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广东官场客家籍官员,出什么官员

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哪个牛些_百度知道
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哪个牛些
中国科技大学多 二,开设本科专业: 一,毕业生薪资水平:两个学校差不多。 八:华中科技大学多 四:华中科技大学多 六,学校排名,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C9高校 做如下比较。 七,学校培养省部级官员:华中科技大学多,学校考研率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都是很好的学校,学校出国率:中国科技大学多 三,国际认可程度:中国科技大学多 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 九,重点实验室
知道智能回答机器人
我是知道站内的人工智能,可高效智能地为您解答问题。很高兴为您服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华中科技大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五代十国那些牛人牛事_华中科技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72,239贴子:
五代十国那些牛人牛事收藏
一楼献给那些年逝去的青春与热血。
闲话先说(最好略去不读)  朱温真是淫贼吗?官场不倒翁冯道是忠还是奸?千古词帝李煜和乐不思蜀的刘禅谁更有人生智慧?一大群“官二代”为什么纷纷丢了江山身死族灭?……  风云突变的五代,留下了多少历史悬案?  其实,很早以前就想写写五代十国的那些人,以及他们做的事。因为这个特殊的时代,那些人特别牛,做的事也特别牛。这个时代的故事,比三国时候更精彩;这个时代的人,也比三国时代更特别;这个时代政权之间的关系,比三国时代更复杂。但是,夜郎历来胆小,生怕被砖头拍死,故迟迟不敢动笔。  先是关于本书的体裁。说是历史吧,历史学家及其粉丝们会鼓足干劲以书为证找出无数漏洞拍来砖头;说是小说吧,文学家及其粉丝们会嗤之以鼻自然也不会手下留情;说是故事吧,爱读故事的青少年朋友也不会袖手旁观放过这么个狂拍机会。哎,弄了半天,夜郎都迷糊了,倒觉得本书确乎像传说中的“四不像”了。  不过,这是历史。  真正的历史。  我们读历史,最想知道的是真相。但是,时光已经湮没了历史事实,让后人永远蒙在鼓里。虽有史书记载,真相却永远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留下很多永远无法真正破解的历史悬案。野史自然是难以相信的;有正史可读,信度也高一些,然而夜郎读正史,仍然想当然地“发现”诸多疑点,觉得正史让人怀疑的太多太多。  历史学家们的板砖来了!  “你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不是夜郎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而是正史确实漏洞百出。夜郎不怀疑一切,不打倒一切,却尊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包括史书,提倡用心读史、用脑读史。用自己的头脑分析史书中的记载,用客观规律去再现历史的真实,尽量更接近事实地了解历史。  板砖又来了!“唯心主义史学观”!唯心也罢,唯物也罢,此书不是教科书,仅是一家之言,纵有万般不是,危害也微乎其微。  再者,五代十国这一特殊时期,那些英雄们(其实更多人认为是奸雄或是枭雄)的所作所为,实在跟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正统思想相差太远,跟传统道德要求格格不入,跟我们赖以自豪的文化史大相径庭。如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是我们赖以装点门面的遮羞布,那么五代十国历史就是这块布上让人难以启齿的破洞。如果展示这段时期的史实,实在有诲淫诲盗之嫌,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父子相残,君臣相欺,兄弟相害。仁义尽失,纲常不存,道德沦丧,实实在在一本厚黑学教材。  不过,这是历史。  已经过去的历史。  历史,我们不能否认,更不能篡改。这面镜子,能让我们看到人性多样化的那一面,人生复杂化的那一面。历史人物,不是高大全,也不是千人一面,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而好奇心驱使着我们,想要真正地了解历史。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读过之后,想想。也许永远都不知道,这也很正常。  本书先写五代十国时期奉为正统的五个政权,次写周边的十国政权及少数民族政权。历史本身很精彩,希望能写得真实、生动、有趣。同一重大历史事实涉及多位人物,可能出现重复的内容,或者缠杂不清,还请谅解。
梁太祖朱温篇  第一章
童年幸或不幸?  [出生1]  朱温同志上场了,诸位还不大了解,我们先像派出所的民警一样,看下他的身份证。  姓名
朱温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
852年12月9日  住址
河南道宋州砀山县午沟里  公民身份证号 095479  友情提示,这张身份证是假证哦,不是公安局做出来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史书上称,朱温出生于唐宣宗李忱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月二十一日,有人研究结果是公历12月9日,有人研究结果是12月5日,夜郎不知道谁对,随便弄了个在身份证上,反正早迟几天也对历史影响不大。再有就是朱温还有“朱全忠”、“朱晃”等曾用名,身份证上也没有显示出来。此外,朱温建立后梁,907年至912年在位,历史上又称梁太祖,身份证上也没有做出来。  唐宣宗大中六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852年12月9日),在河南道宋州砀山县(今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午沟里的一间小茅屋里,出生了一个很平凡的男婴。  这个男婴的出生,让两个人很不爽。  一个是男婴的父亲、穷教书先生朱诚。本来馆舍荒疏,没几个穷孩子来读书,微薄的束修一家四口糊口也捉襟见肘,现在又增加了一张嘴,每个人又要少喝几口粥了。
