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对于学习是不是还和高中一样,放在绝对重要的地位?怎样对待学习与活动的关系?

问卷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
1.在大学里你一共参加了几个组织?&*A.1B.2C.3D.4E.4个以上2.你参加的组织类型有:【多选】&*&[多选题]A.校级组织(如校学生会,社联,团工委等)B.院系组织(如院学生会等)C.其他校内兴趣社团、志愿组织D.校外学生组织3.你在组织中处于什么职位?&*A.部长级,如(副)主席/ (副)部长/队长/组长等B.干事C其他 4.你一天用于进行组织活动/处理组织工作的时间大概是:&*A.一天0-1小时B.一天1-2小时C一天2-3小时D.一天3小时以上5.你一天中大概把工作放在什么时间段完成?【可多选】&*&[多选题]A.早上上课前B.早上下课后C.午睡时间D.下午放学后E.晚课后6.你每周进行组织活动/用于处理组织工作的频率大概是:&*A.一周一次B一周2-3次C一周3次以上7.你一周一般如何分配工作?&*A.50%工作日,50%周末B.工作日分配工作比周末多C.工作日安排工作比周末少D.不确定,有时工作日多,有时周末多8.与高中相比,你如何对待大学的学习任务?&*A.与高中一样认真努力B.比高中放松一点C.比高中更认真9.你每天课后用于学习(如复习课上内容、整理笔记等)的时间多数为:&*A.无B.0-1小时(除0)C.1-2小时D.2小时以上10.你看重绩点吗?&*A.非常看重B.比较看重C.一般D.不看重11.你平常有做计划表的习惯吗?&*有无12. 因为组织工作而翘课的频率大概是:&*A.从不B.一学期1-2次C.一学期3-4次D.一学期4次以上13.在上课时同时进行自己组织工作的频率大概是:&*A.从不B.一学期1-2次C.一学期3-4次D.一学期4次以上14.因完成组织工作没时间完成平时课程作业的频率大概是:&*A.从不B.偶尔C.经常D.总是15.你对专业课与通识课、公共课的重视程度比较:&*A.专业课比通识课、公共课更重要B.通识课、公共课比专业课更重要C.两者一样重要16.如果让你在专业课和通识课、公共课之间选择翘课或者同时忙自己的工作,你会选:&*A.专业课B.通识课、公共课C.两者差不多D.不论课程内容,看老师的严格程度17. 有时因为组织工作而耽误学习,你的态度大概是:&*A.十分乐意,工作优先,学业枯燥B.认为一两次不会影响学习,没关系C.觉得无奈,没办法,想学习但是工作需要D.焦急,怕耽误学习E.视次数多少而变化【变化区间大概是?(如选项A到D)】 F.视课程是否是专业课而变化【变化区间大概是?(如选项A到D)】 G. 其他 18. 因为忙于工作而翘课或没听课,之后会采取措施(如询问同学、借笔记等)补回缺课内容吗?&*A.不会B.偶尔C.经常D 总是19.你对自己工作处理方面和成绩的总体评价是:&*A.工作处理方面和成绩一样好B.工作处理方面比成绩更好C.成绩比工作处理方面更好20.你目前的总绩点大概在哪个区间?&*A.2.5-3B.3-3.5(不包括3.5)C.3.5-4(不包括4)D.4及4以上21.你认为如果辞去组织工作,自己的学习成绩会比原来更高吗?&*A.不会B.提升一点C提升很多D不确定22.你目前的年级是:&*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大学学习生活总结.doc 14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大学学习生活总结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大学学习生活总结
篇一:大学学习生活小结
大学学习生活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大学两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还记得报道时的炎炎夏日,还记得联欢会上语重心长的话语。现在回首这两年的学习生活,许许多多事情还历历在目。
大学的生活,我们过的充实而又多彩。大学我读了几年了,谈谈我的感受吧:我觉得,大学是个特殊的环境,是学校和社会的过度媒介。你们在学校里读的东西,在社会上绝对会给你造成错觉,学校里的东西老师讲的和现实社会正好相反,恰恰是这个道理。而大学,是你过渡的台阶,所以要走好大学这关。并不单纯指考试!
