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为生于忧患卓越天翼心系天下下的议论文怎么写

忧患议论文
忧患议论文
范文一:说忧患-议论文作文本文关键字:古人云:居安则思危。人无忧患,岂可安存?
周幽王数点烽火,只为玩笑,是其内不忧诸侯乱,外不患蛮夷侵,故亡国逃命,诚乃必然之理。
南唐后主李煜,不患城之将摧,不忧国之将亡,宋师兵临城下,竟于视无睹,纸醉金迷,莺歌燕舞如旧,终至被逮。既已亡国,然后沉吟默唱,实令人可悲可恨。先之不忧,后之必祸,悔,乌有逆转回旋之余地。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理也。
灌木乔树尚患水之不足,光之不得,齑虫巨兽且忧力之不强,势之不广,况万灵之长,处人世变换莫测之间,其不忧不患,岂有不亡者!
故曰:山之所以为高,其患丘之易为摧也;海之所以为深,其忧河之易竭也。
汉武帝内患诸侯之将为乱,故行“推恩令”,使诸侯之地,日削月割,无力再反;外忧匈奴之将为侵,故遣骠骑将军,攻匈奴于北,封狼居胥,天朝日享太平。
唐太宗深谙“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故无时不忧人之饥,无刻不患民之寒,闻民声于外,纳谏言于内,故成“贞观之治”。
伯牙、叔齐患不义,不食周粟,故垂名后世;勾践患仇之不报,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司马迁患于世无名,忍辱著书,传《史记》于后世;诸葛孔明患蜀之不昌,六出祁山,忠心可表日月;
匡胤映雪,苏洵毁文,李贺负筐,乃患己之学知不富也,孔丘授儒,三藏西行,有为就义,此忧民之愚昧困心也,而皆成名流芳,益利千秋,魂存万世。
故忧己内可以长存,患国外可以扬名。“杞人忧天”固然可笑,然“无患无忧,可以长寿”岂不大谬哉!阅读详情:
范文二:论忧患文人的忧患意识【摘要】纵观中华几千年文明史,古代文人多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在这种“兼济天下”的情结中,几乎无不体现出一种“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可谓是我国古代文人的重要思想意蕴之一,而这种忧患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并且表现形式多样化。【关键词】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中华几千年来的文明史,从某方面来看,也是一部文人史。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活跃在历史舞台,借助诗、词、歌、赋、绘画等多种形制来抒发自己政治情怀和理想抱负。忧患意识作为古代文人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一)忧患意识在安定治世的体现在安定的治世,百姓安居乐业、商业兴隆,可谓国泰民安。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人的忧患意识,多会以进谏君主、劝纳良言的形式体现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形成于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唐盛世。其中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是提醒唐太宗,若要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必须身体力行“十戒”:戒贪、戒骄、戒盈、戒盘游、戒懈怠、戒壅蔽、戒谗邪、戒谬赏、戒滥刑、戒大兴土木。另有西汉时期的贾谊,思想敏锐、心系国运。西汉建政20多年之时,政权日益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可谓为治世。而贾谊在自己悉心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之后,给汉文帝上书。他在谏书中忧心忡忡地写道,“进言者皆谓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二)忧患意识在上层统治者昏庸无能时的体现这个时代所能够产生的文学作品,主要表现文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患。 比如屈原的生于战国末期,而楚怀王又不辨贤良,听信谗言。致使屈原虽耿直而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这些突出的爱国风骨恰恰表现了屈原对于民族命运、对于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三)忧患意识在国家存亡时的体现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有强烈的爱国情结,屈原作为第一位爱国诗人、将其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国难当头,众多的文人彰显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信念,不顾自身安危,而是全心忧虑国家安危、存亡。孔子赞扬管仲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认为没有管仲,我们就沦为夷狄了。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了对楚国存亡的强烈爱国主义的情感。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面对着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颠沛流离的残酷现实,怀抱“还我河山”的壮志,置身于疆场,精忠报国。岳飞《满江红》一词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国家危亡关头,挺身而出,顽强抗击侵略者,在力尽被俘之后,坚贞不屈。先在押送的船上挥笔写了《过零丁洋》的诗篇,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表白自己赤心报国,视死如归的坚强决心。在狱中,他面对劝降,又写下《正气歌》,热情地歌颂了我国历史上许多不畏强暴、坚持气节的忠臣烈士身上的“浩然正气”,在祖国大地上万古长存。