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山东专升本辅导班的学生在学校学还是去辅导班啦,烦烦烦

我的大学不能没有海全文阅读 - 找小说网
=> 《》 => 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宽度设置:
1、大学的第一印象
  那是二零零四年的夏天,我手捧着入学通知书,凝望着背面的风景:蔚蓝的大海,山上的一抹碧绿从两峰之间流到海边......我想象着千里之外的她,像是思念一个梦姑一样的情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从未把那一刻的的心境挂在眼角和嘴边,只是心里痴痴笑,都是因为她。盼望着,盼望着,我叩开她门槛的脚步有些迫不及待了。
  终于,开拔了。一路是纷纷的乱雨,到达的那个夜里还淅沥的让我心生怨气。谁料到,醒来后的天空已经被洗的湛蓝无比;醒来后呼吸的空气已经令人微有醉意。我感叹老天的眷顾,尽管错过了报道的第一天的阴雨,却还慷慨的送我第二天的晴空万里。
  当我的脚步踏上这片土地,我着实的不高兴了,依旧像以往一样藏在心理。脚步向前的同时,眼球在飞快的扫描视野内的一切。没多久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找对了大学的门,因为这与我对着照片联想的校园查的太远。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太小了,我的虚荣心受到了打击,我的大学怎么能这样的小,怎么能连像样体育场都没有……所以开始冒出离开这里的想法,心里发狠暗示自己,这样的大学不上也罢。一个没有像样的校门,没有标志性的高楼的大学,上完了岂不是丢尽了我的面子。这样任性的想法不会伴随我太久,理性还是劝说我不要这样的虚荣。梦里寻她千百度,如今伊人已在眼前,未曾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却怎么能忍心伤害呢?
  灯也阑珊,星亦灿烂,我照无眠。
  第一夜,想起书上有写,忘了原话基本意思还记得。大学不能用大小,楼的高低,校门的气派有否来衡量,要看有没有大师。由此可见自己的想法是多么错误,多么可怜,多么可憎。在未曾为她做任何事情的时候,竟然要用她的容貌来维护我虚伪的自尊,岂不是孩子一样的幼稚、自私。
  天明。自己孤身去找寻脑海里那些想象的画面,才知道那都是真的——那海那山、那亘古的蔚蓝和流淌的碧绿......校园虽小五脏俱全,看上去还不错的图书馆,肯定有我喜欢的那些书,尽是我喜欢的文字;尽管她没有气派的楼房,但是古朴的第一教学楼让我看到她一定风雨兼程......
  我的大学有点小,这是事实,我想欣赏到海上日出日落应该是近水楼台,倾听潮涨潮退尚且不是什么奢望;下课的课间到到海边吸一颗烟吹吹风谁不飘飘然;吃完了晚饭挽着女友的手在海边散散步一定羡煞神仙......
  如此一来,魔鬼还是被天使感化。我不留下来,岂不是对不住上苍赐予的洗尘后天蓝了海蓝蓝;留下来若不是活不出精彩,岂不是对不住她相迎的笑脸。
2、大学的入学
  入学是里程碑一样的时刻,怎么会轻易的忘记呢?之所以未被风雨加身,是因为第一天先陪同父母到姑姑家住下。第二天才领略着风雨后大连的美景姗姗来迟,有姑姑一家三口和老爸老妈作陪,共六人一行来到我新的人生驿站。
  闯荡的弟弟长得人高马大,拉着行李箱走在前头,我紧跟着跨入校门走在青年路上。看着低矮的校门、当时黄土的球场,心中不悦。弟弟一路打听在俱乐部门前的篮球场上找到了海洋工程学院的办公地址,当时老师和学长们都把弟弟当成了我,因为心理活动过于复杂我也懒得去理会左一个右一个的盖章,弟弟也倒是很高兴的代劳了。有学长带着我们走东走西,路上了还碰上了打劫的学姐,生生的逼着我叫了声学姐,看她乐呵呵的走去,我松了一口气。
  学长把我们送上去公寓的巴士,转眼到了开始办理入住手续。房间在13楼还得坐电梯,心里别提多烦了,住这么高上下楼多麻烦。弟弟跟我领了行李,老妈替我安顿好铺上的被褥,这套行李陪我到现在已经有6个年头了,还真是有了感情。时间很快到了中午,也基本上安顿好了,又是弟弟带着我们去吃饭,然后他们五个回姑姑家了。当时真的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能顺利的回到寝室,独自一个人回到寝室的时候发现室友们都出去了,我在寝室里转了一转,拉开阳台门极目远眺,完全陌生的城市。刚才围绕在身边的父母亲属都走了,不大的寝室空空的,像是每个物件都在看着我这个陌生人,心里没了着落……当时没有手机,不能跟父母老友同学打电话,自己拉过椅子面向阳台呆呆的发呆,想当时还清晰的高中时代……
  不知道多久大家都回来了,于是热闹起来了,附近的寝室也都把门打开大家开始走动,互相问候相互交流,那种孤单的感觉也就被终结了。那个晚上吃过晚饭,跟对面四床的老对沿着马路走到学校又折回,知道了他跟王永志是老乡、他的女友在大外。等到寝室卧谈时候知道得更多了,一床的黑大汉来自一个叫做仙人岛的地方,让大家都管他叫岛主,他说以前同学都这么叫,他还说他没有女朋友;二床的帅哥爱好CS和美女,于是有了外号S,他说他女友是海事大学的,刚从海事大学回来......
  第二天到学校开大会,先是学院04级大会在一教的102开的、专业的大会在三教的104开的。后来,班会可能是在隔壁吧,大家相互介绍自己,到此时才真正见到了我亲爱的大学同学,我想大家当时都没有想到会有一天大家会分开。会后班导带领我们走校园的时候,我突然看到我的父亲母亲,我真是不知道他们怎么会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的角落里、在水院几千学生中等到自己的儿子,然后我陪他们走水苑路回公寓看了一眼我的窝,他们安心的踏上了归程。临行一向节俭的父亲告诉我已经把买手机的钱给了姑姑,让我是时候就买一个,老妈说这样更容易找到我,这给我感动的一直低着头没敢看他们的眼睛。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把自己交给了这个城市和这个校园,还想为高考的失利愤愤努力,扬言要过四级六级计算机,要考研托福GRE。终究是没有被同化的新人而已,待到融入了这个体系才知道大学拼的不是学习。看到弟弟这几年在外面闯荡的干劲,深深的鼓励我要全力面对挑战这个大学……
  这入学第一天其实对我很重要,有我和我的大学彼此认识的第一感觉,也总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3、大学里的拜把子
  没有刘关张金兰结义的桃园,也没有梁上好汉的歃血为盟,尽是姐姐妹妹哥哥弟弟第一次寝室卧谈,就排好了座次。第二天早上起来,大佬大姐的地位就这辈子再也难以撼动,一生大佬大姐,一生大佬大姐.....
  这就是大学里的拜把子,一个鲜有寝室不做的环节。不论出身不论贫富只论生辰,排了长幼也没有特权,一视同仁。大学里拜把子,一个代代相传的传统,没有人会告诉学弟学妹去派座次,可是学弟学妹们却都在在那个夜里做了学长们一样的事。
  在我的印象里,寝室里的老大多数都是那种憨厚的主,不会生气当然也没有大嗓门。尽管大家都喊他/她老大,可是没人会把他/她当成那种敬畏的老大。到是老四跟老五都是高兴了就跟你嘻嘻哈哈,生气了跟谁都唧唧歪歪的料,他/她们俩个会让整个寝室的气氛迅速升到沸点。对外时候就抢了老大的风头,老大当然不会在意,对内的时候也是锱铢必较,像个孩子一样强者风范。老三一般是学习最好的那个,各种奖学金荣誉都不会落下,这时候都是老五疯子一样的拿着证书炫耀像是自己的一样。老小呢,其实是最聪敏的一个,不出风头,处事自有一套凡事做的恰到好处。老二呢,会是那个一天到晚很少打照面的人物,想找他/她吃个饭得让老大把自己的电话打爆,然后姗姗来迟。这个老二从来不会讲他/她在外面事情,不讲自己的打算,不是他/她不合群,是他/她太需要自己的空间。
  老大朴实真诚感染其他人、老二内心世界吸引其他人、老三刻苦努力引领其他人、老四老五悲喜流露羡煞其他人、老小八面玲珑欢喜其他人,就是这样一窝人凑在一起,演了四年的青春肥皂剧。每天一集、四年就是八季,兄弟姐们演的开心看的也不厌其烦。
  “老大替我答到啊,求你了”——男:“滚蛋,没人管你!”/女:“好了,行啦,知道了。”
  “老三你的作业呢,借我抄抄,快点啊”——男:“没在手,赵老四去!”/女:“等等,还有一点点就完事了。”
  “老四老五你俩就不能消停一会吗?”男:“上,收拾他,拍他**!”然后一顿鬼哭狼嚎。/女:“我刚买的王力宏的新专辑,被他抢了”继续疯抢直到累了。
  “猜猜老二今天出去跟谁约会了?”男:默然不语。/女:“不告诉你,大帅哥一个,羡慕吧!”
  “老小,你这头发在哪剪得啊?(男的还要加一句,真他妈的傻)”男:“滚!”/女:“!@$@$%^&**())&^%$###”聊得眉飞色舞不亦乐乎。
  ......
