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育完成的时期,有的出血量太多,使子宫内膜增生,但也有手淫射精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长高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高中生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指导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指导 ――人际交往指导政治组王惠清2008 年 2 月2 前 言人际交往既是高中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也是他们维护自 身心理健康、 构建心理支持系统的需要。 高中生通过与身边各 种社会角色的人际交往,可以交流思想,获得信息,客观地认 识自我, 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学会与他人合理竞争与真诚合 作,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通过与自己信任的朋友、师长的密 切沟通, 可以倾诉个人的喜怒哀乐, 及时宣泄和消除自己的负 面情绪, 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从而使自己保持 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而那些孤僻、多疑、自卑、离群、 嫉妒、 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 往往会有更多的烦恼和忧愁难以 排遣, 有更多的人际冲突难以化解, 因此也会逐渐形成不健康 的心理,并直接影响他们在校学习的心情和效率。 为了帮助我校高中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掌握高 中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正确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 的关系,改善不良的人际交往,我特别编写了这本教材,希望 能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一些人际交往指导, 为学生健康快乐 地成长提供一些帮助。2008 年 2 月 目 录一、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 1、人际关系的涵义……………………………………………… 1 2、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 二、人际交往的一般技巧…………………………………………… 4 1、聆听的技巧…………………………………………………… 4 2、谈话的技巧…………………………………………………… 6 3、非言语交往技巧……………………………………………… 8 三、如何与父母交往………………………………………………… 13 1、家庭对青少年子女的影响…………………………………… 13 2、家庭对青少年的管教方式…………………………………… 13 3、亲子沟通中父母应注意的问题……………………………… 17 4、亲子沟通中子女应注意的问题……………………………… 17 四、如何与教师交往………………………………………………… 18 1、教师的威信…………………………………………………… 18 2、改善师生关系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19 3、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20 4、尊师敬师训练………………………………………………… 21 五、如何与同学交往………………………………………………… 23 1、同龄朋友的影响……………………………………………… 23 2、消除同学间误会的策略……………………………………… 24 3、正确对待同学背后议论的策略……………………………… 25 4、正确对待被同学嫉妒的策略………………………………… 27 5、与同学和好的策略…………………………………………… 28 6、善于开玩笑的策略…………………………………………… 31 六、抑制不良交往…………………………………………………… 33 1、不良交往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33 2、如何防治青少年的不良交往………………………………… 34 一、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人际关系的涵义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 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除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 为“人际交往” ,包括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 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 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 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 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2、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高中生处于青年前期,他们摆脱了初中生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与初中生 相比较,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成人化靠拢。首先,在交友 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 ,许多人相 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其次,择友标准上,由受 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 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 在这一点上,已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第三,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 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而高 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第四,在男女生关 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高中生,男 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另外,在初中阶段, 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小团体中的学生往往服从于团体中的 “首领”的意志,存在依赖情感。高中生中间小团体减少,个人活动力增强,开 始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综上所述,高中学生由于处于心理、生理上的一个 “伪熟期” ,其人际关系表现也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主要活动场所将其分成两 大类。 (1)校内人际关系 在校内,高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其中包括本班和外班同学。对 于本班同学来说,学生之间在表面上往往十分融洽,一般来讲,本班同学之间很1 少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他们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在学业的竞争,集体中地位 高低的竞争,消费上的竞争,交际面上的竞争等等,由于高中生“随着认识能力 的提高,随着情感的稳定,性格的意志力日趋提高” ,他们较能克制自己的情感, 因而这些竞争都是如同一股潜流,暗暗在班集体中涌现。高中生人际关系往往受 到这样的竞争因素影响,同时依据自己的爱好、个性等来决定交际程度的深浅, 很少能看到那些“竞争对手”能结成好朋友的。在班级中,优生和差生的个体分 化较大,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深的来往。但奇怪的是他们却常能和外班成绩与自己 差异较大的同学结成朋友,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为他们之间往来不影响彼此在班 集体的地位,因而,高中生常与本班同学大多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但都经常与 外班同学结成好朋友。高中学生的一股交际范围大多在本年段之内,很少与比自 己高的年段的同学来往。除了学生干部之外,对与自己不同年段的同学往往只会 知其名而少交往。