[出生2]  另一个是当今皇帝唐宣宗李忱,因为这个孩子长大了要夺走李家天下,斩杀李家子孙,唐室300年国祚就要毁在他的手里。不过,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事,只有当时的李忱蒙在鼓里。不然,李忱只需要派个小兵,就可以把他扼杀在摇篮里。  大凡像朱温同志这样的大人物出场,后代的史学家们都会查查他的祖宗八代或者八十代,直到跟某个历史上的大人物扯上关系为止,以证明该同志有纯正的高贵的帝王血统,是真龙天子,理应做皇帝。朱温同志也不例外,史学家们查出他的先祖是舜的司徒朱虎的后代,高祖叫朱黯,曾祖叫朱茂琳,祖父叫朱信,父亲叫朱诚。  不过,据夜郎看来,他祖宗几代的名字还可以相信,因为这个可以代代上传,朱温应该记得。至于他的先祖是舜的司徒朱虎的后代,大约是不可相信的。因为这没有文字记载,也无史实可考。穷得糊口都难的教书先生,大约也不至于有记载几千年的家谱。  板砖又来了!  唯心主义史学观!你认为不可相信,就不可相信吗?  大家别急,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
[出生3]  《五代会要》上说:“梁肃祖宣元皇帝讳黯,舜司徒虎四十二代孙”,那么,朱温是朱虎的四十六代孙。  舜(公元前2037年去世)的下属官员,也许比他小几十岁,不可能小一百岁吧。所以,朱虎出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050年(可能有几十年的误差)。与朱温出生的时间大约相距3000年。  好了,结果出来了,从朱虎到朱温,平均每代人相差65岁。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从朱虎到朱温的父亲朱诚这一支,四十五代人都响应党的计划生育政府,实行晚婚晚育,到65岁才生育孩子。当然,也有另一可能,朱温这一支,从朱虎开始,一直是小儿子的小儿子的小儿子……不过,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其一,从朱虎到朱诚,平均寿命要大于65岁;其二,平均65岁后还能生育。  这个数字远远大于正常水平。  因此,我们感觉这不是在读历史,感觉是在读神话。  那么,夜郎认为的正常水平是多大呢?  比如刘邦(公元前256年)跟刘秀(公元前6年),9代人平均每代相差31岁,这个数字就比较合情合理。  再如孔子(公元前551年)跟孔仁玉(912年),43代人平均每代相差35岁,这个数字也比较合情合理。
[出生4]  再有,朱温同志出生的那一夜,《旧五代史》载,“是夕,所居庐舍之上有赤气上腾”,以至村里的人们都以为朱家失火了,跑到跟前看时,却见到房屋完整,并得到朱家生了儿子的消息。  这样的谎言,我们听得耳朵长老茧了。  紫气、白气、赤气、异香之类的谎言,稍微动点脑子、稍微有点自然科学知识的人,就能识别。可是,史书中多着呢。“紫气出于窗户”(李存勖),“时有白气充庭”(石敬瑭),“载诞之夕,赤光照室”(郭威),“紫气充庭”(杨坚),“红光满室”(朱元璋)……  不说了,太多。  意思是告诉我们,这些人是跟常人不一样的。他们是圣人,是天子,天生的皇帝命。如果你出生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你就老老实实地当老百姓吧,你没有当皇帝的命。  这样的谎言,皇帝们爱听,写进史书里,皇帝审查的时候就能通过。  于是得出的结论是,朱温同志一出生,史学家们就用谎言包裹着他,让我们去读。  其实,事实应该是这样的。教书先生朱诚的老婆王氏,腆着肚子在家门口搓洗破衣服已经几个月了,十月二十一日这天,邻居们听到朱家传出一阵阵婴儿的啼哭声。  “朱家添新崽子了,快去看看,是儿子还是姑娘哦。”  “是个胖小子!朱家有三个儿子了,好福气,好福气!”  夜郎的意思是,历史人物,即使是皇帝、是英雄,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请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出生5]  然后,日子像昨天一样继续过下去。  遗憾的是,老天爷不喜欢雪中送炭,倒爱好雪上加霜。没几年,朱家五口的“幸福生活”走到了尽头,家庭经济基础倒塌——朱先生贫病交加,一命呜呼了。  草草埋葬了朱先生之后,朱妈妈王氏带着三只小朱发了愁。朱诚先生的遗产清单如下:一个孤孀,两间破屋,三只幼崽,四邻债务。  可日子还得过下去。  每天三顿可不能断炊,即使迟一点、稀一点,也不能改成两顿。  吃尽当光的王氏,估计尝试过带着三只幼崽跑到山坡的迎风面喝西北风。可是,喝西北风不大中用,饱得很快,饿得也很快。还没跨进家门,母子四人已经饿得头晕眼花。  可日子还得过下去。  王氏带着三个儿子投奔到了萧县人刘崇的家里。其实,应该是逃荒、讨饭到了萧县,被刘崇收留。不然,怎么会走州跨县的投奔一个陌生人?  每次读到这里,夜郎常常纳闷。刘崇能够一下子收留寡妇孤儿四口,家庭经济条件应该不差,家庭出身成分应该是地主阶级。而在很幼小的时候,老师就告诉过我们,在万恶的旧社会,地主阶级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地主刘崇为什么会收留非亲非故的王氏母子呢?难道万恶的地主,也有一点点儿善心或良心?也许,地主阶级里面也有善人?
[出生6]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刘地主收留了贫雇农王氏,以及后面拖成一串的三只“油瓶”。  真是有话便长,无话便短。寄人篱下的母子四人,其实就是刘地主家的便宜长工。看来,刘地主做善人也不是无条件的。王氏呢,一个妇道人家,大多也就是缝缝补补洗洗做做家务,当然也到刘地主家的地里做些粗活;三个小子呢,虽是童工身份,但年龄太小,也不过放放牛,砍砍柴,喂喂马什么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朱温跟两个哥哥一起渐渐长大了。可他眼睛看到的是人世间的不平,心里产生的是强烈的愤慨和不满。  他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他们有的,我为什么不能有?  不知道是哪一天,他突然就发现了自己和刘地主家的小子不公平。  几个小子在田野里疯玩了半天。  “开饭了!开饭了!”一声声呼唤让朱温发现自己早已饥肠辘辘,便同大家一起向家里飞奔而去。  强悍的朱温跑在队伍的最前面。刚跨进大门,厢房里传出的阵阵香味让他情不自禁地跑了过去。  刚到厢房门口,一条胖乎乎的腿伸了过来,险些绊了他一跤。朱温抬头一望,望到了厨房赵姨怒气冲冲又鄙夷不屑的目光。  朱温当年读不懂这种目光,只觉得她的样子好吓人。后来见识多了,才知道这种目光的含义。  正在这时,厨房的王姨端着一盘清蒸全鸡过来了。朱温甚至看到了那鸡头晃悠晃悠地直向他点头。  他正陶醉在自己汹涌而出的唾液里,胳膊上传来了钻心的疼痛,赵姨拧着他的胳膊,把他扔在一边,骂道:“好狗不挡道!”  直到这时,小刘地主才腆着一个肥肚子“吭哧吭哧”地跑了过来,被赵姨抱上了桌前的椅子。  朱温还陶醉在满桌大鱼大肉散发的香味里,耳朵又传来了一阵疼痛。他被拧着耳朵拖到了柴房里,这才看清,拧自己耳朵的是铁青着脸的母亲。
