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晨师教育的姓张的小学语文课文 早晨男老师讲解的更好?

一线语文老师的感悟:我们教语文,我们在教什么?
语文备课大师――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一线语文老师的感悟:我们教语文,我们在教什么?
  从教十余年,我始终是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这方天地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幸福着“语文”的幸福,悲伤着“语文”的悲伤,快乐着“语文”的快乐,追逐着“语文”的追逐……然而语文课程改革整整进行10年之后的今天,我仍然要追问:我们教语文,我们在教什么?   叶圣陶先生曾说:“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应该指导的事情就少有工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学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上,我领学生不厌其烦地学着一篇又一篇课文,味同嚼蜡地分析、讲解、感悟着一些学生一读就懂或根本就不需要懂的伪问题,落实着“教参”上的一个又一个所谓的知识训练点;为了得高分,我让学生重复着一张又一张雪片纷飞的语文卷子,还美其名曰:为你好。课堂上充斥着“少慢差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在低效甚至无效的脑力劳动中流逝着。而我们似乎也麻木了,习以为常地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语文课。不知诸位同仁是否与我有着相似的感受?   如果现在让我回答,教语文最要紧的事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让学生大量阅读、大量背诵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头等大事”。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时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中国的文学大师几乎无一例外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茅盾背过《红楼梦》、鲁迅从小背下《纲鉴》;辜鸿铭背下37部《莎士比亚》、杨叔子幼年熟背《四书五经》、杨振宁熟背《孟子》……”(摘自孙双金《13岁以前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几千年的语文教学之道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13岁以前是记忆的黄金年龄,15岁以后人的理解力慢慢上升,记忆力慢慢退化。根据这一规律,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以记忆为主,海量阅读海量背诵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经典诗词。我们不能错过孩子们黄金般的诵读年龄,错过了这个阶段,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永远与这些精神食粮擦肩而过。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和太多的无奈做着太多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事情,而疏于对学生课外阅读和背诵的重视和指导。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惯性思维和从众心理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每天要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大量纷杂的事务性工作,有太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太缺少闲适和从容的心境去学习思考钻研学问。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被浮躁裹挟着,随帮唱影,走大众路线。惯性思维和从众心理使我们天经地义地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教语文或语文只能“这样”教。“这样”教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语文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最应该做的事情没时间做,“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学生”。   不能否认,课程改革以来有些老师也觉得大量阅读和背诵积累是必要的,可是囿于学校和有关部门僵化的行政意志及现行课堂教学的统一规定,也只能是非主流地倡导推荐,真正横下心来用大块时间去做并且有实效的并不多见。      二、教材篇目和时间分配       我曾在3、4、5年级做过一个调查:新学期开学一周之内,中高年级有近一半的学生(甚至有的班级超过半数学生)已经通读过他们要花费一个学期学习的语文课本。精读课文每篇要用上2到3课时完成,略读课文要用1课时完成,一个学期下来,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这一本书中的三十几篇课文中打转转。当然,我们在语文课上要教给学生如何精读课文,还要教一些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但是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还是“少慢差费”,成本的确太高了。如果对教材进行重组(姑且不谈教材自身存在的问题),“组块”式或“单元”式教学,不但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其实,这样的尝试已经有人在做了,山东韩兴娥老师用两周的时间领学生学完一册教材。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引发了“语文课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遨游。”而事实上,学生在校的阅读时间实在少得可怜。因此,我认为,无论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是从汉语言学习的特殊性考虑,小学阶段都应该进一步突显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重要地位,应该整合掉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学科,腾出更多的时间保障学生在校的读书背诵时间。      三、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可是,课改这么多年了,又有多少学校一直在认真做阅读背诵这件事,又有多少学生真正达到了145万字和160篇(段)的标准呢?为什么会如此?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语文学科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单一滞后。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一纸考卷定优劣”的观念仍然在很多地区很多学校占主导地位。评价方式不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师只能每天在那里辛辛苦苦地“捡芝麻”――为了平均分而努力奋斗。虽然苏霍姆林斯基早已指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想提高班级的平均分,老师们最便当而又效速的办法还是在题山卷海中反复“骨碌”。通过“多阅读”来提高分数的办法,毕竟还得下慢工夫出真力气,费时费力见效慢。   以上三方面高耗低效的顽疾目前依然没能得到根治,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如果语文课再这样上下去,将永远得不到根治。积重难返的语文教学的“大手术”到底应该从哪儿开刀呢?我认为:从烦琐的分析感悟中解脱出来,不必课课精讲,赢得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背诵积累。使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爱上读书并成为习惯,海量诵读。也许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那么写字、作文、听说训练就不重要了吗?非也!都很重要,但手术总得有个下刀的地方吧,阅读是上承写字下启作文的关键环节,从这儿下刀,也许真能妙手回春也未可知。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教师的情怀
教师要有育人情怀
教育回归到原点,那就是教书育人。这本来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可是经过功利化的肆虐,似乎一切都变了样,教育往往成了教学的代名词,孩子们的思想发展成了目前校园非常突出的问题。
家长走进学校,不问孩子品德如何?似乎这是次要的,绝大多数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如何?究其原因,也很简单,孩子的成绩高低决定了自己花费多少钱。在这样一个物质还不怎么丰富的社会里,有时,一户家庭全部的收入也不够自己的孩子上学,整日里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品德方面,还处于蒙混状态之中,这无疑增加了孩子教育的难度。
如果你是细心的老师,就会发现孩子们愈来愈难教育,他们的父母亲很少管,整日里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各种不好的品行也就自然而然的滋生了。更可悲的是,大多数人都在谈如何挣钱,这时候,有些人整天为钱而四处奔波,有些暴发户却暗交桃花,弃家庭于不顾,离婚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单亲家庭,孩子的认识都会很无奈,甚至看待生活都非常的灰暗。
难怪许多老师感叹,现在的小毛孩太难教育了,说不行,不说又不行,只要孩子有点风吹草动,整个社会都会炸开了锅。教育主管部门也罢,学校也罢,老师也罢,谁也不敢惹麻烦。既然家长要孩子的分数,只能拼了老命的赶着孩子学习,至于学习为什么,老师会说,将来考个好学校,家长会说,吃得苦中苦,将来才会有福享。
在办公室里,我们经常会见到老师在大声呵斥孩子,抱怨孩子,而教室里,孩子的眼睛度数在进一步加深,校门外,家长们还在那儿指指点点。一切都靠着分数这个命根子运转,不亦悲乎!社会评价学校才不会管什么平时如何,更多的关注最后考了几个重点高中、大学?愈多愈好!似乎只有这些,自己把孩子送进来才放心,打心眼里畅想着孩子的未来。
人呐,总是好事多磨,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里去磨练,偏偏自己的孩子不争气,更是不明白,叛逆也就成了主旋律,这时候,家长只能吃着苦黄莲咽在肚子里,无话可说。
每次从教室门前经过,孩子们大多数在埋头苦干,很少有老师在旁边鼓励指引。至于班会课,那纯粹是一种形式,往往都被班主任所教的学科代替,孩子们很难认识自己,他们得到老师口中最多的话,常常是一定要把分数考好,千万不能给老师、父母丢脸。
我常常会孩子们一个不变的问题,那就是你来干什么的,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都是学习的,至于学习为了什么,孩子们一脸的茫然。
做班主任的时候,我不喜欢单纯的谈分数,更多的以班会课、黑板报为主阵地,以平常谈话、日记书信为主要方式,跟孩子们谈人生,谈如何生活,谈如何跟人相处,结合一些身边的例子,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没想到孩子们还挺懂事的,他们过去即使是调皮大王,也会不由得收敛起来,认真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学习。
有许多孩子即使工作了,远处的喜欢通过QQ进行聊天,近处的就喜欢到办公室里谈谈,我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至于手边的孩子,他们只要跟着上一两堂课,都不忘问我要QQ和手机号码,有什么问题都会来向我咨询,我觉得做教师还是挺幸福的。
我坚信,没有育人的情怀,教师又很谈什么完整的教育?
