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运动训练学 田麦久pdf的项群训练理论这本书,可以给我发一下目录照片吗?

北京体育大学原副校长田麦久教授到我校讲学
来源:体科院&&&作者/刘嘉泳&&&摄影/冼志祥&&发布时间:&20:25
报告会现场
4月6号下午,原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田麦久教授应邀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主讲了“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与发展”的专题讲座。学校黄崴副院长、国家滑水队教练及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学校滑水教练代表、体科院全体老师以及体科院150余名学生代表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体科院章晓霜院长主持。
项群训练理论是田麦久教授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建立的重要的基础理论。报告会中,田麦久教授从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项群训练理论30年的丰富与发展和项群训练理论发展的广阔前景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田教授指出,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和建立,在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项群训练理论对于制订科学、合理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揭示和探讨同群项目训练规律、促进选材和竞技人才流动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田教授对项群训练理论的深入浅出的分析以及项群理论在各运动项目中的实践案例,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构建和运用。在这两个多小时的学术报告中田教授的精彩讲解令现场掌声不断。
讲座最后,在场师生纷纷就项群理论和自己所学专业与田教授进行了交流,田教授一一为大家答疑解惑。项群这一概念正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于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等众多领域。而田教授的讲座如及时雨般为我校师生带来了最前沿的项群研究理念,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田麦久教授讲学
链接:田麦久,男,1940年7月生,山东青岛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科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运动训练学会主任委员等职。田麦久教授是我国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主持研究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项群训练理论》、《运动训练过程》和《运动训练计划》等系列研究成果,构建了我国科学训练的理论体系,为运动训练活动的科学组织与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20余年来,田麦久自著和主编的著作共16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点击:】&&【审稿人:陈静】&&【编发:】
相关新闻:
&()[ 30 ]&()[ 24 ]&()[ 64 ]&()[ 33 ]&()[ 155 ]&()[ 12 ]&()[ 22 ]&()[ 199 ]当前位置: >>
项群训练理论
第二章 项 群 训 练 理 论田麦久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 运动训练的理论源于运动训练的实践。 在专项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了各个专项 的训练理论,继而以其为基础,又发展和建立了一般训练理论。通常认为,自 1964 年前民 主德国哈雷博士等人的《训练学》 (Trainingslehre)一书作为莱比锡体育学院函授教材问 世以来,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即由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所构成。 一般和专项这两个层次的训练理论各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适用范畴。 一般训练理论研 究普遍适用于众多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是在高层次上指导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 专项训练理论密切结合专项训练实践, 研究适用于专项训练活动需要的指导性的理论问题以 及具体的可应用的训练方法。 但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这一体系已日益表现出其明显的 不足, 即一般训练学在力求概括适宜于所有项目的共同规律时遇到巨大的困难; 同时专项训 练学受到视野的局限而难脱狭窄并难以深化和提高; 以及这两个层次中间所出现的明显断烈 地感受到, 在许多方面常常难以、 甚至不可能将不同项目所具有的多种风格和特点简单地作 出单一的概括和归纳。 而如果将某几个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它们之间的许多共同的特点 便会立即清晰地显现出来。例如足球、水球、曲棍球的进攻和防守战术;马拉松跑、长距离 游泳和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肌肉耐力的高度要求; 艺术体操、 技巧和花 样游泳的动作等。 这些简单的举例提示我们, 根据各个运动项目固有的特点, 将它们分别划归不同的类属, 分别进行专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由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是我们划分项目类属的基本依据。 在 认真探求如同上述举例所示的项目间的共同点的同时, 还需要对不同项目间的差异进行准确 的解析。例如: ――长距离竞速项目期望运动员肌肉组织中含有高比例的红肌纤维; 而短距离竞速项目 优秀运动员的肌肉组织中通常含有大量的白肌纤维。 ――对田径、游泳、举重运动员来说,只需熟练掌握一个或几个动作,并在完成这一个 或几个动作时,力求表现出最大的体能;而体操、花样游泳等项目运动员则必须不断发展新 的技术动作,在比赛中又要求努力按照稳定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去完成这些动作。 ――跳水、艺术体操等项目选手比赛时力求把训练中千百次重复的练习完整地“复制” 出来; 而各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比赛时则必须按比赛场上双方对抗情势的变化, 把平时训练 中掌握、积累的多种技能、战术“元件”有机地构成新的组合,予以应用,据以制敌取胜。 不同竞技项目的异同源于竞技运动发展的历史、 比赛的规则等方面。 这些异同点的存在 表明, 按照不同项目的类属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既可比一般训练理论更加准确而深入地提 示同类项目的规律, 又可在专项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和提高; 并能有机地加强这两个 层次理论之间的联系。 这无疑地将会大大地充实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 进而推动运动训练实 践的迅速发展。 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 ,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 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 (1983) 。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为何练、练什么、练多少、怎样练” ,即训练目标、训 练内容、 负荷量度及训练的组织这样四个问题而进行。 不同层次的训练理论都担负着在各自 层次上回答上述问题的任务。 除此之外, 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也应作为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 内容。因此,可以把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 。 1.各个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各个项群内部所包含的许多竞技项目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在一些古老的基础运动项 目的发展及演变中不断地衍生出一批新的运动项目。例如,1880 年英国的体育用品制造商, 为适应贵族生活的需要,把网球搬到室内桌子上打,便出现了乒乓球。1860 年的夏天,一 批英国足球迷在足球赛后带着足球下水游泳嬉戏, 这就是水球的起源。 从古老的德国古典体 操中衍生出了现代竞技体操、艺术体操、技巧、绷床等运动项目。现代铁人三项则把长距离 游泳、 长距离自行车骑行和马拉松跑这三个看来似乎截然不同的耐力性运动项目连在一起进 行竞赛,展示出这些体能主导类周期性耐力项目的同群性特点。 当然,属于同一个项群的运动项目,也并非一定都有由同群其他项目衍生而来。但在竞 技体育发展的历史中,它们都由于具有共同的特点而殊途同归,最后被“组合”在同一个项 群之中了。 随着运动实践的不断发展, 某些地区性的竞技项目得到推广, 并获得国际体育组织的承 认;新的竞技运动项目也不断地产生和推广,引起人们的兴趣,直至进入世界大赛的竞技舞 台。因此,各个项群的家族都在不断扩大,同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地孕育着新的 项群的诞生。 2. 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任何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高低,都是由运动员的心、技、体、战、智五个方 面的能力所决定的。其中,体能又包含形态、机能及素质三个方面的状况。 但是, 上述各个因素对运动员竞技能力总体所起作用的大小又依项群特点的不同而有着 明显的区别(表 2-1) 。