来到大学,应该学到几样东西:
1:首先你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这个绝对重要,修身养性,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成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法律观念的人。这是大学生手册上的基本内容吧?
绝对不是废话。想象一下,你没了道德,没法制观念,即使你考到了博士,可能你知识越多,犯的罪越大吧,对地球的威胁也越大。成功的因素很多,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你的道德和心理素质。没人说研究出来一个X炸弹炸毁整个地球的人是大英雄吧?这和你的道德价值观还有心理支配有直接关系。行动是由大脑支配的,而大脑的行为准则是你的观念所支配的。世界没有绝对的对错,对和错都是按照道德来划分的。做人是门艺术,做个好人,让人尊重和爱戴和喜欢的人,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否则即使你品质很好,但不会做人的艺术,只能是处处碰壁。
2:学会思考和辨别能力。人的思维活动丰富,你要学会思考问题,还有辨析问题的能力。
因为人终将走向社会,举个例子:社会里,你面临着种种诱惑和陷阱,这就需要你最基本的辨析能力了。辨析能力需要分析问题的本质。社会里陷阱和诱惑无非涉及到金钱,(或者是性,不过分量少一点)和金钱挂钩的问题很多,比如说,想骗你钱,设下一个陷阱,或者是廉价利用你的劳动力,来换取他的高额利润,利用你完了就钻合同的空子将你一脚踢开。总之,这些东西考虑深了都和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方法嘛,总归一句话,增加他的钱。想想也简单,问题的本质都是很简单的。他想要更多更多的钱而已。对他自己没好处的事情何必去做?所以,多留个心眼,在社会上会少吃点亏。只不过高手的手段会相当高明,让你防不胜防,甚至一辈子都想不到。今后你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知道简单的本质之后,睁大你的眼睛,小心的在社会上分析各种涉及到你自身利益的事物。吃一堑长一智。
3:学会求知。这个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抛弃你在学校里学到的书本知识,剩下的就是你在大学里所真正学到的东西。打个比方,会种田的而暂时没有土地的名绝对比暂时有土地而不会种田的农民活的更潇洒。因为无论你多少田,终有吃完的一天,但你不会种,迟早要 饿死。而你会种田,暂时没土地也没事。艺多不压人。你在大学里学会求知,就是有了自学的能力,脱离了老师,你仍然可以从书本中学到你想知道的东西,这就够了!知识是不断完善更新的,总有学不完的东西,但绝大部分东西都不是老师讲的,老师只是领路人罢了,他让你知道怎么去学习,去掌握一本书的精髓。而不单纯是这一本书本身。当你有一套适合自己自学的体系,那么哪怕你丢弃了整个大学所学的知识,也无所谓,可以继续补充嘛。而大学里学完一科之后再回头重新看它的好象很少,一个月就忘光光了。一个硕士所学的东西,到了社会上3个月之内就淘汰了。但你靠什么创造财富?那就是不断的自学。因此我认为,那些学习成绩不好,靠补考过的学生们,你们不见得就是差学生,相反,你们更聪明,以后
会混的更好,因为补考都是你们自学的,补考会大大提高你的自学能力哦,我想重修课上很少有人真正把课听全吧:)因此,在大学里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相当中要。这是你以后的谋生基本能力。如何自学呢?方法很多,因人而宜。对于一本书来讲,你最起码要认清它重要讲的什么内容,重点有哪些,辅助章节有哪些,每章节需要你掌握的东西有哪些,作者书写本书的精髓在哪。这些都是你自己自学所要知道的地方。然后,就是记忆了。知识就是重复,就是记忆。但记忆并不是全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而且读书要有速度。我现在就能一目十行的读书,很快的时间读完,然后知道书中所讲的是什么,大致是什么意思。虽然这个能力看上去简单,其实比较难哦,是个习惯问题。
4:交几个知心的朋友,谈场恋爱,认真做几件事,也许它们很小。但经过你努力了。
可能的话,失败几次品尝一下失败的滋味。并且调整你的心态。 这些就比较杂了。但是都很重要。大学的生活并不能枯燥无味,太过平淡,也不能一帆风顺。必须经历过几件失败的事情,锻炼你的心态。调整你的策略。让自己成熟起来。完善一下自己的人格。这些东西市面上卖的一些励志书上写的比我好多了。买几本看看也不错, 这些书上面写的都是些优良的品德和品质和品行,虽然大部分都很简单,但是你能不能全面的坚持下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各自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时间: 15:15:38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中,其中有一句话“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义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3、教育起源神话起源说:主张教育是由神创造的。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为代表人物。第一个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由前苏联的教育家提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二、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各自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构成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作为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同时又要自我改造和塑造。这是由其特殊性决定的:第一,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第二,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2、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三、什么是学制、其基本类型现代教育学制的发展趋势1、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2、类型: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19世纪的欧洲国家。这种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战以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二的国家实行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二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教育,两种教育相互隔离,使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因而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应用性、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了。(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家际的交流,增强学制、学分、学位的互通性。四、教育的历史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1、古代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其特征:(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其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2、现代教育。(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五、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六、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特别强度要使所有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扩大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灵活编写教材,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等。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七、教育思想、教育家1、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的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际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进官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宋代以后,程朱里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考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1)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2)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3)在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系统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其中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的思想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2、古代西方的教育*古代印度印度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这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子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要被处死,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的经曲《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老师。教育的活动主要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信徒,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古代埃及古代埃及大约也是4000年前,发展为强大的中王国,文化繁荣,古代教育达到鼎盛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和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中王国以后,宫廷学校已不能满足培养官吏的需要,开设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也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当然农民子弟、、奴隶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斯巴达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教育不同,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阶级子弟,贵族阶级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反诘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他充分吸取了斯巴达国立教育和雅典和谐教育的经验,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渊源。*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应是德才兼备的人。*文艺复兴期间,很多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都很重视教育问题,如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是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其主要贡献: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提出泛智的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卢梭《爱弥尔》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因而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即在自然的怀抱中,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的人。*裴斯泰洛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是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进入近代,国家教育的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洛克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洛克一方面,创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其思想主要反映在《教育漫话》中。*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1835年间,,〈〈教育学讲授纲要〉〉出版。他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他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与改组”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根本命题,包括三方面的含义,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学校应成为儿童生活的场所。