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米2主板是三星s6主板的CPU不是尔必达

扫一扫,上赶集群组
扫码使用“赶集群组”
交友&&寻爱&&找工作
聊天&&聚会&&不寂寞
西安实体店,分期付款0首付.还在担心买不到心仪的产品吗?分期
其他人还在看
其他人还在看
二手笔记本相关: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求助!受不了,H61主板想升级CPU,高手进
12865浏览 / 24回复
如题:旧主机一台,配置如下:& & & &电脑型号&&&&&&&& X64 兼容 台式电脑操作系统&&&&&&&& Windows 8.1 专业版 64位 ( DirectX 11 )&&&&&&&&处理器&&&& 英特尔 Celeron(赛扬) G530 @ 2.40GHz 双核主板&&&&&&&& 华硕 P8H61-M LX3 R2.0 ( 英特尔 H61 芯片组 )内存&&&&&&&& 8 GB ( 威刚 DDR3 1333MHz / 威刚 DDR3 1600MHz )主硬盘&&&& 西数 WDC WD10EZEX-21M2NA0 ( 1 TB / 7200 转/分 )显卡&&&&&&&& 英特尔 HD Graphics Family ( 2300 MB / 华硕 )显示器&&&& 三星 SAM078E SA300/SA350 ( 21.7 英寸 )光驱&&&&&&&& 华硕 DRW-24D1ST DVD刻录机声卡&&&&&&&& 威盛 高保真音频网卡&&&&&&&& 瑞昱 RTL8168F PCI-E Gigabit Ethernet NIC / 华硕因为现在下迅雷的时候,超过十个种子同时下载,CPU资源就耗掉90%,而且迅雷软件过一会儿后崩溃,所以想升级CPU,电脑也没啥用途,就是用来迅雷下载片子,看看片,上上网。(我另一台机子也是8G内存,B85主板,奔腾3250的CPU,迅雷同时下载50个种子,CPU没压力)我现在的CPU是G530,不知道各位有啥高见,应该换个什么样的CPU好?G2020,是IVY BRIDGE 架构,不知道能不能兼容我的旧主板&如果换I3,是换二代,还是换三代的好,三代I3也是IVY BRIDEG架构,不知道主板能不能兼容,最后,红海MINI版的散热器,足够吗? &谢谢大家 & & & & & & & & & & & & & & & &&
去华硕网站查你的主板都兼容哪些CPU
观山亲庭 发表于
去华硕网站查你的主板都兼容哪些CPU
谢谢啊,还有一件事情,以前我的朋友刷过我的主板BIOS,因为要破解WIN7安装原版的系统,现在我的BIOS变成了联想的原装机子,不知道对升级CPU有没有影响
kendyxman 发表于
谢谢啊,还有一件事情,以前我的朋友刷过我的主板BIOS,因为要破解WIN7安装原版的系统,现在我的BIOS变成了...
未激活win7刷bios是加入了SLIC2.1,对bios没实际影响,不影响升级CPU
CPU, 芯片组与显示功能LGA1155插槽适用于第三代/第二代英特尔?酷睿? i7/酷睿? i5/酷睿? i3/ 奔腾? / 赛扬?处理器这款主板支持采用 LGA1155 封装的最新英特尔? 第三代酷睿?处理器平台及英特尔? 第二代酷睿? i7/酷睿? i5/酷睿? i3 / 奔腾? / 赛扬?处理器,内建iGPU、内存及 PCI Express 控制器,可支持双通道(2 个 DIMM)DDR3 内存及 16 条 PCI Express 3.0/2.0通道。可提供最佳的图形性能。英特尔? 第三代/第二代酷睿? i7/酷睿? i5/酷睿? i3 / 奔腾? / 赛扬?处理器是世界上最强大且最具能源效率的处理器。
只要是1155接口CPU都可以上,最多就需要升级BIOS
i3 &3220 &目测600左右,看楼主能否接受
u升级到3470独显升级到660有条件上固态
观山亲庭 发表于
未激活win7刷bios是加入了SLIC2.1,对bios没实际影响,不影响升级CPU
果然是高手啊,现在的WIN7是不是已经不需要刷主板了,直接用激活软件就行了?
kendyxman 发表于
CPU, 芯片组与显示功能LGA1155插槽适用于第三代/第二代英特尔?酷睿? i7/酷睿? i5/酷睿? i3/ 奔腾? / 赛扬?...