(大海无边的博客)
教师的情怀
人们常把教师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古往今来,教师承载着教化人性回归、推动文明演进的历史重任,是一项令人尊崇、令己骄傲的伟大事业。
  令人尊崇,是这个职业,把先进的知识和文明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一代又一代风华正茂的青年,用自己苦心修行而来的优雅品质时时处处塑造一颗颗纯真、向上、有力的年轻人的心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令己骄傲,是待到桃李满天下之时,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从三尺讲台退役之后,看到自己的思想与梦想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身上得到了升华与传承。教师是社会文明的设计者。
  教师职业的伟大,并不是说它能改变人类历史的命运与进程,而是说可以造就一批又一批能够主宰和改变人类历史与文明进程的人。这个职业充满着期待、渴望、理想与热情,又有亲情、友爱、道德与智慧的交织;这个职业满含着对人的关爱、包容与忍耐,还伴随着对己的陶冶和历练。这个职业必须要身在高处:观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听时代的涛声跌宕起落,思人生的道路大道通行,感青春的色泽斑斓多彩。
  教师,应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悲天,是对历史法则的审度,对自然规律的窥探和对人类命运的前瞻;教师因悲天情怀而志存高远,因担忧危难而身先士卒,因渴望安宁而奋发有为。悯人,是对英雄先烈的感恩,对迷途少年的谅解和对知识青年的栽培;教师因悯人情怀而自律,因包容迁就而厚德,因体恤民生而不朽。
  悲悯情怀,既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更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既要有“燃烧自我,奉献光明”的无私,还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淡定。悲悯情怀,不能只是旗号和愿景,而应成为大学教师修身立命的根本,这就需要漫长的苦行锤炼、经营感悟,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改革创新,其核心就是要担负起神圣的使命、光荣的职责和永恒的追求。
  造就人才是大学老师的神圣使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要传播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积淀的精华之道,譬如为人要讲求君子之道,做事应遵循礼仪之道,思维须服从中庸之道;授业就是要传承以科技为主要标志的近代文明和先进技术,是对已知领域的精细化研究,对未知领域的无畏探求,以及对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升级;解惑则是要解答青年思想中关于成长的每一个进程,比如人类文明前进的轨迹,人生成长的方式,以及关于青春的每一个烦恼和疑问,等等。
  完善自我是大学老师的首要责任。
  《左传》有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所谓立德,就是要树立为人处事的楷模;立功,是要建立震古烁今的事业;立言,则是讲究要有佳作传世。作为大学教师,古人讲的“三立”,便是要求我们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学会做人,就是要始终立于道德的最高点,肩负起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重托,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结晶成人类文明崭新的成果;学会做事,就是要始终处在育人的最高峰,以高远的视野开启事业的大门,用稳健的脚步和坚强的心灵笑对疾风骤雨抑或万丈光芒;学会做学问,就是要始终站在学术制高点上,满载着灵感、执著和坚强,沿着科技信息时代的花环筑成的栈道,高歌勇进,从容前行,在科技创新的时代洪流中探知真理、思考人生、激流勇进、独占鳌头。
  “真善美”是大学老师永恒的追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科学求真,是教师追求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必须把惟真务实的理想信念贯穿于思想的全过程,杜绝虚假、伪装,脚踏实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有所建树和成就。求善是心灵净化的历程。人文求善,能让心灵遵循自然法则的运行,不断追寻和超越人类文明衍进的宏业。青年时期,一个善意之举可以挽回潜在而又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一颗善良之心,能提升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幸福指数。美是一种心灵感知,更是一种创造力。青年教师应该把追求高雅文化和增强对美的感知力与创造性,作为自我修养的一门学到老的重要课程。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坚信:一个有鲜明时代感和强烈事业心的青年教师,定然不会辜负时代所托,谱写民族和历史新的华章。一个尊师重教的校园,定会成为锻造拔尖人才的摇篮;而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定然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优秀民族。(作者:贾强)
一个语文教师的浪漫情怀
有这样一些人:交替、更迭着,存在于你生命的某个阶段。他若优秀,你随他受益,你若成功,他因你圆满。他永远是你生命中的铁打营盘,你永远是他作业线上的似水流年。他和你,皆因对方的存在,留驻那些成长的片段----他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老师。
语文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听说读写的规律,而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体验。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重走教师成功的听说读写的路的过程。“言文合一”教语文。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途径在于构建“二有”课堂(二有:教“有意义”的语文,“有意思”地教语文)。怎样做到“二有”,那就需要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
一、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
当教师从知识的圣坛步入与学生的平等行列之中,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乃至于荡然无存的时候,教师征服学生的唯一法宝便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知识储备、审美情趣、思想品味、生活态度、感悟层次、交流能力,这些都可能成为教师个性人格魅力的展现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听其言、信其道”。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学问的杂家,不但要“渊”,而且要“博”,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才能游刃有余。同时必须消化吸收,将“千载之思”融于自我,具有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的独到见解与感悟,对纷纭的世界有自己敏锐的态度与信念,更有属于自己&也属于学生的全面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得起教师的重任,才能不使自己沦落为“教参的奴隶”,才可能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真正体味到教材文本的魅力所在。&&&  
二、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
1、教师是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如新课程的诗歌教学,我们把美读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从而使自己走进诗歌中,直达情境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 
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位置是学习中的一员,&读书,有教师的声音;讨论,有教师的参与。当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的意见只是一个学习者的意见,不是标准答案,更不能强求一律。合作学习,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促进,这不仅具有教学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合作学习,使师生变成了伙伴关系,学生头脑灵活,接受新的信息快,不会受经验的左右,有开拓创新精神;教师的知识渊博,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师生可以取长补短,教师必须寻求和学生一道共同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力求双赢。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与激励者。
在与学生课堂的相处中,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和称赞学生,用鞭策、激励和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建立自尊与自信。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提高、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文课的独到与快乐,让学生在充满激情和新鲜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在教学中,我常采用下列方法激励学生:首先是破题激趣,先声夺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达到这一点,老师就必须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年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课程魅力四射,自身乐在其中,受益无穷,学习欲罢不能。其次是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如一些看似很枯燥的说明文,学生不愿意看,可引导学生说,学生对说感兴趣,自然就想说,想说就会多说,多说就得到多的练习。练习越多,自然就会说得越好。其三,是练出趣,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如:我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后,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几个练的环节:诗海拾贝——诗配画——画赋诗,在诗海拾&贝中让学生说出诗中含颜色的诗句,在诗配画中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当一回画家,在画赋诗中让学生当一回诗人,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学生的诗情,画艺在练&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大大的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
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去走近学生,亲近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组织者。教师应走下台来,时刻关注学生的一切,学生的学情,学生的秩序,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交流的方式等,此时的教师可以是一个主持人,引导学生陈述意见,畅所欲言,见仁见智。教师用主持人所特有敏捷的思维、机智的语言,去激活学生,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但教师又不等于主持人,这要求教师能高屋建瓴,进行恰当的点拨,积极引导;不时巧妙的对错误进行校正而不是对学生的错误随声附和;巧妙的引导使学生很快走出误区使教者轻松,学者愉快。这就要求教师有开阔的视野,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和对&生活的新鲜感,并把这种感觉带进课堂,融入讲授,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保持一种思维的张力,面对纷纭的世界,进行深入的思考。老师更是睿智的,能给学生以启发,能使学生茅塞顿开,领悟人生的真谛。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活而不乱,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与引导者。
四、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
我追求纯洁而宁静的生活。校园的纯净安详,我喜欢。读书的闲散舒适,我喜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我喜欢。“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我更喜欢。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授者的圣坛上走入师生平等的阅读行列中,是一个进步,是一种新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语文教师要用语文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博学多才,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去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无论是否被接纳,是否被认可,在内心深处,不否定自己,相信自己,心态平和的追求自己的进步,默默的进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出人不意,顺己心意,用能力证明自己在努力,这是一个高素质的语文老师应该做到的。
&作教师需要有一点浪漫的情怀。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艰难而漫长,没有一点浪漫的情怀,没有追梦的勇气岂不是要半途而废?耐心何来?爱心何在?专心、恒心何以稳固?她们来自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确切理解、对教育使命的不抛弃不放弃,来自我们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来自我们对光明前途的信心,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那点浪漫的情怀。&
&汪国真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抱持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
  ——在吉林大学法学院2009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姚建宗
  亲爱的法学院各位新同学:
  大家好!