教育即生长,是从生活的过程来说的,生活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相互作用过程必然带来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与改组,是从生活的内容来说的,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必然带来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的力量保证儿童成长。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在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凯洛夫《教育学》(1939年)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4个部分。其主要特点:1)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3)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八、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教育都非常关心,有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著,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1939年,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951年被译成中文,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我国教育学体系产生过重大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的鼓舞下,许多的教育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对许多教育基本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九、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丰富和研究领域的扩大,构成了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以分支学科为支持的庞大的教育学科体系。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主要有:1)结构课程理论:布鲁纳《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2)实验教学论体系: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3)掌握学习法:布卢姆认为教学应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4)全面和谐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对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该国家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尤其是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关系,全日制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高等学校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科目之间的比例关系,都要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教育结构: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迅速激增,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发展更新和丰富;与此同时,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也随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从口耳相传到面对面交流到多媒体的运用到互联网支持教学,都反应了生产力发展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制约;另外,教学组织形式也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从传统的个别教学到班级授课制再到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的融合,无不借助于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科学的进步。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经济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而劳动者基本劳动素质的优劣、技术人员科技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教育再生产劳动能力具体体现在: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形态,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的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为一个脑力劳动者;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通过传递知识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学校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还是一种扩大、高效再生产,通过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经验得到推广。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高等学校具有科学研究力量比较集中,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术思想活跃,信息来源丰富等特点,使其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军,对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信息技术把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到个人的家里,信息技术改变知识的质量观念。据有关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隔4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由于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等教育手段的介入,原有的师生现场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学习和教育既可以是师生互动、现场面授,也可以是生机、生生和师生以信息技术为中介进行互动交流、相互学习。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1)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的个别需要。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惩,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3)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极大地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二)教育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作是生产的三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经济学家从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组合的比例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提出了人力资本论。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经济活动中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常常是更具关键性的因素。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四、政治经济与教育(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掌握学校教育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制度决定的。建国后我国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1986年公布义务教育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是否允许个人办学,是否确立重点学校等,对谁受什么样的教育,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政策的制约。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而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例子)教育总是以巩固和发展统治阶级的自身利益为根本宗旨。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进而也决定着教育的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选择。在阶级社会里,思想、道德带有阶级性,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道德以普遍的形式的名义,借助教育上的领导权,从而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资产阶级教育宣扬的“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社会主义提倡的“五爱”教育等。(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榜样的影响和组织受教育者参加校内外政治活动,来传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受教育者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政治活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过程。2、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专门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不断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的影响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宣传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舆论,是藉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4、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五、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教育目的确立除了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之外,还受文化的影响。例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就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古希腊时期崇尚知识和理性,因而当时的教育目的则是培养哲学家和哲学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上,当文化发展水平低、积累少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就小;当文化发展水平高、内容越丰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就广,课程的种类和变革频率也随之增加;其次,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中国突出礼仪教育,西方国家突出环保教育。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也影响着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在教育上也影响着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方法的不同应用。西方文化突出个人本位,因而在教育中倡导个性张扬,在教育教学上强调自主探究;东方文化突出社会本位,因而在教育中倡导谦虚谨慎,在教育教学上强调知识传授。(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的作用教育要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来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文化的过程就是整理文化的过程,教育将选择为教育内容的文化刻画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保存。