刚才看了看华硕的官网,很三代,二代的CPU都对应啊,Core i3-G,L3:3M,iGPU,2C,rev.Q0)
Core i3-2100T (2.5G,L3:3M,iGPU,2C,rev.Q0)
Core i3-G,L3:3M,iGPU,2C,rev.D2)
Core i3-G,L3:3M,iGPU,2C,rev.Q0)
Core i3-2120T (2.6G,L3:3M,iGPU,2C)
Core i3-G,L3:3M,iGPU,2C)
Core i3-G,L3:3M,iGPU,2C)
Core i3-G,L3:3M,iGPU,GT1,55W,2C,rev.P0)
Core i3-G,L3:3M,iGPU,2C,rev.E1)
Core i3-G,L3:3M,iGPU,2C,rev.N0)
Core i3-G,L3:3M,iGPU,2C,rev.P0)
Core i3-3220T (2.8G,L3:3M,iGPU,2C,rev.P0)
Core i3-G,L3:3M,iGPU,2C,rev.P0)
Core i3-3240T (2.9G,L3:3M,iGPU,2C,rev.P0)
Core i3-G,2C,HT,L3:3M,55W,GT1,rev.L1)
Core i3-G,2C,HT,L3:3M,55W,GT1,rev.P0)
Core i3-3250T (3.0G,2C,HT,L3:3M,35W,GT1,rev.P0)
Core i5-G,L3:6M,iGPU,4C,rev.D2)
Core i5-G,L3:6M,iGPU,4C,rev.D2)
Core i5-G,L3:6M,iGPU,4C,rev.D2)
Core i5-2380P (3.1G,L3:6M,non-iGPU,4C,rev.D2)
Core i5-2390T (2.7G,L3:3M,iGPU,2C,rev.Q0)
Core i5-G,L3:6M,iGPU,4C,rev.D2)
Core i5-2400S (2.5G,L3:6M,iGPU,4C,rev.D2)
Core i5-2405S (2.5G,L3:6M,iGPU,4C,rev.D2)
Core i5-2450P (3.2G,L3:6M,non-iGPU,4C,rev.D2)
Core i5-G,L3:6M,iGPU,4C,rev.D2)
Core i5-2500K (3.3G,L3:6M,iGPU,4C,rev.D2)
Core i5-2500S (2.7G,L3:6M,iGPU,4C,rev.D2)
Core i5-2500T (2.3G,L3:6M,iGPU,4C,rev.D2)
Core i5-2550K (3.4G,L3:6M,non-iGPU,4C,rev.D2)
Core i5-G,L3:6M,iGPU,4C,VT-d,77W,rev.N0)
Core i5-G, L3:6M, GT1, 4C, VT-d,77W, rev.E1)
Core i5-G, L3:6M, GT1, 4C, VT-d,77W, rev.N0)
Core i5-3340S (2.8G, L3:6M, GT1, 4C, VT-d, 65W, rev.E1)
Core i5-3350P (3.1G,L3:6M,4C,69W,rev.E1)
Core i5-3350P (3.1G,L3:6M,4C,69W,rev.N0)
Core i5-G,L3:6M,iGPU,4C,VT-d,77W,rev.E1)
Core i5-3450S (2.8G,L3:6M,iGPU,4C,VT-d,65W,rev.E1)
Core i5-3470T (2.9G,L3:3M,iGPU,DC,VT-d,35W,rev.L1)
Core i5-3475S (2.9G,L3:6M,iGPU,GT2,4C,VT-d,65W,rev.E1)
Core i5-G,L3:6M,iGPU,4C,VT-d,77W,rev.E1)
Core i5-3550S (3.0G,L3:6M,iGPU,4C,VT-d,65W,rev.E1)
Core i5-3570K (3.4G,L3:6M,iGPU,4C,77W,rev.E1)
Core i5-3570T (2.3G,L3:6M,iGPU,4C,VT-d,45W,rev.E1)
Core i7-G,L3:8M,iGPU,4C,rev.D2)
Core i7-2600K (3.4G,L3:8M,iGPU,4C,rev.D2)
Core i7-2600S (2.8G,L3:8M,iGPU,4C,rev.D2)
Core i7-2700K (3.5G,L3:8M,iGPU,4C,rev.D2)
Core i7-G,L3:8M,iGPU,4C,HT.VT-d,77W,rev.E1)
Core i7-3770K (3.5G,L3:8M,iGPU,4C,HT,77W,rev.E1)
Core i7-3770S (3.1G,L3:8M,iGPU,GT2,4C,HT,VT-d,65W,rev.E1)
Core i7-3770T (2.5G,L3:8M,iGPU,GT2,4C,HT,VT-d,45W,rev.E1)
Intel Celeron GGHz,55W,L3:2MB,2C,rev.P0)
Intel Celeron GGHz,55W,L3:2MB,2C,rev.P0)
Intel Celeron G1610T (2.3GHz,35W,L3:2MB,2C,rev.P0)