  哎,这所有的故事都是从那天晚上拜了把子开始的。我的总结亦有杜撰成分仅供参考,如有不同纯属巧合。
4、大学里的军训
  军训是上大学的最令人头痛的科目了,非得把人晒得黑黑的,非得把人的嗓子喊得哑哑的。总觉得那些看上去神气的兵蛋子,是在拿老实巴交的学生们出当年班长给他的受气。一个个趾高气昂的,等到上司来了又是屁颠的,岂不好笑。
  入学的事情都安排的妥当了,组织军训也提上日程了。按照安排是半个月的军训,听来都抱怨时间太长,可是S说人家海事大学一个月呢,这样才稍有平衡感。海洋工程学院是二连,还模糊的记得口号是“****,唯我二连”啥的。军训穿的是海军的半截袖,满操场的一片,那几天看得直迷糊,总是梦想着自己能倒下去,可是就连身边都没给机会。大小遵章守纪惯了,看着滑头的家伙今天肚子痛,明天感冒的很是羡慕。再后来人家干脆搞来了病例,连辅导员都没的话说,咱还是甘心受着吧。一连半个月的煎熬,还是挺过来了,回到寝室脱掉上衣,看到一个个黝黑的半截胳膊,比着赛看谁是小煤窑出来的。这好,大家那时候还有力气在一起疯狂的嬉闹……
  大家都知道军训是最重要经过检阅的,“同志们好!”“领导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除了视觉效果的差异,这个场景估计和国庆阅兵一样,可是搞笑版的就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了。
  那时候我们二连有两百多人,为了队伍的整齐就要把零头去掉,教官就把几个体型超胖的、走路顺拐的、总是踩不上点的等等给拿下了。为了公平,这大概不到十个人吧,一样在操场陪着我们,不过是可以随意一点罢了。几个家伙倒是会享受在操场上捡石子下棋,让人恨得牙痒痒。教官为了治他们,就成立了二连小分队,每当我们休息的时候他们都会在我们面前走过接受我们的检阅。这几个幸运儿,都是很幽默的主,制定了小分队的口号、选了队长,走的有模有样:队长是个胖子走路摇摇晃晃的,还承担棋手,只是很认真挺直双臂的装作打旗;后面是他的队伍,顺拐的、左脚总是踩在1.5上的。队长还不时的喊正步走,这时候后面的就把前面的屁股给踢了,要不就是踩了前面的后脚跟,噼里啪啦的倒是很有爵士的味道。当队长喊左转弯的时候总是能变成两队,一队向左一队向右。当队长喊一二三四的时候,这时候会很齐的想起他们的口号,到这个时候大家早已经笑翻了天,他们也不在乎。到后来的时候我们他们过的时候,我们就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他们配合的接应我们,“领导好”“为人民服务”,此时我们早已经笑的捂着肚子了。这是大学的军训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其实很感谢他们,我们那一队活宝。
  插说一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话。我觉得军训时大学的第一课,最好还是不要找各种理由逃课,毕竟以后逃课的机会会很多。再说军训时候会结识太多以后不常见的兄弟姐们,入学之初印象深的很。
  休息的时候大家半蹲着,天南地北的扯着,山东人和福建人总是会用地道的家乡话吵着闹着,嘻嘻哈哈的没个完了,我只是跟着笑,免得争不过他们急的面红耳赤。那时候听说以前军训学长们穿的都是地道的海军白,还有带飘带的军帽呢。大家整想象着自己穿上的样子,灵通人士又说以前军训还有扛枪打靶的差事呢。这一下更加兴奋了,都说小子爱枪炮,可是哪一个不是拿的塑料的玩具呢?然后开始抱怨学校为什么会放弃那样令人兴奋的军训,却留下这般单调的军姿队列......
  “起立,二连集合!!”又是他打断了哥几个的谈话,撇撇嘴不情愿的站起来跟着大伙噼里啪啦的。这帮人好像就是军训时候说了这么多的话,以后都是些轻描淡写的寒暄而已。美好的天气走在校园里看到他们,一个个的打着招呼微笑而去,会觉得很幸福。
  军训其实并不是很枯燥,跟别的连队拉歌、学格斗、找美女上去唱歌、让美女点名唱歌……很多有意思的事情,09年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第一批90后上大学,他们就把军训搞得更加丰富多彩,很羡慕他们的创意。
5、大学里上晚自习
  军训结束了,可算是完了。刚要开始享受美好大学的时候,上头来了红头文件新生要上晚自习。刚上大学什么都很好,就是上晚自习有点烦,知道这是新生的专利就有点上火了。别的不说大老远的从公寓到学校,然后8:30溜达回去实在有点不情愿,要是在冬天可就有点消受不了。当时班级的自习室是一教的206,记得清清楚楚,有点破旧但是看着绝对顺眼的座椅,窗子也很大。窗外是我最喜欢一株大大的玉兰树,白色的玉兰花的香气会和长裙的学姐一同飘过窗前。这里只有一个前门,而现在几乎所有的教室都有一个后门或者侧门,学生们总是会走后门,我总觉得走后门是在逃避什么。
  每天6:00左右大家都嘻嘻哈哈的来到这里小聚一下,先是坐在桌子上、靠在窗台边无边无际的扯东扯西。高中一样的铃声响了,没有固定的位置大家只好就近安顿下来,尽可能的做到像是在自习。有人在作业,有人看小说、有人听音乐、有人就只好睡觉了,觉得大家都在等——等查完自习的出现。一节自习过去了,大家都休息的差不多了,自然也就安静不下来了,男生们混的也熟了打打闹闹也就多了。下节课开始的时候,写完作业的和看小说、听音乐相互交换了武器,变成了抄作业和看小说、听音乐,10分钟之内班级里很是像样,恭候着学生会点名的来。不一会儿点名完毕,班级就恢复了6:00之前的样子,睡觉醒了四处借CD不能得逞,就知道自娱自乐了,尽量的发掘这间教室的秘密。忘了交代一下,好像在俺们那个时候MP3刚刚要开始流行,还是CD在充当随声听和MP3之间的过渡产品呢。大学生就是大学生,总会在桌堂里和墙面上找到前辈留下的打油诗,也总会像现在跟帖一样在后面留下自己的心得。还依稀的记得几句,半懂不懂的傻傻的跟着笑了。“水院生活真的不累,依山傍海风景明媚;水院的男生实在崩溃,女生虽少恐龙成队……”除了这种充满了调侃和不满的打油诗,也不乏一些唯美爱情故事的缩影。看样子那张桌子是某位美女上自习的私家财产,上面留下一行俊秀的小字,记录着另一位帅哥的入木三分的表白,不知道故事有没有为此开始,结局有如何。大家就像一个个的考古学家,把能用目光搜索到的地方都扫描一通,寻觅着过来的足迹。当然,也有看不懂的公式、单词、有的可能还是火星文。我想要是一教到现在还做教室的话,把这一届届的感言都记录下来的话会很壮观,会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很幸运我还有机会目睹这部草根版大学心灵鸡汤,后来人可就只有羡慕的份儿喽。
  终于挨过了8:30大家,呼呼啦啦的就像小学生一样分奔出教室,楼门。还好的就是大家还可以一起步行会公寓,一路上继续侃天侃地,一阵阵笑声震动着黑石礁。那时候大家还是要穿过未修的土操场,从原来老干部活动中心旁边的门出,横穿黑石礁小区,沿着马路回到公寓。当时宏基书香园还没有建好,刮风的天气土操场和公寓那头沙尘四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调侃:大连还有两个地方刮沙尘暴,一个是水产学院操场、一个是水产学院公寓。一些流行在当时学生们中间的玩笑话就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我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也是在此时建立的。路上大家议论最多的是什么时候才能不上晚自习,讨论着明天的天气。要是有点刮风下雨就会拎着班头的耳朵告诉他给团委打电话,明天的晚自习取消吧。每天都这么嚷嚷着,班头也只能应承着,毕竟这挨骂的活也只能他干。天气晴好,大家也只好硬着头皮去被点名、抄作业、听音乐、睡醒了给学长们跟帖……
  当一个寒假结束,再回来晚自习上了没几天,就取消了,然后大家就单独活动在自己习惯的区域。当然没有人会想过再一起上一次晚自习,可能这不是解脱,是大家当时不够成熟的表现。然后呢?大家每一年在一起时间就大大缩减了,班会、聚会可能人都不会全,也许只有考试时候能再现当时晚自习时的人员齐整。大学就没有回头箭,错过了就错过了,想回头再找到一教206坐一下也许都成了一种奢望。
  最真最纯最幸福的大学也许是这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吧,有书、有音乐、有笑声、还有那暧昧并不**的爱情……
6、大学里被推销
  大一的新生,在老生面前绝对是无知的代名词,总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施肥助长。这满天下尚没有免费的午餐,帮你施了肥恐怕还是要交点学费的。报道时候,夹道的日用品零售商么,都是这般“利欲熏心”的学姐学长的地摊。大菜市批发来的脸盆衣架、澡框拖鞋,绞尽脑汁想把去年他们被套进去的银子加倍的赚出来。这些临时的小老板都还是上不了台面的商贩罢了,为大家提供了方便,受点辛苦费也是可以理解的。
  真正的大家是挨个寝室推销各种商品的BOSS们。“你好,同学我是**学院学生会的,能耽误你们一会吗?”瞧瞧多客气的学长啊。“没关系,您请进。”这就上套了。然后这是你们以后一定需要的**,电话卡、饮水机、英语周报、半米的镜子,等等等等。这都是我所见过的,听说还有更贴心的,什么宾馆的优惠卡,真不知道二斤的龙虾有没有。要说这电话卡和半米的镜子还有些用途,可是我真没见过那个寝室的饮水机买过俩月的桶装水,也没见过哪个脑残的放着图书馆不去还看英语周报。其实上面的对白就是发生在我跟那学长之间,推销给我一本大学英语的辅导书和一本六级的词典。要说自己当时傻傻的,倒不如说还保持着对求知的狂热。还以为大学也许要辅导书才能通过考试,不过还好把自己英语定在了六级,完全是一副好学生的范儿。猜想学长一定认为这是一个好学生,孺子可教也,自己虽然花了银子倒也赚了面子;没想过或许这老油条是怎样的心理活动,是否人家只是认准了银子呢?辅导书用了半年,因为只由第一册的内容,学的还不错。那字典呢,到是在考级时候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想到人家也没完全忽悠我,至少星火的词典那时候还是很主流的。唯一的是,等到我进学生会时候也没见过这学长的影子。这些都无所谓了,用时髦的话讲神马都是浮云啦。
  千奇百怪的推销,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不过新生们的反应速度也是一届快比一届。看看门上贴的告示吧,“谢绝推销”“推销勿扰”的字样没多久就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走廊里。即便是个别厚脸的进来,也不会有先前的客气,更多的换做是置之不理。于是,推销的渐渐的少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冬眠了,待到第二年的开学时候总还是会不约而同的卷土从来,更精彩的商品更不同寻常的手法。
  被推销是新生的有一个必修课,就像是上山入伙的头名状,这点学费还是该打典热心的学长的。换个角度,推销也是老生们体会大学生活,回味自己入学那一刻,接触学弟学妹们的大好机会。对于大学而言,或许这也是一个传统。
7、大学里的辅导员
  大学里有班主任,可是我觉得接触辅导员的机会要远多于班主任。那时候流传着一句话:“哪的电话你都可以没有,团委的电话不能没有;谁的电话你都可以忘,辅导员的电话不能忘。”辅导员可以说是整个学院这么多人的大保姆,一个个的照看着,替父母看着这些个性饱满的小孩。
  大学伊始,辅导员是一个大姐姐,刚毕业才一年。刚开始给我的印象,这个美女姐姐好严厉啊,站在台上指着学生手册,“你们都给回去好好看看这个,出了问题别告诉我不知道,除了事饶不了你们!”后来混进了学生会,接触多了,才发现仅是一个故作严厉又为大家操碎了心的学姐罢了。训人的时候总是先收起笑容,不出两分钟自己就憋不住了,要是不了解她的人一下子就云里雾里的了。
  学生工作是最难做的,尤其是大学生,个性鲜明又好冲动不计后果。全学院好几百号人,一个辅导员也不能挨个的跟在屁股后面提着耳朵嘱咐,再说了碰上顽固不化的说了也不会听啊。总是出了事情善后了才会想到这个人,也总是被学生们误解。出了问题挨了处分,总是会想辅导员怎么就不给拦一下呢?可是你也许不知道不是她说情也许处分就不是小小的警告了。都是学生过来的,都理解大家的心态,谁也不会把自己的学生往火坑里送。走过来之后都不会再任性的抱怨辅导员当初的所作所为,而是抱怨自己当时为何那么幼稚,再见了她肯定会不好意思的笑笑,而她也根本不会在意原来我们所做所为。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那时候一个小小的辅导员会赚多少银子,我了解一下她们比在外面的自己同学收入少得可怜。但是我知道,她们收获的快乐是很少有人能比的。之所以选择这个岗位,是因为她们愿意指引你们顺利的走完大学之路,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人掉队。任课的教授们,上完了课可以走人,去赚自己的外快。她们呢?每天面对学生繁杂的事务,学校里的每一项学生参与的活动都跟她们有关系,还要应对我们大家半夜三更捅的篓子。
  到现在很多老师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但是前前后后几个辅导员的名字倒是清楚的记得。我想每一个上大学的人,可能有些老师只是听他的课而已,可是辅导员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过。至少入学的手续,毕业的手续都是她们给你办的,可是上面永远不会有她们的名字。
  把他们千万不要当成是老师,那样跟她们之间总是有一道矮矮的栅栏相隔。我们之间就是学长和学弟学妹的关系就ok了。
8、大学里学生手册
  玩游戏要有攻略,那上大学的官方攻略就是学生手册了,也就是辅导员站在讲台再三强调的那本狠书。上大学发的第一本书不是高数啦,大学英语啦,而是这本蓝色的小册子,刚上学一切都沉浸在新奇之中,谁有工夫去它呢,没到军训可能就不知道给它丢到哪里去了。等到出了问题辅导员就会拿出来,像一把尚方宝剑在你头上晃来晃去,让你低头让你认错。到现在倒是觉得学生手册像是各行各业的规范,而且每一年两年就会重新修订一版,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就是用里面的条条款款约束着学生们。
  还记得学生手册的前言是学校的概况、历史传承、院系设置什么的,后面就是对学生从来到走要面对的一些情况规定。有奖励的、有惩罚的,大家基本上都是要受到处罚时候才会想起来翻一翻攻略,占卜一下吉凶。不知道说得对不对,总是觉得学生手册对于学生的权利总是提的太少,义务倒是很多;奖励的不多,处罚的不少。一看就知道是领导们,老师们“集思广益”,为学生们量身定做的紧箍咒。那时候也不懂,现在觉得学生手册就应该更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而不是让大学生像小学生一样被管理,让学生管理学生才是最高境界吧!