0.0                        楼主马路边捡到五毛钱,把它交到小黄手里边        --贴吧客户端
[出生]  母亲虎着脸,给了他一碗可以做镜子的稀粥和几片有点咸味的青菜叶。  肚子咕咕叫的朱温狼吞虎咽地喝下了稀粥,可他的脑子里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纠缠着他:玩的时候可以一起玩,为什么我就不能到厢房里去吃鸡肉?  这个念头一钻进他的大脑,从此就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还结了种子。  从此,他就不停地观察,不停地思考。  冬天,小地主穿着棉衣锦袍,漫天风雪里疯玩,他却只能躲在草垛里瑟瑟发抖。  我为什么没有棉衣穿?  想多了,朱温又在想下一个问题:他有的,我怎么才可以有?  朱温有他的办法了。  刘地主地里有一大片梨树林,树上挂满了又香又大又脆的梨儿,当然,也有被虫子蛀过的,也有歪瓜劣枣又小又丑的。  虽然给梨树松土、浇水、施肥、捉虫的是朱温母子,甚至爬上树摘梨的也是朱温母子。可是,吃梨的时候,刘地主一家吃又香又大又甜又脆的,而朱温母子却吃又小又丑又涩又酸的,或者是被虫子蛀过的。  朱温想,他们能吃的,我为什么不能吃?朱温又想,他能吃,我怎么才可以吃到?  朱温虽然没有听过“大闹天宫”的故事——因为当时还没有——但他却象齐天大圣那样做。他偷偷地爬到梨树上,拣最好的梨吃了个饱。  当然,后果也跟齐天大圣一样,被刘地主发现,一顿棍棒饱打,打得朱温终生不想吃梨子。  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念头,常常会犯相同的错误。  当然,有时也不一定偷,也可以骗。比如可以把小地主手里吃的糖果、玩的小玩意儿骗过手吃了,或者玩了。  因为其实这件事很容易,那个小地主太愚蠢了。  朱温因此尝够了刘地主的棍棒的滋味。
小时候和邻家小妹一起玩的游戏
[出生8]  刘地主的老母亲,一个吃斋念佛的老妇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这场面太血腥,于是常常出来护着他,救下棍棒中的朱温。  刘地主对母亲的这种行为不理解,常常抱怨。  刘老太太于是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朱三这人不简单,长大后大富大贵,你们要好好待他。  为什么呢?众人很不以为然。因为穷朱三连个算命钱都没有,老太太怎么知道。  老太太又只好用另一个谎言来圆谎:我曾看见过他熟睡的时候,变成了一条红蛇,一条金灿灿的红蛇。  老太太不敢说他是龙,只敢说他是红蛇。  众人不大信这句话,但对朱三的态度有了点变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嘛。  朱温也感觉到了一些变化,刘地主的棍棒,似乎下得轻了些。  兄弟三人,个性差异大。老大朱全昱温顺、老实、厚道,有点教书先生朱诚的气质,只是没有文化做不成教书先生,因此只能做老实本分的农民。他对地主家安排的工作,老老实实地完成,甚至提前完成、超额完成,以博地主一奖赏。朱温干坏事的时候,叫他一起去,他不仅不去,还训斥他,甚至告发他。所以,后来朱温要干坏事的时候,就只能躲着他了。  老二朱存呢,不主动干坏事,只是朱温需要帮手,叫他一起做事的时候,常常乐于参与,与朱温活脱脱一对难兄难弟。兄弟俩懒惰、说谎、偷盗、坑蒙拐骗、不务正业,凭借一身蛮力,蛮横不讲理,自以为是,横行乡里,在乡里可谓是“千夫所指”。活脱脱一对小流氓。贫雇农家庭出身的朱温先生不能说是好人,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雄莫问出处”,小人也应该“莫问出处”。
投身革命或投机革命?  唐僖宗乾符年间,关东地区爆发了让唐朝统治者心惊胆寒的王仙芝、黄巢起义。  其实,任何时代农民起义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农民兄弟活不下去了。  谁不想太太平平地过日子?谁想冒着杀头的危险起来造反?平平安安做个农民,干嘛要每天与刀剑为伍,生活在枪林弹雨中,过这种刀头舐血的日子?  这次起义没有任何新意,跟历史上的任何一次起义都一样:天灾人祸断了农民的生路。皇帝昏庸、腐败无能,官僚集团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像一群蚂蝗,吸干了农民的血汗,还要吞噬他们的骨肉,这是人祸。关于这些,夜郎今后会用很多史实来介绍,现在,我们还来不及去了解这些蠢货的奇葩表现。  如果再来个水旱灾害,田里庄稼歉收,甚至颗粒无收,农民就真活不下去了。  这几年,关东地区连年干旱,爆发了严重饥荒,可腐朽的唐朝统治者仍然横征暴敛。农民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于是爆发了很多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私盐贩子王仙芝领导的起义(875年初)规模最大,已经攻占了曹州(今山东曹县)、濮州(今山东鄄城县)等地区。同为私盐贩子的黄巢也趁机(公元875年六月)在曹州、濮州地区响应王仙芝,队伍迅速发展到几万人。  为什么造反的头目老是私盐贩子?
[为什么造反的头目老是私盐贩子?2]   这时,不同性格的农民会有不同的表现。  逆来顺受型。盼啊盼,盼个好年头,盼个好皇帝,盼个好地主,继续过日子。  赌博奋争型。反正死路一条,造反,赌一把,赌赢为王为侯,改变命运,赌输潇洒死一回。  此谓官逼民反。  说实在的,在万恶的封建社会,逆来顺受型的农民占绝大多数,不信,你去算算,每次农民起义时,造反的人数,占当时农民人数的百分之几?  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请诸君去研究论述。夜郎实在没有这个水平。  造反的是农民,可造反的头儿,大多不是农民。军队中的军官或者小头目(陈胜、吴广)甚至士兵(张献忠、李自成),宗教首领(张角、张梁、张宝、韩山童、刘福通、洪秀全),旧朝官僚(刘邦、李渊、李密、翟让、宋江),贵族后代(项羽、刘秀),私盐贩子(王仙芝、黄巢、张士诚),小商贩(王小波)甚至和尚(朱元璋),都可以做造反的头儿。可是,真正的农民做造反头儿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夜郎实在是想不起来,诸君不妨帮忙想一个?杨秀清、萧朝贵烧炭为业,虽有小商贩之嫌,姑且算上吧。但是,他们算不上正头目。  由此,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就不难理解了。第一种结果,被当时的统治者镇压,失败;第二种结果,旧的统治者被新的统治者取代,失败。  注意,第二种失败,是农民的失败,不是农民起义头目的失败。  农民,还是做农民,还是种地交地租服徭役兵役,还是盼望风调雨顺、盼望善良的皇帝和地主。  私盐贩子,怎么就成了农民起义的头儿?