  在这金色的丰收的秋天,你们满怀着对于四年之后法律学业的大丰收的热切期待,满怀着对于法律职业人生的企盼向往,来到了地处我国富饶的东北平原的吉林大学法学院,来到了你们人生和事业的新起点,开始了你们人生和事业的新征程。作为吉林大学法学院的院长,我谨代表全院近3千名师生员工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于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无论来到吉林大学法学院的这个决策是你们自己独立做出的还是你们在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做出的,今天,我都要特别郑重地告诉各位新同学:你们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和英明的重大决策!你们加入的是一个有着光荣的、辉煌的成就、英才辈出而在国内外均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与社会声望的法学院!你们加入的法学院既是我国法学教育的重镇之一也是我国高层次法律专门人才的摇篮!所以,作为法学院的院长,我要代表全院师生员工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于你们的正确选择,向你们表示最真诚的祝贺!我也相信各位新同学在今后还将不断地读到我们法学院各位校友——比如这次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物”的谭彦法官——的事迹。这些信息将进一步地向你们确证,你们确实进入了我国一所名副其实的法学名校!
  各位新同学,能够进入吉林大学法学院这样的法学名校,你们确实值得庆贺!值得骄傲!值得自豪!但是,作为法学院的院长,也作为老师,更作为当年也曾在这里学习过的法学院的校友,今天,在这里,我还想特别地提醒各位新同学,迈入大学的门槛,对于各位新同学来说,的确意义非凡:因为从此以后,与中学生相比,你们的身份和角色就发生了重大变化,你们已经是大学生,也是成年人了,你们理当现实地承担起自己的生活责任与社会责任。同时,大学的四年,将是你们致力于专业学习,为个人的人生和事业进行初步的规划与布局的四年,你们当然应该认真而严肃地思考:作为吉林大学法学院的新同学,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来对待和度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以及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来对待贯穿我们自己整个人生的生活与职业?
  各位新同学,作为90后的一代,你们很可能对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的动机大惑不解,也很可能认为我在小题大做,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把轻松的事情弄得太沉重了,甚至你们也都很可能认为我是无事找事给大家增加心理负担,等等,等等。总之,你们很有可能并不把我提出的这个生活态度问题真正当一回事。但是,我要告诉各位新同学,我今天这样的一个以“抱持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的演讲主题,这样的一个严肃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做了法学院院长我才应景式地想到的,也绝不是灵机一动而即刻显现的,而是已经有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思考:
  当我在课堂上,注意到我们的同学失去了对知识的热爱与渴求,而是敷衍塞责地应付式地出现在课堂、甚至在课堂上睡大觉的时候,我在想“你们为什么这样?”
  当我知道我们的一些同学不认真读书而是热衷于用父母的金钱到处请吃请喝并煞有介事地辩解说自己在培育社会资源的时候,我在想“你们为什么这样?”
  当我看到一些同学不好好读书,诚实考试,而是依靠各种作弊等欺骗手段得到高分数,或者干脆依靠有职权、有金钱的父母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要求我们的老师给予高分数的时候,我在想“你们为什么这样?”
  当我看到一些同学极端自私自利而从不考虑集体的公益,漠视自己的任何社会责任,根本不关心别的同学的学习与生活境况的时候,我在想“你们为什么这样?”
  当注意到一些同学的言谈举止所表露出来的对于学校、学习和知识的非常的不屑,而满嘴蹦出来都是各种时髦的社会词句,俨然是混迹社会多年而见多识广的社会老油子的时候,我在想“你们为什么这样?”
  我相信,诸如此类的这些现象和同样不解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所见与所思,也是我们全院老师共同之所思,更是我们所有做老师的人们心中挥不去的忧思与疑虑。
  所幸,两个偶然的事情使我对这样的“为什么”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一天早上,我进行跑步锻炼后回到家看新闻,在选择电视频道的过程中我忽然注意到中央电视台某个频道有一个公益广告的两句广告词:“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见此,我心中为之一振!于是,我也就回想起2007年9月,我邀请在英国进修时的合作导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Tim
Murphy教授来我们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院讲学,在讲学结束之后的晚宴上,Murphy教授非常认真而严肃地问我:“你的学生中究竟还有多少人是理想主义者?”当时的我一时语塞,我也全然不知他这一问的用意。随后还是他在饭桌上给了我一个意味深长的解释性说明:“理想主义代表着未来。”思虑及此,我对同学们中所存在的上述现象的“为什么”也就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那就是:我们的同学如今比较普遍地缺乏理想主义的精神质素。所以,对于我今天给各位新同学所提出来的“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人生与职业”的问题,我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建议,那就是“抱持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
  我确信,对于各位新同学而言,抱持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以这样的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立场来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人生与职业,意义重大。首先,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将使我们的同学满怀着对于新的生活与未来人生的美好期待,并以积极的态度来规划和调整个人的人生与生活的方向,珍视和珍惜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事业的职业荣誉。其次,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将使我们的同学更加懂得生活本身的美好和我们将要从事的职业的神圣性与正义性,从而善待生活、善待我们的职业。再次,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将使我们的同学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姿态参与生活,以乐观豁达的心境来品味生活中的一切成功与失败、美好与丑陋,不抱怨生活,更不自暴自弃地抛弃生活;同时,从一开始就自觉地逐渐涵养自己的职业修养,锤炼自己的职业人格,严守作为法律职业人的人格的高贵与尊严。
  我理解,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体现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一种优良的生活态度,这就是热爱生活、诚实守信,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他人、不欺骗社会、不欺骗自己的职业。
  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体现的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艰苦努力,奋力向上,认真读书,勤于思考,脚踏实地而不好高骛远。
  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展现了一种现代性的人际交往态度,它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独立、自主,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互帮互助与宽容忍让,而谴责人与人之间的人格贬损,社会交往中的尔虞我诈。
  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体现了一种良好的社会与个人关系的现代观念。理想主义的情怀始终与个人的社会公益心和责任心相联,它将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与回报作为首要考量因素,而不是一心向社会索取与掠夺;它表达的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没有怨恨而只有感恩的社会良心。
  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表征了一种健康果敢的行动立场。它要求我们理性地对待生活、人生与职业上的各种挫折和失败,对于生活与职业原则的坚守始终持之以恒、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而勇往直前。
  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现在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各种社会不公明显,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屡受挫折和打击。所以,各位同学肯定会认为,理想主义确实是美好的,但在我们的现实面前也是将要碰壁到头破血流的;与其如此,难道还不是现实些的更好?
  坦白地说,这种看法也不是全无道理。但这种看法的局限在于,它所看到的只是暂时的短期私利,而没有考虑到人的生活的久远与人生和职业的长时段的整体状况。其实,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扪心自问:“你是真心愿意跟一个心胸狭隘、长于斤斤计较、只关心自己的点滴私利的特别注重现实的人打交道呢,还是愿意跟一个心胸宽广、宽容大度、公益心和责任心始终在个人私心之上的理想主义者打交道?”所谓“人还是现实些的好”的根据就显得非常的脆弱,其理由也就非常的不充分了。如果我们都诚实一点,那么显然,我们绝大多数人很可能还是会认同理想主义不仅仅值得尊重,更值得提倡和践行,只不过我们中的相当多的人很可能只是希望别人都是理想主义的践行者而自己做现实主义者而已。而一般说来,做如此之思而且做如此之行的,基本上都是或者都应该是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打滚多年而事事投机的人们。
  但是,抱持这样一种心态的绝对不应该是我们的同学和你们的同龄人!因为你们是青年!青年就应该有青年人的精神风貌和朝气!尤其是作为像吉林大学法学院这样的国内法学名校的学生,我始终认为,老成持重而暮气沉沉绝对不应该是你们的精神面貌!极端自私而漠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绝对不应该是你们的品性!世故圆滑而八面玲珑绝对不应该成为你们的行为方式!投机取巧而一心一意算计私利绝对不应该成为你们的处事格调!因为你们作为新中国新时代的青年,责任重大!因为你们作为这个特别的时代的青年,必须做国家和社会的使命而勇于担当!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曾经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李大钊也曾指出:青年的运命,就是中华民族的运命,青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坚信“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他强调说:“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李大钊先生更是鼓励广大青年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十位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崐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所以,他满怀深情也不无忧虑地讲:“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这是前辈们对我们的青年所提出的殷殷希望。作为吉林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你们真的应该谨记先辈们的教诲并努力而践行之。于是,始终抱持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就显得特别地重要。
  首先,抱持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我们的同学就有必要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快乐地求知,快乐地学习。始终以生活为动力,以职业为取向,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当你满怀着对生活的热情、满怀着对职业的向往的时候,你的学习都是快乐的,你的生活都是阳光的。我国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胡适先生和蒋梦麟先生在1920年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中,特别地强调大学生要过的三种生活的首要的生活就是“学问的生活”。他们说:“我们希望现在的学生充分发展这点新发生的兴趣,注重学问的生活。要知道社会国家的大问题决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能够解决的。”希望同学们谨记这教诲。
  其次,抱持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我们的同学就必须热爱生活而始终求真,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检讨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求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诚实、要诚信,对自己、对父母、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要真诚,对生活、对人生、对职业要真诚,须知一切依靠欺骗与投机的小伎俩所获得的一切都是迟早要付出高昂代价的。求真,不应仅仅表现在学习知识方面,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在人格的锤炼上,应该体现在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上。只有真诚,你才能得到真朋友;只有真诚,你才能获得真友谊;也只有真诚,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也只有真诚,你才能具有真正的人格和尊严。所以,各位同学,你们的求真,其至高至大者,旨在形成和维护真正高尚尊贵而有尊严的人格!而这,是你们应该时刻不能忘记的,也是在吉林大学法学院这样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所应该不断地去涵养的。早在1933年,任鸿隽先生在一篇题为《烦闷与大学教育——在南开大学第十一次毕业式演说词》中就明确指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就是有了学问,于社会也不见得有什么益处。古人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我们现在教育的口号,应该是:先人格而后技能。”诸位在法学院学习法学理论、获得法律知识、领会法律方法、熟练法律技能,而最为要紧者当为修得作为法律人的人格!