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使不是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得以相互交流、交融,不断优化各自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由他们来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教育如何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异族文化的交融中和优化中,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教育与文化的特殊关系&&&&&&&&&&&&1、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中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作用。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时它就成为文化的本体。六、学校文化最早提出者美国学者华勒于1932年,在《教育社会学》中。(一)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结合和结晶。其构成: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主要成分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有两种表达方式: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二)学校文化的特点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是一种组织,因而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因为学校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为动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是传递的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与学生活动的中介教材,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积聚,它所呈示的知识经验,是人类文化的已有成果的提炼和概括,通过专业化的教师将这些文化整合传授给学生。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学校文化是一种有意安排、特意引导形成的文化,它对生活其中的人,尤其是对学生的个性和品德的陶冶起着巨大的作用。校风的影响更为明显,而且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不易消散,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三)学校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把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学校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来,使之在确定的目标下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2、凝聚功能学校文化是联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的纽带。当学校的目标被教职工认同时,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使学生管理生发出巨大的整体效应。3、规范功能学校文化中蕴含着道德的因素,能调节人际关系,使之心理相容,和谐有序,这就是学校文化对其他成员的规范约束作用。(四)学校文化的形成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崭新的富有活力的学校文化总是根植于已有的文化土壤中,是对原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创建学校文化首先要检讨已有的文化,注意甄别,正确取舍,继承优良传统,争取积极生发。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学校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有机结合构成的整体。从外部构成看,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其整合形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融合时代文化的精神,同时也要吸收其他的一些亚文化,诸如社区文化、教育文化等;从内部构成看,学校文化的整合,首先要注意培育、启动观念文化,同时也要注意加强规范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使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都是创造学校文化的主体,同时又被这种文化所包围,他们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而又成为反映这种文化的载体。学校文化的建设的关键人物是校长,校长的理想、价值观、行为准则等都会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特征;教职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个基本思路,就是要全面提高教职工的素质;学生是学校文化作用的对象,我们既要注意到学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又要看到消极因素,并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加以引导和强化。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学校文化的形成,要注意文化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管理常规建设相结合。一种学校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在反复宣传教育的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规范,这种强制力量也是形成群体规范的重要条件。&&&&&&&&&&&&七、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教育的目的指向教育的对象,表明要培养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就对象而言,他可以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人,可以是要求自我更新的人,也可以是要求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总之,他是希望通过教育,接受影响,而变为理想的人。由此可见,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培养人这一根本属性。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基本特点就是有意识性。人类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类需要的经验,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传递给下一代,这一传递活动正体现了人类教育的有意识性。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教育是双边活动,既有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也有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二者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育影响是由教育者决定的,但教育影响能否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内容,还有赖于受教育者的内部因素、现有的知识能力和主观愿望。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的社会实践通过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来为社会服务,是教育的社会职责和社会功能;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教育的育人责任和本体功能。培养人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的质的规定性,这决定了教育具有特殊的活动对象,即发展中的人;具有特定的教育目的,即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具有特有的活动方式,即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说明了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与运行机智。(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1、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都是在继承与超越的基础上产生的。特别是与人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以及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或组织形式,都不会因为社会的变更而完全发生改变,总是或多或少地进行某种改造或完善。2、教育要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正是因为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各民族的教育才具有各自的特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1、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时,由于文化的交流、社会转型及其他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有两种情况:一是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内容仍然存在;二是教育的发展超过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如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上,无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八、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关系到现代化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而人才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高要依靠教育才能实现。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当今,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在生产力的诸要素当中,人是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教育在培养创造先进生产力的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党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而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教育在传播、发展、创造先进文化方面肩负重大的使命;享受教育权和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现代社会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根本的利益。九、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提高各级党政府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备地位的认识。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借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十、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哪些内容?(一)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其含义:1)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变化。不仅意味着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而且意味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2)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教育传统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教育文化,它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独立于世的根本所在。3)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世界各民族在各自的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优秀的成果。4)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即现代化教育。(二)内容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目标现代化。3、教育内容现代化。4、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5、教师队伍现代化。6、教育管理现代化。7、教育设备现代化。8、教育制度现代化。&&&&&&&&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本质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人是社会的唯一有机构成要素,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也就没有社会的生机和发展,人是历史的有目的创造者,历史随着人们的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发展。