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出血热能治好吗吊针能好吗?

寨卡、登革热到底有多可怕?(图)_网易新闻
寨卡、登革热到底有多可怕?(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寨卡、登革热到底有多可怕?(图))
  最近经常见到一群人在村民房前屋后将盆盆罐罐翻倒,他们在干吗?灭蚊!他们要消灭的是可以传播寨卡、登革热等多种病毒的白纹伊蚊。
  登革热是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蚊媒传播疾病,我国广东、云南、福建等纬度较低的省份去年发生了暴发,其他流动人口密集的省份也有病例散在输入;无独有偶,2015年5月以来,另一种蚊媒传播疾病--寨卡在巴西发生了大规模感染疫情,我国江西、广东、浙江也先后发生了输入性疫情。不断蔓延的疫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多人谈“寨卡、登革热”色变,那么寨卡、登革热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都是蚊子惹的祸
  人被带病毒的蚊虫叮咬会感染寨卡和登革热,寨卡病毒还可通过母婴传播、输血传播或性接触传播。
  一般症状类似感冒
  寨卡病和登革热一样是种自限性疾病,一般临床表现比较轻微,可出现发烧、体痛(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皮疹、疲劳乏力、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寨卡病还可出现非化脓性结膜炎症状。
  为什么可怕至极?
  两次以上重复感染登革热可引发登革出血热,死亡率高达15-50%,八岁以下的小孩容容易发生。除一般症状外,常于发烧5-8天后出现出血现象,包括鼻子出血,牙龈出血,皮肤下出血,尿血等。可因全身大量出血,致心肺衰竭及休克死亡。
  寨卡病毒感染较易引起神经系统的病变,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死宫内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等。
  就诊旅行提示:
  如果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应马上到正规医院就诊,不可拖延。如在退烧时出现出血、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坐立不安时,更应提高警觉,不可轻视。
  在寨卡流行区(南美洲、太平洋岛国等)、登革热流行地区(非洲、东南亚、广东等)生活或旅行的人员,需有效防蚊,回国后如出现可疑症状,应马上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和咨询,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孕妇应考虑推迟前往有寨卡病毒传播的区域旅行。
  (朱敏)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绍兴县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登革热会传染吗
登革热会传染吗
基本信息:女&&32岁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我想知道登革热会传染吗?现在正是登革热盛行时期,我想了解一下登革热会传染吗?以做好防护措施。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贵阳济世医院&&&全科
(一)发病原因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2、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3、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二)发病机制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后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定位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的登革病毒继续进行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引起临床症状与体征,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亦可导致血管水肿和破裂,登革病毒的复制可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再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病理改变表现为肝,肾,心和脑等器官的退行性变,出现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皮疹活检可见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瘀斑中有广泛性血管外溢血,脑膜脑炎型患者可见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灶性出血,脑水肿及脑软化,重型患者可有肝小叶中央灶性坏死及淤胆,小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等。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全科
登革热会传染吗以及登革热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以发病前1d至发病后5d传染性最强,轻型和隐性感染者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其次为白纹伊蚊。蚊虫吸血受染后8-14d才有传染性,再次叮人即可传播疾病。伊蚊受染后终身具传染性,登革热病毒在白纹伊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可大量复制。病毒在蚊体内可经卵传代,故伊蚊又是本病毒的储存宿主。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巩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流行季节与各地气候、蚊虫繁殖情况有关,广东省为5-10月,海南省为3-10月。   登革热西医治疗方法   应尽可能做到及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患者。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治疗宜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高热病人可酌情静脉输液,每日ml,但需注意防止输液反应,有输液反应时立即给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并观察病情变化。登革出血热,有休克、出血等严重症状,需积极处理。休克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可选用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首次液体300-500ml快速静脉输入,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加用血管活性药。大出血病人应输新鲜血液,上消化道出血者,可服氢氧化铝凝胶、云南白药、西咪替丁(甲氰咪胍)等。对子宫出血者,可用宫缩剂。有脑水肿者,用20%甘露醇250mI和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抽搐者可用地西泮(安定)缓慢静脉注射。   1、一般及支持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病程的第7天。对典型和重型病例应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保持每日有一定的尿量和大便通畅。   2、对症治疗: (1) 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   (2) 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   (3) 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4) 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5) 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6)降低颅内压: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250~500ml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于6~8h后重复应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40mg/d,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并作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和血液酸碱度监测。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本病通常预后良好,病死率约为3/10万。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主要致死原因为中枢性呼吸衰竭。以上即为针对登革热会传染吗 这个问题所做的回答,希望可以给到您帮助,同时希望您有需要的话,还是得到医院咨询专业医生。以上仅供参考。
有关的更多问题,
有关的健康经验
有关的更多经验,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国家公众健康馆
&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医患互动:咨询与挂号
病情严重!可以通过“我要咨询”提交问题给专家!
疾病咨询专家:
找专家难!可以通过“我要挂号”预约三甲名医!