  再次,抱持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我们的同学就应该始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人生和职业中以一颗宽容的心向善和求善。向善和求善也是一个人的基本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的修养与教养的体现。向善与求善,主要涉及的也是一个人对待他人、对待社会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所以,在这里,我特别地想向同学们表达的就是,大学生活首先是一种集体生活,能不能过、怎么样过这样的集体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生活与职业人生都至关重要。希望我们的同学在大学生活中以“善”待人,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相互理解、合作共赢、彼此共进,要真正地理解和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我们的同学在大学生活中应该以“善”待事,关心集体公益,关注社会民生,理解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服务,增长社会阅历,对我们的社会多一分真正的了解和理解,少一分抱怨和苛责,多一分服务与奉献,少一分索取与享乐。
  为了更充分地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再来回顾和回味几位大师的睿智见解。1920年,同样是胡适和蒋梦麟两位大师,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中所告诫大学生要过的生活中的另两种就是:“团体的生活”和“社会服务的生活”,我想他们的用意不言自明吧。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1943年专门写了一篇针对大学生学习的文章——《处群的训练》,他在文中讲到:“从前北京大学常有同班同斋舍同学们从入学到毕业,三四年之中朝夕相见而始终不会交谈过一句话。它们自己认为这是北京大学的校风,引为值得夸耀的一件事。一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学校里同学们相视,不但如路人,甚至如仇雠,偶遇些小龃龉便摩拳檫掌,挥戈动武。”对此现象,他大声质问:“受教育者所受的教育如此,何能望其善处群?更何能望其为社会组织的领导?”为此,他提出了增加团体合作的活动和进行处群的训练。这确实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们深思。同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在1934年发表的《在总理纪念周上的讲话》中也对大学生们这样说:“由过去服务经验,得两教训:(一)知人与合作。无论在政界、学界、社会救济事业中,均常感到事事缺人——所谓中国人多仅在数目,而处处缺乏适当人材。故现最急需者即‘知人’:知人之能力,知人材之来源。但有时已有人材,而不能合作。考究其原因,据愚服务各种事业之经验及多年观察所得,不外‘私’、‘伪’二者——此为缺人及不合作病象之两大原因!所谓私,即只为个人利益着想,忽略‘事’及团体利益。政治上、社会上许多问题胥由于‘私’。”而“此表面与事实不符,即是‘伪’。”
“(二)认‘事’与达观。……应只认‘事’理,只为‘事’努力,不能顾一般毁誉。是非虽无标准,但浸久自渐确立。希望诸同学,现在即开始准备:(1)认识人,注意各种专门人材,并如何使大家合作,养成因公忘私精神;(2)认‘事’(此点在学校练习为最好机会),对任何理论时事,皆求认识分析事之本身,就事实来下评论。再培植个人志向,同时注意磨练自己,使有不屈不挠毅力。”我想,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大师们所谈到的这些浅显道理,依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牢牢地记取并具体参照而实践之。
  当然,我们的同学也很可能有重大的疑惑:当今社会就是非常讲究现实的,抱持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我们还能够适应这个社会吗?而且,社会现实似乎也实际地在一再地强化同学们的这种担忧。但我要说,这种疑惑和担忧虽然看似有道理但其实并不真实。
  理想主义并不仅仅是本身美好而已,它也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的基本现实。因为理想主义是人与生俱来的,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性之中。试想,假如我们的现实社会真的就如同学们所疑惑与担忧的那样“现实”,即私利至上而无人关心他人和社会公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尔虞我诈彼此算计、只讲自己的享乐而不管不顾社会责任,那么,汶川大之后我国人民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人性的高贵与尊严、那种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三鹿奶粉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等等被揭露出来之后整个社会所发出的那些正义声音,又该做如何解释呢?实际上,假如真是如我们的同学所疑惑和担忧的那样,现实社会已经普遍地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已经是极端个人主义盛行而毫无公益与社会责任观念了,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这个社会早就崩溃了。但我们的社会现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恰恰表明,我们的社会依然还是由理想主义做观念和价值支撑的一个正常社会。
  而且,我所谈论的理想主义,也并不是那种不顾现实的空想主义。真正的理想主义始终是立足于现实的,它不是好高骛远,不是脱离实际,而恰恰是脚踏实地地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的积累开始的。
  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把理想主义的情怀化作为认真读书、快乐学习、诚实考试、关心和帮助同学、热心公益、爱护集体、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等具体的行动!我希望各位同学都乐观生活、积极向上!我希望各位同学始终精神焕发、朝气蓬勃!一句话,我希望各位同学始终抱持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与职业情怀!
做有人文情怀的老师
——北师大培训感悟
重庆滨江实验学校&&
初夏的五月,怀着喜悦的心情,我踏上了去北师大学习的道路。由于此次培训是南岸区教委举办的首届骨干教师研修班,是一次高层次的培训。教委及学校领导寄予了每位教师殷切的期望,希望我们能带着求知的欲望在北师大浓浓的学术氛围里摘取教育教学的成果,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我们南岸的教育事业。为期两周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参观,让我深感作为一名教师所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梁启超先生有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励志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而培养出优秀的青年正是我们这些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为我们进行培训的许多教授专家在讲座中都明确指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养。而教师的素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正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自己所任学科的知识,不断地去探讨知识结构,系统的掌握基础理论,了解该学科最新成就及发展趋势。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会游刃自如,灵活掌控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要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及广博的社会知识功底
教师要学习一些与自己所任学科相互关联的学科知识以便使自己的教学能触类旁通,引导学生辨证的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激励学生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可体现教师教学上的广度和深度。
三、具有健全的人格及相当的育人能力
一位专家指出: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家外企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薪酬也高,所以有很多高学历的人都来应聘。一群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我有点急事要出去十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都说没问题。经理走了,年轻人闲不住,在老板桌上东翻本翻。十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这位老总认为,一个有好习惯的员工,就是一座金矿,有这种人格魅力的人一定可以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是的,当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的人格魅力便会自然得到提升。这群年轻人后悔莫及,感慨万千地说:“我们长这么大,就很少听过别人的东西不能乱翻。”其实,良好的习惯就是健全人格的牢固基础。
学习知识非常重要,培养人格更为重要,更能决定他能不能勤奋学习,把知识服务于人民,所以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一个没有健全人格的老师是教不出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要有相当的育人能力,要善于发现,思考,抓住一切机遇,利用一切空间,创设多种氛围为育人服务。
我聆听了十位专家的讲座,我深深感悟:没有与新课程合拍的教育理念,没法教;没有丰富扎实的德才学识,教不了;没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的进取精神,教不好。作为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教师”,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老师:
一、无条件接纳每一个学生
魏书生说:“孩子坐在我们教室里,我无权选择,唯一选择的就是我的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我用了100种方法都不能让这个学生改变,我会寻找第101种方法。”
曾经有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我并未因此放弃她,反而利用课余时间反复地给她讲解,不断寻求适合她的方法。虽然没有大的转变,但她仍取得了一些进步。我抓住一切时机,经常以表扬激励她。后来,由于她家搬回成都老家,三年级结束后,这名学生转学了。假期里她给我打来电话,感谢我对她的教导,同时发来一条感谢的短信。这件事让我对自己的教学生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三年的点点滴滴,为她付出的屈指可数,孩子却能在离开后想着我。那条短信深深震撼了我,仿佛不经意间播下一颗春天的种子,却意外收获了整个秋天。也正是那条短信让我从此坚定了爱的教育,抱着不放弃的信念,以一颗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每一个孩子,所以我保留它至今,让它时时提醒我抱着爱的信念走上讲台,用爱心去浇灌一棵棵幼苗,用关爱去帮助一个个孩子健康成长。
二、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刘可钦校长说,她理解的尊重的内涵是宽容、信任、理解、接纳。
这次学习回校上班的第一天,有学生没看见我,就问别的老师:段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她不是说今天要回来给我们上课吗?孩子纯真的话语温暖着我的心房,当我们面对一张张天真可爱的小脸,作为一名教师,你会因为他回答不出你提出的一道问题而严厉谴责他吗?你会因为他一个不经意的错误而当着众人的面大声责骂他吗?你会因为他一时贪玩好耍忘记完成你布置的课堂作业而惩罚他反复抄写数遍吗?
