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毕节杨旭有谁认识

毕节日报-当洪魔肆虐的时候
05: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当洪魔肆虐的时候
——武警毕节市支队“6·28”织金抗洪救灾群像扫描
杨念 刘未川
水中转移妇女儿童
  □ 杨念&刘未川  6月27日14时至28日7时,织金县特大暴雨为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水量的历史极值。  灾情发生后,武警毕节市支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与参与救援的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一同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被困人员500余人。  第一时间赶赴受灾地  6月28日凌晨3时,一阵急促的哨音在武警毕节市支队织金县中队营院响起。  中队长卿翔简单地向战士们传达了任务,6分钟后救援队集结完毕。经县救灾指挥部统一安排,武警救援人员分为三个小组,在中队蹲点的教导员刘国厚、副队长杨飞和中队长卿翔各带4人,携带救援器材即刻赶赴受灾地域。  经询问得知县城煤炭局宿舍和卫生计生局受灾严重。救援官兵一边用喊话器叫醒熟睡的群众一边组织受灾人员撤离。  在赶往煤炭局宿舍的路上,救援组乘坐的橡皮艇因水流太急被卷到街中央。沿途没有攀附物,幸好带队的中队长卿翔机智,船行到一处回水凼的时候,他果断地让战士们跳过去抓着一根柱子,同行的队员水性都还好,大家紧拉着手找到一处避水港,然后顺着街边护栏,找回救生船。  “太惊险了,要是不果断跳开,船就会顺流而下,一到北大桥就会顺贯城河往下,就算我们会水也是很危险的。”战士庞杰说。  就这样,大家艰难地转移群众。  临近11时,在卫生计生局家属区,这个不大的院子已经被水淹没近3米,1楼已经全部淹没。一对年近70的老夫妇焦灼地等待救援队伍。副队长杨飞当即让士官苏洋民和黄运作带两名战友划着橡皮艇驶进小区,然后拿出救生绳将老人系上,由二楼楼梯的采光窗口将二老接出扶上救生艇,惊悸之余老人热泪盈眶。  为了让救生艇上能多坐几人,苏洋民带着水性好的战友在水中来回拉纤,直到将这个小区的人员疏散完毕,这一游就是1个半小时。  争分夺秒营救群众  11时25分,支队保卫股长宋涛带队员前来增援,听到楼上断断续续的哭闹声,他立即派人询问情况,一打听才知道,4个小孩因为没有吃早餐被饿哭了。战士们赶紧从挎包里拿出刚领到还没有来得及吃的面包和饮用水。  参加这样的救援,闹笑话也是少不了的。教导员刘国厚就说出了自己的糗事。“刚才只顾着去转移群众,都往水里跳了才想起手机还在裤兜,赶紧拿出来时,已经成了‘落汤鸡’。”“哪里顾得了这么多,我的两部手机都是因为这样报废的。”听见教导员这样说,副队长杨飞这样搭腔道。  “没有手机很麻烦,这时候我才体会到通信工具的重要性。”说这话的是支队作训参谋郭龙贵。他的手机也因为雨太大被淋湿。作为支队侦察参谋他的职责是全面了解受灾情况,为后续部队救援提供有效信息,手机折损使得他在汇报情况上要多费些周折,他不得不另想办法。28日中午,救援组接到命令,金凤社区平寨村发生山体滑坡,两人失踪,情况危急。参谋长周彰荣带领织金县中队应急班迅速驰援,救援小分队分组行动一组负责疏散周边群众;另一组负责现场警戒,并协助当地搜救生命迹象。  在绮陌社区东海伟业服装厂,上千名职工被困厂区。武警毕节市支队杨旭支队长率80余名官兵,于13时40分赶到现场立即投入战斗。搜救组与消防队员一道乘坐冲锋舟深入厂区和周边受灾居民区开展搜救工作;疏散警戒组保证救灾现场秩序井然;还有物资保障组、医疗急救组……  武警官兵的加入,有力地壮大了救援队伍,大家与公安、消防、民兵以及社会爱心救援力量一道,众志成城协力救灾。  晚上11时20分,在各方力量的通力合作下,成功营救被困受灾群众千余名。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3点多来的电话说自己出任务了,就一直没有音讯。想给他打个电话吧,又怕打搅他,这么大的洪灾在水中救人不能分心;不打电话吧自己心里又担心,七上八下的,静不下来。”这是织金县中队中队长卿翔未婚妻官桂羽与教导员刘国厚的对话。为这事准军嫂还偷偷哭过。  29日,织金天朗气清,当地气温高达25℃。位于织金县城主干道的北大桥受洪灾影响有些发堵。湍急的河流裹挟着上游的成捆的木方、破碎的冰柜、散架的家什以及成桶的食用油和不计其数的垃圾,使这座上了岁数的老桥不堪重负。  上午9时,武警官兵受领任务——清淤。  刚刚捂干的鞋袜又一次跟泥污亲密接触。党员士官骨干的作用在这一刻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近7个小时的连续战斗,官兵们清理出来的垃圾达20余吨。  附近的居民被感动了,自发加入清淤队伍,有的还给战士们送来了饮用水。  清淤现场,细心的人会发现,有一群人在危重任务面前总是抢在前头。他们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入伍8年的班长刘世亚、当兵第5年的下士甘小伟、安德奇、冯坤才……这些即将满服役期的老兵用他们的行动践行着党旗下的誓言。  6月29日晚,清淤奋战一天的战友们得到一个振奋的消息,清淤结束安排洗澡。没有什么比此刻大家洗上一个热水澡更提气的了。一中队中队长赵云斌在朋友圈里发道:“幸福就是出了一身臭汗沾了一身泥水之后洗了个热水澡。”一时间点赞无数。  7月1日,党的95华诞。中队长卿翔在灾区提前赋好了诗迎接党的生日。  浪淘沙·织金  ——记6月28日大水  洪水汹汹漫半城,挟泥带物浪翻腾。  商家货浸无暇哭,农户禾拔有苦倾。  武警应召奔险地,官兵急难赴征程。  国安不畏天施恶,共解灾情享太平。