这篇文章是楼主转载的。个人认为,平时大家对五代十国的了解不深。所以仅用此文分享给各位爱历史的huster、
[为什么造反的头目老是私盐贩子?3]  盐,是封建社会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需商品,是仅次于粮食的生命保障物品。“不饱不饿三担谷,不咸不淡九斤盐”,谁都离不开它。  正因为如此,它被统治阶级看中并利用。在它身上,封建统治者看到的不是咸津津的食盐,而是亮锃锃的金子。  最先发现这块金子的是汉武帝。“官营盐铁”,垄断经营这两样东西,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盐和铁成了封建统治者对老百姓敲骨吸髓的工具。  后来的统治者很快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既然大家都必须吃盐,政府就可以垄断经营,赚取高额利润。  天宝、至德年间,政府垄断经营盐,每斗盐的价格是10钱。用脚想一下,这里面已经包含了政府的高额利润。安史之乱后,肃宗乾元元年 (758年)每斗盐的价格提高到110钱,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提到每斗210钱,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提高到370钱。“大历末,通计一岁征赋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且过半”。  政府将盐垄断,以此对老百姓敲骨吸髓,狡猾地掩盖剥削事实。物价飞涨,是政府剥削老百姓的主要方法。  如果走私食盐,其收益可想而知。  政府为了垄断盐利,制定了严酷的刑罚。不仅用死刑威胁,甚至还使用了连坐法。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资本论》  麻烦诸位,请算一算私盐贩子的利润率。  而且盐价越高,私盐贩子的利润就越高。  因此,杀头灭族也不能阻止私盐贩子的疯狂
[黄巢起义]  私盐贩子至少有这样一些特征。  在贩私盐过程中,与官府为敌,出身入死,练就了一身武艺、胆量、智慧和谋略。  不少同伴被处死,多少次失败的贩运财物被没收,对官府有刻骨铭心的仇恨。  有用生命为赌注,博取财富和利益的勇气。  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  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财富,对贫病交加的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民有一定的吸引力。  骨子里有造反的细胞,相当于魏延脑后的反骨,性格绝对不是逆来顺受型。  所以,私盐贩子,常常是积极参加起义甚至是领导起义的。  黄巢,就是这样一个私盐贩子。他是朱温同志的第一任老板,所以我们要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其祖上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受家庭影响,黄巢善击剑骑射,能言善辩,跟一伙贩卖私盐的亡命之徒打得火热。但是,到了黄巢这代人,黄氏家族在积累了一定的家财后,准备培养几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以光宗耀祖。因此,黄巢读了些书(“稍通书记”),也像很多读书人那样,先后几次到长安应试进士科。但是,唐末的科举掌握在一群贪污腐败的官员手里,没有人际关系,不行贿赂的人,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何况黄巢这种二三流角色呢?结果不言而喻,次次乘兴而来,回回败兴而归。最后一次参加考试不第后,愤而写了一首《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然后回头恶狠狠地瞪了一眼、怒气冲冲地离开了长安。
[机遇]  总有一天,我会回来的!  我会证明给你们看,我并不是屡试不中的窝囊废!  老子不当官了!回家继承祖业,当私盐贩子,当盐帮首领去。  “士为知己者死”,大凡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自以为有才华的人,其内心都渴望被别人认可,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你理解了他,认可了他,重用了他,他宁愿为你死。诸葛亮之于刘备、文天祥之于赵昀(宋理宗),方孝孺之于建文帝,都是这种情怀。  反之,空有一腹才华,被人蔑视、被人遗弃、被人埋没,那么,他也宁愿为你死。不过,应该加上几个字:他宁愿为消灭你而死。  屡试不中的黄巢,就是这种心情。他怀着对科举制度、对皇帝、对唐朝官吏刻骨的仇恨,等待着机会,等待着有一天风风光光地回到长安,把那一群蠢猪般的官员和皇帝踏在脚下,像碾蚂蚁一样地碾死他们。  唐朝负责科举的官员最后悔的两件事是:没有录取黄巢和李振。黄巢的故事我们已经开始讲了,李振的故事以后再讲。他们没有把黄巢和李振拉进他们的朋友圈子里,把这两个人推进了他们的敌人圈子里。为此,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且是生命的代价。  机会很快就来了。  王仙芝与尚君长等人在长垣县揭竿而起,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向各道传送檄文,揭露唐朝官吏贪污腐败、赋税繁重、赏罚不平等罪恶,号召大家起来消灭这个罪恶的政权。  腐朽的唐政府官员本来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他们却做了农民们的朋友。  真是奇葩啊!
[起义]  因为他们要面子。小型的起义,州县觉得应付得了,就不向中央报告;大点的起义,宰相觉得应付得了,就不向皇帝报告。  所以,当皇帝的僖宗,听到的消息都是正面的。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天下太平!这样,大臣们放心做官,皇帝放心去玩。  皆大欢喜,此之谓双赢。  可是,纸是包不住火的。  当宰相应付不了的时候,就只能报告皇帝。当然,宰相都应付不了的事,皇帝也应付不了。因为皇帝并不比宰相聪明,也并不比宰相能干。  所以,当皇帝知道真相的时候,事情已经无法收拾了。  因此,夜郎觉得,严厉打击官场的瞒报行为,是多么英明啊!  所以,王仙芝的发展,非常迅速。他的部下尚君长、柴存、毕师铎、曹师雄、柳彦璋、刘汉宏、李重霸等这些小民,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准备唱大戏了。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黄巢家乡。黄巢分析了天下形势,看出唐政权已经是一堵众人正在使劲推的朽墙,决定也伸出一只手。于是散尽家财,招兵买马,购置武器,与同族兄弟子侄黄存、黄揆、黄思邺、黄钦、黄秉、黄万通、黄思厚及外甥林言等八人响应王仙芝,招募各地饥饿的农民,队伍迅速发展为数千人。  黄巢跟王仙芝互相呼应,攻打州县、屠杀贪官、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被逼上绝路的农民纷纷投奔黄巢,队伍迅速发展为几万人。  讲个小插曲,这年七月,水旱灾害过了又来蝗灾,蝗虫自东飞到西,遮天蔽日,所过之处赤地千里,草木五谷被吃得一干二净。京兆尹杨知至向唐僖宗报告说:“蝗虫飞入京畿地区,不吃庄稼,全都抱着荆棘而死去。”于是皆大欢喜,宰相们都来致贺。  我们不得不佩服蝗虫这种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自我牺牲的精神,集体抱着荆棘自杀。  这样的昏君,这样的奸臣,唐室如何不亡?