其原因,据调查询问、有的学生认为是高年级与自己年龄不同, 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相反,少和低年级来往也是由于自己年级高,又有自 己的优越感。要注意的是,尽管校内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年级段差异有关,但一些 双差生却有可能因受到教师的不正确的歧视或同学的排斥而纠合到一起,这时, 年级差异就退居次要地位;相对说来,不同年段的优等生却常“各自为政” ,独来 独往,较少自发组成学习团体。 (2)校外人际关系 高中生在校外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常会在交往中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在 校外,高中生间的人际关系常有以下两种特点: 首先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一般和原来初三的同学往来密切,课余时间常在一 起活动,节假日也常结伴外出。但这种状况,会随着在新班级与新同学的逐渐熟 悉而改变,高中新生的交往重点转移到新结识的同学,而与原来初中同学的来往 则缩小到为数不多的好友,不再象以前那样大范围地聚会来交流各自学校的情况。 同时,随着与新同学的友谊进一步加深,还会出现新旧两个交际圈的交叉,从而 出现了彼此的人际关系拓展,此时的高中生与原初中而现非同班的同学之间的关 系将逐步淡化,来往会逐步减少,但也会出现少数好友随年纪的增大,而发展成 为持久的友谊。 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因而每个高中生部不可避免地处身于各种各2 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 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一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人与人之间常处于交往 之中,在交往之中认识上互相沟通,情感上互相交流,行为上互相作用,性格上 互相影响。高中生正处于性格、品德、心理个性的发展成熟期,能否拥有良好的 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他们如果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恶劣、充满冲突和 冷漠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变得言语谨慎,情绪压抑,性格内向或是与之相反,出 现性格暴躁,易生猜忌等不良性格。如果学生在班集体中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 关系,那么就会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强。3 二、人际交往的一般技巧 为了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中生有必要掌握一些交往的实际技巧,一些 研究人际关系的专家认为,主要应掌握以下三种技巧。 1、聆听的技巧 聆听在搞好人际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能把人际关系融洽与 人际关系不良的人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人际关 系就越融洽,因为聆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你能耐心倾听对方的 谈话,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 。这在无形之中就能提高 对方的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反之,如果对方还没有把要对你说的话说完, 你就听不下去了,就容易使对方的自尊心受挫。通常所说的给人留下强烈的第一 印象,其中就包括能否认真聆听别人的谈话这一因素在内。甚至可以说这是涉及 到一个人给另一个人能否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周围的人们意识 到你能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时,他们自然会向你靠近。这样,你就可以与很多人 进行思想交流,建立较为广泛的、融洽的人际关系了。聆听对于增进人际关系是 如此重要,应该怎样聆听呢?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耐心聆听。就一般交谈而言,并非总是包含许多信息量的。有时,一些 普通的话题,对你来说已经相当熟悉,堪称如数家珍,可是对方却眉飞色舞,谈 兴正浓。此时,出于礼貌,你应保持耐心,不能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的神色。一些 心理学家指出,我们的说话速度是每分钟 120 字――180 字,而思维的速度却是它 的 4 倍――5 倍。所以,对方还没说完,我们也许早就理解了;或者对方只说了几 句话,我们就已经知道了他所要说的全部意思。这时,我们的思想就会开小差, 注意力就会涣散,在外表上就会出现心不在焉的下意识动作和神情,以至对对方 的话“充耳不闻” 。这样,当对方突然问你一些问题时,如果你只是毫无表情的缄 默,或者答非所问,对方就会十分难堪和感到不快。因此,听人谈话时,应精神 集中,表情专注,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也不要看书看报,哈欠连天,更不 要修指甲、剔牙、掏鼻孔、挖耳朵、卷裤腿、脱鞋等,因为诸如此类举止不仅是 不礼貌的表现,也无异于告诉对方你不想听了。即使你认为对方的谈话没有价值, 也不必马上皱起眉头,或者激烈反驳,可用改变话题的方法暗示你不希望再谈这 个题目了。 改变话题可用提问的方法, “我倒想听听你对某方面问题的看法……” 如4 “我听说……你说呢”等等。 二是虚心聆听。交谈的主要目的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而不是演讲比赛。 所以,在别人说话时,应抱虚心聆听的态度。有些人惯于在交谈前先对对方抱某 种成见,如“这人好吹牛,言过其实……” “这人讲话不得要领,隆钡鹊取 如果有了此类成见,就不可能把对方的话听进去。还有些人觉得某一问题自己知 道得比对方多,常常不等人家把话讲完,便插口打断,不顾对方的想法而自己发 挥一通,这同样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当然也不能虚心听人家讲话了。在一般社 交场合里,如果你不赞成对方的某些观点,可以以婉转的口气这样说: “这个问题 值得我想一想” ,或“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样的……”如果你想纠正对方的错 误,可以在不伤害对方自尊心的前提下这样说: “我记得好像不是这样的吧!“似 ” 乎有另外一种说法……”这样,就足以使对方心领神会了。在这种场合下,切忌 据理不让人,不必要的争辩,会打乱亲切和谐的交往气氛。有时,人们刚刚结识, 没谈几句就谈崩了,常常就是由于双方互不让步,都想纠正对方的错误而“好为 人师”的结果,这样,当然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了。 三是会心聆听。听人谈话,不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还应该主动地反馈,这应 需要作出会心的呼应。在交谈时,你要注意与说话人经常交流目光,不停地赞许 性地点头,或作出催促性的手势,并不时地用“哦”“是这样”等,来表示你在 、 注意倾听,以鼓励对方继续往下讲,也可以有意识地重复某句你认为很重要、很 有意思的话。如果你一时没有理解对方的话,或者有些疑问、不妨提出富有启发 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来抛砖引玉。此时,对方一般是乐意以更清楚的话来解释一番 的,这样就可以把本来比较含糊的思路整理得更明晰了。同时,对方心理上也会 觉得你听得很专心,对他的话很重视,因而会产生“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感。古 语说: “有动于衷必形于外。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的表情对对方的谈话也总是 在作出自然的会心呼应;眼睛凝视对方,表明你对人的谈话感兴趣;如果你东张 西望,则说明你心不在焉,有些人会下意识地看看手表,这可能意味着你听得无 聊,不想再听下去;当然如果你确实有事想脱身,这倒是一种使人心领神会的暗 示。用表情对对方的谈话作呼应时要注意与对方的神情和语言相谐调:当对方说 笑话或幽默话时,你的笑声的反馈会增添了他的兴致;他说得紧张时,你的屏气 凝神则强化了紧张的气氛。当然,表情呼应应自然坦率,不可矫柔造作。如动辄5 大惊大怪地挤眉弄眼,尖声大叫,会使人觉得你缺乏修养,乃至滑稽可笑。 2、谈话的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当你与别人谈话时,必须始终能意识到双方同时兼有说话者 和听话者的双重角色,意识到言语交往的双向性。换言之,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不仅是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还应考虑怎样谈才能使对方产生兴趣,易于理解, 并根据对方的各种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讲话内容和方式。