  上学时候大家总是不注意攻略里面的内容,出了问题说自己不知道这是不允许的,搞的老师很苦恼。不知道那个领导想出来的点子,让每个班级都好好地学习小册子,然后选派选手参加学生手册知识竞赛。真是个好主意,大家也都很乐意的上了道,开始放下专业课,开始研读大学攻略。赛场上每个班级都不含糊,组委会的题目大家都对答如流,根本不分不出高下。决战之巅的环节是每个班级给对手出问答题,分出高下为止。我们的对手出的题目是学校的海洋面积是多少,答案现在是忘记了,当时倒是很容易的就拿下了。轮到我们出题的时候,我们的问题是毕业设计什么条件下才能评分为良,这简直是考研的难度,最后也就理所当然的胜出了。学院里千叮咛万嘱咐要回去回去好好的准备,然后到学校PK其他学院,谁知道准备了好久这比赛竟然流产了,很遗憾。不过,通过这次全员的学习犯错误的少了,即便是犯了错也不会再理直气壮的跟老师叫板自己是无辜的了。
  毕业的时候很乱,很多事情不是光问老师就能明白的,这时候倒是自己很主动的找出来翻一翻,很有用。说过了很多学生都不会在自己的书架上找到这本小册子,可是毕业时卖废纸,大家就会从角落里翻出一本又一本的学生手册,04版05版06版08版,嘿嘿笑着还是把它丢到了废纸堆里。随着它换来的分分角角变作酒肉,穿肠一过大学就结束了。
9、大学里领教材
  领教材这么原始的活动,只是大一时候才会有的,因为几乎每个人都主动交了教材款。等到半年下来预定教材的时候,都早早的跟学长学姐讨来或者低价买了,都一直认为定新书太奢侈太大头。既然第一次咱们订了教材总要领回来吧,况且四年大学就这么仅此一次。
  班头走廊里狼嚎一样的呼喊,大家再寝室里都装作没听见,这是新官上任先被烧的第一把火,得先让他记住要为人民服务。尽管班头长的高大,兄弟们早看出内虚的本质,怕他看不住那么多白花花银子换来的新书,也都一个个亲自出马。
  领教材的地点是四舍的一楼,兄弟们在楼外的篮球场边打着哈哈,不亦乐乎。班头先去冲锋,然后沦陷在外语系和经管的美人计下,乖乖的让人家插着队,美滋滋的替人家当免费的劳力。大家伙聊得口干舌燥,也不见轮到我们进去搬书,看到老大沦陷的样子,在外面没好气的笑着、等着。美色炮弹停了以后,老大满头大汗的出来通知说马上轮到我们了,大家都说老大英明神武,笑眯眯的跟着他进去。虽然这么露骨的奉承听着就不像真的,他自然没敢答应,听了倒也高兴,干活的时候也卖力气。一包包的大学英语、高数、计算机、还有什么体育课的教材,三下五除二都抬到了外面。大家都皱着眉头抱怨,这么多书怕是一年也学不完,可是这仅是半年的书,哎!这时候老大不知道从哪叫来的车,一口气就从学校送回了公寓。卸了车,通知女生下楼拿书,女生们无意的说等了好久,大家起哄一样把老大沦陷的事情和盘突出。然后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添油加醋,就看见他被军训晒得黑黑的脸腾的红了,豆大的汗珠啪啪的掉,不做声地给女生捡书,大家笑的愈欢。就这样新官上任的第二把火也被烧了,大伙啧啧的说,烧他火真管用,你看他都流汗了......
  把四个女生的捡出去,大家就搬着教材上了楼,电梯里大家又开始给老大糖衣炮弹。说都是玩笑,说班长要有幽默感,反正就是大一棒子给一个甜枣的套路,给班头弄得云里雾里的,谁让他是钦点的不是民选的,就多受着点吧。
  教材都分到了人头上,坐下来我还是习惯的翻开书罩在脸上,呼吸里面的印刷的味道,我把这个叫做书香。然后提笔在扉页后面,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写下自己的名字,除了我没人认识。翻翻这本、看看那本,还有种想预习的冲动,看看当时的习惯多好,自觉性多好。
  新教材都齐刷刷的摆在了书架上,总觉得还少点啥,光有书也不行啊,这课该怎么上呢?
10、大学里的课程表
  当第一眼看到课程表的时候,真的吸了一口凉气,不大的A4纸上写满了每天的课程,连周六都课安排。这是中学生的惯性思维,走早到晚诸如“语数地英外生体习”安排的有条不紊。那时候上每节课之后都掰着手指头背着咒语一样的课程表,顺手准备下一节的教材和笔记。当再细细的研究一下这个貌似难啃的表格,欣喜的发现大学生活是美好的。
  同寝室的兄弟们欢呼着,点出玄机所在,高呼万岁!!!原来每一门课程的上课都是有时间段的,不是简单的每天1、2节或者6、7节,是第几周到第几周,此时大家如梦方醒,在自己的那张上面按着自己的快乐的方式标记好。只是那时候大家都高兴的太早,习惯了记今天是星期几的大家,还是记不住这个礼拜是第几周。这样的课程表是科学的,最复杂的安排使用了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可是刚上大学的我们却没能一眼看懂。这就是大学神奇的地方吧,无时不刻都在让我们自己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不错吧?上面的教室初来乍到的不知远近不知去路,授课教师不知和蔼还是严厉,所以这些都是期待,像生活一样,神奇吧?
  我们寝室的课程表是贴在门上的,没有人再去背课程表,都是睡觉前几乎**的站在那里向寝室成员公布明天的课。只听见床上抱怨“妈呀,明天又该起早了,起不来啊.....”,也有无所谓的“不去了,爱咋咋地,睡觉”。也有把课程表贴在门外的,我总感觉这个有点晒被的感觉,收被与否代表着是否在家,有心人也会从课程表上读出寝室人的作息离归。当年纵横寝室多年的江洋大盗走了麦城以后,交代自己为何能屡屡的手的原因正在这张小小的课程表上。此人拥有每个楼层的布置图,每个专业的位置铭记于心,每个专业每学期的课程表就成为了作案的指南。公寓办公室硬是被这个牛人逼得悄悄的装了监控,才迫使其伏法。这些都是故事,一张课程表引发的刑事案件,还好结案了。
  上了大二,当了学长自然不一样了。终于摆脱了新生的帽子,轻松了许多,多数人喜欢在新生面前指指点点。听新生讲没看懂课程表的事,到是笑不出来,想到当年的自己也不过如此,对比人家到时坦然,自己倒是虚伪了许多。
  对着学生手里的课程表,教学楼里面的教室上也对应着一张课程表。上面是这个教室承担的教学任务,跟学生手里的像是鸳鸯配。这样说来老师也应该有一张,没能亲眼见过,那张就算是最后的拼图吧。
  这课程表就是一张求学的路线图,跟玩游戏一样的道理,想升级就得一步步的练下去......
