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英国中国留学生人数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大咖说 | 在外国学生眼里,中国留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干货知识|留学见闻|疑难杂症
关注启德上海新栏目-大咖说
在外国学生眼里,中国留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
近些日子,一位曾拿到雅思满分、剑桥全额奖学金的学姐给我们分享了她在海外留学的见闻和感想。
在海外留学的那些年里,她遇到了什么?她是怎么应对的?她又收获了什么?
本期大咖说-邀你一起见证语言的力量
Rachel 李嘉文
剑桥大学教育学硕士(全额奖学金)
美国耶鲁大学交换生(全额奖学金)
迈阿密大学公费交换生(全额奖学金)
中山大学英语德语双专业学士
雅思满分,德语C1级别
曾任中山大学英语辩论队队长
曾获中山大学即兴演讲比赛一等奖
视频-第一节:在外国学生眼里,中国留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没有流量的小伙伴可以看文字版整理~↓↓↓)
【Rachel】各位家长各位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下午的主题呢,叫做一起见证语言的力量。在座的各位来到这里,可能是想要出国,或者是要提升自己的英文……我希望在这个大的主题之下,可以用我自己的经历跟大家分享:语言本身是会有非常非常巨大的力量的。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Rachel,李嘉文。我自己的学习经历,简单来说呢,可以概括为两个学位、三个国家、四所大学。
本科阶段,我是在国内的中山大学,学的是英语和德语的双专业。在中山大学的在读期间,我得到一个机会,代表中山大学去到美国的迈阿密大学进行交换。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去了美国。
在我的硕士阶段,我去了剑桥大学,学习的是语言教育专业。
在剑桥的学习结束之前,我也非常荣幸的能够代表剑桥大学去到耶鲁大学进行交换,这是我第三次出国。
三个国家,第一次在美国,第二次在英国,第三次再去到美国。这是我自己在求学道路上,不断的、一次又一次的去到更多的学校,去到更好的学校。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学习经历,可能一直都是属于中庸的状态。所以呢,我是比较幸运的,在求学的整个过程中都拿到了奖学金。
后面那位同学的表情,谢谢你。非常感谢他突然间给了我一个“啊”这样的表情……好的(笑)
的的确确是,因为第一次出国是在中山大学选派学生去代表中大去到美国交换,这是我们学校当时的第一个国际间的交换项目。当时我记得是有180多个学生一起去竞争这个机会。那当时我也去竞争,最后是有三轮的面试,然后一轮一轮的筛选下来。其实面试之前还有一轮叫做这个学习学术能力筛选,也就是所有的学生,你的GPA大学的绩点啊低于多少多少,你就不用投简历了,我们也不会去看的。
所以在面试环节前其实你的材料、简历、成绩,已经筛选了,之后再有第一轮的面试。然后再第二轮、再第三轮。最后一轮是院长面试,院长会给你去做最后一个判断。中山大学这个面试,我就是这样争取来的。
当时是给了我们全额奖学金,这是对我一个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改变我人生的机会,这是当时学校给的。
但是我当时也有过一定的犹豫,因为我那会儿是大学第三年级,可能在座如果有大学生,你会知道大三基本上是最关键的一年。因为你专业课(集中)在这一年,对吧。大一大二是通识课,没有什么太多的这些实质性的内容,到了大三是专业课。所以我如果要在这一年的话出国交换,意味着我要放弃国内的专业课。
当时我去跟很多人都去请教、去问过。我记得有一个老师跟我讲过一句话,我也希望跟在座的同学们和家长们分享。当时我那位美国的教授、也是在中山大学的一个教授,跟我们说了这样的一番话:
因为我很犹豫,我说:Should I really go there?
然后他跟我说:You should definitely seize this opportunity,就是你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他说,Because when you go abroad,you will see yourself better,当你出国,你会更好地看见自己,是当时我的教授给我的一句话。
当时将信将疑的,带着这句话就出国去了,然后是一次又一次(的留学经历)。到现在我回来,经过这么多次的经历,我可以跟在座的同学们和家长们分享一点就是:这句话,真真正正的让我印证到了。
当你走到外面,你会更好地看到自己,更好地看到自己的国家,更好地看到自己这个民族存在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并不知道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中国环境是怎么样的,中国教育是什么样的。但是走到外面,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的时候,这一切就变得非常清晰。
所以有一个不完全统计的数据说的是,百分之90以上的留学生出了国之后都会变得更加的爱国。这是我看到的,我身边所有朋友们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特性,就是留过学的会变得更加的爱国。
因为在外面你会遇到很多很多不同的一些声音,不同的一些挑战和质疑。甚至是有些家长还很担心过就是,会不会有歧视?