专家预约挂号:
咨询对象:[医生]
咨询对象:[医生]
咨询对象:[医生]
咨询对象:[医生]
咨询对象:[医生]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介绍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症状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治疗
【定义与病因】
登革热又称为“公子热”或关节热,源于英语dandy,即纨绔子弟的意思,是虫媒病的另一种。其借助于伊蚊媒介传播,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为主要症状。早在1779年和1780年先后在印度尼西亚、美国发现,而后相继在世界各地流行。主要发生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登革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颗粒有三种形态,其中哑铃形直径为700nm×(20~40)nm,棒形直径为(175~200)nm×(42~46)nm,球形直径为20~50nm,其表面有5~10nm的突起。病毒可分为四种血清型,由包膜和核壳体组成。对乙醚、氯仿、甲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敏感,并不耐热,在50℃加热30分钟、70℃加热10分钟或100℃加热2分钟即被灭活,但可耐受低温和干燥,在5℃冻干条件下病毒的感染性可保存8年之久。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传播媒介,主要传染源为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人于发病前24小时至病后3~6日可在血液中检出登革热病毒,在此期间具有传染性。在流行期间,轻型者为典型者的数十倍,隐性感染者的数量更多,可达感染人群的1/3。登革热主要流行于北纬25°到南纬25°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为5~8日,无症状的登革热无明显表现,但可在血液中分离出登革热病毒和抗体。有症状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重型和登革出血热。
(1)典型登革热突起发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伴有头痛、眼球后痛、背痛、全身肌痛、关节痛、疲乏,可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症状,体征有结合膜充血、颜面潮红、浅表淋巴结肿大,儿童体温较低,起病慢,发热一般持续5~7日。皮疹于3~6日出现,持续3~4日消退,不遗留色素沉着。25%~30%的病例有出血现象,常见的有牙龈出血、鼻出血、黑便、呕血、阴道出血、皮肤出血或淤血、血尿等,多发生在病程的5~8日。
(2)轻型登革热比典型登革热轻,发热较低,全身无疼痛,皮疹稀少或无,没有出血,症状类似感冒,但浅表淋巴结肿大。一般于1~4日痊愈。
(3)重型登革热在病程3~5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狂躁、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然下降、颈部强直、瞳孔缩小等脑膜炎表现,可出现胃肠道大出血或出血性休克,或呼吸衰竭,后果严重,多于4小时内死亡。
(4)登革出血热表现为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初期有典型的登革热症状,3~5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严重出血,皮肤有大范围紫癜或瘀斑,伴皮肤发冷、脉速、昏睡、四肢发冷,进一步可发展为皮肤花纹、脉细速、血压下降、脉压差进行性变窄而进入休克,若不及时抢救,可于数小时内发生死亡。
【诊断】
(1)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多数登革热感染者于病程第2~3日出现白细胞显著降低,中性粒细胞亦减少,第4~5日降至最低,约为2×109个/l,退热后1周可恢复,另1/4~3/4病例有血小板减少,一般低于100×109个/l,最低者可达13×109个/l。部分病例有尿蛋白和尿红细胞,大便潜血常为阳性。
(2)临床表现多器官有大量出血,肝脏肿大。
(3)病毒分离将急性期病人的血清接种于新生小白鼠脑内和猴肾细胞株,进行细胞病毒分离,阳性率可达86%。
(4)血清学检查抗体如恢复期抗体有4倍升高者;或检测抗原呈阳性者。
【治疗】
登革热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其治疗采取对症和支持治疗。
(1)一般治疗对高热病人宜加强护理,可采取物理降温方法或口服解热镇痛药,或短期使用小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一次5mg,一日3&次;对伴有大量出汗、呕吐者宜及时补充液体;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维生素k、维生素c、酚磺乙胺和钙剂注射,如大量出血可输新鲜的血液或血浆;重症伴有中枢呼吸衰竭者需以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并联合应用地塞本松、呋塞米,并及时吸入氧气;对烦躁不安者可给予苯巴比妥、安定等药物;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复为止。
(2)支持治疗对有登革出血热或休克综合征者可给予支持治疗,注意电解质、水平衡;尽快输液扩容,加用血浆或血浆制品,但不宜输全血以免加重血浓浓缩;可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改善休克;对严重出血者,除了应用止血药外,应输入新鲜血液和血小板,并预防心脏衰竭和肺水肿。
【预防措施】
(1)切断传染源灭蚊防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宜进行翻盆倒罐,填堵树洞,清除积水,流通沟渠,以消灭伊蚊的孳生地;对非饮用积水,可投以杀虫剂,对成虫可选敌敌畏、50%马拉硫磷、沙螟松等喷洒,并清除周围的积草。
(2)接种疫苗注射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
(3)控制传染源做好登革热疫情的预报,早发现早诊断,及早的就地隔离治疗,以防止扩散。
暂无相关医生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推荐科室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症状
暂无相关症状
服务热线:400-, 电子邮件: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医元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血热能治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