Intel Celeron G1610T (2.3GHz,35W,L3:2MB,2C,rev.P0)
Intel Celeron GGHz,55W,L3:2MB,2C,rev.P0)
Intel Celeron GGHz,55W,L3:2MB,2C,rev.P0)
Intel Celeron G1620T (2.4GHz, 2C, 35W, L3:2MB, rev.P0)
Intel Celeron GGHz, 55W, L3:2MB, 2C, rev.P0)
Intel Celeron G440 (1.6G,35W,32nm,1MB,1C)
Intel Celeron G460 (1.8G,35W,32nm,1.5MB,1C)
Intel Celeron G465 (1.9G,35W,32nm,1.5MB,1C)
Intel Celeron G530 (2.4G,65W,32nm,2MB,2C)
Intel Celeron G530T (2.0G,35W,32nm,2MB,2C)
Intel Celeron G540 (2.5G,65W,32nm,2MB,2C)
Intel Celeron G540T (2.1G,35W,32nm,2MB,2C)
Intel Celeron G550 (2.6G,65W,32nm,2MB,2C)
Intel Celeron G550T (2.2G,35W,32nm,2MB,2C)
Intel Celeron G555 (2.7G,65W,32nm,2MB,2C)
Intel Pentium GGHz,55W,22nm,3MB,2C,rev.E1)
Intel Pentium GGHz,55W,22nm,3MB,2C,rev.L1)
Intel Pentium GGHz,55W,22nm,3MB,2C,rev.N0)
Intel Pentium GGHz,55W,22nm,3MB,2C,rev.P0)
Intel Pentium GGHz,55W,22nm,3MB,2C,rev.P0)
Intel Pentium GGHz,55W,22nm,3MB,2C,rev.P0)
Intel Pentium GGHz,55W,22nm,3MB,2C,rev.P0)
Intel Pentium G2020T (2.5GHz,35W,22nm,GT1,L3:3MB,2C,rev.P0)
Intel Pentium G2020T (2.5GHz,35W,22nm,GT1,L3:3MB,2C,rev.P0)
Intel Pentium G2100T (2.6GHz,35W,22nm,3MB,2C,rev.P0)
Intel Pentium GGHz,55W,22nm,3MB,2C,rev.P0)
Intel Pentium GGHz,55W,22nm,3MB,2C,rev.P0)
Intel Pentium G620 (2.6G,65W,32nm,3MB,2C,rev.Q0)
Intel Pentium G620T (2.2G,35W,32nm,3MB,2C,rev.Q0)
Intel Pentium G630 (2.7G,65W,32nm,3MB,2C)
Intel Pentium G630T (2.3G,35W,32nm,3MB,2C)
Intel Pentium G640 (2.8G,65W,32nm,3MB,2C)
Intel Pentium G640T (2.4G,35W,32nm,3MB,2C)
Intel Pentium G645 (2.9G,65W,32nm,3MB,2C)
Intel Pentium G645T (2.5G,35W,32nm,3MB,2C)
Intel Pentium G840 (2.8G,65W,32nm,3MB,2C,rev.Q0)
Intel Pentium G850 (2.9G,65W,32nm,3MB,2C,rev.Q0)
Intel Pentium G860 (3.0G,65W,32nm,3MB,2C,rev.Q0)
Intel Pentium G860T (2.6G,65W,32nm,3MB,2C,rev.Q0)
Intel Pentium G870 (3.1G,65W,32nm,3MB,2C,rev.Q0)
Intel Xeon E3-.4G,L3:8M,4C,HT,77W)
*Since Xeon CPU is not desktop CPU model, some feature may not able to work on this combination. For detail, refer to
Pentium GGHz,55W,2C,GT1,22nm,L3:3MB,rev.P0)
Pentium G2030T (2.6GHz,35W,2C,GT1,22nm,L3:3MB,rev.P0)
Pentium G2120T (2.7GHz,35W,2C,GT1,22nm,L3:3MB,rev.P0)
Pentium GGHz,55W,2C,GT1,22nm,L3:3MB,rev.P1)
0802 GO 麻烦高手,帮我挑一个比较适合的,
qq_m 发表于
只要是1155接口CPU都可以上,最多就需要升级BIOS
怎么样刷BIOS的,我不懂,请赐教?
kendyxman 发表于
果然是高手啊,现在的WIN7是不是已经不需要刷主板了,直接用激活软件就行了?