11、大学里的社团
  满怀着对大学的憧憬,虽然不满大学之小,但是还是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天真、简单、一切都是新鲜的,都是完美的,怯怯的,但又跃跃欲试的。没有人跟我说过,大学该怎么上,对于一个做了十二年好学生的我,更是如此。花花世界、物欲横流、人流车流映着霓虹,也曾想这四年就好好的上课,过六级、过二级、考研,可是很是忍不住去探索大学更多的乐趣和美好。
  学生会是个要求学习成绩的地方,俺数学分数不够,人家说不行我也不敢去冒这个大不韪。可就是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我要表现自己,我要得到认同。学生会的招新的过去了,社团就出来了,我还清楚的记得踏浪文学社,我毫不犹疑的就报了名,这样我开始了施展拳脚。
  文学社听上去像是上个世纪大学里才有的事物,可是那一天我倒是发现她依然微笑的存在着。加入踏浪是我人生的很重要的一步,虽然不是很大,也没有去的什么特别的成绩,但却我以后走刀耕笔种这条路的起点。我想,如果我选择了不参加任何的团体,不和任何人交流,好了我是个书呆子,惨了我会迷失了自己,成为一件残次品。为什么呢?我本身为人内向不善言谈,说实话有一种不自信的阴影笼罩着我,正是我迈出的这一步给了自己机会,开始慢慢培养自己的自信心,锻炼我的内心承受能力和在公众面前的的表达能力。
  社团永远是自生自灭的,没有铁打的营盘全是流水的兵。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成就我美好的第一学年。人人都有一种之于权利的欲望,有当部长的可能绝对不当干事。新的文学社的领导们,和我们一样的新,要办报纸,属于文学社的刊物,以鼓励校园文学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会员,混过的人都知道这吸引会员的真正目的。我要竞选报纸的主编,很傻很天真的想要做出点事情来,我准备竞选演说、炫耀文采、表达决心。喔,现在想想也只有在那个时候能在台上激情四射的演说,不觉得寒酸、不觉得恐惧,只有志在必得信念;当投票表决的时候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更是没的说。想想预选、终选、顺利的当选,极大地鼓舞了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让我知道我在这里可以混下去、可以混出个样来,我可以的、我能。
  现在想想,后来办报纸的过程远远不及这两次竞选带给我的收获多。大学是个个性鲜明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达到激发态,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你的大学会很美好。
  那时候社团遍地开花的样子,也很繁盛的样子,还有一个跟学生会平起平坐的社团联合会,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亡了。每天这个社长和那个社长为了一块宣传板会争得面红耳赤,小干事们却也忙的不也乐乎。五花八门的社团,今天注册了,明天有可能就没了。但是话还得留点余地,社团也可以给你一个平台,创造自己的另外一片天空。一个大家都叫做铁强的兄弟,学的是海洋渔业技术与科学,凭着自己对于摄影的执着,毕业后并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而是创立自己的摄影机构,免去了海上漂泊之苦。尽管搞摄影也很艰苦,但是发现美、捕捉美、授人以美,他快乐着。现在他是国家一级摄影师,每每看到他的摄影展,我都会很高调的说,这个是我的同学,支持他。
  这样的例子很多,并不是强调大家都要这样去模仿他,每个人的道路是不尽相同的。加入社团,不管你是出于什么目的加入的,都要认真的为这个集体做一些事情,说白了这些事情还是要锻炼你自己。铁强的摄影社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仅仅为了摄影而存在的。他们有权利的斗争,仅仅是为了一个毫无实权的摄影社的社长的名头。搞艺术的人,根本不懂得政治斗争,索性退出了。当上了一把手的位置又怎么样,能把社团带上一个新的高度,那是功绩,要是带到穷途末路,那是罪过。所以,我觉得这种毫无意义的权利斗争,伤害了创办者的初衷,是社团最大的毒瘤。
  我们可爱的铁强,退出了摄影社,但是带走了是摄影社给他的技术和信念。他开始拜师学艺、写生、拍外景,在学校里开摄影展,用他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成长。当然,他也是付出了代价的,这些都是后来的事,在学生会的时候由于挂科而被辞退,更严重的是没有能够按时毕业,而是留了一年。08年的奥运会他远赴北京,和他们摄影圈内的朋友交流、升华自己,并且创建了自己的蔷音像摄影室。
  故事就是这样了,他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我呢?我不知道我们《浪淘沙》报纸是什么时候停下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最后一次去的文学社,但是当我快毕业的时候我发现可爱的踏浪文学社还活着,全新的面孔,他们不知道我这个人也曾来过。
  我就加入了这样一个社团,没有善始善终,不后悔。有很多的同学会加入很多的社团,什么羽协,什么话剧团,什么女子协会一股脑的头衔都是部长和干事。看他们真的很忙很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是能干好一样就好了,能干到国家一级摄影师的还是是少数啊!
  这就是大学里的社团,很简单的一个为兴趣而生的团体,很有意思的存在。
12、大学里的学生会
  没能进学生会玩玩,一直是我心头的遗憾。文学社的人员流动太快,出报纸的资金也总是不足,除了组织几次自费的写生意外,其他活动基本上都是停滞状态。在大一的下学期,就毛遂自荐要加入学生会。毕竟那是我没有的尝试过的,那种虚荣我还没得到。像是刚竞选文学社主编的时候那样,准备演说,可是凭自己的特长完全不能在学生会施展拳脚,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应聘当天,我自己默默唧唧的装了半天,好像没人感兴趣,心里没底了。刚要下台,当时的主席,示意我先等等。然后和辅导员,问了我不少关于办报纸的的事情。哈哈,这个我可是玩过的啊,侃侃侃给你们都忽悠蒙,估计他们没我清楚。得意的走下讲台,自己有点找不到北了,心想估计是学院要办报纸或者杂志啥的,因为那时候整个学校整刮着办学院自己的刊物的风。
  一个礼拜后,结果出来了,我落选了。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太大的失落感,快快乐乐的过完了我的大学第一年的生活。等到好像是大二刚开学的时候,新生都来了,我迷迷糊糊的成了学院编辑部的副部长,部长是宣传部部长兼的。学生会主席和辅导员告诉我,学院要办自己的杂志,任务让我扛,帮手我自己选。部长他告诉我,他什么都不管,一切按我的意愿办,只要出来就行。我筹划了一个礼拜,写了个报告就走马上任了,开始了我混学生会的经历。
  啥叫知遇之恩,当时老感动了,觉得学院真TMD珍惜人才,舍得为了我了成立一个新的部门(这完全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办杂志这个不难,Word就能搞定,我也不会别的,起早贪黑,周末不休息天天的泡在团委,终于在考试前出了第一期,命名为《海潮》,院长写了致辞、提了字,印刷了就算完成了。至于有没有人看,这个真的不好说了。后来总有同学跟我说:你的第二期啥时候出啊,厕所纸篓里可没纸了。我愤愤的说:你也不怕得痔疮!
  玩笑就是玩笑,在学生会里总是有这样的玩笑。我记得当时有九个部门,副部长都是我们04级的学生,吃饭睡觉都逗小厉。小厉是网络部的副部长,来自于江南水乡,人生的水灵,掌管团委最值钱的财产——两台被院长淘汰下来的电脑。由于他为人和善,大家都喜欢跟他开玩笑,几个人都一起逗着他玩,他也不生气。社会主义的和谐在我们的这个集体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有事大家团结合作,各尽其才。自我感觉我们这一届学生会,是配制最高的,没有那种为了所谓的名头而相互拆台斗争的,到现在我还能记得这些可爱的人们。
  学生会在很多学校早已经成为了勾心斗角的权利斗争场所。靠银子,靠关系要的就是个什么狗屁部长,狗屁主席的名头。有很多的真正有能力,有才气的同学都被不正当的竞争所埋没,导致学生活动开展不力,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这些所谓的学生干部大摆官僚主义,成为学生们唾弃的对象。要是今天我再次上大学,我想我是不会再趟这趟浑水的,其实美好的回忆就只有那一次。
  混学生会要是只能办个杂志,我想不来也罢。正是学生活动的多姿多彩,才是吸引我的真正理由。每年的新生歌手大赛、元旦晚会等等,我虽然不擅长歌舞,但是可以参与到他的前期准备、彩排中,承担一定的责任,那种成就感不比办杂志差多少。还有结交那么多的朋友,是更加让人快乐的事情。我自己认为,每年的学生会招新都是新生老生代表结识、成为朋友的过程,而且可以交到和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这可是千金难买的好机会。
  不再其位不谋其政,也不知道其中的苦乐酸甜。我之于《海潮》的感情难舍难分,我之于编辑部的感情同样是难以割舍。形势每天都不同,办杂志已经过时了,辅导员也已经走了,我的编辑部和《海潮》已经显得多余了。尽管我已经早早的退出了那个我不再熟悉的学生会,我说过我在学校一天,没有人能打她们的鬼主意。我毕业后仅仅是几个月的时间,《海潮》的最后一期都没能出,编辑部的也被解散了,我听得辛酸、心寒。还好也算是照顾了我的感受和情绪,没有让我看到那一天,本人不胜感激。
  经历这么久算是够本了,不计较得失。学生会带给我了年轻时候的虚荣,带给我美好的回忆,我感谢所有那时候帮助过我的人,和给我快乐的人。我之所以选择了学院的学生会,而不是学校的,就是想踏踏实实的干点事,而不是去学校学习圆滑世故,卷入无情的权利斗争。其实,学院和学校是一样的,新生总是觉得学校的就比学院的高,在我看来,学校的永远是远离群众,永远无法真正的开展学生工作的机构。只有学院的,才能了解自己学院的实际情况,才能开展出适合自己学院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凝聚力。
  这就是我学生会生活的感受,和我的故事,很简单、很平常、很值得回味。
13、大学里的迎新
  在黑黑的礁石前06级的幸运儿们在金秋9月来到了这里,有机会在入学的第一时间就看到这大海和礁石。这是我第一次迎新,凌晨3点钟我们就在公寓出发,漆黑的夜伴着不合时节的冷风,让人瑟瑟。顶着启明星从现在的团委往主教前的海边搬运桌椅,看到同样早起的别的院系,总是干劲十足,因为我们是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对学校的第一印象之一。忙活完了,听着冷冷的风,啃着一样冷冷的面包,我暗想着孩子们恐怕要受罪了,然后在等待中睡去了,还准备完成我看海上日出的梦想,遗憾的是到如今还是一个愿望而已。
  天明了。揉揉眼睛听说已经有先头部队已经抵达,然后就听到了听到了看到大海的欢呼声,有身影已经冲上礁石张开双臂拥抱大海。一张张青涩的脸,仿佛看到了我的入学的第一天,不过比我显得更加的闯荡和乐观。迎新的队伍在道路两旁张开阵势就像是一个个摊位,等待我们的越好的主顾。一条龙的盖章交银子,一个新生力量就这样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此时,谁会料到这个天气真是给面子,风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踪迹,阴云也知趣的散去,阳光洒在早潮的海面上闪闪烁烁,洒在一张张带着笑容的脸上。早上的七八点钟而已,这个海边已经热闹的不得了,我坐在办理手续的后面打量着本院报道的新生们。前面的向导员们就没有我这般清闲了,还不时的兼职做了力工,肩上扛着宝手里拉着箱子,比自己入学还累。不过好在还能换来几声含糖量极高的“学长”,忍了。
  很快大部队过去就轻松了许多,待到下午时分清点人数,也就那么几个还没有报道,辛苦了一天大家也就早早的收了摊儿。看是迎新只有一天,其实学校老师学生会老早的就在未雨绸缪。说道这个插一句,大家就不要再骂学生会了,虽然这个组织在大学里办不好就像鸡肋,但是还是一样的把你们接来送走。学生会的迎新是义务劳动,可是总有精明的同学会出来赚点新生的银子。大多学生会的把新生领到寝室就完成任务了,然后新生就开始准备生活的必须品了。在寝室的门口他们早已经看到成排的地摊,也就不自觉的来这里选购了。于是老生赚新生的银子,也是学长给学弟学妹上的第一堂课,然后年年如此,不失为老生们另一种独到的迎新方式。我不知道有多少新生买了那帮老油条的东西,我想先吃上这三板斧对他们的也是应该的。
  其实迎新就是围绕着安排新生入学、住宿这条线下来的乱糟糟的一天,很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思。
14、大学里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
  上大学很自然给人家当学弟妹,然后很自然的当学长。刚报到那天,就被人追着非得让我叫声学姐,我很欣然很乐意的叫了声:“学姐好”,可见当学长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上大一那会儿见行事老道的就叫学长想都不用想,上了大二被人喊了学长也屁颠屁颠的乐,上了大三就觉得什么学长不学长就那么一个称为罢了,到了大四生怕被人喊学长但是逃也逃不掉,谁叫咱都老了。
  其实大家也就差那么几岁,无所谓学长学姐学弟学妹,能在短暂的大学四年认识是缘分不浅,路上多少人来来往往只是擦肩而已。不了解的人,谁是学长完全是靠第一印象,你开了口默许,我成了你的学长,你就是我的学弟学妹。或许不是这样的,又没有一下的情况发生在你的身上呢?哈哈
  讲个有意思的事情,俺的一个哥们喜欢打网球,长大也黑了点,认识了一个球友,两人只是在球场上才见。这厮生的秀气白净,一直就管我哥们叫学长。后来有一天两人打完球,那厮跟我哥们闲聊,问毕业设计做什么,我哥们告诉他才大三不知道!那厮顿时一愣,说了一句:丫的,我也大三,白叫了你半年多学长。我哥们在网球场差点没笑抽了。
  学长之于学弟学妹,都是异性之间话题更多,反之也成立。没听过这句话吗?引用一下,本人觉得概括的很经典:又到了这个学长勾引学妹.学妹勾搭学长.学姐垂涎学弟.学弟攀附学姐.学姐嫉妒学妹.学妹憎恨学姐.学长抛弃学姐.学姐报复学长.学长欺瞒学弟.学弟巴结学长.学弟追求学妹.学妹拒绝学弟的季节.........