[游击战]  唐僖宗见起义军发展迅速,队伍壮大这么快,慌了手脚,马上调动大军,跟一千多年后的日本鬼子学了一个把式:铁壁合围!诏令淮南(领扬州)、忠武(领许州)、宣武(领汴州)、义成(领滑州)、天平(领郓州)五镇节度使合击起义军。五个封疆大吏,对付你一个才出茅屋的毛头小子,应该绰绰有余。  王仙芝与黄巢这两只鲜鸡蛋,不想跟那五块又老又臭的大石头硬碰,立即决定避开唐军主力,采用游击战术,避实就虚,进军敌人的薄弱地区沂州(山东临沂)。  等五位节度使的大军到达曹州时,却发现他们辛辛苦苦编织的大网里一无所有,不要说大鱼,小虾米都没有一只。  此后,起义军给政府军玩起了捉迷藏。  大军到来,起义军不见了。不一会儿,哪个州又被攻下来了,哪个县又被攻破了。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起义军转战山东、河南,以及安徽北部、湖北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把唐朝的江山搅得一塌糊涂。  起义军每攻占一个地方,都斩杀唐朝的贪官污吏,斩杀地方的豪强地主,打开政府粮仓,没收地主的财物,将粮食、财物分发给饥饿的农民。因此,广大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唐朝政府和官员地主心惊胆颤。  十二月,起义军再次进攻沂州,僖宗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使、曹全晸为副使,并调发禁兵三千人、铁甲骑兵五百人交宋威指挥。又下诏令给河南方镇,命令各镇所派遣的军队统一接受宋威指挥和调遣。  他们想把沂州装备成一座铁城,让起义军来攻击,把这座城市变成起义军的坟墓。  可是,任何战场上,敌人是不可能站在你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起义军发现沂州这块骨头啃不动,果断地放弃,宣布攻城失败。当然,是不用开新闻发布会的。  起义军攻打沂州失败,掉头向西进攻郏城(河南中牟东)一带。宋威以为大功告成,谎报战功,向僖宗报告说王仙芝已经战死,擅自遣散各道兵马,自己也回到治所青州睡大觉去了。大臣们都入朝向僖宗表示祝贺。谁知过了三天,郏城一带州县又来告急,报告说起义军还在,并攻城攻得欢呢。没办法,又得辛苦将士们去镇压一下了。那时候,唐军将士刚回营休息,又接到诏令让他们归队出战,反复折腾,来回奔波,都很气愤,士气低落,有的甚至也想起来造反。
僖宗见硬的不行,又来招软的。下诏不仅赦免起义军首领王仙芝、尚君长等人的“罪行”,还给他们官位爵禄,玩了一把“招安”把戏。  可起义军不吃这一套,继续进攻,攻破阳武(今属河南原阳)后,又转攻郑州。在郑州附近的中牟县,起义军遭到唐政府昭义军监军判官雷殷符袭击,遭遇失败。起义军只得改变作战计划,跳出唐政府组织的以洛阳为中心的防御圈,转向南方攻打唐州(河南唐河)、邓州(河南邓州)。  此时起义军转战河南,攻打州县,声势日益兴盛。潼关以东的州县大多不敢自找麻烦,各自打扫门前雪,闭城自守,祈求黄巢不要来找麻烦,以图保存实力。这给了起义军以各个击破的机会。起义军还利用官军的弱点保存实力,如果遇到官军追击,就沿路丢弃财物,唐军士兵争抢财物,就无心追击起义军。  因此,起义军一路顺风,先后又攻陷郢州(湖北钟祥)、复州(湖北天门)。  十二月,起义军进攻申州(河南信阳)、光州(河南潢川)、隋州(湖北随州)、庐州(安徽合肥)、寿州(安徽寿县)、舒州(安徽潜山)、通州(江苏南通市通州区 )等地,直接威胁扬州。  淮南节度使刘邺看到淮南吃紧,马上上奏朝廷要求增派军队援助。唐僖宗诏令感化军节度使薛能选派精兵数千人往淮南救助刘邺。  这个时候,宋威已经年老昏聩,不能胜任军务,既想守地自保,还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就私下跟曾元裕商量说:“我们剿‘贼’虽能成功,但以后能免祸吗?不如对‘贼’手下留情。将来万一他们成了皇帝,我们不失为有功之臣。”于是,他们不但不主动攻击起义军,常常带兵给起义军殿后,领着唐政府军“追”而不“击”。  唐僖宗也不傻,见宋威与曾元裕这对“傻傻组合”剿“贼”无功,起义军越剿越猛,决定让他们去坐坐冷板凳,重新起用人才。任命忠武节度使崔安潜为行营都统,派宫苑使李瑑为招讨使取代宋威,右武卫上将军张自勉为招讨副使取代曾元裕。
[招安]  唐政府在围剿农民起义军的同时,从来没有停止过“招安”,因为这是解决问题成本最低的方式。  起义军进攻蕲州(湖北蕲春),蕲州刺史裴渥不敢抵抗,开门投降。  裴渥当了降将,想让王仙芝向他学习。  而裴渥跟王仙芝没有交情,不好谈这种话题,于是,王仙芝营中的俘虏前汝州刺史王镣起作用了,因为他跟裴渥是有交情的。  用明清时期的话来说,王镣的堂兄当朝宰相是裴渥的“房师”,就是说,裴渥考中进士的时候,王铎是主掌科举考试的官员。  一俘一降在蕲州相遇了,都想讨好王仙芝以求早点脱身。于是就引诱王仙芝说,只要你愿意投降政府,我跟俺哥说一声,有你的官做。王仙芝呢,也想降了,打了这么久,有个官做也行。把脑袋别腰上搞起义,为的不就是荣华富贵吗?有官做,为什么要去拼命呢?  裴、王二人向朝廷上表,表明这个意思,经过王铎在僖宗面前极力争取,唐政府同意了王仙芝的投降和封官的事。王铎想以此捞出弟弟,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  几番鸿雁传书,事情办妥了,皇帝也派宦官给大家送委任状来了。  为了庆祝,裴渥大开蕲州城门请王仙芝、黄巢等三十多位义军首领入城,置酒设宴,并摆出大量的金银珠宝给大家作为见面礼。  宴会在友好亲切的气氛中进行着,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宾主双方就共同关心的投降事宜进行了友好愉快的交谈。  酒过三巡,菜上五道,酒酣耳热之际,宴会的主题,也是高潮到了!  由皇帝派来的中使亲授委任状:……噼噼啪啪,叽叽呱呱,……授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监察御史……钦此。  沉默,沉默,再沉默。  还有呢?还有呢?还有呢?  没有了。宦官和大家都一脸茫然。  王仙芝恭敬地接过委任状,一脸幸福的笑容。  黄巢大怒,斥骂王仙芝说:“你投降了,独自得官,五千多人怎么办?(君降,独得官,五千众岂奈何!)”于是跟王仙芝动起了手脚,拳头打伤了王仙芝的头部。众将跟黄巢的想法是一样的,你一个人当了官,我们几千人回家种地?不想投降。王仙芝见众怒难犯,况且唐政府也不可能接受他一个人去投降,离开了这五千人,他什么都不是。他只得放弃投降的念头,转而率兵袭击蕲州兵。裴渥见事未办成,仓惶逃奔到鄂州,宦官中使逃奔到襄州,王镣没跑掉,继续留在军中。