安装原版win7时,输入联想序列号 &6K2KY-BFH24-PJW6W-9GK29-TMPWP然后倒入联想证书,win7就自动永久的激活了。联想证书及导入方法,你可以百度一下,很简单的。把证书(一个文本文件)放在C根下,然后进入win7的命令窗口,键入命令 slmgr.vbs -ilc c:LENOVO.XRM-MS
首先我告诉你。迅雷多任务下载出错好大程度上是系统问题!因为我试过用服务器系统就不会出错!毫无压力下载。
上第2代的i3i5i7都可以,第3代的可能要更新BIOS
支持2代I3、I5.
你这个机子是系统和软件问题,迅雷下载对硬件要求非常非常的低,你就是用回当年的奔腾3都可以对付迅雷下载,我帮朋友弄了台下载机就是使用的ATOM n270处理器比你这个U差远了,运行一年多了一点问题都没有。你最好是把你的系统重新装一次,不要用那些Ghost版的,迅雷也不要用那些破解版的。
kendyxman 发表于
果然是高手啊,现在的WIN7是不是已经不需要刷主板了,直接用激活软件就行了?
下个 小马激活工具, 顺便问问,有什么好片的种子不,发个链接,嘿嘿
你先重装系统试试,不要装 GHOST 版的,装全新安装版的。装好系统、装好必要的驱动,不要装任何其他软件,特别是不要装各类“助手”“管家”“监控”“杀毒”之类的东西。只安装迅雷,你再下载试试。你这个配置下个迅雷不应该那么高的占用
奔腾386 发表于
你这个机子是系统和软件问题,迅雷下载对硬件要求非常非常的低,你就是用回当年的奔腾3都可以对付迅雷下载...
我另外一台主机,同样是1TB西数硬盘,8G内存,同样的系统WIN8.1,不是GHOST版的,主板是B85,CPU是奔腾的G3250,同时下迅雷五十个种子,没压力
你不会把板子也换下
支持键盘翻页 ( 左右 )&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阅读正文 :
有容乃大!三星17寸i5独显笔记本R780评测
编辑:陈晨
笔记本电脑作为台式电脑的衍生产物,其设计初衷完全是出于商务便携所需,至于性能显然不能像台式电脑那样尽如人意。不过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不断更新强大,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虽然移动配件产品基本上是以桌面产品为基础进行改造,性能相对而言也不能凌驾于桌面产品性能至上,但是对于常规使用的用户而言目前主流笔记本的性能已经完全可以满足移动办公需求了。不过,用户的需求永远是决定产品发展的主要因素。
显然对于众多的游戏玩家而言,普通的笔记本电脑根本不能满足大家娱乐的需要,虽然目前主流的笔记本基本可以胜任当下较为流行的几款网络游戏,但是对于许多大型3D游戏而言根本无法流畅运行,于是众多具备强劲性能的处理器和显卡以及超大屏幕的全能笔记本也相继涌现来满足游戏用户所需。
三星 SAMSUNG NP-R780-JS01CN笔记本
今年年初,Intel最新采用30nm工艺的移动版酷睿i系列处理器的出现显然成为了众多游戏用户福音,其智能的管理技术、双核四线程的设计和先进的工艺让低耗高能可以完全融入到高性能笔记本中。此外NVIDIA最新GeForce GT 330M系列独立显卡也完全将集成显卡的性能远远的抛之于后,成为一款强大游戏笔记本的利剑配置。
三星&SAMSUNG&NP-R780-JS01CN笔记本参考配置
处理器型号
Intel&酷睿i5&520M(2.40GHZ/双核四线程/32nm/3MB&L3)
主板芯片组
Intel&Ibex&Peak-M&HM55
标配内存容量
尔必达&4GB&DDRⅢ-1066
三星&HM500JI&500GB(SATAⅡ&5400RPM&8MB)
NVIDIA&GeForce&GT&330M(40nm/1GB/128bit/DX10.1)
17.3英寸&16:9&LED背光&高亮防眩目
屏幕分辨率
1600&X&900
笔记本重量
裸机2.58kg/整机2.86kg/旅行重量3.31kg
39.6mm&x&411.4mm&x&272.8mm
IEEE&802.11b/g/n、蓝牙2.1+EDR
3个USB2.0+1个e-SATA接口
SD/MMC/Memory&Stick/Memory&Stick&Pro/xD&Picture
15针D-SUB/HDMI
6芯锂电池&4400毫安时
Windows&7&家庭高级版&32-bit
130万像素摄像头、17寸超大高亮高分显示屏、高性能独立显卡、全尺寸键盘、e-SATA/HDMI接口、全球联保
我们驱动中国笔记本频道此次评测的三星R780笔记本便是这样一款近似于顶配的全能笔记本电脑,除了Intel酷睿i5处理器和NVIDIA最新GT 330M独立显卡外,17.3英寸的超大高亮显示屏也成为了该本独具特色的亮点配置。另外,4GB的双通道DDR3内存完全可以满足目前游戏平台所需,500GB的硬盘对许多影音高清爱好者而言也算提供了较大的存储空间,只不过性能或许会随5400RPM的转速而受到略微的影响。对于一款如此高配置的笔记本而言,散热设计显然是个巨大的设计问题,不过好在这款笔记本的尺寸足够的大,所以在热量的散失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这样一款主打性能牌的笔记本到底有多么的强悍,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我们的评测,在此我们也对三星的相关送测人员表示感谢!