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明末抗清的史可法以及清初抗荷兰殖民主义者并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都名载史册,可歌可泣。舍身为家国。当国家面临危难之时,文人的忧患意识化身为崇高的民族气节,而正是这种民族气节使一位又一位文人忧心国家的安危存亡,不顾个人利益得失,甚至将生死视乎平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一)忧患意识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我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诗词歌赋各种文体(二)忧患意识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中国古代绘画中,有一类就为文人画,又称“士人画”三、忧患意识的深远意义归根究底,文人的忧患意识是其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这种思想在数千年中一直被继承、发扬,称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参考文献:[1][2][3]阅读详情:
范文三: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说·忧患真题真秀高 考 动 车 组议论 文写 作指 导 与训练YL N N圜 Ⅱ目 目 四回 国呵 Ⅱ 圆墨 回 Y X N IN IU WE UU L   A一 山 东 临 沂市- 一 中 瞿峰  临港【 文 试 题 】 说 文》 “ ,忧也 , 作 《 :患 从心 。 ” 从 个 人 到 国家 ,从 人 类 社 会 到 宇 宙 自为未 来之 患感 到 担忧 ,而此 时的忧 患 就会 使  我们更 加小 心 翼翼 , 步谨慎 。因此 , 患是  步 忧鞭 策 我 们前 进 的鸣 钟 , 人 改 过 、 人 前进 。 促 催然, 人心 之忧 , 处 不在 。高 尚 品质 的缺 失 , 无价 值 取 向 的 混 乱 ,天 灾 人 祸 的 频 发 … … 这 些“ ” 与我 们 的生 存状 态 息 息相 关 , 是 对  患 都 都人类 智慧 的严 峻挑 战 。从 一 代代忧 己之患者 中 , 出 了儒士 、 子 。 走 君   忧 人之 患 。经历 了修 正 自己的阶段 , 忧患的 定 义 自然 又 会 加 深 一 层 。 此 时 见 到 他 人 之  急 , 穷 之 困 , 患 之 士 自然 会 慷 慨 解 囊 , 孤 忧 出手 相 助 。 因 为 此 时 在 他 心 中 装 下 的 不 再 仅 仅请 以《 忧患 》 题 , 一 篇 以议 论 为 主  说 为 写的 文 章 , 少 于 80字 。( 0分 ) 海 淀 区 高 三  不 0 6 ( 年级第 一 学期 期末 练 习 )是个 人的得 失 , 辱 , 败 , 人 的危 难 , 迫  荣 成 他 窘【 文】 例之患也 已深 深植 于他 的心 中 , 他为 之忧 , 使 为患UAN之愤 ,甚 至 为之抛 弃 了 自己之 患而 用全 副 心力去 帮助他 人 。郑 板桥 “ 衙斋 卧 听萧 萧竹 , 疑是 民间 疾苦 声 ” 是 ; 工部 “ 如 杜 大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颜 ” 如是 。正 是一 代代 忧人 之 患者 中 , 亦   走 出了清官 、 廉吏 、 义侠 、 仁商 。   忧天 下之 患 。 末名 臣左 宗棠 有副名 联 : 清“ 无 半 亩 , 忧 天 下 ; 破 万 卷 , 交 古 人 ”  身 心 读 神 。 而 这 也 正 是 他 一 生 为 国 操 劳 的 写 照 。 内 焦 外考 生困之 时 , 宗棠 以七 十 之龄率 众 深入 新疆 , 左 风  餐露 宿 , 终 挫败 沙 俄 , 复失 地 , 全 中华  最 收 保 版 图。此 时他所 忧 之患 , 已不 再是 一人 一 事 ,   孟子 云 : 生 于忧 患 , 于安 乐” “ 死 。人 , 若想  活 出 尊严 , 出人 格 , 出价 值 , 不得 不忧  活 活 便患 。 天 灾 人 祸 , 我 们 反 思 自身 的 行 为 ; 生  使 民而是 天下重 任 , 姓危 机 。 百 忧天下 患 之人 的眼光 , 再 囿于 狭小 的 当 时 当地 , 是 望 长远 , 不 而思全 局 , 如何 为天 下人 谋福 祉 。 正悬他 们在 指引着 历史 真正 的 前进方 向 ,也 正是从 _ 代 代忧天 下之 患者 中 , 出 了贤相 、 主  走 英 智者 、 圣人。凋 敝 ,使 我们 醒悟 统治 的方式 ;礼 崩乐 坏 , 使我 们 拷 问 内心 的 良 知 。 可 以说 , 是 有 了 一 代  正 代 智 者 与 平 民 的 忧 患 , 史 的 长 河 才 能 奔 流 向  历前。清官 、 吏 、 侠 、 商 、 相 、 主 、 廉 义 仁 贤 英 智者 、 人 。很 难想 象 如果 没有 他们 , 史还会  圣 历不 会 衍 进 , 明 还 会 不 会 发 展 , 造 就 他 们 的  文 而只有 两个字 ——忧 患 。忧 己之 患。太 自诗 吟 : 乱我 心 者 , 1之  “ 今 33 1多 烦 忧 。 ” 世 拔 俗 如 青 莲 居 士 , 有 忧 之  超 尚 叹 , 况 于 世 上 碌 碌 如 我 辈 乎 ? 正 因 为 自身 有  何 诸 多 不 足 ,我 们 才 为 之 忧 心 忡 忡 ,寝 食 难 安 ,   恨 不 能 将 之 立 刻 根 除 。 因 此 , 患 是 我 们 改 正  忧因 此 , 我 们 也 学 会 忧 应 忧 之 患 吧 ! 慢  让 慢 提 炼 自 己 , 助 他 人 , 怀 天 下 , 自 己 的 力  扶 心 用 量推 动历史 的车轮滚 滚 向前 。缺 点 的动力 。前路 漫 漫 , 途未 卜, 们 更 是  命 我优 秀作 文选评 高 中版  1   5阅读详情:
范文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700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事实也确实如此,人必定经受种种磨难才能成功。忧患常常磨炼性格,使其变得坚韧起来,会有一种巨大的力量隐藏着,等待爆发。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对吴国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却时刻牢记大仇,整日睡在柴草之上,在屋内挂苦胆。受尽了屈辱与磨难。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伐吴取得胜利,逼得吴王自杀而死,勾践成为一代霸主,这是亡国之辱使他发奋,催他奋起的结果。忧患常常磨砺心智,使其变得自强不息,使其灵魂更加高尚,使其勇敢向前,变得坚强。海伦凯勒是19世纪美国的盲聋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而却是她一生的痛苦造就了她的成功。她十九个月时因猩红热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对于她悲惨的命运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倍加努力,使她在忧患之中得以生存。海伦凯勒享年88年,虽87年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界中,可她却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再塑生命》等。这是命运的磨难使她努力的结果。只有在忧患面前昂首挺胸,勇敢面对,才能成才,反之,则只会失败。如果海伦凯勒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那何来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勾践在吴国的强悍之下苟活于世,哪来的打败吴国的雄心壮志。可见,忧患促使人成功,可在忧患面前不放弃更为重要。因此,让我们乘着忧患的小船,用奋进做桨,用尽全力,驶向成功的彼岸吧!教师点评:本文在选例恰当的基础上开始学习以说理连缀事例,以议论贯穿全文。这一点走在了同行者的前头。事例叙述简明扼要;事例分析要言不烦,切中要害。文气一以贯之,实难可贵。初三女生能把议论文写得如此老道,值得褒奖!指导教师:尹桂燕原创投稿,百度搜索“中国作文网”第一个就是,记住我们的域名:阅读详情:
范文五:忧国忧民的优秀议论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的话,不是近代和现代人说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说的。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只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创造者。此话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我们这些小青年,高中刚毕业,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劳;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现在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报考大学“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不过河”,丝毫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打算。这种人最后只会到处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对社会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我劝告这种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当死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手中邪?”千万别做得比古人送差!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阅读详情:
范文六:忧与爱议论文篇一:忧与爱每当一首《雨的印记》出现时,我内心就止不住地像轻轻滴落的雨珠,缓缓注入心田深处。悠扬而略带哀愁的钢琴曲,让我一次次在回味中感悟,感悟人生的爱与忧愁。如果说,静静的,我犹如天空中的一片云彩,那么你是否会像作别时的那一幕,轻轻向我挥了挥衣袖,然后悄然有了志摩在康桥上的沉默声响。之后的一切仿佛都在怀想,那年,王勃在送杜少府去四川任职的时候,一气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还有这么一个知己,就算是天涯海角,仍然就像在身边一样的温暖。又是那天,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时,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旦离去,友人走出阳关,便再无友人这样一人,能够听自己弹琴,能够与自己一起和诗。淡淡地,淡淡地,都在瞬间定格,凝聚,就像什么事都从未发生,却一切早已刻骨铭心,这就是份爱。如果说,静静的,我犹如一个丁香般得女子,淡然而哀愁地走在雨巷里,那么你是否也会和我这般地彳亍,徘徊,在这寂静的雨巷。戴望舒的《雨巷》里,始终有个关于忧与爱的影子。就像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承认天底下再没有比爱情的惩罚更痛苦的,也没有比服侍它更快乐的事了。”虽然是个悲剧,但是却不得不承认两人的爱恋深沉,明明爱得海枯石烂,但却逃不过悲剧的命运。我停滞在那里,不能向前,感动着悲伤的结局,却为爱能超越一切,感恩于心:没有忧,哪能体会到爱,没有感悟爱,同样也寻找不到忧愁。不知是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些首淡淡忧伤的钢琴曲,每当没人的时候,我就会悄悄聆听这些曲子。它们让我一次次抚平了心灵的创伤,然后再一遍遍地让我感受到了来自身边那些平凡而伟大的爱。我不能说钢琴曲是能够疗伤的神曲,但是每次接近时,总会感觉人生因为有过一些忧愁,有过一些缺憾才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亦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开始体会到了父母那些唠叨话语,不是简单的“陈词滥调”时,而是那些肺腑之言,甚至我都烂熟于心时,我已经忙碌奔波于学业工作生活之间了。一席光阴间,我已经告别了金色的童年,告别了花一样的季节,又再青春落幕的时候,当我身处外地,无尽的压力袭来,我终于体会到那不是,不是枯燥的“只字片语”,那是带着真情真爱的话语,句句暖心。听着电话那头,感到无人援助的我,顿时变得有了动力,泪水再次喷涌而出。生命中的每一份爱都是珍贵的,但是每一份忧也是同样珍贵的。因为它们,让爱更显深刻。