  这是一个什么季节,就是我们的大学时节。
  大学时爱情的温床,学长学姐学弟就是温床上的小苗,谁感染了谁这都说不定,变异了有可能还是老师跟学长学姐学弟学妹呢。这个概括有点讽刺有点泼辣有点偏激,还有点酸。我上学时候,就一直觉得学姐都挺漂亮、学长都很忙、学妹都很辣、学弟都很狂。爱情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一群人身上,结局幸福荒诞短暂漫长,人走了故事还在流传,然后渐渐的换了主角。
  走过了还记得第一天接你的那个学长么,还记得查自习点名的那个学姐没?还记得第一个叫你学长的学弟没么,还记得你拒绝给你电话号码的学妹吗?或许真的随着那个六月跟你毕业了,但是那段记忆可能你还清晰……
15、大学里的“别的大学”
  我在上大学,就有别的大学。同学、亲戚就在同城别的大学里,刚来的时候大家你来我往,彼此的大学恐怕是一个很HOT的话题。比比谁的学校大、比比谁的学校美女多……
  刚上学时候总嫌自己的大学有点小,现在倒是觉得没什么,可是刚来的时候不好意思说自己的学校有多小,只是说我们可以下课了到海边去溜溜,你们羡慕去吧。到了后来,就发现还是我的大学在我心目中无可替代,我选择我中意,那种略带惭愧的感觉变成了自豪。前些日子我的母校被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学了,名字很好听。很多人发帖子说,我们终于摆脱了学院的枷锁了,本人不敢苟同。为什么?因为附近“别的大学”都是大学,给我的感觉是大家很自卑,令人不解。
  人呢往往有这种毛病,总是拿到手里的没有看在眼里的好。谁比谁的楼高跟你有多大关系,谁比谁的美女多跟你又有多大关系,羡慕人家自己自卑很可怕,会很累。不要以一个大学的占地面积楼层高度去衡量,想想能在这所大学带走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个学子没理由去挑剔太多,虚荣到头来还是虚的,真真实实的还是自己。
  话说回来,大学是一个没有界限的地方,所有的门岗、围墙、栅栏跟学术和思想开放比起来都是不存在的。若是有心人二本的学院和一本的大学恐怕可以是一个地方,一个让你汲取知识的地方。上学的时候就知道很多本校的学生在东财上自习听课、很多东财大医的学生也在我们的海景自习室干着一样的事情,我也曾在海事的和大外的食堂换换口味。
  我赞成大学生多到“别的大学”去走走看看,整天的闲闷在自己的学校里做井底之蛙并不可取。看看那里的面貌、风气,最少还有风景,有机会参加他们的活动、听听他们的课我想都是不错的锻炼机会。看看人家都在接触什么,为什么人家就有那么多人在考雅思、托福、GRE?为什么人家那么多人在开网店?世界在每个人眼中不一样,大学该怎么上在每个人眼中一定不一样,去“别的大学”即便是偶尔。
  上学时候有很多的打油诗很好玩,概括了几大高校的特点,我想这就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别的大学”。
  其一:“辽师的美女/铁道的汉/轻工的**满街窜;大外的花/理工的草/舰艇的和尚满街跑;东财的妞/民族的狼/辽警满校是流氓;水产的菜/医大的床/海事的女生吓死狼。”
  其二:“好男不找大外女~好女不嫁东财狼~大警男生是流氓~学在理工~爱在大外~死在辽师~吃在海事~”
  听过笑笑就好了,好听的都是真的,不好听的就别太在意了,女生多的地方美女自然多,男生多的地方自然被谑称,以此类推。
  “别的大学”终究是印在别人的毕业证上的。
16、大学里的晚会
  大学是一个晚会一定是多多的,不论是参加演出还是看演出,要是都没去过,那真的是太遗憾了。每年的都有迎新、送毕业生晚会,这几乎像学生会开例会一样了,要是没有了才会有点不正常。我的大学每年都有新生歌手大赛,有点像选秀但是优于现在的选秀百倍。还记得04年的第一名是我们海洋工程学院的帅哥,一首《江南》征服了一切,同样是我们海洋工程学院的帅哥,一首《暗香》也给海洋工程学院锦上添花。什么叫一夜成名,其实就是一个舞台、一个夜晚、一首歌。
  现在的各种TV的晚会都是讲究人气的,其实大学的晚会更是如此。星光闪耀的晚会总是会吸引很多的fans来为自己的偶像呐喊,当时我们办晚会的时候也是想尽办法去请学校的“大腕”,也是请了晚会的观众。记得那时候经济管理学院有一个学姐,是英文歌的一姐,在大连高校圈中是响当当的,一般都是以嘉宾的形式出席,高兴了到最后压轴唱一曲,自然她也就成了各个学院纷纷邀请的对象了。歌曲只是一个部分罢了,舞蹈、小品、相声各种文艺形式只要是能搬到台上的都是晚会的看点。虽然草根了一点,但是那种对于青春的解读我想只有大学生才有。
  很遗憾的是我没有去看04年迎新的晚会,08年海洋工程学院的送毕业生晚会也很遗憾的没有举行,真有一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感觉。说道这个虽然凄惨了点,不过我参与了07年送毕业生的筹备。那是什么感觉,一种全民皆兵的感觉,海洋工程学院团委的兄弟姐妹们团结在一起,准备节目、道具、彩排……一台晚会整整准备了将近一个月。到最后,晚会结束观众散尽了,我们在一起拍照留念,把装扮的气球踩爆、将鲜花抛向彼此、相互庆祝。疯完了大家将俱乐部清扫干净,直到此时大家脸上的笑容才恢复到以往那么自然、那么灿烂……
  在08年那个凤凰花开的季节,不知道我刚吃完了在四食堂的最后第几顿饭,看到公寓的广场开始了送礼08的毕业生晚会。那一刻才发现自己真的要走了,没敢多看几眼就惶惶的走开,我想人群里几乎没有那个夏天该走的人。想想,这个晚会不看也罢。
17、大学里的黑马杯
  世界杯是全球的足球盛宴,黑马杯是我大学的世界杯。每年的春暖花开的时候,全校的院系都要组织人马在面朝大海的足球场上较量一番。大学生涯我们的海洋工程学院总共夺得了2届的冠军,我上不了场但是每一个场次我都到场加油助威。看海洋踢球就是让人腿脚痒痒的差事,从小组赛到淘汰赛都是屠戮般的大胜。
  还记得那几个铁打的主力的号码和名字——10号XF、11号LXS、17号LXL、12号ZK。每个人的特点都非常清晰:10号队长技术好意识好的影锋,前场的任意球多次一脚挂对方球门的死角,绝对的世界波;11号速度奇快,拿球突破传射毫不含糊;17号体力无限,积极地拼抢还有兼职守门员的绝活,一头黄发是象征;12号队里最大的牌,开场前电话打爆都找不到人,比赛马上开始才会披挂上阵,一米七多的中后卫就是铁闸,4年黑马杯打进一个进球,但是价值连城。
  看世界杯需要熬夜,开明的老师会一路的的绿灯。看黑马杯不需要,但是下午第一堂课就名正言顺的翘掉了,激烈的时候往往要踢到下午2:00左右,翘课在所难免。那是哪一年我忘记了,好像是在半决赛——海洋vs信息:终场前还有不到5分钟,我们3:2落后,不希望我们的球队被淘汰所以心情很紧张,我们前场任意球,X队长操刀主罚,门前一阵混战球被破坏出大禁区。一阵欢呼还没有落下的时候,另一阵欢呼跟我的身躯一样拔地而起,发生了什么?是12号,ZK在大禁区附近停球抽射,足球呼啸破门,然后就是更加兴奋的欢呼。满口的脏话,激动的摔打着手头的报纸,所有海洋的人都站起来呐喊着——海洋海洋、永远最强。点球大战,我们的门将被17号替下,这个酷似特维斯的战士这一次创造着经典。我们的球员把机会一次次的让给对方,看上去我们即将扫地出局。17号连续扑出对方2个点球,把我们从生死线上拉回来。进入第二轮,他依旧神勇。然后进入第三轮,他让对方不寒而栗。然后进入第四轮,结果真的不记得了,好像是我们输了,或者赢了。
  这是给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场球,翘课在所难免。栅栏外黑石礁的居民都被吸引的不愿散去,赛后还啧啧的称赞俩个队伍的竞技水平。这比那些一场比赛赢8个9个10个球的比赛好看的多,输赢无所谓,落掉真的是遗憾。不是冤家不聚头,海洋和信息4年在1/4决赛以上基本上年年交手互有胜负,看台上最热情的球迷们当然是这两家的铁杆。惺惺相惜是彼此的感觉,真刀真枪是阵前的较量。
  黑马杯是大学里奔跑穿梭的记忆,是青春的烙印。体育场看台上呼吸着咸湿的空气,感受足球带给我的激情,惬意的似神仙。
18、大学里的篮球联赛
  每年金秋时节,梧桐叶黄的篮球场上,学校都会组织一次各个院系的篮球联赛,跟“黑马杯”一个级别的。弄得非常之正规,每每场次都有激情的解说,每次我都听到他在说些什么。还有像NBA一样的三分远投大赛,扣篮比赛由于各种原因就没组织过,还有冠军队和校队的全明星赛。我的篮球生涯是从大学开始的,其实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这个比赛的影响,要知道球星的影响力是非凡的。
  我的大学头三年的比赛海洋工程学院都是冠军的料子,只知道仅仅信息学院和生命学院可以和我们海洋打个平分秋色。那时候院队的主力有八成是校队的主力,简单的介绍一下鼎盛时期的海洋阵容:
  PG:LMY在校期间是校队的主力控卫——技术一流、头脑冷静、乐于助攻;
  SF:ZS在校期间是校队的小前锋——弹跳一流、四年板王、脾气暴躁;
  PF:XCL在校期间校队主力大前——球品一流、技术全面、球风正派;
  C:PTN在校期间校队但当中锋——身体一流、镇守篮下、喊声不断;
  至于SG全学校也没有几个特别出众的,但是替补也是基本是校队的替补,所以基本是年年一路顺风顺水的杀入决赛,到最后跟信息和生命对决。
  每每有院里比赛的时候我们都会早早的把饭吃完,然后占据最有利的地形,然后去撕心裂肺的呼喊助威。尽管大家都看惯了NBA,可是全校的篮球的明星都在篮球场上表演的机会一年也就这一次,谁又能错过呢?冠军的争夺战看基本上是校队之间的对抗赛,但是我们阵容更加全面,所以可以笑到最后。每一次进攻得手后,回到后场五个人迅速归位就能看出是经过有素训练的。
  大前锋XCL,是体育部的部长,平时都叫他L哥,在场上是队员,下场是教练。控卫负责组织进攻,他负责指挥调度,一副大将风范范。大三那年的决赛,对手是生命,场上拼的是火星四溅,谁都不甘心倒在谁的屠龙刀下。小前锋脾气暴躁,由于他篮板太霸道,对手总是对他犯规,裁判视而不见,这家伙跟裁判理论无果反倒吃T,然后就出了火药味,开始喷垃圾话。一个回合下来他又被犯规,裁判当然还是看不到,怒神之焰就这样喷发了——对着裁判喷了一通国骂,没等裁判罚他出场的手势做完,怒摔球衣愤然离场。比赛还是要继续的,队长很冷静的安排人员上场布置战术,我们球员没有在吭声,靠着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构筑起防守的战线。仅仅是几个回合,把对方的进攻化为零,我们频频的得手,就让对手乱了阵脚,当然也就输掉了比赛。