例如,高度发展的动力性耐力素质和心血管系统的工作能力对体能 主导类耐力性项群选手来说,是其竞技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而对体操运动员来说,耐力 素质的重要程度则大大地降低了。 技能主导类对抗项群运动员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在 激烈的对抗性活动中强烈的战术意识,以及努力提高其及时对对手的活动作出适宜的反应, 进而克“敌”制胜的战术能力;而在射击训练中,则需要着力培养运动员不受对手与环境的 干扰,高度集中注意力于自我的心理自控能力。艺术体操和花样滑冰选手一举手、一投足都 要注意姿态的优美,表现出优雅的气质或奔放的热情;而对投掷、摔跤选手来说,则根本不 必顾忌自己的姿态是否给人以好感, 当然也不必去有意识地塑造形态的美感, 他们高度发展 的竞技能力充分地表现于把器械掷得更远或把对手摔倒在地。 表 2― 1 作 用 等 因 素 形 机 素 技 战 心 智 * 态 能 质 术 斗 理 能 级 项 群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别 体 能 性 技 能 性 对抗性 准确 △ △△ △△ △△△ △ △△△ △ 隔网 △△ △△ △△△ △△△ △△△ △△ △△ 同场 △△ △△ △△△ △△△ △△△ △△ △△*力 量 性△△ △△△ △△△ △△ △ △△ △速 度 性△△ △△△ △△△ △△ △ △△ △耐 力 性△△ △△△ △△△ △△ △△ △△ △表现性 难美 △△ △△ △△ △△△ △ △△ △格斗 △△ △△ △△△ △△△ △△△ △△ △△△△△决定性作用;△△重要作用;△基础性作用 (引自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 ,1998)同一种竞技能力对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作用也依项群的不同而有明显区别。 例如, 运 动技术的好坏对每一个项目运动员发展高度的竞技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但对于 不同的项群,其作用程度的不同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表 2―2 所示,技能对体操、跳 水等难美性项目和乒、 羽等隔网对抗性项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其他技能主导类项目起着 主导的作用;而对体能主导类项目则次于运动员的体能因素(素质、机能) ,而只起着相应 的重要作用。表 2―2 项 群 快速 力量性 体能 主导类 耐力性 表现 难美性 表现 技能 主导类 准确性 隔网 对抗性 同场对抗性 重要作用 经济省力时效,推迟疲劳出现 速度性 运 动 技 术 在 不 同 项 群 中 的 作 用 作 用 特 集中快速发挥力量 短时间内有效地发挥体能 征重要作用 重要作用决定性作用充分显示运动员的技艺与美感主导作用正确稳定的瞄准与击发(散放)决定性作用战术的基础,突破防守而得分主导作用战术的基础,突破防守而命中得分 格斗 对抗性主导作用战术的基础,突破防守而制胜或得分(引自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 ,1998)如果我们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则可发现,同一种竞技能力内部进一步细微划分的子能 力,诸如素质中的快速爆发力,战术中的集体配合能力,机能中机体内环境的调节能力,以 及在重大比赛中自我激励的心理能力等各种子能力在不同项群中的作用、 表现及训练的特点 更具有明显的区别。 这里, 我们只选择不同项群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专项耐力的不同表现 及各个项群发展专项耐力训练的不同负荷特点为例,作一个简单的比较(表 2―3) 。表 2― 3 项 群不同项群专项耐力的表现及训练特点 训练内容与手段 多次重复完成比 赛动作或接近比 赛要求的专门练 习 重复法: 主项或接 近主项距离间歇 法 : 1/2 ~ 1/4 专项距离 完整练习、 成套练 习或半套以上练 习(多次重复) 长时间的专项对 抗练习 最大与次 最大强度 交替 (引自田麦久等《论运动训练过程》 ,1998) 中/大量 大强度 中量 大强度 短:3~10 倍 中:3~6 倍 长:1~3 倍 超 : 3/4 ~ 1 倍 极限或极 限下强度 中/大量 负荷强度 负荷量专项耐力的表现 以最大强度重复 完成完整比赛动 作的能力体能主导 类快速力 量性 体能主导 类周期竞 速性(速 度性、耐 力性) 技能主导 类表现性以尽可能高的平 均速度通过全程 的能力以最佳技术重复 完成完整比赛动 作的能力 长时间表现最佳 技能及体能的能 力技能主导 类对抗性3. 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不同项群对于运动成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在速度滑冰、田径、举重等可测量类的 运动项目中,人们习惯于把运动成绩理解为可以定量表达的时间、距离、重量、环数等指标 的具体数值;而各对抗性项目则直接理解为比赛的胜负。考虑到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应该 给予运动成绩这一概念更为广义的解释。 简要地说, 运动成绩就是运动竞赛的结果。 任何一场运动竞赛的结果都必然包括两个方 面, 即比赛的名次和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影响比赛结果的基本因素是运 动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 竞赛对手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 挥以及运动竞赛结果的评定这样三个方面。 其中, 运动员自身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 的发挥状况毫无疑问对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必须看到,一切运动竞赛都是在对抗中进行的。但是,在不同项群的比赛中,对抗的特 点及表现形式却有着明显的不同。足球、冰球比赛中,双方运动员在同一块场地上争夺,在 高速运动中身体频频接触的条件下进攻和防守, 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直接受着对手表现的 影响和制约;乒、网、羽、排等球类比赛则由于一道球网将双方隔开,使得运动员可在不受 对手身体直接干扰的情况下去发挥自己的运动才能;而在花样游泳、推铅球的比赛中,运动 员依次参赛,各个选手竞技水平的发挥则较少受到对手场上表现的直接影响。 不同项目不同的评定方法对运动竞赛的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 随着电动计 时、电子测距系统的发展,跑、走、游、骑、滑、划、驶等各种竞速运动项目和跳远、三级 跳远以及投掷等竞距运动项目比赛结果的评定已可保证具有很高的精确度,但对竞技体操、 花样滑冰等评分类项目以及各种对抗性的得分项目来说, 裁判员职业道德以及业务水平则对 比赛的结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竞赛规则的变化对竞赛的结果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不同项群的评定方法及比赛方 式不同,所以各自竞赛规则的变化也都服务于不同的具体目标,表现着不同的发展趋向。可 测量类项目主要在于提高评定的精确度; 评分类项目主要在于提高评分的客观性和随运动水 平的提高而修订评分标准的及时性与合理性;得分类项目则着重于从宏观上保持攻防的平 衡,以得于提高对抗的激烈程度(表 2―4) 。表 2― 4 项 按评 定方法 群 规则发展的主要趋向 按主导因素 体能主导类 可测量性 技能主导类 表现准确性 技能主导类 表现难美性 提高评定的精确度 利于运动员更好地发挥 便于比赛的组织进行 加强评定的客观性 提高评定标准 便于比赛的组织进行 保持宏观的攻防平衡 提高观赏价值 便于比赛的组织进行 (引自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 ,1998) 不同项群竞赛规则发展的主要趋向评分类得分类 命中类 制胜类技能主导类 对抗性上述简要的分析告诉我们,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同样具有鲜明的项群特点。 把握这些特 点, 将会有助于我们对不同项群的训练实施更为有效的宏观管理。 一方面对运动员的训练活 动提出 更为明确的要求,更为有的放矢地组织好训练实践;同时,还可据此对运动竞赛组 织、体育信息等方面的工作给予准确的宏观指导。 4.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运动训练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并通过运动竞赛, 将已获得的竞技能 力充分表现出来,创造出理想的运动成绩。这就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两个主要的构成部分。如 前所述,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从而,也就导 致不同项群的训练活动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里,既包括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也 包括负荷的量度及恢复的措施。 竞技需要原则(亦称从实战出发原则)是指导训练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发展竞技能力 的需要, 以及在比赛中充分地发挥竞技能力的需要, 决定着运动训练的具体任务和训练的内 容。 而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则是根据训练的任务和内容而予以选择的。 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 大量的时间用于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或力量等各种素质,主要采用持续法、间歇法及重 复法等发展体能的训练方法。 一般来说, 教练员对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核心问题在于对 负荷量度和运动员体能的变化的掌握。 而技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大量的时间则用于发展运动 员的技、战术,主要采用分解――完整法、直观――语言法,对抗性项群还常采用模拟法和 实战法进行训练。 教练员对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核心问题在于把握运动员技能发展的程 度及其稳定性,集体项目则要着重把握集团整体对抗性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发挥。 在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发展的动态进程中, 人们必须及时地对优秀选手竞技能力 结构的新特点加以研究。