一位知名教师曾说:“教育事业说到底是爱的事业。”我想,爱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要用爱去孕育教学的“温床”,温暖每一名学生。古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在学生心目中撒下的是宽容、信任、理解和接纳的种子,我相信,你也会收获到更多的“尊重”果实。
三、在新课程中追求教育智慧的提高
如今的教师面对的苦恼有很多,例如:所教班级差生多,课堂乱,学生之间的问题永远也解决不完;家长不配合;上课找不到激情,与同事的关系难处等等。面对这样的难题,教师该如何调整呢?刘可钦校长从教师的角度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寻找工作中的幸福:“笑着做老师,蹲着看学生,乐着看同事。”
她用三句话概括出教师要由教书匠走向研究型,这样就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追求教育智慧的提高。
许多老师都说以前的学生好教,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究其原因,改革开放使学生走出了狭窄的圈子,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广,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们会要求在教学中与教师平等对话互学,如果教师依然用老套的方法教育学生是行不通的。因此,新课程强调师生和谐的关系,而一个有着教育智慧的教师会无条件接纳、尊重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做学生们喜欢的老师。
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在十位专家的引领下,体验到教育的春风扑面而来,更加坚定我用宽容的心态、期待的心情、欣赏的目光、喜悦的心情走进那些稚嫩而又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做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
要有朴素的教育情怀
2012年我的四个愿望
2012年我有四个心愿。第一个是中国教育回归朴素。我们的教育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但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教育“油彩”越来越厚、“口红”越来越艳、“脂粉气”越来越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朴素的教育就是真教育,扯下标签,拒绝炒作,告别华丽,愿2012年是中国教育回归朴素年。
第二个愿望,中国校园恢复宁静。校园应该是宁静的,问题是现在的校长和老师是否真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尽心教书、潜心育人呢?无止无休的验收、迎检,花样翻新的特色模式,耗费了多少人力、财力、精力。学校不断地被折腾,喧嚣中教育没有了。我认为越是宁静的校园才越有真教育,愿2012年每个校园都能成为教育的一方净土。
第三个愿望,中国教师收获幸福。紧张的生存压力、残酷的应试教育、冷落的人文环境,让教师无法感受幸福。当来自外面的职业痛苦暂时无法改变的时候,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悲观过是一天,积极乐观也是一天,我们选择什么?愿2012年中国教师都能够从容淡定、乐观豁达。
第四个愿望,中国孩子享有平安。本来我应该说让孩子完善人格、获取知识、体验快乐、享受成长,但是过去一年有那么多的孩子因为种种事故而花季夭折,尽管绝对人数只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极个别,但是每个生命都是高贵而无价的。如果连孩子的生命都失去了,何谈教育的价值。愿2012年每个孩子都能平平安安。我希望这四个愿望在20 1 2年全部实现。
教育,朴素最美
我特别提出朴素最美,当然是有针对性的,现在的教育太不朴素了、太浮躁了、太花哨了。教育本来是很朴素的事,但现在有些校长动不动就弄成辉煌的事业,不少局长校长一门心思想的是弄点动静,引起轰动效应。于是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蓝图一个比一个宏伟,三年打造名校的豪语满天飞,还有什么国内领先、国际地位的教育强县、教育高地之类的豪言壮语,真是雷霆万钧、震彻环宇。不是说政府不应该规划教育前景,但是你是否真的能做得到,是否是浮夸?还是先做再说好不好。
教育的浮躁还表现在不少校长爱讲这个理念、那个模式,包括各种数字的办学理念,比如说321办学模式、452课堂模式之类的,还有各种词语命名的某种教育,等等。还有名师打造,教育本是一个不动声色、潜移默化的过程,现在名师居然可以像模具在机械上制造一样咣当一声就打造出来了。还有林林总总各种课题,国家级、省级、市级,动不动就提出来什么模式、率先创立了什么什么,这种提法太多了。我再举个例子,诚信考试,那不是应该的吗?可是却先弄一个签名宣誓,把媒体搞来摄像,弄得很悲壮,好像那些学生不是进考场,而是进战场一样。
教育要回归朴素,我认为是凭良知做事,用常识质疑。有些东西很假,不需要很高的理论水平就能判别,凭常识就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
反对假特色
年初我发表了《想办没有“特色”的学校》,这个特色是打引号的。关于特色,我的完整观点是:第一我不反对特色,第二有特色的当然好,第三没有特色也不要紧,第四特别反对假特色,第五特色是经过实践和时间积淀而成了,不能速成。
现在好多特色其实并不是特色。你弄书法教育,我搞剪纸教育,你人人都拉二胡,我就搞一个学西班牙语从娃娃抓起,好像就是特色了。还有一种教育服务应运而生,到学校帮着提炼、梳理、总结所谓特色,弄几个别人没有的概念特色就出来了。真正的特色不能速成,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所谓需要实践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现在好多特色恰恰是说出来的,为了彰显特色,达到品牌,请专家来梳理提炼。所谓需要时间是说,特色需要一种长期的坚守、历史的积淀,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现在好多地方要求各学校申报特色项
目,这个事很荒唐,还没有做就要你申报。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办三、五年的学校最好免谈什么特色,更别说三年达到名校的口号。
由特色自然会想到品牌,这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所谓品牌是和市场联系的,它本来是个企业概念,做大做强之后,唯有抢生源,但这个话是不能公开说的,这有悖教育公正和均衡。
学校当然要办好,但这不是“对外”的为了什么“品牌”什么“市场”,而是“对内”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只要孩子在学校能够享受每一个老师的爱,只要孩子能够喜欢每一堂课,并且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学校没有“特色”没有“品牌”没有“市场”又有什么关系!
朴素比“特色”更美丽,良心比“品牌”更珍贵。孩子的心灵和他们的未来,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
我鄙视这样的“名校”
现在的名校太多了。其实名校诞生的“潜规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有的新建学校之所以一夜成名,大致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建校之初,不择手段四处挖优秀生源,包括重金“收购”优质生源,然后以“泪水加汗水”的野蛮方式大搞“应试教育”;到了毕业年级,学校又以各种方式“分流”,强迫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自愿转学”——用比较“学术”的说法,叫“去分母”;升学考试的时候,又巧妙地作弊……于是,第一届毕业生“一炮走红”,学校名声大振;然后学校通过媒体大肆炒作,宣称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如何“以人为本”,如何“素质教育”,还归纳出一些“数字化”的经验,比如突出一个什么什么,狠抓两个什么什么,落实三个什么什么……第二年招生的时候,学校门前自然人头攒动,家长们带着孩子打破脑袋往里面挤,学校便百里挑一地择优录取(高额学费当然一分不少),这样,学校便步人“良性循环”,于是“名校”诞生了!
如果你给这样的校长谈陶行知的“真教育”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他会笑你“太天真”和“过于理想化”。在这些校长看来,只有“狠抓死揪”才是教育;升学率就是学校的一切!学校就是靠这成名的。为了这些,可以不择手段地收购优生,撵走差生。当然,这些话他绝不可能对着摄像机说。
我从心底鄙视这样的所谓“名校”!我经常跟老师说,我们之所以光荣,不是我们阿Q式的自我安慰,我们教的学生是有的老师不愿意教的,我们陪着他们成长,真的是非常光荣。
做孩子不怕的校长
什么是好教育?我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把孩子放在心上,随时想到孩子。
3????2012329?