  那段时间L哥的在进攻端不断地被犯规,那么高的身体被放倒,看的场下的人都不干了,叫骂声四起。队长起身告诉场下的人都老实的呆着,自己揉揉摔到的地方再去战斗。这就是一种感染力,场下的刺头都憋着那股劲看比赛,每到精彩处带头叫好,不断地嘘着对手。控卫更是不断地抢断对手的控卫,用这种最合理的羞辱方式羞辱着对方。L哥脸上一脸的平静终于在终场时候露出了笑容,高举着双臂接受大家对MVP的朝拜。据说那晚庆功宴上MVP没能竖着回寝室。
  想他们这种篮球人才在我的大学这个不招特长生的地方,不是每年都有的,这种扎堆一个学院的机会也是不多的。他们都是我们这些不上场的人茶余饭后吹牛的谈资,当他们离开以后留下的空白谁也弥补不了。
19、大学里的班级
  大学的班级虽然有,但是我觉得更像是一个组织,大家不会长时间的泡在一起,并不是什么课都在一起上,倒是定时的聚会让人更加的期盼,到现在变成了令人留恋和回味。我的班级船舶04-1班,五湖四海皆兄弟,四朵金花亦上乘。
  刚来的时候,各路口音各种风俗的碰撞交流,让我了解了半个中国的6亿人口,自北向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的各路人才齐聚在一个临时的教室里做着自我介绍,稚嫩的脸上写着自己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很快被打散在整个学院的04级200多号人里,不过从似曾相识到煮酒论英雄可能没有超过1个礼拜。缘分是个奇妙的东西,不记得我们什么时候开的最后一次班会、只记得散伙饭的烂醉如泥。我们曾经相聚过,最后的分离是4年前就安排好的,可是谁也没想过会如此之快,到今天已过去2年。还记得开班会的时候总有人不能到场、还记得每逢年节聚会喝酒,还记得大学四年7个寒暑假,每一次分离团聚,唯一不记得是大家都是什么时候走的,正如我们不约而同的来。
  刚来的时候我们一同早起爬山到学校打篮球、踢足球,一起在楼顶喝酒狂欢,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我们是一个集体,组织活动的时候,都从自己的时间里抽出行程,站在自己的队伍旁边或是呐喊或是欢呼。回到寝室,总是这个宿舍那个宿舍的乱串,打打97、围观一下篮球、天南海北的一顿狂侃……
  大学生也是人,在水院这个男人窝里总是会有些摩擦,看看吧!到针尖麦芒的时候总是自己人冲上去、或是替你挨几拳或是替你出出气,这就是集体的伟大。团结是一种传统,从我们上小学到高中毕业让我们把这种传统带到了大学,记得明哥刚来的时候被人骗了,买了500块的文具卖不出去,大家你10块、他20的硬是把这点东西消化掉了;兄弟晚会唱歌,台下一排打火机的火焰在飞舞;在大外演出,在人家的礼堂虽然呐喊声显得稀稀落落,但是每一声还是真诚……
  其实这个班级在一起时都是些琐碎的事情,说的难听点无非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但正是这些小事让那些人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专业的好几个班级你好像都认识,但是毕业了你会发现,没几个你能叫出名来,这些人会成为你的大学同学,而别的却成了校友而已。
20、大学里各地口音
  大学是大家,大家汇聚到大学。
  第一天我们操着各地的口音来打这里,听得懂的听不懂的。南方的同学们用不正规的普通话和正宗的东北话搭着腔,一段时间内大家都很自觉的去尝试一下满是“海蛎子”味的大连话,没多久就自然地坚持着家乡话。十里不同音,这是老人们说的,上了大学才知道千里难沟通。可爱的阿朱同学的家乡话报我们的校名,我们硬生生的听成了“这里蔬菜熬鱼”,笑得大家稀里哗啦;阿洛的闽南话,额的神的啊,外语纯粹的外语,我想老外去了他家乡肯定会想这里也是中国???一个个说的问号;还有山东话,太快了也很难挺清楚;山西河北的就听着很耳熟了,尽是中原大地的淳朴;湖南的湘味,总是让我想到主席吃的辣椒;倒是哈尔滨的口音很正,总觉得他们的普通话比北京人好的多;再就是豪爽的东北话了,也符合了东北人的性格,在这些人面前毫无隐私可言,人家打电话可都是不用背人的,因为我们听不懂。
  不过就小小的一个班级,辽宁省14的地级市的口音也够听不懂的人喝一壶的了。作为土生土长的辽宁人,当有人说“天很夜”的时候也迷糊的不得了,后来搞不懂这“热”怎么就成了“夜”?总的给人感觉是:辽东南地区的口音多多少少的都有些拐弯,辽西北的就显得直接了点。虽然大家的口音都还有着家乡话的轨迹,但是等到毕业那会除了少部分人的普通话没什么长进外,倒是普通话都不错了。即便是大家在发音上的障碍少了些,但是说话的一些习惯倒还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某君华东人士,上英语课被老师点名读段落。起立之后对老师说:“老斯,额的书掉了。”
  老师不解的说:“掉了就捡起来!”
  某君更加的不解,“额的书掉了!”
  老师有点不耐烦了,“什么懒学生,掉了你就捡起来呗!”
  某君有些要崩溃了,越是着急普通话就不利索了,就越表达不清楚……
  这二位在僵持的时候,后面的同学突然站起来,“老师,他书丢了,不是掉了。”鸦雀无声的教室里顿时笑翻,此二位脸上也红晕上泛。
  大家这不断地习惯、不断地学习彼此的方言、高兴时还模仿口音,其实都是形似神不似。放假回家的时候,老爸总是问我,“你这是什么味?海蛎子味?还是……”我就赶紧的操起乡音,免得又被他骂忘本了。其实呢,什么口音不重要,要是不愿意说家乡话就联系普通话是最好的选择,千万别刻意的模仿什么口音。还记得,某某同学总觉得自己的家乡话难听,说普通话又没什么与众不同的,就学起来“海蛎子”味的大连话。原因是大连是北方的明珠,虚荣点讲说大连话倍有范,都这么大了刻意的要改变自己的口音太难了,最后搞的大家听的都怪怪的。其实,乡音未改鬓毛衰,我一直认为没有一个人会忘了自己的家乡话怎么讲。没有谁会笑话谁,都是自我的感觉罢了,再说了讲家乡话碰到老乡会很亲切呢。
21、大学里的老乡会
  上大学也算是少小离家,在大学遇到老乡很亲切、很幸福,所以呢老乡会这个东西就有了。说实话我没参加过老乡会,本省上的大学老乡太多,即便是一个城市的也差不多有上百吧,也就没有了那种冲动。老乡会这个东西就像社团一样,一届届的学生在传承、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出意外你就是这个驿站的一个过客。
  大学是时间其实很短暂,能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相遇是缘,相聚更是缘,相知相扶更是缘!都有同样的血脉,都在同一个城市求学,真的很难得。也许,在喧嚣的城市,彼此不相识,只能擦肩而过,彼此视同陌路,真的很可惜。夜深人静独处时,徘徊在十字路口时,孤立无助时…多么希望有个朋友问候或是有双援手搀扶一下!可是在陌生的国际都市,哪怕是一声简单的关怀,可能对我们都是一种奢求!多么渴望有个港湾来靠一靠!还好我们的大学里都有过来人留下的平台,随着那阵阵的余香大家都能找到乡愁里熟悉的东西。
  看小说里老乡会那是出神入化、无所不能的,有点黑XX帮派的意思,会员有被保护的权利。我自己觉得现在的老乡会已经没有那种职能,要是一个学期能在一起聚上几次都是办的很好的了,在大学这个花花世界眼花缭乱了谁还记得老乡,是不?
  一个个来自于天涯海角,有一个人和你熟悉同一片土地和同一片花草,操着一样的乡音,这就是老乡会能带给你的那种温存和感动。有一个老乡站在你身旁,就感觉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孤单的异乡人。那时候跟老想走在一起,碰到同学朋友老师肯定没等人家问就说:这是我老乡!!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多有面子。可能是新生们跟老乡来往比较多,一起上上街吃吃饭聊聊天,很亲密。在我印象中等我上大三以后就很少的跟老乡们在一起啦,偶尔在校园里碰上谈一会儿,总是能很开心。再后来到毕业的时候,都没来得及说声再见就再一次散落在天涯……
22、大学里聚会
  背井离乡的求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倒是真的折磨人。不过还好,每逢年节班级的小聚可是真的很解馋啊,哈哈!大一大二的时候,差不多的饭店都还很便宜实惠,大家伙少交一点银子就能吃好喝好玩好。黑石礁市场没拆之前,那里面的胡同里有不少的饭店,每逢新年我们都会到那里去改善生活。好像还可以唱歌,大家总是玩的很晚,新年的钟声早已经敲响才带着酒气走在寒冷的街头。
  搞这样一个聚会其实大家都不怎么在乎RMB的问题,就看班委的策划和组织了。大学给每个人自己的空间太多,大家不会再像高中时候有那么多的时间干着同样的事情,这节日的聚会就给大家提供了交流的机会。那时候很期待每一次的聚会,因为每一次喝酒总会了解一些不了解的人,或者从新了解一些人,然后大家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一个班级的兄弟姐妹们在一起讲讲笑话、开怀畅饮,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是那么的迷人。到现在跟一些朋友出去吃饭总还是拘谨,可是那个时候在这群人面前就不知道什么叫拘谨,就不会担心自己丢人,因为这是真正的自己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尽管站起身来,想喝就喝不喝就去跟美女聊天,喝多了你就吐迷糊了你就睡,想唱就唱你最闪亮,就是这么的自然。
  有的时候大家去吃自助餐,拿着学生证去吃烤肉,学生的疯狂总是能让那些服务员心惊胆颤。上来的第一片肉总是在转身的瞬间就消失了,然后一群人拿着刀叉在哪里等着下一口美味的到来。酒足饭饱就是风卷残云的过程,由于吃得太猛太快一会就缴了枪,水果小点心是第二乐章的开始,然后再喝点饮料一个个的就有初尝美味的饿死鬼那般的表情了。虽然大家的吃相都是那么的不文雅,玩笑的声音总是很吵闹,邻桌的人总是看我们,但是我看不到厌烦和鄙视的眼光,目光中闪烁着羡慕的神色。大学生的淳朴,当那个时代之于过来人的时候,有哪个会不留恋和羡慕呢?