当代优秀选手竞技能力新特点可以用“全面加特长”这样五个字予 以简要的概括。但这一基本特点在不同项群中却又具有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表 2―5) 。表 2―5 项 群 不同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 竞技能力结构的新特点 在保持高度发展的耐力水平的同时,明显地提高速度水平; 体 能 主 导 类 速度性 快速力量性 耐力性 在保持高度发展的专项竞技能力的同时, 注意提高全面训练 水平 明显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以及快速反应和快速动员能力 在最大力量的基础上重视发展快速力量,突出力量与速度、 技术的结合,单一技术进一步精雕细刻 继续突出动作难度的价值 (增加翻转的周数和度数减少高难 表现难美性 动作的预备动作、发展新动作类型等) ,同时强调动作质量, 提高艺术修养 技 能 主 导 类 隔网对抗性 战术变化更加多样,战术决策对比赛结果影响更为突出,体 能的作用加大 鼓励主动进攻,绝对胜利的比例减少,相持能力(技术与体 力)的作用加大,重视全面发展和突出绝招 (引自田麦久等《当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1991) 同场对抗性 全攻守继续发展,良好的形态条件与娴熟的技巧相结合 表现准确性 心理训练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场地、器械进一步改进格斗对抗性对各项群训练内容、 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在项群训练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项群形 成的研究以及关于各项群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研究, 都必须通过对训练内容、 方 法和手段的研究才能与运动训练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而有效地促进各项群中众多竞技项 目训练理论和实践的迅速发展,并充实和完善运动训练滨理论体系。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以项群为基本单位去认识和概括同类属竞技项目的共同特点, 既能够获得远远大于一个 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共同的训练规律, 又不会因受到其他类属项目不同特点的约束,而使得一个项群的共有规律无法显现出来。 在各个项群的专题研究及综合的理论研究中, 都在不同项群的构成、 竞赛及训练等多个 方面提示了单个项群独有的许多基本特点。 例如, 集体组队并排成特定阵形参赛是同场对抗 性项群的共同特点。 对六个同场对抗性项目常用参赛阵形的比较, 可以给人们以有益的启发 (表 2―6) 。表 2―6 项 目 足球 手球 同场对抗性项群常用比赛阵形的比较 曲棍球 冰球 水球 篮球每对参 赛人数11711 ○○○○ ○○○ ○○ ○ 1-2-3-5675○○ ○○○○ 常用比 赛阵行 ○○○○ ○ 1-4-4-2○○○ ○○○ ○ 1-3-3○○○ ○○ ○ 1-2-3○○○ ○○○ ○ 1-3-3○○○ ○○2-3(依麻雪田,1987)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运动训练学理论具有鲜明的应用性, 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把众多基础理论学科的科学知识 综合起来指导运动训练的实践。而一般训练学理论由于需要反映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 必须高度地抽象和概括, 同时也就衍生地加大了其与单个运动项目训练实践之间的距离。 项 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一距离的缩短。 理论概括覆盖面的收缩和 覆盖项目的相似必然使得抽象出来的理论更能准确地反映同项群项目训练实践的内在规律, 并且更便于对训练实践实施有效的指导。 例如, 不断创造并发展新的技术动作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注目的焦点之一。 黄 新河(1987)的研究中,把难美性项群动作创新的途径概括为以下四点: ――增加绕横轴和前后轴翻转的周数、 绕纵轴转体的度数以及绕复合轴翻转的周数和度 数; ――减少高难度动作前的预备动作(如缩短助跑、减少预跳、减少回环的周数等) ,发 展高难动作的直接连接; ――改变动作的身体姿态(如团身、屈体、直体等)以及动作的编排和连接; ――创造或由同群它项中移植其他新的动作类型。 又如, 对几乎所有的周期性耐力项目运动员来说, 都有多个比赛项目和更多的练习距离, 从而构成了运动员的多种竞速能力。田麦久(1982)研究了运动员的主项和翼项,即多种竞 速能力之间的关系, 运用二次抛物线公式计算获得了世界优秀运动员多种竞速能力结构的数 学模型, 并成功地应用于运动员现实状态的诊断、 翼项最高训练强度的确定及运动成绩的预 测等诸多方面。 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在几十个独立的竞技运动项目的专项训练理论与以研究所有运动项目共同规律为内容 的一般训练理论之间有着一段明显的距离。 翻开国内外现有的一般训练学经典著作, 在许多 地方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例如, 在有关训练方法的论述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持续训练 法和间歇训练法,虽为竞速运动项目所经常采用,而对以发展技能为首要任务的体操、技巧 等项目来说则是较为陌生、很少采用的。又如,关于集体对抗性项目训练中队友的战术配合 训练,对田径、游泳、举重的个人项目选手也几乎是毫不相干的。 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和建立,在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图 2―1) 。它既是一般训练理论的延伸,又是专项训练理论的拓展。通过项群训练理论这 一新的层次,把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原有的两个理论层次紧密地联接了起来。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图 2―1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三个层次(引自田麦久等《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1987)例如,关于战术训练问题,按照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根据各自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 提出各自不同的战术内容 (表 2―7) 战术训练的要求和方法, 、 并且保持相互间的有机衔接, 既丰富了战术训练理论的内容,又加强了对战术训练实践的指导。表 2―7 三个理论层次战术研究内容的比较 理论层次 一般训练理论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 战术研究内容 战术,战术思想,战术意识,战术能力,战术行为, 战术训练的定义、原则、方法 同道竞速中的领先与跟随,体力分配,队友配合, 站位选择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 项 群 训 练 理 论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 制胜对策的确定,临场指挥及战术变化,阵容的确 定或出阵的顺序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 制胜对策的确定,阵容的排定,临场指挥及战术变 化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 制胜对策的确定,临场指挥及战术变化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成套动作的布局及编排,出场顺序的排定、临赛前 试器械动作的选定与练习 比赛时间的分配,不同环境的心理导向 试跳、试掷、试举的力量分配,高度、重量的选择 不同赛次的体力分配,注意力导向 专项训练理论专项比赛需要的具体战术 (引自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 ,1998)综上所述, 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这一新层次的建立, 使得运动训练理论的内容更加丰富, 体系更加完整,并且将会有力地推动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对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予以科学的分类, 是构筑项群体系、 进行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重 要先决条件。 (一)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择定 任何分类都必须遵守相应相称(子项之和等于母项) 、同一标准以及按一定层次逐级进 行这样一些基本规则( 《自然辩证法讲义》 ,298 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这是我们进 行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所必须遵守的准则。 竞技运动项目的多方面属性为人们提供了多个可供选择的分类标准。如: ――按运动项目的主导素质; ――按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 ――按动作技术的确定性特点; ――按人与器械的关系; ――按比赛场地的不同特点; ――按参赛人数的多少; ――按比赛成绩的评定方法等等。 按不同分类标准建立的分类体系,各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各有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应 根据不同分类体系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中的适用范围和应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选择最为重要、最为实用的分类标准,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 运动训练活动的具体任务是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继而通过在运动竞赛中的发 挥和表达,转化为运动成绩。