[投降]  发生冲突之后,起义军兵分几路进军。王仙芝留在当地;尚君长进军陈州(河南淮阳)、蔡州(河南汝南);黄巢率领二千人马向北进发。  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山东东平),杀死节度使薛崇。三月,又攻陷沂州,人马扩至几万。两三个月时间,起义军的队伍扩大十多倍,说明愿意参加起义的农民确实有点多。黄巢虽然连续攻下两个州,军队数量也增加了不少,但仍然感觉孤军作战,势单力薄。这时尚君长的弟弟尚让屯兵嵖岈山,黄巢便与尚让会合,共保嵖岈山。  王仙芝在湖北孤军作战,是感觉不大舒服,想念老战友了,又率军北上。他的这种战友情怀,跟我们的很多退伍军人是一样的。七月二十一日,王仙芝和黄巢再次合兵进攻宋州(河南商丘),将宋威围困在城中。唐政府调集平卢、宣武、忠武三镇兵马赶来援助,被起义军打败。再后来,唐左威卫上将军张自勉率领忠武兵七千人来救宋州,打败了起义军,斩杀了两千多人。起义军跟政府军的力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众寡悬殊,决定放弃攻打宋州。王仙芝率军南下,再次与黄巢分裂。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与黄巢合作。  感情,一旦破裂,修复是很困难的,比如王仙芝和黄巢。所以,不管是什么感情,我们都要珍惜。  黄巢率本部人马在蕲州、黄州一带流动作战,被曾元裕打败,便又回师中原,先后又攻下匡城(河南睢县)、濮州(山东鄄城)。  王仙芝与黄巢分手后,转战江淮,先后进攻隋州、复州、郢州、安州、洪州、朗州、岳州、潭州、宣州、润州等地区。  王仙芝的战果其实并不差,但是,他头脑中的投降情结害了他,也害了他的战友们。  也许,打了几年,累了,想休息了。  僖宗诏令崔安潜回到忠武军治所,重新起用宋威、曾元裕,恢复招讨使的名份,由杨复光监军。  杨复光知道王仙芝有投降情结,便派使者吴彦宏带诏书去招安王仙芝。王仙芝答应投降,讲好了条件,写了降表,派遣尚君长、蔡温球、楚彦威代表他到京师上降表。王仙芝同时又写信给宋威,提出投降后要任节度使。  十二月,宋威想把握好这个立功的机会,表面假装答应王仙芝,暗中派遣士兵在道路上将尚君长等人劫走,给僖宗上奏时却说:“与尚君长交战,俘获了他。”杨复光则坚持说他们是来投诚的,并不是宋威于战阵中擒获。  僖宗诏令侍御使归仁绍等进行调查审核,居然无法查明真相。最后将尚君长等人在狗脊岭(在唐长安城内东市)斩首。
{将星陨落]  王仙芝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宋威不仅背信弃义,欺骗了王仙芝,覆灭了他投降的美梦,而且谋害了他的亲密战友。最让他窝火的是,尚君长他们作为军人,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阴谋。  这次事件,宋威是主谋,唐僖宗是帮凶,他王仙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要报复,要发动更猛烈的进攻!  得到消息的王仙芝马上挥师南下,渡过汉水进攻荆南(湖北江陵),乾符五年(878年)正月初一,起义军攻占江陵外城罗城。荆南节度使杨知温的部将们退到内城抵抗,并向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求救。李福率领全部士兵前来救援,与起义军在荆门相遇。两军大战,起义军失败,王仙芝于是解除了对荆南的包围。  真是祸不单行。在荆南遭遇挫折的王仙芝准备北上河南,进军中原地区,初六,王仙芝率军到达申州(今河南信阳),在申州东面遭到老对手曾元裕的伏击,起义军损失惨重,被杀、俘达2万多人。  为表彰这次胜利,唐政府提拔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招讨副使,调西川节度使唐末第一名将高骈为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转运使,从四面八方调集军队,加紧围剿王仙芝。  王仙芝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北上的路被曾元裕堵死,只好率军南下,准备渡过长江。  可是,他没有机会了。  二月,王仙芝向南进军准备回到蕲州。曾元裕紧追不舍,在黄梅(湖北黄梅)将起义军包围,经过激战,起义军5万余人英勇牺牲,王仙芝本人在突围中战死。  一代英豪王仙芝就此陨落。  王仙芝是英雄,敢于向强大的唐帝国挑战,首倡起义,带领一帮贫苦农民,转战中原和江淮长达三年,让这个庞大的帝国束手无策。  王仙芝虽然没有消灭唐帝国,却动摇了它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它的灭亡。  王仙芝提出了“平均”的口号,体现了广大农民的革命要求。  王仙芝的商人品质导致了他的反复,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王仙芝阵亡后,突围成功的将士们,继续转战各地,继续斗争,有的走江淮,有的北上中原。  当时,黄巢正在围攻亳州,尚让带领王仙芝的余部来投奔,并且带来了王仙芝阵亡的确切消息。  黄巢的心情很复杂。  首先是悲哀。