#p#第一页:全能骑士本评测#e#
外观解析(一)
大家都明白红色寓意着什么,如果是一款体积小巧的超轻薄笔记本采用红色为主色调的话,那么我们往往会把它当作是专为女性所设计的。不过,这款拥有17.3英寸大块头的家伙显然不是将红色作为用户性别区分的标志,而是代表着游戏激情和强劲性能!这款三星R780笔记本在材质上采用了时下较为流行的钢琴烤漆,银灰色的曲线条纹印衬在透明亮洁的漆面下,整体看上去非常的具有美感,女性化设计的色彩还是非常浓重的,不过这对于年轻人而言只不过是一个美感的评判,与购买对象的定位无关。在A面的中间偏左方,银色的SAMSUNG三星logo用极为简洁的平面方式印嵌在漆面上。边角设计方面,三星R780的棱角立体感非常强,没有采用圆润的或者直棱的设计方式,而是采用非常中性化的手笔来塑造整体的外形。整体来看,三星R780不具备丝毫商务本的金属冷峻和暗淡凝重风格,相对而言完全是针对年轻人设计,完全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产品。
&最大开合角约为125度
&机身闭合正面观
&A面上的三星logo
我们将三星R780的屏盖翻开,来看看人机界面的样子。从用户的使用体验出发,人机界面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感受,所以在设计上如果非常的独到花哨,反倒很有可能会背离用户的使用习惯,譬如掌托、触摸板和键盘所对应的位置,快捷键的安置方式等等。三星的BC两面设计可谓非常的简洁实用,首先屏幕的窄边式设计非常符合用户的观赏感受,并且不失美感,对于已经非常厚重的全能本而言,这样细节也会起到关键作用。三星R780同样采用了目前极为普遍的下沉式转轴设计,所以接口的安置还是以两旁为主。在显示屏的正上方是一个130万像素的高清摄像头,其实在互联网完全融入生活的当今,摄像头对于一款笔记本而言已经是非常普遍的配置,不过良好的成像效果和较快的响应速度还是该摄像头值得称道的优点。
&17寸超大显示屏
屏幕下沿上的三星logo
&130万像素摄像头
&显示屏边角
其实,17.3英寸的显示屏还是三星R780最需要描述的部分,其超大的可视范围必然给用户提供了极好的观赏感受。整体16:9的显示比例完全符合目前高清影视的显示图像比,这对于早已厌倦超宽黑边的电影爱好者而言无疑是种解脱。该显示屏所采用的高亮LED背光源显示屏不仅可以在节能的同时提供更好的显示亮度,此外镜面层也为显示色彩的还原提供了非常好的效果。的分辨率也可以称得上是高分屏了,对于目前仍旧占据主流一席之地的19英寸桌面显示器而言,的分辨率对三星R780而言也得甘拜下风。
#p#第二页:外观解析(一)#e#
外观解析(二)
在键盘区域的正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三星R780的电源按键、电源指示灯和音响声道,严格的说,三星R780的该处设计并不是非常时尚,反而带有古老浓厚的&乡土&气息。
电源键和音响声道&
键盘区域的外围和掌托部分采用了同A面相同的材质和风格,而在使用时我们对此种材质的触感也抱有好感,不过同A面的设计一样,唯一不足的就是容易留下指纹痕迹。
&R780享有全球联保
工作指示灯&
三星R780的键盘采用了超大全键盘的设计方式,键帽的尺寸相对超轻薄笔记本大了许多,这对于输入时所带来的舒适方便还是非常明显的。经过我们的试用发现,三星R780的按键偏软,弹性较小,键程适中,使用时误输入的几率极低,并且长时间录入无明显疲劳感。此外,我们可以看到三星R780的键盘最具特色的是保留了普通笔记本所不具备的数字键盘,对于众多游戏中定义快捷键而言,数字键盘无疑是致胜的关键所在。
&分岛式键盘
&数字键盘区
触摸板部分,三星R780采用了不同于掌托位置的磨砂材质,这样的设计更好的增加用户使用时的手感,此外,在触摸板区域的四个边角还设计了四个指示灯,作为时尚元素的同时可以方便用户在黑暗的环境中快速定位触摸板的位置。
#p#第三页:外观解析(二)#e#
我们接着再来看三星R780的接口设计,应该说,一款全能本一般是不会吝于接口设计的,所谓的全能至少在兼容性上要做到全能,所以三星R780的接口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全面的。
&机身左侧接口
&机身左侧接口
&机身右侧接口