为此,要注意以下四 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选择话题。与熟人交谈,自然可以开门见山地直接引出各种话题,但与 人初次相识,或参加一次社交活动,则应认真考虑如何选择话题。初次见面,难 免要作一番自我介绍,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介绍是进行社会交往的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如运用得好,可使你在社交活动中百事如意;反之,就可能给你带来种 种困难。那么,怎样作自我介绍才能获得交际的成功呢?一般说来,自我介绍要 讲究适度。有人喜欢先作一番自我贬低式的介绍,以示谦虚和恭敬,其实这是大 可不必的。在通常情况下,对方或许是觉得你是老生常谈,言不由衷;或许可能 真的认为你不屑一谈,那就弄巧成拙了。当然,也要避免一开始就炫耀自己博学 多才,显得锋芒毕露,令人生畏;或使人觉得你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只有实事 求是,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才能给人以诚恳坦率、可以一谈的印象。在自我介 绍之后,就要选择话题了。为了能使话题成为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 和纵情畅谈的开端,话题应达到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 爱谈;有展开讨论的余地,好谈。找话题的方法主要有:①中心开花法。面对众 多的陌生人,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题,围绕着人们的注意中心,引出许多人的 议论,导致“语花”四溅,形成“中心开花” 。②即兴引入法。巧妙地借用彼时、 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③投石问路法。与陌生人交谈,先 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较为自如。 ④循趣入题法。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生发,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因为对方最 感兴趣的事,总是最熟悉、最有话可谈也最乐于谈的。 二是讲究对话。社交性谈话,既不同于个人的自说自话,也不同于当众演讲, 而是交往双方构成的听与讲相配合的对话。对话的本质并非在于你一句我一句地 轮流说话,而在于相互间的响应。真正成功的对话,应该是相互应答的过程:自6 己的每一句话都应是对方上一句话的继续,对对方的每句话都应作出反应,并能 在自己的说话中适当引用和重复。这样,彼此间心理上就真正沟通了。为了能成 功地进行对话,应避免以下 10 种不正确的对话方式:①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抢接别 人的话头,扰乱别人的思路;②忽略了使用解释与概括的方法,使对方一时难以 领会你的意图;③由于自己注意力的分散,迫使别人再次重复谈过的话题;④像 倾泻炮弹似的连续发问,使人穷于应付;⑤对他人的提问漫不经心,言谈空洞, 不着边际;⑥随便解释某种现象,妄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⑦避实就虚, 含而不露,让人迷惑不解;⑧不适当地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细微末节, 使人厌烦;⑨当别人对某个话题兴趣盎然时,你却感到不耐烦,强行把话题转移 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⑩将正确的观点、中肯的劝告佯称为错误的,使对方怀 疑你话中有戏弄之意。 三是转移话题。在两种情况下需要转换话题:一种情况是自己对谈论的话题 已失去兴趣,而对方却谈兴正浓,彼此难以谈到一块。此时,不必硬着头皮去听, 而应当通过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接过对方的某一句话,自然地扯到另 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问题上。这样,对方的自尊和谈兴都未受到损害,甚至还没 有意识到呢!另一种情况是,自觉、敏感地观察对方的反应,知趣地感受对方的 暗示和约束自己的谈兴。例如,当对方表现出厌倦神色时,就该“适可而止”了。 四是注意“小”事。在交谈中,倘若能注意以下“小”事,当能产生增进人 际关系的效果。这些“小”事是指:①让先。让别人先说,一方面可以表现你的 谦虚,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来观察对方,给自己一个测度的时间和从容考虑的 余地。②避讳。不论与什么人交谈,都应对对方有所了解,聪明地避开某些对方 忌讳的话题,如个人的隐私、疾病及不愿提及的事情,否则会引起对方不快。要 学会察颜观色,一旦发现自己不小心触及了对方的忌讳,对方有不快之色或状极 尴尬时,应立即巧妙避开。③谦虚。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般人总不喜欢嘴上老 挂着“我”的人。因此,应避免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学,开口便“我如何如何” 。须 知,谦虚的态度,总是易为人所接受的。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先接受一个人, 而后才肯接受他的意见的。④诚恳。交谈的态度以诚恳为宜。油腔滑调,纵然有 很好的意见,也难以为人们所接受。⑤幽默。恰到好处的幽默,能使人在忍俊不 禁之中,体会到深刻的哲理。幽默运用适当,可为社交增添活跃愉快气氛,但妙7 趣横生的谈话,来源于一个人修养和才华的有机结合,不可强求。如果仅仅为了 追求风趣的结果,而讲些格调不高的笑话,甚至不惜侮辱他人,则只能显出自己 的轻薄与无聊。⑥口头禅。口头禅固然能体现个性,但多数是语言的累赘,即使 内容相当吸引人,但如果加上若干个“这个” “那个” “嗯” “啊”之类的口头禅, 就如同在煮熟的白米饭中掺上一把沙子一样,令人难以下咽。所以,对作为语言 累赘的口头禅,应当割除。⑦插话。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说完再插话。实在需要中 途插话时,也应征得对方同意,用商量的口气说: “对不起,我提个问题可以吗?” 或“我插句话好吗”这样可避免对方产生误解。⑧平衡。如果几个人一起交谈, 你要注意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而冷落了其他人。除了你的对话者 外,可用目光偶尔光顾一下其他的人。对于沉默者则应设法使他开口,如问他“你 对这事有什么看法?”这样便可打破沉默,机智地引出他的话来。 3、非言语交往技巧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语调+38%的 声音+55%的表情。这就是说,如果把语调和表情都作为非言语交往的符号,则人 际交往中信息的沟通就只有 38%是由言语进行的。当然,在一般交往中,我们的 非言语行为很少独立担当起沟通信息功能,它往往起着配合、辅助和加强言语的 作用,所以又可称伴随语言。完全离开了口头语言的非言语行为并不比哑语高明 多少,其传播范围是有限的,也难以表达一些抽象概念。然而,一旦口头言语与 非言语行为结合起来后,言语就只起了方向性和规定性作用,而非言语行为才准 确地反映出话语的真正思想和感情,担当起绝大部分信息传播职能。俗话说: “一 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 ,就是这种现象的写照。为了能达到增进人际关 系的目的,在人际交往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最主要的非言语交往技巧。 一是服饰技巧。人的服饰也起着传播信息和人际沟通的作用。索菲亚?罗兰 说过: “你的衣服往往表明你是哪一类人物,它们代表着你的个性。一个和你会面 的人往往不自觉地依据你的衣着来判断你的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作 过一项研究,他发现一群陌生人中,初会时最具有对别人吸引力的人,尽管因素 很多,但身体和风度上的魅力,如容貌、体型、服饰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 素。因此,为了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在与人交往时,必须注意自己的服饰问题: 服饰要整洁美观,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同时要照顾所在群体的习惯。8 二是目光技巧。目光接触,是人际间最能传神的非言语交往,人们总是凭借 别人的眼神中来了解其思想感情,并以眼神来传递思想感情。索菲亚?罗兰也深 有体会地说: “我的眼睛是准确反映我灵魂的一面镜子。如果你对我十分了解,你 便能从我的眼神知道我是欢乐还是悲愁,是烦恼还是平静,是厌弃还是喜爱。 ”心 理学家发现,在一般文化背景中,人们相互之间频频地目光对视是一种亲切的交 往,但其对象大多限于情侣和亲人之间。如果一般异性敢于长时间地对视,则意 味着彼此感情和关系的升级。在相互不太亲密的交往对象之间,直愣愣地盯住对 方,往往是一种失礼行为,而上下打量人则更是一种轻蔑和挑衅的表示。所以, 在人际交往中,应尽量避免以好奇的目光打量对方或过于直露地凝视对方。