人以主体的姿态审视并力图改变一切:人以主体的姿态面对自己的一切活动及其产物;人以主体的姿态面对大自然;人还以主体姿态面对自己。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自从有了意识,人也就开始了对自己的认识、感知、调节和控制。人通过主体的实践将客体的我得以确立和改造。3、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人作为主体进行认识和实践时,也同时又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的客体。一方面人一边作为主体进行活动,一边作为客体进行自我认知、实现着自我改造。二、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生理属性,所以人具有自然性。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的生存在发展不仅取决于生理遗传也取决于社会遗传,即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人类积累的经验;从现实的角度看,人是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所以人离不开社会,所以人具有社会性。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的人发展规律进行教育。2、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到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人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主体活动的创造性。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是指,人存在于人类一般之中,贯穿于一切历史阶段之中,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人的身心发展的继承性和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继承性,是人的共性之所以存在的主要原因。个性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由于人的先天素质不同,社会生活的经历和受教育的条件不同,所以每个人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个性与共性是相联系而存在的。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又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的特长。三、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2、人的身心身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认知的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意向的发展包括,需要、兴趣、情感和意志。3、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身高体重的发展比平时迅速得多。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时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上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人和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从出生到成熟,要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发展阶段。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具有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的选择。?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的选择上不能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还应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的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为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想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5、个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差异造成的。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人“少年得志”,而有的人“大器晚成”。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如有的儿童第二信号系统较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他们的数学能力很强,但却绘画很差,而有的同学正相反。心理差异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同龄人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气质和个性。个别差异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如男女性别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好因材施教的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五、人和身心发展有哪些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美国的华生。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3、二因素论。代表人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六、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是上一代将种系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活动。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个体的发展便无法实现。健康的身体是一名优秀运动员的生理前提,正常的智力是一名科学家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而一个先天失明的人不大可能成为出色的画家。个体的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的先天心理特征,也会对他后天的学习和成功产生很大的影响。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等方面,这些差异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婴儿一出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安静,有的大哭大闹;一两岁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有快有慢,有的敏感,有的迟钝。一个先天禀赋优异的儿童,如果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发展更快、更好是完全可能的,一个天生的弱智儿童,对他的发展自然是非常不利的。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有些早期运动机能的获得是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的,只要机体某一部分达到成熟,某种技能就能出现,如抓握动作。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与生俱来的遗传素质能否适时发展,以及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是由遗传本身决定的,而是由环境决定的。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均不同。如原始人与现代人发展水平相差很大,这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也不同,这主要取决于社会关系不同。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环境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来说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人的内部因素有遗传素质和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的根据。(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有计划的系统教育。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师受过专门的严格训练,他们不仅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而且熟悉学生心理,懂得如何采取恰当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因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达到预期有效果。3)学校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处在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中。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和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作相应的变化,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的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因为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这助于他们发现学生个性独特性的价值,并且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每个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七、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2—15岁个体发展中的青少年,正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称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意谓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能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的阶段特征。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关系。他们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期。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在促进少年的身心健康方面,对少年独立的要求要给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教育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八、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的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因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使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期,个性的定型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期。青年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立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着重要的责任。紧张的学习和升学或择业的心理压力可能带来身体的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的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及它们之间关系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质量规格和标准的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二者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或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不能互相代替。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是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是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思想。二、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而且还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三、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代表人是谁?其基本观点?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和发展。