我们先来看机身左侧接口,从上至下分别为:安全锁孔、电源适配器接口、15针D-sub(VGA)视频输出接口、RJ45高速以太网接口、HDMI高清视频输出接口、e-SATA兼USB多合一接口、USB2.0接口、音频输入输出以及目前已经较为少见的Express card槽位。其中新旧两种视频输出可谓三星R780为影音用户提供了非常方面的兼容方式,并且e-SATA的引用为USB3.0普及之前做好了高速传输的过渡准备,而Express card插槽显然也是为外接扩展设备保留了余地。
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发现,在机身的左侧基本上已经覆盖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所有能具备的接口了,那么接下来机身的右侧又能有什么新鲜东西呢。其实在三星R780的机身右侧只不过剩下两个USB2.0接口和DVD刻录机托盘位置,由于是全能机型,一台DVD刻录机也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在风头已过的上网本时代,这个部件看起来是那么的久违。
在机身前侧,三星R780还留有了多合一读卡器槽位,这对于目前的笔记本电脑而言也已经是一个必备的部件了。由于下沉转轴的设计,所以机身后侧显然已不能再安置接口,不过这里依旧是散热通道出风口非常不错的安置地。
&机身前侧读卡器
&机身后侧转轴
&机身后侧风道
其实,不能小看接口的设计方式,这里面其实含有一定的学问,往往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不人性化设计会给用户带来不少的麻烦。譬如RJ45网线接口的设计,三星R780将其安置在左侧,而许多笔记本会安置在右侧,我们日常使用时也会发现,网线接入往往会给USB鼠标使用时带来动作上的影响。还有譬如光驱一般都是安置在右侧,鲜有安置在左侧的笔记本,这些其实都是用户在使用时能够感受到的人性化设计的细节所在。
#p#第四页:接口部分#e#
如果只是将过多的精力来探讨外表显然有点废文之嫌,而对于一款笔记本而言,外在的东西是讨好用户的东西,而内在的东西是能够让用户的放心的东西,所以我们将对三星R780进行简单的拆解,对象则放在可升级部件部分。我们首先我来看一下电池,对于一款17英寸外加独显的笔记本而言,能耗上肯能要比普通的笔记本大一些,所以对于电池的续航能力也应当是非常看重的,三星R780采用了6芯锂离子电池,容量为4400毫安时,在屏幕亮度始终的情况下可以连续工作3小时左右,而对于体形这样庞大的笔记本而言,电池单独使用的时间并不常见,所以我们往往依靠的是外接电源适配器。
&4400毫安时
&电池电量指示灯
三星R780的电池设计非常人性化,电池本身具有电量检测功能,只需要按动电池上的电量按键即可显示当前电池内剩余的电量百分比。我们通过电池上的铭牌也可以看到,该电池电芯来自于韩国,而组装则是在中国国内完成的。
接下来我们用螺丝刀分别将笔记本底部的盖板打开,其中两部分分别为笔记本的硬盘区域和内存区域,其中三星R780所采用的硬盘为其自家产品,型号为三星HM500JI,容量500GB,转速为5400转每分钟,拥有8MB高速缓存,采用SATA二代接口,支持NCQ技术,其实这是一款已经面世有一段时间的产品了,在后的性能测试部分我们将为大家展示其性能表现。
&三星笔记本硬盘
&尔必达内存
内存部分,三星R780采用的日本著名的尔必达原厂内存条,DDR三代产品,工作频率为1066,单条2GB,共两条组成双通道。尔必达的内存在业内可谓相当知名,其也是业内诸多新技术的创造者,并且原厂颗粒也提供给像金士顿等一线内存大厂制作成顶级内存供玩家超频使用。而三星R780选用原厂内存作为标配,其稳定性和性能表现不言而喻。不过在这里小编非常不解的是,硬盘采用了三星自家的产品,而内存却为何不同样选用三星原厂内存呢?在这里也算是给大家留一个小问题。
&建兴DVD刻录机
&采用SATA接口
#p#第五页:简单拆解#e#
整机规格测量
接下来我们将对三星R780的整体规格进行测量和称重,其中厚度部分我们使用电子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由于三星R780的厚度并不均一,所以我们通过测量选定最厚位置和最薄位置分别进行读取。
&键盘键帽尺寸
&机身最薄处
&机身最厚处
重量方面,我们将裸机重量(不配电池)、整机重量(配有电池)和旅行重量(配有电源适配器和电池)三种情况分别进行称重,当然由于体形如此大的笔记本在重量上显然也会呈现一个巨无霸的数据。不过相对于20多年的笔记本而言,这个重量无疑是小巫见大巫,况且用户在选用大型笔记本时往往看重的是其性能,而对其体形和重量已经不在考虑之内了。
