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罗西的弟弟籍贯

保罗·田立克(约翰尼斯)(Paul Tillich,年),德裔美籍新教神学家和哲学家。他以致力于使基督教义富于哲学思辨而著称,尤其是针对无神论者和知识分子。田立克运用存在主义和心理学理论,以新的词汇重新定义基督教概念(如上帝和救赎)。他说上帝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而是“无限延伸的和无穷无尽的所有存在的深度和根基”。田立克也试图表明宗教是继全部艺术以及文化的其他方面之后的终极目标。
保罗·田立克 1911年,田立克获布雷斯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2年被任命为路德教会牧师。之后他在德国几个大学任教,直到1933年因反对纳粹而被解职。田立克曾任协和神学院教授(1933-55年)、哈佛大学教授(1955-62年),和芝加哥大学教授,1940年入籍美国。 田立克的主要著作有:《系统神学》(3 卷 1951–63年)。其他著作有:《清教徒的时代》(1948年)、《动摇了的基要真理》(1948年)、《存在的勇气》(1952年)、《基督教与世界宗教的相遇》(1963年),和《永恒的现在》(1963年)。
名称音译/保罗·田立克
中国大陆译作保罗.蒂利希,但是“田立克”一名是经Paul Tillich本人选择出的三个(对他而言)容易书写之中文字──要以做为其中文名字的,故华语世界的神学研究者不妨尊重其意愿延用“田立克”一译名。惟“田立克”一名较“蒂利希”不近德语原音,此为须注意之处。&
生平与经历/保罗·田立克
田立克1886年出生德意志帝国勃兰登堡Starzeddel,家中三个小孩,他有两名姐姐。1898年时被家庭送往柯尼斯堡就读文理中学,1904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柏林大学、蒂宾根大学、哈雷大学,1911年于布雷斯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隔年取得哈雷大学神学博士学位。 1919年起在柏林大学担任神学讲师,1924年至马尔堡大学出任神学教授,1925年至1929年间在莱比锡大学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任教,1929年至1933年转往法兰克福大学教书, 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因政治因素逼迫前往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1933年至1955年任纽约协和神学院教授。1955年至1962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2年至1965年逝世前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学说内容/保罗·田立克
经典观念 - (new being)
- (ultimate concern)
- (courage to be)&田立克与存在主义田立克没有刻意强调或否认过自己深受存在主义 的影响,就他看来,存在主义是一种对于生存处境的真实描述──存在主义者的滥觞乃是完全合理的,因为现实的人生的确如他们所观察到的那般。但是在有神论存在主义者的视野中,真正要紧的并不是一再强调人类存在时与生聚来的那份焦虑或是虚无感,而是人类是否能够对此困境有所回应。田力克称那些人类所从事以证明人生具有价值的尝试为“存在的勇气”:举凡一切的道德观念、禁欲主义、犬儒主义、自然法权....这些都是人类面对虚无人生处境时所选择的回应态度,这些内省的态度证明了人类具有某种高于动物性的特殊品格,这种品格被田力克称为“存在的勇气”。他又称那些人类对于道德的、伦理、品德的追求为一种“关怀”,而宗教是一切关怀中的极致,因为它最抽象,需要最大的勇气去跨越理智的界限,故名之为“终极关怀”;而基督教──尤其是新教乃是“终极关怀”中的最大者,因此是人类所有回应中最好的一个。 田立克将自己自幼所信仰的新教强调为一切终极关怀中的最高境界者,这点不可能不为认识为一次哲学上的“论证”。晚年田力克明显收敛了此一态度,并开始主张各宗教之间应进行对话,尤其是基督教神学家与佛教佛学者间的对话。这是因为,最终田立克了解到佛教学说的内涵并没有在“终极关怀”的定义中输给天启的基督教或新教神学,故主张基督教高于佛教的说法使田立克自己陷入论证的。更为有意义的是,存在主义与佛教最精华的思想“空”、“人生是苦”等思想乃是相通的,存在主义并不会更不适合用在佛学的理论上,事实上,若说佛教就是一种存在主义宗教也不为过。田立克的如今也被佛教徒所引用,今天的佛学研究者也使用“宗教是终极观怀”的概念回应理性时代对于宗教的批判。 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洛.梅 (Rollo May )乃是田立克在协和神学院的学生,梅毕生保持对田立克的景仰及对其思想维护。梅是美国的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因此田立克经常被视为这一只存在主义论者的源头。&