这一切,挑战、质疑、歧视,这些东西都确实地存在着。
我亲身经历过很多。昨天我还跟同事们分享,在美国的那一年,我听过的最多人对我的问题,就是:Do Chinese people really eat dogs? 你们中国人真的吃狗肉吗?就是这个问题,我在留学交换一年间被问了八次。同样的问题,八个不同的人来问我。
当时在我们学校里,我还是属于比较少的一个群体,不像现在,很多学校中国人很多。可能当年对于海外来讲,这还是一个很新鲜的事物。所以他们一听到、可能在网络上或者什么地方听到之后,看到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啊,你是中国人!那我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们中国人真的吃狗肉吗?
我现在用中文问大家,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尝试着去想一想,如果是你被问到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中国人真的吃狗肉吗?
家长们,如果你听到这个问题,你希望你的孩子怎么回答?……大家面露难色哦……我们请这位漂亮的妈妈来回答一下,如果别人问(你这个问题)。
【家长A】我们不吃。
【Rachel】OK~
【家长A】我们确实是不吃狗肉。我指的是我跟我们家人,因为狗狗是我们朋友。
【Rachel】嗯,好的,这是第一种答案。
我其实尝试过,因为我也是回答,我们家不吃狗肉。但是他们说:噢,OK,我问的是中国人吃不吃狗肉,你们家吃不吃狗肉是你的personal choice。中国人吃不吃狗肉是我的问题。
而当我回答说,其实我们不吃的。一开始我想欺骗一下,比方说其实我们不吃狗肉。然后呢,他们说:不会吧!我这里有上网看到很多的数据,我还有一个网站,我还看到有什么狗肉节之类的……就是你骗不了他,因为网络很发达。所以这是我尝试的第一个答案,我面对不同的人提问,第一个我是这么答的,但是很快就被别人给推翻掉了。
还有其它的答案吗?
(有人举手)
嗯哼(示意回答)
【学生B】中国的确有一小部分人吃狗肉,但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吃狗肉……
【Rachel】OK好,非常好,她回答的是,有一部分人吃,很大一部分人是不吃的。所以对方的理解就是:噢,那就是中国人吃狗肉了。你是肯定的答案,我觉得噢对了,那就是确实有中国人在吃狗肉,对吧?
好。还有吗?
我跟大家分享,我当时面临不同的情况下(是怎么回答的)。前面几次呢,我都跟大家一样,很真诚地跟他们讲。
一开始我说其实我们不吃狗肉,他们说:不是吧,我看到图片、网站什么什么的……
第二个人再来问我的时候,我说:Emmmm其实一部分人吃,但大部分不吃,我自己家就不吃。他说:哦,那行了,我知道有部分人吃,就是中国人吃。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反应。
那后面第三个、第四个的时候,我就学聪明了。甚至还有一次是,我记得很清楚,曾经有个一个学生Alex,我记得他的名字,他问我中国人吃不吃狗肉?我后来是被问到很烦了,大概第四次的时候,我说:嗯是的,其实狗肉挺好吃的~yummy!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然后当时我是开玩笑的,我就是反讽,然后我说啊超好吃、要不你试试之类的,来中国,我带你去试一下啊~
当时Alex的第一反应就是:
然后第二次我走在学校的校道上,见到他打招呼:Hi,Alex!然后他当时在遛狗,抱起来他的狗就往后跑……(听众大笑)这是真事……到现在我在Facebook上和Alex还不是好朋友,他直接把我黑掉了,就是真的是Alex都是抱起狗就往后跑,因为他觉得好危险啊,你们好恐怖啊……后来我想着这不对,我就跟他解释了很久,他一直不原谅我,我只是开玩笑,但是他一直不原谅。
那后面再有几次,还有一个同学问我的时候:中国人吃不吃狗肉?我说:Emmm其实honestly你想想吧,坦白说,在我们曾经有过很贫困的一个时代,然后那个时候其实大家都没有东西吃,然后自己家的狗,然后最后牺牲掉了什么什么的,你也理解一下这种社会背景啊什么的……然后呢,后来他说:我觉得真的很同情你们,但是我还是接受不了……然后又在跟你sayonara,那就不再是friend了。
还有一次,我跟人家说:其实你知道吗?我们中国人最好的朋友是火鸡,然后每年你们就有那么一个节日,老是要杀火鸡,吃好多好多。当我们听到你们有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都非常的伤心。(笑)所以我就跟那个同学说,因为美国的感恩节全是吃火鸡的嘛,我说这种情况我们也心里面很难受。然后他们说:噢,真的吗?真的不好意思。我说:啊对,其实你能理解我们为什么吃狗肉。他们说:还是不能接受,不能理解……
所以其实这个问题,真的我数过,总共有八个人问过我这个问题,然后我用不同的答案去回答。有两次是在餐桌上被问到的:我听说中国很会吃,你们都吃过些什么特别的东西?