  那个时候很穷,但是我们都很快乐。我们可以用三十块钱吃出有钱人三十万可能都吃不出的幸福,不谙世事青涩活泼是我们的年轻,当然了年轻就是无敌。大家在一起吃肉的表情总是洋溢着阳光的smile,大口的喝酒也没有功利的枷锁束缚,大家在一起的洒脱才是终极目标,独乐乐不如与人同乐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这样的时光跟四年比总是显得太短,正如主教前衔接天边的大海里的几许舢板一样。翻腾的海浪吞噬着你我的过往,就只有这几只看似不起眼的舢板还倔强的站在最美丽的浪尖。
23、大学里献血
  最近说全国闹血荒,还说农民工和大学生是献血的主力军,就让我想起了那个时代的献血。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在每年的春天,学校会组织献血活动。献血的优惠挺多的,记不太清了,比如说:什么放假一个礼拜可以不用上课;什么领营养品;什么综合测评加分等等吧。当然也有一些好玩的规定,像是挂科的学生不可以献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学习不好的献血会耽误课程,估计大家听了都会发笑。
  .很遗憾的是我没有献过血,本人没挂过科,原因我就不得而知了。没有亲临现场看过,只是听人说过一些小故事罢了。似乎还有一个规定,一个寝室只能有一鲜血的名额,其他的三个人要在以后的礼拜照顾好“失血者”。据说某女生献血,整个寝室全部到位,一个负责抚摸额头、一个负责搞逗说笑转移注意力、另外一个盯着医生作为机动联络员。从生理角度而言女生献血出现不适的几率远远小于男生,整个过程下来当然毫无问题。三个人没等此女离开椅子,就填鸭似的给主角灌下两袋牛奶、塞了两只鸡蛋、还有手里的苹果和冰糖,看的旁边的男生很是眼馋。说道男生就远不如女孩了,当然有啥事没有的,当然也有连走路都腿软的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真的身体虚了下来。
  献血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是有益的,有益身体有益人民,献血光荣嘛!不过也总是有人把这种很公益的事情办得很功利,看重的不是假期、不是营养品,仅仅是综合测评那看似不少的加分而已,目的只是搞到奖学金和评优的资格。不论如何人家还是献血的,是治病救人的,比我这只会动嘴的强得多,一定要顶一下哦。个人认为这种活动要本着自愿的原则灵活应对,身体好的不论挂科与否都可以。至于什么加分还是少加或者不加吧,毕竟街头献血车出来的谁给他们放假,谁给他们加分,他们又有谁要求过放假,要求过加分呢?要倡议广大学生走出校门,身体条件允许为什么非得在学校等呢?
  我传奇似的谭同学每年都会去采血车上献血一次,要不是毕业时喝酒走了嘴估计到现在也没人知道,这才真正体现着大学生的责任感和精神风貌。据他自己描述,当时第一次献血名额有限,不善言辞的他当然没有机会了。于是乎自己去西安路找了采血车,硬汉一样的身体被抽出去几百CC更加有活力了。“献个血还用那么费劲吗,索性自己出去找车就献了,就这么简单”这是基本上的原话,嘿嘿,就是有魄力,就是传奇。
24、大学里的留学生
  留学生一个看似神秘的群体,满学校溜达的俄罗斯小伙女孩子们从来都没见过跟国人打过招呼,好像我们是留学生。他们身材魁梧、她们体态妖娆、他们和他们身上一样的香水味,而且很刺鼻。没见到过他们在食堂里吃饭、没见过他们打篮球、也没见过他们上课……
  就是这样神秘的一个群体,就实实在在的活在我的周围。高傲的他们吸烟、飙车;窈窕的她们总是前卫、性感。不知道他们用怎样的眼光审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用一种一样的眼光看待面前的异族,传说着关于他们和她们的种种传闻。看他们醉酒而归、看她们跟他们一样吸烟,我们想想着远在异国的中国留学生是不是也是如此呢?费解。
  欧洲人的文化和体态完全不同于亚洲人,所以他们很难隐藏我们身边,加上看似高傲的性格尽管就在眼前,但是还相隔好几个国度那么远。要是韩国人和小日本鬼子潜伏在我们身边,不张嘴真还就发现不了呢。不过他们给人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乖巧的背着书包或者胸前抱着书本,总是一副很忙的样子,没有特别明显的不良嗜好。而且他们喜欢跟国人打交道,总是能看到一群人跟一个人费劲的讲着什么,那个人却还是一脸的疑惑,这多半是新来的韩日留学生。他们会跟我们一起在食堂吃饭,可能是偶尔,但他们却一定会去上课,有时候还会偷偷的蹭课,躲在角落里用录音录像设备记录老师的所讲。
  我本人没有跟这样的群体直接打过交道,所以只是写皮皮毛毛的东西。只有一次机会看到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学生们在一起会心的微笑,不记得是那一次运动会了。不知道以前留学生部是否参加校运会,也不知道以前又没有取得名次,不过那一次他们真的做得不赖。当俄罗斯的红衣女孩第一个冲过5000米的重点线那一刻,她兴奋的跟附近的人们拥抱庆祝,而且给后面的国人选手加油,并一样给予她拥抱。这一刻,看台上的我们很友好的鼓掌致意,她很享受的像大家招手致意,完全没有往日里大家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体育这个东西真的很神奇,能够让不同语言的人们沉浸在一样的欢乐海洋中。前面说人家酗酒飙车吸烟不上课,这些都是表象的东西,文化的差异往往带来的都是误解,自此那些偏见都跟着运动会一起结束了。
  还记得住公寓的时候会看到巴基斯坦的留学生,他们都是在医科大学留学的。附近的士司机称他们塔利班,有些不礼貌是吧。他们总会在楼下超市和食堂前面的烧烤摊混,我还被他们抓过壮丁当翻译。凭我多年没有的英语水平,总算是知道他想吃烤羊肉串而不是鸡肉串,我很迷糊也不知道跟他说了什么,估计他也很后悔抓我当翻译。后来想想幸亏没整出啥差错来,要是给这纯粹的伊斯兰整个猪肉啥的,我们的巴铁还不得跟我急眼啊。想想这帮塔利班都是回国治病救人的,也不由的敬佩他们,比我们一天天的混日子好多了。
  上帝、真主安拉、佛祖让我和他们之间有语言上的差异,又安排我们能在一起生活学习,都是缘、又都需要爱。
25、大学里运动会
  大学开运动会是每年的9月末,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不给力。运动会动员大家报名参赛真的很不容易呦,几百号人要把所有的项目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像那时候学校不招收体育生,所以运动会显得有点业余,没高中时代那么精彩。不过热热闹闹的耍上几天也不错啊,要知道运动会也是个美女如云的地儿,各个学院的花花草草都会献歌献舞,瞄上几眼也不枉此行啊。
  言归正传,运动会是真个团委学生会全民皆兵的时候。最忙的就是体育部了,联系各个项目有希望的选手,要是找到一个能拿第一主那就算是捡了大宝贝了。大一新生刚来的时候还不错,都很主动很愿意上场比划几下,可是上了大二以后再找人家就得求爷爷告奶奶的。其他部门呢,都协同体育部搞好后勤工作,编辑部没啥事,就是写写稿件搞宣传工作。这可不是简单的活,前一天准备的稿件看上去不错,当场抓起来就有撕掉的冲动了。没办法自己写吧,记得05年运动会的时候,真心真意的写了一天,真是绞尽脑汁啊。不过还算是有面子,阅稿的家伙倒是都给发了,现在想想都是清一色的原创在千篇一律的download里也该是眼前一亮吧。我的字的写的草草的,还请求领导配备了两个秘书,专门用来誊稿子,真的玩的有点大发了。不过还是真的羡慕洪姐和小毕子的硬笔呦,那叫一个精神,我说我一笔一划的写出来血难看,她说他不会连笔,我说高考时候语文老师告诫我,写的龙飞凤舞小心阅卷老师不看,她说高考时语文老师说一笔一划的小心你写不完,哈哈这都是玩笑了。到了06年,手底下有干活的了,自己也不想写了,象征性的写了2篇应付了事,再说还有海洋技术06刚来我就更没把心思放这上面了。写稿这差事有桌子有椅子、头上有太阳伞,比坐在开台上强多了,这等好事当然只有海洋技术06的精灵们才有份儿了,别人门都没有。孩子们也很争气,工作完成的也不错,看上去也很开心,一天下来精神头要比看台上的好得多。当然也摩擦出了一些小火花,仅仅是火花而已,我不是当事人,不过还是为当事人惋惜了好多年,还曾写了一首诗《三年几点》来祭奠这逝去怦然心动。“秋水波澜你比我先到一点点,夏日炎炎又比我离去的提前。冬去春来,你与我还是隔着那道栅栏。两道完全不同的弧线,几个可怜的焦点,连起来还是丑陋的折边,开始结束是哪一个更晚了一圈?勇敢不是我的错,坚守不是对我的诺言。或许你真的不知道,或许还是栅栏更安全。我还在路上,你已经接近终点。无助的眼,笑的很甜,回放着有你的短片……”
  咱们在后面动动笔就算搞定了,人家运动员们在前面确实真刀真枪的再拼,每一次发令枪破蛋一样的声音触动大家的耳膜,一段征程就开始了,然后是加油声呐喊声欢呼声掌声。海洋工程学院的学生成绩一般,可是教工的可是真的很给力啊,什么项目都是前列的,学生们也是都心服口服的。成绩排名并不重要,老师学生其乐融融才是真谛啊,短短的两天运动会结束了。想想主席提的那副帘子真的很到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全民素质”真还是深远啊,看看现在的大学生的,不由得多说一句“哥你该减肥了,姐你该吃饭了“。海洋那些年都把第一名让出去了,这30年河东30河西的事,希望上几批好苗子多拿些冠军,人家不是说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嘛!