所以不要太过害怕忧虑,命运都是公平的,忧虑与爱也只是暂时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篇二:忧与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每当听到这一句话,我都会想到我们这个世界中的忧与爱,在这个世界中,忧可不少,当今社会上的地沟油、还有校车超载严重等等问题,都是这个世界的忧,可忧虽然多,爱却比忧更多,世界上的许多好心人都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捐钱捐物,在一个人家境平穷,还身患重病,支付不起医疗费时,总是有那么多好心人来帮忙。所以,我们更应该理性的去看待世界上的忧与爱。每当我从电视上看到校车破旧不堪,超载严重,连走道里都塞满了学生,充满了安全隐患时,我在想:“如果我能捐一辆校车给和我一样大的孩子就好了,可是我能吗?答案是否定的;可是如果国家政府关注此事,为贫困地区统一采购新校车,他们能做到吗?当然能。”每当我看到脏兮兮的地沟油还能流入市场,还能流进人们的肚子里,当我看到开饭店的老板想要降低成本,才让地沟油进入市场时,我在想:“如果饭店老板使用正规的油,这些地沟油贩子能够有市场吗,可是就是有老板使用地沟油加工菜肴,不仅菜肴不美味,还危害了我们的生命安全,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可是,忧与爱往往都是在一起的,只有了忧,才有爱。当许多地区的校车出现了问题是,大家都积极捐款;正当5.12大地震这许多人忧伤、悲痛不已时,却一次次的发生了感人的一幕,诠释了什么是人间的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希望大家能像歌词中唱的那样,多多献出一点爱,让世界上的忧越来越越少,爱越来越多。篇三:忧与爱每一次走进“杖藜叹世者”们神圣的心灵。总是能感到有一份沉甸甸的爱躲藏在深切的忧愁之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忧国忧民而名留青史的杜甫何止一个“忧”字了得!在他的每一声叹息中,在他的每一份忧愁中,爱国爱民的思想始终闪耀着最夺目的光芒。爱之深,所以忧之切。还有那位被唐宪宗当做一块破砖随意地扔往柳州、邵州的柳宗元。面对僻远、冷落、荒凉的边境,回望那浮云遮望眼的长安,自己满腔尚未实现的抱负在忧患之中渐渐沉淀成对当地百姓浓烈的爱。于是,他用爱来承担浓重的忧愁,他兴办学堂、禁止巫术、垦荒屯田、种树植株、推广草药,他深谙边疆的百姓更苦,边境更需要发展。几年的时间里,他在柳州做出了大量功绩。他自己甘为愚人,任劳任怨,把忧愁留给自己,把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柳州的百姓。一位教育家说:生命到了最后一刻,一切才显得深刻。我不得不说,因忧而生的爱更显得深沉。因为那是饱含泪水的爱。舒婷的诗《写给我的同代人》,唯因不被承认才格外的勇敢真诚。即使像眼泪一样跌落,仍有来自大地的点点回音。北岛、顾城、海子,这些在忧虑中前行的诗人,这些对祖国、对人民充满爱的诗人,这些甘为后来者披荆斩棘、开辟一条光明大道的贤者,因为爱,他们的忧才有了意义。我不得不想起那位蹙着眉头,在电视荧屏上,在新闻的风口浪尖上坚持着的主持人——白岩松。他用他的睿智与机敏,责任与博爱,看得比我们更远更深,他深知社会的黑暗与落后,他深谙人心的叵测,他知道“这是一条最遥远的路。”他知道以一己之力就算粉身碎骨也不能立马改善某些地区落后的现状。因此,他将眉头紧锁,然而,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我却分明感到有一股向上之力支撑着他,他永远不会倒下——那就是他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耳畔依旧回响着杜甫先圣的:“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那份不亚于青年人的担当,那一颗滚烫滚烫的爱之心,在历史的忧患之中是心里的一方晴空,千百年后酝酿成一弯七彩之虹!篇四:忧与爱独处斗室,掩卷遐思,倏尔一阵栀子花的幽香送入鼻中。临窗而望,夕阳的余晖含笑笼在一片栀子花丛上,笼得清风微醺似醉,不自觉,已庭院深深了。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又脆弱,让人在担忧之际多了一丝玩弄的念头。被工作恼得焦头烂额的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笔尖,一次次挡住它想要前行的路,它便随我转变着方向,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南北东西,静静地呆在书上。如此,咱便失去了兴致。不过是被捉弄一下罢了,却如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恍然大悟般,是啊,人不也是一样吗?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卑。人们面对着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在灾难面前一次次地迷失,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再看小虫,突然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天地间,竟有着同样的可悲之处,陡然心生怜爱之情,将它用笔尖挑起,轻轻放在栀子花叶上。幽幽的香气仿佛给它重注了活力,小家伙很快藏到浓绿万枝中。一阵微风吹过,将一朵栀子花吹到我的鼻下,白色的蝶儿在花上歇了片刻,歇到我的肩膀上。此刻,花、蝶、我融为一体,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怀之美!仿佛是为了感谢我对虫子的爱,“平等”在心空放彩,是我此刻最大荣光。人生天地间,有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过分相信个人与思想的力量,生命的天平竟然慢慢倾斜。人类只有学会对万事万物抱以爱的哲学,平等相待,才会对精神的藩篱成功突围,获得一种最真实的感动。拔人于苦,谓之慈。授人以乐,谓之悲。“慈悲”一词,便是人间至道。同样,设身处地去担忧别人的生存状态,并毫不吝啬地施以平等之爱,获得的将是生命的尊重与敬仰;而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则是将亲人对自己的忧心转化为对亲人的挚爱与回报。感谢一只意外爬上我书页的小虫,竟帮我理清了忧与爱的哲学!望着窗外的栀子花丛,以及头顶上最玄学的星空,不禁感慨万千。若不能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小心着花开花落的浪漫,将“关忧”置于“关爱”之中,如此浩渺神秘的宇宙,人类又将怎样生活得诗意惬意?