在一 般社交性谈话中,听讲者应看着对方,以示关注;而讲话者不宜再迎视对方的目 光,除非两人的关系已密切到能以目传情。讲话者在说完最后一句话时,才将目 光移向对方的眼睛,这是在表示一种询问: “你认为我讲得好吗?”或者是一种希 望对方接下去讲的暗示。在空间较大的社交场合中,目光交往还有一个作用,即 可以通过相互对视而弥补交往距离过远的不足,从而使整个交往气氛更为融洽和 亲切些。 三是体势技巧。在人际交往中,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体现特定的态度, 表现特定的含义。交往时,如果身体各部分肌肉绷得紧紧的,则可能是由于紧张、 拘谨、畏惧所致;也可能是由于内心充满敌意,不准备与对方友好交往。在这种 情况下,不论出于哪种因素,对方都很难与你坦率交往。反之,身体各部分肌肉 都十分放松,坐立都无定姿,就显得内心十分放松、坦然、随便,是一种开放式 的交往神态。但如果过于随便,比如随便在别人肩上拍拍,特别是在异性的肩上 拍拍,就显得不太雅观,以致会引起对方不快。心理学家梅拉比安认为,身体的 放松程度是一种传播行为:向后倾斜二度以上是极其放松;前倾约二十度,这就 缺乏社交风度了。人的思想感情也会在体势中反映出来: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 表示热情和感兴趣;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后仰,显得轻视和傲慢;侧 转身子,则表示厌恶和蔑视;背朝人家,表示不屑一顾;拂袖而去,则是拒人千 里的表示了。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彼此心照不宣的交往体势。在人际交往中, 手的动作更能起到直接沟通作用:对方向你伸出手,你也伸出一只手迎上去握住 它,这就表示了你的友好与交往诚意;你伸出两只手迎上去紧握它,这就表示了9 你的热情;如果你懒懒地握握对方的手,或者干脆手也舍不得伸出去,那就意味 着你不想与他交朋友。对方伸手的姿势也有讲究,例如,伸手时把手摊得大大的, 表明了他的豁达、热情;伸手时把五指都并拢的人,表明了他的严谨、达礼;伸 手时只有大拇指单独离开,其余四指全部并拢的人,表明了他是一个出色的社交 家,而习惯伸出两、三个指头让人握手的人,表明了他的骄傲和蔑视。当然,这 些是指同性间的握手。异性间的握手往往握得不太紧,也不全掌接触,否则是鲁 莽之举;男女分手时也只是稍微触碰一下对方的食指和中指,即使如此,如果感 到对方在小拇指和无名指上多用了点力,那是向你表示一种眷眷之意了。 四是声调技巧。心理学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每一信息都至少有三种意向: 字面的意向、结构的意向和内涵的意向。字面的意向指所说的或所写的字、词的 直接含义。结构的意向取决于交际双方所处的文化环境。例如,当一个救生员向 一个溺水者叫道: “我来救你! ”溺水者可以相信他是要拉自己出水;如果一个牧 师对一个人说: “我来救你! ”则听者便会明白他想帮助自己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 教徒。内涵的意向则是指说话者想让他人听的到底是什么,说话者到底想用这句 话来怎样影响与听话人的关系,这通常通过其说话的声调、速度、节奏、起伏等 表示出来,此亦即所谓的“弦外之音” 。正因为这样,在人际交往中,能否恰当地 运用声调,也是能否顺利交往的重要条件。一般条件下,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与 友情;高且尖、并略有颤抖的声调表示因不满、愤怒而导致的激动;缓慢、低沉 的声调则表示对对方的同情;不管说什么话,阴阳怪气的就显得冷嘲热讽;用鼻 音、哼声则往往表现出傲慢、冷漠、恼怒和鄙视,自然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和反感。 诸如此类的声调技巧常识,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不可不注意。 五是距离技巧。所谓讲究距离技巧,即讲究人际交往中的个体空间问题。五 十年代末期以来,心理学家霍尔(E.T.Hall)和索玛(R.Sommer)通过观察和实验 发现,人都具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 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土。一旦这个气泡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或不安全甚至 恼怒起来。研究者指出,人都有一种保护自己的个体空间的需要,这并非表示拒 绝与他人交往,而只是想在个体空间不受侵占的情况下自然地交往。个体空间实 际上是人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的缓冲地带,一旦受到侵占,人就会作出两种本能 反应:一是觉醒反应,如手脚的许多不自然动作及眨眼的次数增加;二是阻挡反10 应,如挺直身子,展开两肘呈保护性姿势,避开视线接触等。觉醒反应是引起的 紧张状态,阻挡反应则是一种对付情境的方式。如果实在忍无可忍,则只好退避 三舍了。环境心理学家对此作过许多实验研究,如弗希尔(J.Fisher)发现,当一 个人单独坐在图书馆的桌旁时,如果一个陌生人坐在他对面,或隔一个椅子远坐 着,或正好挨着他坐,情况是不尽相同的。男性最不喜欢别人占据他对面的座位, 他们试图在自己面前放书隔开陌生人,以避免打扰。女性最不喜欢别人坐在她旁 边,她们经常在旁边的座位上故意放本书或包之类物品,以预防别人坐下。如果 别人在她旁边坐下,她就会产生上述的觉醒反应和阻挡反应。如果别人离她越近, 她的不自然动机就越多,心神越不安定。当靠她只有 3 英寸(约 7 厘米―8 厘米) 时,也许就到了她能忍受的极限,此时,约有 70%的女性会愤然拂袖而去。上述 研究说明,在人际交往中,随意闯入对方的人体空间是犯忌的,也是失礼的。在 异性交往中,这种空间距离的分寸感尤为重要。 在人际交往中, 个体空间需要多大呢?或者说, 人们之间应保持多少距离呢? 除了要考虑交往对象、内容、场合、心境等因素外,在一般情况下,交往双方的 人际关系的情境影响最大。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认为, “人们越亲 密、越友好,他们就站得越近;朋友比陌生人站得近,想成为朋友的人站得也很 近,彼此相互吸引的异性站得也要近一些。虽然大多数人很少考虑到个人空间问 题,但我们知道站得近通常是友好或有兴趣的标志。 ”人类学家霍尔则详细划分了 四种交往距离:①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俗话所 说的“亲密无间” 。其近端在 6 英寸(约 15 厘米)之内,彼此可能肌肤相触、耳 鬓厮磨,以致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端是 6 英寸―18 英寸 (15 厘米―44 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体 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亲密距离最具排他性。在同性之间,往往限于贴心朋 友,即彼此十分熟识且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者;在异性之间,一般只 限于夫妻和情人之间,对于这种感情关系外的第三者插足这个空间,就会引起十 分敏感的反应和冲突。正因为这样,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别人亲密距离圈 子内的人,不能随意闯入别人的这个空间。②个人距离。这是一个稍有分寸感且 较少直接身体接触的交往距离。其近端在 1.5 英尺―2.5 英尺(46 厘米―76 厘米) 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远端在 2.5 英尺―4.0 英尺(76 厘米―12211 厘米)之间,已有一臂之隔,恰在身体接触之外。一般的个人交往都在这个空间 之内,它有较大的开放性,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但陌生 人要慎重。比如当一个人在独自思考或做什么事时,一个陌生人冒失的闯入这一 空间,会引起其焦虑不安。③社交距离。这一距离已超出了亲密或熟悉的人际关 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的或礼节性的正式关系。其近端在 4 英尺―7 英尺(1.2 米―2.1 米) ,远端在 7 英尺―12 英尺(2.1 米―3.7 米) 。一般出现在工作环境和社 交聚会上。社交距离中彼此说话响亮而自然,因而交谈的内容也较为正式和公开。 当然,一些本来只宜在私下交谈的话题就不宜在社交距离中谈论。④公众距离。 在这个空间中,人际间直接交往大大减少。其近端在 12 英尺―25 英尺(3.7 米― 7.6 米) ,远端则在 25 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空间,人们彼此间 可以视而不见,不予交往。 了解上述交往距离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 佳距离:即可避免因误入别人的个体空间而惹人生厌和自讨没趣,又可避免因离 对方太远而有拒人千里和装腔作势之嫌,从而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12 三、如何与父母交往 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不外乎由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三部分组成。