然后我就坐下来又接着聊,结果曾国华聊不下去了,他感慨地说,如果在其他地方,有的校长可能会这样做,他说同学抱歉,我现在忙,我把这个事处理完了再处理你这个事。我说,此时此刻学生最重要,她要请校长给她妈妈写几句话,肯定还是犹豫过的。她只有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她最重要。我做校长的一个目标就是做孩子不怕的校长。平时经常有学生到我这来借两本书或者聊天。有时打开门,门框下塞了很多信,跟我说心里话。把孩子放在心上,它不是一句空话。
把孩子放在心上,要包括成绩不好的学生。黄力这个孩子成绩很差,有时违反常规,比如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四年前的5月12日那惊天动地的一刻,他的表现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当时我们学校几千学生很快就疏散到操场。他的教室在四楼,黄力走到二楼,突然想到班上有一个女生腿脚不便,是小儿麻痹症患者。他马上反身拼命地往回挤,走进教室背起那个同学再往下跑。我在全校表扬他,让同学向他学习。现行教育体制背景下,一个孩子的分数就是他唯一的光荣或者耻辱,这是个标签,掩盖了孩子的人格、孩子的善良。像这样的孩子平时很少体验到尊严感,我们要把孩子放在心上真不是一句空话。
我经常在想,怎样的学校是我满意的学校,其实标准很简单,一是孩子每天在学校快乐,二是孩子们在学校有收获,做到这两点,这个学校就好。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喧嚣、纷繁,我们就和孩子在一起,陪伴他们成长。认真地把每堂课上好,认真地把每个班带好,让每个老师成长。每当孩子向我跑过来的时候,我都不由得怦然心动,甚至热泪盈眶,教育就是要有这样朴素的情怀。
让师生享受教和学的幸福感、成就感
我们学校生源很复杂,学生之间差别太大。为了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我们在初一、初二主要是开很多选修课,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特长所在,或者说个性所在;到了初三,根据学生的意愿和他的人生规划,我们搞了预培班,如音乐特色班、美术特色班,尽早地进行一些职业规划教育,主动给职业高中输送优质生源。我们搞一年以后觉得还是很有成效的,至少学生们上课不打磕睡了,有些学生坐得住了,有事情做了。开始家长不同意,我们就给家长做工作,给家长写信。我们向家长提出:你希望学校为你们的孩子开设怎样的课?把家长拉进来,家长提了很多意见。我们还征求家长的意见:你愿意承担怎样的课程?这些家长很多都是打工的,在某一方面是能工巧匠,比如摄影、烹饪、理发等,他们完全可以给学生上课。
课程改革不是非要办成特色,主要是考虑孩子的需要,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课堂改革就是把教的过程渐渐变成学的过程。
教师一定要有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和尊严
我经常跟老师讲,知识分子是一个非常神圣的概念,是沉甸甸的一个称呼。我们有没有知识分子的学识、操守、气节、风骨?举一个例子。我刚去做校长的时候,第一次升旗,我看见学生站得非常端正,后面的老师站得一点都不端正。当时我跟老师们讲,什么叫良知,什么叫言行一致,如果给学生讲的都是我们不屑、不愿意去做的,这叫什么教育?后来我要求我们的老师都站中间,给学生做示范。从那以后,升旗仪式成了我们学校的一个亮点,每次审队体育老师先审老师的队列,然后对全校同学说,
&“向左向右看,以老师方队为准向老师
们看齐”,一语双关。我们的老师现在唱国歌和学生唱得一样神气。所以良知它不是个大概念,它就体现在细节中。
我常跟老师们讲,教师专业成长我的体会是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记住这四点,坚持五年想不成功都十分困难。
我给老师们讲过一个寓言。一个印度大师他有一个弟子特别喜欢抱怨,大师要他去买盐,盐买回来以后,叫他抓一把盐放在水杯里,然后把水喝了。他问弟子味道怎么样?弟子说很苦。他说,你把剩下的盐倒进湖里面,再尝尝湖水。弟子这样做了,他问味道怎么样?弟子说很新鲜。有没有咸味呢?弟子说没有了。
大师就说,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盐,不多也不少。我们体验到多少痛苦取决于我们把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所以当你痛苦的时候,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拓展胸襟,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个湖泊。
教师要有教育家的情怀
“四维”互动“阳光大课堂”
中国的发展在教育,教育的发展在教师。中国和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发人深思。学校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教师具备怎样的职业人格?这些问题关乎中国教育以至中国的将来。
一、现实的沉思
事例一:中日少年15年的较量。1992年,中日两国的100多名孩子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草原参加一场探险夏令营,孙云晓一篇《夏令营的较量》引起了关于中日教育的一场大讨论,时至今日,15年过去,孙云晓认为:“15年前暴露的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尚未解决,还有的问题比原来更严重了。我们依然是输掉的一方。”
事例二:用韩国“脑力”战胜中国“体力”。《参考消息》日发表韩报文章——《用韩国“脑力”战胜中国“体力”》。主要观点:根据美国政治学家理查德.罗斯克兰分类,世上有两类国家,一是“体力国家”。一是“脑力国家”。前者指靠制造业过日子的国家,后者指靠研发、设计、营销谋求发展的知识型国家。跟中国开展“制造业白刃战”没有胜算。唯一获胜的方法乃是,占领附加值高地的上头,居高临下地利用中国,即以我们这个“头脑”指挥中国这个“身躯”。
事例三:苹果公司“创”而不“造”赢利丰。2007年8月7日《参考消息》登了一篇名为《苹果公司“创”而不“造”赢利丰》的文章。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苹果公司生产的MP3
、MP4等产品,我国是最后的产品组装地,这些产品都帖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出口到世界各地,其零售价为299美元。其中,所有零件、劳动力成本为110美元;美国销售和物流成本75美元;剩余的114美元就是苹果公司产品创造出来的价值。其中,日本创造的价值为26美元,我国创造的价值接近3美元,韩国公司所增加的价值甚至还不到1美元。而在114美元中,苹果公司靠创意和设计获得80美元,其他各个生产环节分配剩下的34美元。
事例四:关于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两个错误的预言。中国教育代表团的结论:美国的初等教育已病入膏肓。可以预言,再用20年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美国教育代表团的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丢在后面。两家的预言惊人一致。但,都错了: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00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
&美国教育承认孩子各有各的天赋,并且让学生竭力张扬自己的天赋。我们只承认一种,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日的一封公开信。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日,随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中国人追逐世界科学高峰的努力再次变成了一种美好的愿望,而“钱学森之问”也再次激发了国人不懈的思考,类似“珠峰计划”等一些尝试性解决方案开始涌现。
为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连续刊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樊蔚勋教授《议钱学森之问》一文,以期与大家分享一种思考的同时,亦能唤起更多有识之士的探讨,不论问题的答案究竟如何,只要我们始终走在思考与实践的路上,彼岸就将不再遥远。
清华大学数学系董金柱,他是从燕京大学(美国基督教会办的,今北京大学未名湖校址)转学来的,数学主干课程常常50多分不及格。董金柱午睡时间长,起床时睡眼惺忪地对说:“我要发明一个微分方程,囊括世界上所有的真理。”这说明,董睡梦中仍在不停思索。原来毕业后20多年,董只发表了2篇论文,数量少之又少,但质量很高,国外称之为“董氏定理”。中国科学院已把发明“陈氏定理”的陈景润从助理研究员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也把发明“董氏定理”的董金柱从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董当时虽然知识不足、50多分不及格,但敢于高高站在前人知识之上、俯视检阅知识,做了海阔天空的科学幻想,这可能是历史上所有杰出发明创造人才的共同特点吧!
  钱伟长也经常用孔子的话来教导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为培养杰出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孔子的“思”可以扩大理解为,高高站在前人知识之上,俯视检阅知识来观察问题,并且海阔天空地提出问题。董金柱如果长期停留在学习前人知识、50多分不及格的水平上,那就会“思而不学则殆”,一事无成。董以后在大学里担任数学教师20多年,对前人知识了解透彻了,不屑于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小修小补,不屑于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仍旧保持了学生时代就已经有的“高瞻远瞩”思维的优点,虽然没有发明出囊括世界上所有真理的微分方程,但终于发明了董氏定理。我国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而不思则罔”:从小学(书包越背越重)、中学(应试题海战术)到大学(1952年学习苏联培养执行型科学技术人才的模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余,“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能力不足;积累知识有余,开发智慧不足。
  总之,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科学文献讨论,做到渊(深度)博(广度)结合,重视探索研究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祖先智慧,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二、学校教育
最好的学校——有特色、有品位的学校
;最好的教育——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
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
既重科学精神,又重人文关怀; 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既重全面发展,又重特长张扬;
既重学生在校几年,又重学生一生发展。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知识就是这些。”
1.如何看待学校发展?