可以说,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始终位于运动训练活动的中 心。因此,首先选定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作为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 每一个竞技项目都有着自己特定的运动技术, 熟练地掌握先进的运动技术是发展竞技能 力、 争取优异成绩的重要途径。 因此, 选择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分类标准。 运动训练的效果必须要在运动竞赛中表现为运动成绩,才能够获得和体现出其社会价 值。据此,也选择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作为竞技项目分类的第三个标准。 (二)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 依上述则定的三个主要分类标准, 建立了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分类体系, 分别 用于不同的理论的和实践的需要。 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以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能力的主导因素,可将所有的运动项目首先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 能主导类(简称体能类及技能类)两大类。继而以各项目体能或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或特征 作为二级分类标准,把体能主导类项目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及耐力性三个亚类,把技能 主导类项目分为表现难美性、 表现准确性、 同场对抗性、 隔网对抗性及格斗对抗性五个亚类。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包括田径中的跳跃、 投掷、 举重等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爆发 力的项目;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则包括一切短距离的竞速运动项目,即短距离跑、游、赛 场自行车、 速度滑冰等;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是个大家族, 包括中长距离及超长距离的走、 跑、骑、游、滑、划所有的项目(表 2-8) 。 技能主导类中,运动员在比赛中力求完成高难度的精彩动作,并同时着力展示运动美、 人体美的所有项目,包括在水、陆、空、冰等不同场地竞技的项目,包括徒手和持器械的项 目,集束为表现难美性项群。而表现运动员准确完成专项技术能力的射击 射箭和弓弩则被 集束为表现准确性项群。表 2-8 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 大类 亚 类 跳跃、投掷、举重 短距离跑(100、200、400 米) 速度性 短游(50、100 米) 短距离速度滑冰(500 米) 短距离赛场自行车(200、1000 米) 中长超长距离走、跑、滑冰 耐力性 中长超长距离游泳;越野滑雪 中长超长距离公路自行车;划船 准确性 技 能 主 导 类 对抗 同场 格斗 足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篮球 摔跤、柔道、拳击、击剑、武术(散打) (引自田麦久、刘筱英《论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 ,1983) 隔网 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 表现 难美性 射击、射箭、弓弩 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 冰舞、武术(套路) 、自由式滑雪、滑水 主 要 项 目快速力量性 体 能 主 导 类技能主导类中的对抗性项目被分别归入三个项群。 比赛时用网将双方选手隔开, 各据一 方徒手或持器械击球竞技者称为隔网对抗性项目; 双方选手在同一块场地上追逐争夺, 以将 球射投入对方特定网区中得分的项目称为同场对抗性项目; 而以对手的躯体为攻击对象, 双 人进行格斗的项目则称为格斗对抗性项目。 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 吸取马特维耶夫(苏)按动作结构分类基本思想的内核,我们首先把所有的竞技项目划 分为单一动作结构、 多元动作结构及多项目组合结构三大类, 然后以各类动作的组合形式为 二级分类标准, 将单一动作结构类再分为周期性及混合性三个亚类, 将多元动作结构类再分 为固定组合合变异组合两个亚类, 将多项组合结构类再分为同属多项组合和异属多项组合两 个亚类(表 2-9) 。表 2-9 按动作结构对竞技项目的分类 大类亚类主要项目单 一 动 作 结 构周期性 非周期性 混合性跑、竞走、游泳、自行车、射击、射箭、速度滑雪、速度滑冰、划船 铁饼、铅球、链球、举重 跳高、跳远、标枪、三级跳远、撑竿跳高多 元 动 作 结 构固定组合 变异组合体操单项、武术套路单项、艺术体操单项、技巧、花样滑冰、 ,马术、自由式滑 雪 篮球、手球、足球、水球、曲棍球、冰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拳击、 摔跤、柔道、跆拳道多 项 组 合 结 构同属多项组合 异属多项组合田径男十项女七项全能、速滑全能、体操全能、艺术体操全能、武术全能 现代五项,冬季两项、铁人三项(引自田麦久、 刘筱英 《论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 1983) ,单一动作机构类的混合性亚类兼有周期性与非周期性的特点。 各种跳跃及标枪的助跑为 周期性动作,而最后的跳跃及掷枪则为非周期性动作。 多元动作结构类中,固定组合亚类项目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整地“再现”训练中千百 次重复练习的动作组合,而变异组合亚类项目运动员则要在比赛中根据对手所采取的技 战 术情况, 将平素训练中所掌握的技、 战术 “元件” 即时地组合成相应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 多项组合结构中, 有些多项比赛的各个项目单项属于同一个运动大项, 如体操男子六项 全能等,称为同属多项组合;而也有些多项比赛中的单项分属不同的运动大项,则称为异属 多项组合,如近代五项、冬季两项及铁人三项等。 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 按照各项比赛成绩的评定方法,可将众多竞技项目分为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制胜 类及得分类五大类(图 2―2) 。测量类 评分类 命中类 制胜类 得分类田径 游泳 速度滑冰 自行车 划船 举重体操 艺术体操 技巧 跳水 花样滑冰 花样游泳 马术 无数套路无防型 射箭 射击设防型 篮球 手球 足球 水球 曲棍球 冰球 击剑摔跤 柔道 拳击 跆拳道乒乓球 羽毛球 网球 排球图 2―2 按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对运动项目的分类 (引自田麦久《论周期性耐力项目的多种竞速能力》 ,1982) 测量类项目的运动成绩可由对高度、远度、重量或通过一定距离所需时间的测量予以确 定。评分类项目比赛中,裁判员按特定的规则和评分办法,对运动员所完成的动作质量给予 评分。命中类中的无防型项目(射击等)由在没有防守的情况下,命中某一目标的次数多少 而决定比赛的成绩; 设防型项目选手则必须突破对方的防守命中特定目标而力求取胜。 得分 类项目均按局(盘)进行比赛,一方得分达到规定数目时即为获胜,得分的途径既有本方运 动员进攻命中,也包括对方的失误“送分” 。制胜类项目比赛中,运动员可以通过取得绝对 胜利而结束比赛,而在没有出现绝对胜利的情况时,则仍需按命中得分的情况判别胜负。 (三)三个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联系 以上三个分类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竞技运动项目总体的内部结构。 由于三个体系的 分类标准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 因此, 各个体系中所划分的项群之间也很自然地存在着 一定的对应关系(表 2―10) 。例如,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同时都属固定组合多元动 作结构, 又都是通过由裁判员给分的方式而评定其运动成绩高低的。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 都属周期性单一动作结构,又都通过准确的计时判定其运动成绩。因此,在组织训练活动的 过程中,可以其中一个体系为主,划分不同的项群,进行相应的研究。表 2-10 竞技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标准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动作结构特点成绩评定方 法周期性 快速力量性 体能主导类 速度性 耐力性 表现准确性 表现难美性 技能主导类 同场对抗性 隔网对抗性 格斗对抗性性 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 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 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 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 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 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 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 测量类 测量类 测量类 评分类 命中类 得分类 制胜/命中类 单一动作结构 非周期性 测量类项 群 划 分(引自田麦久、刘筱英《论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 ,1983)由于一切运动训练活动都必须围绕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予以科学地规划和组织实 施, 所以以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主要的分类标准, 将以奥运会项目为主的众多竞技项 目分为八个项群,并进而对各项群的训练理论进行专门的研究。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一)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无论对一个国家,或是对一个省市、一个地区来说,在制定其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时, 都对正确地选择重点竞技项目给予高度的重视。 