最经典的一次答案,我当时是跟和我一起交换的一个女孩子去的。她是广东人。当时我们在餐桌上六个人,四个美国人,两个中国人。有人问我们这个问题:你们中国人吃不吃狗肉?当时那个同学、广东人就说了一句话:Oh,actually,We eat everything except human beings,就我们除了人之外,什么都吃。(笑)广东人的答案……
当时整一桌的四个美国人,就:……我吃饱了……然后就开始逐个逐个的离开。这是我们当时一个真实情况。
八次答案里面,我尝试过各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大家可以看到,我尝试着去掩饰,尝试着去改正,尝试着去同类、同理心的比较,尝试着去跟他们解释历史背景,都没有用。
但是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人会问这个问题?他想得到什么答案?有标准答案吗?有最佳答案吗?真的没有,对吧?
没有任何的答案会让人觉得舒服。
所以大家去看这个问题的背后……在那一刻,我就开始理解我的老师说的一句话:在别人的眼中,不管是谁,不管是哪个地方,离你有多远,你出了国之后并没有具体的名字。Rachel不叫Rachel,Alex不叫Alex,Eric不叫Eric……通常来讲,你的头上就只有三个字,中国人。只要有一个中国人在做这个事,你就是跟他一样。你们的血液是一样的、基因是一样的。在海外,你的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没有别的。
所以到那一刻,你会发现,别人为什么会这么问?是因为其实外媒,尤其是在西方的媒体,你会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一些报道,很多时候其实Emmmm……这个我也能理解,因为媒体一般不是新鲜事物不会报道,通常新鲜事物都是一些负面的东西。对吧?所以外媒对我们的看待,其实大部分也是外国人对我们的判断。
到现在来看,你出去问外国人:你觉得中国人都是怎么样的?你就问这个问题,你眼中的中国人都是什么样的?你可以听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答案。
因为在上海特别多的外国人,但是这些外国人已经来到中国了,眼见为实。还没有来到中国的那些外国人,你去问,他们到底对我们是什么样的一个看法和理解。
在1980年到2002年左右的这个期间,你如果问外国人:你眼中的中国留学生长什么样?通常他们会告诉你说,中国留学生都很刻苦,很勤奋,很友善,也很天才。
为什么是这个特有阶段?因为那个时候出去的都是一些社会顶尖的精英。
剑桥大学最著名的校友之一,徐志摩(1921年赴英国留学),那个年代的那一类人,他是海外留学生。但是到年往后你再看、你再问外国人:对于中国留学生,你是怎么看待的?你的感觉是什么?你就会听到一些负面的东西了。
他们通常会这么说:啊我不太了解中国人,我没有中国的朋友,但是呢,他们普遍都很有钱,普遍都很喜欢聚群,普遍都不怎么交作业,普遍都喜欢集体逃课。这是外国的学生给出的一些评价。到现在你再去看,其实大部分人还是会有这么一些印象在。
好,说这么一句,我想跟大家说,真正会这么做的学生其实并不太多。美国一年有30多万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读书,但是每年也有8000多个中国学生被退学退回来。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那8000多个人影响了整一片人的口碑。对吧?这些现象其实跑到哪都有。
这个时候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我遇到过很多的家长在找咱们启德的顾问咨询哪个学校好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问同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学校的中国人多不多?
在座的家长应该有想过这个问题,对吧?我想把我的孩子或者学生们也会想,我自己想去一个中国人不太多的地方!家长的担忧是:我很害怕我的孩子跟很多的中国学生群堆,对吧?然后呢到了海外就讲中文,然后不去跟外国人交流……很多家长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就是:哪个学校的中国人比较少一点?我可以直接的告诉所有的家长和同学们,不要再去问这个问题,一点意义都没有。
因为他要跟中国人在一块玩,然后不跟外国人玩,只需要有两个或者三个中国学生就够了。对吧?哪需要那么多人,整个学校可能有几千个中国人,围成一群玩的只要有两个到三个就够了。其实这个现象,我想跟大家客观的分析一下,并不是一件坏事。
我在国外有很好的中国朋友,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大家看到的是,它会不会影响到我交当地的朋友?对吧。大家都担心这个问题。那其实Emmmm首先我说的是,只要有两个中国人,你就可以群在一起。这个现象非常的普遍。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学生在海外留学四年之后回来,他的英文会不会变得非常好?