#p#第六页:整机规格测量#e#
常规性能及高清解码测试
对于全能本而言,有句话或许最能形容其强大,那就是穷的只剩下性能了,为了能让大家见识三星R780的性能表现,我们将性能评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包括:常规性能测试、高清解码测试和游戏性能测试。其中常规性能测试主要通过我们常见的测试软件进行测试,数据相对而言较为抽象,当然经常关注的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数值来了解性能的相对值。高清测试部分,主要看三星R780在硬件解码方面所表现的状况,其实这个环节不用测试我们大概也有个结论了,毕竟对于NVIDIA最新的GeForce GT 330M独立显卡而言,高清解码显然是不能难到它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展示,给高清影音爱好者一个比较确切的论断。游戏测试部分则选用2009年和2010年最为流行的几款代表做进行测试,我们选用了CAPCOM(卡普空)和UbiSoft(育碧)公司旗下的几款代表新作,其中包含了《街头霸王4》、《生化危机5》、《鹰击长空》、《细胞分裂5》、《刺客信条2》五款游戏,接下来我们开始测试过程。
常规性能测试部分
CPU-Z信息显示
CPU-Z信息显示
Everest硬件信息检测
Windows7系统自带分级评定分数为5.9分,整机性能可见十分强大
wPrime用来测试CPU多线程下的处理性能,成绩非常棒
Fritz Chess Benchmark通过模拟国际象棋部署来测试CPU的性能
平均传输速率并不是很理想,但是突发传输速率却非常的高,整体测试时没有任何噪音,并且平滑的曲线充分证明了该硬盘的稳定性(测试时已经开启AHCI即NCQ功能)
CPU单线程得分3103分,多线程为6795分,该性能已经超过同频桌面三核处理器的得分
3DMark Vantage在的分辨率下得分为P2823
PCMark Vantage总分为6075分
硬件解码测试部分
&&&&& 硬件解码测试部分我们分别选用编码为1080P和720P的高清片源进行测试,播放软件为Windows Media Player,通过实际播放我们发现,NVIDIA GeForce GT330M可以非常流畅的对视频进行硬解解码,资源占用始终低于5%。
720P格式《波斯王子:时之刃》
&1080P格式《钢铁侠2》
#p#第七页:常规性能及高清解码测试#e#
游戏性能测试部分
&&&&& 游戏性能测试我们将作为性能测试的主要部分,其中我们分别将5款游戏的显卡设置采用默认设置,而后将分辨率调节为,然后进行测试,截取分值作为第一次测试的结果。之后我们再将分辨率调节为800X600进行测试,看帧数的提升程度,以及整体的性能表现。其中,《街头霸王4》、《生化危机5》以及《鹰击长空》本身具有性能检测程序,所以我们将通过自带的测试程序进行评定,而其他两款游戏则通过截图软件读取帧数。
&&街头霸王4
分辨率下测试程序显示60帧左右,运行十分流畅
分辨率下测试程序
平均帧数为57.29,分数为9382,级别为B级
我们调节分辨率为800X600,帧数提升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依旧为60帧左右
最终结果为59.70帧,总分10134,A级
&&生化危机5
该测试程序分为DX9和DX10两个版本,所以我们分别进行了测试
DX9.0C的测试结果为B级,平均36帧
DX10.0的测试截图,与DX9.0C的成绩基本一致
最终 DX10.0的评分为B级,平均35.7帧,与DX9的结果相差甚微
接着我们在800X600的分辨率下进行了测试,帧数提升非常明显
800X600 DX9.0C的测试结果为S级,平均帧数达到了100.8帧
同样800X600分辨率下DX10与DX9的帧率相差不是很大
800X600分辨率下DX10的最终得分也为S级,平均帧为95.4帧
&&鹰击长空
下的显卡设置参数
默认所有特效均为高
DX10特效则为低
运行效果演示十分流畅
测试结果为最高帧数149帧,平均帧数为61帧
&&刺客信条2
刺客信条2游戏显卡设置参数,初抗锯齿外,其他所有特效默认均为最高,分辨率为
游戏运行效果图
游戏运行效果图
800X600游戏运行效果图,帧数略有提升,但是相对较小,其中特效的级别是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