著作书目/保罗·田立克
《历史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1936 《清教徒的时代》The Protestant Era, 1948 《动摇了的基要真理》The Shaking of the Foundations, 1948 《系统神学》全三卷 Systematic Theology, 1951–63 (东南亚神学院协会翻译出1、2卷) 《存在的勇气》The Courage to Be, 1952 《爱、力量与正义》Love, Power, and Justice, 1954 《圣经宗教与对终极实在的追求》Biblical Religion and the Search for Ultimate Reality, 1955 《新存在》The New Being, 1955 《信仰的动力》Dynamics of Faith, 1957 《基督教与世界宗教的相遇》Christianity and the Encounter of the World Religions, 1963 《我对于绝对性的追寻》My Search for Absolutes, 1967 (), Simon & Schuster 1984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39:37
贡献光荣榜人物简介/保罗·爱多士
保罗·爱多士保罗o爱多士(日-日),又译埃尔德什,籍,发表论文高达1475篇(包括和人合写的),为现时发表论文最多的(第二是);曾和511人合写论文。保罗o爱多士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一无财产、二无妻小、三无固定居所,一生有480多个合作者,参与了1475篇高质量论文的写作,是上伟大的家,是1984年获得者。他被称为20世纪的欧拉。
生平简介/保罗·爱多士
1913年出生于,1934年获得大学,后在欧洲特别是英国的一些大学城之间穿梭,1938年为逃避入侵匈牙利而进入,成为等研究所的一员,与那些伟大的和如、、等为伍。不过他没能在美国获得一个终身职位,而且还因为自己的政治倾向和的盛行没有取得公民资格,最后加入了国籍。从50年代后期开始,旅行般的生活陪伴了他的一生。通常的情形是,他会出现在一个同事的门阶上,说“我的大脑敞开了”,然后是进行几天的数学研究,直到自己厌烦或者房东疲倦了。然后造访另一个城市的同事,实践着自己的座右铭:“另一个屋檐,另一个证明。”1996年,埃尔德什83岁时结束了数学的一生,地得猝然去世。
研究成果/保罗·爱多士
数学贡献活跃的数学范畴:oo&o&o&oo&定理或贡献:o&o&o&零和问题 o&o&的初等证明
名人轶事/保罗·爱多士
埃尔德什是一个对数学着迷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因而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料理晚年他生活的是另两个数学家-格雷厄姆及其妻子。埃尔德什的很多故事都出自格雷厄姆之口。格雷厄姆是在埃尔德什50岁时和他相识的。埃尔德什和格雷厄姆是两个个性相差甚远的人。埃尔德什喜欢静,格雷厄姆喜欢动;埃尔德什没有任何艺术爱好,不看,不读小说;格雷厄姆喜欢杂耍、和中文;埃尔德什没有结交过任何女朋友,而格雷厄姆结过三次婚。总之,埃尔德什是一个数学苦行僧,格雷厄姆则享受着尘世的欢乐。但这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友谊。埃尔德什和格雷厄姆合作过27篇论文和一本书,和金芳蓉合作过13篇论文。英国数学家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自白》认为数学是年轻人的工作,埃尔德什则是一个明显的反例。埃尔德什在70多岁的时候,好几年每年的论文发表量也达到了50篇。高产论文的一个原因是他把几乎全部时间献给了数学,他会半夜把人叫醒,和他探讨数学问题。原因之后就是他善于与人合作,打破了数学领域的喜欢个人独立研究的传统。在数学上有一个埃数,是指和埃尔德什合作的程度。和埃尔德什直接合作的人的埃数为1,和埃尔德什合作过的人合作的埃数为2。以此类推,没有合作的人的埃数为无穷大,这些人要么建树较小,要么是单干户。和埃尔德什能合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埃尔德什尽量给与合作者最大的荣誉,把自己的贡献放到最低限度。不过,早期的对自己的贡献的优先权没有得到足够的承认也有过一次耿耿于怀的经历。1950年,塞尔伯格因为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获得与相当的、四年一度的菲尔兹奖,而做出了同样证明的埃尔德什没有获奖。