毕节日报特别报道05当洪魔肆虐的时候望谟杨旭在贵州省九运会中箭无虚发 独中六金
望谟杨旭在贵州省九运会中箭无虚发 独中六金
新华网 ( )
稿件来源:
黔西南日报
说他“牛”,不用“吹”。先看一下他的贵州省九运会成绩单:分别包揽射箭男子个人单轮全能、个人双轮全能、个人双轮第一70米、个人双轮第二70米、个人淘汰赛70米五个项目的冠军,同时获团体淘汰赛金牌一枚。
说直白一点,省九运会的射箭项目,所有涉及男子的项目,金牌全归他,其他人都白“干”。同时,他获射箭国家一级运动员,直接被省射箭队“收归囊中”。
他是谁?他就是望谟麻山小伙杨旭。
初见此人,1米7的个头,身材精瘦,皮肤黝黑,满手老茧,手臂长而有力。就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青年,却在省九运会的射箭赛场上给所有裁判员和运动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了解到,杨旭出生在距望谟县麻山乡20余公里的深山小村里,父母为了生计,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父母长期不在家。和大多数留守儿童一样,杨旭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日子清苦而单调。杨旭从小天生性格外内,喜欢爬山上树,正是因为他的这一“爱好”让其身体素质和同龄人相比,更加灵活。
在家里上完小学,远在上海打工的父母把杨旭接到上海读书。按理说,这时的杨旭,射箭与他没什么联系。但是,顶效中学的老师孙德荣从一个朋友口中,得知杨旭的大概情况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后,立即与杨旭的父母取得联系,并以特许入校的方式,把杨旭从上海“拉”了回来。就这样,杨旭从初一就开始学射箭,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整整四年。
“杨旭这孩子有天赋,领悟能力强,性格活泼倔强。”谈及杨旭,教练孙德荣觉得是个好苗子,个性突出。
孙德荣告诉记者,在顶效中学,运动员白天要学习文化课,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来训练,训练时间不足。同时,由于器材设备少,运动员得花大量时间自学才能出好成绩。
杨旭告诉记者,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他经常会在休息时间到靶场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会第一时间向教练请教。因为杨旭平日里的勤奋刻苦,到现在他已经拉坏了5把弓。
勤奋苦练加精心指导,让杨旭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快速成长起来。为备战省九运会,去年,杨旭与其他队员一起被选送到省训练基础培训,在这一年里,杨旭充分抓住机会,射箭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
对于此次射箭比赛,杨旭认为最惊险的是在男子个人淘汰70米决赛中,当时他与毕节代表队队员争夺金牌,刚开始,两人的比分基本持平,如果比赛出现半点的疏忽,就可能与该项目的金牌失之交臂。
在最后一轮,杨旭在教练孙德荣的鼓励下,调整心态,沉著应战,最后连中三个10环,顺利拿下比赛,夺得金牌。
谈及那场比赛,杨旭说:“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首先得益于教练的精心指导,其次是心理状态。射箭尤其不能心浮气躁,不能有任何杂念。”
杨旭谈道:“射箭需要反复的训练,既要练技术,也要培养感觉。在射30米时,都是瞄准靶心射,超过30米后,就不能射直线了。放出去的箭,要在空中呈一条抛物线,距离不同,弧度就不同。遇到刮风下雨就得结合自己的经验感觉去把握,碰到逆风就射高一点,顺风射低一点。还有左右风,也要靠自己把握。射箭时要做到心理状态、感觉、身体的协调统一。”
在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中,杨旭慢慢总结出经验,并凭着这些经验取得一次次的胜利。
进入省射箭队,这是杨旭射箭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为此,杨旭表示,他会继续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全国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责任编辑:
实习编辑赵汇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毕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