代表人主要有孟子、卢梭和裴斯泰罗齐。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代表人主要有荀子、柏拉图、康德等。四、确立教育目的科学依据确立教育目的科学依据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1、教育目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这就使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教育目的直接指向受教育者,它预示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社会所希望的变化,因而教育的目的的确实必然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五、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主要内容是: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的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六、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演变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78年,在新修订的《宪法》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95年3月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七、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实现的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八、培养目标(一)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3、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社会责任感;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5、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九、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及其关系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他智力和能力的的教育。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形成劳动的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五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持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体育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和充沛的精力,也可以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还可塑造健美的体态和心灵。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的作用。它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智、体、美育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生在德、智、体、美育中所获得的知识、情感、态度、方法和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十、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基本内含是什么?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基本内含: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十一、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它还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不可能受到重视。在现代社会,知识的创造、更新急剧加快,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强调的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形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素质教育经历了理论创建与实验研究阶段;区域推进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十二、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必然选择从整个世界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文化渗透越来越快,生存面临困境,在这种形式下,要获得个人的发展,取得组织的成功,赢得国家的强大,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2、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就是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和师生观。在现代人看来,人才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者;是具有开创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教育质量观是对教育质量的基本认识,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质量一般包括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或状态的质量两方面。其中学生的发展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素质教育倡导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作用,确立教师的实践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发展地位。(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多次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特长的发挥。(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强化校长对学校全面工作的责任和权力,使校长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行教育聘任制,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校长和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归根到底是校长和教师。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十三、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素质教育的理论认为,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社会也得到不同层次的人才。2、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作业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地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塑造者、人生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家,多上文体课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而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第五章&&&&&&&&教师和学生&&&&&&&&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一、教育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的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因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日,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将所有职业分为8大类、63个分类和303个小类,其中,教师列在“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他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教师主要通过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1)搞好教学工作。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仅仅传授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同时也意味着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审美观和劳动观。(2)作为思想品德工作。教师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3)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个性。二、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主要传递者,它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选择人类的文化精华,并将之刻画以年轻一代身上,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与丰富。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通过教师实现的。教师是学校中接触学生最多的人,因而也是对学生的品格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还培养其思想品德。教师也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为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人类自身的发展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从不完善逐渐走向完善,其中教育起着决定作用。教师的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使学生的智能水平得到普通提高。三、教师的角色(一)教师的一般角色1、传道者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为所存也。”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学校、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2、授业者解惑者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当他们在遇到困惑的时候,启发他们的智慧,帮助他们解除困惑。3、榜样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就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事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4、管理者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级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5、朋友教师往往被学生视为自己的父母或是朋友。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作是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老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又希望老师是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二)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表现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其次表现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是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对自身的行为作出反思。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并且有所创新。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还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四、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是由教师劳动的目的和劳动的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劳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而且还要促进诸方面的谐调发展;学生的发展除了教师的作用之外,还受社会、家庭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在于,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经历}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