他认为只不过塞尔伯格是美国国籍的缘故。记忆力惊人,他的记忆力都用在了与数学有关的内容。他记住每一个数学家的名字、电话号码,是为了更快地和他们进行联系;他记住数学参考文献,以便在和其他数学家谈论他们提出的问题时,给出问题的进展情况和相似结果,即使它出现在一本不知名的数学杂志上。他知道每一个数学家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的猜想、证明和正在证明的数学难题。他甚至记住自己和某个数学家两年前中断的谈话内容,重新见面后立刻继续谈下去。他记住一些特殊事件的思维也和数学有关。例如,他记住一个合作者的结婚纪念日是因为这个日子在他解决某个难题的第二天。他的记忆也有缺陷,就是往往会把名字和面孔弄混。热爱自由,十分讨厌权威,尤其是。他四处游历,探访当地的数学家,与他们一起工作,合写论文。他很重视数学家的培训,遇到有天份的孩子,会鼓励他们继续研究。爱多士经常沉思数学问题,视数学为生命,在母亲死后,他开始经常服食精神药物。他经常长时间工作,老年仍每日工作19小时,酷爱饮,曾说“数学家是将咖啡转换成定理的机器”。爱多士十分独持。除了衣食住行这些生活基本要知的事之外,他对很多问题也毫不关心,年青时甚至被人误以为是者,但其实他无论对异性或是同性都没有兴趣。事实上,他是一个博学的人,对历史了如指掌,但长大后只专注数学,任何其他事情也不管。爱多士说话有自己的一套“密语”,用各种有趣的名词来代替神、美国、孩子和婚姻等,如上帝被叫SF(Supreme Fascist,最大的法西斯的简称),小孩子被叫作epsilon(希腊语字母ε,数学中用于表示小量),美国被叫作山姆(Sam),苏联被叫作乔(Joe)附:爱多士数 因为爱多士和别人合写的论文实在太多了,所以有人定义了爱多士数:爱多士的爱多士数为0,与他直接合作写论文的人的爱多士数1,爱多士数2就是与爱多士数1的人合写论文而未直接与爱多士本人合写过论文的人,依次类推可得爱多士数3,爱多士数4……&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30:47
贡献光荣榜方保罗_百度百科
方保罗(Paul Fonoroff)。于美国长大及受教育。1976年毕业于美国BROWN大学,获学士学位。1980年毕业于,获美术硕士学位。1980年至1982年在中国现代文学专业以研究生身份研究中国电影,成为中美建交以来第三批前往中国进修的外国留学生。指导教师是乐黛云,期间在摄制的影片《大海的呼唤》客串演出。1983年赴港定居,从事及幕后工作。1988年他在《南华早报》写影评,又在电视节目中任节目主持,开始影评人生涯至今。
方保罗简介
姓名:方保罗
籍贯:美国
家庭成员状况:母亲、姐姐、弟弟
星座性格特色:我从来不太相信星座
最喜欢的颜色:绿色,因为我有绿色眼睛
最喜欢的食物:太多了!巧克力、柑橘、、,
最喜欢的中国菜:、湘菜,还有各式各样的面食(尤其是饺子)
最喜欢的运动:因为我那么爱吃,所以天天都运动!喜欢去健身房健身,也爱跑步、游泳、散步
最喜欢的书:不如最喜欢的电影。太多了!好莱坞电影有《》、《》等;中国电影有《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近年的电影有《甜蜜蜜》、《》、《》等
格言或座右铭:
最难忘的事情:我都已经把它忘掉了
最尴尬的场面:直播节目时说错话
心中最理想的女性:?
曾任《大班》副导演,客串演出电影《》、《霸王花》第四集、《》续集、《》。曾在《南华早报》连续撰写二百多篇电影评论,主持国际台《电影世界》,本港台《戏人戏语》节目。担任过评委。
方保罗(Paul Fonoroff)原籍美国的方保罗,现定居于香港。热爱中国文化,是彻头彻脑、道道地地的华语电影,精通国、粤语。在取得电影艺术硕士后,他获得一项研究中国电影的奖学金,在从事中国电影文化研究工作长达两年,对中华文化,尤以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有深刻透彻的了解。自1983年移居香港以后,为多份中、英文报章撰写影评及与电影文化有关的专栏文章,并在各电视台主持多个与电影有关的国语、粤语、英语节目,现正在主持《相聚凤凰台之电影世界》,广受电影爱好者欢迎。
他同时是中国电影文物资料的收藏家,藏品之丰富如小型。中文著作有《图说香港电影史》,历任香港影评人协会执行干事、电视电影系顾问。
好莱坞著名导演先生也称许他为香港电影的老朋友,让香港电影着实不再寂寞、不会感到太孤独。在很多电影中有过客串角色。
方保罗演出剧集
1990年:《》饰
1996年:《》饰 容神父
方保罗演出电影
1992年:《》饰 警队长官
1992年:《黄飞鸿二之男儿当自强》饰 使馆参赞
1994年:《飞虎雄心》饰 警司
1996年:《大三元》摩门教神父
1997年:《》饰 法官
1999年:《》饰 Pierre Birton
2010年:《安非他命》饰 泳池老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欢乐好声音罗西唱的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