26、大学里出游
  秀美的大学虽然不会让我产生审美疲劳,但是那时候却不懂得去欣赏她,总是想着出去走走。在大连这个明珠一样的城市,想出去玩还是能够被满足的。每一个春天总是那么迷人,天蓝蓝海蓝蓝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总是勾引着你出去走走,给你满眼的鲜绿和多彩的山花。
  独乐乐不如与人同乐,若不是独行侠,还是邀人通行为妙。2005年的五一节,那时候还是七天的长假,没有回家去姑姑家肥吃肥喝。晚上跟弟弟在网吧通宵,接到组织的电话说第二天要走滨海路,我的神啊要知道那已经是我连续第二晚通宵。踢实况8到早上4点,才伏案睡去,五点半时候起来洗洗脸出网吧上了开发区到大连的客车,很快睡去。火车站下车直奔531到星海广场和大部队汇合,然后开路。开心就会有无穷的力量,连续通宵的疲惫早就跟前一天的阴霾一样无影无踪。山海通途无限花开,幽香漫漫春意盎然,稍显稚嫩的绿色中闪躲着我们这些步行者的斑斓衣衫,这不正是我在画中游无处不阑珊吗?惬意的人们把欢声笑语留在这山海之间,也把这山海之间的自我和朋友都无声的记忆在相片中。
  我们一行人等,男男女女们虽未把酒言却甚欢,用半年的时间医治中学的创伤和熟悉大学的节拍,构织新的关系网,这正是一个转折的契机。同伴中有NBA火箭的忠实球迷,那时候没有手机看NBA的装备,只能用学校发的匣子接收体育台的广播关注火箭VS小牛的抢七大战,到最后MM组合输了40分,尽管结果让他很失落但是脸上的笑容还是说明了其他的什么。到了付家庄短暂的休息,大伙把窗帘铺在沙滩上我就第一个躺了下去,要不是大伙说沙滩的潮气对身体不好,我想我能到开拔再起来。过了北大桥燕窝岭还不容易到了虎滩公园,我才有点吃不消了,第一个吵吵着要打道回府,到此时才把这两晚的不良行为告知大家,后来好像兵分两路了。一路战斗力强的继续向前进发目标是东海公园,另一路以我为首撤退休养生息,这么舒畅的旅行当然也就没必要再谈累与不累了。
  正是这个春天的出行勾出了我踏春的馋虫,后来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都会邀人出去玩玩。龙王塘看樱花、东海公园十八盘、动物园大黑山、老虎滩极地馆,还有后来跟精灵们去金石滩,嘻嘻哈哈这几年就在大连周边乱窜,也不枉在此大学一回。咱这是跟着人潮涌动的小人,拿着学生证享受门票的优惠,风景虽好但也人多车多。俺的几个哥们,专门不走寻常路,手持地图认准一座大山就一头扎进去,去发觉不为人知的风景,让大山去聆听自己的心跳,感受那份没有喧嚣的宁静。春天时候满山的山花和甘甜的山泉水,夏天时候早熟的杏子李子总是一包包的采给大家,到了秋天就更了不得了咧着嘴笑的桃子和叫不上名的野果都能给大家打牙祭,唯独是冬天能少了点口福,可也还是挡不住哥几个山上的热情。虽然开始时候总是为他们担心,到了后来也只有羡慕的份了。
  出去走走真的很舒服,厌倦了下副本打怪升级的千篇一律就趁着年轻出去转转吧;厌倦了陪女友上街而吵架就带着她出去玩玩吧......
27、大学里抗议
  那一年,我们都很年轻;那一年,发生的事情总是让我们感到很气愤,所以我们成了急先锋。不记得是什么季节了,只是还记得高卢浪漫鸡在搞事情,不是先是垫增高垫的总统见**,就是先抢我们的奥运圣火。中国很愤怒,中国的学生怒不可遏,先是很多城市搞游行,后来是围攻家乐福。也说不上什么围攻,只是抵制到家乐福购物而已。这事情一浪一浪的,一个城市搞的大,另一个城市就搞的震天响。本人没去,附近已没有家乐福,买东西就去新玛特好了,就宅在网上顶一下,看到有的地方竟然好多大货车挤在店门口,怎一个壮观了得。
  大学多的地方,爱国的人士就多,整个大连这么多的高校,爱国的队伍当然是浩浩荡荡,跟其他城市比更是不落下风。持续多久不知道,听说只是抗议喊喊口号,也没搞的太极端,后来在政府的劝导下都回到了课堂。抗议这种事,中国其实并不多,自五四运动以来,才渐成风气。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和为贵,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去做这种事情。前些年倒是抵制日货,时不时的会发起一些抗议和游行,听说强大的会把什么丰田本田日产的车和店面都给照顾到。那频率远比折腾家乐福高得多了,现在看看满大街跑得不是大众就是日本车多了,手里的笔记本还是索尼能拿的出手,日本的玩意还是卖的那样好。
  大学生最先嗅到政治的味道,我们年轻加上无比强烈的爱国心,所以我们会恨不得断了高卢鸡的脖子,恨不得在地球上抹去岛国日本。抗议是我们抒发爱国情怀的一种手段,唤醒国人的一声呼喊,但是我们需要的是理性。不是砸了人家的铺子,人家的生意就做不下去了,这不叫觉醒,做一做声势告诉他们新一代的中国人生气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总觉得这比一个人站在台上,代表谁谁谁说天朝对这种做法很失望表示抗议要有震慑力。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小个子高卢鸡总统的前任对咱们算是够意思,国人还幻想着前任宽松的对华政策的时候,这小子为了赚点眼球就开始在中国身上搞事情。这一下子就让咱们这些学生措手不及了,除了抗议和游行还能做些什么,没砸了你的招牌也算是给面子了吧。看着脸蛋上印着五星红旗的熟悉面孔,在跟抢圣火的彪形大汉搏命,咱还能坐在电脑前嘿嘿的傻笑吗?看着他们脸上委屈的泪水,咱还能不蹦起来问候他家老娘吗?看着烂筛子一样的安保,咱还能不诅咒**先生来搞他家地铁吗?于是乎,又一波的抗议密集如暴雨一般敲打着所有家乐福的门脸。
  说道家乐福这个问题,突然联想到最近这个无诚无信的奸商做的手脚。罚了武汉,还有沈阳,真是胆大包天,可是我们听到的抗议只是弱弱的几声。我不喊不闹,但是我是绝不会去那里买东西,一是不给他骗人的机会;二是,我认为这事情跟上面说的事情没什么大的区别,也许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抗议吧。
28、大学里募捐
  人这一生难免有个七灾八难的,一个家庭含辛茹苦的培养一个大学生,门楣生辉,可是往往就有不幸在人们还沉浸在那份喜悦的时候降临在那个家庭。大学是个爱心膨胀的地方,一个深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地方。上学时候基本上能赶上的募捐都有出手,不必留名正义在心间。虽然大家都是穷学生,但是你十块我是十块的终究能汇成一场解渴的甘霖。
  上大而的时候吧,学院一个学生的母亲得了重病,高额的手术费无力承担,学院得知此消息就组织了一次募捐。大家都很认真的对待这次募捐,起草了倡议书,制订了流程,安排了每个时段的负责人,深秋的大连风气瑟瑟袭人,大家都满怀感恩的坚守自己的岗位。我们特意准备了登记的纸笔,可是高尚的学子没有一个人会写下自己的名字,都是笑一笑匆匆而去。不记得募捐的总额是多少,可是我认为那分分角角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冰冷数字的含义,那是母校师生的爱心海洋。当我守在募捐箱旁的时候,看着每一个来这里显出爱心的天使们,他们不再是昨晚还在网吧通宵的那个自己,也不是刚逃课出来的那个自己,早已经把最善良的自己的活脱脱的展现在那里。耳边回荡着感恩的心,是对每个人在致敬,而每个人都怀有同一种祝福。
  募捐钱财的时候不会有太多,若不是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谁又愿意向被人倾诉自己的困难呢?捐一些物品给边疆生活困苦的人们到是经常有,记得那时候好像在一些周末时候都会有人为藏区的群众捐衣物。看样子捐的人不是很多,总会有人觉得自己的东西太拿不出手,或者这样那样的理由。看看毕业时扔掉的衣物,没有时间去觉得可怜,可也没时间打理,何不早早的洗洗干净送给那些需要的人呢?那军训以后就再也没穿过的行军服和胶鞋不是早早被扔掉,就是压在箱底不知何时见天日。不是捐了钱才算有爱心,不是捐了自己的旧衣物就不光彩了,爱心都是一样纯正的。
  展示你的爱心,不吝啬自己的爱心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
29、大学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一个听上去多么牛的字眼啊,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理论的高材生,然后呢到社会去锻炼自己,实践社会。那个老人家不是早就说过嘛,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联系实践按书本讲该怎么说来着?不巧,忘记了。
  社会实践是什么?是广义的接触社会,还是狭隘的一份实践报告。记得那个时候,我眼中的社会实践就是几张打印着文字、数据、图表的白纸而已。于是,我的社会实践就是白纸,一无所得,整个过程也就成了打着“社会实践”幌子的弯弯绕。
  那社会实践的初衷是什么?学校和学生的初衷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的话是不是有一个歪曲的,或者说两者都是歪曲的。就拿我自己说,我搞社会实践是为了赚些综合测评的分数,搞一个暑期社会实践先进的证书而已,我的初衷是歪曲的。学校呢?或许是好的,或许是睁一眼闭一只眼的。总之,形式而已。
  诋毁完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补充一句我没有全盘否定。就讲讲俺们那个团队社会实践的故事吧。大二下学期结束吧,哥几个组织好了说要搞一个社会实践的调查,主题是关于新农村的吧,记得不是很清楚了。问卷是什么在网上down的,做了一些改动,准备了服装、设备,做了分工。至于那个村呢,我联系了一个在大连打工的亲戚租房子的地方,简单的电话了解一下,俺们就去了。考试完毕大家都按着计划留下来,开始我们冠冕堂皇的实践行动。早上天就起了雨,庆幸的是不大不至于耽误我们的行程,花了将近2个小时到了目的地。计划是先到当地的一个养殖梅花鹿的农场做访问,然后再到各家各户问卷调查,随程拍照捕捉论文的论据。计划没有变化快,养殖场在早上电话联系的时候借口放了我们的鸽子。那时候我们开拔了,无奈之下联系了一个所谓的养猪场,去了才知道只不是一个养猪比较多的农户罢了。没有像样的猪舍,就是很大的那种露天靠山猪圈,天一下雨味道不好还比较泥泞。为了论文,咱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多数人都能进来,可是也有放不下天之骄子乖戾脾气的表现不是很好。第一步完成了,第二步分头挨家的问卷调查,看似挺容易的事情,可是费了不少周折。有的人家比较配合,有的人家连家门都不让你进,有的人家很警惕的先把我们的底细调查一边,有的人家分的要我们反映情况,总之预计一个小时完成的事反倒是弄到中午还没结束。大家累的不行,找地方吃了饭,看着大家谁也不愿意返回的样子就知道该打道回府了。路上无话,回寝室大家约好早几天回来准备论文,然后大家都匆匆回家了。一个假期结束了,整理论文完毕发现照片没能从相机里拷出来,有没有存档很不爽。能怎样啊,于是我跟另一个兄弟有跑了一趟,有模有样的照了一些照片。然而,这一次又被老人家当成了采风的摄影师,被热情的水果弄了一个水饱,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说了半天,其实我们实践就是一个错误的初衷和狭隘的认识以及敷衍了事的过程产生的一个畸形成果。论文虽然有文字叙述、有数据论证、有图标示意,其实就一个狗屁而已,说明不了什么。真正的社会实践哪有一天两天,或者一个礼拜就能完成的?别再自己打自己嘴巴了,总比那些直接抄袭论文的那些要好吧。故事嘛,不知道是我骗了社会实践,还是社会实践骗了我。
30、大学里数学建模
  说到数学建模,它的概念应该是这样,应用学科的核心内容,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数学的框架下表达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春季高考辅导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