其中尤以 家庭对青少年最为重要,这是因为心理病症的最后原因,多起于儿童期,多由于 儿童期适应失常,而这些又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所以,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个 人一生的快乐健康,最受父母影响的是 6―7 岁以前的这一段时间,因为在这个时 期,儿童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父母满足儿童的需要,供给他们经验,父母的态度、 行为,也就造就了儿童以后行为的模型。青少年期以后,他们与父母的关系虽然 有了变化,但父母和家庭仍然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1、家庭对青少年子女的影响 家庭对青少年子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气氛;另一方 面,是父母的管教态度和方式。事实上这两个要素又是彼此影响,密切相关的。 所谓家庭气氛是指家人相处时的关系,家庭与人交往的方式,家庭给青少年 的感受和影响。许多研究报告指出:家庭气氛与子女的适应状况有很大影响,在 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会比较开朗乐观,积极自信,人际关系比较 好,适应能力比较强;相反,在一个冷漠敌视和压抑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 则往往性格上容易退缩,缺乏安全感,有的则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搞不好人际 关系,甚至出现犯罪行为。 所谓父母的管教态度和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管教的方式方法。这 也是影响子女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有的父母对子女处处服从,子女 的各种要求都尽力满足,结果是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蛮横,甚至表现出 攻击行为;有的父母在家庭过于严格,处处训斥子女,支配子女的活动,使子女 言听计从,这样教育的孩子,表面上是有教养的,但往往表现出自我抑制,没有 信心,自卑的个性倾向。许多研究观察材料表明:童年时代的环境,特别是父母 的态度,对孩子人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也可以说,不良的环境和家 庭气氛,父母的错误态度,是造成子女不健全人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许多父母 至今不明白这个道理。 2、家庭对青少年的管教方式 家庭气氛和父母的态度是息息相关的。父母是慈爱和气的人,家庭气氛往往 是和睦民主的;父母是权威式的,对人生硬冷淡,家庭往往关系不和,甚至争吵13 不休。心理学家依据家庭气氛和父母的管教态度和方式,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权威型的管教方式。这一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非常严肃,要求非 常严格,对孩子说话经常是命令式,孩子很少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种管教使家 庭气氛拘谨严肃。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遵守纪律,服从性强,但是往往缺乏自 信心和独立性,容易害羞,不善交际,创造能力差。 (2)民主开放型的管教方式。这一类型的父母能让孩子参与商议家庭事务, 对孩子的意见和决定给予尊重和关心,和孩子说话时常常用商量的而不是命令的 口气。在这种融洽平等的家庭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具有创造力,比较自信活泼, 容易交往。 (3)冷言冷语型。此种类型的父母大多因为望子成龙心切,又对孩子缺少理 解和关怀,经常用嘲笑甚至漫骂的言辞对待孩子,很伤孩子的自尊心。在这种冷 淡气氛里生活的孩子对父母有很强的反感和敌意。性格上也容易变得敏感自卑, 攻击性强,在人际关系上有较大障碍。 (4)严父慈母型。也就是父母在对孩子的管教上态度不一致,大多是父亲严 厉有余,母亲溺爱有加,父母因此而经常产生矛盾和争执,造成是非不明的家庭 气氛,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困扰。 (5)过分保护型。所谓过分保护是指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过分保护包含 有两方面的内容:即对子女的包办代替和控制。两者相互关联,甚至重叠。 包办代替顾名思义是指父母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培养孩子独立的生 活能力,而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幼儿时孩子已能生活自理,父母还要替他 们穿衣服,喂饭,喂水;上小学了,还要接送,甚至代做作业;上中学了,子女 的事还常常由父母做决定,不让孩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其实生活上和学习中的 问题,父母只要加以指导和帮助,孩子完全可以学会做好的。父母包办代替的结 果使子女失去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机会,使心理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使人格不健 全,使孩子成为软弱的、经不起风浪的人。 控制是指父母对子女实行直接的和尽可能完全的控制,如不许孩子离开父母, 不许外出,不许子女跟其他孩子来往;强调子女要听话,要服从,要跟父母保持 一致,干涉子女的意志和独立活动。总之对子女管得死死的,毫不放松。 大量的研究一致指出,过分保护对孩子心身发育的影响很坏。其恶果如下:14 ①使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由于父母事事包办,孩子没有机会受到锻炼,结果 使他们动作笨拙,行为幼稚,小学生离不开父母,中学生离不开家,上大学还要 父母陪伴,谈恋爱还要父母牵线。②童年社会化困难,青少年时交往能力差,社 会适应困难。③遇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过分自卑,过分依赖。④性心理不 成熟。过分爱恋父母,对他人爱不起来。⑤自我中心,自私,不顾别人。⑥容易 产生持久的焦虑、苦闷和抑郁的心情。⑦不负责任的行为。过分的控制和压抑容 易使子女产生不可控制的冲动,不顾后果的行动。 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增大,过分保护子女 的父母大量增加,过分保护的有害影响也越来越显露出来。 以上五种管教方式只是不完全的归纳。很可能在一个家庭中多种类型同时出 现。有时候父母可能随着自己心情的好坏而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如果家庭中还 有爷爷奶奶、叔叔姑姑等同住,那么在孩子的管教问题上就更复杂了。另外,现 在的父母面临许多不同以往的教育问题,比如孩子繁重的功课,日趋激烈的升学 竞争,青春期早熟的感情等等。即使父母思想再开明,也不一定能和孩子处处沟 通。因此,从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来看,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似乎是难以消除的。 我们还应该指出,能够使孩子身心充实,得到健康发展,使孩子形成健全的 人格,往往是由于良好的家庭气氛和父母的科学管教方式。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指 出:只有理解孩子,才能使孩子的才智得到发挥,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所以父母、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理解和善于关心孩子的人。爱迪生的母亲能够充分理解儿子, 认为“不弄懂一个问题就不探求下一个问题的习惯”是好习惯,正是由于母亲的 教导,才使爱迪生成为有众多发明的伟大科学家。真正理解孩子的父母,不应该 只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下命令强迫孩子服从,也不应该包办代替,不放手让孩子 离开自己一步,更不应该对孩子漠不关心或采取敌视的态度。父母要真正理解孩 子,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引导和支持孩子选择自己的道路,鼓励孩子克服各种困 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走自己的路,度过充实、幸福的童年。 从另一方面来看,子女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家庭的影响。许多研究和个案 分析指出:有些在环境恶劣条件下长大的人,或者父母早逝的人,由于缺少双亲 的爱抚和保护,而由自身产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为了防御恶劣条件和适应环境, 他们要比有父母和家庭环境好的孩子作出更大的个人努力,因而他们的集中注意15 能力、忍耐力、坚韧性和灵感、奋斗精神等自我拯救能力都超过同龄孩子。