篇五:忧与爱严格地说,没有忧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爱,正如没有异乡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你应该知道,我爱着北方的故乡,忧伤地爱着。“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直到我一个人在南方小城张家港第一次感受到北方的时候,我才明白,上半句诗就是写的我。风又从北方吹来了,越过广阔麦田与茫茫天空,越过水瘦山寒的旷野,越过苍凉的秃树林,越过积雪的路、结冰的河,一路向南一路向南,如同我一路向南一样,来到这潮湿、多雨的南方。北方,北方,不觉之间,家乡已经在千里之外了,自己已经是江南人了。梦想总是在别处,总是在我们没有到达或已经离开的地方。当时我不是坚定地来到南方吗?当时我不是确实看不惯家乡的一些丑恶吗?当时我不是对故乡交织着忧或愤吗?那我为什么在南方会真诚地想念北方想念着北方的生活、北方的风景呢?你要晓得,曾经付出过精力、时间与心血的地方你很难忘记;毕竟,付出过“爱”的地方,才能“能长出金麦穗与赶车谣”。我的爱在千里之外,我的忧在咫尺寸心。你不责备我离开吧?如果都不离开,那故乡就永远不会自省。这是另一种真爱,织着忧伤的爱,但愿你也懂得。其实我的爱与忧,都留在故乡。北风扑面而来,这一刻,我像风中的一粒种子,身边没有了熟悉的土壤,没有了知根知底的朋友,没有了心灵的抚慰,我阅读详情:
范文七:忧与爱议论文【篇一:2012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忧与爱】我看见潇湘竹上的点点泪痕,朦胧中仿佛听见娥皇和女英的声声叹息。那叹息里蕴藏着的忧思百转千回,但我知道他的缘由全在于爱意深厚。忧和爱好似对恋人,总是相伴而生。爱很少因忧而起,但忧却因爱而生。戴望舒在雨巷中失意徘徊,还不是因那丁香一样的姑娘?若不是应了心中的爱意,辛弃疾怎么展现那一抹柔情,在人海中寻觅“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为心中的那一份爱的滋味,或许我们会在午后的回忆中,笑着暗问:“远方的你,还好吗?”嘴上虽是笑意,心中的忧思却充满了酸涩。家国之愁莫不源于对故土、对根的热爱。子美挥一挥狼毫,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思与爱倾斜于诗间;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对时政的控诉,满含忧愁,确实因对这时代的无奈,对山河的热爱;现代的艾青发出的一声呐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刻的家国之爱才是那阵阵忧叹的根由啊。对自然的情有独钟也成了忧愁的事儿。难忘张岱独去湖心亭看雪,赏那专属于他的一个人的西湖雪,我们后人赞其雅士,却不知他内心对自然的恋慕、对天然的渴求。相公虽痴,也是由着心里的那一点爱意,那份对知己的企盼。更让我钦佩的便是相公由爱而忧却能豁达地看开、独享自然之趣,巧遇看雪的游者,但守住了爱的宁静。更不用提人们因爱情而辗转反侧了。《半生缘》的爱全在曼钧的信间,却因那多舛的命运而忧思重重;渡边彻听见《挪威的森林》而唤起的对直子的回忆莫不参杂着浓浓的爱和忧;张爱玲送别胡兰成后,“伫立涕之久矣”,其中的复杂心绪又怎好揣摩?……古时的娥皇和女英因爱而生忧,怕是古时人们第一次对忧和爱的尝试与记载。无论是后来的潇湘妃子洒在潇湘竹上的点点泪痕,还是今日人们每日的忧虑,也都因对责任、对爱情、对世间万物的执着罢了。阅读详情:
范文八:论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论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中华浩瀚的古代文明中,一篇篇著作犹如繁星照耀着历史的长河,几千年文人智慧和情感的结晶,给予了当今世人无穷的宝藏,而在这些珍贵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仅是它的文学成就令我们触动,我们往往可以从中感受到埋藏在许多古代文人心中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心系国家苍生的忧患意识又是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斗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而在许多古代文人的事迹、作品、言行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英雄、将士等,在国家的命运承受考验的时候,他们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的情结,同样,在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学史中,也涌现了不少感怀国家人民命运、执着民族兴亡大义的著作,古代的文人们不仅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才华,同样也将个人的担忧与国家人民的和平、安康联系起来,表现了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有的人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失去来换来普通大众的幸福,这种家国、民族的大义我们经常可以从这些作品中品味出。古代的文人的创作,一方面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中死板腐朽的八股文制度,希望通过才华和造诣获得在人生命运上的飞黄腾达,渴望通过自己的才学能在仕途当中有所发展,创作的动力一方面出于此,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这些忧国忧民的佳作的背后,已经抛弃了人们心中世俗的、功利的观念和目的,已经成为了一种纯粹抒发诗人内心情感抱负的载体,可见,这些担忧国家人民利益的情感是真挚的、可贵的,这让我们也看到,爱国的情感并不只是体现在抗拒外敌的战场之上,中国古代的文人以笔墨抒发血液中流淌着的爱国抱负和情感,同样也如此地令古代读者和现代读者一样真切感受得到,并为之动容。同样,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忧患民族兴旺、人民福祉的仁人志士,他们呈现在现代人面前的形式是不一样的,有的留下了在朝堂之上勇于向国君忠言直谏的身影,有的留下了青冢边令无数世人震撼的赫赫战功与威名,而有的,虽然他们看起来斯斯文文,但是纸笔就是他们的武器,他们用文字写下了风雨,写下了壮怀,写下了浩荡波澜,文字的力量是如此的伟大神奇,它用一种别样的形式传承下来,将古人内心的忧患意识传递给今天的人,让我们在感受到文学上的造诣和文采的同时,也强烈地为这种忧患的情感所震荡、洗涤。