平均帧数为30帧左右
&&细胞分裂5
除分辨率为外,其他参数均默认为最低
游戏的资源消耗非常惊人,整体运行流畅程度一般
分辨率下效果图
然后我们将分辨率降为800X600,与刺客信条2不同的是帧数提升非常明显,当然画质的下降也非常严重
仅能用勉强看来形容,但是超过50帧的速率已经不在有卡顿的感觉
#p#第八页:游戏性能测试#e#
功耗与散热测试
对于高性能的全能笔记本而言,功耗显然会比普通的集成平台笔记本要大,我们常用的集成平台笔记本往往采用60W输出功率的电源适配器,而对于全能本,满载往往要高于这个数字。为了给大家解开高性能笔记本在功耗上的表现我们使用功耗测量计对三星R780在待机、空闲和满载三种状态下的功率进行监测,来看看在与台式机性能表现不想上下的笔记本上将有一个什么样的功耗状况。
除了性能是直接反映笔记本优良的标准外,散热性的良好与否不仅说明笔记本的设计是否到位,也同时决定了笔记本工作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同时对用户的使用感受和使用安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三星R780的C面和D面划分为六个区域,其所有的区域均为使用者在操作电脑时所能接触到的位置,然后我们通过非接触式电子温度计对笔记本在空闲和满载两种状态下的温度进行测试统计。
&非接触式红外温度计
&正面区域划分
&背面区域划分
三星&SAMSUNG&R780笔记本空闲温度测试
单位:摄氏度&&测试环境温度:27℃
三星&SAMSUNG&R780笔记本电脑满载温度测试
单位:摄氏度&&测试环境温度:27℃
结果还是让我们感到非常满意的,严格的说,超过四十度的发热对于用户而言已经是非常明显的感知了,尤其在夏天,周围环境相对干燥炎热的状况下,人体对发热物体所产生的热量极为排斥,不过作为一款配置较高的全能本而言,有此可观的散热性能还是非常不错的。
#p#第九页:功耗与散热测试#e#
评测总结:
业内针对笔记本用户的统计调查显示,超过70%的用户对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性能表示不满,他们非常渴求更高性能的笔记本电脑,虽然目前以低电压版本的酷睿为首的笔记本产品逐渐扩展超轻薄的市场领域,但是性能却是用户眼下最最需求的东西,而超轻薄笔记本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多数用户所需。当然前面只是画外音,看起来与一台庞然的全能本关系并不明显,不过性能作为一台电脑工作最主要的指标还是不能被够忽视的,原本看似够用的电脑其实往往并不够用。
我们回到三星R780身上来,显然移动版酷睿i系列处理器和独立显卡在高性能演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拥有双核四线程的i5处理器在性能上甚至已经超越了目前仍旧在售的老构架的桌面高频四核处理器,从这一点我们也能清楚的认识到智能技术的在当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外移动版的NVIDIA独立显卡在发热和能耗上并没有给三星R780笔记本带来负面影响,满载仅仅不超过55W的功耗让我们见识到了在性能强大的背后不一定必须要付出更多的电能,至少在节约能源环保意义上,移动平台是值得推崇的,毕竟全能的三星R780相对同性能的桌面平台更加具有效率。
对于许多注重娱乐的玩家而言,三星R780无疑非常具有诱惑力,超大屏的震撼显示效果,流畅的游戏体验,高清影音娱乐更是不在话下,从前面的整体测试来看,R780已经完全可以替代普通桌面电脑扮演全能多媒体电脑的角色,从而轻松满足用户的娱乐需求。
编辑推荐:
鉴于三星R780在外观设计、接口设计以及性能的全面表现,我们驱动中国笔记本频道编辑一致认为三星R780全能笔记本值得推荐。
推荐理由:
性能出色;接口丰富;超大高清屏幕;散热表现良好;较台式电脑功耗低且价格合理。
#p#第十页:评测总结#e#
责任编辑:陈晨
厂商投稿 产品评测/网站合作/010-84383 友情链接:029- 京公网安备55号
Copyright@
驱动中国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星note5主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