有的 教育心理学家说: “它们均属于幼儿时为消除因缺少双亲保护而产生的苦恼,增强 自我解脱的能力,可以说‘自我拯救’是人类成才的一大因素。 ”由此可见,家庭 条件不够理想的青少年,应该发挥自我能动性,增强自我拯救能力,也是可以起 到补偿作用的。 从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来看,他们在小时候不会去考虑父母的教育、职业、出 身、品德等情况,他们只关心父母是否爱自己。在儿童的眼中,父母是无所不能 的,能够满足自己的所有愿望。他们完全相信父母,依恋父母,可是到了青春期, 生活环境扩大了,父母亲不再是心目中的英雄了。青少年会发现,朋友比父母更 了解自己,而父母常常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他们开始用批评的眼光看待父 母。觉得父母胆小怕事,墨守成规,跟不上潮流。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已 经觉得父母处处管着自己,对父母的唠叨不休和过分干涉十分反感。在他们的眼 中,父母的思想陈旧保守,难以理解自己的苦恼。所以遇到烦恼宁愿向朋友倾诉, 也不愿向父母多讲。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出不以为然,或是责骂抱怨,那 么亲子间的紧张关系会进一步加剧,孩子在父母面前也会更加沉默寡言了。然而 青少年在经济上还完全依赖父母,在生活上也离不开父母的照顾。这与他们的独 立意识产生矛盾,使他们的自我肯定受到影响和动摇。 同时,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还要面对许多问题和困惑,比如学习成绩、考 试压力、与同学的矛盾、对异性的好奇,甚至家庭的经济情况、双亲的感情状况 等等。有时候体育比赛、政治外交、电影故事等,都会使青少年产生深刻的情绪 体验。由于他本身情绪不稳定,容易意气用事,对自己的想法和决定也经常发生 动摇,这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而父母常常觉得青少年根本不必为 什么事情担心,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其他事自有父母处理。这对青少年来说是 难以接受的。他们有时感到自己面临的问题,父母无法理解,而自己又没有经验, 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这种内心的不安与无助感会表现为言语偏激、情绪多变, 有时会愤世嫉俗,有时又沉默寡言。青少年的反抗情绪和敌对态度令父母很伤脑 筋。这种情绪在高中二年级前后达到顶峰,以后就逐渐平静下来。到了大学和工 作以后,便又开始恢复与父母间的亲密关系,也觉得父母可亲可爱,并且能够理 解父母对自己苦心教诲的用心了。这表明他们真正长大成人了。16 3、亲子沟通中父母应注意的问题 对父母来说,却不应该被动地等待孩子长大,每个作父母的都是爱孩子的, 但是这种爱不等于只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父母一方面愿意孩子享受到自 己缺少过的幸福,一方面也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未曾达到的愿望和理想,这往 往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当父母意识到孩子有意回避自己,不愿与自己 沟通,就应该尽快找出引起孩子疏远自己的原因,然后设法改变,而不要等到出 现更严重的问题。在亲子沟通中,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平时多和子女在一 起,保证有沟通的时间;②耐心倾听子女述说的理想、看法、困扰和苦恼,了解 子女的内心世界;③了解子女的需要和希望,设法予以解决;④对子女不要过分 唠叨,多给子女以鼓励而不是直接夸奖和责备;⑤减少对子女过多的要求,在生 活起居、服饰发型等不太重要的事情上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给孩子选择的自 由。 总之,在管教子女方面,父母首先应该尊重子女的人格,让孩子感到,父母 是理解他们,关心他们的,并且准备分担他们的烦恼,愿意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他 们以指导。 4、亲子沟通中子女应注意的问题 在子女方面,青少年也要珍惜父母的爱心和关怀。对子女来说,天下爱你的 人莫过于父母,只有父母是处处为你设想,不惜牺牲自己,若父母的想法和你不 一致,必有他们的道理。所以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也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主动 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及想法,消除潜在的误解;②选择适当时间和地点与父母 交谈,不要在父母心情不好或很劳累时打扰父母;③对父母态度要谦恭,不要无 理取闹,任性发脾气,或用不当的语气与父母顶嘴;④尊重父母的建议和指导。 若无法接受父母的意见,应说明困难寻求父母的谅解;⑤当与父母出现比较严重 的冲突时,不妨请第三者,如其他长辈,老师,邻里朋友,或专业人员帮助。避 免使事情闹僵,伤害亲子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是双方面的,父母和子女都要学习沟通,增进彼此了解。作为子女 的青少年,更应诚心配合,不能只要求父母,不要求自己。只有双方都付出诚意 和努力,才能顺利解决亲子间的矛盾,建立并保持最佳的亲子关系。17 四、如何与教师交往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起着极其独特的作用,这就是教师所拥有的权 威性。特别是我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的权威性更是父母或其他成年人所 不能取代的。对于中学生来说,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和他们接触最多的成年人。 因此,教师的作用远不止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言行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力。 在小学生眼里,教师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他们把教师的话视作“圣旨” , 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和小学生不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事物有了自己 的想法和态度,不再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师生间的关系也变得较为复杂了。他 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评价教师的人品,并且会表现出特别喜欢甚至崇拜某些教 师而排斥或者抗拒另一些教师。 1、教师的威信 根据有关的调查发现,受中学生欢迎的教师的特点是:热爱学生,能体谅别 人,待人宽厚、公平、博学多才、仪表端庄等等。受到大多数学生敬爱的教师往 往具有较高的威信。所谓教师威信,是师生间一种积极、肯定性关系的表现。它 是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的产物。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威信是一种使学生感到尊严 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对学生来说,威信是学生针对教师的综合品质所做出的尊 重和信服的情绪反应。教师威信会产生下面几种明显的教育效果。 (1)教师的威信会产生“光环效应” 。也就是当对一位教师某一方面的品质 作出一种好(或坏)的评价之后,经常会对其另方面的品质形成肯定(或否定) 的评价。一个受欢迎的教师可能只有一两种优秀品质就得到学生对他整个人的钦 慕。例如,一个关心学生的教师,学生们会觉得他学识渊博,因而爱屋及乌,他 们也往往会喜欢他所教授的课程,甚至对这一学科产生特别的好感。因此,教师 的威信引起学生钦佩、崇敬,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效果得以扩大。 (2)教师的威信容易产生“榜样效应”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模仿是人类学 习的基本形式之一。教师由于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很容易成为学生心目中崇拜 的偶像和模仿的榜样。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还很浅,与社会接触的不多,而师 生朝夕相处,他们一旦发现教师中有某种他们所向往的理想品质,就会自觉或不 自觉地把教师当作理想人格加以效仿,甚至连教师的神情举止、行为习惯、业余18 爱好等都加以模仿,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心理越强烈。例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里 曾写到,他和同学们都非常崇拜他们的班主任。有一次一个同学发现班主任冬天 洗冷水浴,群起仿效,第二天一大半男生患了感冒。 根据调查也同时发现,不受中学生欢迎的教师特征是不体谅别人,不公正, 没有真才实学,自以为是,好挖苦人,举止随便等。