这样的以文字来传达忧患意识的文人有很多很多,相信其中令人感受深刻也较为突出的一位要数唐代诗人杜甫了。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盛唐时期的一位大诗人,世人尊其为“诗圣”,杜甫是一位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数是以反映当时社会现状、人民生活疾苦以及个人报国志向为内容的,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诗人内心一种对于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忧虑之情,虽然杜甫的一身颠沛流离,一直在困顿中漂泊度过,诗人的才华和抱负一直没有得到当时朝廷的赏识和发现,直到在凄苦和贫寒中结束了诗人璀璨的、创作卓著的一生,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一直贯穿于诗人的创作中,成为他创作的一个主要中心,由此可见诗人内心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人民疾苦的忧虑,他的成就不仅是文学上的,同样在忧患意识上,他也得到了大家的尊崇与敬仰。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其中反映人民疾苦、战争对大众的荼毒之深的代表作当属“三吏”、“三别”了,它们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些诗歌写的不是什么上流权贵,也不是什么美景春色,而是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为主角,以他们的真实生活为原型,描写人民在真实的生活中所遇到的朝廷的压迫、战乱所引发的民怨、征丁导致的骨肉离散等等,这些真实的题材,深刻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而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社会当中的阴暗面,表达了对劳苦民众的无限同情和对当时朝廷征战不断、暴政横行的讽谏,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杜甫,关心着最底层人民的疾苦,这种忧患意识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的尤为强烈。在杜甫的众多灿烂的诗作中,广为人们传颂、赞美的一首即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出自此诗的名句一直作为诗人忧国忧民、热爱人民的突出表现之一为人们所争相传颂,诗人自己生活在破败的茅草屋中,心里却担忧天下众多的受寒之士,如果自己的寒冷能换来全天下人的保暖他也十分乐意,这是一种怎样的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精神!诗人的忧患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爱在这首诗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一位有着深刻忧患意识的文人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热爱祖国、效忠楚王的屈原曾经是楚国贵族的后裔,出身高贵的他,26岁就担任了出国的左徒兼三闾大夫,曾经促成了战国时期的楚齐联盟,这样一个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才子,起初很受怀王的信任,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让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屈原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心中怀揣一套效忠楚国的政治方针,但是在那个奸佞横行的时代,屈原也只有被朝廷遗忘在遥远的汨罗江畔,空有满腹才华却不得一展宏图。感慨自己不幸的遭遇,屈原写下了著名的《离骚》,创立了“骚体”,树立起了战国时期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在《离骚》中,屈原充分发挥了浪漫主义诗人的才华,以“香草美人”作比,在文学作品中,他将自己对于国家赤诚的心声借助文字表达出来,他不怨怒自己的流放,却害怕国家得不到兴旺强盛而会被别的国家所侵犯,虽然屈原是如此地声嘶力竭,但是朝廷始终对这位忠臣不闻不问,最终,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在《离骚》中,通过许多名句至今我们仍然可感受得到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忧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但是诗人不会放弃报效国家的努力;“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表现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学改变楚国现状的一种急切的心情;“长叹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常常想到人民群众生活的艰难困窘,并担忧得常常流下眼泪,当时的战乱使得民不聊生,这位当时的士大夫深深地位人民大众所受到的疾苦而感到深深地担忧和心痛;“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收到排挤的屈原仍然对重新回到朝廷抱有幻想,唯恐楚王不长寿,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重新回到报效国家及人民的平台上。