在座的我不知道有没有留学过的,或者是有没有现在在办的学生,或者是身边已经出国的一些朋友,他们出国前跟出国后读完一个本科,或者是读完硕士回来,他的英文有没有变得非常好?你们看到的现象或者你们自己预期即将下来,我去美国读四年,我的英文会不会变得非常好?会不会?会吗?
(有人点头,笑) OK好,四年后我们见啊~(笑)
通常来讲,我看到的一个情况是,很多的留学生出国四年之后,在我当时的那些交换生的群体里面,留学四年回来,英文有没有变更好?答案是否定的。并不会。而且更加明显的一点是,在海外待几年之后,英文没有变的更好,但是自己的家乡话变的更好了。(笑)
非常的明显。我们一听,那几个在那吃饭的潮汕的……那几个温州人……那几个是上海人……然后你就发现,因为在海外中国学生是很容易扎堆的,然后遇到,你也是上海人我也是上海人,啊老乡见老乡,就开始两个人一起聊……
在刚才我说的这个问题里面,你会发现很多的中国学生在海外,他为什么会群聚到自己的朋友圈子里面?是因为他在海外讲英文觉得非常的不舒服,讲了一天的英文憋死了很难受,突然间见到一个上海人、见到一个广东人,我能讲家乡话会很舒服啊,对吧?这是很多学生的真实感受。
但是大部分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在讲英文不舒服、不自在、没有办法交到当地朋友的实际原因是什么呢?这是我要让大家去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跟今天要讲到的主题直接相关。
在刚才我所说的这个情况里,其实还有一点。我在留学之前、去剑桥之前,是拿到了雅思的满分,还有德语的C1,那在雅思满分这个光环之下,就是很多人听到雅思满分也会觉得有点眼前一亮……在座的考个雅思的请举手……好……成绩很理想吗?……
OK没有关系,其实中国学生考雅思,2016年是140万人次考雅思,平均每个学生考雅思要真正拿到理想分数6.5的学生,其实非常少。大部分学生是在4.5到5.5这个区间,平均分是5.1x到5.2x分。
还有一点,在演讲方面,我自己在中山大学的时候,是有一个英语辩论队,而英语辩论是演讲的某一种形式。还有就是,我在很多的场景包括剑桥大学的春节晚会……会有一些主持的环节。当然在这些经历之下,我想跟大家分享一点,就是很多人会讲:噢学霸长什么样……或者是学霸的经历是什么样……那这些方面的话,其实大部分人听完我这个介绍之后,会说:噢,这个人学习很厉害,或者是这个人很会学习……但是我想跟大家强调的是,所谓的学霸,其实这个概念现在非常的泛滥,就你们身边也应该都有一些学霸,比如某一个表兄某一个表姐等等什么在哥伦比亚的或者是在什么什么名校的,其实名校学霸现在越来越多。到2019这3年是最大的海归回国潮,出去读书的那些人回来了。那在这种学霸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想跟大家讨论一点,就是国际型学霸跟中国的学霸是有很大区别的。
中国特色的学霸有一个很普遍的特点,就是都很听话。但是到了海外,听话的学生通常成不了海外的学霸。因为很多时候,比如面临我刚才所讲的那些问题,你所遇到的质疑和挑战,在课堂上的一些提问,并不是你听话就可以做得到的。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期大咖说~)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问题请留言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英国留学圈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062,712分享邀请回答1908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在英国留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55,751分享邀请回答29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5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在英国留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55,751分享邀请回答10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0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一般中国留学生在国外都是怎样的穿衣风格? - 知乎60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3分享邀请回答
http://v.qq.com/page/o/u/w/o01850q0wuw.html
与平时一样,D先生又花了一整天做出一个视频版访谈建议WIFI环境观看,土豪白富美们自便最后的最后,我想偷偷的推荐一下我做的公众号 - bobo英伦疯希望大家关注一下哦。。爱死你们了么么哒 (二维码自动识别)33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中国留学生人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