2.如何实现学校发展?追求生存与发展是社会组织不证自明的公理;学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教育的理想与使命而发展;
学校的管理理念是发展性管理;
学校教育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学校的需要与利益主体的需要之间找到结合点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双方之间的价值取向冲突是学校发展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不同利益关系人的利益不同,甚至在某些时候可能是矛盾的,因而对学校发展的要求不同,使得学校发展变得更加复杂。
3.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本义和目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学生发展的途径。学校发展是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结果。不要颠倒教育发展的结果与目标,高考中考是学生人生发展的一个个加油站,决不是人生最终的目标追求。
4.学校特色建设。创新决定学校发展力;特色决定学校竞争力。个性的人才需要学校的特色与特色的学校,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
三、教育家——优秀教师的职业人格
人格,就是做人的尊严、做人的格调、做人的境界。优秀教师的职业人格,就是要立志做教育家,要有教育家的情怀。优秀的教师要有教育家的情怀:应该不断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 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应该善于促使每一个学生成功,
应该能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教育视野,你关注的人和事,超出了你的学科、班级,你不仅关注自己的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学生的明天的时候;作为一名教师,不是用尽一切力量去搏“应试之名”,而是全身心地、不讲功利地去培育每个孩子的时候,你就开始具备教育家的情怀了。因此,教育家天然地具备“兼济天下”的品格。
教育家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1.洞察未来。一个教育家型的教师,必须是一个知道人类的过去,懂得人类的未来,经常仰望天空的人。他清楚地知道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知道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现实坐标和未来走向,知道未来的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公民,知道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为这样的公民准备什么?
2.超越世俗和功利。优秀教师,必须做先知先觉者。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大学生,而是造就人格健全的人才。我们到底给孩子准备什么?基础教育到底为孩子准备什么竞争力?到底准备让孩子走多远?我们不能把心理疾病携带者、精神病患者的后备者、犯罪分子的后备者、生活习惯不良者、没有学习能力者送进高一级学校里。初高中至少应该给孩子们准备四个方面的竞争力:中考、高考的竞争力,上大学的竞争力,找工作的竞争力,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的竞争力。
3.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自己的教育思想,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对教育价值自主选择的结果,体现在四个层次上:一是对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的选择;二是对当代主流价值教育的选择;三是对学科及学校传统价值的选择;
四是教师对自我的价值选择。 说到底,就是教师自身对教育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4.真爱孩子。
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在英国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在法国为了所有学生的成功,这些都体现了对每一个孩子的真爱。教育是对人的,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不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是无效的教育。
5.善于学习。我们要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一个教师如果不读书,他的知识不可能丰富,他的学养不可能深厚,他的思想不可能深邃。一个教师如果始终封闭在校园里,他的思维、见解肯定会受到限制,我们应走向社会。
6.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善待自己,化解委屈。
追求成功,不怕挨骂。委屈,就是“得到的”与“应该得到的”之间的距离;“得到的”是既成事实,“应该得到的”是我们自己的价值判断。用大的容器来盛放委屈,委屈变得越来越小;用小的容器来盛放委屈,委屈变得越来越大;既然委屈的大小是我们无法决定的,那我们就只好改变盛放委屈的容器了。用“难道山不过来,我还不能过去吗”的心态来面对委屈。
四、以教育家的情怀发展学校
教贵在度,学贵在悟!我们要教到学生能领悟的程度,抓住兴奋点——学生的长处,打造阳光课堂。每一样动物都有它的长处,你只要是抓住他的长处进行训练,加以发展就可以了。
成功的教育就是扬长的教育,提高适合学生的教育。
山东济宁市育才中学分校阳光教学模式——“学、导、动、评”:“学”是基础,“导”是关键,“动”是核心,“评”是动力。“阳光课堂”教学流程:情境构建
激活课堂——揭示目标 认知导航——自主学习 解惑质疑——互动探究 智慧共享——成果展示 拓展提升——多元评价 激励发展。
我们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把有问题变成没有问题),打造出阳光课堂(把没问题变成有问题)。我校实施的“四维”互动“阳光”大课堂课题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教育部规划课题。
近几年来,我校开拓创新,发展特色。创新决定学校发展力;特色决定学校竞争力。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是我们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比较突出的特色有两点:
一是开辟阳光生态园,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我校在校园里开辟了
“阳光生态园”,分成花卉园、蔬菜园、庄稼园等,分给各班学生自主管理。城里学生提供劳动工具,通过书籍或网络资源获取各类作物种植的有关知识;农村学生则利用对农作物特点相对了解、在校时间长的优势对生态园进行细致管理,让城乡学生形成了优势互补。
我校还鼓励各班把自然搬进教室,建立班级生物角。各班的生物角地方不大,但各种标本分门别类,花草鱼虫四季不断,学生关爱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致逐渐浓厚。
二是增设劳技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会生活。根据我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住校生比例大的特点,开设了一系列生活技能课。如洗涤课、烹调课、针线活课,教会学生钉纽扣、洗衣服、剪纸花、扎风筝等,多样化的劳技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创新。
老师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对教育充满热爱,深深扎根于教育第一线,做学校办学理念最直接的实践者,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涵最持续的体现者,
教育创新改革最关键的执行者, 学生成长历程中最亲密的陪伴者!
教师要有博爱的情怀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哪里缺少这种积极关心,哪里就根本没有爱。”《论语》中:“仁者,爱人。”的确爱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它可以起死回生。爱是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新一代接班人的需要。这种爱是超越血缘亲情关系之爱,超越友情之爱,是一种责任之爱。这种任责既是国家所赋予的,同时也是社会所赋予的,更是职业所赋予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就是在播洒爱,延续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爱发展的历史。
教育事业也就是爱的事业,对学生的爱,是大爱,是仁者之爱;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要扮演一种社会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权利与义务。“教师是太阳低下最神圣的职业”,之所以“神圣”是因为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作“经师”易,作“人师”难,若将两种角扮演好更难。作“人师”所付出的劳动是无形的、非功利的,无法用工作量、工资待遇来衡量的,这也是教师这一职业与其它职业最大的区别。只有爱才能唤醒所有沉睡的潜能,只有爱才能激发进取的意识,只有爱灵魂才能培养爱的灵魂。
作为师爱,它又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爱就是责任,爱就是尊重,爱就是宽容,爱就是民主。
这种独特而丰富的师爱在实施过程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爱要普照“众生”,浓烈炽热
教师的爱既非只有爱人才能分享的情爱,更非子女才能享受的母爱与父爱,它是一种普照“众生”的博爱。班主任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已学生,这些学生当中既有品学兼优的优等生,也有冥顽不灵、品行有待提高的学生。总之一个班级的学生情况是复杂的,作为教师你要爱那些优等生,也要爱那些潜能生,因为他们都是你的学生。赞可夫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只真心地去爱那些潜能生的班主任,才是真正有爱心的班主任。更值得注意的这种爱要像核裂变一样要浓烈而炽热,不能蜻蜓点水,做样子而已。事实上爱潜能生并不会影响你对优等生爱,也不会降低你在优等生心目中的地位。
我班有这样一名女同学,性情极其暴躁,稍有不如意就会暴发并且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多次与科任教师、同学发生冲突,以致于同学和科任教师对她就像躲避瘟疫一样,对她置之不理。作为班主任的我知道,她是我班的一颗定时炸弹,一但再次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更何况这样下去这孩子性格一直会偏执下去,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不利。为了改变她,我制定了一个长期计划。首先,我将她的父母请到学校进行了一次长谈,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了她性格形成的原因。她的父亲是一位警察,性格比较暴躁。她的母亲对她是百依百顺。她怕的父亲,因为一但做错了事情父亲就会揍她一顿。谈话后我对她父亲提出一个要求,从今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不能再揍,也不能再骂,父亲答应了我要求。此外我和她的父母讲了我准备改变她的方案,她的父母十分赞同。第二步,因为她的写作能力较强,语文成绩不错,我就作同学们的工作补选她为我的语文科代表。并且对她的日记每隔三天检查一次,每次检查完都写一段鼓励她的话并且每次批语都写几句改变性格的话。在第二学期她只和两名同学发生过冲突。在高二第一学期后半学期,我寻找机会准备让她和我发生冲突。在一次背课文的检查中我估计她没有背会,我就让她背,她站起来说:“我不会。”我装作十分生气的样子她说:“你脸真大。”这时她抬起头就很我吵了起来:“你说,谁呢?”“说你呢。你给我滚出去。”“出就出去,我还不想在呢?”说完从座位上冲了出去。她出去后,我和她父母通了电话,我继续上课。