这里, 项群训练理论可给战略制定者以有益 的帮助。 首先, 对现有不同等级的运动项目进行对应的项群分析, 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众 多运动项目发展的状况,便于人们从社会学、地域学、遗传学及训练学等不同角度科学地分 析造成各类项目发展水平高低不一的原因。 继而, 可以选出与现有优势项目隶属于同一项群但暂时落后的项目。 由于这些项目的教 练员和运动员可以极为方便地借鉴同项群中先进项目成功的训练经验, 因此, 在一定条件下, 这些暂时落后的项目有可能比其他项群的落后项目更快地得到发展和提高, 向优势项目的行 列中转移。 田麦久在 1985 年提出,我国优势项群中的后进项目有可能更快地发展为优势项目。近 年来的实践证明,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优势项群中的待发展项目: 20 花样滑冰、 女子足球、 男子击剑等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长为新的优势项目(表 2―11) 。表 2-11 等级 按主导因素的 项群归属 技?表现难美性 技?表现准确性 优势 项群 技?隔网对抗性 技?同场对抗性(女) 个别单项 我国不同等级奥运、亚运会项目的项群归属 前沿项目 竞技体操、跳水、技巧 射击、射箭(女) 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女) 举重(轻) 、跳高(男) 击剑(女) 、竞走(女) 体?速度力量性 体?耐力性 发展 项群 体?同场对抗性(男) 技?格斗对抗性 综合性 开发 项群 技?格斗对抗性 技?表现准确性 篮球(男) 、手球(男) 、 水球(男) 、冰球 击剑(男) 、柔道(女) 现代五项、冬季两项 拳击、跆拳道 高尔夫球、保龄球 (引自田麦久 《我国
亚、 奥运会重点项目的选择与确定》 1985) , 柔道(男) 、摔跤 足球、棒球、曲棍球 投掷、短跑(女) 、跨栏、举重 中跑(女) 、长跑(男) 、 竞走(男) 、游泳(短) 待发展项目 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 射箭(男) 排球(男) 、网球 其他跳跃项目 击剑(男) 短跑(男) 、举重(重) 、高山滑雪 帆船、中跑(男)障碍跑、越野滑雪、速滑、自行车、 马拉松篮球 (女) 手球 、 (女) 垒球 、 (女) 足球(女) 、 、曲棍球(女)许多省市体育发展战略的指定者敏锐地注意到了关于项群理论的论述, 并尝试应用于自 己的理论实践之中。 张维国对甘肃省历年来参加全国大赛的运动成绩和与之相应的客观条件 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表明, 甘肃省青少年最适合从事体能类耐力性项目、 技能类表现准 确性项目以及格斗对抗性项目,进而提出,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已经形成优势或正作为重点 发展的自行车、中长跑、射击、摔跤和柔道 5 个项目作为拳头项目给予加强,使其得以充分 发展。与上述优势项目属同项群,但目前成绩尚不理想的皮划艇、射箭等项目,要采取有效 措施促其提高, 同时还要依据项群理论进一步研究增设与现有重点项目同一项群、 经过努力 有可能迅速发展提高的项目,如赛艇( 《对确定我省竞技体育重点项目的探讨》 ,载《夏天的 体育话题――全国体委系统领导干部论文集》 ,167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几年之后, 甘肃省的摔跤、 划船等项目即在国内比赛中取得显著成绩, 逐步显示出这一战略决策的竞技 价值。 (二)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有序性是系统的重要特性之一。 项群的划分和项群体系的建立使得竞技体育项目这一巨 大群体的内部结构更加有序, 进而为运动训练组织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对其实施更为有 效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例如, 各级体育部门对运动项目实施分组管理, 如果我们将统一管理的运动项目尽可能 与项群的划分保持一致,则会明显地有利于管理工作训练的协调一致。 (三)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与原有的两层次训练理论体系相比, 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这一中间层次的建立, 为我们 研究、 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体内部的训练规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 表现在以 下方面: ――在一般训练学理论中, 研究者通常难以注意到和揭示出混处于所有项目之中的一组 项目的训练规律,而通过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则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以一个项目的训练实践活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项训练理论, 不可能做出具有更为 普遍适用性的提炼和概括,而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运动项目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某些运动大项(如田径)的综合性特点,如果只以 历史形成的运动项目为单位去认识运动训练规律, 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局限。 田径中的投掷与 举重的力量训练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而所有中长距离的走跑项目的训练与中长距离的游 泳、速度滑冰、自行车、划船等周期性耐力项目的训练遵循着同一的规律。这些简单的例子 表明, 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建立, 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研究者打破固有运动项目界限的 束缚,对进行跨项的规律性的探索和研究成为可能。 自项群训练理论被提出, 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以来的几十年中, 在各个项群领域中 都已然出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如麻雪田关于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进攻时防守者强 干扰的空间特征及排除手段的研究(1987) ;宋鸣关于隔网对抗性球类项目竞赛规则变化致 因及其对技战术影响的研究 (1989) 田麦久对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多种竞速能力 ; (1982) ; 张洪潭对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优秀女少年选手定向心理早熟现象的研究 (1988) 等等。 (四)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对运动训练结果有着重要影响的选材工作, 今年来受到教练员和体育科学家们的高度重 视。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有为数不少的运动员是从邻项中选拔过来的。如我国许多优秀的跳 水选手和艺术体操选手来自于竞技体操的少儿班。 特别是当一个新兴项目开始建立时, 这种 现象就更为突出。 我国第一支手球运动队是由篮球运动员转项组成的; 我国第一批曲棍球教 练员则本是足球教练员; 一批原游泳选手组建了第一支蹼泳训练队伍; 我国艺术体操运动的 首创者原本也都是竞技体操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王大卫(1989)在探讨运动员转项成才现象 的过程中发现, “同项群内部的转项多于异项群之间的转项” (表 2―12)表 2-12 性别 男 专项类型 同项群转项 同、异项群转项成才人数统计与比较 转项人数 95 % 64.2 率 t 的检验 t=4.882 异项群转项 女 同项群转项 异项群转项53 131 5935.8 69.0 31.0p&0.05 t=7.387 p&0.05 (依王大卫,1989)这些统计和研究结果启示我们, 在运动训练界许多人的思维中, 本已潜存着一种朦胧的 “项群意识” ,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将会使人们这种朦胧的潜意识转化为科学理论知 道下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行动,从而促进竞技人才的合理流动。 (五)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任何一个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过程, 都不可能处于完全闭锁式的状态, 在与外界的信息 交流中,很自然地会从其他项目吸收那些对自己适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同时,也不断地 把自己科学的理论、精湛的技巧以及有效的方法传输给别的项目。历史的经验表明,这种信 息的交流主要发生在同项群内的不同的项目之间。 间歇训练法的推广是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例子。20 世纪 40 年代末期,德国中长跑教练员 盖什勒和医生阿因德尔根据优秀运动员哈尔比格(德国) 、扎托培克(捷克)及列依弗(丹 麦)等人的训练实践经验创立了间歇训练的经典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澳大利亚的卡 莱尔夫妇因将这一训练理论和方法成功地移植游泳训练之中而在世界泳坛大放异彩。而后, 间歇训练法又逐渐移植于速度滑冰、自行车和划船等周期性耐力项目训练中去。 又如,在举重和健美运动训练中发展起来的许多力量训练方法,如负杠铃下蹲、卧推、 实力推等都被广泛地运用于同属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的投跳跃等项目运动员的训练 之中。 还有, 体操运动员运用保护带的训练方法推广到跳水训练中, 乒乓球的多球训练推广到 羽毛球、排球训练之中等等都是同项群训练方法相互移植的成功实例。 然而,必须指出,在人们对于项群的构成还缺乏科学的、明确的认识之前,这种移植还 常常是自发的,也是缓慢的。可以预期,在项群训练理论的指导下,对于同群项目之间训练 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移植,将会更加、更为有效地得到实施。