青少年的思想发展还不成熟, 他们在判断事物时容易片面化、绝对化,再加上中学生对教师大都抱着较高的期 望,常常要求教师必须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一旦发现某位教师对待全班同学不 是一视同仁,或者讲课出现纰漏,这个教师的威信就会大为降低。中学生经常对 这样的教师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给教师起绰号,用以表 达自己的不满,贬低教师的权威。这些绰号可能来源于教师的相貌特点,语言习 惯,人格特征等等,而这种在成人看来毫无意义的恶作剧,都会被中学生所津津 乐道。 中学生对于那些他们认为不值得尊敬的教师还经常抱着抗拒的态度。因为中 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一个教师之前,总要不自觉地对教师作一番探索和评价,无意 中形成肯定的或否定的印象,然后决定是否在心理上接受这个教师。 对于被他们否定的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中学生可能会做出全面抗拒的反应。 比如,一个时常挖苦学生的教师,学生不仅不喜欢他这个人,甚至连他教的课程 也讨厌起来,把上这门课当作是一种痛苦难熬的事。 2、改善师生关系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生对教师过度的崇拜或是抵触就青少年的成长来说都是有危险的。如何 用自然、正确的眼光看待教师,关系到师生关系的改善和中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所以,作为学生,青少年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和其他成年人一样,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万能的。事实上,完 美无缺的人是没有的,中学生不应苛刻地要求教师十全十美。不管某个教师的个 性和行为表现如何,在专业知识上还是会大大胜过学生的。所以,如果因为不满 意教师的性格而影响到对他所讲的专业知识的接受,最后受害的只有学生自己。 教师不会因为学生不喜欢他的讲课就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对青少年而言,明智 的做法应该是认真听取教师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经验之谈,学习他们各自的长处, 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19 第二,师生关系的沟通是双向的。人的年龄越大,人与人的关系就越应该平 等。中学教师不同于小学教师,除了上课时间,他们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有限, 难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他们也会担心过多接触学生会受到学生的冷淡和回避。 做学生的如果总是对教师敬而远之,就会失去许多和教师相互沟通的机会。实际 上大多数教师都愿意和学生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 所以,中学生如果认为自己真 的长大了, 就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来关注自己, 而应积极主动地去和教师亲近。 (比 如,课后和教师聊聊天,探讨课业上的疑问,帮助教师做事情等等。 ) 3、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教师,也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还应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和提高自己的 水平,改进教育方法,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 (1)提高自己的威信。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威 信,扩大自己的教育影响,为学生树立起象征性的榜样,以激起学生积极的“模 仿心理” 。教师的气质、性格也许很难改变,但是在教育态度、教育技能和教育风 格上却是可以改进的。比如,如何处罚犯错误的学生,如何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 小团体,如何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早恋问题等等。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如果不能 让学生信服,不考虑学生的想法,自然不会在学生中建立威信。所以,教师要增 加吸引学生的教育魅力,首先要具有能引起学生积极模仿的品质,正所谓“其身 正,不令而行” 。 (2)明确责任。教师还应明确自己的责任――教书育人,不能为了提高自己 的威信或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迁就学生。有的教师对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 他们有明显的缺点,也视而不见。有的年轻教师为了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学生一 起发牢骚,而不是正确地引导学生。这种方式也许能获得学生一时的崇拜。然而 随着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这种崇拜将难以保持,甚至会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 和轻视。所以,迁就、讨好学生的教育方法是极不可取的。 (3)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往。在我国,由于封建社会那种“师道尊严”思想 的影响。学生对老师总有一种畏惧心理。这就需要教师要主动、热情地与学生交 往,把自己置于学生之中,经常和学生交流思想、共同参加文体活动,诸如跳舞、 唱歌、郊游、野餐、球赛等,积极同学生们一起进行课外活动。 (4)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20 学生的生活。学生有高兴之事,教师要为他们高兴;学生有苦恼之事,教师要热 情地帮助解决。教师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给以同样的尊重,要保护每一个 学生的自尊心,无论好生还是差生。教师一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那么师生关 系立刻就会紧张起来。同时被伤害了自尊心的学生对学习也往往采取破罐破摔、 自暴自弃的态度。 (5)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既是言传,也是身教。因此教师必 须注意个人修养,增强个人魅力。教师的语言要文明,不讲粗话、脏话,不吹牛、 不撒谎。教师的举止要大方、自然、不轻佻、不忸怩。教师的衣着要整齐、干净、 合体,不留怪发型、不着奇装异服,不流里流气。 (6)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讲课艺术。教师要努力掌握广博的基础文 化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要有高度的语言表达力, 心理洞察力,能够运用教育规律向学生施教。以此来增强个人的吸引力,给学生 留下好印象,使学生崇拜你,愿意接近你,与你交往。 (7)教师要信任学生。信任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不信任学 生,学生就会感到自尊心受挫,就会疏远教师,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8)教师要注重品德修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道德品质不良, 必然导致学生的疏远,危害师生关系。 4、尊师敬师的训练 操练目的:了解青少年对教师的尊重和尊敬程度,从而为培养青少年尊师敬 师的观念和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操练步骤: 经过思考,客观如实地回答下列问题,在回答时只需回答“是”或“否” 。 1、教师授课时,你是否会和周围的人交头接耳,谈论一些你认为应该谈论的 问题? 2、你是否会嘲笑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主动为教师擦拭黑板的同学? 3、 你在听教师教课时, 如果发现有问题需要请教, 在发问之前是否会先举手? 4、你是否在路上遇到熟悉的教师而装作没看见? 5、教师如果到你的家里或宿舍里访问,你是否会起立迎接? 6、你到教师办公室是否会先敲门,获得允许后再进入?21 7、你在同教师谈话时,是否称对方为“您”? 8、在食堂发现教师在排队买饭,你是否会请老师先买? 9、与教师约好时间谈话或补课,你是否会无故不来? 10、你是否经常上课迟到或早退? 11、你是否会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不将移动电话带到课堂上? 12、如果突然遇到好久未见的教师,你是否会立即迎上前去问候或握手? 13、教师在讲台上授课,你是否会在课桌上呼呼大睡甚至鼾声如雷? 14、你是否真心认为教师的工作神圣而崇高,应该给予重视和尊敬? 