《离骚》不仅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灿烂的奇葩,同样的,里面所传递出来的作者屈原的深刻的爱国感情和对人民疾苦的忧患意识让我们深深为之动容,作者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寄托作者希望楚国繁荣昌盛、楚国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免受战乱之苦的美好愿望,作者不以自己一个人的利益为考虑,而是将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常系心间,以国家发展壮大的大任为己任,这是一种大无畏的、赤诚的高尚情操,诗人的远大抱负和忧患意识令我们都不得不为之感动,也为他最终未能实现抱负而投江自尽而感到叹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与古代文人所生活的大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他们所担忧的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安居乐业必然和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他们所处的背景造就了他们心中的那一种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而当时社会当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暗面,这些阴暗面或许不能为朝廷中的高层做见到,却触动了这些与社会的底层有所接触、甚至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中国古代文人,令他们有感而发,写下抒怀和担忧国家命运的著作,表达内心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也使得许多文人更是将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一生都怀有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大众的远大抱负,渴望有一天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蓝图。以上文所举的两个文人例子为例,对于杜甫,虽然他生活在盛唐时期,但是当时的唐朝已经失去了初唐时政治开明的风气,奸臣当道,皇帝沉溺于美色之中,唐朝华丽的表象下掩饰着这个王朝之内的很多弊端和不良风气,可谓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久,唐朝又逢安史之乱,人民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国家民不聊生,乱臣贼子当道,将国家一步一步拖入衰败的深渊,而贫困的杜甫正是经历了唐朝的衰败,亲眼见到并经历了战争所带给国家和人民的浩劫,才会在他的诗作中深深地带上忧国忧民的色彩,并在作品的内容中写下时代的烙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抨击当时朝廷的腐朽所带给人民的苦难,并为国家的迅速衰败而感到忧心忡忡,忧患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并渴望为此一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和忠心。而屈原所处的楚国,当时已经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强大已经渐渐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六国假使能联起手来还是有胜利的希望,但是此时的各国诸侯,各自有着各自的算盘,不能拧在一起,面临即将被秦国一国吞并的危险,楚怀王不仅不励精图治,反而“外惑于张仪,内惑于郑袖”,沉溺美色之中,听信小人的谗言,不思进取,懦弱无能,最后楚怀王客死异乡,楚国国都也最终在顷襄王一任时为秦国的大军所倾覆,而此时的屈原,有着满腹治国之道而无用武之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祖国一步一步在小人手中走向衰败,并最终走向倾颓,我们也能够理解在屈原的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一种为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对楚国国君完成先王理想的殷切期冀,以及对饱受战乱、民不聊生的楚国百姓的关心和牵挂,忧患意识在这位古代文人身上的凝结无不体现着那个时代的影子。同样,对于其他很多文人亦是如此,他们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洪流中,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经历,看到不一样的社会景象,很多的古代文人他们与底层生活接触较多或者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看到了许多社会上的弊端和陋习,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得他们用文字抒发自己的心声和理想,渴望通过文字的形式得到上层管理者的重视,这些成就,不仅仅是文学上的,而且让阅读的人更多地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状,体会到作者内心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这些不朽的著作,与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一同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色彩,他们让我们感受到,那一种超脱于文字本身的魅力与震撼,不仅仅是作者本身的文学造诣与成就,更有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精神层面的高远与宏大,同样,这些担忧国家命运、人民幸福的忧患意识形态,通过文字的表述,变得有血有肉,真实可感。作品中令人为之动容的,不仅仅是文字的特色,更是那种精神层面的、在阅读当中所感受到的博大与感动。阅读详情:
范文九:论忧患意识论忧患意识什么是忧患意识?那就是在国泰民安时国君仍日理万机的操劳;就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严加防守警戒;就是商人在事业成功时仍不停占领市场的竞争;就是寻常百姓过日子时省下的一笔存款。换句话说,这就是居安思危。或许他们的担忧似乎不必要,的确,国君何尝不可松懈一下?商人也该满意一下自己的业绩了吧?小百姓偶尔“潇洒”一下好像也未尝不可。然而,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吗?也许也许有一天敌人回来侵,市场也许会被人占去,家庭可能会因变故而贫穷,这一天不知道是否会来,也不知道是哪天但他们只想到一点,就不会松懈!这就是忧患意识的根本所在!你敢底气十足的告诉我你有忧患意识吗?不!倒不是说你要贪图安逸,只是你现在还没有步入社会,你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你不可能忧患,但这只是暂时的。当你面对重复不变的早饭露出厌恶的神色时,你得想想这样的生活能否持久;当你追求名牌时装时,你应想象一下可能有一天会连普通衣服都没得穿;当你拿着父母给的钱大手大脚时,你必须想到或许你将来日子过得很难;当你因为成绩优秀沾沾自喜时,你得想到后面的人随时会赶超你;当你觉得日子很安逸平静时,你该想到外面的世界竞争有多激烈。当然,这并不是叫你杞人忧天,什么事都优,但有一些忧患意识能给你带来压力,让你谨慎点,这未尝不是件好事。这些忧国忧民的贤能之士在逆境当中磨练自己,培养忧患意识,对于现在不常遇到挫折的我们,由该用何种方法培养呢?首先,我们应该选定自己的目标理想,并将自己最大的热情注入其中;其次,要做到不怕犯错,愈挫愈勇,始终坚定着会成功的信念;同时,还应多多关注时事,让自己多与社会接触,多多了解外界;还有,就是要关注身边的人,与他们比较,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改正等等。可以在长辈的提点下总结这样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会使我们在这种无内忧外患,全凭本事的时代中具有忧患意识。拥有“忧患意识”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处境,拥有向上进步的动力。这“忧患”可算是一个“好本事”。但愿你以后回答我时,能大声的说:“我有忧患意识”!!!阅读详情:
范文十:论“忧患意识”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忧患意识”的实质在于居安思危,而不是患得患失。“忧患意识”的要义在于头脑清醒,应对裕如,而非杯弓蛇影,心存疑惧。晴空万里尤须提防暴雨,风平浪静也要警惕暗涌;风调雨顺也要囤积粮草,烽火尽熄不敢放马南山;而且承平之际往往潜伏着败亡之因,繁荣之时可能酝酿着衰退之机。这些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常识,就是古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所要揭示的道理。“忧患意识”,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项实践要求,其一,“忧患意识”体现了规律性的认识。在这一点上,古人有许多闪耀着思想光芒的阐述,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等。在这里,他们强调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探寻的一种发展规律。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一个国家,一个王朝,一个君主,开始时勤勉敬业,到后来骄奢淫逸,如春秋时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中唐时开元之治的李隆基,均逃不脱始盛终衰的历史宿命。其二,“忧患意识”体现了实践性的经验。在这方面,古人也有许多光鉴千古的政治智慧。比如,“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安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一种重要的施政经验,体现了古代先哲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这一点上,最为典型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其执政之初,处处以亡隋为戒,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励精图治,终于成就了名标青史的“贞观之治”。“忧患意识”,并非杞人忧天,耸人听闻,只不过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善于观察危机的端倪,主动寻找危险的苗头,随时警惕危难的征兆。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说,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潜在素质。这种素质可以使一个国家强大,使一个社会进步,使一个民族兴旺,使每一个人永远保持乐观向上之精神,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总不乏一些“自大的国民”、“膨胀意识”短缺,比如在“文革”及其以前,即使饿殍盈野,饥荒遍地,也还要委过于“自然灾害”、“苏修逼债”;即使政治陷于动乱,经济濒临崩溃,也仍然陶醉于“形势大好,不是小好”。的确,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面临着光辉的前景。虽然成就令人陶醉,前景使人振奋,然而,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人们不能被激情淹没理智,也不能用愿望代替现实。比较一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分析一下国内尚存的问题,我们并没有多少殊堪骄傲的本钱。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可以使人正确地认识形势,在强烈的危机感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事业的新境界;骄傲自满、安于现状,则会使人盲目乐观,不思进取,在颓废享受中丧失斗志,最终葬送大好前程。这是被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反复证明了的真理。(作者单位: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责任编辑:张功杭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于忧患议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