例如: ――隔网对抗性项群中各项目的发球以乒乓球变化最多,效力最大,这就为网球、羽毛 球和排球发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近年来新出现在冰上的竞速项目短跑道速度滑冰与大跑道速度滑冰比赛的重要区 别之一,就是以同道竞速代替了分道竞速。毫无疑问,学习、移植同是同道竞速的中长跑项 目竞赛战术的理论和方法,对于短跑道速滑选手在比赛中夺取胜利将会起到重要的积极作 用。 ――竞赛规则的标准化是我国传统项目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 而武术竞赛规则的制 定者肯定可以从同属表现难美性项群的技能主导类项目(体操、技巧、花样滑冰等)的竞赛 规则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二节 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包括跳水、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和技巧、 武术套路等竞技项目。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套路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 身体形态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 表现出动作 敏捷而灵巧。难美性项群训练运动员神经过程的均衡和灵活性高,视、听、触觉及本体感觉 准确、灵敏。在素质方面,力量、柔韧、灵敏、动作速度和专项耐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 技能主要表现为时空判断准确,对身体姿态的能力强,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门器械,以 及与同伴的协调配合。而在战术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动作编排上的扬长避短、动作的合理布 局等方面。 3. 心理和智能特征 感知觉灵敏度高, 善于自我调节, 具有果敢精神。 在智能上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善于分析和判断动作。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难美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是由裁判员根据运动员临场发挥的技术水平进行评分, 再与众 多对手得分相比较后判断名次而决定的。因此,运动员的成绩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有运动员技术水平发挥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对手得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运动员排名成绩, 竞 赛规则的不断修改、评分标准的变化,以及裁判员的公正、准确与否都会对运动员的比赛成 绩产生重要影响。 (三)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 身体训练 运动员注重采用非专项的运动项目练习促进健康水平,同时十分重视专项身体素质训 练。如在进行一定的长跑、短跑、游泳和球类活动的基础上,采用在技术结构上近似于基本 运动技能的动作和能提高运动员素质新水平的专门动作作为专项素质训练的手段。 2.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是难美项群训练的核心组成部分, 占有很大的比重。 主要包括基本动作和高难 动作的训练。其中基本动作训练贯穿于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全过程,基本动作内容要选准、选 精和照顾全面。 而难新动作的教学训练过程也更加精细并分阶段依次实施; 规定性动作又具 有很强的时间特点,需运动员尽快掌握;在自选动作的训练中,要扬长避短。 技术创新是难美项群技术发展的生命。 应大力组织前瞻性的研究, 设计创新高难度动作, 加大运动员难度动作储备,保持技术发展的前沿地位。 3.心理训练 由于专项竞技的特殊性, 心理训练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主要目的是调节运动员心理 状态,为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各种必要的心理准备。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念动训练法、模拟训 练法和自我调节法等。 4.艺术表现能力训练 多以舞蹈训练为主培养形体表现力, 有音乐伴奏的项目还要让运动员按不同节奏完成动 作和根据音乐内容做即兴表演和小品表演,以培养动作节奏感和表演能力。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主要包括射箭、射击和弓弩三个竞赛项目。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 体能特征 要求身体匀称,生理机能发展良好。在运动素质方面,运动员的静力耐力、平衡能力和 稳定性要好,动作协调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视觉和本体感觉能力。 2. 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 射箭、射击和弓弩三个项目的技术动作均属单一动作结构。技术要求可概括为“固势要 稳,瞄靶要准,击发、撒放要正确” 。在比赛中选手们的技战术表现,相互间不产生明显的 影响,在战术运用上也较为稳定。 3. 心理和智能特征 在心理方面对运动员注意力集中与稳定、 自我控制、 感知觉和运动表象再现能力都有较 高的要求。因此,稳定性、有恒性、实验性、独立性和自律性都是运动员重要的个性特征。 在智能上, 除要求运动员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项理论知识外, 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和 发展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取得,主要靠自身技术的发挥和心理状态的控制,主要内容包括:确 立辩证的比赛指导思想, 全面作好赛前准备, 以及教练员与运动员正确的参赛行为等。 另外, 枪弹、弓箭质量的优劣,以及对其性能的熟悉程度,对比赛成绩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技术训练 非常注重基本功训练,如射击的稳定功、击发功和运枪功,以及射箭的稳定功、撒放功 和举开功。另外,巧妙地组织与安排空射与实射,可以灵活地引申出多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 法。 2.心理训练 射击、 射箭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侧重于意志品质和心理自控能力的提高。 一般心理训练的 内容包括培养运动员意志品质,提高竞技心理素质和调节、控制能力,特别是通过念动训练 发展正确运动表象再现的能力。 准备定向比赛的心理训练的内容包括做好心理定向工作、 认 真抓好意象练习等。 3.战术训练 主要包括掌握风天射击的特点和规律、 加强决赛能力的训练, 以及通过各种复杂条件下 的训练,提高抗干扰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4.身体训练 主要采用各种距离的跑步、 各种姿势的游泳等练习发展速度和耐力; 采用各种信号刺激 手段提高反应能力;采用推举、卧推等负重练习提高以上肢、腰腹为主的肌肉力量、静力性 和动力性力量耐力; 采用徒手和多种器械的基本体操练习及球类运动发展柔韧性、 灵活性和 协调能力。 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项群包括摔跤、拳击、击剑、柔道、跆拳道等项目。具有一对一竞 技、按体重分级别比赛、以绝对胜利或得分取胜等竞技特点。 (一)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 在形态方面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身材与较长的四肢, 身高和体重保持恰当的比例。 在身 体机能上要求内脏器官的抗震性能好、适应能力强、触觉加强和痛觉减退,以及前庭分析器 的稳定性高等。要求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是格斗项目的共性,速度、力量、灵敏和耐力都很 重要。另外,还要从个体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取得最佳整体效益。 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技术与战术能力是格斗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 是制胜的武器, 对提高运动成 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格斗项目技术包括进攻、 防守和反攻三部分, 并具有主动性、 全面性、 重点性、连续性和实用性等多方面特点。在战术特征上,主要采用因人而异、先发制人、真 假结合、引诱和借力、消耗战和游击战,以及反边线战术等战术思想和战术技巧。 3.心理和智能特征 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对阵时的敢斗性、 坚毅性和对待抽签机遇的稳定心态等。 而在智能 方面则要求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良好的理解力与记忆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等。 (二)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格斗项目比赛场地是具有一定高度的赛台, 其设施质量对于运动员发挥自身水平具有直 接影响。比赛方式都是一对一的对抗,赛制分为淘汰和循环制两大类。一般情况下,运动员 要靠实力取胜, 但在许多情况下, 机遇也会影响成绩。 比赛的胜负评定也有得分和制服两类, 因而裁判因素对运动员发挥成绩具有较大影响,裁判过程和犯规处理对裁判员水平要求较 高。 (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的内容包括基本动作、基本功、进攻、防守和反攻的各种方法以及连贯技术。 技术训练根据各专项的特点,常采用整体法和分解法、限制法和诱导法以及配对训练法,有 针对性地安排训练内容。 2.战术训练 包括进攻、防守和反攻战术训练。依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不同和训练安排的阶段性特点, 分别采用假想敌训练、配对训练及实战训练等方法提高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3.身体训练 格斗项目的身体训练主要分为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一般身体素质训 练常采用垫上技巧、球类活动培养灵敏性,用轻杠铃和哑铃练习发展力量等。