15、教师批评你时,你是否会因心里不服气而出言顶撞? 16、如果教师授课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你是否会立即嗤之以鼻? 17、教师提问到你时,你是否会立刻起立回答? 在这项操练中正确的回答是: 2、3、5、6、7、8、11、12、14、17 题应回答“是” ,1、4、9、10、13、15、 16 应回答为“否” ,如果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全都能够答正确,说明你是一个对教师 很有礼貌、尊敬老师的人,如果其中的若干题目你没有正确回答,说明你在某些 方面对教师还缺乏足够的尊重,需要对照这些题目,反复加以练习。22 五、如何与同学交往 1、同龄朋友的影响 学前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遇到高兴的事,总会最先告诉爸爸妈妈, 挨了批评,受了委屈,也会求助于父母。小学生和同伴的关系主要是一起游戏。 这个时期形影不离的朋友,分开后关系很快就会淡漠下来。一朝再见可能会觉得 已无话可说。 进入青春期后,学校生活越来越重要,朋友在学生的人际关系中也成为一种 很重要的关系。一般的青少年或多或少总会有一批同性朋友,只不过和这些朋友 之间的亲疏程度不同。这个时期,青少年经常十分在意同学、朋友如何看待自己, 以及自己在他们中间占有什么样的位置。朋友间的一个经常性话题,就是评论其 他的同伴。总之,青少年是十分需要同性朋友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 和他们的心理特点是相一致的。 青少年社会生活的中心从家庭转到学校,这是走向独立的一种表现。青少年 需要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也希望能 有人倾听自己的话。而这种需求较少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因为父母往往觉得 孩子的思想幼稚、不成熟,更多的是给孩子以批评、指导和要求。同时,父母只 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烦恼、困惑,使青少年觉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而同 龄人的思想水平差不多,对事物的看法有更多的共同之处,较容易产生共鸣。他 们觉得朋友比父母更可信赖、更容易沟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同龄朋友对青少年来说如此需要,必然对他们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朋友可以帮助青少年增进自我了解。青少年交同性朋友,不再像儿童 时期那样仅仅是因为大家坐同桌,或者住得近,而是因意气相投,彼此有着许多 共同的思想感情和共同的理想。和朋友相处,青少年经常会就一些现象、事物发 表自己的见解。在进行交流的同时,不仅朋友了解自己的想法,自己对自己也有 了更清晰的认识。自己有哪些缺点,哪些长处,也在交流中得到展现。所以,朋 友就象一面镜子,反映出青少年到底是怎样的人。 朋友还可以帮助青少年肯定自我的价值。前面已经提到,青少年的思想还不 成熟,考虑问题不够周到。特别是在父母眼里,他们似乎还没有长大,仍是那么23 孩子气。可是青少年虽然在生活上完全依赖家庭,在精神上却又渴望独立。他们 往往觉得父母的思想陈旧保守,跟不上时代,难以理解自己的想法。而朋友则不 同,大家有同样的价值标准,在父母看来无所谓的芝麻小事,在朋友那里却得到 重视;父母认为不可以做的事情,却能得到朋友的肯定和支持。这将有助于满足 青少年自我肯定的需要。有时候,青少年过度追求同伴的肯定和赞赏,不管父母、 师长的反对和指责,只要得到同伴的认可就满足了,于是在言谈举止,穿着打扮 以至思想上都力求与同伴一致。有的人还闹恶作剧,以期获得同伴的赞赏。 和朋友相处,还可以使青少年得到情绪上的缓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给青少年带来各种烦闷、惆怅和忧郁的情绪,与朋友的互诉衷肠,会使他们减轻 孤独寂寞和不愉快的感觉。大家在一起聊天、游戏也能够使青少年的过剩精力得 到发泄。 青春期的人际关系,也是青少年学习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有关调查研究表 明,高中学生希望朋友具有开朗、亲切、温顺、宽容、坚强、学习努力、积极热 情的性格。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求一个人具有所有这些品质。但是如果一个人长 期处于群体中,却没有什么朋友或关系密切的同伴,那么他在性格上可能存在某 些令人讨厌的个性特征,比如自私、任性、脾气暴躁、独断专行或者过于依赖、 不负责任、爱挑剔、易生气等。这样的人往往不受同伴欢迎。特别是在现代家庭 里,独生子女逐渐增多,他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可以更好地学习如何与别人建 立关系,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学会扮演适当的社会角色,为将来的社会交往作 好准备。 2、消除同学间误会的策略 同学间各种各样的误会经常会发生。有些误会本是小事一桩,时间一长也就 忘记了。可有些误会,若不加以说明,会使人牢记在心,如鲠在喉。对于这类误 会,是要设法加以消除的。否则,不仅会影响同学间的团结,而且对人的身心健 康也会发生不利的影响。造成同学间误会的原因颇多,如有时是因为我们把别人 一些无特定意义的行为当成寓意深长的行为,以致生出种种误会;有时是因为传 统的偏见所造成的误会;有时是因为别人的成见造成的;有时是因为某些同学搬 弄闲话造成的,等等,不一而足。为了能及时消除误会,就应该做到: “平生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误会总要消除, 1、心地坦然。谚云:24 是非终要定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因此,发生误会后,不防坦然置之,即 进行所谓“冷处理” 。反之,如果感到自己受了莫大冤屈便急忙气急败坏地到处辩 白,则可能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会有可能让大家看笑话。 2、气量恢宏。对于那些错怪自己的人,不要怀有怨恨。因为剑拔弩张,针锋 相对不但于事无补,也许还会节外生枝,造成大的误会。应该看到,在多数情况 下,误会的发生总是意味着误会者与你之间已有某种隔阂,只是这种隔阂未为你 所注意,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它趋于表面化了。这时,就需要我们做一些“修补 工作” 。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故事,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唐人许浑诗 云: “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 ”只要我们能像蔺相如正确对待廉颇的 误会那样,误会就可能会成为“云尽暮山出”和“雪消春水来”的转机。反之, 如果对误会意气用事,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误会就很可能成为彼此关系 进一步恶化的导火线。 3、寻根溯源。要头脑冷静地分析误会产生的根源,找到症结之所在。如果责 任在自己一方,不妨“有则改之” ;如果不在,那也不必着急,有谚道: “时间是 澄清误会的明矾” 。 4、对症下药。消除误会,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比如,可以与对你产生误会的 人平心静气地面谈,也可转托其他人作解释。若这些些仍不能消除误会,则可请 老师或家长出面解释问题。实际上,由于错误的归因所造成的误会,倒很容易消 除。因为只要事实摆出来,误会就会烟消云散。至于由于别人的成见,乃至恶意 的中伤、诽谤所造成的误会,则对于这种人格的侮辱,应该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 勇于斗争,毫不怯懦。对于由于偏见所造成的误会,则不必过于重视。因为能扭 转偏见固然很好,无力改变就随它去吧! “我行我素”这句话有时还是用得着的。 须知,尽管别的误会会严重挫伤你的情绪,但人的情绪应当为理智所控制。如果 别人的说三道四可以左右我们言行的轨迹,那么,我们就很难成为生活的强者。 而且,在误会面前消极、退却,反而会授人以柄,使你更苦恼、更消极,并由此 陷入消极情绪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 3、正确对待同学背后议论的策略 据社会心理学家对 10 所中学的 872 名中学生的调查,有 33%的学生对“你平 时最害怕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都是“最害怕被人背后议论。 ”怕人背后议论,实25 质上是一种恐惧性情绪反应。产生这种情绪反应的原因很多,但对青少年来说, 大多起因于自尊心受到挫伤而一时又找不到摆脱这种挫伤的途径所致。怎样正确 对待同学的背后议论呢?为此,应做到: (1)端正认识。应该把被人背后议论看成是生活中的常事。被人议论,实际 上是天天都在发生的事。人生活在群体之中,时刻与群体发生着联系。被人议论, 不就是群体与个体发生的一种互动?因此,不能说被人背后议论都不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际关系不好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