都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黄巢与王仙芝惺惺相惜,虽说时分时合,但是,作为战友,作为向腐朽没落的唐政权发出挑战的战友,作为多少次一起同生共死、同冒矢石,多少次一起流血流汗的战友,曾经生死相依,曾经互相救助的战友,说没就没了。  其次是恐惧。当时,王仙芝的实力比黄巢的实力强,王仙芝起义的时间也比黄巢要早,他的资格更老、经验更丰富,他在起义军中的威望也比黄巢要高。一句话,他比黄巢占有更多的优势,其结局如此,黄巢预感到:王仙芝的今天,就是他黄巢的明天。再说,以前有一位战友牵制敌人,现在自己孤军奋战,面对的形势更加险恶。  他在反思,在总结,他要在王仙芝身上吸取教训。  擦干泪水,收拾心情,战斗吧!黄巢,敌人还在虎视眈眈,前面有暴风骤雨!  王仙芝死了,义军也需要首领,大家推举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建立政权,委派官吏,建年号王霸。  黄巢,又带领着他的兄弟们,在唐军编织的罗网缝隙里钻,艰苦地寻找自己生存的空间。  不久,黄巢又领兵攻陷沂州、濮州。然后又进攻宋州、汴州、郑州、卫南县、叶县、阳翟等地。攻城掠地虽多,也屡次被唐朝官军打败,队伍损失很大。于是黄巢使用了一招缓兵之计,给天平节度使张裼一封求降信,请求代向朝廷上奏。唐僖宗得到奏文后下诏任命黄巢为右卫将军,命令黄巢率部众到郓州解除武装。  但是,黄巢是不会投降的。王仙芝的结局让他明白,投降是没有出路的。他的投降是诈降,缓兵之计需要的时间已经够了,所以他根本就不去郓州。  黄巢分析了天下形势,唐政府藩镇割据,没有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政只图自保,他们的罗网,其实有很多漏洞。他可以在这些漏洞之间钻来钻去,寻找机会消灭敌人。  三月,黄巢见河南一带官军势力强大,难以取胜,而江南的力量相对薄弱;王仙芝旧将王重隐又攻陷了洪州(江西南昌),转战于湖南,于是便率军渡江南下,与王重隐部相呼应。黄巢率军渡过长江,攻陷虔州(江西赣州)、吉州(江西吉安)、饶州(江西鄱阳)、信州(江西上饶)。
一觉醒来帖子竟然沉了。再发一波,要是再沉,就让他 沉吧。、
八月,黄巢进攻宣州(安徽宣城),宣歙观察使王凝率兵抵抗。黄巢在南陵县战败,便引兵转攻浙东,经婺州(浙江金华市婺城区)至衢州,然后披荆斩棘,开辟山路七百里,直达建州(福建建瓯)。  十二月十三,黄巢攻下了福州,福州观察使韦岫弃城逃走。起义军进入福建后烧官府、杀官吏,但只要自称是读书人的都释放而不问罪。因为当时的军队中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杀了读书郎,全军见阎王。”所以当起义军经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门前时,下令说:“这是读书人的家,把火炬灭掉,不要烧。”  黄巢找到了隐居乌石山寺庙里的隐士周朴,问他:“你能跟我吗?”周朴回答说:“我是隐居者,天子的官我都不当,怎会跟从贼人?”黄巢听周朴骂他为“贼”,非常愤怒,立即斩杀了他。  周朴的悲剧告诉我们:做人要厚道,积点口德。  乾符六年(879年)五月,黄巢给浙东观察使崔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写信,请求他们上奏朝廷,让他担任天平节度使。二人把黄巢的要求上奏僖宗,唐僖宗当然不答应。黄巢又请求担任广州节度使,唐僖宗更不答应。因为广州有市舶司,控制着海外贸易,每年有大量的赋税收入。唐僖宗怎么可能把这么一块肥肉送给黄巢?  宰相们给僖宗出了个馊主意,让黄巢担任率府率。  九月,黄巢得到了朝廷给予的率府率的的委任状,比“弼马温”更怒,大骂当朝宰相,并马上率军急攻广州。到达广州后,只用一天时间就将广州攻陷,活捉广州节度使李迢,并挥师攻打附近州县,占据了广州所属地盘。黄巢让李迢向朝廷上表请求让他任广州节度使,李迢拒绝,黄巢将其杀死。  黄巢自称“义军都统”,并向邻道发布檄文,扬言将要入关,斥责朝廷宦官佞臣专权,败坏国法,官僚与宦官狼狈为奸,贿赂公行,选拔官员不看才能等罪行,将唐政府的腐败公之于众,大力抨击。  如果不出意外,黄巢占据广州,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中国的历史,肯定又是另一个模样。  可是,命运多舛的黄巢,注定没有这样的好日子过。
黄巢士兵都是北方人,在岭南地区水土不服,加上传染病流行,病死者达十分之三四。部将们害怕了,这些刀头舐血的汉子,刀枪不怕,就怕瘟疫。当然,他们也想家了,想老婆孩子了,于是他们劝黄巢北还,黄巢也赞同。起义军放弃了广州这块宝地,攻占桂州(广西桂林),然后趁江水暴涨之机,编制大木筏,沿湘江顺流而下,攻陷永州、衡州(湖南衡阳)后,于十月二十七日抵达潭州(湖南长沙)城下。  镇守潭州的湖南观察使李系紧闭城门不敢出来迎战,黄巢用一天时间,将城攻陷,全歼守军十余万人,唐军尸体塞满了湘江,李系逃奔朗州(湖南常德)。  起义军先头部队尚让部乘胜进逼江陵,号称五十万。当时诸道军队来不及集结,江陵官军不足万人,荆南节度使王铎见难以固守,留下部将刘汉宏守江陵,自己退守襄阳。王铎前脚走,刘汉宏后脚就洗劫江陵,并将江陵城烧了个干净,然后率领其部队向北逃亡。江陵只好百姓逃匿山谷,正好遇到天降大雪,大批百姓在野外冻饿而死,山野外一片僵尸。十多天后,黄巢的军队才赶到。  尚让占领江陵后立即与黄巢合兵进攻襄阳。唐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与江西招讨使、淄州刺史曹全晸联合起来,驻扎在荆门。刘巨容在林中埋下伏兵,曹全晸诱敌深入,先率轻骑迎战,假装败走,黄巢军追赶,中了埋伏,损失巨大,死伤、被俘和逃散的占十之八九。  黄巢收集余众,稍加休整后立即渡过长江向东转移,进攻鄂州(湖北武汉),将其外城攻陷。紧接着,火速进攻饶、信、池、宣、歙、杭等淮南十五州。黄巢军队又迅速壮大起来,达到二十万人。  黄巢在江浙一带迅猛发展震惊了唐政府,唐僖宗任命淮南节度使高骈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命他迅速进攻义军,同时征调昭义、感化、义武诸道兵南下,配合高骈围剿起义军。  广明元年(880年)四月,高骈派遣部将张璘渡江南下进攻黄巢军,迫使起义军将领王重霸投降。黄巢连战失利,退守饶州(江西鄱阳)。张璘乘胜进军,五月,黄巢又退守信州(江西上饶)。  此时黄巢面临了几大困境:北方诸道军队已经完成集结,兵临淮南;张璘连战皆捷士气旺盛穷追猛打;信州城内疫病流行士卒死伤,士气低落。在此危急时刻,黄巢又巧施缓兵之计:一面重金贿赂张璘,使其减速进军;一面致书高骈,表示“投降”。