而专项身体素 质训练都是根据各项目所要求的重点素质和技术特点的需要而安排的,具有很强的专项性。 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软式网球、排球、沙滩排球、 藤球和毽球等项目。 (一)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在基本功熟练、扎实、全面、准确,特点突出,并在技术发 展中不断创新、形成绝招等方面。战术能力则主要反映在个人战术与集体战术结合、注重战 术创新和战术理论研究等方面。 2. 体能特征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掌握各项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是比赛中运用技术和完善战术的前 提。本项群的重点素质包括移动速度、挥臂速度、灵活性和耐久性等,排球、羽毛球要求运 动员有很好的弹跳力。 在身体形态上要求运动员符合移动快、 灵活性高、 挥臂动作快的要求, 身高、体重适当,腰短、骨盆小、臀肌上收、手臂长、跟腱长、足弓高。在机能上以发展心 肺功能来满足专项速度耐力的需要为主。 3. 心理和智能特征 本项群各种技术动作失误就要失分的特点, 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敢斗意识和自我控制 能力;根据球速快、变化多的特点,又要求具备良好的时空知觉、反应速度和集中注意力的 能力。在智能方面的要求也较高,运动员需要灵活善变,应付和处理场上各种复杂情况,为 此,需要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场经验。 (二)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本项群的比赛成绩除受到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水平的影响外, 还受到比赛时间安排、 比 赛地点、对手水平、观众,以及比赛的评定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隔网对抗性项群的训练既要遵循竞技运动员发展的基本规律, 坚持一般训练原则, 同时 又要充分考虑本项群各项目的特点组织实施。如乒乓球训练中,我国的成功经验包括:理论 知识领先,正确指导训练实践;百花齐放,以我为主,采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不断创新 保持优势;特长突出,技术全面;以及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和科研、情报系统等。 我国羽毛球训练的基本经验反映了本项群运动员训练的特点:以快为主,以我为主,走 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发挥特长;步法和手法的创新,保证快速特点的充分 发挥;反应速度、灵活性、爆发力和耐久力为主的身体素质训练;实行多周期训练,适应日 益频繁的比赛任务等。 我国排球训练的基本经验包括:树立良好的训练作风,培养团结拼搏精神;明确的技战 术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特点,博采众长和敢于创新,走自己发展的道路;形成竞争格局, 发挥竞争机制等。 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主要包括足球、篮球、手球、曲棍球、冰球和水球等项目。 (一)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 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技战术在本项群各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又 有特长; 技术熟练、 准确而实用。 战术特征表现为战术方法、 比赛阵形和比赛意识有机结合, 整体攻防战术协调发展,个人、组合与全队战术协调发展。 2. 体能特征 本项群运动员具有身体健壮、肌肉细长并且富于弹性、脂肪层薄、臀部肌肉紧缩上收, 以及踝关节围度小、跟腱清晰、足弓高等形态学特征,以满足快速、灵活、激烈对抗等比赛 特点的需要。 运动员的心肺功能所反映的机能能力在体能中占有重要地位, 良好的血液循环 和呼吸系统功能是运动员在长时间比赛中持续运动的体能基础。 本项群的运动特点要求运动 员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主要有力量、速度、灵敏与柔韧、一般耐力和速度耐力等。 3.心理和智能特征 本项群运动员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球感、情绪、注意力和意志品质等,而智能特征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面, 即观察记忆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及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技战术问题的能 力。 (二)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决定本项群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 是本队的竞技水平和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 其客观 因素,则包括对手水平、竞赛办法、比赛环境、比赛时间、裁判行为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是以上众多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 技术训练 全队技术训练强调提高整体攻守效能, 注重攻守训练内容的同步化。 在个人技术训练中 重视训练内容的专门化,使个体特长更为突出。同时,还特别强调技术动作的动力性,提高 对抗能力及在激烈对抗条件下技术的准确性。 2. 战术训练 由于攻守的配合速度明显加快, 快速反击战术在进攻打法的训练中占重要位置。 注重发 展运动员的聪明才智, 以求有目的地训练运动员比赛中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他们在时间短 促、情况复杂的条件下随机应变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加强以多攻少、以少防多的战 术训练。 3. 身体训练 发展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是身体训练的重要任务。要提高完成动作的速度,即反应速度、 移动速度和完成技战术行为的速度, 强调训练的负荷强度和加速疲劳后的恢复, 注重训练内 容的全面化和内容组合的最佳化。 4.心理训练 围绕保持运动员高度的自我心理控制能力和稳定的情绪, 以及正确对待比赛胜负和得失 的心理品质组织相应的训练。 六、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包括跳跃、投掷和举重等项目。 (一)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 体能特征 本项群运动员的形态, 受专项技术需要和竞赛规则规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表现出明 显的多样性特征。 由于运动员快速力量水平在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占决定地位, 因而在机 能上表现出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强;神经过程灵活性高、强度大、兴奋过程占优势;感官机 能高度发展等。 在素质特征上, 各项目均把速度、 力量和专项爆发力作为典型素质予以发展。 同时,良好的协调性和柔韧性对于跳跃和投掷运动员加大肌肉用力距离和完成技术也很重 要。 2. 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本项群运动员的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技术动作高度的稳定性、 准确性和可控性; 技术动 作明确的经济性和实效性,以及技术原理与个人技术特点的完美结合。战术上,努力实现预 定参赛计划;力争首赛成功;巧妙利用竞赛规则,运用多种暗示激发运动员战斗意识和拼搏 精神等。 3.心理和智能特征 由于专项竞技的特殊需要, 运动员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专项感知觉高度灵敏和清晰; 运 动员自信、顽强并具有强烈征服欲;性格的独立性和自我开发性,以及情绪状态的高度自控 性等。在智能特征方面,要求运动员具备一定的语言智商和操件智商水平,具有较高的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杂多变的赛场上需要较强的自控、概括和推理能力,心理状态的稳 定性和机体多种机能的和谐配合。 (二)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在本项群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独立完成运动技术动作, 较少受到其他选手和裁判员的影 响,场地、器材及装备相对固定。所以,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情况,是 决定运动员比赛成绩诸因素中首要的决定因素。 (三)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体能训练 在体能训练中,先进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在本项群内迅速地传播与应用,相互借鉴、 移植与融合,并不断演化出新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如举重项目中的最大力量练习方法、快速 力量对照训练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投掷和跳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并不断发展成各项目的专门 力量训练方法。在体能训练过程中,不断寻求训练方法与手段的最佳组合,非常注重训练的 整体效益,也是本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突出特点。 2.技能和战术能力训练 在技术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表现出全面的综合化特点。 并通过建立技术模型, 以及 运用多种技术诊断方法和手段为科学训练提供依据。 另外, 在技术训练中也注重强化精细技 术动作感知觉的训练。在战术训练中,主要是努力实现预定参赛计划、力争首赛成功,以及 巧妙利用规则和运用多种心理暗示,以培养运动员充分发挥训练水平的能力。 3.心理和智能训练 通过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在训练和比赛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进行心理训 练。 