这节课后,她两天没来上课,她父母给我通话,她在家里哭了两天,和她父母说:“老牛不要骂我脸大,骂什么都行,我肯定不会和他发生冲突,可他为什么偏偏就骂我脸大呢?”从她父母的转述中我知道她对自己的行为很后悔,但又不知道应该怎样收场。我告诉她的父母:“别着急,你问她想不想上学,如果想上,就让她给我打电话。”第三天早上,她给我打电话,只是哭什么也不说。我告诉她:“好了,别哭了,调整调整情绪,下午来上课。”这时她问了我一句话:“用作检查吗?你会把我的科代科撤掉吗?”我告诉她“,不用,你来上学就行了,但你要记住,这两天的课就是你为你的行为付出的代价,我不会撤你的科代表,但记住下不为例,如果和任何人再发生冲突,我不但要撤掉你科代表,还要将你开除。”下午她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学校上课。第四天,她在作业本中给我写了一个小条,上面写着:“多说无用,行动就是证明,谢谢你给我机会,我会努力的。”看着这个小条我会心地笑了,一年半的努力没有白费。后来同学们和老师都向我反映她的表现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当然这是我在教育过程中较为典型的一例,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陈述,但也正是这些事例坚定的了我的想法:只有用爱才能缝补缺失的爱,只有爱才能改变偏激,也只有爱才能改变人生。
第二、爱要理智而适度
教师之爱一是种理智的爱,它是以冷静客观为前提的。马卡连柯曾说:“我
的基本原则永远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赞可夫认为,只有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他们。教师应深深地喜爱学生所有的个性,去注意发现,加以肯定,并扶植和发展学生的性格和正当的兴趣爱好,特殊才能,而不应该将自已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处处求整齐划一,把学生模式化,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杜鲁门当选总统不久,一位想了解杜鲁门家庭生活的记者,特地造访了他的母亲。记者笑着对杜鲁门的母亲说:“您有一个这样的儿子,相信您一定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不错,但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感到自豪与骄傲。”记者问:“哪他从事什么职业呢?”杜鲁门母亲回答到:“他现在正在地里挖马铃薯呢。”杜鲁门母亲的做法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班主任的典范。
此外教师对学生爱要“亲而不狎,严而不厉。”如果失去了分寸,就失去了师爱。我十分欣赏“亦师亦友”“亲密有间”的师生关系,但这种师生观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这种尊重与信任又是建立在平等与民主的基础上的。
&&&&&&第三、爱要崇高坚定
师爱是崇高的,它是建立在职业基础上的爱,是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它
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爱并懂得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师爱不是那种缺乏同尚生活哲理而往往对孩子十分有害的本的爱而是由于深刻的了解人,由于知道一个人的一切长短而激发出来的明智,人的爱;是能防止轻率行径,并激励人行为诚实高尚的爱,是能教导人生活的爱。”因此班主任不必为你的付出是否能得到回报而忧心。
师爱不但是无私的而且应该是坚定的,班主任一定要突破一切困难坚定不移的不去爱自己一切学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乐,就是教师萨利文用爱创造的奇迹。一个一岁半就又聋又哑又盲的女孩,却能通晓5国语言,拥有14部作品,骑马、下棋、欣赏雕塑。这个奇迹的创造,就是源于萨利文坚定的爱,试想如果没有萨利文坚定的爱,也就不会有海伦凯乐的精彩人生。人们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会教的老师就是没有坚定的爱的老师,正如斯霞老师所说:
“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从内心涌现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的备课,认真地上课,细致地批改作业----置终日的劳累而不顾并自感乐在其中。”
第四、爱要形式多样
师爱要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情绪、性格、学习动机等原因进行灵活多变地
施予。一成不变,笼而统之必然实得其反。()
王坤庆教授:大学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文情怀
王教授报告的题名为《人文精神与大学人文教育》。报告由一个导言和三个问题组成。首先,王教授立足于哲学的视角从“唯科学主义的泛滥、教育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人的发展困境”三个方面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在当代复兴的背景,逐一阐释了“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的内涵”、“人文主义教育的历史演变”以及“人文主义教育的当代取向”三个问题。
王教授认为,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主义(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人文主义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发挥和弘扬,而科学主义强调对规律的认识、发现和遵循;人文主义侧重于向内的求善,而科学主义侧重于向外的求真,两者的和谐统一便是美。王教授指出,当前,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主要有“存在主义教育观”、“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人本心理学教育观”、“后现代教育观”等取向,而我国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则主要表现为“主体性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精神教育”等教育观。
王教授在报告中引用古今中外人文教育的成功案例,深刻指出了人文精神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王教授还表达了自己的人文教育观:解放学生,学会生活,追求崇高,完善人格。王教授特别指出,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更要有科学人文精神,树立现代教育观;可以不追求地位上的高贵,但一定要追求精神上的崇高。
教师的五种职业情怀
1.教师要有母亲的情怀——无私大爱
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没有爱不行,仅有爱不够。要爱更要会爱,爱是一种能力。
教师“爱学生”的重要标志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尊重学生的差异”。
其实,“差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长期不良环境影响造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跟什么人学什么人。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是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教师和家长“用错误的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就是错上加错”。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我们要使学校成为一个宽松、宽容、宽厚的地方。学校不同于军营,也不同于监狱,更不同于医院,学校应该是舒展心灵、放飞个性的地方。学校,一个可以定位的就是学生会犯错误的地方。学生犯错误不能进行严厉的惩罚,学生正因为会犯错误,才需要老师,所以当教师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举例正反对比说明)
我们的家长往往是:“恨铁不成钢,其实,有些孩子原来就是钢,由于我们不会教育,把钢炼成了铁”。教育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家长身上有孩子的样子,孩子身上有家长的影子”。因此为了你的孩子,你也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因为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学生和孩子。所以提倡“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2.教师要有医生的情怀——治病救人
医生治的是病,而不是看病人是谁?那么,教师呢?是不是要一视同仁。
医生从来都不埋怨患者,你怎么得这种我不会治的的病啊,我只会治感冒,我们到任何医院都没见过这样的医生。
医生的医疗技术是在治疗疑难杂症过程中练就的。教师的教育能力,也是在帮助落后学生的过程中提高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育学生的方法一定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和发现。”
治病救人的背后,是人道主义,是人文关怀,是在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关怀学生此时此刻的幸福和感受,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
教师要有农民的情怀——反思自我
自己这块地的庄稼长的不好,而邻居地里的庄稼长的却很好,农民很少埋怨土地和庄稼本身,而是反思自己。
现在,反思这个词很时髦,人类在反思,国家在反思,我们教育也在反思。那么,什么是反思呢?按照哲学家黑格尔的说法,“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以思想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从反思的角度说:好教师的标准,问题自己发现,方法自己解决。好方法是在反思中积累起来的。好的教师也是乐于和善于反思的。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学会反思,成就名师。
4. 教师要有向导的情怀——指点迷津
不会学习,不会自律的孩子需要向导,学习的向导,人生的向导。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如果胜过学生对自己的了解,那么教育就有了主动权。换句话说,向导要告诉别人道怎么走,自己首先得知道“道”怎么走。
教师的教育行为,如果抽象到最高层次,无非就是两条,一是思想灌输,二是行为训练。思想灌输靠什么?主要靠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教学的第一媒体。
语文语文,先有语,后有文,口说为语,手写为文。现实生活中,口语表达要比书面语表达机会多得多,而我们语文教学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明显不足。当然,这和我们的评价制度有关,因为语文考试很少有口语表达一项。
下面说说教师语言表达的四大功夫:
①讲正确的话。思想一定要积极向上,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牢骚满腹。
②讲独到的话。有个性,不要重复,起码不要总是重复别人的话。说人所未说,见人所未见。
③讲精致的话。生动吸引人,有节奏,有韵律,跌宕起伏。
④讲流畅的话。让人听起来连贯,如同行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州大学姓张的老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