高、张二人都中了黄巢的圈套。高骈想玩个将计就计,引诱黄巢交出兵权后再慢慢收拾他,又怕诸镇官兵分了自己的功劳,于是上奏朝廷,声称义军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消灭,不用麻烦其它各镇兵马,全部请回去。其它各镇兵马似乎也不想争功,保存实力比什么都重要,当即打道回府。  张璘觉得,千里为官只为财,冒着生命危险攻打起义军是为了建功,建功是为了升官,升官是为了发财。那么,现在直接发财,不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吗?因此他一边命令军队在信州郊外远远的地方散步,一边躺在家里数银子。  黄巢密切地关注着军情的变化。  好消息不断地传来:诸道援兵已经北渡淮河,回归本镇;起义军内部的疫情好转,将士们恢复了健康,有了作战能力。黄巢立即抓住战机,突袭张璘,大败淮南兵,张璘阵亡。不知道黄巢送给他的银子,他数清楚了没有,花是肯定来不及花的,都还给了黄巢,还把自己的性命作为利息。  黄巢乘胜攻占了睦州(浙江建德)、婺州,不久又攻取宣州。  七月,黄巢率军从采石矶(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渡过长江,围攻天长、六合。兵势又强大起来。  高骈那个悔呀,把肠子都悔青了。现在援军已散,张璘战死,估计自己也没有能力制止黄巢北进了,只能采取自保策略、闭城坚守,并上表向朝廷告急,声称黄巢六十余万军队驻天长,距离自己只有几十里。表文送达朝廷,朝野震恐,一片混乱。高骈是他们最大的希望,现在,这棵大树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倒了!僖宗下诏谴责高骈妄自遣散诸道军队,致使黄巢渡过长江。高骈自知理曲,干脆宣称患风痹症,不再派兵与黄巢作战。
僖宗本来寄希望于高骈,相信了高骈平安无事的谎言,放心大胆地去踢球、斗鸡去了。谁知道是这个造型?这下阵脚全打乱了,急忙诏令河南诸道调发军队驻扎在溵水(河南商水)县,任曹全晸为天平节度使兼东面副都统,令泰宁节度使齐克让驻扎在汝州,以防备黄巢进攻长安,毕竟,保住自己是最重要的。  九月,黄巢军号称十五万,向北进军,驻守在滁州、和州(安徽和县)一带,曹全晸率所部兵六千人与黄巢军接战,杀获不少,但由于寡不敌众,退兵屯于泗州(江苏盱眙),等待援军。但没有人出兵救援,黄巢派兵攻击曹全晸军,将其击败。  徐州派出的三千援兵到达许昌时,与忠武军周岌部内讧,全部被杀死。周岌又驱逐并杀死薛能,自称忠武留后。汝郑把截制置使齐克让担心遭到周岌袭击,带兵回到兖州,屯于溵水的诸道军队也全部散去。黄巢于是乘机率全部军队渡过淮河,自称“率土大将军”,整肃军纪,不抢不杀,只是收纳青壮年以扩充兵员。  黄巢率军攻陷申州,迅速进入颍州、宋州、徐州、兖州境内。  十一月,黄巢已攻入汝州境内,逼近东都洛阳。  黄巢还对唐政府的地方藩镇发动了政治攻势,巧妙地利用了他们力图自保的心理。  黄巢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并向诸藩镇传送文书,宣称:“你们应各自据守自己的城垒,不要阻犯我军的兵锋!我将亲率大军攻入东都,接着攻入京师,向朝廷问罪,跟你们没有关系。”  地方藩镇相信这种宣传的也不少,当然,没有这个宣传,他们也是这么想的、这么做的。  不管怎么说,保存实力是最重要的。在这样的年代,手里有兵、占有地盘,谁做老大都得给我面子。  所以,地方藩镇积极“勤王”的不多,消极“勤王”或者假“勤王”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今后我们还有很多故事要讲,那些地方藩镇的表现,现在暂且不提。  此时的唐政府乱作一团。唐僖宗将宰相们招来商量对策,谁也想不出办法,僖宗只好流泪哭泣。
卢携几天前就自称有病撒手不管了,把个烂摊子扔给了唐僖宗,实在是有点不厚道哦。宰相豆卢瑑、崔沆、观军容使宦官田令孜都建议调发在关内的诸藩镇军及左、右神策军十五万去拒守潼关。  唐僖宗于是来到神策军军营,抚慰将士,任命左神策军马军将军张承范为兵马先锋使兼把截潼关制置使,右神策军步军将军王师会为制置关塞粮料使,左神策军兵马使赵珂为勾当寨栅使,并任命田令孜为左、右神策军内外八镇及诸道马都指挥制置招讨等使,飞龙使杨复恭被任命为副使。  十三日,齐克让放弃洛阳,收集残兵退到潼关外设置营寨。唐僖宗选拔左、右神策军弓弩手二千八百人,令张承范等将率领奔赴潼关。  十七日,黄巢军攻陷东都,东都留守刘允章率领百官出城迎接黄巢入城。起义军纪律严明,对城中百姓劳问而已,街坊市场和平常一样,人民生活正常。  二十二日,唐僖宗任命田令孜为汝、洛、晋、绛、同、华等州都统,率领左、右神策军出发东讨黄巢。但他这个“率领”只是“遥领”,自已在长安的办公室里坐着喝茶看报,派张承范等率神策军前往拒战。  这一天,黄巢军攻陷虢州(河南灵宝)。  二十五日,张承范等率领神策军弓弩手从长安出发。神策军士兵都是长安富家子弟,平时贿赂宦官挂个军籍,以获得优厚的赏赐。这些人平时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耀武扬威,恐吓老百姓那才叫个厉害,却从未上过战场打过仗。听说要上前线,有生命危险了,与家人抱头大哭。有许多人甚至用钱雇佣贫苦市民代替从征,这种人刚入军营,连兵器都不会使用。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官场女官员的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