心理训练与体能和技能战术能力训练高度结合和谐统一。 智能训练体现在运动员分析和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上。 七、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包括短跑、 跨栏跑、 短距离游泳、 短程速度滑冰、 短程速度滑雪、 短程自行车和短程划船等竞技项目。 (一)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 由于本项群包括众多专项, 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在生理机能方面, 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高,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快、强度大;心血管系统功能较强,具 有较强的抗缺氧能力, 机体无氧代谢水平高。 而身体素质的特点则表现为以良好的身体全面 发展为基础,保证速度素质的不断提高。另外,良好的柔韧性、灵活性和一般耐力,对于运 动员也非常重要。 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本项群选手的技能特征主要包括: 完整的技术动作由若干个相同的动作周期构成; 运动 中人体重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直线与平稳性; 保持移动过程中合理的动作节奏; 位移速度 直接决定运动效果。而战术的制定与应用,是建立在运动技术高水平发展基础之上的。科学 地分配及运用体力,是保证选手体能与技能充分发挥的重要战术指导思想。 3.心理和智能特征 速度性项群的竞技, 要求运动员反应迅速、思维敏捷、行动果断、讲求实效、 朴实直率, 这需要以良好的智能和心理调节能力作为基础。此外,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 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是本项群运动员重要的心理和智能特征。 (二)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本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的获得,是主客观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其中,运动员自身的体 能水平,特别是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是比赛成绩的决定性因素。相对来说,本项群的比赛裁 决公正、赛次机会均等、时间计量准确、运动员间相互干扰较少,这就为运动员集中精力参 赛创造了相对客观和均等的条件。但对手比赛成绩和裁判行为也会对运动成绩带来一定影 响,也需要运动员制定正确的战术方案和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体能训练 由于技术动作相对简单,并表现为周期性多次重复,因此,体能训练的关键在于精选有 效的方法迅速提高体能水平。这就决定了训练中力求使训练内容、训练手段简练、集中,力 求实效, 减少不必要的体能消耗, 从而使各种训练手段的最佳组合成为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 环节,例如,赛跑运动员多采用跑――跳、跳――跑的组合;游泳选手也采用陆上练习加水 中练习的组合等。 训练手段的选择也主要集中于发展爆发力、 提高动作速率、 改善反应能力、 提高动作幅度,以及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同时,把不断提高训练负荷强度训练作为训练的核 心。 2.技能训练 在技术训练中,强调技术动作的实际效果,而不去过分追求动作的外形。技术训练重视 完整技术和动作节奏的连贯性; 重视关键技术环节的实效性; 强调体能与关键技术的紧密结 合。由于运动技术多属于周期性运动,技术训练中,改进一个动作周期的技术对全程都有明 显作用。因此,提高和完善动作周期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是技术训练的关键。 3.心理和智能训练 主要集中于培养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以及速度感、 节奏感和高度集 中注意力的能力, 以满足比赛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另外, 运动员不断提高的思想和文化水平, 也对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科学训练,以及处理比赛中各种突发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八、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包括竞走、 中长距离跑、 中长距离游泳、 中长距离自行车、 赛艇、 皮划艇、越野滑雪,以及中长距离速度滑冰等众多项目。 (一)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 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在形态学方面既有共同点, 又有不同点。 如以中长跑为代表的克服自 身体重向前位移的项目,要求运动员相对较轻的体重;而当运动员位移的速度受到水、车或 舟运动的力学条件的影响时,运动员具有相应的肌肉质量则会有利于取得更快的前进速度。 比赛中连续运动时间长是耐力性项群竞技的基本特征之一, 这就要求对运动员机体进行适应 性改造,包括改造机体能源物质的存储状况、提高机体的物质代谢功能、提高运动器官的运 动功能, 以及提高心理耐受度。 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各种基本运动素质都会综合地反映在运 动员通过特定距离的平均速度上,运动员的“多种竞速能力”取决于一下多方面的身体素质 状况,即最大速度、相对速度、专项耐力、相对耐力,以及基础耐力水平。此外,力量素质 对取得优异成绩也很重要。 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能力性项目的技术结构属周期性活动,动作技术的完善、经济性和实效性的提高,对于 取得优异成绩都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运动员出色的运动节奏感也是突出的动作特征。在能 力性项目的比赛中,人们按战术行为的目的,将比赛战术分为创记录战术和夺冠军战术;按 照比赛时场地条件的不同, 分为同道竞速战术和分道竞速战术; 而依比赛中运动员所处位置, 又分为领先者的战术和跟随者的战术等类型。 3.心理特征 本项群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发展的心理耐力, 能够以超强的耐心忍受生理上和心理 上的极度疲劳,最大限度地动员体能的潜力。只有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满足比赛竞技 的需要。 (二)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除主要取决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 发挥的状况外,在同道竞赛中,对手发挥状况对比赛结果也有着重要影响。运动员通过训练 所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的程度受到竞技状态以及客观的比赛条件的影响。 其中, 运 动员的训练安排与自身的机体生物节律会直接影响竞技状态。而比赛场地、器材、地点、气 候,以及裁判员和观众等因素,都构成了客观的比赛条件,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取得造成一 定影响。 (三)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耐力性项群训练的主要内容 耐力性项群训练内容主要包括: 发展以体能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 发展以专项耐力为 核心的多种竞速能力、发展以糖酵解供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渠道的多种代谢能力。 (1)以体能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的训练 耐力性项群运动员在全面提高和发展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的过 程中,把发展放在首位,而在反映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的力量、速度与耐力的各种运动素质 中,又特别着重发展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2)以专项耐力为核心的多种竞速能力训练 竞速是耐力性项目竞技的核心,发展和提高以最高的平均速度通过专项竞技距离的能 力,是耐力性项群选手训练的主要目标。又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运动员的多种竞速能力,并 综合地表现于专项赛距之中是本项群训练的重要特点。 (3)以糖酵解供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渠道的多种代谢能力的训练。 根据本项群运动中以糖酵解供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要的代谢特点, 安排训练内容、 选 择训练方法和手段,确定训练良和训练强度的变化。 2.耐力性项群的主要训练方法 围绕着训练负荷的控制、氧代谢能力的提高、肌肉力量耐力的发展、负荷后迅速恢复, 以及在不同地域组织训练的特点,发展并形成了多种有效的训练方法群组。 (1)负荷结构训练方法群组 包括又计划地控制负荷的各个构成要素,依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训练、间歇训练法、重 复训练法和比赛训练方法等。 (2)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群组 依不同速度的竞技运动对有氧代谢能力的不同要求, 分别构成了有氧训练、 无氧训练和 有氧无氧混合代谢训练等多种训练方法。 (3)骨骼肌训练方法群组 依持续竞技时间的长短,分为中等时间(1.5~8 分钟)的力量耐力训练和长时间(8 分钟以上)的力量耐力训练。 (4)地域效应训练方法群组 利用不同地域条件,发展起法特莱克训练法、高原训练法、沙滩训练法等各具特色的地 域效应训练方法。 (5)恢复能力训练法 包括训练学方法、 生理生化及医学方法、 物理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 在疲劳后的尽快恢复。
赞助商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重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